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2024-10-21

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共17篇)(共17篇)

1.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一

论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校环境主要由包括教师、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与孩子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和社会教育的缺位,造成了特别是农村滋生了许多问题儿童,尤其以“留守儿童”为主。在这种客观现实存在和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尽最大努力打造好学校的育人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而深远。

1、教师师德建设

学校育人环境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任何再豪华的校园硬件设施,也无法与“学深”“品正”的教师相比。

当前,农村教师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师德丞得进一步加强。教师本应淡泊名利、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然而,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教师忽视业务学习,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酗酒、赌博、甚至收受钱物。一些教师更是把讽刺、挖苦、体罚学生当作“教学手段”,使孩子身心受损。同时,个别教师与新课改格格不入。教学老一套,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不能探究新知识、新教法,工作上敬业守时,而教学效率及业绩上却自我感觉“良好”。只要晋升到高级,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校在岗位上等老、养老。

而作为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接近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接近先进事迹。让其在感受中升华自我。

2、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农村中小学此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偏于硬件建设,而不太注意隐性精神文化建设。注重了外部的美化,而忽略了挖掘以本校为主的自主品牌文化的打造。学校的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趋于形式化,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有了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而缺少配套的“头脑”。另一方面,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美好校园,画几幅画、栽几棵风景树、搞几次活动。多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形象、一个模式,缺少能体现本校育人理念、涵盖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在校生绝佳的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场所。学校应抓住这块天地,充分利用好使之成为孩子学知识、练能力的发挥地。

目前,农村老教师较多,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较慢。在教学中存在沿袭老一套教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校安排布置班级文化,就以为是把“学习园地”布置一下,贴上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挂上些学生的手工制作,就有了“班级文化”。再者,班级文化出现了公式化的倾向。他搞一个“书法天地”,我来一个“书法展示台”;他有一个“手工制作区”,我出一个“手工作品展示”。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新意,缺少了对本班学情、生情相结合的实用性。无法起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助推学生身心发展服务的目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体系,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做扎实。如何利用好它们的关系,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长期应思考的问题。

论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广阳镇竹园学校

赵学洋

2009-5-10

2.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二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 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 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1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2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 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 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 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 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3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 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 使设计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 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 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 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 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 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 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 在计算机出现前, 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 并进行搭建试验, 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 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 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 显然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 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 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 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 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 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 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 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 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 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 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 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 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 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 近年来, 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 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 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 因此, 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 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 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 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 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 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 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 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 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 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 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 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 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 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 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 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 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 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 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 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 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 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 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 张雪青.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2]刘岩, 叶禄新, 肖巳洋.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和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1) .

3.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三

[关键词]教学环境 教学场所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40-02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课堂教学,选择好教学环境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及观察学生在不同教学场所的反应的形式来诠释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场所的改变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以下是笔者对本校高二年级四个专业(旅游、财会、机电、计算机)共计83人的问卷调查分专业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一、职业类学校教学要求的特殊性决定教学环境变化的必要性

职业类学校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职业类高中学校的学生基本是初中阶段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英语学习方面缺乏信心的学生。这就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学目的的特殊性:职业类学校面对的是希望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并能在毕业后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学生。因此,教学应该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导向。

3. 社会要求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较高基本素质的高级技工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再学习能力,符合“终生学习”的需要。

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传统的在教室里进行的常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厌倦,教室的环境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让学生产生一种厌恶情绪。而在新环境下,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新鲜感和好奇心是拓展学生求知欲的有力推手。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为代表的认知法教学中也提及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所以转换教学环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二、职业类学校的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为转换课堂教学环境,运用交际法和认知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性

使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运用交际法和认知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性。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认知教学法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发现规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反对听说领先,主张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要能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并对错误进行分析疏导,只改主要错误,反对有错必纠。必要时可利用母语,允许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和翻译。广泛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职业类学校拥有大量的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为转换课堂教学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大量的时间都在训练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实训室,这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环境,也是学生在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真实工作的场景。模拟真实场景下的语言运用更能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功能,打破学生固有的语言习惯。

本课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善于交际等特点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这些课程的教授地点都选在了实训车间和多媒体教室。教师在选择学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被激发,课堂学习是否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是否学有所得,课堂气氛是否积极热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被调动,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

在实训教室,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直观教具、实训设备来教学生识别物体的对应英文,真正运用“在做中学”,体现语言的原始功能。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在操作机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不认识的英文操作文字或缩写,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体现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语言的交际性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场景下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目标语言来进行情景交际,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学生在边做边说的过程中也避免发生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的问题。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及影音文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拍摄学生在实训教室进行分组练习的相关视频,全班同学共同观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感觉比较新鲜有趣,课堂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愉快;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学会主动积极思考,增加自己的学习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和专业相关的“有用”的语言知识。

总之,转换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教学场所的改变,利用好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从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继秀等主编.课程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汉澜,王道俊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谢丰.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2,(2):89.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篇四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其一,要注意及时而客观的学习及实验评价;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尽力备好鼠妇,对于我这里的学生,捉鼠妇的好奇心有,但极少学生能捉够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里有,捉不到,一个班有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抓到三五只,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学生很容易准备的材料――小鲮鱼,这样保证了每组都能参与。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同学就会对生物课有失落感,一节课尽是看别人学习探究,改材料后学生也很喜欢小鲮鱼,很有成功感,气氛热情高涨,更自觉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提高生物学的兴趣。

课前还让学生把采集小鲮鱼或买鱼的过程用相机录下来,让学生体验小鲮鱼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鱼买鱼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事半功倍。生物学贴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技能时,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渐出真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篇五

第一、通过对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影响的了解,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第二、了解全球环境污染的问题,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型能源的重要性。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2、从教学过程看:

从大纲要求来看,该节从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污染严重,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和新能源的重要性。通过石油和酒精燃烧实验现象对比,引导学生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通过酒精和氢气的燃烧产物探究,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再对产物进行对比,选择较清洁的燃料。从辨证的角度,认识各种燃料的优缺点,合理地选择燃料。

总之,实验探究燃料燃烧的产物和对环境的影响是教学的主线,讨论与合作是主要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联系实际地学会选择清洁燃料,树立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

本节课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形式。对这一节的处理,我是这样想的,先通过汽油和酒精燃烧实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燃料对环境影响不同,自发选择清洁的燃料,再通过讨论和探究学习酒精和氢气等清洁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再专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这一节的内容,结合我的教学特点及自己学生的特点,这样的安排,应该会比教参的安排效果好些。

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讲的是很浅的,但对培养学生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很有意义,若不能给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共同讨论,本身学生就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知识,强行记忆的内容远大于理解的内容。并且,这一节,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多,课标的要求也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多给学生们自主探究得结论,会比单纯介绍内容要学生背下一些死常识效果好些。

也许,会有老师问,这样一个内容也要浪费一节课时间,值得?我想,一节课下来,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得结论,同时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很值得。

很自然,会有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自然会有人认为,为何不少讲点,拿出时间给学生去记去背?这节的知识点又不多。

是的,知识点不多,但学生会把这节内容看成可有可无的,很难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问题,认识到不同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反正,还有一个课时,专门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有什么不好呢?

不同的课,会有不同的安排,对于物质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抽象的概念,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对这些知识点很明确的教学内容,我一般也是采取多让学生练,争取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当堂课的知识点。对于一些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尽量提供机会给学生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篇六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

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7.区域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七

1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环境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处于其所在的外在环境之中, 这种外在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认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1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在上层建筑,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时上层建筑也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因此, 区域的政治因素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人民的生活相对贫困。在打败“四人帮”之后, 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原来的阶级斗争改为了政治民主和改革开放, 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特区, 由于政治因素的促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导致了深圳由原来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大城市。可见, 政治因素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1.2 经济因素

在政治条件稳定的条件下,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在20世纪初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 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这种萧条的经济环境中, 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国外对于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减少也纷纷倒闭。可见, 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影响之大。目前, 我国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并且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法律发展较为迅速, 具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政治环境。但是, 与此相对的却是我国区域经济多变的经济环境, 这些区域经济环境是影响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区域经济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2 区域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因素有很多, 本文主要根据我市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分析影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因素, 本文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2.1 融资难束缚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许多区域的银行等进入机构大多将资金贷款给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产品提供, 或者大型的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融资较难,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往往具有许多“地下钱庄”性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本文对10家企业调查中发现, 10家企业中只有1家的企业贷款数额有所提高, 而其他的9家企业中有5家仅仅维持去年的贷款水平, 另外4家则贷款数额有所减少。这种数据显示的并不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需要融资和资金的周转, 而是因为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发现, 在企业短期资金的筹集方面, 往往通过地下钱庄的方式进行解决, 一家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为2000万, 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只有800万元, 而另外的1200万元中有400万元是由亲友拆借的方式筹集的, 另外800万元则是由地下钱庄通过高利贷的形式获得的。因此, 由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导致了中小企业生产风险和发展的滞涨, 本文认为应该改良我国的区域金融体系,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帮助。

2.2 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必然发生, 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大幅度上涨, 这就使原来以成本低廉靠出口维持生计的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在国际市场中, 我国的产品以价格低廉为主要核心竞争力, 占领了大量的国际市场,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成本上升较快, 这样就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乏力。通过调查企业, 发现在1到9月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5%, 其中上涨最快的就是钢材原料和化学原料, 钢材价格上涨了30%, 最为明显。对于一些加工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讲, 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更大。通过调查一家肉类加工厂, 猪肉价格在2010年上半年由14元每公斤上涨到了19元每公斤, 而肉类加工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因为肉类价格的上涨而上涨相应的比例, 这就造成了这个肉类加工厂的亏损和减产, 带来了许多员工的失业。除了生产资料的成本上升之外, 劳动力的工资也在不断的上升。由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 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 使得我国传统上的低廉劳动力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对于大城市中的企业更是如此, 大城市中对于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要求较高, 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3 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区域经济环境恶化,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

在我国的大量中小企业中有许多是依靠出口而赚得利润的。在2010年1月份以来, 我市的出口情况和形势比较稳定, 比去年同时期增长79%, 通过调查就会发现这种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船舶和重型机械的出口, 而以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的加工业出口数量则大幅度的下降了。再加上2010年10月,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 导致我国产品出国之后的价格继续上涨, 很难占领国际市场, 这对我国出口型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困难和困境。这些困境既来自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同时也来自于区域环境的调控。但是, 最核心的问题出自于企业产业、产品的结构升级、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技术能力创新性较差。所以, 面对上述的困境, 企业应该在区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前提下, 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调整, 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 发挥自己的优势, 把被动变成主动的地位, 把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契机, 转变方式,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政府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行政服务

企业的发展应该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有利于企业, 增强企业发展的自信心。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在两方面完成:首先, 政策的支持。目前, 国家出台了许多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如税费减免、融资担保、工商登记注册等。比如漯河市郾城区共取消、清理各项行政审批及收费项目37项, 降低收费标准16项;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累计减免各类税费985万元, 为全民创业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 政府加大了财政方面的支持。政府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财力的支持, 不能够全面解决企业的所有的问题,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 能够增加企业的发展的信心和发展的环境, 通过增加财政支持, 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的作用, 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3.2 进行区域金融体制改革,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通过区域内的经济资源的共享, 由政府出面, 提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接的有效性, 政府部门提高其协调的能力, 在为银行的融资进行保障;其次, 提高政府的担保力度, 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进行更高额度的贷款, 不断的增加信贷的投入, 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进行优先的支持, 帮助中小企业不断的扩大规模, 提高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商品的质量, 通过发行集合债以及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等多种形式实现直接融资。

3.3 政府出面进行国际谈判, 解决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问题

外贸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引导和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指导, 利用企业的远期结售汇、开展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 减少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和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震动和效益的下降。同时, 企业应该不断地健全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开展密切的合作, 指导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 不断地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现与跨国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业华, 乔大鹏.探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J].山西师大学报.2008, (11) .

8.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革新;现代数字电路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学校数字电路教学也在不断的革新,更加贴近生活并符合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学生毕业后能找到适合工作岗位做铺垫。通过加强现代中职数字化教学,将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技工人才。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中职数字电路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中职学校数字电路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书本理论上的知识,而实验的动手教学却更新得比较慢,导致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从事工作时却无法利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第一时间更新电路教学模式,了解更多前沿的电路科学研发和新的电路知识。

1、中职数字电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数制转换、编码与逻辑代数;(2)门电路;(3)组合逻辑电路;(4)时序逻辑电路;(5)脉冲电路;(6)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等。数字电路是由许多的逻辑门组成的复杂电路,与模拟电路相比,它主要进行数字信号的处理(即信号以0和1,两个状态表示),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强。由于它具有逻辑运算和逻辑处理功能,所以又称数字逻辑电路。一个数字系统一般由控制部件和运算部件组成,在时脉的驱动下,控制部件控制运算部件完成所要执行的动作。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数字电路可以和模拟电路互相连接。现代的数字电路由半导体工艺制成的若干数字集成器件构造而成。在中职的教学上,应该持“做中学、做中教”,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不断的更新所教导的知识,与时俱进。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枯燥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电子产品的制作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主要器件和典型电路,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外部特性和功能,分析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了解其电路的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教师不应该让教导工作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让知识项目化,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利用。

3、项目教学的方法是将从书本上到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到如今信息环境下技术的改良,原本传统教学主要是先通过学生自我预习,老师先示范一次,这样不仅耽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如果教学班级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操作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完成项目所展开的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之以渔,能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4、老师可以通过课后和课前整理有关的课件通过信息手段发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后时间学生也可以学习,可以发一些有关我们生活中有趣的电路知识让学生对电路产生兴趣,教师一步的引导,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是如何得到利用的,学以致用,这都是信息环境下新型的电路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环境下中职数字电路教学模式的革新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中职数字电路教学也要不断的革新才能让学生更加符合当下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中职数字电路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使其更适合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教学。

1、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当代的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件更加的直观、形象,生动地将电路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直观的平面电路图从平面转向立体、从静止的转向生动形象,增加视听冲击。必须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而不是通过牢牢的记忆书本上的识记,但到真正的利用理论知识时却无从下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过硬的操作能力,以及空间立体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校可以实施“任务驱动”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教学任务,又取决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不断地培养出符合当代企业需要的人才,鼓励学生创新。老师在教学上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如果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因为自身缺少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被这个信息时代所淘汰,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大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三、现代数字电路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现代数字电路教导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教导优势上做出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导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利用当代的多媒体制作和整理教学课件、指导教案等,以图文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简化实验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找到突破口,在传授各种实验和实际仪器操作中、各种元器件识别中可以将抽象转化为立体现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导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利用。教师的教导课件上装载了各种广播系统,使教学方式不仅限于枯燥的板书和PPT投影等传统没有视觉冲击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实验课后学生的吸收和知识系统化。教师枯燥的传统教导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学生有自主的研发电路中更深层的电路知识,只要让学生对电路有兴趣,让他们自发的学习。

2、在现代数字电路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发去了解电路的新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老师和教材上的知识,加强自我的动手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立体化用在现实的电路中。老师的教学也在不停的更新,学生也要改善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改去传统的拿来主义,而是主动出击,即时消化学习的难点和学习上的侧重点。比起中学的学习方法,如今更加的独立、更加的明确自己学习的重点,多多去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

3、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不再是局限在学校之中。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却没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到正式上岗工作时却漏洞百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名声,还不利于学生从事电路的有关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和电路有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让他们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现在信息环境下的电路教学只要学校和学生相配合,一通革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字电路教学模式的分析,要求学校不断的革新,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转变,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否则,将在这个信息环境中慢慢的淘汰,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不断的革新自己的教导方法,利用信息化的教导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信息化下的中职教育,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郑光钦.全能 OrCAD 混合电路仿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衣承斌等主编.模拟集成电子技术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9.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九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更应充分体现这一目的。听取了李老师和方老师的课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导学提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我们要真正的实施起来。

3、探究实验是这一节的重点,关键让学生学会制定方法步骤的思路,对于结果与结论在实验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学科学中探究实验的基础,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讨论计划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信息随机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5、在交流过程中,要强化师生之间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10.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

崔敏(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主线,采用视频、课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讨论分析,不仅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环境因素 光合作用强度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教学内容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上看,本节课是对“光合作用”认识的最高点,也是历年高考必然涉及的重要主干知识。它在已学过的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深入地剖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从而体会到环境因素对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本堂课重点探究光照强度等三大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2、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观看视频、ppt展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课堂实验探究,及时加深巩固本节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2 技能目标: 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2.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图); 3.3 情感目标:

1.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 2.体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快乐;

4、教学重难点 4.1 重点:

尝试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4.2 难点:

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曲线图);

5、课程类型:高一新授课

6、教学过程的实施 6.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视频播放一段全球粮食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粮食危机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讨论:及时灌溉、适时施肥、合理密植、一年多熟等。

教师总结: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什么?光合作用强度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6.2 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P.104最后一段文字,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要求思考答出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⑴概念:光合作用强度指光合作用的强弱,也称“光合强度”、“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测定一段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⑵表示方法:①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②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释放O2的量③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6.3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教师引导: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和短暂小议后,提问学生。

教师评价并补充学生的回答:光照强弱、CO2浓度、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此外,含水量、矿质元素、叶龄等也影响着光合作用强度。6.3.1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P.105中的“参考案例”,让学生分步思考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如何观测的? 带着疑问观看教学视频,抽问学生,适度评价。课件展示:(1)实验原理:叶片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间隙中充满了空气;可采取真空渗入法(排除间隙内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不断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中的积累,致使下沉的叶片又逐渐上浮。

跟踪练习1: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来做个练习。

(2003年广东江苏卷)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5毫米见方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做下列处理(见图及图注),这四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

学生回答:C 教师总结:叶片小块需进行光合作用才会浮起,此过程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CO2、H2O等条件。课件分步展示:(2)自变量:光照强度;设置方法:调节台灯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或改变灯的瓦数;因变量:光合作用强度;观测指标:观测同一时间段内被抽去空气的小圆叶片上浮数量。

提示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回答:距离越远,小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少,距离越近,小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

教师补充:前提条件是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相同时间内观察。教师引导:那么我们由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增强

教师总结:光合作用的强度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升高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

实验进一步探究: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是否完美,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提示学生,白炽灯会产生热量,是否对烧杯内水温产生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在白炽灯和烧杯之间放置一玻璃水柱,吸收热量,防止热量对烧杯内水温的影响。

学生回答:也可以使用冷光源。

教师总结:同学们想的很对,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积极思考,开拓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光照强弱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横坐标用光照强度表示,纵坐标用CO2吸收量和释放量来表示光合速率),启迪学生对曲线图进行分析。教师点醒: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CO2释放量表示此时的呼吸强度。AB段、BC段:随着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B点(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B点之后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C点(光饱和点):最适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

简要介绍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有效而适用的措施。跟踪训练2:P.106拓展题光合作用双峰曲线问题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7-10 h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12 h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14-17 h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重点讲清:7-10 h: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增强。C点(午休现象):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14-17 h: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进一步探究:B、D两点光合作用强度都达到了峰值,但D点相对较低,尝试分析其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D点所在的时刻气温继续升高,植物呼吸作用加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增多,因此D点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小于B点。同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略小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3-5℃。(要求学生做好笔记)6.3.2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启迪学生根据上面对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分析思路,尝试完成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绘制,并简要解释。

CO2浓度 要求学生重点分析曲线上的AB段、B点和C点。强调“最适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等表述。

跟踪训练3: 为了提高封闭大棚内作物产量,棚内人工释放CO2应控制在下图中哪一点?()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学生回答:C 教师点醒:为了提高封闭大棚内作物产量,应控制CO2浓度在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时最低CO2浓度。

简要说明应用:农业生产上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可以适当增大植物行间的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6.3.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提问学生: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靠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鼓励学生自行分析曲线。教师点醒: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5℃左右,50℃光合作用停止。

教师引导:温室栽培,如何利用温度来提高光合强度呢?

学生回答:白天调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增加有机物积累。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教师总结:温室栽培,可增大昼夜温差,使有机物多多积累。跟踪训练4:

我国青藏高原农区的小麦产量高,新疆、甘肃等地产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原因是()A.日照较强,昼夜温差较大 B.风力较强,CO2浓度较高

C.日照充足,雨量比较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较少

学生答:A 6.4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重点进行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问题研讨,同学们也多次比较成功地尝试了建立有关数学模型(曲线图的绘制和简单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对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有个深刻的认识。在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其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7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就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表演代替老师的“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代替教师的“灌”,教师只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 “顾问”。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朱红梅,“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J],2009,(11):9-11。

11.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视唱练耳 软件 师生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50-01

随着现代新兴技术在音乐的领域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各种新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占领教学的一席之地甚至更多。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学科,其以听、说、唱、记为主要训练手段,并以钢琴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并且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新生事物丰富多彩,音乐现象日益更新,视唱练耳的教学也开始走向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历史必然。其学科定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无一不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数字化高科技的优势,打造视唱练耳学科的新纪元。作为基础学科,其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吸收容纳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才有可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一点上,我国的视唱练耳学科建设是不落人后的,从历年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的硕果累累就可以看出其成果。可以说,作为某种技术而言,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使视唱练耳的教学更加丰富多样化。

与此同时,从事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进行系统化视唱练耳学习时,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数字化多媒体的引入,无疑是打破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平衡,多媒体作为另一类的教学引领者,进入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1 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师的影响

音乐教师,尤其是视唱练耳教师,对教师本身的综合音乐素养要求极高,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流畅的即兴伴奏能力、基本的指挥功底,对音高、和声的准确辨别能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上好一节视唱练耳课。

数字化多媒体的到来,第一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听音,只是单一的钢琴音色,单一的旋律、多媒体的运用使这些都变得丰富起来;第二使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视唱,只是教师为学生伴奏,学生看着谱子演唱,比较机械化,多媒体的运用使视觉、听觉等感官活跃起来,用更形象的动态画面来诠释作品。相比之下,教师的自身优势在学科的进步中渐渐不甚明显。以笔者为例,2010年以前,笔者上课使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中,学生演唱的音准、节奏、表现力,都需要教师辨别对错,把握分寸,教师实际上在课堂中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2010年开始,笔者开始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教学,视唱部分,对于课堂上重点练习的旋律,笔者都做好样本,学生在视唱时脑子里就对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练耳部分,直接使用听力软件,听什么和检查结果都由电脑完成,教师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成了电脑操作员。另一方面,这些多媒体的操作并不是音乐教师一开始就会的,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电脑系统的操作,熟练掌握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如对音乐制作软件CAKEWALK8.0/9.0、SONARI1.0/2.0、MW3.0风格软件、BAND-IN-A-BOX9.0/10/11等的熟练操作)。这些新生事物对教师来说,产生的压力是很大的,要运用好这些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并非易事,这关系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当于教师需要重新来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但是,这种教学趋势又是不容逆转的,视唱练耳教师还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容的迎接这种改变。

2 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以笔者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无疑是让学生对枯燥的内容重新产生兴趣的做法。虽然面对的是大学生,但在课堂上,还是免不了会出现所有年龄层的学生都会出现的厌学心理,由于视唱练耳归根结底还是一门以练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懒散、开小差,如果学生本身的音乐底子较差则更甚。运用这些新鲜的手法能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能明显感觉到,加入了数字化教学的课堂气氛明显要比不加入的课堂活跃很多,学生由于接触的少,充满了新鲜感,相对的也能较好的去完成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数字化多媒体也有其缺乏人性化的一面,过于程式化,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还是回去关注自己是否能做到电脑对自己的要求。电脑的对错分明,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行自我否定。另外,课后的练习,也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数字化多媒体只能充当钢琴的“帮助者”,学生在心理上还是很大程度的信赖于教师的实际教学。

3 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在师生关系上产生的心理影响

师生关系的远近在教学实践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师生的关系远,课堂气氛冷淡,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甚至还有可能故意破坏,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能力不能较稳的提高,这样的教育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成了摆设,电脑可以完成所有教师的工作,甚至在学生熟悉了视唱练耳软件后,完全可以自己自学。反之,师生的关系近,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能很好的配合教师,教师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这样一个很好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个关系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还是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更好的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数字化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应该是从属于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身份。教师熟练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只是为了更好的传授知识。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运用应该跟随教师,不需要产生退缩心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需要掌握好,更多的是去鼓励学生。

4 结语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兴起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和乐理教学联盟更是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世界上先进的教学软件与设备。作为视唱练耳教师,笔者希望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课堂内容与多媒体的适应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让数字化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易山,王新华.多元语境下的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学科改革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4):140-143.

[2]张岚.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4):72-75.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2.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二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念,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教育理念,教师主体性

教师教育信念是以教师个人工作生活经历、自身知识储备量、学校文化氛围、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共同基础而形成并发展的。“其实质反映了特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不但可以指引着教师做出某些教育行为, 而且是教师评判他人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评价标准。”[1]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着发挥实际效用的可能性, 所以, 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影响着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

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作用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综合来看, 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为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个人教育信念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 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主观意志。外部因素则主要为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是教师教育信念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支持。如果说内部因素是基础, 那么外部因素则是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此着重分析作为外部因素之一的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在教育情境中发挥实效的影响, 从而试图展现学校文化环境在教师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论述之前, 需要明确一个提前, 即教师教育信念虽然具有稳定性, 但此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信念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 在个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下, 会缓慢地发生建构与解构。由此, 在教育情景中起行为指导作用的教师教育信念并非一成不变。外部环境不断与教师的内心发生碰撞, 在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的同时, 又促使着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 或是更加坚定信心, 或是试图改变, 或是选择放弃。

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及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其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生活于其中的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理应自然接受的。此外, 社会通过将其具有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环境中, 从而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特殊性, 是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此时, 学校文化环境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缩影,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

但是, 学校的作用不止于此。从其自身性质来看, 学校是由身负特殊使命的群体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 其中的群体有能力自发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此种文化氛围在具有社会共性的同时, 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反映出存在于特殊社会组织中的群体异于其他群体的一些特征。此种特殊的文化即学校文化。具有教师身份的个体存在于更为真实、具体的学校文化情境之中, 其自身经历、感悟、情绪情感都与学校息息相关。由此, 相较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个人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起到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作用。

“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2]由此可知, 学校文化环境是包含学校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情境。在此情境中, 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是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学校文化, 具有整体性、主流性的特征,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性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际效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发挥都会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但是, 教师作为独立个体, 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 在与其他个体存在共性的同时, 亦具有特殊性。由此, 教师教育信念具有独特性, 并非完全顺应于学校教育理念。

虽然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其联系密不可分, 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被看做是两个自成系统的独立价值观体系。这并不是要将两者的联系分裂, 而是从教师教育信念的特殊性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从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来看, 通常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 其教育信念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弱于学校教育理念。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学校教育理念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范围可轻易涉及整个学校, 对学校的组织建设、长远规划、策略实施、教学计划等都有决定性影响, 对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也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 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其个人具体的工作情境中, 其整体影响力远远弱于学校教育理念。

作为独立价值观体系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信念, 它们之间会存在相融和相异两种情况。当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合时, 或者说, 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能够给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提供或留有空间时, 教师的主体性便可发挥,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育信念指导教育行为, 从而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当两者相悖时, 因为学校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力量强度强于教师教育信念, 所以, 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会受到遏制, 进而遏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从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之间的关系可知, 学校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良好、宽松、平等的文化氛围利于教师不断修正、发展自己教育信念, 并使其发挥最大的正能量, 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并反过来促进学校文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僵化、严苛、等级性的文化氛围只会使教师屈从于权威力量, 从而选择放弃或隐藏自己的教育信念随波逐流, 丧失教师的主体性。由此, 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尤为重要, 其中心任务即为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给予教师更多的表达自我心声的权利和机会;形成自发性的组织帮助教师反思教育实践;为教师实践其教育信念扩展平台, 建立平等性质的组织机构, 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编张敬亚)

参考文献

[1]易凌云, 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5) .

[2]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4) .

[3]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作用[J].教育研究, 2000 (5) .

[4]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研, 2004 (9) .

[5]刘良华.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5) .

13.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三

1.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想一想?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二)、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不到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13亿)、印度(11亿)、美国(2.97亿)、印尼(2.23亿)、巴西(1.81亿)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14亿人口居第二位。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讨论:

a、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01亿。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23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0.32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1.60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2.95亿。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总人口为13.06亿。注:历次人口统计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

3、计划生育

(1)、鼓励晚婚(比法定婚龄晚3年)晚育(24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2)、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中国法定最低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算一算:我国妇女如果20岁结婚生孩子,100年能有几代人? 实行“晚婚”政策,25岁结婚生孩子,100年之内将会有几代人?

同样的人口增长率,人口基数越大,增长的人口越多。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1995年为12%,2000年下降为6.7%;而西方发达国家不到4%。

4、中国的人口特征

(1)、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3)、人口质量不高(4)、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5、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2010年控制在13.6亿以内 2020年控制在14.5亿以内 21世纪中叶15亿以内

以后: 缓慢下降, 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李小平的观点是:中国的长远的人口目标应该确定为:100年后应力求降到8亿并力争更低的水平,无论如何不应高于10亿,200年后降到3亿左右的水平,最多不高于5亿。

(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在所列的主题中选择2至3个主题,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选择以下主题作为讨论的重点:(1)人口增长过快与开垦土地的关系。(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以1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介绍用概念图来分析因果关联的方法,深入剖析土地开垦的根本原因以及最终后果。引导学生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小组完成一个主题。要求建立生态系统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联系,做到科学合理、符合逻辑,深入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人的多种需求:粮食、水、精神需求、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2、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的1/3)对能源需求的压力

对水资源的压力(人均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人均占有量世界排位121位)(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3。

(2)对水资源的压力

虽然水是可再生资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人口增加,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人均水资源就必然会减少。

要维持生活水准,则需要开采更多的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甚至导致水荒。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缺水的农村和城市多。

(3)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1850-1950之间的100年间,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2%。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4%-10%,出现能源危机。

为了满足对能源的需求,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粪便等都成了能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燃料有90%来自于森林,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4)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需要,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制约,不断进行势在掠夺性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5.3、环境破坏及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

例:因治理沙漠化成效显著而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的宁夏沙坡头村 例:发展生态农业

讨论:在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方面,你能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应通过政府行为加以调控。如大力兴办乡镇企业,解决农村闲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目前全世界每天有 16 万人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我们应该明白,农民进城是农民的权利,是必然的趋势,因而政府应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的变迁,而不是横加阻拦或束手无策。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全球人口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人口问题。另外,我们又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利弊讨论中,可以知道,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城市人口问题。面对这些人口问题,我们所采取的对策是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即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板书

第六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与开垦土地的关系。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14.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四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15.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分析 篇十五

2010年, 进贤县进行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八年级教学质量大抽查。这次抽查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的。虽然在这次质量抽查中张公镇中心学校 (记为B校) 综合排名靠前, 但是与综合排名第一的学校 (记为A校) 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笔者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A校的很多教师都曾经在B校任教过,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曾在B校就读过。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A、B两校学生的这种差别呢?

二文献回顾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正在对外部世界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 对很多事物希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对世界又了解不多, 因此, 容易受外部影响。

可是, 对于学习环境的内涵, 教育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钟志贤 (2011) 认为:“所谓学习环境, 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说明了学习环境创设的价值指向或宗旨所在。”显然, 这种理念更强调正面的学习环境。简婕和解月光 (2011) 认为, “学习环境的本质是要对学习活动提供保障”, 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笔者认为, 学生是在感知知识, 提出假想, 验证假想, 调整假想, 再感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满足学生目前需要的学习环境才能有促进学习的作用。故而, 学习环境是指给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 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 如安静舒适的房间, 和睦的家庭关系, 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有关学习环境的文献主题进行了搜索, 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设计学习环境的, 其余是学习环境的理论阐述或学习环境对学习影响的实证性研究。钟志贤 (2011) 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形成以下观点:一是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学的历史源流, 在学习理论上存在建构主义的倾向;二是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如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三是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或体验各种学习“活动”, 秉承“做中学”的理念, 重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 重视导向结果的认知活动过程;四是重视交流、协作、共享和反思, 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五是强调各种制品,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饶振辉 (2006) 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习环境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对六类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 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四类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都高于县普通中学的学生, 而普通中学的学生仅在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上高于省重点中学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1. 参与人员

教育局要求每个学校抽取总人数的10%参加测试, 学生由每个学校自行确定。被试者学了4年英语, 初中入学时的英语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校主要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执教英语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B校或其他农村学校。

2. 研究方式

第一, 测试。这次测试是由教育体育局组织人员单独命题;试卷由听力、笔试组成, 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次测试结果和其他的期中、期末考试的结果是一致的, 并且和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是一致的, 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

第二, 访谈。访谈包括以下问题:

你认为所在的班级怎么样? (了解班级气氛和学习氛围)

如果让你去A/B校读书, 你愿意吗?说说理由。 (旨在了解学生在A/B校就读的想法和他们对A/B校的情感)

你在A校读书, 感到和在以前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了解在A校和B校读书的主观感受)

现在你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吗?你父母比较关心你的学习吗?能不能举个例子? (主要了解家庭对学习的关注情况。)

你认为在A校任教和在B校任教有什么不同? (了解教师是否因学校不同而在教学上有所差别。)

四结果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采用Excel 2003, 按照刘闽碧 (2002) 的方法, 对B校和A校进行了方差显著性分析, 结果如下:

B校平参与考试的学生人数为33人, 平均分为69分, 学生之间分数相差较大;A校参与考试的人数为171人, 平均分为94, 学生之间分数起伏相对较小;单位检验P<0.01, 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平均分的差异采用了“双样本异方差假设”的检验, 双尾检验的结果告诉我们, 两个学校的英语平均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2. 探讨原因

问题1:你觉得所在的班级怎么样?

A校的赵同学:我们班级的班风很好, 大多数同学学习都很自觉;下课后几乎不打闹, 同学关系也很融洽。上课时, 同学们基本保持安静, 尤其是语数外这三门课程。A校的陈同学:我们班很多同学来自农村, 花了很大代价才能来这个学校, 所以我们都比较认真, 如果不比在乡镇读书的小学同学好点的话会遭人笑话的;大多时候不需要老师多说什么, 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如果有问题, 同学不知道, 我们就会去问老师, 老师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办公室。

B校的马同学:我们就怕班主任, 所以很多同学听班主任的课比较认真, 其他学科就不是很认真了;有一次英语老师都气哭了。B校另一个班的同学:我英语85分, 是班上最好的了, 有很多同学不愿听课, 上课打瞌睡;说实话, 我觉得这个英语老师很负责, 也很有水平的。

问题2:如果让你去A/B校读书, 你愿意吗?说说理由。

A校的同学都不愿去B校就读, 他们认为那个中学的教学质量不行。B校的学生告诉笔者, 他们很想去A校就读, 因为教学质量高, 教师好, 负责任。

问题3:你在A校读书, 感到和在以前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曾经在B校就读的A校学生提及:“同学们都很努力, 这里学习厉害的同学很多, 不努力跟不上;在以前的那个学校, 只要稍微努力下就能在全班名列前茅;所以说, 比以前累了, 但是教师激励我们说, 只要在全校进入前100名, 就可以进入本校的重点高中!”他们还提到, 教师有时候还会利用自习课给他们讲解不懂的知识, 教师有激情, 学生自然也很有学习的劲。

问题4:现在你是和你父母住在一起吗?你父母比较关心你的学习吗?能不能举个例子?

B校的赵同学:我和我爷爷住在一起, 我爸爸、妈妈都去温州打工了;每次打电话过来都是问我要不要钱, 吃饱了没有, 叫我不要和同学打架;他们还说, 书没念好没关系, 灵活是很重要的。赵同学的同班李同学:我爸妈都不知道我现在读几年级, 上次还让我读初三要认真点, 别老是出去玩;混个初中毕业证出去打工, 跟他们学做油罐。

A校的郑同学:我和妈妈住在一起, 爸爸有时候要出去处理生意。他们时刻关心我的学习和同学关系, 让我要多努力, 好好学习。

问题5:你认为在A校任教和在B校任教有什么不同?

胡老师:“教学方法还是和以前一样, 但是我们在A校白天几乎都在学校里。我们都感到, 一定要更加努力, 否则站不住脚。在乡下, 我们可以借口学生不行, 但是现在不能这样说了, 给了机会就要好好把握!这里刺激我们前进的是大家都在努力, 否则就容易落后, 我们天天想的都是学生和教学。”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平均分的对比和访谈, 验证了环境对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塑造一个让学生、教师都满意的环境, 这是每个学校都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本文的不足在于不能严格控制学生从其他学校流动到A校;样本的选择不是随机的, 不能体现全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婕、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及其数字化——一种教学论的视角中国[J].电化教育, 2011

[2]刘闽碧.用Excel做T检验与F检验[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饶振辉.学习环境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16.汉语环境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汉语 环境

一、汉语环境对初中英语教学影响

我国初中英语的教学是在中国地域内进行的,是以汉语为基本的交流方式进行英语的教学安排的。由于初中学生在接触英语知识的学习之前早已获得汉语言知识的储备,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汉语的语言体系,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先天的汉语环境的影响。再者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受教师资源的限制,以致造成初中英语老师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几乎全部都是非母语的英语教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认知新事物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以汉语为教学环境的背景下,初中学生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因此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于英语课程学习的信心,甚至会为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初中的英语教学应该重视中国特有的汉语环境,中国化的英语教师要了解该环境下英语学习以及教学的特征,从而使初中的英语教学更加符合我国初中课堂的实际情况,提升我国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1.课堂教学英语。在我国初中的英语的学习中大多数仅仅局限于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因此初中学生很少会以英语为日常交际的语言进行交谈。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英文成绩的调查发现,如果家庭中有以英语为母语的父母,该学生的英语成绩一般比较优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只仅限于在课堂学习英语,学生的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中国英语教师,而以母语是英语的英语教师却极少,并且学生出了课堂,又开始用汉语交流。在英语课堂上的英语学习过程是,学生接受教师的布置的学习任务目标,被动的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由于学生了解在英语课堂上的问题设定,即便可以在英文课堂上交流流畅,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交际环境,学生很难做到应对自如,就这造成了课堂英语。

2.固有漢语思维。由于我国初中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所以不可避免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大脑中固有的汉语思维的影响。尽管初中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创设英语的语言环境,但是这些都难以掩盖汉语的思维模式,所以就形成了披着英语外壳的汉语教学。正所谓学习不同的语言,要运用不同语言的思维。初中的英语教学受制于我国汉语环境的影响,即便初中教师也停留在汉语的思维模式,最典型的表现是通过汉语思维机械的进行英文的翻译,对英文语言的魅力产生了极大的削弱,使初中学生难以学习原汁原味的英文语言。因此来理解英语的涵义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进行思维模式的切换,及时转换到英文的思维模式。

3.英语运用有限。初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有限主要表现在运用的范围与运用的能力两方面。受到我国的汉语环境的影响,即便在英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用流利的英文进行语言沟通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运用的范围非常狭窄,在课下交流当中,无论是学生与英文教师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仍旧是我国的汉语,英文的交流很少用在日常的交际中。另外,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的能力十分有限,其中受到个人英文知识素质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英语的表达的能力会比较强,有的人表达的就会比较弱,这正是典型的用英语只会表达自己会说的,却难以真正的表达个人的思想以及感情。

二、初中英语教学消弱汉语环境影响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比较准确的发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受到我国汉语环境的影响极大,所以在对我国初中学生的英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分析汉语言环境的影响,以此我们才可以采取相关的策略来尽可能的消弱汉语环境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切实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1.通过汉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汉语的学习来激发对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往往是我们学习新事物的出发点,初中学生正处于接触新事物的黄金时期,对于英语的学习非常容易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如果初中学生对某一事物有深厚兴趣就会促进他的自觉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发现,在对初中学生英语的教学课堂上如果过分强调完全脱离汉语以英语为全部教学使用语言的时候,不但起不到课堂的英文教学效果,反而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英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

2.通过文化找到两种语言的共性。汉语与英语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语言,虽然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共性,对于在汉语环境下的英文教学一般都是以初中学生的汉语文化为基础进行的,因此要善于把握两种语言的共性。研究表明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汉语和英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之分;同样的还有,都将词汇的属性色彩分为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如果在对初中学生进行英文教学之前,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就能够对他们的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我国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初中学生予以传授与引导的,所以课堂环境的好坏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架设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来引导学生提高英文知识以及口语交流能力是极为重要。

1.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因此必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注重教学质量提高。

2.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引进现代教学设施。对于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包括读、写、听三种能力的综合的塑造,因此可见英语是实践性较强的语言类学科,在对初中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践课程当中要特别重视课堂的教学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尽量的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为了增强初中学生对于英語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初中学生为主体,善于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引导他们使用英文进行课堂沟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现场沟通。为了使英文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的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互联网进行英语的教学指导,并且根据英语教学的内容可以实现实时更新教学方式、拓展英文教学内容的目的。

3.创设英文会话环境,优化英语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初中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才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因此面对我国的汉语环境下对初中学生的英文教导,教师要积极的帮助初中学生创设良好的英文会话的沟通环境,使他们能够真正达到或者说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极大程度的调动他们对于英文学习的热情,优化他们的英语学习氛围。为了使创设的英文环境更加贴近学生,可以在师生之间组织英文话剧表演,构建西方的话剧舞台特色,以英语的沟通进行角色的扮演。为了是英语会话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要积极引导初中生使用英语进行思考,促进初中学生英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进行英语知识竞猜等活动环境的创设。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在教室内部张贴英文宣传语,并邀请初中学生参与英文黑板报的办理活动。这些创设英文会话环境的做法都可以使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变的浓厚。

参考文献:

[1]马强.母语负迁移对汉语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03).

[2]郭秀华.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J].职业.2010 (29).

[3]辛静.英语对汉语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影响[J].考试周刊. 2010(23).

[4]郭惠香.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5]范晓妮.论汉语环境对英语教与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17).

[6]胡艳萍.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1).

[7]付杨.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2(03).

[8]范晓妮.论汉语环境对英语教与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17).

17.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篇十七

数字环境为图书馆营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信息活动和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复杂知识的检索,对数字环境的提高和对内隐藏的知识的扩展。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营销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的结合正在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1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营销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以及信息活动和传播方式都受到了改变,其也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营销发展的必然结果,图书馆只有在数字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其职能才会得到强化,对开拓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市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的方式是以书本为传播媒介,在新时代下就暴露了其许多缺点,数字环境将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便于保存有利用在网上对其进行开发和整理,更方便传播和使用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了服务。(2)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中信息活动和传播方式的影响。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在图书馆营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营销中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拓展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空间和信息服务手段。信息市场的变化也是快速的,所以数字环境符合了图书馆营销中信息主动传递、快速的特点。

2.2数字环境和图书馆营销是相互联系的,也会相互影响,在固定的情况下数字环境是图书馆营销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使图书馆营销更加人性化,可以让用户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和资料,方便了对信息的搜索,节约了用户的时间。(1)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的复杂信息知识的检索功能影响。传统的.图书馆方式面对庞大的数据和资料时,需要时间整合还会出现错误,数字环境具有涵盖面宽,类型多,跨地域性强等特点,并且可以自动将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不会出现差错,任何地点都可以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2)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内在隐藏知识的扩展影响。对于显性知识来说用户比较容易搜索,但是隐性知识影响了查找,数字环境下可将隐性知识搜索出来,数字环境下可明确读者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和资料建立信息库,挖掘读者的潜力。(3)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图书馆营销只是纸质的书本的营销,而在数字环境下则开拓出了更多的功能,提高了图书馆营销的质量,无论是信息服务的内容还是方式,在整体服务上都有所改变,数字环境为服务营销提供了可营销的产品。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营销的影响在一步步渗透,为图书馆营销提供便利的同时,图书馆营销也应当不断的改革寻找发展的机会,利用数字环境的平台优化自身的服务。

上一篇:古诗文诵读技巧下一篇:功和功率的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