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经典诵读教案

2024-10-22

四上经典诵读教案(精选9篇)

1.四上经典诵读教案 篇一

吟诵经典诗文 体味爱国情感——《示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背诵并理解课文

2、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4、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古诗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宋诗(板书、宋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二、读通全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并配乐放录音。

(板书:山河破碎悲)

你能把这种痛苦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两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 巍巍华山)指一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评价。这是陆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嘱咐儿子,一再叮嘱。

你来读,再指一名学生读。评价:你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们一起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爱国诗人,你知道的有那些?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板书:示儿: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教学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了诗句中的一个“悲”字进行理解。在认识了诗人,了解了诗句意思,初步感受诗人心情之“悲哀”后,我又选取了课外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

经典诵读古诗文教案

《敕勒歌》

一、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总结。

附:古诗文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经典诵读教案 篇二

《三字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2.初步了解三字经。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一.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 《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

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三..讲解句子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四.总结: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 《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1、讲解: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学生背诵前面所学过的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诵读《三字经》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一段,让学生懂得从小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小朋友,播放《爱迪生的故事》《凿壁偷光》《程门立雪》课件。

2.看了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呢?

二、配乐诵读,品味解意:

1、师范读原文。

2、认读生字。

3、领读原文。

4、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自读、指名汇报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等)

5、边读边探究。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6、朗读原文。

7、同桌互相背诵。

8、背诵比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看了今天的这几个小故事,同学们都是怎么想的呢?

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从小爱学习的故事呢?

3、你现在都是怎样学习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呢?

四、总结。

齐背《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弟子规》

第1课 《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 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 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 “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第3课 “入则孝”之“冬则温”

学习目标:

1、复习“父母呼”。

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同桌练习背诵。

5、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四、拓展:

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生答)

五、作 业

1、背诵“冬则温”。

2、回家为父母 做一件事。

第4课 “入则孝”之“事虽小”

学习目标:

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同桌练习背诵。

5、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

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拓展:

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五、作 业

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

第5课 “入则孝”之“亲所好”

学习目标:

1、复习“事虽小”。

2、学习“亲所好”。

2、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

3、能在生活中实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事虽小”。

②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

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让父母得到欢喜。

2、“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 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3、“身有伤,贻亲忧”。想一想在你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你的父母会怎么样?理解“贻亲忧”:让父母担心。

4、“德有伤,贻亲羞”,指如果你的品德不好,你的亲人就会为你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其他不该做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父母让做的事情,不去做;任性,不听话;跟爷爷奶奶吵架;跟小朋友抢东西、打架……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五、作 业

1、背诵“亲所好”。

2、回家扫地、拖地。

第6课 “出则弟”之“兄道友”

学习目标:

1、复习“总叙”和“入则孝”。

2、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

3、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总叙”和“入则孝”。指名背。齐背。

二、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

1、听泛读“出则弟”之“兄道友”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道友”,“友”就是友爱,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就是孝道。举例:

父母看到孩子打架,不友好,会是什么心情?

3、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不能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就不会产生怨恨了。说话时忍让一点儿,气愤就会消失。

四、联系实际讨论:

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作 业

1、背诵“兄道友”。

2、照顾一下比自己小的孩子。

第7课 “谨”之“朝起早”

学习目标:

1、复习“出则弟”。

2、会背“谨”之“朝起早”,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懂得珍惜时间。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兄道友”。

2、复习“出则弟”。

3、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

4、说说你是怎样与朋友相处的。

二、学习“谨”之“朝起早”

1、听泛读“谨”之“朝起早”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应早起晚睡,光阴易逝,应及时把握,珍惜青春。

四、讲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囊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五、作 业

1、复习“出则弟”。

3.经典诵读教案 篇三

(二)活动目标:

1.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2.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学会吟诵古诗《悯农

(二)》。3.培养幼儿生活中应该节约粮食,不掉饭粒。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的准备:米 悯农VCD 图片

2.知识经验的准备:学会吟诵古诗《悯农

(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读一遍《悯农

(一)》

2.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悯农

(一)》,那现在学习

(二)。出示米,让幼儿观察,再提问:你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啊?

3.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非常的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下这幅图。二.展开活动:

1.出示图片,让幼儿直接观察,再提问: 图片上是谁,他在干什么?(耕地.播种.浇水)外面的天气是怎么样?(有很大的太阳)

农民伯伯在太阳下耕种,感觉是怎么样?(很热.很累.流了很多汗)教师小结:经过农民伯伯辛苦的耕种,田地里的庄稼长大成熟了就是小朋友吃的粮食.米饭。2.吟诵古诗: a.先听老师读一遍。

b.教师读一句,幼儿读一句,教会幼儿 c.老师与幼儿一起吟诵。3.分组吟诵。

a.教师古诗大意小结,这首诗告诉小朋友:农民伯伯在太阳底下耕地,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里,多么辛苦,教导幼儿应该节约粮食。b.表演古诗(跟着多媒体一起表演2次)课外延伸:

4.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四

增广贤文(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增广贤文》(节选),初步理解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节选)

二、新授

1、师范读一遍《增广贤文》(节选)。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一起看后面的文意。全班齐读一遍。

5、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6、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7、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8、分排比赛读。

9、男、女生比赛读。

10、看谁能最快背诵下来。

11、搜集一些类似的小故事读一读。

三、评价表现

1、自我评价。

如果你能熟练朗读背诵,就将四角星涂红。

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同学们讲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就将五角星涂红。如果你表演得真实精彩,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就将八角星涂红。

2、师小结。

第二课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经典诵读》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我们先来看看编者的话“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师读编者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二、读熟文章。

1、师范读一遍

2、师简介这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3、师领读两遍文章,注意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4、学生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把文章读流利熟练了。

5、全班齐读一遍,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6、指生读,点评,注意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7、分排比赛读。

8、男、女生比赛读。

9、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师补充解释。

三、搜集有关王勃和王昌龄的古诗。

第三课

什么是友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教学方法、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什么是友谊》

二、简介《什么是友谊》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长处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作业:

回家收集有关友谊的散文诗。

第二单元

孝行

第一课《增广贤文》节选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法: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千经万典,孝义为先。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二、简介《增广贤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长处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传统备课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_yu fu)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背诵课文,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或名言,做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人。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

2、通过理解古诗,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预习两首古诗。课前搜集有关惜时的名言警句。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记得告诉我们什么吗?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这样的古诗《今日歌》《 明日歌》。(板书课题)

二、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两首古诗。

三、了解学情,解疑。

1、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借助字典理解诗意。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小组合作解疑。

4、.针对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交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诵读感悟:

出示《寒号鸟的故事》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做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枝,就忙着垒巢,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觉了,天气这么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你不要吵,太阳这么好,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就在这严寒的夜里,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发出最后的哀号:“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冷死我,明天就垒窝。”

1、你能用《今日歌》或《明日歌》劝劝它。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男生读。第三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寒号鸟伸伸懒腰,又睡觉了。女生读„„

2、给故事续编结尾。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时间观谈一谈学课文的感受。

六、让我们以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劝学》共勉吧。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板书设计:

今日歌

明日歌

人生百年几今日?

百年明日能几何?

第三课

儿童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感恩父母。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集体朗读 《小小的日记本》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理解大体意思

(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7、练习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学习本课你明白了那些道理?今后你们该怎么做?

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第三单元

礼宾

第一课

《增广贤文》节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意思,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温馨的港湾,同时,家里也会有客人的到来,那我们做为主人,应该怎样接待客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向后。和得邻里好,犹如拾片宝。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这句话中的“顾”、“恐”和“痴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主人见客人来了不去打招呼,恐怕这只能是愚人。这是讲接人待物方面的,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在家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迎接宾客,那么外出的时候,才知道你要拜访的地方缺少主人的关心。

2、理解后面几句话的意思。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如果客人来访,那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什么?

师: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如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如果是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邀请客人一同进餐。客人吃过饭后,要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5、接受客人介绍对方时,姓名职务必须逐字清楚;须先将年轻者向年老者介绍。

6、客人来时,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并安排家属陪着,然后再去干自己的事。

7、客人坚持要回去,不要勉强挽留。

8、送客应到大门外,走在长者后面。

9、分手告别时,应招呼“再见”或“慢走”。

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教师小结

1、把今天所学的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2、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第二课

谚语集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谚语的意思,明白谚语中蕴含的道理。

教法: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是文化大国,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谚语。

二、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例: a.棋逢对手,________。b.情深恭维少,________。c.不是真正的朋友,________。d.良言一句三冬暖,________。e.酒逢知己千杯少,________。f.水南水北重重柳,________。

三、细读名言,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句中含义。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出示同学们搜集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自己读一读。

2、教师范读。

3、抽生读。

五、诵读名句,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名人名言和谚语。

2、带有感情地诵读。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祖国文字灿烂辉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第三课

成语集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2、让学生知道成语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艳丽奇葩,通过积累成语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文化,从而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教法: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成语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表现力很强。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增色添彩、生动形象。(投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复习成语的有关知识和怎样正确使用成语。

二 学生归类 交流成语 课件出示书上的成语,1、请同学们给它们归归类。(可四人合作讨论归类)

2、生交流(投影)——(齐读成语)

3、你们是按照什么来给这些成语归类的呀?(板书:内容)

那么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给成语归类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结构、来源”)

(1)我们学过哪些结构的成语?(引导学生分结构举例AABB AABC ABCC近义成语 反义成语)成语有哪些来源?能举例说一说吗?(来自寓言故事的、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来源于历史典故的)

(2)再看一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千钧一发 怒发冲冠 响彻云霄 万无一失

l 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

师: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

(“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齐读下列在词语的构成上都使用了夸张手法的成语。

千方百计 九牛一毛 立锥之地 入木三分 披星戴月平步青云

小结:成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确实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非常形象。像这样使用了夸张的成语还有很多很多。(板书:表意方式 ——夸张)

四,总结

成语运用的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因此,不断地积累并梳理所学过的成语,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单元 义气

第一课《增广贤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弘扬国学。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教法: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继续学习经典诵读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和禽兽没有两样。你忍住少说一句,就能平息别人一次愤怒;你饶人一着,别人也会退让一步。

钱财像粪土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珍视的,仁义道德极为贵重,有价值。

三、诵读连接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闹市挣钱,静处安身。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四、总结。

第二课 古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教法:朗读、小组交流、背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 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颔联: 借用比喻 颈联: 借用双关 尾联: 慷慨 正义

无怨无悔 忧国忧民 抒写感受 舍生取义

第三课 名人名句

目标设定:

认知目标: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认识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积累名人名言,学会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前进。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积累并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及敢于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主题实践的意识,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名人名言,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踊跃尝试自创“名言”。

课前准备:

1、课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关资料。

2、课外收集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的名言。教学过程:

一、出示头像 激情导入

1、多媒体出示名人头像:周恩来、斯大林、鲁迅,用一两句话概括介绍每一位伟人。

2、教师激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名人)正是他们说过的一些名言激励着我们不断地进取,当我面对你们,想起斯大林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我想放弃差生时,又想起鲁迅的“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名人名言的汇报活动。(指板书)--生齐:名人名言伴我行,我能行!

(从学生看名人头像、认名人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随后教师精神饱满地引用名人名言来激发学生的满腔热情,开门见山地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了名人名言的境界。)

二、议说名人 感悟名言

1、说说名人:在你心中有最崇拜的名人吗?说说你为什么崇拜他?(1)周恩来(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字家、思想家、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2、议议名言:你从课本中、生活中,还知道了哪些名言?你是怎样理解的?

(1)书是全世界最好的营养品。--莎士比亚(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

3、名言对对碰:(多媒体出示练习完成名言)(1)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突出综合性,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让他们把课内学到的向课外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去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景设置 充分拓展

1、班级名人:班级小名人向全班进行才艺展示,并介绍在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名言激励自己的?

如:萨克斯手、学习天才、绘画大师等。

(突出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而,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名言的力量,使他们懂得: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2、锦囊揭谜:(每一小组抽取一个锦囊,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合作,想出妙计,揭出谜底,并能用不同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

如:小刚是班长,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傲气十足,你能想法帮他改正缺点吗?(运用名人名言)

(突出活动性,打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通道,拓展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课堂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能在活动中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3、创作--我的名言

(1)学生自己创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2)集体交流。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生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我的名言”,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情感升华 名言总结

1、学生用一句名言来总结这节课,并说出理由。

5.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夏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夏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有个女诗人叫李清照,大家知道吗?她不仅诗写的好,而且很有骨气。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夏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夏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2、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优美的诗句却带给我们惬意舒服。

6.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六

(六)《醉花阴》《声声慢》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醉花阴》《声声慢》

1.小组互助学习运用“学古诗四步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2.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3.放课件,师诵读诗句。

4.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5.介绍作者李清照。6.指导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典诵读

(七)《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2.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4.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经典诵读教案

(七)《墨梅》《竹石》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墨梅》和《竹石》。2.感悟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墨梅》和《竹石》。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墨梅》《竹石》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2.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4.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典诵读

(二)《渭川田家》《渔家傲》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渭川田家》《渔家傲》。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渭川田家》《渔家傲》。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渭川田家》《渔家傲》 1.指名朗读,纠错互评。2.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3.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

4.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7.组织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经典诵读

(三)《浣溪沙》《雨霖铃》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雨霖铃》。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雨霖铃》 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浣溪沙》《雨霖铃》

1.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②引导学生理解。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词的大意。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两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5.体会词境

(1)你认为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经典诵读

(四)《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1.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诗词,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

(2)教师指点,并点出这两首词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3.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作者写这两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经典诵读

(五)《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难 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具学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②引导学生理解。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5.体会词境

(1)你认为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7.经典诵读《弟子规》活动教案 篇七

设计意图:

幼儿来到幼儿园生活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对这里的一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前两天的早晨又一名家长交还给我一把剪刀,告诉我是孩子悄悄带回家的。于是从《弟子规》中选用了“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段落向幼儿进行正确的品德教育。

活动名称:我们都是乖孩子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学习知道——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应该采用正确的方式拥有,不要自己私自将物品藏起来。

2、幼儿在成人引导下进行情景行为的对应判断。

3、鼓励幼儿大胆的将自己的所知道的道理、做法讲述出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情景故事准备:请三名教师进行表演。

故事梗概:元元在幼儿园了悄悄藏起一把剪刀,并把剪刀带回了自己家里。妈妈发现后及时教育了孩子并带着元元把剪刀送回到了幼儿园。

2、剧场准备:桌子2张、小椅子4把、剪刀、彩纸、杂志。

3、生活中各个场所的幻灯图片。例如:超市、公园、客人家中。

精神准备:

1、幼儿已经基本掌握《弟子规》前半部分内容的背诵。

2、教师要有意识避免使用敏感词语。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跟随着教师一边诵读着《弟子规》,一边打着节拍进教室。

·小朋友们依次坐回到小椅子上。·介绍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元元。“一起看看元元在幼儿园里发生什么事了?”

2、观看童话剧。

3、巩固复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教师以上下句问答式引导幼儿背诵。“潘老师要考考彩虹班的小朋友会不会刚才元元学的那段弟子规”

·“小朋友真聪明,哪个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刚才元元在幼儿园里做错什么事情了?”

·“元元做错事情了,妈妈怎样了?”

·“后来妈妈和元元把剪刀方回到哪里去了?”

·“送到幼儿园后老师告诉元元《弟子规》中的哪句话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意思是告诉小朋友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

4、播放幻灯,请幼儿讲讲在生活其它场所中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知道了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悄悄带走,下面就请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些地方应该怎样做呢?”

·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应该放在购物筐里要付款。

·公园里我们开到美丽的花儿也不要去摘下它!

·去好朋友的家里也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

5、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别人的东西不能够悄悄带走!”也就是《弟子规》中的哪一句话:?

6、小朋友真聪明,我想请小朋友回家当小老师,把今天学会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7、“现在老师又要把神秘的宝盒请出来了,一会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把今天的神秘礼物取出来好吗?”每位幼儿听音乐诵读《弟子规》走出教室。

8.四上经典诵读教案 篇八

一、活动目的:通过诵读《三字经》、讲故事、读《声律启蒙》、经典诗文串烧、古诗吟唱、打快板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经典诗文的声韵美、意境美,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化。

二、活动主题:诵读经典,对话圣贤

三、活动时间:2013.11.29

四、活动地点:五楼会议室

五、活动形式:主题队会

六、主持人:丁汐银、陈璟乾

七、出旗手:林金泓;护旗手:王景凡、翁昊云

八、活动前准备:搜集背诵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九、活动议程:

(一)中队长:全体起立,各小队报数

(二)报告辅导员:四(4)中队应到54人,实到54人,全部到齐,主题队会一切准备就绪,请辅导员参加我们的活动。

(三)辅导员:我批准并参加你们的活动,预祝你们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中队长:我宣布“诵读经典,对话圣贤”主题队会正式开始 第一项:全体立正,奏乐、敬礼、出旗。第二项:礼毕、唱队歌(指挥)(请坐)中队长:有请主持人上场。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女: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经典,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男: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女:今天,我们诵读经典,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男:今天,我们对话圣贤,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女: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女:请听《三字经》小故事两则(先全班男女生分读再讲故事)

男:我们穿行于汉字织就的锦绣 女:我们徜徉于声律汇成的河川 男:请欣赏《声律启蒙》(男女生对读)

女: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男: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女:接下来请欣赏经典诗文串烧(个别生接读)

男:诗歌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能吟、能诵还能唱。下面请听歌伴舞《游子吟》

女: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请欣赏快板《弟子规》()

男:圣贤已逝,经典犹存。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女:请听拍手歌《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合)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男女生分读)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女:国学经典点燃我们的智慧 男:国学经典提高我们的素养

女:接下来我们进入“国学经典我知道”环节

男:本环节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国学经典小常识;二是古诗接读。女:首先是国学经典小常识:(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1、民间的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哪一个人物?

2、“冬则温,夏则凊”是指哪一个故事?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登高是哪个节日的习俗?

4、谁能说出四大名著的名称?

5、“诗仙”指的是哪一位诗人? 男:第2部分是古诗接读:(全班一起接)1)山重水复疑无路-—— 2)不知庐山真面目——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女:国学经典使我们的情怀优雅起来

男:国学经典让我们的生命丰满起来

中队长:主题队会接近尾声,下面请辅导员为我们队会做总结。(掌声有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请辅导员老师带领我们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现在我宣布四(4)中队“诵读经典,对话圣贤”主题队会圆满结束。(奏乐、敬礼、退旗、礼毕。)

9.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1)指名学生诵读。(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过华清宫》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

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2课时

一、板书课题。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总结: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

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知:知识、智慧。(2)格物: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

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

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教学内容:《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内容:《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内容:《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学内容:《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二、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

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四、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山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上一篇:家长助教活动小结下一篇:加强基层一线年轻干部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