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2024-07-25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共14篇)(共14篇)

1.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一

浅谈中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上班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仍觉力不从心,认为自己的作文教学有待于改进,因此,我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已有一些认识如下: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和学生都头痛不已的问题,真可谓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三怕:一怕命题,二怕指导,三怕批改;而学生呢,则有“宁做十日苦力,不写一次作文”的表白;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艰巨性。但是,它的重要性在语文科里也是不言而喻的,曾有人形象地说过这样的话“得作文者得语文”,我本人深以为然。要想搞好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要害所在,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好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要想把文章写好,要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熟悉的表达能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着眼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练习。这种做法,无异于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这也许就是导致学生对作文会如此漠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得以体现,真正实现学生自己“我手写我心”,让学生重树写作的信心。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了。以下是我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改进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

传统命题作文最大的弊病在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是“活”的,而题目是“死”的,必然会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熟悉的东西,在作文中很少用得上,不熟悉的方面却又不得不去做无病之呻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必然缺少个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所以,我在布置作文时规定学生可以自拟题目,也不限制文体,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说真话,写实事。由于不是命题作文,学生都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地把笔触伸向他们所了解、所熟悉的方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按自己的思想观点去剖析。写出来的作文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都思路清楚,内容充实,言之有理,富有生气,不再像以往的作文那样情节雷同、言之无物、千篇一律了。且同时,从这些作文中,教师不仅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改进僵化的作文指导模式

以往的作文指导课,都是教师空话、套话讲得较多,教师怎样教,学生便按教师的方法怎样写。这种方式既教条又僵化,学生能学到的仅仅是一种较呆板的定向的思维方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必须要改进以往作文指导的僵化、教条模式,把功夫花在平时的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一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学习名篇佳作

中好的表现手法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使用这样的比较法指导,轻易使学生顿悟,明白自己作文中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平时积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鼓励学生把自家中的图书,杂志等拿到班中交流阅读,实行资源共享,这种做法,既增长了学生的见闻,也增强了学生浓厚的阅读爱好,同时为作文积累了扎实的素材基础。三是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在组织各项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如可组织春游,观看有名影片或举办文学讲座,征文活动等等,初步沟通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又得益于课外,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了。

三、改进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你改的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他们的受挫感,故应采取多做少改、注重讲评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本人常用的方法是改他十篇八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余下的则指导学生自己互相批改。对学生争议较多的作文,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仅参与适当点评和归纳,最后才总体讲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爱好高昂,思想活跃,并且他们在互相评改中能够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无形中,学生就增强了写作爱好和写作信心,其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以上是本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待于今后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为了更好的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训练,技巧

中学作文写作注重写作素材的选择。一般而言, 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是写作的基本;另一种是来自于我们平时阅读的各种书籍, 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等。作为语文教师, 要合理利用好这两个资源,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生活就是素材, 兴趣就是教师

从教学目的上讲, 教师布置命题显然不是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 但事实上单一、刻板的教学使课堂成了纯粹布置写作任务的地方。只有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一) 有生活才有写作

作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意林》《读者》等杂志时,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素材, 这种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

(二) 抒写真实的生活

陆游有诗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很多作家都会深人群众生活之中, 搜集写作的素材、捕捉写作的灵感。针对当前初中作文说假话、写假事、内容空洞这一现实, 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去开发生活的资源或亲身体验生活, 结合生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逐步积累生活经验。只有这样, 才能还作文一份真实的美丽!

二、克服作文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习惯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的综合反映。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 想别人不敢想, 拓宽自己的思维。

(一) 以鼓励和肯定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些句子、片段和文章,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技巧和快乐, 但是仿写并不是生搬硬套, 学生必须要由模仿来激活自己的思路,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又能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在作文的形式和写法构思上要体现创新

多次的写作, 使得大部分学生“囊中羞涩”, 找不出一些新颖合适的东西来。这时语文教师不妨让学生大胆地去联想、推想、假想、猜想, 试着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如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 他的小说有很大的特点, 就是文章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构思新颖别致, 十分有个性。由此可见, 在作文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题材,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

写作是需要积累的学习科目。在初中写作教学中,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一) 读写结合, 从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一篇精选的课文、一段优美的文字, 都是作文中闪亮的“贝壳”, 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 诱发着想象、模仿、创作的激情。语文课文中同样不乏精彩的描写、议论、抒情文字, 如《少年闰土》《故乡》一文中, 鲁迅描写闰土的句子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作文时进行模仿写作。如此一来, 学生在写此类作文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 运用词汇要简练

例如, 《戴斯蒙医生的第十三个牺牲者》这部影片在奥地利放映后, 一位奥地利评论家在《快报》上发表一则影评, 总共只有一句话:“我是第十四个。”这种简练的语言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重要。由于词汇的简练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锻炼, 所以,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言简意赅的写作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要我们师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写作素材便会越积越多, 下起笔来自然文思泉涌。

四、为学生建构写作评价体系

教学与评价是作文教学中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科学的评价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能够促进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进行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 鼓励性的导评

作为教师, 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 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多采用鼓励性的启发语, 要尽量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精彩之处, 同时对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并在讲评时分析其原因, 指出应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 这样的作文导评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有利于学生真正爱上作文, 从而体现作文的真正价值。

(二) 集体评价

集体评价能把习作修改推向成熟。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相互交流, 在分组的基础上每推荐一篇修改稿, 就要拿到班级进行集体评价, 让作文评价更科学、更艺术、更有效。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对写作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性的文字说明, 而对于文章中思路较差的学生则要给予确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提高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 (5) .

[2]季丽琴.破茧成蝶, 畅游天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22) .

3.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作文写作还是提笔忘字,或者胡编乱凑,形成了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面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有局面,切实有效地改革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企盼。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喜爱写作

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变得轻松,一直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追求。可每次上作文课,部分学生脸上的为难之色和不悦之情显示,他们对于写作感到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写,写作似乎让他们压抑、苦恼,因此,作文课堂少有欢声笑语,多是沉默寡言;少有奋笔疾书,多是踌躇,难以下笔。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言语充足起来,让作文课堂上的学生快乐起来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还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确定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借助优秀学生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

二、重视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头脑中无写作素材,就会满腹踌躇,无从下笔,很难在短时间内成文。即使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毫无新意;要么艰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条理不清,思维混乱。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文,必须让其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富有真情实感,耐人回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牢固基础,变难为易。如我们可以立足于教材,摘取教材中的实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有意把教材中的好例子摘出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证明什么观点。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谈到第一次发表小说时的感受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绝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可见,阅读课外读物对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师也要做好榜样,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搜集积累素材,捕捉写作灵感。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从“社会大学”中脱颖而出的,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是最好的一例。假如高尔基没有那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也就决不会写出《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不朽名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伪存真地积累,不要只停留在纸上,而应牢记在头脑中,并渐渐地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注重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学生只能等待和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然后将作文放在一边,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的环节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创新多种作文批改形式。例如,师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等,这样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都认识到,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更是一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使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提高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4.中学语文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四

本文针对目前很多中学生陷入写作难的困境,首先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接着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写作困难四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让作文教学在轻松中收获成果.

作 者:温玉峰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源县职业中学,山西沁源,0465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实际   创新   训练  

5.中学语文课外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五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语言逐步从儿童走向成人,容易变成学生腔、大人腔或者文白夹杂,甚至说大话、空话、假话,语言晦涩,出现一写病句,这些都要引起重视。中学语文课外作文教学,一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践出发,激发其写作欲望;二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语文课外作文教学只有贯彻了这二点,才能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八股式教学。为单纯应付考试,教师规定许多条条框框,只准这样写,不准那样写,理由是按照固定格式写,不会丢分,最少可以及格。学生作文一般都是三段式,记叙文开篇点题,叙述经过,结尾扣题;议论文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归纳点题。有人称之“新三股”。另一个是放羊式教学。老师将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就根据题目自由写作。而作文题多是节日见闻、难忘的人和事。教师只求数量,一学期完成六七篇,应付学校检查,放任自流,不管质量是否提高。

这里有一个写作观念问题,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写文章必须按照严格的固定模式进行,起承转合,非常讲究;二是认为写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言,随心所欲,自成体统。我赞成“文章有法,文无定法”这句话。写文章是

有规律可循,有法则可依的,完全“无法”之说,有害无利。写文章要符合文章的规律,作文教学要有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但是,又“无定法”,意思是必须摒除“八股文”。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文章内容的实际出发,拓宽思路,激活想象力,提倡个性,鼓励创新,真情实感,写出新意。

作文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的方法,二是教师指导的方法。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学生作文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把作文写出来,而且尽可能地写好;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好学生写出和写好的问题。

我想,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水平,应该加强以下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参观菊展》等有关的作文,都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就象达芬奇画蛋,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象摄影师拍照,选好取景的方位;就象缝纫师做衣服,遵循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内容,而且有条理。

(二)注重养成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文学来源于生活,对学生来说,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有意思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扑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思路,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文首先要理顺思路,思路顺了,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但是,思路不是死板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比如,学生文章开头都直扣题目,味如嚼蜡。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议论文开头还有直入法、反入法、设疑法、引入法等等,并教会学生使用,这样学生的作文也就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据说,一家长请了几个先生教孩子作文,都不见起色,最后一个先生辞别时,要孩子把院子外边的一棵老槐树搬进院子里面来。孩子围着老槐树转了几圈,回来跟先生说:“老槐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象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孩儿无能为力,搬不进来!”先生拍案大喜,说:“学生开窍了,以后写文章就是如此这般。”这孩子果成大器。这里,无非是提倡想象,善于联想。

(五)注重写作手法以及修饰手法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色彩。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语句的色彩。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好多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故乡》中少年润土和中年润土的对比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运用这些手法和不用这些手法的表

6.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六

1、学生认为作文是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写,却没有意识到作文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因此遇到作文就怕。

2、我们的学生了解积累的素材太少,往往写作文时就无从下笔

3、由于长期受藏语语序的影响,写出的文章往往文意不通,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4、所举事例往往不是最典型的,这样就不能突出中心。

5、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停留在平铺直叙上,所写文章枯燥无味,感情干瘪,毫无悬念。

6、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7、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观察生活,分析事物,提炼观点,搜集和运用材料? 8.作文的”假?大?空“?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9.好跑题,把握不住中心?这种情况一般多会出现在话题作文中?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词语或话题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先是由话题写起,越写离主题越远;再有就是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却不顾话题本身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叶,丢了主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与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

10、在写作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

7.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七

一、激发表达欲望, 提倡真实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和“自然地”写作,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 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以我手写我口, 我以我口说我心。”在极富个性和自由的情况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彻底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这样做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 他们会快乐的去听、去想、去观察、去体验, 他们会脱胎换骨, 会自由飞翔。

良好的写作情感是作文的发动机, 会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 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为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进行了—些尝试。

1. 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

写作灵感往往来自于外在刺激,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潜在的意识。恰如白居易诗言:“来如春梦几时多, 去如朝云无觅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逝的, 但灵感一旦诞生, 便如同倾闸之水。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不知不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进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激发出灵感。

如一次作文训练时, 我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猛然间我把那精致的杯子掉在坚硬的水泥地上, 地面上到处都是玻璃碎片, 学生一片哗然……在学生惊诧之际, 我请他们写出“玻璃杯被掉坏之后”的故事。学生们反应积极, 思维活跃, 灵感进发, 写出了很多合情合理的情节, 当然也有由此产生的议论。

2. 滤奇人趣事, 溢欢声笑语。

写作本身充满了快乐, 如果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其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引导学生用笔去写淘小子的顽皮, 靓女生的扮酷, 班主任的“弹指神通”, 同桌的蹩脚音乐会, 酒神爸爸、烟鬼舅舅, “狼号乐队”课间演出, 梦游太虚擒“拉登”……学生笔下出现了久别的成语、传说、格言、歇后语、武侠小说、天文地理、闲文野史、幽默笑话……那呼之欲出的人物, 极富个性的语言, 丰富大胆的想象, 独到鲜明的见解, 无一不是真实而又淋漓的展现。

3. 说孰是谁非, 引源头活水。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作文教学时, 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 进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去调查和采访身边的人和事,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嘴和自己的笔, 去写自己有感想的事,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抵制陈规陋习和不正之风, 弘扬先进思想和良好风尚。于是, 《迷信活动何时休》《自私的村干部》《垃圾肆虐谁之错》等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动鲜活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是写作的源泉和沃土:社会的进步, 家境的变化, 宿舍的冷苦, 集体的温暖, 同窗的苦读, 课间的快乐, 考试的无情, 恩师的教诲, 友情的珍贵, 春风秋雨, 蓝天白云, 青天绿水, 花鸟虫鱼……—切都囊括在学生的视野中, 在自由的状态下, 学生很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素材从记忆库中调出来, 并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写作兴趣, 激活创作思维, 发挥表达潜能, 触发倾吐激情, 敞开心扉, 把作文的过程由“痛苦”转为“享乐”, 变苦作为乐作。

教师只有解除对学生的诸多束缚, 鼓励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大胆想像, 勇于创新,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 在作文的园地里自由地翱翔。

二、置创新土壤, 绽写作新芽

学生的生活只有扎根在创新土壤上, 在创新氛围中, 才能写出富有创新的作文。在教育和教学上,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和引导学生奇思异想。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 放开一切框架束缚, 思别人所未思, 想别人所不敢想, 想象越奇特, 看法越独到越好, 追求与传统不同, 追求与众不同。

落实创新的几种途径有:

1. 立意要创新。

思想认识的高低对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思想认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 叶圣陶曾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 有质料是首要的, 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样, 没有创新的思想, 就不能写出创新的文章。

立意创新是指打破陈旧的认识,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不合常理的思想观念。在写作训练中, 学生曾这样确立中心:“不被理解又何妨?”“失败, 你来吧!”“缺乏斗志的无名战士!”……

2. 取材上要创新。

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时代在前进和发展, 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变, 作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独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这样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如《点子王“某某某”》《有手段的“某某老师”》《令人佩服的好校长》等优秀作文。

3. 表现形式要创新。

作文有了内容就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 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写作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手法、与众不同的布局构思、构思独特的角度,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写作时, 学生可以以临考老师的身份在考场上观察学生, 可以变成蝌蚪去向人们倾诉不幸, 可以化幻成蛤蟆精在地狱里报复人类……

8.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八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情感更是文章的生命。写作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有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生活中随时地进行总结,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在作文时“以我手写我心”,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面对美好的生活,动人的场面,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有情感的人,能无动于衷吗?还愁写不出好文章吗?反之,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没有情感的人,就不可能对眼前的景物、场面产生写作的冲动。即便写了,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对生活有了情感,就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无情的水,在有情人的眼里充满着情感,会产生无穷的灵感和美感。

二、多读书,多思考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失去了这半壁江山,一个高中生该怎么面对语文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可以算是高考的一大命门,保住了这个命门,才能保住高考成绩的命。

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近七成的高中生对作文存在畏惧或者厌恶情绪,一提起写作文,就觉得是一种负担,大喊头疼,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可怕的数字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即学生一是不读书,二是不思考。我以为,正是它们从根本上扼杀了高中生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困境。如果教师不认识到这一点,不想法设法走出这个致命的瓶颈,再多的努力都注定付之东流。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储备,没有什么想法,没有什么感情,字字都像挤牛奶,可谓一字一句都是痛。所以,读书和思考正是走出作文无话可说的瓶颈的两大法宝,找到它们并与它们为友,才能激活心灵,激活人生,彻底打通写作之脉。

三、从生活入手提高写作水平

(一)写真情实感,从观察生活的能力入手

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应试教育的阴魂还未散尽,有相当一部分人如不少教师、学生,嘴巴上谈的是素质教育,而实际中却热衷于应试教育。这部分学生每天围着题海转,使得他们离生活越来越远,对周围的生活充耳不闻,漠不关心。所以要他们写作文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于是,他们在作文时不是模仿、抄袭各种作文选中的文章,就是去网上下载。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真情实感,怎么去打动读者呢?写作的根本目的到哪里去了呢?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能力入手。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生活获取材料,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无数的事实证明,观察的深浅和文章质量的高低成正比。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能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我每次接过一个新的班级时,总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物进行观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既要全面,又要精细,能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同类的事物能作相互比较,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观察时,我还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要注意观察点的变化,并在观察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要能把观察和想象、联想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二)正确处理好作品真实与生活真实之关系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灵魂,作文需要真情实感。但写真实的生活,并不是说像照相机一样记录生活。生活真实与作品真实绝不是相同的概念。我们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并不是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应当对生活真实作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艺术思考和加工,像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或者以一个人物或事情为基础,但又不受这个基础的限制,适当地吸收其他内容进行补充、丰富。

作品的真实“就像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来一点东西,可是它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作品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而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学生在占有生活真实的材料后,应对材料进行筛选,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怎样构思布局等。对生活真实加工后的作品真实应当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认识规律,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所需要的作品。我们提倡的真情实感,应该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真情实感。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强调想象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补充事实锁链中的不足和未被发现的环节,能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高也更真实的作品。

四、注重作文的评改工作

写后批改是验收、提高学生写作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总体检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认识的重要一环。所以,评改工作必须落到实处。以往的教学习惯是:在学生写完一次作文后,教师进行审批,并在审批后进行综合评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继而进行下一次作文。那么,对于教师的“评”,学生是怎样看待的呢?其中的不足,学生是否改正了呢?教师无从知晓。如此往复,评改工作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尽管教师们下了很大工夫审批作文,但效果却不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把“改”的工作也落到实处。要想让学生知道如何“改”,教师先要做到认真“评”,不能粗枝大叶,要细评,做到从“小”到“大”。所谓“小”,即每个字是否正确,每个词是否准确,每句话是够通顺,每段话是否连贯,全文意思是否统一。所谓“大”,即所选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组材是否合理,叙事是否完整,写人是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结构是否完整,文章是否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来说会很辛苦。但我认为,辛苦的背后会有收获。也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学生修改作文时才会知道如何改,改什么。学生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再次审阅,了解每个学生“改”的情况,如有缺点再次指出,从而完成督促和反馈工作。对学生而言,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改前的作文与修改后的作文两相对照,也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能够提高写作兴趣。“评”“改”这两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分不开的。这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作文水平获得提高。

概括来说,作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作文技能训练和素质训练活动的过程。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广大同仁指正。

9.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九

【内容摘要】: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最集中的体现,是作文教学的继续,具有促进作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本文对当前作文评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提高作文评语的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作文评语中具有情感性和语言精美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作文评语弊端情感性语言精美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的有指导性意见的文字,是“作文指导的补充和深化,是一项特殊的再指导过程”,[1]它不仅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写作技巧进行了评价,还对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后继作文学习环节及内容的调度和引导,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如何写好它,让它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写好评语,做好评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作文评语,往往会令学生激动万分,或茅塞顿开,或借此生发下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南,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对话的平台。反之,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望而生厌,失去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好的评语不仅对学生有巨大的指引作用,同时也是老师责任心的试金石,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使命感和殷切的爱护。因此,作文评语的探讨的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作文评语存在的弊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发现学生每次对教师批改后发下的作文只是看一眼就束之高阁,等到作文讲评时再从一堆书本中找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询问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发现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老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首先,套话空话现象。比如,“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取材不合理”等等。至于为何“不明确”如何“不清晰”为啥“不合理”,老师没有具体的指出,学生看了也不明白。就是那些肯定性的评价,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构尚可”“语言较优美”等,都是没有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这种“假、大、空”的评语是学生最不愿意看的,因为看不出什么内涵来,是对学生最没有用的评语。其次,一边倒的评语。一种是以批评指责为所有评语内容,从书写到结构内容,把学生的作文批的一无是处。例如“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结构不合理,中心不突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肯定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全是褒奖。例如“文章中心明确,有条理,书写也较为工整”。这是我曾很喜欢的一种评语,以为这就是“成功教育”,觉得学生就是要夸。其实,学生不仅要夸奖,也要批评,只有把批评和夸奖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成功教育”

曾看到过一个有关作文的问卷调查:1000名高中学生中仅有23%左右的学生认为以往的作文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较强,越写越有兴趣,或写作起点虽不高,但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而77%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作文水平较低或低下,很少或未曾得到肯定与鼓励,对写好作文没有信心,甚至讨厌作文。不难想象,在这种状况下,作文教学的效果会是如何。

二、改进作文评语写作的措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之一。作文评价应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帮助他们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灵最细微的运动,以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明确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要做到这些,我觉得作文评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明确

空话套话使学生不能发现其不足之处与可嘉之处,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我们 1 在写作文评语时要注意具体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及优点。旁批,眉批,总批相结合,使学生一看变明白评语的具体指向,然后对症下药,修改作文时有能有的放矢。眉批、旁批一般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力求具体实用。总批则要适当长些,站得高些,努力从全面着眼,评出特点,评出方向,带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比如,学生的语言比较优美,可以划出他比较好的句子,然后在旁边适当点评。如果说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合理,可以在总批中具体指出为什么不合理,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便学生修改时有方向。在一次随笔中,有位学生写了个议论文,观点很明确,但在论证过程中条理不清,结构有点混乱,我给他具体指了出来,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二天这位学生就拿了他按照我的建议重新写了一遍的作文给我看。我看过之后,发现明显比前一篇好了很多。

2、肯定否定相结合

一味的肯定或者一味的否定都是不合理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能否定。肯定固然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加以发扬,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是,过分的肯定容易使学生沉浸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反之,单方面的否定往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只有肯定和否定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还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还存在的不足,然后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作文水平才能有提高。

3、有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是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惕和收获,即从大处落墨,如文章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立意角度、结构语言等主要方面,使学生明辨优劣,引起足够的重视。评语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教师布置指导的每一篇习作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或是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是训练想象描写能力,批改时要注意将既定的写作意图做为点评的焦点和靶子,有的放矢。

针对性不仅体现在针对文章,还体现在针对学生。评语要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要伤人或“棒杀”;从程度水平上讲,不能以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同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因人而异。

4、情感性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破费心思地从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扶持还是厌弃„„每个人窥测所得不同,其情绪也随之起伏而波动。所以教师的评语要满怀深情。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作文评语也是如此。评语中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给学生以亲切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你这篇习作写得非常逼真,非常感人。”这种亲近就犹如教师写给学生的一封充满热情的“复信”,也像一张对症下药的“处方”。学生一旦从评语中品出了鼓励和希望,他们马上兴奋起来,振作起来,花数倍于教师的心血投入到作文中去。因此,作文评语的写作出发点应该建立在亲切、和谐充满情感的基础上。以父母对孩子的慈爱为态度,以医生对病人的亲切作为基本的语调,使学生看了评语后,觉得老师好像在与他面对面地交谈,对他的劳动成果尊重、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密感,碰到问题愿意请教老师。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评语中要避免写那些淡漠、冷峻、责备、讽刺、挖苦的评语,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畏难、失意等消极情绪。如:“一塌糊涂”、“连起码作文常识都没有”、“胡言乱语”等。

5、力求语言的精美

示范是最好的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语,那种句句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则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 2 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永志不忘。学生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位写作能手,这样学生写作文时会写得更来劲,写得更好。另一方面作文评语其实也是老师的作品,既是教师价值观、审美观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文学功底、文化素养的直接展示。那种生硬呆板、千篇一律的评语,纵使评得正确、全面,也会因其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而面对文笔隽永的的学生的作文时,如果老师的评语干巴巴,那将和学生的作文极不协调,同时也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三、结语

作文的评语是形象化的理性表现,其中融合着教师的道德、学识、人格等多种素质。作文评语虽小,但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文中特别强调指出的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评语不仅要求客观,还必须注意其情感性和语言的精美,时时锤炼自己的语言,关爱每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人文关怀”、“声情并茂”的作文评语。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版

2、翟启明、刘永康《中学语文教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当前中学语文学科教育中的关键组成,良好的作文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保证。基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下去探究如何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作文是学生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但纵观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情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作文其实是抱有抵触心理的,不会写虽是其中重要因素,但是不愿意写是最多且最根本的原因。在马斯洛理论中,其精华部分便是对于人的需求格外重视,重点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去改善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文章便针对于此展开探析。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主要将人类需求按照层次的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1]。由于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作文内容“假大空”、作文形式单一枯燥、作文指导过于僵化等问题,使得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对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生活的欲望并不强烈。在理清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后,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指导去研究解决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问题的相关对策,能够让一线语文教师懂得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进作文教学方式,进而走出作文教学误区,有效提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营造安全写作心理环境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中将安全需求归为第二层次,其认为整个有机体都是追求安全的机制。而在过去的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将分数、考试作为写作的最终目的,而对学生的真实想法重视不足,因此也就导致学生在写作中不得不接受这一角色定位,在作文表达中也只会一味迎合教师想法,而无法表达内心。因此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教师要尽可能去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为学生营造更为安全的写作心理环境。

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学生的知识接收效率实际与环境氛围的良好与否相关,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让学生敢于表达真我,则应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消除以往作文教学中的紧迫感与过于功利性的心理,使其对写作充满兴趣。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唯有在轻松氛围中才能将其表达出来,并且实现个性化创作。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在中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对人际交往的渴求[2]。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对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尤为看重,并且有着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基于这一需求,教师便可以此为基础去寻求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写作交流活动,让学生主动上台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写作中所得到的收获、感想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如此一来,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在他人的经验分享中得到感悟,以此去完善自己的写作。同时,在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表示充分的肯定、理解与尊重。对于表现良好,写作水平有进步的学生,要不吝赞美,充分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对写作的兴趣,这份兴趣便是促进其不断进步的驱动力。

3.尊重学生,共同讨论作文的修改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都趋于成熟,所以自尊心都较为强烈,在内心中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教师实现平等相处,这一点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谋而合。基于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写作的见解与看法,懂得善用激励手法去改善作文教学。

对于学生观点的尊重,在作文修改中能够得到全面体现。以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对其全盘否定,并要求学生重新再写[3]。而实际上写作是一件极为主观的事情,为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作文中双方存在意见相左的问题,以构建民主平等关系去完成作文修改,这样一来学生的接受度也会更高。比如教师在提出对作文修改意见时,可向学生询问:“你觉得这一部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这一部分是不是能够写得更为详细一点”,通过委婉表?_方式去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进而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对作文中的纰漏进行填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使其对作文写作更有自信。

4.构建激励作用的作文评价机制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中,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最高等级需求。中学生虽未涉足社会,但其同样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任务,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去感知快乐。

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采取一定策略去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针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向杂志、报刊投稿,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学生文章发表之后,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不要忘了对学生的自我实现加以提醒,避免其产生骄傲自满心理。针对写作水平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办作文专栏,定期挑选进步较快的学生文章放入专栏中让同学予以品读,抑或是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全班阅读,以此去激励这部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付出更多努力,进而完成自我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基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视野下去阐述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其完成自我实现。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上述探析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可参考意见,能够共同推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1.浅谈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素质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去对待,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之获取宽松、新奇、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健康的心理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那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离开了这一点,就很难保证有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行为。因此,这一点首先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界,尤其是第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人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感到作文时写不出东西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对周围许多生动的人和事不了解,不熟悉,置身事外,漠然处之;二是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强,不会体察生活,不善于在观察中思考。从作文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增强感受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功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尤其要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养成其感受生活的习惯。

从写作的训练来看,还包括观察训练、分析训练、思维认 练和表达训练。要学生写人,就要求他们观察人的外彩有何特征,说话的腔调、语言怎样、怎样处事,揣摩人性面临一些事情时的内心活动。要他们记事,要求他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六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分析事件中人们如何去对待和处理,他们对待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这一事件给予人们什么启示,向社会提出了怎样的问题等等。作文教学又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如对某些事物要有多角度地提炼论点,学生充分发挥,提出许多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观点的碰撞。教学中,对学生的求异探索,朦胧的创造意识,要积极引导,热情鼓励,促使思维能力顺畅发展。

二、引导学生投人生活

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就是要把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众所周知,学会作文的首要问题是学会做人,而要学会做人,就必须着眼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投人生活,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由于升学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头脑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反映了学校教学的苍白无力和作文教学所处的困境。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当代思想开放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只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而是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的主体出发,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学会感受生活,就不能不具备开展想象的本领,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的形象,以至开展合情合理的奇思异想,这是人们接受外界刺激后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的方法。经过这样的思考所作出的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不呆板。人们常常借助于想象来说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表达自身的某种感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桃花源记))((窦娥冤》等课文,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范例。在课内外练笔中,可结合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如对牛、马、羊、鸡、鸭、鱼、小草、松树、星空、云彩等等的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种训练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融情于物,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事物的特征融合在一起,并学会借助人格化的物来抒写自己的感受。

三、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应该是前提,也是关键

学生考试实际上是老师考试,只不过这种考试并非表现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上,如此而已,学生的素质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这一点我们无须回避,也无须惧怕。只有面对现实,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出学生最需要什么,然后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提高我们教師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怎能给学生一杯水呢?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学习语文,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还茫然,这样“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当然,我们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写“下水”作文是给学生作“样板”的。要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要乐于走进学生的世界,熟悉学生的生活,通过“下水”作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下水”目的,或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讲解写作知识,或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性例文;三是批改完学生的习作,对其中的优点缺点了如指掌后老师再“下水”,写出的文章会更有针对性,利用“下水”文评讲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是在学生习作之前,学生会跟老师“依葫芦画获”,“下水”作文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斯坦伯格曾说过:“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 而是能力与其它方面的复合。”由此看出, 创造力并不是一项孤立的能力, 它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个性等都息息相关。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既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同人的情感、思维、能力等是密不可分的, 而作为语文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作文教学部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功能。因此, 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时期是小学生最宝贵的童年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天真烂漫, 想象蓬发, 将此能力运用到写作上, 将会为学生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权威调查显示, 我国的中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现在让我们分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小学作文写作现状。

1. 小学作文整体水平低下。

1987年, 华东师范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对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权威调查, 在对学生的读写测试卷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 作文平均得分仅为55%, 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是写作最大的困难。专家认为, 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佳, 与其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小学作文水平迫在眉睫。

2. 小学教师作文教学方式老套。

学的问题在于教的问题, 要想找到小学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源还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基本上, 小学教师上作文课都有一套定律:读几篇范文、讲一下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写去吧、写完后下课批改上课点评。有的老师还认为多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于是天天留作文作业, 却疏于对学生写作能力和方式的指导, 导致学生从不会写到厌恶写, 作文水平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每况愈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写作的兴趣。

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把写作文看成一个苦差事, 有了字数的要求, 老师家长的监督, 学生感到很有压力, 往往不知从何写起, 没有头绪, 更别说正常发挥了。

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基本都是流水账, 平庸呆板, 缺乏童真童趣, 感受不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

作文向来是老师留, 家长监督, 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完不成作业老师家长只会斥责学生, 却不关心学生会不会写、爱不爱写, 为什么完不成作文。于是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理负担, 别说兴趣了, 连笔都懒得拿, 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会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

2. 选材单一, 内容单调, 缺乏创新。

小学生在第一次作文课时, 老师通常都会读几篇范文, 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优秀作文, 大家写作文都要这样写”的话, 作文内容不外乎是好人好事、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等事迹, 桎梏了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想象的空间。

甚至于有的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的创新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认同, 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于是大家就都按照优秀作文的模式进行写作。久而久之,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桎梏在固定的模式中, 停滞不前, 缺乏想象和创新的学生怎会写出优秀作文呢。

三、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 提高观察力, 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再好的想象和创新都要依托于脑海中储存的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时期, 好奇心强, 对什么都感兴趣, 老师就要针对这一现象,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自主性。通过读书, 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 思维挥发, 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2. 看图写话, 从实际出发。

培养小学生创造和想象能力最好方法就是看图写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上作文课的时候, 老师可以通过“放插图、看图写故事”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现今的小学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写作模式和写作质量的培训, 不遵循写作的客观规律, 轻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作文这个独特的科目,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才能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洁.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

1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三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在教导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需要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学生也很听话,买来大量的优秀作文选、报刊杂志,摘抄引录、粘贴整理,可是到了写作文时,依旧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勉强成文的,佳作更是凤毛麟角。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的要求中,第二条就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三条指出:“要多角度观察生活„„”《高中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第四条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多方面的积累材料„„”

学生的写作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中都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怎样将积累的材料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落实多角度观察生活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就此,我谈点自己的做法:阅读写作一体化,即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写作。具体来说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用文本做资源,积累写作材料,建立写作材料库。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材料。材料从何而来?更多的师生把眼光放在了课外,如阅读名著,订阅优秀书刊等等。其实,我们手头拥有的、与我们朝夕相伴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足以让我们再利用。

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文本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题材角度。指导学生把学过的主题相同的文章归纳到一起,把作者生平、人物事迹、优秀品行等进行整理组合,形成不同的作文材料篇章。如:

爱国气节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花木兰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爱国情怀,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奉献精神,闻一多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等等事例。

亲情感悟篇。严厉的父爱,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父亲的鸡毛掸子打在女儿身、痛在父亲心。伟大的父爱,如《傅雷家书》中,在儿子处于人生失意低谷时,是父亲那饱含深情的话语鼓励着他;在儿子取得成绩进步时,又是父亲那谆谆教导勉励着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他。还有更多的讴歌母爱的诗文,如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等,像莫怀戚的《散步》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节操德行篇。如愚公坚忍不拔的移山精神,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风傲骨。

以上只是浅举几例,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提示(如理想、信念、探索自然等)进行不同题材的整理,要注意的是,材料需要再加工,同一个材料可以多角度利用。

(二)、哲理警句角度。指导学生熟记诗文中精炼优美、意蕴丰富的句子,为自己的作文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我指导学生熟记那些精练优美、意蕴丰富的句子,为自己的作文画龙点睛、增光添彩。一次期末考试,作文是要求以“我”为话题的,我的一名学生就借鉴课本《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汪国真的诗歌中的一句“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构思了三个板块:从父母那里,我认识了自己;从朋友那里,我认识了自己;从老师那里,我认识了自己。其文章条理清晰,构思新颖,博得了阅卷老师的欣赏而获得满分。学生作文中时常会出现诸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诚信(亲情、友情、语文、环保„„)爱的深沉”等佳句,如果没有用心的积累是写不出的。而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文章中比比皆是,像鲁迅《故乡》中的“地上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冯骥才《珍珠鸟》中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等等。

语文文本是教育专家们精心选编的,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本中的文章都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文本本身就是现成的写作素材库,应该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利用。

二、用文本作例文,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语文要有用语文的意识。我在利用文本指导学生写作时,针对某篇课文中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当堂指导,也可针对某种写作方法,以多篇课文为例子进行指导。常用的有:

1、对比法。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特征。如写人,可以把个性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邓稼先》为例,作者为突出邓稼先的默默无闻、忠厚平实、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就将其与个性张扬的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还可以把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对比,以《故乡》为例,作者为了更好的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

形象,就分别将二人二十年前后的形象加以对比,成功塑造出一个农村悲苦的农民代表形象和一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的形象,从而揭露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详略得当。内容的详略取决于中心。与中心无关的坚决不写,与中心联系不紧密但需要稍作交代的应该略写,为突出中心的应当详写。以《木兰诗》为例,作品为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详写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辞官还乡及亲人团聚,而略写了战场生涯。此类文章课本中很多,学生稍加回顾就会找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等等。

3、叙述角度的切换

《最后一课》中,都德以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塑造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塑造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出世态的炎凉„„教师可以把有类似的写法的课文罗列在一起,对学生的写法技巧作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指导学生写人时,可先通过旁人介绍、通过其他物件、通过旁人反应、通过环境烘托等手法进行侧面描写。然后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心理等进行正面描写,这样,学生笔下的人物就容易“活”起来。可结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物传记类课文进行指导。我个人认为,《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典范文章,教学此文时,我针对此写作技巧当堂训练学生的写作。

再如,指导学生练习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可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文;进行标题式作文训练,可以《邓稼先》为例;进行书信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傅雷家书两则》、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等为例文;指导学生以小见大的写法,可以《最后一课》、《散步》等课文为例。

三、用文本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新课程标准在对“写作”的要求中指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够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我具体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改写;或者选取片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化无声为有声。

1、改写。利用教材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是百万富翁,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试为课文改写一个结局。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

2、仿写。选取教材中精彩的、有亮点的片段,引导学生对片段进行仿写。如朱自清的《春》的结尾部分,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落分别从“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这里就可以指导学生用比喻句构成的排比段形式进行写作。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可以指导学生以“你好,山泉姐姐„„”一段为蓝本描绘校园一角;以“捧起一块石头„„拾起一片落叶„„采撷一朵小花„„”一段为蓝本抒写心灵。仿照《土地的誓言》中对春天的东北田野的描写去写江南春天的田野。

真正的创作首先来自模仿,所以平时多选取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很有必要。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自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意识,这正符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一项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3、补写。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化无声的内容为有形的语言。如补写《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的“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句话中没有说出的部分。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文章补写一个结尾,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怎样,给课文加个结尾。

改写、仿写、补写等这些方式,是用文本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用文本作向导,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由“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由“物”到“意”的转化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是个内化过程,即客观外物内化为主观情意。这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对社会、自然、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就是要有生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大教师费了不少心思,有的在作文课上开展活动,如开一间“作文聊天室”、“一个土豆引发的思想火花”;有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如上海市特级教师皋玉蒂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在南京、西安、山东等地行走游学。我个人认为,此二类做法,前者只解决了一堂作文课的内容,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迁移;而后者要求太高,形式过于理想,不能推广。

当前,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内容,而是缺少生活感悟。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尽可能利用手头的现成资源——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借助作者的人生体验去体验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

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散步事小,亲情味浓,尊老爱幼,责任重大。然后,指引学生品味细节,联系生活,品味生活。此环节重在教师的指导,以文中细节为着手点。如“奶奶摸着孙儿的头”,就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体验:自己的长辈有摸过自己的头吗?他们为什么摸?当时的情形如何?现在回想起来的感觉又如何?也可以从该文的事件入手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和谁散过步?是怎样的情形?如此一来,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抒发自己的心灵发现,一段段感人的经历重现在课堂,一番番激情的话语怦然而出,学生都走进了真实的自我生活的世界。就在这种氛围下,让学生写“亲情”话题作文,他们还会叫难吗?

语文文本是教育专家们精心研究、科学汇编的成果,其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是阅读教学的工具,也是作文教学的工具。它就好比一座矿藏,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深掘文本价值,多角度利用文本。

„„„„参考资料:

1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有这样的要求: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多少同学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作文呢?我们看到的作文不是抄就是编、凑的,不是爸爸妈妈在雨夜背我去医院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绝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烦和怕,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进入了死胡同,学生对什么优秀作文大全、优秀作文总汇等的爱不释手就是证明。那么该如何走出这个死胡同呢?我认为教同学们注重细节描写可以慢慢让他们不怕写作文,甚至爱写作文。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中的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文艺评论家王朝闻也说:细节,具体描写,是形成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重要条件,是克服概念化倾向的不可忽视的和必须注意的环节。具体说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深化主旨,使文章的形象丰满,可以使文章有亮点,更为重要的是细节描写让学生有话说,有感情表达,有见解表述。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分步骤养成学生细节描写的习惯作来突破作文教学的。

第一步:简单的片段训练来突破。学生怕写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我就让他们写200字以内的小作文。学生们都很高兴,但写的时候才发现也不好写。写惯了平时的长篇作文,现在来写这么短的作文,才开头字数就将超出200字了。我要求能删的都删了,决不能超过200字,要写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慢慢地学生基本适应了,把要说的紧紧凑凑表达出来,没有了开头虚假冗长的议论,也没有了凭空想象的情节,有的只是人情味,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忽然觉得教室里有些空荡荡的,教室里的课桌已经没剩几张了,这也标志着我们班的同学又少了。教室里往日回荡着的喧闹和笑声也消失了,只剩下沉重和压抑的气氛,这种气氛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现实被这种气氛所占有,往日回荡着的喧闹和欢笑声只存在于我的记忆里了。教室忽然变得好空荡,让我有些不习惯。”

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好作文,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这样的小作文写了将近两个月,同学们都已经习惯了,都觉得作文不再难写了。

第二步:突出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突破。学生虽然能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了,但一般都是简单的表述,基本没有什么韵味和深度。在讲解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定义、作用和写法之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要求同学们写心理和环境方面的细节描写。写了一次之后同学们都觉得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更好写些,特别是心理描写,只需要自己这么想就怎么写。下面是其中的一篇作文:这几天不知是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很累,只想好好地休息放松一下。但不管自己怎么休息,却永远放松不了,心里总保持着紧张而又害怕,还有一点纠结的心情。这可能是压力有点大了,现在的生活给了我不少的压力,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的时候连信心也消失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我应该慢慢去缓解现在的压力。

成长中的学生有的是心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习上的、生活上的等等,而作文只需把这些心事再现就可以。同学们找到了作文的真正要义了,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同学们写600

字以上的作文时熟练地运用细节描写。

第三步:修辞方法的熟练运用来突破。重新让同学们写600字以上的作文后,同学们又茫然了,又有了当初的困惑。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字数写不够,要么就是总爱议论。在这个时候我教他们把他们平时写小作文进行扩写,即先写小作文,然后用修辞方法来扩写小作文,并且把用修辞方法的地方标注出来。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不习惯,一篇作文中没有几句是用了修辞方法的。但在字数写不够的情况下同学们还是尝试着来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写作文难,怕写作文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第四步:习惯用细节描写写作文来突破。同学们经过小学六年和初中两年,已经有了自己牢固的作文观念,一旦不提醒又进入以前的状态中,忘记了细节描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训练,让同学们习惯用细节描写来写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下面是一个平时很不爱写作文的同学写的作文。我和绿色的故事

“叮铃铃------”我的天呐,终于下课了,憋死我了。

哎,要怪就怪我嘴太馋,把可乐倒进冰水里喝得太爽了,就一次性把它喝了个底朝天。哦!这不,一上课我就------哎。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拉着普普就往厕所冲,一路上也没顾得多看。

哎!上了个厕所,舒服多了。拉着普普就东摇西摇地慢悠悠的走着。突然,有一小片叶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拉着普普又走了回去,天啊,刚才居然都没有发现。蓝色的隔墙旁边一路的都长满了草。他们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可爱。有的小草叶上还有未蒸发的露珠。有了蓝色的隔墙的陪衬,它们显得更美更强壮了。在隔墙中间一点的地方,有一片小花。它有长长的茎,叶子长在最下面,它的花瓣有点奇怪,一片花瓣有三个缺口,有的有六片花瓣,有的只有五片花瓣。它的花蕊是淡黄色的,高高地像一座小山一样隆起。在那一片草丛中唯独它们是这样拥有高挑的身材,高高地簇拥在哪儿。很是引人注目,可笑的是我刚才居然没有发现。

这种花很普通也很常见,田边到处都是,但我忘了叫什么名字。

它虽然不像那火红的凤凰花一样妖艳,但它的普通和娇小正是我所喜欢的。就像我一样,我也很普通,我们都很普通。

回去的时候我采了几支这种花和野菊回去,拿了一个瓶子装了半瓶水。我把它们一朵一朵地插进了瓶子里,绿色的叶子把瓶口堵住了一群的簇在瓶口,像一朵绿色的花。

这一瓶花的出现很快就引起了班里女同学的注意。虽然生在农村,这些花很常见,但生活在学校,特别是初三的我们早已被书堆埋没,哪还有心情去注意校园里的花。

因为这一瓶花的出现,让我感觉给这个死气沉沉的教室带了一点生机。每当做作业遇到难题,左想右想都想不出来刚想“发飙”时,转头看见窗边的那一抹绿色,心里顿时平静了许多。

是啊,在这个学习紧张的时刻,能够在教室里见到一抹绿色。亲自见证它们的生长,这是多么不易啊!好吧,就让这一抹绿色陪我一起迎接中考吧。

上一篇:《蜀道难》下一篇:国际商务重点题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