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

2024-07-27

民生财政(12篇)

1.民生财政 篇一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B14工程造价1班

学号:

16330327214

姓名:

佘晓璇

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 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 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加剧,使得“银发经 济”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可达1万亿元,而养老地产在其中占有着不小的比例,这给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余家中、大型房企高调宣布进军或涉足养老地产,如万科、保利、绿城、远 洋、花样年等,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事业部”或“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中国平安等保险企业也纷纷涉足养老地产领域,以期沿长保险产类链。如今,在常规房地产开发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银发经济”日益显示出光明前景的情况下,养老地产已成为市场上的新蓝海。

虽然目前养老地产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地产的社会需求将迅速增长,在相关经营方式不断成熟和服务理念更新转变的带动下,养老型地产业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指出: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养老职业教育为辅,用人单位在岗培训和社会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成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熟悉现代服务理念、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养老护理员达到2万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一线从事护理、康复工作人员培训率100%;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养老服务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者职称的专业人才;养老护理员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占20%以上、技师占2%,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任务措施

(一)扶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城市扶持专业,就读有关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学生按《关于印发广州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市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可向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申请专项资助,支持就读学生奖学金或生活补贴、课程(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增加招生人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区政府)2018年起,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二)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实训平台。2017年依托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全市养老服务培训指导、技能交流平台;各区依托管理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并开展家庭老年人照顾者能力培训。2018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5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建有中等以上院校和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前,推动市属高等医学院校与大型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医养融合研究院,发挥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的功能。(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各区政府)

(三)建立养老从业人员持续教育机制。2017年底建立养老护理员持续教育制度,由市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为在册的护理员提供免费技能提升培训。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转发进一步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政策意见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相应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给予1600元至2500元不等的技能晋升培训补贴。2016年到2020年所需资金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解决,通过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服务业人才入职职业技能培训和在职技能提升培训。(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市财政局、民政局)

(四)设立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工作站。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求职和就业登记公共服务制度。2017年起依托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办养老护理员专场招聘会。2017年在市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立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工作站,推动民政、人社、教育、妇联等部门单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展人才交流、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工作。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服务人员和完成养老护理专业培训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登记制度。将照顾失能老人的亲属纳入养老服务人才服务范围,并依托持续教育机制为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符合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有关规定条件的,照顾者可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鼓励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委托进修、继续教育培训、合作科研项目、定期巡诊、开设讲座等方式提高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继续再教育水平,在职业资格考试、职称晋升上给予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同等待遇,解决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队伍稳定问题。(牵头单位:各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

(五)实施各类人才引进工程。2017年起实施养老服务业引才工程,组织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产业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灵活引进医生、社会工作者等高端人才。继续加强广州市对口支援扶贫协作机制与人力资源市场对接,积极转移引进具备养老护理技能的劳动力。(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协作办、卫计委、发展改革委)

(六)建立养老服务就业和岗位补贴。2017年起,对入职本市经民政部门许可的养老机构,从事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一线工作并与所在单位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在三年合同期满后的一年内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10000元就业补贴资金。对入职本市经民政部门许可的养老机构,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满五年、满十年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20000元的艰苦岗位补贴。以上两项补贴按规定申请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立项资助。(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

(七)实施一线护理人员最低薪酬制度。2017年开始,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享受政府运营资助扶持的养老服务机构一线护理人员实施最低薪酬制度,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薪酬(不含加班费)宜不低于当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工资宜不低于我市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执行情况与市、区财政给予的养老机构运营资助挂钩。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中无固定劳动用工主体的从业人员,符合《广州市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补贴办法》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就业专项资金补贴。(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区政府)

(八)发布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指导目录。市民政局委托社会组织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技能等级和养老服务行业实际情况,自2017年开始发布养老服务从业工资指导目录。自费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小时工资可参考行业工资指导目录。(牵头单位:市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九)加强养老护理员各项保障工作。外地户籍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纳入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可向市住房保障部门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养老护理员列入《广州市积分制入户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积分入户给予加分。继续按现行有关规定落实养老护理员子女入学待遇。各用人单位每年应为一线养老护理员安排健康体检,按照《劳动法》落实劳动保障权利,实施情况纳入养老机构报告范围。大力发展各类养老服务就业维权、服务监管的社会组织,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维权和监督。(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来穗局、住保办)

(十)营造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从2017年起,每年由市民政局委托行业协会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推荐参评省、市“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相关荣誉称号。2017年起,每年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全市百名“最美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评选活动。继续探索实施“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互助服务活动,鼓励低龄老人参与养老服务。(牵头单位:各区政府、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总工会、团市委)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养老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市社会保障工作(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联席会议督办议题,并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与政策引导,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卫生计生、住房保障、来穗人员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扶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招投标竞争性分配资金制度。优化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安排现行生均拨款标准及时拨付资金。充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立项,加大奖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和公益慈善组织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培训服务。

(三)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养老服务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做法经验,以及先进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争做优秀护理人才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就业的浓厚氛围。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困境,目前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己无法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要。而让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实行集中养老,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是不现实的。社区养老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长,借助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老年人在家养老,既能让老年人继续留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得到家人的照顾,也能得到来自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这是在现阶段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据了解,今年,广州市将以保障三无、纯老、独居、孤寡、计划生育特扶、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需求为重点,面向全部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实现全市136个街道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

全市已设立助餐点202个

会上,何镜清通报了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情况。据介绍,广州市成功申报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广州养老服务市民评价分析数据显示,2016年市民对我市养老服务满意率比2015年提高了5%。

目前,广州市11个区及时将购买服务资助、照顾需求评估、设施运营、服务项目补助以及工作经费列入2017部门预算。全市共有111个街(镇)开展助餐配餐服务,设立助餐点202个,累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63.2万人次。其中,黄埔区设立供餐点145个,为全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和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爱心午餐,2016年累计15万人次受益,截至今年1月末,每天登记就餐人数达2400多人。越秀区、海珠区将“大配餐”服务列入本区2017年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实现全区为老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

创新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黎明指出,今年将筹集1.1亿元用于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试点,重点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体系等试点项目。以保障三无、纯老、独居、孤寡、计划生育特扶、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需求为重点,面向全部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实现全市136个街道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同时通过农村敬老院、邻里互助、流动餐车等渠道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助餐需求。

据市民政局介绍,广州将督促各区、街(镇)尽快成立区综改领导小组和综改办,设立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街镇居家养老服务部,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工作机制。

今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亮点

养老“大配餐”实现全市136个街道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

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集体用餐配送企业、中央厨房和机构,实现助餐配餐服务连锁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在提供营养套餐、就餐专区、送餐上门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供营养咨询、个性化套餐、探访慰问、晚餐等服务。

关爱服务

出台实施加强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措施,拟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关爱地图”,完善定期巡访和主动服务机制,健全社会力量、专业机构、义工和家庭成员多主体作用机制。

医疗保障

引导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提升针对失能、半失能、高龄困难老年人的护理型床位比重,鼓励养老机构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辐射社区和家庭。

资助6万名失能和80周岁以上两类老年人使用平安通,提高特殊困难老年人生活质量。

进一步扩大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覆盖面,确保在年内实现60周岁老年人全覆盖。

总而言之,财政与养老服务的开发息息相关

2.民生财政 篇二

保民生: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破万亿元

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披露, 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突破1万亿元, 合计10509.92亿元, 增长18.1%。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 2011年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包括六项举措, 即: (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2)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3)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 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 (4) 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5)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 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此外, 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

只有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百姓才会有越来越强的幸福感, 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

减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18.5%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还体现在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等重点支出, 努力缩减城乡、地区差距等方面。

财政预算报告披露,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达9884.5亿元, 增长15.2%。其中, 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3938.7亿元, 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406亿元, 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3963.6亿元, 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 增长15.3%。其中, 税收返还5067.99亿元, 增长1.4%;一般性转移支付17336.77亿元, 增长18.5%;专项转移支付14905.24亿元, 增长17.1%。

压经费:“三项经费”不超过2009年规模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 对2011年出国 (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项经费支出按不超过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安排。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 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是一些体制性因素造成的, 如果不改变这种体制, 只是在管理上有所加强, 以后发展的空间有限, 进度上就不能有很高的期望。而一旦配套改革能够推进, 行政成本降低就会出现新局面。

3.民生财政之成长 篇三

对于民生财政,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解释。按照百度百科的阐述,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

民生这个“筐”,怎么去装?又将如何装好?

思路之变

对于民生财政,广西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蔡高根和社保处副处长陈庭均感受很深,因为各自处室的主要职责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

“虽然这些年财政在民生方面投入很大,但是以前的民生欠账太多,对于地方财政来说,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压力还是很大。”陈庭均说。

“说实话,‘民生’怎么界定,确实存在争议,按照我的理解,民生就是直接针对老百姓,受众面比较广的,针对项目的不应该算。”蔡高根说。

对于民生政策,有人评价说,过去可能存在一种误区:就是一味的往里投钱,有撒芝麻盐之嫌,而最终效果怎样,也不好评估。

今年年初,在一次高层论坛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对于民生问题的发言就颇受关注。楼继伟认为,对于政府来说,不能只要碰到民生问题就要去做,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目前仍有很多民生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约束,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

对于民生投入,难点在于政府过去已经做出很多承诺,特别是在民生方面中长期的承诺。对于民生工作,应该遵守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楼继伟认为,要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而不仅仅关注于结果。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发展,享受发展的成果。

新型扶贫

在广西,财政在民生方面投入思路也已经在寻求突破和改变。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面临非常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1年广西的农村扶贫困难人口为950万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广西将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投入1500亿元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据了解,广西将重点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包括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扶贫攻坚工程、生态扶贫攻坚工程。

其中,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的做法很受关注。该示范区位于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据该乡乡长袁雄宇介绍,该扶贫模式开始于2012年4月,并在全区首创。即以大安乡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解决全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原来扶贫主要通过‘整村推进’的模式,但是区域太窄,很多资源不好协调,现在‘整乡推进’的模式也是建立在产业先行的基础上。”袁雄宇说,“刚开始的时候,工作很不好开展,很多老百姓也不理解,因此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整乡推进’工作指挥部,亲自抓这项工作,同时在老百姓就业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大安乡大安社区的塘官红心香柚示范基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整合资金。示范区项目总体规划投资6.4亿多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0.84亿元(包括财政扶持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异地安置专项资金等),整合行业扶贫资金3.26亿元,整合社会帮扶贫资金0.83亿元,整合信贷扶贫资金0.19亿元,群众自筹1.28亿元。

“资金整合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扶贫效果最大化。”袁雄宇介绍,2012年全乡人均增收520元,增长17.5%,实现贫困户脱贫162户648人,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9278人减少至2012年的8751人,减贫速度是往年的两倍以上。

政府购买服务

在政府民生投入中,有一种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应用,即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从大量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将大量公共服务“接手”过去。

蔡高根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政府拿钱买机制。变“养人办事”为“购买服务”,降低财政民生支出中的“养人”、“养机构”支出比重。

在采访过程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倒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据党委副书记何忠顺介绍,该公司的车队、食堂、运输人员都是从外包出去,原来这一块是很大支出,现在通过公开招标,服务上去了,还能多一块收入。

“思路转变了,效果就截然不同。”何忠顺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同时,对于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职能转变,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从一些基本的、普通的公共服务,到一些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公共服务,如果由政府直接提供,往往比由社会组织提供成本更高。因此,政府从大量非核心、非优势的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一方面可以精兵简政,降低行政成本,遏制腐败;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垄断局面,最终有利于公共服务提高水平,改善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广西来说,民生财政需要重点解决三个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是、县保障能力不平衡。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认为,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赶上发达地区,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可能的。

在全国层面来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一个大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不平衡;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四是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等

因此,权威人士建言,应建立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体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是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遍及全国或跨地区、地方无力承担或不适宜由地方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如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省级政府支出责任侧重于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及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等。市级政府主要提供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市范围内,以及受益溢出本市需要与省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或其地市政府合作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了属于地区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主要在县乡一级政府,当中主要突出其社会管理职能。

二是合理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权分配格局。适当增加下放主体税种一定比例作为基层政府稳定的财力来源。将年度间波动较大、流动性强、地区之间税基分布悬殊的税种作为省、市级财政收入,相应置换收入稳定、区域性强的主体税种作为县乡财政收入,确保县乡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清理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其次,要着力提高转移支付分配方法的科学性。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对转移支付分配可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由上级政府按每个地区人均公共支出标准计算向低于该标准的基层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额,达到人均财力均等化;第二以具体的公共服务项目为对象,规定统一的供给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转移支付额度,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第三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特点,采取实物标准、经费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等,通过转移支付额度给予保障,确立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

4.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民生百姓 篇四

今年以来,***财政局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新一轮对口援疆历史机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聚财,科学理财、文明高效、勤政自律、协作奋进”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县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形势好于预期。同时,克服财政增支项目多、压力大等不利因素影响,科学调度资金,全县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突出、保障有力,实现了时间、任务半年“双过半”。

上半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901万元,完成预算的51.02%,比上年同期增收6397万元,增长60.9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21万元,完成预算的59.87%,增收4428万元,增长72.67%;基金收入完成6380万元,完成预算的41.02%,增收1969万元,增长44.64%。

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5405万元,完成预算的95.20%,比上年同期增支44865万元,增长146.9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3143万元,完成预算的114.91%,增支43888万元,增长150.02%;基金支出完成2262万元,完成预算的14.54%,增支977万元,增长76.03%。

——一般公共服务方面支出10629万元。主要用于各机关事业单位运行支出。

——安全稳定方面支出4617万元。主要用于维稳经费,公检法司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办案经费和购置装备费用,乡村两级阵地建设,社区办公设施建设支出等。

——教科文方面支出20064万元。主要用于学前幼儿园建设,中小学公用经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广播电视农村无线数字覆盖等。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方面支出16966万元。主要用于就业培训,新农保财政补助,新农合补助,基本公共卫生补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等。

——农林水事务方面支出5341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建设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重点防护林工程,庭院经济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等。

—— 城市经济建设和住房保障方面支出15526万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富民安居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0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40000万元。

(一)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21万元,完成全年收入预算的59.87%,比上年同期增收4428万元,增长72.67%,开创了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历史先河。积极培植财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产业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财源贡献力。突出县 域经济、园区经济、企业发展“三个重点”,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经济和财源发展格局。投入5600万元,加大“一园三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财政贴息、担保、补助、奖励等措施,支持在县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地的贷款投放,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倾斜。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并整合捆绑使用,真正把上级政策变成全县的项目和投资,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强化收入征管措施,开展重点税源调查,加大收入稽查力度,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做大财政“蛋糕”。

(二)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让公共财政普惠民生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投入向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体、住房和服务“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基层群众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上半年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8.08%。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上半年投入教育资金19388万元,占总支出的26.15%。一是加大中小学资金投入,保障“两免一补”经费及时拨付,逐年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二是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农村“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等一批建设项目按期动工。三是着力提高幼儿“双语”教育投入力度,基本实现幼儿“双语”教学全覆盖。四是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做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保障,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补助标准。

2、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解决困难群体就业,投入659万元,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投入6995万元,做好五大社会保险保障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为契机,加快“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4791万元,稳步推进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城乡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加快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困难群众看病就医、受灾救助等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1500万元,实施社会福利园区建设工程,推进全县福利事业发展。

3、健全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资金7584万元,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落实政府卫生投入政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二是积极贯彻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每年144元提高至224元,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 全覆盖;加大免疫规划、预防和控制疾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各族群众健康指数。三是加快乡镇医院和基层卫生室建设,改善基层群众就医环境;建立健全现代网络远程诊疗体系,解决医疗技术落后、看病难、找专家难、正确用药难的问题。四是加快发展文体事业。着力推进基层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投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4、加大服务“三农”投入力度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发放方法,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种涉农补贴990万元,优化相关服务,强化专项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位。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农业生产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改良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水利发展。积极稳妥地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投入900万元,积极落实农村公益性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投入1223万元,为农民办理“一揽子”保险;利用1645万元国债资金,做好牙甫泉、艾尔木东、阿拉力等4个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5276 万元,开工建设农村富民安居房6000户;加大投入力度,完成牙甫泉镇、罕南力克镇1631户天然气入户工程;各项惠民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统筹兼顾,着力保障社会稳定支出

保稳定,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在着力支持经济增长,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投入5368万元,积极支持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加大对公检法司的支持力度,及时解决公、检、法、司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办案业务费、交通隐患整治和购置装备等经费。二是加大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维稳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县、乡维稳体系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三是保障以建立治安监控系统为重点的平安建设工程。四是支持统战、民宗事业,及时足额拨付爱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使统战、宗教人士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为基层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四)调整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促规范

5.民生财政 篇五

善民生、打造民生财政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市财政工作实际,就全市民生财政的现状及改善民生的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2008年为例,**市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加5.98亿元,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9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28.8%。财政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幅增加,财政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持经济发展更加主动。

1、关注“三农”,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08年由市级财政安排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性资金1235万元,较2007年990万元增长24.75%。在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对我市农业的资金扶持,2008年中省拨给我市农业专项资金108,377万元。各县区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也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农业法》规定的“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的龙头企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汉滨、汉阴、石泉的蚕桑,汉阴、石泉的优质粮油种植加工,紫阳、平利的茶叶种植加工,汉滨魔芋种植和深加工,旬阳、白河的花卉经济林,镇坪的中药材项目建设。支持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项目安排中,确定科技推广资金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40%,2008年项目直接用于科技推广资金达500多万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通过调查摸底,全市确定40个重点蚕桑乡镇,23个重点茶叶乡镇,20个重点畜牧乡镇,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加快蚕桑、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巴山丝绢公司、宝业丝绢公司、秦东魔芋有限公司、阳晨养殖厂、女娲茗茶公司等都与各类种植农户签订了相关协议或购销合同,明确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户收入。

2、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其他各项科学文化建设。2008年春秋两季我市共支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1445万元,为75.29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秋季市财政安排352.22万元,为19977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2008年我市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501万元,资助3652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充分实施了国家提出的公平教育方针政策。2008年支出中小学灾后恢复重建及受灾学校维修加固资金13585万元,改造维修加固中小学校舍面积29万平方米。08年共支出国家奖、助学金1881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校9606名学生。安排1647万元对职业教育学校示范专业、精品专业进行补助。2008年财政对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共952.8万元,奖励15166人。2008年财政支出 520万元对部分县级以上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和更新,并安排专项资金125万元对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进行专项补助。2008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资金支持我市科技、科研等项目研究发展。

3、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民生状况。全年通过积极向省上争取,加大市县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等,全年共筹集各项社保资金8.39亿元,比上年同期4亿元增加110%。其中:城市低保资金692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2192万元;五保户供养资金3456万元;再就业资金14700万元;优抚救灾资金1992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418万元;公共卫生资金2800万元。2008年共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5.1亿元,较上年增长45.8%。其中:企业养老基金3.1亿元;医疗保险基金1.52亿元;工伤、生育906万元;失业保险基金4029万元。

2008年就业资金支出1.2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3890人,399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免费就业培训24421人,支出就业资金1579万元,免费公共职业介绍2万人,支出218万元,创业培训1616人,支出168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081人,支出2380万元,公益性岗位

补贴2300人,支出829万元;认真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共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400余人,减免税费100余万元;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大力支持创业促就业。全年筹集补充担保基金1398万元,为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1691人自主创业提供小额信贷担保3989万元,财政贴息66.2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

人。全年有组织输出33.2万人,输出前培训17.6万人,创劳务收入36亿元,促进了就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尽管当前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民生问题事关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层,过去在民生问题上欠账较多,特别是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我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生产力的不发达以及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为此,我们需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持续进行艰苦的努力。

2、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于人均生活水平偏低,保障面偏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部分生活困难群众还未能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五保供养标准偏低,集中供养率不高。全市集中供养率偏低,五保对象的生活保障经费标准偏低;五保对象患病治疗的难度大,困难多;部分敬老院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管理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一方面,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冲击很大,用工需求减少,失业人员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富余人员不断增多,再加上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复转军人,就业再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刚性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支付,产生了巨大压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随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职工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争议纠纷呈急剧上升趋势。对用人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职工工资、非法收取押金等问题的执法监察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加重了民众的不公平感,不利于社会稳定。

3、在保障民生的法律制度方面,也存在缺位的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使得公民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促进打造“民生财政”的意义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生问题处理不好,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就会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缺乏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对民生的大量投入,将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更可以消除民众对消费的担忧,给经济带来急需的消费需求。

(三)财政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待遇,也能够起到抑制行政成本过度增长的作用,这对于建立一个高效、低耗、廉洁的政府机关将起到积极作用。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打造民生财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解决民生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了而社会事业拖了后腿,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对应的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民生质量的提升。财政应该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和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挥财政改善民生作用的建议

财政政策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切实改善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财政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

(一)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重点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生倾斜,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重点资助贫困生教育,逐步形成人人都能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目前,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保险措施。要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同时,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就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工作,政府要大力资助,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对各类专职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打造民生财政的重要任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着手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人为本,将城镇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②全面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养老金现象的发生。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④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⑤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四)确定合理的分配原则,建立公正、公平、共享的分配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基础,应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尽快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层次上理顺整个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尽快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初次分配趋向合理化,在效率原则下实现合理分配。

(五)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质不在于民生本身,而在于民主;只有民主财政才能保障民生财政。要逐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要结合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对重大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公开办事程序,让群众有知情评议权、有监督权。特别是在每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的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民主,促进民生财政建设的步伐。

6.民生财政 篇六

一、财政政策应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发展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

要在公共财政的理念指导下实践和运用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是提供国民待遇的财政、提供机会均等服务的财政。它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体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国民提供公平的发展和致富机会。比如,财政政策通过加大义务教育方面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投入,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应以基本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为落后地区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发展机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只有国家财政才能给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财政政策在兼顾经济社会双重目标时应适度向社会事业的发展倾斜

1.财政政策依然要支持经济发展,但介入的力度需逐步减弱,支持的方式方法需改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解决民生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建设公共财政的进程中,财政政策依然要支持经济发展,只是介入的力度需要逐步减弱,支持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和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巩固,财政资金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要逐渐降低,而且要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领域和关系到国民经济重大发展战略与布局的领域,一般的竞争性领域,财政资金要坚决退出。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关键不在于直接投入多少,而是要按照建设公共财政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做蛋糕的人、做蛋糕的主体,即企业家和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比较宽松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财税环境。

2.财政政策需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财政政策要致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经济发展。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了而社会事业拖了后腿,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GDP年均增长超过了9%,财政收入增长了20多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对应的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民生质量的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体制改革滞后,管理水平较低,但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欠账较多,是一个重要因素。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财政应该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和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财政政策要致力于确定合理的分配原则,建立公正、公平、共享的分配机制

1.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基础分配是财政的基本功能,收入分配政策是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保障民生的政策基础。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初次分配不合理、再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几乎没有的格局,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基本的民生问题。在社会分化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不公平是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和谐相处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消费进而制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尽快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层次上理顺整个收入分配关系。

2.初次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妥善处理劳动者、资本所有者与国家三者分配关系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应趋向于“无穷大”,劳动者在与资本所有者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致富就更无从谈起。现阶段的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十多年来增长不到100元。因此,要尽快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初次分配趋向合理化。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农民工及城市普通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调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彻底打破行业垄断,使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与国家利益在效率原则下实现合理分配。

3.强化再分配手段强化再分配手段,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承诺政府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并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不是简单地运用个人所得税,而是要建立税收综合调控体系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是调控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必须相适应。调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即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规范初次分配的各环节,也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配合,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中的职能作用。

4.通过慈善公益事业实现第三次分配除了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外,实际上还有第三次分配,这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发达的慈善公益事业。它通过高收入阶层的自愿捐献,利用社会的机制来援助低收入阶层和生活的不幸者。可以说,是一项道德事业。为了鼓励更多的高收入阶层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必须在财务成本的核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率,利息税和遗产税等方面有所优惠。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对贫困阶层的保护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是指政府充当组织者,以立法的方式强制实施,以居民作为

保险对象,给予居民以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救助是通过对完全无收入来源或收入不足以满足生存之需的居民提供援助而发挥作用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向居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经济支持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上三种措施都有利于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和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

7.麟游财政账本写满阳光民生 篇七

实施“教育奠基”工程。2012年安排拨付教育项目资金5 481.7万元, 较上年增加2 135.8万元, 全面实现了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拨付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379.38万元, 使2 963名学生受益;下拨高中特困生助学金63.5万元, 使843名特困生得到救助;营养餐计划 (含蛋奶工程) 资金472.25万元, 使5 622名寄宿生的营养饮食得到改善;拨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816.85万元, 保证了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投资2 340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13万元)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先后使213户970名群众搬进了新居;以县城为中心连接东西南北公路的框架基本形成, 油路通村率达到100%, 基本实现了镇村道路柏油 (水泥) 化。

实施阳光财政普惠农村工程。不断加大“三农”投入, 全年投入“三农”扶持资金1 694.4万元, 用于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 较上年增长101%, 增加投入853.4万元。发放各项惠农补助4 572.04万元, 村均保障经费投入达到4.2万元。

8.解决民生问题须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篇八

早在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事实上,实现和谐社会至少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致力于民主法治,以实现公平正义;然后才是通过建立、完善必要的国家福利制度,解决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民生问题。现在人们将注意力过多集中于民生问题,似乎仅仅通过给予民众一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福利,就能够实现社会之和谐。

即便是谈论民生问题,人们也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究竟如何从制度上,使政府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财政议事日程的优先地位。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权利问题,其次是一个财政问题。今日人们抱怨政府过去若干年的民生投入不足,但问题似乎不在于政府没有钱。这些年,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手里有了钱,大工程、大项目、大广场、办公楼,纷纷上马。这几年的投资过热,政府投资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然而,到了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保、文化、公共交通等关系民众日常生活的领域,却总是抱怨手头无钱。

原因在于,这些民生项目在各级政府官员心目中的位置不那么重要,不能为官员的政绩增加多少分量。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理应按照民众的偏好支出。但是,财政收入的具体支出,却是由那些有自己偏好的政府官员所支配的。因而,要准确地反映民众的偏好,把公共资金用于民众需求最为迫切的公共品的供应,得看是否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制度安排。

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最能接近民意的,是各级人大。财政过程中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安排,应当让人大在财政过程中居于支配性地位,通过人大代表汇聚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偏好,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财政决策结果,即财政预算案,从而全面控制政府的每一项重要支出,使之尽可能地瞄准民众对公共品的需求。所谓“公共财政”,正是公众透过其代表能够令政府按照自己偏好安排支出的财政制度。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不论政府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有多大,也不论其相对于GDP的比例有多高,公共资金大体上是按照公众的意愿花掉的。

当下中国,人们之所以抱怨政府过去关注民生不够,不是因为政府投入这些领域的资金的绝对规模太小,而是因为,相对于政府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总体规模,投入这些领域的资金却没有相应增长。之所以如此,乃是由于过去若干年,党政官员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就是本地GDP增长速度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官员们自然倾向于把公共资金用于最能创造出好看的政绩的领域。而目前的财政体制安排,也令党政官员基本上支配了预算安排,因为预算基本上是党政部门编制出来的,人大只不过是举手通过而已。

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财政问题,要让民生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此,首先需要将政府的全部收入,包括税外收入,也包括财政超收部分,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支出。接下来,大幅度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财政过程、尤其是编制预算程序中的作用。事实上,编制预算也正是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的职权。

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编制预算的权力,必须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专业能力。各个专门委员会将其主要精力放到对应政府部门的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监督活动中。人大常委会应当组建预算办公室,该办公室应当从一开始就与政府财政部门合作,介入预算编制过程。总之,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提早介入预算编制程序。目前,人大只是在政府财政部门已经基本编制完预算之后才介入,基本上只能接受既定事实。

当然,除了在预算编制程序上进行改革之外,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强化其代表性,也即,时刻注意真实地反映自己所代表之选区及界别对公共品的偏好,这不仅是人大代表的职能所在,对于财政预算的公共性也具有决定意义。如果人大代表不能准确代表民众意愿,那最终制定出来的预算也就不能瞄准民众最迫切的需求。

9.民生财政 篇九

文化是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民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部署,积极培育民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民生,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兼济与互促,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民生就是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的供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分层化的特点,这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必须在广泛、有效、针对性强的文化供给上下功夫,实现文化供需之间的协调与共进。其一,要加强文化供给的课题式研究。人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供给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对文化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和前瞻把握。今年以来,衡阳市通过“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开展了扎实的调研活动,在文化方面形成了20多个调研报告,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其二,要推进文化供给的项目式生产。多样而有效的文化供给,并不是鼓励杂乱无序的文化生产,相反,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项目化,成立项目组、制定任务书,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本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覆盖面。其三,要实现文化供给的便民式服务。文化惠民还要文化便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把文化从专业、高深、繁琐、抽象等桎梏中解脱出来,让文化亲民、便民和乐民。

二、文化民生就是要畅通人民的文化传播,加强文化的引导

舆论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文化传播的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民生的重要基础和平台。其一,要弘扬文化传播的主流价值。加强对舆论传播中主流价值的弘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二,要推动文化传播的载体创新。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挥网络、微博等媒质快捷、迅速、方便的优势,积极发展手机报刊、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使文化传播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和拓宽空间。其三,要加强文化传播的人才培育。文化的传播关键在人。要大力培育文化人才,健全文化人才政府荣誉制度,开展文化人物评选,设立文化创建奖、新闻奖,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领军人物、优秀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改革发展先进典型。

三、文化民生就是要尊重人民的文化选择,加强文化的保障

文化民生是一项系统化、社会化、长远化的工程,需要从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强文化综合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不受剥夺。其一,要强化文化规划,让文化民生进决策。

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廓清方向。其二,要强化政策保障,让文化民生增投入。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由公共财政承担的事业、产业配套资金,提高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其三,要强化体制创新,让文化民生有活力。要强化体制探索,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加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四、文化民生就是要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加强文化的培育

10.民生财政 篇十

2015年民生工作总结和2016年民生工作安排

雕塑园位于临沂北城新区沂河、祊河、柳青河交汇处,占地800亩,是一座集世界雕塑、自然景观、园林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雕塑艺术园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休闲娱乐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年来,我园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为打造“园林生态公园、高雅雕塑艺术公园”,为市民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场所,我园着力于“四个提升”,确保环境更美更靓。

一、2015年民生工作总结

(一)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旅游档次。

2015年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对园区100余组雕塑简介牌进行整修,同时对破损雕塑及时维修,粉刷雕塑面积3000 余m,提高了园区雕塑的观赏效果。二是建园初期铺设的草皮寿命较短,经常出现病虫害,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组织工人进行清理、整平,然后再播撒草种以提高景观效果。三是铺设供水管道1000余米,开挖1000余平方米的大型蓄水池,来满足干旱季节园区供水需求。四是把廊架北面的雪松林改造为树阵广场,增加了游人游憩场所。五是及时更换园区时令草花40000余盆。六是将园区最南部40余亩的荒地进行平整回填,计划改造成观赏苗圃,彻底清除雕塑园的最后一片死角,进一步提升休闲环境。七是及时更换主入口广场毁坏的破损大理石板1200余平

2方米。

(二)优化服务作风,着力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我园以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观赏、游览服务场所为目标,大胆创新服务举措:一是增配专业讲解人员,我园原有4名讲解人员,到旅游旺季,讲解人员就明显不足,为了能让更多的游客能对雕塑有个专业的了解,我园及时扩大讲解队伍,增配2名专业讲解,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二是创新服务平台,打造贴心式文明服务。在各服务窗口、服务项目,开展一站式服务,推行仪表端庄、持证上岗的优质服务标准,按时上下班、服从指挥的良好服务秩序,心系游客、爱岗敬业的奉献服务精神;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加强数管二级平台管理,针对行风热线、“立说立办、马上就办”热线、临沂网监信息所涉及案件,第一时间处结,及时反馈,未出现任何推诿、托办现象,按时办结率100%。

(三)开拓创新,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公园维护管理水平。国际雕塑园占地800多亩,绿化率达95%,草坪面积大,名贵乔灌木多,绿化植物档次高,养护管理工作难度大。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我园利用机械进行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每天对全园进行洒水、清扫。二是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定岗定责,层层落实,确保园区卫生日产日清,整洁有序,对雕塑进行定期清洗粉刷,及时维护。三是对园区绿化植物科学管理、科学养护。在植物防寒方面,改变过去用草苫包扎的方法,给香樟、桂花、对节白蜡、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南方畏寒植物制作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并可循环使用的防寒棚500余个。自购石灰、硫磺采用传统方法熬制石硫合剂,用于冬季防腐、杀菌、杀虫,节省资金开支。

(四)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着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结合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园区安保组织,配齐配强安全保卫人员,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将关口前移,开展“三防”讲座,深入宣传教育,做到人人讲安全、随处见安全,切实绷紧安全弦;完善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了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尤其在汛期,抽调30人次,组织夜间防汛值班,备集物资、工具,防患于未然;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发现问题盯上整改,确保所有设施安全运营,服务设施、办公设施安全使用,重点区域消除火患,尤其对园区名贵树木24小时巡逻,确保安全;调整完善监控系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大大增强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全园维持了良好秩序。

二、2016 年民生工作安排

雕塑公园自2013年4月开园以来,园区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园区南部还有40余亩空地,计划在2016年春季进行改造,建设观赏苗圃,增加园区的游览观赏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园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游客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览环境。

11.民生财政 篇十一

其实,茉藜园社区作为北京市社区科普工作典型早已名声在外。早在2009年,就已经有科普组织、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参观人数达到2万人。来参观的人无不对茉藜园社区科普工作的细致、全面、深入交口称赞。

茉藜园社区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社区居委会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北京市科协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2008年6月,北京市科协联合市财政局共同实施了“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以城镇社区为对象,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目的,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重在建设”的方式,加强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场馆和户外科普设施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到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壮大科普宣传员队伍。

自2008年开始实施计划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 200万,奖补优秀科普社区358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3.4%;奖励优秀基层科普场馆90个,优秀社区科普宣传员820个。四年多的工作实践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1)搭建起社区科普工作平台。北京市各区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纷纷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担任领导,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区县科协把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作为推动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组织社区按照创建要求开展创优活动。领导高度重视,创建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基层社区的积极性,有效带动和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

2)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计划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建和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263个,购置科普硬件设施、科普展教品2万4千余件;通过社会招、邀标方式,形成6个系列13个主题131件科普产品;全市18个区县都建成社区户外科普园地;新建、改建、扩建科普画廊4 000多延米,增加科普图书36万余册,科普设施、资源条件的明显改善,提升了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也使社区科普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为广大居民参与科普创造更好的条件。

3)科普宣传员隊伍明显加强。几年来,北京市社区科普宣传员人数从1 216人扩大到3 851人,建立了200多支10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 000多次,受益人数达300多万人,比计划实施前增长1倍以上,科普益民的覆盖面和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丰台区基本上所有社区都成立了社区科普协会,组织开展社区科普工作。西城区牛街街道建立了科协、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志愿者组织等三级科普工作网络,科普志愿服务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到科普文化活动中来。

4)资金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优秀科普社区利用奖补资金的示范效应,有效吸引、带动各方资金投入,使社区科普投入大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和2009年,全北京市社区科普投入超过8 000万元,比该计划实施前提高一倍以上。朝阳区科协每年拿出80万元,率先开展区级优秀科普社区评选活动,调动了街道、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逐级联创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是经济适用房社区,2008年列入计划支持对象后,争取、吸引了市政市容管委、红十字会、计生委、地震局等部门相继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成了内容丰富的地下科普中心,体现了计划“四两拨千斤”的资金带动效应。

5)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开始形成。计划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的积极性。目前,北京市社区科普共建单位从284个增加到481个,既有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还有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场馆等机构,一些专业学会、协会发挥自身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社区,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取得良好成效。北京自然博物馆深入社区,定期开展科普巡展,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北京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实施,激发了全市社区科普工作的活力,使社区科普活动参与度和知名度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把科学知识真正送到居民身边,提高了居民的科学素养和生活品质,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计划的继续深入实施,必将为社区居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北京市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12.民生财政 篇十二

针对民生财政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研究,国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认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即在消费总需求既定条件下,政府消费需求的增加会挤占居民私人消费的空间,从而削弱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和刺激内需增长 的预期效 果 ( Barro,1981; Ahmed,1986; Tsung - wu Ho,2001等) ; 另一种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够引致民间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大,进而带动社会生产和就业增加,即扩张性政府支出会促进私人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即所谓的“挤入效应” ( Karras,1994; Schclarek,2007) 。我国学者杨智峰 ( 2008) 、姜洋和邓翔 ( 2009) 等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的观点; 而杨子晖等 ( 2009) 、魏向杰 ( 2012)以及刘志忠和吴飞 ( 2014) 等的研究,却倾向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挤入效应的判断。结合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阐述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及传导机制。在对民生财政和居民消费增长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本文分1998 - 2006年和2007 2012年两个时段,从民生支出结构方面对其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效果、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一、文献回顾

关于政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凯恩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对总需求作用的分析,但关于公共财政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系统性分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Bai1ey ( 1971) 研究了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定义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为私人消费和财政支出的函数U*= U( Ct+ θGt) 来研究消费与政府支出的关系,参数θ为正,意为政府支出增加将引起居民边际效用的下降进而私人消费的减少,此时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之间是替代关系; 若θ为负,则政府支出增加将引起边际效用增加,此时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呈互补关 系。此后, 更多学者 基于Bailey( 1971) 的假说,利用持久收入理论和一般均衡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如Barro ( 1981) 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通过使用 长期收入 决定模型, Korrnendi( 1983) 和Asehauer ( 1985) 考察了美国的经验事实,结果发现θ > 0 ,即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 系,前者对后 者有明显 挤出效应。Ahmed ( 1986) 运用跨期替代模型检验了英国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Amaro和wirjanto ( 1996) 、Tsung - wuHo ( 2001 ) 运用跨期替代模型, 分别对美国和OECD24个工业国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挤出效应。我国学者杨智峰 ( 2008) 利用1998- 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998- 2002年我国地方财政总支出显著地挤出了居民消费,2003 - 2006年这一效应则不显著。

然而,也有学者的检验结果并未支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的论断; 相反,他们认为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民生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使居民消费支出的扩大,即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在跨期替代模型的基础上,Karras ( 1994) 对30个国家1950 - 1987年的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发现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财政支出增加将提高居民消费的边际效用,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即财政支出对私人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Schclarek ( 2007) 对21个工业化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1970 - 2000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获得了同样的结论。

我国财政部办公厅课题组 ( 2001) 和胡书东( 2002) 早期的研究显示: 从总体上看,政府支出增加对民间消费具有挤入效应,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促进民间消费需求的增长。杨子晖等 ( 2009)对2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提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李广众 ( 2005) 利用最优消费决策的欧拉方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存在互补关系,且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拉动城镇居民的消费方面,但对于乡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明显。洪源 ( 2009) 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魏向杰( 2012) 的研究发现相对城镇居民而言,民生投入增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大。刘志忠、吴飞 ( 2014)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在分项财政支出方面也表明教育和医疗卫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

综上文献所述,如果细分中外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对居民私人消费的影响机制上,重点关注的是公共支出对社会成员最终消费的直接激励或促进作用。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总量支出角度,探讨民生财政投入对居民消费的刺激; 其研究也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缺少有关具体项目民生支出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传导机制的研究; 对于刺激并扩大内需与促进民生增长的分析往往是割裂的,有的研究较少考虑因2007年国家收支分类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所以,本文以2007年收支科目分类调整为时间分割点,从改善民生投入、提高居民消费的视角,将重点放在考察民生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征方面,并就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作用机制以及效应效果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民生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定量分析,来甄别民生财政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出或挤入效应。

二、理论模型

在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本文通过构建民生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有限期界的迭代模型,进一步阐述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和影响路径。假定家庭 (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以家庭为单位) 的消费效用函数为: U( C) = α·ln C ,其中α> 0 ,C为家庭消费,可以看到U'( C) > 0 ,U″( C)< 0 ,即效用函数是家庭消费的增函数,但边际效用递减。设代表性家庭的消费周期为 [0,T],其中T∈ ( 0,∞ ) ,其最优消费选择问题为:

最优化目标 ( Max ) :

约束条件 ( s. t. ) :

边界条件 ( b. c. ) :

其中e- ρt为贴现,ρ( 0 < ρ < 1) 为贴现率,Ct为t时期家庭的消费支出,Wt为t时期总的家庭财富的,Yt为t时期家庭的可支配收入,r为市场利率,M为某阶段内居民家庭生活大额预防性刚性支出,即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若是财政民生支出中相关领域支出越多,可减少个人用于此方面的消费。式 ( 2) 表示家庭财富的流量约束,家庭财富为居民收入和上期家庭财富的利息扣除当期消费。式 ( 3) 为边界条件,0期时财富为0,T期时财富为M ,能够满足基本的大额刚性支出。

现在建立Hamilton方程H = e- ρtαln Ct+ λt( Yt+r Wt- Ct) ,λ为拉格朗日乘子,经济学意义即为家庭财富的边际效用,根据公式 ( 1)- ( 3) ,可求得家庭的消费函数为:

由于e > 1 , 因此其中说明收入对消费具有同向作用,也就是说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这满足绝对收入理论;说明消费是大额预防性支出的减函数。另外,考虑到民生财政提供了一部分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民生财政与大额预防刚性支出有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居民的预防性刚性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减函数。为了便于论证,假设这两者之间的反向函数关系如下:

其中h和θ是常数,将式 ( 5) 代入式 ( 4) 便可获得居民消费与民生财政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式 ( 7) 中β2的正负号反映了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到底属于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从理论上来讲,民生财政免除了居民很多后顾之忧,当期的消费预期会增加,消费倾向会提高,即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

三、数据、方法与模型

( 一) 变量说明及数据描述

1. 因变量选择。本文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考虑到我国城镇与农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用品供给等方面差异明显,为区分民生财政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倾向的不同作用,本文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乡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情况进行了估计,各类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或者年收入) 均利用居民消费价格做了相对平减,各项民生财政支出均针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做相对平减,所有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形式,相应的变量名加上前缀“ln”,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即为弹性。本文选择从1998 - 2012年共15年数据作为考察期,样本总体为除西藏之外 ( 因数据缺失较多,故未有统计) 的30个省级单位的年度支出和消费数据。除特别声明之外,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 解释变量。本文主要选取了民生财政支出中有关教育事业费用、医疗卫生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指标作为考察对象,文中以2007年为界,对民生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按时间段划分为两个时期,分别进行考察,时期不同,部分指标数据的含义也稍有不同。

3. 控制变量。本文主要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第一产业占比、城市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乡村居民人均年收入) 是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第一产业占比作为控制变量主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分别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占地区GDP的比例来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GDP的比例较大,则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地区居民消费相对较低。本文选取城镇化率作为控制变量,主要是用其描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城镇化率越高该地区经济增长越快,继而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居民消费。另外,地区生产总值 ( PGDP) 是衡量一国 ( 或地区) 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对居民消费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注: 卫生和社保补助隶属于为 1998 - 2006 年间的民生财政; 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补助隶属于 2007 - 2012 年间的民生财政,下表同。

2. 计量模型设定。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为了研究民生支出和非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设定如下模型:

式 ( 8) 中lncspendi,t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lnmsti,t代表民生支出总汇,lnfmsi,t为非民生支出总汇,下标i和t分别标识省份维度和时间维度; X为控制变量集,包括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住房销售均价; ε为随机扰动项,用于表示除上述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为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基本模型:

式 ( 9) 中lnedu、lnhf和lnss分别代表民生财政支出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为区分和衡量民生财政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异影响,设定以下扩展方程:

式 ( 10) 和式 ( 11) 分别为针对乡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估计方程,在式 ( 10) 中加入乡村人均年收入 ( lnpcfi ) 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在式( 11) 中则添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 lnpcdi ) ,通过式 ( 10) 和式 ( 11) 可具体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差异化作用效果。

四、实证分析

考虑到我国各省际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国家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使得考察期内的样本数据有可能因存在异方差或序列相关问题导致估计偏误。因此,在基准回归中通过对标准误进行robust稳健性矫正,以控制其影响。此外,本文利用SCC模型进行估计,相比传统OLS回归,经SCC模型修正的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控制截面相关的影响,因而其对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效率有可能更为可取。本文使用1998 - 2006年和2007 -2012年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针对民生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对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消费,运用stata12对模型进行估计,基准回归和SCC回归的估计结果详见表2。

注: Hausman 检验对包含时间控制变量的民生支出和非民生支出分析,都拒绝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分析。另括号内为稳健性标准差,***、**和*分别表示 1% 、5% 和 10% 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 一) 民生财政、非民生财政与居民消费

从理论上讲,财政民生支出会缓解居民部分相关消费的经济压力,能够引致居民个人消费和投资需求扩大,即扩张性政府支出会促进私人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即所谓的“挤入效应”。但是,若财政民生支出不足,居民个人承担绝大部分消费支出,就会挤占居民其它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

表2为民生财政、非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由表2可知民生支出前后期分别在1% 和5%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民生性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即民生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随民生性支出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显示出了挤入效应,促进了居民消费,实证验证了上述理论。在1998 2006年间,在考虑了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以后,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边际贡献为0. 392,对城乡居民消费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2007 - 2012年间,民生财政对居民消费具有较显著的拉动促进作用,边际贡献为0. 208,后期财政政策给予民生大力支持: 在教育方面,2007年全国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 在文化方面,2011年10月18日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广播影视产业获得了蓬勃快速发展; 在医疗保障方面,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 ( 放心保) ,到2011年底就覆盖了13亿多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 以上1,织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成,同时还建立了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的补偿机制,避免了肆意抬高药价、损害居民利益。另外,国家还根据居民现实生活需求,增加了环境保护支出。这些措施有效地排除了居民很多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居民增强了消费信心,促进了居民即期消费。

从表2中估计结果还可发现非民生支出对居民的消费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在1998 - 2006年期间综合结果不是很显著,在2007 - 2012年期间影响较显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与收入影响消费的理论相契合,其它控制变量与文献效果相同。

注: Hausman 检验对包含时间控制变量的教育、医疗和社保支出分析,都拒绝原假设,均采用固定效应分析。

( 二) 民生财政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表3是基于1998 - 2006年和2007 -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获得的民生财政结构分时间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根据表3所示的估计结果,本文作出判断: 从理论上讲,若是财政民生支出中的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及其就业补助支出较多,居民个人用于此方面的消费占比就会下降,居民会用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于其它消费,并引致和拉动居民潜在消费; 反之,民生财政支出则会挤占居民消费。

首先,从表3可以发现1998 - 2006年间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边际贡献为0. 145,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2007 2012年间教育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较显著的挤入效应,在10% 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财政教育支出1元将显著带动居民消费0. 122元。教育占据居民总消费 的比重在1998 - 2006年平均为11. 37%2,2007年开始这个比重逐年下降,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教育支出能够缓解居民的教育投入压力,对居民即期消费有促进作用。我国在2006年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3,农村2007年全面推行了免除学杂费政策4,全国学杂费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教育上的辅助优惠政策减少了居民很多经济负担,教育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挤入效应。

其次,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由挤出效应转变为挤入效应。表3显示1998 - 2006年间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作用不显著,但有反作用力。在此期间,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深化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致使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据着卫生总费用的主体位置。1987 - 2001年期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节节攀升,2001年为最高点60% ; 与此同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仅为15. 9%5。由于居民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比过大,医疗卫生总费用又一直高涨,居民必须依靠储蓄来预防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卫生财政支出对居民产生了挤出效应。2007 - 2012年间中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40. 4% 下降到2012年的34. 9%6,医疗卫生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居民个人用于医疗卫生费用的下降,低收入人群和广大农村地区潜在消费能力得以逐渐释放,这段时期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挤入效应。

最后,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因为1998 - 2006年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总体上社保补助投入不足、社保覆盖面窄、保障水平偏低,虽总体上能缓解了居民部分不确定预期,对居民即期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效应甚微。从2007年起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但居民人口老龄化严重,就业形式严峻,城镇化加重了社保负担,居民对社保和就业补助的需求增加; 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改变居民收入具有长期性,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会制约居民消费。

( 三) 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由表4乡村居民消费支出来看,1998 - 2006年教育支出对乡村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从2006年开始,国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教育辅助政策显著拉动了乡村居民潜在的消费。2007 - 2012年教育对乡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较为显著挤入效应。2007年全国推行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教育支出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虽然政府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甚微,但由前期的挤出效应转变为后期的挤入效应,社保补助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并不显著,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

注: Hausman 检验对包含时间控制变量的教育、医疗和社保支出分析,都拒绝原假设,均采用固定效应分析。表格中方程( 10) 是针对民生财政结构对乡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设定的方程。方程( 11) 针对民生财政结构对乡村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设定的方程。方程( 10) 中用到的是乡村人均年收入,方程( 11) 中用到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格中的卫生经费和社保补助为 1998 - 2006 年的民生财政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社保和就业补助是针对 2007 - 2012 年的民生财政支出。

由表4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来看,在1998 2006年期间教育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入效应显著大于农村居民,主要是因为: 一是城乡教育标准不一,城镇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教育补助政策标准都高于乡村; 二是国家教育政策把农村教育基本上交给了地方,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少地方农村教育难以为继;三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人均年收入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影响非常显著,2008 - 2012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近3倍于农村人均年年收入7,居民高收入对于拉动消费有极强的正效应。因此,相对于乡村居民来讲,政府教育支出更能促进城镇居民当期消费。1998 - 2006年卫生经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不显著,而在2007 - 2012年医疗卫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较为显著挤入效应,在10% 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边际贡献为0. 024元。

相对于乡村医疗卫生支出而言,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对城镇居民具有较显著挤入效应,而乡村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作用不显著,但表现为挤出效应,原因在于: 一是新农合保障范围有限,乡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低。农合起付线以下的部分不予报销,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按比例报销,更侧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属于互助共济制度,小病方面保障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指定乡镇卫生院、定点村卫生室住院检查费用高,合作医疗报销金额微不足道,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二是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差距巨大。由于城乡组间对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差距的贡献基本上在80% 以上,几乎是组内差距贡献的4倍 ( 和立道,2011) 。三是城镇居民医疗投医费用低、保障群体范围广,这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显著的优点。上述原因促使城镇居民在卫生经费方面比乡村居民有更良好的预期,更能带动即期消费。社保、就业补助对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目前,社保、就业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保负担,二是城镇就业形势严峻,需要更多的就业补助。另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非单位就业人员 ( 简称“两非”) 参保率很低,城镇社保覆盖面较窄。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新问题,数亿农民工社保的衔接和整合是一个重大课题,这些问题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对其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由于居民消费函数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而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有挤入和挤出两种效应。一是民生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非常显著,非民生支出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非常显著; 二是在分项支出方面,随着我国2007年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有较为显著的挤入效应; 医疗卫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由前期挤出效应转变为后期挤入效应; 社保、就业补助始终挤出城乡居民消费,但挤出效应不显著; 相比于乡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教育和医疗民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贡献较为显著。

上一篇:创业的四种商业模式下一篇:英语选修7课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