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2024-06-17

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精选11篇)

1.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一

全球视野中的地方治理发展趋势

[日期:2006-03-17]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 作者:谢庆奎 杨宏山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在全球性的新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运动中,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地方治理是现代社会多中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还涉及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民间社会组织、营利性企业以及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关注于地方治理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权力配置和权力行使方式。总结全球视野中的地方治理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政府再造和治理变革。在全球视野中,各国地方治理普遍呈现出地方分权和自治、府际合作及多中心治理等发展趋势。

一、推行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是指由地方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法律或国家授权,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地方管理模式。地方自治是相对于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事务的绝对控制而言的。当前,地方自治与宪政、民主、法治等制度建构一起,已经成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可以依据三个标准对地方自治与否进行判断:从地方政府的产生方式看,地方自治是在国家监督下,由地方自行组织政府机关并行使自治权力。如果地方行政首长系由当地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中央政府所任命产生,地方政府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力,不必凡事都必须奉上级命令行事,则为实行地方自治;从地方政府的基本使命看,如果地方机关主要对当地社区和居民负责,人民可以参与地方重大决策,则是实行地方自治;从地方机关的权力划分看,凡实行制度性地方分权而非临时性或原则性地方分权者,则为实行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不同于地方自决。在地方自治制度下,国家允许地方自行处理本地事务,但地方的事权须由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且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地方自治团体为了处理地方事务,虽然可以自行制定规章,但这些规章不能违背国家法令,且以国家授权范围为界限。因此,地方规章制定以后,一般还要报请上级政府核准或备案,使上级政府理解地方自治团体的所作所为。而地方自决却未必依照国家法令,甚至不受中央政府的监督。地方自决是地方割据、独占一方的产物。有些地方自决政府也可能尊重民意,推行政治民主化,但长期维持地方自决的后果,很可能使国家走向分裂之途。

地方自治通过参与选举、直接请求、实施请愿、居民诉讼和信息公开等方式,保障了基层政府的自组织性及其与居民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各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大体可分为先天自发型和后天习得型两种模式。先天自发型模式是地方居民自发行使自治权的结果,地方政府普遍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后天习得型模式不是建立在市民自治意识基础之上,而是国家有意推行民主自治的结果。先天自发型模式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它最初创制于英国,后传入英国的殖民地和受英国政制影响较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天习得型模式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国都属于该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各有特色,但透过复杂多样的具体形式,仍可总结出许多共同之处。概而言之,各国地方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通过宪法或法律明确划定地方自治的范围和职权。在地方自治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权限是由宪法或法律规定,非经法律允许,中央政府不得干涉地方政府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都制定有专门的地方自治法律。地方自治法律规定了地方自治机关的组织机构以和自治权限。(2)地方自治机关的议会议员和行政首长经由地方居民经由直接选举产生。地方居民参与选举并有权决定地方代议机关和行政首长人选,这是地方自治的最显著特征。直接选举可促使地方官员对地方居民负责,促使地方政府贴近民众,能够对地方居民需求及时作出回应。(3)地方自治机关负有推行地方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地方自治机关既承担着地方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也承担一部分中央委托的事项。(4)地方自治机关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政府的越权干预。为了当地方自治机关认为中央政府干涉其自治事务时,可以向最高法院、专门法院或普通法院提出诉讼。这一制度安排是地方政府维护合法的自治权限的有效保障。(5)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地方自治机关的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自的自治权限都来源于法律规定,彼此之间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二、扩大地方分权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地方分权可谓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新自由主义与地方分权是一对孪生姐妹,其基本政策立场是“小政府”和地方分权。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中央政府因推行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而导致财政赤字急剧增大,从而使中央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中央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财政支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美国里根政府的“还权于州与地方”改革,法国于1982年启动的地方分权改革,就是典型的例证。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和州之间实行纵向分权体制。但罗斯福“新政”中止了政府间彼此独立的“二元联邦主义”,转而实行“合作联邦主义”。在合作联邦主义下,联邦政府通过实行分类补助、管制和无预算项目等方式,经常将触角伸向州与地方政府,使州与地方政府成为联邦政策的执行工具。为此,州的领导人经常抱怨首都华盛顿对下面管得过多,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又越来越多地抱怨州政府对下面管得过多。“还权于州与地方”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1980年里根当上美国总统以后,面对庞大的联邦财政赤字,开始向各州下放权力,重新确立“自己照料自己的联邦主义”。

1982年,法国密特朗政府制定了《权力下放法案》,并以此为据推动地方分权改革,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进入1990年代以后,韩国、泰国等新兴现代化国家,前苏联解体后的新独立国家,以及东欧剧变后的新东欧国家,都开始推进地方分权改革。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了应付“泡沫经济”造成的困难局面,日本政府采取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利率等政策措施,这种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使财政赤字迅速膨胀起来。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繁荣景象。于是,日本各界开始高喊“遵守国际标准”。在此背景下,日本桥本内阁重新推行地方分权改革,并使地方分权改革成为行政改革的主旋律。

伴随着单一制国家的地方分权改革,世界各国的地方治理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不仅联邦制国家尊重地方自治和实行法定分权,许多单一制国家也朝着“准联邦制”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的权力自主性明显增强。不论是美国的“竞争型联邦制”、德国的“合作型联邦制”,还是英国的“完全地方自治”、法国和日本的“不完全地方自治”,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已经成为越来越类似的地方治理制度。概言之,地方分权的好处主要在于:(1)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公共事务。地方居民可通过政治参与表达各自的利益偏好,地方自治还可提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从而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奠定基础。(2)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对本地居民负责。由于地方议会和行政首长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它迫使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必须成为地方利益的真正代表者。(3)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治理负担。现代国家治理如果事事都依赖中央政府,将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治理不善。(4)有利于促进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在地方分权制度下,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地方政府有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政策试验和制度创新,容易形成各种新思路和新做法。(5)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表明,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本地居民,更了解辖区居民的效用和需求,对本地事务更加具有信息优势,地方分权具有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6)有利于缩小地方政府的总体规模。地方分权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工作机构,而不必片面地追求与中央政府对口设置机构,可以缩小地方政府规模和抑制财政支出的上升。

三、建构政府间合作机制

传统的政府间合作建立在行政等级制基础上,各级政府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具有不平等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在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即在地方自治和法定分权的基础上,通过自愿性的政策协调和财政补贴建立伙伴合作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都越来越繁重。中央政府职责范围内的许多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通过地方自治政府才能更好地执行和实施。可是,这些事项并不属于地方自治政府的份内职责。加之地方自治政府的财力和人员有限,无力履行自身职责之外的其他事项,无法承担社会发展所额外附加的政府职能。为此,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促使地方政府支持并执行中央政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超越了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地区扩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形成了大都市地区和大都市复合体。大都市地区的形成,客观要求各个地方自治政府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互相配合。然而,西方国家现行地方政府格局是在19世纪形成的,许多地方自治政府的管辖范围十分狭小,彼此之间的横向协调又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纽约大都市区内的政治小单位多达1400个。这样多的独立而平等的政治小单位使合作非常困难,这种情况被称为大都市区治理的“巴尔干化”。随着大都市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难免要关注大都市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行政指导等多种途径,促成中央与地方合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大都市管理所面临的卫生、住房、供水、污水处理、照明、交通、教育、道路和财政等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尼古拉斯·亨利对美国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从1789年到1940年间,美国各州只签订57项州际合约,但接下来的50年,另外就有122项州际协定出现。平均而言,每个州签订了20项州际合约,许多州与州之间的协议已经演化成为跨州机构。除了州际合约外,美国还有许多诸如政府间协议、地方政府协会、市自治团体协会、县议会协会、城区议会协会等合作机制。由于地方政府的多中心体制存在碎片化问题,难以解决跨区域的垃圾处理、环境污染、公共交通、土地利用、社会治安等问题,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或成立联合委员会,可以协调解决跨区域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已经不仅局限于协调地方政府间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横向联合形成政治力量,对中央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例如,1976年,美国东北部7个州组成东北部州长联盟,凭借统一的政治联盟在国会争取更多的联邦补贴资金。

四、实行多中心治理体制

近年来,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的地方治理都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治理趋向。所谓多中心治理,就是在地方治理的各个层次、各个区域同时进行调节,由多个主体同时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看来,集体选择问题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治理层次得到解决,更高的治理层次主要承担着辅助性功能。为此,要尽可能地把事权下放到最贴近民众的基层政府,强化和完善基层政府的治理权力。在多中心体制下,地方政府不论辖区大小,彼此间的法律地位平等,它们并不依赖传统的官僚科层和等级体制进行运作,而是分别自主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政府善治的立场出发,多中心治理是人类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竞争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挑战和压力下,一股强大的多中心治理运动正蓬勃兴起。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目标是,拉近地方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尽可能地实行多层次的地方自治,依靠多元治理主体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地方性问题。

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地区治理是地方治理多中心化的一个缩影。大都市地区包括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区以及与该中心有着高度的社会经济联系的若干个临近社区。以美国为例,由于郊区化的快速蔓延,形成了许多布局庞大且分散的大都市区。每个大都市地区都存在着大量独立的、平等的公共管辖机构,许多新兴城镇纷纷设置自治区域并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市。大都市区不仅包括中心城、市镇和特别区,还包括县政府。大都市区包括着大大小小多个地方自治单位,其中,没有一个地方自治单位能够在区域中发挥绝对主导作用,各个自治单位彼此合作、共同治理大都市地区。相对于单中心的市政管理体制而言(即在统一的大都市政府的领导下,大都市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实行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这种多中心体制由于政府较小,弹性较大,能够更好地回应公民的多样化需要,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近年来,发达国家将地方自治政府的部分权力向基层社区下放,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各种社会团体(邻里法人、邻里协会、邻里社区协会等)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指出,“我们的各级政府开始把公共服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官僚和专业人士手中夺回来交给社区。”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看来,地方治理不仅依靠政府部门,而且依靠社会团体、基层社区和居民个人。在政府部门之外,社会上还由一些其他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地向社区授权,将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和控制权交给社区,政府部门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而主要执行掌舵、监督和筹集资金等责任。通过授权社区组织进行自主管理,社区将从政府机关附属机构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真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美国,许多社区组织积极行动起来解决面临的公共问题,如组织居民进行治安保卫和卫生维护,提供就业技能训练,组织杂活服务队,组织男童子军油漆房屋,组织青少年修剪草坪,付钱给小孩让他们给老人干杂活,组织本地区护士提供护理服务,等等。一位社区服务组织者指出,“我们的做法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政治家们做不到的事,也是市议会的议员做不到的事。”

在地方治理的多中心发展进程中,经济学家蒂博特提出的“用脚投票”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该理论指出,在允许自由迁徙的前提下,企业和公民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将会不断地寻找合适的地方政府并在其辖区内居住下来。人们之所以愿意居住在某个地方政府的管辖区域内,是由于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公共服务与所征税收之间的最合理组合。在多元地方政府并立情况下,为了使本辖区对企业和居民具有吸引力,每个地方政府都有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动机,都想方设法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选择,它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治理格局。

(“全球视野中的地方治理发展趋势”阶段成果)

2.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二

中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已走过十年,2011年作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接之年,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分水岭。而201 1年,也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这十年正是中国服装行业深化的十年,发展的十年。

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服装出口额是10年前的3.6倍,出口数量是10年前的2.54倍,服装出口单价是10年前的1.7倍,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服装出口总额比重由不足20%提高到约35%。当前,全球1/4的服装生产集中于中国,服装总产量是10年前的2.2倍,服装进口金额是10年前的2倍,服装国内销售总额增长近3.5倍。规模以上服装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企业个数由10年前的8980家增加到目前超过190DO家,增加了1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0年前的2891亿元提高到现在的近1.3万亿元,是10年前的4.5倍,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提高了1倍;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利润率由3.95%提高到5.01%,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全行业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个数从10年前的约200家,增长到现在的过1万家,最大销售规模从10年前的50亿增长到今天的超过200亿。

“八世十年,为中国服装行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得到了更多整合全球资源的条件,加快了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的步伐。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讲,国际化是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使产业融入到了全球贸易体系中,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品牌,了解到他们的营销理念、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等,这些也都成为了支撑中国服装产业多维度发展的竞争力。”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

如今我们离服装强国的目标正在越走越近,想要真正实现这一梦想,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探索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新定位也是尤为重要。新时期,中国服装行业要通过融入全球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素质;要利用开放的条件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要学会跨国配制资源;要深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陈大鹏说:“看待未来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应该站在全球的视野里看看我们的品牌是否具有持续地、体系地创新力,是否具有国际资源的整合力以及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国际化也是下一步产业提升和发展重要的力量,更是衡量产业未来升级发展重要标尺。”

入世的确为中国服装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中国服装行业也是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清楚认识到加强内功,挖掘内生动力的重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价值

2011年,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面对着不小的困难和问题,整体国际市场需求一直不振,人民币持续在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而且国内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信贷资源造成了紧缺;通胀也对消费产生了很大抑制。面对环境的复杂变化,行业上下以市场为动力,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整体来看,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放缓的态势,产销的增速在减缓,出口和内销都出现了价涨量降的情况。规模以上企业整个的发展情况良好,但是中小企业运行状况较差。但总体来说,服装行业在科技进步、设计研发、商业模式、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入创新,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效,并且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行业的价值观,都是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陈大鹏说。

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讲,靠规模和数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等产业相关要素变动使产业进入到了一个需要改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全新时代,需要依靠科技、文化、品牌、创新的驱动来整体提升产业价值。

2012年,仍是复杂多变的一年,更是充满大机遇大转折的一年。“巩固制造优势也好,提升比较优势也罢,最后全都体现在品牌价值上,只有走品牌之路,全面推进品牌化战略,构建品牌新能量,走出一条产业升级和品牌发展的新路,中国服装业才能摆脱目前的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实现服装强国梦想。”陈大鹏说,“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而是企业是否站到新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确实获得了技术创新价值和自主品牌价值。只有抓住创新这个核心,中国服装业才能改变在全球跨国供应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而提升品牌附加值,就需要一种集创意、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物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集成创新体系做支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全面支撑品牌发展;以研发为重点,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全面打造品牌号召力,以逐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不断创新零售模式乃至商业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资本、品牌及产业集群内部的整合,形成上下游融合的全球生态链。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产品创新”竞争变为更具系统意识、贯穿全产业链条的“集成创新”竞争。如何打造多个产业环节中的创新要素并使之协调贯通,形成一个涵盖整个行业体系的创新集成链条,已成为服装业的当务之急。

3.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三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阅读答案:

4.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四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牛栏山一中模拟联合国社社长赵钧宇。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立足新时代,做有全球化视野的新青年。

什么是全球化?国际基金组织于定义了全球化的四个基本方面:贸易和国际往来、资本与投资的流动、人口流动、知识的传播。简单地说,全球化是世界观、产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换,所带来的国际整合的过程。

为什么要坚持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回望人类历史,从三宝郑和远渡红海到哥伦布环球航行的地理大发现,从三角贸易到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近代以来的世界越发趋近于一个广泛联系的整体。到如今,覆盖全球的因特网、全球每日数以万计的航班和渡船,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任何国家亦或个人,都必须这种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生存,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可忽视。就拿今年九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来说,自20以来,非洲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不但获得了先进技术,更得到了大量本土化的人才,近二十年来,成千上万的非洲青年已经学成归乡,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开拓未来;在非洲人民欢呼雀跃的同时,中国同样收获颇丰,蒙内铁路的建设,中国高铁得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为世界各国所熟知而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中国中铁的盾构设备已出口到南亚东南亚的诸多国家,中国中铁参与的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勘察设计合同也已纷纷启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展高铁建设。同时,国际状况不仅影响国家整体,更会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上。这一点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最好的体现。1872年,清政府的第一批赴美留学儿童踏上了征程,他们之中就有后来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大工程师詹天佑,不仅如此,鲁迅、胡适、钱钟书,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和思想启蒙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无一不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他们不仅因此获得了深厚的学识,而且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开创了变革的浪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再看如今的我们,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步迈向全球化框架,社会各个领域都与国际接轨,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过去,独善其身的人确实能获得成功,而在如今这个更加开放的时代,这已经行不通了。就拿金融行业的变化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互联网和电脑尚未普及之时,华尔街的高盛银行有几百个交易员在为股票做市,而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只需要三个。不仅基础的交易员如此,金融数据工程师亦如是。当人们认为高技术工种不会被取代时,已经有多家人工智能量化分析公司在华尔街悄然成立,短短几年间,无数金融工程师从过去的高薪人员变成了无业游民。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出现,这都将是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应该考虑到的。因此,为了我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培养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时代。同学们平时除了课堂上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多观看新闻联播以及广泛的阅读报纸、杂志、新闻客户端文章,在国际时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喜欢政治的同学会关注中美贸易局势发展的方向,喜欢生物的同学可能会被近日横扫南亚的秋粘虫所吸引……就这些自己关注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们积极讨论,思考这些知识与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做着这些事情时,我们的全球化思维就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了。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全球化不能仅仅是个口号,我在此呼吁全体同学,立足时代、放眼世界,做有全球化视野的新青年。

5.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会计创新 篇五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对新常态,中央开出的经济治理药方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持续进行的任务,这些任务的推进,必定会落在市场主体的改变上,也就是企业要创新。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个附有资本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就是根据现代簿记和结算方法来确定它的收益能力的一个机构。‛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系统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自身也需要创新。

一、供给侧问题会计视角分析

供给侧结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表述是问题的笼统概括,比较难以理解,换一个视角,就是‚产业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重重轻轻’、服务业严重落后;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率畸高和消费率过低;前期刺激政策,导致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猛然加速,到2014年达到283%的高位,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达到125%。‛通过这一视角,得出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库存产品积压、债务过高这样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会计视角得到印证。

一是会计加速了大工业生产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宏观环境考察比较多,在微观会计层面只有零星的论述,马克

321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就是把合理资本会计制度作为一个供应日常需要的大工业的标准。‛

4在这段论述中里,韦伯就将会计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也认为:‚进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会计与大工业生产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明显的,而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投资率畸高。

二是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考察,财务会计的成本方法会产生负面影响,不管是完全成本法还是变动成本法,都会产生‚歪曲会计利润,刺激人员过度生产,造成存货的大量积压‛6

5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产品能够市场出清的产品经济时代,会被隐藏起来,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就会导致生产严重过剩。原因很容易理解:产品适销→会扩建厂房→大规模生产追求规模经济→吸引竞争者,继续扩大生产→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竞相降价,打价格战→行业萧条。这是我国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高额借贷投入到简单的大生产循环系统。

三在微观绩效考核上,刺激过度生产的失真会计核算‚很可能产生误导性信息和产生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悖的激励效果。‛企业绩效考核,很大程度上依赖账面利润指标:尽管使用的成本方法刺激了过度生产,造成了产品积压,但只要出售一件产品,会计核算上依然会有利润。其他库存即使是无效,也依然作为资产在账面上反应,即使有资产减值等弥补措施,但那是事后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过程。错误的考核依据会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现金流枯竭等现象。7由此看出,传统会计核算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及技术革新加速存在着矛盾,依据传统的会计信息会产生错误的决策,存在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引入新分析方法的诉求。这是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视角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宏观要求,理解起来同样困难,落到技术上就很清楚了,‚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这‚五大重点任务‛有三件与会计是直接相关的,如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管理会计都可以提出解决方案。

一是在去库存方面,在产出决策的源头,管理会计就应该参与。在作出产品生产决策时,在产品能够市场出清的情况下,要考虑同样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在生产规模扩张阶段,要考虑投入边际递减效应,利用量本利等工具控制简单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产品成熟期,要根据销售节奏,控制仓库水平和生产节奏,使生产、仓储和销售达到经济平衡;在产品衰退期,要生产及仓储水平都要迅速下降。这些都需要管理会计工具来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在降成本方面,还是以上面的生产过程为例,通常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是同比例移植,各种生产要素同等配

98置,甚至人员、厂房、设备等固定性费用支出的比例更大,产生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我们既看不到技术升级、人工产出的提高,也看不到产品迭代的创新,前者是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后者是提高供给质量的问题。稻盛和夫说的很形象:‚不能增加固定费用,而要消减固定费用,如果不能时时意识到这一点,固定费用很快就会增加,最终会使企业体质恶化。‛意味着要用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支出,其实就是技术效率,人员效率等都要提高。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对外售价很难提高、外购材料很难降低、人员费用削减也很难,那么降低成本就是要从效率上寻求突破。从管理会计角度而言,就涉及到经营杠杆降低及作业成本运用的问题。

三在去杠杆方面,在企业层面,杠杆就是指借贷经营,财务管理的术语是指财务杠杆。在卖方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容培养经营者贷款扩张的经营习惯,往往缺少‚先要稳固脚下的根基,提高利润率,然后再考虑投资‛的警醒心态,在资本市场不发达阶段,扩大生产规模的手段就是借贷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去杠杆的途径:有控制同质化产品再生产、降价销售库存、扩大直接融资、处置闲置资产、做好短期预算与长期经营预算等。在这些方式运用过程中,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支撑和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的会计系统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服务,可以提供很多数据分析工具,会计创新具备可行性。

根据新的经济常态发展需要,财政部于2014年底推出

110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目的就在于进行会计创新,为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但企业经营个性化特点很鲜明,注定管理会计不能够提供统一、标准的答案,必须‚突出各单位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主体作用‛,需要从会计观念与会计职能、公司治理及人员培养等方面创新。

三、会计创新的路径

一是创新会计观念,拓展会计职能。从会计从业人员的直观感受来说,会计从未有得到过真正重视,中外皆然。会计学者史蒂夫·洛尔(Steve Lohr)感叹:‚会计过去从来没有收人尊敬的形象‛。在我国,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是为业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后勤功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把财务会计功能简单定义为对业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提供方便的次等、另类伺服功能‛。尽管在这种观念下,《会计法》赋予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

行动从属于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若观念不创新,会计的职能是无法创新的。‚必须改造组织对财务功能和作用的认知,一切组织都必须认识到:所有组织活动都将导致财务效应或财务风险;一切行为必须站在整个组织的立场进行必要与优劣与否的判断;一切业务活动必须有利于真正的组织效益并实现价值增值;财务机构必须与组织的所有领域互动,确保业务活动的财务运作合理受控。‛在新的时期,发展质量和效率的诉求更为迫切,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等信息在企业中发挥着多种重要的作用:‚制定决策、制定新的战略和评价现有战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企业内各部

312门和成员的贡献和业绩。‛会计职能需要拓展。

二是完善治理结构,优化顶层设计。会计创新要取得成效必须在企业微观运行上要有制度保障。我国会计法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该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这项规定其实明确了会计的‚双重委托‛责任,即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外部委托责任,主要通过会计信息披露来体现;内部决策层和经营层内部控制责任,主要通过内部管理来体现。从法定角度看来,会计的职能职责不可谓不重要,但在实际公司治理中,存在会计主管人员缺位现象。‚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还不到位,CFO在公司管理中的职能尚未升级,CFO在战略经营中的决策与监督作用尚待加强。‛这里的CFO就是指公司负责财务工作的最高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又往往是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兼任,缺乏专业性,存在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会计职能要拓展,会计作用要创新,在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下是无法实现的。这一短板必须弥补,在公司治理方面建立专业的会计主管人员经营决策权,优化公司顶层设计,保障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

三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复合人才。因为观念认识不到位、因为治理缺乏,公司财务人员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人员能力普遍不足,其原因在于进人入口缺乏有效制约。在公司层面,首先要有选才的标准,才能为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创造条件。培养方式有:丰富知识储备,管理知识、行业工艺流程知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模型)等知识是做好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教育、自学等方式完 16

15成;岗位轮流,财务人员应该轮岗到其他各种业务部门,熟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定期提交相关分析报告,这可能是培养管理会计的最佳途径,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动手实践锻炼,才可能迅速成熟;案例教学,通过对已经营多年的公司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来总结各阶段各时期生产经营的得失,来印证各项措施的效果,最后形成实际案例,这是现代管理教育的通行做法。

四、结论

经济进入新常态本质上就是企业进入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阶段,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具备不确定性特点,如果延续以往靠经验的、靠直觉的经营方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注定难以实现。本文力图将供给侧的问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与企业微观经营结合起来,从微观层面去印证问题的真实性及措施的有效性。笔者作为会计专业毕业者,在省市两级政府、多个部门及企业工作过,从自身经历来反思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问题,往往觉得决策数据化信息不够,试图从会计创新的角度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引文注释:

1.马克斯·韦伯著:《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P233。2.《七问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P10。3.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P3-7。4.马克斯·韦伯著:《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 5.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P152。6.齐默尔曼著:《决策与控制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P464。7.齐默尔曼著:《决策与控制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P458。8.《七问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P1。9.《七问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P3。10.稻盛和夫著:《稻盛和夫的实学:经营与会计》,东方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P79。11.稻盛和夫著:《稻盛和夫的实学:经营与会计》,东方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P171。12.财政部会计司编:《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会专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P10。

6.逆向思维 过度全球化 创新 篇六

中国和美国都收获了全球化的红利,但全球化正从巅峰坠落?

过去二三十年创新相对停滞,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都面临更大的创新压力,我们要怎么去创新?

彼得 蒂尔获得斯坦福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学位。他曾是国际象棋棋手,是美国21岁以下选手中排名最高之一。在斯坦福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他创办了《斯坦福评论》(The Stanford Review),如今是斯坦福校园中颇有影响的学生报纸。

作为企业家,彼得在1998年创办了贝宝(PayPal)公司,担任董事长和CEO职务。在eBay公司于2002年以15亿美元收购贝宝之后,彼得创办了一家全球对冲基金Clarium资本管理公司和一家软件企业Palantir技术公司。

作为风险资本家,彼得具有杰出的远见。他是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人和董事,以50万美元获得了该公司10%的股份。他还发起了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其投资的企业包括Facebook、Sportify、SpaceX、Airbnb和Lyft等。创始人基金还为DeepMind公司提供了种子资金,该公司开发的AlphaGo在最近击败了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成为新闻热点。

彼得参与了多项慈善、学术和文化活动。他所支持的一家医疗慈善组织致力于延长人类寿命。他创办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给20名20岁以下的年轻人各奖励10万美元,使他们能从大学暂时中断学业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去年12月他参与创办了OpenAI,这是一家致力于服务而非危害人类的人工智能研究的非盈利组织。

彼得在美国硅谷长大,是真正的本土硅谷人。四年前的2012年春季,他在斯坦福大学讲授名为“创业”(Startup)的课程。该课程的讲稿被集成为《从0到1》(Zero to One)这本书,其中文版成为畅销书,销售量超出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四年之后,我们非常幸运能请到彼得来清华经管学院,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讲授创业课程,并非常荣幸聘请彼得 蒂尔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杰出客座教授。

——摘自钱颖一院长在聘任彼得 蒂尔(Peter Thiel)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杰出客座教授仪式上的致辞

7.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七

中山大学 李新春 任荣伟 符正平方志远 朱仁宏

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大学战略目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长期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Model,简称SELM),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SELM)的核心内容

(一)“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突破性地解决了当前创业教学中的若干难题

SELM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难题有:

1、全球化背景下商学院学生国际视野普遍狭窄。针对国际创业教育模式向全球竞争、动态模拟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SELM模式通过引入IEE、SYB等国际创业系列课程及国际交流项目,培养了学生国际化创业视野。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普遍反映枯燥的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SELM模式通过系统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在激烈复杂国际商业竞争情景下的角色扮演与互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团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创新性,与时俱进的商业竞赛机制培养出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开拓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与创新精神。

3、过分强调分职能模块化教育,无法培养具有整合性知识和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创业人才。SELM模式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以及管理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雄厚的优势,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以及综合性的创业知识集成式教学体系,使知识转化为异质性能力的效率大大提高。

4、被动的以个体为单元的学习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对团队式创业模式的强大需求。通过SELM模式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教”为主导的个人学习模式,向以“学”为主导的团队学习模式的顺利转变;通过全校范围内各类模拟、竞赛学习团队的组建,也培养了创业者的团队合作精神。

5、创业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SELM模式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创业导师引领的情景实习,极大地改善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实操方面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与创新实现的需求。

(二)“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特点

中山大学SELM模式主要内容可以用“S-t-r-a-t-e-g-i-c”一词表征: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SELM模式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教学活动的主体,SELM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SELM模式强调创业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知识整合应用学习。SELM强调创业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目标导向型学习;SELM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SELM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SELM模式教学背景是通过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 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SELM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持续培养创业师资队伍,这也是创业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 Learning----商业竞争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SELM模式主要教学工具,它们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SELM)的过程内容、方法与教育思想体系

SELM的教育过程内容主要是基于图1所示的教育科学基本过程考量。

图1 “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内容体系图

从此过程来看,SELM模式需要从创业教学主题出发,围绕SELM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教学评估来设计和准备。基于Lumpkin(1999,2004)的“基于创造力的创业学习模型”,以及Ireland(2003)等人的“战略创业模式建构体”理论,同时从教育学的多维度教学理论角度出发,SELM 创业教育模式同时体现了图2所示的多维学习方法路径:

图2 “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的多维方法路径图

上述教学模式所体现的重要维度可以细分为:模拟维、竞赛维、实践维、评价维、教师维、学生维和平台维。通过对“维”的认知,SELM更自然、清晰地解释了当前创业教育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及创业学习的主体、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工具等;SELM的每一维度均可按三层核式结构分为几个层次部分,即核心层(模拟维)、架构层(竞赛维)、基础层(实践维),环路层包括有渗透层(评价维、教师维、学生维、平台维),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当今创业理论及教育规律的核式结构。相邻层间为模糊边界,即教与学、理论和实践、模拟虚拟与实际、本土化教育和全球化商业环境是相互渗透的,每一维的横向部分也是相互渗透的,以此搭建教与学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每一维均有方向性,均明确创业教学指向核心,由核心发散到外层,因此也称之为“内核式的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据此,可以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的创业教育多层目标体系。

图3 基于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创业学习模型”创业教育的多层目标体系图

三、“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SELM)的重要创新点

中山大学SELM 创业学习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创新

一、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一体化学习的平台(Global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Platform)。通过构造一个从国际创业理论研究到国际案例教学,进而到全球竞争模拟实验再到创业实践的一体化学习的平台模式,使得学生的国际化创业实践具有连续性、动态性和系统性。

创新

二、首创性地打造了一条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链(Global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Chain)。通过打造一条“国际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的创业教育链,SELM使学生们在努力完成国际创业学习的基础上,加快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将知识成果化的能力。

创新

三、科学性地设计了一种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学习机制(Global 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 Mechanisms)。通过科学设计的“创业案例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项目大赛”的创业竞赛学习机制,促进学生间团队式学习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竞争意识与国际创业精神。

四、“战略性创业教育模式”(“SELM)的应用性成果

(一)纳入到了国际商业管理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规划中。首先,通过引入国际创业系列课程及国际交流项目,SELM已经将创业课程纳入到了管理学院的国际商业管理教育体系中。2004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创业中心之后,创业的教学改革有了具体的承接主体。2008年7月,由美国花旗银行和创业中心联合开办的TOT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持续3年,每年有50名国际创业培训师候选人接受SELM课程培训。其次,把SELM纳入中山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总体规划中,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更新。创业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同申报的教育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创业教育实验区项目已经获批,所设计的“3+2”创业管理双学位培养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最后,SELM倡导课外创新学分制,从2001 年起,SELM规定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均计学分,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作为必修环节,与学位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推优挂钩,使之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学生课外研究课题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或某门相关专业课课程设计。

(二)创建“创业案例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项目大赛”的教育培训机制,并在各类全球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SELM体系所形成的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四级”互动创业计划竞赛培训机制,使得竞赛穿插在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形成“创业案例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项目大赛”的创业竞赛机制。创业中心持续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每年参赛人数都在1500人以上。

在全球竞争模拟教学方面,自2002年开始,接受SELM教育的中山大学队连续获得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好成绩。2003年获得中国区亚军、2004年获得中国区冠军,随后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在葡萄牙举行的世界总决赛,并一举获得世界冠军,谱写了自中国参赛以来最辉煌的篇章。2009年1月,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会计专业以及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MBA学生共同组成的代表队,在第24届国际GMC中国区比赛中一举摘获全国单项和团体总冠军。

另外,国际ACCA大赛冠军(2003);北京大学“光华杯”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总决赛冠军(2005);团中央“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精于心 简于形”全国季军(2006); “合生创展杯”华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冠军(2008); “哈佛商业案例大赛”总冠军(2008)、香港“国际创业计划”银奖(2006)、等骄人的成绩都说明了SELM的巨大成效。

(三)国际创业教学成果推广

以李新春教授为核心的创业研究团队共计在《中国社会科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与创业相关的论文30余篇,著作10多部。中大欧阳洁教授和任荣伟副教授曾根据“暴风雪队”参加GMC总决赛的夺冠过程,在总结教学以及比赛经验的基础上,写作了《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赛前必读》、《决策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与应用》和《市场预测与决策分析方法》等3本书,已经被认定为GMC中国赛区指定培训教程和GMC亚洲赛区指定培训教程。还有方志远博士主编的《电子商务师》,已经被国家劳动人事部确定为国家劳动就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用书。

另外,在各大院校传授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并帮助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兄弟学校获得创业大赛优异成绩。

(四)学生创业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SELM已成为中山大学的品牌。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推广,SELM已经成为中山大学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据统计,参与全球国际、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案例大赛、科技作品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学生,就业率较高,自2004年以来,经过SELM教育的学生中已经有超过300人走向了自主创业之路并获得初创成功,这些学生还带动了1000多名大学生一起创业,部分缓解了学校的就业压力

典型的如,在2004年GMC获得总决赛冠军队的CEO李国鑫毕业后进入国内著名咨询公司——新华信,他结合在国际比赛中的经验改造了人力资源咨询中的招聘流程,取得了公司高层领导的高度好评,并在公司内推广。目前,李国鑫已经开始了自主创业。

许多学生在接受了该SELM模式教育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实习期间,为不同类型企业编制《创业计划书》、制订《内部管理制度》、《员工培训计划》和《创新产品推广计划》等,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五)组织举办各类国际创业交流活动,扩大SELM的国际影响和推广。SELM体系下的“花旗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华南地区的创业论坛和理论实践的研究基地,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参赛对象也扩展至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凤凰卫视阮次山、著名学者余秋雨、珠海格力电器总经理董明珠和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都在论坛上与广大师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006年7月,创业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成功主办了“中美创业与伦理:珠三角地区学生领导力国际论坛”。来自美国、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地区的21所著名大学共约100名师生共同就中美创业的社会伦理性比较问题以及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创业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六)全球化创业教育模式成功,引起社会和企业家重视、投入和支持 许多企业在SELM项目的影响下,积极响应并加入到创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去。例如,广东省粤科风险投资集团公司与中大产业园于2008年各出资1000万人民币共同组成2000万元的学生创业种子基金,持续对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项目进行种子基金培育;广州百事高运动公司贯彻党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与中山大学创业中心战略合作,于2009年3月出资1000万赞助100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五、结论

8.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八

1.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而且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面对新的情况,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显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1.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并且能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创新,更新和加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1.3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勇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我们应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的创新,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做到学校各部门、各学科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要建立相辅相成的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灌输、榜样引导、文化熏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尽量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其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思想境界在合力的作用下逐步得到升华,逐步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再次,要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结合、攻心为上的“软教育”与严格纪律制度的“硬管理”相统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1)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2)进行全球意识教育。通过教育,既要使学生懂得不借鉴资本主义就不能赶上资本主义、不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又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把国家、民族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立足民族性。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运作规则,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抱和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4)要进行道德意识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又要进行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教育,如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道德等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寓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于一体的公民。

(5)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不仅要进行国内各种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和守法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诚信品质,学会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进行国际经济法规和各种国际公约的教育,用以保护国家利益。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1)要确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突出时代性。江泽民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既要提高互联网安全意识,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以吸引人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思想与心理相结合,以形成健康的心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至关重要,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源于心理问题,如由心理失衡导致的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正确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指的那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可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只有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渗透发展。灌输式的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是非常有效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拓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灌输是硬性的、单向度的,以强制为主;而渗透是软性的、互动性的,以说服为主。目前对大学生来说,一般性的灌输和说教已经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了。因此,在强调灌输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教于学、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使大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

江泽民对如何作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还是在学识学风上,教师都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只有成为理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同时,只有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观念,确定创新思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全球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形成多棱角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使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

2 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1)

3 赵艳。全球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9)

9.全球视野下的灾害预防 篇九

当然,全球气候温度升高导致的急剧天气变化,是灾害性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我们的准备措施不充分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情况更加恶化的重要因素。

如今,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人口需求,大量的投资进入了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拓展以及城市发展领域,预计在2050年,这些领域的投资额将会达到90亿美元。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灾难风险。正是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对这些新兴经济领域的资产保护措施,因而在未来几十年中,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会急剧增长。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气候变化的预测应该能够促使政治家和商业领导者们重新调整他们的灾害风险预期。我们的决策者必须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单纯的自然灾害,只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工作场所、房屋、道路、学校、医院,以及各种公共设施产生的灾难性影响。

2004年,印度洋海啸摧毁了11个国家的海岸地区,造成了1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最终导致了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自此次海啸之后,168个国家达成《兵库行动框架》(HFA) 的一致意见。这一框架制定了一个十年的综合减灾计划。

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卡特里娜飓风再次凸显出这一计划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全世界受保险保护的经济损失的年度新纪录。而这一纪录在2011年由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地震与海啸灾难再度被刷新。

到目前为止,《兵库行动框架》的实施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结果。尽管提前预警系统等改善措施减少了灾难中的死亡率,但是,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在持续飙升。究其原因,在于太多的投资者不顾基本的常识,在土地利用和基础建设当中更倾向于追逐短期利益。

对一些环境与生态条件脆弱地区的持续开发,尤其是对海岸地带的开发,极大地增加了经济资产暴露在灾害当中的风险。例如,全球每年暴露在热带气旋风险之下的GDP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3.6%增长到21世纪前十年的4.3%。

另一方面,洪涝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也在逐渐增长,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首当其冲。

以美国为例,201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39%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城镇。处于海滨地带的房屋数已达到4900万间,而且,这些地区日均有1355个建筑项目通过审批。这样的聚居模式极大地加重了去年桑迪飓风造成破坏的程度,桑迪也因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造成第二大经济损失的飓风。

当然,如今并不全然是坏消息。

挪威正在积极建立以提高洪涝与风暴潮防护水平为目标的标准,并且在过去的四年里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发布了一套新增的建筑分类体系。其中要求医院这类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必须达到能抵抗一千年一遇洪灾的水平(即指某一年内发生概率为0.1%的洪水等级)。而居民房屋也要求必须能够达到抵抗两百年一遇的洪灾的水平。

与此相类似的是,新西兰在2010年与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之后,提出了《基督城城市发展策略》。这一策略的目标,着眼于实现城市效率、宜居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最大化。在这一策略中,最适宜发展地区的选定主要考虑交通、城市规划以及房屋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应对地震、洪涝以及岩崩等自然灾害。

鉴于减少不必要风险的措施可以大大地节省资金,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可避免的损失,挪威、新西兰等国所采取的这种规范性解决措施有着极大的经济意义。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即将于2015年实施的第二次《兵库行动框架》,将会强调建筑方式的改善以及土地利用的透明化与决策过程的明晰化。同时,也将重视私营部门的作用——这样做,是考虑到在多数经济体中,私营部门的投资占据了整体投资额的70%至85%。

以上种种措施所带来的结果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条件。与此同时,也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10.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篇十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11.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 篇十一

摘要:随着新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发展要求的变化。各国政府展开了一股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本文结合各国公务员的制度改革并从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制度的现状,浅析在全球化如何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改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官僚之体制以力不从心。他们相机开展了“新

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而我国的公务员体制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公务员制度,亦所说的文官制度,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只能,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一西方官僚制度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简述

西方官僚制度特征

(一)结构方面特征

1专门化。即各司其职,只能和职位科学分工分层,责任内容明确。

2等级制,行政部门为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夏季必须服从上级的严格监督控制

3专门化和职业化。通过公开考试合格后加以任用,其权利受明确法律保护,非法定事

由不得被行政机关免职,为永久性职业。

(二)管理方面特征。

1.规则化。规则体系详尽,工作严格按章办事。成员间的职责,权限,相互间的关系,活动方式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约束。

2.非人格化。它以法律法规喂基础,无私秩序,公私分开,公事公办,一视同仁,不得搀杂个人情感。

3.纪律性。行政人员的纪律惩戒,落实严格制度。

(三)组织文化方面特征。

官僚制组织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排除感情、情绪等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管理变得可预期、可精确计算和可控制。

官僚制度力不从心的表现:

1.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1)官僚制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层级节制,这势必会造成政府人员规模不断膨胀浪费人才。其固定分工按章办事和等级服从会导致下属部主动工作,日趋丧失活力和创造力,导致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2.应变能力差。官僚制组织习惯于例行公事,模式固定,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处理事务能力下降。

3.损害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官僚制的扩张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和盛行,它的扩张实际上意味着人们私人领域的不断缩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受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

(一)调整结构,压缩层级,精简公务员。主要措施有:1.分权。成立了专门决策的主管部门,管理权转移到下级部门,使下级部门成为纯粹的执行机构。2.授权。让低层员工和公民更多地参与决策。3.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撤销现有组织,建立“虚拟组织”,任务完成后,组织自行解散。

二)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灵活性。主要措施有:1.解除规制。在职位分类上实行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优势互补,使分类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化的绩效工资制。2.推行合同雇佣制和临时聘用制。3.以人为本。改变过去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公务员的潜能,提高

其绩效。

(三)重塑组织文化。把管理主义理念引入政府管理,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即像商业中的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组织目标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政府绩效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虽然改革中问题依然存在,但它也充分反映了新的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一样的需要探索,寻求更好更高效的体制。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官僚化不足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接受了除“两官分离、政治中立”以外官僚制的所有理念和方法。经过10多年的运作,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公务员制度运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中国公务员制度“官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的非理性。1.权力过分集中。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的意志所左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于法律权力、职位权力,而是服从于人格权力。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政治侵夺行政,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3.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

(二)管理的非理性。1.法治化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同时,又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现象。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国家公务员仅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重犯过去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毛病。

三、应对全球化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对策思考

1.转变管理理念,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民主是现代政治社会的基石,政府的一切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讲,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公共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借鉴其他国家在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寻找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合理界限,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实现政府服务以社会公众为导向,并不断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决定的。

2.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治理型政府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必须树立起“适度管理”的意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只能去管那些政府必须管并且能够管好的事务,推行指导性行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政府职能要从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和社会可以自主管理的领域有序“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个人或企业无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尤其是核心公共产品领域,例如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社会领域的社会救济等,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

3.转变管理方式,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实行新的管理方式。一是一改过去政府不讲

成本,决策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浪费严重的现象,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取向的政府业绩考核系统,实现由过去的强调投入和预算转为关注产出。二是放宽规制,实现从官僚化的程序型管理向刺激主动型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一般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三是适度分权,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社区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公共管理新格局。

上一篇:国际贸易考试题1答案下一篇:初中作文写英语老师为话题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