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共16篇)
1.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一
期中历史考试反思
莫丽京
县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教师方面:由于历史课复习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时间和量都不太够。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⑴学生审题不够细心,不理解题目的要求。⑵学生答题不规范;⑶学生在年份的计算上没掌握好方法。⑷感想、启示类题目,学生没能做到有感而发,答案各式各样,天马行空乱写一通。
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 1
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2.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二
课程考核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在大二年级第四学期期末设置职场英语水平考试,考查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效果。职场英语水平考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口试由“微型演讲”(Mini-Talk)和“简短对话”(ShortConversation)两部分组成。通过现场演讲和即兴对话,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考查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笔试部分的试题不仅涉及基础英语,还包含了职场英语内容(如词汇、翻译和应用文写作),较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就业岗位对求职者英语能力的需求。
2012级学生在2014年6月参加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首届职场英语水平考试。本次考试总分150分,分笔试(100分)和口试(50分)两部分,口试由班级授课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口试,给出分数。笔试为2012级学生第四学期的期末统考,考试规范,成绩可信度较高。本文拟采用SPSS.19软件对1333份笔试成绩样本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职场英语水平考试题型设置及分值分配的反思。
一、考试分析及主要指标
考试分析的首要环节是试卷质量分析。根据测量学原理,在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拟合检验的基础上,从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度、区分度三个方面获取本次考试的相关信息。
1.正态拟合检验。一门课程考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作为考试工具的试卷是否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一项符合学生试卷水平的考试,理论上,其考试成绩应该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而成绩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学生均为少数。因此,试卷分析首先必须检验其考试结果的分布情况。采用SPSS.19软件对1333份笔试样本进行分析后,本次考试的成绩分布频数如图一。
本次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笔试部分的平均成绩为61.4,标准差为15.7。通过正态拟合检验发现本次考试的成绩接近负偏态分布(见图一),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2.信度效度。考试信度指考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表明考试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试卷的信度高,意味着考试结果很少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考试的结果与其他等价考试的结果是一致的,考试成绩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效度是对考试所要测量的内容所达到的程度的估计,考试是否准确地测定了要测定的内容。
只有信度较高的测试才能有较高的效度,但是,效度较高不能保证信度也一样高。可以说,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单方面的,信度差则效度差,但效度差不一定信度差。只有信度高的考试结果才能为试卷分析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通过SPSS.19软件计算出试题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通过库德·理查逊公式计算出本次考试的信度。
考试信度 的计算方 法通常采 用库德· 理查逊(Kuder Richardson)估计法,常用的是K-R20公式
(算式中:r为信度系数;K为题目的总数;pi为题目的难度值p,即通过第i题的人数比例;qi为未通过第i题的人数比例,即qi=1-pi;S为原始成绩的标准差。)
为简化计算程序,库德又提出K-R21计算公式
(算式中:n为题目的总数;M为考试的平均分数;S为标准差)
用K-R21计算公式计算的结果要比K-R20低,可用下面公式进行校正
根据计算,本次考试的信度系数为0.939,可见本次考试信度较好,考试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3.难度、区分度。试题的难度就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也是试题质量分析的一个数量指标。试题的难度与考试分数的分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试题太难,则考试分数成负偏态分布。如果试题太容易,则考试分数成正偏态分布。难度可用正确回答试题人数与参加测验总人数之比值作为指标,也可以采用极端分组法。试卷难度会对试卷多方面的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难度必须适宜。本次考试分析采用极端分组法分析了试卷试题的难度,把全体考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列,把处于前27%的考生列为高分组,处于后27%的考生列为低分组。计算公式如下:
(算式中,XH指高分组的总得分,XL指低分组的总得分,N指每个组的人数,L指低分组的最低分,H指高分组的最高分。)
一般来说,P<0.3为难题;0.3≤P≤0.7为适中题;P>0.7为易题。计算结果见表一,整个试卷的难度为0.56,试题难度适中。
试题的区分度是用来判断试题具有多大能力把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档次区分开来的指标,也就是试题在用于考试时使水平高的学生得高分,使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的倾向。区分度是鉴定试题的重要依据。区分度不高的考试,学业优秀和学业差的学生在考试成绩上差异不大,或没有规律性。它可用一组学生的本试题得分与这组学生的本试卷考分之间的相关程度来表示。另一种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组通过一个题项的比例,即从分布的两端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将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每个项目的分数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提供了题目区分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D= PH-PL
(算式中:D为区分度;PH为高分组在该题上的通过率;PL为低分组在该题上的通过率。)
一般要求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2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计算后,D≥0.3表示区分度好;0.3>D≥0.15表示区分度较好;D<0.15则表示区分度差。从本次考试的结果分析来看,试卷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见表一)。
二、对于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反思
通过以上对试卷质量的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较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对本次考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定位。语言测试按用途来分类,至少可以分出四类:水平测试、成绩测试、潜能测试和诊断测试。水平测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不管从前学过没有或学了多少,或是如何学的,也不考虑学生的文化、教育、年龄等环境因素。如“托福”和“雅思”测试都属于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它一般要参考某种教学大纲,甚至考虑到教学方法。如随堂测试、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学校的毕业考试,都属于成绩测试。潜能测试用来预示学生学习某种语言的潜力和天赋。诊断测试用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个别指导。
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就其性质来说应该属于水平测试,而在本次考试中又把它定位为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从本次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分析结果来看,二外和商务文法专业学生成绩较好,而机电信息和艺术专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作为期末考试,对于机电信息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次难度偏大的考试,直接导致学生的大面积不及格。成绩测试的性质一般就限定了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在成绩测验中,试题难度应该小一点,因为这类试卷是要考虑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即准予及格这一原则。那么,如何调整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和作为成绩测试的期末考试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题型设置及分值分配。本次考试的题型第一部分为词汇和语法结构,考查学生对职场英语基础词汇(10%),基本语法结构(30%)的掌握;第二部分为对话补全,考查学生交际场合的口语得体应答(10%);第三部分为阅读理解题共三篇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英语阅读能力(20%)。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为翻译(15%)和写作(15%),考查学生职场英语的翻译和实用写作能力。从笔试卷面题型的设置来看,还是以基础英语知识的考查为重,而反映职场环境下的交际能力的听力任务没有涉及。从考试的内容上,也还是以日常英语(60%)为主,涉及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内容只占(40%)。在以后的试卷编制中,应从全面考查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视角来进行题型设置和分值分配。
结语
本文对2012级学生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考试成绩的分布、考试的信度效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进行了试卷质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试卷各题型的设置及分值分配进行了反思,以期在后续的职场英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编制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摘要:本文对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首届职场英语水平考试,从正态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进行了试卷质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试卷各题型的设置及分值分配进行反思,以期编制出更好的职场英语水平考试试卷。
3.历史开卷考试复习与应试策略 篇三
一、扭转错误观念
一提到开卷考试,许多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考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诸多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注重“以能力立意命题”,同学们如果没有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因此同学们应该认识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应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二、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熟读课本。
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把握基础知识。
1、按照课本的结构及体系理“线”,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明确知识点在全书中的位置及与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准确归位,防止遗漏。
2、用比较法梳理同类知识和相近知识。
3、用图表法列出每课的提纲,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开卷考试试题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地方时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如:安徽省2008年中考历史试卷以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金婚》为载体,考查了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相关历史信息;还以2008年3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和2008年5月“日本救援队赴四川震区救援”为背景,考查了相关历史知识。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时政热点,联系社会现象,建立热点知识库,透彻剖析热点,由社会问题回归课本。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才能变“活”,变成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武器,中考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热点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三)以训练为载体,多做样卷。
除了全面复习之外,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训练。训练时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思路及要领,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要选取权威试题进行训练,如历年各地中考试题、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等,训练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
三、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
(一)运用相关答题技巧。
1、在拿到试卷后,先全面浏览,了解试卷的页数、试题的数量、试题的大致内容等。开始答题后,对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题目,不要翻阅资料,以节省时间;对综合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来组织答案。
2、解答选择题时,要围绕题干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作出准确选择。
3、解答非选择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读透题目,把材料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围绕主题理清答案思路。其次,要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一艘情况下,有几个得分点就有几个答案要点。再次,表达时要组织好语言,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针对性、简明扼要。最后,要学会运用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倾向。
(二)时间安排要合理科学。
应对历史开卷考试时,要本着前紧后松的原则,充分利用时间。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快速浏览试卷,根据试卷的题量、难易程度等,大致估算解答客观题与主观题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时间。答题时应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三)卷面书写要整洁规范。
卷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干净整洁的卷面,规范流畅的行文,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清晰、美观的好印象,有利于我们多得分。而书写不清楚,卷面不整洁,字迹难以辨认,往往会影响得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与应试策略,并在复习与考试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经验,这对提高历史学科中考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请同学们牢记:
课本知识最重要,多多动脑勤思考,
活学活用是关键,任它题型多变换。
科学策略记在心,时间安排要妥当,
4.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四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共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计50分。试卷针对一至三单元知识出题,没有出现超范围的现象。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命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体现了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总之,没有偏题,漏题,怪题。
二、成绩分析
所教的八年级三个班历史成绩在整个年级中还算不错,分居前三名,依次是八四、八六、八五。前三个班的及格人数都在2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消除了个位数的现象。但达到优秀的人数不够多,还需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问题较多的集中表现在选择题第3、5、6、8、11、19、20题上。如第3题不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把《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如果学生记清的话,该会议是通过了《共同纲领》,真正把其作为施政方针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如第19题只要看到题目中的要求“2001年的成就”,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应该知道是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试卷发下去以后,有个男生就找我“理论”了,“两弹元勋”就是邓稼先啊,我写对了,就啥给打错了。等我一看,笑了,他把“稼”写成了“嫁”,人名写错别字了,也只能错了。当然不至他一个,还有许多同学犯这样的错误,还有把“邱少云”的“邱”写成“丘”的。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
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其中23题对毛泽东及邓小平两个重要人物上《时代周刊的原因,从卷子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十分不理想,不会答或根本不答,可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会概括!再如第24题是两个材料提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中都可提炼出答案来。
4、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本次考试非选择题中就出现了至少三个历史事件的意义需要背答,只因平时不注重学习方法,一味的死记,不会抓关键的地方加以记忆,最终在考场上,会忘的一个字也记不起来。
四、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五
期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把握不是很准确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3.不会审题,或者审题不清,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解题技巧欠缺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掌握
2.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
3.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 强化基础训练;多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2.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3.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6.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六
林显华
一、考试整体情况
七年级考生为442人,全段平均分为73.24,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4分,优秀率为40.54,及格率为84.46,选择题平均分为30.03,非选择题平均分为43.21。
二、试卷特点
从整卷来看,社会部分得分总体弱于思想品德部分,这跟社会部分知识性更强,要求学生有更多知识积淀有关。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图分析题。总体来看,题型全面,试卷比较灵活,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审题和解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大多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试题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力。本次试卷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但突出能力。基础题约占绝大部分,基本上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2)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考察的是书本的重点知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
(3)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大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鲜明地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
纵观全卷,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取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例如社会选择题,第2题、第4题、第7题、第10题;非选择题,第13题。均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4)试题灵活,紧扣教材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以情景材料为中心命制试题,例如思想品德非选择题第3题,问题的引出和解决紧扣住教材知识,着力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并且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中,不少是学生易错易混的。
总之,本份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总之,本次试卷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为我们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4题根据题干要求,让学生选择选项中比例尺最小的,正确答案是A,其中选A的人数占到24.9%,选D的占15%,选C的占4.3%。其中,选B、C的学生没有掌握比例尺的比值大小知识(即比例尺的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即比例尺越小),而A选项却是比例尺最大的,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大小还是模糊不清的;选D的学生还是有点粗心,因为对于比例尺不同表示方法的大小比较,通常是统一化成数字式,而且要注意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1千米=100000厘米),可见这部分学生化简出现了疏漏。此题是基础题,出现正确率低的原因还是教学时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于错误的学生没有及时发现、及时解疑答惑,问题的堆积是很可怕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7题的正确率也不高,仅为61%,正确答案是C,11.7%的学生选了A,19.7%选了B,6.6%选了D。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题干要求,粗心、马虎、想当然,即没有抓住题
眼“等高线地形图”,这也告诉我们师生:审题是第一要义。本题只要审题仔细了,不应该错选的。
三、对今后教与学的建议
考后反思
很多考生都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很好应对,因此“平时根本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考试前只需看看课本、考试时能多抄点内容”即可。然而这样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很高而且试题灵活,有一定难度,涉及知识面又广。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地进行学习,提醒学生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学生们必须走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课堂教学当中更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课后更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尤其是个别因不认真而不会的差生,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不定的抽查和辅导,使他们起码能够通过查找书本尽量多地找到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对教的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开卷考试,基础知识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事实上这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概念不清,因而造成失分较多。因此要严把知识基础关。(2)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放任自流,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看书,这是开卷考试考不出好成绩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有效性,精讲多练,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成绩的重要机会和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不要寄希望于课外。(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条理比较清晰,虽然开卷考试,学起来也不容易,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将知识点串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4)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对重点知识,要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同时要形成板书,让学生做下笔记。因为我们学生的耳朵不好使,听过就忘。(5)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掌握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对学的建议
(1)提高听课效率,重视基础知识。有些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前读读提纲或书本就可以了,实际不然,现在考试大多是考你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假如上课不听懂,基本概念不搞清楚,是很难考好的,因此功夫应化在课内。(2)认真对待作业,尤其是非选择题。有些学生做作业极不认真,尤其是非选择题,平时不养成认真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习惯,乱做一通,考试时,一看要通过阅读材料回答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平时就要养成多思,认真作业的好习惯。(3)学会梳理知识,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要熟悉。有些学生对书上的原句或重点句子往往考不好,说明对教材还不够熟悉,因此,平时在学习中,重点的句子务必记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4)启发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掌握把所学的各种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7.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七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反思;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51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教学是传统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形态的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然而,从实际来看,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所以,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出发,着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强调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深化课堂教学质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行为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再认知,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历史教学现状反思,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审视,进而反思存在的教学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是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人格素养的集中体现。但长期的教学束缚,历史教学目的被拘囿为单纯的应试教学,促使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发狭窄,无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2 历史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历史教学是反映历史文化、彰显历史情怀的中要手段。但历史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内容偏于政治化、僵化的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落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更好地突出历史教学的价值。从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态,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支撑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教师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1.4 历史教育地位“尴尬”,教学改革事业发展不到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渗透到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较大转变,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于是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将历史教学带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样一来,历史课程缺乏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形成切实效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
2.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创新之路
历史教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强调历史教学要立足教学发展需求,审视教学问题,从多元化的视角提出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创新之路。尤其是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重视及开展。
2.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在新课改下,教师扮演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教学的发展的研究者。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积极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关乎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提高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积极课堂氛围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前,新型师生关系更加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等因素的构建,进而促使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的开展,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例如,教师在上课中面带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亲切感,进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强调历史教学的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而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教学中师生的“疲惫”感。所以,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
2.4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强调教学情形的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更好的配合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教学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便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平台。
2.5 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中各要素的体现,尤其是“趣、细、实”的突显,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善于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要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内容要充实,浮夸的教学内容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审视存在的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历史教学的优化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佩璇.试谈历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栗秀娟.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下旬),2012(06)
[3]安子凤.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12(11)
[4]张志杰.历史课堂教学应有的品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09)
8.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篇八
这次期中考试,基础性较强,覆盖面广,各部分的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试卷设计比较合理,难易结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高。很多题目学生理解不来,特别是材料阅读题,涉及到文言文。在加上时间紧,如:刚好新课讲完,刚好考试,学生没有复习时间,因此成绩不太理想。我所教的七年级学生共有96名参加考试,最高分74分,最低分8分。及格人数13人。及格率40.8%。
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基本知识薄弱。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很多地方记混乱,甚至无知。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综合题中表现尤为突出。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由于学生对浅显文言文材料未真正读懂,所以很多学生无从作答。”乱答一气。还有就是在作答中,语言表述不准确,逻辑较混乱,回答不规范,回答不得要领。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三、今后教学方向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无论什么类型的考试测评,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图表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并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9.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九
一、对试卷的整体评析
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一定难度。当然也存在着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几道选择题难度偏高,令人费解,学生答题及老师讲解破费周折,另外,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思想文化史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限,对能力的要求偏高。
二、阅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备课组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年级历史试卷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班级之间差别大。年级总体呈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的达62多分(最高分74,最低分12分)。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距也较大。如何针对具体的学情实施有效的高效的历史教学成为一大难度问题。
2、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多角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得分较低,主要在选择题上;另外在学生做题中,也缺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提取,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表现尤为突出。
3、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出现。作为高二的学生,至今还字迹潦草,出现不少错别字,值得每位历史老师重视。
4、学生不能有效组织答案。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对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致使大题做答不规范,口头化语言较多,与历史专业术语联系较少,得分率不高。
5、学生考试的心态不端正。
三、对改进教学的建议
1、狠抓基础知识的过关,注重能力培养
从试卷中就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狠抓基础,要注重抓好主干知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这一点绝不可动摇。
2、加强答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阅卷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比较规范地使用历史术语答题,条理混乱,字迹潦草,无法辨认,很有必要加强学法指导,否则高考失分较多。要注意加强答题策略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规范,加大对主观题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电脑阅卷形势下对我们学生的答题格式要求很严格,还是要提早训练以便规范学生。
3、反思此次考试,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扎实,一些基础知识出现较高的失分率;学生的课堂效率也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一些在平时训练中出现过的原题,课上分析过的原题或类似题型仍出现了较高的失分率。我们最主要还是要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才是最有效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毕竟被逼着前进总会有些不情愿,如果是自己主动前进,那么奋斗的过程就会多几分愉悦,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我们才能和学生共同成长,才会让我们每一次的试卷分析更有实质的意义。
高二历史备课组
10.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篇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为一个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的,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谓无才,但他们都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罪人,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加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把历史课程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历史课程应有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挤走,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师的时候,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却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学校认为没有教学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残的教师上历史课,甚至是让上主科的教师附带上历史课,这样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非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学能力的低下,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历史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画画,只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背诵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一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本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课,却成了学生深恶痛绝的“受罪”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怎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从上到下重视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心底里重视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尽力学习和掌握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一书中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的一条说得好:“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现行的中学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留有很宽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实际加以扩展,并针对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补充或扩展,展开专题讨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充分挖掘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素材,非常详细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左倾路线作斗争等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搜集各种书籍,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专门召开一次长征精神讨论会,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具体的事件的基础上,再经过充分的讨论,从革命先烈身上学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同时,利用长征经过云南时红军攻占曲靖,围攻昆明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样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整理,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当祖国遭到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时,我们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意识,要有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献身精神,这样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把一些乡土教材有机穿插到统编教材中,使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融为一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笔者就专门安排一课时,巧妙地把有关的乡土教材融入统编教材之中:因为,当年我们泸西县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政协委员)张冲(字云鹏)就作为滇军148师的师长率领184师坚守台儿庄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泸西县正在建设的云鹏电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张冲的侄儿,当时184师旅长陈现龙也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遗体运回泸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秀山公园内,现在,在泸西县城秀山上还有陈现龙的坟墓和纪念碑。
学生在听完这段历史后,大发感叹:原来我们泸西也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泸西人民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种自豪感很快就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又如在教学“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就重点向学生讲述了1948年发生在我们旧城镇旧城村圭山坡上的“旧城起义”,这次起义带动了整个云南地区的反蒋斗争,在云南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旧城还是革命老区,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在教学第四册第22课“社会主义在摸索中前进”这一课中关于“五夸风”时,就巧妙地把当时在本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金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饭,碗碗泡的酥肉汤”巧妙地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
11.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十一
2017——2018年 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总之,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古云中学七年级:薛洪才 2017年11月30日星期四
12.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十二
张华
本次历史试卷难易适中,紧扣课本、题型多样、新颖能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既考察了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而且很注重灵活运用,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本试卷满分为100分,选择题中学生失分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
2、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3、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4、在讲解过程中有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考到罗马帝国的对外交往时问中国当时处在哪个朝代,以致学生在做此题的时候根本不知如何去做。
5、凭印象答题。学生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自己听得多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往往答非所问,还有的答得不够全面,比如中学生对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比较片面,很少有人谈到体现资产阶级虚伪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本次考试很不理想。许多原因在于我讲解的时候不到位,没有把学生抓上手,使学生没好好进行识记,加上学生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以致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也出现失分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
一、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常考点、易错点、易混点进行重点排查、抓好落实工作
二、抓纪律,纪律不好,会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质量,期中考试后,我会加强纪律监管力度,向课堂要质量。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四、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六、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七、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成为影响历史成绩的一大因素
13.历史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十三
[关键词]历史探究课教学实践与反思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2
2014年,时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笔者在本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以下是本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幻灯片用钓鱼岛的图片做背景,播放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主题歌,歌词如下: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歌。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事件,电子黑板上显示的是几幅有关钓鱼岛的图片(图略),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日两国有关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由来?
学生: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中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因此在国际法上,钓鱼岛已回归中国,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钓鱼岛争端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哪一次像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那样,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
②试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简要经过。
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如何?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中义一)“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日本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三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入朝,李鸿章复电:“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军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摘自郑彭年著《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材料四1894年,慈禧正筹备庆贺60岁生日的万
[作者简介]张健,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二等奖和南通大市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一等奖。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担任主持人和核心组成员。出版一部个人专著《国宝探秘36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近二十篇论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简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批准号:B-a/2011/02/019)的阶段性成果。
寿庆典,大事铺张。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慈禧坚决不允。一些主战派官员请求停办“点景”,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恶狠狠地
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使他一辈子不高兴。”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不顾。当时北京城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请回答:
将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比,你认为甲午战争能否避免?请说明理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8分钟)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是“甲午战争不可避免”,理由如下:
1.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其侵华之心早已有之,其“大陆政策”是“台湾—朝鲜—东北”、“蒙古—中国—亚洲”。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成为日本实行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清政府腐败的主要史实
①战前不作准备,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②慈禧忙于寿庆,希望和日本和平了结。
4.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导致战争发生。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九,超过了日本乃至于美国,但是,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点评,共8分钟)
①甲午战争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从甲午败局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引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一步,助长其侵略气焰;取得大量利益,加快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沙俄——面对日本的强大,沙俄并不甘心,为了与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但是在战争失败后,沙皇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二是教训和启示:
①虽然现在我们身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的周边地区并不平静。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关乎我们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
②从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丧失了大量主权,到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但有允与不允”这句话中,我们深刻领悟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③要想真正摆脱其他国家的侵扰,就必须努力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这也正好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
过渡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都是一剂极好的清凉药。学史使人明智,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更应该铭记历史、痛定思痛、展望未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组材料并探讨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张亚洲杯照片。
图片注解:2004年8月7日,2004亚洲杯足球赛决赛在北京打响,中国队坐镇主场迎战日本队。
材料二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同我们总是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特别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什么?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有个高中生这样分析: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得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J].读者,2004(20).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回答,同时教师点评,共6分钟)
①为什么亚洲杯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
②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联系现实,谈一谈对中日问题的预测和看法。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友好相处成为主流(日本投资、友好访问等)。
2.矛盾摩擦依然存在(台湾问题、教科书、靖国神社、南京大屠杀等)。
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追求,两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如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多,民间的友好访问也不断增多。因此,中日两国之间,友好相处应该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小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拒不承认,毫无悔意,使得日本和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摩擦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虽然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但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以古鉴今,环顾今日之全球,我们今天依然身处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刀光剑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居安思危,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制定经济、国防、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正确战略,以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五、教学反思
如何将历史探究课上出新意,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的历史课中陶冶情操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探究环节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来自对探究对象的兴趣,从时政热点问题入手来选择探究对象,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钓鱼岛问题与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钓鱼岛地图,介绍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并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所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情境,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问题探究创造条件。
2.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探究条件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达到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人们获取历史认识的前提是解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历史探究性教学就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借助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的过程。所以,历史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本堂课上,笔者围绕探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解读、辨析和推论,以解决历史问题。
3.注重教师指导,训练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阅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后,通过对问题和原始材料的解读、说明,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探究的方向、角度,辨析材料的可信度,理解材料的含义。如图片材料中中国球迷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要首先认识到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要求,对球迷的表现要辩证看待;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要对其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如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谈谈历史事件对后人的启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及时、恰到好处,以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围绕目标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史料为途径,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围绕目标开展,有利于学生聚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影响和启示的探究,提高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对学生加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要达成探究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探究精神。例如,本堂课上,笔者这样考虑:一是要做好知识铺垫。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大多已经遗忘。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之前,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知识要点,做成表格,这样,在探究问题时就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二是问题设计有梯度。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解答问题,问题的学术性不可太强。笔者先就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设问,适度降低问题的难度,然后对中国球迷的表现谈看法,对中日问题进行预测,提高了问题的难度,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见解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探究效果。
3.探究过程注重动态生成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预设好过程,体现计划性,又要根据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际,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调整,重视并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亚洲杯中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自由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且现在否认历史真相,因而导致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但也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中国人对日本政府的做法有情绪,但是体育与政治不可混为一谈,体育应成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的桥梁。后者能从另一角度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是问题预设时留下生成空间的结果,也是课堂开放创造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堂探究教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有可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14.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面分析 篇十四
(2011---2012第二学期)
一、试题分析: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卷面总分100分,题型较难。本试卷共有两个大题,第一题是选择题,共计45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计55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八年级一班本次参加考试共45人,及格人数为15人,及格率33%,平均分分。其中最高分88分,最低分10分。
二、存在问题:
1基本知识薄弱。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说明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悉,尤其是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
3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由于学生不仔细审题,因而失分多,还有就是在作答中,回答不规范。
4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孤立、松散;不会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也不能很好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5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分析归纳能力较差,也不能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处理。
四今后历史教学中的建议和策略
1、重视对学生解题方法指导:初中历史成绩的取得关键要两手抓,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书本是基础,解题是关键。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2、提高课堂效率,狠抓三基,加强知识巩固、知识迁移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做练习,明确答题规范,寻求突破点。由于学生不懂答题规范,造成不懂不会答,懂了也答不好,频频失分,可惜!经常强化,明确规范。再辅以强化练习,巩固提高。寻求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上的突破,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4、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落实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
2012年5月5日
15.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篇十五
一、成绩情况
参加考试人数:54人,80分以上25人,60分以上46人,60分以下8人。优秀学生数多一些,但高分少,不及格人数也不少。
二、答题情况和典型错例分析
1、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部分,第1题选择字有错的一项,第2题考察病句,都做得不错。古诗文积累部分,第4题根据古诗词名句的填空,完成得很好,第8题综合性学习完成得较好。对于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理解有误,使学生第3题选择错得很多。
2、阅读方面,古文阅读,一些死题如考察词语句子意思的题答得很好,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活题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议论文阅读更是连中心论点也找不到。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写作来看,存在不少的问题。选材不够新颖,思想不够积极,立意意识不强。篇章结构较随意。这个文题更多地考察学生的语言功底和选材的新颖角度,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作文中暴露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必须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
4、卷面是语文考试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有少部分如:冯斌、王杰、武树龙、王亚丹等学生字迹潦草或卷面有较多的涂改被扣分,其中有一位学生卷面采用两种颜色的笔答题,这显然是中考时第一大忌,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考试应变能力不强。
三、考试暴露的问题及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引发的思考还时时留在自己的心中,接下来要在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巩固基础知识,字词、古诗、文言文得在平时要加强背诵,严格要求,争取考试时一字不差。
2、教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审题和答题意识。答题时要结合语段的内容。要完整地理解所给的材料的内容。
3、现代文特别是记叙文议论文的阅读还要强化,特别要关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强调答题的完整性和抓住重点答题。
4、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加强写好作文的意识,多练笔,多评点,对需要的优生多进行个别的指导。
16.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十六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几年过去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并逐渐适应了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然而满足就意味着停滞不前,新课改实施中还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从而进一步把新课改推向前进。
本人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伴随着新课改的成长而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新课改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故写此文谈自己浅薄的认识和看法,并努力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存在的困惑
(一)新课改理念新与可操作性差之间的矛盾。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点教师在操作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我们往往会注重历史的显性东西,如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而忽略了太平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农民阶级的朴素情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具可操作性。
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缺乏依托。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学生怎么学,学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是一门知识广泛的学科,学生在现有情况下单纯依靠一套简略的高中教材恐怕无法做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的素材还应包括教师推荐的书目、互联网资料、部分实物资料等。而这些东西在目前的教育现状和课程安排下,很难有学校的学生做到。缺乏史料,仅依靠对教材断章取义的说教和学习,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林,很难对学生养成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也很难让学生发现历史的真正之美。
(二)新课改与初中历史教学和高考都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在努力地推行高中新课改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由于实践时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单纯的应试教育而缺乏学习基础,我们不得不对学生初中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补课。
一方面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高考对历史细节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近年来这种考察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就造成了三维目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成为新课改的理想而不是现实,而高考则成为更多学子难以攀登的空中楼阁。
(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解存在误区,过去我们的课堂灌输式课堂,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更多的历史课堂摇身一变,变成了表演型课堂,这种做法在大奖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比课件的华丽精美,比活动的充分与否,而不管学生的实际程度,甚至为了活动人为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就以上问题看来,新课改出现困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尽管一些客观因素短期内还难以改观,但作为一线教师,發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永往直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反思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出路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要回归课改最本质的问题,即我们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课改应是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而教学有效的前提还必须是教学有趣,有趣不能简单理解为课堂花样多,有趣应当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出发,把学生引向一个未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这种世界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好奇和神秘,这种世界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前进的动力,这种世界驱散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一堂优秀的课往往是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结合,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课堂的内涵,努力打造高中历史“极品”课堂。而引入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强调教师应努力创造具体的场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达到丰富知识,激发情思以达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然而这种情景创设不同于小学生,高中生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时期,我们的情境创造应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提高,通过一种深入的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进入知识的港湾。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八《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呢,教师可以精选两部分材料,一部分摘自美国的怀特计划,一部分摘自英国的凯恩斯计划,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两个计划分别符合哪个国家的利益,并说明理由。这种深入浅出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实地理解了二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各自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和比较问题的方法。
情境创设还要注意与教学的有效性相统一。如在学习《梭伦改革》时,可以创设三组进行辩论学习学生,让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平原派”是既得利益者,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利益;“海岸派”是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最关注的是发展海外贸易,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但为了发展经济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又主张温和的改革;而“山地派”是最激进的,要求进行彻底地社会变革。而“海岸派”和“山地派”因不代表同一阶级,故政见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对贵族专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到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死教知识、硬教方法,通过外力让学生学习,从长远看是不可取的,真正让学生学好历史、爱学历史还必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这种体验仅靠对教材的片面理解是不可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提倡大历史观就是让学生多看几本历史书,多读几本好书,让学生的思维从狭隘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呼吸历史的新鲜空气。而这一点也符合高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并且为以后高校学习打下基础。
现在学生可选择的书很多,老师应当帮学生把把关,特别是能在高中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推荐几本经得住推敲的好书看看,比如读世界史可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中国史可选择一些编的不错的中国通史看看,努力起到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推荐阅读:
春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0-03
期中考试成绩分析与反思06-13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卷08-09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卷08-13
2024秋高一历史人教版期中考试卷07-03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07-09
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卷5则范文06-29
期中政治考试反思与总结07-04
八年级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