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竞争现状(共12篇)
1.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一
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
一、行业基本情况
日用玻璃器皿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特点。随着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用玻璃器皿行业正逐渐向轻量化、环保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生产基地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制于原材料资源、人工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快速发展、政策鼓励、丰富的原材料和较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日用玻璃器皿行业发展较快,产品出口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成为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主导产品消费市场。此外,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因受原材料、技术工艺等条件的限制,还未形成相应的生产供应能力,市场需求基本上依赖进口。
在行业出口方面,随着产业生产基地的转移,欧美等发达国家日用玻璃产能近年来呈现一定的萎缩趋势,主要发达国家及中国周边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日用玻璃产量逐年减少;而随着中国日用玻璃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其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也在不断地提升,出口规模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据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日用玻璃第一大出口国。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组织对部分国家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世界玻璃器皿出口总量为 61.16亿美元,其中中国日用玻璃出口总额为 19.63亿美元,占统计国家出口总量的32.10%,所占份额比第二大出口国的法国高出 19.30 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
二、国际市场现状分析
1.市场供求状况
据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统计,2009 年,世界日用玻璃器皿的总需求量约为 1,268 万吨。其中,亚洲地区需求量约占全球 48%,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欧洲、北美地区的市场尽管有法国弓箭、美国利比这样的日用玻璃器皿顶级生产厂商,但因其产能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市场需求缺口,主要依赖进口来弥补。非洲地区由于玻璃工业产业化进程较慢,生产技术落后,目前除生产少量的浮法玻璃外,日用玻璃器皿基本依赖进口。亚洲的中东地区由于受制于玻璃生产原料的缺乏,其日用玻璃器皿的需求也基本上依靠进口来满足。目前,世界各主要地区日用玻璃器皿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如下图所示:
2.行业竞争格局
从竞争格局看,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日用玻璃器皿产业聚集地,形成了以法国弓箭、美国利比等为代表的著名日用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由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受原料、燃料、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日用玻璃器皿制造产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向高质低产和高技术方向发展,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传统、原料供应、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日用玻璃器皿行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产业起步较晚,生产技术较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上。
三、中国市场状况
1.市场供求状况
近几年,我国日用玻璃行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 年我国日用玻璃制品产量为 1,270.56 万吨,比2003年的 685.55 万吨增长85.33%,目前已成为世界日用玻璃生产第一大国。中国日用玻璃制品的发展也带动了日用玻璃器皿产业的迅速发展,据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统计,2007年-2009年我国日用玻璃器皿产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其产量并未呈现萎缩,反而在强有力的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0.37%。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玻璃制品使用量较少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与发达国家玻璃制品的人均年消费量50~60 公斤相比,我国人均年消费 10公斤的量还相差甚远。从消费价格方面计算我国每年人均使用和消费水平不到 100 元,与欧美一些国家比,差距在十倍甚至几十倍。2007年-2013年中国日用玻璃器皿市场规模如下图所示:
2.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企业数量多,规模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
②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2.1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行业准入壁垒
(2)技术壁垒
(3)市场壁垒
(4)品牌壁垒
(5)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能力
(6)专业的管理和控制经验
2.2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产业政策积极支持
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③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④上游原材料资源丰富
(2)不利因素
①企业规模偏小,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②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③人民币升值影响
四、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1、竞争优势
(1)规模优势
日用玻璃器皿生产行业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报告期,本公司产量分别为 7.61 万吨、8.52 万吨、10.76万吨,销量分别为 8.13 万吨、8.67 万吨、10.53万吨, 产销量稳步提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日用玻璃器皿市场约有数千家企业参与竞争,本公司已确立了5%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
(2)技术优势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全面掌握了日用玻璃器皿制造工艺,并以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为基础,坚持走日用玻璃器皿制造专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公司拥有一支专业覆盖日用玻璃器皿制造技术等学科的研发队伍,不仅在日用玻璃
器皿制造和研发方面,更在日用玻璃器皿设备的研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能力。另外,本公司与百事可乐、宜家、家乐福、上海五天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共同开发的合作关系,具有根据客户要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2010 年公司成为迪士尼中国日用玻璃器皿唯一商标图案特许使用商。
与此同时,公司科技研发投入也大幅增长,自2007年至 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以不少于 5项成果转化的速度向前推进,先后获得热模异形口杯、高画质印花杯、全密封微波专用保鲜盒等研发成果 15 项。其中“热模异形口杯”是在国产吹泡机的基础上,通过对吹泡机和模具进行研发而生产出的产品,产品的研发成功不仅打破此类产品只有国外生产(或进口设备生产)的格局,同时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占领市场,项目研发产品已获得 2 项专利;“吹泡机全自动托底机”的研制,彻底改变了人力加工的落后方式,不仅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市场得到扩大,还获得多项产品专利和降低人工成本;上述项目的成功研发,为公司产品的持续创新和盈利能力提供了保障。
(3)专业生产优势
公司专注于日用玻璃器皿产品的生产销售,目前在日用玻璃器皿行业中积累了近十年的专业生产经验,同时,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销售骨干均对日用玻璃器皿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有深刻的理解。专业的生产经验积累,使公司形成了成熟的产品技术管理能力和精细的现场管理水平。
(4)市场和渠道优势
公司在销售方面,主要采用代理商经销的方式,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目前公司共建有一类代理商共 40 多个,基本涵盖了市场需求的各个区域。相对与批发市场、百货店、日杂店或专业器皿店的传统销售渠道相比,采用经销商模式可充分发挥流转额大、客户范围广、扩张速度快等优势。
在产品出口方面,公司主要面向中东、非洲等地,建立了成熟的国外代理商渠道。与欧洲、北美等出口地相比,中东、非洲等国家受制于原材料、技术工艺等条件的限制,还未形成相应的生产供应能力,市场需求基本上依赖进口。在贸易政策方面,这些地区和国家对日用玻璃器皿产品的进口没有特别的限制性贸易政策。
此外,公司还和百事可乐、宜家连锁超市、家乐福连锁超市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这些企业的优质供应商,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5)以有效激励、执行到位为特征的管理优势
公司形成了以施卫东先生为首的稳定管理团队,主要管理人员均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既保持了管理团队的稳定,又强化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公司的技术、销售、生产骨干等也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公司的发展与管理层及骨干员工的利益直接相关,可以有效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公司还制定了关于技术研发、产品销售、节能降耗方面的激励措施,并切实执行,有效促进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发展。
(6)品牌优势
国内大型日用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多数实行出口主导战略,且多数出口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或采取 OEM 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国内日用玻璃器皿市场中,形成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较少。
公司拥有“青苹果”、“立扣”和“GREEN APPLE”三个注册商标。“青苹果”商标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安徽省出口名牌。
此外,公司还是 2009 年“中国日用玻璃行业十强”之一,在同类行业中较早通过 ISO9001-2000、ISO14001、OHSAS18000 三项认证,现为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器皿专业委员会唯一的主任单位。
公司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维护和推广公司的品牌,对产品销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司将继续实施品牌战略,为创建日用玻璃器皿行业一流品牌而努力。
(7)成本和地域优势
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内陆的交界位置,交通便利,近年来形成了优势的产业格局和配套能力,具有明显的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此外,公司所处的安徽省凤阳县是全国著名的石英砂产地,原材料能源供应充足,具有悠久的玻璃器皿生产传统,是我国主要玻璃器皿产区之一,同时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齐全,公司在采购原辅材料和燃料的成本,聘用员工,外协加工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2009年 12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命名为“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2010 年,国务院发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为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公司是安徽省轻工业重点企业之一,必将受益于上述相关政策。
2、竞争劣势
(1)受公司资金实力的限制,本公司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支持本公司持续快速发展。为保证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通过引进投资者,充分利用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等措施筹集资金,但进一步通过银行大额筹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比较困难。为适应日用玻璃制品向高科技、新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的需要,公司又急需资金扩大日用玻璃器皿的生产规模,因此,争取成功发行上市,是本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2)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公司更需要大量人才充实到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环节。但作为民营企业,公司在吸引高级管理和研发人才方面不具有特别优势,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次发行上市,将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吸引人才,以适应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
2.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二
1. 工伤人员待遇偏低。
近年的煤炭价格上涨, 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以往煤炭企业效益低下、煤炭企业员工工资较低这一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受伤年代较早的1~6级工伤职工, 他们因工伤导致了劳动能力丧失, 较早地退出了工作岗位, 由于他们受伤前工资较低, 其伤残津贴也相应较低。以2004年底河北省煤炭行业为例, 对于1998年8月31日前受伤的1~6级工残人员的月伤残津贴平均为780元, 其中5~6级的扣除“三险一金”后, 实际收入尚不足430元。
可喜的是, 我们河北省在新老工伤统一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后, 自2005年开始已经有针对性地对老工伤人员待遇低的问题做了统筹考虑, 对于待遇低的人采取了在增加定期待遇时设定调整后的最低待遇保底数额的方式, 逐步缩小新老待遇差。
2. 工伤定期待遇调整政策缺乏连续性。
伤残津贴、护理费、遗属抚恤金, 随着《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实施, 由原每年调整一次变化为每两年调整一次。而退休人员养老金三年连调的政策, 则对工残人员和遗属的待遇调整带来了冲击。加之同一地区企业因统筹地不同不能享受所属地的待遇调整政策, 也可能导致工残人员和遗属情绪不稳定。
近两年, 河北省针对养老金三年连调的调整政策, 相应地采取了将《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的每两年一次的调整工伤定期待遇的政策, 有机地和养老金三年连续调整机动地结合起来, 大大缓解了由此带来的养老与工伤待遇调整不平衡引发的矛盾。
3. 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的定期待遇, 因统筹所在地的不同, 出现了差异。
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调整省本级统筹企业工伤职工和供养亲属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 (冀劳社办[2006]133号) , 对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每月增长19%的标准进行了调整。根据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企业因工负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 (唐劳[2006]30号) , 唐山市本级统筹企业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每月增长28.24%的标准调整。由于两个工伤待遇调整政策的差距过大, 并将引发由于统筹级别不同导致工伤职工和供养亲属的强烈反响, 成为了企业乃至社会稳定工作的一大隐患。
4. 供养亲属范围确认和待遇标准审批问题。
工亡职工或1~4级工伤职工死亡后, 对妻子或母亲列为供养亲属的条件是工亡职工或1~4级工伤职工必须年满55周岁 (经省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除外) , 即在死亡当时不足55周岁, 即使今后达到55周岁时也不再列入供养。作为煤炭行业, 单职工较多, 况且按国家退休政策, 井下工人为提前退休工种, 55周岁时已退休。此政策将会造成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亡的男职工, 其无工作的妻子均不能列入供养。
5. 新老政策标准不一致。
原国家劳动部[1996]266规定, 1~4级工残人员死亡后可享受48~60个月50%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1~4级工残人员死亡后不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待遇。前后待遇出现了差别, 况且, 职工因病死亡后, 尚且享受一次性救济费, 1~4级工残职工死亡后却没有此项待遇, 1~4级工残职工死亡的待遇低于病亡职工的待遇。
以上问题, 既是煤炭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也是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安全生产, 减少伤亡事故。煤炭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安全意识, 严格安全规章制度, 严格组织生产管理, 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制度以及安全行政奖罚制度, 最大可能地减少煤矿伤亡事故发生。
2.困难补贴, 解决工伤人员生活困难。针对工伤人员待遇偏低, 同时鉴于工伤待遇政策调整的严肃性, 多数煤矿企业只好通过工会以困难补贴的方式, 适当照顾生活困难的工残人员。从照顾人数及资金上毕竟是有限的,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安排工亡、工伤子女就业。在企业招工过程中,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对本企业工亡、1~4级伤残者子女, 给予适当加分照顾。安置部分工伤人员子女就业, 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减轻了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负担, 提高了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质量。
4.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议国家政府在制定工伤待遇政策时, 一是考虑同一属地采用统一的调整标准, 这样在同一地区, 同一物价水平, 部分工伤人员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工伤人员的思想才能稳定;二是考虑工伤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 是一个弱势群体, 因此在制定工伤待遇调整政策时应具一定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防止提高工伤人员待遇的同时, 出现因待遇问题而上访;三是充分考虑煤炭行业的特殊性, 属于高危行业, 井下工人成家难, 其妻子大部分没有工作, 工伤职工大部分是从井下受伤的, 因此在调整工伤待遇时, 对于无工作的妻子列入供养范围的确认条件, 建议放宽。
3.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三
关键词:自然垄断;价格管制;可竞争市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91-03
一、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
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而完全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最低。也就是说,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就越合理、越优越。相反,垄断程度越高,市场就越缺乏效率,并有可能造成“市场失灵”的状况,导致社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损失。
垄断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对某种行为实施保护,从而形成垄断。典型的是政府特许和专利制度,以及国家对铁路运输、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的垄断。这种垄断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利用立法等国家权利造成的进入壁垒。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也可形成垄断,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使某些厂商拥有大量的稀缺资源,从而具有先天性的垄断力量。比如,矿泉水生产厂商、石油生产厂商等。有些垄断是因为某一个或极少数厂商垄断了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其他厂商无法购买,形成对生产资源的独占而垄断了整个行业。还有一种垄断的形成并非由于人为的或历史的地理的原因限制进入,而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资源稀缺性、沉淀成本等“自然”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而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这样形成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人们对其认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最早提出“自然垄断”这一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自然垄断仅仅是在土地这一要素层面上定义。亚当•斯密在论述市场理论时也已开始涉及垄断,但他所提到的垄断一词是指享有法律保护的多厂商行为。他们所说的自然垄断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垄断含义相距甚远。随后,一些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自然垄断的特征(如法罗、埃利)。一般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性有两种:一种是规模经济,另一种是成本弱增性。
自然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生产具有极大的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能够享受到成本递减的好处,极大的节约生产费用,因而习惯上被认为只适合独家经营。由于市场需求有限,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的经济均衡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即使产业不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只要存在着成本弱增性,仍可认为该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成本弱增性指成本函数C(q),如果对任何产出向量q1,q2……qk (qi≠qi=1,……,k)且满足要求S qi=Q,都有C(Q)<ΣC(qi),则成本函数C(q)在q满足成本次可加性。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仍然最小,该产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产业。
二、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现状
(一)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
现实生活中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而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混杂一体,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有着行政特权的呵护,甚至有些还披上了法律的外衣。这种“自然垄断”往往实力强大,资金雄厚,并且已形成集团利益,普遍享受垄断所带来的巨额超额利润,表现为高工资、高福利。这种带有行政垄断色彩的自然垄断维护了企业利益,企业依托的是行政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潜在的竞争压力,出现严重的低效率现象。企业无经营自主权也不承担风险,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
(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差,大大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垄断市场在达到长期均衡时P>LMC,也就是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大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相对于该商品的需求而言,该商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如果增加生产,社会净福利可以得到好转,从而达到P=LMC。但当P=LMC时,MR≠MC,破坏了长期均衡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相违背。垄断厂商不会为了社会净福利的增加而损失自己的利润。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在P>LMC的状况下停止生产。与其他市场结构相比,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产量不足,缺乏效率,而价格又高,造成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和生产资源的浪费,社会福利的损失。又由于垄断厂商不存在竞争压力,经济效率低,缺乏创新动力,市场绩效差,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中就出现了价格高昂、额外收费多的现象。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三)自然垄断产业存在腐败问题和不正当行为
垄断可以使厂商获得更多利润,为了保持这种超额利润,垄断厂商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措施来维持垄断,从而造成寻租、腐败现象滋生。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以及不正当竞争,通过有悖于市场原则的手段,如垄断高价、掠夺性定价、歧视行为、搭售、串谋等来限制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以及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阻碍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四)缺少规范有效的法律体系
立法是规范市场经营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法律准绳,市场秩序就会杂乱无序,一些改革措施也难以彻底实行。而目前我国现存的法律不尽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比如说1993年9月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自然垄断产业有关规定相对简单粗糙,涉及反垄断的内容也不是很多。又比如《电力法》、《铁路法》、《航空法》、《电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滞后,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差,无法有效规范产业中各市场主体的行为。另外,各管理部门执法尺度不一,相互推诿,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五)产业进入壁垒难以突破
目前我国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经济性进入障碍。因为高昂沉淀成本的存在阻碍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初始投资大,实力薄弱的小企业很难进入。市场需求是既定的,容量有限,在这种条件下,行业中不可能有太多厂商提供供给,只能容纳部分企业生存。企业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取得垄断地位。如果行业中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就形成了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
另一种是体制性进入障碍。对某些特定行业以及进入行业厂商的投资规模建立严格市场准入管制制度,投资项目规模如果超过规定,必须获得政府审批。民间资本受到歧视,在银行、保险证券、石油石化、汽车(主要是整车)等行业,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民间资本面临比国有资本和外资更多的烦琐复杂的审批手续。另外,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对本地区以外的企业和产品实行与本地企业不同的政策。这种体制性进入壁垒一般是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竞争,保护部门权益,但对市场机制乃至产业发展通常造成较大伤害。
三、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与竞争引入
(一)价格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也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同时,垄断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营的好坏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矫正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措施进行干预。政府对自然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自然垄断厂商实行价格、产量双控制,既规定厂商索要的产品价格又确定厂商的产量,如图所示:
在图形中,分别有三种价格与产量:第一种是E1所对应的价格P1和产量Q1,这时的价格和产量是厂商在不受管制的情况下根据既定的需求曲线确定边际收益曲线,并依照MR=MC的原则来自行定价和确定产量的。这时垄断厂商收益大于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第二种是E2点,E2点是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法来决定管制价格水平的。在D曲线与MC曲线的交点E2所对应的价格P2上来定价。对应于价格P2,确定产量为Q2。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成本AC,从而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补贴垄断厂商的亏损。不然,该价格最终会把垄断厂商逐出该行业的经营。这种补贴要么来源于政府,要么来源于消费者。对政府来说,对私人企业进行补贴不大可能;对消费者来说,没有购买和使用自然垄断商品的消费者也不愿意去补贴边际成本的购买者。这时必须按照平均成本定价法,按照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方法来定价。第三种是E3点,也就是按照D曲线与AC曲线的交点来定价。如图中E3点所对应的价格P3和产量Q3。在这一价格和产量水平下,AR=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这样,既控制了在价格为P1时厂商的超额利润,又避免了在价格为P2时厂商的亏损,保证了正常利润。
(二)引入竞争
在实践上,为了解决自然垄断行业的低效率和市场失灵问题,各国一般都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其中包括价格管制。但政府行为效果难以测量和监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难建立和实施。另外,政府具有多元函数目标,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果,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安定、政体稳固、执政效果等社会政治目的。这样,政府在强化管制时就会充分权衡各方面利弊,势必造成经济效果的一部分缺失,导致管制失灵,为引入竞争提供了理由和依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最初由鲍莫尔、潘扎和威利格提出。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管制政策更为有效。对于自然垄断产业,潜在进入的竞争威胁能阻止垄断行为的产生而不需政府管制。这种潜在竞争压力促使垄断厂商制定适当价格来获得平均利润,而不是制定垄断高价。这样,政府所需做的不再是管制价格或者是市场进入限制,而是要为市场竞争扫除障碍,废除各种竞争壁垒,建立能够自由进出的可竞争市场。
但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一些强自然垄断产业难以引入实质竞争,在引入竞争过程中,新的进入者仍然要面临各种形式的进入障碍。比如,现有的规制机构为了维护其权力可能会反对引入竞争政策;现有企业强大的沉淀成本具有先行优势。可见,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考虑很多情况,权衡竞争是否可行或者竞争是否值得。一般来说,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可放松管制,交由市场竞争。对于极端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应把其从非自然垄断业务中分离出来,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政府以这类业务作为管制重点,建立模拟竞争机制。还可以引入激励性规制,比如价格上限规制、区域间标尺竞争、社会契约制、特许权投标制,等等,既可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又可同时兼顾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垄断、竞争和管制三者协调配合和共同作用来实现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刘儒,孟书敏.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理论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李俊,李增森.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规制与竞争引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8).
[3] 付光新.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
[4] 李建春.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和引入竞争机制分析[J].甘肃农业,2005,(11):114.
[5] 戚聿动,柳学信.中国垄断行业的竞争状况研究[J].经济管理,2006,(2):16-23.
4.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四
预测报告
什么是车险
车险,即机动车辆保险,也称汽车保险,是指对机动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机动车辆是指汽车、电车、电瓶车、摩托车、拖拉机、各种专用机械车、特种车。机动车辆保险为不定值保险,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其中附加险不能独立投保。基本险包括第三者责任险(三者险)、车辆损失险(车损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司机责任险和乘客责任险)以及全车盗抢险(盗抢险);附加险包括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损失险、无过失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车辆停驶损失险、新增设备损失险、不计免赔特约险等。通常所说的交强险(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也属于广义的第三者责任险,交强险是强制性险种,机动车必须购买才能够上路行驶、年检、挂牌,且在发生第三者损失需要理赔时,必须先赔付交强险再赔付其它险种。中国保险业现状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中加强风险防范,在促进业务平稳增长中推进全面转型,保险市场运行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断增强。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保险业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今年以来,保险监管机构按照“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的要求,围绕防范化解风险和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坚持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继续加大检查力度,促进保险市场规范有序运行。现场检查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针对性进一步加强,重点比较突出,查处力度比较大。完善非现场监管,提高风险防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做好现场检查的同时,继续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改善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市场研究和监测,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非现场监管手段,对市场上的风险苗头做到早发现、早防范。加强法人机构监管,切实强化法人的管控责任。监管机构把法人机构监管作为抓手,切实加大对总公司的监管力度。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监管,全面强化保险集团监管,强化法人机构责任,加强保险公司透明度监管。发挥监管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促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着眼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保险市场内生增长动力,激发市场活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集中全行业智慧研究编制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继续深化保险改革,不断强化有利于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约束。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保险监管的重要职责和衡量监管成效的根本标准,努力维护好、实现好保险消费者利益。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把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监管措施上升为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做好信访投诉处理工作。认真解决社会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切实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加强监管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保险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加强监管班子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28个保监局设立稽查处,派出机构延伸扩大试点工作积极推进。
三、中国车险现状与中外车险对比
虽然在中国保险发展很稳定,趋势很好,但是和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说在美国,汽车出险了,只要打个电话,保险公司就会负责开来吊车,把车送入修车行,保修保质,车主特别省心省事。现在中国车险改革了,什么时候也能享有这样的服务呢?新近加盟平安保险公司的国际精算师祝光建分析了中外车险水平的差距所在。中外差距主意体现在一下几点方面:
1、精算水平的差距,在此次车险改革中,平安制订出了国内第一份关于广东地区完整的、具备国际专业水准的车险费率表和精算报告,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在费率测算中引入了“地域系数”。根据这份费率表,同样一位顾客在广东中山购买车辆,和在广东江门购车辆,车险价格就不一样。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有“地域系数”呢?有些城市因为拥挤,车多路窄,修理费又昂贵,所以车险就贵,这在精算中称为车险的“地域系数”。
美国最大的车险公司Statefarm几十年前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通过精算,它发现地方和地方之间情况很不相同,但是当时费率却都一样。于是该公司集中力量,在美国市场率先推出了价格根据地域不同来划分的产品,一举成功。
当然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精算高水平基础上的,精算系统能够分析出各种不同的风险系数。险种之间的风险系数是不同的,同一险种面对不同情况,成本又是不同。“地域系数”只是诸多影响成本的“系数”中的一种。
在国外,车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家公司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分析和控制体系。发达国家的风险系数多达二三十种,每一种中还有很多等级。也就是说,国外车险做得更细,更多样化,这是因为精算水平高。保险精算,简单地说,就是算出保险产品的成本。比如我们售卖日用品,在卖出之前我们就知道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但是保险很特殊,被保险人出险与否,和赔案金额都有一定偶然性。以前保险公司没有精算,没有风险评估,只是粗略地分成保额多少,保费就是多少,成本和收入有多少联系不是很清楚。
现在保险精算很发达,就车险来说,通过强大的数据精算,分析出同样的险种,如果卖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车,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卖,就会得出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方式,当然还有不同的价格。
2.客户细分的差距,精算水平高是保险公司做好客户细分的必备条件。在精算系统的支持下,各个公司就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和自身优势,设计出能为目标客户提供最好服务,又能够给公司带来最大效益的产品。
在世界各地,酒后驾车的风险很大,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不保这样的驾车者,只要投保人的驾驶记录上出现酒后驾驶,就不能买车险了。但就有一家公司通过研究发现,这个人群中有些人一次酒后驾驶被记录后,就不会再酒后驾驶了。而这个人群是被主流市场长期忽略的,因为大家都笼统地认为酒后驾车太危险。于是这个公司就致力于做这门生意,很快就取得成功。
风险评估能力越强,在险种定位、服务方式创新方面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也就越强。在中国,现在市场化程度高了,各家公司通过精算进行成本分析和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多元化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在国外,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驾驶技术等因素,来选择免赔额。
5.保险市场 酝酿多极化竞争格局 篇五
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的涌现,中国保险市场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日前,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从一家垄断经营向多极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方向转化。
外资保险愈行愈近中资保险以“变”图强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居民购买保险的总体状况来看,虽然三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一些外资保险公司以其不断创新的险种、优质的服务和强大的推广攻势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三城市都有居民购买了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其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险种在上海和广州的居民购买比例分别为4.38%和7.68%,德国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和广州的购买比例为0.56%和0.52%。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闫维民认为,国际上知名保险公司的资本规模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而整个中国保险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仅为2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目前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和深度开发国内保险市场的需要,偿付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国内的保险公司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去年6月,人保公司开通了全国统一号码的保险服务专线电话,公开向社会承诺服务。平安保险公司为客户构建了服务的“天罗地网”,宣称将实现“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门店服务中心和业务员直销良性互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努力保持着无客户投诉的荣誉。可见,保险公司之间价格竞争已经退到次要位置,产品和服务成为各保险公司抢占市场的有效武器。
个人保险走势良好满意程度不容乐观个人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一种,在整个保险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个人保险市场的状况怎样呢?
从调查数据看,总体上三城市的个人保险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有68.90%、82%和49.7%的居民办理了保险业务。不过,三城市的居民保险发展状况并不均衡,上海的保险业发展最快,而广州地区的个人保险业发展相对慢一点。
另外,不同的城市,居民购买的主要保险种类相差不大,主要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保险、人寿保险等。不过在不同城市,居民购买的最主要保险险种却是各有区分。
闫维民分析,北京地区,大病保险是居民购买比例较高的一项保险种类,有61.2%的居民购买了大病保险;上海地区居民购买比例较大是医疗保险,有72.55%的居民购买了医疗保险,购买大病保险的居民所占比例只有3.47%;广州地区,居民购买比例较高的是养老保险,有35.5%的家庭购买了养老保险。人寿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购买比例相对较低,3个城市中北京居民购买失业保险的比例是最高的,人寿保险则是上海占一定优势。可以说,每个城市居民购买保险险种都有自身的选择,都受到了地区发展差异和保险消费意识差异的影响。
6.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六
行业经过长远的发展,目前处于上升时期。在这样的阶段,应该采用怎么样的发展方式,成为各大模具企业积极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模具产业在世界模具行业当中处于低端,出现这样的形势与整个行业科技水平低,价格战持续有关。模具行业想要有所发展,必须不断增加研发资金,加大科技含量,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才能够真正改变目前的竞争模式。为什么国内的模具产业一直打价格战?国内目前从事模具生产的企业比较多,但是规模比较小,基本都是小作坊模式,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小型的模具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模仿,导致中低端的同质化模具越来越多。模具企业纷纷面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问题。模具企业为了不断提升销售,会降低产品的价格。几个模具企业纷纷降价,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当利润不断压缩,企业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
7.保险行业竞争现状 篇七
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执行统一政策,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2011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建立完善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落实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保障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 也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 随着国有大中型煤企各种机制不断完善,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医保工作已初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使企业员工基本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1 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效[1]
1) 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系统。
各煤炭企业均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医保办事处, 按照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并且还制定了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自管理权限和范围。多数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作推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医保机构与定点医院和药店联网。
2) 建立了合理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
以前患者就医费用由煤炭企业包揽, 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 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以大同煤炭集团公司 (以下称同煤集团) 为例, 单位交费率由2%提高到6.5%, 在职职工由过去的不缴费改为个人缴费2% (记入个人账户内) , 退休人员不缴费。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医疗费的使用由过去的“小病放开、大病统筹”改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别使用同煤集团社保处文件 (同煤险字【2014】17号) 。
3) 建立了医疗费用个人账户, 制约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
以前的医疗制度对医患双方缺乏有效地制约机制,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浪费严重, 一些职工缺乏节约医疗费意识, “小病大养”、免费“搭车”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人看病, 全家吃药”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 全部医疗费用的20%左右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1978年, 全国职工医疗费用27亿元, 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 增长28倍, 年递增约19%, 同比财政只增长6.6倍, 年递增约11%。职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财政的增长速度。现行医疗保险建立了个人医疗账户, 账户资金属个人所有, 自主使用, 结余归己, 超支自负, 还可以依法继承。这样可以使职工把原来”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心里, 转变为自我约束医疗行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4) 有些煤炭企业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还建立了大额医疗保险, 用来保障煤炭职工患重大疾病时的大额医疗费。
例如:同煤集团医保从2015年将提高员工大额医疗保险征缴标准和报销标准。征缴标准由每人每年48元增加到120元, 增加的72元全部由企业承担;报销标准由18万元提高到39万元, 切实减轻了职工过去患大病后医疗费个人过重的经济负担, 大大减少了职工家庭“因病致穷”现象。
5) 有些地方对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做出最高支付限额规定。
例如:同煤集团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规定:在一个自然年度内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6 000元。对于一人多病的, 除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外, 其余十一个病种可最多自主选择三种疾病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 每增加一种病种, 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在本年度最高支付额基础上最多增加1 000元, 最高支付至8 000元。这样的规定有效地规范了患者的医疗行为, 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
2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煤炭企业自身特点,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同时也存在一些个性的问题 (大同市同政[2 0 0 0]1 2 6号文件及同煤党发字 (2005) 102号文件) 。
1) 山西几大煤炭集团的职工医疗保险没有纳入社会统筹, 一直实行内部“封闭运行”。
煤炭职工有很多都居住在当地市区。对于他们来说, 就近就医较难。平时小病门诊买药, 则大多只能自己掏腰包。但是遇到突发的急诊大病如心脑血管病等, 他们就来不及到煤炭集团医院。如果要在市区医院住院, 必须煤炭定点医院认定、社保办事机构审批。否则无法报销医疗费。职工急诊医疗费的报销并不顺畅, 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报销延期或停滞。这种“封闭运行”的机制不仅给职工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导致保险统筹基金的横向社会互助性差, 不利于分散医疗风险, 没有体现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共济性与公平性。
2) 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虽然有些地方已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但补充医疗保险的实际发展依旧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角色错位、风险管控困难、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度低、发展不均衡和参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能力低下等种种问题。
3) 医疗保险发展存在一定的法律缺陷。
医院、医保办事处和患者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利益主体。医院想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参保患者想得到最优化的医疗服务。有些医院医务人员获得药品回扣, 有的医务人员故意延长住院时间, 有的医务人员诱导患者过度医疗消费等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同时存在法律效力不够强, 制度不够完善, 缺少宣传教育, 缺少更高层次的立法等多种不利因素。
4) 医疗费用急剧膨胀。
医疗服务价格难以科学而准确的确定。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数量来提高医疗服务费用。煤企集团下属医院往往通过推销高价药品, 用“以药养医”的方式来增加医院的收入和效益。受此影响, 职工患者就医费用均偏高, 也使得医保经办机构审查工作量大, 管理难度大。
3 进一步完善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建议
1) 山西几大煤炭企业应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 方便职工就医。通过逐年过渡最终纳入市级统筹范围。
在医疗保险暂未能纳入市级统筹之前, 可先通过在市区选择几所定点医院, 本着方便职工看病就医原则, 将这些医院视为煤炭职工医院。病人看病后, 按照煤炭集团现有规定进行报销。然后医院再和煤炭企业医保部门审核结算。煤炭集团医疗机构多, 职工多, 如果一下子放开, 那么集团内部的各大医院一定会存在患者流失和效益风险, 甚至倒闭关门也是可能的。因此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 然后经过几年过渡和完善相关措施逐步纳入市级统筹范围。
2) 煤炭企业应该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国家给予政策鼓励, 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实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职工住院治疗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和退休人员需个人负担的费用。煤炭职工存在贫富差别, 有的职工得了大病个人自负费用负担很重。这就需要补充医疗保险给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冲抵, 减轻职工患者的医疗费负担。煤炭企业应当根据煤炭职工的需求, 积极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就需要大家从整体思想上做出转变。现阶段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补充医疗保险都还欠缺认知, 人们需要对补充医疗保险有一定的了解并引起重视。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还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社会民情的补充医疗保险事业推进措施, 为补充医疗保险的积极推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最后要加强补充医疗保险专业队伍业务能力建设。
3) 医疗保险制度应该以健全的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保体系中就医和报销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和规范,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 努力建立医疗机构和社保部门之间良好的运行秩序, 规范医疗机构的工作机制。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工作, 防止有关人员滥用职权, 侵害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了医务工作者的权益, 使医疗保险事业不断提升并健康发展。
4) 对医院加强监管,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保部门应该设立专业小组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 专业小组成员要不定时查病房, 查用药不合理现象, 服务诊断费用不合理现象。同时, 还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 努力使我们的医务人员思想端正、作风朴实, 坚持医疗工作实事求是, 一切从病患者实际出发, 以正直、诚恳的态度对待病患者,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
4 结语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地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 我国医疗保险事业仍存在一些不足。煤炭行业的医疗保险改革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个别突出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煤炭企业集团、医疗机构、医保等部门同心协作, 为广大煤炭企业职工医患者享受更方便、优质的就医服务作出努力和贡献!
摘要:文章通过对煤炭行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指出了目前医保事业的成效与不足,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 同时希望为我省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和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孙翎.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 (2) :33-37.
8.借信用保险增强出口竞争力 篇八
推灵活承保措施
针对企业向新兴市场出口的顾虑,6月和7月,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向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增长16.2亿美元和29.9亿美元。1-7月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企业向新兴市场出口额占承保总额的41.8%。出口企业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进口商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限的动向,中国信保积极承保出口企业的长账期赊账业务,2009年1-7月。承保收汇期在90天以上的长账期业务增长约九成。针对非信用证结算增加、出口收汇风险升高的形势,中国信保积极发挥政策性信用保险职能,1-7月支持企业以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出口占同期支持出口总额的76.6%。我国一家出口名牌企业,金融危机前,该企业所有出口业务几乎都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占比约95%。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其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多数海外买家提出采用非信用证方式结算,否则,订单将转移至其他地区。为适应市场变化,该企业于2009年3月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企业通过改变结算方式,大大提高了竞争力,成功保住并抢抓订单,出口业务量稳步增长。
扩大保障范围
中国信保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有力支持了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2009年1~7月,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机电产品出口162.8亿美元,增长62.6%1承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4.0亿美元,增长151.1%,承保轻工产品出口27.7亿美元,增长86.8%;承保纺织服装产品出口42.7亿美元,增长75.3%;承保医药产品出口15.5亿美元,增长36.4%;支持农产品出口14.4亿美元,增长36.9%。
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朝阳行业,针对国际光伏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剧变,中国信保根据企业需求,认真分析国别、行业和买方风险,全力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抢抓订单提供解决方案,为很多光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2009年1~7月,中国信保承保我国光伏行业出口12.5亿美元,是2008年全年的6.2倍。上半年,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光伏行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达到了46.3%。
中国信保对出口企业的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1~7月累计新增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客户2400多家,同比增长2.1倍,6、7月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新增客户同比分别增长3.2倍和2.5倍,客户总数达到6200多家,比2008年全年增长44.8%。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截至2009年7月末,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保户总数约82%。
及时补偿企业收汇损失
6月和7月,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付赔款分别为1633.0万美元和1719.2万美元。1~7月,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付赔款8661.5万美元,为460多家企业共600多宗风险损失案件支付了赔款。上半年出险案件平均结案时间较上年同期缩短约16天,理赔效率大大提高,及时为出口企业补偿了风险损失。
我国一家著名医药生产企业,面向巴西大量出口药材,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西当地货币大幅贬值。中国信保通过对该药企巴西买方的信用限额调整多次进行风险提示,并提醒其严密关注买方回款。该药企据此停止对买家的后续供货,并关注全部巴西客户的回款情况。不出预料,到了应付款日,巴西一家公司以本币贬值为由要求延长付款期限,且多次不履行付款承诺,买方拖欠形成事实。中国信保第一时间受理了可损报案,及时介入案件追偿,并对损失部分进行赔付,及时补偿了企业的收汇损失。缓解出口企业融资难
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信保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力度,1~7月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便利约518亿元人民币。广大中小企业是贸易融资的最大受益者,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宁波、义乌、苏州、东莞等地,中国信保营业机构有的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银行签订三方协议,有的与多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便利,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某番茄出口龙头企业,多年来通过中国信保的合作,累计从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获得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达12亿人民币,在“信保融资”的保障下,该公司的资金链从未发生断裂,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间,该公司仍可在银行获得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额度,在“承接海外订单”方面占据了有利位置。
全方位的收汇保障
中国信保将出口信用保险各项服务有机地嵌入到企业出口所需的资信调查、签订合同、生产管理、出口申报、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7个月来,为出口企业提供买家资信报告61624份,同比增长64.7%;发布《出口风险预警信息》35期,编发《金融危机跟踪专报》74期。中国信保充分发挥作为国际信用与投资保险人协会(伯尔尼协会)会员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追迫偿、商账追收业务,1~7月,共追回海外欠款4396.5万美元,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损失。
我国一家知名大型石油套管生产企业,通过中国信保的全方位支持保障,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胆使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稳定欧美等传统市场,逐步开拓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2009年4月上旬,中国信保获悉某国发起对我国出口钢管产品的“调查”后,第一时间与该公司沟通,并将其出口货物全部纳入承保范围,有效规避了收汇风险。在中国信保支持下,该企业目前经营稳健,迄今未发生一笔收汇损失。
链接
中国信保新举措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外贸出口核心区域以及几十个重点城市为依托,不断拓宽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领域。
推出特色承保措施
中国信保江苏分公司的“绿色通道服务”,为出口企业“抢抓订单”开辟了快速承保服务通道;广东分公司的“集约承保模式”,通过与政府、商会,协会,银行建立合作平台,组织企业集体打包集中投保,提高了信用保险的服务效率:宁波分公司的“小企业承保模式”,为宁波市大量小企业提供零门槛,费率优惠,操作简便的保险服务。
优化业务流程
为方便出口企业投保,针对大型生产型企业出口,推出筒约承保模式;针对中小型生产企业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出口,推出代理业务承保模式;针对企业的特殊需求,推出特定风险承保模式。
加大扶檀重点行业和产品
9.保险行业宣传方案 篇九
一、宣传的目的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隆重召开之际,为总结张家界保险事业在十七大以来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对张家界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接受全市人民对保险行业工作发展的检阅,通过宣传一批在全市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保险事业大发展的氛围,推动我市保险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宣传计划。
二、宣传的主题
展示科学发展成就 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三、宣传的内容
1、全市及两区(县)保险公司十七大以来总体发展成就;
2、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快,实力强;
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公众形象好;
4、热心关怀员工,劳动关系和谐;
5、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被广大职工认同;
6、多年来的先进典型个人、集体等的先进事迹。
7、其它有关的内容。
四、宣传的单位
主办单位:张家界日报社 张家界市保险行业协会
五、宣传的平台
张家界日报、张家界新闻网、张家界手机报、张家界公众论坛、家园论坛等
六、宣传的流程(含时间安排、环节安排等)
本次的宣传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开展大型的网络专题展播活动;二是开展一次大型的评选公众最信赖的保险之星(先进个人与集体),最受公众尊敬的保险公司等活动;三是举办一次颁奖盛典大会;四是出版一份报纸或者本次活动的专辑,放大活动的价值与影响力。
(一)大型网络专题展播宣传活动方案 略
实施时间:6月1日—8月1日
(二)大型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方案 略
实施时间:8月2日—8月18日
(三)大型的论坛大会及颁奖盛典方案 略
实施时间:9月初左右
(四)出版一期报纸特刊具体方案 略 实施时间:10月份
七、宣传的要求
1、本次宣传的典型对象全部由市保险行业协会负责推荐
2、典型材料的组织以记者专访和材料报送相结合
10.保险行业对联 篇十
出水火而登衽席,造化同功。
以钱投保;
为险除忧。
有物皆可保无虞;
是灾便能险化夷。
投保得保释远虑;
防险化险宜长安。
千家保险千家乐;
万户健康万户欢。
安康无事多宜国;
一旦有灾可保家。
顺境防灾需保险;
居安无事要思危。
有财皆可保无险;
是祸便能灾化夷。
房屋人才堪入保;
风云雷电也无忧。
保险逢凶能化吉;
鳄鱼解难又排忧。
有保险人人幸福;
防灾害路路平安。
保身保物保财产;
利已利人利国家。
投保得夷无远虑;
防灾化险是长安。
无虑风云多不测;
11.快递行业“快递”竞争 篇十一
一纸公文引发轩然大波
2002年2月4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贯彻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有关进出境信件寄递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通知》要求,从3月6日起两个月内,在国内所有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若需要从事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需持有关证明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局申请办理邮政委托手续,逾期不予受理。凡没有得到邮政部门委托,必须立即停止经营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通知》同时对委托范围进行了规定,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不准”:不准经营涉及县及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的文件、信件业务;不准经营写有公民个人名址的业务;不准经营重量500克以下的业务;不准经营资费低于邮政特快专递资费标准的业务。
此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经营进出口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的一片哗然,认为该《通知》实质上剥夺了20余年来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非邮政快递企业的经营权,限制了快递市场竞争,扰乱了快递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行业垄断之嫌。
内忧外患困扰我国快递行业
快递业务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兴起来的一门服务行业,它以高效、快捷、方便、安全的专业服务把客户委托交寄的邮件直接送交被委托方手中,从而提高了客户的工作效率。
中国快递业市场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快速的增长速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的目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快递跨国巨头们更是虎视眈眈,纷纷加大对中国快递行业的投入,都将中国的快递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发展目标的重点。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知名快递企业,国际快递巨头UPS(联合包裹)、FedEx(联邦快递)、DHL(敦豪)和TNT(天地快运)、OCS(欧西爱斯国际快递有限公司)等,纷纷看好我国对外开放后,经济贸易发展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先后进入我国市场,建立中外合资快递企业,并以此带动了国内快递业的发展,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已有130多家。
这些外资或合资快递企业与中国邮政EMS就成了竞争对手。由于双方在经营体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从事国际快递的非邮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开拓运输渠道和服务领域,凭借周到的服务、安全有效的送达质量和可靠的信誉,使得业务量不断增加。如今,这些企业已可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国内县、市提供函件的速递服务,每年仅处理进出境业务达2300万件,占有我国66%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的份额,其中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就达上亿元。
从1995年起, EMS在国内快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地位,但营业额年增长率仅有2%。 EMS 在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从最高峰时期的97%,跌至目前的40%以下。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迅速抢占中国国际快递市场67%的市场份额。国际快递是利润丰厚的领域。过去邮政部门独家垄断的快递市场,正在被跨国快递巨头们逐渐蚕食。
国际快递市场已经失守,国内快递市场也是不得安宁。以大田、宅急便等为代表的国内非邮政快递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抢占了相当的国内快递市场份额。这还不算,受巨大市场的诱惑,另有为数不少的小型“快递”公司也不甘示弱,采取零敲侧击的战术在快递市场混水摸鱼,从而搅乱了邮政快递的正常秩序。
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以从事除私人信函外的国际快递业务,但却不能经营国内快递业务。多年来,无论是DHL,还是UPS等其他国际快递巨头,只能经营国际快件、包裹的寄递业务,一直无缘国内快递市场。我国政府在世贸相关条文中承诺,2005年全面开放国内快递市场,为此,UPS通过与拥有国内航空货运牌照的扬子江快运航空的合作,开始渗入国内快递市场。FedEx也雄心勃勃地宣称,未来5年内将在中国220个城市网点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个网点。而2003年5月底,TNT结束了与中外运长达15年的合资生涯,转而请名不见经传的超马赫国际运输公司作为其在中国业务的代理,而不是合资。业内人士指明,这种模式,实际上等于就是TNT在中国独立开展业务。而DHL更是直接,已从2003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国内18个城市开展了城际之间小包裹寄递业务,被世界快递巨头窥视已久的国内快递行业的阵前终于响起了对手的冲锋号角。
行业垄断将成过眼云烟 贴身肉搏终将在所难免
面对快递业巨头们咄咄逼人的攻势,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中国邮政(EMS)终于低下了一向高昂的头颅,宣布从2003年8月30起国内特快专递邮件(EMS)等部分邮政资费将进行调整,EMS快递资费下调幅度高达10%~30%,是历年来调资力度最大的一次。此次调整后,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起重、续重计费单位由200克调整为500克,扩大了1.5倍,起重收费标准仍维持20元不变, 并且对续重部分由每个计费单位6元,调整为按空间距离分区计费。经过此次调整,邮政EMS和竞争对手的资费将大大接近,甚至还有一些优势。
邮政部门的“大动作”引起了国内其它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垄断铁路快运的中铁快运也将从9月1日起在全国市场推出门对门的“冷链”运输。“冷链”运输是中铁快运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一项释冷技术,可以制冷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医药品速递市场颇具竞争力。
而较早在国内开展限时快运业务的宅急送则准备依靠价格利器迎接挑战。据宅急送业务部负责人透露,宅急送的市场部门正在研究价格行情,一个将使宅急送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将很快出台。
其它相关企业如民航快递、中远航运也都在加快客户网点的铺设。对于国内快递行业的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可以理解为未雨绸缪,也可视为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5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快递市场,决不会是各家相安无事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贴身肉搏。
市场呼唤改革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速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亿元,并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潜力巨大的国内速递需求,有专家预测,3年后中国速递业务将以十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中国速递市场仍是一块远没有做大的“蛋糕”。在广阔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跨国巨头对此市场虎视眈眈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国内快递企业应该如何认清形势,去迎接挑战。当务之急应该全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 加快国企的改革步伐,邮政部门要尽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营。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了邮政资费,也增强了邮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邮政目前尚未实现政企分开,它同时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机制不利于营造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新的政府管理机制是大势所趋。
二、国内快递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快递市场虽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但如果我国的快递企业竞争力不强,巨大的市场终将会被跨国公司抢占,现在已经不是靠保护、靠垄断的时代了,我们只有通过创世界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向一流物流企业进军,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2.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保险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近年来,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发展迅速, 已成为旅游和运输两大传统服务贸易外最主要的新型服务贸易之一。然而, 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晚, 现处于发展阶段, 与国际成熟保险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了解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现阶段状况, 对于提高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 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发展现状
2003~2014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013亿美元上涨到5.655亿美元, 其中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3.13亿美元上涨到46亿美元, 进口总额由2003年的45.64亿美元上涨到225亿美元。
这表明, 我国一直处于保险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 保险服务贸易差也逐年增加。2003年到2014年, 保险服务贸易逆差由42.51亿美元增加到179亿美元, 表明目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 且增速较快, 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 处于竞争力水平低阶段。
(二) 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 共有43家保险公司上榜。排名前5名的均来自发达国家, 而中国大陆共有4家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虽然当前我国保险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走向保险大国之列, 但保险业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并不是保险强国, 无法与英、美、日在内的发达国家相比, 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影响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 生产要素的影响
1. 人力资本要素。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 我国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专业人才不足, 不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进而使我国保险业在走入国际领域后缺乏竞争力。
2. 保险资本要素。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不稳定且较低, 与世界保险强国10%的收益率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低收益率水平使保险行业在扩大资金规模方面受阻, 制约了我国保险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在国际市场中给我国保险服务贸易资本优势的形成和提升带来严峻挑战。
(二) 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
1. 人口老龄化。
当前, 我国社会出现了“未富先老”的局面, 给中国现有的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强烈冲击。人口老龄化使得保险资金不足, 社会基本保障匮乏, 政府压力加大, 需要保险业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及精算技术服务。老龄化群体的医疗、养老需求供给不足, 要求保险业对保险产品加以创新以满足此部分需求。老龄化对保险业服务及产品需求, 将会带动保险业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进而提升我国保险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2. 人均可支配收入。
保险服务是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基础上较高层次的消费, 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 对保险服务需求才会提上日程。而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我国居民对于如保险服务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 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需求, 使需求不能成为保险业发展推动力, 进而影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 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
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与金融业内银行、证券业的发展支持,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保险服务业资金运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金融业内的混业经营能够带来规模经济, 可以满足客户多种需求。保险与证券的合作经营, 给保险资金提供便捷的投资渠道,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力, 及竞争力。因此, 证券、银行等金融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我国保险业发展, 此外还可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共同促进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
三、提升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 培育发展保险专业人才
1. 吸收经验, 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当前中国保险业已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在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同时, 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海外优秀人才也流入中国保险市场。因此, 为充实中国高端保险人才的队伍, 应建立海外人才引进机制, 同时汲取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与经验。
2. 完善培训制度, 建立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并符合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培训体系。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作为考核重点, 建立起能激励跨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要建立并完善国际业务部门, 把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组织机制建立起来,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 多方位促进潜在保险服务需求增加
1. 政府要制定持续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优化消费结构,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拉动保险服务需求增长。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仍偏向于实物消费, 严重影响保险服务需求的扩大。政府应努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引导居民进行服务性消费。同时, 还要控制好货币信贷总量, 抑制过度通货膨胀, 使社会处于供求基本平衡, 在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有闲置资金, 在保险需求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进而提升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
2. 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偏好高于保险偏好, 在保险宣传方面应强调保险同样具备风险管理作用, 使居民认识到其储蓄动机也可通过保险来满足, 强调保险对人民生活保障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增强居民对保险的信赖, 从而促进储蓄这一巨大潜在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
(三) 深化金融合作, 在推进混业经营中提升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
1. 修订完善有关的保险法律法规。
建立以保险为龙头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 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保险服务竞争力。同时, 修订保险法律法规, 为中国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提供法律保障。
2. 建立与保险混业经营相适应的统一监管体制。
应建立金融领域的跨行业监管信息共享体制, 动态监管, 互通信息;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谨防内部关联交易;建立科学的防范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监管机构的监测能力, 加强偿付能力监管。通过强有力的防火墙机制, 提高保险业防范风险能力, 增强保险企业经营竞争力, 进而提升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梅, 王文苑.中国保险服务业壁垒及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 2009 (15) .
[2]欧阳青东, 陈雨花.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南方金融, 2011 (10) .
[3]姜晶晶.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3) .
【保险行业竞争现状】推荐阅读:
保险行业励志名言09-27
保险行业发展前景10-29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06-27
保险行业政策法规修改06-28
保险行业先进事迹范文08-07
保险行业优质服务理念08-14
保险代理行业分析报告09-24
中国保险业行业分析10-14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