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2024-08-30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9篇)

1.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一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七问

1、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2、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SL)的作用是什么?

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用公民科学素质指标来衡量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式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简称CSL,是反映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三部分构成。

3、CSL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CSL数据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的。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我国和欧、美等科技先行国家与地区,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测度、分析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国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历次调查均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范围涉及中国大陆(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18-69岁的公民(不含现役军人)。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

“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部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指标,用于测算CSL值。

“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两部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指标,目前未参与CSL值得测算。

4、CSL值是如何测算出来的?

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是指达到“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判定标准的公民。具体地说,是指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CSL值)是指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数量(CSL)占总体数量(AC)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5、我国CSL发展状况如何?

从2001年到2010年的非十年间,我国CSL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CSL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和地区的CSL发展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CSL水平仍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我国各地CSL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有8个省份的CSL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有5个省份的CSL相当于全国水平;有19个省份的CSL低于全国水平,其中7个省份的CSL仍然低于2005年全国水平。

6、我国CSL“十二五”发展目标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CSL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到2020年,“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7、“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点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

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五大基础工程:

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健全检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

2.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二

科协组织作为中国的专业科普组织, 在这项中国科普的标志性计划的实施中责无旁贷, 一方面负有总体协调、组织推进的宏观责任, 另一方面也作为重要成员具体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环节。此外, 中国科普事业已从传统科普走向科学传播阶段。文章拟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三个最关键的方面——渠道、机制与环境建设中来探讨科协组织在其中的具体定位与影响。

一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渠道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和参与。科协组织作为这一工程的项目实施者, 不仅要牢固依靠科协组织的科学普及这一主渠道, 还要尽量整合社会上显性的以及隐性的一切渠道才能实现。如何整合现有资源,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整体协调功能。

据《科普法》,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三条) , 而我们前面已提及, 科协组织是科普活动的某种意义上的专业职能部门。这种专业职能部门是有其法律依据的, 据《科普法》, “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十二条) 既然如此, 科协组织发挥其整体协调功能就有了法律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依法将科协组织的这种整体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整体协调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科学传播渠道的疏浚。一般来说, 从科学普及转变到科学传播, 是“已由单纯颂扬科学的活动转向如何理解科学的活动”[1], 势必需要树立大传播的观念, 需要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 囊括科学教育、科技新闻、科技培训、科技政策、科学交流五大子系统。具体说来, 需要建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双向互动模式、多主体参与模式以及交叉综合模式等三种模式。

(一) 双向互动模式

双向互动模式, 要求在科普过程中强调传播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和协商讨论气氛, 重视公众的兴趣及反馈意见, 以解决传统科普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科普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的问题。这种模式可图示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 互动模式是针对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为什么传统科普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科普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呢?首先,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都迅猛, 以致于有人惊呼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 单个的人要及时了解和完全掌握所有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势必需要有专门的组织首先对公众感兴趣的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展开调查, 找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科技信息。这也是“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后对当今新兴的科技信息 (含知识) 进行搜集、处理, 之后再行传播, 使这种传播更有针对性, 使传播更为有的放矢, 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效率。然而, 传播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因为如前所述, 科技发展是瞬息万变的, 这就迫切需要受众的及时反馈, 通过反馈使科协组织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

显然, 在上述科学传播过程中, 传播的渠道在科协组织那里是以互动的方式出现的。科协组织以这种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时需贯彻落实针对性原则。

双向互动模式的针对性原则要求科协组织的科学传播方向十分明确。从公众出发, 从公众的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传播, 这是科学传播的本质要求, 也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虽然任何知识本质上适用于所有人类, 但是, 知识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由于人类不是浸润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中,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 从而他们对知识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因此, 我们要根据受众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 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效果和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 在以往的工作中, 科协组织面向九亿农民举行了“送科技下乡”和“科普之冬”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了“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 (冬) 令营等活动;面向领导干部组织了“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会”等一系列讲座、报告。[2]这些都是按照受众的针对性原则而开展的有效的科学传播活动, 对全面提高我国不同公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 “2049”行动计划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受众分为党政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青少年、企业员工、城市和农村居民等8类群体, 也是针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 多主体参与模式

多主体参与模式, 要求科普的主体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 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 以解决科普单一力量不能适应科普多元化、科普专业化和科普产业化要求的问题。

传统科普常常是科协组织的“单打一”的“一言堂”。这已经不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了。其次, 多主体参与模式也是双向互动模式的必然要求。只有多主体参与, 科学传播才能更具现实性,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因为“公众”本身即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 理应包括社会各界。另一方面, 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科学传播正是科协组织践履其法律义务和行使其法定权利的一种渠道。我们前面已提及, 《科普法》明文规定科协组织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可以且必须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再次, 多主体参与模式, 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多主体参与模式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点面结合”, 即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等由点及面的扩散。比如, 当今中国西部的科协组织就更需要注意组织和调动更多的传播主体参与到科学传播当中来, 从而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

多主体参与模式要求科协组织加强与教育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传媒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企业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政府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研究系统的合作。概括地说, 科协组织在自觉运用以上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的同时, 需注意和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多样性原则。

自然科学早已完成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 相应地, 我们的科学传播也应扩大外延, 由“小科普”转向“大科普”。所谓“大科普”是传统科普、科学教育、科技新闻、科技培训、科技政策、科学交流整合意义上的科学传播, 它要求施众突破单一性, 实现多样性, 形成科学共同体、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政府、企业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尤其要重视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力量。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呈现的科学素养水平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城乡差异[3], 归根结底都是由文化程度差异引起的, 原因是公众在受教育时, 同时也在接受科学传播。目前, 科学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愈来愈被重视。美国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因此, 把教育机构引入科学传播主体之列是颇具现实意义和长远眼光的。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的介入也使科学传播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新闻随着改革开放后新闻学、传播学的恢复、引进而发展起来, 逐渐成为科学传播中受众对象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形式。而且, 媒体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信息载体, 其渗透本身也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

事实上, 媒体也已成为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科协进行的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都对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进行了统计, 具体结果见图2[4]。

从图2可以看出, 媒体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已越来越大, 其中电视、报纸杂志的作用尤其突出, 而因特网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发展较快。由此可见, 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充分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 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因特网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 这是目前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二, 丰富性原则。

在大科普时代的今天, 科学传播应从知识导向走向文化导向, 不仅要向公众展现知识和技术形态的科学, 更要强调文化形态的科学, 即传播科学文化。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包括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科学传播要强调以“四科”为内容, 即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其核心与灵魂是弘扬科学精神。而“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 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5]因此, 丰富科学传播的内容, 还须用科普作品去感染公众。首先, 科普作品要让公众从心底感到科普的“实用性”, 能解决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得到实惠;其次是要让公众感到科普的“生动性”, 通过科学传播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新颖, 吸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最后是要让公众感到科普的“合理性”, 即渗透在日常问题中的科学道理, 不但要让公众“知其然”, 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不但要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等, 在科普作品的熏陶中, 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6]

(三) 交叉综合模式

交叉综合模式, 要求多种科普渠道在不同层次和层面上交叉并达到综合, 以解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因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和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不同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综合与补充。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协组织的专业职能优势, 要求科协尽可能彻底地营造科学传播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可能宽泛地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

科协组织按照交叉综合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时应贯彻以下原则。

其一, 交错性原则。在科学传播强调多元化主体的前提下, 必然要求多种传播渠道在不同层次和层面上的交错, 以满足科学传播事业中因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或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不同需要。而且不同传播对象根据自身文化程度与偏好, 也需要有多种科学传播渠道可供选择, 否则公众很可能因可利用的科普资源的匮乏而放弃接近科学的机会。我国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公众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来获取科技信息。因此, 我们应立足于目前的这些主要大众媒体, 开设科普频道和科普专栏等形式。同时, 也不能忽视新兴网络传媒的力量, 如果按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的排列顺序, 那么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有赖于后面的媒体作为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渠道的交错性不仅体现在渠道的数量上, 更体现在渠道的有效利用上。今天的科学传播强调的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传授, 在施众向受众讲解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文化时, 受众不再是单纯接受还要给予反馈, 因此, 需要双方可相互交流意见的传播渠道, 在此, 互联网就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普”、“中国科普博览”等专门的综合性科普网站的相继开通丰富了我国的科学传播渠道。

其二, 层级性原则。传播效果是评价一个传播行为是否有效的根本依据。我们要通过科学传播使受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则首先就须研究传播的效果问题。国外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已有很多, 如格伯纳 (Gerber) 的“教养理论”、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的“媒介决定论”等等。[7]为了更好地研究语境模型中的传播效果, 立足于语境分析的“层级效果论”更为合适。由于传播信息的作用点是受众的心理, 因此传播效果会产生层级性, 这种层级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播要产生社会效果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 传播信息作用于受众的心理语境, 经过心理反应产生诸如动机、理想、抱负、决心、信心、毅力之类的心理能;第二步, 心理能外化为行为, 作用于社会,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二是传播信息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 从浅层的感觉、知觉到中层的思维、情感, 再到深层的意志、个性 (人格) 心理品质。因此, 按照层级性原则, 对追求目标和作用于心理程度不同的传播效果, 其衡量与检测的指标、尺度也应有所不同。[8]

以上三种模式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整合形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渠道模式, 与其相配套的是一个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向、多层面的语境模型, 它适合于在不同的时间, 用不同的方法, 向不同的受众, 根据不同的语境传播科学信息, 以满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分阶段、分地区滚动式进行的要求。

二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机制建设

“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 它的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9]因此, 科协组织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还应该重视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机能。应十分重视“四力合一”的运行机制在科协组织培育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四力合一”是指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种力量, 即政府引导力、公民需求力、社会参与力和市场运作力。[10]

1.强化政府引导力, 要求政府在改革科普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 加强和完善科普组织、管理、评价、投入等政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协调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政策法规、经济投入之间的关系。

2.提高公民需求力, 要求立足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物质的和精神的) , 解决老百姓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公民主动接近科学、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驱动力。

3.注重社会参与力, 要求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广泛关心、支持与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并注意把各分力汇成合力, 发挥各组织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整体效应。

4.结合市场运作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整合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 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运作方式。

“四力合一”机制中, “政府引导”、“公民需求”、“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之间是相互联系、协同合作的关系, 这种运行机制不仅廓清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力量源泉问题, 而且为各方力量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依据。其中, 居于核心的是专业科普组织——科协组织。“四力”在此主要通过科协组织的整合, 形成“合力”, 从而使其机制更为完善。 (见图3)

从图3不难看出, 科协组织从机制上促成了“四力”的整合, 加大了整合的力度。“四力合一”机制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整体协调功能。在这个模型中, 政府已经不再直接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进行干预了, 而是结合市场运作给予的反馈信息以及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对公民需求加以正确引导, 并且对市场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公民科学素质直接决定了公民需求的层次以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但事实上后两者并不能对前者产生直接作用, 而仅仅是对前者水平高低的反映;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公民需求力的旺盛将直接导致社会参与积极性提高, 然而反过来, 社会参与程度高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公民有效需求力的旺盛。整个“四力合一”的运行机制过程中突出了“市场运作力”对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杠杆作用, 市场运作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或者降低, 而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的高低只能反映市场是否有效运行。

三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

科协组织的完善除了渠道建设和机制建设之外, 还应该注意外部环境建设, 如此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科学传播的良性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环境通常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11]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分析

硬环境主要包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依托的各种科技教育基地、科技场馆设施、科技传播媒介、科技报刊杂志以及社区科普阵地等一系列科技传播平台, 其可视性和可塑性较强, 容易创造一切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硬环境。因此, 硬环境的建设问题容易引起包括科协组织在内的各方关注, 我们这里主要强调一般不太为人们所重视的、却可能相对更难建设的“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认知等社会大背景和文本、存在、场合、目的和心理等传播小情景。正如, 作者在《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一文中所提及的, 科学传播作为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从发生学角度看, 它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和认知的维度;从传播过程看, 它具有文本性、存在性、场合性、目的性和心理性的维度。根据语境论的观点, 如果说一种维度就是一种语境, 则科学传播就是这些维度交互作用的产物。相应地, 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也就具有这两大类型的结构模式, 前一类型的政治语境、经济语境、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均是通过背景性渗透间接影响科学传播的,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社会语境为背景语境;后一类型的文本语境、存在语境、场合语境、目的语境和心理语境则都是直接融合于科学传播的情景之中的,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社会语境为情景语境。[12] (见图4)

可以看出, 社会语境是既着重于系统之边界条件与环境诸因素的动态关联, 即着重于背景性渗透, 又关注于其内部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即关注于情景性融合, 是系统与其环境的统一, 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它既不是系统本身, 也不是环境本身, 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概言之, 社会语境是其构成要素的系统性的形式与意义关联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的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科协组织整合、驱动的。

为合理地解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的互动机制, 我们引入语境分析方法。在社会语境中,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是一种过程、一项活动, 更是一个系统, 是三者的完美结合与辩证统一。作为一种过程, 它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的过程, 而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作为一项活动, 它并非局限于单纯个体的有限行为, 而是一项社会性、整体性的事业;作为一个系统, 它具备系统的基本特质, 内含一定的结构, 表现出特殊的功能, 并将在我们的综合国力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可见, 语境分析的研究路径不仅加深了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本质认识, 而且也更容易使人把握到如何通过软环境中的背景性渗透和情景性融合来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中国的各级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由中国科协牵头的“2049”计划方案中, 明确提出营造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定位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处于“营造者”和“维护者”的地位。这首先是由科协组织的性质决定的。据《科普法》, 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十二条) 既然法律规定科协组织是相应的“主要”社会力量, 那么其“营造者”和“维护者”地位就有了法律保障。而这种法律保障本身又是一种法制环境, 是我们所说的“软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事实上, 科协组织作为中国最大的不可替代的综合性科技团体, 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专业科技团体。以其群众团体特有的凝聚作用, 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 以营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背景语境”和“情景语境”。

从背景语境的角度看, 它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作用机制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认知心理因素。诸因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影响并非是独立行进的, 而是发挥系统效应的, 但在一个系统内部往往不会是平衡态的, 而是存在优势与劣势的非平衡态。因此,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域内, 诸因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科协组织在此主要起一种协调作用, 抑制劣势的负面影响, 促成优势正面效应的发挥。

从情景语境的角度看, 它对科学传播的作用机制有文本性、存在性、场合性、目的性和心理性, 它贯穿于整个科学传播的过程, 对意义起限定作用, 而传播过程的具体“情景”则由科协组织布置和维护。情景语境中的第一种是文本语境, 科学传播中每一个符号行为都不得不受先前存在的和共存的其他符号 (或符号系统) 的影响, 因此每一个传播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二种是存在语境, 它是传播中的符号行为发生于其中的世界, 与符号行为关系更为密切, 对传播意义更具有限定作用, 而且这种“存在”不一定是现实存在, 也可能是相关的文化释义规范之集合;第三种是场合语境, 它对传播意义具有更直接的影响。比如, 一个科学家, 在私下场合与朋友交流他的科研成果, 和在科技馆向公众讲解他的科研成果, 传播的意义当然不同;第四种是目的语境, 在传播中, 施众的目的意图对传播意义的生成起重要作用。因为施众的意图往往在符号行为, 尤其在符形上留下强烈的痕迹, 从而控制或影响受众的释义;第五种是心理语境, 它指的是传播受众的心理状态对于意义理解的影响, 包括受众的知识水平、动机、情绪状态等因素, 这也是公民科学素质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以上五种情景语境直接影响到科学传播活动的效果。因此, 科协组织应该有针对性地去布置和维护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情景语境。

(三)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功能发挥

更为直观地看,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扮演“过滤器”和“平衡器”的角色。

在科协组织的“造势”下,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科协组织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激发受众直接与科学传播的传播者 (施众) 的更为积极的互动。科协组织应该尽可能地为一般公众提供积极参与的平台。传播环境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集合体, 也是一个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选取的变动体、一个随交际的展开不断生成的动态系统。传播环境的动态系统同时也型塑了一个科学传播的动态系统。作为动态系统, 绝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回路, 必定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能量的开放系统[13]。在开放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往往是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积极因素相伴相生的。这就需要有专门力量来进行甄别, 科协组织在此即扮演了“过滤器”的角色。既如此, 有必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这种“过滤器”作用。惟其如此, 一些反科学、伪科学才有可能在进入公民素质建设环境之前被清除掉。科协组织应积极开展与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做斗争的科学普及活动, 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

除了甄别作用, 科协组织之于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的进度也应该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使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一是施受平衡。科协组织应该将科学传播活动的施众和受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尽量使施受两端的参与热情处于“热平衡态”。惟其如此, 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全面提高。二是地域平衡。当下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从宏观地域背景上讲, 主要是东西部的平衡, 东部与西部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环境事实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鉴于此, 不可以“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在国家的“西部科普工程”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事实上, 中国科协从2000年开始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西部科普工程”, 重点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工作, 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科普项目经费投入。中国科协之所以启动这项“西部科普工程”, 实乃科协组织在具体地域上发挥“平衡器”作用的具体体现。

鉴于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定位和功能,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一,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协组织应成为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最自觉的主体、最称职的“推销员”, 展现其作为专业科普组织的不可替代的公众形象;第二, 在国家科普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中, 科协组织应积极开展实证调研, 为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提供直接依据, 营造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制环境;第三,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围绕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等重大问题, 开展决策论证、科学交流、技术服务、科技培训和科普活动, 营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文化环境;第四, 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如其来的灾难面临之际, 积极宣传有关科学常识,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的研究与创建,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营造与灾难做斗争的舆论环境、心理环境等软环境。

以上我们在分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环境的基础上, 明确了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 建议科协组织扮演“过滤器”和“平衡器”的角色, 优化和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软环境。

摘要:文章力图探寻中国的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渠道、机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现实对策, 主张互动模式、多主体参与模式、交叉综合模式“三位一体”的渠道建设方案和“四力合一”的机制建设模型, 建议科协组织扮演“过滤器”与“平衡器”的角色, 并在优化和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软环境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3.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三

大众传媒时代,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很重要。科学是主流文化的构成,科学及其传播是主旋律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气质;科学传播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又是大科普或全面科普(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渠道。科学传播的目的是宣传、普及科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悟、理解和应用科学;用科学滋养国民,传递并帮助国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报纸的科学传播对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传播不能浮躁、粗糙,其质量出了问题,既有违初衷,且危害性不小。

推进科学发展,报纸的科学传播不能缺位,其水平是关键。它的任务是宣传科学思想、光大科学精神,其目标与理想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科学、理解科学和推动科学发展。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关乎人的心灵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类精神的素养追求。好的科学传播及质量,有助于建立人的普遍理性,有利于精神与思想发展和文明度的提升。

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报纸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大报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它的传播范围广、受众面宽,且便利快捷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因此,发表相关的新闻和文章时要认真、严谨,不能出现规范性和科学性问题。否则,既会误导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受众,产生负面效果,也违背了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精神。科学传播要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一要重视,二要仔细,三要谨慎。

科学传播无小事,理当严肃、严格、严谨,不能随便。规范性和科学性是科学传播的第一要务,认真、规范和准确对科学传播而言,对从事科学传播的人而言,非常必要、重要。一句话,科学传播不能不科学,科学传播不能不认真。报纸的科学传播质量还是一个“窗口”与标志,它折射、反映了我们的科学水平与素质。所以,记者、编辑既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报纸和历史负责,白纸黑字应对得起历史。报纸人要用《咬文嚼字》杂志那样的态度与精神,办好每一期、每一份报。

科学传播及质量,同记者、编辑的总体水平关系密切,二者正相关。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记者、编辑们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他们的科学修养必须不断地改善、提升。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已是写稿、审稿必须的元素。现代的记者、编辑不能是科盲或准科盲、亚科盲,否则,就会出现无意识误导读者的现象或行为。科学传播“硬伤”较多,既影响阅读及其质量,也影响科学传播者的声誉与形象;对受众来说也是一种视觉污染。

科学及其传播是现代文化的基本构成,应过得硬,经得起评头论足,空疏学风不能在科学传播里出现、蔓延;科学传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编辑,特别是科学编辑应扩展视野,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与厚度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要有一对科学的法眼。这样,科学传播时可能存在地问题就会在科学传播发生之前,被发现、消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对记者、编辑而言这是天然的使命,而且应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与自觉。

科学传播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渠道,如果它的质量存在了问题,将导致整个传播发生衰减,影响传播的效果与作用。科学传播质量存在问题既会弱化读者的科学水平,影响读者科学素质的提升,还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形象。面向普通大众和文化大众并掌握话语权的报纸,从事科学传播要倍加小心。科学传播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是事故,更是失职和文化失范。

报纸等平面媒体既是一种特殊的教科书,也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其传播面大,影响力强。科学性、规范性是科学传播的灵魂所在,在国民科学素质普遍还不高、不理想的今天,重视、加强科学传播,注重提升科学传播的质量大有必要。为此,记者、编辑乃至大众媒体人员和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紧迫感、使命感,要有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科学记者、科学编辑的科学修养至少要和优秀的高中理科教师相当;一般记者、编辑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等,应同优秀的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相当,这是最基本和时代的要求。记者、编辑们应时时警觉,科学传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为正确传播、普及科技知识和思想等,对刊发的有科学性等问题的文章,报纸应及时地弥补疏漏、刷新和补救,更正其中的错误等,以消除负面作用与影响,不能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更不能麻木或遮丑。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净化、规范报纸的语境,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也有助于文化建设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报纸及其记者、编辑要从着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受教育不多的国民素质,以及满足文化需要和发展文化、维护文化大厦这个高度,尽力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这既要成为记者、编辑的工作自觉,也是记者、编辑要承担的文化自觉的重务。

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等,是记者、编辑们的必修课,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并提供条件。报纸记者、编辑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是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科技知识等相对缺乏、薄弱,这会制约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发展,影响科学传播以及报纸的质量。记者、编辑队伍应有意识地吸收、使用文、理兼通的人士,要更多地选择、吸纳具有理工科或自然科学背景,且文字功力较强的优秀者;并加强现有记者、编辑们科技知识等的学习与训练。只有这样,科学传播的质量才能提升,才能不辜负广大受众的厚爱与希望,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报纸等的整体水平,发挥更大和应有的作用。

爱岗、敬业的专业素质之中包括了科学素质与修养,为自己、为受众多读书、多学点科学知识,勤钻业务、练好基本功,服务好受众,这是记者、编辑们的重要功课与作业。面向大众的纸质媒体报纸,和面向小众、中众的其他媒体不同,其亲民性、导向性和教育性很强。因此,这些报纸的记者、编辑对自己或编审的文章要求应更高些,切不可轻率、马虎。

尊重、敬畏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问、学术,努力改善学风和编风,提升报纸的内在品质和服务质量;用心写稿、用心审稿、用心做事,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把正确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以增强报纸的科学性和信誉度,这是社会转型期报纸和报人应重视和身体力行的。“办报要每个字都对读者负责”和办“绿色”报纸,应成为报人的共识,这也是报人的天职,提升科学素养,提高科学传播质量则是题中应有之意和必需的。

报纸科技传播的科学性、规范性等频发问题,似乎是一种现象;“无错不成报”包括了报纸存在科学性和规范性等问题,且超出了允许误差或差错率。科学性、规范性等已成为报纸科技传播的“雷区”和软肋。上述问题都非深奥,涉及的只是基础性、常识性科技知识等。

现代社会纸质传媒——报纸没有边缘化,仍是公众主要的信息源,仍在发挥其作用(2007年上海团市委、市教委等开展了一项活动,它通过对上海5所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调研后发现,报纸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管道之一;24%的学生几乎每天读报获取信息,39%的学生两三天看一次报纸,16%的学生一周看一次报纸,21%的学生看报没一定的周期,有时间就读;10.49%的学生关注报纸的全部信息等)。

受众大多认为,“白纸黑字”比广播、电视和网络信息等的真实性、可信度大得多。广播、电视等传媒的信息常常转瞬即逝,印象不深,就接受效果和影响而言,报纸的传播及效果强于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传播。报纸属大众传媒,是公众的“教科书”和无声老师,又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报纸从业人员不要轻视报纸的作用,记者、编辑不能低估自己的作用,更不可放弃阵地与职责。有效的科技传播及质量提高要求记者、编辑们认真学习、辛勤工作;自身科学文化指数不高,是提升科技传播质量的瓶颈。自觉加大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背景与厚度,这是提高报纸科技传播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报纸发表(转载)文章,写、编、审、校等环节要仔细、认真,对涉及理工科等内容或科学性、技术性或业务性较强的文章更要小心、谨慎,把好关。用心办报,层层负责、责编签发、落实制度,将问题消灭在出版、发行之前,就能让读者看到质量较高和满意的报纸。记者、编辑要努力读书(具有文科背景的记者、编辑更应学习科技知识等,了解、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等),力争文理兼容或双工,不能和科技及文化绝缘!只有对读者、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高度负责并持之以恒,才能把“问题文章”降到最低程度,才能办出美誉度、信誉度高以及影响力强的报纸,才能不负众望、不负盛名。

打铁先得本身硬,当“先生”先得当好“学生”,做好功课。提高报纸的科技传播质量和报纸素养,关键在记者、编辑及其科学文化水平,核心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记者、编辑的科学素养。自己昭昭、居高临下和学富五车,才能让读者昭昭,报纸的科技传播效果才能达成。金无足赤,但重视努力后则能提升含金量,降低科技传播的差错率,并小于有关的国家标准。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科技传播能力既有现实性、针对性,更具必要、重要性;力争成为科技传播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学者型记者与编辑,这是科技发展及广泛运用的社会与现代人对报社记者、编辑们的期望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 新华社.报纸读者人数在增长[N].文汇报,2008-03-19(7)

[3] 鲁哲.近1 / 4沪上大学生天天读报[N].新民晚报,2007-11-28.

[4] 贾鹤鹏.全球化时代有效的科学传播[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 曾铁.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由S市某晚报近期的一些新闻等说起[J].教育论坛,2007(4).

作者简介:

曾铁,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教师。

4.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四

2018年**乡科协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科协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点围绕农村科普“三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踊跃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技站、中心学校和卫生院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乡科协积极参与方案制定,主动协作搞好服务,带头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工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方发动社会力量,打造社会大科普工作格局。

二、村级“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科普宣传,加大科普宣传效果,长期建立科普宣传阵地,自去年开始,多方筹资金,在各村建设统一标准的科普宣传栏。

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办出特色成效

我乡依托县农业局,结合本乡实际,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今年累计举办科学技术培训3期,受益人数达100多人次,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发展。

四、科普惠农兴村活动扎实推进。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乡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通过大力的宣传和培训,努力创造条件,在全乡掀起争先创优的热潮。我们还利用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极积宣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组织科技专家进行科技咨询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科普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年来,乡科协围绕省、市、县的工作步署,开展了一列系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公众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自觉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农村科普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较慢;对各级学会、协会组织指导不够;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较少;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五、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2019年科协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计划明年主要抓下面几项工作:

(一)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促使科普工作上台阶

1、继续抓好村级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同时对已建科普宣传栏的村级科普活动站进行充实完善。

2、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购置投影等培训设备,提高培训效果和培训水平。

(二)重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全年计划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并聘请各类科技专家深入农村,为农民和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积极筹备认真组织,做好2018年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工作

1、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中,营造科普宣传的社会氛围。

5.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充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

XX市科协拟将举办2018年“全国科普日”公民科学素质微信知识竞赛活动,本次活动既可达到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又能增加科普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量。

二、活动时间

2018年

日 —

日,共

天。

三、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XX市科协

技术支持:上海拓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民竞赛网)

四、参与对象

关注“XX科协”微信公众号的用户

五、活动方案

知识竞赛

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直接扫码,点击底部“喜迎十九大竞赛”即可参赛。进入后点击答题按钮——登记姓名、所在单位、手机号码、身份证后6位数等基本信息,注册完成即可进入答题比赛页面(注册信息将严格保密)。

竞赛题型全部为标准化试题,有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三种。系统将随机抽取题库中的10题进行问答,其中:是非题3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2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每位参赛者在比赛答题前,可以无限次练习答题,每一题均有标准答案提示,提升赛前学习效果。

6.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六

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的通知

根据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和集团公司、省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现将刘奇葆同志在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转发给各单位,请做好传达贯彻,在单位内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规范约束,引导和推动广大员工强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识,进一步提升文明道德素质。

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篇七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民道德素质,法治化进程

和平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发展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来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发展、不同社会体系制度等的融入与共存。这样, 人类社会发展才能接纳与理解对方异域文化的不同社会发展体制、不同文化体系等, 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传统儒家文化学派思想也在“反本开新”, 尝试改变困境。同样, 西方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也在试图发扬其文化精髓与基本精神, 对其西方体系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这种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下的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及涌动, 也体现出了当前知识经济格局下的地球村正在接受现代或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公民文化建设发展走向。因此, 当前客观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公民文化走向发展与法治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影响, 对当前积极塑造公民法治意识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秩序

从东亚、东欧、南美等一些转型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发展工作中,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现代国家及社会法治体系发展理念都和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背离。这是因为社会时代在发展, 困扰现阶段国家法治化进程实现适应性的转型突破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化的大环境下, 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会需求与个性游走的矛盾问题。同样, 在传统道德体系下我们对社会发展转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犯罪率提升与社会秩序失控现象也予以深切关注。一方面, 仅是根据国情简单地植入现代法规制度, 或是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内容, 也并非能够就必然性地给社会秩序规范发展带来法治化成效。另一方面, 我国社会公民在法治化进程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要素, 只有公民意识具备法治责任观念, 才能逐渐提高公民道德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得出结论, 我国法治化进程发展能够实现法治成果上的突破, 必须要立足实际, 考虑社会公民主体在道德信念与法律信仰方面的社会主义精神构建, 进而才能实现由“臣民”到“市民”, 再到“公民”这一法治化进程意味下的社会角色定位, 使公民这一社会主体成员能够自觉守法, 将“纸上的法律”转化为“活法”, 人民心中信仰的“自由法”, 为控制我国法治化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社会失范”问题提供法规事实依据。

同样, 就是当前在法治社会体系相对健全与完善的国家, 对和谐社会发展、社会民主法治、公民法治意识塑造、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等方面都予以加倍和重点关注。比如, 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曾经颁布过《公民的形成》, 直到30年后又相继推出了《公民文化》, 由研究社会公民主体转变成公民文化体系的研究历程。然而, 在我国关于公民文化和法治化和谐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与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民主法治建设要求很是不协调。由此而言, 公民的道德素质综合水平大幅提升与能够积极遵法规、守法纪的法治执法效果仍然未能在全社会结构层次中普遍形成。当然, 如果较为粗浅性地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直观原因则是与我国公民主体法治观念相对薄弱、法规信仰走下坡路、社会失范现象突破等因素有关。基于此, 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中的普法建设规划中, 也将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塑造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四有”公民作为一项奋斗目标。虽然国家近几年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针对公民法治意识与公民性品格塑造进行了着重明确, 但只有公民主体能够积极依法、守法, 建立法治法规信仰等才能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实施,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实施保障。

二、儒家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深层影响

在全球性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 任何国家及民族视阙下都以“民粹主义”思想观念来“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思想可以说都是徒劳的。当然, 诸如外来文化对国家传统文化予以“大换血”也只能是枉然与空想。这是因为, 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融入的本土传统文化说其根深蒂固也不为过, 会像血液一样注入到民族品性之中, 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正负作用。故此, 对于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研究如何提升公民主体道德素质综合水平, 塑造法治公民意识等而言,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家文化确实对其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 自主与自律。

随着当前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市场竞争强调软硬实力兼备的公平化竞争占据主体地位。在此市场竞争发展趋势下, 我国精神文明等文化体系建设也一直在主张产权明晰、自由民主、责任明确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发展格局, 强调以“人本主义”为主, 为社会主义法规体制展现自由平等、权利平等、公平民主等的价值取向而努力。而西方文化传统中, 受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体制发展所影响, 社会发展孕育了较为浓厚的自主精神, 但自律意识却又相对薄弱, 可谓对法治社会建设而言有利有弊。然而,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体系中, 其学派思想下的“仁”却是核心代表思想, 尽管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色彩, 但却又着实体现“人”在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社会价值所在。不过, 在“仁”的核心作用思想下, 又存在等差有序的“礼”, 故而难以将“人”真正放归到主体地位之中, 所以会对“个人”发展造成不利, 使社会结构形态中的每个人并非具有真正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性, 由此也将会沦落到“三纲五常”的附庸地位。总体而言, 这属于一种社会发展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价值压抑取向形制, 并非对二元结构转型过渡而来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利, 特别是市场化体制运作下强调的破除等级、确立主体意识、提倡自由竞争等, 都会对其产生负面障碍影响。

(二) 个性与共性。

儒家文化学派思想固守“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等的贵和中庸精神, 提倡的是一种人和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但由于过度追求“和谐”, 着眼于现代, 社会公民主体的独立价值展现和自我追求却会遭受一定束缚。不过, 我们应实事求是, 在传统儒家思想下的贵和、中庸思想并非没有其优势可言, 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以团体主义具有的“求合”或协作精神取向, 这也是现代市场化运作发展所必要的一种共性精神, 也同样是共性约束个性所建立的必要有效形制。

三、扬弃儒家传统文化, 推进法治化进程中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提升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强调民主与法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时代追求。但由古至今, 道德与法律之间也确实是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 并相互依托且二者都不能偏废。只不过道德更为注重自律与自觉, 法规更为注重强制约束。同样, 我们也知晓儒家文化实际上属于一种非常典型的伦理哲学文化, 更为注重道德信仰力量, 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强调以道德治国, 突出的是以政为道;在人伦关系上也更为强调“仁、礼、义”;在统治形制上, 也提倡的是一种民主思想, 拥护明君贤相。虽然处在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下对社会公民主体道德综合素质作用而言有着一定积极影响。但其对市场经济发展而言, 却又有着较大的负面消极作用。特别是由其伦理哲学思想下的家庭本位观念、德化人际关系、青天意识等, 也会阻碍现代法治社会进程中的民主精神及法治信仰观念形成,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提升, 应能摒弃其思想中的“糟粕”, 弘扬其传承文化中的“精髓”之意, 提倡反本开新。

我们经常会将“全球性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定义为自主、自律、民主、自由的“公民文化”。同样, 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考虑到儒家传统文化学派思想的深层影响作用, 就应当摒弃或剔除其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及公民文化发展不利的一面, 强调摒弃文化糟粕, 发扬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思想, 提倡道德与法治同步发展, 以克服其学派思想对自主精神或是个性化追求的贬损, 扭正其中重德轻法的根深蒂固思想与消极作用。如此一来, 在国家法治化进程中才能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及道德体系建设等战略实施, 使公民具备法治公民意识。

当然, 社会公民主体自我意识较强或是个性化意识浓厚时, 实际上的儒家文化学派思想说教也是空洞的和没有意义的。因此, 应当采取适应社会趋势发展要求与实际、活泼的有力对策才能达此目的。基于此, 要积极利用媒介渠道、政治思想工作推进、文化艺术宣传等渠道来引导社会公民主体认清世界发展趋势, 以清晰认知到全球性文化体系发展性质, 包括法治化进程发展要求, 公民道德素养等, 从而才能在重新审视与扬弃儒家文化传统学派思想的有力基础上, 促进我国法治化社会进程收获明显实效。

四、结语

总之, 要为社会公民主体提供更为自由、宽松的生活条件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环境, 能够使社会公民通过政策、法规等的引导作用提高法制公民道德综合素质水平, 就应当削减传统儒家文化学派思想陈腐与扭曲的一面, 以促进公民法制意识形成, 提高道德综合素质水平, 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法治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徐运良.论儒家文化与法治精神的对立与统一[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2] .赵伟.试论我国法治现代化面临的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5

[3] .王明霞.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 3

[4] .段科锋.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基于对儒家文化扬弃的视角[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

[5] .田德强.论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以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公私观念为视角[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 2

[6] .马成慧.从儒家思想的复兴看法治与德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8.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篇八

1、“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是指机动车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行为,即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善。2、2018.2.23日,河北秦皇岛一位老人在公交站牌下占道卖瓜子,冻得瑟瑟发抖。城管局执法人员自掏腰包将剩余瓜子全数买下:“下回千万别摆在这了。天太冷,回家过年吧!”据悉老人种的瓜子年前没卖完,这才到市中心兜售。网友点赞:城管不但按章执法,还按情执法,既维护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又给予了老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为这位执法人员点赞!

3、中央文明办1月10日在广东惠州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发布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2017年12月份,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共收到网民举荐的好人好事线索281万余件,经各地文明办审核推荐,中国文明网集中展示了293位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其中,18年热心捐助贫困儿童的“豆芽奶奶”刘运英、徒手勇接坠楼女子牺牲的英雄保安李国武、拾金不昧的女司机张仙芝、风雨十三载义务摆渡接送上学孩子的好党员郭罗恩、捐肾救夫的好妻子王阴霞等106人被广大网友推举为“中国好人”,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崭新精神风貌,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4、飞机解禁手机考验国民素质 权利与义务要统一。近日,多家航空公司陆续宣布坐飞机手机“解禁”,一些“意外情况”也出现了。最近在中国参加某音乐节目的歌手Jessie J “结石姐”,近日就在网上发了几段小视频吐槽:坐飞机的时候,前排和左边的乘客打开手机等电子设备看视频,声音太大了。有网友评论“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还有网友感叹“旅途中最后的清静时光也没有了”。(《新京报》1月22日)

5、乱停乱放、私自开锁,种种问题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近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有一批人专门利用共享单车OFO的漏洞,通过倒卖单车密码、违规绑定学生证等方式来牟利。

6、做善意闭环的起点。前段时间,一架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南航班机,紧急承运了一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解放军战士。因突然病变,战士生命垂危,需要第一时间转院。承运危重病人需要占用9个座位安放担架,机场在广播后,多名乘客自愿改签。庆幸的是,飞机为抢救争取到了时间,战士终于获救。事后,改签的乘客得到了650元的延误补偿,但他们都不愿意拿这笔钱,都说“军人为我们守边关,我们为军人送平安,改签我的,我会感到十分光荣”。“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我会用剩余的生命感恩……”这是被救战士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这让人再次看到“暖流循环”。

7、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只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小朋友画廊”

一元钱购画,开学季“一元营养包计划”,“保护长城,加我一个”……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微公益刷屏。有数据显示,9月7日到9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动员1268万人次捐出8.299亿元善款,参与了6466个公益项目。线上线下的互动,汇聚成一股从指尖到心间的爱心暖流。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

8、文明的关键在“公”字

【人物】在地铁内擦地的小女孩

【事件】近日,一位网友在成都地铁4号线车厢内拍下了两张照片,赢得很多点赞。照片显示,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左手拿着纸巾,右手还握着零食,蹲在地铁车厢内认真地擦拭地上的水渍。据了解,小女孩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上,为了不让其他乘客滑倒,自己拿纸一遍一遍地将地上的水擦干净。这一举动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才叫文明出行”“小朋友,你有教养的样子真好看”。

【点评】

小女孩弯腰擦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公共意识的教育课。“文明出行”的温馨提醒并不陌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贤古训也总挂嘴边,可面对同样情形,很多成年人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

孩子是一面镜子,既能照见文明行为之美,又能折射公共意识之缺。有学者曾直言,“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意任性,放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就会格格不入,甚至“有失公德”。例如,外出旅游,有的国人常常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广场休闲,他人还在静静散步,有人可能就扎堆过来,以广场舞“独领风骚”;有人在卢克索神庙留下到此一游的笔迹,有人在卢浮宫前的水池里洗脚……厘清公与私的界限,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法则,亦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自己的生活固然应当足够精彩,每个人的个性固然应该得到张扬,但也应该维护大家的公共利益,避免给人带来不适或冒犯。

文明的见证,便是那一弯腰时的温柔;生活的美意,来自我们对每一位陌生人的善意与尊重。正是人与人的美好相遇,才有和谐的公共生活。前几天,在沈阳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小伙子默默擦干净其他乘客的呕吐物,此举赢得赞许。一个小朋友、一个年轻人,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知何为文明、什么叫公共。群己当有权界,当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审美习惯,应该朝向追求公共利益、珍视公共价值的方向发展,唯有此,才能涵养好我们时代的核心价值。

【网言网语】

这其实是在教育我们:尊重他人,减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困扰,公众场合注意言行举止,不要把地铁车厢当成自家卧室!——@人民01mV8

这就是好的家教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我们未来的希望。——@人民bA53A

现代社会的整体素质确实在慢慢提高,衣食足而知荣辱。——@北风之神

9、善待生命的人最美(暖闻热评)

【人物】跪地救人的南航空乘

【事件】前不久,广州一名骑自行车男子被撞后,重伤倒地,恰巧被飞行结束后下班回家的3名南航空乘遇见,她们立即对重伤男子展开紧急救治。有路人拍下了空乘双腿跪地实施抢救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上迅速被广泛传播。画面中,身着制服的空乘人员用专业的手法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每一下按压都牵动人心。最终,空乘们因未能救活伤者而遗憾哭泣。但她们见义勇为之举,得到了众人点赞。

【点评】

现实无常,但人会闪光。就像3名南航空乘,没一点点顾虑,在危急中迅速抢救受伤者。正是这救人的一瞬,让空中“最美”稳稳落地,在一下下接力按压中直击人心,闪耀着光芒。

空乘不仅“负责美”,而且有职业担当。有人还怀疑空乘救治是否专业,实际上这是她们的必修课。保护旅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紧急时展开施救、掌握急救和应急处置技巧……每一名空乘都要经历严格训练、专业培养,这种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只体现在工作之中,更是一种由内而生的美德。不忘初心、善待生命,更是将民航的真情服务从空中延伸到地面、再到社会,这何尝不是对当代民航精神的最好诠释?

纯粹的心是海绵,能吸纳世间真情,并显现于行动。有人说,在老人摔倒都无人敢扶的年代,空乘们没有患得患失、权衡取舍,真乃女中豪杰。诚如斯言,在生命面前,再体面的工作和装扮都比不上施以援手,唯有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活的可能,才能演绎出真美与大爱。“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不管是谁,哪个行业,路遇危难而挺身,就值得鼓掌。

社会的暖流由无数股细流汇聚而成,爱的笔触足以谱写出善的宏图。遇老人迷路后,热心追问信息、拨打电话;看到广场有垃圾时,小朋友默默地捡拾;眼看小男孩有坠楼危险,装修工爬水管相救……与“跪地一瞬”一样,这“电话一通”“弯腰一捡”“奋身一爬”,看似是本能的反应和动作,却于无声处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

【网言网语】

双腿跪地,看似低下去的姿态,却是最高大无比的形象。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们,你们人美心更美,社会也会因你们而更美好!

——@大橘子

10、懂得尊重,才有温度(评论员随笔)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11、可爱的人,可敬的事(暖闻热评)

【人物】九旬老兵郭德和

【事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前夕,有媒体走访了十余位健在的老兵,其中山西阳泉市93岁老兵郭德和老人的俭朴生活震撼人心。空荡简朴的房屋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补丁”,衣服、坐垫、暖壶盖……上面补丁摞补丁。而事实上,老人每月有近万元的退休金。“您舍不得花钱?”“有那么一点意思。主要是习惯了,不好改变。”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时常捐款救济他人。

【点评】

老兵郭德和,用朴实无华的举动,照见了暖心的人生。作为一名战士,他是可爱的人,也在做可敬的事。

这样的老兵,不在少数。百岁老红军郝毅先后资助近70名贫困学生,把攒下的11.2万元捐给希望工程;老兵刘汉润攒钱上交“特殊党费”,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退休军人李光节衣缩食,拿出几乎所有积蓄资助别人,20多年一如既往……在他们看来,财物很重,一丝一毫都不浪费;也很轻,别人有需要,他们毫不犹豫。

军人的精神力量总能穿越时空、穿透硝烟,散发着时代力量。战争年代,有血性、有气魄;和平时期,听召唤、能奉献。即便环境变了,本色却不改,再质朴的生活也遮不住精神的伟岸。老兵永远不会老去,老兵永远不会远去,他们的生命有厚度、有宽度、有长度。

回顾人民解放军90年的光辉历程,正是一个个郭德和这样的战士,共塑了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军人气质;站在今天、立足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军魂。当有些人还在迷茫不前时,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信仰;当有些人还在享乐奢靡时,在他们身上能领悟拼搏;当有些人还在矫情任性时,在他们身上能体会坚忍……一腔英雄气、一份人民情、一股向心力,是行进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老兵,我们致敬老兵。

【网言网语】

没有这些老战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人致敬。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这是国宝级的人物。

——@千岁mis

他们常被称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是真正拥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致敬。

——@云峰

老一辈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更是我党我军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无价之宝。

——@罗汉松

9.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申论任鑫 篇九

一、当前我国部分公民在旅游中所表现的不文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共文明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律的现代公民意识。不注意从生活小事做起,存在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地吐痰等陋习;

第二,不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习俗,不够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造成文化冲突,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

第三,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破坏旅游地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用餐浪费,不知节约。

二、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首先,出国旅游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国外旅游者就代表着国家和民族,个人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会跟着受损。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出国旅游一定要当好国家的形象大使,体现中国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修养,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其次,就个人来说出国是为了享受,但享受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只有自尊自律、文明出游、增强现代公共文明意识,遵守国际礼仪和国际交往习惯,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融入旅游地的文化与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真正享受旅游的快乐。

知道您已经本科毕业了,但是劳烦您用两分钟时间向下看一眼,为我们立人教育做一下宣传,再次谢过!

齐鲁立人教育枣庄分校创建了枣庄地区首家文科综合教育机构,并开创模块化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联想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人教育根植于教学大纲、立足于专业的教育教学,秉承“博学济世 止于至善”的教学宗旨,累计为百千家庭提供了高品质的中、高考前提升与巩固教育的指导与服务,每周都会有众多的家庭走进立人教育。

—齐鲁立人教育领导专家团队

近期针对即将到来的暑假,立人教育特开设暑假集训班,为您身边的高考学子保驾护航!辅导学生针对准高一学生、高二高三学生。

辅导课程:语文(文言文、作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详询电话:0632-3388866

现阶段,齐鲁立人教育集团与山东联创世华公司合作,凭联创教育听课证,您的家人朋友来我校进行高中课程辅导有优惠活动!强强联合,实现您义务教育后的又一次知识的飞跃!

三、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旅游文明立法,使惩治旅游违规行为有法可依;

第二,严格执法,加大对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结合,让不

1文明行为真正付出代价;

第三,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准入、职业培训机制,发挥好旅游经营部门的引导、服务作用;

第四,政府与社区、学校、家庭相结合,做好精神文明宣传工作,提升公民文明道德素质。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建立长效约束机制,使惩治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第六,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向旅游者普及所需旅游知识和规范。制作通俗易懂的旅游攻略,使人民更容易接受。

四、塑现代公民形象 做文明出境旅游者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我市选择出境游的市民越来越多。但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出现。为维护我市尊严,塑造现代公民形象,现发出倡议如下:

第一,增强爱国意识,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出国旅游一定要当好国家的形象大使,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第二,自尊自律,树立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从文明小事做起,从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开始,做一个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第三,入乡随俗,尊重别国文化。“旅,客处也”,旅游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只有充分了解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我们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真正享受旅游的快乐。

第四,增强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各国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身体力行,做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从文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国家尊严,塑造现代公民形象,做文明出境旅游者!

市宣传部

2014年6月8日

五、旅游,别少了“文明”这个导游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塑造民族良好形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出境游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随着海量的中国旅游人群走出国门,种种文明问题也随之出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地吐痰、金字塔刻字、薰衣草田打斗等现象,引发了一波波的社会反思。种种不文明行为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塑造民族良好形象,势在必行。旅游,千万不能少了“文明”这个导游。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但当前不文明的现象却屡屡发生,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缺少不文明行为的追究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很多公民受过良好教育,也有很高的爱国热情,但却因为缺乏规范约束而难以一贯坚持。第二,不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习俗,不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造成文化冲突,使旅游者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第三,公共文明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律、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差也是其重要因素。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需要各方面问题的认真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

首先,必须健全道德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结合,让不文明行为真正付出代价。建立“黑名单”制度

和不文明行为记录者限制出境制度,使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促进精神文明不断提高。

其次,发挥好旅游行业的引导作用。“旅,客处也”,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很多冲突的发生都因文化差异而起,只有充分了解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我们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享受旅游的快乐。这就需要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准入、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行业自律,使旅游从业者主动承担责任,做好服务、监督工作,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概率。

最后,开展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宣传教育活动。政府与社区、学校、家庭相结合,相互协调,积极互动,并发挥好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造文明的社会氛围,使人民自尊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不文明,不敢不文明,不好意思不文明。

上一篇:通知种类及写法下一篇:小学六年级学习动员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