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2024-09-16

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5篇)

1.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一

普通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作者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方案.

作 者:杨鹤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普通本科高校   MIS   课程教学  

2.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智能信息,教学实践,毕业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着本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因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市场上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 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也给社会增加了较大的压力。高质量教育资源紧缺, 特别是高层次, 扩大办学规模, 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本科教学质量, 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新面对的课题及研究方向。90年代末期,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它要求了本科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同时公布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的要求, 为实现创新驱动社会发展, 截至到2015年底,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入学率已从2007年的15%提高到了42%, 这一目标的实现, 主要依靠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推进本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国家高等教育提出了“调整、合作、共建、合并”等总体本科教育指导方针,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源于比较有实力的许多各类高职、大专院校的合并、合作和建等方式。这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预计, 经过几年的发展, 到2018年, 我国新建本科院数量将会超过360所, 约占总数的1/3左右。

进入21世纪, 高等教育整体面临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严峻挑战, 而新建本科院校也加快了社会的进步。新建本科院校以重要的角色不断在高等教育中出现, 同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的进程, 以质量迎接挑战, 以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追求, 但由于组建时间比较短、底子薄、基础差, 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利用科学的方式, 建立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创新办学模式, 改革新的工作思路, 重新确立办学思想。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期, 优化办学模式, 加快和提升各项考核指标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信息化保障措施

随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进展,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课题, 同时规范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为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学研究与管理, 实现数字化的学习、顺利实施教学计划, 不断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是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信息化对教务管理的优化改进, 可以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此各个学校都采用了一些公司研发的或学校自己研发的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其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模块、教学计划管理模块、师资管理模块等多个方面的功能模块, 其基本内容成为了教务系统中主要的信息, 通过选课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教学质量评价模块和成绩管理模块等功能, 实现相应的智能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同时通过针对考试成绩分析模块、不同智能排课模块、另外学习教学计划模块、教师教学质量模块、评价计算机通过率模块等方面进行监控分析, 提高了教务管理水平, 加快了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进一步深化了新建本科院校体制改革等思路。

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设计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规划和发展方针, 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教学保障体系, 为新建教学本科院校的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践作为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组织建立高等教育, 输出高等教育实践成果, 计划执行高等教育活动等, 逐步成为实现高等教学教育的质量理论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以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作为实践起点, 提升质量, 保证体系和健全功能性体系, 从而达成高等教育的价值, 同时通过创建并计划高等教育活动, 成为了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设计的关键性路线。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个高等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形成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体系, 主要开始于高等教育质量生成过程中理论分析和抽象叙述, 再通过高效的循环过程, 最后组建成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实践依据, 依托过程中的相关环节相互影响, 不断深化逻辑严密和关键节点性能, 并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在现实实践中得到提升和进步。

(一) 设置齐全质量体系保障措施

高等教育组织的任务是教学成果的评估, 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关键机构。保障体系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采取责任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 如何依靠并且将教学过程控制作为质量生成的关键性步骤, 如何将教学投入作为质量前提的保障。完善和处理以上三个问题, 将能更好地建立设置质量保障体系。

(二) 基于新建本科教学质量重要保障的关键点措施

1. 确定本科教学思想发展的方向, 同时依托新建本科教学价值观的选择和备案, 针对高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个院系、每一个学校, 制定出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 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方针。通过关键节点的规划, 不断改变和发展, 形成有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识。

2. 另外, 本科阶段规划的确立, 是教学目标培养的进一步规划发展主要参考依据, 为本科教学的投入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含教师投入激励措施、高校教学硬件资源建设和规划、预算机制改革和完善、各院校学生投入及教学设施等不同环境的完善。

3. 依托本科教学过程, 以办学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作为基点, 落实本科教学的成效与追踪调查情况, 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监控本科教育教学和激励制度不断的深化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方法

持续不断总结以往的本科教学理念, 学习其他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 使高校在不断建设发展中进步, 从而在此基础上创建完善的相关“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信息化实践教学, 并将该体系实践应用在新建本科教学管理活动和教学规划中。

通过借鉴工商企业质量管理和吸收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 同时结合教育自身的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要有全面质量化管理的思想, 借鉴其他优秀新建本科院校管理思路, 依靠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另一方面逐渐将教育的质量评价向系统化不断发展, 全程保障教育质量体系完善和使用, 以此达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依靠这样的思想, 新建的合并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管理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断深化建立本科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采用西方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已较为成功的经验, 将质量与信息化相结合, 利用普遍关注的重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背景,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验证质量方针的实施及信息化:一方面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 许多兴建的本科高等教育质量也存在滑坡现象, 高等教育信誉开始出现危机, 招致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 高等教育内部人士担心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导致社会信任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 政府和社会资助人采用信息化模式进行管理, 提高了新建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

四、信息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结合

教学定位的抉择必须依靠新时代, 各种信息化的应用质量将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突出作用。同时, 对于如何将信息化建设与新建本科学校的合理定位相结合考虑, 许多高校不能根据本身情况深入思考, 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际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较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和质量方针的确定中, 将教学质量放置一旁, 仅仅对人才培养提出满意具体的规定, 也没有科学地对学校进行定位和发展。新时期智能信息化的出现, 为解决兴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挂钩的问题提供了帮助, 可依托信息化模型, 使得办学模式基本相同。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管理和发展, 可以将办学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得以解决。新建本科学校最基本的要求是按一定要求抓住社会发展和人才培育。以培育高层次实践型人才为根本, 实现人才培育规模和方式的多样化, 实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五、结论

(一) 信息化对人才培养起关键性作用

将信息化对人才培养起关键性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依托信息化, 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优化。信息化管理培养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实用价值, 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不能盲目套用本科培养目标, 将信息化管理注入新建本科院校成为了教育目标实现和适应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对象的要求, 同时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 信息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作用还尚处于较低层面

现阶段, 信息化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还尚处于较低层面, 在教学教育发展的同时, 随着新建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需要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从而推动教学教育发展。通过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 迫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去积极研究和探讨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加强信息化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教学教育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玉成, 杨光华.本科院校智能化教学实践[J].教育科学, 2014 (02) :51-53.

3.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应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3-02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金融经济特征明显,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已成为经济平稳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如今金融行业间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竞争。新建本科高校训导具有行业应会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市场所需、行业所求,而探索并施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训导过程中不可或缺。

一、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应会能力架构

应用型金融人才应会能力主要包括具有从事金融业的用得上专业知识、上手快的实践能力和跟得紧的拓展技能。就其架构而言,内部结构包含行业认知能力系统、职场适应能力系统和学习创新能力系统等。

1.行业认知能力系统。①行业静态认知能力:了解金融历史、掌握金融规律、懂得金融规则;②行业动态认知能力:了解金融发展动态、关注金融风险动向。

2.职场适应能力系统。①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创业意识、就业能力提升与创业流程把握;②岗位调适能力:金融市场变化应对、语言表达及公关礼仪;③挫折应对能力:冷静处置职业挫折、意志坚定坚毅;④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成员间交流思想、协调互动。⑤业务技术能力:运用金融工具资源开展相关金融服务。

3.学习创新能力系统。①继续学习能力:自学新知识、接受新观念、运用新方法;②业务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思维、具有业务拓展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应会能力训导的教学模式选择

1.金融业务项目拓展教学模式。当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同质化趋势明显,背离行业要求,脱离岗位实际,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务项目拓展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其环节包括根据业务范围和岗位调研制定项目列表,将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确定业务项目课程,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等四个方面。业务项目拓展教学以工作岗位技能为基础,注重金融理论和行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完成业务工作的能力,便于有效评价教学目标的达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金融业务项目拓展教学广泛运用于金融实习实训过程之中。学生到银行实习实训之前,要对实习实训岗位和业务范围有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对岗位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如学生到某银行大堂经理岗位进行实习,那么大堂经理业务可列为项目教学课程,基本礼仪、银行用语、业务讲解、流程导引、理财咨询等纳入了项目拓展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能把课本理论内容和银行业务实践有机结合,达到项目拓展教学目的,学生接受金融知识、训导金融业务更直接、更直观、更管用。

2.金融案例分析教学模式。金融案例分析教学是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类典型金融案例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加深对金融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理解,切身体会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金融问题的能力。在金融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之适应于金融专业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案例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时代性。其次要组织统筹好案例教学实际过程。在展示案例的同时,要向学生提供基本案例分析方法指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分析和决策。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了解金融案例相关信息,开展谈论和交换,提出看法和观点,形成案例分析报告。鼓励小组间开展互相提问、答疑讨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案例分析报告。最后要对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合理评价,既要肯定其长处,又要指出其不足,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剖析金融案例。金融案例分析教学是动态开放式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金融实例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团队协作和协调互动能力。

3.金融实务模拟教学模式。金融实务模拟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特定的职业角色,运用真实或模拟的资料、数据,实际操作相关业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学生的应会能力本位出发,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固化为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贯通的桥梁。运用模拟教学场景、确定模拟职业角色、编制模拟教学内容、演示模拟教学软件,达到训练提高学生应会能力是金融实务模拟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银行、实验证券公司、实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分析室、模拟典当行、理财中心等是重要的模拟教学场所,模拟职业角色必须依托模拟教学场所及工作岗位来确定,切忌过多过滥;模拟教学内容必须以模拟教学场所为场景、以模拟职业角色为载体、以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为依据、以模拟教学软件为平台,实施全过程的教师模拟演示和学生专项探究,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参加全过程仿真训练,达到模拟操作金融实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课堂教学与业务仿真的对接。金融实务模拟教学模式克服了银行业有限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局限,让学生以多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全方位仿真的工作岗位上开展金融实务训练,熟悉了金融业务相关流程,增强了职场适应能力。

4.金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金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实金融热点和难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渗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不良状况,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展金融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现实金融热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金融专题及问题,从普众性金融现象到专业性金融问题,设计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金融问题设计既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又要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要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通过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解除疑惑、明辨是非。

国务院批准建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是一个典型的金融问题探究教学实例。该区的设立主旨是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此开展金融问题探究教学时,可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金融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6-109.

[2]张莹,等.浅析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0,(19).

[3]谢伟杰.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0,(17).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应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研究(JY0802005)

4.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四

浅谈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高静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9期

[摘要]实践型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本科文秘教育与秘书职业化相适应的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瞄准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的“准秘书”人才。

[关键词]文秘教育 实践性教学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高静波(1978-),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秘书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107-02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培养专业秘书人才的任务,近年来的形势发展提高了对文秘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从传统的经验型办事员转变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职业视野、娴熟的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优秀专业人员。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学科自身的原因,高校文秘专业绝大多数都附属于相关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等)而存在,没有自身完整的学位体系。因此,这种学科主体性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专业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1)教学内容薄弱。文秘专业的教材建设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有效创新,教学内容理论支撑不足。(2)教学手段单一。多数课程采取的是单一的讲授型、考试型的教学方式。(3)教学实践环节滞后。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年级的实习,同时课堂理论对实践缺乏相应的、及时的指导。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应立足于当今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趋势,突破传统的认知主义教育思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建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根本,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兼顾秘书学终身教育特点,构建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瞄准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的“准秘书”人才。

一、树立“职业化+人文性”的专业培养理念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

首先,职业化是高校本科文秘教育的难点所在。自20世纪80年代高校引入文秘教育以来,逐渐探索出以合理架构秘书知识为基础的较好的方案,即以中文专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的文秘教育都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设在相关专业(大多数为中文专业)之下,遵循学术教育的理念,走学科教育的路径,强调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方法都不符合秘书教育的特质,严重影响了秘书人才培养的现代性和适应性。高校文秘教育必须直视这一缺失,将秘书教育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对接,还原“秘书教育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通过接受专业学习,必须具备秘书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精神、专业技能和职业行为规范,实现秘书职业化的准备。

与此同时,人文性是高校本科文秘教育的优势所在。高校文秘教育得天独厚地占有了中文专业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平台,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学科资源,既有利于培养秘书人才的中文理论知识素质,同时也能有效地实施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从而有利于培养高校文秘人才较强的人文精神、个性品质、道德修养、职业眼界、礼仪素养等素质,为解决文秘行业较低层次素质同质化提供了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校文秘教育要坚持“职业化”和“人文性”两条腿走路,就必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传统优势与时代需求的结合中实现新的突破。学生的职业化起点在于学校,学校教育应充分凸显其在学习与探究、实践与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整合一切资源,为学生的职业化起步、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设置“能力先行”的课程体系是建构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根据“职业化”的要求,吸纳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从“学做人”与“能做事”两方面去考虑课程的诉求,采用“能力先行,课程突出”的架构逻辑,分析现行秘书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严格遵循国家职业规范标准,设计出技能培养模块,在此基础上精准地组织主干及拓展课程,突出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先基础,后核心”的“先验”架构逻辑,往往导致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的游离,可行的方式是依据核心能力,确定支持核心能力的基础能力。在继续发挥好“人文性”的优势方面,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采用“深化底蕴,优化素质”的架构原则,拓宽人文学科课程,特别增加艺术类选修课程,为学生实现“内外兼优”的职业形象提供动力。

三、实施“课堂—实训—教法”三位一体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高校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化意识,正确引导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化意识,要凸显实践教学的主导性,基本能力训练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训练,核心能力训练则主要安排在综合实训中完成。实施“课堂—实训—教法”三位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秘书角色定位,自觉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更快、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一)建设三类教学平台

紧紧围绕应用型的专业特色,构建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的三类教学平台。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理论知识体系,开发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奠定专业学习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现阶段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实践实习等,其目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培养核心能力;科研教学是为彰显高校本科教育的优势,是前两者的补充和拓展。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定位和需要,将秘书工作理论视界进行提升,创设一个进一步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平台,主要的方式可采取鼓励学生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担任相关的工作,如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补充实践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开发三级实训模块

开发文秘实训室、校内实训资源网和校外实习基地三大实训模块。文秘实训室是实施实训的载体,应具备完善的文秘实务模拟环境、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可用于定期、长效地开展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训练;挖掘高校本身的组织资源,形成有利于学生从见习、实习、组织和参与活动等多角度切入的校内组织系统,注重引导和沟通,突破短期效益,实现长效资源库效应,这有利于彰显文秘专业特色,树立专业形象,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精心培育校外实习基地,打破毕业实习的僵化模式,将实习贯通于学习过程,保证学生从“热身”“演练”到“实战”的流畅体验。

(三)引进多种教学手段

力避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景,共同探究,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成长,具体方法如下:

1.引入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透彻的观察、深入的反思和广泛的讨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拟岗训练。拟岗训练适合在秘书实务课中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是为学生预设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模拟。学生尝试从秘书角色、立场与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进入秘书角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抽象、繁杂、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

3.项目管理。材料来源于经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一项目中还可涵盖数项任务,以完成项目为实训最终目标,并把工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实训过程的始终。项目管理在前者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和全局控制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建立自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根本

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全面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和心智水平。实践型教学模式的主体性内涵,要求未来的秘书人才应该以对职业负责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认知状况及能力。首先应建立起“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将专业素质考核内化于其中,建

立学科和能力两套考核及评价标准。同时,要将这种要求贯穿于教学、实训当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采用“个体自评—团队互评—教师综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根据教学手法运用的不同,也可侧重某一点。实践证明,秘书教育的职业化属性,决定了每一次有效的评价,都是对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再度认知和提升,是强化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5.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五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高校努力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加大投入 (学校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校院领导抓教学的精力投入、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就如何真正解决教师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似乎未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仍然存在, 如不少教师不愿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去;一些教师除保证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外, 不愿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授不愿为本科生授课等等。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 就高校外部环境而言, 政府评估排名、第三方评估排名过于注重科研论文、科研经费, 使高校屈从于这类排名的压力, 并把这种压力以学校制度措施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持的“学科排名”, 其评估指标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 其中“学术队伍”包含“教师情况”、“专家情况”两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包含“科研基础”、“获奖专利”、“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等四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包含“奖励情况”、“学生情况”等两个二级指标;“学术声誉”不设二级指标[1]。从评估指标整体来看, 明显偏重于科学研究。又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完成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明确提出采用“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具体包括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 (权重10%)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 (权重20%)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 (权重20%) 、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 (权重20%) 、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E)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论文数 (权重20%) , 以及师均学术表现 (权重10%) ”[2]。另一方面, 就高校自身而言, 各个高校都试图通过提高科研水平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以追求“一流”、“高水平”。具体表现为:追求学科门类的“大而全”;追求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的数量;设立并逐年提高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的完成数量指标等。在内部管理过程中, 尽管在文件中提出了“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本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等口号, 但并未真正地贯彻落实, 教学工作和教学成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学术”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学术观上, 认为只有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才是学术工作, 教学活动不属于学术工作。这种狭隘的学术观念把科研与教学置于相互分离的地位, 在教师职务晋升和年度考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及学术著作、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在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占有绝对权重, 而教研论文、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同等待遇;教学学时数与科研工作量相比更显得微乎其微。

二、教学学术理念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提出质疑与批评, 认为大学过于重视科研, 没有较好地履行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的职责, 没有充分满足本科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 时任卡耐基教学基金会主席的博耶提出了全新的涵盖教师全部工作的学术概念, 从而对公众和学术团体对大学教学的关注进行了建设性的回应。由此, 大学教学学术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成为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并在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后任主席李·舒尔曼的推动下发展成为一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3]。

博耶认为, 学术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方面, 即探究学术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 、整合学术 (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 、应用学术 (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 、教学学术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其中: (1) “探究学术”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研究工作, 即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 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博耶认为, “对学术的探究是学术生命的心脏, 当然处于研究工作的中心”。 (2) “整合学术”是学术的另一种形式, 就是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 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 促进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 发挥几个不同的相邻学科的综合优势。“探究学术”和“整合学术”是学术的经典范式,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高深知识的生产。 (3) “应用学术”是指为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通过高深知识的应用, 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以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之间建设更好的桥梁。通过应用的学术, 教授们可以“理论到实践, 然后又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从而使理论更加真实可靠”。 (4) “教学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 即传播知识的学术。“为了确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 学术就必须持续不断地交流, 不仅要在学者的同辈之间进行交流, 而且要与教室里的未来学者进行交流”[4]。

“教学学术”的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学学术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实践过程, 既是关于“教”的学术, 也是关于“学”的学术。换言之, 一方面要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过程, 比如, 如何理解、鉴别与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和发展学生智力及能力等;另一方面要从学生是认识活动主体的角度研究学习过程, 比如,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知识点是什么、学生有什么学习反馈等。其次, 教学学术的实践过程、成果呈现具备了其他三种学术类型的特点: (1) 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都要经过问题的选择、查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源,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施解决方案,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2) 教学学术的成果同科研一样, 具有将成果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的特点[5]。第三, 教学学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1) 教学学术具有更强的自我反省性, 即教师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研究, 以生成教学成果; (2) 教学学术更强调教学实践改进过程中的理论生成, 即理论与实践之间高度的彼此互动; (3) 教学学术是一种跨学科研究, 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对真实教学的深刻洞见[6]。

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 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传统的大学教学观、学术观, 使大学教学与科研在更高层面实现了统一, 从而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

三、基于教学学术的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扩招之后, 面临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与批评以及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指责。这与当时教学学术理念产生的背景非常相似。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而“教学学术”理念恰好为现阶段构建和完善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 思想层面: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办学理念是高校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而办学理念中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定位将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投入保障、过程保障和产出保障。因此, 高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只有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健康运行。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现代大学已经成为“多元”的机构, 即“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有若干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 有若干权力中心而不是一个权力中心, 服务于若干群客户而不是一个客户”[7]。现代大学既继承重教学的传统, 也继承重研究的传统, 同时突出其社会服务功能, 成为社会的“服务站”。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其根本使命仍是人才培养。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应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 有利于支撑人才培养”[8]。如果把博耶的学术新范式和现代大学功能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 “教学学术”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功能, “探究学术”、“整合学术”承担着“科学研究”的功能, 而“应用学术”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由此, “教学学术”在学术新范式中的地位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

学校要加强教学学术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要积极利用校报、网站、广播、橱窗等各种渠道, 宣传教学学术的内涵、意义及作用。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思想大讨论、征文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学术的理解达成一致。只有教学学术理念深入学校组织内部、深入组织中所有人的内心、贯穿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活动, 才能在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及有机统一。

(二) 文化层面: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

由于高校质量管理“一直局限为一种工具、程序或技术手段”, “过于强调操作的便利, 从而破坏了高等教育质量本应具有的完整性, 使得‘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流于两张皮”[9]。因此, 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不能只依赖管理工具、管理程序或管理制度, 培育学术质量文化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文化是“经历着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它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创造物, 是人超越自然本能而形成的人为的‘第二天性’, 它代表着文化的自由和创造性的特征”;另一方面, 它又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10]。按外在表现形态来划分,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按内在运行机制来划分, 文化可分为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就高校质量文化而言, 自在的质量文化包括学校长期积淀起来的对质量的原始意向、经验常识、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习惯等, 也包括常识化、自在化、模式化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管理思维;它总是自发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而自觉的质量文化则包括对质量产生及运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质量本质的深刻反思、科学系统的质量知识、自觉的质量管理思维等, 它是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质量规范、有意树立质量模范等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自觉的质量文化是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背景, 以教学学术理念为指导, 把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的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培养质量规格, 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二是确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质量价值观, 课堂教学要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教学为主转移到更偏重研究性、探索性或实验性的教学方法上;三是形成注重教学研究与反思的教风;等等。

(三) 制度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20世纪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批评家和改革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 认为, 大学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它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1) 教师必须精通所教的学科并不断注意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 (2) 教师是在讲课或习明纳中必须以自己所讲的内容引导并激励学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3) 教师在适当的程度上必须与严肃认真、有才学的学生交谈[11]。因此, 保证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是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高校在制度设计时要以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学术为主线和切入点, 在教学准入、教师奖惩与晋升、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在全校范围营造制度保证教学、政策激励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教书育人环境, 让教师的教学学术获得良好、持久的发展。

第一, 要建立教学准入制度, 设立本科教学最低门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学院要在教师招聘、教师上岗、开设课程等方面严把教学质量关。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招聘教师时要让应聘人必须进行两种学术讨论:第一种讨论是对他们现在进行的研究进行描述———通常所说的研究讨论;第二种为教学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要让这些应聘者说出在所教学科使用的教学方法论。二是要严格执行助教制度和试讲制度。在每一名新教师上岗之前, 必须要求该教师承担过该课程的助教工作。新教师第一次上讲台或教师新开课之前, 必须在学院范围内试讲合格后才能上讲台。三是要对上课教师的职称、资格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学生覆盖面较广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通识教育课, 要对上课教师的教师资格、职称进行认真审核, 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尤其要特别重视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的安排, 要让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 以更好地帮助大一新生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 激发和引导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兴趣。

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奖惩与晋升制度, 彰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奖惩与晋升制度的首要内容, 实现四个“一视同仁”, 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标准方面, 不仅要有教学实际学时数的具体要求, 更应有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实行教学工作的“一票否决制”, 对于不履行教学工作职责、教学质量差或出现过教学事故的教师, 在其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时予以一票否决。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形成全员育人、争上讲台的氛围。

第三, 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让所有教师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性以及教师学术活动的完整内涵,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方面的发展, 也包括教学领域方面的发展。二是加大投入, 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设立教师发展基金, 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在国内外进修、访学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及时更新专业学术知识, 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完善专业知识理解。三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教学学术交流平台。如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开设优秀课程示范教学课、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 帮助和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个人反思、同行交流, 形成教学学术成果并内化为个人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

第四, 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 促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不只是监督管理的手段, 更应是促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手段。当前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必须着眼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 从而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推进学校发展的评价目标。从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而言,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倾向等具体实践活动, 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教学实践标准来辨别哪些教师需要特别支持, 并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其教学水平与质量。通过教师绩效评价, 及时向当事人 (教师) 反馈意见, 从而达到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第五, 全力推进教师教学学术实践。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 教学学术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一是学术性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策略、有目的地选取根植于本学科领域资源中相应的知识、思想和案例, 并有计划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传授、互动和评价;二是由此产生的教学反思。学术性教学和教学反思两种实践活动是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 共同构成教学学术实践的整体。只有通过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自觉发挥在教学学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 把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不断加强教学学术实践,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未能真正解决教师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学学术理念使大学教学与科研在更高层面实现了统一, 并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即在思想层面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在文化层面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 在制度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关键词: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学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xkxgwj/265891.shtml.

[2]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关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EB/OL].http://www.arwu.org/Chinese/aboutARWU.jsp.

[3]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 .

[4][美]欧内斯特.L.博耶;涂艳国, 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74-78, 88.

[5]Randy Bass.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What’sthe Problem?[EB/OL].http://doit.gmu.edu//Archives/feb98/rbass.htm.

[6]吕林海.大学教学学术的机制及其教师发展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8) .

[7][美]克拉克.克尔;高銛译.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7.

[8]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

[9]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技术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1) .

[10]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3-17.

上一篇:说散就散杂文随笔下一篇:电缆生产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