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知识问答

2024-06-20

八上历史知识问答(精选8篇)

1.八上历史知识问答 篇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大陆基本完成统一。

三、最可爱的人(八下P7-8)

1、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四、土地改革(八下P12-13)

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具体如下: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

1、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形式:

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对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把他们都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

2、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是正确的)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

党中央缺少经验,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先进人物:

石油工业——“铁人”王进喜,国防科技——“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九、文化大革命(八下P32-33-34)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非常错误、损失巨大。

2、时间:1966年-----1976年

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法制被被践踏。4、1971年9月粉碎林彪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集团,文革结束 十、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

1、时间:1978年12月

2、全会内容:

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

1、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

1、设立特区: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

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三、国企改革(八下P45)共三个方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十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8)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4、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5、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中共十四大(八下P4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1992年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中共十五大(八下P50)时间:1997年

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

全国已建立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

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十六、一国两制(八下P60)

1、提出者: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十七、香港、澳门回归(八下P61-62)

1、香港:

1841年初,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去。

2、澳门:

1553年(明朝),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

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九、对台基本方针(八下P65-66)

1、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

二十、军队建设

1、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目前,我国已经装备各种型号的飞机,并自己研制了“飞豹”、|“枭龙”、|“歼十”、预警机、空中加油机。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简称“二炮”部队。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二十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下P77)

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应经被世界公认是最好的原则。

二十二、万隆会议(八下P78)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十三、中美建交(八下P80)

1、背景:在冷战的背景下,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出于不利地位。

2、过程: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十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八下P81)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内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

二十五、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八下P83)

1、时间: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

2、地点:中国上海

3、组织名称: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会议的主题:

“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5、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十六、两弹一星(八下P90-91-92)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2、1964年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进行飞行试验成功。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4、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

5、作用: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起自为作用;同时也可以显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学技术,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七、袁隆平(八下P92)1、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2、主要贡献: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十八、863计划(八下P94)

1、时间:1986年3月

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邓小平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1、主要领域:

国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等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二十九、改革发展中的教育(八下P98)

1、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2、三个面向:

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十、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八下P102)

1、文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的特点。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如: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分析其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十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八下P112)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补充-------------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政策: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3、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 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事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事件: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3、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2.八上历史知识问答 篇二

1.通史形式与专题形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新课标历史课本讲解历史知识时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这种模式有其缺陷:学生的通史基础差,时间观念混乱。旧大纲历史课本讲解历史知识时是以通史形式出现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但不利于学生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专题知识体系。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把通史形式和专题形式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下面,笔者以世界近代史知识为例,谈谈如何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一条线: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二条线:近代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三条线: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理清世界近代史这三条基本线索后,我们就可以铺展开来,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把课、单元和专题等知识构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实现历史知识的立体化。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用图表、专题等形式巧妙地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

2.重组学习内容-,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教师指導下,学生可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之后重组学习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如可以把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结合起来,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3.人教版八上历史知识点 篇三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19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知识点2 五四运动的扩大

扩大: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4.八上历史问题 篇四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3.为了扭转对中贸易逆差,英国决定通过鸦片走私以牟取暴利;

问题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2.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破坏,并开创了侵略者向中国勒索赔款、侵占领地的恶例;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的地方;3.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4.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开始觉醒,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战败求和也刺激了一些中国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开始出现;

问题三: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1.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2.“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停留在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上,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可能将真正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给中国,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问题四:《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政府协商。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殖民者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关税协商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割让辽台澎——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二亿银——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向列强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财政。日本利用巨额赔款,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开沙重苏杭——使得日本侵略势力进入到中国最富裕地区,且深入到中国内地;口岸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势力对华资本输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发展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收被当做赔款担保,使得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被洋人控制;

2.清政府拆除京津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驻兵,使得中国置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主权。

3.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划定,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控制,“国中国”的存在,严重破

坏了中国的司法、行政等主权;

4.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间接控制中国人民,清政府完

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道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洋务运动的不足有:

1.受顽固派势力的阻挠以及政治体制的约束,洋务派并未能大展拳脚实施洋务,反而处处受制,如经费投入、政策帮助等;

2.个别洋务派中饱私囊,谋取私利;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也各怀鬼胎,巧取豪夺,并未专心洋务,更没有将真正先进的技术带来; 3.洋务运动并未能触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反而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注定其要失败;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各种实业的兴办,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得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代表逐渐形成,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3.洋务运动开启了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大批留学生不仅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还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并加以传播,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采取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的变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1.“欢呼”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且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3.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4.新文化运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是其局限的地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兴废?

1.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兴起,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影响各个领域;

2.科举制度创造了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法,便利了统治者从民间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加入统治集团,一展政治抱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勃兴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4.但科举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并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不得不废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随着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一些生活中的陋习,如打躬作揖、女人缠足等也被废止。

2.孙中山颁布剪发令后,人们开始减去长辫;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改用“君”、“先生”等称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和愿望;

3.服饰方面,男子流行穿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高领旗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美与个性的要求。

4.政府重视投资实业,人们开始改变四民观念,逐渐投身实业救国的行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及新思潮涌入,拓展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视野。近代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留学成为时髦,涌现了大批近代杰出的人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运动迫使中外反动势力作出妥协,北洋政府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凝聚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4.五四运动锻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先有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最后夺取城市政权?

1.在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而农村中敌人的力量相对较弱;

2.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群众基础较好。因此,只有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发展革命势力,然后才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废除了一系列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后来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何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1.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多于国民党军,拥有局部优势;

2.国民党军孤立无援,处于被包围态势,解放军握有主动权; 3.东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如何看待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东莞改革开放的问题?

开放的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交流与学习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但是到了近代,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断绝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我们被迫开放了诸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沙市、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同时也压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这种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这种开放是被动的、屈辱的、不公平互利的。

三十多年前,为了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莞也在这场巨变中迎来了重生和飞跃。东莞花大力气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学习与交流,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城市,虎门服装、常平物流等闻名遐迩,这都是自主开放、平等互利、积极交流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只能深化而不能停止。

5.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五

第三单元

1.(2013)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A)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2.(2012·河北).右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中国工农红军听长征

3.3.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A)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5.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B)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D)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7.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C)A.誓死争回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8.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大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应是(D)A.陈独秀 B.蔡元培 C.胡适 D.李大钊

9.“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记归踪。”这是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D.秋收起义

10“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制定此纲领的时代背景是()1 A.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一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侵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C.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

D.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主题。

11.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D)A.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包含三大政策

C.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惟一途径 D.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 答案:D

12.2008年5月,中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团访问大陆,在谈判两岸关系时说:“我们应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展望将来。„„求同存异。创造双赢。”打开历史的闸门。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了(B)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D)

A.北京大学 B.工农革命学校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14.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70周年,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请问,此纪念馆是:(A)

A.南昌起义纪念馆 B.八七会议纪念馆 C.秋收起义纪念馆 D.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15.(2013·吉林长春)“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A)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16.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C)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C)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8.下面是毛泽东的四句诗词,其中描写长征的是(C)2

八上历史

第三单元

A.“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9.一名导游向一名游客作如下解说:“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领导在军事问题上犯了‘左’的错误。正是由于推行了这些错误主张,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牺牲。毛泽东的发言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这群游客游览的会址位于(c)

A.北京 B.延安 C.遵义 D.瑞金

20.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以上反映历史史 实()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 ④井冈山会师 ⑤新四军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1.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6.运用数学知识学历史 篇六

一、运用曲线图进行直观教学

例一:复习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如下图。

有些历史知识如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情况等,分布在课本的各个章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运用曲线图教学,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上课时先用多媒体投影出以下资料: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

1.第一个坡,从夏朝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2000多年时间,中国人口增长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2.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16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口增长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3.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中国人口增长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四亿三千万左右。

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出以上描述的大致曲线图,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地提示、点评、总结。

①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②唐朝时人口增多,出现了人地矛盾,当时是如何解决的?带来哪些影响?

③清朝人口猛增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④上述情况对于我们今天制定人口政策有何指导意义?

例二:复习1840~1956年我国主要经济成分。参考下图。

五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

教学方法同上例一。

画曲线图是历史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曲线图教学直观、一目了然,教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在探究历史问题的同时与数学知识实现了链接,学生想象力丰富,易于迸发出创造灵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令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运用数学换算历史年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近两年高考常涉及干支纪年问题。怎样将一些历史纪年转化为学生所熟识的公元纪年呢?这就需要数学知识了。

1.干支纪年。

公式:第一步:(公元年份-3)÷60得余数x;

第二步:x÷10所得余数对应天干;

第三步:x÷12的所得余数对应地支。

例如:公元2009年的干支纪年这样计算:

(2009-3)÷60得余数x为26;

26÷10余数为6对应天干“已”;

26÷12余数为2对应地支为“丑”。

故2009年为已丑年。

2.公元换算成年号时,年号年数由“公元年数-年号元年+1”而得。如: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是贞观几年?

由“公元年数641-贞观元年627+1”可得641年为贞观15年。

年号换算成公元时,公元年数由“年号年数+年号元年-1”而得。如:民国24年是公元何年?由“民国年数24+民国元年1912-1”可得民国24年为公元1935年。

运用数学换算,学生把前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进而又转化为能力。

三、运用集合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例一:复习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即A)、《望厦条约》(即B)和《黄埔条约》(即C)。这些条约单靠死记硬背不仅显得枯燥乏味而且浪费时间。如何能让学生轻松把条约内容记住、记牢是历届师生研讨的重要课题。不妨运用集合方法试试。

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集合图,然后师生再共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集合的交集部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美国将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体现在哪里?

3.法国又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4.通过上述学习,你有何认识?

例二:复习史学著作《史记》(即A)、《汉书》(即B)、《资治通鉴》(即C)。方法同上。

7.八上历史与社会备课组计划 篇七

遂昌第三中学朱丽英

本学期八年级社会、政治备课组,将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常规,从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我组全体教师将继续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一、教师基本情况

本年级组共有8位教师,其中蓝宗清、朱丽英、胡友华、龚林云、雷水凤五位任教历史与社会;朱慧、单力丽、程鹏飞任教思想政治。

二、备课组建设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全组成员都把参加政治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师德的重要环节,积极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探讨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组每学期专题学习确保在三次以上,如:学习《关于“少讲多学重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十个问题》、《关于“备课、上课、作业的几点要求》等。

3规范备课组常规。进一步完善备课组细则,充分调动教研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使教研组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各自特色。

4,加强备课制度。关注时政热点,落实常规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继续坚持集体备课,每周的星期四上午我们政治教师都要集中进行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努力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在平时的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首先做到“四到”,即“眼到、手到、脑到、口到”,所谓眼到就是要求每位教师平时多关注时政热点,多上网、多看报,注意收集相关材料、相关信息,反对因循守旧,反对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本习题闯天下,反对这种形式的“以不变应万变”;所谓手到就是要求教师在看到典型的符合教材需要的材料时要把

它收集起来,通过下载打印、复印的方式,反对看过之后一笑了之,看过就扔;所谓脑到就是要求教师在看过之后要思考,典型材料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挖掘的深度,要服务于教材,服务于课堂教学,反对哗众取宠,搞形式主义;所谓口到就是要求教师在每周集体备课中要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拿出来,大家集体讨论,多角度的来剖析材料,集思广益,拓宽了我们教师的视野,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发挥集体的智慧,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臭皮匠,而不是诸葛亮;我们坚持团体作战,反对好莱坞式的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按教时备课,不仅备教学内容,而且也备学生。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通过集体备课、说教材、阶段分析、复习研究等环节共同讨论教学疑难点和相应措施,既提高了教师整体水平,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5,组织有目的的教学研究课。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认真组织好观摩课,合格课、示范课、优质课活动。增大观摩课分值,组成听评课小组,督促广大教师每学期至少出示一节高质量的观摩课;同时,加强指导,争取使每位教师的课都上成合格课、优质课。

6、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辅优补差工作。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一些可反复使用的课件。我组成员中,有不少老师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还会制作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耗时长,这需要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既保持课件的新鲜度,也使得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真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8、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推进学校课改,鼓励本组成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只局限于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也可根据学生、教师的兴趣进行开发。如:针对七年级的学科特点,可适当的开展建国60周年征文比赛、或者也可组织一次读图竞赛等。

8.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通关秘籍 篇八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战争

鸦片战争

道光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光绪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光绪帝

1842年

1858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英国

俄、美、英、法

英国、法国

日本

英、美、俄等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承认《天津条约》

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

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ƒ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1、中国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从1915年开始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

改良清政府

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主、科学

主要

内容

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提出“求富”主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教育)废除八股,改式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⑤(文化)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

不足之处: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②不敢公开反帝;

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推倒旧文学,提倡白话文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近代化运动

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

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④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片面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共同作用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特点

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变化过程。

其特点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启示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救中国;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③中国人民具有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学习先辈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经济上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

◆政治上近代化开始标志: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中共

一大

1921年

上海

浙江嘉兴

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

二大

1922年

上海

①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

一大

1924年

广州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国共两党

合作的正式建立

遵义

会议

1935年

贵州

遵义

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

七大

1945年

陕西

延安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

党章。

①中共七大为争取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六、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的开始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

是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

正确道路的开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淞沪会战

1937年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

1937年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李宗仁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百团大战

1940年

彭德怀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千里挺进

大别山

1947年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南京解放

1949年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七、国共两次谈判

比较

西安事变谈判

重庆谈判

背景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代表

周恩来

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签订《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面内战爆发

启示

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加强民族团结

八、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927--1937年,国共关系破裂,国家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4、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两党任务相同,都反帝反封建。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再次合作,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九、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结束标志:甘肃会宁会师(或三大主力会师)

4、路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转折)——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甘肃会宁(胜利)

5、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长征精神:

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十、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3、先锋:叶挺独立团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4、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十一、沧桑南京1、1842年,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5、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6、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十二、荣辱北京1、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3、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4、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5、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6、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7、1937年,日军在北平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1949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十三、风云上海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上海是其中之一2、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872-19493、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4、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勇敢者的挑战】(先别看答案,检测一下自己)

39题

错3个以内的最强王者

错4-6个的一般情况,需要在审题、思考、动脑上面下功夫。

错6个以上的不好意思,掌握的很差劲,回炉重造,接着背基础知识。

1、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增开十口岸,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

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2、《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似因素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强调变革

C.受西方进化论影响

D.救亡图存

6、在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毛泽东最早实践自己这一论断是

A.领导南昌起义

B.领导秋收起义

C.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8、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武昌起义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9、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11、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到江西参加主题为“军旗升起,革命摇篮”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该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①井冈山会师

②四渡赤水

③会宁会师

④南昌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材料中的“先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功绩突出地表现在A.结束了封建帝制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13、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题目:

1948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4、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请为这张卡片选择合适的题目

A.孟良崮上火如潮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15、1899年,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16、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中的“大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所描写的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18、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多少年后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

A.50年

B.60年

C.70年

D.80年

19、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背景

C.指挥

D.意义

20、小明用下列四幅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大生纱厂

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21、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大街上有男子剪去长辫

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22、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1894年—甲午年

B.1901年—辛丑年

C.1912年—辛亥年

D.1898年—戊戌年

23、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

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机器织的印度棉纱似

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纱棉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24、右面的图示主要反映了

哪时期中国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A.鸦片战争期间

B.19世纪七八十年代

C.20世纪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5、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6、史学家陈旭蔍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27、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28、“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A.南昌起义前夕

B.秋收起义后

C.第五次反“围剿”中

D.遵义会议后

29、“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自我觉醒。”“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30、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

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31、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做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水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教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32、小王同学有一张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的货币。该货币最有助于研究哪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3、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34、1945年8月,柳亚子赋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展尚休“此持称颂是

A.谭嗣同

B.孙中山

C.毛泽东

D.张学良

35、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包括

A.魏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詹天佑

36、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37、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送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一一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一一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一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8、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发表该宣言旨在A.推翻清朝统治

B.打败八国联军

C.消灭北洋军阀

D.赶走侵华日军39、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隔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A.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莫定了基础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答案(先别看答案,独立完成检测一下自己)

1-10

BDBAD

BCCCC

11-20

DADCD

ADBBB

21-30

BCABB

BABCB

31-39

DCCCB

CCDA

一、阅读下列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

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

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分)

(2)“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3分)

(3)“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1分)简要说明理由。(1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理论与力量.....终于找到了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分)

(2)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2分)

(3)文中“新的革命理论”指什么?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又是什么?(3分)

(4)从20世纪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方;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割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三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2分)

(2)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1分)

(2)

据材料三,“新纪元”是指什么?(1分)

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3分)

四、下列材料是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请阅读碑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在这个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2分)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为此首先发动了什么武装起义?(2分)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这个事件以来,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2

(4)诵读碑文,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1分)

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城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分。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安内”,曾经对中国革命犯下哪些罪行?

(2)1936年,为让蒋介石由“安内”变成“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同仇敌忾】

“……从此,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应竭力守土抗日……”。

——

1937年蒋介石谈话

(3)

上述材料说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答案

一、(1)洋务运动

(1分)

努力: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积极筹建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每条1分,任3条,共3分。)

(2)

观点:正确。(1分)

理由:清政府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或这是一场封建自救运动(1分)

二、(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1分)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3)理论:马克思主义;(1分)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4)地主、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三、(1)社会状况: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或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或民族危机深重)(1分);

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1分)

(2)不足之处:不反帝(或不敢公开反帝或反帝斗争不明确或对列强妥协退让或不敢反抗外国侵略或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

件:推翻了清朝统治(1分),结束了封建帝制(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分)

四、(1)解放战争(1分)

千里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或跃进大别山或挺进中原或挺进大别山)

(1分)

(2)五四运动(1分)

南昌起义(1分)

(3)鸦片战争(1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

(4)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不能忘记先烈用热血给我们铺就了新生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英雄们致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等(1分)(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思想观点正确,即可得分)

五、(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或背叛国民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或对中共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或围剿红军(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1分)

(2)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

发动了西安事变;或西安事变。(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1分)

(3)态度:由不抵抗到积极抗日。(2分)

上一篇:行政法学作业一答案下一篇:钓鱼初中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