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2024-06-25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12篇)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一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在第四段中对“设计·应用”的教学法进行尝试,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新美术课程的理念中对学生学习“设计·应用”的探索过程,提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几点可行方案以及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其中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统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制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制作等。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重要性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引领目标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是将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法,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该领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较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更多地要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形形色色的媒材进行操作实践。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美术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美术学习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通过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他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4、养成事先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除了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长时间工作的耐受能力,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有条不紊、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以及意志、毅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二

程博士在文中谈到:“人们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可能千差万别, 因人而殊, 但我想政治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师的特殊能力无非两个字:‘讲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如果说一个产品的存在要以差别化为前提, 那么政治教师差别化存在的前提就是讲理。思想的力量来自于理, 正如管子所言:‘尊天地之理, 所以论威也。’动之以情也是为了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也要以晓之以理为前提。政治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讲理而展开的。”“作为政治教师, 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对理论的研究和把握程度, 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理论去说服和掌握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错误走向真理, 从肤浅走向深刻。这个过程依靠教师的强制和肤浅的技巧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可否认, “说理”的确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工作重心, 那么如何才能把“理”说清楚、说通透、说到位?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正如程博士所言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呢?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与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借用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我们姑且认为, 为了高效而圆满地完成“说理”的中心任务, 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都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即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技能。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出发分析, 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现在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时政分析, 以及试题分析四个方面;应具备的学科专业技能则包括理论的理解与驾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四个方面。

一、高中政治教师核心竞争力之学科专业知识

1. 课程标准分析。

解读课标的目的是定位, 即帮助教师准确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教育目标及基本内容, 从而明确这门课程与高中其他课程的差异、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例如, 课标的结构分为两栏, 左栏为“内容目标”, 右栏为“提示与建议”, 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行为主体来看, 左栏为学生, 右栏为教师;从呈现内容来看, 左栏为知识要求和观点把握, 右栏为活动方式和实施建议;从执行要求来看, 左栏具有指令性和规范性, 右栏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通过课标还可以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念, 如注重“生活逻辑”和生活体验、重视实践探究、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等, 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和要求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案例分析】请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评价以下教学设计。

在必修模块的复习课上, 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我们的生活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内容。例如 (投影) :

到商场购物/开一家餐馆或小商店/参观展览、文物古迹, 游览名山大川/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进行一项社会调查/参加一次有关百姓生活收费问题的“听证会”

问题1:你能否对上述生活内容按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归类?

问题2:可能有些内容难以归类, 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汇报;教师点评。

结合对课标的研读, 我们可以基本肯定这一教学设计:遵循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学实效, 问题设计具有思维力度, 注重学科能力培养。

2.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首先需要准确理清高中思想政治课各个模块的设计思路、熟悉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把握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和社会实际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从四个必修模块来看, 每个模块内部四个单元的内容整合都具有共同要求, 即都是基于生活主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同时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 遵循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演进的路线。

【案例分析】请对下面这位教师的教材分析与调整方案进行评价。

在《经济生活》教材中,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被分别安排在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 (涉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和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之中。

考虑到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宏观调控的逻辑起点, 一般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要求本质上是相同的, 所以可以将教材“加强宏观调控”的内容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内容合并为一节课讲授。

依据对《经济生活》模块的整体认知以及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 可以判断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基本合理, 主要基于三个考虑:从一个课时教学的知识容量角度来考虑;从概念 (即“市场经济”) 的内涵、外延来考虑;从两个框题教学内容的阐释角度以及理论的逻辑关系来考虑。

3. 时政分析。

时政分析是政治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特点。它要求政治教师能够及时、恰当应用时政材料, 分析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如: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

例如, 关于钓鱼岛问题, 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应包括:

地理位置:战略意义、经济价值;主权归属:有史为凭, 有法为据;近代纷争:清→民国;国内→国际;

国家立场:“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 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 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 下一代比我们聪明, 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邓小平语, 意指“搁置争议”。) 如何看待目前的“爱国保钓”行为等。

4. 试题分析与命制。

作为高中教师, 陪伴和引领学生开展高考和会考的复习与备考, 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明确高考和会考的要求, 既能够对现成的试题作出合理评价和有针对性的分析, 还要能够根据命题原则独立命制规范的试题。

【例1】教师应如何讲解这道试题的能力要求和解题思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底, 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 占网民总数的48.7%, 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 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此题为2012年江苏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 答案略) 。

对此类题型 (“辨析题”) 的分析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从审题角度, 要辩证地分析合理性和严谨性, 避免片面性;从能力目标角度, 要综合运用识记、理解、运用等各种能力;从阐释表达的角度, 要能够合乎逻辑地表述结论并完整地表达思维 (推理) 过程。

【例2】运用以下材料命制一道《政治生活》问答题, 设计答案要点并赋分值。

2011年2月, 利比亚发生严重骚乱, 随后国内爆发严重的内战。随后过去12天内, 中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 5艘货轮、1艘军舰, 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100余班次客车, 从海、陆、空三路实施全方位大规模撤离行动, 一共撤出并且安全接回中国公民35860人。此外, 中国还本着国际人道主义原则, 先后协助希腊、意大利、孟加拉、尼泊尔等12个国家大约2100名外籍人员撤出利比亚, 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此类题型的命题中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性要明确;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知识与材料的关系要周延, 理论和实际之间能够相互印证;答案要点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过程完整、言简意赅。

二、高中政治教师核心竞争力之学科专业技能

1. 学科理论理解和驾驭。

高中政治课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 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支撑, 如:《经济生活》——经济学、《政治生活》——政治学、《文化生活》——文化学、《生活与哲学》——哲学等。因此无论对哪一个模块, 教师都要熟练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基本原理, 并在此“三基”的基础上形成清晰合理的知识体系。

例如, 对《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部分的总结和归纳:

联系——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系统优化) ;

发展——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客观性;发展的原因 (内因与外因) 、状态 (量变与质变) 、趋势 (新事物与旧事物) ;

矛盾——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进而说明:联系观与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观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据此构建起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

教师有时还需要依据理论本身的逻辑, 充实教材的内容或调整教材的结构, 以利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1】真理是客观的吗?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中有一个子目“真理是客观的”, 在本课教材中描述“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并据此得出结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个结论很容易在学生的思维中造成混乱, 因为根据真理的定义, 它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为何真理的基本属性又是“客观性”呢?为此教师须坚持辩证唯物论对“意识”的观点, 即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同时, 人们的意识的确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由此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教材中的结论。

【例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首先来看2012年昆明市第二次高三年级质量检测中的一道客观题:

2012壬辰龙年生肖邮票一经面世, 就引起众多邮迷和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邮票图案中的正面龙形象威严压重。一身正气, 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有人则认为龙的造型过于凶悍, 不能够体现吉祥和喜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表明:

(1)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2) 龙的造型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3) 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多样性

(4)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真理只有一个”, 是教材中明确表述的观点。但是题干中对“正面龙”的看法又确实是大相径庭, 各执一词却都有道理。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哲学上的两种基本判断, 其中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和指陈判断称为“事实判断”, 如“这是一条龙”;而另一种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断称为“价值判断”, 如“这条龙太凶悍、不喜庆”。一般说来, 事实判断要么对、要么错, 只有一个与客观事实相符, 所以说“真理只有一个”;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 千差万别, 具有多样性。在本题的组合选项 (3) 中恰好埋下了这样一个伏笔, 考验师生的理解。

2.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前述高中政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中包含对时政的分析, 这是政治学科的特殊性使然。除时政素材之外, 广泛涉猎各学科、各领域, 亦有助于政治教师积累资源, 灵活恰当应用于教学之中。故政治教师需关注现实、及时收集, 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制作、有机整合, 并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恰当分析。姑且把这一标志着政治学科及政治教师的特殊性的专业技能称之为“职业状态下的生活”吧!

通常政治教师可选择的资源渠道包括书籍、报刊、电视、网络 (站) 等。只要有足够的职业敏感, 得到有价值的素材并非难事。

【例1】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描述:

他曾是北大历史系的才子, 后来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他是抗日战场上驰骋的虎将, 经历无数恶仗, 即使负伤也不下火线。

他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 本人亦被击毙。

关于张灵甫的素材源自凤凰卫视陈晓楠主持的一期“凤凰大视野”, 经过整合可以用于很多教学内容, 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例2】电视剧《武林外传》之“我是谁”, 吕秀才对姬无命的追问:

我是谁?

我生从何来, 死往何处?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是世界选择了我, 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

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

大家熟知的电视剧中也有教学资源, 比如这串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敏感还要保持谨慎, 对一些资源的使用需要多方了解实情, 以免弄巧成拙。例如教师们使用“中国国家形象片”时, 以正面肯定居多, 但若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营销概念并不领先, 其播放效果也不如预想。

3.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 面临着两个问题:

其一,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例1】《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围绕“辩证否定观”, 笔者收集、筛选了“五四运动”、“文革”以及信息时代等三个阶段的有关资料, 串联、整合成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汉字存废之争”, 通过文化学的“大材料”支撑哲学的“大观点”, 逐段分析、层层阐述, 说明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其实质是“扬弃”;进而引出王选和王永民等人的创新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最终说明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的关系。

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在使用时都需要筛选和裁剪, 有时甚至需要把看似无关的素材重新加以整合, 从而更好地说明观点。同时, 如何出示这些素材也需要认真研究, 展示方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素材的使用效果。

其二, 如何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 时政要闻、逸闻趣事、谜语故事、问题设疑等, 都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也为政治教师们所常用。这里特别提一下“游戏设计”, 这个方式具有一定难度, 也更考验教师的智慧。

【例2】在《经济生活》第九课中有“市场配置资源”一课, 不妨借鉴国外 (如Junior Achievement) 教授经济学的方法, 来一次Candy Game——糖果游戏。这个游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换糖果, 对比“满意度”的变化, 说明“交换可以增进福利”的道理。这个游戏同样可以用来模拟市场交易, 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感受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

前几年有一本叫做《游戏比你会说话》的管理类培训书, 且不说书中设计的游戏有多少具备教学的实用价值, “游戏比你会说话”这个书名本身就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提示我们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 利用孩子们喜爱游戏的天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

4.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日益成为政治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这项基本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 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难度仅与普通家庭中添置新的电器需要熟悉其使用方法相当。所以稍微用心一些, 教师们通常都可以顺利过关。

其次, 能够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课件制作最常用的软件是Power Point (PPT) 。很少有教师在教学中不使用PPT, 但很多教师其实并不知道使用包括PPT在内的所有信息技术手段时, 都要掌握基本的技巧, 如文字量、行数、间距、动画效果、背景颜色等。台湾国立交通大学通识培训中心在研究信息技术介入教学的有效性时, 提出了“注意力引导”的概念, 他们认为学生的注意力是资源, 也具有稀缺性,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注意力”这一宝贵的资源善加利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的时候,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 关于使用网络及各种辅助软件、多媒体资源, 政治教师毕竟不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 教学所需的很多辅助软件我们可能有使用需求, 但并无研发的能力和精力, 所以需要借助现有的辅助软件和资源。市面上有很多专业的公司从事类似的研究, 比如清华同方专门有多媒体辅助政治课教学的杂志定期出版, 可以借鉴。再比如刚才提到的Junior Achievement (JA) 就开发出用于经济学教学的MESE软件。

MESE即Management&Economics Simulation Exercise, 意为“经济管理实战模拟”。它可以让学生组成公司, 在软件上模拟企业的管理, 制定关于企业经营的五项重要决策——价格、产量、资本投资、市场营销、研发。不同的公司通过市场分析确定决策, 在市场竞争中一争高下。这个软件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方面, 有着独特的效果。同时, JA每年组织的以这个软件为基础的“全球商业挑战赛”给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与竞争的平台。

时政分析是政治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特点。

教师有时还需要依据理论本身的逻辑, 充实教材的内容或调整教材的结构, 以利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教学的顺利开展。

政治教师需关注现实、及时收集, 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制作、有机整合, 并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恰当分析。

3.参与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核心 篇三

关键词:活动的设置 积极性 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流动的过程。获取知识,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体验,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毫无意义,参与是个体投入认识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纵观英语教育现状,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的的淡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甚至置身事外。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核心理念没能得到充分体现,造成英语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英语教学实施困难的现状。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注重活动的设置,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

新课程的特点表明,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承载知识的文本,而更加突出学生生活世界的体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构建过程。这种体验、探究知识的行为,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当今教育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做得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中来,使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丰富个性,落实其主体地位。例如:关于将来时态的学习。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活动

1)T:Do you have some problems in your life?

2)T:What will you do about them?

3)T: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our friends?

第一环节轻松的把知识的讲解引入到学生的生活现实中。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这种提问不仅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第二个环节则迅速的把学生的讨论思路引导到将来时态这一重点语法的训练上来,使语法学习水到渠成。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为自己,为同学克服困难出谋划策。使问题上升到思维的高度,学而有理,唤起学生彼此帮助的爱心和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总之,这几个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活动的任务。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不仅使课堂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学习至关重要,我们不可能奢望一个对英语冷漠的学生能学好英语。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必要了,学生从情感上愿不愿意参与教学,是衡量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只有愿意学了,积极投入了,学习效果才能好。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呢?

(1)教师应保证自己的教学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敢于参与,愿意参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和谐和离间。离间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是一种对立甚至对抗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左右下的知识传授是很难的,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又何来接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需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呼吁教师应尽早的舍弃旧的外在威严,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的内在权威,以便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例如,英语教材关于学校制度的话题,有的学生提出中国学生束缚太多,学生应该在学校享受自由,可以在教室听音乐,吃零食,甚至做一切想做的事。如此一来,课堂上贬低之声四起,此时的教师不应立即推翻他的论断,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提点,使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判断优劣,获得知识,充分体现课堂的民主与和谐。

(2)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学生活动的自觉动力。”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存在兴趣不足的现象,对此,我们广大教师在操作中就首先要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产生好奇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必然引发求知欲,而求知欲又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者是相互促进、彼此强化的。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三、采取措施,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了解,有效参与首先是思维的介入,思维活动是知识学习的核心,只有思维真正参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2)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3)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获得学习的方法策略。(4)引导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解决问题。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四

摘 要:新课程标准属于我国教材中纲领性的文件,同时也是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2003年,我国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要求所有的学校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简介:叶依薇(1990―),女,福建厦门人,二级教师,本科。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中的纲领性的文件,同时也是国家针对基础教育过程提出的基本规范。2003年,我国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过全国大量的专家共同努力,所有课程都制定了教育标准和规范,这意味着我国正在对基础教育不断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零起点”问题

目前高一所有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都上过信息技术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不是很熟悉,而有些学生借助自学等手段获得了一些更高层级的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与小学、初中有一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没有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衔接与提升。

2.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要紧密地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学习要求,以及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很多现行教材只是针对一些软件工具如何利用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并没有采用信息工具处理学生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更没有考虑把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这类信息技术教材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不但不吻合,同时也导致信息技术变得乏味,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全面的释放。

3.学业评价问题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的训练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和评价也需要通过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转型。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指导纲要对相关的模块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同时也未能对教学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能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索。更多的教学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讲评、练习和测试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行。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套方案和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也就是说,2018级高中生即将适用新课标。新一轮的课改以立德树人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地落实核心素养。

二、国际信息技术课程新动向

信息技术指的是关于信息的存放、加工、提取和表达的总和,要在计算机等技术的作用下,以互联网为中心,最后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采用上述流程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重塑人类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加快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

随着有线网络带宽的激增和无线网络的应用,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快捷。信息设备日益多样化,智能手机等相关的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普及,而且使用的人数在不断地提升。智能操作技术在当前的环境下取得了?^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电子化产品能够帮助人们进行交流,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的多样化,同时也能够实现达到促进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利用难度,推进了新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模式,催生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全新社会,而且已经超出了以往工具的含义,并赋予社会全新的价值和思想理念。信息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关乎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

对于中国而言,“互联网+”也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当时大会的主题就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博览会以互联网和产品创新为其主要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的产品,如无人车、无人机、无人工厂等。这些都是对人类发展前景的展示。

知名学者于丹教授感慨道,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处处都有互联网的痕迹,人人都懂一点互联网,80岁的爷爷奶奶在路边玩微信;买一块3块钱的糕点都可以扫二维码、用支付宝。全景区覆盖无线信号、智能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便利的智慧信息亭、全国首家挂牌成立的互联网医院等等,互联网的科技无处不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互联网创新,已经是我国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保证民生得到更大发展、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美国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项目,重点扶持中小学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而且提出在2015年前,培训10000名计算机教师在10000所高中开始教授计算机科学。计算思维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该国提出的先进教育标准,被国家教育部认同。他们认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在阅读、写作和算术(Reading,Writing,and Arithmetic――英文简称3R)之外,应当将计算思维加到每个学生的解析能力之中。

三、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变化

5.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五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上述理念与《纲要》的要求是一致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核心理念,重点要掌握以下几点。

⑴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核心理念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⑵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适宜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符合数学课程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作好准备的教育。因此,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加强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⑶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要促使其全面发展。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不仅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关注思想的感悟及经验的积累,不仅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6.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核心 篇六

要树立统战理念。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要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始终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始终把统战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使各项工作更具特色、更富成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的要求,多做得人心的好事,多办稳人心的实事,多解暖人心的难事。要树立和谐共赢的理念,在合作协商中增进共识,在团结奋斗中共同前进,努力实现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广泛的团结。

要培养统战思维。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统战思维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思维,需要具有宽广的胸襟,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具有多维的视角,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具有开放的品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做好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努力实现最大范围的联合、最大限度的团结、最大程度的和谐。

要把握统战风格。统一战线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了“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以教育引导团结人、以共同理想激励人”的独特风格。做好统战工作,必须品格高、有声望、形象好。要注重品德修养,注重言行举止,以言立信,以行立诚,以德立人,增强人格魅力,使统战工作充满人情味,更具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七

一、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显然,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没有激情, 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 师生即使面对面, 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 甚至兴高采烈, 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总之,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 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二、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

情境教学吸收了意境论的核心内涵, 是绿色教育的得力手段, 讲究教育要素的整合和优化。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的内涵, 练好基本功, 才能运用自如。作为情境教学, 不仅讲教育的自然环境, 更是讲教育要素的整合和优化, 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要有前瞻的眼光, 创造出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一种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正确把握教学内涵, 善教得法, 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1.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 老师上课的第一项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创设问题情境, 它既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奏, 同时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题曲。因为, 它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而且可以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平台。

2. 激发情趣, 呵护学生的创造力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情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 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真理,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 尤其如此。

3. 升华情感, 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

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呼应, 将会影响教育效果。让我们带着学识和激情走进课堂吧, 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 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激情, 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发现和创造, 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 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三、生物教学中如何把握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 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 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 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2. 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 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 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首先, 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 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 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 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 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 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 体现生物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生物学科特色, 紧扣教学内容, 凸现学习重点, 当然, 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4. 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 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 融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我们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与情境创设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创设有价值教学情境绝非易事: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积极吃透教材,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积极的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所处环境;积极学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方法与理论。只有这样,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才能有的放矢。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 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

8.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八

【关键词】高职 就业导向 室内设计 合成建设 核心

不可否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其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兴起,成为拥有广阔发展市场的新兴行业,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光明。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室内设计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相较于以往,学历已经不是行业选择人才的首要考量条件,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水平、设计能力及其从业经验。整体来看,尽管行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空前绝后,对人才吸纳的空间也比较广阔,但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却也相对较高。以下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对室内设计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一、室内设计行业的就业门槛

所谓行业就业门槛,主要是指室内设计行业中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及其技能的基本要求。目前,根据从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岗位设计来看,不同职业院在专业设置及就业方向划分方面主要有三类,即平面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与多媒体广告及动漫设计方向。不同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其未来在行业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因此,岗位工作对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1.平面设计

从平面设计方面来看,其具体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图形制作、广告策划、包装的设计和制作、网页设计和制作、商场的展示及布置等。因此,要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意及设计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较突出的文字组织能力。与此同时,该就业方向的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如Photoshop、Coredraw、Pagemake等相关软件的操作,并具备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如此一来,以平面设计为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才能够满足岗位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

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基本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毕业之后具备的岗位工作主要包含室内装饰的设计和施工、展示空间的设计和制作、户外的设和hi做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设计与销售等。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Autocad和3DMax等设计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具备较强的手绘效果展现能力和装饰施工图表现力,在全面熟悉并了解市场需求和不同装饰材料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及谈单的能力,以便于毕业之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相关岗位的工作当中。

3.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

将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日后从业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多媒体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或者是二维及三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而岗位工作对高职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Coredraw、Photo,shop、3DMax或Maya以及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其次,还应对Pagemake等网页制作软件的操作有所了解;第三,应具有较强的创意设计和手绘造型展现的能力;第四,要具备较突出的剧情构想和展现能力;最后,还必须在深入了解并熟悉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保证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的客户资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从业的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由此可见,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对就业导向的考虑,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我们应如何加强对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出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核心课程模式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要结合现代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加强模块式课程的设置,并将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重建。

1.建立岗位职能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室内设计专业不同就业方向,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学校需要将岗位职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及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以及课程的设计,并依照岗位的能力,将一级课程划分出不同的子模块,并在每一个子模块当中安排适当的课程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子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如此以来,通过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了知识对学生能力和潜在支配意识的导向作用;有些院校则过分重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缺少一定的前瞻性,忽略了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部分院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状况,在将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首相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选择,进而结合工作过程的知识要点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的补充设计,以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以理论为基础的岗位需要加大理论课程的比例,而对于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就业方向,则应加强对动手实践课程的安排。但要保证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将其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对其岗位职能之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如此,在能在以保障就业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条件,使其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和个人经验对系统的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填充与完善,进而推动个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总之,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院校要做好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根据不同就业方向对学生知识、技能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以便于在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文,现代室内设计教育发展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1,(04).

[2]钱抒,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的改革与建构[J].正德学院学报,2010,(01).

[3]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2009,(01).

9.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篇九

江泽民同志曾说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创新教育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人才。

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招待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回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1.首先,我们要有新的教育观

在基础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升学者考试科目一手硬,非考试科目一手软;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不按部颁课程计划开课的现象,除了“应试压力”外,更深层次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即没有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升到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度去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一体化的教育而作用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而是把它们分别割裂开来。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表现,这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分别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说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体格的强健是不可以废的。因此,从重视德、智、体分别发展,转变到必须注重三者之间联系的发展,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育观应有的重要转变之一。

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创新素质是最可贵、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成为我们教育指导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首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呢?这就要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创新素质培养上来。诸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等。比如想象力,它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正因为如此,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国标。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注重个性发展,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社会的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都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其先天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和接受的影响不同,每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井逐步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学生的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别的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听话或成绩高低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了。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是转变教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及与此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是伴随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制度的产物。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要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肯定地说,学校民主化进程,关系到社会民主化进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国家十分重要。2.对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思考

人类知识的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人们头脑中的难以文字化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纂的知识。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把绝大部分的可编纂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将主要生产难以文字化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也就是说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而是能够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釉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少而精”的要领。

从知识观的角度看,技能知识也是重要的。技能教育过去只局限于职业训练方面的考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及各种电器的使用等。还有语言、文字的表述,札仪常识等属于人际交往的技能,也都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

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如何独立地开拓与加深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并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观的问题。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系统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学为主体”,是从另一侧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性”。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当我们的学生都努力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并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增长时,他们就必将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陈招娣

10.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十

401. nuclear a. 核子的,核能的

402. nucleus n. 核

403. retail n. /v. /ad. 零售

404. retain vt. 保留,保持

405. restrict vt. 限制,约束

406. sponsor n. 发起者,主办者 vt. 发起,主办,资助

407. spur n. /vt. 刺激,激励

408. triumph n. 胜利,成功

409. tuition n. 学费

410. twist vt. 使缠绕;转动;扭歪

411. undergraduate n. 大学肄业生

412. universal a. 普遍的,通用的;宇宙的

413. universe n. 宇宙

414. via prep. 经由,经过,通过

415. vibrate v. 振动,摇摆

416. virus n. 病毒

417. voluntary a. 自愿的

418. volunteer n. 志愿者 v. 自愿(做)

419. vote v. 选举 n. 选票

420. wagon n. 四轮马车,铁路货车

421. appoint vt. 任命,委派

422. approach v. 靠近,接近n. 途径,方式

423. appropriate a. 适当的

424. bunch n. 群,伙;束,串

425. bundle n. 捆,包,束 vt. 收集,归拢

426. ceremony n. 典礼,仪式

427. chaos n. 混乱,紊乱

428. discount n. (价格)折扣

429. display n. /vt. 陈列,展览

430. equivalent a. 相等的 a. 相等物

431. erect a. 竖直的 v. 建造,竖立

432. fax n. /vt. 传真

433. fertile a. 肥沃的;多产的

434. fertilizer n. 肥料

435. grateful a. 感激的

436. gratitude n. 感激

437. horror n. 恐怖

438. horrible a. 可怕的

439. Internet n. 国际互联网,因特网

440. interpret v. 翻译,解释

441. interpretation n. 解释,说明

442. jungle n. 丛林,密林

443. knot n. 结 vt. 把...打成结

444. leak v. 漏,渗出

445. lean vi. 倾斜,倚,靠

446. leap vi. 跳跃

447. modify vt. 修改

448. nylon n. 尼龙

449. onion n. 洋葱

450. powder n. 粉末

451. applicable a. 可应用的,适当的

452. applicant n. 申请人

453. breadth n. 宽度

454. conservation n. 保存,保护

455. conservative a. 保守的

456. parallel n.平行线;可相比拟的事物

457. passion n. 激情,热情

458. passive a. 被动的,消极的

459. pat v. /n. 轻拍,轻打

460. peak n. 山峰,顶点

461. phenomenon n. 现象

462. reluctant a. 不情愿的,勉强的

463. rely vi. (on ,upon)依赖,指望

464. relevant a. 有关的,切题的

465. reliable a. 可靠的

466. relief n. 轻松,宽慰;减轻

467. reputation n. 名气,声誉

468. rescue vt. /n. 营救

469. triangle n. 三角(形)

470. sequence n. 连续;顺序

471. shallow a. 浅的

472. shiver vi/n. 发抖

473. shrug v. /n. 耸肩

474. signature n. 签名

475. sincere a. 诚挚的,真诚的

476. utility n. 功用,效用

477. utilize vt. 利用

478. utter vt. 说出 a. 完全的,彻底的

479. variation n. 变化,变动

480. vehicle n. 交通工具,车辆

481. applause n. 鼓掌,掌声

482. appliance n. 器具,器械

483. consent n. 准许,同意 vi (to) 准许,同意

484. conquer vt. 征服

485. defect n. 缺点,缺陷

486. delicate a. 易碎的;娇弱的;精美的

487. evolve v.演变

488. evolution n. 演变,进化

489. frown v. /n. 皱眉

490. frustrate vt. 使沮丧

491. guarantee vt. /n. 保证

492. guilty a. 内疚的;有罪的

493. jealous a. 妒忌的

494. jeans n. 牛仔裤

495. liquor n. 酒,烈性酒

496. liter/litre n. 升

497. modest a. 谦虚道

498. molecule n. 分子

499. orbit n. 轨道 v. (绕...)作轨道运行

1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十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使学生能毕业即顶岗,人才培养过程应与职业标准相对应。根据黑龙江省食品类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以需求为依据,使之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核心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应

以往核心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置,与职业标准的对应性不明确。核心课程支撑专业,课程学时多学分高、任课教师经验丰富、学生重视程度高。核心课程设置不得当,导致学生毕业实习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要改善这种现状,真正实现学生上岗即顶岗,需改善核心课程设置及制定新的与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标准。

设置新的核心课程,要明确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职业资格的划分。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就业岗位群有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内部审核员,前两者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类别,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良好的就业前景。随着ISO、HACCP等审核体系的推广,内部审核员已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岗位。根据企业需求、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对应专业课程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将这四门课程设为核心课程,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成专业核心技能学习模块,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规划培养过程,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以企业需要为依托,又不同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上除核心课程构成职业平台之外,还有素质平台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基础、专业英语、职业发展等,使学生具有职业通用能力。将职业平台课程与素质平台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结合食品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学习模块的教学顺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核心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内容的必需够用为原则。

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对应,根据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核心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覆盖职业资格标准中知识、技能要求。教学内容选取将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的职业标准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内容与课程内容融合,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开放式的行动导向法教学,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对应,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食品营养学为例,在教学中以常见营养相关疾病导入,从实用性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授课过程中,教师提纲挈领,启发学生将知识进行总结、分类。采取互动式教学,教师负责引导学习方向、指出学习重点、帮助克服难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跟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除食品营养学外,其他核心课程,根据各自特点,选用适宜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外,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培养。

核心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衔接能正确考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采用试卷笔试、技能操作、任务答辩、过程跟踪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构建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核心课程全面涵盖岗位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将技能鉴定考证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在课程考核中,可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认真的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保障条件

核心课程依托职业标准进行改革,职业标准主要是针对技能要求的,这就要求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应具有必备保障条件。

一支具有行业、专业知识,具有丰富实践技能、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是基本必备条件。

加强实习基地、实训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老上号校中厂”实习基地,深入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开发其他食品企业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教师到企业顶岗,企业工程师到校任课、在企业带实习,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同时,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投资,建立完善的实训场所,对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现在已经是公共营养师、检验员资格证、内部审核员的授权培训点和考评点。利用职业资格培训基地优势,构建“以证代考”制度,再逐步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互认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学分管理范畴,对实现核心课程改革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林.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J].职业与培训,2011(8):110-111.

[2]覃海元,杨昌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及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 广西轻工业,2011(7):164-165.

1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十二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 去探索。” (2)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应用的过程中, 我们如能遵循这一规律, 从学生的情感出发,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勾起他们的求知欲,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物为纽带,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历史的发展, 毕竟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 看见了人物的群像, 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 也就谈不上历史。”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 历史的发展也是人推动的。当我们在探究历史事实, 揭示其形成因素时, 如果能从历史活动中的人物的言论, 人物的命运出发, 就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探究历史的本质。如果能从栩栩如生的, 鲜活的个体出发, 也会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如, 在学习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特点, 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 我会以这样的人物活动, 周幽王的亡国故事来创设情境。首先, 以史料呈现这个故事, “三年, (周)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 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 爱之, 欲废申后, 并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为后, 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 (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 曰:‘周亡矣’”。 (3) 其次, 让学生阅读并讲解这个故事。这一过程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的热情。

历史的发展正如这位周太史所预言的一样, 周朝就要灭亡了, 申侯对自己的女儿及外孙被废非常恼火, 后来联合犬戎攻打镐京, 最终于公元前771年攻占镐京, 周幽王被杀, 西周灭亡。那么周太史为什么能作出周朝就要灭亡的预言, 他的感叹又是以何为依据的?

由于之前给出了背景史料,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不难看出周朝灭亡是由于周幽王欲废申后, 太子而另立,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废申后和太子与其亡国有什么联系呢?于是过渡到对宗法制的讲解。因为周幽王的这种做法破坏了当时西周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可以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 宗法制一旦遭到破坏, 必然会动摇周天子的统治, 所以周太史才会发出这样的预言和感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宗法制, 尤其是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的理解, 我会给他们介绍明成祖朱棣篡位后的行为表现, 通过这样的史实来增强学生的认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的皇位应由嫡长子朱标继承, 可惜他不幸早逝, 所以就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 因此朱允炆继承皇位是合法的;而后来朱棣的皇位却是他通过武力夺来的, 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 所以他要通过很多的外在包装来使其获得的政权合法化。按照中国祖制, 新皇帝要给太祖修“实录”, 朱棣把自己是嫡子的身份写入了高皇帝实录, 企图通过它来掩盖生母和出身, 将篡改的历史写入到实录中, 并经过多次修改, 最终才得以让帝王满意。朱棣为什么这么介意自己的出身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自古承继下来的宗法制中所强调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政权合法化的前提, 是稳定政权的基础, 所以朱棣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身份, 并不惜篡改历史。

在宗法制的教学中, 以周幽王与朱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 以人物为纽带丰富历史, 客观真实的再现历史,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对人物活动内容的注意, 并通过他们的外在活动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深切领会制度的创设与国之兴衰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 直观感性的再现历史,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 正是因为如此, 如何让学生更近的接近历史, 感受历史, 理解历史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难题。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后,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得到改善。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它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 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 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可近、形象、生动, 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 了解历史, 发现历史,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自然会给我们的历史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后, 可利用它的一些特点, 以图说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 我通过网上查询到一些相关材料, 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整合, 配以解说, 图文结合, 声情并茂, 再现了运动时的场面:爱国学生响亮的口号、醒目的标语、坚定的决心以及不畏强暴同北洋军阀军警的英勇搏斗……, 将爱国学生急切要求北洋政府“外挣主权, 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强烈要求和坚强决心表现得酣畅淋漓, 将课堂学生的思绪拉回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会爱国学生当年的这种行动, 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我们也应学习“五四运动”爱国学生那样, 多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着想, 树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而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则是单靠教师“一张嘴, 一支粉笔”这种传统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让历史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因为传统的教学给我们的感受是历史就是历史, 只记录过去的事情, 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老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相差甚远, 所以历史与现实相脱离, 学生对它的兴趣也就不是很大。但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课时, 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历史相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而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历史警示现实并为现实服务。

例如, 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引起身体严重病变、家庭破裂等悲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毒品的危害性, 然后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毒品最早是在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它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很自然的进入新课,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是有联系的。又如, 在讲到鸦片战争的结果时,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割给了英国, 香港被迫与祖国分离。此时, 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 一边, 图片展示清政府签订条约时的屈辱场面, 一边, 播放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时令人激动人心的画面, 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雄壮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 这样, 学生的情感被引入高潮, 学生也由此得到了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为什么一边是屈辱卖国, 一边是强大回归呢?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只有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了, 才能保卫主权, 维护利益, 从而树立从我做起, 为国家建设服务, 添砖加瓦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另外,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孤立的, 非此及彼, 它们往往是糅合, 渗透在一起, 共同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摘要: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 如何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呢?我认为从兴趣着手很重要, 在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应该怎样从兴趣着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呢?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兴趣,人物,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心理学》海南出版社2007

上一篇:癫痫病学生安全协议下一篇:中国人寿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