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总结(精选8篇)
1.医学免疫学总结 篇一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免疫学复习要点总结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2.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3.固有免疫:先天性,非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有免疫记忆。T细胞、B细胞。
4.免疫应答:识别、活化、效应。
5.胚胎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有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免疫耐受。T细胞克隆中枢耐受因阴性选择。
6.免疫原性:诱导产生抗体。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7.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特异性。
T细胞抗原表位:T细胞受体TCR,必需MHC分子参与。
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受体BCR,无需MHC分子参与。
交叉反应:不平行。
8.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B+T.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B.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
异种抗原:另一物种。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不同个体。
独特性抗原:抗体作为抗原。
9.胸腺:T细胞。新生期摘除: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受损。
骨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受损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缺陷。
淋巴结:免疫应答主要场所。
脾:产生抗体主要器官,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10.B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BCR.特征性:mIg.活化辅助受体:CD19.T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TCR.特征性:TCR-CD3复合体。
11.CD4+T细胞:Th,辅助性,受MHCⅡ(外源性)限制。
CD8+T细胞:Tc/CTL,杀伤性,受MHCⅠ(内源性)限制。
Th1细胞:Th0、IL-12→Th1→Tc,分泌IL-
2、IFN-γ、LTα,参与细胞免疫。
Th2细胞:Th0、IL-4→Th2→Ab,分泌IL-
4、IL-
5、IL-
6、IL-
10、IL-13,参与体液免疫。
12.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
1、IL-
6、TNF-α和炎症介质)。
13.NK细胞:通过IgG介导ADCC,表达TCR-、mIg-、CD56+、CD16+.活化受体KAR、抑制受体KIR.14.体液免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细胞免疫测定: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15.免疫球蛋白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抗体Ab.轻链L:κ型、λ型。重链H:根据重链恒定区分IgM、IgD、IgG、IgA、IgE,是Ig分类的依据。
16.IgG:最小,唯一能通过胎盘,含量最高,晚期抗感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M:最早出现,分子量最大,天然的血型抗体,早期抗感染、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A:分泌片。
IgD:B细胞分化的标志。
IgE:最晚出现,含量最少,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变态反应。
17.补体:C1分子量最大,C3含量最高,D因子分子量最小、含量最低。
C3b/C4b有吞噬调理作用。
18.经典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旁路(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MBL途径:C3转化酶、C5转化酶同经典途径。
19.细胞因子无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注射的为γⅡ)、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TNF-α和LTα可直接杀伤细胞。
20.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HLAⅠ的轻链。(HLA=MHC)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高度相关。
21.Ⅰ型超敏反应:IgE,嗜酸性粒负反馈,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IgG、IgM,血、Graves病。
Ⅲ型超敏反应:IgG,Arthus反应、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T细胞、CTL,感染性迟发型(结核性损伤)、接触性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22.自身抗原:晶状体、眼葡萄膜色素抗原、精子、甲状腺球蛋白。
隐蔽抗原属自身抗原。
23.B细胞缺陷: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
T细胞缺陷:DiGeorge综合征。
24.同种移植排斥反应:超急性(预先存在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急性(最常见)、慢性。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中含足够数量免疫细胞。
25.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菌种鉴定、ABO血型鉴定、肥达试验、瑞特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O试验ASO、类风湿因子RF检测。
26.放射免疫:最灵敏。
免疫印迹(Western):定性或定量。
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最佳。
2.医学免疫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藏族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 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教学试点单位, 自2010 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西藏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 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 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 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 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西藏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 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 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 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 重理论教学, 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 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还表现在质量上, 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 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 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 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 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 过程单调, 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 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 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 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 增加了1 个验证性实验和1 个综合性实验, 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 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 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 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 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 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 Point (PPT) 传送给学生, 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讨论和答疑, 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 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 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 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 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 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 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2012 级和2013 级各25 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 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 为对照组;2013 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 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 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 见表1。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 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 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 (P<0.05) 。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 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 多与理论教师互动, 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 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 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 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 :118-120.
[2]时文艳, 郑家庆, 赵良中, 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0) :265-266.
[3]李雪璐, 朱红, 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 :5344-5345.
[4]朱兆玲, 周红, 李美玉, 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4) :524-526.
[5]朱敏侠, 刘晓丽, 李杨, 等.从藏族学生生理学考试评价思考考试组卷与试题库建设中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4) :100-102.
3.医学免疫学教学有感 篇三
关键词 免疫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2]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3]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l一572.
4.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 篇四
理论课讲义
免疫教研室:郑静第一次课: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首先简要介绍免疫学教研室,然后从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及其应用入手,进入免疫学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第一节 概 述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是从拉丁文immunitas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免除劳役之意,而后引申为免除瘟疫,意为抵抗病原生物感染,即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中和毒素或病毒。
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 “自己”或“非已”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掌握)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独立于血管体系之外的各级淋巴管道组成。(掌握)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熟悉)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1)、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2)、胸腺
胸腺(thymus)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主要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等。
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掌握)
功能 免疫防御 生理性反应(有益)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病理性反应(有害)超敏反应(过度)等 免疫缺陷病(不足)等 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自身免疫病等
免疫监视 免疫自稳 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突变或畸 变细胞、衰老细胞
通过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
通过免疫调节,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免疫应答的种类(掌握)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应答产生早,无记忆性。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包括: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
以鼠疫、天花、艾滋这三种烈性传染病引出免疫学的出现:免疫学是在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东晋时代~19世纪)
“人痘苗”和“牛痘苗”的研究,经过人类近180年努力,1979年10月26日,经WHO专家鉴定,世界上最后一位天花病人全愈后没有新发病例发生,WHO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8世纪~20世纪中叶)
传染病原因微生物学说;建立体外分离细菌成功使得人工制备疫苗有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疫苗的发展和使用;开创人工被动免疫疗法;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发现免疫溶菌现象;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提出了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 世纪)
免疫学开始全新的免疫学理论;提出B细胞、T细胞、T细胞亚群的概念;发现血型细胞相嵌现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发现白蛋白、α、β、γ球蛋白4个主要部分,并发现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区;发现Ig多态化;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证明了Ig单体四肽链结构,分析了氨基酸的序列和分子空间构型,找出了肽链功能区的划分等重大进展;提出免疫网络学说;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
20世纪免疫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成就,16 个项目20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趋势
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人们正在努力探讨生物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免疫的自身稳定机制。
第二次课:第二章 抗原
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以“生活中同学们接触到的哪些物质属于抗原”这个问题引出本次课内容。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掌握)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二、抗原的两个特性(掌握)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就是抗原能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大分子载体能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掌握)
抗原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还取决于机体针对该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另外还与该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等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相对分子质量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常在 10kD以上,而低于5kD 的无机物一般免疫原性较弱。
2.化学性质及结构复杂性
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多数蛋白质都是良好的抗原,多糖也是重要的天然抗原。如细菌的荚膜及胞壁,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
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4.物理性状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是受遗传控制的,不同种属针对同一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应答能力有明显差异。
(二)生理因素
一般情况下,青壮年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幼年和老年动物强;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抗体生成水平高,但是妊娠期免疫应答的能力会受到显著抑制;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也可影响其免疫应答能力,此外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或抑制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除上述因素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其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以及是否使用免疫佐剂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性:
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是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
如果某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机体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免疫细胞在胚胎期及发育的微环境中从未与之接触过,则会被机体视为“异己”物质。
1.异种物质 如细菌、病毒、真菌、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蛋白质等。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就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种系关系越近,则免疫原性就越弱。
2.同种异体物质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不同,所以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同种异体物质也可以是抗原物质。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等。
3.自身物质 自身物质一般无免疫原性,但是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就会视为“非己”,因而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又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1.抗原表位(epitope)概念(掌握)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2.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结构特点分类
线性表位:指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残基片段所形成的抗原决定簇,又称顺序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也可存在于分子表面。构象表位:指序列上不相连的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
(2)根据分布的部位分类
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具有易接近性,可以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抗原表位,其中个别关键性的表位称为免疫优势表位。
隐蔽性表位:正常情况下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表位,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抗原表位。
(3)按结合抗原受体分类:1.T细胞表位;2.B细胞表位 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掌握)
存在于不同的抗原物质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举实例进行介绍。
利用交叉反应的原理对一些疾病进行血清学辅助诊断,交叉反应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第四节 抗原种类及医学中重要的抗原(熟悉)
一、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联系临床实例,以故事、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异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病原微 5 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外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动物血清来源的抗毒素)、异种器官移植物、花粉等。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如人类的红细胞抗原、HLA、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抗原等。
3.自身抗原 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就可以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1)隐蔽性自身抗原 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组织成分,如脑、葡萄膜色素蛋白、晶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2)修饰性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成分由于受到微生物感染、外伤、电离辐射、以及一些化学因素如药物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或者由于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使内部的抗原表位暴露出来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成为“异已”物质,显示出免疫原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又如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
(二)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细胞的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大多数天然抗原,血细胞、细菌、外毒素等均属于TD-Ag。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Ag)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T细胞辅助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抗原。(三)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外源性抗原 是在抗原提呈细胞以外合成的抗原,包括细胞外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等。
2.内源性抗原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蛋白质的抗原,包括自身抗原、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异种抗原,均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2.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处理后,使其丧失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3.动物免疫血清 用类毒素免疫动物,采动物的免疫血清,经纯化浓缩后制备的。4.异嗜性抗原
5.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了解)
一、超抗原
二、佐剂(adjuvant)
三、丝裂原
第三次课: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以抗毒素及抗体发现的故事为基础,引出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掌握):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ntibody,Ab)(掌握):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掌握)
一、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 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 L)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一)重链和轻链
1.重链(heavy chain ,H链):免疫球蛋白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5 kD。重链可分为γ、α、μ、δ和ε链,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或5个同种型,即IgG、IgA、IgM、IgD和IgE。
2.轻链(light chain,L链):免疫球蛋白轻链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约为25 kD。轻链分为κ链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κ型和λ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重链和轻链V区(分别称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或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分别为CDR1、CDR2和CDR3。V区中CDR之外的区域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重链和轻链C区分别称为CH和CL。各类Ig的C区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如激活补体,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
(一)结构域的结构
IgG、IgA、IgD重链C区有CH1、CH2、CH3三个结构域,IgM和IgE重链C区有CH1、CH2、CH3、CH4四个结构域。
(二)功能区的功能
1.VH和VL: 是Ig分子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2.CL和CH1: 遗传标志所在。3.IgG的CH2和IgM的CH3: 有补体C1q的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IgG的CH2可通过胎盘。
4.CH3或CH4: 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
(三)铰链区
绞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绞链区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IgD、IgG、IgA有绞链区,IgM和IgE则无。
三、其他结构
1.连接链(joining chain,J链):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IgA二聚体和IgM五聚体均含J链。
2.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又称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SP为一含糖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SIgA)。SP的作用是:使IgA分泌到黏膜表面,发挥黏膜免疫作用;可保护SIgA绞链区,使其免遭蛋白水解酶降解。
四、水解片段
IgG酶解后的比较 水解酶 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作用位点
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重链近N端
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重链近C端
水解片段及其功能
(1)两个相同的Fab段:可与抗原结合
(2)一个Fc段: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1)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2)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无生物学作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类:在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内,根据Ig重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即γ、α、μ、δ、ε链;与此对应的Ig分为5类(class),即IgG、IgA、IgM、IgD、IgE。(熟悉)
2.亚类 :同一类免疫球蛋白中,根据其重链抗原性以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亚类(subclass)。IgG有IgG1~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1和IgA2两个亚类;IgM有IgM1和IgM2两个亚类;IgD和IgE尚未发现亚类。
3.型:在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内,根据Ig轻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可将Ig轻链分为2种:κ和λ,与此对应的免疫球蛋白分为κ型和λ型(type)。
4.亚型:同一型免疫球蛋白中,根据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又可分为亚型(subtype)。例如λ链190氨基酸为亮氨酸时,称OZ(+);为精氨酸时,称OZ(-)。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了解)
1.同种型(isotype)2.同种异型(allotype)3.独特型(idiotype,Id)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掌握)
一、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其CH2和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从而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即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 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即ADCC效应。
4.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
5.穿过胎盘和黏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SIgA能通过黏膜上皮细胞分布于外分泌液中,除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外,也经初乳输送给婴儿,为其提供自然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6.免疫调节作用 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IgG多为单体,半衰期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能通过胎盘,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型。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凝聚的IgA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分泌型IgA(S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具有重要的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是防御黏膜表面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初乳中SIgA含量最高,新生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过程。
4.IgE:又称亲细胞抗体。含量最低,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此外,IgE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5.IgD: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后来出现mIgD,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
第四节 人工抗体的制备
一、多克隆抗体(熟悉)
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
二、单克隆抗体
1.定义(熟悉):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为某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优点:结构均
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3.应用(了解):1)作为诊断用试剂: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肿瘤、淋巴鉴定分群等。
2)疾病的防治:抑制器官移植排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三、基因工程抗体(了解)
人-鼠嵌合抗体、改型抗体或称CDR移植抗体、双特异性抗体、Fab抗体。
第四次课:第八章 免疫应答
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抗原、抗体的概念,说明学习了抗原、抗体之后来看一下究竟抗原进入机体内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后,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掌握)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后的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效应的过程。
免疫反应(reaction):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识别“自己”与“非己”,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质,保护机体免受异己抗原的侵袭。
免疫应答分类:根据应答特性、结果、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类型。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场所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是在外周免疫器官,特别是淋巴结和脾脏。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外周免疫器官,其组织结构、应答过程及结局等均具有自身特点。
1.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个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并在遗传基因调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
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抗原提呈和识别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提呈和特异性识别;2.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细胞因子、抗体等)发挥作用的阶段。(掌握)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效应性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通常由TD-Ag诱发。可分为三个阶段:①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②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③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熟悉)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识别(antigen recignition),这是T细胞活化的第一步。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是指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MHC限制性。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及其机制不同。
树突状细胞(DC)是激活初始T细胞的最重要APC。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 细胞活化
接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特异性识别结合于MHC分子凹槽中的抗原肽,由CD3将信号传入胞内。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即共刺激信号: APC和T细胞表面多对协同刺激分子(如B7/CD28、LFA-1/ ICAM-1或ICAM-
2、CD2/ LFA-3等)相互作用。其中CD28/B7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参与T细胞的激活。
CTLA4与CD28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分子与B7的亲和力比CD28高约20倍,与B7结合可启动抑制性信号,从而有效制约特异性T细胞过度增殖。3.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除上述双信号外,T细胞的充分活化还有赖于细胞因子参与。活化的APC和T细胞可分泌IL-
1、IL-
2、IL-6,IL-12等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在T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细胞经迅速增殖4-5天后,分化为可高表达效应分子(包括膜分子和分泌型细胞因子等)的效应T细胞(Th细胞或CTL)。同时,部分活化的T细胞可分化为长寿命记忆性T细胞,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其中最重要者为IL-2。
+ 1.CD4 T细胞的增殖分化
+ 2.CD8 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三、T细胞的效应功能
(一)效应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合成并分泌多种效应分子 如细胞毒素(穿孔素、颗粒酶等)、各种蛋白酶、细胞因子等。
2.膜分子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发生明显改变
不同类型效应T细胞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其生物学效应及机制各异。
(二)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Th1细胞对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三)CTL细胞的效应功能
CTL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病毒、某些胞内寄生菌等)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效应性CTL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后,细胞内亚细胞结构极化,在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狭小空间,使CTL分泌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而不影响邻近正常细胞。
CTL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与FasL途径。(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抗胞内感染作用 2.抗肿瘤免疫
3.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4.引起免疫损伤
(五)效应性T细胞的转归
在免疫应答晚期病原体被清除,而活化、增殖的效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仅留少数长寿的记忆淋巴细胞进行再循环,使免疫系统恢复平衡。当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记忆淋巴细胞可迅速被激活而产生应答。
1.活化、增殖的效应性T细胞被清除 2.产生记忆性T细胞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是指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细胞。免疫应答第5天,由效应性T细胞转化而成的抗原特异性记忆性Th细胞的产生达到高峰。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成熟的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循环,若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而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B细胞应答的过程随刺激机体的抗原种类不同而各异。在TD抗原刺激下,B细胞应答依赖Th细胞辅助(通常为Th2细胞);在TI抗原刺激下,B细胞可直接产生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熟悉)(一)识别阶段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细胞针对TD抗原的应答需抗原特异性T细胞辅助。
B细胞经由BCR识别抗原,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激活有两个作用:
①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经Igα/Igβ向B细胞内传递抗原刺激信号;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一刺激信号。
②BCR特异性结合抗原,通过内化作用将其摄入胞内,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膜上供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2.B细胞和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辅助,这一协助需要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①B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②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此阶段包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活化、增殖与分化为效应细胞或浆细胞的过程。
1.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①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启动第一信号,并由Igα/Igβ将信号传入B细胞内。
②B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CD19/CD21/CD81组成B细胞活化共受体复合物,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B细胞激活有赖于T细胞辅助,通过B细胞与Th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B细胞获得其活化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如CD40/CD40L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二刺激信号。3)细胞因子的作用
2.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三)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1.中和作用 2.调理作用
3.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5.抗体参与超敏反应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了解)
根据激活B细胞方式的不同,可将TI抗原分为TI-1和TI-2。1.TI-1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 高剂量TI-1抗原(如LPS),经丝裂原受体与B细胞结合可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B细胞,故将其称为B细胞丝裂原。
但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原亲和力成熟及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
2.TI-2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
+TI抗原主要激活CD5B1细胞,所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不能诱导抗体类型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和记忆性B细胞形成(即无免疫记忆)。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掌握)
(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初次应答是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Ag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Ab。
抗体产生的过程: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
其特点是:①潜伏期长(1—2周),Ab产生慢 ②IgM为主,亲和力低 ③产量低,维持时间短。
(二)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初次应答后,数日至数年,机体再次接触相同Ag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回忆性反应。特点:①潜伏期短(2—3天),Ab产生快 ②IgG为主,亲和力高 ③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第五次课:第九章 超敏反应
对基础免疫进行复习后,进入临床免疫之一超敏反应的学习。从生活中的过敏现象说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某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在体内特异性结合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过程。超敏反应的发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原物质的刺激;二是机体的反应性。诱导超敏反应发生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掌握)
Gell和Coombs1963年提出,按发生的机理,将超敏反应分为4型(了解): Ⅰ型超敏反应称为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例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贫血等;
Ⅲ型超敏反应称为免疫复合物型,例如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超敏反应称为迟发型,例如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超敏反应。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Ⅳ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这些超敏反应疾病很少是单一型的,往往是混合型, 可表现为以某一型为主。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Ⅰ型超敏反应(typeⅠhypersensitivity)特点是:①发作快,消退亦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②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患者对某些抗原易产生IgE抗体,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根据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速度差异,可分为速发相和迟发相。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
1.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有机碘化合物
2.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动物皮毛、昆虫毒液 3.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等 4.某些酶类物质:枯草菌溶素
(二)IgE及其受体
1.IgE抗体,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具有较强的亲细胞性。正常时,机体内IgE含量很低,发生I型超敏反应时含量显著升高。
2.IgE受体,现已发现有两种与IgE结合的受体,即FcRI和FcRII。FcRI为高亲和性受体,FcRII为低亲和性受体。FcRI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FcRII即CD23分子,分布比较广泛,可表达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上。
(三)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是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受体。这类细胞活化后可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颗粒蛋白、酶类物质、PAF、LTs、组胺等,参与炎症反应。表面结合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
二、发生机制(熟悉)(一)机体致敏
致敏阶段指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生IgE抗体,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结合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的阶段。致敏阶段可维持数月或更长。(二)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后释放活性介质产生生物学效应,其释放的活性介质有两类,即预先存在于颗粒内的介质和新合成的介质。这些介质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为:①扩张小血管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②刺激平滑肌收缩;③促进黏膜腺体分泌;④趋化炎症细胞和促进局部炎症反应。
(四)局部或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发生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细胞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即刻/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
三、临床常见疾病(要求掌握病名并熟悉其临床)(一)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为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附:初次注射也可发生的原因:①空气吸入青霉菌孢子;②注射器被青霉素污染(使用注射过青霉素的注射器)。青霉素常规皮试,阳性者禁用 紧急抢救:肾上腺素
2.血清过敏性休克:破伤风抗毒素(TAT)等。常规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疗法。(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最常见者为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变应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主要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具有明显性季节性和地区性。花粉季节前脱敏疗法常能收到较好效果。(三)胃肠道过敏反应:
食入鱼、虾、蛋乳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机制:胃肠道sIgA、蛋白水解酶缺乏。(四)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有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多由药物性、食物性或吸入性变应原诱发。
三、防治原则(掌握总的原则,了解详细的治疗方法)(熟悉)
应从两方面考虑(变应原,机体反应性),一方面尽可能找出变应原,避免与其再次接触;另一方面,阻断或干扰变态反应的某些环节、从而防止其发生发展。
(一)检出变应原并避免与其接触
详问病史,并可通过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的体外检测加以判断。
(二)脱敏疗法
采用特异性变应原通过注射或其它途径多次接触患者,以提高机体对致敏原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患者接触较大剂量变应原也不发生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注射脱敏,少量多次短间隔注射抗毒素,消耗IgE。该法仅能暂时维持疗效,一定时期后将恢复致敏状态。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口服脱敏:少量,逐渐增量(食物)
机制:改变抗原接种途径,产生大量的IgG,使变应原与IgG结合,从而阻断变应原与IgE的结合,降低IgE抗体应答。
(三)药物治疗
1.抑制抗原抗体结合,阿司匹林
2.抑制介质释放,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3.拮抗生物活性介质,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乙酰水杨酸 4.改善器官反应 葡萄糖酸钙、Vitc、糖皮质激素
(四)免疫新疗法
1.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 2.人源化抗IgE单抗
5.医学免疫学总结 篇五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能够发挥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NK细胞 B.NKT细胞 C.CTL细胞 D.Treg细胞 E.巨噬细胞
2.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A.胸腺 B.骨髓 C.淋巴结 D.腔上囊 E.阑尾
3.主要起调节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为()A.Th1 B.Th2 C.Th17 D.Tfh E.Treg
4.介导I型超敏反应速发相反应的最主要血管活性介质是()A.组胺 B.白三烯 C.细胞因子 D.腺苷酸环化酶 E.血小板活化因子
5.下列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脂多糖 B.免疫血清 C.细菌外毒素 D.青霉素降解产物 E.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6.sIgA的分子特性,正确的是()A.是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 B.是主要分布于外分泌液的抗体 C.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 D.是在感染中最早合成的抗体 E.是五聚体
7.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类型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8.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9.可以同时表达MHCI类和II类分子的细胞是()A.嗜碱性粒细胞 B.红细胞 C.肥大细胞 D.中心粒细胞 E.B细胞
10.天然血型抗体的类别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11.在黏膜表面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抗体是()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2.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在()A.Fc段 B.Fab段 C.CH1段 D.CH2段 E.CL段
13.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抗原决定簇 E.抗原受体
14.HLA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A.T细胞表面 B.APC表面 C.红细胞表面 D.肝细胞表面 E.神经细胞表面 15.抗原的异物性是指()A.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B.同种异体物质 C.异种物质
D.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E.成分与自身相异或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16.细菌缺乏下列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的是()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17.大肠埃希菌在食品卫生细菌学方面的重要性在于()A.大肠埃希菌能产生肠毒素
B.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各种腹泻
C.大肠埃希菌是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D.常作为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E.以上都不是
18.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引起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外毒素血症
19.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A.血液 B.脑 C.肌肉 D.骨骼 E.口腔
20.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除外()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EB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21.关于病毒,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 B.专性细胞内寄生 C.对干扰素敏感 D.同时含有DNA和RNA E.耐冷不耐热
22.破伤风梭菌形态生物学特性为()A.抗酸染色阳性
B.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位于菌体中央
C.是革兰阳性菌,顶端芽胞,周身鞭毛,无荚膜 D.对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E.芽胞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23.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24.下列无动力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 B.伤寒沙门菌 C.大肠埃希菌 D.痢疾志贺菌 E.奇异变形杆菌
25.毒性作用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 B.白喉外毒素 C.霍乱肠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葡菌肠毒素
26.杀灭芽孢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27.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A.血液 B.皮肤 C.口腔 D.肠道 E.尿道
28.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A.白假丝酵母菌 B.曲霉菌 C.毛霉菌 D.皮肤癣菌 E.新生隐球菌 29.一女性患阴道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是()
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假丝酵母菌 E.梅毒螺旋体
30.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体、生物活性等性状最典型的细菌生长期是()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E.以上均可
31.流感病毒吸附细胞的结构是()A.衣壳 B.包膜 C.血凝素 D.神经氨酸酶 E.GP120
32.与抗吞噬作用无关的物质是()A.葡萄球菌A蛋白(SPA)B.K抗原 C.LPS D.Vi抗原 E.M蛋白
33.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类脂A E.脂蛋白
34.真菌对下列因素抵抗力不强的是()A.干燥 B.阳光 C.紫外线 D.湿热 E.磺胺
35.下列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的是()A.螺旋体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放线菌
36.下列细菌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最强的是,()A.肺炎链球菌 B.A群链球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淋病奈瑟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37.可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梭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霍乱弧菌 E.脑膜炎球菌
38.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细菌是,()A.表皮葡萄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布氏杆菌 D.绿脓杆菌
E.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39.在沙门菌属的致病特性中,正确的是()A.伤寒沙门菌只对人致病 B.沙门菌食物中毒常出现慢性带菌者 C.沙门菌败血症多见于胃肠炎后
D.肠热症的恢复主要依赖牢固的体液免疫 E.以上都不对
40.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磷壁酸 B.外膜 C.肽聚糖 D.多聚糖 E.中介体
41.下列抗生素对支原体不敏感的是()A.链霉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强力霉素
42.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是()A.支原体 B.衣原体 C.螺旋体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43.梅毒的病原体是()A.雅司螺旋体 B.钩端螺旋体 C.伯氏疏螺旋体 D.奋森螺旋体
E.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44.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透明质酸酶 E.磷壁酸
45.霍乱弧菌致病的原因是()A.细菌通过菌毛粘附于肠壁,造成炎症 B.细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C.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引起肠液过度分泌 D.内毒素使肠壁痉挛,引起上吐下泻 E.以上都不是
46.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芽孢 E.脂磷壁酸
47.病毒核心的主要成分是()A.A蛋白质 B.脂类 C.脂多糖 D.核酸 E.磷酸
48.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磷壁酸 B.外膜 C.肽聚糖 D.多聚糖 E.中介体
49.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不包括()A.发热 B.白细胞反应
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D.DIC E.休克
50.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病毒 D.支原体
6.医学免疫学总结 篇六
【摘要】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的教育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注重医学免疫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快速提高,才对于培养出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有着极大影响。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医学免疫教学不断创新。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问题对策
受到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够现代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根据当前大部分职业医学院校的教材来看,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通常是被编订一个教材中的,其中,医学免疫学的课时占比是30%,但是较多本科医学院校是将上述三个知识点分开的,从而出现教材不够现代化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将上述三个知识点看作是一样的课程,从而造成概念相互混淆、内容系统性不强和学习难度较高等问题,大大降低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同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免疫学应用、临床免疫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学生没有全方位的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各种知识,从而给学生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二)教材的层次性不够
医学专业涉及的专业有药学、高护、临床等多个方面,并且,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使用的教材层次性不够,理论知识、实验项目联系不多,从而无法体现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特点,给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影响。
(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需要提升与创新
目前,教学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健全,是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都是影响医学免疫学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另外,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受到重视,从而大大降低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一)编制合适的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免疫学是非常前沿的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存的相关问题,编制合适的教材,并增强医学免疫写教材的层次性、专业性等,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最终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优化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并注重新知识、新进展和新技术等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逐渐渗透,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有着极大影响。例如:医学免疫学知识体系的完善,需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拓展,并提高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实践应用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不断创新,对于促进医学免疫学专业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全面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师的各种素质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辅助作用,因此,想要有效解决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注重教师各种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指导。首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科研联系在一起,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掌握更多教学方法,从而在实践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其次,充分现代教学资源,通过PPT、Flash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思维、构建更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三)构建完善、科学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评估机制
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情况下,医学免疫学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评估机制的科学、完善构建,才能更好的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水平。目前,对比赛、演讲、听课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并加强实验操作方面的考核,对于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进一步创新有着极大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下,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等,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等,才能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7.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经验浅析 篇七
一、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有: 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性和疾病诊治方式等的分析与研究。其便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损伤性疾病等类型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为其诊治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对于现代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来说, 尤为重要, 与流行病学、医学检验之间的联系紧密, 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繁杂, 不易于学生的记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质量较差,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
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 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的创新。
二、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呆板。不适应与当前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被动、框架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 沿袭了教师的思维与观点, 缺乏自我的探索和创新认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提问和讨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疑问和矛盾作为诱饵, 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氛围, 结合教学环境,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教授微生物的分类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微生物为何会致病、致病类型以及是否具备传染性等进行讨论, 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与认识, 然后教师在对其存在的疑问和错误进行纠正解答, 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还让学生深刻理解、认知了微生物的知识。
三、认真专研, 优化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学科。由于新的病原生物不断的出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在其教学过程中, 教学课时的缩短和教才内容的滞后, 不利于以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理解、学习、应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预先专研教学大纲,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以及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同时, 教师要广泛参考、阅读相关的教学资料, 认真、仔细的准备教学课件, 突出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进行免疫力的抗体和补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授其免疫力的概念、特点和免疫过程后, 可适当的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充讲解,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适当的知识扩充和删减, 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在教学内容上会涉及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子等各个领域,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传统的讲授教学, 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其知识要领, 不便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将教学的文本、图像、声音和视屏等有机的结合, 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手段, 将教学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重复性, 同时较大的信息量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率。
五、科研课题和科研实践进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科研课题及其结果直接带进课堂, 让学生接受前沿知识、信息, 使得更好的推动教学。同时, 安排学生及时的进行科研实践,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适当、正确的应用其中, 从而促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学科, 对学生以后的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感知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借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正确、有效的吸收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从而为其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琼.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6:45-46.
[2]秦庆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07:153-154.
[3]冯龙, 郭文涛, 孙颖, 梅雪, 江华, 张小莉.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0:16+18.
8.医学免疫学总结 篇八
摘 要: 留学生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如语言沟通障碍、教育背景的差异、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纪律等。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但其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更新快等特点,使得留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留学生 教学方法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区)。留学生教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内高校教育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目前徐州医学院每年的留学生人数约有100多人,分别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科摩罗、索马里、尼日利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加纳、刚果金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保证留学生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医学留学生教育成败的瓶颈[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承担了所有留学生的医学免疫学课程,它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理论及其方法学的生物医学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免疫学教学内容抽象且日新月异,同时与医学各学科的关系密切,对医学生诊断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教研室根据学校和教研室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1.设置专职教学秘书,健全留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2005年徐州医学院开始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此阶段留学生数量少,教学管理工作完全由教务处负责处理,并没有配备专职的留学生教学工作辅导员。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由教务处管理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学院批准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并下辖教学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全面接收管理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为了保证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安排专职教师担任留学生教学秘书,实时与国际交流学院教学办公室保持联系,及时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理论与实验课课时分配问题等,并及时反馈授课过程中留学生纪律和学习态度、情绪等问题,尽快去除教学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同时教学办公室将其收集的留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学秘书和相关教师,教师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确保留学生吃透课程内容。
2.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教学工作中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校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徐州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振兴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政策举措,选拔专业能力和英语基础好或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作为骨干投入留学生教育事业。第二,加强竞争与激励机制。对留学生任课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如增加出国进修机会,提高课时费等。本教研室响应学校号召,通过多种形式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留学生教学工作中。
2.1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语言是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交集工具。来校学习的留学生英语交流水平几乎相当于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之前教师的授课对象为国内学生,主要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的听读能力较差。加之留学生国别众多,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明显加大,无法与留学生顺畅交流。为了解决交流沟通问题,教研室选拔英语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为留学生授课,并组织教师持续参加由国际教育学院设立的教师英语培训班活动,该培训班由外籍英语教师全英文授课,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习效果显著。另外,教研室多次派出青年教师赴美国参加学习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是保证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授课教师还在多种场合与留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不仅提高了交流的能力,还了解了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了师生感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是个人认真准备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教研活动。它能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序顺利进行。集体备课之前,要求授课教师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要求明确本章节中要求的理解、掌握、熟悉的知识点,收集与该章节密切相关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设计出教案。大量年轻教师参与了免疫学教学活动,他们教学经验欠缺,对临床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有些教师没有临床医学背景,这些情况导致他们在给留学生的授课中倍感吃力。集体备课给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向高年资教师学习的平台,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也可以了解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少走弯路,加快成长速度。只有对授课内容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在英语授课过程中准确流利表达,减少交流障碍,保证教学质量。
免疫学实验准备的技术人员要求参加集体备课。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学免疫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留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在集体备课中,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能够就实验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分沟通,最大限度优化实验步骤,及时发现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3坚持上岗前试讲制度
在教师通过语言训练和课程内容准备之后,还要能够流畅地在课堂上进行表达,才能确保有效的教学效果。试讲是对前期教学准备的一个检验,正式授课前的模拟训练。青年教师通过试讲,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够对教学的总体状况把握有清醒的认识,是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手段之一。
教师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免疫学教学大纲,认真阅读教材,并仔细观摩高年资教师的授课过程。同时要制订教学计划,认真书写教案,明确每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认真设计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方式。
试讲制度的实施能够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真实情况,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积极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信心有非常好的作用。试讲制度能够让带教的高年资老师发现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主动进行指正,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好地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
3.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材、教案等配套材料建设
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教研室已经制定了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并已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日历制度。为配合全英文授课,学院同意教研室申购全英文原版教材,同时教研室广泛收集国内出版编写的医学免疫学英文教材,供授课教师备课授课时使用。但这些并不能完全符合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在仔细甄别各种教材的基础之上,自己编写学习材料和实验讲义发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在这些教学材料中,使用大量清晰简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能指导学生准确操作实验步骤,有利于教学效果巩固。随着留学生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教材和配套的实验课教材。
4.建立教学效果信息反馈体系
优良的教学效果维持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和管理层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在教师、学生与管理单位三者之间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体系。
首先,在留学生教学班级内设置联络员,联络员不仅热爱学习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需求,及时向教学秘书或任课教师及留学生管理单位反馈信息,以便尽早解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保持学习积极性。
其次,针对留学生来源多、基本状况参差不齐的特点,任课教师定期向留学生管理单位通报留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状况和学习情况,尤其对屡教不改、懒散成性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并联合管理部门共同去除不良学习习惯。
再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组织专家督导组,以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教学全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案、教学方法进行检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教研室、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声誉的角度,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对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进行专项工作检查的通知》,并于2013年10月对我校开展MBBS项目专项工作检查。专家组深入免疫学实验教学课堂考察了MBBS项目的教学情况,并对教学情况给予充分肯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体授课老师仍将继续努力,在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让我校留学生医学教育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医学免疫学总结】推荐阅读:
医学免疫学试题06-19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08-19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10-24
学校免疫接种工作总结09-10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总结06-2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06-24
研究生免疫学复习题08-15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自身免疫性疾病10-08
猪免疫程序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