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性(9篇)
1.教育的理性 篇一
法官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当前,法官职业化建设已被列入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任务,就是根据审判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化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法官的素质。在此,笔者对法官素质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法官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一、法官素质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调整和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规范,更是判断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社会标准。作为社会正义维护者的法官,不仅要具有一般的社会道德意识,更应该具备法官这一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法官的职业道德是法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法官的职业特点,法官必须具备高于一般社会群体的道德素质。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方面规范法官言行。法官应具有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质,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这既是法官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呼唤,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
(二)具有良好的独立品格。独立品格是指法官审判案件具有真正的审理和裁判权,不受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干涉的内在属性。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其意义在于保证社会合理性的公正行使。法官的独立品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沿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镇定自若,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使所办案件达到“与时俱进,与理相通,与法相合,与社会相融”的境界。二是审判责任独立,敢于把责任担当起来,而不能上观下察,不敢直面案件,直面责任。三是胸襟坦荡,毫不畏惧,公正执法,达到人格上的独立。
(三)具有甘于寂寞的品质。法官要甘于寂寞是由司法权的判断性所决定的,法律判断不同于道德评判和舆论评判,法官过于积极主动的活动将导致法律逻辑和社会生活逻辑的混同,使审判的依据多元化,失去法律运行的稳定性和平等性,最终导致法律权威的丧失。因此,法官的行为一定要规范,耐得住寂寞。诚然,人均有七情六欲,穿着法袍的法官也概莫能外,但法官的七情六欲具有一定内涵界限或者说要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只要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和使命,选择了神圣和崇高。必须抛一己之利,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不受世俗价值的左右,尽力避免抛头露面,谨言慎行,避免参与行政活动和公益活动,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空间。
(四)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是法官素质的基本内容,是做好法官本职工作的需要。法官是通过审判活动来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履行法官这一职责的,其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审判权运用的过程,而是一种需要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审判技能解决社会矛盾的活动。职业要求法官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实体法和程序法;具有分析案件的能力和方法,凭着良好的法律意识,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疑难案件;具备娴熟的驾驭庭审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具备丰富的处理实体和程序问题的经验,能正确运用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根据案件事实决定其法律后果,最大限度地兼顾合法、合情、合理,追求情、理、法相统一的办案效果。根据审判实践经验总结,法官良好的业务能力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适用能力。法官的使命是适用法律、裁决纠纷,居间对法律和事实进行沟通,将抽象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带有个性或特殊性的人员或事项,实现法律和事实的结合。在办案中法官要寻找法律、理解法律、解释法律,将法律作用于具体案件。法律是法律适用的基础,然而法律不可能涵盖一切社会现象,法律自身存在的某些滞后性和模糊性,必然给法官提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法官如何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作出合乎实际生活、合乎立法原则的公正判决。这就要求法官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学识、素质和能力,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有漏洞、局限的情况下,敢于通过正确解释法律,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疑难案件。法官适用法律绝不可能
[1] [2] [3]
2.教育的理性 篇二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科学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了非理性因素的内在属性。
非理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并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构成因素, 但它们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进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认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下, 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 几千年前, 在人类科学及认识水平较低的条件下, 中国人以其特有的智慧, 形成了对至今仍未弄清的人体经络、穴位现象的认识和利用, 不能不说是借助了直觉、灵感等形式实现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 也存在着大量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事例。如化学家凯库勒为求解苯的结构苦苦思索了12年而仍旧没有结果, 但有一天咬着自己尾巴的环形蛇的梦使他顿悟, 凭着梦的感觉, 凯库勒把脑子里的环形蛇与碳原子结构组成一种联想的直觉, 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苯环结构。门捷列夫凭着坚毅的意志经过20多年的思考终于找到元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事例说明非理性因素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认识的成败,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实践的成败。
(二) 非理性因素是高等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 高等教育学的主题是高等教育, 而非理性因素是高等教育的实际导向。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纳德·巴尼特认为, “高等教育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自由观, 抑或按我们今天的说法, 就是体现为一种解放的教育观”。进而言之, 高等教育就是一种自由式的教育, 而自由教育就是解放教育, 即通过教育把人从形形色色的愚昧、无知、庸俗、偏见、谬误、固执和各种贪婪中解放出来, 从而能够自由地思想, 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能力, 进而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最终, 高等教育把受教育对象从狭小的思维空间里解放出来, 从而形成了表征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和以非逻辑形式为内容的非理性因素。其次, 高等教育促逼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突出的高级综合性人才。在不断地认知和经验作用下, 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 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数事例告诉我们, 单向度的思维使人们失去自由和创造力, 最终会阻碍高等教育文明的进程。
(三) 心理学研究非理性因素的变化、发展。
首先, 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认为非理性因素决定了其存在。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那里, 人的自我实现活动降低为动物的本能的生存活动。人们对更高价值的追求无论是高是低, 还是超越性动机, 都是根源于人的生物本性, 作为潜在的力量, 又都是无意识的, 即他们把心理潜能和高级价值融入到无意识中, 把真善美和公正的价值追求也包括在人的潜能中。非理性因素的主导性充分表征了人的主导性和自身价值———一切以人为本。其次, 后现代心理学把人的非理性因素予以绝对化和本体化。在后现代的心理学家眼中, 世界的无规则、无规律性导致世界的不可认识, 人只能依靠自身的冥思和神秘体验去理解世界。这就着重强调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必要, 换句话说, 没有非理性因素, 人就像是一辆失去操控的汽车, 虽然行驶在路途, 但却无方向性。
二、审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意义及必要性
网络异化、制造传播病毒、信息污染、网络涉黄、网络犯罪等问题的出现, 使高校逐渐重视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然而, 网络道德问题的广延性、纵深度、隐蔽性制约我们制定出解决针对大学生主体的网络规范。但是,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 结合高等教育学理念, 窥探大学生主体的认知心理, 一定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到新的层级。
(一) 非理性因素是触发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内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实际上,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是非理性因素中情感、欲望、动机、信仰、习惯问题。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内在的情感、动机、信仰等问题进行的教育。从这个角度说, 大学生个体的情感、动机、信仰是内因, 外部环境则提供了发生道德问题的平台, 内因即产生问题的根源, 就这里而言, 根源在于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出现了与外在非和谐的状况。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 我们需要对大学生个体和总体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找出发生问题的关键, 挖掘出个性和共性, 并绘制出衍生问题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图。非理性因素所具有的不自觉性、突发性、瞬时性和非逻辑性特征, 要求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把其列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态的发展方向, 并且能够决定事物的最终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来说就是主要矛盾, 也就是说, 只要把握好非理性中的情感、动机、习惯等问题, 我们就能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二) 非理性因素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着推动作用。
一方面, 现代高等教育学把受教对象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就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德育素养和智育能力构成。而支撑德育素养和智育水平的根本在于其意志、欲望、信仰、习惯等非理性因素。从科学史上无数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来看, 信仰、意志、习惯是决定其做出重大成就的根本性因素, 而这些因素恰恰就是非理性因素。拥有坚定的信仰, 坚韧不拔的意志, 良好的个人习惯, 才能步步为营, 实现理想。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 就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和使命上, 那就是要让每个受教主体都具备严谨的作风, 大胆的创新和多样的个性, 而这些, 都是非理性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对非理性因素的纠正有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继承性可以扩展教育行为的效果。也就是说, 通过不断的基础教育, 可以对网络道德教育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大学的教育有很多方式, 虽然时间、地点不同, 但最终的目标却殊途同归, 那就是, 不断增加受教者的教育频率, 以达到培养目标。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养成的陋习在不断的教育中多次调整, 最终形成了一套有机规范, 能够应对突发状况和日常问题。在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时, 原有的教育基础就会发挥作用, 成为铺垫。也就是说, 过去做过的对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修正能够促进吸收新的教育内容, 也包括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三) 非理性因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 把握这种认知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是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建立在弘扬自我价值的基础上, 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把大学生主体的价值摆在首位。如果说, 为了实施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而损害了受教主体的利益, 忽视了主体的价值, 这反而会使教育陷入停滞。我们要想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必须充分考虑到受教主体的切身感受, 把其放在第一位, 以此作为突破点, 深入浅出, 把教育工作做到最实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与认知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心。非理性因素所体现的这种认知心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如政治意识薄弱, 思想开放, 责任意识不强, 强烈个人英雄主义等都是由于其动机、习惯和本能多因素决定的。而他们的这些特点也反作用于不断变化的认知, 于是, 这种动态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多维循环形态, 这种形态必须要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心, 甚至是高等教育的中心。
三、借助非理性因素, 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一) 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 这是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端。
非理性因素中情感、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外化, 充分体现了其认知和实践。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非理性因素形成的土壤。先天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品质、意志力和行为习惯。统计好、分析好、记录好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助于找出大学生教育的突破口。而进行具体的网络道德教育, 则是以此为依据, 一个人的行为对网络形成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就应该针对其社会生活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 收集大学生的在校情况, 运用抽样、分层等数学方法, 构建在校生的图表模型。
高等教育分为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无论何种教育, 必须要掌握受教育者的知行意图及实际样态。这样有助于建立详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从而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三) 转变教育方式, 重塑价值观。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充分考虑其人本主义世界观, 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 制定出网络道德教育中能体现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确保受教者能接受和认同。
(四) 外部环境是非理性因素变化发展的次要矛盾。
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情感、觉悟等无意识的形式深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 引导和教育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出路。因此, 针对现今出现的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网络诈骗、散播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色情、侵犯他人隐私) 行为, 我们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完善网络法制, 升级网络管理技术, 建立健全立法制度, 做到从严要求自己, 从严要求朋友, 从严要求家人, 积极打击举报网络违法行为, 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整体氛围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陶德麟, 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龚玉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养成教育的理性思考 篇三
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那么,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级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订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订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订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文明学生标准》《小学文明班级标准》等,学校制订了《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一些“大款”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或许是更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的学生,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4.教育的理性 篇四
论文关键词:公平性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公平已经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财政如何体现公平,它涉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法规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公平就要求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适时调整。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愈益引发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教育投人的总量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是两个同时并存的制度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也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此,笔者从公平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问题
1.高等教育财政投人严重不足。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连续6年以年均27.2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招生年增长率分别是46.17%和38.15%。同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迅速膨胀,连续6年以年均25.59%的增长率迅速扩大,2008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021.02万人,是1949年的174倍。可见,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是超常的,而同时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
从1993一2002年的10年间,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只有S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其他5年都低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与此同时,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跨越式下降,2000年增长率是0.66%,2001,2002,2003,20(”年是负增长,分别为-7.83%,-8.47%,-5.87%,-2.7%0
2.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在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人不足的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在公共财政投人上不公平现象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就是少数重点高校专项拨款数额巨大,国家重点学校政策存在严重公平隐忧。从“十五”开始,国家开始对少数985工程学校投人大量资金,以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些院校在三年时间内就获取了18亿元巨额资金,而对其他绝大部分学校的投人却在锐减。
我国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使高等学校之间难以平等竞争。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年中央部门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3500.23元,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2743.42元,中央部门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地方高校的1.84倍;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92%、学生人数85%的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57%o很多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极少,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仅为中央部属高等学校的49%和43%。地方高等学校经费的地区差异更大。部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太低,难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的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基本上被“211工程”学校包揽。
不仅如此,同级财政下的高等学校获得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也普遍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实际上,不但不同财政下的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投人差别很大,即同级财政体制下,不同学校获得的公共高等教育经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同级财政往往只对其中1一2所学校进行巨额投人,校际之间的差别也十分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公共财政的公平性。 3.高校债务负担过重。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负债运行的情况十分严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一2000亿元。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认为,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邵鸿说,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
高校负债运行的状况其根本缘由在于国家财政的投人不足。可以说,高校的贷款冲动是在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的`,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虽然按照教育法的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保证公办高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但是国家财政并没有为高校的扩招新投人相应的经费。扩招之后面临的新建校舍、新增设备等问题,很多高校在国家投人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被迫负债经营。
二、促进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思考
1.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法规。教育财政的法制化建设至关重要,是教育财政改革措施和政策得以实行的法律保障。一方面,我们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行政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目前教育财政预算被随意更改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是某个首长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个项目上马或者下马,预算不仅没有约束力甚至还随着领导的意志而更改,预算实际上形同虚设。这种状况被称为“软预算约束现象”,该现象显然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改进《教育预算执行条例》,提升高等教育预算和决算的层级,并对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和绩效评价体系等进行适时补充与完善。
2.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投人责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高等教育事权范围需要重新认定。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事务的特征,它的受益范围也主要在特定区域范围,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高校的财政责任具有相对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高等教育主要是地方性事务,但某些事务却又超出了地方性事务的范围,如地区差异的协调、教育公平保障等,应视为“全国性事务”由中央政府承担。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不应当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而应当根据高等教育事务的具体特征来划分,属于地方性事务的由地方财政承担,属于全国性事务或地方不便履行的事务由中央财政承担。可以预计,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投人责任分担将出现重心下移,地方政府将负担起高等教育财政投人的主要任务。为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不可推卸的职责。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
3.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经费拨款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的拨款由财政部划拨给国家教育部和其他各部委,再分别由他们分配给各高等学校,地方所属高校拨款由省级财政部门划拨。在当前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管理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必须依据公开、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进行改革。实行多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公式拨款方式是以体现学校特征(如学生规模和人员配置结构)的公式确定拨款数额的一种方式。其主要优点是采用固定公式,然后选取一些参数,就能决定拨款的数量,既减少了拨款中人为的因素,提高了拨款的效率,又能较好地反映出各类、各地区高校的实际成本,有侧重点地进行拨款。
5.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性思考1 篇五
职业教育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合作共赢的新举措.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践成效,在理论创新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了勃勃生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安康职业教育集团在省、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应运而生。组建安康职教集团是我市职业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可行途径,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模式。安康职教集团化办学按照“政府主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基本要求,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稳步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推动安康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的主导和决策是集团化办学的前题。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形成的地域人文思想制约着安康经济的发展,全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构建适应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是政府部门必须实施的决策。安康职教集团的成立是政府的英明举措。集团化办学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安康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1、构建全民职业思想,政府的主导是关键。
发展安康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创业,抓扶贫开发,抓经济发展,抓民生改善,就是抓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重视职教、支持职教、追求职教的氛围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使职业思想深入人心,明白职业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构建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的思想。
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前题。
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清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张感,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成立安康职教集团。让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能受到高质量、高水平、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使他们很好地成才、就业、致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政府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是集团化办学的保证。
安康经济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安康投资、技术合作、经贸往来等等,都靠政府参入。安康职教集团化办学主体是政府。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需要政府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考虑统筹规划。推动我市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道路,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成校企一体、产学一体、学做一体,都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我市集团化办学实施职业教育“137”发展规划,构建以安康职教集团为龙头、3所区域性综合性县级职教中心为骨干、7所标准化特色化县级职教中心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目标和方向。围绕目标,各级政府必须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高度重视职教集团的发展,加强对职业教育组织领导。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包抓,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政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真正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职教集团宏观微观管理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条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特征是主体多元和利益多元,集团的集聚效应也使集团产生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职能。首先,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包括集团发展的理想、理念、目标等,形成独特的集团文化,构建引导集团发展的核心价值系统。概念系统在思想和行动上将成员统一起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或以缔结契约的方式,明确集团内各成员间的具体合作内容、职能分工以及利益分配。通过对集团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制,以及集团成员之间矛盾和分歧的解决程序与途径的设计,增加集团成员对合作结果的可预知性,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增强集团成员的合作动机,协调集团成员的合作关系。再次,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董(理)事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建立保证集团质量标准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教育产品研发机构等。组织系统承载着整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和运营等功能。最后,建立设备系统。包括保证职业教育集团运行必备的物质手段,以及象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的证书和专用标识等。通过整合集团内资源,以整体的形象包装设计,采用专门的符号和标识表征集团的形象,增强集团内成员的归属感和外界对集团的辨识与认可。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四者构成制度体系,前两者是职业教育集团制度的“灵魂”,后两者是职业教育集团制度的“驱体”。
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治理结构。但因集团内成员单位结合程度的不同,集团的治理机构还是有变化的。而松散型的集团则因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中,董(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集体决策机构,通过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对集团化办学起决策、统筹、协调和融资等作用。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管理上应遵循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原则。职业教育集团由若干个职业学校、企业和其他组织组成,管理层次的增多将带来管理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加,造成组织监控成本上升,激励力度下降,信息传递缓慢,应变迟缓,组织效率降低,不利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扁平化和信息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内成员单位多,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为确保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与流动,集团应建立一个高于各成员单位的管理机构,作为董(理)事会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中介,以提高集团管理的有效性。
(三)规制权利与义务
成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作为《集团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都在《集团章程》中作出明确的规定。成员享有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成员加入集团的理由,对于成员有特定吸引力,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即非集团成员不能享有此权利。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成员履行相应的义务是为了维护集团的共同利益,进而保障权利的顺利实现和如愿享有。这种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团内成员关系,会促使集团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种成员之间在共生和发展目标上所形成的独特的联结关系,使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能够接受集团内部合理的引导和约束,有利于促使各成员为达到集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因此,合理规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制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和内容要具体;二是享有的权利应抓住各成员的利益关注点,义务应切实可行;三是对于不能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一)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学校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进行订单式培养,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使毕业生能够迅速服务岗位、服务社会。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 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 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 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订单培养也使企业参与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能从职业学校优先引进优质毕业生。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有利格局。
(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性,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课程考核多元化。仿真实验实训。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训练, 使学生在
校期间就能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 走出校门, 具备熟练 的操作技能, 实现校园与企业的“ 无缝对接”, 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 零过渡”。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创业、能创造、敢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互动教学。继续教育, 职业技术能力鉴定
(三)促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四)促进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 双师型” 教师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之一。集团内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职业学校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集团企业挂职锻炼, 促进了“ 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五)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各职业学校在职教集团的统筹规划下, 逐步形成从招生、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实施到就业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中、高等职业学校相同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最终形成增加各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提高办学效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升学一条龙的“ 绿色通道”。
坚持以市场为主,统筹行业企业、部门、学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职业院校、专业、师资等基础能力建设和布局,统筹协调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加强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为建设美好安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职责和统筹管理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实施项目带动,支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1.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统筹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抓手,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统筹管理部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行业企业、部门、学校职教资源统筹,发挥职教资源配置最大效益。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抓手,理顺县级职教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镇、村农技校建设,推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政策、资金、培训统筹,不断提升并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职业教育投入,按标准落实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市县职教专款”、“城市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教”等政策规定。将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落实配套资金。加快推进中职免费,全面率先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性,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3.鼓励支持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个方面、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推广“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模式,广泛深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职业教育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合作共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际合作、城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支持职业学校推进内部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灵活管理办法,确保教师数量和质量满足教学需要。创新办学机制,依法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提升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4.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组织领导。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县区政府“一把手工程”,列入目标考核内容,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工作内容,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组织一次专项检查,专题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实际困难。教育、劳动、农业、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真正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协调好参与各方的利益,用利益杠杆激发成员单位、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赢。
集团化发展重视依然不够,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缺乏力度;
三、校校合作
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进一步整合优化职教资源,能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从而较大幅度地减少办学成本。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学校之间自愿互助的联合,利用各校资源要素存量的优化组合来获取规模效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中高职衔接与沟通;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扩增了资源量,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作要点:(一)专业建设(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校企合作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符合行业、企业和岗位需求的课程.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紧密联系(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载体是“校中厂”和“厂中校”.给予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外模拟企业与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打造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载体.将企业的理念与环境融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与行业、企业以及岗位要求的衔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配备企业导师、校企双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养成.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岗位适应性:通过推行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激励制度.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七)中高职贯通体系建设
集团内中高职院校间、企业与院校间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与探索中、高职招生方式、学制沟通与衔接问题,探索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中、高职教育与培训的联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条件的情况下.依托职教集团.探索高职本科教育和应用性硕士培养的可能性能促进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进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开展了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对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一贯制的举措,不但使学生有良好的对应专业学习背景,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中职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平衡。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不但能提高集团的凝聚力,还能增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良好结构的职教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实行集团化办学,可以使校企之间、校校之间达到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境界,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而牢固(如图1所示),使过去学校与企业之间零星的联系变得规模化和常态化;对于打破原有职业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和封闭性弊端有重要作用,使职业学校师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和实习的问题迎刃而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
(六)政校联盟建设
与地方各级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和具体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四技”服务等,依托政校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工作,使校企合作从“点对点”走向“点对面”和“面对面”.学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联系更加紧密集闭化办学教育模式的精髓在于校企共育.能够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的氛『书1和环境中成长,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职场素养.使其成为真正适合企业与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不同的模式巾.学校与企业的联结度是有层次差别的.但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在尽量浓厚的企业氛罔巾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使集闭化教育旱现出多层次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校企紧密合作主要模式有三种:1.“订单”培养2.共建实训基地3.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积极性不足,缺乏令企业参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职教集团内部办学体制和机制欠完善,面向市场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内部管理尚未完全规范等。
(五)就业共担机制建设
举办由集团内各企业和院校参与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建立集团内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和激励集团内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集团内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校企就业共担机制 的建立。二、二、行业指导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职教发展中起指导作用 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制定.能够使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譬如.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在组建时就吸纳了I“贸促会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担任理事长单位.市商业联合会、商业经济学会等行业协会担仟副理事K和常务理事单位.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使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实现了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全市招商企业已俱规模,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集团依托政府,吸纳企业,共同办学,订单培养。为企业及时提供成批量的合格人才,校企合作共建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共赢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不仅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学校办 学,有利于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教育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技能与设施设备的零距离对接,对于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发展契合地方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是地方社会的迫切需求
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 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通过校企集团化办学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 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 实现高职规模的发展, 寻求实质意义上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 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
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可持续优质的发展, 仅靠学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 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 加强宏观调控, 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 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政府部门应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 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 搞活机制, 自主办学。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 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通过校企集团化办学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 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 实现高职规模的发展, 寻求实质意义上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 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政府应在制度层面上规范集团化办学模式。首先, 要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有约束力;其次, 政策导向要明确, 对企业有驱动力;再次, 运行机制要可行, 对企业有驾驭力;最后, 企业行为要到位, 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力。统筹规划教育资源,使企业培训机构与职业学校之间在师资和培训设备等方面互通有无。
职、l 教育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任何组织、行业都不可替代的,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动力,政府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台义件与相关政策.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才1.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 政府还要为职教集冈提供号项经费支持.用于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双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职业院校或行业企业在牵头筹建职教集团之初.就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入集团.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或常务理事单位等职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1.政府应制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对职教集团进行宏观调控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得到更多切实的好处,这样才能调动它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应当在职业学校内部搞活机制,为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在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和引进与培养专业师资等具体方面应进行重点研究和投入;在办学水平的评价、督导评估等方面给予龙头学校和参与学校特别的支持和倾斜,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对集团的后续运作加强指导等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相关政策是国家意志在此领域的体现,是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及合理统筹的有效工具。政府应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来实施对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内职教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可以说职教集团办学的尝试依然处于摸索和上升阶段,集团的组建和运行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的成功举办,需要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总而言之,职教集团化办学需要坚持走特色和规范的路子。为了更好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教集团的发展,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对职教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指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 对于各职教集团而言,最需要的是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积极性。以政策为推动力,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职教集团化办学中来。政府激发企业参与性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上,比如,集团内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工资由政府划拨,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成员每年适当减免税收,集团合办教学实体中的生产利润分配和税收上缴要有优惠措施等。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职教集团内部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应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院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带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之问的联系更为紧密.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合作项目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构建产学研协作机制、学校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与企业问的利益共同点就是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就是利益的结合点 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而集化办学义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通过组建职教集刚,形成政、行、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局面
1.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加强了职业院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整体推进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2.有利于实现集团内各单位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
(1)有利于实现集团内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资源共享。总体呈现“大而全、小而全” 的状况,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对外竞争力不强。优秀资源的稀缺、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易于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能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做大做强。(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人才流通的优势。
集团化的大空间办学形式为汇集名师、优化教师结构、精选骨干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达到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培互管共用教师”的局面。为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技能,请进来传授技能,除人文素质教师外,所有教师都应该享有“互培互管共用”待遇,并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锻炼成理论功底深厚、技能基础扎实,既可以上讲台授课,又可以下车间指导的“双师型”骨干力量。(4)职业教育集团化具有管理体制优势。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及经验引入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与改革注入活力,有利于对职业教育集团自身的管理、运行、发展提供制度借鉴。
通过筑牢“职教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围绕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在学习中得到实惠,就业创业,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
6.教育的理性 篇六
——**学院开展理性贷款消费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为严厉打击部分高校学生通过非正规的网络贷款渠道办理贷款,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校园稳定,按照西安市政府、市教育局要求,我校开展了一系列防范和打击校园非正规贷款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工作开展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真组织
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园理性贷款消费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和打击非正规渠道贷款行为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防范和打击非理性贷款消费领导小组,组织和督促各部门积极关注学生情况,使学生切实认识到非理性贷款给自身、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从而坚决抵制不正规渠道贷款,理性选择消费渠道。
二、积极实施,注重效果
1、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学校利用广播、集会、升旗仪式、板报等形式广泛进行非正规贷款宣传教育活动,让在校生人了解非理性贷款消费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在校园显眼处张贴了宣传标语,向学生派发宣传资料,让广大师生深切了解非法贷款的危害性,引导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参与非法贷款消费的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使学生自觉远离非正规贷款消费。
3、开展主题活动,向广大学生宣传非理性贷款的定义、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危害性,分析已成功查处的典型案例,披露学生非正规渠道贷款的经营真相,增强广大学生的识别意识,提高防范、抵御贷款消费的能力,有效遏制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
4、加强防范,杜绝不良信息影响学生。我校严格规范门卫制度,坚决不允许外来不明人员进入学校。同时,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学生证、身份证,不允许外借他人,不听信虚假信息,以免自己以后的人生信用受到影响。
三、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培养理性消费观念
为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我校制定了长期的警示教育长效机制,收集关于非正规渠道贷款、非理性消费等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定期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警惕能力,确保学生各项行为合法合规,自觉培养理性消费观念。
通过开展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非理性贷款消费的危害性,切实增强了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了识假防骗的能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和打击非理性贷款消费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远离非法贷款,远离犯罪。
7.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篇七
1 当代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分析
跳不出语文教学旧有模式, 把“创新”推向庸俗化。1999年6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教育”随即被重视。但实践中, 不少语文课在名目繁多的“模式”掩盖下,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 学生也随着失去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然也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2 语文学科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
2.1 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1) 在语文学习目标上, 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仅就知识而言, 语文学科不仅有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训话学、文艺理论、文学的知识, 而且有人文、哲学、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多学科知识, 这些知识的横向交叉, 渗透、融合, 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2) 在语文训练方面, 语文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一个人离开了语文也不能成之为人, 真正的语文训练必然是思维、情感、人格、审美等的训练。语文学科对学生丰富知识经验, 扩大知识领域, 拓宽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 而是“能力与其它方面的综合”, 所以说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3) 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 它包容了听说读写等方面, 这几方面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2 从语文教学活动内容看
(1) 听。说话过程不仅是通过声波接受语言信息, 还包含多种心理因素, 伴随着智力因素的活动。听者要有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因为语言稍纵即逝, 缺乏敏锐的反应力就不易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而没有较强的思维准确性和条理性, 就无法准确理解语意。因而, 听话的过程, 伴随着情感的感染, 想象的驰骋, 创造力因素一直掺在其中。
(2) 说。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 一般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说话的效率和质量, 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 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变通性。因而, 说话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3) 读。阅读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创造。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 缺乏感性的具体性, 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加以想象和创造, 填充文中的空白, 使艺术形象丰满地呈现于自己的眼前。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 写。写作要运用综合性的写作能力, 它是学生本人自觉运用语文这一思维工具观察分析、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实践, 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即由贫乏到丰富, 由模仿到自我完善的创造成长过程。写作是独立的, 富有创造性的, 复杂脑力劳动。
2.3 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课文是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学习课文, 必须从整体角度对文章进行考察。分析课文的句子, 除了结构分析之外, 还应从修辞、逻辑、语义和语境等方面做综合的整体分析。鲁迅认为评论文章, 最好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符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从整体着眼, 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着眼, 也符合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它强调的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整体———部分———整体, 任何局部的分析都不能脱离文章的整体内容及整体语言艺术, 任何孤立的理解都可能导致对整体篇章的不完整, 不妥帖的把握。整体性把握课文,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大范围的材料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进行筛选、整理、概括。这种归纳概括使学生能在信息社会的稍纵即逝的语流和纷繁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有用信息, 培养语言的灵敏性, 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又一通道。
3 语文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重视语文的批判继承———语文创新基础。创新与创造、幻想、想象、天资常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奥斯本在《应用想象》中始终把创造力与想象力作为同义词使用。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把创新、创造与想象等同起来。于是给人一种印象, 创新似乎与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无关, 它只是一种思维活动, 甚至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灵感的扣门。因此, 大谈培养创新能力, 绝口不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的大有人在。其实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说的, 但“创”与“守”, “新”, 与“旧”又是继承与发展的扬弃、辩证关系:无“承旧”也谈不上“创新”, 而无“创新”, 则也谈不上“承旧”。创造力是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青少年发展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包括渊与博两方面。渊:指知识深度, 博指知识的广度, 二者结合, 即人们常说的“T”型结构。知识的广度影响创造的能力, 知识的深度制约着创造的水平。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离开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不注重文化的积累, 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是造成语文能力低下, 缺乏分析理解能力, 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症结之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 然后再往前走。”从语感的产生来说。语感是人和言语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形成的。通过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双向活动, 言语对象化于人的感觉、心灵, 是人对语言的继承。所谓习得母语, 并不仅是习得母语中的字词句, 而是在此同时将母语遣词造句的法则、规律及潜藏于言语中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 自然而然地内化而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 即习得母语的语感。同时, 人的感觉、心灵对象化于语言, 于是对象成了他本身, 这又是人的语言的创造———创造理解、创造性运用。语感具有令人惊讶的创造性, 它一边继承传统, 又一边在创造。
4 语文创新教育的前景
在语文教学方式上, 我们应树立多元意识, 如教学方法上:可运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体验学习法, 问题发现学习学习法, 讨论交流的合作式学习法, 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手段上:引进信息技术、网络式教学。可以用文学课题 (专题) 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因特网收集资料, 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也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教学评价方式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 作文能力将主要表现为组织与改编有关信息, 语文内涵的重新认识, 能够促使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汉语一言文学知识加以应用的同时, 陶冶其情感, 培养其积极富于创造的个性, 发展多向的思维能力, 构筑大胆创新的意识, 勇于创新的精神。
摘要: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 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任务。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一段、教学评价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要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 必然要进行语文创新教育。
8.企业普法教育的理性思考 篇八
关键词:企业普法理性思考
1 创新工作形式,努力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
伴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职工群众法律需求的不断高涨,普法内容呈现出快速扩充丰富之势。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普法形式不断丰富和变化。今天的普法教育,不应该再是那种简单机械灌输,而应是施教主体与受众之间以法治文化为媒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染的过程。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推进企业普法工作,创新手段,使普法工作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1.1 突出科技手段,实现普法教育的立体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和网络时代,影视、网络等传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越来越凸显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面对新的发展和形势,现在的普法要在多管齐下、讲究载体的多样性上做文章,要强调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声像、文字等实物载体有机结合,构建多形式推进、立体化覆盖的法律传播关系。合成橡胶事业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如采取电化教育的方式,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法制宣传片;定期在内部刊物《橡胶信息》上开辟法制专栏,进行法律问题解答,例如2006年,《物权法》刚颁布时,事业部专门就职工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释疑;同时利用内部网络平台,打造法制宣传阵地,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突出日常宣传,实现普法教育的长效化。进行日常化普法,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教与熏陶相结合,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受到职工实实在在的欢迎和喜爱。要注重吸收节日等集中式普法宣传好的做法和形式,对之进行固定延续,形成持色品牌。合成橡胶事业部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结合职工日常生活需要,编印大量的法制宣传画刊等多种普法宣传资料进行法制宣传,每个季度都举办法律知识考试和竞赛活动,扩大法制教育的普及面和频率,强化了职工的法律意识,同时在事业部的大型活动中都将普法宣传教育穿插其中,采用故事、小品等各种文艺创作的方式寓教于乐,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
1.3 突出法治实践,实现普法教育的服务化。普法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仅仅靠说教、灌输来培育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不够的,要让职工从法治活动体验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法制宣传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且效果远远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要引导和指导职工积极参与到法制运行的各个环节、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排解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根植于法治实践中,真正解决普法教育“入耳、入脑、入心”问题。如合成橡胶事业部坚持“调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为职工维权,5年来调解各类家庭纠纷19起,开展法律咨询, 帮助职工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28个。
2 创新工作内容,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渗透性
在企业普法的内容上,要突出文化建设、突出时代精神、突出民主发展。遵循和把握法治的运行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善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效果,确保其影响力和长期效应。
2.1 突出社会时代特色。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普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形势,教育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首先,普法教育要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要把维护企业和谐、促进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办事,为企业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普法教育要围绕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当前,企业改革发展进程加快,职工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化,职工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各种利益碰撞加剧,因此要积极引导职工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权,依法解决各钟矛盾和纠纷。
2.2 突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法律现象中区别于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设施、法制运行等外显实体要素的内在精神部分。没有良好的法治文化,就不会形成现代法治意识。所以,对法治文化的打造十分迫切。我们要积极探索法治与文化的结合途径,把文化引入到普法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近些年来,合成橡胶事业部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要借此机会,大力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引导职工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
3 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必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作为保障,要建立组织保障、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等制度,不断整合企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有序运行的普法工作联动、协动和互动机制,构筑共同行动的“大普法”格局。
3.1 强化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互动。职工群众是企业法治的主体,是实现法治最深厚的基础。因此,推动企业的法治进程必须要有广大职工的参与。要通过普法,动员职工参与法治的进程,让广大职工从被管理者,成为法治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实践者,成为推动法治进程的强大动力。合成橡胶事业部建立了一整套法治组织运作机制,成立了事业部普法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基层普法、调解领导小组,设立了大量的义务法制调解员,引导职工广泛参与,搭建好普法工作平台,扩展普法工作领域,激发了职工群众参与普法工作的热情,促进了普法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3.2 强化横向单位之间的联动。企业各基层单位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其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整体的普法工作水平。一般来说,法制宣传办事机构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作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调动各单位加强普法教育工作以推动宏观法治进程的过程。法制宣传办事机构要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健全办事机构与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制度、信息制度和工作机制,接轨微观与宏观,使各单位能够在法治建设宏观框架内充分发挥作用。
9.让语文教育多一点理性光芒 篇九
-谈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的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小学语文而言,她不仅是工具性课程,而且对儿童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 六十四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为之计深远”,为儿童的终身发展作好奠基。
• 给儿童多方面的营养。
儿童从进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话式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和美好的,这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蕴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让儿童总生活在童话里,以为现实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一样。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其次,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珊蟮难艄猓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儿童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 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 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 ……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 …… ”(典型的没有环保意识,树能随便锯吗?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生丁:“乌鸦叼的肉是给它的孩子们吃的,狐狸想办法钻进乌鸦的家,把乌鸦的孩子们捉住,逼着乌鸦把肉交出来, …… ”师评:“真是绝了!乌鸦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哇噻!还是不是老师?还是不是学生?连恐怖分子的一套都出来了。)(转引自徐卫《学生冷漠谁之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 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三、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一个好的行为或好的方法,可能使人得益一时,一个好的习惯却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可以肯定地说,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 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他还进一步指出: “ 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
人们常说,好习惯是童年养成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听,就是倾听,细心地听取。有些儿童不会倾听,要么心猿意马,要么毫无耐心。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关键在于细心和耐心的听。只有养成了倾听的习惯,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传达出与对方进行平等对话的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说,就是开口说话,良好的说话习惯包括想清楚再说、用普通话说、声音响亮地说、完整连贯地说等要素。读,就是读书。读书时,书本与眼睛应相距 1 尺左右,不仅要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还要会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书上作圈点批注,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才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写,就是书写。书写的姿势要正确,达到“三个一”(眼睛与纸面相距 1 尺,身体与课桌相距 1 拳,手指与笔尖相距 1 寸)的要求;书写的态度要认真,达到清晰、整洁、美观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培养儿童质疑的习惯。质疑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之谈,古人认为, “ 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 ” (朱熹语), “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 ” (唐彪语)。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质疑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一堂阅读课应经历自读-浅悟-质疑-精读-深悟的教学过程。不然,一堂课学生 都是按 老师预设的进行,学生提不出问题,课堂上没有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课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质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手段, 质疑的前提是 熟读精思,没有思考和勇气,就不可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究中,儿童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质疑,每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第三,要培养儿童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中养成凝神静思、专心致志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心理学表明:一般人不可能高质量的同时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须使每件事的质量有所降低。古语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 劝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专心致志的习惯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其它一些与之不相关的事情都不去想,更不去做。二是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儿童上课时易走神,作业时不能进入状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 ? 告子》),有一点动静就离开作业思路,然后又从头开始集中注意力。这显然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
第四,要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怀疑一切”的精神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要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就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就要不“尽信书”,勇于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 10 岁时随老师郊游,看见一女尸漂在河里。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小郑在年龄、落水原因、三魂七魄是否看得见等方面提出了疑问,然后修改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连声称赞改得好。这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的精神,成了千古美谈。
第五,要培养儿童珍惜时间的习惯。谁都知道,人的一生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由时间积累起来的,是一分钟一分钟积累起来的。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时间,努力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那么,他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在儿童的意识中,其时间观念是不强的,必须经过一个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可让学生先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应该完成的任务绝不拖到明天。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规定进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不完成指标、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同时,还可用一些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不起眼的时间做出巨大成绩的名人秩事来激励学生。如汉代学者董遇本是一个农民,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整天做工或下地干活,但他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昼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间勤奋自学,终于成为一代学者。再如阿基米德利用洗澡的时间发现了浮力定律,爱因斯坦利用等朋友的半小时解决了一个数学难题,陈毅小时候利用煮饭的时间读书等。要让学生真正明确“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语)的道理。
【教育的理性】推荐阅读:
理性爱国的议论文:爱国热忱需要理性表达06-14
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10-03
哲理性的段子10-12
一注考试的理性分析06-13
以理性为话题的作文06-30
经典哲理性的文章10-07
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法06-16
浅析企业激励的合理性08-03
关于理性看待流行的高考范文08-07
有哲理性的文艺句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