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共8篇)
1.内涵式 篇一
内涵式提效发展汇报提纲
我们机电设备维修总厂按照公司十八届二次职代会报告提出的坚定不移地做实“走出去”发展战略,结合本职工作、我汇报一下我职责分管范畴内的工作,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一、制定了厂党总支2014年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首先,我们机电设备维修总厂党总支组织召开党政班子专门会议,根据当前形势,我们厂党总支围绕厂生产经营工作制定了今年工作思路,“两正”、“三心”、“五化”党总支工作思路。
“两正”即要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上传递正能量,工作作风上释放正能量。
“三心”即党建工作要强化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
“五化”即党总支工作推行“五化”,即常态工作制度化、思想工作人格化,党建工作魅力化,培训工作系统化,民生工作亲情化。
二、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做实公司“五个一”工程。
做实这一战略就要解放思想。这是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看问题,用理性的思考做判断。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出去“闯”。我们必须要有“闯关东”的精神,只要拿出闯关东的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相信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年年初,我厂制定了《机电设备维修总
厂闯市场经济责任实施办法》,我们在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中发起了“闯市场”发展目标管理办法,我们厂积极争取外埠市场份额,充分发挥我厂在矿井装备、产值加工制造等方面工作优势,积极拓展活源,计划全年完成闯市场产值1210万元,积极响应公司党委发出的号召,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精神,对联系到的工程项目,由厂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状况方可施工,班子成员全年完成750万元、车间、部门完成320万元。通过此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全厂干部员工“保安全、稳规模、谋发展”的意识和市场化运营思想。
三、开展各类形势任务教育,稳定职工思想
年初以来,我们厂通过开展多种层面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员工面对企业改革改制、应对市场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在中层干部以上人员通过两级中心组学习、每天的早、晚一次的调度会上进行及时传达公司的各项政策规定;在职工中我们通过班前会和巡回演讲、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创办《简报》,等多种形式,厂副总以上领导都具体包保基层单位,每周一次向职工宣传贯彻公司当前形势和困难,与员工面对面的摆事实、讲道理,向职工讲清当前形势、讲清目标任务、讲清龙煤和七煤现状,讲清我厂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引导全厂干部员工切实树立起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和信心统一到攻坚克难、推进发展上来。
四、科技创新创效、共谋企业发展新途径
我厂改制创新重点就是要抓好“安全生产和扭亏增盈”两项核心工作,努力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在围绕“创新创效”工作中,首先,我们厂党总支在全厂党员干部中发起了倡议书,内容是要求我们全厂党员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扭亏增盈的步伐,加大改革改制力度;另外,我们积极围绕节点抓改革创新。做足“点”上的文章,那就是着眼节点抓改革、搞创新。我们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开展“十路聚财活动”,选树了三个车间做为创新创效点,我厂的支柱车间做为全厂的“党员示范区”,车间立足于“节约材料、精细管理、回收废铁、节约成本”等方面创新创效,一季度完成了反铸废铁3吨,项目创效22万元,回收旧配件18万元,保证维修质量、提升产值方面一季度完成项目创效13万元;我厂的大修车间做为全厂选树的“党员先锋岗”,车间立足于“合理用料、利用废料、内涵增量、节约降成”等方面加大力度,一季度在合理用料、搭配下料工作上完成了创效3万元,在体质升级、提升产值方面完成了创效8.2万元,回收旧配件使用方面完成创效20万元;铆焊车间做为全厂选树的“班组建设示范区”立足于“自制加工、开拓市场、回收复用、体质升标”等方面做细文章,一季度完成自制加工P-30B、P-60B靶斗机槽体、各种规格道岔、40T中部槽等项目完成创效金额60万元,使用旧管材、板材加工非标件节约创效12万元,寻找活源闯市场方面加工矿用模板1套,完成项目创效
30万元。总之,我厂通过对“创新创效”工作的重视,一季度完成创效总产值52.8万元,有效提高了科技技术含量和发挥了我厂专业人才优势。
五、严抓干部纪律和干部作风建设。
我们对厂中层干部人员和两级机关干部制定了请假条制度,严格干部劳动纪律。请假条每天集中放到厂二楼会议室,对当天的公假情况和事假情况进行公示,并在每天早调度会上公布前一天的干部请假情况。从而促动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劳动纪律,提高了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另外,我们通过每天的早晚调度会及时向厂中层管理层干部传达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请当前面临的挑战,讲清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让我们的中层干部能够认清形势,珍惜岗位,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增强和企业共渡难关的思想认识。
同时,我们组织辅助科室和机关干部刷综采支架和义务绑锚杆、托盘,处长、书记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义务绑托盘,通过此项工作,既拉近了干群关系,也鼓舞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士气,目前,全厂干部职工的干劲空前高涨。
另外,我们还每月一次组织厂质量标准化检查,每月末由党总支牵头,厂总工程师具体指导各基层单位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对全厂各车间进行安全隐患和达标检查,并每月评出两个最佳单位和最差单位,进行适当的奖惩。有效地促动了全厂职工的文明生产意识和质量达标意识。六、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和意见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议公司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结合点上多做文章,多想办法,制定一些有效、合理、利于基层工作的方案和制度,另外,建议信访稳定工作方面公司要加大力度,建立党政齐抓共管机制,党政同职同责,做好困难形势下的职工稳定工作。
2.内涵式 篇二
陕西是教育大省, 2010年陕西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7.8556万人, 比2009年减少2.6302万人, 录取率将提高到65%左右。2010年8月录取工作结束, 共录取新生22.7817万名, 其中本科共录取新生12.9584万名, 比原计划超录了1.1718万名;高职 (专科) 招生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不足, 实际录取新生9.8233万名, 完成计划的84.76%。2010年9月在陕西有招生计划的高职 (专科) 院校进行28, 823人的指标补录, 但实际报名只有5, 300人。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据预测, 今后几年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仍将下降, 高考考生人数将持续下滑。因此, 随着高校生源的变化趋势,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源头的高校内涵式发展
2009年在盐城师范学院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率先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分类标准。他倾向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职业技术型院校 (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 。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 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发展应用技术产业, 努力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局面, 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安康学院作为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958年诞生之际就成立了数学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数学系不断壮大成为学院最大的数学与工商管理系, 近2, 000学生的规模。2006年学院升本后, 数学系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涵建设, 将工商管理系从数学系分离出去, 仅保留与数学系相关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统计学, 学生规模也控制在800人以内。
近四年来,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加强内涵建设,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 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将“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截至2010年9月, 学生在校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其中论文《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六届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 论文《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关于仑巴菲特引型的证明》分别获得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30余项, 在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 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70余项;专科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 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 多次出现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全部上线, 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 上线率达30%以上, 学生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211”大学录取;同时, 还有数学教育专科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 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09年安康学院数学系赵临龙教授应邀在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年后工作大会报告《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建设, 推动了安康学院数学系的学科专业发展, 在省内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1、教学质量工程。先后在安康学院成为首先获得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陕西省教学团队“高等数学”、陕西省重点专业“数学教育”、陕西省本科院校教学名师的第一人。
2、教育教学成果奖。在两年一度的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 连续2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 (2007年, 二等奖) 、《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2009年, 二等奖) ;同时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 (2007年, 二等奖) 、《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研究与实践》 (2009年, 三等奖) , 目前数学系累计取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
3、国家规划“十一五”教材。《微积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 、《高等数学》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另外, 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目前出版教材20余部。
4、教育教学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 (2007年)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2009年, 重点课题) 、《新课程下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2009年) 、《新课程下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2009年) 、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09年) , 目前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10余项, 已顺利结题5项。
二、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内涵式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院校, 应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 发展一些重点学科, 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培养一批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 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方院校也只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并赢得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 根据区位秦巴绿色资源优势, 提出立足秦巴, 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 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为重点的农学学科方向。安康学院紧紧围绕秦巴绿色资源保护和利用, 针对绿色产业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 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成为学院办学特色的亮点。学院升本以来, 获得19项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国家特色专业1个, 省级特色专业1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 省级示范专业2个, 省级重点专业2个, 省级精品课程4门, 省级教学团队2个, 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得陕西省省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省级重点实验室“蚕桑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富硒食品”、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富硒食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GAP工程技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园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林与生物科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学”等, 都是围绕秦巴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特色学科专业, 在近几年升本的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显示了安康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为此, 学院党委书记杨涛应邀在200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作大会专题发言《科学发展视角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略》, 院长王兴林在2010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第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进行论文《坚持“三服务”办学方向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机理》交流。
1、“汉水文化研究”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 确定了陕南方言民俗、陕南民间文艺、陕南旅游文化等三个研究方向, 在陕南方言民俗研究中,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南方言的历史层次研究》1项;在陕南民间文艺研究中, 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汉调二簧”, 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陕南旅游文化研究中, 围绕秦巴生态旅游发展, 获得的3项省级部门成果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 (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 、《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 (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 、《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 (2006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 使中国“自然国心”将安康及周边地区推向全国,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科技平台: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 聚集学院和社会各种力量,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先后承担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安康市月河流域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009年) 等10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成果《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2007年陕西省农技推广一等奖、《女娲银峰茗茶的研制与开发》获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及“园林专业”学生获得2010年全国先进班集体等荣誉, 尤其教育部特色专业“园林”质量工程的取得, 凸显安康学院的区位优势和学科的优势基础。
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蚕桑) 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平台, 先后承担或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及国家“东桑西移”项目30多项, 其中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野蚕桑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选育》 (2008年) 、《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设》 (2009年) , 仅2006~2008年科研经费达200万元以上, 实验室围绕蚕桑野生资源开发利用, 在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成果《桑树高效繁育技术与应用》获得200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尤其是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的获准建设和顺利验收, 在全省乃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 彰显“特色”效应。
三、加快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新思考
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是当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高校发展的实践中, 也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
1、处理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与高校“三大职能”的关系。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 但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潘懋元教授指出: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 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 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 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 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 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同时, 他虽面向行业, 但培养的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总之, 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应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第二类型的应用型大学。因此,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在落实高校三大职能时, 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加强“科学研究”, 致力“服务社会”。
2、处理好区域特色与学院优势学科的关系。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 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当前, 高校都是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一概地强调特色化。如, 学校不论是在重点专业确定, 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等方面, 往往都是优先考虑与地方经济相关的“特色”专业, 但新建本科院校围绕地域优势所形成的学科特色, 往往带来一个新问题、挖掘的地域优势, 却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 有相应的专业却没用学生支撑。另外, 一概地强调与地方区域优势相关的“特色”, 结果是学院一些原本较优势的传统专业, 只能去做基础性的服务工作, 使这些优势专业丧失发展的机遇, 造成人才流失, 直至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
潘懋元教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制定, 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 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自身特色,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 围绕社会需要,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果抛开市场需求, 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去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 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其实, 不论是重点专业创建, 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 应该走“优势+特色”之路。因此, 学院注重特色专业的打造同时, 必须对办学历史悠久的师范专业给予足够的重视, 它涉及到学校的历史沉淀和学校办学精神的提炼。当然, 这些优势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专业改造, 增添新的气息, 保持领先的地位。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3、处理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体系与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所遇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评估体系, 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 过去人们一直按照美国卡内基的“学位分层次”法, 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等等。结果给人们造成错觉:研究型大学是高级的, 教学型大学是低级的, 以致误导大家重学轻术、层层攀高。直到今天, 当人们谈到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新的分类标准, 就像潘懋元教授就指出的:由于感觉“应用”比“科学”、“研究”低一个层次, 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想提高知名度就努力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 不少学校甚至不惜丢弃专业特色而去追求“高层次”, 重视学术型人才, 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因此, 很多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一概地追求“学术性”的评价体系, 使科研远离教学, 对教师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 在强调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的“应用性”时, 要求不论院校的什么学科专业都要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并以“应用性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这就使一些非应用的“基础性学科”, 不得不做一些与本学科发展无关的“研究工作”, 结果影响到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研究中, 出现了重实际应用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 结果导致教师在科学研究中, 认为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的研究才是“科研”, 而具有基础性的教学研究不属于“科研”, 结果促使教师形成轻视教学、重视科研的不良倾向。
其实, 对于高校服务社会, 应该采取“策略+技术”的灵活方式。高校由于学科不同, 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技术”, 而有的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策略”。有时, 一个策略的出台, 可能比技术的影响更大。因此, 高校服务社会, 应根据学科不同特点, 提出不同的服务要求, 使各学科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 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香颂.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E].教育中国-中国网, 2010.6.7.
[2]刘勇.陕西2010高考报名人数378556人录取率约65%[E].华商网, 2010.5.31.
[3]赵临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10.
[4]潘懋元, 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9.5.
[5]蒙春音, 赵婵媛.重庆首届巫文化旅游节11月开幕[E].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10.9.23.
3.追求特色发展的内涵式教育 篇三
如何创造性的落实这一方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教育难题。可喜的是:汇川区通过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学校发挥优势,凸显个性,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教育发展态势,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汇川区是一个于2004年6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区,全区现有有中小学123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在职教师3千余人。于2006年通过“两基”复查,2009年通过“两基”国检,随着“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稳步发展,汇川区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何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水平,已成为汇川区基础教育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汇川教育人在立足区情教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战略构想,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一项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措施加以落实。
大坪小学《唱歌雅——雅行天使展风采》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
“雅行教育”从教教师起——大坪小学全体教师开展“塑雅容,学军姿”活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汇川区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盲目和随意的。早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之初,汇川区就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办出各自的特色”要求,思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2008年9月,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快速打造贵州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加以落实;2009年4月,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特色学校实施方案,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10年5月,出台了《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目标,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责任,制定目标方案,细化推进步骤。从此,特色学校建设在汇川这片年轻而又厚重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开展。
为了解汇川区特色学校建设的进展情况,笔者走进该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
大坪小学位于大连办坪山社区,紧邻东联线,是一所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学生大部分属进城务工子女。一直以来,学生言行举止等行为规范是最让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伤头的问题。在创建特色学校思路的指引下,学校立足学生行为实际,经过学校内部生成、教育局调研指导和专家研讨论证,从学生行为教育入手,通过“一本、二要、三雅、四环节、五抓手”策略,提出“雅行教育”这一特色,立足于培养规范、正确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4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熊德雅、张光琼等特色学校建设知名专家参观该校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赞扬,2010年9月,市委书记喻红秋在教师节考察该校时也对雅行特色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育才小学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打造经典诵读学校特色,形成了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质,2010年被评为省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2011年参加全市“祖国好•家乡美”诵读比赛获小学组第一名,并代表遵义市参加省级比赛。特色经典校本课程成就了育才的快速发展,浸润了师生的多彩人生。
经典诵读已成为育才小学长期坚持的常规活动
同济小学结合校情、师情、生情以及地域实情,立足课堂,真抓实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的课程研究,探索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普活动的模式和方法,通过建设“鲜明科技教育特色,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来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想: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以科学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科学。科技特色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5月,被授予贵州省第五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工农小学:努力打造“感恩”学校特色,教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报国”,并创造性的把感恩与追求“充满感动”的高效课堂完美结合,构建充满感动的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氛围,获得了社会各界及家长的好评。
以观坝希望小学、高坪中学学等为代表的乡镇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成就了省级学校的梦想
泗渡镇国防观坝希望小学:踏着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借助国防大学捐赠建校的背景,努力彰显国防教育特色,创建了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国防教育、爱国教育,如今走进校园,师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铿锵有力的言谈举止,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军事特色会让我们忘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高坪中学:把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绿色学校特色,2010年获得贵州省绿色学校称号,而今走进高坪中学,那“万绿丛中花更红,特色蕴于底色中”会让我们砰然心动。
遵义十六中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创建课程超市,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多元需求自由选择课程,以达到培育多元人才的目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创建课程超市实践中,探索性地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济小学举办科技节活动
工农小学“感恩”特色教育成果——小学毕业班毕业典礼上用书信形式跪谢家长
以上几所学校均为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进展情况又如何呢?记者走进泗渡镇国防观坝希望小学,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全校师生300余人,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踏着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借助国防大学捐赠建校的背景,努力彰显国防教育特色,创建了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国防教育、爱国教育,如今走进校园,师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铿锵有力的言谈举止,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军事特色会让我们忘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不仅是在义务阶段学校,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学校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遵义五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把艺术教育特色和新项目学校计划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招收艺术特长生、开设艺术选修课、组建各类艺术社团、每年举办为期一个周的综合艺术节、建设网络艺术环境、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构建校园艺术文化等具体措施来打造学校艺术特色。从建设艺术特色学校以来,艺术考生每年高考都取得了令人骄傲成绩;师生参加各类艺术竞赛获全国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12人次,其他省市区级奖500多人次的丰硕成果;2010年10月,因其艺术教育成效显著、荣获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遵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
为创建特色学校,汇川区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将特色学校以重要篇幅写入全区“十二五”教育规划之外,还专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创建目标、提出了创建思路。
在他们的具体目标上,笔者看到这校一些数据:到2011年底,全区100%的学校达到特色项目学校要求,其中1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2012年,全区3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2013年,全区5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1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014年,全区8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3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015年,全区9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5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在创建思路上,既要使创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全区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原动力,又要有效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做法,汇川区提出了“全面参与,分类培育,分层发展”目标,按三个阶段梯次推进并进行了有效落实。
国防大学观坝希望小学创建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
遵义五中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首先,把选择特色项目作为初级阶段。要求各学校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在认真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选择某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的项目,加以重点培养,重点发展,打造本校特色项目,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其次,把形成学校特色作为中级阶段。要求各校把特色学校建设与构建高效课堂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以课堂和活动为学校特色载体,从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校本培训、学生活动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规划,拓展特色项目的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涵,努力使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再次,把建立特色学校作为高级阶段。要求学校将前两阶段形成的特色做精做强,全面拓展,形成整体性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强的办学特色。
要创建特色学校,光凭学校一已之力是不够的。通过了解,汇川教育部门在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外派学校领导到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学校进行一学期的挂职学习就达20多人次,同时,还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莉萍、遵义师范学院教科处处长黎铎等省内外专家对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进行指导。除此外还加强了特色学校建设的督查工作,通过签订特色学校建设目标责任书、定期开展特色学校建设调研活动、制定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等系列措施保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扎实高效推进。
“创建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有信心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争取创建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形成具有汇川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在采访中,汇川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如是说道。
4.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篇四
钓渭镇朱家滩小学内涵式发展规划
学校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为本的思想,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课改实验,打造质量品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按照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学校自己的特点,激情做事、实干兴校。以管理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要引领学习,队伍强校
学校要利用各种时机抓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加强人文修养、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书的人必须要爱读书。一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最大困惑就在于文化底蕴不足,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对教学问题的表达不到位,课堂上给学生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学校要让学习成为校园最丰富的土壤,最灿烂的阳光,最美丽的风景。要利用教师会、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会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岗位研修,多读书,写读书笔记,纳入基本功考核。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级的业务培训学习,把培训学习当做最好的福利送给教师。开学初要求教师分组人人说教材,再选代表参加学校大会解读教材,学校可统一印发教学活动笔记、班务工作笔记、教研笔记本,用于记载平时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体会,每学期应举办全校性学 1
习心得、教研成果、教法学法交流、出版校刊编印文集、表彰奖励爱学习、有进步、学以致用的教师,大力营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促使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教学设计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教研课改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同时,要倡导教师研读实践这本“活书”、教育这本“大书”、生命这本“天书”。
二、要创新机制,管理兴校
机制是学校内涵是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保障,学校要确立“人文关怀、科学管理、质量立校、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立足校情,制定完善各种办学章程、发展规划以及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教研课改、体艺卫生、安全保障、财务后勤、德育文化、人事管理等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考核方案和中长期工作计划。努力构建“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处室负责,分组竞争,奖勤罚懒,优晋劣汰”的管理模式和以行政管理为主体,以教学常规、教研课改、德育安全、资源信息、后勤服务,党工团队齐抓共管的“一主五线一配合”的管理体制。坚持校长领导下的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和年级组为核心的分层管理量化考核制,坚持教代会、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周例会、周工作公示和间周教研组、年级组业务活动,领导蹲年级并联系教研组、教师一岗双责、日志记载、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制度。做校长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
2理想”,因此,校长要时刻把师生装在心中,处处把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要把校长的个人意志上升为学校意志,使学校的管理机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团队共振,敬业进取的合力。
三、要高效教学,质量立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学校是通过课程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
1.学校必须优化课程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实行教学失误问责制,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上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强工具学科科目考核和非工具学科的管理,建立较为完备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素质教育质量测评与教学绩效奖罚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如非统考科目考试成绩:可用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后实践占60%,期末考试占40%进行评定)的实现,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评价,并要采取措施关爱学困生和问题生,注重追求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平时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研究、指导,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广泛征集建议,每月专题分析一次教学工作,随时进行推门检查听课,对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指定专人结对指导,限期达标。
2.学校要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每天开展活动,定期举行作品成果展出,每月举行一次小型文体竞赛活动和年级学科竞赛活动,以此激励引导学生树立特长,全面发展。
3.以活动促进取。凡是上级业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学业务活动(如征文、艺术作品、赛教等),不要指定师生完成而是要全员参与,层层评选上报,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育人目的性。
4.要充实利用学校的有效经验教学资源为教育质量服务,同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时刻都要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
四、要塑树校魂,文化育校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空处,处处是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养校本精神,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要认真总结,精心提炼校训,学风、教风、校风和特色。要倡导: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让我们的教学充满阳光,培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文明、守纪、惜时、博学”的校风,树立“行表仪身垂范智泉爱荡漾树名师形象,言诚信行规范志高远勤笃学塑优生群体”的理念,传承创新,兴学强校,实施现代优质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和校本精神,内化一种好思想,形成一种 4
好机制,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创设一个好环境,营造一种好氛围,教出一批好学生,推出一批好成果。
我校强挖内潜,内涵式发展,分步骤分阶段实现我校的跨越式发展。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师生的发展开始。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我们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创朱小的美好明天。
钓渭镇朱家滩学校
5.内涵式 篇五
以示范校建设为抓手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于2011年7月25日获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以后,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向,坚持“立足化工、突出技能、服务新疆,为新疆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以重点专业与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年培养培训7000余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高技能人才。现将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果和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职教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办学主体的认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上,学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设计、重构。
(一)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
学校办学主体中虽然有合作企业,但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确定,师资配备、日常管理与教育的实施等绝大多部分工作必须依靠学校来完成。尽管由于一些企业采取“粗放式”用人机制和行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原因,迫使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技术升级、生产设备更新的需要,这种局面会不断改观,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的主体作用会日益突显和重要。
(二)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办学的自然选择
对我们学校来讲,实现好校企深度合作必须做好“六个对接”,即化工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对接、学校办学与化工企业生产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六个对接”必然选择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必需摆脱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走向学校与产业企业相融合、学校课堂与工厂车间相整合的培养模式。学校不再唱“独角戏”,而是组织“大合唱”,特别是处在弱势条件下,应充分利用好一切有利社会资源走工学结合的路子。
(三)学校三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产业企业生产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的需求,结合学校三大重点专业的实际,我们学校采取了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由经信委、化工行办参加的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和联系与企业商定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有针对性地扩大共识,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艺专业继续在原有“实习+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和深度推进“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实行定向培养,学生及早成为准员工。能充分利用企业实训资源, 有效的发挥企业兼职教师技能指导作用,使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凸显技能优势,培训上岗时间大大缩短。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以学校为辅,责、权、利分明的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与新疆众和、中泰化学、天富热电、新疆宜化等公司、企业开办“订单班”数十个,其中与新疆宜化“订单培养”规模已达千人。
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采取“多元积分驱动,工学结合”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及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阶梯式递进规律,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紧密结合,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素质教育年、专业基本能力培训年和岗位综合素质培养实习年。学生评价体系以多元积分模式进行,即将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实现个体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行“两环境、三阶段、双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两环境、三阶段、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环境”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学生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三阶段”指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双融合”指“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及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加强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培养目标。
(四)“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1、组建“订单班”
当得知湖北宜化全资300多亿元兴建新疆宜化时,我们立即派人前去咨询洽谈合作事宜。经过多方会谈,2009年7月我校邀请新疆宜化主要负责人来校进行了座谈和企业推介暨招聘宣传活动。通过学生自荐、学校推荐、企业面试,300名刚入校学生、学校、企业分别签订了订单班和顶岗实习协议书,组成6个“宜化班”。
2、共同制订育人计划
为了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毕业生,学校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新疆宜化共同制定了“宜化班”培养方案,采取综合成绩过程评价法,把上课态度、作业情况、参与活动情况、考试成绩、劳动表现等全部纳入考核落实。评定主体以学校评定为主,企业提出部分环节的意见。第一、二学年,按照新疆宜化的企业文化精神、管理模式、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要求,分阶段企业定期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新疆宜化顶岗实习。
3、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戈壁深处建基业,必须有一股强劲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远华先生讲,“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我们认为这也适合于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这种文化引入了课堂,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每两月举办一次企业文化进校园专题讲座,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讲座。当2011年12月新疆宜化一期2×2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工程一次性安全开车成功时,所有“订单班”学生与企业员工一样兴奋,并以准员工身份向公司发了热情洋溢的贺电。
4、做实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延续,是实践教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一管到底。2010年8月,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同时,为了做好学生实习准备工作,我们对“宜化班”学生进行了为期15天的军训和在我校化工实训车间30天的化工单元操作强化实训。2010年9月,300名学生分批前往新疆宜化厂、湖北应城、内蒙乌海、重庆等地顶岗实习,每批我们派出了3位教师随队跟班指导和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疆宜化也为每名学生分配一位岗位技术指导师傅。2011年元旦,学校派常务副校长带队一行11人,历时20多天赴内蒙、武汉、重庆等地专程看望、慰问实习学生。2011年春节,跟班教师全部与学生一起度过。我们的这一做法,新疆宜化非常感动,为此给每位跟班教师发放了2000元的春节生活补助。
5、做好毕业生回访
2011年7月,学生拿到毕业证后,返回了新疆宜化工作。2012年2月25日,我们再次到新疆宜化工作现场回访看望学生,调研学生工作以后的情况及生活状况。同学们个个豪情满怀,表示:“请学校和老师们放心,我们一定努力工作,做好新疆宜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企业领导激动地说:“化工学校就是我们的娘家!”
6、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新疆宜化在煤化工项目生产的低温甲醇洗工艺中,塔底出现泡沫并伴有刺鼻气味,针对此问题联系我们后,我们当即深入现场查验,对塔底液取样。通过馏程分析确定为含油碳6—9芳烃及环烷烃类化合物,建议在生产工艺中增加一个萃取塔等措施,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新疆宜化对此十分感动和敬佩,决定今年3月一次性接受我校200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二、做好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项目建设工作
(一)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项目启动后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施方案》《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选派校领导、业务干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42人赴德国、澳大利亚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安排近50名教师到内地参加专业技术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提升技能。针对学校青年老师人数多,教学经验不足的状况,学校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在职业道德、工作方法、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提升,实施“导师制”,安排德能优良的教师一对一的培养青年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储备人才。为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新的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制订了《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实施方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下企业学习锻炼,今年下企业实践1200人日。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培养专业带头人9名、骨干教师22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职教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化工行业职教名师10多人。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90%以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53人,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着力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企业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标准,构建起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一致”,根据“订单班”合作企业的要求,以岗位操作规程为蓝本,编写了《合成氨培训辅导资料》、《氯碱PVC培训辅导资料》等10余本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并用于“订单班”学生和企业员工培训,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
目前,3个重点专业已完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已推广应用。编制了4本校本教材、9本实训指导教材和2本企业培训教材,其中《化学工艺概论》等3本教材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课改成果在教学班级试点已初见成效。现有3个专业和3门课程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结题验收,2个精品专业和2门精品课程通过了中期检查。已启动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在原有42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4个实训室,扩建2个实训室,组建了3个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学生实训管理、实训耗材管理、实训设备维护维修、学生实训实习“双导师”等制度。在设备选型、论证过程中充分征集了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在招标采购过程中纪检、财务及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从而保证了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已建成的实训室均投入使用,为提高人才质量发挥了作用。
(四)兴建共享型信息化平台和教学资源库
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学校对共享型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方案进行细化,新建了精品课录播室,制作三大重点专业网络课程录像和教学课件,其中化学工艺专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已完成了专业学习网站建设,基本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核心课程。
(五)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校企联系会议制度与机制,加强校企相互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校企双赢合作运行机制现已初步形成。学校与湖北宜化新疆分公司、广汇新能源公司、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新的合作方式,组建订单班;与中泰化学、湖北宜化、新疆广汇等企业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技能竞赛和技术服务项目,社会效益明显增强。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与天富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冲天炉物料组成、粉煤灰纸浆纤维软化剂两个项目研究,实现了公司粉煤灰造纸项目的技术改造;与中泰化学正在合作开展膜法除硝、天然气制碳酸钠、发生器溢流液乙炔气回收等10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研究;为新疆宜化解决了煤化工项目生产的低温甲醇洗工艺中塔底泡沫问题。学校致力于建设体现自身特色的教风和学风,关心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主动引企业文化入校园,融企业文化到校园文化中,职业教育特色环境逐步显现。
三、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扎实推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国家示范校建设,成立了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管理、组织和实施,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建设工作。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组成了重点专业及项目建设小组、项目建设计划协调监控小组和项目建设监督小组等三个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各子项目的计划组织与实施。同时学校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专家组成,对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建设实施。根据《项目建设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内容和时间要求,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问题、分解布置任务,每月进行阶段小结,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按计划进行。
(二)加强管理,保障进度,重视质量
在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过程管理,每两周召开一次示范校建设专题例会,校领导到会解决建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保障了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全员参与,努力实践,整体提高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首先全面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校级精品课中选拔优秀课程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部分教师在参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统一标准,规范要求,保持成果
在推广课程建设成果方面,学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成果的及时应用。针对教师习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不情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化学工艺专业把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规范化,把每一堂课教学的引入、内容、实例、问题、解决方案、练习与考核都设计成规范教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案完成80%以上的内容,允许20%的课堂发挥,使课程建设成果较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上,学校计划从今年起将每年5月份确定为校内“技能竞赛”月,要求全校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各个专业每个年级都设置相对应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基础课程设英语口语竞赛、语文写作竞赛、民族学生汉语演讲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结合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六)多渠道,全方位,严要求加强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组织部分专业带头人赴德国学习并取得证书;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并严格执行;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高校学习深造;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人社部举办的各类教师培训;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并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教师学历。学校全方位的教师培养体系已建成。
(七)应用现代技术,助推实训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着力与企业合作开发仿真车间,仿真工艺等训练项目。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八)积极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计划
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共享型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目前有两门课程是建设副组长单位,并有意向确定购买使用相关课程的建设成果。
(九)加强专业服务努力建设,主动服务企业发展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对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协助企业开展员工技能竞赛;对区内中职学校进行示范校建设指导。
以上是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些认识、做法与经验,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努力,为现代工业体系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6.内涵式 篇六
老子曾有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境界、大事业都是由易事、小事累积而成,它们的成败往往是由细节所决定的。“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至理名言。其实,何止企业的经营运作中细节决定着成败,在我们“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的学校中,做好教育的每个细节,于“细中见精”,于“细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更是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更是学校彰显深厚内功和办学特色的魅力所在。
2008年8月,为了缓解城镇中学的压力,杭后教育局决定我校招收初中学生,承担初中义务教育的任务。面对一切从零开始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我校除了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规划外,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以“严、实、细、精、新”五个字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打造全旗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校、样板校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下面就我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做一交流,望给予指正。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由此可见,精细化是落实规范化,实现个性化之间的桥梁。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职教中心初中部在成立之初就明确立了发展目标,即“打造全旗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校、样板校”。但仅有宏伟的目标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目标的细化,有效的落实,再好的规划都只能是一纸空文。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提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有三种模型,其中一种就是传统学校要素和教育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文化、设备、经费等)不变动,但要使每个环节精细、精致的改革模型。我校初中部刚刚成立,生源、师资、教材、文化等各方面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发生多大的变化,经验和积淀都是零。但同时也有十分让人乐观的地方,那就是初中的办学同时也没有形成陈规陋俗,没有固有观念、模式的限制和影响,完全可以使学校管理一统于精细化的管理之中,一步迈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校的精细化管理,首先从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入手,推行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常规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落实责任管理,从最低点开始,从最近处开始,坚定不移地走“自我提升、内涵发展”的路子,精心于每一个步骤,细心于每一个环节,力争使每一项工作都成为精品之作。
2008年,我校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讨论修订了所有的管理制度,新制度变化较大的有:《教职工工作考核办法》、《初中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教研组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环节干部承诺述职制度》、《名师建设工程》、《学生奖学金奖励办法》等,并设立了每学期3万元的考核经费用于教职工的考核奖励,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各级各类评比奖励、职称评聘、兑现的主要依据。新制度渗透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细化了责任,严格了考核,明确了流程,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计划体系、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全员绩效考核体系,使精细化管理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我校将管理目
标、教育教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班级、教职工个人。学校的、各部
门、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计划、行事历等都是在开学前就制定、研究、讨论通过的,学校的整体工作、重要工作、常规工作都是早计划、早安排,精心准备,严
密组织,认真落实。
二、增强执行力,抓好过程管理、落实常规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保障。
精细化管理有两个著名的公式:一是“制度+不落实=0”,另一个是“抓住
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要想使工作行之有效,必须有强大的执行
力做保证。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一个学校内在的、持久的、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是
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更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能力。学校的工作都是琐碎而
平凡的事情,只要工作过程认真扎实了,精益求精并改进创新了,结果一定会很
好。我校管理层的口头禅是:“盯住做事,盯住事去做”,目的就是要培养管理层
出色的执行力。如何通过提升管理者的执行力来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呢?我校主
要从下两个方面做起:
第一,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在管理中,很多干部面子软、手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当老好人的时候
很多,不敢管、怕惹人的时候也很多。这样的危害很大,它使得计划安排得很好,但执行时软弱无力,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工作效率低下,破坏了学校的正气,成为管理中“最大的黑洞”。
散文家斯妤曾有这样一段话:“给梦想一把梯子,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即
可取消,不可跨越的迢迢银河举步便可迈出。”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圆梦的梯
子就是执行的魄力和周密的计划,就是制度的保障和持续地改进。为此,我校要
求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承包到人、责任到人,检查监督到位,总结通报及时,奖励
惩罚明确。对于难处理的人,难处理的事,一把手总是首先担起责任,担住压力,给予有力的支持,减少管理人员的顾虑。处理不了的事上会研究;处理不了的人,找主要领导,但找的人很少。因为大家都知道,定了的事是集体研究定的,不是
一个人能改的,是要不折不扣执行的。本学期,我们顺从民意,取消了签到制,但对规定的上班时间,严格要求老师执行,对于脱岗的教师,要严厉惩罚。从开
学到现在,每天查一次,竟然没有一个脱岗。
在加强执行力方面,我校首先从校领导班子成员抓起。领导首先要敢干、敢
管。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是发现问题,领导就是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问题找
借口,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我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权力明确,都能够放手独立工作,领导能力、魄力大大增强。其次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2008年,学校进
行了第三轮环节干部竞聘,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考核、测评,把不合适的人请
下来,选用了最能干、最合适的人,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成为评价每个干部的能力水平的标准,加强了中层管理的实力,为实现精细化管理
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倡导真诚沟通的工作方式,增强集体凝聚力,实行民主管理
一项调查表明,单位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来,工作的标准高了,要求细
了,教师难免有抵触情绪。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严而有情”的管理方式,特别
强调与教师主动沟通,了解民意,听取民声,争取理解、支持、认同。提倡管理
人员要走进教师的课堂、办公室,走进教师的家庭、宿舍,了解教师的思想、困
难,尊重、激励、激发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在愉悦的心境中认真踏实、创新求变的做好本职工作。正所谓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
让人愉快地做事。在有效的沟通中,追求卓越的精品意识成为教师的团队精神,成为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激发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低耗”,即通过减少投入、降低损耗、提高效益来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其基本途径是在追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中不断改革创新,使工作效果更到位、精细、精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
校工作中可以完善改进的细节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的。
在教科研方面,我校针对初中办学的特点,在承担我旗教研室的两项研究课
题的同时,设立了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中学高效教学研究》,各教研组都设立
了子课题,组织进行新课程改革之下的新课型的研究。
在教学研究上,以前的集体备课,只重视了备课这一环节,现在还要求备课
后要用同教案讲课,要评课。现在的精品课研究,不仅是“新授课”,还有了“复
习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课”的模式研究;
其它常规工作方面也有很多改进,比如月考制,以前关注的多是分数,现在更注重发现问题,召开成绩分析会,具体到学科、任课教师、具体的问题,并拿
出补救措施。比如师生的读书笔记,不仅有量的要求,还要编写目录,分类归纳
整理,是珍贵的资料积累。
在教师培养上,除了争取一切机会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外,我校还开展了教
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一年内要过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三关”,骨干教师还要过“教科研关”,每关都有过关标
准,每学期组织一次,全部通过之后,才是“合格教师”。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把培养学生爱好特长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所有的初中学生中开设合唱、舞蹈、电子琴、管乐、工艺制作、书法、绘画、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计算机、写作、朗诵、英语口语、奥赛数学等十多
个兴趣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各小组的任课教师要提前按周次制定教学
计划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并要定时组织成果展示,或
演出,或展览,或竞赛,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任课教师要进
行考核评价。今年,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特长培养目标,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听课,指导课外活动课,进行学生民意调查,及时反馈整改,切实做好学生的特长培养。
针对社会、家长还不了解、不信任我校的情况,我们在召开家长会的同时,还组织家长参观了学校,为家长举办了初中学生的专场文艺演出,举办了大型的书法绘画工艺制作展览、电子小报展览,举办了学生优秀作文展览,学生的作文
都附有作者照片,设计打印成精美的彩页张贴在教学楼道的墙壁上。学生突出的才艺展示,使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看到了孩子突出的个性特长,看到了
我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
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校坚持“全面、全员、全程、全封闭管理”,每天有6人24小时值班,上课课间严格执行“5+5”交接制度。上课期间有政教
检查学生的出勤、违纪、卫生、纪律、做操等,认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督促
学生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规、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形成文明的校风、浓郁的学
风。我校还经常开展演讲、文艺汇演、运动会、知识技能竞赛、清明扫墓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食品的安全教育,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珍爱生命的禁毒教育,热爱祖国的国防
教育,阳光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除了组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参观等活
动外,还多次组织逃生、避险的实地演练,以多种形式教育学生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
四、精细做事是校长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就会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
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因而缺乏工作热情,永
远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不可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教师是这样,校长
也是这样。
在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程中,校长既是宏伟蓝图的规划设计者,又
是一个计划缜密,做事精细入微的实践者,是全体教职工务实、严谨工作的楷模。
校长应具有精细做事的优秀质并不是要求校长事无巨细地事必躬亲,而是要
通过校长把这种观念、意识渗透到对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要求中,倡导
一种真诚投入的工作状态,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培养起精益求精的改革创
新精神,使每个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在持续改
进中使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在我校,初中的特色教育,高中的精品教育,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等大事等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的工作,但校园的卫生,学
生的行为,教师的课堂,甚至是教工的早点、学生宿舍的衣柜、床板也都是我们
要解决好的事情。只有校长静下心来搞教育,才能关注到细节,才能把教育办的有声有色。
五、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形成精细化管理的精神风貌
有一种说法,说:三流学校发展靠校长,二流学校发展靠制度,一流学校发
展靠文化。精神文化看似无形,其实是以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
和价值取向,是一只隐形的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左右着教师及学生,”实施
精细管理、强化教育精品意识,必须首先营造出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近年来,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使得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气质形象、工作态度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细化管理理
念深入人心。
首先是尊重、关心教职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新领导到我校工作,两周内认识了160多名在岗教职工,很快了解了学校的办学情况,了解了每一个专业、每个班的班主任,了解了学校食堂、宿舍、小卖部的管理,走访了学校友邻单位的领导,较快的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理清了工作思路。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跑早
操,经常到学生食堂尝饭,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所有校领导在大门口迎接师生返
校,热情问好。我们开展教职工健身活动,配专业教师辅导,让教师在工作之余
唱歌、跳舞、画画、打球、练书法,为教师组织大型文艺酒会,开办教职工食堂,成本核算不允许盈利,我们为教师做校服,购买笔记本电脑,更换办公椅子,装
修教室和办公室,改善办公条件,为教师购买图书资料,开展读书活动,建设教
师的精神家园。总之,教师的大大小小的事,总是记在心上,拿在手上,做到自
己满意为止。学校的这些实事、好事也深得民心,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受到教职
工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上下一心,团结互助,士气高涨,形成人人主动参与精
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浓厚的校园文化。一年来,我们重新设计硬化美化了
校园,新建了车棚、大门,安装了校园音响系统,粉刷了校舍的外墙,室内外的墙壁上书写了标语口号,开辟了班级文化长廊,新建起30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
现在我们的校园整齐了,敞亮了,美丽了,文化气息浓厚了,艺术品味提高了,每一处景致,都是精心设计,细心施工的结果。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都是赏心悦目,心神愉悦,文明、和谐、友爱、激励、进取校风、教风和学风时时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师生。
总结我们的工作,进步和突破很多,成绩和收获很大,这都让我们信心百倍,更坚定了实行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的决心。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办教育”,“潜心研究育新人”,做细做实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细节上出新意,在细节中出特色,我校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在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因“精细”而“精彩”起来,结出累累硕果。
杭后职教中心
7.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篇七
一、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规模与质量之间不协调。
近年来, 为了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郑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 有力地促进了河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能相互协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多数院校能够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技强校”, 严把质量关, 促进企业和学校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但是,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的协调性还有一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若干问题, 诸如: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2、教学质量上, 表现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 有的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在具体技术、生产、管理等问题上的能力比较缺乏;3、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颇多的, 在认识上模糊不清, 缺乏统筹考虑, 有关政策上不配套, 缺乏完整的有关产学研的准则和指导。
(二) 办学条件不足, 办学特色不鲜明。
办学条件不足是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上所普遍存在的现象。郑州大多数高职院校起步时的基础较为薄弱, 大多数是由中专合并而来, 发展时间较短, 近年来较快的规模扩张, 使资金短缺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基本维持在原有的层次上, 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另外, 自身的造血功能较差, 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办产业, 缺乏必要的资金来购置专业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立。
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仍是郑州地方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薄弱环节。郑州的职业院校, 虽然都已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但真正办出特色的还不是很多, 不少专业还是普通本专科专业的“压缩型”, 还有的职业院校积极向普通教育靠拢, 极力想甩掉“职业”二字, 使其职业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三) 专业设置不够理想。
郑州整个高职教育专业的专业数目是比较庞大的, 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其一, 专业数量偏多, 规模效益较差。有的高职专业会出现只有几人或者十几人的规模, 对于专业开设较少的院校来说, 规模更是难以达到, 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影响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其二, 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各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 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 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金融类、经管类、农林畜牧类等专业相对较少。
其三,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专业趋同。有的高职院校受利益驱动, 缺乏必要的调查和预测以及自身实际条件,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其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
(四) 师资队伍达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
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在师生比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许多学校教师增长的速度, 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和学生增长的速度, 生师比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来看, 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较重, 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大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再一方面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 多数还是应届毕业生, 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 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比较少。
(五) 高职大学精神的失落。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奋斗中凝练而成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 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它成就了大学的基本品质。目前, 校园文明、大学精神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正被“官本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所侵蚀, 导致校园文明、大学精神的失落, 动摇了高职教育本应独立的根基, 也削弱了高职教育教书育人的功能。
二、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对策
(一) 适度规模发展, 科学准确定位。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速度应与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相匹配。高校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如果高职院校不顾现有办学条件或不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 而大幅度扩展其规模, 结果只能以牺牲高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1、目标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这个定位不能受到动摇和模糊;2、职业定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 是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本的教育, 为学生今后步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3、知识和能力定位。河南高职教育要通过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主要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 并在职业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对学生按需施教。
(二) 优化办学条件, 以特色求发展。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应加强政府指导, 提高企业参与度, 借助自主发展, 引进经营理念, 优化办学条件, 实现科学管理, 要做好统筹规划, 使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协调一致, 从而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 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 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在贯彻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过程中,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增设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专业, 从而形成科类齐全、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果显著的专业体系, 大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三) 优化课程体系, 着力改革创新。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在优化课程体系时, 应该注意:1、在进行专业规划时, 要开展社会调研、职业/专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和分析教育资源等, 确保制定科学合理;2、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尤其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郑州地方高职教育提供的机遇;3、高职院校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理论课够用原则, 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体现岗位技能所要求的课程体系。
(四) 加强师资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既是学校办学主体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髙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现与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河南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就必须加强师资建设, 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的凝聚力, 从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五) 深化校企合作, 完善实训体系。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实训体系。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基础上, 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为主要议事形式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确实形成“四共”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 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动力。首先, 加强顶岗实习环节, 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其次, 重视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实训体系。
(六) 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作为其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 是学校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 就会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 而且, 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要结合实际, 首先, 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的性质, 重塑正确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其次, 高职院校应重塑科学精神;最后, 高职院校应重塑创新精神。
三、总结
河南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给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 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 优化办学条件、以特色求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改革创新,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 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道路。
摘要:郑州地方高职教育要解决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办学特色不明、定位不准、课程体系不合理、制度体制僵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大学精神失落等突出问题, 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为此, 本文结合有关内涵式发展理论, 通过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分析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在规模与质量协调, 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大学精神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探求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郑州地方高职,内涵式发展,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先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
[2]杨理连.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9.
8.强化内容生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篇八
企业的发展包含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模式,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强”,两者紧密联系,并行不悖。石宗源署长曾深刻地指出:“大”是指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能力,而“强”是指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集团在做大规模之后,必须迅速地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强,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必须重点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为以“内容提供商”为战略定位的出版集团,其主业就是内容生产,其核心能力就是内容提供能力。广东省出版集团从去年出台《关于加强内容生产,促进主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五项创新”和构建“五项机制”,到今年召开内容生产工作会议,树立“八项坚持”,集团上下逐渐廓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主业意识得到强化,内容生产理念得到升华。纵观国际传媒集团近几年的发展,无一不是通过购并、重组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通过品牌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来促进核心能力的增强。“术业有专攻”,出版社的发展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因此,集团在“十一五”出版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抓好内容生产的两项策略——品牌策略和专业化策略。
品牌有不同的层次,出版集团的品牌应该是集团品牌、出版社品牌和出版物品牌的统一体。由于我们集团并不是一个专业性的出版集团,其所属出版社的出版领域较广,出版种类五花八门,很难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性强的产业聚合点。美国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贝利曾说过:“出版社并不因为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而出名。”因此,集团品牌策略的重点在于强化下属出版社的原有品牌,为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创造平台。出于这一目的,集团今年与《羊城晚报》花地版合作打造“广东出版在线”栏目,重点对作者、出版物、出版人、出版社等进行全方位推介。出版社品牌不仅仅是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作者的号召力,良好的出版社品牌,就能把一流的作者吸引到出版社来。
【内涵式】推荐阅读:
学校内涵式发展08-10
论司法警察队伍的内涵式发展08-07
开展课题研究?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层次09-05
强化内涵建设07-06
儒家的精神内涵06-14
有内涵的说说07-16
跨年内涵说说07-24
品读课文体验内涵08-02
追求学校内涵发展09-07
品牌文化价值内涵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