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作文六年级

2024-10-09

日落作文六年级(精选16篇)

1.日落作文六年级 篇一

日落,一个无形力量的东西。它,令人发出乡愁,怀念故乡;它,勾起每个人的过去点点滴滴;它,也教会了世人一个深刻的哲理。它的光芒,也渗入了世事沧桑,不少热的泪水。不要忘记黄昏——那远远日落!

每当在黄昏,在遥远的那座山上,总会看到和煦、淡黄中暗红的光芒,它便是日落的影子。从古到今,有多少游子在日落之中看到亲人,看到了家;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远远日落大挥毫毛;又有多少人触景生情,流下晶莹的眼泪,多少文人墨客见日落而悟理呢?

“日落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离乡游子——马致远,所发出对故乡的极度怀念。这也是当他看到一轮日落时所发出的感慨。可见黄昏中的日落,可见日落那道幽长的柔光有多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勾起游子的乡愁。的确,自古以来,“日落西下”让不少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日落,用它那特殊的光芒令每个人永远记住了家,不管有多么坚强的人,有多么忘义的人,都会被日落所征服;日落,用它那幽长的余光照向天涯海角,照到每个人的心中,伴着微风,他们也体会到了某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觉!

何不尝换个角度面对日落,何不尝把日落看成一道风景线。

日落,不同于清晨的太阳,它拥有独特的光芒;日落,不同于当午的烈日,它舍弃强烈耀眼的光芒。当我们在黄昏时,平视远方,就能看到日落。这时,我们可以用肉眼去正视它,一望无际的晚霞变得美丽,因为有了它,心灵变得无法摸测。无论如何,我们在此时,心灵不应有杂念,应变得单纯,望着远方的日落享受大自然,享受日落给予你的温暖。不过在我们在享受日落这道黄昏时分的风景时,别忘了“日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虽然我们每天欣赏到日落,但每个不同的黄昏,我们欣赏到的日落又是另一番景象,也许在某一个黄昏,你有幸欣赏到了美丽无边的日落,但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明白这时的日落只是昙花一现,只在短暂的黄昏中才拥有,因为时间是在流逝。过去后,我们不必因此而惋惜,只要我们曾经珍惜过它就行了。对待我们生活的每件事,也该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成为日落。

你是否想过在日落之后是什么?之后便是朝阳。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如果你在日落之时,心情变得悲

伤,何不尝把自己看作刚刚开始的朝阳呢? 日落,一个无形力量的东西。它,令人发出乡愁,怀念故乡;它,勾起每个人的过去点点滴滴;它,也教会了世人一个深刻的哲理。它的光芒,也渗入了世事沧桑,不少热的泪水。不要忘记黄昏——那远远日落!

2.日落作文六年级 篇二

一、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

现今, 学生生活的很不快乐, 从开始上学的那天开始便成为了学习的“工具”, 不仅要在学校学习, 有的还要去私人承办的辅导班学习。周而复始, 学生“望学生畏”。他们因没有了快乐的体验而不愿意学习, 更别提写作文了。另外, 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对文字带来的冲击也是超乎想象的,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他们更迷恋在网上发表一些叛逆的言论, 以表达自己的种种不满。

(二) 教师自身问题

有的教师自身作文素养就不高;有的教师已经不再自己写作, 更不用说研读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或理论了;有的语文教师本来不是学中文的, 迫于学校的压力才转行教语文, 文学底蕴比较薄弱, 所以在作文教学时他们的指导也只是起“隔靴搔痒”的作用。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胡编乱造”, 长此以来, 学生对作文只会越来越漠视。

二、解决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的方法

(一) 引导学生立足生活, 学会选材

文章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所以, 教师在讲授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作文材料。我在教作文教学中通常不会给学生命题作文,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一定的作文范围, 让学生进行半命题作文或者自己命题再作文。这样做, 不仅给了学生自行思考的余地, 还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比如写人作文, 在写他人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写起, 先写“我的优点”或“我有个明显的缺点”, 然后再把外貌、性格、爱好综合起来, 写段“我的自画像”, 进而从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好他人。

(二) 教给学生巧分段落, 体现结构美

在批阅作文时, 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整篇作文下来只有一个自然段或两个自然段。这样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学生的思路是不清楚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给自己的作文进行适当的分段。首先, 明确要求学生要把作文分为4到5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必须单独分为一个自然段, 中间的内容应该分为两到三个自然段。另外, 也可以把要强调的一句话单独分为一个自然段。其次, 教给学生, 不同题材的文章往往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记叙描写类文章可以以时间、空间、事物、事件的不同分类或感情变化来划分段落;说明类文章多以说明对象的逻辑分类 (如总说和分说、重要和次要、事理发展过程、物品生产或制作过程等) 来划开。

(三) 在具体的情景中作文, 体验快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快乐作文依然是他们需要的。教师在讲授作文时要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快乐中成长。我设计过这样的作文情景: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细致的刻画心理描写, 在正式上课之前, 先带着学生玩一个成语积累的游戏——积累和心理描写有关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然后, 给学生四分钟的时间记忆这些成语, 记忆多者可以获得个人的加分奖励。当这个环节结束以后, 告诉学生游戏的名字——击鼓传信, 并且宣布游戏的规则——一位学生上来当鼓手, 用板擦敲击黑板即可。当鼓声响起来时, 从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开始沿“S”字形传信。鼓声停止时, 信在谁那儿, 那个学生就打开信封看看任务是什么, 然后按任务去做, 不过这三封信也不全是任务还有奖励。接着, 民主选出鼓手, 同时告诉鼓手击鼓的时候不能太短, 接下来就是游戏环节的设置。

1. 游戏前

师:采访第一位学生, “能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吗?”

生:我很失落, 如果第一封信里有奖品, 那我岂不是拿不到了。

师:采访中间一位学生, “你现在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我很纠结, 因为我希望拿到奖品, 但又害怕完成任务。

师:采访最后一位学生

生:……

2. 游戏中

第一轮游戏, 传递的是惩罚的信封, 鼓声暂停时第一轮游戏结束, 采访被惩罚的学生, 让其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同时, 指导其他同学观察此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第二轮游戏, 传递的是奖励的信封, 在这轮游戏中, 学生不知道是惩罚的信封还是奖励的信封, 这时候在传递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就开始了急剧的变化, 有的学生担心是惩罚的信封, 所以传的就会快一些, 有的学生期待是奖励的信封, 所以在传递的时候就会慢下来, 这轮游戏中, 只要参与的学生, 心里必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第三轮游戏, 传递的是惩罚的信封, 设置这轮游戏的目的和第二轮一样, 也是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 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

3. 游戏后

游戏结束后, 教师要出示板书, 引导学生回忆游戏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作文的思路, 有必要时还要教给学生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以及段落的过渡方法。

总之, 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多写,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窍门, 以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心情愉悦、充满激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才会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王万和.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四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3) .

3.日落作文六年级 篇三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文化蕴含的体现,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不难看出,对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已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作文中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思路混乱;假话、套话、空话长篇累赘,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等。一直思考着该怎么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们学到实处,真正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反复纠正错误,却收效不佳。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于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以片段写作训练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有明显进步,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端正,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所谓“作文片断”是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而进行的片断写作练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 。反之,连一段都说不流利,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可见,片段训练是为篇的训练打下基础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写篇的训练。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有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在教学中快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此,结合我的亲身教学实践和所阅读的资料,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片断描写的训练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文本,举一反三

1.随文情境,练习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利用现有课本资源,依据课文创设的情景写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动笔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教《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在读《理想的风筝》时,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理想的风筝到底是怎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作题目;学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所理解的理想的风筝,再让学生把这两次的感受写下来。这些片段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行其他习作训练的时候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感想。

2.大胆想象,抒发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先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又如《开国大典》,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这样在读中练写,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还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稻草人》,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3.仿写迁移,提高能力。

课文提供的素材很多,比如语言表达的方式、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课文中的名篇佳句是语言大师们苦心孤诣锤炼语言的杰作,是语言运用的范本。因此在感知课文后,抓住文中的美句让学生仿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结构,是课文中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句式優美的句子。比如学了《怒吼吧,黄河》,可以仿照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等生活情景片断;还可以利用仿句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排比等修辞意识,增加语言的文采。如学了《山海关》可以仿照课文第四段“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的句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又如在教学《永远的歌声》开头和结尾时,可引导学生细读开头和结尾,理清这两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分析理解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它的表达方法,并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仿写一个开头和结尾。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留心生活,积累材料。

没有平时的积累,就没有“文思如泉,笔走如神”,把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设计成一个个小片断。校园生活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学生练习片断的好材料;自然课上介绍的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体育课上生龙活虎的场面,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都是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材料的来源之一。常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所思、所感。如:有一次语文课上,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快要下雨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围绕“快要下雨了”说写片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校外生活,社会见闻,家庭生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景色的千变万化等等,更是取之不尽的材料,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用恰当的语言来描绘,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积累表达材料。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刊,开拓视野。阅读时注意作者是怎样造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细心推敲好词佳句,并摘录优美的词句段,细读成诵。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朗诵,师生欣赏评析。当学生朗诵完后,有意识问他从什么书报上看到的,为什么选这些句段。原来我做法是每天看课外书后进行摘抄,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作用也不大,久而久之,还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多。后来在网上我发现有老师变“摘抄”为“摘默” 。比如:给学生的摘默内容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句” ,要求学生选中好句以后,要读读背背,然后默写下来。两周以后进行“背诵比赛”,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进行擂台赛,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摘默”成果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摘默”的兴趣。而且摘默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交流,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在习作时就可以“顺口拈来”,从而做到“厚积薄发”。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日落三年级作文 篇四

今天,我特地来观赏日落。

太阳在山顶上玩耍,久久不愿回家,天空是血一样地殷红,像是太阳的避风港,太阳好藏在里面,不被山发现,而太阳的尾巴——光,调皮地在云中捉迷藏,一不小心暴露了经常出现行踪,把它的光芒轻轻细细地洒在我的身上,让我沐浴着阳光,我感到舒适极了。而太阳,又像一个顽皮的小姑娘,一会儿在云上跳着,引起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之飞上了去端;一会儿在山上走着,边走边欣赏山上的风景,像一个阔家少爷。

这个顽皮的小姑娘慢慢地向下降去,但很快又快乐地向上弹出,然后又向下降去,向下降去。最后,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天暮中的“明灯”慢慢地出现了。

5.五年级日落即景作文 篇五

太阳不如平常日一样四放光芒,是橙色的,只是因为上面有一层薄薄的云,太阳的线条就被它清晰地勾勒出来了,就像一幅油画,颜色是渐变的,从最上面的金黄慢慢变成黄,再慢慢变成土黄,又从土黄变成了橙色,又从成色变成了红,之后便是黑红了。

我家旁边是大夫山,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山尖上是翠绿,山腰上是深绿,山脚就是墨绿了。太阳从高高的天空慢慢下降到山尖上,这时太阳光渲染了半边天,我突然想起小学时的《火烧云》,虽然看不见那火红奔腾的骏马,但还能看见多彩的颜色,火红火红的云就像是太阳的发丝,散发出不可抗拒的“清香”,“发根”紧紧地抓住太阳,“发尾”却放肆地张扬着,把整个天空吞并。

可惜美的东西只是一瞬间,就如昙花一现,太阳这时向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露出半边脸,被“大山妈妈”给挡住了,可她的脸还是一样红,红通通的像一只熟透了的苹果,有过了一阵儿,太阳真下山了,但还有点余光在山的周围,我又想起了刚刚那美丽的样子,不久,夜色来临了,地上红灯绿酒,但我还未曾忘记太阳的样子。

现在已是完完全全的黑天,天上有许多的小星星只可惜没有月亮,在这样的星空,也许只有落日才可以和它相媲美,老一辈的大人们说过昨夜的星空灿烂,今天的太阳也会格外的晴朗,现在,天空中布满了闪烁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而明天的太阳是否会如今天一样美丽?

想起来上天是公平的,在蔚蓝的天空中不仅有美丽的星空还有那让人难以忘却的落日。啊!大自然真是一位优秀的画师,虽然圆日很死板,却不失色彩的美丽。

6.日落即景五年级作文 篇六

一片温柔的红色,铺在人们的脸上。使人们原来就好看的脸越发红润了。

云彩不知从哪儿挤了出来,懒洋洋地趴在天空缝出的蓝色毯子上。它们穿上了五彩的礼服,美轮美奂。

日落西山,彩云随风飘荡。有的似小家碧玉,被地面上攒动的人头吓得羞红了脸;有的似天兵天将,穿着被血染红的战衣奋战沙场;有的似成群的绵羊,雪白的毛被染成了橘红色。

醉容,醉容,地上的人们抬起鲜花般娇美的脸,陶醉于云彩创造的美好世界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不知不觉,人们融入这幅水彩画中。

夕阳淡了,渐渐隐入到那沉迷的山色中。可它却依然竭尽全力射出它彩色的光芒。云彩却没淡,继续在那里逍遥游。

阳光还是有的,但不多了,云彩还是有的,但不艳了。失去了原来红色的妩媚,却多了点儿橙黄色的素雅和恬静。

夕阳更淡了,似乎要躲到山的怀抱中。夜幕悄悄地织上天空。

云彩变成了淡紫色,好似一条柔软的丝巾,挂在暗蓝的天空中。

天暗了,暗了;云淡了,淡了。

7.日落作文六年级 篇七

一、增强有线信息化发展或参与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联合发展核心技术,融入信息产业。

面对《纲要》“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要求,有线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首先是正视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共同创新,是被实践证明可行的方式之一,关键是有线能否改变在技术上自娱自乐的文化。其次是“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对有线而言,不是信息技术体系不够安全可控问题,而是体系思维不足的问题;不是面对国家信息化的大体系,而是自我封闭的小体系,重视单点安全,忽略体系安全;局部成体系,整体无体系;没有“以体系化思维弥补单点弱势”;不能互联互通、不能流通、标准混乱等,都是体系不足的表现。第三是没有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由于各地网络公司在技术上各自为政、自立为王、傲视群雄、孤芳自赏,有线既做不到“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更做不到“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有线的产业生态是作坊式的生态,由于“山大王”文化、规模不足、标准七国八制(形同没有秘书长、没有常任理事国的联合国),大企业不愿参与,小企业饱受有线无理拖欠款项的痛苦(拖欠企业款项已经成为某些广电自我炫耀的文化)无法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妨碍有线“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的三个基础问题,靠有线自身难以解决,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重构,即重构体制和机制,重塑观念,重造组织,重立权威,重建战略以及重构体验、重构内容、重构模式、重构网络……

(二)“夯实基础设施,强化普遍服务”。

有线基础设施首先恐怕不是夯实的问题,而是完善的问题,有五大基础设施必须完善。首先是双向网络;双向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应该无条件的实现双向,特别是“上楼村”和合并村,不能再让短视的文化或斤斤计较的有线小农经济文化盛行了。其次是700兆移动网;需要强调的是,在有线自身打造不了产业生态时,另一个选择就是加入其他的产业链或产业生态;显然有线加入通讯产业链并不具备优势,通过700兆,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加入汽车产业链;因此,在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媒体和汽车成为家庭必备工具的时代,建议有线构建以车载WiFi、OTT手机、视频点播或广播、接收北斗卫星服务等为特色、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网络,使车载WiFi网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缺胳膀少腿的有线是没有报名资格参加国家信息化“奥运会”选拔赛的,充其量只能参加“残奥会”选拔赛。第三是接入互联网,包括自然村的无线宽带接入;偏僻的自然村可以没有交互电视,但不可以没有面对手机的互联网。第四是网络智能化,包括大数据、云平台和自身信息系统;需要强调的是,网络智能化不仅是网络的感知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运营商而言,更强调网络的适配能力,不仅是适配自己的发行的终端,更要能适配各种市场化的终端,不能再走机顶盒闭关锁企的老路了,否则有线无法面对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物联网。第五,做好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个机构提供独立的、由政府机构控制的、接入政府自己平台(而非接入有线平台)的网络准备,提供线路服务已经是过去时,完整的、提供政府可管可控(不是有线可管可控)的网络才是现代时。

对有线而言,“普遍服务”不是个性化服务,更不是为高端人群服务,就是为穷人服务,为弱势人群服务;为穷人和弱势人群服务才应该是有线真正的服务特色。在普通服务上,有线至少应该做三件事。一是普及高清或4K机顶盒,构建了双向网络而没有开通交互电视是真正的浪费。二是将用户数不到网络用户数的5%(世界商业经验数据表明:长期低于5%业务,除非高价格面对高端人群,否则很难普及)业务取消或重新改变商业模式。三是,把宽带视同有线电视的基础配套业务,即有线电视收视费含交互电视的普遍服务、宽带的普遍服务。

(三)“开发信息资源,释放数字红利”。

有线构建“新闻交换平台和新闻大数据”,并向全媒体开放,既是广电及有线参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更是贯彻中央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的举措,通过新“新闻交换平台和新闻大数据”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纲要》给整个广电“开发信息资源”的历史机遇,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建议主管机构再不能不作为了,应该按照《纲要》要求进行统筹,包括“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由于新闻的地域性特点,建议构建两级平台;一级平台以省为单位,实现本省的新闻交换和大数据,并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全面开放或服务;二级平台由国网实施,实现各省之间的新闻交换和全国的新闻大数据。

此外,有线应该学习中国移动,实施内容基地建设,由有意愿的省网或几个省网构建专业的内容基地(如:教育内容基地、旅游内容基地、健康内容基地、节庆基地等,由各省网自愿参股,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向全国网络公司统一发行,并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放。

“新闻交换平台和新闻大数据”不仅符合《纲要》中重大任务的要求,而且可以作为把握舆论导向、实现可管可控的基础,既是广电利用自身资源推动信息化的经济任务,也是广电把控舆论阵地的政治使命。

(四)创新人才机制,破除“提拔”自古广电华山一条路。

《纲要》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终的竞争。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壁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有线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以及收入水平,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反而是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有线实习、用有线项目练手,技能提高后,纷纷跳槽另谋高薪);有线的人才文化是提拔文化。解决之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建立新的职系,让技术人员有成长的空间,让“水手长的工资可以高于船长”(如美国海军)。第二个方面,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有线的人才机制,包括外包、众筹、联合,例如校企联合、科企业联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第三个方面,主管机构不仅应该把广电的三大院(广科院、规划院和设计院)建成科研中心,更应该把三大院建成人才中心。

(五)与国际接轨,参与“一带一路”进程。

有线要意识到,有线现在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标准落后以及产业落后,其中的标准是指与国际标准的脱轨,即有线的国际标准参与度较低;甚至自己把自己脱变为不伦不类的通信产业。有线应该建立类似于美国有线电视实验室这样的机构,特别应该学习美国有线电视实验室的机制。按照《纲要》的要求有线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此外,能够采用国际标准的尽量采用国际标准,不能老是自我标准、作坊式的试点、孤芳自赏的炫耀;希望自我创新的标准,一定要有产业配套,特别大企业的介入,否则会重复小规模、高成本的老路。

此外,有线可以按照《纲要》的要求,实施网络输出或对外投资网络,向东南亚、独联体或其他“一带一路”的国家输出,北京四达公司的在非洲的实践,应该值得有线学习和尊重。提醒一下,有线网络输出时,一定要注意本土化,即语言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本地公司化、本地法规化。

二、创新信息化应用,主动融入“五位一体”

(一)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有线面临着八个方面的转型,即由封闭向开放转型、由单一业务向多业务转型、由单一媒介向多媒介转型、由媒介向媒体转型、由经营用户向经营政府转型、由经营家庭向经营社区转型、由经营频度向经营流量或网络转型、由资金运作向资本运作转型。《纲要》不仅给予了有线转型的机会,也给予了有线依靠政府、帮助政府、发挥网络优势、培育地方信息经济的契机。有线利用专网的独特优势至少有三个领域可为。第一领域是为地方政府构建独立的、可移交地方信息委或工业部门直接管控的、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满足工业4.0要求的物联专网。第二个领域是地方政府构建独立的、可移交农业部门直接管控的、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农业信息专网。第三个领域是为地方政府构建独立的、可移交商务局直接管控的、以村镇电商店为基础的、对接互联网的电商专网。此外,有条件的有线可以参与本地信息化平台建设和高新开发区的配套建设。

(二)主动为政府提供网络服务,帮助政府“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有线在此领域具有绝对的网络优势和体制优势。简单地讲,就是“拆网”,为每个政府机构构建一个独立的、由政府机构直接的管理的(而不是有线管理,有线只是提供所需服务)、对接政府平台(而不是有线平台)的专网。再次强调是一个政府机构一个网,理论上政府有多少职能机构就有多少专网。《纲要》给了有线重新赢得政府信任的机会,有线没有理由丧失这一历史机遇。

此外,有线还需要充分利用电视机屏幕,既要成为政府电子政府的窗口,又要成为政府机构发行手机APP的导流窗口。

(三)“繁荣网络文化”,有线大有作为。

在《纲要》的指引下,有线至少可以做五件事。第一件事,接入互联网,发展宽带。第二件事实现电视二维码向手机的导流或APP发行。第三件事,在审播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开放交互电视平台。第四件事情是向主管机构的认可的合法电视牌照方全面开放交互电视平台。第五件事情,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更加开放地开展700兆的点播服务。

(四)从智慧社区做起,“创新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是《纲要》给予有线的又一契机。需要提醒有线两点。第一点,“智慧社区”一般与电视无关,只与网络有关;也就是,智慧社区是在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地。第二点,每一项社区应用都是一个独立的专网,并直接归属对应的政府机构;如,社区电影院的电影网归属广电局、社区多功能教室的教育网归属教育局、社区康复中心的康复网归属民政局、社区远程问诊的医疗网归属卫计委、社区儿童游戏吧的游戏网归属体育局或文化局、社区舞蹈练功房的舞蹈培训网归属文化局、社区网店的电商网归属商务局、社区电子公告网归属本地党委或政府部门、社区群防群治的监控网归属政法委、社区B2C的可视通讯公共服务网归属街道办事处或政府公共服务部分……

(五)积极参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

对有线而言,除了宣传之外,就是为环保局构建一个独立的、归环保局直接管控的、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满足环保局要求的环境监控专网。

三、守住底线,依法传输

可管可控、安全传输是有线的命根子,是天条;绝不可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为了所谓的技术人员偏好、为了所谓无原则的互联网越过雷池一步。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行动上守法合规是有线存在的根本,否则,有线完全可以被其他运营商替代。《纲要》中的“环境”对有线而言,就是守法。可以参与信息化发展环境的治理,可以主动地提出建议,但行动上不可妄为。例如,所谓的广电云盘,建议三思而后行,不仅投入后没有多少人使用,而且会给企业带来政治风险(提供藏匿不良品的公共空间,对广电而言具有政治风险)。

8.邓氏桥梁永不日落 篇八

邓氏桥梁与世界纪录

在地球这块璞玉上精心雕琢的人,是时代的骄子。美籍华人邓文中博士研究发明了建设桥梁的“拉索挂篮法”、“顶推法”、“平开法”,用以改造旧桥的“加拱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他用智慧铸钢,用汗水浇梁,为世界路桥史立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永远是时代的骄子。

我们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采访邓文中博士时获悉,邓文中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百余座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或监管工作,业绩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全球的1/10、北美的1/5斜拉桥是由他设计的。而且他设计的桥梁高效、美观和引人注目,能够充分反映出所在国家、地区的环境、文化和历史特点,很多都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在全球各大洲都有邓文中设计和建造的桥梁,所以也为他赢得了“邓氏桥梁永不日落”的美誉。

鉴于此,笔者问邓文中,他设计时是否有意创造纪录。他回答说:“安全、实用、经济、美观,永远是我造桥生涯中遵循的原则。我决不有意创造世界纪录,但也决不惧怕世界纪录!纪录只属于一定时空,桥却是百年大计。”

其实,由邓文中设计建造的桥梁,已先后多次创造了世界纪录:

1965年建成的德国的“格尼桥”和1967年建成的“纽安坎桥”,这两座桥先后成为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

1975年建成的美国的“松谷溪桥”,是美国第一座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大桥;

1976年建成的美国的“哥罗桥”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桥;

1978年建成的美国的“戴尼溪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水平节段法”建造的大桥;

1986年建成的加拿大的“安纳斯桥”,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

1990年建成的美国的“西西雅图开合桥”,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开合桥。

在本世纪,由他设计建成的我国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也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其钢箱拱的跨距420米,为世界最大跨公路轻轨两用的大桥。2004年他又担任重庆石板坡复线桥设计的技术总监,该桥的主跨330米,成为同类型桥梁中的“世界第一跨”。

“大沽桥”是天津海河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据了解,有关部门对桥的设计极为苛刻,要求桥梁具有强烈的景观及标志性效果。最后邓文中确定的设计方案是一座独特的拱桥,一高一矮向外倾斜的两个拱圈利用空间吊杆支撑起桥面荷载,两个不对称拱圈一个高39m,面向东方,象征太阳,另一个高19m,面向西方,象征月亮,预示天津美好的未来与日月同辉。2006年6月,“大沽桥”获得世界著名桥梁大奖——尤金菲戈奖。

“在你所主持和参与设计、施工或监管过的桥梁中,哪一座是你最为满意的?”我们又问。

“我设计的每座桥都像是我的孩子。这个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问我!说实话,对每一座桥我都喜欢,不管是否获得过奖,它们都是我花心血去设计的,都像是我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特性。”

对自己的孩子,爱是爱,但并不是个个都是完全满意的。邓博士说,桥建成后,如果完全满意,就等于没有学到东西。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完成了一座桥,一定要虚心总结,总能发现一些缺点。

在工程界与爱迪生齐名

世界工程科技界的权威刊物——美国《工程》学术周刊曾在2000年对世界近、现代在工程方面最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中,评选出了包括爱迪生在内的125位杰出科学家,其中就有邓文中。而时至今日,邓文中又是这125人中仍然健在的20多人中的一个。因而人们常说邓文中与爱迪生齐名。事实上,与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以光明一样,邓文中也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邓文中1938年出生于广东肇庆,香港崇德小学毕业,培正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了学费比较便宜的湾仔工业学校,这是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做铁匠和木匠。

为了实现大学梦,邓文中在职校时每天早上5点起床,自学所有高中课程,1955年以同等学历参加考试,最终考上了珠海学院。1959年获得香港珠海学院土木工程学位。1963年获得德国达姆城工业大学钢结构、辅修吊车和传送机技术方面的工程师文凭。1965年获得达姆城工业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他后来先后在著名的桥梁相关企业德国奥博毫森的GHH公司、纽约Severud & Associates公司、纽约Dyckerhoff & Widmann公司任要职。1978年创立了DRC工程咨询公司。1983年创立了Contech工程咨询公司。1994年来华创立了重庆达士(DRC)工程事务所,1995年他的公司与林同棪国际公司合并,目前他系该公司董事长和技术总监。

伴随着人生旅途的一路走来,事业上邓文中也首先设计了世界唯一全部用焊接法施工的大桥、世界最复杂的以“顶推法”建设的桥、开创以混凝土“平开法”建的开合桥、首创用“加拱”的方法改造旧桥,在他所设计的100余座桥梁中有20多座获奖,多次创造当时的“世界第一”或“世界之最”,也因而获得荣誉无数:如1989年,获美国纽约土木工程学会“年度优异工程奖”(此奖每年1名,邓文中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991年,获美国节段桥梁学会“领袖奖”。1995年获美国总统奖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诺布灵奖”。1996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1999年获国际桥梁工程大会“罗勃林奖”,为美国造桥业最高殊荣。1999年被中国旅美科技协会授予“华夏之光奖”,2008年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关心祖国的发展

“在中国虽然我经常被说成是一名外国人,但是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现在很高兴,我成了一名名正言顺的重庆人了!”邓文中在接受重庆市政府2008年为他颁发“重庆市荣誉市民”称号时说。

邓文中非常关心祖国的发展,在大纽约地区的香港回归庆祝会上,他和杨振宁共同担任荣誉主席。他是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的荣誉顾问、华人运输协会副主席。他认为中国现在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必须学习、吸收别国的经验,避免重犯别人的错误。为此,他在中国大力介绍别国的先进的桥梁规划、设计及建造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邓文中应中国铁道部、交通部的邀请,先后参加了南浦桥、杨浦桥、虎门桥、武汉长江二桥、铜陵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厦门海仓大桥、广州鹤洞大桥、武汉长江三桥、芜湖长江大桥、零汀洋大桥、海口世纪大桥等多座大跨桥的决策、咨询、设计、审核工作,并参加过宁波招宝山大桥等桥梁工程事故处理的咨询工作。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称他为对中国大跨桥建设贡献最大的外籍专家。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桥不纯然是桥,它是富有象征含义的符号。作为“桥”的建造者,邓文中在怎样让大陆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方面,多方奔走。上个世纪70年代始,他就开始组织旅美华裔工程师来中国进行交流与演讲。他与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合作研究项目“大跨度桥的抗震设计和桥梁损伤识别”曾于1998年列入“国家建设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震合作议定书”,他同是中国清华、同济、东南、浙大、重庆交通、大连理工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邓文中1995年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0年入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邓文中还非常热心慈善公益事业,10多年来,他一直不忘故园情,来华期间资助了无数贫困学生。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震惊全球,邓文中闻讯立即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赠了11万余元的物资。仅在2007年~2008年在重庆期间,他个人出资近40万元资助了50多名贫困优秀大学生。

邓文中院士根在中国,他衷心希望与祖国的各位同仁和各界朋友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将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传授到中国来,为中国建设发展献计献策,邓文中院士更希望通过他创立的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掌握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的桥梁建设作出贡献。

9.日落即景五年级作文 篇九

傍晚四点半左右,太阳旋挂在西边的天空中,它收起了那刺眼的光芒,不再是红彤彤的大火球了。周围的晚霞衬托着它,变成了金黄色的。那耀眼的金光,洒在了大地上,像一位画家,把树木花草、房屋都染成了金灿灿的。此时的景象,虽不及诗人眼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在我眼中,却有着别样的诗情画意。

过了一会儿,太阳从旁边那棵树的树顶落到了树腰。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到了树枝间。那周围的金光也不再那么耀眼了。天空也变得暗了一些,过了大约十分钟后,太阳落下了它的半边脸,可它好像还想看一看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依依不舍的样子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眷恋。

天空中的云朵千变万化,调皮地跑来跑去。一会变成一匹骏马,一会儿变成一朵开得正艳的花儿,淘气极了。四周的晚霞把白云染成了橙色。过了一会儿,将近五点钟左右,太阳终于狠下了心,一眨眼,就这样无声无息,静悄悄地落了下去。月亮也赶快替上了班,星星在月亮周围打闹着,一闪一闪。

10.五年级作文日落怎么写 篇十

在大城市,高楼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不到日出日落。但是你可以在一些开阔的地方看着太阳回家,比如西湖。我有幸在那里目睹了整个日落,那景色让我终生难忘。

玩了一天,已经很晚了。我坐在西湖边上休息。唉,西湖太大了,走了半个多小时都到不了下一个景点,只好休息了。我看了看天空,太阳还在,但光线已经不刺眼了,四周有一片红光。慢慢地,太阳似乎打哈欠,扭动。这时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错了。他没有“嗖”的`一声摔倒,而是慢慢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压住了他。过了一会儿,我躲在云里,云唰一声变成橙红色;过了一会儿,我躲在山里,山变成了金山。很好玩。

玩了一会儿,似乎孙妈妈又催他了,他的下落速度加快了。当我们靠近湖边时,湖面上的水越来越红,越来越亮。最后,他沉默了,几乎是突然。我还没看清楚他,他就掉进了海里,沉入海底,再也没有见过他。

11.秋天的日落 篇十一

此刻那落日的余晖正以它全部的灿烂与辉煌,并不分城市还是乡村,甚至以往日也少见的艳丽,尽情斜映在一带境远地自僻的草地之上;这里没有一间房舍——茫茫之中只瞥见一头孤零零的沼鹰,背羽上染尽了金黄,同只麝香鼠正探头穴外,另外在沼泽之间望见了一股水色黝黑的小溪,蜿蜒曲折,绕行于一堆残株败根之旁。我们漫步于其中的光照,是这样的纯美与熠耀,满目衰草枯叶,一片金黄,晃晃之中又是这般柔和恬静,没有一丝涟漪,一息咽呜。我想我从来不曾沐浴于这么幽美的金色光汛之中。西望林薮丘岗之际,彩焕灿然,恍若仙境边陲一般,而我们背后的秋阳,仿佛一个慈祥的牧人,正趁薄暮时分,赶送我们归去。

我们在踯躅于圣地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得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充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其温煦、恬淡与金光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

【作者简介】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梭罗在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第一本是他在1849年自费出版的《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此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学和宗教等,虽精雕细刻,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1000多册,售出100多册,送掉75册,存下700多册,在书店仓库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了作者,作者本人梭罗曾诙谐地说:“我家里大约藏书900多册,其中自己著的就有700多册。”第二本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150年来风行天下,不知出版了多少个版本。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提倡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他投入数十载的时间对野生果实、野草及森林演替进行观察研究,写出了《种子的信念》一书,但直到梭罗逝世150多年后,耗费他数十年心血的此书才得以出版。

【评点】

《秋天的日落》是梭罗的一篇写景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和谐的秋日黄昏。在梭罗的笔下,“衰草残茎”的秋日黄昏在日落的点化下没有了颓衰之气。风物是“妍美”的,空气是“和煦纯净”的。这种美也是不分城市还是乡村的。作者以博大精深的胸怀来看待世间的万物,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只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才是公平的,只有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才可以享受超越世俗的公正。于是,在作者的眼中,“秋阳”成了一个“慈祥的牧人”,他充满慈爱的普照可以“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充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作者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反映了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思想。

12.日落作文六年级 篇十二

作为山东省电子商务知名企业, 本次参展的良品电商集团总裁王飞表示, 电子商务在智慧城市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作用, 通过电子商务作为工具, 可以将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联系并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信息化交易和互联。同时, 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商化也是加速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 良品旗下众多一线品牌均已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过亿销售额, 同时也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推进了产品的物联网、移动化进程。

王飞强调, 电子商务是推进现代社会中不同时间、地域、群体多样化需求的模式,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端等新型技术手段, 对智慧城市中流通、生活、社交等方式将起到根本性的变革。

13.日落即景五年级作文500字 篇十三

过了一会儿只见耀眼的太阳一点一点的向西边慢慢的落去,云朵也随着太阳变化变出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颜色,云朵的形状也多种多样的:你瞧!有两条巨大的龙在高空中玩耍,一会在空中飞来飞去,一会在云朵里玩捉迷藏,一会用五彩缤纷的龙眼在戏弄,这真是“双龙戏珠”啊!还有一只小白兔在草坪上吃鲜嫩的小草,小白兔的耳朵竖的笔直笔直的,好像在听周围有什么动静,突然,一个黑影向小白兔扑去,原来是一只凶狠的大灰狼想趁小白兔不注意吃掉小白兔,小白兔听到有动静,敏捷的穿进了云朵里,云朵真像一个魔术师啊!在太阳的变化下,云朵就像是一位画家,用画笔染上了微微的红晕,天空中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渐渐的太阳落到了海面上。

又过了一会儿,可太阳依旧挨近那平静的海面上,归巢的鸟儿也好像背上了红红的光芒,为我们传送光明和希望。太阳慢慢的下沉最后悬在了海平面上,为海铺了一层鲜艳柔软温和的毛毯之后,海上不断增添着五光十色的色彩,有红色,粉色,黄色,绿色……像一幅光溢彩的油彩花,这是著名的画家画的吗?不就连他也画不出如此美,如此绚丽多姿的景。此时此刻太阳终于落下了,观看日落的人潮渐渐的散去了,觅食一天的海宴,也飞回了既舒服又温和的巢里。

14.五年级日落即景作文600字 篇十四

冬天的日落出奇得早,而不像夏天的日落一样,出奇得晚。冬天,在傍晚五点钟左右,太阳就缓缓地“下班”了。原本明亮的天空也随着太阳的“下班”而慢慢地伸手不见五指了。

在这晚风徐徐的时刻,这种暮色苍茫的景色,无比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吸引了我的眼球。残阳如血,火红火红的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地落了下来。晚霞瑰丽,天上的云朵也被太阳那金色的光芒染成了一条条色彩缤纷的绸子,飘荡在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抬头看看那天空,天空上仿佛有一条红黑分界线。天空中有太阳的一边是红色的,而另外一边是无尽的黑,月亮也正在慢慢地爬上来。那瑰丽无比的太阳与那一轮皎洁的明月相映成趣。相比之下,那日薄西山的太阳,显得多么殷红啊!

咦!你瞧,太阳那边飞过一行白鹭,那流线形的身体,那小巧的脑袋,还有那尖尖的长喙。虽然白鹭原先是白色的,而此时此刻,留给我的却只有远去的背影,一群忙碌的背影。在我的眼前一闪而过,快如脱缰之马,又似离弦之箭。

白鹭飞走了,只留下它那嘈杂的叫声,渐行渐远。我的心也更加幽静了。随着白鹭的远去,那轮夕阳却依然停留在天边,迟迟不肯离去。仿佛要在那风清月朗的夜晚来临之前,把它仅剩的一点儿光辉,一点儿温暖,一点儿力量,用它的激情全部释放出来,给人间留下最后一点儿光辉和温暖。夕阳斜照西山时,这是一个多美的场景啊!可惜不久,太阳便没了踪迹,这未免令人有点儿遗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日落吗?这是一种壮丽无限的美,日月交相辉映的美。这种美,需要你们自己细细品味。

15.六年级阅读检测题赏析与思考 篇十五

例1:阅读《长脚秧鸡和田鼠》, 请根据短文内容, 给长脚秧鸡做一个简介。

《长脚秧鸡和田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篇童话, 写了长脚秧鸡在从温暖的南方回北方途中, 跟田鼠之间发生的故事。关于长脚秧鸡的知识散落在故事当中——

“一只小小的长脚秧鸡从遥远的温暖的地方回到了北方, 回到了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一种灰色的小鸟。夏天长脚秧鸡在我们这里生儿育女, 而到了冬天就飞到非洲去了。”“长脚秧鸡对田鼠讲述自己的遥远的北方的祖国和温暖的非洲土地。”

这里传递出来的是长脚秧鸡的外形, 以及长脚秧鸡是夏候鸟的信息。

“长脚秧鸡飞起来很吃力, 他的翅膀很小。所以他就一会儿飞, 一会儿走。”“他独自走着, 轻声地哼着歌, 歌唱遥远的北方, 歌唱绿色草地上翠竹柳丛底下的小巢, ———那里是他可爱的家乡。”

这里传递出来的是长脚秧鸡活动及筑巢的信息。

“为什么你每年都要旅行好几千公里?瞧瞧, 你的脚受伤了, 在流血。老鹰到处在暗中算计着你。是什么东西让你能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什么东西在召唤你到寒冷的北方去?”

这里传递出来的是关于长脚秧鸡天敌的信息。

“请根据短文内容, 给长脚秧鸡做一个简介”, 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好在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融读、思、写的实践于一体。这里的“读”, 应该属于信息性阅读, 信息性阅读是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学生最为基本的活动就是获取文章中重要的内容信息。我们知道,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他们的阅读更为关注语言材料信息的获取, 从文字表述中准确地提取有关信息及对其合理地整合。这个题目恰恰是为学生提供了搜集处理信息的一个实践———这些信息是散落的, 需要从句子中提取出来。而提取这些散落的信息, 学生通过“浏览”短文就可以完成。对搜集到的信息, 需要进行处理。处理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长脚秧鸡特点认识的一个过程, 也是对表达顺序进行确定的过程。

例2:阅读《睡莲花开的声音》, 请为露茜修女写一段简短的评语。

与例1不同的是, 这里不是提取信息进行整理, 而是看到信息后面的意味。关于文中的人物露茜修女, 学生可能留意到这些句子:

◇冬天过去了, 春天也过去了, 到夏天来临的时候, 杰瑞医生不得不遗憾地告诉露茜:“恐怕丹尼的听觉不会恢复了, 他的情况太复杂。”露茜很难过, 毕竟, 所有的孩子都是满怀希望而来的, 却有一个注定只能失望而归。

◇宣布治疗结果前夕, 露茜跟杰瑞医生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告诉他呢?也许在一个适当的场合说出真相, 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一个晴朗的清晨, 杰瑞医生和露茜修女带着孩子们来到茵梦湖畔。露茜用手语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去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她用“听”而不用“看”, 真是奇怪!丹尼明明什么也听不见哪!

◇在一片临岸的睡莲边, 露茜让孩子们蹲下来, 将手抚在花蕾上。然后, 她向孩子们做了几个手势:指指心, 指指耳朵, 闭上眼。于是, 孩子们都安静地合上眼睛抚着睡莲花蕾。

◇这时, 露茜修女微笑着对孩子们打着手语:“其实,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 (只要) 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消沉的心, (就) 一定可以听见。”

◇杰瑞医生的心里暖暖的, 他看见孩子们真诚地拥抱在一起, 丹尼的脸上是一种释然后的平静。是的, 医学上有些问题可能已成定局, 但睡莲花开的声音却能弥补一切。只要用心去听, 一切皆有可能。

透过这些句子, 学生会看到什么呢?可能会看到她的善良———为一个孩子不能治愈失聪而难过, 就连告诉结果这样简单的事, 也要考虑怎样不伤丹尼的心, 不至于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可能会看到她对孩子用心的爱, 她的职责是照顾几个孩子, 但她考虑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 更考虑到对孩子心灵的呵护, 对孩子生活态度的启迪;还可能会看到她的聪明, 她用“倾听睡莲开花的声音”这个方式, 拾捡回一个孩子的自信, 让丹尼明白生活的哲理, 让我们也仿佛听见了在丹尼这个聋儿的心里, 有一朵睡莲在“叭叭”绽放, 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个命运并不眷顾的生命在露茜修女的爱的滋润下, 鼓起信心, 平静而坦然地抬起了头面对现实。

实际上, 这个题目, 是要学生透过露茜修女的所作所为, 看到她的善良和爱心, 看到她对孩子心灵的小心呵护, 以及她对孩子真诚的鼓励和帮助。对露茜修女的评价, 考查的正是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会和感受。

例3:阅读《卡罗纳的母亲》, 短文有两处写了作者看到卡罗纳表现后的联想, 请在文中用“◇◇◇◇◇◇”标出来, 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第一处联想是在 () 时候。

(2) 第二处联想是在 () 时候。

(3) 根据卡罗纳的表现, 写出你的联想。

他什么也没说, 也没有抬起头来, 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________________

检测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文章、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以及在阅读中的联想能力和潜在信息提取能力, 是这个题目的着眼点。

短文《卡罗纳的母亲》中, 有两处作者通过卡罗纳的动作表现, 展开合理联想, 有力地表现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悲哀心境。

第一处, 是在卡罗纳刚走进教室的时候:

卡罗纳走进教室, 他的脑海里一定闪现出学校里一幕幕的情景。那时候, 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 考试的时候, 母亲总是俯下身子向他千嘱咐万叮咛应注意的事情。在课堂上, 他常常思念母亲, 放学时, 他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迎接母亲……想到这一切, 他绝望地放声大哭起来。

这里的联想来自于卡罗纳绝望地放声大哭的表现。

另一处是在放学时卡罗纳发现母亲接“我”的时候:

过了一会儿, 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 他的目光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 那神情仿佛在诉说着:“你可以拥抱妈妈, 我却再不能了, 你妈妈还健在, 我妈妈却去世了!”

以孩子之敏感的心来触摸孩子的心, 尽管卡罗纳什么也没有说, 可是他幼小的心中承载的悲哀, 就这样通过作者的联想倾泻出来。正是这样的联想, 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

短文中对卡罗纳的描写, 只有动作、神态, 没有语言, 他悲痛得什么也说不出来, 唯有哭和痛苦。题目中请学生展开联想的句子———“他什么也没说, 也没有抬起头来, 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就出现在“我”安慰他之后。这个小小的动作, 表达了卡罗纳这个孩子的知情达理和无尽悲伤。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关心, 并心怀感激。他内心可能这样说:“我知道哭也没有用, 可是我忍不住, 我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可能这样说:“谢谢你安慰我, 我的好朋友!”可能这样说:“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的朋友, 我没有妈妈了!”

阅读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更是个体情感体验的过程, 阅读过程中的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更加丰富。这个题目, 没有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参与, 是很难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 这个题目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情感也是一个检测。

例4.阅读《夹竹桃》:“无不奉陪”一词的意思是____, 夹竹桃“奉陪”什么____?____。

阅读《螳螂捕蝉》:文中“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 吴王“悟”到了____。

如何不孤立地为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对词语的理解如何走向内容或内涵深处?这两个题目, 值得细细推敲。两个题目都是以理解词语 (无不奉陪、恍然大悟) 开始, 却在对内容和内涵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处作结。看似是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却让学生透过这个词语———比如透过“无不奉陪”所奉陪的所有的花们, 看到夹竹桃长开不败的韧性和坚持;透过“恍然大悟”, 体悟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

这个题目也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我们总是提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却很少去想一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实际上, 我们大可以从一个词语这样的小处着眼, 展开视野来看全文这个整体。这正是两个题目的魅力所在。

赏析这样四个阅读检测题, 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考呢?

思考一:检测要树立目标意识, 突出重点。

如果你仔细对比阅读, 就会发现四个阅读检测题全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检测目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读物的词、句、段、篇的认知和对文章内涵信息的提取能力, 其核心是准确而迅速地获得必要的读物信息。四个检测题从篇的角度着眼, 把对重点信息的把握、对潜在信息的推理、对整体信息的建构, 确定为六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重点, 是符合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及学生阅读能力发展阶段特点的。

思考二:检测要遵循有效原则, 合理布局。

16.日落时的诞生 篇十六

花丛中间,利用当年的铁轨,复原了一段一百多年前修建的京奉铁路。每当游人驻足,对于历史的追忆油然而生。(图1)

图1 一百多年前的铁路展现在公园,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历史

清朝末年,火车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不期而至。火车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在陆地上的移动空间和物流能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但在那一刻,曾经孕育出古代四大发明的国度,面对工业革命中的现代发明忽然变得情感复杂,由修建铁路而引发的争论长达十年之久。

位于北京东便门城墙上的火车券洞,正是火车最终破门而入的见证(图2)。

图2 北京东便门的火车券洞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1819年,火车出现在位于英国达累姆的帕顿煤矿。这一年,33岁的斯蒂芬森制造出了第一台机车,取名“布鲁克号”。这台机车有两个汽缸,可以拉动8节矿车,以每小时大约6千米的速度行驶。在“布鲁克号”第一次开动时,矿上的居民看到蒸汽机车的烟囱里往外喷火,就给它取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名字“火车”。

近半个世纪以后,直到1865年,火车才第一次出现在大清国的土地上。这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城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条一公里长的小铁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朝廷担心火车产生的震动,惊扰了安息在地下的祖先,这条铁路很快被步兵统领衙门下令拆除了。(图3)

图3 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的小铁路

闵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鸦片战争使中国接触外国,中国人开始知道外国是怎么回事,但是从1840年~1860年中国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整个中国还处在一个封闭昏睡的状态,完全不了解世界。

上海是洋务运动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列强入侵大清国的最大一块跳板。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被迫五口通商,国门大开。西方各国纷纷在租界设立洋行倾销商品,扩张贸易,现代工业文明与古老的农业文明在这里相遇了。外滩中山东一路27号,曾经是怡和洋行的大楼,早在1846年,英商怡和洋行就开始秘密考虑修筑中国铁路的综合计划。

闵杰:怡和洋行是在中国最老牌的一个英国商业机构,它派工程师史蒂文森来中国考察铁路。怡和洋行认为可以很顺利地在中国推行英国的铁路计划。1846年史蒂文森到中国考察了很多地方,他提出建设中国铁路网的设想。

这个宏大的铁路计划,以长江地区的商业中心汉口为圆心,东到上海,西过四川、云南直达印度,向南至广州。在呈报计划时,怡和洋行特别作了解释,修建铁路,并非只为了扩大自身的贸易,也考虑到为大清国建立一个完整的铁路运输网。当时,江苏巡抚李鸿章并没有意识到铁路的作用,出于对洋人的提防,他拒绝了这个计划。

不久,李鸿章再次收到了英、美、法三国27家外国洋行的联名建议,要求修建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名字叫:苏州上海火车局,并声称,这条铁路将有助于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李鸿章对于攻克太平军占领的苏州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并没有被洋商颇具诱惑的理由所打动。

李鸿章在1867年曾经明确表态,电报和铁路这两种洋玩意儿对外国大大有益,对中国则大大有害!(图4)

图4 李鸿章

1863年5月,李鸿章在给老师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洋务最难着手,始终缺乏有效的办法,看来,中国一旦有了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在当时,求强被洋务大臣们视为救国的唯一手段,天朝大国的失利仅仅在于“技”不如人。

而此时,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视野日趋西方。1869年,当前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受英国商人委托前往大清国,希望投资修建铁路而四处碰壁以后,带着一线希望来到日本,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借款一百万英镑的交易,这笔资金修建了日本第一条由横滨通往新桥的铁路。

当年,在大清国明令禁止的情况下,由上海到吴淞口码头之间,外国洋行曾经利用计谋,偷偷修建了一条铁路,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第一次冒险尝试。今天,上海宝山区吴淞镇,在“吴淞火车站”的旧址上,仿照原来车站的模样,复原建造了一座博物馆。

清朝末年,在航运权丧失殆尽之后,清朝政府对于外国人修建铁路严加防范。187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忽然向上海道冯焌光提出,购买地皮,修建一条“寻常马路”。

闵杰:在上海购买土地是一件合法的事,他把这条路买下来后,就和上海地方当局签定一个说法,在这个地段内可以修筑篱笆,可以修建桥梁,可以开挖沟渠以及修建行驶的道路,这实际是英国人在词语上玩弄的花样。

利用上海地方官员对于铁路的无知,英国人轻易获取了土地和清政府的使用授权,由英、美合资,英国怡和洋行立刻成立了一家“吴淞道路公司”,一个修建铁路的计划迅速展开。为了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怡和洋行立刻派人前往伦敦游说,一个充满诱惑的铁路修筑计划很快就招来了英国商人多达10万英镑的巨额投资。(图5)

图5 位于上海的英国怡和洋行旧址

吴淞铁路,起点位于英国租界河南路的河对面,轨道沿河铺设,终点站设在吴淞口。长度大约有10英里。(图6)

图6 吴淞铁路示意图

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举行了铺轨仪式,筑路工程进展格外顺利。

此后不久,上海《申报》的一篇报道揭露了修建马路的真相:“上海吴淞火轮车路出现,三尺盖以备接铁条,此路在一个月内可以告竣,用工每人每天工钱二百文,百姓参与踊跃。”

闵杰:因为怡和洋行玩了个文字游戏,修的是铁路和火车,如果说中国政府很强大,也会采取比较强硬一点的措施,但当时清政府很软弱。

上海道冯竣光得到消息,立刻要求英国洋行停止施工。总理衙门收到禀报,马上照会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要求英商停办。

光绪皇帝在圣旨中写到,对于修筑铁路一事,自应据理以驳斥,同时密令道员冯竣光详细筹划,悉心办理,杜绝后患。

面对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照会,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认为,洋商自行租借土地,建造铁路,与中国无关。他任命使馆参赞梅辉立专门负责与清政府交涉。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大清国的地方官阻挠施工,威妥玛还特别派遣英国水师提督赖德驻扎上海进行保护。

复杂的局面让上海道冯竣光束手无策。

在不断的交涉过程中,筑路并没有停止,1876年6月30日,吴淞铁路开始通车。面对来自西方的新事物,上海的普通百姓会出现怎样的反应呢?

《申报》对于火车试运行的情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百姓见到火车时,大有“众蝶觅香,群蚁逐羶”之势。

在当年的吴淞车站,据说由于乘客太多,通车几天以后,铁路公司就把票价提高了一倍,以此来阻挡涌向火车的人潮。(图7)

图7 吴淞铁路火车试运行引来众多市民

就在这时,申报突然刊登了一起火车伤人事件,一位三十多岁的人,见火车驶来意欲跳过铁轨,被石子滑倒在轨道之上,当即被碾为四段。这个突发事件为上海道冯竣光送上了一个合理的借口,火车立刻被勒令停驶。

如何处置建成的铁路成为非常棘手的事情。4月初,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两次会见了梅辉立,重申对于通商口岸,中国有自主之权,若令外人兴筑铁路,实与中国体制有碍。而英国公使强调,铁路是各国交通的必备工具,在租界之内修筑铁路大清国不必阻止。为了避免铁路纠纷不断升级,最终,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双方可以接纳的“两全之妙法”,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建议,上海铁路应由大清国出资买下。李鸿章还特别推荐轮船招商总局会办盛宣怀与江海关道一起,就购买事宜与洋行谈判。

然而在1876年,大清国要想一举买下吴淞铁路却有些力不从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国库消耗殆尽,财政入不敷出,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财政破产的政府。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李鸿章会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宝桢妥善处理铁路事宜。为了筹措资金,李鸿章把目光转向了上海,想到了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总局”。今天,依然矗立在上海外滩上的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还保持着一百多年前的模样。

轮船招商总局自1872年成立以后,由第一条排水量仅800吨的二手蒸汽轮船“伊敦号”起家,在洋行垄断的航运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购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1875年全年航运盈利达到白银15万余两。

盛宣怀按照李鸿章的意图与怡和洋行交涉,经过艰苦谈判,最终,双方于1876年10月24日签署了一项协议,按照洋行购买火车、筑路材料以及租用土地的各项支出,由轮船招商总局出资28.5万两白银,为大清国买下了吴淞铁路。

此刻,历史为大清国创造了再一次与工业文明相拥的机遇,然而,腐朽的体制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使大清国很难作出选择。

上海江南造船厂在清朝末年,曾经是洋务运动建造的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当年,随着一些军工企业的建立,对于铁路的需求已经露出了苗头。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禀奏曾国藩,由于生产洋炮和轮船的需要,申请在局内铺设铁路。当时,考虑到洋人正在谋求修筑铁路 ,为了避免给洋人留下把柄,曾国藩拒绝了这项请求。他在批复中写道:“此层绝不可行,岂可反自作俑”。(图8)

图8 江南造船厂使用了近百年的船坞

面对已经建成的铁路,美国公使建议,不如交给洋商承包10年,清国政府可以从中抽取10年税金,10年以后再由政府赎回。大清国的保守派认为,这些庞然大物令祖先不得安宁,破坏了龙脉;朝廷则担心,铁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威胁到国家的统治。

1877年10月20日,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下令,立刻将吴淞铁路全部拆毁。

闵杰:当时未必会像后人所说,买下来就是为了拆,当时买下来也许是想中国自己经营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好东西。清政府有一个面子问题,当时不同意你修这条路,我当然也就不能用你的工程师、你的司机来管理这条路,可中国没有人懂得开火车,坚持不让外国人来经营这条铁路,中国人自己又不能开,最后只好把它拆掉了。

1875年,马建忠在《铁导论》中记载:欧洲铁路总长达到136298英里,其中英国占有26298英里;南北美洲铁道总长为136085英里,其中美国占据了116874英里。在亚洲,印度建成的铁路也达到将近一万英里。

铁路成为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新兴工业化的中心。

在大清国,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思想僵化,葬送了买来的第一条铁路,历史的脚步又一次因为无知而停滞。28.5万两白银虽然为大清国挽回了面子,却无法消除工业文明留下的痕迹。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时期,世界各国生产的蒸汽机车,游客可以亲眼目睹火车在中国走过的历史。清朝末年,为了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以生产洋枪洋炮为原始动机的洋务运动在实践中由求强转向了求富,踏上了近代化的轨道,工业的发展,显露出对铁路的渴望。

1880年的大清国,在洋务兴国运动中,采用西方工业革命成果而建造的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总局相继成立。然而,一个始料不及的问题出现了,炼铁需要煤炭,轮船和军舰的蒸汽机也需要煤炭。但是,大清国当时仅仅靠人工手刨的露天煤坑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的胃口。对于煤、铁矿石资源的需求已经威胁到洋务运动的命运。

1876年11月初,为了解决工业对燃煤的需求,李鸿章特别委派轮船招商总局总办唐廷枢到唐山,利用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招商集股的经验,筹办一所采用英国机器开采技术的新式现代煤矿。

1878年,开平煤矿开业。开滦煤矿在清朝末年叫作开平煤矿。1881年,煤矿每日开采原煤达到300吨。开滦煤矿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一号井至今还在出煤。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大清国开平煤矿,此刻与60多年前的英国煤矿由于同样的动机,产生了同样的需求——修建运煤铁路。

今天,在距离唐山1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铁路货运车站,名叫胥各庄。在车站的附近有一条河沟,清朝末年,开平煤矿为了运煤而开挖的运河由于地势原因终止在这里。煤炭只能用马车拉到这里再装船外运。

为了解决煤炭运输的难题,唐廷枢向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修建一条从开平到涧河口的铁路。在他看来:开采煤矿必须修筑铁路,要使开平出产的煤炭得到广阔市场,夺取洋煤在中国的利润,不采用铁路运输煤炭,恐怕很难做到。

唐胥铁路虽然只有11公里,它将是大清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闵杰:仅修一条铁路,李鸿章从运煤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太多的钱,也不需要惊动朝廷,修就修吧。

李鸿章同意修建唐胥铁路,但朝廷内围绕着自建铁路问题,洋务派与保守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大清国能够改变禁止铁路的一贯立场吗?1880年8月,俄国归还伊犁条约出现意外变故,朝廷催促前任直隶提督刘铭传奉命觐见。按照李鸿章的意图,刘铭传借机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折,标题是《筑造铁路以图自强》。以俄国、日本兴建铁路为例,为修建铁路造势。

戴逸(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李鸿章当时想搞铁路,自己不敢上折子,就让部下刘铭传上个折子,建议要搞铁路,这个折子递上去,争论了10年。

为配合刘铭传造势,9月16日,李鸿章上书朝廷:“用兵之道,必须以神速为贵,西洋各国在讲求枪炮之外,水路运输有快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神速”。李鸿章期望从国家防卫的角度,引起朝廷对铁路的重视。

刘铭传的奏折果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颁布上谕:先由清江至北京一带试办。修建唐胥铁路所担心的难题烟消云散。

洋务派本以为“国运中兴之机”已经到来。然而,刘铭传的奏折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保守派看来,修建铁路会招致敌人深入内地;同时毁坏田园、坟墓、引起民愤。朝野上下反对之声铺天盖地。

闵杰:1881年顽固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清政府通过上谕,铁路对于中国有两个害处:第一它会造成很多人失业;第二修铁路耗资巨大,一定要借外债,借外债后患无穷,所以修铁路不要再议了。

面对朝廷的判决,李鸿章哀叹道:当今各国一变再变,惟中国守旧不动!

为了寻求支持,打破僵局,李鸿章找到了醇亲王奕譞,这时,醇亲王奕譞开始受到慈禧太后重用。但他思想保守,对洋务运动一向持有偏见,唯独对军事防卫格外关注。李鸿章便从有益于国防的角度,列举了修建铁路的九大好处。

在李鸿章的极力劝说下,醇亲王终于私下同意在煤铁矿区“试办”,修建唐胥铁路。为了不违抗朝廷的禁令,对外宣称是运煤马路,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使用蒸汽机车。

1881年6月9日,是英国铁路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在英国工程师金达的指挥下,筑路工程启动了。

1881年的唐胥铁路,人们看到了铁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不准惊动附近的皇陵,在标准与英国现代铁路完全一致的铁轨上,牵引运煤车厢的并不是蒸汽机车,而是由人力驾驭的骡马。所以对外叫作“马路”。

转眼间,唐胥铁路通车将近一年,由于朝廷明令禁止使用蒸汽机车,进口外国机车绝无可能。据说,英国工程师金达亲自绘制了图纸,利用卷扬机上使用的一个旧锅炉,6个当作废铁买来的车轮,加上从煤矿井架上拆下的槽铁,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应该是开平煤矿最早制造的蒸汽机车之一。

在风水说至上的年代里,不少王公大臣担心火车头的轰鸣将破坏皇家陵园的风水,因而铁路变得有名无实。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台当年奔驰在唐胥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它被编为“0”号。“0”号机车1881年由英国制造,它的最高时速仅为20公里。直到1882年,在唐胥铁路通车将近一年之后,蒸汽机车才替代了骡马,马路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图9)

图9 当年运行在唐胥铁路上的“0”号蒸汽机车

在当年开平煤矿的蒸汽机车中,有一辆带有龙形图案,工人们把它叫作“龙号”机车。(图10)

图10 开平煤矿带有龙形图案的“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的建成引起了《申报》的关注。1882年2月16日,一篇题目为《风气日开说》的文章出现在报端:中国既与西方通商,必然仿照西方的办法,以图自强。开办机器制造局来仿造洋人的机器,开拓了万古的胸怀,轮船招商局发展呈现蒸蒸日上之势,开平煤矿出煤日益增多,修建铁路一事,中国仍然迟疑不决,然而,开平已经建成小铁道一条,用来运送煤炭,它的眉目已经呈现出来。

闵杰:从1860年起,中国对世界的认识非常之快,刘铭传和李鸿章认识到铁路的利益,并且想把它利用到自己的辖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毫不奇怪的。但它不可能在没有接触外国人的一些大官们身上产生。

大清国的第一条铁路建成了,然而反对派的势力依旧强大,唐胥铁路的延伸计划被迫搁置了下来(图11)。

图11 大清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到了1883年,局势突然出现了转机。由于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忽然意识到铁路对运送兵马、调运粮草的重要作用。醇亲王奕譞就铁路公开自责道:我听惯了陈旧的言论。一直对铁路持有偏见,经中法一战,才明白局外空谈和实际操作截然不同!

位于山东威海的刘公岛,曾经是大清国北洋舰队的大本营,中法战争促使清朝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大力发展海防和陆防。兴建水师,修建铁路。下令由海军衙门监管海军和铁路事宜。

中法战争不仅为铁路带来了转机,同时诱发了大清国一场被称作“甲申易枢”的权力变动。1884年4月,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奕譞因清军在作战中的失利,改变了过去由奕訢独揽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局面。谕令军机处遇到紧急事件,会同醇亲王商办。

醇亲王上书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铁路的认识。慈禧认为,观点非常精详,情词恳切,下令朝廷的大臣们就铁路展开讨论。

1886年,为了提高运煤能力,开平煤矿请求将唐胥铁路延长六十五里,直达阎庄。

李鸿章审时度势,决定批准试办,等到初显成效时,再向朝廷呈奏。与此同时,为了加大筑路工作的力度。李鸿章等人商议决定,将唐胥铁路脱离开平矿务局,通过买断归属另外组建开平铁路公司,效仿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的股份制方式。此后不久,在开平铁路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铁路公司。

1887年,唐胥铁路延伸到了芦台,总长65公里,仅仅花费白银十余万两。李鸿章与醇亲王奕譞商议,再将铁路扩展到天津。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教训让醇亲王感到,修建铁路对于海防十分有利,但是却不敢贸然动工。

在北京北海公园到中南海之间,曾经有一条皇家专用铁路,叫西苑铁路。这条小铁路起点位于中南海的紫光阁,向北延伸,经过福华门,进北海的阳泽门,再沿着北海西岸向北,到达终点站——静清斋,总长度1510.4米。(图12)

图12 皇家园林中仅1510.4米长的西苑铁路

皇家园林之中为何会有铁路呢?原来李鸿章为了取得慈禧太后对修建铁路的支持,特别派人修建了这条小铁路。他希望慈禧太后在游玩之中,对铁路产生好感。1888年慈禧移居中南海仪銮殿,据说差不多每天都要乘坐小火车往返于中南海和北海静清斋之间。在清朝末年,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是独裁者在游戏之中决定的。

或许李鸿章的公关发挥了作用,对于修筑铁路,慈禧终于公开表态:“唯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

在大清国,由农业文明产生的家长制集权,左右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命运。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在修建贯通南北的数千公里铁路干线时,由于联邦政府措施得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美国商人将资金投入到铁路建设中。在几年之后,这条铁路在华工的参与下,穿越落基山脉,打通了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网。到1880年,美国建成铁路15万公里,促进了工农业的迅猛发展。

相比美国,大清国国库空虚,更缺乏得力的措施。为了筹措资金,开平铁路公司发行股票,招募商人资金入股。期望招股的目标为一万股,每股一百两。然而,当时的华商对朝廷缺乏信任,虽经《申报》公开刊登了招股公告,入股资金仍然只有十万两。

然而,修建铁路机不可失。李鸿章从自己掌管的天津海防支应局抽调了白银十六万两,仍不敷使用,无奈之下,只得向外国洋行和银行借款。

在铁路继续试办的过程中,保守派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1888年10月9日,唐津铁路全线通车,全长130公里。

《申报》对勘查进行了报道:“自天津至唐山的铁路,一律平稳坚实。桥梁、车栈,均属合法。”李鸿章拒绝发表言论,以免招来反对者的攻击。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农业意识,曾经是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治国根本,在大清国,铁路仅仅作为加强国防的一种工具,才有所限制地被勉强接纳。而火车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力量,是慈禧太后们所担心和难以接受的。

在古城墙遗址公园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小楼,这里就是京奉铁路第一信号房,

上一篇:宾馆安全防范警示语下一篇:福利院老师自我鉴定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