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2024-12-10

经济改革(精选8篇)

1.经济改革 篇一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学习任务:

1:赫鲁晓夫的额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理科选用)

基础训练巩固:1----11题.99页.直通高考:1----8题.25页.课后反思;

2.经济改革 篇二

一、桑弘羊及其经济思想的产生

1. 桑弘羊。

通过对西汉史学资料的追溯可知,桑弘羊是河南洛阳人,生于公元前155年,卒于公元前80年。桑弘羊出生于商人家庭,是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名理财家以及著名的政治家。洛阳是历史上的一座文明古城,自从周公建造洛邑且作为东都以后,洛阳便逐渐地成为一大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由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南北东西各个国家的必经之路,非常适合及便于贸易往来,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洛阳商业的蓬勃发展,直至战国时期,商业便已经发展成为洛阳人的一大主要职业。桑弘羊不仅在商业发达的洛阳成长,并且还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童年时代便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熏染及影响,在其十三岁时,桑弘羊便入宫伴读,其仕宦生涯由此开始。

在西汉初期,即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起来,并且实行郡县制于全国多地区,然而,从中央再到地方,以往旧的割据势力和贵族势力仍然保留着非常强大的力量,他们对各个地区的盐、铁等行业的生产加以把持,具备着“财过王者”的强大经济实力。与此同时,匈奴不断地入侵西汉,使得“赋税既竭,尚且不足以奉战士”、“府库益虚”。桑弘羊在其三十五岁的时候,孔仅、咸阳担任大农盐铁丞,因桑弘羊能“言利”,所以与二人齐名,而且还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信任。在桑弘羊四十岁的时候,孔仅被升职为大农令,由此桑弘羊也升职成大农中丞,并且对均输法加以创立[1]89。

公元前110年开始,桑弘羊任职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对盐铁官营政策加以大力推行,掌握着天下的盐铁。到了公元前100年时,桑弘羊升为大司农,其权限由此得以不断扩大。公元前96年间,桑弘羊被贬职成搜粟都尉,但是仍然对大司农事务加以主持。公元前80年,爆发了“燕王之变”,桑弘羊以“谋反”之罪被灭门。桑弘羊在其在世期间,共从政六十二年,其与汉武帝时期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存在着密切联系。即便是桑弘羊的理财措施中有着诸多弊端存在,而其所实施的理财措施,则为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桑弘羊经济思想的产生。

可以说,无论何种思想均是由其先驱所传给的,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为思想前提,桑弘羊继承商鞅和管仲思想情况也是这样的,其中涉及一脉相承的发展思想的继承性,还有着桑弘羊自身的思想特点,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其一,桑弘羊经济思想发展及继承了《管子》的经济思想精华。在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中,桑弘羊言必称《管子》,在当时其不仅是具体运用《管子》经济思想的奠定代表,并且还进一步发展了《管子》经济思想。桑弘羊非常重视《管子》经济思想,更重要的是桑弘羊将该思想运用到了经济实践中。其二,治国理财主张———“商君相秦”给了桑弘羊极大的启示。桑弘羊非常注重对商鞅历史功绩的推崇,他认为是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国“战胜攻取”、“兵休而国富,兵动而割地”。桑弘羊不仅效法《管子》,并且还效法商鞅,韩非将《管子》与《商君书》称作是“商管之法”,是对治国问题加以谈论的法典,蕴含着尤为丰富的利民富国的经济思想。桑弘羊大力倡导发展经济、利民富国的经济思想,正是对《管子》以及商鞅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且将该思想在各个方面诸如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中应用,并且按照具体生活需求加以更新、调整。更重要的是,桑弘羊作为汉代的富国名臣,其自身所作出的一系列经济实践,不但对《管子》、商鞅和其他先贤的经济思想精华加以继承,并且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中加以发展和创新,使其经济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2]123。

二、桑弘羊经济思想的核心———重商理论

桑弘羊是我国古代积极倡导重商理论的典型代表,其认为“利在势居,不在力耕;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足民何必井田,富国何必用本农”。桑弘羊认为农业并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要想将财利加以取得,其关键就在于术数,重点就在于“势居”,也就是只要将商业的不等价交换运用起来,便能够将城市的优越空间条件利用起来,便能够实现发财致富,并且过上富贵无忧的生活。虽然桑弘羊非常注重商业,但是其并非对工农业的重要性持否定态度,提出了农工商并举的新经济主张,即“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桑弘羊说:“商不出,则宝货决;工不出,作为农用乏。宝货绝,则财用匮;农用乏,则谷不殖。”他认为虽然经济的根本是农业,但是农业与商业以及手工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三者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只有对手工业加以大力发展,才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才能够为农业生产出大量优质的生产工具,只有大力地、重点地发展商业,才可以充分地利用其物资流通,推动封建经济及农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要想真正地实现强兵富国,就应当“通有无之用,开本末之途”,并且使“农工商均各取所欲”。在农工商并利思想上,桑弘羊重新创造了先秦后以农为本的思想,其重商理论是对《管子》、商鞅等学说的发展及继承。

三、桑弘羊的经济改革

从重商的经济核心思想出发,桑弘羊提出了诸多经济改革措施,在西汉政府濒临财政绝境时,他并非是采用开征新税抑或是增加田赋的方法来将财政危机解决,而是积极倡导统一铸造货币,推行酒类、铁类、盐类专卖,创办平准、均输制度等经济改革措施,将处于流通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加以集中,以此实现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目的,达到“足军旅之费,佐百姓之急”的成效。铸钱的铜以及铁、盐等均是山海资源,需要增加征税于这些山海资源,共涉及两类办法,其一是收税法,也就是放任民间酤酒、冶铁、煮盐、铸钱,朝廷征收税收于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其二是专卖法,也就是国家将山海自然资源加以垄断,实行官营专卖于酒类、铁类以及盐类。专卖是最巧妙的“夺之于无形”的一种征税方法,而桑弘羊则正是对该方法予以采用,即在三个方面———酒类、铁类、盐类等,大力推行实施国家专卖政策[3]67。

首先,酒专卖。酒专卖的实施办法与其他专卖的办法有着较大区别,其主要是由政府将酒类生产垄断,而交由私商予以销售,严禁民间私自酿造,而是由政府自行酿酒,这被称作是“酒榷”。总的来说,酒类专卖制度总共实行了十八年,直至盐铁会议后备撤销,更改成酒类征税,大约每升酒需要征收四钱的税费。征取酒税以及实施酒专卖是西汉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财政收入。其次,铁专卖。桑弘羊主张直接控制铁生产,如果民间有擅自冶铁者,便将其器物没收,并且对刑罚“钛左趾”加以实行。但凡生产铁的县区,全部设置专门的铁官,主要负责铁器的销售、制造以及铸铁。农民如果需要铁器,应当在铁官处购买。最早的铁工业始于民营,秦代时期便已经出现了铁官,主要负责管理的是贩卖铁器商人及铁业工匠的征税。西汉政府借助于实施铁专卖,能够得到比对商人收税以及铁器手工工匠收税更高的收入。再次,盐专卖。从公元前117年开始,孔仅以及东郭咸阳便首先将盐专卖实施开来,其具体的措施是产盐区人民出资煮盐,所采用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煮盐所使用的“牢盆”则是官府部门所供给,政府作价收购其产品,并且加以统一销售。如果出现私自煮盐及私自售盐的情况,不仅需要将其器物没收,而且还要给予其左足戴六斤重钛之罪[4]112。

桑弘羊倡导将价格当成是轻重关系平衡的工具,由封建政府来运用和管理。为了有效地稳定京师物价,桑弘羊设立了平准机构于京师,该机构掌握着庞大的运输队伍以及巨大的商品。当某种京师物价出现上涨后,便贱价抛售。由此可知,桑弘羊当时已经认识到稳定市场物价对社会稳定及财政收入的作用。另外,均输法的推行与创立是桑弘羊运用商业经济原则,以其商人的独特天赋改革税赋体制的成功尝试。为了便于远方纳贡,桑弘羊便将改革加以实行,也就是创建了均输法,不仅有效地免除了郡国输送贡物的烦难,而且还防止了贡品入京后的损失。与此同时,均输法的实施,还将百姓的负担纳贡赋税大大减轻。

参考文献

[1]魏忠.桑弘羊与柯尔培尔重商思想之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 3 (5) .

[2]芦蕊.桑弘羊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之比较研究[J].新西部, 2011, 3 (8) .

[3]古丽娜.桑弘羊与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比较研究[J].学理论, 2012, 4 (1) .

3.煤炭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改革要点 篇三

摘 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相关科技产业也逐渐成长起来,从而使得国际间的市场经济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由于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给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变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在新纪元到来之时,我国相关煤炭企业该如何实现自身企业效益,在机遇与挑战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对此,本文将着重提出几点煤炭企业改革中的重要思想路线。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企业改革 经济改革

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煤炭企业改革日渐加快,在当下公开、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怎样做到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承担相应经营风险?本文就我国近代煤炭经济改革新内容,根据企业新型经营模式提出相关重点内容,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一、创新煤炭企业内部协调机制

(一)创造条件,优化企业环境

创造完善的煤炭企业管理机制,需要在建立企业良好工作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协调企业内部控制。因此,相关企业管理者应具体做到:第一,建立完善的煤炭企业治理模式,在有效利用中介机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健全相应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理会等公司内外协调制度。在公平、公开的大市场环境下与国外优秀的战略伙伴进行合作,改变过去单调的股权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企业构架,帮助企业自主经营,尽量减少相关政府干预。第二,有效推动组织机构改革体制,从纵横两种体制上进行总体把握,对于纵向改革,要积极推动企业事业部门的管理,有效建立企业“总部-事业部-子公司”三部管理模式,在加强管理宽度的同时,有效加大管理力度。对于横向管理,企业应有效撤销重叠机构,实行总体控制的战略性管理。第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公司内部人力激励制度,在创新聘用制度的同时,加大市场优秀员工选拨,形成有效的员工竞争机制,详细制定人才晋升体制,在改变过去传统激励机制的同时,运用多渠道、多元化的企业模式,实现其股权经营理念。

(二)民主决策,完善风险管理

对于煤炭企业改革经济的重点内容来说,其实质上要求做到民主决策,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应做到:第一,煤炭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其内部管理机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考量,在完善企业规范的同时,设置相应的企业目标,如业务指标、安全指标等。第二,实行对总部以下分支机构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总部以下的专业部门的安全风险评估形势以及相关风险控制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量,多元化、系统化的对下属煤炭部门实行风险管理机制,在实现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定期到其下属机构进行实地考察。第三,实施全面性、持续性的风险管理机制,统一煤炭管理机构,将其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煤炭企业分支机构,不同风险考核,企业内外风险因素进行总体考量。第四,创新风险评估模式,在加强我国煤炭管理企业相关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制定相应预警机制,全面系统对其开展相关监督机制。

二、创新企业管理体制

(一)拟定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构建煤炭企业管理机制,在有效规划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将其与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有效结合。同时,加大企业改革,发挥创造性思维模式,将其新思想、新方法纳入到企业发展目标中来,有效实现煤炭企业新的战略管理机制,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增强煤炭企业相关文化建设体系,全面实现企业人文主义思想理念。采取有效的企业文化发展机制,将质量优质、安全放心、成本控制、加强业务为企业中心思想,用新一代的创新管理思想,全面健全企业以人为本的规范化指导思想。

(三)完善企业绩效核查制度,进行深层次的企业分配管理改革。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有力推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对单位以及个人实施有效的绩效激励体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有效制定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不同岗位不同的工资制度,通过合理分配岗位体系,对“重点岗位、关键性岗位以及特殊岗位”实施不同的工资分配,帮助企业更好的留住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工作。

三、实例分析

如中煤集团即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国家管理体制下的大型煤炭能源公司,其发展历程切实反映了我国煤炭企业经济改革中的重点内容。1999年,我国政府机关决定对中煤集团实施体制改革,对其设立相应董事会,由9名董事共同构建企业内部董事集团,对于中煤集团股权由国家单独经营,由于种种体制的制约,导致中煤集团发展缓慢。直到2001年,我国国务院开始试行新型管理模式。其具体方案是解除中煤集团董事会,免除集团内部相关董事职务并且改变以往中煤集团传统组织结构,对其试行独資企业经营,建立相应董事会。从而给中煤集团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第一,有效避免了企业内部董事与其他管理人员职位重叠,在高度实现其分权机制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个性判断。第二,企业董事科学合理的考察企业经理人才,有效防止董事会以外人员的挑选机制,避免了其意见上不统一的情况出现。第三,对于企业内部风险评估、考核机制、内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考核,帮助企业外部董事更好的发挥其独立的裁判权。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学合理的规划好煤炭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做好企业内部协调工作,可以有效改变以往单一的企业发展格局,在实现企业稳固发展的同时,能够帮助其顺利摆脱传统模式,跟上时代脚步,扭转落后局势,顺利与市场接轨,促进煤炭企业更好的实现经济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菊平.我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12(17).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篇四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

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应注重公平。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关键词:

按劳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凸显;成因错综复杂

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或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则既不能完全按资分配,也不能完全按劳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曾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将出现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并存的现象。这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显然我们不可能还按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今天的实践,而必须重新定义。目前某些西方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积极/ 5

性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利润分享制。就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来说,主要的分配渠道是按劳分配,另一小部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同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非劳动收入。由此可见,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尚且能让劳动者分享利润,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基本分配制度。当然,劳资双方按什么比例分享剩余价值以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这是分配制度如何执行或者说分配原则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现有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

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三、社会上分配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末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处在七上八下的状态。全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不断突出,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呈现出哑铃结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全国居民收入的34%,而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扩大,199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1998—2000年分别是0.456、0.457、0.458。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长过程和大格局中来研究和把握。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看,其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收入分配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把握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如果缺乏法规制度的调整和制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的问题。

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刻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使所有人均等受益。目前,不仅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直接制约了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形成,其他方面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也在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此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曾不同程度存在的泛市场化问题,也对收入分配带来不良影响。

收入调节机制还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问题。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在分配领域,税收制度“提低、扩中、调高”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继续完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还不够浓厚,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仍需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加剧收入分配问题。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为少数人捞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四、改革是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自1980年到2002年,我国的GDP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然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尤其反映在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相当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改革旧有的分配制度体系,也缓解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2010年在“两会”召开前夕对网民说过“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因为分配不公,会招致民怨沸腾,“危及到社会稳定以致政权巩固”。在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用了相当段落阐述了改革收入分配

制度的重要性。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之前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既然是进行改革,我们就必须让所牵扯利益的各方广泛参与,必须给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知情权和表决权。例如,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应该有代表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介入其中。在确定国民经济预算时,全国人大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些措施和办法个个一语中的,但要让它落地,则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督。如果由财政部门自行切割,很难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国人大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至于哪些楼堂馆所、会议、庆典、论坛是慷纳税人之慨,行腐败之事,则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网络、媒体等社会力量,公开信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李太淼.中州学,2008

[2]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罗福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

[3] 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李爽.人民网,2006

[4]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 2011

[5] 谁来主导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2010

[6] 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刘国光 [J] 2003

[7]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 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9]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5.高考专题一经济改革 篇五

中国古代对边疆的治理及民族关系

在对古代民族关系进行材料分析的时候,要紧扣材料问题的中心,大的方向是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战争和冲突也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关于经济制度改革创新

(一)古代重要的改革

1.春秋时,齐桓公运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力强盛,为齐桓公成为首霸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

4.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最高峰。

5.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6.19世纪60—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清朝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地主经济的自救运动),它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19世纪末(1895~1898年)的维新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8.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9.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6.经济改革 篇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贯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体现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

《决定》明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描绘了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重要意义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同时,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

《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中一个重大而鲜明的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正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才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们更要看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我们实施渐进式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各方面也有了相应共识。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对发挥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三、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按照《决定》部署,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的财产权都不可侵犯,都应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按照《决定》要求,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也不健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搭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要让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决定》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这些重要举措针对性很强,有利于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权力要下去,标准要定好,监管要上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税制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之间在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时也要看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包括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决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七)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下大气力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决定》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既要保证政府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八)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今年春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三省秋季又连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这些都警示我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已经刻不容缓。生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决定》的各项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重在实干落实,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经济改革 篇七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 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 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 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 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 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 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 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 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 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 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 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 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 在实践中, 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 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 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 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 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 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 从现在来看, 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 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 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 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 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 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 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 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 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 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 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 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而且, 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 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 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 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 通过以上分析, 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

8.经济改革 篇八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nlc202309040858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上一篇:电话推销员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实习生致实习单位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