备课组活动(精选15篇)
1.备课组活动 篇一
各们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苏(杨)老师高三立体几何专题复习课,本节课老师准备充分,创设了丰富复习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流畅,学生从复习课中,加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强化了空间几何量的计算方法,巩固了空间问题平面化等数学思想,下面我仅从课堂评价这个角度,谈谈听完这节课的一点感悟。
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这节课中,老师都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苏(杨)在提问时,会近走至学生面前,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另外,我们高三备课组,在教研组的精心指导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高三第二轮专题研讨活动,今天正值我们开展立体几何的专题研究,纵观这几年真题,理科07,08,09均出现在解答题第一题,着重考察空间角(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计算能力,都以棱柱、棱锥为载体,属基础题。而从10年灯笼问题,到11年的证明问题tan2tan,考察的难度有上升的趋势,题型也从单一求所成角,求距离问题,转型成代数计算、逻辑推理、证明的双向考察问题,甚至和函数交汇考查,达到应用这样一个水平,变化之大,不容忽视,我们备课组也一定会在这方面加强练习,争取在12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2.备课组活动 篇二
一、制订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方向
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要明确, 我省制定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不仅有明确的内容要求, 明确的能力要求和案例, 更重视对照和研读高考考试说明 (包括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高三复习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也就是对初高中10本教材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整合地理专题复习, 做好学科内综合复习与练习;第三阶段是结合热点问题与地理联系性, 回归课本知识, 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 进行模拟测试。高考前, 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 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总体来看, 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和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人类活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不应死记硬背, 而应理解和应用。高考试题往往引用课外知识和社会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问题角度, 考查学生能力。但是无论如何, 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基础和主干知识, 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综合思维方法, 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逐步将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 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天气系统、内力外力、地形水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城市、区位分析、资源灾害、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就是复习重点, 要有效复习,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注意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 以及对地理知识细化和整体性的把握。二要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 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并学会知识迁移。例如:使用历年高考题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引导。三是建构清晰度高、利用程度高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可以建构如下知识体系:
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又有利于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 理清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 间的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二) 重视地图, 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和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 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
复习可从地图入手, 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 可看十方面地图, 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 以及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和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 甚至画图, 就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此外, 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 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以下内容: 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世界和中国区域 (大洲、大洋、地区、国家) 中的重要经线、纬线, 各类地图的判读, 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 (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 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 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 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有了这样的水平, 无论命题角度如何,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 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 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等问题, 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 另一方面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 突出地理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
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科学表述) ;重视考查学习方法 (空间定位, 区域比较, 综合分析) ;重视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重视关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全球或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热点问题) 。因此, 如何训练、培养和有效提高地理能力是高考地理的关键环节。例如:要有效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 就要从新材料、新情境的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解读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加强绘制地理图表技能的训练, 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通过学习过程体验, 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掌握分析地理图表的技巧和方法奠定基础。
(四) 重视提高解题能力, 落实复习成果。
复习成果最终体现在解题能力和水平上。要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地理审题能力。新课程高考很重视应用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 提高地理审题能力有助于从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 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论证, 探讨地理问题等, 因此平时考练时应注意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反思。二是建构答题模式。注意归纳和整理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建构各类题型答题思维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农业发展的评价, 就从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和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 入手, 依据题意, 有侧重点地评价,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得分率。三是注意限时训练。平时训练时要注意时间控制,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题、形成解题思路, 应用规范的地理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地理问题。
(五) 专题训练系统整合,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专题复习,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把地理教材内容分为几大板块:运动板块、图表表达板块、区域地理板块、人类活动板块。通过几大板块的复习, 使学生对整个地理知识形成大的框架, 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络。
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 能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地理规律或地理原理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 以考核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青藏铁路、水土流失、等) 的认识, 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也是高考试题的目标之一。如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有: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赤潮、南水北调、能源问题 (如石油) 、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 而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了问题,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根据这些知识所设置的问题, 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都不能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
3.问诊中学生物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篇三
分析了当前中学生物学科备课组活动的低效现象及其原因,探讨提高中学生物备课组活动效率的策略,为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备课组 存在问题 原因探析 应对策略
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学与科研组织,与教研组相比,它和年级组关系更为密切。备课组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是利用校本资源进行教师间合作互助的主要组织。组内教师在一起办公,教学进度一致,所教班级情况相近,组员之间可以随时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备课组活动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但在对中学生物备课组活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备课组活动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活动走过场
在开学之初根据学校教研组计划依葫芦画瓢,弄一份学科备课组活动计划,中途上两节公开课,期末上交备课组工作总结,这已成为大多数中学生物学科备课组活动的模式。每学期开始,备课组长依据学校的要求,拟定一学期的备课组活动计划,上交学校存档。至于所拟定的活动计划是否可行?执行了多少?效果如何?则无人过问。有的学校规定了备课组活动的固定时间,但很多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很少研究教学,最多就某一问题谈谈意见,至于备课组开展的活动,就是互相听听课,或者指定几个资历较浅的教师上两节公开课。至于公开课上什么?怎么上?要达到什么教研目的?则很少去研究。公开课上过后,评课的意见也多是目标明确、师生互动良好等大而化之、不痛不痒的话,很少涉及具体的、实质性的东西,更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听课的教师缺少思考,上课的教师也如释重负,算是完成了一项差事。到期末,随便弄一份工作总结和听课笔记交上去,一学期的备课组活动就此划上句号。
2.考核重形式
学校对备课组的考核只注重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备课组活动的要求重形式。学校对备课组的要求太具体,存在统得过死的现象。比如要求组内教师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作业布置,统一多媒体课件等。过细的要求,束缚了教师的手脚、禁锢了教师的思想、抹杀了教师的个性,也使部分教师产生了惰性,不用自己思考,用别人现成的教案和课件就行了。教学这个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成了固定的、枯燥的、程序化的工作,教师个性得不到张扬,主动性难以发挥。二是对备课组考核重形式。每学期只要备课组长把备课组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等学校要求的材料如数上交,分管的领导也不去仔细审阅,更少顾及备课组的活动实效,看看份数不少,就算其完成了工作任务。组内成员只要把公开课教案、听课笔记、学习笔记等材料如数交上去,也就大功告成。至于备课组活动搞了没有?什么时候搞的?成效如何?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则很少有人去较真。由于无论是哪个备课组,做的和不做的、做多的和做少的,所得到的考核分数都差不多,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作用,备课组教研活动实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3.教研多懈怠
无论备课组成立时间长短,组内很少能拿出有一定质量的东西。年复一年的备课组活动,做的多是一些表面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思考、对教学方法改进的研究等都很少涉及,更不要说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和滚动研究了。虽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嘴上说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但潜意识里还是存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抵触情绪,总认为那些东西都只是专家挂在嘴边说说而已,多是华而不实没有实际价值的,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是跟随应试教育走,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生物学科重视不够。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大,学科的教学成绩也难上台阶;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缺乏激情和动力。学期结束时上交的备课组研究成果,多是写点心得体会,或是拼凑甚至抄袭别人现成的东西用以凑数。几年下来,有的备课组连一篇像样的论文或研究报告都没有,组内教师也慵懒涣散、缺乏上进心,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教师专业成长的迟缓程度令人吃惊。
二、原因探析
1.领导重视不够
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备课组的重要性,加上近年来中高考方案的变化,生物学科对学生升学考试影响程度降低,在提高学生升学率方面,不如抓语、数、外学科教学来得快。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生物教师,学生的生物课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有的学校领导担心生物学科的教师上课太好,会分散学生学习语、数、外等学科的精力,而故意淡化生物学科教研。领导不重视或者故意冷落,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性也就难以高涨,再加上有不少是非生物专业的教师,他们参加的活动多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备课组长也就难以展开工作,最终导致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活动能否有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生物学科的备课组开展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比如,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药品的添置以及外出学习等。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尚且捉襟见肘,再让学校挤出经费来支持生物备课组的活动,更是难上加难。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活动的经费报销是层层设卡,多部门签字,让教师深感为难,即使能够报销,也要很长时间。学科备课组长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有限,因备课组活动去争取经费,人微言轻,往往稍遇阻力便知难而退。备课组基本活动经费的短缺,严重挫伤了教师参加备课组活动的积极性,即使制定再好的活动计划也多数流产。
2.同行病态竞争
同一备课组教师理应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共同学习,但同行的病态竞争常导致备课组教师间勾心斗角。很多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同一学科成绩的考核所占份额相对较大,学校往往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成绩进行比较来确定绩效工资。这样的考核,既牵涉到绩效工资的多少,也涉及教师的声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备课组内的每位教师都是自己潜在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在备课组活动中,大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或者害怕自己的竞争对手变强给自己找麻烦,或者怕得罪别人而说一些违心的、动听的话敷衍了事,使本来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思辨的教学研讨活动变得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备课组活动总是处在应付差事的状态,让大家觉得活动没有意思而希望早早结束,如此恶性循环,备课组活动的前景令人担忧。
3.缺乏理论素养
中学生物教师多以教学实践为主,教学任务繁重,空闲时间少,再加上思考深度不够、信息闭塞等原因,往往导致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足。因此,在备课组活动时,缺乏理论的指导,也缺乏把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能力。好不容易挤出来点“豆腐块”来,多是千篇一律的经验之谈,或者学一点别人的理论而又难以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备课组的评课活动中,不少教师特别是有了一定教学年限的教师,刚开始是不想说或说些套话、空话,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深度思考,真的想对一些公开课、评优课进行指导的时候,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只是凭感觉靠经验,但缺乏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关键的敏锐眼光,更难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临时抱佛脚补学点理论,也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囫囵吞枣、不成系统、生搬硬套,难以收到成效。缺乏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制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三、应对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是改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的内驱力。一方面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做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如果学校领导尚且对课程改革敷衍了事或一知半解,如何去要求普通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率。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科备课组教学研究的风气和水平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鞭策教师积极参与备课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并予以督促检查,从制度上解决学科备课组工作不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提高自己对转变课程理念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应充分认识到只靠传统的个人单打独斗的教研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成长,彼此间更需要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目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组的教学研讨,是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快捷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备课组的活动,汇集每一位成员的智慧,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形成真诚合作、大众参与,实现智慧和资源共享的教研局面。
2.改进教研方式
首先,要有规划,远近目标兼顾。要改变以往单靠备课组长闭门造车拟定计划的做法,学期或学年的活动计划必须经备课组全体成员民主讨论、共同协商。计划要结合学校及备课组的实际情况,要切实可行。在制定备课组活动计划时,既要确立较为远期的教研目标,比如三年总目标或学年、学期目标,又要确立近期目标,比如每月、每周甚至是某一节课的教研目标,所制定的计划要围绕所指定的目标,立足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一旦制定好规划,就要按时限逐条逐项、扎扎实实地去落实,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反馈给组内的每位教师,供大家监督和完善。其次,靠近专家,善用他山之石。高等院校有着较为雄厚的教育科研专家队伍,他们也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意向。学校应有意识地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靠近专家,接受高校的科研辐射,邀请他们作指导。要积极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争取成为他们的实验基地、实验学校、合作共同体等,和他们共同进行科研实践。另外,教研活动不要囿于自己学校的圈子,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去看看兄弟学校的教研情况,学习别人的经验,汲取别人的教训,反思自己的学科教研情况。如果学科组众多的教师走出去受时间、精力和经费的约束,还可以有目的地邀请专家来校做相关指导。最后,科学听课,确保听有所获。听公开课是备课组活动常见的形式,也是教研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育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科学听课。听新教师的课,要本着帮助的目的,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要领,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其优点进行鼓励,这样有利于他们迅速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堂教学,站稳讲台;听优质课、示范课的时候,要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广泛提高。要善于把别人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我所用,既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照搬。
3.改进考核方式
对备课组的工作情况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是必要的,取消考核显然不太现实,缺乏监督容易导致工作的懒散甚至瘫痪,盲目地提倡或要求教师无私奉献也是不理性的。但考核要科学、重实效,要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就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的学校尝试让备课组的整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进行有机结合,将备课组的教学质量与个人的教学质量捆绑在一起,这是较好的措施。对备课组的考核,既要通过备课组之间、组员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要进行与备课组、组员的过去成绩的纵向比较,还可以和本校情况相似的兄弟学校进行比较,从中找差距、看进步,从而达到通过考核促进学科备课组活动的目的。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样才不至于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敷衍塞责,缺乏主动性。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比不仅应考核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程度,还要考核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的情况,同时教师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4.备课组活动 篇四
邻水九龙中学
次数和时间:各备课组至少每周集中一次备课活动,每次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40分钟。时间过短会使内容单薄,最后使集体备课混同于平时的交流。集体备课活动需要备课组认真策划组织。
1、集体备课的目标:通过集体讨论,实现“三个明确、三个统一、三个促进”。三个明确:明确单元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其在学期、学科教学目标和要求中的地位和意义;明确单元知识体系以及其在学期、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中位置和关系;明确本单元中考要求及其在考试要求中的位置。三个统一:统一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在集体备课中形成共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测试。三个促进:促进团结协作的形成;促进各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活动内容:
(1)对照教学计划,检查当前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2)讨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讨论时要以《课程标准》等为依据。(3)研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其处理办法。
(4)探讨单元检测的命题内容、方式和人员,安排统一测试的时间。
(5)检查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
(6)布置和分配下一次的活动任务。
3、活动方式:
(1)事先形成初步教案,然后采取“一人主讲、集体讨论”式。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宜采用这种形式。(2)“群体发言、集思广益”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每一位组员认识的提高,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话题。
(3)沙龙式。不定主题,不定话题,大家自由发言,以求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彼此启发。这种形式需要每一位组员都带着观点来,事先每一位组员应做好准备,沙龙活动没有旁听。
(4)集体与会式。一些更高一级的相对大型的研讨会,备课组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体参加。这种形式最好有后续活动,比如收获的交流工作经验等。(5)听课评课式。(6)网上交流式。
从活动启动角度看,可以有规定活动式、生成活动式。规定活动式就是根据备课组的教学需要确定的备课组集体活动;生成活动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问题或形成了观点,需要援助或分享而招集的集体备课活动。以上是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导向性意见,各备课组应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5.学期备课组活动总结 篇五
一、认真学习,逐步落实“一篇课文两课时完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学初,本组教师积极参加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领会新模式的精神,组织组内听评课,相互交流学习,组内老师基本掌握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内视导及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受到领导、家长的好评。
二、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我们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备课组计划,定时开展备课组活动。
本学期初,我们备课组很认真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低年级的年段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个学期重在探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按照学习内容,除了期初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主讲,另外每个人都还要负责一次集体备课主讲,都由主讲人简要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之后就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反思,大家也喜欢把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说出来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2、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
上研究课,往往是一人上课全体出动,从钻研教材入手,开始集体备课,试教,再备课,最终课堂实践应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老师们也能结合学校开展的“课堂模式研讨”及时进行评课,并将评课材料及时上传校园网。
3、因为我们组一个办公室里一般都有两名语文教师,所以,我们能够做到周周大教研,日日小教研。
集体备课时,大家聚到一起。我们为了一堂课中的某个问题可以讨论、争执很久。我们也经常一起备课、评课、说课。我们也在一起研究该如何对学习后进生进行教学,找到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学,效果更好。对于教材,对于课堂,总是有一此自己不解的地方,所以平时我们小范围内的交流很多,两个人,三个人,遇到一起了就说一说自己的教学困惑,总能寻求到一些良方,让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有了不少的提高。
4、做好质量分析,写好总结。
期中、期末考查后,我们及时做好质量分析,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措施去改进。
三、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1、自从教学完汉语拼音后,一年级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图书量多而稳定,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明显的提高,阅读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2、老师们能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充分发挥班级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出了多期阅读相关的红领巾角和黑板报,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3、积极组织开展“读书周”活动,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和讲故事比赛,每班评选出了一名“故事王”。
四、组内教师课题研究及获奖情况:
1、唐瑛瑛老师两篇论文获县一等奖,并主持研究省级规划课题。
2、杨梅老师的一篇论文获县一等奖。
3、刘圆圆老师的两篇论文获县三等奖,一篇论文获市二等奖。
6.高二政治备课组活动记录 篇六
时间:3月22日 下午三四节
地点:高二段办公室四
成员:朱海亮、沈兴漾、徐茜茜
讨论内容:
一、关于温州市2010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讨论
课题名称:《生活与哲学》教学难点突破法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人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在旧版本《哲学常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重新编排,突出了哲学生活化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理论化倾向。但基于哲学观点的思辨性和抽象性特征,这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新教材较之旧版本增添了许多更为抽象的基本观点:如“意识活动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系统优化的方法”、“辩证否定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等。如何突破这些新的难点,教学参考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其他教辅资料也少有涉及,一线教师正在实践中摸索。
第二,新教材对哲学常识的基本内容做了简化处理,比如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在旧版本中分为三节共7个框题,而新教材缩减为两个框题,而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并没有减少,这种处理一方面增添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因有限的教学课时增加了的教师的教学压力。查看新旧版本的字数发现,旧版本上下两册有近26万字,内容详细,资料丰富,较适宜学生自学阅读,而新教材总字数才16万字左右。
第三,哲学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科,它是高中学生自读书学习以来第一次接触,哲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让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如:“物质概念”、“规律”、“矛盾”、“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概念极其晦涩难懂,虽然教材的第一单元就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但哲学始终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抽象的哲学理论总需要丰富的实践过程来支撑的,而学生正缺少的是这种实践的经历。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学生自学有难度,另一方面如果老师讲解方法不对,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为此,有必要专门探讨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思路突破哲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组织了本校高二备课组的三位老师,专门研究探讨哲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二、课题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1、搜集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各种经过实践检验的难点突破方法,如“比较分析法”、“ 层层分解法”、“形象直观法”等,再对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和对比,并针对具体的教学难点采用具体的突破方法。
2、在比较和实践已有思想政治课难点突破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创新新的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3、运用有效的教学难点突破方法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活与哲学》教学难点问题教学设计系列,为以后的教学实践和其他政治老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4、以《生活与哲学》教学难点突破法研究为突破口和基础,将继续开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等教材难点的突破法研究,最终形成一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的系列丛书,为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辅助。
5、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
(二)研究内容
在本课题研究小组初步实践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为《生活与哲学》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涉及的教学难点有:哲学的概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涉及的教学难点有:物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和有条件性。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涉及的教学难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的实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涉及的教学难点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的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首先由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明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理论疑点;其次是查询资料进行剖析分解,运用恰当的方法各个击破;再次是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顺序和改变原先不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是总结反思并做好相应的整理和记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开展实践研究,从而找到突破各个难点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法同时相结合,采用资料查阅法、问卷调查法、难点测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资料查阅法的应用主要是搜集已有的难点突破法;问卷调查法主要是统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惑的难点在何处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学习思路;难点测验法主要是通过单元测验的形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对症下药;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针对个别文科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研究实施
(一)研究步骤1、2009年11月—2010年1月。提出课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实施的步骤和具体人员分工。
2、2010年2月—2010年6月。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具体途径有查阅有关图书资料或订购相关书籍理论著作,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请教其他一线教师所采用的难点突破方法。在整理资料归纳难点突破方法的同时,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
中检验各种方法,并在实践中发展各种难点突破法。该阶段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性阶段。
3、2010年7月—8月。课题总结和反思,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具体教学难点的教学设计,整理成册。
(三)人员分工
1、本课题由朱海亮老师担任组长。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和预测等工作。
2、沈兴漾老师担任课题执笔工作。尤其是课题的结题报告的撰写。
3、徐茜茜老师负责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每次小组讨论活动的记录工作。
4、三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工作以及教学实践工作。
四、研究条件分析
1、温州中学教研处组织的每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本课题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提供了充裕的研究时间。
2、本课题组三位老师均是教学一线教师。组长朱海亮老师有多个课题的研究经历和经验积累,组织和研究的课题曾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优秀成果奖。沈兴漾老师和徐茜茜老师均为研究生毕业,对理论难点开展深度研究是他们的优势,并擅长讨论、反思和写作。
3、课题组成员任课班级多,课时量满,有助于开展反复实践研究,并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尤其是文科班和理科班两个一前一后的进度,更是适合把探索和反思总结巧妙地结合起来。
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广与实践中,亟需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尤其是需要能为具体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直接参考价值的教学设
7.备课组活动 篇七
“教研擂台”, 就是备课组之间通过擂台赛的形式就同一教材内容相互进行“说课、上课、评课”等环节的比赛, 其程序由以下3个内容组成。
一、教学比武, 展示课堂智慧
每个备课组选派一名主力队员担当“擂主”参与比赛。当然, 在上擂台之前, 备课组成员已就上课课题进行了为期一周多的集体备课、研课、试课和磨课, 该回合占40%的分值。具体形式:当确定一个教材内容后, 由组内成员进行备课, 再由“擂主”进行整合, 并就整合后的教材内容进行试课;课后, 由备课组进行讨论与磨课, 再由“擂主”进行修改, 再上课, 再磨课。通过这样的流程后, 加深了备课组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完善了课的组织与教学, 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说课比武, 展示理解智慧
第一节课堂展示结束后, 在第二节课中, 每个备课组再派第二位主力队员上台说课, 分别就本次课的课堂教学与组织从说解读、说目标、说教法与学法和说达成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展示备课组教师的教材把握能力和对课堂的深入度, 展示对教材的理解, 此回合占30%的分值。具体形式:备课组在进行课堂展示准备的同时, 第二主力就要着手进行说课的准备, 并在第二次课堂试课后进行说课的展示, 然后集体讨论, 进行理论的提升和对实践的深入研究, 再由第二主力进行再次说课然后定稿。通过这个流程后, 大家对本次课的教材的理解有了一个理论的提升, 让组织与教学方法更为合理, 对教师的理论提高也是一个促进。
三、评课点评, 展示反思智慧
第二节说课结束后, 在第三节课中, 备课组团队全体成员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评课, 点评上课教师的教学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提出课的组织与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积极进行课后反思, 展示团队的研讨氛围和合作意识, 展示团队的精神作风, 此回合占30%的分值。具体形式:各备课组对第一主力的课堂教学和第二主力的说课进行看课, 然后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 要求观点要求同存异, 既要保证教学的共性, 又要突出教学的个性。通过这个流程后, 大家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 不仅能够找出自己的观点和新的教学方法, 还能有新的思考和发现。因此, 通过该环节, 可以提高教师的个性意识, 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的再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一般地讲, “教研擂台”一个月安排一次, 且在双周进行, 单周的时间为擂前准备, 各备课组往往在此时进行紧张而热烈的集体备课、研课、试课和磨课。“教研擂台”的评委由特邀学科专家和其他备课组教师组成。此外, “教研擂台”赛的累计成绩要纳入学校“星级备课组”的评比的内容, 占总分值的50%, 这样各个备课组就会在每学期中苦心经营且乐于经营“擂台赛”。
8.金牌语文备课组的成长足迹 篇八
“1+1”并不等于2
枣阳三中多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备课组实施了“导学题纲”教学模式。导学题纲的制定包括:备课组长分配任务;各位老师接受任务后自行准备导学题纲草稿;集体备课时说课交流自己的教学设计;全组针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补充;说课老师修改印发导学题纲;说课教师试讲教研课;评课后其他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补充完善并推广使用导学题纲。导学题纲将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习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导学题纲”为依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目标。采用导学题纲教学模式,利于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更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但是单纯的导学题纲教学模式却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不少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制约逐渐掉队,成为学困生。如何利用导学题纲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下,语文组大胆探索,尝试成立学习小组,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生课堂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效率明显提高。于是各班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分组,注重小组长的选拔,发挥组长在预习、展示、检测中的带头督促作用。先对组长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尽快将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走上路。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又选出了一个副组长和四个学科小组长,这样就让组内的同学几乎都有了相应的责任,优差搭配,交错编排,性格不同的学生互补,善于表达的担任展示员,课堂上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小组评价员,记录学习的重要内容,并进行归纳,这可以尽量保证每个同学都不偷懒,并能在一定激励下竭尽全力,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的进行。同时由组长牵头,每个小组根据本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小组合作纪律,并确立小组和个人合作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让小组成员朝着预期的合作目标努力。同时建立小组评价机制,采取1+1的评价方式,即一个成绩好的带一个学习困难的,两个人相互交流、捆绑评价、互相制约,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导学题纲”与“小组合作”巧妙结合后,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组内同学学习思考,学习回答,学习习惯,学习管理,学习守纪,学习互助……同伴教育使课堂呈现出专注的听讲,紧张的思考,热烈的讨论,激烈的辩论,有序的回答和质疑,45分钟时间,学生觉得过得太快了,老师也觉得意犹未尽。一些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感叹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想不学习都难。”
导学题纲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堂上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配角”;小组合作的座位模式,打破了传统座位的不科学性;在展示环节中,交流预习成果,迁移运用知识,提炼升华感悟;小组合作模式不让一名学困生掉队。期中考试结果显示:各班语文平均分99.69,及格率98.98,优生率76%,学生间分差缩小了,综合指数上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如今学习小组的管理也由学习方面逐步渗透到了思想品德、纪律、卫生、文明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氛围。空前的集体荣誉感使班级凝聚力更强。教改实践再次让我们明白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
当20双手握成一个拳头之后
枣阳三中语文组共有20名教师,这虽不是一个庞大的集体,但是老师们有执着的追求和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刻苦钻研教材的能力,更有管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水平。
学校常规教学每周都专门安排有集体备课时间和教研课时间,老师们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轮流说课,轮流讲课,集体评课。讲课教师精心准备导学题纲,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每一个问题,甚至导入语和过渡语都千锤百炼,力求完美;听课教师专心致志,做好详细记录,跟学生一起为老师的精彩提问喝彩,为学生巧妙和有创造性的回答鼓掌,为重难点的落实而暗暗叫好,也为教学过程的小小不足而遗憾;评课老师们畅所欲言,既高度评价课堂教学亮点,发扬光大教学优点,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交流改进意见和自己的教学设想。集体备课促进了语文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使一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梅燕老师连续两年中考获语文单科最高分,荣获光武教育奖学金。黄莉莉老师从教十余载,她曾先后被评为“襄樊市优秀教师”、“枣阳市名师”、“枣阳市语文金牌教师”、“枣阳市讲师团成员”、“襄樊市学科带头人”、“襄樊市教学能手”及“湖北省教学能手”。
2010年10月,黄莉莉代表枣阳市参加襄樊市优质课选拔赛,上课前三分钟她走进教室,不慎扭伤了左脚倒在地上,当她艰难的站起来时,上课钟响了,她忍着剧痛开始了充满激情的授课,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阵阵热烈掌声。课堂教学结束后,她又马上开始了两个小时的教学反思的书写,当完成了全部的教学任务后,黄老师再也站不起来了,左脚肿的鞋都脱不下来了,医院诊断为骨折,医生责怪她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骨折三个小时后才来医治,黄老师噙着眼泪说:“我得对学生负责任啊。”就是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高超的教学艺术,黄莉莉获得了襄樊市语文优质课第一名,并将代表襄樊市初中语文参加全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为了让黄老师稳定发挥水平,展现教学风采,枣阳三中专门成立了黄莉莉省城比赛攻关小组,一面分解各年级备课任务,将重点篇目的教学设计和课件都一一进行集体研究,确定最佳方案;一面安排黄老师针对文言文、散文、和说明文教学进行试讲、评议,确立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方案。充分准备之后,黄老师带着三中全体语文教师的心血和希望踏上了比赛的征程。
湖北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不同于优质课大赛,它要求选手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全面。比赛分三个环节:教学设计(包括课件设计和教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左脚裹着石膏的黄莉莉,不辱使命,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初中语文教学第一名,捧回了五一劳动奖章。
黄莉莉的成长折射了三中语文教师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展示了三中语文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更检验了三中语文备课组通力合作集体备课的成绩。
有人说,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巨大,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哪怕这个群体只有两个人,那么你也很难把这个团队打倒。当我们仰望那金灿灿的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时候,当我们瞩目沉甸甸的金牌备课组的奖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这个群体已经创造出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9.备课组的活动总结 篇九
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实现学校提出的教研组成为“教研科研基地、名师成长的摇篮、学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三大功能,加强教研组的合作精神,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一、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练习进行交流讨论,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我们是毫不计较的做好各项工作。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有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禁止玩耍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鞭炮、弹弓等。
二、按《化学进度表》进行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教师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每星期进行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每节课有统一练习,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
三、加强集体备课
(二)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校园宣传品张贴悬挂的管理规定》,做好校园宣传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1、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各学生、备多媒体课件,个人备课要写好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并针对学生学习的进度编写每章节的作业习题,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速题,逐渐加深。
2。加强听课、说课、授课、评课等教学交流活动。每学期每位老师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并送交教导处检查。组织新教师参加组内公开课。
四、加强课后练习,抓好各章测评。
新教材课后的练习作业很少,又大部分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不利于学生双基的落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做到每节内容之后都有补充练习。课时虽然较多,但我们不赶进度,仍然注意及时复习,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提问、练习、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缺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加强课后练习与作业批改。作业批改要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形式多样、要求严格、批改
五、抓住重点,注意方法,做好复习的学法指导
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启发他们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练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例如,在单元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课本的内容,并指导学生翻阅有关参考资料,然后进行单元练习,最后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解疑、讲解,并从思路和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这样的复习既解决疑难,又给学生开阔了思路,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0.语文备课组活动计划 篇十
一、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上学期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学习,更深入地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把这种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人文性评价。
二、抓好常规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继续进行集体备课,做到有问题共同解决,共同提高。在备课时要探讨每一堂课的恰当的教学方法
3、备课组定期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每位任课老师听课达40节。
4、探讨作业题型和数量,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5、加强作文教学。年级组统一本学期的作文题目。加强作前指导,重视作后的修改与讲评,加强随机的练笔训练,提倡写日记
6、聚焦学困生,做好拉差补缺的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珍惜学习的机会。
三、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外内容
1、继续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文言短文,打下良好的文言功底。
2、继续组织学生利用中午时间认真练字,使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3、推荐一批有益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四、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
1、举行“好书伴我成长”阅读活动。
2、进行诗歌朗诵和古诗文背诵比赛。
11.备课组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备课组建设学习型备课组教师专业成长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学校层面上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从英语学科来看,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笔者认为学习型英语备课组的建设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英语备课组的作用,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何谓“学习型备课组”
学习型备课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支持和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开展集体备课,集中研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不断体现个体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绩效的教研组织。
二、如何建设“学习型备课组”
(一)策略之一—强化学习力
教師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点,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接受进修与学习,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建设学习型备课组的首要策略就是强化备课组成员的学习力。一个备课组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完全取决于这个备课组的动力、毅力和能力。
1 动力——构建备课组共同愿景
备课组共同愿景是在组内进行宣传、调研、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组内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一个备课组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首先取决于这个备课组织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例如,组织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等。学习动力还包括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是教师实现共同学习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在备课组共同愿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设立的。挖掘教师潜藏在内心的愿望和价值,理清教师发展的愿景,是增强教师学习动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2毅力——树立组内教师的学习意志
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只有当教师学习的意志很坚定的时候,备课组才有“能学”的可能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备课组能否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讨论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操作性既是吸引教师持续参加备课组活动的内在动力,更是树立组内教师学习意志的重要前提条件。
3能力——积极创造平台,为不同时期的教师发展提供机会
学习的能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备课组应该为教师能力的培养创设全方位的条件和氛围,使其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备课组应为组内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榜样,及时显示教师自主发展的每一步成就。例如,备课组中优秀骨干教师的成长经历、个人成就等,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促进组内其他教师在团体内的观察学习。同时,备课组还可以通过公开课、论坛、讲座、教学比赛等多种渠道,不断将组内教师的成就展示出来,培养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接受磨练,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动机。其次,备课组要重视对组内教师的培养。要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合课程与教学经验进行自我总结与理论提升,重唤事业的激情,并承担起帮教青年教师的任务。鼓励、支持组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二)策略之二——构建快乐工作文化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低的一层是温饱,第二层是安全感,第三层是归属感,第四层是尊严,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即实现快乐工作。快乐工作文化就是要为组内教师创造一种快乐工作的氛围,使所有教师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同时为备课组甚至学校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1 避免怪圈,营造互助共享氛围
有些传统的备课组往往阻碍组内教师获得自己的生命意义,诸如“枪打出头鸟”、事事搞平均主义、越平凡越受重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备课组中,教师们一般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实现生命意义,获得专业发展可能就是天方夜谭。因此,学习型备课组要避免出现这些怪圈,努力营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让组内教师明白备课组是因共同愿景而一起学习的组织,大家要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其次,在备课组内坚持自主和分享。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智慧贡献者。每一个人在备课组的活动中受益,也为备课组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2 践行快乐工作理念,营造一种快乐氛围
学习型备课组要向组内教师传送感恩、积极的心态、包容、快乐的工作理念,营造一种快乐工作的氛围,使人人都能感觉到生命的美好。(1)感恩。也就是教师个体要对备课组及组内其他教师提供的培养和帮助心存感激,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积极的心态。一个成功者必然是一个始终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悲观绝望的人很难获得成功。(3)包容。教师要想实现完美,就要允许自己或其他教师出现失误。只有允许失误,才能刺激创新,才能不断地接近完美。(4)快乐。就是快乐工作。
(三)策略之三——致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学习型备课组仅仅有学习力、有快乐工作的环境是不够的,备课组的学习一定要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才能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发展教育。
1 创设便利条件,让教师获取最新教育信息
追求全新教育观念的能力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为了使教师这种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备课组可以为教师创设各种便利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教育创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教育观念的更新。如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为教师提供现代化信息获取设备,增加教师出外学习、观摩、研讨的机会,邀请专家讲座、指导等。
2 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总结出经验,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思考新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反思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备课组应让组内教师形成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的习惯,要求组员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阶段性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只是一个教育的施行者,更是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其创新素质也自然的得到了提高。
3 营造民主氛围,为教师创新“松绑”
教师不仅是教学人员,而且是“求真、求实、求新”的教学研究人员。备课组应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学术研究上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求同存异;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对教师的管理不仅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应体现对教师个性的理解和尊重,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总而言之,学习型备课组的建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组内全体教师拥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并全身心投入教、学、研,不仅能帮助教师实现个人生命意义,而且强调把教师的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实现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朱立新学习型备课组建设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研究[C]苏州大学,2009
[3]罗玉英,卢久红备课组应具备哪些功能[J]现代教育,2007,2
[4]宋廣文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
[5]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
12.备课组活动 篇十二
一、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
我校平时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
(一)有效校本教研主题的确定
确定主题是校本教研取得实效的前提。校本教研主题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备课组老师共同研讨在教学过程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把典型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为主题,进行研究。
我组老师不断反思,将“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自主性学案的编写及操作方法的研究”、“以自主性学案为载体的化学课范式的研究”、“学生多元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等确定为我组校本教研的主题。
(二)通过课例研究,落实和深化教研主题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为:确定研究主题———第一次开课———评课研讨,自我反思———理论学习,提出解决策略———第二次开课———验证策略,深化主题。
(三)以课例为载体,集体研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究活动,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组员通过共同学习,集体研讨,资源共享,提升教学和教研能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在市、区教研室的领导下,我组青年教师经常参加“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同题异构课”等各类活动。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组经常以典型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014年5月,区化学教研员要求我组一位青年教师开一节公开课,开课内容为化学必修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苯”。我组教师以此课例为载体,集体研讨,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全组教师共同学习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
根据“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苯”这一教学内容,全组老师共同学习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集体讨论,提出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单元重难点分析、单元课时分配;单元核心内容教学设计框架、教学策略等六个方面的总体设计思路。
2.开课教师自主进行教学设计
开课老师从教学基本信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结合自身风格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和自主性学案的编写并进行试上。
3.听课评课、提出建议
组内老师听过开课老师的试上后,发表听课体会,认为此教学设计很好,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以下几点:(1)实验教学;(2)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学法指导等。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4.全面反思、修改设计
开课老师在听取组内老师意见和建议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寻找改进策略,修改教学设计,并再上一次试上课。
5.正式上公开课
开课教师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次试上———评课研讨,自我反思———理论学习,提出解决策略———第二次试上———评课研讨,自我反思———修改设计”的基础上,正式上公开课。
6.听取评课、进行教后反思
上完公开课,听课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开课老师进行教学反思。
二、以反思为抓手,促进备课组教师专业发展
1.学习理论,在备课组集体研讨中相互交流
学习是进行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开展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前,备课组长布置学习主题,全组教师根据主题自学相关资料,并及时做好笔记。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组内老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为主题式教研做充分准备。
2.撰写反思,在自我感悟中获得发展
主题校本教研进行反思与研讨,是我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在进行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时,我组每位老师主动参加,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开展主题校本教研后,我组每位老师积极撰写反思。
13.2010英语备课组活动计划 篇十三
本学期我组的工作,以提高学科素质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为手段,立足课堂、优化课堂、创新课堂,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更新教学观念,瞄准角色定位。
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接受教学新理念,摸索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创造个性化教学,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欢,尽快调整好心态。
二、注重彼此交流,发挥集体智慧。
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我们准备在新授单元的备课组活动上,首先有一位老师主讲,提出本单元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集体讨论单词的补充和延伸,课文的疑难,设计好课课练和周周清。在下次的备课组活动上,再讨论前单元所出现的不足及整改,也叫第二次集体备课。三.研究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效益。
1、针对英语词汇量特别大的特点,我们将采取“分化教学,整合竞赛。”的方法,先把一单元的单词分几次教学,教完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单词竞赛,如单词接龙、缺字母完成单词、改字母重组单词等,并及时奖励,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的有效,学的轻松,考的满意”的效果。
2、针对对话、课文,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法。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的途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具体我们将采用课前的自由会话,新授中的表演与讨论,巩固中的活动与任务,复习中的拓展作业和贯穿课堂内外的激励评价。
3、针对语法教学,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单元教学模式。
(2)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的综合复习教学模式。
在采用以上两种传统方式的同时,还运用任务式语法教学和探究式语法教学。
4、重视听力的培养。
2010-2011学下学期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计划
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较之期中平均分,略有提高,备课组每位教师信心倍增,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自区里成绩反馈之后,惨淡的名次排位,让我们焦急万分,但我们不甘于落后,我们有信心在下学期的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备课组长,我对上学期的组内备课教研做了进一步分析反思总结,及时调整不足之处,力争在本学期内充分调动、发挥每位语文教师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争取把此项工作做实、做细。现将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思路、计划整理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内教研工作,力争教研有计划、有内容,避免随意性。
1、做好开学初的组内教研任务布置工作,明确到人,(以单元为板块分配),每人明确本学期的教研内容及任务,提早着手准备,力争每次教研主题明确,内容充实,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思路、计划。
2、方式:每周确立主备课人,对单元整体思路的把握以及重点课文的重难点的教学设计处理提出较为成熟的意见,对教学环节中细节的处理和学生的活动方式的设计,以及学案的内容设计,下发时机,各抒己见,最终统一学案,教案,进而上课。教师尽量抽出时间互相听课,提出可行的修改意见。强化课上对学生分层次的提问,作业布置有梯度,力争让学困生完成作业有信心,增加学习兴趣。
在每次教研前,先进行重点的讲授反馈情况交流,从而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修改、调整教学思路,以期达到深刻。
3、明确任务,力求统一进度,资源共享。
三、开好语文第二课堂,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1、丰富竞赛活动。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百词竞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竞赛,综合性学习的手抄报比赛等。
2、加强每日晨读,学习语文就要激发、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3、适时增加软性作业,学前预习或学后总结,充分调动其兴趣。
14.高中美术备课组活动计划 篇十四
陈丽华
一、工作目标:
面对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参与和实践,推动手脑结合的课堂活动方式。这学期开设的课程是绘画、设计、鉴赏四个模块,虽难课程的内容不一样,但备课的目标都是力争激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备课组活动,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去改正、完善、提高,同时使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各个模块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具体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上午午第3、4节;地点:美术教室
2.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3.配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如:本学期将在3曰14日准备举行一场书画现场比赛,为区、市的美术现场竞赛选拔人才;课外
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自我,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自身提高的愿望,平时抓好选修课、兴趣小组的教学工作,求真务实,定期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示。
4.在辅导美术兴趣小组及美术高考专业训练时从基础抓起。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绘画训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及时总结分析学生画面,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15.备课组活动 篇十五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 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 强化教学互动, 注重同步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 通过挖掘教材, 联系生活, 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 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 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 明确组内分工, 统一布置, 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 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 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 协同解决, 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 能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 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实效探究, 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 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 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 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 遵循三项原则, 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 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 规范设计, 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 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明确重点, 有源可溯
(1) 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 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 同时拓展教学资源, 科学设计, 在“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深化教材”, 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 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 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 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 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 坚持原则, 有章可循
(1) 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 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 设计上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将知识问题化, 课程系统化, 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 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 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 有效探究, 在质疑中辨析, 在否定中确定,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 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 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 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 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 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 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 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 以问题为导向, 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 在“会学”中“好学”, 从而做到“善学”, “乐学”。
1. 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走近知识, 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巧妙置疑, 合理牵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善于分析, 逻辑推演, 自主思考, 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组队, 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困惑, 协商问题解决路径, 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 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 (1) 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 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 查阅资料, 小组互助, 协同合作, 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自主学习, 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 借助小组合作, 共同努力, 协同共进, 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 激发潜力, 寻找真知, 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 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 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 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 诱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观察中体验, 在归纳中拓展, 解决问题, 获取真知, 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 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 可以递进设计: (1) 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 (2) 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 (3)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4)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5) 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 (6) 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盲点, 捕捉闪光点, 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 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 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 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 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 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 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借助现象辨析, 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 (1) 观察氯水的颜色。 (2) 测氯水的酸碱性。 (3) 向氯水里滴加Ag NO3溶液。 (4)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5) 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 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 通过大胆猜想, 尝试推理,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 合理论证推理,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去伪存真, 精练归纳中, 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 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 动态矫正”, 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 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 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得失, 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矫正认识的偏差, 巩固学习的成果,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 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 SO4=Na2SO4+Cu”, 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 钠排在铜前, 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 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 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 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 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 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 以完成教学任务,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 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 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 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 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 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 2015 (1) .
[2]赵飞君, 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9) .
[3]单世乾, 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6) .
【备课组活动】推荐阅读:
英语备课组活动记录08-27
小学备课组教研活动总结07-28
美术备课组教研活动记录08-22
小学英语四年级备课组活动总结11-26
备课活动方案09-19
高一英语备课组集体备课发言材料10-12
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09-24
高三备课组计划09-11
数学备课组反思12-20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