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精选13篇)
1.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一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上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 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 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 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备注:
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 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备注: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四季次序(注意:并不是有年代,就是时间。)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整体到局部
(注意要抓住立足点,注意方位词的变化)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1: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三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题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
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顺口溜:“列、举、下;分、作、打;画。”)(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不考
2、说明方法的作用(抓住关键词术语)
①列数字:列举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
②举例子:举……例子,具体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的特征。③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④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⑤作比较:用……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征。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⑦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关键术语,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此句采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注意:
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引用„„资料,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说服力。题型一:开头引用神话、故事、传说、谜语等,其作用主要有:
1、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吸引读者阅读。
2、引出说明的对象
题型二:中间或结尾引用某些名人的话或其他引用,其作用主要是:
为了让文中所提到的某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明了,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风格有两种类型
(1)生动说明(2)平实说明
说明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A、说明文语言基本要求: 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
。(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中的知识点
(一)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文的标题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待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的石拱桥》、《统筹方法》等,使读者轻易了解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
(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事物特征?
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
① 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
② 留意抓中心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③ 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④ 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归纳起来。
⑤ 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体会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两种:一是简明平实,二是生动活泼。无论哪种语言风格,所用语言都必须正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测试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通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例如:
1、死海海水的含盐度,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死海”就以此得名。(以加线句子为例,谈谈说明文语言具有正确性的特点。)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比较两句,为什么①比②好?
①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原文中的语言)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注:象这种题,在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步骤二: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三: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正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指代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型一: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的特点。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事物三个以上的特点,需要寻找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或者通过某种现象或作者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题型二:某种现象产生的几方面的原因。这类题目通常要关注“由于”、“因为”、“之所以、是因为”,“其原因有”等字眼,有时候,需要对作者分析性的话语进行提炼概括。
四步法阅读说明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第三.四单元安排了10篇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怎样去阅读说明文呢?
首先,应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即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不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都要按一定 的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幕状貌等。
第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在阅读中,我们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的优劣。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用简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到处都有”,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只是说明石拱桥在我国比较广泛。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
如果按上述步骤来阅读说明文,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大意,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2.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二
一、找准说明的对象, 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这在阅读文题和文章后, 一般是不难看出的。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呢?当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 概括时尽量从原文中找出总写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没有, 则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一般说来, 可分四个步骤:
1. 整体阅读
浏览全文, 了解材料内容, 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 专业术语平时也很少见到,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语, 没有必要手无足措, 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 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分解阅读
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 要反复阅读, 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 把信息储存于大脑, 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 不能心浮气躁, 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是答题之大忌。
3. 审明题干
细读题干, 明确命题者的要求, 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 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错, 则处于被动,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 对题分析。
(2) 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 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 分析异同, 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和语句, 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明确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所以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 或从内到外,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 也成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 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 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 再介绍大桥、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 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 再列举海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 因此, 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 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下定义
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定的说明。这种说明文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自养”和“异养”以及“光合作用”进行了定义。
2. 举例子
为了清楚地说明道理, 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例子。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 作比较
通过事物的比较, 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把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作比较, 从而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4. 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 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说明沙漠对人们的危害时, 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比喻为“游击战”和“阵地战”。
5.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 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 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 (食盐) ;有63.7亿吨氯化钙……”
说明的方法很多, 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 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对于其他几种说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说明语言, 体会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主要是准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副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使用上。因此,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就要抓住这些词语, 分析它们如何恰如其分、准确严密地进行说明的。同其他文体相比, 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 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向沙漠进军》中说, 经过治理, 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 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 “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 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 不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硬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 语言风格可以平实, 也可以生动。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 《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 都必须准确。
五、结合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理解
阅读说明文, 有时还要将课文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或用文中介绍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对文中知识的理解与看法。解答这类题, 既要注意与文中内容的联系,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技巧 篇三
中考说明文的分值比例虽然没有记叙文、作文等高,再加上说明文不是每年都必考,导致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说明文不太重视。其实说明文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说明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复习课本时,讲透说明文知识点,重视技巧点拨,提高学生应试技能,鼓励学生多做真题和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等技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扎实做好说明文中考复习工作。
一、回归课本,讲透说明文知识点
有人认为,面对中考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再去复习课本,课本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中早已成为课桌上的一种摆设,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课本上的说明文是学生获取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些说明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选进中学教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本是教学之本、知识之基。中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就是寻源求根,尤其是在一些地市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呈现回归教材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认识,加强指导学生重点复习课本的经典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在对重要课文的复习中,重点讲解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点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做到重要内容不遗漏,难点知识要讲透,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技巧点拨,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是也是一种技巧的测量。虽然每年中考说明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终有技巧可循,甚至某一技巧可以在多个试题中反复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考说明文的时候,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能,节约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总体成绩。对于概括说明文内容的试题,可以从题目或关键语句中捕捉筛选,或者摘录重要文段的重点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尤其是要注意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如果没有以上明显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就要学会在概括重要语段段意之后,加以总结。针对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可以写出大概套路,让学生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如列数字的作用: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考场上,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对于与题目有关的重点语句最好用笔做记号,方便答题时参考,这样的技巧可以节约考场时间,同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说明文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多做真题,实战出真知
在考试之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中考说明文的模拟试题,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学生家长、教师有时很难选择,甚至由于无法辨别就购买那些质量不高的试卷,这些试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试题和答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最近几年各个地市的中考阅读真题,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搜索,只有真枪实战方能出真知、出成绩。一是中考真题充分体现命题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学会从命题者角度分析问题,培养“题感”。二是真题题目的设置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斟酌,严谨科学,而模拟试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推敲,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高。三是真题答案标准规范、得分点详细,对于老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参考性,而市场上的模拟题答案有时错误百出,得分点不详细,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考前大量做历年真题是个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
试题讲解是说明文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试卷讲解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失,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确保试卷讲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解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原则。学生完成了阅读题的训练,实际上经历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到鉴赏到评价到表达等涉及诸多方面能力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答题的思维记忆并不会马上消失。但老师如果把这个阅卷的过程拖得很长的话,学生的思维印记就会淡化乃至消失殆尽,这时候,他眼中就只剩下一个何题错何题对的印象了。因此,教师要在做完阅读题后及时讲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针对性原则。试题讲解,不可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三是发散性原则。试题的讲解,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来整理、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试题讲解课应力求有发散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对话、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说明文的信心。
4.中考说明文阅读题 篇四
刘颂豪 等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 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14.文章主要介绍了DNA计算机的哪三方面内容?(3分)
15.如果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2分)
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16.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从运算角度,写出下图所表达的意思。(3分)
17.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分)
材料一: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
材料二:基因芯片正以其可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数以千计基因组信息的本领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或即将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和未来医学临床诊断以及进行司法鉴定、疾病检测、药物筛选等。
材料三:基因芯片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成本昂贵,检测灵敏度较低,分析范围较窄等。
㈡(10分)
14.文章介绍了DNA计算机的生物特性、优点和发展。
15.去掉“也许”,“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就成为肯定,这与原文表“推测”不相符合。
16.DNA计算机比起普通计算机有着惊人的运算速度。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
5.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 篇五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6.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 篇六
量子棘轮
棘轮,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单向运动。如,用改锥连续拧带棘齿的螺丝钉,螺丝钉就会不断向深处钻。这是向一侧倾斜的一圈棘齿产生的效应。
量子棘轮,通过一个振荡信号或随机变化信号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方向的控制,使它们完成有用运动。在量子棘轮的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德国科学家彼得?亨吉和他的同事认为,电子像人们预计的那样自动远离电路负极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亨吉兴奋的说:“你可以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还可以让它爬坡。”
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来回运动。这意味它能够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在不同的电器元件间跳跃。随意分流的单个电子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经过专门设计的电路块则成为构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
在低温下,处于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电子无法逾越槽两侧的壁垒,经典物理学认为,这些电子将被永久俘获。然而根据量子理论,这些电子是能逃逸的。电子是一种概率波,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它可以从两个方向贯穿棘齿型槽,如果“壁垒”极薄,贯穿概率便会大大提高。这一理论,日前已被科学家的实验证实。他们还指出,由于电子携带热量,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对量子棘轮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体分子马达的研究。我们身体的肌肉就是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它们吸收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并发挥棘轮效应,否则能量之于人体便是无效的。当然,分子马达不等同于量子棘轮。
另据报道:在量子世界运作的棘轮,不久将用于电子设备中。生物学家正在研制量子锯齿沟槽,用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下列有关“量子棘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无有向电压的电子设备可使电子定向分流
B.具有转圈、上下乃至爬波等多种电子运动形式
C.通过特定信号控制电子的流向以完成有用运动
D.将促进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2.下列对第3自然段中重要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设备将得到全面更新不再使用电线连接
B.量子棘轮上的电子能在不同电器元件间跳跃
C.只要经过随意分流的电子就能储存量子信息
D.量子棘轮将应用于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制
3.对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以满足人体需要
B.众多的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以适合人体各部分的需要
C.肌肉在周期力的作用下完成有用的单向运动以抵消体内能量的无方向性
D.肌肉将吸收的无方向化学能量进行改造再释放以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
4.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具有对电子的制导作用,因此电子不仅可以远离负极也可以自动靠近负极。
B.应用量子棘轮推翻了经典物理学有悖于量子理论的观点,验证电子确实是一种概率波。
C.量子棘轮能吸收电子携带的热量,用它做成的热力泵,最适合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
D.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能自由运动,也就是说电子没有方向性,可向各处逃逸。
参考答案
7.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七
2007年安徽省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有如下特点:
首先,试题题型呈现多样化、探究性和开放性。既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而且试题侧重以阅读理解为主,符合一定的阅读心理规律,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试题向考生明确了考查的角度,提示答题的思路,限定答题的方向,答案显得相对集中,便于客观批改评价,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性。
第三,试题着重检测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基本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原题回放
从织布机到计算机
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19世纪早期,法国里昂的丝织工人们织出了图案绚丽的丝绸锦缎,然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却是质量低劣、效率低下的老式手工提花机。这种机器需要有人站在上面,费力地一根一根地将丝线提起、放下,才能织出精细复杂的丝绸,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
这种烦琐的劳动随着1804年雅卡尔提花机的发明发生了改变。这种革命性的织布机利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机快了25倍,就好比从自行车到汽车的飞跃。雅卡尔的打孔卡片不只为丝织业带来革命,也为人类从此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
1836年,雅卡尔去世。两年之后,计算机科学先驱、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用来计算很多数学难题,并利用雅卡尔打孔卡片的原理为这台计算机编程。当时巴比奇的女友称这台木齿铁轮计算机就如同提花织布一样,在编织代数模型。虽然他没有使用语言编程(一个世纪以后才正式出现),但是巴比奇毕竟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这一理念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后来,人们将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
19世纪未,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雅卡尔的打孔卡片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机器,供户口调查员处理数据。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美国的人口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人口普查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要想对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至少要花上十年的时间。这部被霍尔瑞斯称为“制表机”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人口数据处理的速度。制表机的原理与雅卡尔提花机很接近,它在卡片上打出一系列的小孔,代表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公民,不同的孔包含不同的信息。只要运用得当,制表机每小时可以处理几万张卡片。
20世纪40年代,IBM公司开始制造计算机,计算机的时代到来了。不过那时候的计算机没有放弃类似于雅卡尔提花机上的那种打孔卡片,还在利用它编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打孔卡片最终被电子媒介——磁带和光盘所取代。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说,计算机不过是台极其高级的织布机而已。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事情,我们现在视为尖端科技的计算机,竟与织布机血脉相连。当你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本质上你也是在以光速做着编织工作。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本文以________为顺序,介绍了雅卡尔发明的用________控制织物的提花机,巴比奇制造的木齿铁轮计算机,霍尔瑞斯发明的被称为________的机器,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
2.人们为什么把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计算机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请举出两例,并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雅卡尔提花机的发明,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分条列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答探因
1、错例:填写“排比”“比喻”“前后”等。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不清楚说明顺序有哪些,反映出基础知识的薄弱。
2、错例:巴比奇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回答不够全面,这是对本文主要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够而造成的。
3、错例:19世纪早期的法国里昂是世界闻名的丝织之都。难度较大,答非所问,没有读懂题干,仓猝答题。
4、错例①:“19世纪未,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雅卡尔的打孔卡片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机器,供户口调查员处理数据。”或“20世纪40年代,IBM公司开始制造计算机”。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错例②:意在说明我们现在视为尖端科技的计算机,竟与织布机血脉相连。
5、错例①:老式手工提花机质量差、效率低下。
错例②:丝织业带来革命,为人类从此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
错例③:科技尖端的计算机可以做令人惊奇的事情。
解题钥匙
1、此题考查考生对本文主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只要根据试题内容,锁定文中相应的答题区域,即可迅速选出所需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空填“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顺序”;第二空填“预先打孔的卡片”或“打孔卡片”;第三空填“制表机”。)
2、回答此题,只要在原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答题区域,即第五段,抓住本段第一句话就可轻松答题。(参考答案:①巴比奇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②巴比奇毕竟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这一理念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
3、这是考查整体阅读的能力,要求答出计算机为什么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的原因,需要考生对前后内容进行整合,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第四段说巴比奇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利用雅卡尔打孔卡片的原理”,第六段说到IBM公司开始制造计算机“没有放弃类似于雅卡尔提花机上的那种打孔卡片”,这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参考答案:因为从最早的木齿铁轮计算机到现代的IBM公司最早开始制造的计算机,都运用了雅卡尔提花机以打孔卡片控制信息的原理。)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否能理解把握。这要求考生首先要在文中选出两句运用了作比较的句子,然后写出其作用。然而考生只举例不说明或举了例子而说明不准确的情况较多。(参考答案:①把雅卡尔提花机与手工提花机作比较,说明了前者编织速度快;②把制表机处理数据的速度与人工处理数据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前者处理数据的速度快;③把制表机和雅卡尔提花机作比较,说明两者的编程原理相通。)
5、这是一道较开放的好题。失分情况主要表现在没有吃透文本。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科学发明的承前启后、意义影响等方面来答,不要信口开河,脱离题干信息。(参考答案:①科学技术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②革命性的发明创造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③科学发明往往是与社会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④读书学习也需要借鉴吸收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8.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八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5.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6.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
(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2)我们都哑然笑了。
7.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2)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2分)
8.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6分)
参考答案:
4.D(3分)
5.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 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每空2分,共4分)
6.(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2分)
(2)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2分)
7.(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1分)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2分)
(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2分)
9.《耐力之王》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 篇九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10分)
上映的纪录片《伟大的舞者:猎人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南非土著闪族的猎人是如何打猎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祖先究竟凭什么在非洲称王。
闪族人的个头很矮,力量有限,要论单打独斗,即使有了长矛也很难胜过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动物。闪族人只能依靠自身的一项绝技来对付野生动物们,那就是超常的耐力。羚牛的瞬时速度虽然快,但只能维持几分钟,否则就会被急速升高的体温烧死。一个经过训练的闪族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4至5个小时!在那部电影中可以看到,非洲猎人们采用的就是持久战的办法,直到把猎物追得完全没了力气,只能站在原地等死。这时猎人们就可以安全地接近猎物,把长矛插进猎物的心脏。
在所有的非洲哺乳动物当中,人的耐力是最好的,这和人类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首先,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在剧烈运动时每小时大约可以排出1~1.5升汗水,这些汗水可以带走相当于一个600瓦白炽灯泡所产生的热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热效率,人类逐渐脱掉了体毛,变成了“裸猿”。为了弥补体毛遮挡阳光的功能,人类又逐渐进化出了黑色的皮肤,用来抵抗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长时间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气,这就对动物的呼吸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四蹄哺乳动物只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时的动作,带动胸腔的扩张和收缩,进行被动式呼吸。另外,大部分非洲哺乳动物都只能通过鼻孔呼吸,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呼吸效率。
经过多年演变,人类逐渐进化出了主动式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另外,人类又进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呼吸效率。于是,体型弱小的人类最终进化成为非洲大陆上最有耐力的哺乳动物。
(节选自《青年文摘》第6期)
1、请你为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
2、文中划线语句用到的说明方法有、(2分)
3、选文中说道:“人的耐力是最好的,这和人类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你能说出和人类哪些身体结构密切相关吗?(4分)
4、“一个经过训练的闪族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4至5个小时!”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数据的运用分别具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耐力之王、超常的耐力等,(须突出人类的耐力)(1分)
2、列数字、作比较(2分)
3、(4分)①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②为进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热效率,人类脱掉体毛,进化出黑色的皮肤,抵挡紫外线造成的伤害。③人类进化出了主动式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④人类又进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提高了呼吸效率。(抓住要点即可)(每答出一条得1分)
10.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十
——写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之前
①睡觉原本是我们每日的例行公事,10点睡觉7点起床,跟9点上班5点下班一样,属于我们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作息。可是,如今对于很多人而言,拥有一夜好眠竟然已经变成了一种极大的“奢侈品”。
②现在的我们经常就是这样的情况:白天很疲倦,总想打瞌睡,而到了夜晚,很小的声响也能让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偶尔还会觉得呼吸困难;早上体力不支,不想起床,晚上却精神十足,难以入眠;可以说,浅眠、嗜睡、失眠、作息混乱、肢体抽动等睡眠状态都出现了。这不禁令人要问: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③如果将睡眠问题归结为枕头、卧床或者被褥不免避重就轻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些睡稻草、睡大地、睡马路的人,一个个都睡不着、睡不久、睡不实,整夜都转辗反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色变亮。
④显然,物质不是偷走我们睡眠的元凶,即使不是替罪羔羊,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非常没用的帮凶,在睡眠问题的背后,一定还有更为隐蔽但也更为厉害的杀手。
⑤当我们越来越忽视早餐的重要性,而把自己的晚餐当成最为丰盛、最应该享受的宴会的时候,我们的睡眠就开始需要与自己的身体谈判了。我们的晚餐可以从6点吃到8点,但是最佳的睡眠时间却不能。
⑥晚餐时吃下的那些大鱼大肉,带着满身的油腻会在我们的消化系统里呆上比蔬菜和水果长得多的时间,即便我们的意念已经想安然唾去了,但是身体却不能答应。再加上饭前的酒精,饭后的浓茶、咖啡,它们也绝对不是省油的灯。那个时候,不是我们说想睡就睡得着的。
⑦当现代生活将我们的都市夜晚打造成休闲与娱乐的最佳时段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睡眠就频频地遭遇这个难以抗衡的敌手的袭击。当我们看到那些通宵达旦的电影院、KTV、足浴会所、健身房、酒吧以及棋牌室里人来人往的场景时,我们都不得不无奈地惊叹,现在的人们已经将一天中最好的入睡时点给了丰富的夜生活,而不是温馨的家,温暖的床。以放松压力为借口而大行其道的休闲娱乐,正悄然无声地吞噬着本应该属于睡眠的时间。
⑧当我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都市生活中不得不面对那些无法回避的紧张、烦躁和焦虑情绪的时候,没有哪个现代人可以将它们连同自己的衣服一起轻松地脱掉,然后毫无牵挂地躺进自己的被窝。
⑨睡眠已经变成了我们白天战斗时到底是输是赢的试金石。我们的神经已经开始习惯不分昼夜地思考关于成功、地位、名利和财富之类的人生话题。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我们不惜牺牲睡眠,将白日里的那些战斗的战线拉得更长。
⑩所以,在笔者看来,归根到底睡眠问题的实质正是我们自身无法节制的欲望。当我们在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而不能放下自己那颗世俗的心灵,而选择义无反顾地扑向火海的时候,我们的睡眠根本无力劝诫主人珍惜一下卑微的自己。
11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琐事之余,请关心一下自己的睡眠问题吧。否则,拖着疲倦的身躯,周而复始地混乱生活着的我们,终将得到睡眠的绝地反抗,而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活质量。
(选自《余姚日报》3月18日第6版,作者:小黑)
9.标题“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是形象的说法,通俗的说法是 。
作者把“谁”归结为三方面,分别是:人们忽视早餐,晚餐吃得不科学; ; 。(3分)
10.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3分)
11.选文第⑨段“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我们不惜牺牲睡眠,将白日里的那些战斗的战线拉得更长”一句中“这些东西”指什么?(2分)
12.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请拟写一则关心自己睡眠问题的公益广告语。(3分)
链接一:为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税睡眠质量的关注,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发起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并将每年春季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自将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今午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进社区”。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链接二:国家心理卫生所刚刚结束的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全国约有72%的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其中高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仅为5.5个小时,初中生约为6小时,小学生约为7小时。这项调查还显示,超过50%的中小学生反映睡眠质量不好。 (《中学生睡眠时间研究报告》)
11.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十一
阅读说明文,要做到:1、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这句话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说明文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本中。2、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3、能按照要求加工信息。
从题型上看,主观性试题在说明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间的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三)、说明的顺序
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一篇完整的说明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五)、说明文的语言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六)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①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②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1)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
明确:(1)作诠释(2)下定义
考点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2、练习巩固
请分别指出下面的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二)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明确:材料一是时间顺序,找出明确时间先后的词,如:原文中画线的词语。
材料二是空间顺序,是名胜古迹,并找出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如原文中的画线的词语。
材料三是逻辑顺序,方法有两种,一是,没有时间先后的词,可排除是时间顺序,也没有找到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因而也可以排除是空间顺序,由此可知是逻辑顺
序。方法二是: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是由主要原因说到次要原因,符合逻辑顺序的内容。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12.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十二
科学家找到从源头锁定病菌的方法
在人类与细菌间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中,形成“生薄膜”的能力——一种嵌入粘液性矩阵的大型微生物聚集体——是有机体用于攻击免疫系统、抗生素和其它威胁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生物膜在细菌抵制抗生素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
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当病菌作为独立细胞处于游离状态时最容易受到攻击,而当其一旦结束“浮游状态”在适当位置稳定下来——无论是在轮船的船身,还是在人体的肺部——就很难再受到攻击,并且其后会在结合致密的生物膜中聚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激活类似于细小水泵的结构,驱散抗生素的作用,并且分享能够针对药物提供保护作用的基因,降低新陈代谢速度或是进入休眠状态,使自己免于被杀死。
研究人员称,答案在于找到能够破坏生物膜的物质。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生物膜专家戴维?戴维斯说:“自巴斯德时代开始,我们就在致力于消灭和控制浮游细菌,但是我们在控制和了解生物膜细菌方面的成就有限。现在,我们在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曾经是人类的灾难源泉。目前人类面对的那些数量多得难以置信的会使人体虚弱的慢性细菌感染疾病,通常都与生物膜有关。”
臭名昭著的细菌感染通常来自于绿脓杆菌,这种病菌能够感染肺部,使人体变得虚弱,甚至能使囊性纤维变性患者丧命。这种病菌会在监狱、医院甚至沙滩传播。
鲍氏不动杆菌(又名AB菌)感染,也会在受伤士兵中传播。和鼻窦炎和耳部感染这些更为普通的感染一样,这种感染可能也是由生物膜引发的。
三月版的《细菌学杂志》刊登了戴维斯利用病菌自身的化学信号迫使生物膜分解可研究。生物膜会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动进行分解或合成。戴维斯和他的同事已经发现了一种以脂肪酸形式存在的化学信号,这种信号能够“通知”病菌进行分裂。
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托尼?罗密欧认为,这项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并且表示发现生物膜的确切形成形式和原因更为重要。
(摘自《参考消息》3月11日第七版)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于事理性还是事物性说明文?
2.第一段末说“人类在击败细菌的道路上或许进入收尾阶段”,而最后一段又说“这项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请问一个说“收尾阶段”,一个说“萌芽阶段”,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3.为什么当病菌结束“浮游状态”在适当位置稳定下来后,就很难再受到攻击了?请说明理由。
4.目前,绞杀致病菌破坏生物膜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戴维斯在消灭和控制浮游细菌与破坏病菌生物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可喜成绩。
B.绿脓杆菌的感染能力很强,不但能在监狱和医院传播,甚至还可以在沙滩上传播。
C.浮游状态的病菌很容易被绞杀,但当其在生物膜中聚集一起后,就相当难被消灭了。
D.对于如何破环生物膜,美国的专家们有共识,但也有分歧。
参考答案:
13.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篇十三
一、说明文的类型
1.据说明对象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2)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2.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考点及解题技巧
☆考点一:说明对象
◆1.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或结尾的总结句。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说明对象---------只要指出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①看题目、标题、文题。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考点二:说明对象特征
◆2.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1)看题目
2)在首段中找
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
◆4.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1)说明文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A、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远到近、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
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⑴主到次
⑵总到分 ⑶浅入深 ⑷现象到本质
⑸一般到个别 ⑹个别到一般 ⑺一般到特殊 ⑻概括到具体 ⑼整体到局部 ⑽特征到用途 ⑾原因到结果 ⑿先结果后原因 ⒀层层递进 逻辑顺序----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本文使用了空间(或时间、或逻辑)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⑴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⑵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考点四:说明方法
◆5.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巧记 “十大”说明方法 :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引
(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说明)
根据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对文段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
●熟悉 “十大”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
⑴分类别----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⑵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
⑶作比较----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
⑷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⑸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将____比作____。⑺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⑻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⑼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⑽引用说明---4种形式:①引用具体的事例
②引用具体的数据
③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④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导、谜语、轶事趣闻等。
●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①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②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6.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根据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对文段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来具体回答。
⑴分类别-----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⑵列数字----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具体而准确地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⑶作比较----作用--------把_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⑷下定义----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物的特征(或事理),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⑸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⑹打比方----作用-------将___比作___,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⑺摹状貌----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⑻作诠释---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⑼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事物的××特点。
⑽引用说明--作用-------①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②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具体而准确地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③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导、谜语、轶事趣闻--------作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XXXX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XXXX(说明内容),使读者更能XXXX
☆考点五: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
7、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XX”,生动形象地(或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8、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题方式------⑴不可以。⑵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⑶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⑷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9、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答题思路------⑴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⑵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⑶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⑷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XXXX”,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XXXX”,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用了“XX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
10、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思路------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 答题方法------找准词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②找有概数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
11、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答题方法----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住前找)。
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
1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①“总----分”式②由总到分 ③由分到总
④总分总 ⑤并列式 ⑥递进式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
13、如何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
★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
①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联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
分析中心句---作用-------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作用-------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③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分析时要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
14、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 答题思路------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注意: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答题方法----①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②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③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
15、如何进行概括?
①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②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7、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推荐阅读:
中考说明文阅读教案07-16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10-09
中考说明文汇编10-27
中考化学考试说明11-05
说明文写作中考复习09-04
中考优秀说明文写作01-22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说明利弊题型07-16
说明文阅读攻略06-16
说明文阅读资料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