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与梦溪笔谈(精选4篇)
1.沈括与梦溪笔谈 篇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石 油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然之如麻:_______________(2)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不若松木有时而竭:___________(4)墨人衣: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2分)
12.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8.(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1)同燃,燃烧(2)作为/把当作(3)尽,完(4)染黑
10.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11.烧火、制墨
12.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不赞成他的看法。(1分)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现代地理学表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2分)
示例②:我赞成他的看法。(1分)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2分)
2.沈括的科学人生 篇二
“他是我们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历史、考古,他都有深刻的研究,并且在各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提出来。他有好些重要的创见,至今为举世称道不衰;他有好些正确的科学论断,远在西方学者数百年之前便明确提出。不可掩抑的光芒表明了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知识范畴内曾作出多么巨大的成就,而沈括便是其中最优秀的创造者之一。”这是我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学者胡道静先生对沈括的评价。
有科学头脑的官吏
沈括,出生于浙江杭州市。他的父亲沈周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指导14岁的沈括读完了家中的藏书。沈周去世后,沈括以父荫入仕,从此开始了他大起大落的人生。
沈括早期一直支持王安石变法,对推行农事生产的新政十分着力。他极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他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7000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1270顷。沈括经常到水利工地了解情况,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还写出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农业科技著作。可见,沈括是个学者型的地方官。
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420多公里河段的地势。沈括不怕日晒雨淋,亲自到田野里测量,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便采用了“分层筑堰法”。这种地形测量法,就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高低之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就取得引水淤田1.7万多顷的显著成绩。这种对地势高度计算竟细到了寸与分,可见沈括的科学态度极其严谨。
1074年,沈括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从此,他的工作重点也从发展农林水利转移到军事外交上来,所管理的区域也转移到了宋朝的边防重地。1075年3月,宋神宗派沈括出使北方的辽,谈判边界争端。在出使前,针对边界“分水岭”的问题,沈括专门从枢密院查阅有关资料。他同样以精细的科学态度查证,居然查出对方要求的边界比前几年双方界定过的边界多了30里。宋神宗闻讯大喜,立即召见沈括,赏银千两,说:“如果没有卿家,这次边界纠纷还真不好解决。”凭借明晰的证据,沈括在与辽谈判的过程中,无论从心理还是证据上都占据了优势。在异国他乡谈判六次,每次都有千余人旁听,沈括都神态自若,侃侃而谈,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多学科知识汇集成《梦溪笔谈》
沈括后来被贬离开官场。他在30几岁时曾经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地方,登小山、山上花朵绽放,如锦覆地。山下有水,澄澈极目;水之上有乔木掩映其中。沈括在被贬后移居到早年在江苏镇江购买却从来没有去住过的园子,居然发现园子和曾经在梦里所看到的极为相似,从此,他称这个园子为梦溪园,自称为梦溪丈人。
沈括博学多识为当时人所共知,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与沈括是同时代人。他在《明道杂志》中说,沈括博学多能,对天文、历书、钟律、壬遁,皆极尽其妙,尤其擅长算数。到南宋后,各种名家笔记和著录都有关于沈括学识、技能的褒赞之词。沈括在梦溪园深居简出,少与人交往。他在心境寂寞凄凉之时,便回忆平生的所见所闻,终于撰成《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一书成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部书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400年。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多次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地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地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沈括还是一位天文学家。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进。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又同时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技术革新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后来,他特地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徒步去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可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这种液体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当时就想到用石油代替木材作燃料。他说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古树,更不能破坏!
3.学术笔谈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三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7日 11 版)
编者接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讲话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为什么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把握哪些原则与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今天,本刊特别邀请专家就这些话题展开研讨。
为什么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郭 湛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7日 11 版)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形式。图为中共陵川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现场。资料图片
我们为什么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和交往,处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对于人来说具有实质意义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砥砺,而自我批评则是人的自我超越。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社会矛盾得以揭露和解决的方式,是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不断优化的机制。社会生活不能没有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无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社会生活是否正常和富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保持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进步的长效机制。
社会生活: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人是在群体中生活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才能生存,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前提。生产和交往的实践是人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每个人都是实践的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以他人为实践客体,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同样作为主体的他人实践的对象。社会生活中实践着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处于彼此相互作用之中。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实践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应当以不妨碍他人同样的自由为条件。因此,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的自由实际上是有多种限制的。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契约”,包括法律、道德以及各种规则甚至整个文化,都以不同方式规范即制约着人实践的自由。对于人的实践的制约不仅来自实践外部,而且在于实践本身。现实的人的实践是有目的的,为实现目的又要有一定的手段,包括运用手段达到目的的方法。这种目的与手段、方法是否适当?运用这种手段、方法能否达到目的?这种实践有怎样的结果或后果?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的影响如何?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能不关注的。
受到他人实践作用的人,有权利就这种实践对自己乃至社会造成的影响予以评价,特别是对不良的负面作用加以批评。从哲学上讲,这就是对人的实践的批判。考虑到自身的行为、行动对他人乃至社会的影响,负责任的实践者会自觉地反思自己实践的问题,寻求改进的方法。这就是自我批评,从哲学上讲即对自己实践的自我批判。完整的彻底的实践批判,是外在的与内在的实践批判的统一,是借助于外在批判而实现的自我批判。
在社会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方面,就特定的批评对象而言,对被批评者的批评与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两者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在正常情况下,他人的批评会引起、促使自我反思即自我批评,通过实践的改进而导致问题的解决或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具有二重性,既是批评者,又是被批评者。作为批评者与自我批评者的角色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事实上,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存在。参与社会生活,就意味着参与批评与自我批评。区别只在于,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积极的,还是扭曲的消极的。在当代中国,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作用需要更为自觉的认识。
人与人相互砥砺与自我超越
社会以人为主体。在社会共同体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从根本上说是平等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1页)人与人的平等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社会是一种公共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每个人都有批评别人的权利,同时也要准备听取别人的批评。面对别人的批评,人应该反省自己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都有自我批评的义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负有社会的责任,应该负责任地批评别人,同时也负责任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触及灵魂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人与人的相互砥砺和人对自我的超越。
平常我们所说的批评是批评别人。批评的实质在于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如果这种批评是实事求是的,能够使被批评者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那么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者是被批评的人。相对来说,真诚的批评者是情感与理性的付出者、奉献者。被批评者只要通情达理,就会由衷地感激批评者。每个人都有缺点,因而是不完善的。如果我们愿意使自己更接近于完善,那么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克服自己的缺点。而要能够克服缺点,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达到自我完善,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人们常常自以为是,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能够从别人的批评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对于改正缺点、完善自己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复杂而又“有常”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早就意识到批评对于行为改进和完善的意义。据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因为他知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闻过则喜,这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道;而闻过必文,则是与此相反的小人之道。孔子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文过饰非,不仅不能认识缺点、克服缺点,反而会造成新的过错。“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过而能改,一减一等于零;过而不改,一加一等于二。可见,能否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关系到是使过错归零还是翻番,这个账不可不算清楚。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与亲情、爱情能够三足鼎立的是友情。没有谁会否认朋友对于生活与事业的意义。朋友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劝善规过,即古人所说的“朋友有劝善规过之谊”。“劝善规过乃益友。”这样的益友是一种诤友。孔子说:“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诤字从言从争,即以言争之,直言是非。所谓“诤友”是敢于当面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为其发热的头脑降温的人。这样的诤友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批评是真正的帮助。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批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砥砺,是通过思想交锋,分清是非,改过向善。由批评引起的自我批评,如果确实发自内心,带来明显的进步,无疑是人的自我超越。以理性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为契机,敞开自己的胸怀,从善如流,是情感和思想上的升华。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心之所以使人进步,就是因为能够接受批评、听取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做得更好。具体的批评意见即使不一定都正确或可行,也不应拒绝,而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社会矛盾揭露和解决的方式
由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1956年底,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我希望凡有问题的地方都用这种方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64页)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而推广到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人民内部,是揭露和解决社会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
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指出,“共产党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如果党内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11、306页)。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特别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并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 的方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0页)“团结—批评—团结”这个公式中的“批评”,是包括自我批评在内的。因而这个公式实际上是“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就是说,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进一步团结的目的。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有利于解决矛盾而不是增加矛盾。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规定的。革命即意味着批判,批判不仅包括对象批判,而且包括自我批判。马克思说:“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74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永不骄傲自满、勇于自我批评的阶级和政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
能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衡量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重要尺度。列宁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67页)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郑重地对待自己,就不可能郑重地对待别人,也就不可能得到别人郑重的对待。这当然是关涉其政治生命的大事。
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网络和媒体中,各种形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泛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机制,它的作用在于揭露和解决社会矛盾。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态度是回避、掩盖或放任矛盾,积极的态度是正视、揭露和解决矛盾。矛盾不断发生而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和社会向前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促进人和社会把缺点变为优点,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优化机制。它使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受到评判、选择和改善,因而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团结—批评—团结”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公式:“团结—批评—进步”。所以,我们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同生命需要新陈代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努力把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孙占元 张书林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7日 11 版)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总书记2013年9月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努力把握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与方法,深刻查摆问题、清晰找准问题、有效整改问题,进而达到“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遵循
为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正准确到位,必须自觉遵循的原则要求有:
坚持党性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就要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就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剂真正爱护同志、自己的苦口良药。作为共产党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自己或别人有什么问题,就摆出什么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批评什么性质的问题;是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批评什么程度的问题。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尖锐性同科学性结合起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纠正错误,又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团结同志共同进步的目的。
出于公心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对同志和自己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出于公心,将“公”字立中间,坚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公开、公平、公正、公道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带有任何偏见、刻板印象,不掺杂任何私心、不裹挟任何私欲、不搭载任何私人企图、不借机去谋取任何私利,坚决防止借批评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与人为善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党内和谐的营造是本质统一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做到与人为善,就必须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善待人,一切从党内同志的健康成长、积极进步之需要出发,切实营造批评者与被批评者 6 友好相处的和谐融洽局面,坚决反对以批评别人来泄私愤、鸣不平甚至借机整人的不良企图。只有批评者充满人文关怀,被批评者才能真正是如坐春风。
触及灵魂原则。一个班子或部门中,大家在一起共事,每个人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问题、为人处世风格,大家彼此都是熟悉的。但在开展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仅止于此就过于表面化了。我们必须力求透过表象看本质,深入探究党员干部行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只有这样,才能使被批评者真正触及思想、触及灵魂,深刻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与缺点再也无法遮挡这一事实,进而自觉形成问题必须彻底解决、缺点必须立即克服的紧迫感。
有则改之原则。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自查自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服务人民。因此,必须自觉地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心放到如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上,充分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斗争武器发现、定位、剖析、整改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方法
群众批评:与群众谈心法。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不断满足群众紧迫的利益诉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清晰的把握和认知。为此,就必须自觉坚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的原则,主动与群众谈心,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群众的利益诉求。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实质上是群众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员工作进行的批评与评议,是充分听取作为党的领导对象的广大群众批评之声的一种方法。
自我批评: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法。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着力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等方面来深刻地对照检查自身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总体情况。对照检查材料撰写得是不是到位,最根本地要看当事人对自己的批判与批评是否伤筋动骨、触及灵魂。可见,这种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的方法,本质上是开展自我批评的一种规范化形式。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所开创的党员、干部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的形式,就是一种在党内开展深入自我批评的新方法。
综合批评: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法。为保证群众路线教育的实效性、防止走过场,使教育活动真正达到搞清思想、理清思路、找准问题、整改问题、促进工作的目的,用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和方法,让领导班子中的每一 个成员都真正“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为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就要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开展自我批评,从思想深处、灵魂深处带头查摆“四风”问题;会上开展相互批评时,只谈问题不评功摆好,杜绝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甚至变相表扬,杜绝好人主义之风;开展相互批评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查摆出来的问题之整改责任落实到人。
辩证批评:把握开展批评的两分法。要自觉克服主观片面的批评观,牢固树立客观全面的批评观。一是主流与支流兼顾。在肯定被批评者的主流工作业绩、人品秉性的前提下,着重批评其在支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是内因与外因兼顾。主要应侧重于对被批评者存在问题的自身、主观、内因的剖析,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外在诱因。三是历史与未来兼顾。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针对党内同志以往或当下存在的问题、缺点的一种评议,侧重的是被批评者的历史与现实表现,并不代表其未来成长。因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被批评者的过去历史、当下与未来贯通起来。(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念好“四字经”
张向鸿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7日 11 版)
今年7月,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河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调研,并对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全面的指导。河北省委贯彻中央和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广泛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共计17万条,其中反映问题的三万多条。9月23日至25日,省委常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习近平同志全程参加,并指出“有话要摆在桌面上说”。省委常委们结合工作和岗位职责,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党性修养各方面寻找差距、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了具体整改方案。从这次民主生活会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一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是一个“警”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革命时期和战争年代,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净化党员干部思想、解决党内矛盾,不断纠正自身错误、化解风险挑战、优化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和平建设时期,不断增长的经济绩效和长期执政的政治环境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得以缓解,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的功能渐渐弱化。正如这次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干部们所剖析的,面对政绩和赞扬,有些领导干部不免飘飘然、骄傲自满起来,“经历多了,职务升了,做官久了,作风上的自我要求反而没有过去那么严了。”这 也正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所在之一。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要使我们在思想上引起警惕,从工作中得到警示,牢记“两个务必”,通过“诤友”的“道义相砥,过失相规”不断检视、反省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常怀惕厉之心,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是一个“公”字。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所在。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党不必隐瞒、也不能隐瞒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就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正是靠这种敢于接受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我们党才具有了自我纠错、不断进步的能力,不断地走向胜利。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出于公心,更是为了办好“公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总书记也强调,要既从分管工作上查摆剖析问题,又从思想上、党性上找差距。也就是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从组织的角度上是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实践的角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坚持为公不为私,对事不对人,不得掺杂个人恩怨、不得计较利益得失、不得搞远近亲疏。
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键在一个“真”字。我们党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严肃的政治纪律的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为了廓清认识、明辨是非,进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达成党内的团结一致。因此,首先要敢于动真格地提出问题。这次河北省开了四个半天时间的民主生活会,不管批评还是自我批评,谈问题都落实到具体个人、具体工作、甚至具体的数字上。一次民主生活会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就在于每个人都敢于说真话,每一条意见都切中要害,不虚化、不掩饰。“既有红红脸、洗洗澡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其次要下真功夫解决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是通过党内民主方式发现问题的一个环节,关键是要集中集体智慧,着力找到症结所在,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落实责任,排出整改时间表,制定监督奖惩措施。这次民主生活会像一次集体“会诊”,每个人都是良医诤友,既不讳疾忌医,也不怕彻骨之痛。大家坚持党性原则,摒弃好人主义和鸵鸟思维,坦诚面对,开诚布公,掏心见胆,直抒己见,开出一系列真正治病救人的“良药”,而不是有名无实的 9 “假药”,更不是口蜜腹剑的“毒药”。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成了解决党内矛盾、统一全党思想的最佳良方。
四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在一个“规”字。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扎好制度的笼子。特别强调健全党内生活,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要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这些重要的论述明确告诉我们,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制度化,成为严格的党规党纪。抓住了这个关键,批评与自我批评才不会流于形式,不会成为空谈。民主集中制才能得到有效贯彻,进而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或者一个人手中。从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来说,首先,只有平等的权利主体之间才具有平等对话的可能。因此,制度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确保每个委员的权利平等,这样才能充分交换意见;如果书记和委员之间只是一种上下级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那就很难展开积极的相互批评。其次,要正确理解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所谓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委员先民主发表意见,然后由书记集中做出决策;而是在书记的组织和主持下,用民主讨论、充分酝酿的方式,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集体决策。再其次,制度对每个人都应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制度一旦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每个人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4.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篇四
原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译文
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他造的弓有六个优点: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而有力;第三,多次发射,弓力不减弱;第四,天寒暑热,弓力始终一致;第五,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第六,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斜。
一般说来,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寿命长,只是怕弓力不强劲。要想弓力刚劲,关键在于整治筋。大凡生筋长一尺,干了就缩短一半,用胶液浸泡而后梳理直,又恢复到一尺,然后再使用,那么筋力就已经涨到了尽头,不会再伸长松弛了。又揉制做弓的木材,使它向开弓相反的方向仰曲,然后在上面黏结上角和筋。这是整治筋的两个方法。
大凡弓的把手短,那么开弓就容易,但弹力小(这是说拉开弓弦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缺乏弹力)。弓的把手长,那么弓就硬,但很难拉开(这是指将弓拉开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弓臂木材很强硬而不顺势弯曲。弓节是指弓臂上安装的衬木,弓的把手长就很难开弓,把手短就缺少弹力)。弓节如果长短适中,那么开弓就容易而又有力,而且弦声清脆质实。
凡是弓刚开始使用或是在天冷的时候,弓就很强劲而难以拉开,使用久了和在天热的时候,弓力就弱,箭也射不远。这是胶造成的弊病。大凡胶要涂得薄而筋力要涨尽,弓力的强弱依靠筋而不依靠胶。这是弓久射而力量不减弱、寒暑变化而弓力始终一致的原因。
弓体端正而不歪斜是由木材决定的。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就是直的,那么开弓就不会歪斜。这些道理是制弓的人应当知道的。
鉴赏
弓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主要的远射兵器,古人极为重视弓的制作,积累了一套完整的造弓理论。沈括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评价弓的“六善”,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材料的选择上,制弓的材料需要“性体少而劲”,即要求材料质量轻而强度高。在现代材料力学中,这是一个应当优先考虑的原则。
制作工艺方面,沈括强调角筋、干材的整治。角筋要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无复伸弛”,不再产生残余变形;干材则需要反复揉制,使其承受反方向的作用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对材料施加预应力作用,让它们产生抗拉力,符合现代结构力学原理的。
【沈括与梦溪笔谈】推荐阅读:
台历与落叶与流年作文06-18
光荣与梦想 责任与使命10-0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与统一07-01
高中体育与健康知识与10-09
天气与气候教学实录与反思12-26
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07-0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09-13
期中教学与管理得失分析与反思11-29
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的衔接与配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