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11篇)
1.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 篇一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读的时候没感觉,读完才发现既感动又不舍,无法放下这本书,像是一位不想告别的朋友。主人公哈罗德·弗莱,是一位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的六十岁退休老人,他这一生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平静,夫妻渐渐疏离,日复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别信,来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在小说中出现过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存在的意义。生活依旧平庸无趣,可是有什么已经悄悄改变。因此连伤痛的回忆也变得可爱。毫无疑问,我被这本书温暖了,不想结束它的陪伴。
“《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看见,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喜欢这句书评,恰到好处。它承认人的脆弱与不堪,却依然有着感动人心的救赎的力量存在,而不说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逃避自己的局限,不用所谓的“勇敢”、“光明”、“讨人喜欢”的一面来武装自己,压抑下不安来博得他人的认可、关注与崇拜。弱点也可以带来光明,阴影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只是一封信、一个决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坚持,就有了一场救赎和这个感人的故事。一场朝圣,足以逆转二十年的时光,让主人公重新感受到爱与快乐,也温暖了我们。
就像一贯平庸怯懦的人一样,哈罗德的勇敢没那么的显山露水甚至还带有一丝羞耻的沉重感,像是对逆来顺受的生活既没有勇气或能力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反叛或舍弃,却又不甘其负,偷偷摸摸、安安静静地做着什么祈求转变,希望生活会有所不同。哈罗德选择行走的方式,以自己的力量对生活做着温和的反抗。而鼓舞人心的是,虽然奎妮的死无法避免,但不管是哈罗德还是莫琳,亦或是奎妮、戴维,以及一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因为这一场行走有所收获,得到更多。生活也终于不再只是没完没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新的生机漾开,开出花来,让人欣喜地重新笑出来。
小说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是呀,行走看似简单,可是谁能真正一路行走下去,谁有那样的毅力能行走87天、步行627英里。他这种敢于挑战、改变平静无味生活的勇气,让人佩服、赞叹不已。
2.一个人的朝圣路 篇二
1955年9月4日,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心理学大师,同时登上了讲台,一位叫斯金纳,一位叫罗杰斯。
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敬时,台下鸦雀无声。
大家都在期待一场精彩的辩论,因为这两位大师在很多问题上观点迥异,年轻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但谁都没有想到,斯金纳调侃道:“我知道你们在期待什么,不过,可能会令你们失望。”
罗杰斯接着说:“我们也有握手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读书。”
台下一阵哄笑,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书人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但真到把书读透的时候,往往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
当年,鲁迅和梁实秋打笔战,打得不可开交。几个回合下来,年轻的梁实秋有点招架不住,被老辣的鲁迅骂得“皮开肉绽”。
但后来,得知鲁迅先生去世后,梁实秋是这样说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绝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死去太早……”
此时,梁实秋的心中已没有怨气,只有钦佩和惋惜,于是隔空言和。
真正的读书人,就像取经路上的“F4”,一路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目标——纵然历经磨难,也要取回真经,彼此开怀一笑。
个性迥异开怀笑
读书人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个性迥异的领悟。
留过洋的读书人——梁启超,有点西洋医生的味道。他读书讲究“三遍”: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个性随和的俞平伯倡导“三不”: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典型的和事佬,平和的老伯伯。
农民作家赵树理发明了“淘金法”,他认为:读书也像耕地一样,要从土里淘金。他把读书看作是发掘一亩三分地呢。
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物理”读法,他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互相“渗透”。这方法,搞不好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
最“傲娇”的还是鲁迅。他的读书方法居然有数十种之多,譬如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有“三味”:平知、获趣、致雅;读书有“三法”: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
你不会想到,这位“悟空”般桀骜的读书人,竟然发明了“唐僧”式的读书方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但是,你终于明白,鲁迅的敏锐,除了与生俱来的个性,还与他所读之书不无关系。因为大量阅读,因为细致思考,他看问题比常人要深刻很多。所以,鲁迅出“战”,总能“一针见血”,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他把书读通、读透、读活了,终于从凡人成为大师,走上了封“神”之路。
十年苦读,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不正是读书人毕生的骄傲么?
骄傲执着荆棘路
是啊,很久以前,很多人是冲着骄傲而读书的。
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者李敖自诩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并且洋洋得意地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些读书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会拉着我们的小手,细数历朝文豪:上从屈原下到鲁迅……一个个神一样的身影嵌在我们心里。那一句“长大后,你要像他们一样”,犹在耳畔!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然而,今天的读书环境和当年可是大相径庭。
据统计,大师云集的那个时代,中国累计出版的中文图书约为十二万四千余种。而今天,中国仅一年出版的新书就有近三十万种,平均每天有八百多种新书问世。
别说什么读书方法了,就算你不吃不喝,也难以应付扑面而来的新书。
倘若给这些新书插上翅膀,它们会像飞弹一样将你击中,纵然你有大圣一般的钢筋铁骨,也难保不会被压倒在“五行山”下,难觅出路!
有人说,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读书人在书籍中寻找理想和光明,渴望取得真理和真经,支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
而今天的读书人,许多已经在疲倦中麻木。他们正在淡忘理想和天职,宁愿蜗居在五行山下,为温饱而读书,为安逸而读书……
他们,正在失去读书人的执念与骄傲!
不负此生有心人
有些品质,一旦失去,就算大师也会走下神坛。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备受追捧时,便萌生出做生意的念头。他盘算着,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两年内有望成为百万富翁。
那两年,也许是马克·吐温一生当中,最忙最悔恨的两年,因为他从此与佳作无缘。他最好的作品,永远停留在那个至坚至诚的从前。
管它古今中外,道理都是一样的。心存杂念的“八戒”,怎会拥有坚定执着的“悟空”力量?
在读书、理想、取经的朝圣路上,只有心存执念,才能成为栋梁。
许多人依然疑虑:书山书海疑无路,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之路?
心得只此一句:读书人,不盲从、不流俗、不负此生——不妨从经典中开始和领悟。
拾捡阳光暖心房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路”。这条路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
这里有可爱的龙猫,让你在感觉孤独渺小的时候,随时搭乘,风驰电掣,去往心中一切理想的地方。
经典之路,无法在短期内给予回报,但会让你的生命犹如童话般滋长——心胸开阔,目光长远!
是的,你会发现,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世界灰暗了,而是我们的眼睛蒙尘了。你要做的就是,拭去灰尘、捡拾阳光、温暖心房……
当你带着一颗澄净的心,和时光一起,打开扉页,你的印堂,已隐隐出现朝圣者的印记。
读书,是一个多么神圣、多么洁净的字眼……
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篇三
这是一个简单朴素但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我认同这样的看法。哈罗德从收到信的那一刻开始,心就已经在路上了,直到加油站女孩无意的启发,朝圣拯救的路途便正式上路。于大众看来,这是信仰与朝圣;于奎尼看来,这是多一刻弥留的支柱;于莫琳看来,这是多一份不安的插曲。其实最终他们都是美好的,延长了生命,寻回了感情,弥补了伤痕,挽回了家庭。
87个日夜,600多公里的徒步旅程,像是春风雨露般滋养了事物和心灵。对于哈德罗自己来说,这仅仅是年青时未能开口的一声谢谢,以及颓废人生的一次搏击,不论成功与否,都是逆转。何况,他坚信只要走下去,就有希望,因为前方有期盼的眼神。这就是他的朝圣之路和信仰明灯。
4.《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篇四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向他告别。哈罗德从讶异到选择无视再到纠结,最终写了回信。在加油站与一位女性服务员交谈中得知她的阿姨也患了癌症。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决定从自己的住处走到老友的住处。他相信,只要他行走下去,他的老友就会有生活下去的动力。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这本小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注重戏剧张力,故事简单,人物平凡,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安静和细腻,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秋天将落未落的叶,就像该书的宣传语:“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我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哈罗德的行为后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参与了进来,却没有人知道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或是勇气?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了然于心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在路上哈罗德也遇到了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哈罗德却没有给任何一个人解释,也没有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仅仅是因为自己想要去拯救老友,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拥有一片更美的世界。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愤恨,事实上因为儿子戴维的死亡,她已经恨了哈罗德很多年,而随着哈罗德的突然离去,莫琳痛苦、迷惘、挣扎,她第一次试着站在哈罗德的角度看问题,小说最后一段:“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罗德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这有什么要紧呢,这并不妨碍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这两句话同样出自周国平散文。不同国家的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却不约而同地给读者传达了同样的理念。这就是文学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世价值。我们都是靠自己孤独的朝圣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而我们其实不孤独。
朝圣究竟是什么?说到朝圣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各地宗教圣地路上一步以后跪下向天朝拜的朝圣者,无尽的路只因为自己心中的信仰,每一步都走的那么坚决、坚定。身体上的创伤根本无法阻止前行的脚步。天下有多少朝圣者就会有多少的朝圣路,一趟旅行中我带着这本书上路了,向着自己梦中的景物前行,以景为圣,一路之行便是朝圣之旅。我也是一名朝圣者,我一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并不孤独,因为有这本书陪伴,一场旅行的结束也读完了这本书。时常感觉哈罗德就在自己的身边,因为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前行,一路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朝圣者的路注定不会那么轻易,但每一个朝圣者心中的信念都会帮助克服每一个困难。文章的故事并不复杂,哈罗德用一场旅行改变了自己生活,也因一场旅行拯救了三个人。人生会有多少的朝圣路?其实都在人们的心中,书中有句话如是说到“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困难。”人生太多简单的事,但恰恰是这些小事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小事也可以变成大事。
人生可以过得麻木也可以过得有意义,我们见过太多单人环游世界的故事。之后就成为了英雄,但哈罗德只是为了救自己的老友,因为自己一直行走老友就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从此他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颜色。哈罗德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每一步走的都那么困难却又坚决,脚下起水泡或是抽筋,简单处理后又会走上路,人生也是一条长路,我们每一个都是朝圣者,什么是我们行走下去的动力?是生活,所以每一个人有了朝圣的方向。
班主任简评:
5.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篇五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
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乏味的幸福?还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哪怕大声的歌一回,窜上墙头看看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会踌躇半天,然后在左顾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响了一首歌: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6.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 篇六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缺陷。哈罗德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母爱,而最大的不幸则是二十年前儿子自杀,导致二十年来夫妻不和,郁郁寡欢。而在步行途中,哈罗德发现别人都各有各的不幸,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那个。现实生活中确是如此,我们得不到所爱是不幸,得到所爱又失去是不幸。最不幸的是,这世界上没有永恒,所有东西都将失去,包括我们的生命。
二、对于自己的不幸,我们需要反思。对于儿子自杀,二十年来哈罗德一直都在自责,直到在步行途中才反思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如果,他能在儿子小时能反思到,并改进自己对儿子的态度行为,也许儿子能活得很幸福。如果他能在儿子试图投海后反思到,并改进自己,也许就他儿子就不会自杀。在儿子自杀二十年后,他反思到了,也仍然不晚,至少他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莫琳和即将离世的朋友奎尼。
三、不要沉浸在已经发生的不幸和必然发生的不幸之中。哈罗德由于沉浸在失去儿子的不幸中,打坏了老板的心爱之物,伤害了老板,又间接伤害了朋友奎尼。莫琳沉浸在失去儿子的不幸中,同时伤害了哈罗德与奎尼,也让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并二十年来更加不幸的生活。沉浸在不幸之中会打破自己现有的幸福,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幸。奎尼得了绝症,她的去世是即将发生不可避免的不幸,哈罗德本来坚信自己的步行看望会让她好起来,如果她好不起来,对哈罗德的打击将是很沉重的。幸运的是哈罗德在步行途中领悟到如何面对不幸,接受了奎尼好不起来这一不幸的现实。
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关注和珍惜。幸福很简单,简单到就在“你好!”“当然”的对话中。如果我们关注和珍惜,幸福就会很多,如果过我们过于关注不幸,就会把幸福破坏,变得不幸。幸福很脆弱,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破坏。哈罗德跟风别人嘲笑自己的儿子,就破坏了父子之间的幸福。所以幸福需要珍惜和维系。
7.《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00字 篇七
看的时候担心哈罗德坚持不到贝里克就会转身回家,那奎妮怎么办呢?又担心哈罗德的身体受不了,万一生病了倒下了怎么办,奎妮肯定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的。也担心莫林误会哈罗德和奎妮的关系。还满怀希望的看到戴维的出现……看着也这样担心着,希望着。看着哈罗德把一只脚艰难地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看着莫林渐渐的回到了自己和哈罗德一同居住的房间,又看见戴维……,看见奎妮……,自己的心情好复杂!
加油站的女孩对哈罗德说:“你一定要有信仰……,如果有信仰,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哈罗德这时候仿佛看见女孩的头顶有一圈光环在闪耀。我也仿佛看见了头顶光环的加油站女孩,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加油站的员工,说出的话却不一般,正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因为自己没有去干,没有干好一件事,所以小女孩就像一位伟大的哲人一样说出了震撼哈罗德的话语。高手在民间,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和我们有缘的人都有我们学习的经历和人生。正是有了这个女孩的一番话坚定了哈罗德的心,一定要走到贝里克,去看看奎妮。行动起来了,没有带任何的衣物以及野外行走需要的一切,没有和妻子商量一下,就这样上路了。
上路了,就这样心无旁骛的上路了。每天也会给妻子打个电话,但更多的时候是独处,独处的时候哈罗德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回忆了和妻子相恋相爱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了儿子生前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回忆了和奎妮相处时的样子。渐渐的哈罗德看到了自己的心,对儿子自己满怀愧疚,在儿子溺水需要营救的时候自己却还想着先解鞋带再跳进水中,妻子对自己有所怨恨还真是应该,好几次行走的途中仿佛看到戴维,哎,可怜的孩子。其实独处的人不是哈罗德自己,哈罗德的妻子也在独处,也在回忆,自己搬回了和哈罗德的卧室,睡在哈罗德的被子了,呼吸着哈罗德的气味,感受着哈罗德的气息,心中充满了爱恋不舍。看,这就是独处的魅力,当一个人学会独处的时候,内心就变得强大了,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宽容。有的人也许活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宽容。哈罗德要不是这一次长途跋涉,哪会有妻子的宽容,他们的生活也许会一直那样下去,互不说话,别别扭扭的过下去。
8.一个人的朝圣700字读后感 篇八
哈罗德在旅途的过程中回忆起过往的所有事情:小时候母亲的离开,与妻子相遇的过程,与好友奎尼工作的时光,与儿子相处中的摩擦,还有儿子去世后夫妻二人不愿面对事实,并且因此产生隔阂。一开始,哈罗德是逃避这些令人悲伤到无法直视的现实的,而在旅途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之后,他慢慢打开心扉,坦然接受残酷的现实。
哈罗德原本是个性格内向、孤僻的老人。旅途的开始,他不想与任何人有过多的联系,不愿多说话,到后来却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谈,毫不胆怯。这就是旅途最大的意义吧。朝着目标行走,无意识中改变了你的想法和行为,改变了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在旅途中,你的目的地没有改变,但是前往终点的过程却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你,烙在你心灵深处,增加了生命的厚重。
在旅途过程中,哈罗德也几次想过要放弃: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徒步根本到达不了目的地。可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让他坚持下来的不仅仅是身边人的鼓励,最重要的是他内心的信念!信念有多强,毅力就有多强。你有没有信仰没有关系,只要心存信念,意志坚定,就一定能完成一个人的朝圣。
9.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 篇九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接到二十年老友奎妮·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妮·轩尼斯患了癌症并住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的疗养院中,哈罗德想要回信,但面对多年未曾联系的老友发来的告别信,一切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哈罗德开始了历时87天跨越整个英国的虔诚“朝圣”。
其实书中的哈罗德不是别人,正是屏幕前的你我,是一个个再混沌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平凡人,是一个个被物欲冲击并且想要对现实妥协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的正是一种开始的勇气和自信,实际上人生就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朝圣,我们可能失败过,也可能心有不甘,也曾碌碌无为,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时刻都保持着勇于开始的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少数派,但你依然还是你自己,还是那个信念坚定的你。有些问题是没有正误的,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10.读书报告——一个人的朝圣 篇十
班级:生医一班
姓名:胡芳坤
学号:2016114316
书名: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
译者:黄妙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生医一班
胡芳坤
在决定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是书名深深的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有着如此高大上书名的文学作品一定不会差,带着一份小小的期许,我深呼吸,进入内心平静的状态,再正式的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一辈子都碌碌无为,甚至活的很失败的人哈罗德,退休后的日子依旧平淡无味,这样的日子原本可以一直到他老死去,直到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老友的告别信改变了这一切,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他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从英国最南端的金斯布里奇村走到最北端的贝里克郡,去看望这位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奎妮。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却要为了这位故友做一件如此疯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琳很是不解,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引发贯穿全文的一个交点,主人公的家庭关系。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应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却出现了二十年的隔阂。原因起自小说中一个不曾出现而多次提及的人物,他们的儿子----戴维。
主人公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万分激动,毕竟几十年未曾见面了,而后又是万分悲痛,因为奎妮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对故人如此突如奇来的问候,哈罗德有点不知所措。在回信过程中,遇到了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给了哈罗德启发,也是这个小女孩的信仰,让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哈罗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于是哈罗德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毕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麻烦,没有足够的徒步旅行的装备,导致了身体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碍。不过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陌生人的帮助,起初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的结果,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关心。哈罗德开始喜欢与陌生人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欣慰。而此时留在家中的莫琳,起初的态度是相当 2
反对,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远,伴随着哈罗德旅程的继续,这种态度悄然改变着,并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开始互相关心,但是也一直在担心哈罗德对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罗德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启发支持着他前行,后来是对奎妮的美好期盼,还有对家人深深的爱。哈罗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忆,这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为什么会和莫琳发展成这种境况和儿子戴维的冷漠。哈罗德开始和陌生人交流,渐渐的,哈罗德事迹在新闻和报纸上开始散播,一个民族英雄就要诞生了。人们把他这种行为表述成了对于社会的一种朝圣。慢慢的,开始有人加入了这次旅程,人数越来越多。才找到感觉的哈罗德,被人群包围着,步伐却渐渐慢下来,发觉这似乎已经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犹豫离不离开人群的时候,这些追随者却已经离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达了贝里克。在这期间,莫琳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来到了哈罗德的身边,可是没有说服他回家,也没有说服自己留下来。但是此时她对哈罗德的感情也经回到了从前,只是这几十年的隔阂还一时没能消除。还有一个疙瘩没有在内心深处解除。
在离开人群的日子里,哈罗德彻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惫到了极点。他想回家。他面临崩溃,走错路,甚至走了大段的回头路,在距离终点很近的地方,他想到要放弃,当他给爱人打了电话时,他哭了,他说他想回家。爱人鼓励他走完这一段路。挂上电话,爱人的心一直悬着,她一刻也睡不着觉,她担心他能否坚持。可是她更担心,如果这时候接老人回来,以后老人会后悔的。后悔当时如果再坚持一会儿,就达成了心愿。哈罗德挂断电话后,继续行走着。因为先行者的到达,也带走了所有的关注,一路上哈罗德开始了真正的孤独。咬紧牙关硬撑到了里贝克。而此时家中莫琳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误导了哈罗德,可是也让莫琳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来这多年的隔阂是因为自己太思念已经去世二十年儿子戴维。他把戴维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可是最终才明白怪罪的应该是自己。于是他前往里贝克,去看望哈罗德。
此时的哈罗德正在里贝克的疗养院里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坚持下来,等到了哈罗德,可是却不能在与哈罗德用言语沟通了。奎妮的境况触目惊心,可是哈罗德还是相信他能看见,能听见,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静,像一个孩子一样。哈罗德和莫琳见面了,两人没有了以前的隔阂,更像是初见的时候。一场历时八十七天的旅程,让两个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对于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介绍似乎很长了,可是真正读完后,似乎每一篇的内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牵动着我的心。
在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罗德的行为实在让钦佩,读着读着就会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份困难却战胜不了几十年那份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依托。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了,没有比这还伟大的友谊了。而对于哈罗德自身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人生的挑战,是对自己妻子,对自己家庭的挑战,对社会的挑战。他最终站到了最后,而给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对奎妮的愿望,还有就是自己的妻子开始的反对和最后的支持。莫琳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罗德能完成这样一种壮举,一直相信他会突然某一天因为坚持不下去回来,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还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动了,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已经发现没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即使两个人没有什么交集,但是一但分开的时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会迸发出来,包围着她,侵吞着她。所以爱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辈子的相守。
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却贯穿着整个小说。不可不谓作者的心思细腻,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公事物的鉴赏,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忆。主人公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在接近终点的时候才拨开云雾,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笔者的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险及心理的崩溃,也有温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买下的小礼物,和妻子的通话,还有那初衷的激动和结尾的平静,相得益彰,怎么能不吸引读者的兴趣。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旅途,不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路在脚下,心在远方。面对一些我们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心结时,只有我们勇敢前行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赢得理解、收获幸福。
11.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后感 篇十一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现已是退休在家的六十多岁的老人,这是一个被挫败感填满的男人。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酗酒的父亲从不关心他,十六岁时,父亲给他一件大衣就将他驱出家门。哈罗德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同人打交道,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年后的哈罗德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在酿酒厂做销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从没打算过升职加薪,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他婚后的家庭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妻子莫琳把儿子戴维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哈罗德对儿子的不关心,对儿子没有爱。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常常以沉默应对,两个人后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就是那么一个笨拙、木讷、内向、可怜的男人,在四月的一天,春暖花开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二十年前女同事奎妮的来信,这封信似乎是在他死水般的心里投下了石子,正如全书的第一句话“那封改变了他一切的信”,让他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了他的朝圣之旅。
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要徒步走到最东北的贝里克郡,横跨整个英格兰,行程627英里,就凭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如果他能走到奎妮养病的养老院,就可挽救奎妮的生命。奎妮曾是酿酒厂同事,不是至交,也不是知己,是一个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一片真挚的普通朋友。这是一次为朋友祈福的朝圣的旅途,更是哈罗德的心灵之旅。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这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记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一路走,一路回忆,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一路走,一路回忆以前遗落的记忆,反省自己。那颗早已冷漠、麻木的心逐渐复苏,不再逃避,不再躲闪,慢慢向人们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打破了心灵的桎梏,经过了一次心灵的穿越,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他原本不喜欢、不习惯麻烦别人,甚至害怕别人注意自己,习惯了做影子般躲在墙角里的人。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人交谈,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故事。给他最初信仰的加油站女孩、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始终在等一个永不会回来的丈夫的妻子……这些陌生人和他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苦楚,他静静地听他们的诉说,也接受他们的馈赠。
他学会了把藏纳于心中的回忆,心中的话拿出来倾诉。旅途中所住的第一个旅店,早餐时,当坐角落里的穿夏威夷衬衫的男人问:这个神秘的计划到底是什么时?哈罗德说出了要走到贝里克郡,哪怕餐厅里所有人再次回头,哪怕他成为了当时的焦点。在与酒保、没有孩子的女人、喜欢远足的男人、骑自行车的母亲等交谈中,他讲了徒步的原因,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之道。他意识到因为自己的童年缺少关爱,他不懂得如何爱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爱,在儿子吸毒醉酒时,他因害怕而没有能问一句“为什么”,在儿子遇到困惑时,没有以父亲的身份给予他支持和安慰,甚至在儿子的葬礼上,他不敢和儿子告别。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坦诚自己的胆小。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他意识到因害怕妻子的责怨与拒绝,他放弃了挽救婚姻的尝试,任凭妻子与他渐行渐远。
他学会了释怀。在整个旅途中,他完成了与过去生活的和解,他原谅和接受了曾抛弃他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不再执着于过错和痛苦之中,挣脱了束缚自己的网,他最终坦然接受了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学会了释怀,学会了放下。
最后,虽然没能拯救癌症朋友奎妮的生命,但哈罗德的到来,让奎妮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让自己的思想也上了天堂。曾以为无法治愈的伤痛开始愈合,哈罗德夫妇重新找回了丢失的感情,新的生活向他们重新展开。
【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700字左右11-10
一个人的朝圣语录02-18
难忘的一个人300字:我最难忘的一个人06-10
一个人的散文09-13
一个人的特点12-02
写一个人的作文07-20
爱上一个人的表现07-27
一个人的时光作文10-05
一个人的初中作文10-10
一个人的火锅散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