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9篇)
1.“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一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怀化市芷江县楠木坪小学艾小平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建立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十分有必要,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来运用语言,求得知识、提高技能,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改变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不足措施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与尝试。通过对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的研究,并远赴课改取得卓越成效的通道四中和安江二完小等学校进行观摩,把他们的成功之处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比同年级其它班级高出一大截。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体会。首先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
2、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完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4 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我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和教研教改研讨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分组,搭配合理。
我所执行的班级有48人,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要保证每组成绩均衡,男女比例适中,性格内向、外向兼有,便于刚开始各小组的竞争。各组中对面坐的应该是成绩相当的,便于互相学习讨论,好差生排着坐便于兵教兵,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和一个记录员,小组成员按成绩好坏排序1—4号,并且规定易题由差生展示,较难题由中等生展示,难题由好生展示,每组展示任务事先由组长按难易程度安排到人,有时教师也可随意指名回答,这样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发言,同时还要对学生发言次数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总结、评比、表扬。小组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标。
2、内容难度适当。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3、把握好合作时机。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能让有效的学习时间流于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我出示练习题:在一条长200米的跑道一边每隔5米植一棵树(两端都要植),一共要植树多少棵?
学生先自主列式计算,教师再将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去掉,提问:这样一共要植树多少棵?植树棵数会有变化吗?这种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测,得出结论。此时安排的小组合作时间为8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验证猜想、交流思想的机会,然后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
4、评价要科学,激励要充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提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提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树立“发言无错”的观念。题目做得不对,就从表达、语言、神态等方面肯定,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批评了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让他明白: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同时还可用不同的竞争法来激励:一是精神鼓励,在课堂活动中,老师让全班同学给积极发言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老师也一定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氛围,带动所有学生。二是物质鼓励,我在黑板左边设置了一个“比一比”专栏,根据小组数设了12栏,在课堂活动中,对于讨论积极,发言积极的学生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的总结、评比和表扬,每周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可发给他们几毛钱的本子、笔等,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每月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要发给他们奖品,还要颁发每月最佳小组的荣誉证书,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这样就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2.“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十分陌生,完全不知道应该讨论什么。记得第一堂课时,当我说下面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时,整个班级异常热闹,大家兴致很高,讨论得十分热烈。但当笔者走进他们的小组时,他们一致沉默,或者所论非所问,甚至有的手舞足蹈、互相推搡,用声高来压过别人,有时两人辩论得脸红脖子粗,而忘了这本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笔者在课后调查时发现,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能为了迎合课改就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环节,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教育指导,要循序渐进地渗透教育。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我以6人为一个小组为例,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召集者、计时员、记录员、噪音控制人、发言人和补充人,并适时转换他们的角色。学生对角色的接受与转化,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纠正,并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自觉分工、主动履行职责,这才能基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建立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①示范法。初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我在每次的合作学习之前,指导其中的一组成员怎样去组织小组成员,怎样去讨论、记录等,让其他学生在看的时候学会合作探究。②比较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时关注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的参与状态。对一些无意义的合作技能要及时给予调控。如:我在一次活动中发现A组在交流学习成果中,其中的3个成员反复重复汇报一样的答案,而B组是由召集人指定1人汇报答案,其余成员进行补充发言。结果是B小组省时有效,A组耗时且低效。在小组展示时,我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合作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哪个小组既省时又有效率,然后把B小组的合作技能及时向全班推广。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选择应用的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待征,许多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似乎每节必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我们需要选择应用。如:在初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一些参考资料上的译文来回答问题,以此为本组加分。而课后的掌握并不理想,对字词的理解不到位或不明白什么叫做文言文的翻译。所以,在初次学习文言文时,应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老师可以做一个示范,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怎样去翻译和怎样去学习文言文。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文言文初次教学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效果要强于学生盲目的合作探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强化养成,更需要实事求是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指导,需要训练和选择性使用,还需要将其视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培养、训练。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与不稳定性,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每学期开始时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技能进行再次培训与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3.“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三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科学。
有的小组全都是优等生,合作讨论时积极认真,气氛热烈;有的小组全是学困生,学习能力薄弱或者自控能力不强,因而无法展开讨论,或者趁机乱说话,做一些和讨论无关的事。
2.小组内“强势”学生独霸话语权。
小组合作中,经常出现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现象。课堂上,当小组合作表演对话时,好学生始终占据主动权,分配角色、设计对话,而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往往是陪衬。进行展示时,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只能说几句简单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滔滔不绝,小组合作俨然变成个人的表演,这显然没有真正达到“合作”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3.课堂喧哗。
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占主导地位,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因而较传统教学而言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也是目前学讲课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小组合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就迫不待地开始讨论起来。小组汇报展示环节,汇报展示的小组认真地进行展示,其他的小组成员有的还在练习要汇报展示的内容;有的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说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课堂混乱。
4.合作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前,教师常会对学生说:“I will give you...minutes.”但是,有时教师所给的时间不合理。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早就讨论完了,可是结束时间还没到,于是就开始说一些和课堂无关的话题;有些时候,结束的时间到了,可是学生们还没讨论完,一组组仍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教师不得一遍遍地喊着“stop”将学生喝停。这些现象都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那么如何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优化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合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这样,一个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不仅在进行合作交流时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还有利于结对帮困活动的开展,减轻老师的负担,明确合作要求和任务,做好示范指导。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对合作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并且进行正确的示范与指导,让学生对语言组织有所准备。例如,在译林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2 Fun time中,设计一个调查活动,用“What do you have?”调查小组内学生拥有的物品,我给出这样的任务要求: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记者。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就不会出现有学生从头至尾一言不发。又如,在译林英语六年级上册Project1中,有一个小组合作制作假日相册并展示的环节,任务开始前我在PPT上给了学生这样的信息:展现形式:S1:Look at our holiday album. This is... (地点) I went there...S2:This is...I went...S3:This is...I went...S4:This is...I went...这样,不仅可以平均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时间,还可以给一些反应慢、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的语言提示,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潜力,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2.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共同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明白整个小组是一个集体,每个成员都要为这个组贡献力量,如果掉队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其次,教师要培养小组长。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
3.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依靠小组长这个小助手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每堂课,我会给各小组长发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例表见下),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分项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调动每位组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科学分配合作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时间安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恰当的时间合作,每堂课前教师都要精心计算好需要的时间。例如,在译林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5 “How old are you?”中,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对话活动,四人一小组表演,三人分别扮演三位小朋友,
一人扮演服务员他们选择合适的玩具,这里要计算好学生分配角色的时间、涉及对话的时间、练习的时间,显然一两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让他们一两分钟完成,那么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引导,确保每个小组将时间花在学习和语言运用上,要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实现目标。
4.“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四
几 点 体 会
太小:鲁明会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 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助 于学生提高头口表达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 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的 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重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 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 学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预习、阅读、作文等)引入了小组合 作,在合作活动中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发言评优秀、赠红花等)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 动、合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 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 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并 能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 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组 内找到自信。
例如:教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 生命》,讲到文章准确而又生动的 语言时,我让学生以第二段为例,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 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在这个环节中当中,我让学生采用四人 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讨论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有的说: “茁壮成长”写出小瓜苗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说:“„冲破‟、„不屈‟ 体现小瓜苗生命力的顽强;”有的说:“„仅仅‟写出了小瓜苗在没有阳 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对生命的执着;”也有的说:“„竞然‟突出了 我的惊喜。”这样一来,学生的发言基本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之间进行 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充分感受到“我能行”的学习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当好“导演”,学生当好 “演员”的角色,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学中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尊重独特见解,充 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 转化,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书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课文,审视机会,审 视 人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 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表达自己对课文,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和体会,使蕴藏在学生心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因此,语文 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少,训练不够充分 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懒于开口,过分依懒老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相沟通,相互认识,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学生中的 个别差异,缩小两级分化,有助于因材需教。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比较大,我 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合作 交流。
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上,争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七 刀切“”一言堂“的弊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 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 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讲评中,我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 组织学生写同一题材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次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体育运动项目,评讲时,要让 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 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项目中(跑步、跳高、跳远等)的感受。在学生小组合作 讲评的基础上,我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存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 放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评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设计好目标检测题,让学生单独完成练习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语文问题 :如阅读短文,培养语文创新阅读能力,或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扩写、缩写等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阅读规律: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想后怎样表达。在充分发表自己 的意见同时,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养成合作精神,增强了责任心,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的能力。
5.“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五
职务:教师 学科:语文 年段:低段 豫章小学 万欢
所谓“小组合作循环日记”(以下简称“循环日记”)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从每周一到每周五,每天由一位同学完成一篇日记,循环往复,周周不间断。我班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尝试写“小组合作循环日记”。我根据全班男女生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将全班分成12个合作小组,每小组五人,以组为单位,选定一名写作能力较强,课外阅读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孩子担任小组长,每天依次由一名同学完成一篇日记。每四个循环,全班进行一次评比,评出“最佳小组合作循环日记”、“优秀循环日记”“进步之星”等奖项。训练两年多来,效果甚佳,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谈谈开展了“小组合作循环日记”之后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天写日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易事,最大的障碍是:缺少趣味性、缺乏恒心。学生一般都是开始跃跃欲试,中间草草了事,后来便忘了写日记。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常常是绞尽脑汁地寻找素材,可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还是语言干瘪,内容空洞。为了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我首先从形式上改变了人手一本日记本,每日一记的书写模式,尝试着引导学生写“循环日记”。这种新的书写方式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也大大降低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一周一篇循环日记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于是便很容易的产生了写作的愿望。好强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都期盼着把这篇日记写好,希望自己的日记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称赞。有了这种竞争意识,每组的五位同学,都能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赶超同组的任何一个人。实践证明,正是如此,学生的日记书写认真,从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作业。每周一次的循环日记,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特别留心、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搜集写作素材。长此以往地进行写作训练,写作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在互相学习中提高写作水平,拓宽写作思路。
分小组写循环日记,由于小组内五个同学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例如,每周一先由各小组组长领头,他们写的日记的内容和质量对组员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我对组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的日记不论从书写质量,还是内容上,必须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依次下去,等到周末,日记也就轮到了学困生的手中。有了前面四篇日记作范例,学困生再下笔就心中有数了。另外,每位学生在写日记之前还可以仔细阅读本组其他同学的日记,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扣开了生活的大门,也找到了作文的活水源泉,不断产生作文的思想内容,作文的思路才真正打开了。如有位同学写了《我的表妹——莎莎》一文,小组内其它的同学也以写人为主,陆续写出了《妈妈的眼睛》、《老师的微笑》、《弟弟》等一篇篇人物个性突出的好日记。还有一位同学以《老师,您知道吗?》为题,敞开心扉,把自己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并寻求老师的帮助。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看后纷纷把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日记的形式告诉老师。有写班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的,有写对老师的喜欢、钦佩之情的,有反映班里的不良现象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更亲密了。
三、学会评价别人的日记,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6.“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其实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 很多时候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 根本达不到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应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得这一学习方式真正地开展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是我们英语教师应深思、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解合作学习内涵, 教师正确定位角色
理念引发行动,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的正确理念对于它的有效开展尤为关键。所谓合作学习, 其概念界定是:以小组为单位, 有目的地针对某些问题组织学习, 充分发挥小组的组织力量, 运用“合作”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取消教师一手包办的教学方式。叶圣陶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是一门语言, 尤其适合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间的相互督促学习, 避免了教师不能整堂课照顾检测所有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 让学生们在小组实践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 进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当然学生合作学习并不等于让教师袖手旁观,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当好活动的引导者, 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展开活动, 就好比教师是船长, 学生们就是一个个水手, “众人划桨把船开”, 最后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科学组成小组成员, 合理布置课前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一般来说小组以4~6人为宜, 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这样才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而小组中组员的情况可各不相同, 这样有利于组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例如, 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份问卷, 问卷内容可以是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与英语方面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根据问卷的情况与学生平日的表现分成四人小组, 并让小组成员取一个有意义的英文名。每组中的1, 2, 3, 4号, 1号可以为每组的组长, 3、4号可为每组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成员, 教师可根据讨论题目的难易来提问组中成员, 一堂课结束后, 由教师和每组中的记录员进行评分, 奖励团体或个人, 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共同参与, 一起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决不能有“吃大锅饭”的想法,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精心备课, 除了备教案外还应有每个学时的预习案, 把一些预习要求、即将掌握的知识点等罗列在讲义上, 在新授知识的前一天分发给学生,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并做好记录, 然后在新课中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这样既节约时间目标性又强, 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责任感。
三、课堂学习“活而有序”, 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一定不能因为需要这种形式的展现而采取这种方式, 而是确实因为出现了新的知识或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时, 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例如英语听力课上, 部分同学可能因为一时紧张, 无法集中注意力, 教师就可以先采用小组共同获取信息的方法, 再过渡到个人独立去完成听力内容,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语法课上, 先让小组讨论总结语法规律,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语音课上, 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小组相互纠音, 再由教师进行指导朗读;等等。但必须指出的是:课堂上所有这些活动的展开, 都要遵循“活而不乱”的原则。教师可以控制整个局面, 每个小组都由组长组织, 由记录员记录组中成员的观点和意见, 再由汇报员进行全班交流, 一切活动应有条理并且达成目的。当然活动开展的条理性应该是每堂课上培养出来的, 绝不能是作秀。
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课上也听懂了, 但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家长反映:自己对于英语一窍不通怎督促孩子;教师反映:班上学生太多, 无法进行一对一检查辅导。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进行课后知识的消化。例如:由组长对组员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测检查, 如检查背书情况, 检查单词的默写, 检查语言点的掌握, 并做好记录。由于组员人数少组长完全可以胜任, 教师只需查看记录本并关心几个重点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当天的作业、考试卷等批完后组中先自行讨论, 不能解决的再在课堂上解决。
7.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篇七
课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应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探究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价值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科学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促进作用
三、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改革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讨论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四、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碰撞和沟通同行,达到共创
小组讨论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讨论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讨论结果是对是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表达,最终是受益者。同时,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协调与合作中提高学习质量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而"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方式被广泛的重视和采用,有利于改变了传统课堂中静态和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能逐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讨论”会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文学荣编著.《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委员会主办.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4]《新课程教学案例》.《南北桥杂志社》.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
8.“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八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也发生变化。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在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教师们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那坡县在2006年由国家教育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实施的“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活动中,用7年的时间研究“参与式”教学。我个人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现象,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本人就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率现象进行反思,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只是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来进行,不管问题大小、深浅、难度高低,都拿来小组讨论,结果出现场面热闹,气氛活跃的现象,而实际上学生都只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没有真正的做到讨论,发挥不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其学习结果只是同学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无法进一步探讨,甚至出现争执闹剧。或者小组讨论内容过于简单,结论一目了然,学生在合作时,就会不加思考,无所事事。以上现象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效的教学方式,使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化。
二、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在现实教学课堂实践中,前后座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最常见的,这样分组模式虽然简便易行,但是人员搭配不合理,无法让学生们进行自由优化组合、相互促进。因为教室学生座位一般是按个子高矮和男女生相互搭配来安排,学生本身存在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现象。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配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另外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也不具体,职责界定模糊,造成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事可做,出现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裕
有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看气氛活跃,实则如一盘散沙。有时学生才讨论了30、40秒钟,还没有什么结论,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学生积极性正浓、探讨交流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就终止合作时间了。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还有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给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四、用合作代替思考
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教师把学生分好几个小组,让每个学生把内容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
五、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主要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学优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平等关系。
五、教师指导作用不到位
参与式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
六、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9.学讲方式下的合作学习探究 篇九
学讲方式是师生互动交流创造性的基础, 不仅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一在数学实验操作时, 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 也需要实验”。数学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情, 合作学习是数学实验教学较好的方法。如教学椭圆的定义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椭圆图形的认识, 介绍椭圆定义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椭圆的图形语言进行探讨。课前准备绘画椭圆的工具和材料, 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下画出椭圆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加强数学交流,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在类比推理时, 组织合作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 类比推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可以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数学中遇到类比定义、类比性质、类比方法等都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例如学习双曲线时, 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定义说出双曲线的定义。回顾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 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推导双曲线的方程;若{an}为等差数列, 且k+l=m+n, (k, l, m, n∈N) *, 则ak+al=am+an。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时可以类比等差数列的这个性质;在平面几何里, 有“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 求它的内切半径r”, 类比方法求解“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 求它的内切球的半径r”。类比推理是理智的桥梁,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在章节或专题复习时, 组织合作学习
在数学章节或专题复习时, 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整理知识,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导数内容后, 组织合作学习, 由学生画出导数知识结构图, 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圆锥曲线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描绘圆锥曲线逻辑联系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在高三复习完三角函数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总结本专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深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在分类讨论时, 组织小组学习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 含有参数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心思缜密, 有条理性,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问题的严谨性和数学素养。
五在解答一题多解问题时,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波利亚指出: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一题多解是数学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当的反思,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解法1:根据点B和F2的坐标, 写出直线BF2的方程, 然后与椭圆联立方程组表示出点A与点C的坐标, 利用F1C⊥AB求出离心率e的值。
解法2:设点A的坐标为 (m, n) , 知点C的坐标为 (-m, n) , 由F1C⊥AB, 可以表示出点A的坐标, 然后把点A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 求出离心率e。
【“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07-11
小组发展的阶段及方式07-14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10-14
历史小组合作学习06-15
小组合作学习英语07-23
中学小组合作学习07-3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10-09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06-12
小组合作学习考核细则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