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2024-12-08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共12篇)

1.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篇一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

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二、把字句: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三、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时间(地点、重点强调的内容)+逗号(,)+其余句子内容

四、直接引语(人物直接说的话,提示语后有冒号、引号)

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话,提示语后加逗号,去掉引号)

注意:人称代词要变换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它们、她们

如:直接→间接

小明告诉我:“我明天要去春游。”

小明告诉我,他明天要去春游。

五、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有两个否定词)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用“非„„不可”的句式改双重否定句。

这些作业我一定要完成。

这些作业我非要完成不可!(句号→感叹号)

这些作业我不能不完成。

六、把句子改为比喻句。

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

七、把句子改为拟人句。

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篇二

一、修辞的概念分析

修辞,修者,修饰、选择之意,辞者,语辞、文词之意。而语辞,指的便是口头语言;文辞,指的则是书面语言。所以修辞,便是对这种语辞、文辞进行一定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语言现象。而这种研究修辞的语言行为、语言现象等的语言活动便被称为修辞学。所以综合起来看,修辞学研究的还是语言,其还是属于语言学的一个范畴。除此之外,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和词法学等的研究对象亦是语言,它们虽然与修辞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研究的方式、角度、层面都不尽相同,但都是对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之间必然有着一些密切的关系,有着共同的一些规律,因而研究修辞教学的前提是对其他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语法规律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一些课文对一些语言的规律运用有着大量的选择,其语言知识亦相当之丰富,修辞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且综合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老师可以从中选取一些合适的文章来对语言进行一些结构上的细致剖析,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试着举一反三,激发他们的语言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对修辞语言的敏感度。且一般来说,从修辞的角度可以将语言分为两大类,一是修辞类语言,这类语言又可分为修辞格的言语和非修辞格言语,非修辞格言语主要是在选词、炼句上比较讲究;另一类语言便是非修辞类语言,这类语言通常都是符合语法规则、语句正确但是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语言。

二、修辞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探究

修辞手法的掌握对小学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语言修辞手法的一个重要的启蒙点,对培养学生文章阅读能力以及剖析语言结构的能力也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且小学课本中关于语言修辞的文章有很多,但是部分学生并不会在其中寻找修辞手法的要点所在,只会死背硬记一些句型,再学着模仿创造一些句子,但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句子往往会在一些语法上犯错,从而闹出一些笑话,这反而会打击该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学习的兴趣又会低落。所以,在学习语言开始的时候便掌握修辞语言的要点所在,对于一个学生学习后面的语言知识往往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 修辞教学对语言理解的作用

对小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语言,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的语言理解能力就是理解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含义,简言之便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的讲解就显得复杂了很多。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言的基本含义,还得帮助学生识字认字,培养学生比较敏锐的语感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更加深层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体会语言的美感和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修辞的美感,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做到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回归到修辞教学对语言理解的作用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修辞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好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让整个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修辞教学可以增强小学语言的趣味性,对小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2. 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的作用

掌握语言的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整个小学语文修辞教学的落脚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用好语言的难度要远大于理解好一门语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篇目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范围形成语言的大海,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文章或出自于名家大家,或经历选词炼句,或辞藻华丽,画龙点睛,无不闪烁着语言智慧的光芒,这些篇幅中有不少内容广泛运用了修辞的表现手法。比如说,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小鸟、花或者是其他的动植物人物化,赋予这些动植物以生命,以人的口吻表述它们的观点和对世界的看法。这样的内容不仅充满了童趣,给学生内心播撒下美好的种子,更加在教学上强化了学生对修辞法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将修辞法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技巧烙印在学生心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对语言进行运用。且从另一层面上来说,修辞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还体现在学生对语言创新的敏感度上。由于小学的语文对学生来说只是学习语文的开始,所以在这些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越多越好,这对他们以后的写作、名著阅读以及一些组建修辞类的幽默语言都能有很好的敏感度,更容易一下切中要点。所以,在小学语文的修辞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其重要性,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适当的教学,从根本上和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的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是引领学生认识和接触语言修辞的第一步,且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对修辞手法掌握分析不到位,之后的阅读理解及语义构成分析方面便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小学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以后对该方面知识的认知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在小学便要帮助学生们理解修辞手法在语言知识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修辞手法,这对他们之后的语言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汉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小学便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将对他们日后学习并深究中文有一定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姚春莉.浅论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J].语文学刊,2014,(10).

[2]李颖.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辞格系统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3]鲍源泉.浅谈重新认识修辞教学[J].职业,2013,(12).

3.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修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31-01

语法修辞是语言应用的基本逻辑,也是使语言意义升华的主要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领悟句型变换的魅力、掌握比如、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因此,探讨如何进行高效的语法修辞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小学语法修辞教学中的问题

1、对学生语法应用要求过高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法修辞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藏语是我们学生的母语,小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因此有些语法修辞知识是学生在入学之前在生活学习中就已经掌握了的,例如“名词”、“动词”这些词性的实际含义,“像......一样”表示比喻修辞等。实际上,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修辞进行应用,对语法修辞的理解并不深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法应用要求过高,使语法修辞教学困难重重。

2、以强制记忆为语法修辞教学的主要方法

语法修辞教学是以语言逻辑为教学目标的,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的语法修辞逻辑是十分固定的,只要学生记住了,就能够学会。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强制记忆的方法,要求学生被比喻句,背排比句,背名人名言,以期通过长久的背诵,使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产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但是十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些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适合强制的背诵,记忆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使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下降。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语法修辞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进行教学方法改善和创新,使语法修辞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二、适用于小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方法

1、分组讨论分析例句

例句分析法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造句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种语法修辞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句子观察出不同句子类型的修辞作用,通过主动思考对语法修辞形成记忆和领悟。我在进行语法修辞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每组给不同的比较句子。例如给A组学生这样的任务: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敬的红领巾。”②“可敬的红领巾从地上捡起一片片碎纸。”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很快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二个句子中的“可爱的红领巾”指的是小学生;第一个句子并没有这样的表示,第一个句子不完整;给B组学生这样的任务:比较下面语句的不同:③“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④“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学生通过反复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句④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③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讨论的结论陈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全班同学都学到了多种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也能够在他们的自主学习中被应用起来

2、阅读理解法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教学生对语言现象产生明确的认知,以语言现象的理解作为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修辞手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我在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3、即兴创作法

学习语文语法修辞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修辞的应用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因此,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教学目的都指向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鼓励学生即兴创作的方法,通过“边用边学”来巩固学生的语法修辞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随机指出教室中的某个物品,请学生随意用修辞方法进行造句。例如,将粉笔按长短排成一排,请学生对这一排粉笔造句,一开始学生们都表示困惑,我提醒他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方法了。随后,学生们的语言想象力开始发挥出来,他们将粉笔比喻成树苗、比喻成武侠电视里的梅花桩、比喻成一个家庭里年龄大小不同的兄弟姐妹。小小的粉笔就能够使他们产生无限创意,在创造句子的过程中,语法修辞的魅力直达学生的心底,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应用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不止上述几点,但无论应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语法教学应该展示出语言的文化特征,只有保证了这两点,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才能得以长久地保持。

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基本规律的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相信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语法修辞教学方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小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都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邢建茹.谈小学语法修辞教学[J].学周刊,2013(05):105-107.

[2] 姜金红.领会修辞妙处.深刻理解课文[J].基础教育研究,2014(05):124-126.

[3] 杨培胜.如何借助比喻让小学语文教学出彩[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144-146.

4.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篇四

1

比 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

拟 人

1、定义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

(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3

排 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

(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

(5)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

夸 张

1、定义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三个要素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3、典型例句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5)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5

借 代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6

对 偶

1、定义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7

设 问

1、定义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3、典型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

8

反 问

1、定义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2、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4)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5.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篇五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引用 借代 对比 反语.....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 特点 | 本体

明喻|甲像乙| 出现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 出现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果,分和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来提高语言表达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间接引用 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 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反语

即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把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是曲折达意,语含讥讽。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可分为二类: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语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晴雨的“晴”暗指爱情的“情”。

2.语义双关:

6.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篇六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只有五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多种。

写作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乐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借物喻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悬念,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创设意境、用典、讽刺、类比。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描写分类:

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

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又分为: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二、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论证方法分类: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列数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作比较:

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注: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9)摹状貌: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10)引资料: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么)

说明文不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3.逻辑顺序:

7.浅析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 篇七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 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羊大为美”既是一种“释义”的方法, 同时又是一种和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辞?汉字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吧。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 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 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 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 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 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 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 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 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 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 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 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 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 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 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 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 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 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 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美感。

(一) 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 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 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 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也很讲究押韵, 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 看一看您哪!

……

长夜无言, 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 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词句, 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 韵随意转, 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

(二) 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在律诗中, 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 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 这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有规律的交替使用, 也造就成了诗词音调抑扬顿挫, 悦耳动听。

如:

(1) 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2) 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例1中, 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读起来抑扬起伏, 犹如碧波翠浪, 起伏荡漾, 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例2中, 本句平仄相间, 上下两句平仄相对, 读时给人以音乐的跳跃感, 明快舒淡。

(三) 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 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语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 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语音双关的手法, “默默无‘蚊’, ‘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 让人一目了然, 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 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 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有些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构成的, 如:

高山打鼓———扑通、扑通 (不懂)

狗头上插角———装羊 (佯)

我国民间流传的俗语绕口联也是利用了谐音字, 写的逼真、传神。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联上下句除末字外, 分别为三组同音字, 表达平凡琐事, 却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绕口联也颇有趣。

哑丫呀鸭轧;

麻妈骂马抹。

上联说, 哑丫头哇哇叫, 下联说, 麻脸婆因为马尾巴甩在脸上而气的大骂, 音同字不同, 读起来拗口, 饶有风趣。

(四) 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 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号“活字典”, 有一次, 他拿起学生的点名册, 突然“乐乐乐”三个字映入眼帘, 便念道:“yue yue yue!”无人应答, 又改念:“yue le le!”仍无人应答, 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 我叫yue yao le!”“yue”音乐的意思, “le”喜悦的意思, “yao”爱好的意思。《论语·雍也》:“如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一个小学生的名字难倒了老秀才, 可见汉字中多音字很多, 如果加以巧用, 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 对偶、拈连、摹声、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汉字的语音有很大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与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 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習” (习) 字, 本意是:鸟反复的飞, 频繁的飞。“羽”代表鸟的一对翅膀。到了现代经过隶变、楷化和简化的汉字已经大大减弱了字形。

表意的直观程度。“习”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当然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 (近80%) 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在造字伊始, 词大多都是单音节的, 用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 字义和词义一般也是一致的。如“人”、“山”。

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已经以双音节词占优势, 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一致是常有的。我们根据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可以把现代汉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词字, 指可以单独表现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的字, 这些字的意义明确。如:人、山、水、马、牛等。第二、语素字只能表示一个现代语素的现代汉字, 这些字的意义不够明确、固定。如:伟、研、勇等。第三、音节字只表示一个音节的现代汉字, 这些字只有和加紧的字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和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主要是就有意义的词字和语素字而言的。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这两种汉字, 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 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历来传诵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 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 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 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 春满江南的形象, 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传神。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愁绪。比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和“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眼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作家而写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作者改“眼”为“忍”, 写出了被压迫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 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词字、语素字 (这些字都有表示一定的意义) 的精练, 在修辞上可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 在语言运用上也会较好的达到语用的目的。

三.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 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 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 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 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方块汉字是由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这三级形体结构是:笔画、部件和整字, 图示如下:

整字

部件1部件2……部件N

笔画1笔画2笔画3……笔画N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 基本笔画是可数的, 一般认为有五种 (横、竖、撇、点、折) , 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 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 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 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 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颁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 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体结构是字母从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 所以是一维的, 叫线形文字。与之相比, 汉字结构排列可纵可横, 是双向展开的, 所以是二维的, 叫平面文字。以“一、一、丨”三个直笔为例, 如果是线形排列, 只有三种序列:一、一、丨, 一、丨、一, 丨、一、一。如果是双向排序, 情况就复杂多样了:土、士、干、工、上、F等等。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一个整体。笔画缺少一笔不行, 多一画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异要么不成字, 要么是不同的字, 如“大/太/犬”、“吧/邑”、“回/吕”等。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 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 也可以上下拆合, 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一) 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 具有一定的有理性, 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 财自才来。” (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 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 将“财政”两字分别扩出了“才、正”, 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 “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乘法明了且说理透彻, 令人信服。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杨修因见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 就取了勺子, 让众人都尝了一口, 曹操责问时, 杨修却不慌不忙, 将“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 虽然曹操觉得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杨修通过巧解妙拆, 不仅让大家吃到了酥糖, 而且还逃避了曹操的惩罚。可见利用字形特点拆字进行修辞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二) 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 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 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 改造停当, 又请操往观之, 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 成为了“阔”字, 曹操巧设哑谜, 杨修理解其意, 用合字的方法解决, 将园门改建, 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 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 “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 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在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中, 会出现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现象, 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

或入园中, 推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 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 将“或”字加上“囗”成为“国”, “园”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 “道”去掉“辶”成为“首”, 拆字、合字都运用的十分灵活, 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 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 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手法, 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合成以达到语用中的风趣、诙谐简洁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从音、义、形三个方面分别对汉字的特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修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我们分项讨论后, 还不应忘记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还应看一看和汉字整体特点相关的语言运用。 (即综合运用汉字音、形、义特点的修辞。)

前面我们说过财政局门口的春联:“政从正出, 财自才来。”归在了和字形相关的修辞里, 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财”中析出了“才”, “政”中析出了“正”。实际上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 可以发现, 这副对联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的, “正 (zheng) ”和“政 (zheng) ”、“财 (cai) ”和“才“ (cai) ”音相同, 又都是分别从原字拆出的一部分, 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 效果好。

又如, 李泽厚先生的“羊大为美“实际上也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形、义特点: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叠放, 就成了“美”字, 在字义上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这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论述了, 就不多说了。

可见, 在研究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时, 综合考虑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 以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能忽视。

一般认为, 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 (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汇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 (语言的结构规律) 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 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 这并不是标新立异, 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 汉字本身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 应该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吴积才《漫话汉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第3版.

[5]沈孟璎《现货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6]张政飚、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田《现代汉语》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7]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0]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刷馆1980年第1版.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修订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8.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探微 篇八

关键词:修辞 写作 扩句 运用

初中语文修辞看似是一部分独立的知识点,其实它渗透在多个知识块儿里,因此,在学习修辞时,一定要多方位渗透,在不同的知识层面感觉并体会修辞的作用,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高度。

一、明确修辞实质和意义

学语法是为了把话说通顺,合乎逻辑;学修辞是为了把话说好,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形象、完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十分重要。修辞实质是修辞行为,其生命在于运用,修辞教学是对修辞行为的指导。修辞行为起始于人的语言交际活动的需要,人们利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当然就希望所选用的词语、所编排的句子能够恰当妥帖地表达情感、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为了使自己发出的信息有效地传递,为了尽快得到预期的反馈信息,人们必然希望自己在信息加工方面、在信息载体即语言符号的选择编排方面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修辞行为的动力。修辞行为的主要内容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比如,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一段描写雨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垂下万千条瀑布。”这句话就巧妙地运用了借喻的修辞,即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但从内容来看,依然有较明显的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既避免了平淡的表述,又增加了雨的气势,这是修辞运用巧妙地绝佳例子。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在他的笔下,没有好词坏词之分,看似平淡的词汇,被他信手拈来,就精准的表达出他要表达的意思,巧妙运用修即是他写作技艺高超的表现,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完美,给我们在修运用当中抓住修辞实质做了良好的表帅。

二、古诗鉴赏中修辞教学的渗透

孤立的讲解修辞,容易是修辞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还容易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单纯的做题,又脱离了修辞的运用的终极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修辞,就要找好学习修辞的载体和参照,让修辞教学自然融入进去,更利于学生接受。

1.通过修辞,感受诗歌的美。

我国古代诗歌,在运用修辞方面,自然贴切,登峰造极。以一首杜牧的《山行》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好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将深秋时节红叶的美丽一语道破,读到此处,读者脑海里立刻展现出红叶如花的美丽画面,精准而富于表现力,因此才被千古传诵。另外,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用夸张,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当中的精彩夸张,也就抓住了李白诗歌的风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这些精彩绝伦的夸张将一个浪漫超绝的“诗仙”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李白的这种超俗的夸张,尽显了他的豪迈和大气,胸怀的宽广,胸中有天地的人,诗中才有天地。抓住了诗歌当中的精彩修辞,也就抓住了诗歌美的精髓。

2.理解诗歌当中修辞,才能打通诗歌的脉络

古典诗歌中的修辞,并不都容易理解,因此搞懂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诗歌的内容,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修辞,理解诗歌的表意。例如:在《木兰辞》当中,木兰回到家里,有这样的诗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初读这个句子,不懂修辞的同学会觉得这纯粹是病句,怎么开东阁门,不坐在东阁床上,反倒坐到西阁床上去了呢?其实,这是修辞里的一种,叫互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样以来,学生就懂了,诗意是说开开门,坐到床上。可见,要想学好古诗,得先学好修辞。

三、在写作中渗透

在汉语修辞中,“求得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这条语义规则比语音规则、语汇规则、语法规则更重要,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在修辞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达到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写作教学的一大部分是语言的功夫,遣词造句离不开修辞。而学生语言层面普遍欠缺的就是语言显得过于平淡干涩,因此,教师要下大力度培养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我采用仿句的方法练习学生的运用能力,先给学生一个平时的句子,让他们扩展,加入修饰语,加入形象的修辞。比如:叶子落了。学生扩到:黄色的叶子落了。你看,加了颜色,比原先具体了吧。接着有的学生扩到:黄色的叶子,像蝶一样在风中盘旋,然后轻轻地落在地上。这一次,运用上了比喻的修辞,不仅使原句有了色彩,还有了情态,有了美感。有的学生还把叶子落地的声音,说成是一声轻轻的叹息。这更是将比喻用到了妙处,带出了心底的情感。就这样,以鼓励为主,指导学生先从单句运用修辞入手,然后是句段,最后拓展到全篇的写作方法运用修辞。

在写作方法运用修辞方面,我引导学生先练全篇运用比喻修辞,定一个全篇的脉络。比如,我先从构思角度引领。先给学生说一篇我的构思。我打算写一篇关于儿子成长的文章,记录他的生活趣事,我起的题目是《听花开的声音》,这就是在立意上通篇运用比喻。把儿子成长的事例比喻成花开的声音。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把岁月比作歌,拟题为《岁月如歌》。

9.高中语文修辞 篇九

一、类别

⒈ 形象类:比喻,比拟,对比 作用:生动形象 ⒉ 强调类:夸张,对比,排比,反问,反复 作用:增强语气 ⒊ 含蓄类:双关,反语,引用,设问 作用:含蓄委婉 ⒋ 连贯类:对偶,顶针,互文 作用:增加文采

二、辨析 ⒈ 比喻

1)概念: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去概括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打比方。

2)规则:a、本体和喻体不是同一事物或相同类型。b、本体和喻体有共同之处。c、本体和喻体感情色彩相同。d、有本体、喻体和喻词。3)分类:a、明喻

b、暗喻(没有喻词或喻词不明显)c、借喻(没有本体和喻词)d、博喻(一个本体有多个喻体)

4)作用:生动形象写出了 ……(本体)和……(喻体)的……共同之处,浅显易懂,印象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高形式——通感(移觉)

概念:把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典型: 《荷塘月色》 作用:与比喻相同,或抽象为具体。

⒉ 比拟

1)概念:根据联想把事物比作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它人格化。

2)规则:a、人的动作、心理要单独存在,不能充当修饰性定语。

b、人特有的动作、心理不可以修饰拟体但可以修饰本体。

3)分类:a、拟人(把物比作人)b、拟物(把人比作物)

4)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本拟体的共同之处,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烘托了……的环境气氛,幽默风趣,富含感染力。

⒊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名称代替。

2)分类:a、特征代本体

b、部分代整体 c、专有名词代泛称 d、具体代抽象 e、实代虚

f、作者、产地、材料、工具、标记代物 g、序号代物

h、职务地、出生地、官名代人

3)规则: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作用:形象鲜明,锐力风趣;突出事物……的特点,引发……的联想或启示,语言富有变化又简洁精炼。

⒋夸张

1)概念:也叫铺张,夸饰,是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言过其实,加以适当的扩大与缩小。

2)分类: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3)作用:鲜明突出事物……的特点,启发……的联想,创造……的意境,烘托……的气氛,增加感染力,表达作者鲜明的……的情感。

⒌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连起来用。

2)分类:按内容:a、并列 按形式:a、词组(短语)b、承接 b、句子 c、递进

3)作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的思想内容,条理清晰,内容集中;语气贯通,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整齐美观,抒发……强烈昂扬的情感。

⒍反复

1)概念:也叫重复,反复使用同一词、语段。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分类:a、连续反复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b、间隔反复

3)规则:与排比的区别:排比≥2 反复=2 4)作用:承上启下,标明层次;突出……的重点思想,起强调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音乐性,节奏感(用于古诗词);富有感染力。

⒎互文(多用于古诗文)

1)概念:上文包含着下文的词,下文包含着上文的词,上下文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朝歌夜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 2)作用:委婉含蓄,互相映衬;表义全面,笔墨精简。

⒏对偶

1)概念:也叫对仗,用字数相等(古文)或相近(现代文)、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反或相近或相关的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连用。

2)规则:只可两句。3)分类:a、正对

b、反对

c、串对(意思上有承接或递进关系)

4)作用:句式整齐,音节均称和谐,富有节奏感;凝练集中的表达了……;内容丰富又具有概括性;抒发……深厚的情感。

*对偶的特殊形式——对联

规则:a、字数一致,但绝不能重复。

b、词性相对,语言结构相对。c、上仄下平,右为上。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深刻传神;烘托了……的环境,或揭露批评或赞美……,引发议论与思考;承上启下。

⒐设问 1)概念:问题中不包括答案,可用在篇首、段内、标题,议论文中可反复使用。

2)分类:a、有问题有答案

b、有问题无答案

3)作用:引起注意,起强调作用,启发读者对……的思考,具有针对性;议论文中,设问的回答即为观点;诗歌散文中,委婉深刻抒发……的感情,增加感染力。

⒑反问

1)概念: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确定意思,无需回答。

2)分类:a、否定表肯定

b、肯定表否定

3)作用:加强语气,深刻有力,强调了……,增加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

⒒对比

1)概念:也叫对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2)规则:a、与类比、作比较区别:作比较是说明方法,类比是写作手法,对比是修辞;对比一定是一正一反,类比都可以。

b、与对偶相融 c、与反衬相联

3)作用:形成反衬,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立场鲜明,或赞扬歌颂……或反对揭露……,深刻有力;两两相对,互相补充。

⒓衬托

10.语文高考修辞复习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 “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如“等比喻词)“解剖整个地区,体)如同抱个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大‘金娃’!” 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喑喻(用“是”、“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等于”、“成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博喻。为”等比喻词)(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

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本体比喻词不出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现)博喻(连用几个比“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喻共同说明一个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本体)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

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写,给物以人的感里弹琴。” 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情、动作、语言等)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拟物(把人当物“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写,使人具有物的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情态或动作)有主有从。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烟。”(“花白胡子”代“老年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印象。在。”(“硬硬的”代“洋钱”)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

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义。”(“本本”代“革命理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

(“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人)乙,两者有相似处。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

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

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 向在夸张(故意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大处、高处、多处、遮面。”(故意往多处说)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远处等方面说)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向下夸张(故意往“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小处、少处、短处、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弱处等方面说)意往时间短处说)缩小的夸张。超前夸张(故意把“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相似或同一事物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关心”。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补充、衬托。)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反对(上下两联是“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反或相对的两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类事物,或一个事窗外已是新春。” 与“对照”的区别。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串对(上下联有承“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接或条件或因果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或假设等主从关除非已莫为。”(假设)系)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

象,声音绘制感情。” 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句子成分排比(多“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为词组)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

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

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的矛盾。” 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

用。

反问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反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诘)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须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九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再次,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准,把握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2.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注意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3.提高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

11.发现修辞考点掌握解答方法 篇十一

近几年高考的选择题中,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这类题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①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②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③语言运用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或仿句)。

例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问题 说说这首诗第二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其作用。

答案 诗眼分别是“引”和“衔”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好像是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引”“衔”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

归纳 明确修辞,规范答题。答题模式为:手法+具体分析(+作用)。

例2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问题 请指出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 此题已经明确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找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关键要考虑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答案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做两只残缺的碗,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归纳 明确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内容或上下文分析其具体作用,最后回答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看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形式上起什么作用。)

例3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问题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该段落加以赏析。

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例4 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钟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问题 请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采,不超过60字。

解析 题干要求“有文采”,即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华美且充满激情,表达对“二张”的赞美之意。

答案 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归纳 语言运用题中的修辞要求可能为隐性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运用时要准确恰当。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题 “总为浮云能蔽日”这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问题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 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 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 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参考答案】

1. 比喻。“浮云”喻小人;“日”喻君王。表达的情感有: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 分析 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手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但要规范答题,分条叙述。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3. 分析 比较修改文字的优劣,可以从修辞、语体、表意、表情、节奏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阿Q掏钱的特征,凸显了其随随便便、张扬摆阔的情态,且避免与下文的“钱”字重复。

12.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修辞作为一种文学工具,通常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修辞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领会文中内容。因此,在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修辞的学习,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本文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一、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相融合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教学离不开实践,修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修辞,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不仅局限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将口头表达落实到语言文字中。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口语训练环节,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公益广告,选取的广告内容应深刻,引发思考。为学生诵读一些散文、记叙文等,文章语言应优美。为学生读一些经典小说,小说故事应情节突出,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教师可以找学生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讲完《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可以为学生开展“劝告”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当一次小记者”,“做一次导游”等活动。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语境,将修辞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修辞无处不在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修辞能力进一步内化,使之逐渐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掌握修辞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艳.探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外语文,2015,24:86.

[2]王淑梅.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8.

上一篇: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山青青课件语文S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