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

2024-08-17

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共7篇)

1.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 篇一

时常听到教师抱怨:语文难教,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节课不停的讲,还没讲完,还得另找自习课去补,又苦又累,学生还不领情,不愿听,嫌教师挤占了他们自习课的时间。学生则抱怨:作业太多,一晚上都做不完,老师的题海战术让人吃不消,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可见老师和学生都在大量的拼体力、拼时间,但收效甚微。做作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那么如何在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如何用心教:

1、备课时要精心设计

2、内容上要有所侧重

3、训练点要重在能力

4、时间上要合理安排

二、学生如何主动学

1、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2、发挥主动,学当“小老师”

3、全员参与,合作学习。

4、学会质疑,探究解决。

5、善于归纳,事倍功半。

2.小学水墨画的教与学 篇二

摘要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现今的小学水墨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水墨画教学的误区,因此,需要去探索与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摘要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现今的小学水墨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水墨画教学的误区,因此,需要去探索与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水墨画在美术中的独特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新课标指出:“要以人为本,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完善人的品质。”而社会正呼唤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美术教育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其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出神入化的运笔,富于变化的墨色,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水墨画已成为新时代的人文情操教育手段,它的笔墨既能协调手部肌群,促进儿童大脑发展,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因而,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应更加重视水墨画的教育教学。

二、水墨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一新生画种也一知半解,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中学习学好水墨画,学会欣赏、感悟是必要的。

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我给学生讲齐白石老爷爷为了画好虾就亲自养了一些虾经常进行观察,所以他画的虾特别生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发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3.师德演讲稿《快乐的教与学》 篇三

快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让人懂得真正的快乐。也许你会说,音乐课你还不快乐啊?天天唱唱跳跳,多开心!开心不就是快乐吗?我说:“不!”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的文化又进了一步。”开心只是一种心情,而快乐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类最高追求境界。例如你看完一个搞笑的影视节目,你不会说,好快乐啊,你只会说好开心,因为这种愉悦感只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但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你历尽艰难,终于得以解决,你会觉得无比的快乐,所经历的艰难与你得到的快乐成正比,成功的愉悦感会让你下次再去品尝困难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无忧无虑,没有负担”的学习。既然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又不可以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又不可以不要教科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我们怎么才可以真正快乐地学习呢?

首先,我们为人师者要学会“自我定位”。

为什么要定位?近代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喜欢把师者定位在“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副“恨铁不成钢,为自己的学生操劳一生,不求任何回报”的样子。泪都干了,蜡也成灰了,自己都不快乐了,如何让学子快乐?如何把自己满腹才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呢?所以我认为把老师定位为一个指挥官的角色更合适。只有在课堂上精于调配,善于指挥,才能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碰到困难,然后得到知识和快乐。别让学生还没开始学习已经害怕甚至厌倦了学习。国家总督学柳斌说过: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传授科学的过程不科学,学习科学的人就只能收获痛苦。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学习,快乐地学习,我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做一名快乐地指挥官还是做一只会燃尽的蜡烛呢?教改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这是两个互不干扰却又互相联系的主体。为什么说互不干扰呢,因为老师是为了教,学生是为了学。现代战场上,聪明的指挥官是不会让自己和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暴露在敌人的视野内指挥的。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去当排头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两个主体如果互相干扰是什么都做不成,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地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授人以渔的快乐。那么,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我们该如何去指挥他们快乐地学习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音乐课的学习占据了许多项,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倾向都不同,要把不同的学生聚到一起学一样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易到难,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小学,很多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还不是很懂,正如一张白纸,我们画什么他们就会出现什么。我通常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因为节奏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他们看得到、听得着的音乐节奏来训练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用节奏去调配他们,把孩子的东西拿来,加上我需要的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和我在教学相长中去玩音乐,在玩中学。

第二要大胆利用各种教材,优化教学。

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都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这只好猫,音乐老师要做很多的准备,音乐教材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至少普遍用过三种教材版本,不论使用哪个版本,我都会在开学时通读教材,把可一起利用的教材放在一起,不论课题先后,不管哪个版本,甚至有时我还会加入流行音乐。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在正常课题学习前加学了《上学歌》,通过歌曲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自己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意义,每次我都表扬能做到的学生,哪怕是一点闪光点,很快学生就进入教学常规。

通常教材配套的音乐素材具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地方性太强了,学生较难把握的,我会作些添加。例如一年级的《螃蟹歌》,地方特色太浓,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接受,我干脆让学生按歌曲节奏念熟歌词,让学生自己找首合适的童谣套用进去,进行了无意识的二度创作。有位学生就硬生生地把《学做解放军》套进去,变成螃蟹军歌,把《学做解放军》里的“哒哒 哒 哒哒 嘀 - / 嘀嘀 嘀嘀嘀 哒 - ”换成了螃蟹打斗时的声和动作,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表演得非常非常生动,一节课快活而难忘。第二课时我才给他们听原味的《螃蟹歌》。虽然他们没学到湘味浓郁的《螃蟹歌》的旋律,但他们却无意中学到了更多。所幸音乐课教学相比其它科目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语文课本里的诗,数学里的数字,大自然中的风、雨等等,总之一切为我所用,达到快乐的教学目的。

其三,洋为中用,巧用多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乐夫创建的奥乐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它以音乐节奏为学习起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发展观,可以引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们快乐地学习音乐,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已二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深入地发展到了各省市音乐教育第一线。把这“洋物”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最快的方式就是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滥用,不要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挥官,有时找到的教学素材有很多,要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让多媒体成为我们的教辅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多媒体可为我们提供不间断的音乐,让我们在玩音乐游戏时更有趣;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画面,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孩子还小,需要视觉提醒,我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节奏的时候,会先让他们通过画面想象这画面会出现什么声音,再联想到动作,让他们去说、去想、去动,我们只要引导他们,这也是奥乐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把知识僵硬地注入。多媒体可以让他们更加注意听音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因为只有会听才会唱。

钱钟书先生说过:“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所以只有智慧才会发现矛盾所在,而矛盾的解决会让我们产生无比的快乐,无论教者还是学者。就让我们多多发现矛盾,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4.浅谈教学反思促进有效的教与学 篇四

马岭中心校

曾维琴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这里的话看起来还是挺好懂的,但是我们仔细发掘,其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第一个点就是课堂教学实践。就是老师做反思的非常重要的目的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然后本身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或研究对象,最终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还有一个词非常重要就是“自觉”,自觉,就是教师要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自觉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方式,更是一种行为的习惯。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准确地揭示了反思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那么,我们反思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思本节课的成功点。教材的开发、使用上是否到位;教法上有哪些创新,这些方法可以在哪些章节上运用;本节课把哪些旧知识一起串讲了,学生明白更彻底;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的方法;在重难点突破上采用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哪个环节做得最到位等等。

2、反思本节课的不足处。教学方法还可以用哪些学生会更易弄懂;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更简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收获甚微;从这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有哪些缺陷等等。

3、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4、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叫雪儿高质高量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数学学习活动的内核思维?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等学生学习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最好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景中展开的?

(2)对于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3)课堂环境的营造你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还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

5、教学后反思是指“回头思考”或“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并作出理性分析,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每节课、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总之,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效果

我很有幸参加了上次的数学国培学习和这次校本研修,在国培学习的这段时间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学习模块八中的如何运用反思与评价促进有效的教与学。我在第一次上了过后,就进行教学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进行教学,把在国培中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时,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得先理解周长的涵义,我在第一次教学时,就以回忆周长的涵义是什么而导入新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同学们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具体指的是那一部分掌握的不是很清楚,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很难进行。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前进行教学反思,从新进行教学设计,导入时不仅要回忆周长的涵义,还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让同学们对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进行指一指,更加具体的理解实际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埋下基础。

总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5.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 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怎么才能做好初中数学的教育工作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轻松的学习,下面是我这几年工作的体会:

一、必须做好对教材的处理工作 1.对教材的掌握应做到“熟”字

义务教育的初中教材,立志高远,其内容是今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的。新教材难易程度适中,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精选了一些基本的代数、几何知识,将部分与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移到高中,删去了一部分作用不大的内容。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进一步了解教材,理解好学习目的,明确书中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理论的推理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第 1 页 2.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应做到“透”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初中阶段的培养方向。就《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要透彻地领会其含义。只有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明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才会有“方向感”。

3.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做到“细”字

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讲究一个“细”字,细到每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是如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到心中有数;细到每一课时中的应知应会,学生是否都已掌握,若能做到会事半功倍。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 2 页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蝴蝶、衣服、松树、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从而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三、课后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

第 3 页 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倾听学生心声,不断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随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师生之间就会走得更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及时地向他倾吐心声,会更加喜爱数学课,这样对老师的教学不无裨益.即所谓“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学则枯燥乏味.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开发智力.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会使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6.简约教学中的教与学(最终版) 篇六

——听徐长青简约教学报告有感

9月24日——25日,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成长研讨会,聆听了徐长青工作室老师的课及教研报告,使我收获颇多,“简约而不简单!”是徐长青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徐长青,特级教师,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现为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国家高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天津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中国数学会会员,他在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探索,首创“简约教学”,并于2008年成立徐长青工作室,带领他的教学团队进行“简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简约教学”风格,被纳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

首先,我听了徐长青工作室成员,叶鸿琳老师的展示课《找次品》,叶老师课设计思路巧妙,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老师的进展而进行积极探索,最终自己构建了知识。这节课仿佛就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情景,叶老师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却无疑成了最出色的演员。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叶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环节他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接着,叶老师的讲座,《教师站位与行走路线的研究》告诉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站位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世界。

由于徐老师身体不适,但他仍坐在轮椅上给我们上了一节展示了课《找规律》,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魅力,徐老师不仅教给学生显性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听课的每一位老师都感觉时光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愉悦,如此快乐!听课现场,不时爆发阵阵会心的笑声,而笑声背后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那正是徐老师课堂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的力量。

当听完徐老师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追求》后,更是让我产生思想的共鸣,他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这不是与我们倡导的“三讲三不讲”不谋而合嘛?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这节课那样,徐老师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精彩,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简约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徐长青老师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创设一个发展学生的课堂。

7.法学教育中的教与学 篇七

摘 要:法学教育中的教与学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从法学本科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分析法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特点,找出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法学教学的特点,提出正确把握教与学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法学教学;专业意识;思维训练

法学是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最近几年,随着法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学法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以至法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兴起。笔者是一名从法学专业校门毕业不久又继续从事法学教学的年青教师,在工作几年后,又重新回到校门继续从事法学理论研究,从学到教再到学的过程中,体会出法学教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资求教。

1 法学本科生学习现状分析

法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一本专业技术、又是一门社会科学。对于刚入校门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抱着除暴安良,力罔狂澜的梦想,希望手持法律武器,伸张社会正义。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法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更加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也不知道每个阶段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更加没有想过如何将学习与将来的求职与就业联系在一起,仅仅停留在高中学习的惯性阶段,没有主动的思考意识,更加没有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往往一个学年过去了,学会的东西就是书本上那几个概念、特点、性质和意义,在老师要求其作一篇专业评论时,学生们往往苦恼于无从下手。笔者曾经指导过学生做这方面的训练,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拿出来的评论,更像是充满正义感的新闻报道或者通讯,毫无专业味道。很多学生到了毕业阶段,还不知道如何去做一篇基本的法学专业论文。基于这样的学习效果,笔者从实证的角度,对本科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法学本科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归纳和总结:

1.1 缺乏法学专业阶段性认识

阶段性体现在每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大学学习体现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会,知道自己不会,不知道自己已经学会,知道自己已经学会。这四个阶段能很好的诠释出大学教育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效果,法学教学也一样。学生们起初并不知道法律是什么,而是一种纯粹感性的认识,当学习了一些基本法律知识之后,渐渐感悟到法学专业真正的知识所在,于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问题,渐渐发觉可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于是更加深入的去继续学习,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领悟出该学科的精髓所在,这便有了“专业意识”。现阶段的法学本科生更多的关注于知识性的积累,缺乏深入学习的能力,往往在起初阶段就断言自己是否适合法学的学习,缺乏对法学学习的阶段性认识,导致其无法持之以恒的坚持专业学习,也会导致其无法深入专研,阻碍其领会专业精神,从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

1.2 缺少对专业的理性认识

法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调整社会关系为己任,因此,其内容涉及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学生们初学各个部门法,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学习的侧重点,而这个阶段,学生们所产生的兴趣往往是由感性、直观的认识所决定的,没有深入了解该部分法的根本属性和特点,因此缺乏理性思考的前提下,过早的给自己分专业,划重点,导致其学科基础欠缺完整性、从而带来整个专业的学习效果都不理想。

1.3 缺乏对部门法性质的正确认识

法学体系由法律体系的科学构成,往往包括了各个部门法的学习,每个部分法因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内容特点也会大相径庭。例如,经济法律规范侧重对市场经济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刑法的内容是犯罪和刑罚,国家在惩罚犯罪的公权力是其强制性所在,所以法律规范公权意味十足;三大实体法主要从实体角度规定权利义务规范,分配法的价值和利益,而三大诉讼法则从程序角度规定对实体权利的救济和保护,因此两个类型的法律性质相差迥异。学生们往分不清各个部门法学的各自特点,认为诉讼法就是背诵法条、而实体法就是研究法律特征,导致无法真正领悟学科真谛,影响学习效果。

1.4 缺少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

法学强调专业性,有严格的思维训练模式,其独特的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法学学习的效果。学生们往往不注意掌握每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误认为学习法律就是背诵法条、做做案例分析,而忽略了法学专业最重要的思维训练,因此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5 缺乏法学专业研究能力

法学学科博大精深,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每一条法律规定,都不是无中生有,都是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对规律的把握,体现了国家的管理和调整职能,体现了法的精神和价值。学生们在初学阶段往往看不到法律的真正本质所在,所以缺少对待法律问题的研究精神,主要精力仍然专注于对法律知识的记忆阶段,没有进行专业的思维训练和问题研究,学习效果只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进行逻辑论证的研究思维。

1.6 缺乏职业规划

法学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专业分工的细化。因此,从事不同职业对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从事司法实践,应当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完整性,以及相关领域的深入;从事法学研究,应当重视知识在某一方面的深度和关联学科的延伸性。所以,抱着法学大师的梦想去学习法律,四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应当融入到法学学习中去。眉毛胡子一把抓注定一事无成。

2 法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的教学效果可以总结出,学生们缺乏足够的专业准备和专业意识,从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而这些正是因为大学教育和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

2.1 法学教育定位在本科阶段导致教学成果缺乏专业领悟

上一篇:猎头顾问如何与简历共舞下一篇:安全风险等级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