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共11篇)
1.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篇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说明
1.计算机数学基础
计算机数学基础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学习专业理论课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本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和数值分析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熟悉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数值计算能力。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
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C++语言的基本概念。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课程中,作为一种编程环境,简要介绍了VISUAL C++5.0中最基本的编程工具。
3.数据结构
本课程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集合与搜索结构、排序、索引与散列结构等。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讨论数据结构技术,并以兼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双重特色的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80X86外围主要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接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打印机、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先进的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技术。
5.信号处理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信号处理,尤其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有:介绍信号的基本概念,以及信号的基本运算,包括信号与消息,卷积与相关等。
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包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一般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抽样定理,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拉氏变换: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以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离散信号的Z变换:包括Z变换基本概念和性质,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如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稳定性、因果性等)数字滤波器的原理与设计等。简介信号处理方法的最新技术:如小波变换,时频表示等。实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
6.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常用的组合逻辑器件,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编码器、ALU原理;常用的同步时序电路,如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可编程逻辑阵列:ROM,PLA,PAL及门阵列的原理与使用。数字化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数据表示,检错纠错码;数据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运算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运算器实例。计算机指令系统综述,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控制器实例。多级结构的存储系统综述,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内存储器实例,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光盘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带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7.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
8.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和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具体内容有: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定义及发展、五大类型五大功能、操作系统属性、“生成”概念。(人机交互)界面管理:人机交互的特点;第一、二、三代界面;基本的键盘命令和系统调用;作业调度算法。文件管理:文件的结构与分类;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目录结构;存取控制和安全机制;文件系统。存储管理:分区、分页、分段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扩充”
技术;分配算法。输入输出设备管理:功能与分类;独享、共享、虚拟设备的管理;管理策略。处理机管理:操作系统核心功能;“进程”概念;并发与并行;进程的基本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P-V操作;死锁概念。操作系统程序结构:层次、模块结构;设计与检测。
9.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目标,通过对传统的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软件度量和管理,怎样进行质量保证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
10.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是支持软件开发的一些工具软件的集成系统,是协助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程序编制、测试的有效手段。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当前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典型的软件开发工具环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提高使用这类软件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11.数据库系统概论
该课程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
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12.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计算机图形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用计算机及图形设备输入、表示、修改、变换和输出图形的原理、算法和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图形设备和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图形标准;人机交互接口技术;基本图形实体、自由曲线和自由曲面的生成算法;图形变换和裁剪;曲面和实体造型算法;颜色、光照模型及真实感图形显示技术与算法等内容。结合讲课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编程实践才能掌握,加深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处理图形的全过程,并能利用综合图形环境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
13.编译原理
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构造、一般设计方法和常用实现技术,讲解编译程序自动构造的原理和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原理及词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
上的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及中间代码生成,目标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组织策略及代码生成等等。并结合教授内容,安排学生在剖析一个简单的编译程序的基础上,完成编译程序的有关实验。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一般高级语言编译程序的初步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技能,并能为不同模式和不同领域的语言的实现方案寻找解决途径,另外还能运用编译程序构造的原理和技术完成相关软件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14.Java 语言与 WWW 技术
该课程重点讲述WWW 技术和Java 语言程序设计。Java 语言作为Internet 上最流行的编程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Internet 和 WWW(World Wide Web)密切相关的,所以课程中还将对Internet 和WWW技术进行必要的介绍。
课程主要内容:
(1)Internet 的基础知识: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它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FTP、Telnet、WWW、电子邮件、新闻组等等)。
(2)WWW 知识介绍 :WWW 的基础知识,如何使用浏览器(IE、Netscape)对WWW 上的资源进行发掘和获取,主页的制作。
(3)Java 语言编程技术:Java 技术概述及语言特点;Java 虚拟机(JVM);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技术;Java 语言基本规范;实用编程技术(包括使用Java 的异常处理机制控制程序的执行;使用I/O处理机制进行文件的输入/ 输出处理;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及事件处理;Java Applet 程序的设计;多线程程序的设计;使用Java 通过Socket 访问服务器和客户机,进行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高级Java 应用技术;常用开发工具介绍。
15.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课程从研究、开发和应用角度出发,综合讲述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视频和音频获取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结构、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著作工具与同步方法以及多媒体通讯和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16.系统分析与控制
课程主要针对连续系统,同时兼顾离散和采样系统,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综合和设计以及采样控制系统理论等内容,在介绍上述内容时,侧重于物理概念的阐述以及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互相结合,简要介绍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内容。
17.人工智能导论
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本课程主要介绍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思想,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员以及其它学科中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
18.计算机系统结构
本课程通过具体介绍指令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和并行处理技术,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结构定义、分类、设计技术、评价标准和系统结构的发展;指令集的系统结构,包括CISC指令系统和RISC指令系统;存储系统原理、虚拟存储器和CACHE存储器;标量处理机、包括流水线、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和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并行处理技术、包括向量处理机、互连网络、SIMD计算机和多处理机。
19.语音和图像数字处理
语音和图像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是人机交互必不可少的方式。数字语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课程将讲解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语音分析、编码、识别和合成的算法和系统;介绍图像处理的主要过程和系统。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与掌握一些典型语音、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国内外语音、图像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和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绪论;数字语音基础;语音的时域处理与特征表示;语音的线性预测处理; 语音的压缩编码;语音的识别和合成;数字图像获取及其表达方式;数字图像正交变换;图像处理的基本运算;图像滤波与还原;图像描述与分析;图像编码与压缩;典型图像系统与工具软件。
20.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在管理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它综合运用了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下,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展等。
2.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篇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计算机已经形成一门学科。由于我国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时间较短, 在很多方面缺乏经验, 导致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体系的逐步完善,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1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过度重视核心学科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过度重视核心学科。在对核心学科进行设置时, 往往都是选择一个点来进行教学, 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这样就容易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局限, 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步伐不相符,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1.2 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
我国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 而且缺乏教学经验, 专业课与理论课程不协调, 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经验和能力, 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时间较短, 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较少, 而且理论课程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关联不大, 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安排不合理, 所划分的种类较多, 课时较短。
1.3 课程标准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不明确, 这将严重抑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使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的教材, 主要通用于所有高校的;而另一种是高等院校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 自己编制。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缺点, 那就是忽略了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视, 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2 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 很多高校存在专业核心课程不够清晰、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容易造成企业方面不能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课程。对此, 必须制定IEEE/ACM CC2004计划, 规划专业方向, 尤其是要明确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可以制定专业课、专业基础、公共平台这3个模块, 模块方向应注重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其中, 还要设立四大系列课程, 即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理论。
2.2 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增加对课程的了解, 进而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所以, 高校必须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音乐、书法、高等语文等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并开设不低于10分的学分机制。同时, 学生还要参加实践活动, 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2.3 教材建设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组成要素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程, 具有一定的信息性与技术性, 能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实现学科的有效渗透。在教材建设方面, 高校必须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教材。近年来, 我国很多出版社已经引进了许多新的教材, 这些教材均由计算机精英所著,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与操作性。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 如果实行封闭式保护, 那将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限制作用, 导致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不了解, 毕业后不容易适应社会的情况, 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都会四处碰壁。所以, 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 至关重要, 必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新兴学科, 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经验较少,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高等院校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要对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进而实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孟庆伟, 刘婷.新升本科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4) .
[2]王立新, 李晓.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20) .
[3]郭麦成, 赵广峰, 李华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9 (29) .
3.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面向几十万的在校生,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战略,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并建议分别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4 个方向培养。作为《规范》实施的一个建议,2007 年又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将 7 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
1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项目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8 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基于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題空
间、不同的根本问题的实际,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明确指出相应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包含的关键思想和方法、讲授方法、实践活动设计等,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
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探索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更加有效地瞄准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另外,8 门课程虽然都是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但他们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有的是技术基础的、有的是系统基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参考范例,以此来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2.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 4 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 学时以下。所以按照 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 500 学时以内。
3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 个知识单元,共 342 个核心学时。
4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要求 篇四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是实现综合自动化的核心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工科大专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有助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将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方面得到系统性的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初步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2.综合运用本专业方向所学知识,构成以微机或单片机为核心,包括过程通道的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软件(包括管理软件及控制应用软件)的设计、编制与调试的能力;
4.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模拟部件(包括电压及功率放大部件)以及常规传感部件的使用、调试的能力;
5.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调整及性能测试的能力; 6.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及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进一步巩固与综合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综合分析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初步具有设计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的能力。同时,通过资料搜集、方案分析、系统设计与报告撰写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知识完成一些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可参考以下题目:(四选一)
(1)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C语言编程)(2)基于PID控制的淬火炉炉温控制系统设计;
(3)萃取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中成药萃取、猕猴桃或自选萃取对象)(4)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C语言编程)设计要求:
(1)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完成系统电气原理图的绘制,主要程序框图的绘制,完成一份10页左右的设计报告,并于12月30日前上交。
(2)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除咨询老师外,应通过独立思考、查阅文献和互相讨论的方式解决。
(3)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工程设计实践,逐步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有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每个同学根据所选题目,独立完成设计和设计报告书。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根据给定的格式,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完成后,交课程设计报告一份。
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研究课程设计指导书与任务书,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文献资料,系统总体设计,设计系统框图。此阶段约占总时间的20%。
第二阶段:系统详细设计,对装置、器件、芯片作好选型,细划与设计、绘出各部分接口电路图,完成主要程序框图绘制。约占总时间的60%。
第三阶段:整理、汇总、撰写文图说明书。约占总时间的20%。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1)设计题目(2)任务要求(3)系统总体方案
(4)各个硬件模块设计和原理图(5)各个软件模块设计和流程图(6)心得体会和参考资料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打印,论文格式参考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和论文编排。(2)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顾、层次分明、表达确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课程设计报告应有目录、摘要、序言、主干内容(按章节编写)、主要结论和参考书,附录应包括程序清单、系统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4)课程设计报告应包括按上述设计步骤进行设计的分析和思考内容和引用的相关知识。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系统设计方案、总结报告、图文质量和学习与设计态度综合考评,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优秀:设计认真、设计思想新颖,设计正确,功能完善,且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打印文档规范;
良好:设计认真,设计正确,功能较完善,且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打印文档规范; 中等:设计较认真,基本功能较完善,打印文档较规范;
及格:设计基本认真,设计有个别不完完善,但完成基本内容要求;打印文档较规范; 不及格:设计不认真,未能完成设计任务,打印文档较乱。
有关说明:同学选择题目要尽量分散,并且多位同学选同一个题目时,要求各自独立设计,避免相互参考太多,甚至抄袭等现象。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预修课程: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基础、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刘川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推荐参考书:
1、《计算机控制系统》,王慧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5.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课程 篇五
【论文摘要】缺乏学习兴趣、基础差、底子簿,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专业性强,是典型的疑难学科。教师只有抓住该学科自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挖掘课堂教学潜力,才有可能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现代教育提倡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基础差、底子簿、对学习缺乏兴趣,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的特点。要想强化中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还与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内容抽象,专业性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抽象的理论环节教学设备很难发挥作用,而有些地方现有设备严重滞后于理论发展水平,针对这种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该怎样进行教学的组织,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密切联系生活,开展讨论教学法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尖端技术,但它毕竟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许多原理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教学从生活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逐步过渡上升到教学理论,从而完成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对网络协议部分,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而坐,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当前的讨论过程该由谁发言,请制定一个规则。(要求:规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能够避免相互干扰。)制定过程应在中间有一、二次结果展示,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和修正,最终各组均完成规则制定后,教师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以上讨论可在20-25分钟内完成。接下来教师提出教学任务,结合前面的讨论结果,很快完成CSMA/CD和TOKEN RING两种协议的讲解。如此一来,把本来很枯燥的理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弄得明明白白,课堂也显得生动有活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诸如停止等待协议、信息传输方式等内容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法。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完成教学
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象ISO的OSI网络结构模型,内容抽象,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各层是按功能划分的,而功能往往又是为解决针对网络通信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例如在讲数据链路层时,课前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2组,然后布置做一个模拟通信的游戏比赛。到时要求每组在每一次对决中派2名队员参赛,并由对方派一名队员协助完成比赛。在互不相见的2名同组队员之间分多次进行传送一篇文字信息,传递任务则由对方所派队员完成,对方队员必须担当起在2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义务,但允许有3次随机设置故障的机会(丢弃、乱序或增减字数)。针对比赛中对方队员可能设置故障的种类,参赛方必须要解决好信息被对方丢弃、信息传递顺序被打乱及内容被篡改(这些实际上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处理机制)识别和应对措施。比赛以在限定时间内传送信息最完整正确的一方获胜。这样布置完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做准备,无形中督促学生去预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准备好的要传递的信息(可将一段文字分解为每10个字为一段的信息包,在字条上留出少量空间共参赛者标注使用)及传输故障信息(为传递信息者设置传递故障之用,可将原信息包中关键字更换,以歪曲信息含义)分别交给参赛队员和信息传递着,按预定规则进行。完成竞赛后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对通信协议的理解一定是深刻和终身难忘的,学生在游戏中也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仅为一节课,这样做或许有些麻烦,会显著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OSI模型这块内容如果揉合到一起,都通过这种方式,每节内容只要对竞赛要求稍作改动,便可适用于其它各层的教学,甚至分组交换也不在话下,这样准备工作相对就轻松多了。
以上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阶段,要注重细节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充分估计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这些方法虽然对教学设备依赖性小,却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用的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合理的应用可把抽象内容直观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优化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交换机访问其他网段的计算机,通过路由器访问其他网络主机的过程;域名与IP地址解析等过程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过程,利用传统方式教学方式讲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一看便知。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内容拓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中,对于某些网络设备的学习,只注重了工作原理,而忽视了应用的细节部分(或许是因为这些内容属于其它课程)。如网卡的学习,主要介绍了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纯理论不枯燥,学生反而会觉得理论能指导实践。课程在网络应用技术中主要介绍了电子邮件、WWW服务、FTP等的理论内容,如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既枯燥又难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对实际应用的重新认识。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纯理论的教学也会变得绘声绘色、张驰有度。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推广新成果, 应用项目教学法
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断取得一些新的成果,项目教学的推广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很适合采用该方法,例如:在网络操作系统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把各种服务器的架设,当作一个个项目。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学生通过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领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六、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多功能实训课堂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理论教学阶段,也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做好准备,在这种状况下,要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而言,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多功能实训课堂。就目前情况,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职业学校都有若干供教学用的机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适当添置网络硬件(若干台交换机、路由器等),根据自身需要把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改造为多功能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完成诸如组网、网络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及服务器配置等大部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相关的实训。这样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实训室,边学习边实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职业教育又是其中最具灵活性,也是问题最多的部分。在教育改革呼声最高、最关键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沉着冷静,既要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又要善于挖掘传统教育的灵光。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蔡开裕20xx.
6.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题目 篇六
软件工程设计题目 1.超市收银系统 以超市收银业务为背景,对“超市收银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要求: 建立商品信息文件,商品信息包括商品编号、商品名、商品类别、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等。建立商场收银系统,功能包括: 1,系统登录:运行系统时,收银员应输入姓名(或编号)及密码,验证后方可使用系统。2,收银操作:收银员逐条输入商品编号及数量,系统自动计算金额,输入完毕后显示应付款,当输入实收额后,计算出找赎值。交易完成后按一定格式显示回单(格式参照一般超市中的打印小票)。保存所显示的回单。如果,买家持有会员卡,则记录本次消费,并且买家将根据卡的类别享受相应优惠。3,4,自动按销售情况更新商品信息文件中的数据。另外,对没有卡的消费情况不记录该顾客的消费情况等个人信息。如果一个未持卡顾客一次购物满X元,可为其发放一张会员卡,以后在该商场购物可向9折优惠。2.图书馆管理系统 目的:方便图书馆对书籍借阅的管理 图书馆管理系统 某图书馆允许每个学生同时只能借得一本图书且借阅时间不得超出3个月,现所有学生借阅的图书的记录均存于流通文件中,每一记录中包括书号、借书人学号,应还书日期。书库文件中记录书名、书号、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藏书数。现要求程序用菜单选择并完成下述的功能: 现要求实现如下功能: 1.借书功能:要求输入借书人学号及借书日期,如借书人的前面借的书尚未还则打印“You should Return first!”;同时不允许借书,反之则办理借书手续,即:在对应文件中记录借书人学号及借书日期、应还书日期,同时在书库文件中将所借书的藏书数-1。2.还书功能:即根据书号及还书日期从流通文件中删去借书人的借书记录,如果书已越期则打印“Time Passed!”;同时对书库文件中将所还的书藏书数+1。3.可显示所有借书过期而未还者的信息; 4.查找学号的功能要求采用折半查找的方法实现,并打印查询结果。5.退出程序 网上购物系统 建立这样一个虚拟的会员制的“购物中心”。1.用户第一次登录该购物中心的客户端时需要注册个人账号,填写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资料。用户注册时可以选择是否申请作为店主开设店铺。如不选择作为店主,即成为普通购物者用户;如选择作为店主,除须填写以上个人信息外,还需填上申请的店铺名等店铺信息,还可以选择商品加入自己的店铺,注册店铺后用户就具有购买者和店主的双重身份。用户完成注册后,即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进入购物中心。2.购物者登录后进入购物大厅,大厅应显示正在经营的和关闭状态的店铺,购物者只能进入正在经营的店铺。店主登录时可选择是否以店主方式登录,若以店主方式登录,则直接进入自己的商店,可以进行店铺的管理工作(如:打开店铺,打烊,增减商品,调整商品价格等),但不能进行任何购物活动;否则,作为普通购物者进入大厅。购物者在大厅中选择店铺进入后,选定希望购买的商品,并可以和店主进行议价,若双方达成一致,议定数量的商品以议定的价格加入购物车中,店铺中相应商品的数量(暂时)予以扣除。3.购物者在退出购物中心之前,检查购物车,确认并支付购买商品。当购物者确认购买商品后,需通知服务器,服务器将对购物者和店主的账户余额进行调整,然后将本次购买的信息记录作为购物历史信息。购买者也可在确认购买之前放弃购物车中的任何商品,放弃购买将使得店铺中的相应商品数量恢复。(该部分细节完全实现难度较大,可做适当调整)若购买者退出大厅之前,检查购物车,其中没有商品,可直接退出系统。4.店主退出系统时,其经营店铺自动关闭。网络图片管理系统 基于网络的图片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分享,浏览,评论,美化自己活着好友的图片。功能要求 1.用户注册与登录 2.个人资料修改 3.添加好友功能 4.创建相册和子相册。5.上传图片到指定相册,服务器处理并存至特定文件夹,同时用户设定是否允许其他人浏览,默认为好友间才能浏览。6.可以分享好友的图片。7.可以对自己的图片进行简单的美化操作。8.添加/取消好友的功能 9.可以在图片下添加评论。10.实现类似人人网的圈人功能。外卖订餐系统 餐饮网站、来电订餐配送系统订餐网站 功能要求:
1、买家 1)会员注册、登录、查看订餐记录、修改资料和密码、管理收餐地址; 2)显示菜单、在线订餐,支持不同的折扣率; 3)购物蓝、在线结算; 4)会员查看订单的送餐的状态。
2、卖家 1)配送订单:订餐管理、更改订餐状态、订餐、送餐归类; 2)食品信息:发布、修改、编辑食品项目、食品配料及价格,可以上架和下架; 3)会员信息:会员信息的录入和管理,分大客户和个人客户,大客户可以设置服务专员; 4)图文内容:网站一些介绍性内容的发布和管理; 5)字典设置:可以设置以下内容:会员分类、食品分类、配送范围、图文分类、送餐方式、配送时间、送餐时间、会员组等。6)系统设置:可以设置会员卡信息、在线订餐的折扣率及送餐费用等。另外可以管理后台管理员和客户端用户;修改后台登录密码。城市路径建议及查询系统 城市路径建议及查询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查询某次出行的路径,当你找到一条你认为合适的路径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查看人们对这条路径的评价。也许你会得到一些积极的评论:这条路上公共设施完善,这条路上的斑马线设置的很合理,这条路很适合车辆通行;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例如:某个地段交通在某时段容易瘫痪,某个地段需要绕路,某个地方夜里不安全等等。使用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见来选择出行的路线。系统的功能要求: 1.用户能够提供个人的信息。提供建议的用户和寻求建议的旅行者都需要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2.用户能够给出个人的建议。用户可以对某个地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多媒体的。3.用户能够通过系统查询路径。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来获得一条可能的路径。同时用户可以对路径做一些限制,系统可以返回一条尽可能合理的满足用户需求的路径。4.用户能够查询关于某条路径的建议。用户在获得路径以后,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关于此路径的评价。同时系统能够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意见进行筛选 分布式团队开发认知工具 目前的软件开发团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团体。某些软件的开发可能需要依靠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个团队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团队间彼此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设计,执行,Bug处理,整体进度等方面,各个团队需要保持认知上的一致性。设计这个工具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开发者能够尽快的了解项目上最近发生的变化,合作者的行动,以帮助各个团队更好的交流,完成合作的目的。对于项目变化的描述,可以是显示在某个网页上的,也可以显示在某个独立的客户端上,或者是其他的设备。系统应该是能够将基本的开发信息显示出来,开发者能够轻易的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通过系统来查询该信息的具体内容。项目要求: 1.系统应该是运行在尽可能小的干扰下的。2.系统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3.关于项目变化的输入和查询都应该较为便捷。虚拟在线读书网 1.为使广大喜欢在线看书的同学能够小试笔杆,切磋文笔技艺,同时交流各自喜欢的书籍和看书心得,现在要求做一个虚拟的在线看书写书的网站,仅供内部交流和使用。主要功能描述: 用户分为不同身份: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家,另有一个专用账号属于管理员。2.作家及其简介在主页面显示,按作家得到的分数总和多少排列。点击作家名可以进入作家的个人主页,主页上有作家发表的各种文章,按书名排列,并显示发表的时间和点击数。主页面上有搜索功能,可以按题目或作者名称查询。主页面还要求有能根据读者的读书记录推荐相关或类似书籍的功能等,具体自定义。3.读者可以对自己的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包括读书的权利可以通过某个版面交易,交易完成后积分和读书权应相应发生改变。读者可以给作家留言,打分,每次留言读者可以得到积分。各书可由作者决定价钱(即所耗积分数),读者付给积分后就可以看到内容,并且以后都可以看到。读者可以对某本书进行举报,但必须说明理由 人事管理系统 为学校人事部建立简易管理系统,需建档的人员目前分为教务部、人事部、后勤部、信息部共4个部门。1.为各部门员工建立个人档案管理,员工考勤即每日工作证识别和记录管理,出差报告记录,请假记录,每月薪酬清单管理等。2.要求各个功能有专用的输入界面和相应的输出界面。并且个人有各自的记录可以按姓名或工作证查询得到。3.要求考勤记录按时间保存,出差记录和请假记录按月保存,薪酬清单按个人保存。个人只能找到自己的各项记录,只有人事部的人员可以找到所有人的记录。4.要求自定义至少5条薪酬计算规则,如每月底薪个人可以不同,每月缺勤3次以上扣费多少,5次以上更多等。在薪酬清单中体现出来。简易日记管理器 1.参考Microsoft word,做一个简易日记管理器,要求有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文本编辑区和已有日记的目录显示区。文本编辑区可分页,并自动显示当天日期等,格式编排自定。目录显示区按时间顺序显示已有日记,并且点击任意一个日记课相应在文本编辑区显示日记内容。2.功能包括文件处理如新建、打开、保存、另存为,编辑功能如剪切、复制、粘贴、查找、全选等,工具如日期插入、图片插入、文字放大或缩小、文字颜色选择等功能。要求在文字编辑的同时会显示光标的位置,总页数和当前所在页数,当前字数统计等;有快捷键可以实现翻页功能。3.每个功能都可以选择是否在工具栏上显示,并在菜单中标志出来。4.其他功能可自定义。5.其他要求: 6.各个菜单必须包括上面提到的功能,并且菜单栏不少于5个选项,每个选项下拉不少于5个功能,除此外还要求主界面上有不少于5个快捷键帮助文本编辑。所有功能不得重复,超过规定个数可以根据实现的效果加分。
7.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篇七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它是一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交叉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 具有丰富的工程背景和很强的理论性[1]。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 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控制策略、数据通信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和设计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普及[2,3], 同时, 计算机控制技术亦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现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开展研究, 以期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讲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等内容,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具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统一的特点, 要求学生事先选修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等课程[4]。该课程一般设置40个学时, 其中理论和实验教学分别为32学时和8学时。
学生选修此课程后, 应掌握较为扎实的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 以及具备初步解决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校已修过此课程学生的调查了解, 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教材内容问题
现用教材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知识, 虽然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 介绍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 但是对于具体的工程模型分析较少, 也缺少必要的具体计算机系统分析与简单系统的设计案例。此外现有教材一般仅从抗干扰技术方面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进行分析, 实际还可以包括冗余结构技术、软件设计的可靠性技术、考虑安装工艺措施等。同时教材鲜有涉及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 如普遍应用的系统能控性、能观测性及数字控制器状态空间设计法等。
计算机控制技术需要讲授数字控制器、PID控制原理和数据通信等很多必备知识。但是在32个学时内, 课程的很多内容只能简要概述,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抵触情绪。
计算机领域的软硬件更新迅速, 如短短几年时间组态软件MCGS从开始的通用版已经发展到网络版、 通用版、嵌入版三种版本。同时随着数据采集卡硬件升级换代, 软件相应也在升级。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内容难以跟进工业需要, 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这是众多高校遇到的共性问题。
(二) 课堂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过于死板, 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 少有现场的动态实验演示, 课堂交流偏少, 效果不佳。这种在教室学习理论、实验室动手操作的模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有偏差。
(三) 实验教学问题
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密切, 学生只有做实验和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课时安排较少, 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 出现“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另外, 实验设计比较单一, 缺少自由发挥的课题, 导致锻炼能力的机会有限;实验互动性较差, 学生仅需按照实验老师给出的既定步骤, 操作复现即可, 偏离了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主动钻研和学习兴趣的本质。
(四) 课后练习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温故课堂所学知识, 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解, 授课教师通常在课后给学生留有练习作业。然而这些作业一般为问答或简单计算, 学生只需在练习簿上写下文字描述或者简单计算即可。此种作业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 但是对于分析和设计工业实际控制过程帮助甚小, 不能到达教学目标。
三、课程改革目标、内容和效果
(一) 改革目标
首先,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应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其次, 课程教学内容应兼顾生产实际和理论基础;最后课程改革应体现出计算机控制技术较强的工程实际应用背景,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改革内容
1.改革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以计算机为载体控制工业生产, 因此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必然引起工业控制方式的改变。例如早期的MCGS5.1通用版现在已经很少见到, 取而代之的MCGS6.2通用版或MCGS嵌入版,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灵活。如果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现场脱节, 将降低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学生也会产生学而无用的心理和消极对待的态度。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内容。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在现有计算机技术下如何实现对工业生产的控制, 或者如何对已有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
另一方面, 可结合当前的工业实际, 重新规划讲授内容, 并分出重要等级,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内容重新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课程重点, 应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基础、计算机常规控制技术、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二级为课程要点, 包含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计算机I/O接口技术, 计算机抗干扰技术;三级为课程一般知识点, 如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等。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具有实际的应用对象,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简单地解释讲授理论, 脱离应用背景, 很容易出现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 学生兴趣不高。
首先, 应摸清认知规律, 在讲授具体的硬件设备时, 可以向学生提供实物或者实物照片, 使其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结合理论知识, 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 讲授知识时应以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 将其带入实际场景, 运用工程思维主动探索、接受所需的理论知识。最后, 丰富授课形式, 利用Lab- VIEW等仿真模拟平台, 现场给同学演示如何利用计算机中实现控制方法和控制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将工业生产中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例子提供给同学, 既可以增加其感性认识, 又可以扩宽其视野。
3.改革实验教学。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分开的, 没有有效的实验教学会导致理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重视和提升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实验教学目标上除了要求掌握必须的基本技能外, 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可将学生分成5~7人的实验小组, 独立分析实际生产系统的流程, 设计控制系统。实验室尽可能提供软硬件平台, 老师应帮助同学实现控制系统功能, 甚至将模拟控制系统运用到实际中。事后学生小组内应及时总结此次实验过程, 包括用到的理论知识哪些是课本上已有的、哪些是自己查阅资料所得, 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总结得到设计中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通过这种固定实验和自由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既能够保证学生掌握操作基本功, 又能够在自行发挥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基础知识, 切实缩短课堂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分组协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模拟历练。每份实验总结都将记录设计过程, 各具特色, 避免了撰写实验报告简单摘抄、千篇一律的现象;任课老师也可以从总结报告中得知哪些是实际设计用到较多的知识、哪些是学生设计时遇到的难点等, 形成一个反馈链, 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有的放矢。
4.改革作业形式。课后作业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是不能只是计算解答课后的练习题目, 誊抄教材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运用理论基础知识, 课后作业就需指引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校园内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机控制技术, 是如何实现的, 有没有可以改进的余地。
(三) 改革效果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任课老师一致反映改革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学生也表示该课程内容丰富新颖、与实际结合紧密, 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了工程思维。
四、结束语
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 对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大。高校培养学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应当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通过对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后作业等的改革, 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基础、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业需求。
为了不断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未来还需要探索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总结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现状和不足, 确定改革目标,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和作业形式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闫明明, 杨平, 熊静琪.基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机器人行走控制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3) .
[2]于文新, 楚书来.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13, 32 (8) .
[3]梁莉, 葛斌.基于AI调节器的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6-2) .
8.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篇八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學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2]王志强.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思路及方向--以我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例[J].东方青年·教师,2013,(13):239-239.
9.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篇九
现代机械产品或电子产品如手机、洗衣机、电视机、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飞机等都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即采用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实现不同设备的控制。本门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就是让学生具备机电一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就业方面能更好适应设备的需求,就业面更宽。如若不学习本门课程,就无法学好后续与自动化相关的课程,培养的学生只懂点“机”,不懂“自动化”,与专业培养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
机械工程学院
10.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篇十
摘要:中高职贯通培养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进程,随之而来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断显现,课程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专业课程衔接,减少衔接过程中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衔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课程衔接
一、背景
,上海试点“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涉及4所中职学校、3所高职院校,4个专业,共招生480人。至,贯通培养已覆盖全市33所高等学校、51所中职学校,涉及68个专业、100个专业点,在校学生9000余名,扩大了18倍。本文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和上海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为例,对其专业课程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一般通过企业调研、问卷、毕业学生回访、头脑风暴、专业指导委员会议等多种方式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见下表。根据企业调研、毕业生情况反馈、企业人事调研问卷确定该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以及迁移岗位(详见图1)。中职毕业后第一份就业岗位有网络工程施工人员、系统集成人员、网站运维人员、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人员等。高职毕业后第一份就业岗位除上述岗位外还有系统运维人员、RFID施工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考虑其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在学校毕业3至5年后可能变为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经理、网络工程监理师、也有部分同学转到培训讲师、售前工程师、客户经理等;毕业5至后可能升职到产品线工程师、高级网络工程师、区域销售主管,也有部分同学最终成为企业的技术总监和销售总监。
三、专业课程衔接探索
1.中、高职阶段专业学习层次衔接问题。根据不同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实现中高职“知识阶梯式增长、能力螺旋式提升”。密切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企业专家指导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企业环境要求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身在企业”的仿真工作场景。建设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与教学内容衔接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操作和体验。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引入课程。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完成企业真实项目,以实践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熟悉和解决就业岗位涉及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实训与岗位实践的零距离对接。目前该专业有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服务部署与管理、Linux服务配置与应用、网页设计制作、Web应用开发课程贯穿在中、高职阶段。在课程设计中职以单一课程操作、技能应用为主,高职以多门课程融合、理论联合实际、项目综合实训为主。以专业核心课程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为例,开设12个学分,共计192学时,开设在三、四、五、六、八学期。课程目标训练学生运用综合布线国家规范、标准,进行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的能力。通过学习,达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任职资格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能从事综合布线施工技术员、综合布线工程师、工程监理及项目经理等岗位工作。课程主要内容第三学期(32学时)工程前期准备,施工测量与绘图;第四学期(64学时)小型楼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采用电缆布线;第五学期(64学时)FTTH宽带接入网系统改造,采用光缆布线;第六学期(32学时)网络方案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项目管理、现场验收、验收报告编写等。如完成这部分内容,可前往相关企业完成一线的施工工作。到了第八学期(64学时)需结合网络服务部署与管理、Linux服务配置与应用课程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系统集成案例。在小组完成案例过程中需考虑综合布线设计、硬件与软件匹配、工程施工、软硬件安装集成、项目验收等问题。将之前所学再一次巩固提升,而不仅仅是一个操作而已,需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学习任务层次由中职封闭性到高职设计导向性转变。2.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教材衔接问题。目前公开出版各类教材品种很多,但教学跟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都有关系。本校和公开出版教材相结合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公开出版教材解决理论知识和典型问题,校本紧贴行业发展,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验环境,为学生定制情境教学,配合课时完成工作任务。尤其是综合实训在某些情况下那可以使用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手册等。3.教学方式方法衔接。在中职学生还未成年,自我约束力差,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在教学上需要老师形式多样,关注学生职业习惯养成,需要注重人身安全。到了高职学生已经成年,学习习惯有所改善。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考虑如何将之前所学进行巩固和提高,不让学生专业新鲜感和学习热情下降的,最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这样做。4.双证融通衔接。该专业职业能力考证不是简单统一对应的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互联网管理人员(四级)、(三级)证书,需考虑个体差异,通过选修课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多样化。在中职可以选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网页制作人员(四级),高职可以选考思科网络工程师(CCNA)、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红帽认证工程师(RHCE)等证书,完成双证融通。5.考核评价标准衔接。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制订具体的考核目标和关键考核评价指标,分别确定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的权重。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课程和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项目答辩、原理测试、项目实施过程评价等不同形式、不同侧重的考核评价。中职注重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高职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积极探索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校企联合评价机制。评价理念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项目组互评、教师或企业人员评价;评价内容涵盖项目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职业能力的掌握、工作操守、团队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体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整体性。
四、总结
真正的中高职贯通应该是在职业能力上的贯通,在不同阶段能够适应岗位需求。而专业课程是一种是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小云.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现实思考:以上海中高职贯通为例[J].职教通讯,
[2]陈莹,陆春华.中高职贯通背景下的课程衔接问题[J].探索改革与开放,
11.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生长起来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计算机网络也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 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 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 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则是TCP/IP网络协议。这样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存在着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即在理论方面的OSI/RM的七层协议和实际广泛应用的TCP/IP协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应用联系起来。
2.教学模式不合理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4.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 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 实验内容不系统, 随意性大, 形式松散, 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 拿到了高分, 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 尤其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进探讨
1.参考先进的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网络设计人员和高级治理、维护人员。创建一种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和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在线为学生答疑和批改作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传送电子化作业提供了条件。
教学模式方面,以”教”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这一章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快递这一事例类比讲解。在讲TCP 协议中,可以以平常的邮件传送事例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Internet 应用方面,可以穿插请学生演示讲解,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又体现高等院校的培养理念。
2.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整个模式结构中总是起到导学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是尽量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上协作学习、上机练习,最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讲,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如OSI 模型中的数据流是本课的关键点,可以制作或下载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在网络互连内容上,可采用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如果能够开发网上学习系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教学进行教学,则效果会更好。
3.创设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计算机网络课程虽然都是围绕网络在进行介绍,但是课程内容概念比较多,抽象的介绍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结合实际就是很重要工作了,整个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可以以网络体系结构为框架进行展开。教学中直接给学生一个概念可能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景将抽象的框架结构,变成学生脑海的印象和日常中相似的情境。
4.增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应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以及合适的模拟实验软件、网络治理软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方便教育信息的获取。通过Internet网,扩大教育信息交流。建立校园网信息系统为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点播演示、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理想的网络信息环境。
5.考核方式上改革
建立科学、严格的课程质量控制措施。在质量监控中主要实施两个对象(学生、教师)的监控。在考核方法,建议加大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减少期末考试份量,重在平时,重在整个教学过程,这可以改进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调整试卷中考题的类型和分值,使课程的教学与治理规范化,知识条理化;采取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末、实验课分数合成的办法,治理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如根据学生情况灵活采分,如课程设计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免除笔试。除笔试外,还采取机试综合大作业、小组课题设计等考试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
6.实习教学扩充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应用不断出现,单靠书本知识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除了结合教师科研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前沿知识外,还需在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将课堂知识外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另外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高的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开发技能的网络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博.计算机网络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于鹏,丁喜纲.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教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向胜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分类教学法.计算机教育,2011
【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推荐阅读: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论文要求06-12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10-10
计算机精品课程11-11
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11-13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06-24
最新计算机课程设计工作总结07-04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论文12-04
计算机科学技术10-22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心得体会08-02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