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2024-08-02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精选15篇)

1.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一

对外汉语教案 跨文化交际学之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二,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三,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五,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文化定义的重要性 首先,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化 的对比。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术语界定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 精确性。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二

一、在“跨文化交际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好处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单一的理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纯粹的理论知识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为纯理论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乏味,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跨文化交际学,本身应具备灵活生动的课程特点。如何使这样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发扬呢?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可行有效的教学途径。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学生理解吸收起来就容易得多。例如,小学生在做单一的应用题时举步难行。但是把同样问题转化到实际情境中就能轻松作答。那么,在高校的教学中也是这样,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要比纯理论学习容易很多。而且,加入案例分析会使课堂的趣味性不少。因此,跨文化交际学中案例教学法所具备的化繁为易、趣味性等因素都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更感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示范效应。许多学生学习某一专业很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专业的一个人物。

(二)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的学习就是要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但是,在理论教学之后,我们会发现只有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践能力的情况存在。但是,跨文化交际是着眼实际的交际能力,并不同于其他一些注重理论研究的学科。那么,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理论的需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三)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取长补短。

通常,如果别人存在的问题你发现不了了,那么你自己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理论去评价案例中的做法。如果学生能够发现其中不足,那么说明学生对该理论的掌握情况较好,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此类问题出现在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中。但是,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该方面还有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强化。

(四)让学生融入其中。

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情境。许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放松了学习,在大多人看来是因为进入高校之后,没有中学阶段的管理方式严格。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进入高校之后,学生有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高校中教学只顾自己将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很难将自己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那么,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当自己真正面临这些问题时的解决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就可以通过融入情境中去锻炼,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满足其需求。

(五)给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那么,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无形就了解到了其他的文化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带学生进入一个了解文化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去。

(六)让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可能存在努力了但是没有成效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正确,即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案例的优劣。在学习这些优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掌握学习的目标。学生会渐渐明白为什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什么理论知识就会避免某类问题的出现。

跨文化的交际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身素质。然而,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靠学生平时的努力。但是,学生并不一定明白自己的欠缺是什么。根据案例的分析,学生就会渐渐明白自身的素质和气质存在什么问题,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缺点

上述文章中我们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并不是没有缺点。

(一)案例的内容不合适。

在案例教学法中,想要让其起到作用就必须使用合适的案例。但是针对一些特定理论,教师找不到合适的案例。如果这样,案例教学法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有些经典案例虽然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及其原因并不一定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二)案例分析起到反作用。

案例分析确实会给学生未来处理事情提供模版。但是,许多学生在碰到具体情况时不能灵活应用这些案例,出现生硬的处事方式。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窥见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学运用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带来的有效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该教学法的弊端。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是教师们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舒.论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对跨文化交际学课改的新探索 篇三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 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学课堂教学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在国际上发展60余年以来,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探索跨文化交际现象逐步转向对跨文化交际过程动态构建的研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仅仅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贸易的增加,出国、留学等人员的数量激增,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在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有许多大学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这门课程,但在本科三年级开设的最多,大部分学生是选修,同时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大多为外语。根据笔者对江西高校开设该课程情况的调查,《跨文化交际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主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以具体事例唤醒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文章增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以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知识并结合相应文化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该课程的教学以辅助传统外语教学为目的,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英语文章阅读及讨论、分析案例的启发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也有采取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两个侧重点有所不同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是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静态对比和分析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跨文化过程的动态变化,即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主要是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讨论跨文化交际过程所涉及的各个交际环节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的重点是解释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动态变化,比如交际过程中如何减少不确定性、如何构筑意义和身份、如何适应异文化、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等,它的侧重点在于交际过程的动态建构。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沟通过程,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的语言教学并结合相应文化知识、文化差异比较的课堂传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即能完成语言教学的任务,同时能使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以应对跨文化环境;如何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以应对不同的沟通场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众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针对传统跨文化交际学课堂中的不足,即重视应用语言训练,但缺乏对沟通技巧,特别是对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出现的教材内容局限、课时不够、教学资源缺乏,以及该课程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有效链接等问题,本文提出结合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与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优势互补的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运用

针对现今跨文化交际学课堂教学的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对西方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而忽视中国本土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那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即学生无法体会跨文化交际学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思维拓展的训练,使得学生很难放宽思维模式,走出刻板的思维定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即课堂中抛出事例,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思考,征询学习者的各种结论,从而使学习者了解社会环境对交际有效性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学课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中国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在具体教学中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能“身入其中”主动探究文化的本质及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因素。通过营造不同国别的文化情境去影响、拓展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运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便学生将来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原声电影是很好的教学媒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影像视频、学生互动等教学手段让学习者通过真实事例去感受、去体验,并对跨文化交际学传统理论知识进行“对话性”探讨。抽出文化现象进行课堂讨论、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案例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并对中西方不同的交际方式作对比研究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交际误区的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跨学科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以及进行自我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讲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从现象联系到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讲解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介绍理论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知识来配合实例教学。

三、对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的更新

要在课堂中,提高跨文化交际学传统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现有的国内教材大部分偏向英语专业学习,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只做一般性探讨,因此教学内容无法向深度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并提出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的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经验及成果,使其在教学中开展对话,如社会科学角度和历史阐释角度的对话、国际和国内视角的对话,让学生在研究学者们的理论对话中扩展思维,探索跨学科学习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不同的文化体验来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维度。设立不同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不同观点的交锋可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目前国内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内容都比较单一,这是由于教材编著人受到专业领域限制所致。国外教材的编著以解决西方人在跨文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动机。因此,只学习和借鉴西方学者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成果,而不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与中国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针对这种情况,在运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辅助性讲义。例如实践性强的中国商务礼仪、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解析,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增加跨文化市场营销等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启发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为主,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一己所长,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难题。互动的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改变了上课被动的局面。将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逐步改变为教师对理论、方法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处理跨文化问题的综合能力有积极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邬姝丽,周英莉.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61-68(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2YY30)及江西省教改立项课题“抛锚式与传统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XJG-11-2-28)的阶段性成果。

4.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四

1、坐稳;

2、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同时要抬头;

3、要在大庭广众下发言;

4、必要时要笑笑;

1、多用肯定的语气去陈述;

2、为人处世有诀窍

交际以三分钟内为最佳时间; 怎样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注意着装:是否擦过鞋,裤管是否有线,衬衫的扣子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整齐。

2、礼节很重要;

3、赞扬对方的优点;

认识更多的人,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朋友;

5.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篇五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手段主要有: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对非语言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陈邦玲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6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3(2)分类号:G04关键词: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副语言 客套语 环境语 跨文化交际

6.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六

二、目录五部分

三、选题原因及意义

现有条件:丰富的苏丹留学生资源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可行条件。

理论实践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力图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来传情达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目前,学者们对言语行为(请求、道歉、感谢、祝愿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但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并不深入,而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集中于对中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上,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单纯掌握语言已经远远不够,所以,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避免语用失误,防止交际的失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打算从苏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俄罗斯留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四、含义背景

拒绝,很多人把这个词理解为“不接受”的含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接受别人的请求;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实施拒绝行为,表达对某种要求或者行为的不接受。这里所说的“不接受”并不能等同理解为对所拒绝的言语行为的简单否定,因为在交际过程中,只有在交际一方提出某种要求或实施某种行为,但另一方却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满足或接受对方时,我们才可能实施拒绝言语行为,这时,我们只是不能够满足或者不能接受对方的要求或者行为,而并不是对对方行为的否定。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源于不能接受别人的请求、邀请、帮助或者建议这四种行为。马月兰总结,拒绝言语行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拒绝语是相邻对中“不被期待的第二部分”;

.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 目标相反,所以拒绝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拒绝语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

在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讲求社会性、人情观的民族,每个人作为具 有社会性的、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要懂得待人处事之道,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给足对方面子,保持交际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使“拒 绝”这种不礼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恰到好处的得以利用,避免影响交际双方 的友好关系。拒绝策略:十种拒绝策略: 道歉策略; 道谢策略;

解释原因策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推迟策略; 建议策略; 商量策略; 模糊表达策略; 开玩笑策略; 转移话题策略; 承诺策略。

五、探究呈现

本文从两方面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拒绝者的语气、态度角度来研究的主观分类;另一种则是从词汇、句法等客观角度进行的客观分类。

从主观角度来看,我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强烈拒绝(不行,这条裙子太贵了)和委婉拒绝(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吧!谢谢您的关照)。

从客观角度来看,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我不抽烟)和间接拒绝(抽烟有害健康)。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俄罗斯留学生,性别对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差别较小,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在表达拒绝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委婉,更加直接。社会地位对中国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对苏丹留学生的影响较小,在社会距离方面,中国学生和苏丹留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习惯,中国人更注重较远关系的维护,在拒绝较远关系时更加慎重小心,进而保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而苏丹人更在意交际双方彼此的亲密关系,可见亲密关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分析

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留学生习得环境单一,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过于宽容,中苏两国民族性格不同,苏丹留学生母语文化迁移。

7.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七

1.创立者极其简介。20世纪60年代, 美国当代重要的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戴尔·海姆斯 (Dell Hymes) 提出了民族语言交际学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这一概念。

2.民族语言交际学简介。

(1) 基本内涵。民族语言交际学是一种分析自然交际预料的方法, 被民俗学家广为接受。它把民族志学的方法和会话分析结合起来, 研究语言在各种语境下的使用情况, 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十分深刻。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中发生的交际行为, 特别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

(2) 核心概念。

1) 语境。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 是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兰裔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洛夫斯基首先将语境划分为情境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民族语言交际学通过将情境语境与社会语境联系起来, 研究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 把语言的运用看作是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规范之间关系的落脚点。

2) 言语社团、言语区域和言语网络。言语社团、言语区域和言语网络术语民族语言交际学研究中文化语境中的概念。言语社团指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人具有相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在言语区域中, 人们虽然国别、社会背景不同, 但言语的习惯和规则可以具有一定的共性。言语网络指每个社会成员通常都掌握几种语言变体, 并根据交际需要, 选取恰当的语言变体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

3) 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民族语言交际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知识。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交际情境中, 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判断语言是够合乎语法规则, 还需要判断语言是否符合文化和社会规范。

二、民族语言交际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1.语境在《京剧》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对于京剧演员的四类角色:“生 (男角) 、旦 (女角) 、净 (花脸男角) 、丑 (丑角) ”的翻译, 笔者的译文是“Sheng (male roles) , Dan (female roles) , Jing (painted roles) , Chou (painted clowns) ”。在京剧中“生”指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 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指扮演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 俗称小花脸。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 译文对“生旦”的处理比较贴切, 但对于“净、丑”的处理则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未体现其文化内涵, 参考译文“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则更好地阐释了“净、丑”这两类角色所蕴含的实质。

2.言语社区和交际能力在《京剧》汉英翻译中的应用。语言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区域, 而翻译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社区顺利交流。原文“这也就这是为什么京剧的魅力如此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笔者的译文是“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lies in that it reflects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all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s, and this is the very reason why its glamour appears ageless: it creates a blend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 of performers and audience both on the stage and offstage.”, 此译文大致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但译文“a blend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中blending一词未能传达出台上台下那种微妙的交流, 无法体现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情形;参考译文“That is what makes their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the stage. ”中co-appreciation一词则准确地阐释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在整个京剧表演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从而为我们详尽地阐释出为何京剧如此经久不衰的深刻原因。

三、结论

翻译作为一种特有的交际方式, 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如何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交流, 成为了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本文以民族语言交际学这一新兴理论为基础, 以京剧翻译实践为例, 探讨语境、言语社区和交际能力在《京剧》翻译中的应用问题, 希望对中国文化汉译英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Print.

[2]裘晨晖.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中民族志使用方法述评[J].语言教育, 2015 (2) :74-78.

8.跟奥运选手学交际 篇八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女排决赛第四局比赛中,朱婷在关键时刻打出一记漂亮的重扣,没想到这记重扣直接砸到了塞尔维亚10号奥格涅诺维奇的脸上,奥格涅诺维奇当时就倒地不起,捂着脸半天才爬起来。外界也把这一记重扣称为“死亡之扣”。而就在此时,细心的观众从转播画面中看到,朱婷在发现意外伤到对手之后,立刻走上网前,对着奥格涅诺维奇做出双手合十的动作,并连说“sorry”,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这段视频网上传播后,很多网友称赞朱婷很有礼貌,很有风度,不愧是我们的MVP(里约奥运会最有价值球员),巨星的人品和球品真的超棒,不管朱婷奥运会后去土耳其打球,不管朱婷今后走多远,我们都永远不会改变对她的热爱和支持,永远为她加油!

刘国梁说:“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体坛巨星,不仅仅是要有超强的技艺,还要有心智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理智得体的言行。”所言极是,朱婷就不愧为这样的MVP球员。

汉布林和阿戈斯蒂诺:温情扶持向前

田径女子5000米预赛中,新西兰选手汉布林途中突然摔倒,随后带倒了身后的美国选手阿戈斯蒂诺。摔倒的阿戈斯蒂诺迅速起身,然而她并没有马上投入到比赛之中,而是径直向伏在地上的汉布林走去。此时比赛还在继续,分秒不得停歇,其他选手都已陆续跑开。阿戈斯蒂诺将汉布林扶了起来,鼓励她:“来吧,这是奥运会啊,我们必须完成比赛。”阿戈斯蒂诺膝盖受伤严重,只能一瘸一拐前进,一度痛得再次摔倒。此时的汉布林同样没有“抛弃”伙伴,她关切询问阿戈斯蒂诺的情况,扶她站立起来,继续往前跑时还频频回头,强忍伤痛的阿戈斯蒂诺只叫她“快跑,不要管我”。最终,两人相互扶持,坚持跑完全程,虽然两人成绩位列倒数第一、二名,却被人们赞为场上的“最佳”选手。赛后,汉布林搀扶阿戈斯蒂诺坐上轮椅,两人真诚相拥。

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曾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阿戈斯蒂诺和汉布林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坚持跑完了全程,不僅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更彰显了比金牌还要珍贵的尊重、友爱和团结精神,因而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和赞誉。

吕斌:遇不公,豁达大度

拳击男子49公斤级16进8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吕斌迎战肯尼亚老蒋皮特·姆盖。比赛一开始,吕斌就抓住对手摆拳幅度过大的漏洞重击对手。第二回合,吕斌一度把对手逼到拳台一角,连续出拳打击对方。第三回合,吕斌的一计后手摆拳将对手打得一个趔趄,随后他将对手逼到围绳边用组合拳连续重击对方,裁判暂停比赛并给对手数八秒。比赛很快结束,吕斌挥舞着拳头非常兴奋,但结果却是判对方获胜,自己无缘8强。然而,根据国际拳联新规,已经取消了拳手和教练的赛后申诉,所以选手即便有冤也无处申诉。吕斌很快平复了自己的心情,亲吻拳台,对大家说:“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我没有留下遗憾,因为我尽力了,拼到了最后一刻,我能做到的就是展示最好的自己,但我无法改变裁判的判罚。我会继续努力的,用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拳头来决定比赛,而不是裁判!”

李开复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吕斌遭遇不公判罚,却豁达接受结果。从这点来看,他没输。他的梦想也许被偷走,总有找回的一天。

福原爱:不让对手尴尬

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三轮晋级赛中,现世界排名第8的日本名将福原爱迎战现世界排名第58的罗马尼亚选手杜迪安。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较大,福原爱比赛打得十分轻松,前三局分别以11∶5、11∶6和11∶4拿下。也许是体力下降或者心理防线崩溃,罗马尼亚选手杜迪安在第四局中似乎放弃了抵抗,6次发球中竟然1分未得。眼看杜迪安就要被剃光头,福原爱在自己的5个发球中故意让对方拿到了1分,避免了11∶0的尴尬比分出现。这个举动也让网友们乐评和感动。

白岩松点赞道:“这一下子想到八年前,张怡宁在北京奥运会上差点剃福原爱一个秃子,怕又把福原爱给打哭了,所以也放了一个球。按理说让球是我们都非常反感的,但是这种在大局已定,考虑对方的情绪非常有情商的,甚至有爱的这样一种让球,我觉得是大大要点个赞的,而且这里还有一个传承,所以说福原爱一不注意就成了张怡宁了。”

所谓情商高,就是不让任何人尴尬。不让人尴尬,这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养,更是一种至高的交际境界。有一种修养,也叫不让人尴尬。福原爱温柔让球,不仅表现了自己的成熟,终修成了真正的名将,而且展现了她“不让人尴尬”的交际之道。

(编辑/张金余)

9.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篇九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ardHall于1959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 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 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信息。英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去?”“吃饭了吗?”这对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是侵犯人隐私的问题,在中国确是司空见惯。

3. 话题的选择。中国人大多喜欢以询问人家籍贯年龄等较隐私的话题开始一段谈话,然而外国人对此却较为反感。一般以兴趣、节日、工作、天气或者书籍等话题作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话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应当尽量避免涉及隐私跟政治宗教的话题。

4. 年龄。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询问陌生人的年龄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询问30岁以上女性的年龄。

5. 拜访礼仪。中国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间的串门是很随便的,邀请别人来访也无需对方确定具体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而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

6. 赞语与赞语应答。赞美某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一件东西或者一种品质等,接着,用一些理由去支撑你的赞美,最后再问一个跟赞美对象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的赞美令人易于接受。对于赞语的反应,中国人一般是比较谦虚的回应,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感谢人家的赞美。赞语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例如作为问候语,或表达感谢之情或者庆贺等等。

第四单元:语言交际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重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1. 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短语的意思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里有着不同的意思或者文化涵义。例如,中国人把龙当做是一种权利的图腾,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人眼里中却是一种恐怖恶心的怪物,代表着邪恶。又如,同样表达“副”,英语中根据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表达,例如vice-chairman ,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 lieutenant governor, undersecretary。中英文主要的语义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相似的词语(例如“三伏”“三九”)。2>、在中英文中都存在一些短语中在表面上指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实际上指代不同的事情(例如“social science”不等于“社会科学”)。3>、某件事情或者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一种语言却又许多不同的表达。(例如“wife”和“湾”)4>、有些对等表达的词组只是部分对等(例如family不一定等于“家庭”)。

2. 谚语的文化反映。谚语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人类经历和观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种语言的有些谚语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明显的对应谚语,也有些找不到对应的,也有些是不精确的对应表达,还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应的,但是实际上有种不同的使用语境。

3. 禁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有语言上的禁忌,有动作上的禁忌也有颜色跟数字上的禁忌等等。中西方文化都对讨论性交际和特指身体某一部分的言语非常禁忌。另外骂人也是一种禁忌。

4、文化思维模式。西方人思维模式呈直线型,而东方人则呈圆圈性,犹太人是切线和半直接结合的方式,罗马人是比较迂回的思维模式,而俄国人是直接跟迂回相结合的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美国人趋向于归纳事实,俄国人主要是推论演绎,阿拉伯人主要是依靠直接。

第五单元:非语言交际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身体语言、副语言和环境语言。非言语交际包括在交际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简单地说就是“不用语言的交际”,被称作”无声的语言“。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或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口头表达是伴随着眼神、面部表情、姿态等身体语言的,通过理解身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副语言。包括语速、音量、停顿、沉默与非语义声音。

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心理的环境因素。

其中环境语言主要包含着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1>、时间语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有三种时间指向:过去时指向、现在时指向和将来时指向。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安排时间方式。Hall提出两个时间系统: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北美、西欧和北欧文化是典型的单向计时制文化,这些地区的人一般都比较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而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大多数亚洲地区的文化属于多向计时制文化范畴,他们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安排比较灵活。这些地区的人们的时间比较灵活和人性化。

2>、空间语言。根据Hall的研究,美国社交和商务圈子主要有四种主要的身体距离:亲密距离

(0-45cm)、个人距离(45-80cm)、社交距离(1.30-3m)和公共距离(>2or3m)。不同国家的人交往过程中身体距离也不一样。日本人会站得离交流对象较远,其次是美国,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则喜欢靠近交流对象。空间距离又分为两种广义的文化目录: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较于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例如握手、拍肩或者拥抱等。非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习惯甚至不喜欢与交流对象有较多的身体接触。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和拉丁人都属于前者,而美国人、北欧人和东方人属于后者。

第六单元:跨性别文化交际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而达到彼此的沟通与理解。

性别可以分为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两种。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Sex)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差别即性构(gendered),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方式。社会性别(Gender)有别于自然性别(Sex),自然性别(sex)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的先天的生物差异。对社会性别的两个最初影响分别是家庭沟通,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沟通,还有孩子之间平时的娱乐互动,研究表明女孩和男孩喜欢玩的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女孩通常喜欢玩扮家家,捉迷藏或者跳绳,而男孩一般比较喜欢竞争性体育活动像踢足球打篮球之类的。六大有效的跨性别沟通原则:

(1)、不要过早对跨文化交际差异性作出判断。(2)、认识不同沟通类型的多样性。(3)、提供让对方理解你说话意图的线索。(4)、寻找对方说话意图的线索。(5)、扩大自己的交际类型。(6)、不要评价别人和防范自己。

第七单元: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

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着重分析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谈判风格,介绍了中西方谈判氛围、谈判人员的组成、决定方式等方面的异同。1. 各国谈判氛围的对比。

A.美国人。注重获取的利益,热衷展示“美国人的专业性”,不在乎与对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取威望,也愿意在谈判过程信任对手。

B.法国人。在谈判之初是不会信任对手的,并自视是经验丰富的谈判者。C.日本人。注重社交关系,关注长期合作关系和个人关系。D.中国人。与日本相似,注重相互利益和社会关系。

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注重个人关系,热情是其首要考虑,信任和尊重是谈判成功的关键。

2.各国谈判者对于谈判细节的态度对比。

A.美国人。注重结果和书面协议以及合同。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B.法国人。跟美国人一样注重书面协议以及合同。

C.日本人。较少注重细节,依赖较简单的书面协议,注重谈判双方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协议书上具体的要求。

D.中国人。跟日本人相似,注重书面协议,在信任和常识之间留有余地。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他们认为书面协议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比口头理解更具有约束力。3. 交流类型。

A.美国。美国人擅于表达出温暖、真诚、自信和积极性。做好讨价还价和妥协的准备。表达趋于直率,喜欢威胁警告对手和一意孤行,常导致谈判不欢而散。B.英国。英国谈判者一般都比较友善,擅于交际,易于协商,处事灵活并且责任心强。C.日本。日本人易于说服。喜欢较为含蓄的表达意愿,在谈判过程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注重谈判的平和顺畅。交流富有积极性,较少说“不”和提出要求。D.中国。不希望发现正面冲突,尽量避免反对建议的谈判。中国人很爱面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出大妥协。

E.法国。在谈判过程经常说“不”并经常坚持使用本国语言。据说是欧洲谈判者中最难搞的,比较注重原则性的东西。

F.德国。德国人喜欢钻牛角尖。重点关注谈判的投标环节。不喜欢妥协。跟日本人相反的,德国人习惯于清楚坚定果断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谈判中不会问很多问题,但是会透露很多事情并频繁的打断谈话。

G.墨西哥。墨西哥谈判者喜欢用夸张的言语表达空泛的思想,很少坦诚的交谈。他们倾向于推论的方式,注重思考和直觉。另外,墨西哥人喜欢跟人有身体接触以此显示其自信。

H.巴西人。巴西谈判者具有挑衅性的。在谈判桌上经常提出许多要求并频繁使用“没有的”和“你的”等词。4. 谈判人员的组成。

A.美国。美国更趋向于选择技术型精英作为谈判队伍的代表。在美国人看来,社会地位、教育和年龄都不是主要的选择依据,他们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因此美国谈判团队中生力军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B.法国。法国谈判团队通常会选择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谈判代表。社会地位、职业、学业和家庭背景都是主要的选择依据。在法国人看来,谈判双方能力和背景的对等有助于谈判的进行。

C.日本。日本的谈判者平均年龄在30多岁,谈判领队最少要40岁。日本女人很少参与谈判。大多数是根据社会地位跟学识来挑选谈判者。年长是挑选队长的最重要的标准。

D.中国。中国谈判者希望跟有权威有地位的人进行谈判,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是受到侮辱。

E.中东。中东选择谈判队员跟日本相似,也很注重年龄。年长的经常受到器重而年轻人常常受到忽略。沙特阿拉伯人主要依据社会地位跟忠诚度进行挑选。F.墨西哥。个人能力和熟人关系通常是选择谈判队员的标准。5. 决定方式

A.美国。美国人视谈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依赖理智的思维和具体的数据。B.法国。法国人较为保守顽固,决定一般有高权威人士做出。

C.日本。日本人根据具体的信息下决定而不是有说服力的争论。他们做出决定的过程很缓慢,但是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很快实施。

D.中东。中东人一般根据直觉作出决定,在询问下属相关事情后由领导做出决定。

E.墨西哥。墨西哥是一种集中化的做决定方式。

第八单元 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

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介绍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理解幽默、欣赏幽默和使用幽默。

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准确理解欣赏英语中的幽默并非易事。除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要熟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说本族语的人跟说非本族语的人分享幽默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需要制作一个新的谈话规则,即说非本族语的人要敢于询问有关幽默的问题。第二步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省略式推理法解释幽默,通过解释非本族语的人无法理解的大前提,再加上显而易见的小前提从而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大前提是指推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的前提。

第九单元

跨文化人格: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第九单元以跨文化人格形成为内容,讨论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提出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世界观。西方出现多元并立的各色世界观,其中尤以天人相分观念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最为突出。而中国则多为天人合一学说,形成一元论的整体传统世界观。中西方人们的世界观在早期就已出现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定势和框架基础,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核心和深层特征。

知识。东方趋向于通过直观的概念和思考强调同一性的直接经验,西方认为才智非凡之人的天赋是取得世俗优势的原始工具。东方在思维上,趋向于用比较灵活的模糊的不精确的论据得出结果,而西方思维是通过分门别类和演绎推理的线性逻辑分析得出清晰明确的观点。当东方还在天人合一的寻找突破时西方人追求的是物质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时间。传统上东方认为时间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移动的车轮,而西方认为时间是来自过去遥远的地方,像箭头或者流动的河流向着将来同样遥远的地方前进。可见,东方的时间观是循环的圆形,较为灵活,而西方的时间观呈直线型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事情总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

10.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篇十

跨文化交际问题描述:

本人于2012年夏赴泰国普吉岛担任汉语教师,为期三个月。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由于我们所住的宾馆离学校有点远,所以泰方政府派了一辆专车每天接送我们上课,并负责假日活动的接送。但是这位专车司机经常不守时,为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先生刚刚到泰国的第一个白天,我们要去市政厅彩排开幕式,说好八点出发,结果九点半司机才来。在开幕式当天,我们定好七点准时出发,结果司机八点才过来,还是在我们不断给各方人员打电话催促下过来,这也使得我们的开幕式准备时间变得十分紧张。之后,便是每天的上课,司机每隔一两天都会迟到一次,使得每次上课都不能按时完成,出现学生等老师的情况。为此,我们很严肃的和司机说过准时的重要性,也和各方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可是,司机的不守时还是时有发生。好在,期间没有耽误什么重要的活动。跨文化交际问题解决:

这一跨文化问题是典型的观念文化不同造成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于泰国人,中国不仅强调守时,还经常要求在约定时间内提前到。而泰国则不同,时间观念不强,迟到的问题是很多人可以理解接受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当时不明所以,只是一味的向上级抱怨问题,对司机提出责备,却并没有意识到跨文化间的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后来,大家才意识到这种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也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得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首先,我们改变了以往每次司机一迟到我们就抱怨责备的态度,而是首先询问原因。之后,我们才知道司机原来身兼多职,负责接送多人,而不是我们的“私人司机”。每次迟到,都是因为之前去接送了别人后再赶过来的。了解到了这一原因我们采取了新的措施。由原来向上级频频反映问题,到向上级提出解决办法。就是请上级为司机少安排些活动,把一些和我们时间相近的活动安排给别的司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司机虽然偶尔还是迟到,但是没有原来那样迟到一两个小时的情况了。其次,我们改变了和司机定时间的办法。原来总是精打细算到每分钟,司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不然我们就可能会迟到。现在我们会把时间 再往前提一些,如八点上课,我们告诉司机六点五十来接我们,而不是原来的七点二十。这样做后,我们就很少迟到了。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司机突然有一天准时来了!我们就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学校,反而不知道做什么了。最后,在重要活动开始前,我们都会提前好几天跟司机确认活动当天他是否有别的工作,确保重要活动时司机可以准时接送我们。所以,最后的闭幕式和去机场赶飞机回国,都没有再发生迟到的问题。

11.立足农村学情创新“交际”策略 篇十一

一、整合交际话题。实现话题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口语交际话题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明显距离,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导致在交际中无话可说。为此,尝试优化、整合教材,让课堂直接呈现或者接近学生的生活情景,使之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为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

现状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多数没有保护草坪的意识,相反他们有锄草保护庄稼和割草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生活经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导致学生看到教材插图没有交流的内驱力。

策略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张小学生采摘校园花朵的照片,引导学生按要求交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拓展教育学生践踏草坪是不文明的行为。

用学生现实生活经历的关联性事件或者现象替代教材的内容,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也使整合后的内容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而产生倾诉的欲望,能围绕主题“说”,有的放矢。

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情境生活化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宽松愉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能激发学生交际兴趣与交流表达的欲望。孩子们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如,教材要求安排学生当“导游”,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现状分析: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的都没走出过村子,更没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课堂上,学生自然就无话可说。

策略优化: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田间地头处,到广阔的田野里,到附近的山坡上……面对着一个个无比熟悉的地方,学生将有说不完的话。利用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有效避免了学生无意义的交际,还使得交际内容亲切熟悉,交际的空间更自由,拉近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的欲望。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不仅可以安排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可以安排学生与特定的对象之间的交流,如采访、访谈等。如此,使训练方式实现多样化,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流中,在多个回合的训练中,锻炼口语的交际能力。

三、丰富交际形式。实现形式生活化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是规范、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一种常态形式。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技巧、策略,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运用,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交际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力量。

1.“购物讲价”练交际

农村里,留守儿童较多,家里的老人会经常让他们帮忙买些生活用品。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商店,让学生真正体验“购物讲价”的交际话题。学生真实面对生活,如何规范用语,文明购物、讲价。在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中,既买到了称心如意、价廉物美的商品,又真刀实枪地进行了交际训练。

2.班队会上练交际

班会上,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阵地,挑选适合口语交际表达的话题,让学生主持、交流、决策自己的队会活动;开辟队会课与语文课的通道,让学生在队会课堂中学会口语表达。如在一次交通安全班队会上,我选了一个话题。

从语言得体的角度看,下列张贴的四则标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幼儿园:“生活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工作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B.医院住院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C.公路旁:“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D.火葬场:“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当时,学生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

我随即问道:“为什么?请说出错误的理由,只说出一点都可以。”

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甲说:“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同志,只有同学;没有工作,只有学习,所以A不对。”

乙说:“医院是病人休养的地方,是不能大声喧哗的,所以B也不对。”

丙说:“控制人口,主要是要靠实行计划生育。D也不对。”

这样的班会,学生非常感兴趣。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3.游戏活动练交际

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猜猜他是谁”“演剧本”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在玩中说、乐中说,在游戏中进行交流,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我们教师辛勤地耕耘。只要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为孩子们搭建足够的训练平台,让孩子想说、敢说、乐说、会说,从而逐步养成文明地与人交流、交往,它必定会由原先的“一花独放不是春”,变成“百花盛开春满园”。

12.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十二

若是仅谈论跨文化交际,对读者来说或许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词汇,但跨文化交际却在我们平日生活中频繁的出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在学校与外国留学生交流,与少数民族老师同学相互学习生活,生活中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在影视娱乐书籍报刊中,理解外国作品的过程中都属于跨文化交际。

在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交通和通讯方式的不断便利,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交流和接触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足迹便会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际实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核心,2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针对该对象从各个因素解读和分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冲突及其形成原因。

在胡文仲编写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五个部分。本文主要从笔者较为熟悉的与维吾尔族间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社会交往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交际

案例一 :一次舍友(维吾尔族)怒气冲冲地回到宿舍,说 :“今天我在清餐吃饭,旁边的两个汉族女生在聊食堂的饭菜味道,她一直说清餐里的饭菜不如汉餐好,维吾尔族厨师只会炒白菜、土豆、萝卜,红烧肉一点儿也不正宗,最正宗的红烧肉应该是用猪肉做的。他们还说在内地时就听说新疆比较落后,维吾尔族的小偷也很多……这些话让我非常生气,饭没吃完就走了。”

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耕的民族之一,现虽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但在其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许多游牧民族的风俗。3大多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欢食用肉类、乳类,虽然现在食用的蔬菜种类不再单一,但仍然以土豆、胡萝卜、白菜等易存储的菜类为主。在案例一中,汉族学生说维吾尔族厨师只会炒土豆、胡萝卜、白菜,这是他们不了解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另外,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穆斯林民众是禁食猪肉的。普遍情况下,只要在他们面前谈及猪肉等不清真的词汇,都会让他们认为是对方不尊重其风俗习惯。

近几年,新疆的社会稳定局势较为严峻,但现在出现了“标签”现象,只要谈论到新疆和到维吾尔族,人们就会给他们贴上像“暴恐分子”“小偷”等标签。尽管这样,也只是少数的不法分子的歹行,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案例一中汉族朋友就毫无忌讳的说维吾尔族是小偷等这样的敏感词汇,尤其是面对着一个新疆人是极为不妥的,这样不仅会影响相互间的和谐、信任、友好,加大二者间的心理距离,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各地区、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

二、非语言交际

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交流,但语言交流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之一。除了通过语言,人们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交际。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4

案例二 :一位维吾尔族朋友到宿舍找我解释一些不懂得词语,我就先让她坐在椅子上等一会儿,接着我收拾了一下床铺,把地下扫干净,又觉得宿舍里有点闷热,就打开了窗户。但是当我过去解释词语时她却不高兴,之后她很不高兴的离开宿舍。

案例三 :在南疆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乡里理发,那位维吾尔族男理发师看了我们一眼之后,就继续忙他的工作,刚开始我以为是他听不懂汉语,所以清楚的说了好几遍我要剪头发,但他一直都不理我,我便生气的到另一家,也是同样的情形。

维吾尔族是非常忌讳家里来客人时扫地、拖地,他们认为这样会把家里来客的幸福、喜悦赶出门外,这样客人会以为主人不欢迎她来做客,是非常不礼貌的。此外维吾尔族认为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开窗户、开门等,会让客人以为是他们带来不好的气味或是本身客人身上的味道,自然客人会心里不舒服的。

维吾尔族很是注意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他们认为没有夫妻关系的男女是不能有任何身体接触的,尤其是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理发师要给客人洗头发、剪头发,过程中会触碰到客人的额头等,所以案例四中维吾尔族男理发师始终拒绝我们两个女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但是在乌鲁木齐的一些维吾尔族经营的发型机构对这方面却不是很注重,这也体现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

三、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规则,例如在宴请招待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都会有习俗的差异。如菜品的分量、种类、招待方式等方面都无不显现出社会习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应太过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因为这里面已贯穿着这一民族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5

案例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班委专门选了一家清真餐厅,吃饭时照顾到维吾尔族同学不喝酒,就让他们以茶代酒。后来有个女同学喝多了,那时我看到几个维吾尔族同学在悄悄地议论,看上去还很生气。我又看他们没吃多少菜,就帮周围的几个维吾尔族同学夹菜,可是他们一直到聚会结束都没有吃我夹給他们的菜。

维吾尔族自信仰伊斯兰教以来,是严禁喝酒的,醉酒后难免会由于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这会被真主视为罪行的。在穆斯林眼中女性酗酒更是不雅行为,喝酒的女人酒后有失体态,会被视为不正经的女人。案例中的汉族同学在维吾尔族面前没有任何顾虑的喝酒,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尊重维吾尔族的民族习惯。同时维吾尔族认为即使桌上的饭食是清真的,但只要饭桌上出现了酒,他们在心里也会认为这些酒玷污了清真的饭食。另外维吾尔族是很忌讳别人用吃过饭的筷子给自己夹菜,如果要给维吾尔族朋友夹菜就用一双没有用过的筷子,或是直接把那盘菜端到对方面前让他自己夹菜,这样就可以了。

结语

人和人的交流是如此丰富多样、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所以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定要摆脱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去研究分析它。6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维吾尔文化如珍珠般闪耀异彩,正如历史学家刘志霄所说那样,“维吾尔族的历史功绩是庄严宏伟的。”7汉维两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因文化差异等而出现的问题,或是宗教法则,或是禁忌文化,亦或是生活习俗,处在这样与维吾尔族多接触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避免在与维吾尔族群众交流过程中出现矛盾,并且做到在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况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认同民族间的习俗、观念差异。

摘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古已有之,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已不能再用旧有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日新月异的各种文化间的碰触。这种现象必定在交际过程中滋生出众多交际间的矛盾、冲突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本文拟从笔者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为切入点,从跨文化的视野角度分析其案例中跨文化间的差异,并且审视和思考一些跨文化交际研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从中获得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有益启示。

13.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篇十三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的认知模式的不同造成的.这种差异特别体现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作 者:崔鹏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842关键词:心理 文化 交际

14.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 篇十四

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各国各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也就有所差异。各名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具体表现在语言、交际、饮食、风俗、节日等方面。其中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饮食文化从根本上说明了中西方文华的差异。关键词

饮食文化,观念,餐具厨具,氛围,菜名 引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就很明了地说说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不论从习惯、氛围、观念、礼仪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饮食文化也折射出这个名族的思想、信念、习惯、历史等方面。因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够更好的了解他名族的思想、习俗,更好的与他名族交际,从国家角度来看,才能更好的调整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外交政策。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2.1 中国的饮食观念

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追求的这种境界如果具体化了就无味了。中国饮食对美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理性,即使人们已经饱了,仍然会进食,这是由于抑制不了美食的诱惑,而尽情地进行嗅觉和味觉的享受盛宴。中国饮食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意境。中国人在食物中会放入各种调料,各种调料相互配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境界,从而调出美好的滋味,对这种美味的享受不仅仅是嗅觉和味觉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可言传的享受。这与中国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哲学相吻合,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意境美的一大重要特性,这种特性在书画上的体现也极为明显,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与书画文化一样俨然已归为艺术这一类型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艺术化了,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了,其可以不依赖于菜谱了,可以自由发挥,添加一些作料,自己改进烹饪技艺,具有随意性。由于中国地区适合于耕种农作物,中国以采集、种植为主,以渔猎、养殖为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以素食为主,如水稻、小麦,荤食出现在桌席上只是作为配菜,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上的经济模式和地理因素决定的。2.2 西方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把饮食当做一种科学,他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饮食。西方人认为饮食的功能是填饱肚皮、吸收营养,没有像东方一样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饮食。西方的饮食讲究搭配,其主要是营养上的搭配,忽略了色、香、味、形、器,讲究摄入了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糖、脂肪等。在加入调料的过程中,大多是在餐盘中进行的,各种调料的味道都是单独的,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出自不同西方厨师手下的菜的味道几乎相同。

西方人比较中西饮食的特点时认为,他们的营养搭配较为合理,他们有比较发达的食品工业,而他们的罐头和快餐业的发展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与他们现代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使罐头和快餐的味道单一,但是能够让他们赶上快节奏的运作状态就可以接受了,而且其中的营养也并不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荤食较多,牛肉、牛奶等更是频繁,他们把这些作为主食,而中国只是偶尔将之当做配菜。这与西方民族的历史有关,西方人具有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他们以渔猎、养殖为主,以种植、采集为辅,所以他们的食物大多是从动物身上索得的。3 中西餐具厨具的差异

在餐具上,众所周知的,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饮食的魅力在于其味道,而美味是通过调和出来的,要使食物原料的本味和调料的味道相互融合,其厨具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设计厨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厨具要与厨师相互配合,让各种食物在调和过程中充分作用,还要让调和更加方便。能起到这些作用并且与西方厨具差异较大的代表性的厨具应该属炒锅和马勺了。虽然现代中国的生活步伐加快了,微波炉、烤箱等西方厨具也进入中国家庭中,但这并不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不具备制作中式餐的前提下才会使用,是退而求其次,并且没有发挥其本来的功能。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需要能够在烹饪味道上得到满足的厨具。

西方的饮食就比较简单一些了,由于他们较少将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不需要中式厨具,如他们不用炒锅和马勺等。西方讲究的是食物味道的单纯,因此,他们厨具不必要满足调和的功能,其厨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烧煮功能。西方厨具大多是平底和圆桶,这样才能更方便加热烧煮食物。4 饮食氛围及礼仪的差异 4.1 中国的饮食氛围及礼仪

中国饮食是共餐制,就是大家围着一起吃饭,大家可以共同享受同一餐具中的食物。这与中国孔子的“和”的思想相吻合。在中国,大家吃饭时的氛围是倾向热闹的,特别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布菜,这是礼貌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相互聊天,如果餐桌上比较安静的话就比较诡异了。吃完饭后,主人会邀请再添一点,这是对客人的照顾与关心。中国人认为在饮食中可以增进人们的感情,在吃饭时,大家可以随意的聊。在聚餐是比较热闹的要数劝酒了,这是,人们并不在乎酒的档次,而是大家在挡酒和劝酒之间的交流了,那时人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可以随意的调笑,那时人们的智慧就会体现出来了,那种氛围比较热烈,特别是男性的友谊会大步增进。

平常在餐馆中吃饭时,由于大家都是一起吃,不会实行AA制,通常是有一个人买单。在中国,在买单时通常会争先买单,这是自己对别人诚意的体现,也是告诉别人大家的情意不在乎这点儿,大家是一家人的意思。

虽然中西都讲究正式宴请的座位次序,但还是有所差别的。传统上,在中国宴请时用的是八仙桌,现在一般用圆桌即可,对门为上座,上座的两边是偏座,身份尊贵的宾客坐上座,主人坐下坐,其余客人坐偏座。上菜时,先请贵宾动筷,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4.2 西方的饮食氛围

西方饮食是分餐制,就是自己吃自己的,每个人的菜都是盛在各自的餐具中的,各自享用,给别人布菜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当然帮别人添饭菜,“逼”着别人吃,这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人们参加聚餐是带有目的性的,单纯为了拓展交际,不是无意识的认识更多的朋友。

正是由于这种氛围,在西方餐馆里吃饭,一般都是实行AA制,即各自付个自的钱。由于他们的食物是个人一份的,也不会出现“由谁买单”这种争执。这与西方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有关,他们认为各自布菜、买单时不可以违背他人的意志,不能替别人做决定,要展示对别人的尊重。

西方也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在正式场合,宴请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然后再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宾客的次序安排座位。5 中西方菜名的差异 5.1 中国的菜名

中国是一个追求意境美的国家,这一特征在菜名上的体现也是十分显著的。取菜名除了要体现意境美,还要尽量显示吉祥的意味。例如鱿鱼炒鸡片被称作游龙戏凤。即使是一盘汤也很有讲究的,可以取出许多不同的名字,都是十分优美的诗句词中的,例如海鲜花甲汤可以取多个名字:松翠明珠,这出自《春提湖上》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浪托鸿雁,出自“风帆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碟蜓双舞,出自《曲江》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些取名,描绘了菜的形色器,既富有意境,又别有一番诗趣。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清贫的儒士,即使是清汤上漂着一根绿,也能苦中作乐,取出一些具有内涵而不失风雅的名字。中国菜名多富于艺术性,大多是由神话经典、自然联想、诗词典故得来的。5.2 西方的菜名

西方注重实用性,从菜名就可以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以及味道形态,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简单明了。中国菜名的表情达意和西方菜名的一目了然,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偏于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偏于理性思维。6 结语

15.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篇十五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日趋紧密, 国内各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近几年来, 国内各高校吸引了更多留学生到国内学习汉语, 出国交流、出国留学、培训的师生人数增多, 外籍教师人数逐年增长等现象, 高校行政、教学等各层次对外合作在不断深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温教授认为, 一个大学要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等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实力体现的指标之一。高校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 合作的桥梁, 国际交流的枢纽, 也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静, 杨小敏, 2008) 外事工作人员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 对于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际交往密切,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显现出一些新特点与新趋势, 例如国际交往合作的国家不再仅限于欧美发达国家, 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小国家也逐步与中国高校教育合作紧密起来。国际交往的范围越大, 不同宗教、人种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并存, 而高校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于外事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外事工作人员, 我们不仅是与对外沟通的桥梁, 更是中国的高校教育的代言人, 我们有责任把国内优质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展现给国际友人, 更有责任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管理方式引进来。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与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 指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胡文仲, 1999) 。高校外事工作者与留学生、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直接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买麦当劳, 看好莱坞大片, 欣赏外国音乐, 也是跨文化交际, 但是间接的。跨文化交际, 在现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郭桃桃, 2004:118) 据悉, 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 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关注。1974年, 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SIETAR) 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 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 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笔者认为, 跨文化交际, 就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下的人与人之间语言、非语言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 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文化碰撞, 在差异性中寻找共性, 从而助推跨地域、跨习俗、跨语言的有效沟通与发展。

三、影响外事工作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因素

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意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 (令狐曼, 2010) 研究者发现, 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表达思想或者是传递信息的时候主要手段, 包括书面语与口语。但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中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三十。而最为重要的交际方式, 即非言语交际手段, 它在整个交际中占百分之60以上。因此, 影响外事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因素为非语言交际。

1、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

各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各国人在社会化交际过程中受本国文化背景影响很大, 他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因国而异, 所以各国人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传统的历史文化影响了祖祖辈辈中国人, 在儒家传统观念下的中国人意识形态较为保守、中庸。中国人谦虚、谨慎, 说话绕弯子, 留情面, 事事求安妥、综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 就是西方文化, 如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欧美国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 独立思考、个性张扬, 意识形态直率、坦白, 不拐弯抹角。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 人们说的方式也会有差异。例如,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好客, 当合作伙伴洽谈合作项目的时候, 在入主题之前主人往往热情款待客人, 宴请、旅游、观光等等方式以表达合作的诚意。用这种方式先预探对方的合作意向, 达成一致之后再入主题谈合作、签协议。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 则是直入主题, 对方直接先了解学校基本情况, 派秘书手机学校一手材料, 在达到初步合作意向之后, 直接到合作单位参观、进一步了解, 并与合作单位洽谈具体细节。在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之后, 才开始宴请庆祝。

2、交际与行为规范

外事工作人员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工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 常常产生误解。 (令狐曼, 2010)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种文化中某一行为是合乎规范的, 在另一文化中可能就是不能被接受甚至禁止的。比如在公共汽车上, 由于西方国家注重个人隐私与空间, 如果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他们会选择与其他不并排不紧挨的规则, 尽量使人与人座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在中国, 由于人口多, 往往在公共场合座位非常紧缺, 人们就喜欢不留空隙挤位置, 经常会造成人与人身体的碰撞与接触。有一名外国人曾问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他看到公园里许多休息长椅, 有很多是空着的, 可是很多人喜欢往有人的长椅上坐着休息。而他们则喜欢选择没人的长椅。在西方国家, 如果不认识的人过来拥挤、身体有触碰接触, 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的表现。

3、非语言文化因素

非言语交际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用口语、书面语的交际。杨平学者把非言语交际看作是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主意的过程。众多学者研究所得, 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0%, 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高达65%以上。笔者认为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很多, 也容易得多。笔者将从非言语交际中最具文化特征的身体语 (body language) 入手, 探讨非言语交际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跨文化差异。身体语言主要分类: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动作等。

(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传达情感、心里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 通过微笑、脸色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大部分国家以微笑来表达喜悦, 以哭泣来表达悲伤。而在尼泊尔等一些民族, 则以哭泣来表达喜悦;在日本主要以微笑来表示礼貌以及掩盖内心的秘密与悲伤。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候, 日本人则长期保持微笑, 这让外国人表示不解。在西方国家, 在孩子与教师交谈时, 经常欢声笑语, 面部松弛, 表情自然。而在中国, 当孩子与教师交谈时, 多数表情紧张, 沉默, 气氛较为紧张, 如果孩子随意大笑、讲话便容易被教师认为不尊重, 不认真听讲。

(2) 眼神交流

在中国课堂中, 教师希望学生全神贯注, 看着黑板或者老师, 表示尊师以及上课专心。而在西方课堂, 教师不要求学生眼神专注, 他们在课堂可以与同学之间有眼神交流, 可以奇思妙想, 不一定要全神贯注盯着黑板或者老师。而在人与人交谈过程中, 眼神交流则有所差异。中国人认为用眼神看着对方是一种冒犯不礼貌的表现, 如果长时间盯着对方会让别人不自在并且让人觉得有别的意图, 而在西方交谈过程中, 很好的眼神交流是对话题感兴趣, 对人际交往自信的表现。

(3) 手势语

在中国, 我们经常在胸前用手来回挥舞表示让友人过来, 而在西方同样的手势意思是让人走开, 在日本, 则对宠物才做此手势。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同样的手势语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手势是体态语言之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 手势有不同的含义。手势表示数字。中国人伸出食指表示“1”, 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 欧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 并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在中国伸出食指指节前屈表示“9”, 日本人却用这个手势表示“偷窃”。中国人表示"10"的手势是将右手握成拳头, 在英美等国则表示“祝你好运”!“OK”伸出一只手, 将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圆圈, 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 K”, 是“赞扬”的意思;在印度, 表示“正确”;在泰国, 表示“没问题”;在日本、缅甸、韩国, 表示“金钱”;在法国, 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在巴西、希腊和意大利的撒丁岛, 表示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手势;在马耳他, 却是一句恶毒的骂人话。总之, 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手势语言也不尽相同。

四、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 合作的桥梁, 国际交流的枢纽。外事工作人员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 对于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外事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跨文化性, 外事工作者面对这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宗教的留学生、学者、访问者、外籍教师。正是跨文化性给外事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与困难, 笔者从打好语言功底、增强跨文化意识、加强沟通尊重他人、坚持学习等方面着手, 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打好语言功底, 为沟通做好坚实基础

英语为全球通用语言, 所以掌握英语口语, 能流利地表达是沟通的第一步。所以英语也是外事工作人员主要使用的语言。全球各地的外国人基本都会使用英语, 而通过对英语的学习, 大部分沟通方式、习俗在英语环境下也是有共性的, 使用通用语言口语避免跨文化冲突, 引起共鸣。但由于高校国际化发展迅速, 一些东南亚、非洲等国也逐步扩大合作范围, 外事工作人员对于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辅修第二外语也是相当必要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国际扩展范围而聘用不同语种的外语人才, 实现沟通无障碍, 沟通实现合作与发展。

2、增强跨文化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 时时将跨文化意识放在心间, 在与外国学生、教师交往时设身处地地着想。经常反问自己:这样说话是不是合乎他们的思维, 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这样的食物是不是不符合他们宗教信仰。在交际之前, 多收集资料, 上网查阅, 积累经验, 也可以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学习。

3、加强沟通, 尊重他人习俗

沟通是一个联结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过程。 (殷永建, 2011) 罗杰斯 (Everett M.Rogers) 指出, “有趣的是, 共同 (Common) , 亲密交谈 (Commune) 与沟通 (Communication) 有同样的词根, 沟通是两个以上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交换。”在外事工作中, 沟通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基础, 没有沟通就没有友谊。沟通的越多, 了解得越深, 友谊才能扎实。同时, 加强人文关怀, 在交际过程中, 充分尊重他人宗教、国家习俗, 不给予评论与干扰。

4、坚持学习

坚持学习, 博览群书, 广泛了解各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只是。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开展广泛的调研, 形成文字材料。只有坚持学习, 才能不断补充知识盲区;只有勇于调研、实践, 才能在一次次的跨文化冲突中汲取经验,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日趋紧密, 国内各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出国交流、出国留学、培训的师生人数增多, 外籍教师人数逐年增长。高校行政、教学等各层次对外合作在不断深化。高校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 合作的桥梁, 国际交流的枢纽, 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性是高校外事工作的最显著特征, 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交际与行为规范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影响着外事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际。为提高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交际能力, 笔者从打好语言功底、增强跨文化意识、加强沟通尊重他人、坚持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影响因素,外事工作人员,跨文化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技术问题调研报告下一篇:青春纪念册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