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作业

2024-07-17

发展史作业(共13篇)

1.发展史作业 篇一

教师与发展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着“蜡烛”、“人梯”或“春蚕”。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但是它同时传递着消极的信息:蜡烛照亮别人同时自己却丧失光彩。蜡烛的燃尽,春蚕的吐丝,尽管是悲壮的,但也是令人寒心的,因为看不到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当今教师接受的师德是一种有着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的优美师德,教师们所向往的是成为有智慧、专业发展的阳光教师,有些蜡烛式的教师缺乏“阳光”和魅力,因此难于被接受,不能让人向往。

“不接受”让我们意识到,师德不仅讲奉献,还要讲智慧,讲发展。教师所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着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发展” 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发展史作业 篇二

一、依据学生心理特点, 设计趣味性作业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的确, 对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他们参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无意注意占据主要地位, 他们好奇心强, 喜欢新鲜特别的事物。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做到贴近儿童生活, 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增强趣味性。如:唱唱:学习了《快乐的节日》, 可让学生学唱这首歌, 回家后唱给父母听;画画:学习了《挑山工》, 可让学生画画挑山工走的折尺形路线和游人走的路线或画画挑山工挑重物上山的样子;演演:学习了《陶罐和铁罐》, 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陶罐和铁罐, 演一演课本剧;比比:学完古诗后, 可布置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 准备参加古诗朗诵比赛……

二、针对学生能力差异, 设计分层次作业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 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如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我联系班级实际, 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 将作业设计成易中难三个层次的ABC三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例如在教学《荔枝》时, 我是这样设计课后作业的: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词语;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三个句子, 写下你的体会;C.帮妈妈做一件事, 或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一件小礼物, 亲手送给她, 认真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 听她说些什么, 然后写成一篇日记。

三、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设计特色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各不相同, 50个学生就会有50种鲜明的个性。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追求灵活、创新, 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特色性的作业, 给不同个性的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 进而发挥学生的特长, 凸显学生的个性。如在学完《桂林山水》一课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爱好, 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作业: (1) 喜欢朗读的, 可以选择优美的音乐, 进行配乐朗读, 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 喜欢画画的, 可以用五彩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3) 喜欢写作的, 可以写一篇导游词, 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4) 喜欢写诗的, 可以吟一首小诗, 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业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出发, 形式多样,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四、倡导学生学习自主, 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必须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开放性作业, 就是要求教师把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为自己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内容和形式, 自由设定所要完成的作业的数量、时间和进度, 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如在国庆节到来之际, 我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设计了如下开放性作业:请自己当一回“小老师”, 为自己布置一样最感兴趣的语文作业, 赞颂祖国的伟大变化。作业一宣布后, 学生们热情高涨, 议论纷纷, 有的说要出一份手抄报, 有的说要写一篇文章, 有的说要画一幅画, 有的说要作一首诗, 有的说要上网查资料, 有的说要进行社会调查……在进行作业反馈的时候, 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份份充满灵气、匠心独运的作业, 学生们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业, 就像在展览一件件成功的艺术品。把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后, 他们对作业有了更高涨的热情, 并从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应正确地理解作业的功能和价值, 把握好作业的量和度, 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它赋予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内涵, 同时也为语文作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3.精心设计作业,全面发展个性 篇三

然而,现时小学英语作业的“质”与“量”还没有调节到最佳状态。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较大,形式也比较单一、乏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学习方法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而,教师要在“授之以渔”上下工夫。而课外作业正是让学生发展个性、学会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作业,以求得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一、变单一目标为多重目标

原有的小学英语作业模式,常常是通过模仿跟读、背诵,以掌握课上所教词汇、句型的正确语音;通过抄抄、默默,以达到掌握词形、句形的目的。其目标都只聚集在认知层面上,而智能目标和情意目标都未能得到关注。但开发学生的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将以上局限于认知目标指导下的作业进行调整。例如,模仿跟读、背诵默写都不要固定遍数和时间,可通过课前检查和小组检查来监控,让大部分学生从机械的读、抄、背、默中解脱出来,去完成一些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的作业。如在学完一段对话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对话或合编一段生活情境会话,并进行排练,准备课上表演。再如,假期中可以布置学生将习得的课外英语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英语小报,来校后组织交流。这样设计作业,学生便可在自学、合作等学习中发展智力,也可以培养诸多的非智力素质,同时合作、交流和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情意目标也可以达成。

二、变单一形式为多种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容易引起心理疲劳。小学生做作业也是如此。由于小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长期进行同一类型的练习,便会失去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考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目的,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因此,练习的形式要呈现多样性。例如,教师要进行词汇方面的训练,便可把要学生掌握的词语设计成填字母游戏;也可由教师给出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做“词语接龙”,要求每词的首字母即前词的尾字母,比比谁接的“龙”最长,并给予小小的奖励。低年级还可以布置学生担当小老师,回家把当天学会的词汇和句型教给父母。在教有关“家具”和“各室名称”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词卡,用透明胶粘在家具和房门上,并介绍给家人和到家中做客的客人。再比如,可让学生制作画配词的词汇卡或绘制某个情境的绘画,然后带来作为与同伴交流的素材。

只要教师肯动脑筋,便可把作业设计成有趣的形式或游戏形式。这样,老师布置的作业便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会成为他们的“渴望”,其中的效果便不言而喻了。

三、变单一层次为多种层次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期待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我们必须正视其所存在的差异。所以,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而课后作业的设计也要因人而异,目的是扶强补弱。同一类型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练习题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词汇、句型也可分为“必须掌握”和“选择掌握”。“必做题”和“必须掌握”的内容,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和“选择掌握”的内容,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教师可以把层次选择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习能力好的学生除了做“必做题”和掌握“必须掌握”的词、句外,还要求做“选做题”和掌握“选择掌握”的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确保掌握“必做题”和“必须掌握”内容的质量。只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要求,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各有所得,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四、变单一周期为多种周期

我们传统的作业都是当天布置,并必须当天完成的。然而,对于一些需要有时间来酝酿或准备的任务,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布置长周期作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以保证其能完成和确保质量,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比如,当进入五、六年级后,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便是一项较难的教学任务。老师可布置学生每周一篇,让学生在一周内积累素材,酝酿完成一篇英语写话。对于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并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并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奠定基础。再如,为了倡导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多多积累,可让班级中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自主组成团队,每学期共需四个团队。每月由其中的一个队来主持英语知识竞赛,由他们宣布出题范围,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做好竞赛准备。学生们对著名电视节目《开心辞典》的形式十分熟悉,也非常向往能模仿一把。通过一个月的准备,可让他们将竞赛题制作成PPT,由四人或多人各自负责一个小栏目,并选出主持;另外还可准备一些小奖品,对于答题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奖品,给予表扬。这样的作业,催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给予了学生锻炼和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4.作业:论科学发展观 篇四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首先,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便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其成果的占有者。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终标准。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的,也只有全面和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基本内容分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四个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层次,强调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保护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在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下,又针对当前的实际,提出现阶段要着重贯彻“五个统筹”的方针。

第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经济增长代替不了社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追求经济增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去解决,那么,不仅现代化建设将走入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地位和历史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方位的重要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劳动者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这个问题都作

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脉相承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关系,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还有与时俱进的方面。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五、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在当代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起点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认真坚持,认真贯彻落实。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把握越准确,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越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把科学发展观同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越紧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越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5.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作业 篇五

1、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起步阶段。即建立新型产业之前,具有优势条件的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比周围腹地(即边缘区)原有水平高。②集聚成长阶段。增长通常以不同的速度首先出现在某些点上,开始了发展过程。增长点以其优越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条件,通过后向联系效应,将周围地区的人、财、物吸引过来,压制周围地区竞争力差的产业,使中心和周围腹地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③扩张发展阶段。当集聚达到一定限度,扩张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增长中心对周围地区投资,形成若干分支机构,并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等,中心与周围腹地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区域经济趋于一体化发展。一般来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3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发形成的,即在某一区域内,由于资源察赋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生产某类农产品,这样这类农产品便在该区域内得到生产,在此基础上,由于市场选择的作用或者某项农业技术的革新(含新品种的研制成功)或者历史的某些偶然性,使得在该区域内逐渐形成了某种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最后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第二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即在某一区域内由于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了某种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生产雏形,在此基础上,该国或者该区域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如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或者交通运输条件等),或者给予该区域这种农产品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使得该区域逐渐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第三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即政府为了增强该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借以抵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或者增加本国农产品的出口,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约束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投融资支持等制度安排,促进优势农产品的集中生产与经营,以增强区域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和提高农业竞争力,最后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2、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地域分工的结果,而地域分工的主要目的是

要发挥区域特有农业生产和加工优势。可见,获取比较优势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唐华俊、王道龙、罗其友、陶怀颖等,2002)。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变动,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也在不断变动和逐步演替。按驱动力的主导因子可以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形成期——资源优势的推动,二是扩张期——产业规模化的推动,三是整合期——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的推动,四是提升期——技术创新推动。

2.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期,主要是自然资源优势的推动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农产品生产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在高度发达的农业商业化形成以后才出现的。美国农业产业带与农业商业化并驾齐驱即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起始阶段,由于资源察赋的诱导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使某些区域逐渐具备了某种优势农产品(主导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形成期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环境条件。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区别于其它经济生产部门的特点之一,就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尤其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农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农业自然资源因子驱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而且又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点的生产方式,依托区域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带的布局就是必然的。尽管资源优势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基础因素。但在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作用和贡献都是非常明显的、独一无二的。农业资源因子驱动导向,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农产品产业带布局。元代的《王帧农书》中有“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地各有产,山力!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之说,说明我国很早就已根据农业资源的优势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农业优势资源因子驱动在当今世界及我国以自给性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还普遍存在。农业资源因子驱动多在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初级阶段存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应突破对农业资源优势的依赖。这是世界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2农业产业集群的扩张期,主要是产业规模化的推动

扩张期是农产品商品性需求增长和空间可达性改善的产物,属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外延扩展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规模。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运输成本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份额逐步缩小,而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成本竞争优势的所谓规模因子成为产业集群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工业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化机械农业的结果。

规模因子驱动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交通区位和贸易区位的改善,贸易量扩大,农业生产和加工达到最佳区域规模,可以显著降低全过程成本,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产前农业生产资料较大的购买数量自然能获得较低的优惠价;产后农产品商品量大,可以批量化进入市场,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获得较高的产地价。在生产过程中,农业规模化生产便于耕作和统一管理,也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有效地促进品质提高。另一方面,规模因子驱动直接表现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如美国著名的“玉米带”、“棉花带”等专业化生产地带就很有代表性。目前,我国组织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正是顺应发挥规模因子驱动的需要。产业活动的扩散具有梯度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3种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梯度扩散模式。首先向邻近地方扩散,然后再向更远的地方逐级扩散,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用“墨渍”式扩散来形容恰如其分。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邻近地区与中心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察赋条件。根据生物学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的要求,对农产品的自然选择与中心区具有同样的资源诱致效应。当中心区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时,伴随而来的是优势农产品成本的下降、质量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无形中周围邻近地区的农业企业(农户)就会纷纷“效仿”,这样,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向邻近地区扩散,并且在扩散过程中优势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也会逐渐提高,从而优势产区就会逐渐扩大。

就农产品生产来说,这时区位理论仍然发挥作用,作用的具体形式是寻求最小的运输成本,所以扩散效应表现为同心圆或沿交通线呈放射状扩散,因为邻近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是以中心地带作为生产资料的提供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的。随着扩散效应的持续不断进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不断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当然,边缘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更需要中心地带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如果没有中心地带的支撑,边缘区域即使具有与中心地带相近的自然资源察赋条件,也难以发展起来。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政府的制度安排会加速或抑制扩散效应。

就技术革新而言,一方面,农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加工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使优势产区向外扩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又改良了品种及其习性,扩大了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的范围,使优势产区向外扩展呈加速的态势。美国棉花带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干旱的西部,最初是不适合棉花栽培的,由于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棉花带迅速向西移动。适时合理的制度安排,也会加速或抑制扩散效应的实现。比如,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一些主要作物实行价格支持和限制种植面积的政策,这就减缓了这些作物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

扩散效应有时也表现为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域投资和跨区域技术输出实现,但这两种扩散模式的影响,相对于梯度扩散模式的效应来说要小得多。概言之,资源诱致、需求拉动、科技进步和制度动力等四大动力机制不仅刺激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且还制约着扩散效应的实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空间过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联“点”成“轴”到“面”,从而最终形成农业产业区域集群。

2.3农业产业集群的整合期,主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的推动

整合期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聚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高度发展,特别是在新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部门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密切,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化经营驱动便应运而生。现代产业区域发展,关键要靠有竞争力产业链(clusert)的驱动,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融合,这不但使产业本身运行有序,而且靠其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各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察赋,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优势产品、优势产业要获取持续的优势,自然要跨区域大范围、多层次地优化配置各地的资源要素,现代化生产要素在优势产业链因子驱动一「重新整合,沿着优势产品、优势企业集聚的轨迹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逐步分化出生产优势区域、加工优势区域和销售优势区域。如,美国的果菜生产集中于加利福尼亚、佛罗里

达等州,而销售则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城市密集的州。在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优势区域中必然有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群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化农民、农村形成的城市化,正是在这种产业链驱动作用下资源要素集聚的物质体现。这种集聚反过来又沿着产业系统,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农村、农业、农户,形成现代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关系,使其相互协调,有机结合。

2.4农业产业集群的提升期,主要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6.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作业2 篇六

我所在的公司是**呼叫中心,**主要是开发**产品,给经销商和网友搭建一个平台,进行交流和一些商业活动。

优势:

1、性格沉稳有责任感,团队意识感强,能够认真仔细的完成工作。

2、无不良嗜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广泛。

3、电话营销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知识掌握良好,对于易湃平台了解,沟通技巧丰富,应变能力强。

劣势:

1、相关行业知识有待提高,对于汽车销售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了解

2、对竟品信息了解需加强。

机会:

1、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提供的各种资源,呼叫中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2、部门的多次相关技巧的培训,部门对于工作中的多项支持以及奖励政策。

3、呼叫中心是阳光行业,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发展机会众多。

风险:

1、公司政策的转变,对于呼叫中心工作的支持程度。

7.创新物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篇七

一、设计延展作业,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实施阶段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才能实现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的把握,搜寻具有延展性、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又能够突出知识重点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上下足功夫,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变通能力并要不时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运用,从而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如在教学《物体的相互作用重力》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重力,除了做必要的知识练习让学生熟知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外,教师为了后面内容的顺利进行,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来促使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科普知识展开自己的想象,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自然界里,你清楚有哪个物体不会受到力的作用?地球也在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曲线运动的原因何在?如果在自然界中,物体之间没有了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宇宙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作业布置好后,可以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讨论,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给学生布置具有想象空间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把握更加准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差异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在布置的作业中不仅具有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还要具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置的个体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课堂的学习,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检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

如在教学《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课之后,面对学生对于电路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教师就精心设置了具有一定差异的作业,对学生明确依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对于a阶层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能够通过给出的电路图认清该电路具体是如何连接的,还要能够指明此电路中都存在着那些电学元件并能说出其名称;对于b阶层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在a阶层的基础上,要能够依据给出的电路图进行实物的连接,如果给出的是实物连接要能够画出电路图;对于c阶层,布置的作业在前两个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对电路的应用情况自己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电路图,并连接成实物图进行验证。分阶层的布置作业,使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够有作业需要完成,符合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使学生对物理作业的完成有了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置进行差异分层,让作业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针对训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眼界,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做是一种负担,相反地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实践作业,提高主动学习

其实物理的概念和规律都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所以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去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走入生活,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以求对物理知识的内在要素进行消化吸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对一些器材原理的掌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习题,也便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感知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教学《导体的电阻》一节课时,由于要测量导线的粗细,就有了对游标卡尺读数的问题。针对于游标卡尺的使用问题,教师很清楚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其读数的方法,可是学生往往就是对读数方法很容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游标卡尺的原理没能掌握,游标卡尺的原理是很复杂的,而读数的规则是简单的。可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读数规则,没有直接把读数的方法告诉学生,而是从游标卡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就用10分度的为例,教师告诉学生游标卡尺的10个刻度均分了主尺的9mm,那么游标上的每个分度就是0.9mm,每个刻度与主尺相差0.1mm,如果在测量脚处放置被测量物体,该被测物体如果是0.1mm时,那么就会使游标尺的第一个刻度和主尺的1mm刻度对齐;如果被测物体是0.2mm时,那么就是游标尺的第二个刻度和主尺的2mm刻度对齐……从而让学生清楚了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这时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请你自己设计一个20分度的游标卡尺,并去寻找它的读数方法。利用这一实践作业,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

通过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不仅有动手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动脑的过程。让学生参悟实践原理,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彰显作业魅力 促进学生发展 篇八

一、总体思路

作业改革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依托新课程理念,以作业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多样化和开放性作业为切入点尝试研究,突出三重(即重基础、重阅读、重实践)、三分(即分层作业、分人练习、分组活动)、三有(即学生有兴趣、过程有记录、成果有验收),彰显作业的魅力,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二、实施过程

(一)合理布置作业,从作业的形式、内容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

1.变“枯燥”为“有趣”

(1)绘画式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2)手抄报式作业

如学完《角的奥秘》《测测量量我能行》等教学内容后,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既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又实现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效果;绘画上不仅选材丰富,色彩斑斓,而且不失浓浓的数学味;排版上文图错落有致,疏密合理,无不展示了孩子们极富个性的创意及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3)游戏式作业

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扑克牌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4)儿歌式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儿歌,各学科都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制儿歌,通过儿歌记录下学生心灵闪动的美丽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会思考带来的裨益。

2.变“封闭”为“开放”

(1)调查式作业

例如,学生认识元角分后,老师设计这样一套“我是小管家”的补充作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你一个月的花费是多少?看到这些你有什么要对家长说的吗?二是利用学具袋中的玩具人民币设计购买文具的付款方式。通过调查学生感受到家长为自己的付出,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型作业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写作能力,我们在语文学科分三方面设计作业:一是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三是背诵积累。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教师推荐,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两本书,召开读书报告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从典型作品、典型人物的品读中获得人生感悟。写日记方面要求每名学生每周至少完成两篇日记,通过日记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

(3)实践性作业

如,在科学学科教师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如斜拉式大桥的模型、静电演示器等,这样长期坚持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知道了更多的科学道理。

3.变“独立”为“合作”

(1)家长合作型作业

我们以自然屯为单位,选派有责任心的家长监督,协助完成作业内容。

(2)学生互动型作业

各班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有中心发言的、有记录的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博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4.变“被动”为“主动”

(1)“超市”式作业

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多层次作业,体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情况自己选择一种或几种作业完成。

(2)“导演”式作业

我们建议和鼓励孩子自己“创造”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及自己的所需所感,自编作业,家长参与,共同合作完成。

(二)有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学生写好作业的信心,也可以找出不足,及时纠错。我校在作业评价上实行“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提高了作业的实效性。

三、实施效果

1.对于作业有障碍的学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自尊、自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作业实效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对作业有障碍问题的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听之任之的问题。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了学生智能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尊重了学生的不同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自主性。

3.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作业字迹工整美观了,书写得更规范了,学生体验到了作业有情,实现了学生由喜欢作业到喜欢教师、喜欢学习的转换。

在作业改革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成效,但在探索中,一些做法还不够成熟,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进,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作业的革新,加强作业的研究,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王晰.彰显评价魅力 促进学生发展[J].素质教育论坛,2014(13).

9.发展史作业 篇九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发展

2、评价

3、幼儿发展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6、终结性评价

7、绝对评价

8、相对评价

9、内差异评价

10、观察法

二、简答

1、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科研的联系。

2、按照评价的基准来区分,幼儿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按照评价的内容来区分,幼儿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4、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儿童发展评价的原因。

5、按照评价的方法来区分,幼儿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6、事件抽样观察法的操作要点。

7、时间抽样观察法的适用条件。

8、建立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9、按照评价实施的时间来区分,幼儿发展评价可以区分为哪几个类型?

10、建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11、幼儿发展评价的原则。

12、运用作品分析法时要注意的地方。

13、编制发展评价问卷要注意的问题。

14、评价幼儿观察能力的指标。

三、论述题 1、现在很多家长衡量幼儿发展的状况,就是看孩子能识多少字,是否有特长等,却很少关 注幼儿的身体发展状况。请你从评价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2、绘人测验经常被用来测试儿童的智力。测验时只需要儿童画一个人像,请谈谈你对这种 评价方法的认识。3、如何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水平? 4、分析幼儿园当前科学领域儿童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5、分析幼儿园当前艺术领域儿童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6、分析当前幼儿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7、有人用同伴提名法来研究幼儿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请对此方法进行评论。8、如何分析在评价中所得到的关于幼儿发展的资料和信息?

一、名词解释

1、发展泛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展开和运动的过程。

2、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自身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幼儿发展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体或者群体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价值 判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4、形成性评价指的是是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变化、身心条件的利弊等进行适时的 评价,为教育者提供反馈信息,使其能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有效地调整所预设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等教育要素,使教育进程更适宜于幼儿的发展。

5、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也就是幼儿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

6、是在某一个教育单元、阶段、主题或学期结束时,对被评对象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 计被评对象未来发展。

7、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即客观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 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进行价值判断。8、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 对 象与基准相比较进行价值判断。9、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集合中的各个元素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一个元素的若干 侧面相比较而进行的价值判断。10、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 获得幼儿发展信息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儿童发展;教育科研的方法也可用来对幼儿进行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可以为科研提供素材并进行验证;二者相互促进。

2、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内差异评价。

3、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

4、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教师了解班级中 的每一位幼儿,为因人施教提供依据;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情况;有助 于改进教育过程。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工作中成功的方面和需要改进 的问题。

5、数量化评价和非数量化评价。

6、根据评价的需要,确定要观察的事件;要确定出可以观察的行为项目;要做好必要的观 察准备。

7、适用于观察评价经常出现和发生的行为;适用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8、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实施评价提供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幼儿发展进行客 观评价的需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为最终的“价值判断”理清思路。

9、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10、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选择理论依据,确定一级指标;根据幼儿发展理论等将一级 指标分解,即确定评价的角度;对二级指标进行分解,是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

11、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幼儿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12、从评价的需要出发分析作品;选用幼儿自然状态下的作品;与观察相结合。

13、问卷要注明家长和幼儿的姓名;问卷的问题要切合评价的需要和主题;问卷中问题要简 明扼要。

14、有益性、细致性、、顺序性、观察中的理解程度。

10.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设计 篇十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54-01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古老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数学的抽象美,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严谨。在初中的数学课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潜力。但现在的数学作业仅仅是以大量的习题,巩固学生的基础,并没有延伸性,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作业中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了两个初中班级的数学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不足百分之三十二,常见错误的约占百分之二十九,错误严重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三,作业完成较差的为百分之九,习惯不完成作业约占百分之五。由此可见,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给予全身心的重视。就具体情况而言,一些学生因为数学基础较差,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导致数学作业完成的困难。学习好的同学,虽说会完成作业,但也仅仅是完成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上述这些情况不能都怪学生,教师所留的作业也有问题。很多同学常常抱怨,作业量太大,作业没有梯度,要不就是留的作业太难了,让学生看了畏首畏脚,要不就是留的作业太简单了,导致学生不想动手做作业。数学中的问题较多,时间长了,学生积留了很多不懂得知识,学习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归根结底,教师被数量化的教学方式牵制,所留作业形式太过单一,使学生对作业疲于应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被大大的限制,不利于严谨的思维能力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业抄袭现象。

二、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设计策略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的作业观。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的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二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而言之,数学课程应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必须贯穿整个数学课程的始终。同样,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必须以此为大前提,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观。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知识技能主要体现为结果目标,而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更多地体现在过程目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是作业的主要设计者,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必然是学生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达到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作业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数学成长,通过作业掌握知识技能,渗透数学思想,体会问题的解决,发展数学的情感态度。教师在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的设计上必须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

2、分层式作业设计。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牢记一点,作业的设计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分层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设置与学生学习能为、认知水平等相符合的作业,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分层作业的含义并不是简单将作业统一规划改为分几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并不能真正体现差异性的原则。教师要在具体的分层实践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把握分层作业的设计,避免机械的,毫无变化的分层作业,正确调控分层作业的实施。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为分层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次,分层作业不能直接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直接告诉学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让学生因自卑也理产生消极学习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分层的标准,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和言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接受分层作业。当然,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力争在完成基础层次作业后更上一个台阶,挑战高层次的作业,不断提升自我。

3、重视持续性反思作业设计。

完整的学习阶段必然有作业的安排,作业是学生每天学习效果的反映,同时学生通过作业也能获得重要的学习反馈。作业真实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然而仅仅是完成作业这一环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持续性地反思总结,才能加固所建立的认知结构,使所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这里所提的“持续性反思总结作业”包含两类作业,一是对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学习内容的阶段化反思总结;二是对日常作业结果的反思总结,也就是错题集。阶段化的反思总结作业侧重于对整个章节概念的辨析,知识点的梳理,知识网络图的绘制,知识体系的建构,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数学思考过程的再认识,数学思维的加强训练。错题集侧重于查漏补缺,学生根据作业情况对自我进行诊断,分析错题原因,找出应对策略,同时,教师进行全局把控,针对学生的错题集进行分析诊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错题反馈。

总结: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但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而言,不论它怎样变化数学作业都是不可取缔的,它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学作业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个传统而陈旧的课题,但要让数学作业体现发展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这点而言研究数学作业的设计又是一个颇具挑战与创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梁 倩.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1.“三化”:个性作业的发展方向 篇十一

随着对个性化作业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老师都能十分注重和讲究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创造性,力求让作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目,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情,满足其心智发展的需要,以往那种作业面孔僵化单一的格局已被打破。笔者在教学中曾致力于个性化作业的探索,现不揣浅陋,略陈如次。

根据近年来对学生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经验,笔者以为,个性化作业的发展具有如下“三化”——形式多样化、参与自主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这“三化”,应该是今后个性化作业的发展方向。

一、形式多样化

这是指作业的形式不能仅仅限于传统的课堂与课外作业、学校与家庭作业、正式与练习作业之分,还应该有口头与书面作业、短期与长期作业、统一与自选作业、本学科与跨学科作业等形式。笔者曾与生物老师合作,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语文作业:观察某种植物种子的生长,要求选定一种容易找寻的植物种子,比如花生、黄豆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写下观察日记。观察可以连续,亦可间断,但至少要有七个观察日的记录。作业一布置,同学们就跃跃欲试,收缴上来的作业异彩纷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真切地了解了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又培养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也锻炼了用准确的语言实时记录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一种跨学科、全方位激活兴趣的作业,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十分理想。

多样化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作业,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他们而言,又会存在着难易度的差异。新《课标》的理念中有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观点,这是教师设计个性化作业的重要依据。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上有所区别,而不必搞一刀切,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参与自主化

自主化的含义包括两层:一是由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能力选作其中的一道或数道;二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到作业的命制与批阅之中。以往的作业都是由老师选择或设计,个性化作业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重组。比如阶段性的单元测试试卷,笔者曾尝试让全班四个组分工命制一套试题,第一组命制基础知识,第二组命制现代文阅读,第三组命制古诗文阅读,第四组命制作文,要求每人根据老师给定的试卷结构,命制各自所在组的板块试题。收缴后由教师从中遴选出较为科学、规范且有效的试题,然后重新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试卷。由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试题能被选中,所以学生的兴趣极浓。这种全员参与的命题方式,既能让学生认真复习和筛选自己所在组的那个板块的相关知识,更能培养他们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可谓一举数得。

通常,作业的批改,都是由教师一人独自完成,教师负担重,收效微。适当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阅。这样的批阅,可先从以课代表为主的数名优等生参与开始,逐步过渡到全员参与。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解答,多次训练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行批改。在批阅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别人作业的评判,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目的。

三、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观下的语文学习生活化、日常生活语文化,正是对这一名言的践行。让语文与生活联手互动,是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基本思路。笔者曾要求学生收集锁的品牌,对其鉴赏,其中“华山”所彰显的坚固厚重、“犬牌”所暗示的坚守家门、“双狮”所传递的驱邪之功,都让学生对产品命名的艺术有了重新认识。

时下广告语触目皆是,有的广告语夸大其词,有的富有魅力,笔者曾就一款名为“比美”的手机的广告词(“比美”手机,质美价美)让学生写鉴赏性的评价文字,有两个同学的作品如下:

王同学:我认为这则广告美。首先,它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整齐,向人们清晰地传递出“比美”手机的两个特点;其次,主题鲜明,简单的八个字中,含有三个“美”字,充分凸显了“比美”手机之美。

程同学:我认为这则广告不美。因为,1.它并未涉及消费者最关心的手机的性能,而是以模糊的“质美”来概括,有糊弄消费者之嫌。2.“价美”一词表达不清,到底是价格高还是价格低,让人不明就里。

这样的评说,是最能体现独立判断意识、鉴赏评价能力的个性化作业,也最受学生欢迎。

12.发展史作业 篇十二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作业

题目:《对求职的认识及建议》

年级:XXXX级

专业:XXXXXXXXXXXXXXX

姓名:XX

学号:00000000000

时间:2010年12月18日

对求职的认识及建议

在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学生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直接工作还是考研,尤其在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剧增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以“现在工作太难找了,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作为考研理由。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忧心忡忡,盲目跟风,“海投”、“盲考”是很多大学生的无奈之举。没有职业方向、没有人生规划、没有准确定位、不能清楚认识自己,这就是目前大学生迷茫的现状。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哪里,这也正是很多的大学生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他们之所以迷茫,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于是,当他们真正要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习和职业是脱节的。所以学生必须要了解自己、找到定位、找到自己的自身优势,进行职业生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成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从心理上作好职业生涯准备其实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阶段。

“知己”就是认识自我。是一个对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己的个性倾向性,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同时明确自己所属的气质类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自己的性格中有哪些不良因素,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彼”就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职业结构的过程。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做深入的分析了解,并对该职业所需求的一般和特殊的职业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要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职业。对不同职业领域以及不同工作的职责和所需技能的了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职业的认识可以通过向老师,就业指导中心,高年级同学请教学习,以及借助图书馆的相关书籍,了解各种职业的要求,前景和就业状况。

第二,认识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还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如通过“我是谁”,“我的优点是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进行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在自我剖析基础上结合他人评价,借助测试表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第三,职业定位。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和各种职业的区别之后,就可以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考虑性格与职业匹配,兴趣与职业匹配,特长与职业匹配,专

业与职业匹配等。应选择条件适合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总之,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旺盛的需求, 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生涯规划在缓减大学生就业压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必要前提,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而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琐碎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简历与求职信的区别。求职信与简历都属于求职文书,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使用的文书种类。简历并不等同于求职信,求职时简历不能单独寄出,必须附有信件,即求职信。求职信与个人简历的撰写目的一样,都是要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争取面试机会,但两者有所不同。简历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来写的,重点介绍做过什么,取得过何种业绩;而求职信却是针对特定的工作职位来写的,要重点介绍个人想做什么(包括个人的职业规划、价值追求,要尽可能与具体信件的投递单位的核心价值、职业要求相吻合)、能做什么(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能做成什么(要与以往业绩结合,更要招聘岗位结合),具体格式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注意文本的形象设计,以庄重为妥。相对于简历来说,求职信更要集中地突出个人的特征与求职意向,从而打动招聘人员的心,是对简历的简洁概述和补充。

13.发展史作业 篇十三

一、资本市场除了筹资功能,还有哪些主要功能?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功能的?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来意义是指长期资金的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资本市场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原始内涵,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按照其发展逻辑而界定为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一)融资功能

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二)配置功能

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三)产权功能

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资本市场完整的功能体系。如果缺少一环节,资本市场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资本市场的功能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属性之一。从理论上认清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于我们正确对待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中国资本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这些方面: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现行制度结构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应当秉承市场化的理念,通过改革不断消除过多的政府干预行为。我们过去实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是额度审批制,其最严重的问题是在严格的额度管理下存在太多的人为干涉、政府介入。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将实行核准制。目前我们正在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转变还是非常不彻底的,其中的非市场化干涉因素仍然太多。展望今后,我们将用4-5年的时间将新股发行制度过渡到市场化的、由交易所和中介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的注册制。在这种过渡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削弱监管部门在股票发行领域的权力。因为,这与监管的理念不符。

二、现有信息披露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境外上市,这些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要优于境内上市企业,境内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当中有很多虚假成分。这些虚假的信息披露严重损害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与秩序,妨碍了“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的实现。现在,我国的司法机关已经开始介入“红光实业”等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事件的刑事责任调查,我们也正在努力推动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事件民事赔偿机制的建立。

三、中国投资银行业需要重新定位,其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这种情况必须逐渐加以改变。经纪业务是一项特许业务,它并不能体现投资银行的竞争实力,而自营式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坐庄”行为所带来的利润更不应成为中国投资银行业追求的荣耀。中国的投资银行过多地介入了“坐庄”行为,远远背离了投资银行的基本功能。我认为中国投资银行业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证券市场提供一系列优质的金融媒介服务,包括避险服务、兼并收购服务、金融工具创造服务、资产增值服务等等。我国现有的90多家证券公司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我看来,中国的证券公司应当用5到10年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化的并购重组,组建3-5家大型的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

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以及商业保险资金应该逐步进入资本市场。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开户数量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资金量在50万以下的中小散户,有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于一级市场中签。这种散户占主导的市场容易出现非理性投机,并导致证券市场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市场价格容易失真。投资者结构从中小散户时代到机构投资者时代的转变是资本市场成熟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五、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当中只有36%的股份是可流通的,其余64%的股份都是不可流通的,在这64%中,80%以上由国家持股。国家平均持有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份,一方面严重妨碍了上市公司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另一方面国有股份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重过高也造成了国有资本浪费,而且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受到极大制约,因此需要通过国有股减持来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

六、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的创业板市场,让我国中小型企业有一个通畅、高效的融资渠道。从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功能角度分析,资本市场应当是包括风险投资制度、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其中创业板市场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助于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

七、规范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市场化阶段最重要、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问题。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中介机构是维持市场的最重要的力量,是保持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和保持各类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主要力量,中介机构应保持“客观、公正、独立、尽责”的原则和精神。

以上七个方面是中国资本市场当前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

三、你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功的经验,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健全和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解决资本市场结构问题的对策

1、发展机构投资者,不断完善投资主体结构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家理财、可以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到投资活动中去、市场影响力较大、行为比较规范和注重诚信等特点。大力发展投资基金, 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和运用避险工具等方面的优势,需要在完善机构投资者运行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放式投资基金等各种证券投资基金。同时,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环境,解决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补充养老基金等其它投资机构入市的障碍,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规范发展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力量,使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2、不断调整和完善上市公司结构

(1)要合理调整上市公司所有制结构,放宽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和条件,加大民营和三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让更多经济支柱行业的公司、更多具有良好业绩回报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从总体上改变上市公司目前的形象。

(2)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使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以事业部制取代多级法人制,实现全公司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确立独立的国有股股权行使机构,完善董事会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执行层的监督,建立强有力和具有责任制的执行机构。建立由所有者主导的经理人员薪酬激励体系,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3)要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基础。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包括“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第一阶段,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的基本制度框架,国有股流通应该按照“规则在先、分散决策、分类试点、类别表决”的思路。选择一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试点,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第二阶段,向所有上市公司推广。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一起具体设计方案。证券公司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财务顾问、兼并收购等专业优势,加快推进国有股流通的进程。

3、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结构 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自主创新,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市场活力。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期货、期权、远期等金融衍生工具,理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构筑起金融市场多个子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发行长期国债、蓝筹股,发行高风险的创业型公司股票、股票指数期货等满足风险喜好型投资者的需求。

4、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成长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扩展资本市场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包括以下三部分:(1)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

从总量与规模上看,沪深市场仍是未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创业板市场(高成长企业市场):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较好成长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渠道,更好地发挥产业提升功能,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3)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主要解决创业过程处于初期的企业筹资本金的问题,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完善和发展主板市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当前,应在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逐步取消上市企业必须三年盈利的限制,转而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真正的创业板市场,不仅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为产业投资的退出提供条件,并最终形成上海与深圳两个交易所之间有序的互补格局。

(二)解决资本市场制度问题的对策

1、实现“计划”资本市场转变成真正的“市场”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就应交由市场解决,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要从全社会角度来履行其职能,凡是市场功能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都应交给市场去解决。例如,证监会应逐步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性干预,如果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那么,证监会应当以保护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为其首要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发展。

2、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用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格局,建立按市场竞争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对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控股股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股票上市与定价的机制,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要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等等,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经营者更注重对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具体可归纳为:

(1)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

(2)健全资本市场

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按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部署,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要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上一篇:小学语文句子排序题及答案下一篇:废气处置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