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2024-10-08

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精选13篇)

1.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一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最早由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构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创设可行的问题情境

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2.项目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设计的项目有层次感。

3.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共同参与,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使项目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通过使学生的共同参与顺利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项目的设计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

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学习、帮助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和项目实例的选择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项目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工作项目,提出相应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在做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领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和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计算机基础Word教学中,教师以“小报制作――校园运动会”为项目课题,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主题制作小报,发动学生结合学校近期举行的.相关活动写稿件、拍照片,同时运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相关素材,设计小报图样,总结制作小报应具备的要素。

上课时,学生带着小组成果来到机房,同组成员安排在一起,推选组长一名,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并起到带头激励作用。组长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组员不同工作任务,组员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小组中选一位同学担任版面设计师,将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插入其中。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务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周围指手画脚、出谋划策,“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加粗,这样醒目”……各抒己见的声音不绝于耳。当组内成员遇到技术或资源使用等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老师、同学求助。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穿插讲解。如“文字竖排、插入背景”“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对于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等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演示、点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求知欲强,有时若有所思,有时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学中,我注意控制教学节奏,围绕任务目标,努力做到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给予恰当指导,通过一些实例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有实际困难时,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一步步自行解决问题。例如,我提到在重大事件来临前常有倒计时的说法,于是有位同学制作小报时就别出心裁,在报头旁边设计了一个倒计时,再配上动画使小报显出其独特的艺术性。再比如,学生查到参赛选手资料,就设计了专题特写:运动员风采,她设计的版面被大家公认最大方、最有新意。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许多学生都积极动手在画图等软件里制作和处理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有些原来畏难厌学、迷恋网络的男生,由于他们聪明好动,反应较快、接受能力较强,在项目工作中脱颖而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潜能,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找回了自信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有的还成为上机实践课的骨干。

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了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了协作精神。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都出色完成了任务,由于打字速度不同,有先后而已。作品风格各异远超过我的预想,小报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项目完成后,由每组推荐自己优秀作品供全班同学评析,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请教师和其他同学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法的初衷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这一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实践经验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也不是教师灌输的,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项目总结必不可少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因此,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应把不同的解决方法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完成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保证了学生能力是按照专业职业成长规律发展的,又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02)。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

 

2.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二

一、从课程目标着手, 进行操作项目分级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操作项目分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限度地被整体性带动,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那么, 如何进行操作任务的细分使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呢?首先教师应该紧跟教学课程的目标实施教学项目的分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 在学习“表格制作方法”这一课时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个小组有三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一种绘制表格的方法, 如第一位学生用菜单制表, 第二位学生利用“插入表格”制表, 第三位学生手动绘制表格。教师在一旁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 并注重将知识点与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这种从课程目标入手, 将各个成员的任务具体化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够通过实际环节不断地提出相应的问题, 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对各个小组进行必要的纠正和指导, 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

二、开放互动式教学, 渗透交流分级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的学习方法充斥着“满堂灌”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具有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特点, 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出现一定的厌倦感,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调整不合适的教学手段, 及时给计算机的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经实践表明, 项目式教学法有助于互动开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形成, 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督促学生吸收内化相关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实行开放互动式教学, 实施项目分级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习的条条框框, 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深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状况, 并在一定的监督下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对于计算机学习的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平等交流。因为项目式教学是双向互动的,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合理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例如, 在学习“Windows附带的用程序”时, 让学生积极在组间进行对于这一块学习方式上的交流, 并将这一块内容分成不同的六部分, 每个小组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 然后进行交流, 同时教师在全过程主要起一个简单的调整交流的作用, 全面促进各小组之间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总结评价分级, 建立知识概念体系

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是对整堂课知识概念的一项整体把握环节。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对知识接受能力的水平将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然后让小组内对本节课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予以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由每个小组交出一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课堂结构改革的建设性意见。例如, 在教学“Windows”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求每组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 如复制、粘贴、剪切的鼠标操作和快捷键操作的整理以及对于不同的Windows的启动以及退出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要求每组学生分别担任其中的一项任务, 负责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展示, 第一位学生汇总在不同的Windows界面复制、粘贴及剪切的方法, 第二位学生进行Windows快捷界面的归纳, 第三位学生能够对Windows的启动以及退出的方法进行列表, 最后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 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学习效率。通过这种总结评价项目分级, 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驱动下, 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综上所述,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到课程学习过程中, 这种教学手段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学习习惯, 对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意义。因此, 教师要将项目式教学法与计算机教学课程完美地融合, 全面促进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三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模式分析

项目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革新,它要求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相互协调、及时沟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总结项目教学模式大体上包括以下六个步骤:选定项目、计划制定、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

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教学模式分析

笔者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中第5章《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模式分析,并简述其实施过程。

1. 选定项目

在选定项目阶段,按以下步骤进行:

(1)作品欣赏

向学生展示一个精心挑选的PowerPoint 2010作品,这个作品融汇了PowerPoint2010的绝大多数知识点,让学生对PowerPoint 2010的各种功能有一个感官上的初步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2)明确学习内容

为了让学生实现制作一个PowerPoint2010作品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和查看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以幻灯片为对象可进行如何进行插入、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

如何更换幻灯片版式?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剪贴画、相册、形状、SmartArt图形、影片或声音等?

如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包括进入、强调、退出)及动作路径等?

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换片方式(如自动换片)及放映方式(如循环放映)

(3)确定要达到的目标

告知学生在这一章学习结束后,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PowerPoint2010的幻灯片及对象的相关操作

能力目标:熟练利用PowerPoint2010制作主题演示文稿

(4)确定项目

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让他们把对观赏作品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做为自己的演示文稿主题。

2. 制定计划

实践课上教师按选定同一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主题、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项目活动计划和项目进度的详细时间安排。小组内及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互相借鉴。教师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理解要及时加以更正,保证讨论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就可以根据讨论结果列出这个项目的详细活动计划和进度的详细时间安排,并填写“小组成员表”和“项目活动计划表”。

3. 活动探究

各小组的成员根据前面的分工和做好的项目活动计划表安排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开始。在处理自己分得的任务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有积极的态度,认真分析自己的任务活动,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在每个步骤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认定方案可行后,按部就班的开始处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等多种方式解决。

经过活动探究,小组成员集中起来阐述各自工作的解决方案,讨论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实现方案。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们相互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讨论结束后,项目到底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在小组成员的脑海中应该有一个明确蓝图。

4. 制作作品

实践课上学生按之前确定的解决方案制作作品,作品制作阶段一般比较顺利,实际上是前面收集到的信息的一个录入、修改、编辑、整理过程。

5. 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阶段实际上是大家对这个阶段努力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各小组工作的一个肯定。各小组可以推选代表给大家讲解作品制作过程并进行现场演示。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同学们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共享。

6. 活动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肯定学生的成绩以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分为自评、互评:

自评: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们首先要对自己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做一个客观评价,看看自己哪部分内容掌握了,哪部分内容还需要加强,因为自己对自己是否掌握了什么内容最清楚。

互评:主要是对小组成员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分配给他的任务的完成状况作一个客观评价,这里面要包括成员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评价。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这一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评价包括学生作品的成绩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三、总结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可激发学生多项能力的发展。由于本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

【参考文献】

[1]任路平.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15):15-17.

[2]赵希武,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2006.2

[3]丁晓蔚.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1):22-25.

4.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原型 篇四

[实验的名称;应力求简短、反映实验的核心内容/建议在一行语句之内]实验目的[实验预期达到的目标。采用掌握/会(针对技能点)、理解/了解(针对知识点)等词汇分条描述]实验类型

[在以下类型中选择一类:基本型、综合型、探究型]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指明实验覆盖了“教指委”制定的知识体系及实验体系中的哪些知识点和技能点;注意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正确编号(允许进行下一级的详细拓展)]实验任务

a)实验的具体内容,即实验题目的具体描述

b)具体的实验要求,包括要求达到的目标或程序设计实验要求验证的测试用例等; c)具体要提交的实验结果(可选)。实验条件[可选]

[实验的系统环境、仪器设备、需要的软件等;若对环境无特别要求,如程序设计等课程,该项可省略]实验分析[案例必须]

[该部分包含下列内容的全部或部分]:

a.问题的分析;

b.完成本实验需要补充的额外知识;

c.对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案的提示;

d.对程序代码的分析或给出的流程图或伪代码;

e.实验难点、经常性错误的分析。参考方案/答案[案例必须]

[该部分包含实验的解答(步骤),如程序源代码,多媒体样例作品、实验完成后的截图等;该部分也包含一些额外指导,如视频指导的资源地址以及Step by Step的指导等]思考问题[可选]

5.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五

一、项目背景

由于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同时又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不会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致使课堂出现学生睡倒一片或不听课各行其事的现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完成工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遇到问题,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这样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实施情况

(一)组织召开专题会 为了确保课改取得实效,机电一体化教研组组织有关教师召开专题会,就如何开展好课改工作进行讨论,认真听取这门课有经验老师的建议,制定出课改实施方案。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坚持课程与技能岗位相对接;

2、下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

3、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4、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与技能目标;

5、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项目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的分类归总,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涵盖电工基础、模电、数电三部分的八大块内容共十三个学习情境(即项目任务)。在确定的学习内容中较侧重电子部分,任务的层次也是由易到难,十三个学习情境如下图所示。序号

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

直流电路

学习情境1:通过实验掌握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正弦交流电路

学习情境1:通过实验了解日光灯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掌握安装方法。

异步电动机

学习情境1:通过实验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电路及应用

磁性材料和磁路

学习情境1:拆装电铃

常用半导体器件

学习情境1:声控灯元器件 学习情境2:心形灯元器件

基本放大电路

学习情境1:利用实验完成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静态、动态测试及调试

集成运算放大器

学习情境1:音响

学习情境2:电子温度计

逻辑代数与组合逻辑电路

学习情境1:三人表决器 学习情境2:数字时钟 学习情境3: 四人抢答器 学习情境4:行走机器人

(四)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

1、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项目学习中有关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2、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还是能够给予较积极配合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计划的每周7课时安排在一天内进行,其中2节为理论课时,其余5节为任务实训课。但由于教师人手不够,后改为4节理论,3节实训。相比于理论课,学生还是偏向于上实训课,更喜欢做训练动手能力的项目。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了之前一味地只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结合了我们设计的项目任务,在任务的完成中找出知识点,并结合实物消化重点,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所学知识点,更能够掌握怎样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例如一个小的心形灯,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有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的原理、技术参数等。当一个心形灯焊接完毕时,学生们不但了解了这些元器件的性能、作用。还能从中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相比较于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3、由于是初次尝试项目教学,因经验不足以及该班三自教育和技能大赛等原因,导致本学期只完成了11个项目教学,有电子温度计、行走机器人两个项目未能完成。

三、项目教学取得的成效

1、开展项目教学,打破了体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

2、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变学生“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3、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

5、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补充完善课程标准。

6、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对仪表工具的正确使用。

7、开展项目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

四、存在的不足

1、本课程的实训项目是在4号楼201、402进行,因做实训项目时需要大量插座,但实训室条件无法满足,故需要大量的接线板代替。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2、在项目任务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的项目任务涉及到的教学重点是重复的。有的项目任务所需时间很短,而有的项目任务又较为复杂。难易程度缺乏过渡性衔接,造成在知识点的过渡上存在一定的跳跃性。

3、在实训内容的监管方面,因教师人手不够,导致理论内容花费时间过多,而用于实操训练的时间没有保证。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学生过多的在意产品制作的成就感,而对于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及相关知识点缺乏深度的了解学习。

五、需改进的方面

1、项目任务的设计在现在执行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2、过程考核的表格设计上还需完善,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重点学习,应充分体现项目教学的特点。

3、考核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团结协助能力,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格品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文明操作。

6.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篇六

张琪 本学期我2014春护理班幼师班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和,这是一学期的教学课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技能操作课程。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能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 2.能使用powerpoint做出简单的幻灯片;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三、教学内容。Excel电子表格 教学内容:

1、Excel的基本操作

2、编辑数据

3、格式化数据

4、格式化表格

5、数据计算

6、数据处理

7、创建数据图表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 Excel的基本操作。

2、学会建立与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

3、能对工作表进行简单编辑、格式化。

4、能用Excel的公式与函数进行常用的运算。

5、了解数据库管理方法。

6、学会创建和编辑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内容:

1、PowerPoint概述

2、输入文本和插入对象

3、美化幻灯片

4、放映幻灯片 教学要求:

1、学会使用幻灯片插入文本和图片

2、学会美化幻灯片

3、学会放映幻灯片

7.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七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管理,教学方法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首门课程, 通过计算机基本原理、基本组成、操作系统、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及办公自动化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是继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之后的第三种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强有力的工具, 而计算机软件及技术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桥梁这样的理念。当前, 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学开始普及, 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日益广泛, 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普遍提高。但是, 总体对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技术缺乏系统认识, 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另外, 学生素质层次不齐, 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基础好, 仅教授基础知识, 他们感到太简单, 没有学习兴趣, 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基础差, 他们感到知识点多, 学时太少。这样就造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虽然重要, 但学时少,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因此,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掌握程度不同, 给正常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 在有限的学时内实施传统教学模式, 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 教学同仁们针对各自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多种教学改革方法, 如:案例法[1]、任务驱动法[2]、分层次教学法[3]等等, 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只关注某个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实践任务也只能针对某个问题, 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教学组, 不利于充分利用基础好的学生资源。本文在吸收已有教学方法优秀思想基础上结合军校职业教育[4]的特点提出项目管理教学法, 针对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一个项目, 用学生关心的项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其在参与整个项目中, 不断养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并在计算机操作中不断培养系统思维和全局意识。

1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项目管理

我校学生毕业后要到连队带兵, 他们在基层会面对众多的文件资料。因此,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全部知识点融入一个项目中, “定制基层连队电子文件柜”。从课堂举例到上机实践都围绕该项目展开。教学过程包含着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5]。

1.1 立项

立项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项目生命周期的开始, 其原则是典型、实用。立项建立在强烈的需求基础上, 立项前要进行实际调研, 深入了解学生的职业需求、兴趣爱好、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 即学生现在生活、学习、将来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需求调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要求教师在上课之余多跟学生们交流, 以便更多的了解他们, 多跟同事们交流, 以便能找到更加普遍的需求, 多到基层部队调研和体验, 以便更多的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将实际的需求概念化、具体化, 这个叫需求识别。需求识别是为了以更好的方式设计、实施项目, 只有需求清晰了, 才能准确地把握目的, 才能规划出合适的项目, 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满足部队的实际需要, 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在充分进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写出需求建议书。需求建议书中应该包括学生和部队的实际需求、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老师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法、作业形式和提交方式、上机方式和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内容。然后拿出来教研室全体同志进行讨论、论证、修改, 进一步确立项目。

1.2 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分四个部分:

第一, 任务分类定义。电子文件柜中有12类文件, 包括:文件索引和目录, 规章制度, 上级来文, 模板, 工作计划, 日常记录, 质量分析, 后勤事务, 车辆器材, 队史, 业务系统使用, 预案。每一类又包含多项具体任务模块, 比如, 后勤事务包括, 美食荟萃、一周食谱、采购记录及收支账目4项。

第二, 知识点整理挂接。把所授知识点融入每一项任务中, 比如, 美食荟萃涉及word图文混排, 一周食谱涉及word表格制作, 采购记录涉及excel表格的使用及格式设置, 收支账目涉及excel表格的高级应用。电子队史管涉及ppt高级应用。质量分析涉及word高级应用等。

第三, 训练学生的思维。写出每一项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思维能力的训练, 比如, 业务系统使用类列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网及公安网维护、多媒体技术几个任务模块, 挂接知识点为计算机组成原理, 日常故障排除, 网络原理与internet应用, 信息安全, 多媒体技术应用。要训练的思维能力有, 理解计算机原理具备日常维护技能, 计算机作为办公、作战指挥的工具深入到工作的各个层面, 每个人都需懂其原理与掌握日常维护的技能。理解网络原理, 办公网是无纸化办公的物质基础, 公安网是系统内广域网, 系统内交流的重要平台, 习惯利用网络处理日常事务, 获取信息, 具备日常维护技能培养信息安全意识, 与其它安全一样, 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理解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的原理, 熟练使用几种多媒体软件编辑出警时摄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工作计划任务模块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识;上级来文, 强化公文制作和规范意识;队史管任务模块, 强调注重队史建设和精神传承以及军魂的作用。

第四, 对每一部分工作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比如, 日常记录说明, 各种各样的记录是将来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和内容, 没有记录, 分析总结只能捏造;上级来文, 说明, 公文写作是学生的必修课, 老师与写作老师联系取来多种文种模板, 进行排版训练;队史管, 说明, 通过队史管, 便于全队上下了解该队的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 激发队员奋勇拼搏的战斗精神, 将军魂一代代传承下去。

1.3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分四个阶段:备课、讲课、作业和上机辅导。备课, 将整个项目设计融入教案和讲稿中, 柜中文件的格式和内容全部来自基层部队, 要设计为教学用例子文件, 需进行必要的修改, 并另以图片的形式保存一份, 以备演示;讲课,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背景, 重在分析项目的实施过程, 先给大家展示项目成果, 然后操作演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设计柜中文件, 补充文件内容。学生也可以拷贝老师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文件的演示图片, 以便在课后自学, 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 操作演示自己的设计, 讲的好的平时成绩给高分;作业, 即学生对项目的具体实施, 学生根据老师项目设计说明书中给出的要求写出文件建立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过程, 并可以适当增加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格式;上机实践, 主要内容是对照自己写下的项目实施步骤和操作过程进行操作, 操作结果与老师给出的演示图片进行对比, 及时纠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4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定性考核主要在课堂上和上机实践中进行提问,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作业交到作业服务器上, 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台机子都可以访问) , 包括作业内容概述、项目实施的步骤、具体的操作过程。我们提出三条定性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 能不能书面表达, 进而写成作业文件; (2) 能不能口头表达, 流畅的讲解自己的思路和完成过程; (3) 能不能现场操作, 按自己所写、所说进行实践。定量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在考试系统上答题, 计算机给出成绩。

2 项目管理教学法中的激励因素

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 需要坚持、忍耐、连续工作、善于思考等品质, 同时也是对这些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需对学生进行多方激励, 以克服畏难情绪和防止半途而废的事情发生。一方面进行励志教育, 在作业服务器上建一个“计算机科学的那些事”文件夹, 并给出了排版要求, 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上传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家、当代IT精英、优秀程序员等的动人故事。实际中同学们还是上传了不少这样的文章, 这个文件夹既成了学生学习Word排版的交流平台, 也是一本很好的励志书;另一方面进行荣辱敎育, 通过作业曝晒和正面激励来引导学生养成见贤思齐的好习惯, 在作业服器上用Exce L建一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没交作业的同学、做的好的同学、做的不好的同学分别用特殊符号标出, 供大家查阅对比、交流学习。每次上课时叫二三个完成作业的同学来讲述自己的作业思路、操作步骤和过程。对于讲的好的同学给

参考文献

[1]袁晔.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78) :38

[2]赵辉煌, 魏书堤, 孙雅淇等.错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3 (11) :33-36.

[3]陈丽.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1) :164.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8.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项目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在生活中普及。同样在各大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各专业的必修课。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较差。因此,许多院校引进了项目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创新力。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安排相关的学习活动并解决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学习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引导学生学习,并对其进行监督与相关的指导。

其次,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本为中心转变成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学习时不再仅是从课本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要从项目中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锻炼、提升各种能力。

最后,项目学习法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为以实际经验为主。教师只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具体的答案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寻求结果的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优势。

二、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综合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且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对一个项目进行全面讲解,同时学生对其进行设计与操作。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到现阶段的知识,同时还能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

2.自主性

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收集相关的信息、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让学生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3.开放性

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相关操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是在学生的项目实践中培养的。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贴近实际

学校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项技术。因此,在设计相关项目时,最好能与实际相连,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份简历。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技能。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对整个教学的进度进行把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做出来的与自己的一样,而是可以让学生在基础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自由的发挥,充分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3.及时公正的评价

在项目教学法中,每一个项目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一定要公平、准确,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多注重学生完成的过程而并非结果。

四、小结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外,也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使用其他专业应用软件,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12(2).

[2]邱敏,曹铭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浅议[J].机械管理开发,2012(5).

9.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二章的补充学习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以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参考教材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之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的组成》。本教材非新课程教材,主要以知识的传授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为主。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方面主要是介绍二进制、ASCII码以及存储容量。

二、教学目标描述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冯·诺依曼原理;掌握硬件与软件的分类;掌握二进制的概念;记住特殊字符ASCII码的十进制表示;了解字节的概念及其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冯·诺依曼原理;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的概念;字节的概念。

难点: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通过多媒体展示冯·诺依曼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对硬件与软件进行分类;通过演示与练习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相关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授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软、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上一节课同学们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教师活动:板书所有可能的答案。明确学习的第一个主题:计算机的组成。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冯·诺依曼以及冯·诺依曼原理的三大部分。(计算机结构、存储程序、二进制代码)

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美藉匈牙利人,3岁就能背诵父亲帐本上的所有数字,6岁能够心算8位数除8位数的复杂算术题,8岁学会了微积分,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理

1、计算机硬件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存储程序:将指令和数据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3、二进制代码:运算速度快,用电子元件容易实现。(电子管的信号开关及信号放大)教师活动:板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计算机硬件结构对各种硬件进行分类。教师活动: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总结归纳:

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耳机„„ 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

只读、随机、硬盘、软盘、CD、DVD、闪存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中央处理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具体的软件。

教师活动:对各种软件进行分类并总结归纳: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处理、图象处理、音频处理(cool edit)、动画设计、网页制作

教师活动: 板书二进制。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传输信息采用二进制。教师活动: 由十进制导出二进制。二进制由数字0、1组成,逢二进一。2005=2*10+0*10+0*10+5*10 9+6=15

(1010)2=1*2+0*2+1*2+0*2 1+1=10 111+10=1001 学生活动: 计算二进制数(110011)2相当于十进制数的多少。

03

0教师活动: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按2的幂次项展开计算。

例:将(110.011)2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数

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除以2反向求余,除到商为0。

例:将37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将48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教师活动:板书ASCII码。

概念: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组成。学生活动: 计算7位二进制数一共有多少组合? 教师活动:ASCII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需要记住:

字符“0”的ASCII码(0110000)2,其十进制数为48;

字符“A”的ASCII码(1000001)2,其十进制数为65;

字符“a”的ASCII码(1100001)2,其十进制数为97;

其余数字与字符可以类推。

学生活动: 已知“A”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为65,求“D” 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教师活动:板书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一个字节就是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若要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字符“a”,需要几个字节?

教师活动:所有键盘上的字符键都是一个字节。但是存储一个汉字需要2个字节。

存储容量的其它单位有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TB。

10.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分层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人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受到当前高校实际办学成本、教学环境、设备资源、师资条件等的限制与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一线授课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值得共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1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和专业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然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具体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计算机系统组成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介绍windows的常规操作和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office办公软件则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主要介绍网络的发展概况与基本概念,着重介绍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Internet的常用操作,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长期固定不变。课堂上讲授的很多概念与基础知识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重复,讲授的软件版本也较为陈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WinXP+Office的版本组合,到以后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修订改为Win7+Office的版本组合。同样,在制订教学内容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要求,无论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需求。

1.2盛行大班制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课时量偏少

一方面,受到高校办学成本、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情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合班上课,两三个班近百人的学生组建成大班授课。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较发达地区,中小学已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小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而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几乎为零,小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键盘操作都成问题。最后,随着目前高校课程的不断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量在逐渐缩减,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一般为2个课时,去掉节假日以后实际教学课时总量只有20多课时,且包含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导致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也相应减少,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课时量,总体的课时量是偏少的。

1.3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评价机制不全面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一般以实践上机课为主、理论知识课为辅,上课模式主要是讲练结合,教师多采用先讲解知识点再示范操作,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厌倦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师模式,慢慢地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倦怠。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线下教学,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一旦离开课堂或机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也就随之停止了,这就大大约束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加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总体课时量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开辟有效的第二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同样,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单一的评价机制,一部分高校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考核简单设定为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分作为最终考核成绩,两者之间设定一定的权值。另一部分高校则直接以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考查的方式,学生完成几次大作业和期末考核作品,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评分。这些评价方式虽各有特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于分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水平分层化”及“教学方法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进。

2.1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和水平,更加注重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操作在中学、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成为固定教学内容,一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windows中的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等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悉,大学阶段再次开设类似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加以深化,让学生感觉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除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外,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Word和PowerPoint课程,中学阶段部分学校就已经开设了Access数据库课程。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内容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体现各专业的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这一状况,高校应当大胆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两级教学模块,以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基本知识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五个主要内容作为“必修课模块”,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小型数据库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秘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入门”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动态增减对应选修课模块,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有必修课模块,并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选修一到多门选修课模块,例如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完成五大必修课模块,还要求至少完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一门选修课模块,如此一来,既符合零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又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建立“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即对所有授课学生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或者全面的摸底测试,通过问卷分析或摸底测试结果对授课学生划分等级,通过等级划分重新设定授课班级,学生上课不再以原来的行政班级为单位,改由能力和水平高低划分授课班级,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划为高等级班,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划为低等级班,高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更有深度,根据不同高级班的学生专业特点和集体需求开设高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而低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需做一定的规定和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学模块以外,还应当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例如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对于条件受限的高校,无法实现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可以由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班级“学生水平分层化”,利用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或摸底测试,对班级授课学生进行水平划分,将不同水平学生编组,在上机操作时对于不同水平组的学生发放的上机练习题量、难度和标准都有不同,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建立“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以老师的讲解、操作示范和学生的上机自主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答疑都在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而在课余时间则没有相关的安排,老师对于学生课外的时间无法监控,学生课外时间也很难跟教师就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加之本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导致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而随着慕课教学、微课教学、SPOC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完全可以有机融合慕课、微课、SPOC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混合化”是指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平时的日常教学仍然采用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机房完成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上机学习。而课后时间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开设慕课、微课、SPOC等新型网络学习课堂,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和任务,将课程目标需要拓展的内容,将传统课堂上无法开展的活动全部转移到线上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线上完成授课、听讲、研讨、答疑、练习、作业和考试等,不但解决了总体课时量偏少的问题,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模块选修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03).

[2]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05).

[3]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4]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5).

11.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十一

关键词:模拟公司;实习教学;小组协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7-02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林 腾(1969-), 男,广东省湛江机电学校计算机讲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教育。(广东 湛江/524018)

目前,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了“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的生产服务一线的初级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操作技能,强化岗位知识入手,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与创新意识。

一、计算机类课程实习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有其固有的特点,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进行上机操作,两者相辅相承,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计算机教学都能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移到机房,采用现场教学+现场实操,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上课的时间短,学生的认知难以巩固。为此,在教学上,学校大都另行安排专门的实习周,以完成一定工作量的任务为要求,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实习方案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制定,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老化,拘泥于课本,缺乏创新精神,制定实习方案不能切合实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对实习引起重视,实习时由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示教,学生按实习步骤操作,不懂的地方教师再次演示,和平时教学模式相差不大,这种一成不变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实习目的。因此,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笔者在实习教学中,尝试使用“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效果良好。

二、模拟公司项目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然而,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使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如果能科学地将不同的教学法整合使用,往往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公司项目教学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在一起的一种组合教学模式,它以模拟公司作为教学的组织形式,以项目运作作为教学载体,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模式,以接近现实的场境,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具体做法是:仿效最早起源于德国的“模拟公司”,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一定的商业准则成立模拟公司,按照公司规则进行项目运作,将项目分解细化到项目组,每名学生都有具体岗位,具体任务,学生在各个岗位按岗位具体要求进行操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其任务完成的效果由考核小组予以评价。其特点是“项目为引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模拟公司项目教学的实施

本项目以《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 2010)制作2014级新生花名册为例,需要8~12实习课时,要求如下:完成2014级新生近2000名新生数据的录入及处理、统计、分析、建立查询,生成各类数据汇总表,以便管理部门调用数据。

1.建立模拟公司,成立项目小组,明确各人岗位及职责

搭建公司架构:由教师担任总经理,选4~5人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选1人为项目总监-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组织及评价工作。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成项目小组,推选1人为项目经理-为本组负责人,负责项目具体工作,由项目经理结合本组人员情况进行分工,主要岗位有:录入员-负责数据录入;校对员-负责资料校对;设计员-对项目进行设计,创建工作模板;跟单员-负责项目进度管理、跟踪协调。

2.进行项目分析,培养学生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项目总监将总项目分成小项目分发至各组,并将项目需求清楚示之。各项目经理要将项目需求内容细化分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需求调研,可采用小组讨论与查阅教材或网页方式,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确定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小组成员以各自负责的调研项目为任务,自主学习、经过分析后提出解决办法,对不同意见可进行组内讨论或验证,也可向项目总监或老师提问,老师仅可提供参考意见,但对一些有创新的建议应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项目组最终解决方案由组内统一意见后确定。

4.任务实施,培养实操能力和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分工、协调,由于平时已对各成员的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根据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格态度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每人的岗位及职责,分配任务的完成时间等,各成员各司其职,实施过程由跟单员进行工作进度、工作效果反馈,项目经理还要与项目总监进行各方面的沟通,共同合作,完成项目。

5.评价反馈,创造竞争氛围,衡量实习效果

为创造组间竞争氛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长需定时向项目总监报告进度,评价小组汇总后将各项目组完成进度公布,中期可进行评介及反馈,点评各组完成情况及提醒下一步注意事项,各组可根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进行人员或方案的调整。最终以完成项目所有任务的时间和内容为考核依据,全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评价小组考评。

6.总结点评,加深实习体会,增强教学效果

由项目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个人总结,填写实习报告,让组员通过自我总结,找出自身优劣,明确改进方向;由小组长汇总本组情况后向评价小组作本组总结,进行作品展示。评价小组综合总体情况后由项目总监代表评价小组进行项目总结,最后由教师作整个项目的点评,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四、实施注意事项

1.情境创设要具备仿真性,尽量仿效企业模式。项目的实施是以公司为模拟工作环境,项目小组为组织形式,为避免过多干扰,应为各组设立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如岛形工作台、独立讨论区等。

2.项目选择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应贴近实际需求。由于实习周是以周为单位,最少都有20学时,学生均已具备一定的课程学习理论及实操基础,项目的选择要考虑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要与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活动有直接关系,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岗位定位要有目标性、适应性,整个项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要做到“人各有位、人尽其才”不容易。

4.评价环节要具备针对性,多样性,要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评价。

五、实施效果

1.提升实习教学效果。项目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这种模式的实习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习步骤完成任务,转变成学生为完成实习任务,必须主动去进入岗位角色,适应岗位变化,创新工作方法,与组员一起探讨项目解决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将以往的“要我做”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做”,通过完成项目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为提高,实习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提升学生职业理念。中职生今后将会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本项目实习中,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岗位操作、角色轮换等,较全面地接触了职业理念,提升了包括自我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开拓创新、信息处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为将来适应职业岗位,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做好准备。

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在进行实习项目设计时,教师除了要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外,还要考虑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行实际需求设计、搜集相关素材、充分估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的控制,随时展现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适时进行点评,点评中要精确指出作品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明确提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思路,引导学生适当调整方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提高。

六、总结

在模拟公司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全员积极参与创造实践的活动,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体验创新的艰辛与学习乐趣,也收获了成功,获得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覃艳冰.模拟公司在单证实操教学的运用[J] .科技研究,2014(16).

12.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 篇十二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国际领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作为始作俑者之一, 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在实践中共同参悟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 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以现实的学习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项目教学作为一种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 它对传统的概念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和变革, 当然, 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 并且成为当前高校教学中的主流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师为本方法存在较大的区别, 当然,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多样的滋养, 具体差异, 参见表-1:

二、项目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要推广, 即必须合理的考虑学生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秉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其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设计和推广, 让学生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理论知识, 提升专业技术技能, 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社会雇佣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 适当的设计项目教学环境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戴维·H·乔纳森指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 学习者控制学习活动, 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作为项目教学法, 其指南就是要围绕着相关探索性的问题来设计并展开, 学生在合作和激烈的讨论过程中, 共同的分析问题、查阅信息, 确定有效的学习方案, 并通过相关知识和工具来解决探索性的问题。因此, 项目教学法需要设计一种灵活且在空间上较为松散的课堂环境, 课堂知识需要在宽松的范围中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教具进行迁移。同时, 项目教学法需要在师生环境上有所改良, 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更多的是一种互动性的合作, 而不是主动与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和协作, 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 项目教学法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仿真的环境, 在该环境中, 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到学习的任务, 并通过现实的计算机技术和道具来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写作, 从而在仿真环境中合理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 合理的确立项目组成员

从本质上来说, 项目教学法又是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它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学生以组别的形式出现, 因此, 分组教学可以看做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方式。从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进程看,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聚集在新生之中, 然而, 由于计算机教室并不能完全的了解新生的家庭背景、计算机掌握情况、学习方式、心理状态, 他们是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感兴趣, 因此, 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师就要很好的进行测试分组, 从而力争小组成员互补, 共同协作。在计算机的过程中, 分组要体现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为了使小组人员搭配尽量合理, 保证分组客观科学, 教师应在开学之初进行了一次学生情况调查和计算机摸底测试, 考试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当然单凭一次测试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在以后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次调整小组成员。

(三) 有效的设计项目内容

在项目教学法中, 如何有效的设计项目内容是核心。本文以为, 作为计算机教师, 如何选取项目, 其重要依据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同时以现有对象为材料, 项目内容既要包括各种基础知识教学点, 也要包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手项目。当然, 计算机项目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教师拿出知道意见, 从而启发学生去合理的选择学习项目。例如, 以Visual Basic为例, 教师和学生可以设计的项目包括:

1、简单窗体的应用程序。这个项目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Visual Basic6.0的集成开发环境。

2、用户登录窗体。这个项目让学生掌握命令按钮、文本框、标签等基本控件的使用。

3、计算器。主要让学生掌握Visual Basic6.0的基础知识, 运算符、表达式、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控件数组、分支语句。

4、商品目录及选取。通过这个项目, 让学生主要掌握框架控件、单选按钮控件、复选框控件、组合框控件等使用。

5、Web浏览器的开发。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主要掌握主菜单的制作、工具栏和状态栏的添加及顺序文件的读写。

6、图片浏览器。这个项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多窗体文档的建立、组合框和图片列表框控件的使用。

7、个人通讯录的制作。这个项目主要让学生学会创建数据库、会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18Data数据控件、ADO数据控件的使用。

(四) 科学的评价项目学习成果

作为项目教学法的收尾, 如何科学的评价项目学习成果是非常必要的。项目学习的成果既有阶段性成果, 也有终成性成果。如何进行评价, 计算机教师需要有效处理二者的评价。本文以为, 科学的评价项目学习成果, 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通过项目评价, 肯定小组在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和价值, 能够激励学生, 激发他们的兴趣。 (2) 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 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3) 在学生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 能够及时纠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至于偏离主题, 酿成南辕北辙后果。例如, 以组装电脑为例, 在各项目小组安装完毕后, 各组之间相互巡视完成情况, 并由记录员记录其它小组存在的问题。巡视后每一组派一代表发言, 说出其它小组可能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修改方法, 存有问题的小组可以进行反驳。通过组间巡视, 教师点评, 每组将电脑组装就绪, 由组长和教师验收。组装没有问题后, 由学生将键盘、鼠标、显示器、网线等外部设备与主机相连, 然后开机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体现参与感和公平感。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很乏味,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得到提高。因此, 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合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原理, 探讨其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马池珠、任剑峰:《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法理论与行动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5]何克抗:《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三

课程代码: 8251101 学时总数: 32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 理论学时: 32

分: 2.0 实验学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别为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要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该课程力求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线,尽可能多地阐述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把现有教学内容紧密偶合或串联起来,强调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特别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以达到有兴趣和会用计算机来求解问题。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方面的基本概念。4.掌握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5.掌握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6.掌握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在计算机内的存贮形式、计算机中各种硬件的功能及特点、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方面的基本概念、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计算思维概念信息在计算机内的存贮形式、计算机指令系统、操作系统构成及基本功能、算法的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模型概念、多媒体音频、图像的处理方法及网络体系结构及计算思维概念与本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以讲授方式为主,对培养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可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并充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2.教学手段---授课材料及讲义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课外相关材料和读物,供学生课外选读或自学;结合专业的特色,选取合适的案例和系统进行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1.计算机与计算思维概述

(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用途(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3)信息技术基础知识(3)计算思维概述 2.计算机及信息基础

(1)计算机数据的表示方法与数制转换(2)整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3)二进制运算的物理实现(4)计算机中的数据单位

(5)信息编码(ASCII码和汉字编码的基本知识)(6)编码运算

(7)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 3.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1)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结构

(2)CPU、控制器、运算器的组成与功能、指令与指令系统概念(3)内存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4)总线的定义及分类

(5)接口的组成与功能、主板的功能及特点(6)系统总线与外部总线的标准

(7)硬盘、光盘的工作原理、内存与外存的关系(8)硬盘的特点与格式化(9)光盘的分类(11)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1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

(14)微型计算机选型、初始设置、故障排除 4.计算机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概述(2)操作系统存在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课时分配(学习层次)(32学时)

了解

了解

了解

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理解

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理解

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了解

(3)进程的概念(4)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

(5)进程的状态及状态转移、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死锁及处理方法(6)内存的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地址映射(7)内存的分配(8)虚拟内存的基本思想(9)设备驱动程序、缓冲区管理(10)文件概念、文件的目录结构(11)用户接口

5.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1)软件的概念与特点(2)软件的分类

(3)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及特点(4)程序设计语言的构成(5)算法 6.数据库技术

(1)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概念(2)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数据模型(4)关系数据库设计

(5)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数据挖掘 7.多媒体技术

(1)媒体的分类、多媒体的及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及特点(2)多媒体硬件系统(3)多媒体软件的分类

(4)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文件格式(5)数字声音的采集和编辑(6)图像与图形的区别(7)颜色的基本概念(8)图像信息的数字化(9)图像的属性

(10 数字图像的文件格式,图像信息获取方法(10)动画与视频的概念、文件格式

(11)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概念、压缩的必要性及可能性(12)多媒体数据压缩的主要方法,多媒体的主要压缩标准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理解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了解

理解

掌握

理解

理解

掌握

了解

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理解

了解

8.计算机网络技术(1)计算机网络定义、分类(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ISO/OSI模型与TCP/IP模型(4)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介质

(5)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客户、机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特点及功能(6)计算机网络软件(7)网络IP地址、域名系统(8)Internet接入方式(9)Internet常见服务

(10)网络发展的趋势(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9.信息安全(1)信息安全技术(2)数据加密基本概念(3)黑客与黑客工具(4)网络攻击及应对策略(5)防火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6)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7)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与危害,计算机病毒的预防(8)恶意软件及防治 12.总复习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基本概念

70%(2)应用与分析

30% 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判断题

20~30%(2)单选题

20~30%(3)填空题

0~10%(4)应用题

30~4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徐东风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2)唐培和,徐奕奕,王日凤.计算思维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3)陈跃新.大学计算机基础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4)王移芝.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5)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6)张丽,李晓明.计算机系统平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7)李忠.穿越计算机的迷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8)Tim Bell著, 孙俊峰,杨帆译.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9)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10)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1)张乃孝.算法与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2)高阳.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9(13)阮文江.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14)高敬阳.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5)[美] Abraham Silberschatz, Henry F.Korth, S.Sudarshan著, 杨冬青,唐世渭 等译.数据库系统概念(翻译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6)杨青,郑世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17)张艳,姜薇.大学计算机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18)鄂大伟.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20)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1)蒋加伏,沈岳.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22)[美] J.Glenn Brookshear著,刘艺,肖成海,马小会译.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23)[美]William Stallings著,陈向群,陈渝译.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撰写人:徐东风

上一篇:乡镇平安创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课改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