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数学

2024-09-11

小学教案数学(精选8篇)

1.小学教案数学 篇一

小学数学教案-假设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识讲解

考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分为以下5种情况: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或者(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少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4.得失问题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三、例题精析

【例题1】鸡兔同笼共有32只,共有腿100条,有几只鸡?几只兔?

【题干】鸡+兔=32只 腿一共100条

【答案】鸡:18只 兔:14只

【解析】假设32只全部是兔子,这样就应该有腿4×32=128(条),这比题目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为什么会多出28条腿呢?显然是把其中的鸡当作兔子计算了,把一只鸡当兔子计算就多出两条腿,把两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2个两条腿,推而广之:把几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几个两条腿,因此鸡的只数一定是:28÷2=14(只);兔子的只数自然是32-14= 18(只)。

综合列式:(4×32)-100)÷(4-2)

=28÷2 =14(只)

32-14=18(只)

答:有鸡14只,兔18只。

变式训练:今有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脚和兔脚共94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

﹙ 94-35×2﹚÷﹙4-2﹚

=24÷2 =12(只)???..兔

35-12=23(只)?.鸡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例题2】鸡与兔共有2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少56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总头数=200只,兔的脚-鸡的脚=56只

【答案】鸡有124只,兔有76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

(200×2+56﹚÷﹙2+4﹚

=456÷6 =76(只)??..兔的只数

200-76=124(只)?..鸡的只数

答:鸡有124只,兔有76只。

变式训练: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解析:假设去拿书大瓶

(50×4-20﹚÷﹙4+2﹚

=30(个)??.小瓶

50-30=20(个)?..大瓶

答:大瓶有20个,小瓶有30个.【例题3】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鸡+兔=100只 鸡的脚-兔的脚=80只

【答案】鸡有80只,兔有20只

【解析】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

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列示为:(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有80只,兔20只。

变式训练: 现有大、小油瓶共72个,每个大瓶可装油5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3千克,大瓶比小瓶少装4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解析:假设全是小瓶

(72×3-40)÷﹙5+3﹚

=176÷8 =22(个)??.大瓶

72-22=50(个)答:大瓶有22个,小瓶有50个.【例题4】“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题干】合格的得4分,不合格的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一共生产1000只,得3525分,求不合格数? 【答案】25个

【解析】假设全是合格的,应该得到1000×4=4000分,与实际相差4000-3525=475分,这里面有一部分不合格的,因为一个不合格在总分上会少15+4=19分,所以475÷19=25(个)列式为: ﹙1000×4-3525﹚÷﹙15+4﹚

=475÷19 =25(个)答:不合格的有25个。

变式训练: 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解析:假设全是对的

﹙20×5-64﹚÷﹙5+1﹚

=36÷6 =6(道)

10-6=4(道)

答:小华做对了4道题。

【例题5】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题干】鸡脚+兔脚=44只 互换后=52只

【答案】鸡有10只,兔有6只

【解析】首先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加,大家想想,那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鸡兔的数都变成了鸡兔的总数,已经是变成了鸡兔总数只的六条腿的小怪物,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和,这时其实就变成了一道普通的鸡兔同笼问题了,但如果我们再看看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减得到的是什么数,为什么交换了会有差捏,因为兔子4条腿,鸡2条腿,所以每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就会多出两条腿,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差。那么这是不是就变成和差问题了,下面大家就能很容易的解答了。

鸡数:〔(52+44)÷(4+2)+(52-44)÷(4-2)〕÷2=20÷2=10(只)

兔数:〔(52+44)÷(4+2)-(52-44)÷(4-2)〕÷2=12÷2=6(只)

答:鸡有10只,兔有6只.变式训练: 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8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 解:兔数:〔(100+86)÷(4+2)+(100-86)÷(4-2)〕÷2=38÷2=19(只)

鸡数:〔(100+86)÷(4+2)-(100-86)÷(4-2)〕÷2=24÷2=12(只)

答:鸡有12只,兔有19只。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2.小强爱好集邮,他用1元钱买了4分和8分的两种邮票,共20张.那么他买了4分邮票多少张? 解析:假设去全是8分的则共有8×20=160分,比实际多出60分是因为把1张4分邮票当成了8分的就会多出4分,60分相当于15张4分的,所以列示为

(20?8-100)?(8-4)=15(张)答:4分的有15张.3.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生平均分是70分,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 解析:假设100名全是男生,则总分是6000分,比实际分数少了6300-6000=300分,因为我们把其中的女生当成男生了,总数就会少10分,300分相当于30个女生,列示为: 女生:(63?100-60?100)?(70-60)=30(人)男生: 100-30=70(人)70-30=40(人)答:男同学比女同学多40人.4.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几天是雨天? 解析:题目中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可以算出一共采了112÷14=8天,题目就变成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一共采了8天,共采了112个松子,这几天有几天是雨天? 列式为:(112?14?20-112)?(20-12)=6(天)答:这几天有6天是雨天.【巩固】

1.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100-80=20(人)。

答:大和尚有20人,小和尚有80人。

2.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解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0.24×500-115.5)÷(0.24+1.26)=3(只)。

答:共打破3只花瓶。

3.小朋友们去划船,大船可以坐10人,小船坐6人,小朋友们共租了15只船,已知乘大船的人比乘小船的人多22人,问大船几只,小船几只?

解析:大船:(6×15+22)÷(6+10)=7(只); 小船:15-7=8(只)

或者小船:(10×15-22)÷(6+10)=8(只)大船:15-8=7(只)答:大船是7只,小船8只.4.有黑白棋子一堆,其中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如果从这堆棋子中每次同时取出黑子4个,白子3个,那么取出多少次后,白子余1个,而黑子余18个。

由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假如每次取出白子2个(黑子的一半)的话,那么最后余下黑子18个,白子应余下18?2=9(个)

现在只余下一个白子,这是因为实际每次取3个比假设每次多取一个,故共取(9-1)?(3-2)=8(次)答:取出8次后.【拔高】

1.某人领得工资240元,有2元,5元,10元三种人民币共50张,其中2元和5元的张数一样多,那么10元的有多少_张? 解析:题目中涉及到三个未知量,2元,5元,10元,知道2元和5元的张数一样多,我们可以把2元和5元的看成一种7元的,题目变成7元和10元的人民币共50张,共240元,进而解答.(10?50-240)?[10-(2+5)?2]=40(张)[ 240-(2+5)?(40?2)]?10=10(张)答:10元的有10张.2.一件工程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8天完成,现在由甲先做若干天后,再由乙单独完成余下的任务,这样前后共用了16天,甲先做了多少天? 解析:把这项工程看做单位1,,甲要12天完成,所以一天的效率

的效率是1 161,乙要18天完成,乙12 假设:16天全是甲做的,共完成164,比总量多了,这是因为其中有一部分是乙做的 1212 4111÷﹙??)=12天?.乙做的天数 12121836 16-12=4天??.甲的天数

答:甲要4天完成。

3.甲乙两人射击,若命中,甲得4分,乙得5分;若不中,甲失2分,乙失3分,每人各射10发,共命中14发,结算分数时,甲比乙多10分,问甲、乙各中几发? 解析:假设甲中10发,乙就中14-10=4(发).甲得4?10=40(分),乙得5?4-3?6=2(分).此题条件“甲比乙多10分”相差(40-2)-10=28(分),甲少中1发,少4+2=6(分),乙可增加5+3=8(分).28?(8+6)=2.10-2=8(发)??甲.14-8=6(发)??乙.答:甲中8发,乙中6发。

课程小结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2.小学教案数学 篇二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 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封面设计 (图案设计) 时, 边衬的宽度与内 (外) 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 (2) 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 (设未知并列方程) (3) 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字型, “#”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 (1) 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 (9∶7) (2) 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 合作交流: (27-18x) (21-14x) =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 (2) 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 (27-18) (21-14x) =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 (2) 方程的取舍 (舍负取正, 舍大取小) 。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

2.自主探究 (5分钟) 。 (1) 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 (2) 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 (5分钟) 。 (1) 整理方程; (2) 解方程 (公式法) ; (3) 根的取舍 (舍大取小) 。

4.后教 (5分钟) : (1) 彩色边占封面的1/4, 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 (2) 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 (3) 取舍根时, 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 (3分钟) :图形设计 (问题) 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 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 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 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 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 掌握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 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 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A.

.O

3. 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 探究活动一

1. 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 自主探究 (第66页) 。

3. 指名汇报。

4. 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三) 合作探究 (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 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 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 第68页第3、4题。

(五) 引导小结

1. 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 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 共同特点

1. 它们都有教学目的。

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 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 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 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 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1) 。“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 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 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 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 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 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 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 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 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 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 不同特点

1. 数学文化渗透。

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 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 数学文化属性。

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 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 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 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 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 然而, 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 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 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 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 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要学会, 要会学, 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 “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 “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 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 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 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 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 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 因此, 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 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 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 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 (1) 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 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 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 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 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 (2) 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 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 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3.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子教案的思考 篇三

现在的教师几乎家家有电脑,电脑俨然已经成了人们密不可分的伙伴。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特别喜欢到电脑上查找资料,或赏析名家名师的讲课风采,从中确实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也更喜欢用电脑去设计自己的教案。因此,电子教案深得中青年教师的厚爱。相对于文本教案而言,电子教案有许多优势可言。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修改、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思路和教学内容,方便、快捷、有效。文本教案一旦确定思路,想改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便改了,教案给人的感觉就是乱,好像你备课不认真、不细致、考虑不周、敷衍了事。如果有部分内容需要添加进去,那就只好挤了,写完一看,那些小小的文字凑在一起,让人透不过气来。有时,有的教案特别适合有图片的辅助,文本教案几乎是做不到的,但电子教案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到,它可以去各处寻找适合自己教案风格与内容的图片。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有了图片的帮助,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此外,文本教案每学期结束都要上交学校,由学校统一保管,自己无法自留底稿,即使是多年的老教师,也得把部分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上。采用电子教案就不同了,你自己可以备份,用时可在原教案上做适当地修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学。正因为电子教案有诸多的好处,我校在七年级数学科中尝试使用电子教案,其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明确电子教案的概念,理清电子教案的结构。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在运用电子教案前召集全体七年级的数学老师,由校长向他们讲明电子教案的内涵、特点、结构、类型等方面的知识。我校电子教案的结构采用和文本教案相近的模式,此模式由校长和备课组长设计编辑出样本,其他教师复制样本后,设计编辑自己的教案。该样本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题:即本节课要讲什么内容。

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

三、授课时间:此项内容不仅教案有,教案的封皮也标明,以方便查找。

四、教者:教师。

五、教学目标:它分三点。(1)知识技能;(2)过程方法;(3)情感态度。

六、教学重点:应说明本节课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七、教学难点:应说明本节课学习时容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八、教学关键: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准备:创新的教学设计思维及电脑。

十、教学步骤和时间:此部分包含的内容较多,必须有清晰的教学内容,以及完成上述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者的设计意图。最后,标明时间。具体细化可分如下几步:

第一步:导语设计,激发情趣。

第二步:复习提问,强化记忆。

第三步:新课讲解,探索新知。

第四步: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第五步: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第六步:作业布置,专题突破。

第七步:板书设计,画龙点睛。

第八步:教学反思,提高升华。

其次,教师以多个角色出现。电子教案的运用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确定任务,分头准备。一个人备一周的课,所有老师轮流备课,轮流做主讲。第一周由备课组长先备,其他老师复制即可,当备课组长讲课时,数学组其他教师全部去听,听完之后马上进行评课,找出优缺点,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个别的修改或补充,完善自己的教案。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班级去讲,整个模式就是:听——评——讲。这样,组内每一位老师在一天之内既讲一节课,还得听评一节课,他们的角色既是讲课者,又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采用这种方式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特别是课后的集体评议,让所有参与者都受益匪浅。特别有利于新老师的快速成长,并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最后,检查、督促、点拨等措施及时到位。此项工作主要由校长和教务处来完成。

我们采用电子教案已有一个学期,仔细回顾起来,有许多地方值得深思。其一:电子教案只现身于电脑,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如果遇到停电或电脑有故障或系统有问题,就无法看到电子教案。其二:复制原创教案的老师有时不做修改或添加,但为了应付检查只是把某一部分文字或一个图形涂上红色,自己并未动脑筋。长久下去,效果肯定不好,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不会有什么提高。其三:个别老师不去复制原创教案,而是去复制别人已经修改完的教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四:应减少网上下载的教案数量,大部分教案应是老师自己编写,学校应对下载教案有个说法。

总之,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会继续改进的,让电子教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篇四

我的问题回答完毕,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这里有个梨子和苹果,你想吃那个?梨,梨,它的个头大,个头大?这位同学是在比较它们的什么? 生:体积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体积的,真聪明,你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能直接判断出来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不能直接看出来,怎样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就想问大家了,测量什么呢?你们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生:长,越长的物体越大 生:宽也有关系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生: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师2厘米,宽师3厘米,高师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得出了不同的长方体,现在看看数据跟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生:很一致,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中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师:谁发现了,就你吧!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将长方体的体积表示出来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才能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长宽高的数据

师:很好,举个例子: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全班动笔做一做,你来说说怎么做的? 生:7*4*3=84 师:正确吗?说的很有条理,如果有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师6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你会吗?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

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长宽高都是6厘米,师:这样的图形怎么计算体积?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用字母表示 V=a*a*a=a3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生:正方体师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就来用用这些公式。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都想啊,好,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刚才买了一本笔记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你说,2元5角,多少元呢?2.5元,再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多少米?1米6,对1.6米。猜一猜自制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来说,宽15厘米,长25厘米,这是我们猜出来的,怎么验证咱们的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量一量,很好,老师提前量好了,来看看与我们猜的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小数,老师带来了这个,谁认识?对啦,米尺非常准确,我们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分,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应该是多长,对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思考一下,你来说,分数1|10,小数0.1,很好,如果是3分米、7分米呢?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内容。完成了吗?谁说说看?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7分米就是7|10米,也是0.7米,好,0.3米里面有几个0.1?0.7米里面有几个0.1?仔细观察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分数分母都是10,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你们已经发现了,像0.1、0.3、0.7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右边有一位小数,我们称它为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也就是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很正确,我们把分母时候10的分数写成了一位小数,那两位小数呢?

师: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分成了10份,每一份师1分米,如果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想想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来说,100份。

师: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现在来看放大图,请想一想,把1米的尺子分成100份,用米做单位,每一份是多长?每一份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如果继续平分,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用米做单位,一份可以怎么表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前后小组内讨论并完成课本中的内容,讨论完了吗?你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4厘米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那8厘米呢?你来补充。哪个小组探究了平均分成1000份的,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除了这些,你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你来说说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也就是百分之几,真会归纳,还有呢?你补充,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了三位小数。结合上面的探究,谁能帮老师总结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也可以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读完了吗?你来说说你的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可以再进一步说说吗?你来补充,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对啦,计数单位分别是0.01、0.001,好,它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非常的好我们今天再一次深入研究了小数,谁能说说今天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你来说,很好,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怎么来的,还有呢?相邻两位小数的进率,很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好,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抽象归纳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4、总结反思,深化重点

5、布置作业

亿以内数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5.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篇五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转化成之前已掌握的“旧知”,但问题是到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行,还是干脆直接转化成“整数除法”呢?按照竖式的写法,是只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行,而且这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毕竟学生已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虽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是转化成“整数除法”的,但现在已经没必要舍近求远了,用

杨老师式的话说就是“找爸爸就行,不用找爷爷!”所以本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明晰:把除数变成整数。但是,学生的心理与我们教师的`期盼不一样,他们觉得转化成“整数除法”不是更干脆、直接了当吗?或者认为两种方法兼可。所以在两位老师的课上,7.98÷4.2有学生转化成79.8÷4.2,也有学生转化成798÷420,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正确,而且其实也难以区分优劣,所以强硬的引导学生用第一种转化方法,而不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只是遵照教师的“指令”被动而行,内心可能其实并不“买账”。这样教学的缺憾,用

杨老师的话说是“不够尊重学生的思维实际”。

今天,我自己班里刚巧也上这一内容,根据昨天的听课以及

杨老师的评课,又结合自己的思考,为突破以上怎么转化的问题,我大胆的重组教材,把后一课时“转化时被除数要添0”的题型也整合进来,目的是这类题在转化时,用昨天两位上课老师的话说就是“只能根据除数转化”,因为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

1、口答:4÷5

4.8÷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告诉学生这两题其实都是小数除法,并且除数都是整数。

强调: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都已经会了。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凸显我们已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有关“小数除法”这一部分知识的结构,又为今天的主题“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打下伏笔。】

2、口算:12÷6

120÷60(提问:为什么商还是2?引出“商不变的规律”)

1200÷600(进一步巩固规律)

1.2÷0.6(提问:为什么也是2?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

0.12÷0.06(继续追问为什么)

比较:为什么这些题目结果都是2?(凸显规律中的“同时”、“相同”等关键词)

后两题与前三题有什么不同?(是小数除法了,并且除数是小数)

【“商不变的规律”是今天转化的依据,所以很有必要复习,并且通过“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既自然引出了今天的主题内容,又直接类推了算理,是真正的“一箭三雕”。】

二、算理

(一)位数相同

1、过渡:像这样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也会了吗?

2、补例:1.6÷0.2(提问:怎么想的?)

0.48÷0.08(提问:又怎么想?)

0.032÷0.002

3、比较:这三题我们都是怎么算的?

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4、过渡:是不是所有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都会计算了呢?(还有位数不同的)

【被除数、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除法,不存在到底转化为哪类除法的问题,所以比较简单。先进行教学,避免了其它难点的干扰,便于集中“火力”进行转化算理的夯实。】

(二)位数不同

1、被除数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

(1)出题:2.4÷0.03怎么转化?

(2)设疑: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几倍?为什么不能同时扩大10倍,把被除数变成整数?

(3)小结:如果同时扩大10倍,除数还是小数,所以关键是要把除数变成整数。

(4)专练:2÷0.05

1.24÷0.002

(5)比较: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点?(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

提问:转化时关键把哪个数变成整数?

【这类题型,原本出现在下一课时。通过到底扩大几倍问题的辨析,学生自然认识到如果只把被除数变成整数还是不能计算,只有让除数变成整数才可以,从而初步解决到底怎么转化的问题。】

2、被除数小数位数多于除数小数位数

(1)出题:2.44÷0.4

(2)提问:只要怎么转化就能算了?(两种转化方法可以并出)

(3)补例:0.64÷0.8又怎么算?

【在这基于尊重学生思维实际考虑可以不否定把被除数、除数都转化成整数的方法。】

(三)总结

1、比较:观察这些(三类)题目,说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只要怎么转化就行?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把除数变成整数。

【在此,通过对三类题型的系统比较,学生自然能发现关键是只要把除数变成整数,从而有效解决到底怎么转化的问题,为下面的竖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竖式

1、出题:1.95÷0.157.98÷4.21.1÷0.55

2、过渡:这三题除数都是小数,还能直接口算吗?怎么列竖式呢?

3、示例:1.95÷0.15的竖式计算方法。

4、尝试:7.98÷4.2移几位就行?

5、设问:1.1÷0.55,小数点又该怎么移?

6、练习:略

【竖式的教学中,也包括了下一课时的题型,把前面出现的三种题型并出,便于学生联系前面的教学,思考在竖式上怎么转化。】

四、全课总结

略。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6.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7.小学教案数学 篇七

一、具体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有所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生的学习就有动力。反之, 如果学生情感上就不喜欢、甚至厌烦学习, 那么就算外界再对他进行帮助, 也是收效甚微。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放松的学习环境, 师生之间关系和谐,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勇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情感因素一定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肯定高涨,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的学习, 他们在学习以前是不知不懂的, 学后就能理解并充分运用的内容。可以说, 学生的知识增长、智慧发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学的心理效应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所以,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确保学生学到有效的知识。

3.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但小学生还很稚嫩, 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所以, 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不高, 非常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这个时候, 教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需要总结概括知识要点时, 教师都要进行及时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 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 特别是具有差异性特点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发挥自己的个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4. 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情境、熟知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要注意:一方面, 生活情境的选取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情境的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就算是特别好的设计,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必须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情境, 比如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学生熟悉的素材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情境创造, 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 教师创造的情境要比较简单、明确, 不要繁复、啰嗦,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 教师创造的情境最好只有简单的铺陈, 然后就切中主题, 进行数学练习, 千万不要一味追求情境的真实, 做一些繁琐的设计, 导致学生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教学运算方法时, 可以创设一个类似“在商店卖东西”的情境, 但是一些教师为求真实, 费尽心力将教室布置成商店, 挪动课桌, 再摆上货物, 等等。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 但是费时费力, 还!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5. 注重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反思很重要, 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总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完成了教学任务?哪里出现了意外情况?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有哪些反馈意见?教师是否掌控了课堂教学, 哪里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在反思中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完善。以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情境, 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要创造的情境一定要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所以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 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学生乐于接受, 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2.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 还不是很成熟, 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让学生用手摸、自己摆,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中分散思维, 大胆思考,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关系、气氛中, 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教师针对相关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学生或者小声讨论, 或者高声辩论, 争相举手, 大胆发言, 仔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针对学生们独具个性的发言, 或肯定、赞扬, 或让学生再多多考虑。总之, 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多肯定、多鼓励, 上好小学数学课。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 要多肯定、多鼓励, 尤其是学困生, 更要实行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来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从而上好数学课。

8.小学体育教案:《障碍跑》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体育教材,本课是障碍跑的教学内容。障碍跑是一项有难度、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技能运动,它是在一定距离内自然快跑,途中用跨、跳、钻、爬等方法越过障碍的项目。此项教材可借助校内外自然环境根据条件在障碍数量上有所增减、可在障碍内容上更换,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障碍物高度或宽度,甚至改变过障碍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从而让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内容

①障碍跑;②游戏:动物王国运动会。

三、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理解障碍跑的锻炼价值。

②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0%~90%以上的学生熟练运用障碍跑中“跨”、“钻”、“爬”、“绕”等的正确动作,促进灵敏,跳跃,协调等素质的发展。

③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

灵巧、协调地跨、钻、爬、绕过单个障碍物,并能掌握过障碍物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跨、钻、爬、绕的方法连续过多个障碍物,并能做到动作准、速度快。

六、教学器材

录音机1台、头饰41个、盒子4个、小黑板4块、救生圈4个、大体操垫4床、路标8个、栏架4个。

七、教案过程

八、教后反思

每一种模式的策略都有其利弊,在什么环节用什么策略,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得到发展,是否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合作性、主动性和充分性。充分让师生参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堂课我在上体育课中的障碍跑的教材中,不让学生运用规定动作模式完成穿越障碍,而是让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拓宽动作面,让他们自由发挥.接着采用“比赛教学法”,让学生动作做得好的同学先示范最佳动作,然后分组进行比赛,这样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也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我们上课的内容然后采用“比较法”来提高动作的质量。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比较中体会动作。

总之这堂课:

①学生兴趣较浓,上课比较认真,常规纪律基本达到预期要求;

②有一定的负荷强度,对学生身心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

上一篇:2015下期复兴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