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发言

2024-11-06

两化融合发言(精选8篇)

1.两化融合发言 篇一

深度融合互动创新

打造企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工信部两化融合座谈会上的发言

南钢集团金恒公司总经理 孙茂杰

一、南钢两化融合的现状

南钢具备1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最大的中厚板产业基地之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南钢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行业前列,其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始终稳居行业前三名。2014年预计利润4亿元。

随着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南钢已形成十二大类行业领先产品系列,如军工及海洋用钢,是国内第一家通过造船和海洋工程用钢板10国船级社认可的钢厂,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名列前三。船板、船用球扁等应用于军舰制造,与鞍钢一起成为国内军工板材主力供应商; 储罐用钢,液化天然气陆地储罐和船用镍系钢板、石油储罐钢板,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南钢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向“三大油”提供陆上LNG储罐用板,唯一能提供20万立方米以上LNG储罐用板;电力用钢,供货国内多个核电项目,成为中核等核电公司的合格供方,并负责起草了风电用钢国家标准,已于2013年实施。南钢两化融合总体发展路径是借鉴和学习台湾中钢、韩国浦项等国际知名企业管理思想和成功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提升,实现了全面的系统集成与业务整合。南钢信息化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并形成支撑企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长期以来,南钢十分重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十二五以来,南钢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国内首个炼轧一体化中厚板MES系统上线;2007年1月正式启动ERP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关键过程的整体信息化系统;2008年6月,南钢 ERP系统整体上线;2009年3月南钢ERP通过工信部“倍增计划”项目验收;2009年9月,销售电子商务和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上线运行;2011年南钢信息板块核心,江苏金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4年,金恒公司信息化综合竞争力钢铁行业前三位,获得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服务资质。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南钢形成的拥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架构,该架构基于传统的5层信息化架构,但不强制区分各层次的信息系统,反而十分重视信息化系统之间互相融合,在每一个业务系统建设之前就极为重视数据和业务的融合。目前南钢两化融合建设在工厂自动化层、产线追踪与控制层、计划与管理层这三层的基本完成,正在全面开展L5层的建设,同时优化、深化L3、L4层的应用。作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南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于8月中旬正式启动,由金恒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与指导。通过与标杆和企业自身目标比对,发现差距,明确提升方向,形成《南钢两化融合现状调研评估诊断报告》,该报告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和建立的基础。根据该报告,分析形成企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明确管理体系框架,包括管理手册和20个程序文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作业规程和记录文件,记录文件以信息与自动化系统支撑为主;同时,对380项现行业务流程进行再梳理和优化。经过3个月的努力,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编写完成并发布,并纳入协同办公知识库统一管理。目前已进入内审和管理评审阶段,预计12月中旬提认证申请审核认证。

二、南钢两化融合的成效

(一)精益生产,柔性制造

精益材料设计:以生产订单为核心,结合炼钢、轧钢各工序生产标准及作业条件,创新性的采用四阶段设计方法,组合多个订单进行自动材料设计,实现了余材最少化、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各类损耗

优化计划排程: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收集生产数据,实时掌握生产节奏,动态调整生产排程,使现场管理能做快速反应已不是遥不可及。炼钢厂上下工序配合紧密度高,各生产工序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率的排程及监控工具来组织生产,炼钢动态排程系统即是担负这样的重任。

柔性过程制造:打破传统的以炉次为单位执行炼钢计划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转炉出钢量波动,造成炼钢计划执行率低的问题,提高炼钢生产组织水平,减少余坯切割损失。系统上线后,计划外余坯减少60%以上、计划板坯未产出量减少60%以上,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有效提高合同兑现率,降低板坯库存。

订单全程追踪:采用多种接口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生产数据的高效采集,以用户订单为中心管理各工序的生产进程量,提供订单的生产全过程状况信息,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JIT生产与交付

基于客户精确需求、精确制造、精确配送的一体化方案。船板分段定制配送,供应链协同创新,促进经营模式转型。南钢的准时制生产配送模式是对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进行一种变革创新,通过延伸销售与客户协同设计最终产品的用料,组织定制化、精益化、柔性化的生产,提供敏捷、准时配送交付,为下游行业精益精准生产提供服务,最终打造综合成本最优的价值链。现在已在船板上试行船板分段配送。船厂钢材利用率至少可以从90%左右提高到95%以上,库存从2个月降到7-10天,造船周期缩短三分之一以上,人工数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三)业务财务一体化,成本日清日结,动态管控 全面的系统集成与业务整合,真正将企业的产、供、销数据与财务无缝集成。生产数据经由抛帐表实时自动转换为成本帐务数据,物流交易核算帐务即在此一流程中完成,可提升管理时效。

(四)新一代能源与环境管理(EEMS),助力企业系统节能减排

南钢能源环境管理系统EEMS是一个集能源数据采集、控制和集中的管理调度、供需平衡、能源预测分析和优化、环境数据采集和监控、环境分析和评价为一体的管控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系统。EEMS为能源环保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管理手段,促进了扁平化管理。实现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闭环管理模式,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1.创造性的建立节能与减排的整合平台EEMS,实现联动效应,把经济运行与环保效益结合。

2.智能能源管控子系统,在重点生产厂建立能源管理子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对主要设备根据生产节奏进行用电控制,实现产线节能5%的目标。

3.同时在EEMS建立能源数据长时存储和历史数据分析功能,为能源管理人员提供能源分析和优化的有效手段

4.环境预测和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功能 5.创新性的环保地图管理功能

(五)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企业精品制造 依托强大的信息网络和系统功能,使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理念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的质量控制。遵循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一贯设计思想,系统覆盖从前端订单接收、合同评审、产品设计到后端制造工艺、判定放行、质量保证的全流程各个环节,实现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的全面跟踪和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零缺陷产品。2013年南钢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本次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补全完善质量管理业务流程,深化质量数据利用为主要目标,实施了《质量稽查管理系统》、《过程工艺参数数据采集二期》、《离线质量分析与诊断系统》等三个系统。通过《质量稽查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现场检查的信息化管理;《过程工艺参数数据采集二期》则在一期的基础上扩大了覆盖范围(参数更多、产线更全);《离线质量分析系统》则是南钢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促进业务管理水平提升上的一个重要的尝试,该系统将首先实现质量报表、关键技术质量指标和生产数据追溯的整合,以统计分析技术来实现产品质量的追溯与分析,第二步将依托SPC控制图分析,实现南钢产品质量分析从常规的统计分析转向过程稳定性分析的目标。

(六)可视化管理,在线实时提高作业效率 用料降本:在目前的市场形式下,钢铁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成本的竞争,而成本的竞争集中体现在铁区成本的竞争。铁区成本占钢铁企业总成本的60%以上,用料是否合理,是铁区生产的关键,关系到铁水的质量与成本。传统的方式只能靠人对原料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各种资源量也无法有效掌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把原燃料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及生产管理等业务进行贯通,把库存信息、资源信息、质量信息、价格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从公司到分厂的一级配料计划,支撑铁区的合理配料与用料,对用料进行模拟,在实际生产之前即可预测各种原料的用量、铁水的质量、有害元素、成本等信息,通过配料计划与配料实绩的对比,分析各种用料的消耗差异、成本差异及质量差异,通过配料计划、执行、实绩、分析、优化的循环,使得配料不断趋向合理,并自动生成优化方案,指导铁区用料,通过一级配料计划的循环模式,每年降低用料成本1000万以上。

铁水成本控制是钢铁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为配合铁前用料结构调整,我们利用信息系统创建了铁前原料结构优化回归模型,建立了煤、铁矿料配比数据库,结合原燃料的品种、成分、性能进行合理配比,指导以最低的采购成本、最合理的用料结构、最优的消耗来控制生铁的成本。

铁水调度实现铁水罐管理、出铁计划、出铁管理、铸铁站管理、铁水罐运行动态监控等功能,提高了生产协调的工作效率,加速了铁水罐周转效率,减少了铁水温度的损失,为品种钢的生产冶炼提供了质量保证,为铁前、钢后各部门的生产管理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

(七)智能远程计量无人值守,物流准确、高效 通过运用多种物联网技术,如:RFID识别、IC卡读写等,对过磅车辆信息进行验证,保证过磅车辆的唯一性,实现磅房计量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运用视频监控、过磅图片抓取、红外限位等技术,实现磅房计量无人值守,并且确保过磅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过磅效率。南钢成功实施远程集中计量项目后,司磅员减少近50人;过磅效率大幅提高,司机插卡到结束计量平均15秒左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八)推进智能制造

关键工序智能控制,炉前钢水测温和采样的机器人应用。为满足欧洲汽车制造商需求,国内首家在长材领域进行坯料按支管理模式,钢坯自动标印、识别、跟踪,产品质量信息按支全程追溯。目前已在实践中运用的有炉前钢水测温、采样机器人,坯料全自动标识,坯料智能识别、全程自动跟踪等。

(九)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生态圈—E化供应链协同平台

以采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系统、销售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银企直连等系统为基础,结合云服务、加密数据传输、CA身份认证、网络电子支付等信息化技术,在供应商、南钢、客户之间打造贯通上下游的整体供应链平台,初步构建以南钢为主力的钢铁产业供应链。

(十)助力企业改变运营模式—电子商务 供应链协同 目前,南钢已建成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同时提供采购电子商务、销售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等四种服务。通过信息提供与交互式沟通,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营销更具有针对性。为客户提供订单信息查询、生产信息跟踪、质量证明书远程打印等多种服务,同时运用与客户信息系统对接、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把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客户。

(十一)第三方钢铁电子商务平台——金陵钢铁网 金陵钢铁网是国内最大最具特色的中厚钢板余材现货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加工配送中心和仓库,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成熟的全方位服务。金陵钢铁网还是全国唯一365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钢铁超市,将原来打包销售的余材变成单板零售,大大提升余材利润空间,同时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金陵钢铁网有真实客户可形成实际交易,钢厂愿意将其资源上网销售并支付佣金。客户分为直接厂家、直接厂家定点供应商和中间流通商,现有注册客户5000余家,客户购买率接近100%。对客户采取发展与淘汰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对于3个月没有订单的非优质客户,直接冻结查询和操作,以确保优良客户的权益。

“金陵钢铁现货电子商务平台”自上线以来,预计到2014年底,累计销售钢材195 万吨,实现电子商务累计收入75亿元。

(十二)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息仓储管理

以地图形式显示全厂库位、库存量、库存状态等信息,可链接到各库位全景图。仓库货场全景:提供2D仓库货位动态全景图,显示各货位位置、存量、状态等信息;并可链接到货位立体图。

(十三)推进移动应用,打造移动南钢

当前,移动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正在推动着企业办公模式的变革。

由金恒公司研发的“移动南钢”为企业提供面向内部员工的管理、沟通和业务处理服务,实现ERP生产快报、咨讯、业务处理、消息推送等功能,成为“移动的ERP”。

企业生活服务是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以职工文化生活、福利、企业后勤服务等为核心服务内容,将企业内部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公务招待等企业服务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优势资源,为员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拓展周边资源,建立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O2O生活服务平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生活服务平台,建立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生活服务领域的供应链生活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实现生产和物流的无缝集成,实现数据快速、准确、可靠的自动采集,产成品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提高作业效率和仓储物流管理水平。

此外,南钢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数字化南钢”、“移动南钢”、“智慧南钢”。建成以ERP整体产销系统为核心的“集成融合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销售、质量、采购、财务等领域的全面信息化。依托各系统的集成融合,南钢已成为行业内“覆盖面广、功能强、高度集成”信息系统建设的典型。2010年7月,“南钢集成融合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被评为“冶金科技一等奖”。;2010年9月被工信部授予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2012年被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3年,入选工信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企业”。

今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跳出ERP、SCM、CRM等单独应用的思维模式,而是从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出发,俯瞰几十个、百千个工作流程的应用以及其背后可配置、松耦合的支撑系统,关注并支持企业业务动态调整,同时保持业务的连续性。从价值链的角度,使企业、客户、服务商和供应商之间无缝集成,在人员、技术、管理和运营等方面实现协同,用信息流动换取时间、空间,去除不必要的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物质流。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频度的不断拓展与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业务架构与IT架构的一致和融合成为必然。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只有建立随需而变的新的商务理念,只有通过柔性的流程才会更好地应对市场、更好地实施变革和创新,也才能提高企业的响应能力、运作速度和盈利能力。

因此,在实现与设备、业务、管理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企业内部以及价值链上的流程融合是新的大趋势,也必将促进流程的增强,进而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南钢两化融合实践过程中,南钢信息化团队在用信息化提升企业业务的过程中,卓有成效的业务提升实践也在不断完善信息化解决方案,培育了团队综合技术服务能力。2011年,南钢信息化团队从主业分离,成立金恒信息公司。经过3年多的发展,成为江苏省软件企业,通过ISO9001和3C认证,具有CMMI ML3资质、建筑智能化三级资质,获得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资质,2014年销售收入3亿元,在钢铁行业信息化领域形成了综合竞争优势,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南钢计划依托金恒信息打造南钢信息产业园区。通过未来3-5年的努力,投资10亿、规划用地1000亩、员工3000人,形成年产值100亿、利润10亿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打造成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南钢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

三、南钢两化融合遇到的问题

(一)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国首创、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建议在502家试点企业中,抓住一批行业典型示范企业(比如100家),重点支持,形成经验模式,推广普及。

(二)两化融合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建议示范企业建立CIO制度,从战略、规划、执行层面全面构建、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深层次落实两化融合工作,高水平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

2.两化融合发言 篇二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第一, 围绕经济转型升级, 集中力量推动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向综合集成。从一般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创新, 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和信息化规划工作, 出台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 对这个发展过程关键环节主要措施主要标准加以规范引导, 集中引导企业在这发展过程中面临咨询规划服务水平不高, 可选行业解决方案少, 技术产品不适应需求, 售后服务和运维服务价格高等问题专题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 围绕信息化支撑服务经济发展, 拓展两化深度融合空间。未来五年我们面临新的最大挑战包括全球服务型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生态协调两大主题, 要深入研究信息推动服务型经济发展, 对经济转型提供全面信息化支撑, 鼓励培育在线服务, 业务流程外包新兴业态, 推行网上结算, 支付结算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深化物流信息化要更加重视两化融合, 摧毁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3.两化融合看天津 篇三

我国已进入资源要素集约时代,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表明我们已经站到了产业升级的历史關口。因此,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就成为有效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是重要的支撑和跳板。

但正如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孙钢所言,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也不能跨越工业化阶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过以信息化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不仅能使传统生产力实现脱胎换骨的提升,而且将推动形成信息化的全新技术、产业。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天津市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净增3000亿元。其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这天津工业八大支柱产业的产值达到2.1万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7%。

虽然天津市的工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也应该看到,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天津工业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因此需要信息化手段来带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兴业态,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几年,天津市利用国家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积极推进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集成应用。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按照天津市的计划,今年工业总产值目标2.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5%、工业利润增长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天津将实施五大工程。其中有两项涉及信息化和两化融合,从中可以看出天津市对两化融合工作的依赖和重视。

4.两化融合汇报材料 篇四

东煤公司“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建设

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日东煤公司“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建设汇报材料

一、东煤公司概况

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有80年开采史,1998年4月改制,市国资委直管,现为太原市唯一的大型地方国有重点“煤炭—电力”一体化企业。

公司现在拥有七对矿井,核定总产能为615万吨/年;员工4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0多人。

东煤公司柳树渠井是公司主要生产矿井,生产能力150万吨/年。斜井开拓,属低瓦斯矿井,主采的15#煤层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通风方式为分区机械抽出式通风,主提升为强力皮带运输,材料副斜井采用串车提升,乘人斜井采用架空乘人装置,大巷采用10吨电机车、3吨底卸矿车运输。主要生产区域现分布在五、七采区,开采水平为750水平。

二、“两化融合”建设情况

东煤公司在2007年初,就制定了《东山煤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2010年5月,由太原罗克佳华再次制定了《东山煤矿四效合一整体规划方案》。近五年来,陆续建设了千兆井下工业以太环网、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顶板监测系统、井下广播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主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电力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十多个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进行了综合集成。配合公司全面实现综采综掘和主提升机、主通风机等大规模的机械化改造,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

2 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现将公司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首先,为推进东煤公司信息化建设及“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领导组:

组 长:张鸿恩 常务副组长:赵智

副组长:马积福 侯敬平杨劲松

成 员:焦保国 武福拴 宁政权 杨恩忠

刘全旺 赵建敏 桑万忠

为了切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监控中心,信息监控中心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

2、积极建设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数据传输系统

为满足矿井数字信息系统传输的要求,设计安装1000M工业以太环网,系统传输平台设计为工业以太环网+现场总线的方式,井下设计一个1000M环网,负责传输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井下电网监控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等子系统。通过矿井工业以太环网的建设,将矿井各环节系统的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实时传递到矿井生产安全调度指挥中心,为矿井的数字化矿山系统提供一个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为公司领导的指挥和管理提供充分的、实时的信息依据,为矿井建设先进的管控一体化平台提供基础平台。

3(2)、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型号为KJ95N,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井下现安装分站24台,模拟量传感器96台,开关量传感器92台。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瓦斯传感器进行校验和断电测试,双机热备,与煤炭局联网,系统运行完全正常。(3)、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为KJ236(A)型,北京煤科总院生产。共安装人员定位分站10台,读卡器63台,配备人员定位识别卡2300张,所有下井人员全部佩戴识别卡,并在井口对携卡人员进行唯一性识别。系统覆盖井下各条巷道和各采掘工作面,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井下人员的活动信息,双机备份,与市煤炭局联网,运行正常。

(4)、通信联络系统

井下通讯系统使用的是由深圳华仁达公司生产的HRD-512型数字程控调度机。现共安装调度电话112部,井下各工作地点均安装了直通电话,并对调度台等重要电话进行录音。

我公司于今年开始安装井下广播系统及无线通信系统。井下广播系统选用的是上海山源电子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KTK125型广播系统,现井下共安装13台广播分站,覆盖井下人员主要工作场所。系统已经通过公司验收。无线通信系统为山西美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T137型无线通信系统。共安装分站26台,覆盖井下主要大巷。系统通过市局验收。

(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4 井下静压管路敷设到所有巷道和每个采掘工作面,巷道每隔50米设置一个供水阀门,保证各个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应急供水。

(6)、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地面空压机房安装3台OG-250F低噪声单螺杆压缩机,对应3台10m³风包,敷设φ200mm无缝压风管路至各用风地点。在井下主要地点安装了25套ZYJ(C)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装置。

(7)、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我公司于2012年开工建设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及移动救生舱。现已全部完工并通过了公司初步验收。公司永久避难硐室设在五采区,可同时容纳80人紧急避险。硐室内配备相关生活必备物品及环境监测设备,大大增加被困人员逃生及成功救援的几率。

可移动救生舱为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可移动式救生舱为矿井发生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爆炸冲击、高温烟气、隔绝有害气体,对内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食物等,赢得较长生存时间,加大救援几率。

除紧急避险六大系统之外,产量监控系统为山西三极科技有限公司的KJ219,安装监控主机2台,双机热备,数据传输接口两台,一用一备,皮带称架一套,设置称重传感器4台,监测分站一套,防爆摄像仪一台,视频录像机一台,现系统正常运行。

辅助运输使用合肥工大高科生产的“信集闭”系统。

3、突出东煤特色,提高两化融合程度。

结合我公司实际,为提升公司两化融合水平,公司加大对两化融合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网站,网址为:。

(2)公司今年集中停产对主皮带进行改造安装了主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系统通过PLC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主皮带运行信息及相关参数实现实时监测、并实现远程控制,起到了减员增效的良好效果。并且公司领导可通过局域网实时查看主皮带运行情况,实时了解生产信息,做出科学决策。

(3)公司原有的各种监测监控系统由于是多个厂商建设,部分是由公司自主研发完成,系统应用分散、各系统功能单一,无法将主要生产工序、设备的监测信息、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反应并进行综合管理。为此,公司投入资金,与软件开发商和各系统生产商合作,利用OPC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一个煤矿生产过程监控、生产环境实时监控、重点工程跟踪、生产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的综合应用平台。在此平台上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现场,并根据监控系统数据协调指挥生产,保障生产安全有序地进行。

(4)公司引进了在煤炭行业知名的“龙软GIS系统”,并且数据共享,使地测绘图、技术设计的软件正版化、国产化,大大提高了绘图效率。通过数据共享,地测采掘平面图也能够在调度指挥中心即时显示,方便调度指挥。

6(5)公司充分利用3G移动通讯优势,与山西四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成功了一套“煤矿综合移动监测系统”,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手机信号,不仅可以了解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全部信息,包括采、掘、机、运、通和排水等矿井六大系统的监测信息,59多个重要工作场所的视频信息都可以一览无余。

(6)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东煤早报”,将前一天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隐患落实情况、销售库存情况等进行汇总,在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和每天早晨的调度碰头会上进行滚动显示。还开发了移动短信平台,将前一天安全生产情况和公司领导带班情况,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到公司每一个管理人员手机上。

(7)对充电超市的充电架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后,减轻了充电工的劳动强度,工人用灯情况一目了然,数据准确率达到了100%。

(8)与精英科技公司,开发了“隐患排查系统”,并由太原市和山西省经信委推荐,以“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向国家工信部进行了申报。

(9)与山西四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煤矿综合移动监控系统”,该产品通过了山西省科委组织的新产品和新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水平。

4、公司以完善的激励制度促进“两化融合”的健康发展 为使“两化融合”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开展,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相关工作有力推进,对“两化融合”工作中的改革

7 及创新进行大力表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5、加强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工作

为使领导干部认识到煤矿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公司2008年起就连续多次派中层以上领导到中北大学对计算机操作进行进修,公司在每次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时不定期派技术人员去厂家培训,然后再进行现场培训,使中层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做到了应知应会。

三、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矿井资源的整合,东煤公司由原来的一矿变为7矿,2013年,公司将严格目标管理,切实落实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管理力度,加大安全装备的投入,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安全高效的矿井迈进。

2013年,我们东煤公司将全面推进机械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所有子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省煤炭厅“煤炭专网升级”的机会,做好集团公司与子企业的网络建设工作。使“两化融合”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力争成为太原市煤炭企业“两化融合”的先进示范矿井。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东煤公司“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东煤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5.2013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篇五

一、“两化融合”建设情况

根据公司2013年信息化工作要求X公司制定在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我矿制定了《X煤矿两化融合整体规划方案》。近年来,陆续建设了井下工业环网、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顶板监测系统、井下广播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执法网系统、风机在线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十多个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正在进行综合集成。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首先,为推进X矿信息化建设及“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切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监控中心。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网络管理正规化。

2、积极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使各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1)、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型号为KJ90NB,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生产。井下现安装分站12台,模拟量传感器74台,开关量传感器53台。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瓦斯传感器进行校验和断电测试,双机热备,与煤炭局联网,系统运行完全正常。

(2)、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为KJ251A型,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生产。共安装人员定位分站12台,读卡器28台,配备人员定位识别卡350张,所有下井人员全部佩戴识别卡,并在井口对携卡人员进行唯一性识别。系统覆盖井下各条巷道和各采掘工作面,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井下人员的活动信息,双机备份,与市煤炭局联网,运行正常。

(3)、通信联络系统

井下通讯系统使用的是由字程控调度机。现共安装调度电话112部,井下各工作地点均安装了直通电话,并对调度台等重要电话进行录音。我矿于今年开始安装井下广播系统及无线通信系统。井下广播系统选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生产的KT175A型广播系统,现井下共安装14台广播分站,覆盖井下人员主要工作场所。系统已经通过公司验收。无线通信系统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生产的KT106R型无线通信系统。共安装分站26台,覆盖井下主要大巷。系统通过市局验收。

(4)、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井下静压管路敷设到所有巷道和每个采掘工作面,巷道每隔50米设置一个供水阀门,保证各个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应急供水,且维护检查到位。

(5)、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地面空压机房安装低噪声压缩机,对应压缩机10m³风包,敷设φ200mm无缝压风管路至各用风地点。在井下主要地点安装了25套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装置。

(6)、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我矿于2012年开工建设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及移动救生舱。现已全部完工并通过了初步验收。公司永久避难硐室设在集中轨道巷,可同时容纳99人紧急避险。硐室内配备相关生活必备物品及环境监测设备,大大增加被困人员逃生及成功救援的几率。可移动救生舱为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可移动式救生舱为矿井发生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爆炸冲击、高温烟气、隔绝有害气体,对内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食物等,赢得较长生存时间,加大救援几率。除紧急避险六大系统之外,产量监控系统为KJ528型安装监控主机,数据传输接口,皮带称架,设置称重传感器,监测分站,防爆摄像仪,视频录像机,现系统正常运行。

现就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3、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情况

(1)、我矿于3月到4月份完成井下工业环网的系统交换机分开建设,现已将瓦斯监控和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了井下数据光纤单独传输,使传输速率更快、各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2)、我矿于4月到5月份完成了对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广播系统的数据库升级及备份工作,新系统各项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传感器、分站故障率更低。同时实现了与执法网对接,数据现已能传输到集团公司。

(3)、我矿于4月到5月份同时完成了井下无线通讯系统的全面覆盖安装工作。将宽带无线通讯技术引入井下,实现了矿井宽带无线数据通讯,通讯速率可达到54M。通过开放的WiFi协议,可方便接入任何符合WiFi协议标准的设备,实现全矿井安全生产各环节的无线数据传输。同时完善了无线通讯与调度通讯的对接工作,与调度通讯的互联互通更加有保障。

(4)、我矿于5月到6月份完成了井下掘进头及大巷广播通讯系统的全面覆盖安装工作,系统有井下区域广播、井上下对讲等功能。并已接入井下工业环网。

(5)、我矿于6月到7月份配合公司完成了调度通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新系统全呼、组呼等各项系统功能完善,并实现了与集团公司与各矿的互相呼叫。

(6)、我矿于6月到7月份对我矿井下监控系统包括监控分站的专用电源的改造,更加提高了监控系统安全稳定性。

(7)、我矿于8月份完成了新旧办公楼机房的网络整改工作。使网络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8)、我矿于9月份完善了井下视频监控的安装、现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主井底,102工作面溜子机头、主皮带机头、井底车场、避难硐室等地点均已安装视频摄像头,可实时检查井下生产情况。

二、存在问题

尽管今年我矿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工作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我们加以改进和完善:

1、信息化建设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健全。

2、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缺乏,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负责的 专业培训。

3、矿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信息化建设氛围有待改善。

4、矿自动化进一步加强,实现自动化操作。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建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技术改造。

6、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对旧有问题彻底解决。

7、井下工业环网的双回路建设。现我矿工业环网只有副井一根光缆通往地面,无法实现环网的安全功能。接下来将在主井敷设一条光缆真正实现环网。确保各系统数据的稳定。

8、各系统集成化显示。现我矿各系统相互独立,并且只有服务器上可显示数据,各局域网终端无法观察各系统数据。明年将各系统集成显示在矿井安全生产综合自动化软件集成平台上,矿局域网内终端可随时调用查看各系统运行状况。

9、OA系统培训。现我矿OA系统已正常运行但由于对系统应用不熟悉,各领导、科室在办公室很少使用。明年将在矿上举行多场OA培训,让OA系统用到实处,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

10、井下各系统接入工业环网。现只接入瓦斯、人员、广播、无线。明年将计划接入电液控、风机在线监控、视频监控、顶板离层等。不用再敷设多条线路来传输数据。

6.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六

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工业转型升级,不能按部就班走完中期走后期,再去搞后工业化,而是要两步并作一步走,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生产方式发生革命式的变革,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引领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实现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转型。

要看到,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恶劣、老龄化加快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生活的平衡。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从经济角度制定产业规划,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的设计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思考对策。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信息化?《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关于工业化,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化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发展过程。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具体而言,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战略选择。

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企业作为微观主体,未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进行加工生产,缺乏对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创新的认识,缺乏对两化融合全面、深入的认识。第二,缺乏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绝大部分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手中,比如电子芯片、元器件、计算机软件等。归根结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缺乏高科技创新人才,人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依旧偏弱。第四,产学研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多数大学没有真正做到面向企业,形成产学联动,科研人员的专利发明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动力较差。第五,两化融合的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两化融合的金融投资环境、政策制度环境、人才支持环境等需要进一步改善。

因此,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分别是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区域和社会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明确方向,确立目标,找准两化融合核心点、关键点,制定可操作的行动指南。首先,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化融合。其次,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支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中观层面看,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的竞争与创新。在微观层面,利用更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形成系统化的集成平台,打造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战略性转型升级。通过点(企业)、线(产业)、面(区域)三级联动,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德国工业4.0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政府在2011年11月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公布了一项战略,即德国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旨在通过将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充分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领域技术的革命性改革与创新,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国家)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它是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强调创新、数字网络化和系统集成。德国工业4.0从战略上讲,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平台,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打造数据化、网络化的智能生产模式,建立智能工厂,形成定制化的工业和服务产品。要看到,低成本的生产方式是我国制造业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根本原因。要实现长远发展,经得住各国企业的挑战,就要让制造业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进行变革,通过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征服市场,通过生产制造系统与业务管理平台的深度集成,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灵活配置,实现对高度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只有让制造业迅速迈向智能化,才能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提出已久,从一定意义上讲,德国工业4.0与我国的两化融合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应当立足于我国制造业的现实,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深刻认识和把握正在发生的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性变革的规律与特性,推进我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顶层战略规划,力争在全球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中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信息技术是确保两化融合的基础,要健全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特别是电子产品、工业软件体系,确保两化融合中信息化的基础扎实、支撑牢固。第三,在信息技术与标准制定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建立系统化集成平台,进行智能制造,形成定制化的服务产品,实现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各系统集成与互联的基础上,打造企业以及产业的竞争优势。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如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是强调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努力增加产品的信息含量,大力推广产品设计信息化;同时,加速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对传统工业进行革命性的创新,积极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加快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加速企业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培育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注重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体系的融合,逐步实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具体对河北来讲,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1、加强两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要从国家战略、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大局出发审视两化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破除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研究制定两化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支撑两化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布两化融合技术路线图,建立两化融合监测评估体系,引导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服务机制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一体化公共设施服务,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促进科技信息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公平一致的教育、医疗服务体系。

2、构建两化融合产业共同体。立足现有科技信息资源优势,遴选重点关键产业如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等,采取国家支持、企业参与、科技社团协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转化平台,以先进科技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响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以产业集群共同体为核心、高等院校研发为依托、国家高新区等园区为载体,发展两化融合产业创新联合体。大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3、围绕两化融合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创新集群,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合发展。在一些技术领跑、质量过硬、市场前景巨大的新产品上,开展产业链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依托既有优势,提升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造一批研发引领型智能化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7.两化融合提升滨海新区“智造业” 篇七

近年来,滨海新区被确认为国家“两化融合”区域试点,滨海新区经信委副主任曹建军介绍,“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将在“工业云”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信息技术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新区将通过开展“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示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做大电子商务规模、助推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云”平台发力

作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天津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被列入2012年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资金支持项目计划,获资金支持1000万元。而由天津滨海新区申报的《天津滨海工业云平台建设》项目也于2013年底通过了工信部批复,成为全国首批16个“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之一,项目由超算天津中心牵头,本市多家公司参与。今后,新区工业企业将能依托这个智能“工业云”服务平台,自主选择软件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和体验中心的运维服务,提升自身创新与设计能力。

“工业云创新行动”是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项探索性工作。据了解,这项工作先在一些试点地方围绕装备制造业开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地方和行业扩展。据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副主任罗军对记者介绍,“工业云”服务平台被批复以来,中心依靠SAAS的模式对外提供相关服务,目前最大的客户是北京大学。“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来说,单独购买相关商业软件需要花费不少的经费,而我们可以提供企业需要的服务,不需要让他们购买这些昂贵的软件”,罗军表示,“天河一号”目前服务用户已超过300家,涵盖中科院、中石油、南开大学、渣打银行等多个行业,并成为部分领域的核心生产力。

据曹建军介绍,“工业云”平台将有效提升产业示范基地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企业的研发和运营成本,节省政府行政开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比如利用天津超算中心“工业云”服务平台提供的虚拟机服务,滨海新区经信委实现了部委局政务系统的集中建设,目前第一个电子政务系统经历了两年时间已开始投入使用,为滨海新区的信息化建设节省了大量经费,降低了成本。

随着最近我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现象,目前在天津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项名为“我国雾霾监测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的项目已悄然启动,该研究致力于实现全国、区域、城市联动的雾霾预报与预警,将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出现强雾霾时的应急监控对策系统,逐步完成雾霾形成原因的分析、预报雾霾的发生,力求三年至五年最终实现用模型精确预报雾霾的发生和形成。

据介绍,除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外,中心经过近几年发展,已经搭建起“天河云计算平台”和“天河大数据平台”,“天河一号”与云计算和大数据相结合,就能在雾霾的预警预报过程中快速收集和存储海量的污染源数,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完成预警预报的复杂计算工作。这种超强的综合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能力,比一般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能力要强大数十倍甚至百倍。

“两化融合”为制造业升级铺路

据滨海新区统计数据,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4年来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势头不减,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在世界港口排名列第四位。立足实体经济,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同时按照《滨海新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2014年的预期工作目标,新区生产总值将同比增长17%。这就意味着将超过9300亿元,距离万亿元大关近在咫尺。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迈上4000亿元台阶,成为滨海新区总量最大的产业。2013年11月,“离散制造业智慧工厂(天津)专题座谈会”在滨海新区举行。会上曹建军介绍,未来,滨海新区将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打造仪器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机器人、关键基础零部件、智能成套装备的竞争优势,培育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鼓励智能制造业发展,新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土地供给、政策扶持、人才支持、企业服务上给予重点支持,可享受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科技创新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计划方面,天津大港油田和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已经成功申报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其中大港油田开始全面加速数字化油田建设,将信息技术与钻井、开发和集输三方面工作深化融合,促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探井和重点开发井推行现场随钻数据的实时展示和在线监控,为及时跟踪一线钻井动态、科学指挥现场施工提供现代化手段;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微功耗无线远程传输为手段,积极推进油水井生产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自动监控、液量计算、异常报警、工况诊断和辅助决策,结束了长年靠人工取样、化验、抄录数据生产的历史;油气集输过程中,依托地面优化简化工程,将站库、集输管网和设备设施进行系统整合、优化简化,取消了计量站和配水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油田三级布站模式,实现了各类站库的网络化监测、智能化诊断、自动化控制,以及长输管线的GPS准确定位、可视化泄漏报警、远程化应急处置,促进了老油田的高效、节约、环保开发。

8.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 篇八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如下图(1)所示。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引导,如图(3)所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如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另一方面,工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把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到工业领域。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除了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四、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企业-产业互动模式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先行业。

挑战-应对模式

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雁行模式

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

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区域集群模式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

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如下图(4)所示。

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

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非生产性服务业。

圈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推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IT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IT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IT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IT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

七、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如下图(5)所示。

在初始级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导入,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初始的支持,尚未表现出明显的IT绩效。

在基本级阶段,信息技术正式导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功能实现或技术应用不够完善。

在适应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趋于全面,能够满足现状需求,业务支持能力较强,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

在成熟级阶段,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较为规范,IT绩效较明显。

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IT绩效非常明显。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估思路如下:对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抽样调查,按某类行业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确定该行业的企业抽样率,样本数量一般为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

八、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从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资源与技术应用水平、持续发展能力和IT管理水平5个方面进行评估,如下表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上表中的指标需要适当调整,权重也要有所区分。

九、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准备度评估指标体系

上一篇:彝良县2009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典型材料下一篇:实验室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