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08-02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13篇)

1.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一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对滨州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 中共滨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课题组

------------------

文章类型:理论研究 文章加入时间:2002年5月16日21:3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到底是什么状况,以“三个代表”为尺子加以衡量,有哪些基本经验,存在哪些差距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市委组织部于4月19日至26日,派出三个调查组,到6个县区、19个乡镇、20多个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加快发展与保持稳定、追求民主权力与维护宗族利益、要求提供服务与不愿履行义务等,改革、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的严峻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1、对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提出了新挑战。①广大干部群众对基层班子建设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施展个人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前些年,个别村民办起了私营企业,逐渐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农村的“大款”;部分村民依靠自身技术或灵活的经济头脑,搞起了加工、运输、贩运等个体经营,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些人已完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生活”。而绝大多数群众只是靠棉花、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靠初步的结构调整,发展桑蚕、林果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价格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打击等,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增收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农民普遍感到“钱越来越难挣”、“买卖越来越难做”,对如何发家致富迷茫发愁。他们渴求致富信息和技术,渴求找到一条好路子,渴求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由于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规划、经营规模、不良竞争、社会治安等方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只有通过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解决。因此基层领导班子成为他们最信任、最直接的依靠和向导,同时也对基层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②诸多现实困难,严重制约了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的发挥。一是乡镇财政拮据,牵扯了党政主要领导大量精力。财政切块管理之后,乡镇财政的调控功能明显减弱,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前几年教育“双基”达标、村村通公路、乡镇企业争名升位等,使不少乡镇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有的高达1000多万元,使现任的党委政府面临“还旧帐、干新事、保饭碗”三大难题。不少乡镇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有的拖欠达半年之久,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沉重的财政压力使乡镇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忧虑重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难题积淀过多,工作负荷超重,经常使乡镇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前几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等政策性因素,导致乡镇机关人员增长过快,超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人员录用渠道比较复杂,精减和压缩难度非常大。冗员过多,因人设事,不仅增加了财政和群众负担,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尤其是乡镇领导干部变动频繁,出现工作“短期行为”,追求“快出政绩”,导致出现了许多遗留问题。同时,由于一些职能部门工作方法还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导致许多指标脱离实际,使乡镇不堪重负。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棘手的积淀难题,使乡镇党委经常处于应付状态。③受实用主义和眼前利益驱动,对村级班子建设标准有降低的倾向。不少乡镇把能否独立完成征提任务和统一安排的硬性工作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不能真正按照“五个好”的要求搞好村级班子建设。

2、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新压力。①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现状,与履行好任务的基本要求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表现: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据统计,全市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的仅227名,占4%,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2912名,占55%,50岁以上的1275名,占24%,35岁以下的758名,占14%。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乡村干部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压力感。②村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松散,经常使班子配备面临“两难”境地。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变得被动和消极。同时,由于工作指导上的缺陷,导致农村后备干部选拔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后备干部不足,使有些班子经常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问题。③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变得日益迫切。部分乡村干部在对待老办法、新办法的态度上,更加倾向、留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的老办法,认为“简单、实用、省劲、无风险”,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新办法,认为“复杂、乏力、费时、不讨好”。分析当前群众对基层干部不满的问题和起因,除少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妥引起并激化的。“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让用、新办法不会用”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借口,“主动转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④工作环境差,政治上进步难,致使部分乡镇干部产生惰性。乡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与县区直部门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乡镇一般干部,提拔机会少,流动相当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乡镇规模调整已经结束,人员分流即将进行,因此普遍感到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多大奔头,好多干部精神状态不佳。⑤收益与付出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村级干部管理难度。村级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多、分布广、变动频繁、构成复杂,因而给干部管理带来不少问题。当前尤其以“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难度比较强、工资待遇比较低”最为突出。以农村支部书记为例,初步估算,他们年实际工作量平均都在250天以上,而工资待遇参差不齐,黄河以北几个县区一般每年1000元左右,多的1500元,少的只有几百元;黄河以南2个条件好一点的县,一般在1500元左右,最多的也只有3000多元,远远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征购提留、水利工程、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使村干部时刻处在收与支、催与拖的矛盾焦点上。减轻负担、要求民主、确保稳定,又使触犯农民利益的问题变得极为敏感,从而导致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强,风险越来越大。只讲义务,没有权利,只讲奉献,待遇偏低,使村干部岗位对人才失去了的吸引力。

3、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既是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也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衡量党员队伍的思想和工作状况,应当充分肯定成绩,看到党员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先进带动作用。但是部分党员革命意志不坚定,理想信念滑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党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不强,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邪教“法轮功”的发生和蔓延就是血的教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党员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观念对党员思想冲击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基层党组织缺乏阵地占领意识,或长期疏于教育、疏于管理,或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或教育方法脱离实际等。从而导致政治思想教育逐渐弱化,给一些错误、腐朽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②党员先进性的体现需要有效的载体和党支部的周密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个体来讲,存在着参与竞争与无私奉献、追求经济最大收益与坚持党的宗旨的矛盾,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仅凭党员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党支部必须认真周密地组织,并通过开展活动,为党员提供一个乐于接受、便于考核、易于操作的载体,把党组织的整体优势更好地体现、发挥出来。

4、对发挥党组织整体效能,实施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提出了新课题。①党支部实施有效领导缺少必要的“抓手”。村党支部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使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对少数政策、大局观念不强,不愿接受领导、不愿履行义务的群众,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极个别无理取闹的“村霸”、“恶势力”,村支部更是顾虑重重,有的不敢管不敢问,有的委曲求全,避而远之,有的只有依靠公、检、法部门依法集中教育打击;对宗族势力的干扰,村支部难以左右,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难以制约的情况下,对农村工作实施有效领导显得比较脆弱。②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提供到位的服务。实践证明,集体收入多的村,就能够为村里多办一些公益事业,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党支部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相反,那些集体收入少的村,党组织就缺少提供服务的实力和手段,群众就对党支部缺乏依赖。从当前情况看,多数村集体收入只有几千元,而且是靠果园、土地、四荒承包,增加集体收入的渠道很窄。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党支部职能作用的发挥。③“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党支部领导地位的巩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以来,虽然各级采取了不少措施,多数村“两委”关系得到理顺,但个别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5419个村中,“两委”关系不协调的215个,占4%。分析不协调的原因,一是有的村委会主任自身位置摆不正。与支部书记争高论低,争大比小。二是少数村委会主任个人私利主义严重,素质不高,把当村委会主任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成为本家族利益的代言人。三是党支部自身建设存在偏差。有的支部书记能力比较强,作风不民主;有的村弱支部、强村委,党支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从而导致工作不协调。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着眼于强化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必须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坚持“促强、帮弱、抓中间”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大整顿后进村力度。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重点培养经济强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①积极推行村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两推一选、公开考选”村党支部成员,突出配强村党支部书记。②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管理、培养力度。县、乡都要制定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拓宽选拔视野,改革选拔方式,每年从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职工、农村优秀青年中,采取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党委把关审定的办法确定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教育培养。条件成熟的,及时纳入到班子中来。③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村级干部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要探索与村干部任务轻重、政绩大小,工作难易等紧密联系的配套管理制度,推行任期目标管理,做到绩效挂钩,严格奖惩,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要根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原则上不能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要探索科学的工资、补贴发放形式,增大工资浮动系数,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同时在养老保险、退休退职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村干部岗位吸引力。

2、着眼于发挥“龙头”作用,必须按照“六个好”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①要稳定和优化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克服“短期行为”。杜绝频繁调整,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原则上在一个乡镇至少干满二届。②切实减轻乡镇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要双管齐下,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财政收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切实做到责、权、利三者统一。同时,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切实把机构和冗员精简下来。③要创造宽松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倡导务实求实的作风;改进会风、文风,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尽量少占用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时间;减少并逐步取消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杜绝市直、县区直有关部门组织的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改变乡镇干部忙于应付、疲于接待的状况;县区要指导和帮助乡镇根治村级积淀难题,尤其对集体上访或有上访隐患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帮助乡镇出主意,定措施,必要时可以选派驻村工作组,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对乡镇干部予以全方位关心和支持,在工作安置、子女入学和就业、家庭困难、住房等方面,尽可能予以照顾,解除后顾之忧。④加强乡镇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乡镇班子的整体素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①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大力开展学历培训、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搞好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着眼于即将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教育,提高培训档次。②要努力改进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层施教的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实效。要结合农村实际,定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增强党性为中心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要把教育向业余时间延伸,通过有线电视、电教录像等形式,开办“电视课堂”,扩大教育的辐射面、覆盖面。③要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等制度,狠抓落实,切实把党员管理纳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要研究和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根据外出或外来、集中或分散、时间长或短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外出党员要建立“外出登记”、“思想汇报”、“跟踪联络”、“回归销号”等制度;外来党员,要通过在乡镇街居、大型商场、开发区等地方建立党的组织,纳入管理范围。流动党员较多的地方,可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的办法,把流动党员管起来。做到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监督。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疏通“出口”。

4、着眼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规范程序,进一步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一是村务公开抓落实。防止和杜绝“半公开”、“假公开”和“不公开”现象。二是民主管理抓质量。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三是“两委”关系抓理顺。坚决纠正排除和弱化党的领导的错误行为,巩固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5、着眼于强化整体效能,必须因村制宜,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从基础抓起,因村制宜,逐步发展。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租则租”的路子,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同时,要从长远计议,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2.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财务管理混乱, 村主要干部不能按财经纪律办事, 侵占集体资金、财产;个别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 私自划拨宅基地、违规审批手续等;一些地方拉票贿选已经由个人偷偷摸摸的隐蔽行为, 发展为有预谋的半公开行为。这样就影响了选举公平性, 导致一些真正想为村里办实事的优秀人员对农村选举“望而却步”, 导致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下滑。

2. 部分基层干部存在作风漂浮、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有些基层村干部纪律作风意识淡薄, 缺乏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 缺乏对上级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 觉悟性不高;有的平时工作不扎实, 虚报浮夸, 欺上瞒下;有的工作不负责任, 缺乏守土有责意识, 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不积极主动解决好管辖范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大小事情都往上面推。

3. 基层村干部综合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基层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 理论政策水平普遍不高, 对农村政策认识不足, 掌握不准, 有时在传达时走样, 有的在执行中发生偏差, 一些村干部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 不收敛不收手、反而变本加厉, 毫无畏惧之心, 权钱交易, 腐化堕落, 甚至以身试法, 触碰法律底线。

4. 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村务监督委员会没有很好发挥监督作用, 有些监委会成员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招来麻烦, 造成不敢监督, 不愿监督;有个别村书记, 在重大事项、决策处置上, 存在故意隐瞒, 不按工作流程办事, 有意识不让其监督委员参与, 事后在补办监督手续, 以蒙混过关, 致使监督机制停留在纸上, 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不敢腐”的问题。

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农村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教育弱化。受近些年经济因素的困扰, 农村党员领导干部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 党风廉政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对农村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不到位, 部分党员干部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偏低, 另一方面, 自律意识、法律意识的观念不强。

2.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力。少数农村党员领导干部中,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模糊。农村党员干部选举中制度不够完善, 按程序办事不够, 使选民对选举过程的各个环节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他们管理不民主, 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严格, 引发了许多群众的不满。

3.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缺位、松懈。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如退耕还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和农村社会事业支持政策等, 这些惠农政策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4. 各项政策落实不到位, 村民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在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农民的文化、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农民主人翁地位日益提升, 农民群众主动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通过政治参与形式诉求利益的愿望变得强烈, 但现实中, 农民群众政治参与渠道并没有想象中的通畅, 存在诸多障碍。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对策

1. 教育是根本。深化思想教育, 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一方面丰富学习内容。各基层党组织应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 丰富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学习方法。要针对农村的特点来进行, 结合农村居住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的特点, 采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2. 制度是保证。腐败源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 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健全完善基层换届选举制度, 当前“贿选”现象在基层选举中普遍存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过于简略, 必须严格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实施细则, 规范选举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抓党风廉政建设, 重在强化党委承担起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各相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3. 监督是关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监督是关键, 建立健全具有农村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 确保监督到位。坚持民主监督, 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 对照检查廉洁自律执行情况,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内监督意识;强化政府监督, 成立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 农经、民政、财政、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定期、不定期对各村情况进行抽查,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 组织建设是保障。选准配强领导班子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基层组织建设好的地方, 农村的面貌就有了新的局面, 而基层组织涣散的地方工作就难以开展。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促使村支部书记切切实实把基层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 真正为基层群众服务好;选举村干部应推进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应逐步调整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 使得干部队伍在年龄搭配、性别搭配、文化程度搭配、岗位设置等各方面逐渐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耿涛.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水平[J].中国监察, 2008, (3) .

3.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文化;设施;经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及大量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给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农村经济构成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主体实现了工薪化,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质的改变。农民的生活仍然很单一,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就在一台电视机上,不少农民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或打牌,农村甚至成为不法团体开设赌博据点的基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文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带来社会治理的系列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近年来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公共文化报务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1.1农村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

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乡镇文化馆或文化站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面积不足,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校舍厂房,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总体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

1.2农村文化队伍人员缺少,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街道)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大多数文化干部处在“荒自己的田,种别人的地”的境地。村级文化管理队伍更是薄弱。

1.3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如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也没有配套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资金配套;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很多活动因缺少资金得不到全面深入开展。

1.4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各种文化下乡形式不是十分贴近农民的需求。老百姓反映例如吴江的十镇联动文艺汇演相对集中,时间安排紧凑,很难有组织有规律的组织起系统性的农民娱乐活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解决问题。

2.1文化体制方面,转换机制,探索新路

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或文化馆)作为事业单位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农村基层文化改革必须立足公益性前提,走市场化道路。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利用文化资产,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挖掘本地文化市场潜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由过去主导、主办文化向管理、协调文化转变,文化中心由过去行政和管理职能向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职能转变,扶植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经营团体,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允许其市场化经营,既保持其传统,又形成市场生命力。

2.2文化设施的长效运营机制

针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短缺、老化问题。一要保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加强、维护现有文化设施,保障现有设施的使用率,收回被租赁和挪用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要建立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推动现有行政直属运营单位改革,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鼓励政府采购和外包服务,调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2.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培养等;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农村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改革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培育各类文化活动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2.4落实农村文化资金保障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当前,要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财力、人才,联合运作,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改革,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可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要采取减免税费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兴办民营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2.5解决文化产品、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是加大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创作力度。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持续深入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继续持续开展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特色品牌活动。三是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聚合农民团体,例如,使用网络开展农民社区共建,棋牌比赛等等,充分利用新的方法凝聚农民生活、开发文艺产品。

4.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四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针对新形势下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队伍自身素质修养不高,宗旨意识弱化,影响了党员在村基层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作用发挥不大是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作风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1)入党动机不纯。很大一部分是为个人私利,比如有的是为当官发财入党等。(2)一些党员党性觉悟不高,其私心杂念较大。讲求实惠、讲求回报的多,讲求党性、讲求奉献的少,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松弛;有的党员认为,个人利益至上,对基层党委、支部的决策决议不支持,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3)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战斗力较弱。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加快发展也缺乏本事,在发挥模范作用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党员学习培训机会少,影响了农村党组织领导能力提高,导致了部分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弱化。(1)个别村组对于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平时不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不注重提高党员思想素质。(2)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应用结合不紧密。(3)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4)少数农村党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掌握实用新知识、新技术不够,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5)政府对党员行为、思想等缺乏引导和指导。

3、村里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有限,经费筹集困难,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活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村党支部经费困难,难以为群众办实事。有的甚至还有村基本没有收入,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维持。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影响了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4、村党员干部待遇低,缺少保障机制,难于调动村干部积极性。(1)村党员干部待遇低。农村干部承担大量的工作,而所得的报酬却偏低,影响了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2)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村党员干部退休后的待遇没有保障,使他们觉得工作没奔头。况且发展的任务很重,村里缺少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想为群众办点儿事,极其困难,导致村干部思想压力很大。

二、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根据各村实际,必须看准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确定符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查,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构调活,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稳定农村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实力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由于各村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的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组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

3、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技术培训,注重培养示范典型,增强党员创业技能。发展农村经济也要朝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坚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道路。村级组织注重抓好技术培训这一关键环节,通过邀请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广泛组织农民学习实用技术,并侧重培养党员致富能手,让他们在群众中言传身教,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实践技能。

4、挖掘潜在优势,多元开发致富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村基层党组织能够主动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多方寻找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促进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围绕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必须在富群众的同时富集体。在鼓励、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必须考虑和抓好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各村应发挥资源及劳动力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本地的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再推向市场。这样,既可以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又可以积累集体资金,消化个别存在的隐形失业人员。集体有了积累资金就有了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物质基础,各项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5.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五

◆ 袁明刚

2012年是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地都在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党的建设向前推进。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抓好以下六大问题。

一要抓思想,树立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实践证明,凡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多是思想观念陈旧的地方。当前农村,许多农民还存在思想懒惰、头脑僵硬、视野狭窄的现象。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要带头树立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村新兴经济组织。广大农民只有思想解放了,抓住机遇,按客观规律办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才能加快。

二要抓班子,选好领头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要致富,全靠党支部”,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党支部班子领导有力,哪里的经济社会就发展得快。反之,党支部软弱瘫痪的村,工作往往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怨声载道。因此,要加快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选配一批德才兼备、公正廉洁、年富力强、有文化懂科学的能人,担任村“两委”负责人。

三要抓人才,培育示范户。如果哪个地方出了个养殖大户,那里的养殖就会多起来;哪个地方出了个种植大户,那里的种植就会多起来。身边的典型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群众更乐于向他们学习。“近邻都富裕了,自己再不发展没脸见人了”,示范户能起到榜样的带动作用。因此,农村要加大示范户和先进典型培育力度,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在“选才、育才、管才、用才”上狠下功夫。

四要抓经济,找准致富路。农村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民要富起来,必须找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要立足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或其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只有找准发展经济的路子,并艰苦奋斗,群众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集体的经济才能壮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精神生活才会随之富裕起来,广大农村也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五要抓培训,增强战斗力。村级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又有新的要求,要让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必须加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着力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提升组织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致富技能,增强致富本领,自力更生创业致富。

6.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六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陈俗老套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基层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三、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由过去的指挥者变成了指导者和服务者,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必须依法行政。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一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基层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绝大多数人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村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乡镇、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区、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筹措难,乡镇财源有限,又不能由农民负担。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

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阻力。

7.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七

1 问题分析

1.1 农村经济缺少活力, 配套服务不健全

这里所说的农村经济是指一个村里面能参与到市场流通中的行业和因素。农村经济与整个市场经济相比虽然不能样样俱全, 但必须的行业还应该存在。目前, 村中主要的行业是小食杂店、卫生所等, 其他的商业网点很少存在, 致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农业深度开发不足, 致使农村劳动力外流, 村里种地的基本是老人或妇女, 这就直接造成农民素质降低。农村缺少带动力强的人才, 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大大降低, 农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开发, 农业生产仅限于卖初农产品, 农民增长缓慢。

1.3 农村自我发展缓慢, 缺少建设骨干力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 绝大多数村屯的资金投入都是依靠上级专项资金, 地方缺少配套投入, 存在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儿的现象。一方面存在农民工外出, 有的建设项目需要农民投工投劳配合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上级专项资金有限, 建设范围只能是少数几个村而不能实现农村面貌的整体改善的现象。

1.4 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人口减员严重

县城以上城镇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配套服务齐全, 是吸引年轻人居住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农村走出去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留在外面居住而不回老家, 另一方面, 外出打工的年轻劳动力经济条件好了以后, 也是选择留在打工所在地, 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人口只出不进, 房屋大量闲置, 人口持续减少。

1.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农村不但在水电路等方面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更大差距, 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滞后,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即使是留在村里的农民, 也有许多因为子女教育、老人医疗等原因, 选择在县城安家, 冬季在城市猫冬, 夏天到村里种地。

2 发展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 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 加快美丽乡村创建步伐, 另一方面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调整资金投入方向, 加快撤屯并村步伐,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1 加大政策扶持, 调整资金投入方向

根据人口、位置、产业、发展前景等对村屯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类, 划分出中心村、发展村、一般村。中心村一般是乡镇政府驻地的村, 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 成为本乡镇吸纳人口聚集的中心, 建设成商贸活跃、市场健全, 医疗、教育、金融的服务配套网点齐全的村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村是在人口、交通或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益事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加大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般村就是指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没有发展前景的村, 这些村没有投资的必要, 但需要投入一定资金, 把人口迁到中心村, 置换出土地用于发展生产。

2.2 提高农民素质, 留住建设主力军

新农村建设, 农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才是建设力量的源泉, 没有农民的支持配合, 所有的政策和投入都是零。一方面农村需要留住本村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吸引一部分高素质的人回到农村做农民, 在生产技术上引领、思想观念上改变、经营管理上创新、生活品味上提高, 从而带动农村整体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推进产业链条向深度发展, 让农民正真体会到在农村比在城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 把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 提高专业化水平, 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对农产品就地转化。通过流转, 提高农村种田科技水平, 转移出来的这部分人需要充实到第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配套的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另一方面还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置换, 引导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城镇或中心村转移, 集中建设住宅楼, 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减少各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物资的浪费。

2.4 提高县城或中心镇承载能力,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居住

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首先应该是到县城或中心村, 这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都有利。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农村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是转移到一二线城市, 对这些城市带来压力。中心村镇及县城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力度, 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 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有保障。县城要打造成适宜人口居住的中心城镇, 中心村镇还要大力完善教育、卫生事业, 成为本行政区域适宜居住方便生产的中心。

2.5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中心村和发展村需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特别是在交通、医疗、集中供暖、通讯教育等方面需要深入完善和提高, 减小与城市的差距。加快农村暖房子工程建设, 推行集中供暖、多样化处理污水和垃圾, 通过建设实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河水清澈、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宜居、休闲、养生佳地。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主体, 农民成为具有稳定收入的致富行业。

摘要:阐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与对策, 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慧萍.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 2006, (3) :24-26.

8.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八

关键词:法治;基层政府;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1-02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0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市县政府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武胜县从完善制度、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强力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特征等方面的原因,武胜与许多县级行政区域一样,在法治政府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法治政府建设离时代的更高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一、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权责边界不清,越位缺位现象同时并存。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有限责任政府,划分了行政权力和民事权力的界限。然而,由于我们自上而下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的习惯认识,政府工作无所不包、无限责任的情况还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下去。一个地方只要一旦出了点事,上级政府不管任何理由,都会追究下级政府的责任,社会大众不管该不该政府负责,都会埋怨当地政府。这些年里,我们常常看到,政府对不该管或不宜过多干预的事(如经济事务)去管多了,该管、该负责任的事(如社会建设)反而力不从心了。

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上,一方面,一些临时机构执法,其职权和政府常设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权限不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一件事又有几个部门分别管辖,职权的划分又显得太清太细(如食品安全问题等)。争权夺利的事争着管、有权没利的事推着管、没权没利的事没人管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常常将新成立的经开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景区管委会等辖区内的各种管理行政委托其管理,但县域内的管委会很少能获得行政主体资格。同时也容易与当地的党委政府形成全力交叉,常常出现各自为阵、互相推诿的现象。

(二)政策法规跟不上发展步伐,基层政府为了推动工作不得不寻求变通。

在媒体报端,常常有人批评基层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基层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严格按照国家的现行法规和上级政策去执行,我们的工作就根本没法得到推进。在基层工作,许多领导同志都压力很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方面,要推动工作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对策,去做工作,去寻变通。另一方面,又的要避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确保不要把那些变通过的、不太合法合规的做法牵扯到媒体和大众的视野里来。变通的结果,自然就会使上面的政策到基层就走样了。

客观而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能完全归根与基层干部,上面政策规定与基层情况的脱节或许才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上面政策不够完善,一些空白和灰色地带为不法之徒绕道法规和政策提供了可趁之机。二是一些法规和政策严重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最新要求差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工作的正常推进。三是上面要求的许多工作是在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行的,而很多时候,上级领导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导致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不得不违规违法开展工作,不出问题就一了百了,出了问题就由基层政府负责。在基层调研中,我们看到: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拖欠工资、黑车营运等许多难点热点问题屡查屡犯,难以根治,都与这些因素有着一定关系。

(三)基层政府决策议事程序缺乏法律规范,依法决策缺乏刚性保障。

近年来,为了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武胜县政府在制定实施《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从政府职能、成员职责、决策程序、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公文审批、会议制度等多个方面予以规范的基础上,专门对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全体会议、专门会议分别制定了《工作规范》,对会议的参加人员、召集条件、主要任务、议题准备、会务服务、落实执行等多个环节作了明晰的界定。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决策过程中,坚持必须听取法制办的审查意见,对涉及重大民生和民众利益,或存在一定社会风险的重要决策,要求相关部门在提交县政府集体研究前,必须在通过听证会,代表座谈会、民意调查等途径准确了解民意的基础上,交法制部门和相关法律顾问逐项审查,签据明确意见。研究决策中,原则上都要尊重采纳法制部门和法律顾问意见。相关部门如果建议暂不采纳法制部门和法律顾问意见,必须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并确保不得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应该说,这一系列举措,都是武胜县政府在法制政府建设中的有益探索,对县人民政府的依法决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性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武胜县政府的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县委、县政府一把手推动形成的,与当地一把手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关系极大,在全省、全国的范围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意义。在更多的地方甚至更高的层面,我们看到,由于没有在操作层面对政府决策的明确规范,政府决策随意性较大,在执行中才发现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要求不完全相符,不得不边执行边纠正,既容易引发群众质疑,损害政府威信,也给工作推动带来被动。

(四)行政执法监督乏力,干部队伍法制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政府执法的监督,主要来自同级党委的监督、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社会的群众监督,以及因提起诉讼而受到司法监督。但现实中,“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导致许多失职、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及时的得到很好的纠正和处理。

另一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政府及其部门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有所加强,但由于我们是从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人治观念很深,法治理念不强。一些政府和部门官员缺乏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应有意识,加上对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法律知识有限,在行政执法中主观武断、简单粗暴,在政策制定中为部门利益争权夺利。同时,受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和财政不足的影响,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大量设置门槛低、薪水少的临聘岗位;基层公务员待遇差,流动性大,导致整体素质提升缓慢。

二、关于在基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行政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促进政府行政运行和职权行驶更加公开透明。首先从制度设计层面进一步完善人大、政协的监督,使人大、政协的政治监督和民主监督真正深入到政府决策、行政、执法等关键环节。二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运用网络和大众的力量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三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四要探索重大决策与公民互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和完善保障普通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推动公民参与,使他们的合理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诉求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强化行政问责,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违法行政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党政一把手的责任。

9.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九

苏百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这对于人民政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工作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目前,我省区县的各民主党派组织大多是基层支部或总支部,区县级政协的组成单位一般都没有民主党派界别,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以个人从事职业的身份分别参加到教育、卫生、经济、工商联及特邀等界别中。近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组织通过换届,已基本完成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政治交接,新一代民主党派组织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开拓进取精神,为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工作,许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稳定、团结、活跃”的局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基层组织在建言献策、稳定大局、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在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思想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全局、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使得少数会员参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相对淡薄。

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够。成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新生代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也还不够。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大都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广,具有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有主动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要求和积极性,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缺少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经历,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感性知识到接受程度上较老一代尚有一定差距,对如何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应有的知识准备和操作训练。

三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层组织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

四是与政府部门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不够密切,较为分散,影响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五是后备干部的储备不够。目前,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存在后备干部力量储备不够的现象,没有形成后备干部队伍梯度,给班子建设带来诸多不利。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基层政协中的作用,做好基层政协工作、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我们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对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能够促使民主党派成员广泛、深入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人民政协的工作越有成效。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应该充分利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使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树立民主党派良好社会形象。

三是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进一步完善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作用,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政协联系制度。政协应加强向党委汇报和沟通,协助党委研究、确定与民主党派协商的议题和安排,将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民主党派的协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保证民主党派成 3 员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领导成员中占有较大比例。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机关中也应有民主党派人士,并有专职领导干部。

二是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加强政协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目前全国许多省市的区县都建立了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民主党派也均是区县政协的组成单位,是一个独立的界别,这样有利于基层政协组织中民主党派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也可积极探索和调研,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反映,创造条件,创新民主党派参与政协的参与机制。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参与政务的重要形式,可积极通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担任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职务的形式,广泛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和行政运作,让民主党派成员切实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使参政议政在协调和平衡关系中更富有成效。同时,应进一步畅通政治参与的知情渠道,通过完善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意见征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是健全经费保障和培训机制。财政部门应为民主党派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支持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协调研、视察等活动,并提供经费和时间保证。一般来说,民主党派政协委员都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对社会政治问题敏感度和洞察力不够,同时缺乏第一手资料,无力深入研究,这就需要通过政治引导,加强培训,提供必要条件,促使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参政议政能力,使他们多从政协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协调合作作用

多党合作主要是作为执政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共 同努力。执政党处于主动地位,起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也应自觉、主动配合。

一是要增强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自觉性。要处理好民主党派与政协党组和党委统战部门的关系,做到两协调。统战部作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代表党委抓统一战线工作。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主要、最重要的舞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的作用是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主党派也应积极主动融入到政协工作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加强协调、增强协作,做到两促进。

二是努力形成在人民政协团结民主主题下履行职能的工作合力。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这是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的。政协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其职能与各民主党派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通的,政协组织起着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各民主党派应该将自己的许多工作融入到政协组织的中心工作中,与政协组织一起开展工作,在团结民主主题下,形成合力。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在参加政协全会、视察、调研等活动前针对议题,通过党派活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党派集体智慧。积极参与政治协商,认真开展民主监督,深入参政议政,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

三是不断展现和提升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生机和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政协组织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各民主党派应该主动合作,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广泛地团结相关人士,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局面。

四、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派成员在政协中履职尽责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应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发挥好参政党的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要坚持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和组织,把勤奋自觉和接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和参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把组织建设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能够团结协作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高素质的集体。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民主党派成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三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保障。要着眼 于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行的制度,健全参政党的运行机制。处理好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职责与党派工作任务及本职业务工作的关系,使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发挥好政协委员作用。

五、政协组织要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作用创造条件

政协应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营造人民政协团结、民主的政治氛围。把与民主党派的联系交流作为履行自身职能的重点工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积极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营造广阔舞台。

一是政协要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及专门委员会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定期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政协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反映其困难和要求。密切关注各民主党派人士思想工作情况,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应积极向党委推荐,使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可采取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联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交流沟通,增强与民主党派成员的友谊。在政协的工作和对外活动中,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充分体现政协的特点和优势。

二是要把政协优势与民主党派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视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全会、常委会、专委会等各种例会和重要活动中的作用,邀请或安排他们在会议上发言,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政协组 织优势、渠道优势与民主党派的整体优势、智力优势结合起来。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政协的视察、调研、考察等活动应广泛组织他们参加,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通过提案、视察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是要充分发挥成员在民主监督和协调关系中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联系着不同利益和不同阶层的群众,容易听到各方面的呼声和建议,应鼓励他们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畅通信息反映和沟通渠道,发挥他们在表达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诉求和呼声方面的独特作用。大力支持监督、执法部门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督员,支持他们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10.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

切实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具体办法有:省、市、县三级,要把村组干部的工资报酬问题纳入预算,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组干部的工资有来源、有保证;为避免乡镇因偿还债务或其它原因截留村组干部工资,可采取建立村组干部工资专户的办法,由县级统筹统支,由乡镇统管统发。

推进现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为民”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可以推行“并村联组”改革。为了解决支部和村委、支书和主任的搏弈问题,实行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

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选拔任用农村干部,要按照“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标准:选用“双强”型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选配“双强”型的村组干部;培养“双强”型的农民党员队伍;吸收“双强”型的农民入党;拓宽用人渠道,采取内选外派、下派、回请等多种形式选用村组干部;注意培养村组后备干部队伍,注重发展青年农民党员,从根本上解决村组干部后继乏人和农民党员老化的问题。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村组干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对优秀的村干部可选拔其到乡镇政府任职,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时向其倾斜;让村干部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同时建立“工作责任到村,目标量化到村,监督考核到村,兑现奖惩到村”的工作责任制,以保证村级干部充分覆行职责。此外,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11.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党组织;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59-01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社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及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党员队伍的素质和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等突出问题。一部分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其他问题,如: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有的党员“三观”已有了明显的改变;甚至有的党员违法犯罪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效果。因此,应加大在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在严把入党关的同时,还必须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一、目前农村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分析,党员不像“党员”的现象明显存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1.理想信念丧失。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认识模糊不清,革命意志衰退,申请入党时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为自己走上崭新道路而自豪的那种激情已荡然无存,甚至对党失去信心。调查发现,党员姓“教”不姓“党”的现象有所存在。

2.宗旨观念淡薄。部分党员不能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视而不见,不愿挺身而出。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

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针对党员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党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制度。

1.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镇党委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党支部要从 本村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在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在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切实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把入党关的同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切实解决好党员不像党员的问题。

首先,坚持标准,科学把握不合格党员的评定依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大致有以下8种:(1)理想信念:丧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参加“法轮功”等非法组织,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组织修建庙宇的党员;(2)宗旨观念:政治立场不坚定,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极坏的党员;(3)学习培训:无正当理由,不参加乡镇、村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等活动,两年累计7次以上的党员;(4)组织生活: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未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党员;(5)完成任务:自身计划生育、党组织分配的农田水利、绿化等建设任务不能带头完成的党员;(6)党费交纳: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党员;(7)遵纪守法:不能依法办事,不带头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参与赌博、嫖娼、聚众闹事的党员;(8)社会公德:不尊老爱幼,邻里关系不好,不讲文明礼貌,经常吵嘴打架,在群众中影响极坏的党员。

其次,周密部署,严格把握不合格党员的认定程序。不合格党员 的认定政策性很强,不能仅凭印象办事,应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做到层层落实,不走过场。(1)学习教育:组织党员重温《党章》,在农村中开展“宗旨、政策、法制”三项教育,教育引导党员认真履行八项义务,争做合格党员;(2)自我评价:每个党员对照合格党员标准和不合格党员的评定依据,结合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3)民主评议:召开支部大会,由党员进行自批、互批,再组织部分黨外群众开展民主评议,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评定出不合格党员;(4)考察核定:对支部初评上报的不合格党员,由上级党委或专门成立的领导小组进行考察核定,整理出书面材料;(5)党委预审:对经调查核实确认的不合格党员,由党委或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初步的不合格党员处置意见;(6)支部决议:党委预审后的不合格党员,经支部大会进行通报后,提出初步处置意见,并由党员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第三,慎重处置,严肃教育和清理农村不合格党员。党组织对评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要区别不同情况,慎重处置。(1)限期改正:本人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希望继续留在党内的,可给予为期一年的限期改正处理;(2)劝退:对限期改正期满后到期不改的,本人虽要求留在党内,但经多次教育无效的;本人无改正错误愿望,不愿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的不合格党员,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应劝其退党。

12.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二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现状

⒈我国农村水泥需求仍主要依靠袋装水泥来满足。2009年上半年, 国家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3 223亿元, 同比增长32.7%, 提高了9.5个百分点。在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影响下, 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统一规划、农村集中建房的步伐。农村对水泥的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据统计,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幅为33.09%, 所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总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7.78%提高到20.48%, 增加2.7个百分点, 所占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7.73%提高到9.08%, 增加了1.35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提供散装水泥的配套设施和供应条件, 所以, 全国上半年生产的40 883.12万吨袋装水泥主要流向了各地农村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市场销售网点和销售量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达到5088家, 销售散装水泥5335.11万吨, 同比增加400.19万吨, 增长8.11%, 销售量已达到上半年全年销售量的58.47%。其中:山东省增加525.5万吨, 江西省增加139.19万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加107.6万吨, 分别增长126.16%、220.42%、115.01%, 陕西省的增长量虽然只有63.75万吨, 但增长幅度为425%。

⒊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6666.74万吨 (包括农村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散装水泥使用量) , 同比增加1657.63万吨, 增长33.09%。上半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长量较多的省是:山东省增加535.97万吨、江西省增加147.2万吨, 湖南省增加138.08万吨, 分别增长128.67%、250.89%和222.74%。

二、我国农村推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严重滞后。目前, 我国城市散装水泥生产、流通、使用和相关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并正向成熟期过度, 城市散装水泥稳步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而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40%的农村, 目前水泥使用仍是以袋装水泥为主, 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7.7%, 使用率不到20%;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24亿立方米, 农村地区仅为0.6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0.9%;农村预拌砂浆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外, 基本没有应用。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不足。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与技术是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必备条件, 要使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得到突破性的长足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数量及水平。目前, 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 我国农村地区投入的固定罐4215个, 仅占全国固定罐总量的0.30%;移动罐28 547个, 占全国移动罐总量的0.26%。农村地区运送散装水泥专用车辆也短缺, 如按每辆汽车年平均运输散装水泥1.61万吨计算, 今年上半年, 向农村地区销售散装水泥的专用车辆则需要6627辆。若按我国现有水泥生产企业 (中转) 销售市场半径和每辆专用汽车平均载重23.64吨测算, 每辆车每天只能拉2次。同时, 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散装水泥物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发展, 也降低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竞争能力。

⒊我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存在许多问题。其一, 规模小缺乏规划。农村市场点多面广, 农民居住分布较广且相对分散, 水泥用量小, 且多是单家独户使用, 不利发挥散装水泥的大量集中使用的规模效益。其二, 供应网点疏密不均。多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集镇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而人口稀疏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散装水泥供应网点。其三, 配送服务功能不健全。配送服务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订单和零星供货模式上, 缺乏一个订单处理、配送服务、信息反馈系统, 没有形成一个用户需求和企业供应之间的散装水泥交易平台。其四, 流通管理粗放。目前, 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 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也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 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成为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一大障碍。

⒋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技术装备仍不成熟。一是储罐设计技术含量较低。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贮存流动罐多是钢材制作的, 比较笨重, 需用吊车和专用设备搬运, 使用不方便且搬运费用较高, 露天放置易氧化腐蚀。二是缺乏适应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小批量可重复使用的周转容器。从现有开发研究出的周转用的箱、桶、筐看, 还需要从品种、规格、实用性、耐用性、经济性方面改进和提高。三是缺乏适应农村散装水泥小吨位运输车辆和罐体。目前, 农村水泥运输主要依靠拖拉机及农用车, 而大吨位固定罐体为主的专用散装水泥车, 车罐不能分离, 不适应农村地区交通和道路行驶及发放, 亟需研制开发适应农村道路行驶的小吨位、流动性、可车罐分离的运输车辆。四是缺乏清晰和灵活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当前, 农村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使用方便、计量准确、让农民放心使用的散装水泥计量工具, 为他们提供优质廉价、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装备和服务。

⒌农村缺乏扶持性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情况看, 农村地区的散装水泥设施建设投入的专项资金甚是匮乏。按照我国目前物价指数统计, 每发展1吨散装水泥,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100元, 农村为180元;以我国2008年水泥产量13.88亿吨, 散装率45.82%, 要达到国家规定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70%,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4000多亿元, 农村为7000多亿元。光靠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等于“杯水车薪”。而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初期, 投入资金较大, 面临启动难、推进难两大难题, 单靠某一个部门和单位的投入是难以奏效的。靠市场化发展, 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所以, 各地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推广农村散装水泥工作, 积极采取一些利农、惠农的扶持性措施, 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来推动此项工作。

三、今后我国农村推散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⒈把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中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 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 商务部办公厅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现状, 颁布了《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 提出在巩固城市发散成果的基础上, 把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并提出了具体做法和标准。目前, 我国农村建设水泥消费总量占水泥消费量的40%以上, 而散装水泥使用率只有17.7%, 散装水泥不占主导地位, 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潜力。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而水泥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根基, 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 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最有力的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是我们散装水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农村发散工作,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真贯彻落实“从使用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政策, 把在农村地区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研究对策, 客观认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构成, 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态势,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⒉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 建立广泛的利农、惠农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络。用现代化的水泥流通方式去占领广大的农村水泥市场。为此, 一是加强规划、合理布点、以点代面、稳步推进。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消费习惯和能力, 配置散装设备, 方便农民购买, 逐步建立完善的散装水泥市场协调服务管理体系, 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和使用率水平。在条件具备的县 (区、市) 要建设1~2个起点较高的散装水泥配送站。在乡 (镇) 、村, 通过建立散装水泥销售 (配送) 站的方式, 扩大散装水泥的销售和使用, 要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资源,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加乡 (镇) 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二是积极整合水泥物流资源, 建立农村散装水泥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可采取多种形式配送。可以由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熟料粉磨工厂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也可由散装水泥中转库或水泥经销网点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以站点连接形成网络。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 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队伍,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水泥物流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企业。三是搭建散装水泥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订单处理系统、配送及服务系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 收集分散和零星的订单, 统一送货和服务, 以加强点对点管理。四是积极引导水泥生产企业在运输、储存、装卸设备方面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水泥用户提供方便和服务, 对散装水泥经营户和运输户添置散装水泥储存、运输设备给予支持。

⒊做好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开发和研究, 不断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的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研制的农村发散小型设施设备,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从当地实际出发, 能洋则洋, 宜土先土。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使用习惯、交通条件等, 进行创新性思维工作, 争取做到价格较低、质量较好、方便实用、安全环保、易于维修和管理, 逐步实现现代化、自动化、轻型化、环保化。为农村散装水泥供应点和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设备。为此, 一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民购买和使用的存、储、运散装水泥的小批量周转容器。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地点分散、交通不便、使用量小等特点, 采用从竹木、钢铁逐步向玻璃钢等轻型复合材料过渡的容器材料, 真正从散装水泥自身发展和消费者的使用方便来考虑问题, 开发研制生产出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的专用容器。二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小吨位自卸和背负罐式等运输车辆。结合农村市场用户多且分散、单个用户用量小、道路条件差、运输困难等特点, 以及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开发小吨位农用拖拉机与散装水泥专用运输车, 采用移动牵引罐、背负式移动罐、自卸式移动罐等车罐配套使用的办法, 灵活有效地保证散装水泥的及时供应, 以降低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输成本。三是研究开发计量准确、使用方便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可用钢板、玻璃钢或木材制作大小不一的量斗, 直观准确, 清爽明白, 打消农户对散装水泥计量上的顾虑。四是开发研制适应农村散装水泥中转及混凝土搅拌系统。扶持农村推广散装水泥设备———可移动小型农用搅拌站 (车) 项目研究开发, 可直接在施工现场用散装水泥和砂石集中搅拌混凝土, 实现小批量散装水泥的发放、运输、储存、搅拌“一条龙”服务。

⒋统筹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和布局, 强化政府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促进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不少地区在发展散装水泥过程中, 没有很好把区域和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考虑。东部区域与西部区域以及城市与农村各搞各的, 其结果是虽然东部区域和城市发展较快, 但西部和农村发展滞后, 东部和西部区域以及城乡距离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按照区域和城乡发展规划要求, 把全国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使东西部和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二是各级政府和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协调和联动工作。各级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 要强化政府和农村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 全力做好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国家和省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确定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标准等方面要发挥统一领导和监督作用;市 (地)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对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实施意见的主管部门, 在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县 (市)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贯彻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 是开展农村和城镇散装水泥工作的前沿机构, 起到直接管理和监督作用。各级散装水泥行政管理机构要从上到下对农村发散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 逐级负责, 并伴有定期评比和给予有实际意义的奖励, 逐步完善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向农村“发散”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建立县级散装水泥的管理机构, 形成有利于县级散办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体系。县级设散办, 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可设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站 (联络站) , 村设联络员, 做到县有办、乡有站、村有员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网络。县级水泥厂设立协调点, 对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服务。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培育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要把工作的触角伸向广大农村, 进行网点建设科学规划, 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严格管理出厂散装水泥的质量达标, 监督散装水泥计量, 协调解决散装水泥在产、运、销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将散装水泥质优、价廉、方便的优越性, 转化为农村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一是要发扬农村散装水泥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应在总结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和“试点县”活动基础上, 建立全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工程, 并组织专项资金对示范工程进行扶持和培育。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各自农村散装水泥试点单位, 并结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成功模式,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二是要认真抓好农村示范点工作, 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考核活动, 根据不同的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泥布局、结构等因素, 实行不同标准, 并进行分类考核, 通过总结推广先进县农村“发散”的经验, 推动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三是加强试点探索, 以点带面,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城市化管理模式, 并在当地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发展的新路子。可以通过代建、助建等形式转换其建房模式为统一规划、集中建造, 使农村发散模式向城乡一体化模式转换, 形成农村发散基本模式, 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管理模式的有利条件和资源。

⒍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形态, 加大农村预拌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推广力度。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建设的实施, 以及小康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农村必将成为散装水泥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因此, 一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 要贴紧市场经济脉搏, 注意农村市场形态的变化。农村水泥市场形势虽然看好, 但在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时, 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应注重调整农村袋装和散装水泥的使用比例, 还要注意农村水泥市场的形势变化, 主要是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的转化问题。二是有条件的县 (市) 城区以及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 可从建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进行推动, 逐步实行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三是建设农村小型搅拌站, 向农村用户直接供应预拌混凝土。水泥消费量较大的地区, 可采取建立水泥预制场的方式, 引导农村水泥制品企业集中使用散装水泥。

13.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三

2012年08月21日11:2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提交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真正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是个别党组织“一把手”角色定位不准,党建意识不强。表现为:个别党组织“一把手”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任,对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用心不够,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业务不熟悉,找不到基层党建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作“算盘式”,拨一拨,动一动;有的尽管能够把基层党建同中心工作、业务建设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成效不明显。

二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被动应付,工作质量不高。表现为:传达学习上级指示敷衍塞责,满足于会开了,文件念了,领导讲话传达了,至于怎么领会精神实质,怎样统一“一班人”思想,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就没有下文;有的支部研究部署重要工作没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用领导“碰头”代替集体领导,该集体研究的没有研究,该民主讨论的没有讨论;还有的支部图省事,怕麻烦,研究党建工作时,常以支委扩大会代替支委会,甚至随意简化党务工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部集体领导的作用。

三是个别党务干部对抓党建工作缺乏荣誉感,能力素质偏弱。少数党务干部对党务知识缺乏系统培训和基本了解,把不住规律,抓不住要点,抓党建工作往往是三分钟的热情;个别党务干部受市场经济和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物质化倾向严重,总认为抓党务工作太虚,不如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来得实在,对抓党建工作缺乏荣誉感和价值认同;还有个别党务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素质不强,缺乏妥善解决群众困难和积极应对棘手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少数基层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形式单一,管理监督乏力。教育方面,多数党内组织生活仍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与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形式单一枯燥,组织生活存在形式主义和随意性,党课教育存在简单化倾向,“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仍有差距;一些党支部没把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当作教育管理党员的有效途径,党员汇报思想或参加党内讨论大话、套话、空话多,实话、真话、心窝话少;个别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缺乏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经常性的培养,对入党愿望迫切一时又难以实现愿望的干部职工和基层群众,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管理方面,对那些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不自觉参加党内生活、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党员缺乏严格有效的组织处理措施。民主评议党员,往往只是简单地划勾划叉,缺乏沟通和面对面评议;对一些有轻微违纪的党员,在处理上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存在,甚至扩大蔓延。

五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内制度有差距,机制运行不畅。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因身兼数职,既管党务又管政务,存在岗位职责不清、任务分工不明,抓不住工作重点,甚至忽略了党务工作;有的正副书记集体领导观念不强,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自觉,遇事喜欢个人说了算,不想发挥成员的作用,甚至担心发扬民主不利于集中;党建考核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指标较为笼统,难以量化,且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措施和制约手段,导致党建考核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制的落实。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建议及对策

有效防止和纠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当从解决工作标准、能力素质、基层基础、制度落实及机关指导五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必须切实突破支部建设“标准低”的问题。一些单位党支部工作简单化,一条重要原因是抓党支部建设的标准不高。有的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基层单位的支部建设,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还有部分同志把党支部建设仅仅看作是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存在就组织抓组织、就制度抓制度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引导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标准即是法规的意识,按照基层组织建设标准,从点滴抓起,从细节严起,真正做到拟定计划,以标准为统揽;部署任务,以标准为指导;检查评比,以标准为依据;总结经验,以标准为准绳。

第二,必须着力解决支部书记“能力弱”的问题。“火车开得快,要靠车头带”。支部书记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高低。为此,要组织对支部书记进行敬业奉献、根本宗旨等教育,大力宣传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使他们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基层组织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通过短期培训、以会代训、集中讨论、难题会诊等形式和途径,使他们掌握做好党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到既想干又会干。

第三,必须根本纠正责任制度“不落实”的问题。调查发现,各级基层组织都建立了支部建设责任制,但有的单位只是以简单的工作分工代替责任制,不注意落实责任制的质量和效果。实行支部建设目标责任制,一定要有目标、有责任、有检查、有讲评、有奖惩。要定期不定期对基层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组织召开基层党支部建设形势分析会,分析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研究进一步抓好支部建设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落实责任制作为衡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绩的一条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合力破解组织建设“基础差”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继续抓好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以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进一步选强配齐支部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支委一班人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水平。要通过提高党务干部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等,提升党务干部的地位,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要切实突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解决活动场所,创新活动内容,巩固阵地建设。要建立党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工商分局局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让员工舍不得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