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2024-11-15

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精选10篇)

1.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篇一

小学毕业班语文古诗复习导学案

---------------漫 步 古 诗 园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一、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1、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秀丽的山乡春景,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写四季的诗词?小组合作完成

描写春:

描写夏: 描写秋:

描写冬:

2、、出示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送别诗:

3、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B、看到祖国统一竟喜极而涕,这是多么浓郁的爱国热情啊!真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啊!像杜甫这样爱国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也写下许多杰出的爱国诗篇,你还知道哪些? 爱国诗篇

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负责的父亲,还记得他教育小儿子读书的诗篇吗?关于读书的诗篇还有很多,如——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4、《石灰吟》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托物言志的诗: 还有哲理诗

哲理诗:

自主发现:

二、阅读诗歌,感悟诗情(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降(xiáng),服输。②“骚人”,即诗人;阁,同“搁”,放下。③“平章”,评论。

(1)了解作者,读懂题意

卢梅坡:属于花鸟诗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其诗中从不感慨国家大事与黎民疾苦,以揭示事理为主。读读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2)借助注释,读通诗句。(3)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2、小结:刚才我们从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这3方面来阅读古诗,准确地感受古诗《雪梅》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我们还以托物言志的诗为例(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3、练习比较诗的异同:

(1)从作者来看,《墨梅》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竹石》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三首诗都是采用了_______的手法。

(2)从内容上看,《墨梅》、《竹石》、《石灰吟》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事物,分别写了它们的__ _、_______、_______特点。

(3)从表达的志向来看:《墨梅》表达了_________;《竹石》表现了__________;《石灰吟》表现了____________。

(4)从修辞手法来看:不同的是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拟人___修辞手法,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_双关____的手法。

三、学以致用: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用 “ ” 祝你来年学习进步。

(2)、小明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他认为书读的越多越好,正如杜甫所言。”但我认为,还要照朱熹说的做“。”才能感受到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两句诗的意思。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代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2.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篇二

一、反思传统高三数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 无学生的学案;只写出教师要讲的, 不写学生要练的。不利于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

2.主体与主导颠倒: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 只是听众, 教师不是指导者, 而是主体。

因此, 对传统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根据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来看, 学案教学将能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

二、学案的设计原则

数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根据考纲要求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要达到复习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高三一轮复习应立足于“低、细、透、实、规范”。因此, 学案应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兼顾重点知识的复习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再现部分以课本为依据, 以新授课的原题为主, 这样便于回顾以前的知识。

三、学案的实施过程

学案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阶段, 课堂学习阶段, 课堂小结, 课后反馈。

四、学案导学的教学感悟

有了学案,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了, 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了。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与施展拓宽了更大的空间。

3.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导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编写“导学案”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化原则

所谓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基础过关、问题探究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复习的开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总之,要有梯度、要有开放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三)重组性原则

恰当重组教材合理舍弃“原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重庆存在“一标多版”的现状,教师应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原版”适当舍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一輪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由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新课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两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二)栏目及使用:专题高考导航、基础过关、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1.“目标导航  单元导读”: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以专题为单位,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2.“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3.“重点问题  合作探究”: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这一栏目是针对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6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

4.“巩固练习  及时评讲”: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主要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在今后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将继续探究,希望历史教学能够焕发青春,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浓浓书香。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 篇四

复习目标:

1、了解诗歌语言考察的角度;

2、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一、中心内容

诗歌鉴赏

(二)——鉴赏诗歌语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歌鉴赏要从字词句篇入手。字词的含义,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同时,因为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往往代表家乡,“梅花”往往象征高洁等。诗歌的句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

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诗歌中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

二、感知诗歌语言 【知识点精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2004年全国卷一就考了这首诗。

例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解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2.诗词中的省略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语序的颠倒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字字揣摩。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在词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竹”和“山”,在诗中成了主语。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都是定语前置的例子。

B、定语后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花的定语锦官城在诗中后置。

⑤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做笑的状语,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叫做状语后置。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为“欲目穷千里”。4.语言风格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类: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上的知人论世。【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释、补、调、想、品五种。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②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方法指导:

1.释。释,即解释,即根据诗歌的大意,对特定的词语进行注解。在解释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词语的本义,还要考虑词语的语境义。“瑟瑟”的字面意义有两个,一是指秋风的声音,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二是形容颤抖,如“瑟瑟发抖”。这两个意思放到这里都不合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适,因为诗歌的语境是形容江水在夕阳笼照下若明若暗的样子。诗人白居易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2.补。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这首诗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白居易,他平视红日西坠的江面,俯视露珠晶莹的小草,仰视弯弯似弓的新月,心情轻松愉快。

3.调。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这首诗的三、四句,其实应该交换位置,因为诗人只有见到“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景,才会由衷地发出“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感叹。

4.想。调动想像,尽量还原诗歌意境,“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

5.品。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诗歌中的情感流露是比较含蓄的,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需要注意的是,“可怜”一词在课内学习过两种义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是“值得怜悯同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是“可爱”的意思,这首诗中的“可怜”就取“可爱”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水波的碧绿。

②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③“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三、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综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以以下四种形式出现。1.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句)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句)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如:2009年天津卷,阅读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阅读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回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句)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如2010广东卷阅读黄庭坚的《望江东》,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湖南卷,阅读陆游的《好事近》,赏析“映一蓑新绿”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赏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提问变体:(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种题是要赏析诗歌“诗眼”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4.两字比较型。

提问方式: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提问变体:有两种版本,你觉得哪种版本更好?为什么? 如: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与“雁别愁心去”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需要回答通用版本的字更好,然后根据诗歌回答它的妙处。这也是炼字型的一种变式。

【典型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①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②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考点透析:①题问第一句诗在诗歌中的作用,实际是考查诗歌的意境。大家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联想,在头脑中营造一幅画面:一阵大雨,将东坡洗得清新如画;雨后的天空,更是空阔辽远,显得月色妩媚皎洁,好一幅月色东坡图,给人以宁静通明之感。外界的清澈透明,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②“铿然”是手杖与“荦确”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作者心平气和地说:“不要嫌东坡路头的大石头,因为我特别喜爱手杖与石头碰撞时发出铿然响声。”一位超然旷达的苏子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手杖碰着石头发出的声音其实并不大,作者自爱这种天籁之音,反衬出月夜的宁静,这叫以声衬静。再深入一步,结合诗后的注释,读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山中的大石,难道不是作者仕途中的磕磕绊绊吗?作者一笑置之,而且说自己喜爱,真是一种命运的强音。

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②“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①—③题。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①“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②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③“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考点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①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②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A题干涉及到诗歌语言、结构和意境,曲中用“梦”“倦”等字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语言并非委婉;B题干涉及到诗歌思想内容,用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题干涉及对意象的综合理解,作者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并不是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题干涉及全词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生活不是舒适,而是无可奈何的倦怠。

③题鉴赏诗歌的语言。“倦”字颇有诗眼之功,倦看世事变迁之后,早已心静如水。“倦”在结构上概括前文,又为下文描写山中生活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①曲牌。②B。

③“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做了伏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①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②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炼字妙处的把握。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凄寒的素秋,勾起羁旅他乡的诗人无限愁思,但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只有空床而已。如果换成“对”字,虽然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能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第②问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很明显是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由于客居他乡,少有人来往,所以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的雨中、朦胧的夜月笼罩下,色调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参考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②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了。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注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考点透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上半阕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花。上半阕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的“闹”字,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①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①【对点训练】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考查类型:炼字 2.参考答案:“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2.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

解析:王建大约与韩愈同时,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写田家生活的诗,能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雨过山村》这首诗,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气息,很值得一读。首句“雨里”、“家”、“鸡鸣”,既点了诗题,又写出了浓郁的山村意味。次句进一步描写山村的环境,竹林、溪水、小路、板桥,多么纯朴与和谐。第三句承首句,由人家写到人,一妇一姑,相约相唤,前去“浴蚕”,我们既看到了忙碌,又看到了亲切和睦,叙事之中写出了人情。女人忙,男人早就忙去了,一家人都在忙,田家少闲月啊!只有庭中的栀子花在悠闲地开着;都忙去了,还有谁来欣赏它呢?这最末一句,以树衬人,以闲衬忙,着笔别致而富有情趣,确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主旨情感的字眼,这首诗写出了山村人家春忙的气氛,“闲”字从反面起到了衬托作用。这道题,设题在“诗眼”,考查在全篇,没有对全诗内容和主旨的把握,难以做好题目。因此,解答诗歌鉴赏题,理解全诗是基础。当然,“诗眼”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入诗钥匙的:只有树闲花闲,人必然是忙去了;正因为人都在忙,所以才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幽静。

3.参考答案:①《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3.她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②活泼生动,口语化。(应结合诗歌分析这一特点)

5.记叙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篇五

A、记叙文线索,线索类型:--------、-----------、----------、----------、------------、-----------、-----------B、记叙文写作顺序:------------、-------------、----------------

c、记叙文表达方式:--------、-------------、--------------、----------------、----------------d、记叙文描写类型及作用:---------、----------、-----------、-----------、------------e、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f、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g、修辞方法及作用:--------、----------、----------、----------、---------、---------、-----------h、文中重要句段作用:------i、记叙文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A)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B)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8.赏析画线的句子。

(A)--——————————————————————————————————————————。

6.初三英语第14单元复习导学案 篇六

Unit14Haveyou packedyet ?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

2、复习巩固本单元的重点句型

3、语法:复习

【互动课堂】

一、基本词汇:(这些重点单词你记住了吗?)

1游泳;洗澡

2、(一套)衣服

3、手巾;毛巾 浴巾海滩浴巾

4动).watervt.(_____给植物浇水_________

n._______一点水_________.buy 过去式_______过去分词_______6.农场;农庄____在农场______

买一本旅游指南________农民_______

 n._____劈柴_ _______n._____关灯______

7、woodadj._____8.light

adj._____浅蓝色_____

同)_____ n.森林_______(v.(动)_____点火,生火___

n._____轰动一时_______

adj(形)____感觉舒服_____9.well adv.(副)______擅长于______10.hitv._____过去式_____过去分词___   n.(名)_____打了某人的头_____________



打了某人的脸___________

11.lead

 nv..___________主唱歌手 过去式_____ ______

过去分词___12.有朝一日______________(同)_______

n._______轮到某人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词组]向右拐________ 13.turnv.__________

调大/小(声音或光线)

______________ 

打开/关掉(水源,煤气,电器等)_________ n逐渐地,一步一步地________ 14.step.________

v.__________

过去式______过去分词_____

第1页

15、奖赏,奖品________,获奖诗,韵文____ 写诗

17、南方的,在南方的类似词:北方的东方的

二、重点短语

1、过一会再与某人联系

2、离开,走开

3、到目前为止

4、期望/期待做某事

5、去海滨度假

6、我的大部分工作

7、喂猫

8、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

9、国庆节音乐会

10、做家务

11、与……道别、还有一件事

13、搜寻

14、中国文化

15、弄清楚

16、遛狗

17、与……聊天

三、复习过关测试

(一)语法句型全练: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_____you ____(buy)aticketfor the footballmatch ?--Notyet.2.Her mother ____(go)toShanghai.She _____(leave)thismorning.3.You needn’t describeher.I____(meet)hermanytimes.4.TheGreensmoved toBeijing ten years ago and(live)theresince then.5.Alice ______(change)alotsince sheentered BeijingUniversity.6.—Have you _____(have)lunch ? –Yes,I _____(have)itan hour ago.7.--______ you ______(water)the flowersyet ?--No, I _______(do)it soon.8.—Have you______(finish)allofyourwork ?

9.Whatabout ______(go)totheconcertwith usafter school? 10.—When_____you ______(hold)thesportsmeeting ?---Lastmonth.(二)单项选择

1.In the lasttenyearsgreat changes ______ placeinmyhometown.A.tookB.hadtakenC.havetakenD.willtake2.—Howmanyteachersaretherein your school ?--About200.Onethirdofthem _____ menteachers.A.haveB.hasC.areD.is

3.____menneed ____ hourstofinishthework.A.Threemore;another twoB.Morethree;twootherC.Threemore;two anotherD.Morethree;other two

4.Marywaslookingforward to ____ to Kate’sbirthdayparty.A.invitingB.beinginvitedC.inviteD.be invited5.Hergrandfather_____fortwoyears.A.diedB.has diedC.has been deadD.has beendied6.Sixweekshas passed _____ Imetyou lasttime.A.whenB.sinceC.beforeD.for

7.I’llcome to seeyouagain _____ aweek.A.afterB.laterC.in

8.—Howlongmay I _____ your MP4player?--Atmostfourdays.A.borrowB.keepC.lend9.---IsMiss Liin the office ?

--No,she ____ theclassroom.A.hasgone toB.hasgoneC.has been to10.Please____theTVandgo to bedat once.A.turnonB.turn downC.turn up D.turnoff

11.It’syour turn____the newwordsonthe blackboard.A.writeB.towriteC.writingD.wrote12.---Howlonghaveyou ____the computer ?---Forabouttwomonths.A.boughtB.borrowC.lentD.had

13.Theoldwomanhadto getup earlyto lightthe fire ____ breakfast.A.toB.forC.aboutD.at14.---WhereisNorth Korea ?

---Itlies _____ thenortheastofChina.A.onB.toC.inD.at15.E—books_____ inthe 1990s.A.appearB.appearedC.wasappearedD.have beenappeared

第2页16.Nietheryou nor Mike____beento Londonso far.A.hasB.haveD.had

17.By the timeI gotoutside,the bus _____ already.A.hadleftB.leftC.haveleftD.leaves

18.Billdoesn’tlikethesunglassesin the ad becausetheycan’t___thesun well.A.takeoutB.keepoutC.clean outD.look out(三)根据汉语意思完成下列句子,每空一词。

1、在你离开之前确保不要忘记关灯。

_____ ____ ____ ____ forgetto turn offthelightsbeforeyou leave.2.再见并祝你们俩好远。

Goodbyeand ____ ________ _____.3、我们已经有几位运动员进了前十名。

Wehave had afewplayers ____ ____ ____ ____.4.他已经登台演出过几次啦。

He has____ the ____ severaltimes.5.你什么时候前往美国?

Whenareyou _________ theUnitedStates ?

6、幸亏这本书,我开始了解我的中国根。

___ ____thisbook , Iambeginningto ____myChineseroots.7、他已经参观过他祖先居住的地方。

He’salready____theplace ____ hisancestorslived.8.我还没有完成作业。

I _______ myhomework.9.上周我妈妈去美国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Mymother ____toAmerica lastweek,she____back yet.10.Theconcertwas quiteared ______(成功且轰动一时的事物)inNew York.11.Come on,Tom.It’syour ______(一次机会)torecitethe text now.12.The riveris________ istheriver ?

Ifeelstronglythat I canmakeit!(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

7.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篇七

针对以上现状,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采用导学案的方法进行复习,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

1. 中考复习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中考说明。设计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如, 概率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 概率部分的试题只考查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随机事件概率计算。 (2) 题目的材料新颖, 图文并茂, 大多注重日常生活的应用。 (3) 数据给出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图表、统计图等。

2. 基础知识回顾:

将本节课涉及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导学案的形式,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一般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基础”是立足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全面”是全面覆盖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网络。

3. 重难带点解析:

将本节棵的重点、难点、热点和考点设计成问题式学案, 引导学生通过派思考、讨论, 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和难点, 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侧重与他们能力的培养。

4. 解题方法指导:

精选有代表性的例题。例题中的内容是本节课水涉及的内容, 在导学案中只给出题目。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提炼信息, 培养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 知识能力训练:

在配备的训练题目上,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所选题目要有较强的典型性, 能够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 (2) 所选题目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3) 所选的题目要有纲有目, 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能覆盖所有的各类题型。 (4) 题目要的设计要新颖, 要适中, 以学生承受为准, 要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来设计, 加强学生的计算、作图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6. 中考链接:

要把与本节课有关的, 近几年常考的试题补充近来, 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 题目的设计要有档次, 既要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抵挡题, 又要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类典型问题能力的高档题, 还要有难度较大, 综合性较强的高档题, 从而使学生各个层次的能力水平都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3. 教师在教学时, 放手给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体现学生“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初中学生自制力差。依赖性强, 教师不讲或少讲, 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督促引导学生有计划、自觉地完成导学案设计的内容, 及时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8.导学案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文言文;复习课

在高考中,文言文的比重不是特别大,但是难度很大,一般学生都会很头疼。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如果复习到文言文,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导学案根据老师的重点提示来复习。比如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的导学案中非常明确的有基础知识梳理。

下面以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为例来介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回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的古今异义等的认识和理解。

2.在做高考中涉及文言文的题目时学会举一反三。

考查重点: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老师提问学生:谁可以再举出几个例子?(学生举例略)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这时候老师让同学们举出几个例子,比如: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教师精点:

再次提问学生,“安”字的一词多义能想到哪些?

学生一: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学生二:沛公安在(哪里)

生:讨论

(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包括: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这样来复习劝学岂不是事半功倍。

拓展延伸:

如此齐全的一个文言文导学案,就非常全面地介绍了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同学们一看它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复习文言文,时间快效率高,而且在高考遇到对应文言文阅读时就很容易翻译出意思了,这对于高三的语文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蔡艳.也談文言文教学的读、解、引、辨、联[J].考试周刊,2011(15):36.

9.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3.感受论辩风采,注意论证方法。【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徵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且“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卒后,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居安思危:

二、给加点字注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逄()孙 阙()秦

求木之长()浚()壅()蔽

谬()论 黜()恶

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也做“行理”指外交使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根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把它当作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朝(在早上)济而夕(在晚上)设版焉 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2)名词作动词

晋军(驻军)函陵 与郑人盟(结盟)(3)形容词做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不念居安思危

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小人

惧谗邪

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4)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变雄厚),君之薄(变薄弱)也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定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把......当做边邑)远 乐盘游 乐,以„„为乐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 4.一词多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翻译为“啊”)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怎么)且焉置土石

(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这件事)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敢以烦执事(拿,用)

越国以鄙远(相当于“而”表顺承)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

必固其根本

(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牢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

(低下)

诚能见可欲(如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 虑壅蔽 文武并用

班级: 姓名: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宾后置: 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 6.成语积累

择善而从 垂拱而治 正本清源 善始善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四、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填空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的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项训练】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一段断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反馈】

找出《谏太宗》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句子专项复习导学案 篇十

浩口中学

文朝丽

邵礼生

何光兵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一、导入语

通过研读2012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7—9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 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__”。(限2个字)⑵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⑶ 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答案:A “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 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三)实战演练之主观题解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____。⑵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小结:做这类主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之各显身手

1、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想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秋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其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比喻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的心境。

⑵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_____的景色。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社保个人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建筑工地施工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