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2024-10-01

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精选9篇)

1.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篇一

调查地点:问卷编号:调查人员: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铜陵学院经济学院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现状与问题”专题调研组,为做好本次调研,特邀请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您的意见将是我们统计的最原始资料以及深入研究的原始依据,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和您的身份保密,请不必顾虑。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2014年7月

一、家庭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从事的职业

A.务农B.务农兼打工C.企业务工D.个体户E.教师等事业单位或管理工作F其他 3.您的年龄

A.25-30B.30-40C.40-50D.>50 4.您的文化程度

A.本科以上B.本科C.大专D.高中E.初中F.小学G.未接受过义务教育 5.您家的人口数量

A.3人B.4人C.5人D.5人及5人以上 6.您家的劳动力数量

A.1人B.2人C.3人D.4人E.5人及5人以上 7.您家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A.有B.无

8.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地点

A.安徽B.南京C.上海D.北京9.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行业

A.教育B.建筑C.销售D.服务业E.饮食

A.种粮食养活家人B.种植作物卖钱C.可以养老D.祖先流传

下来的,不能卖E.其他

19.(1)村里的农产品有没有形成一种规模产业?A有B没有C不清楚

(2)假如形成产业有没有人来收购A 有B 没有

(3)村里有没有建设批发市场A 有B没有C 不清楚(4)产业化的初期主导这是谁A 政府 B 个人 C村上D 其他(5)现在的发展主要靠A 个人B 政府C 村上D 其他(6).您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有没有接受过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假如接受过对你的帮助大不大。

A.接受过,帮助很大B.接受过,没什么效果 C.没接受过 D.不知道

(7)您参加过的技能培训或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是由谁主要组织的;A技术能手B 村集体 C乡镇政府D高校(西农或杨职)F其他

(8)有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经常来指导A有B 没有(9)您家的产业化面积(数量)

(10)产业化有没有形成统一的育苗、种植、销售A.有B.没有20.村里有没有农业合作社A有B 没有

21.您觉得您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A.技术B.资金C.政策D.作物品种E.其他

三、医疗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篇

22.您是否参加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标准)

A 是B 没有C 不清楚

23.您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态度

A 非常好B 比较好C 一般D 不太满意,没能真正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

28.请您在下面填写您对燕郊团委杨善啸医疗水平的满意程度

29.村上有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标准)A有B没有C不清楚

30.村里有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阅览室A有B没有C不清楚

31.您认为政府对农民的扶植重点在哪里

A 扶植农民搞好农业生产B扶植村业和养殖解决大众就业

C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D进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E 用于社会保障F其他

32.您认为,理想的城镇化最重要的建设目标是什么?()(请选择1-3项)A、城镇的就业机会充足B、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完备 C、社会安定和谐D、市民享有平等的机会 E、城镇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活力F、人居生态环境优美、健康 G、城镇具备特有的文化传承H、其他

33.您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请选择1-4项)A、保证饮用水、空气质量B、制定政策稳定房价

C、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D、改善医疗条件

E、保证食品安全F、完善城市安全预警体系(雨洪等)G、其他

34您认为,目前小城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请选择1-3项)

A、财政收入不够B、政府职能未及时向服务型方向转变 C、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D、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E、其他

35.您认为目前所在城市/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在哪些方面成效显著?()(请选择1-3项)、A、抓建设工程、建设示范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

B、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C、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D、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E、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F、改善居住环境,保障城市安全G、其他

36、您认为目前所在城市/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在哪些方面急需完善?()(请选择1-3项)

A、抓建设工程、建设示范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

B、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C、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D、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E、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F、改善居住环境,保障城市安全G、其他 37.您认为,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着力提升改进哪些方面?()(请选择1-5项)

A、倡导以人为本、生态为本,摒弃唯GDF的考核办法 B、以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自我发育”

C、推行户籍改革D、加快保障体系建设 E、加快廉租房、保障房的建设F、创业、就业培训及帮扶 G、城镇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H、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 I、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J、保证城市粮食、食品安全 K、其他您的宝贵意见及建议!

2.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篇二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脱农,留农,个体特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缩减,农业劳动力弱质化趋势凸显。在“城镇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大量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1]。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支持。但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过度流失也造成农业劳动力断层问题。以农民老龄化与女性化、农村人才空心化和农业生产副业化为表征的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问题日益突出[2]。因此,为深入研究影响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微观性作用要素,本文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区域5个角度来具体探讨农业劳动力在“脱农”与“留农”之间进行权衡决策的微观影响因素。本文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迁移意愿区分为“脱农”和“留农”。前者指农业劳动力完全脱离农村、迁离到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后者指农业劳动力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二、调查样本状况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共同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农业接班人危机’:形成机理、动态演进与破解之道”的部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4年年末分别在位于东、中、西部的浙江省、河南省和陕西省3个省份所辖共9个县的农村展开。调查对象为一般农民(包括专业农民、兼业农民等)。每个调查样本县所辖农村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共发放99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27份。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均衡性,本研究实际采用其中的900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浙江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各采用300份有效问卷。调查样本总体情况的统计性描述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与受教育情况

从总体统计情况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31.6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53岁,年龄最小的是16岁。分性别情况来看,男性平均年龄是33.81岁,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是53岁和16岁,女性平均年龄是29.07岁,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是48岁和17岁。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大致呈现正态分布。

从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情况来看,样本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2年,其中最长年限是16年,最短年限是2年。首先,分性别来看,男性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普遍高于女性农民。这或许与农村中广泛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其次,分区域来看,就被调查对象而言,浙江省的农民受教育年限高于河南省和陕西省,而且河南省的农民受教育年限也高于陕西省。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作为东部区域的代表性省份,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河南省、陕西省,其教育软硬件条件相应优于中、西部省份,所以被调查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河南省和陕西省。最后,整体来看,被调查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多集中在7~9年的阶段中,即初中学历;其次为4~6年的阶段,即小学学历;接下来是高于10年的阶段,即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最后是低于3年的阶段,仅有0.60%。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层次同样大致呈现正态分布形状,具体见表1。

(二)被调查对象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从农业生产经营总体统计情况来看,区域差异相对比较明显。如表2所示,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地处中部区域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丰富,被调查农民拥有承包耕地的比率最高,达到89.31%,而且人均经营规模最高,达到13.3亩。而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其农民拥有承包耕地的比率最低,为62.49%,人均经营规模也较低,为5.67亩。地处西部的陕西省则处于中间层次。就不同被调查对象所经营耕地规模情况来看,经营规模集中于4~6亩的农民所占比例最高,为21.15%,其次为低于3亩,所占比例为19.80%。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农民所经营耕地的规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的空间依然很大。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被调查农民的生产兼业化率与其所处区域耕地的人均经营规模成正比关系。比如,河南省被调查农民的生产兼业化率最高,达到73.53%,其所拥有耕地的人均经营规模也是最高。这可能是当前随着耕地经营规模的提高,留守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需要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回流到农村,以弥补劳动力投入的缺失。这也反映了在传统主要农区,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严峻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整理而得,下同。

三、基于年龄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脱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3所示。首先,从影响农村排斥力的因素来看,第一,经济因素是导致被调查农民脱离农村的首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众多因素中,“务农收益低”的选择率基本上达到最高,平均达到66.94%。第二,35岁及以下的青年农民最看重职业发展前途,但36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则比较务实,最看重劳动收益的高低。如26~35岁和25岁及以下的被调查农民选择“农村致富机会少,没前途”的概率最高,分别为72.07%、76.81%。而36岁以上的被调查农民选择“务农收益低”的概率最高,为69.13%。

其次,从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因素来看,第一,经济因素同样是导致被调查农民向往城市的首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众多因素中,“二、三产业劳动收益高”的选择率最高,平均达到66.82%。第二,25岁及以下的被调查农民比较看重发展机遇和增长才干,如该群体选择“发展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和“学习专业技术,长见识”的概率最高,分别为63.26%和57.82%。但2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农民选择“二、三产业劳动收益高”概率最高,分别为69.93%和73.52%。这说明,该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更加重视自身的收入水平。

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第一,就整体脱农动因而言,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205.81%)高于农村排斥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89.13%),这与程明望等(2005)的研究结论一致[4]。第二,分年龄层次来看,对于35岁及以下的年轻农民而言,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229.94%和213.37%)高于农村排斥力(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88.76%和194.44%)。但是,对于36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农民而言,农村排斥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84.21%)却高于城市吸引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74.12%)。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年轻人多受市场经济影响和现代意识熏陶,比较向往城市的繁华多彩和优越生活,并且正处于梦想出人头地和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年龄阶段,外出“闯一闯”的意识较强。但是,对于中老年农民而言,他们遍尝农村生产生活的不易,也感受打工的辛苦,想法更加务实[5],很多是想摆脱农村清苦的生活、改变经济条件而选择到城市打工挣钱,而不是向往城市中的繁华表象,因此农村的排斥力对于该群体脱农的影响程度更大。

(二)留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4所示。首先,从影响农村吸引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土地和宅基地等有限财产是吸引各年龄段农民留在农村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在众多因素中,“具有土地和宅基地保障”的选择率最高,平均达到68.33%。第二,各年龄段被调查农民的侧重点有差异。对于25岁以下的年轻农民来说,他们比较看重“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选择比率达到27.84%,这说明该群体有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愿望,希望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而对于25岁以上的被调查农民而言,他们虽然也比较看重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但是更注重“可以照顾父母和小孩”,选择比率分别达到39.43%和54.97%。因为这些年龄段的农民普遍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压力,能够照顾家人也是他们选择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

注:问卷内容是多项选择,下同。

其次,从影响城市排斥力的因素来看,第一,生活负担重是构成城市排斥力的首要因素。因为被调查农民选择“房价高、看病贵等,负担重”的比率最高,平均达到53.19%。第二,分年龄层次来看,对于35岁及以下的年轻农民而言,选择“房价高、看病贵等,负担重”的比率最高,分别为64.79%和62.48%。这说明,年轻人的财富积累非常有限,他们对于城市中的沉重生活负担反应更加敏感。但是对于3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来说,他们选择“没有社会保障,缺乏安全感”的比率最高,达到53.23%。这显示出,农民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注重生活的保障和依靠。

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第一,就整体留农动因而言,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85.38%)高于农村吸引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64.50%)。第二,分年龄层次来看,对于35岁及以下的年轻农民而言,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83.53%和185.11%)高于农村吸引力(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30.68%和163.49%)。但是,对于36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农民而言,农村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99.30%)却高于城市排斥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87.52%)。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年轻农民而言,现阶段农村中存在的一系列优势还不足以激励其选择留在农村务农,反而是城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一部分农民选择回流到农村。这与郭力等(2011)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6]。但是,对于中老年农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愿意回到农村去,因为他们更加注重生活的保障、家庭的幸福,当然也更加注重“老有所依”。

四、基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脱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5所示。首先,从影响农村排斥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在性别方面,男性脱离农村受农村排斥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耕女织的农业传统,男性在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生活质量方面的压力要高于女性,所以他们对于农村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第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以上”的总和选择率为206.57%,高于“初中”的191.38%和“小学以下”的167.86%。这说明,学历越高,被调查农民脱离农村受农村排斥力的影响程度越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该部分农民的见识越提升、能力越增长,他们就越不满足于农村的现状,摆脱农村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的意愿也越强烈[7],对农村排斥力的敏感程度就越高。

其次,从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在性别方面,男性脱离农村受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同样要高于女性。第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学历越高,被调查农民脱离农村受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越显著。这说明,学历越高,受现代文明熏陶越多,就越向往城市现代化的生活。

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第一,无论在性别方面,还是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被调查农民脱离农村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他们在各因素中选择“务农收益低”和“二、三产业劳动收益高”的比率最高。第二,在性别方面,男性受农村排斥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城市吸引力。但是女性受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却高于农村排斥力。可以这样来解释:男性在农村体力劳动中占有一定优势,但对于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明显缺乏信心和底气;而女性在农村体力劳动中占处于弱势地位,但她们具有天生的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容易对城市中繁华多彩的生活产生向往和依恋。

(二)留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6所示。首先,从影响农村吸引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在性别方面,男性更看重农村中所拥有的有限财产,而女性更注重家庭生活质量。这是因为男性在众多因素中选择“具有土地和宅基地保障”的比率最高,达到52.79%,而女性选择“可以照顾父母和小孩”的比率最高,达到46.38%。第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以下”的总和选择率为134.17%,高于“初中”的129.20%和“高中以上”的108.42%这说明,被调查农民学历越低,他们选择留在农村时,受农村吸引力的影响程度越深。这可能是学历低的农民视野较狭窄,见识不足,而且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就相对比较留恋在农村生活的种种优势和好处。

其次,从影响城市排斥力的因素来看,可以得出如下规律:第一,在性别方面,男性更在意城市中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选择“房价高、看病贵等,负担重”的比率最高,达到47.28%。而女性更在意城市中生活的安全感,她们选择“没有社会保障,缺乏安全感”的比率最高,达到58.05%。第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学历越低,被调查农民留在农村受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越显著。这说明,学历越低,融入城市生活的难度越大,所以他们对自身在城市中的种种劣势反应就越敏感。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在性别方面,男性受农村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56.70%)要高于城市排斥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39.87%)。但是女性受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72.19%)却高于农村吸引力(其总和选择率为163.75%)。原因可能是:受农村中男子嗣承规则的影响,男性农民往往留恋于农村中的有限财产,所以对农村吸引力表现出更大的敏感度;而女性农民则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对农村吸引力的敏感度有所降低,而且很多女性农民受自身条件所限,在城市中往往并不具备工作方面的良好禀赋[8],生存优势不明显,所以对城市排斥力表现出更大的敏感度。

五、基于收入与区域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脱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7所示。首先,在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民受农村排斥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71.91%)要高于3000元以下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150.08%),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民受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86.64%)也高于3000元以下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157.39%)。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提高了劳动收益,分享到了打工收入所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对农村排斥力和城市吸引力表现出更大的敏感程度。而很多低收入农民由于自身能力所限等原因,并没有通过在外打工获得较高的劳动收益,所有他们对农村排斥力和城市吸引力的敏感程度就比较低。

其次,在所处区域方面,浙江省的被调查农民对农村排斥力和城市吸引力的反应程度(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81.93%和208.96%)均高于河南省(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69.15%和186.78%)和陕西省(其总和选择率分别为151.59%和163.20%)。这可能是由于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该区域农民受商品经济大潮影响更加显著,他们更加倾向于走出农村,到城市中去干事创业。所以,农村排斥力和城市吸引力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更高。

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无论从收入水平角度,还是从所处区域角度,被调查农民受城市吸引力的影响程度都要大于农村排斥力,该规律与上文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二)留农动因的实证分析

如表8所示。首先,从影响农村吸引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在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195.39%)受农村吸引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3000元以上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170.14%)。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农民对农村有限财产及乡村生活状态有着更深层次的依赖,而高收入农民更加注重在外打拼,对留在农村的吸引力反应不是很敏感。第二,在所处区域方面,陕西省的被调查农民对农村吸引力的反应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78.01%)高于浙江省(其总和选择率为155.53%)和河南省(其总和选择率为170.66%),而且浙江省最低。这可能是由于陕西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较为落后,该区域农民受传统农村生活习俗的影响更加强烈,所以对农村有限财产及乡村生活状态更加留恋。而浙江省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该区域很多农民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拼多年,而且也已经习惯城市中的生活,所以对农村吸引力的反应程度就比较低。

其次,从影响城市排斥力的因素来看,第一,在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200.80%)受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3000元以上的农民(其总和选择率为175.51%)。这说明,低收入农民更加难以在城市立足,所以对城市排斥力有着更强烈的反应。第二,在所处区域方面,陕西省的被调查农民对城市排斥力的反应程度(其总和选择率为19652%)仍然高于浙江省(其总和选择率为167.61%)和河南省(其总和选择率为186.07%)。

最后,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来看,无论从收入水平角度,还是从所处区域角度,被调查农民受城市排斥力的影响程度都要大于农村吸引力。这说明,当前部分农业劳动力回流到农村主要是受城市排斥力的影响,而农村吸引力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和所处区域5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农业劳动力在“脱农”与“留农”之间进行权衡决策的微观影响因素,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影响农民脱离农村或留在农村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利益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决策考量[9],无论农民选择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提高经济收入都是其最直接的目标。所以,城乡劳动力收益差距应当是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形成的最根本性的作用因素。第二,对不同统计特征的农民而言,城市吸引力对于“脱农”的作用大于农村排斥力,而且城市排斥力对于“留农”的作用大于农村吸引力。这充分说明城市因素对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农村因素。因此,在城市与农村关于争夺和吸收青壮年劳动力的博弈中,农村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第三,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等作用因素看,弱势农民(主要是指老年人、女性、低学历或低收入者)对脱农动因中农村排斥力的反应程度低于优势农民(主要是指青壮年、男性、高学历或高收入者),且对留农动因中农村吸引力的反应程度高于优势农民。这充分说明,弱势农民具有更强的留农意愿,优势农民具有更强的脱农意愿。如果此种趋势持续下去,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城市中的劳动力质量越来越好,而农村中的劳动力质量却越来越差,那么,城乡之间关于劳动力质量的“马太效应”势必日益凸显[10],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将更趋严重。由于不同统计特征的农民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对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微观影响就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需要深入全面地把握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汪增洋,费金金.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J].财贸研究,2014(6):61-67

[2]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62-169.

[3]韩占兵.中国“农业接班人危机”:分析框架、现实判断与破解之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8.

[4]程明望,史清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05-113.

[5]刘生龙.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4):83-98.

[6]郭力,陈浩,曹亚.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地区6省的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5-53.

[7]郭存芝,凌亢,白先春.城市化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28-132.

[8]陆文聪,吴连翠.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11(6):54-62.

[9]郭晓鸣,张克俊.让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J].农业经济问题,2013(7):4-11.

3.关于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问卷 篇三

尊敬的各位朋友:

您好,我们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关于城镇环境污染的调查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您们的帮助,完成这份调查问卷。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小组 1.您是哪一个年龄段的?

A 10—20

B 21—30

C 31—40

D 41—50

E 51—60

F 61--70 2.您对您居住的生活环境满意吗?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D一点也不满意 3.您认为你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

A 非常严重

B.比较严重

C.不太严重

D.没有问题

E.不太清楚 4.您认为环境问题现在是必须解决的吗?

A.迫在眉睫

B.无所谓 C.到时候再说

D.不需解决

5.在日常生活中,针对爱护环境方面,您会做下面哪些措施?(可多选)A禁塑令,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 B 不随意丢弃垃圾

C多次循环利用水资源

D不随地吐痰 E爱护花草树木

6.道路方面,沙尘污染严重程度?

A很低

B 一般

C 车辆经过,灰尘飞扬

D 严重

7.附近存在哪些乡镇企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述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哪些?(可多选)A 废气污染

B污水污染

C固体垃圾污染

D硫污染

E其他 9.觉得当地环境有没有受其污染,从而影响到居民生活? A没有

B相对以前有,但影响不大 C有,影响日常生活

D有,严重影响生活及健康 10.在你的家乡,您认为您周围的人的环保意识怎么样?

A.很好

B.一般

C.有待改善

D.不行

11.对镇里的建设,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4.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篇四

来源:红旗文稿 2014年02月12日11:58 收藏 打印 字号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三农”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抓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抓手,则是走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正表明中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避免重蹈国外城市化建设中反复发生的“城市病”覆辙的新路。这条新路,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深刻的城市化运动,堪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城市化运动,成功与否,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历史,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位于金江镇美榔村的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老城镇的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自南宋1256年建村延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该村走出了一位古云南丽江的知府,他返乡后,依照丽江古城样式再建了古罗驿村,罗驿村堪称海南的丽江城。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城乡统筹,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如今,像美榔村和罗驿村这样古朴天成的美景,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的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位于澄迈县北部的福山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是种植咖啡的理想基地,也是海南省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当地农民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炒制的中粒咖啡为咖啡上品,享誉海内外。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这一我国首家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风情镇项目,总体规划范围约76平方公里,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今年1—10月,来到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品咖啡的游客约有89万人次,省外游客25万人次,境外游客 10万人次。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例如,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庄与咖啡文化风情镇一体融合,环境优美,风韵独特,游人如织,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68户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很高的城镇化生活。

在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小镇及周边的村庄,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使澄迈成为海南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1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4%;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47.5%。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以此为纽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使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之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并力争到2018年,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统筹方案。

二、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为此,澄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在《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发展新型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以澄迈火山岩红土地罕见富含微量元素硒为亮点,建设“开心”农场,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设施,即将土地作细致切割,每块农田占地 0.1—0.2 亩,由周边市县游客和外地游客认领种植,也可以由当地农民有偿代为种植,成熟瓜果由地块所有者自由支配。再如,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或果树,在三条“美丽乡村”带上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养老中心、敬老中心设施建设,等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至今,坚持“围绕品牌抓农业”工作思路,把注册商标与品牌打造作为农产品销售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商标品牌做精做强,努力走出“打造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品牌发展之路。经过4年“商标富农”探索实践,累计有效注册涉农商标1033件,其中著名商标18件,成功打造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澄迈的沙土地瓜、福牛、白莲鹅等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示范点已全省开花,成为广大海南农户的致富法宝;福山咖啡、福橙等也成为澄迈周边市县农民的摇钱树。由此形成的整个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转移出来的农民,“旧式”农民在转移中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新型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正是澄迈的成功之道。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例如,澄迈积极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南生态科技新城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城内建设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既为新城提供服务配套,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对原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成立服务公司吸纳农民就业;为下一代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城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目前,园区凭借日渐凸显的环境、政策及服务三大优势,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集团、浪潮、惠普、东软、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294家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旅游信息化、物联网应用、高端电子制造、服务外包以及动漫创意等七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快速形成。2011年园区实现产值33.9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和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65亿元,今年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力争容纳4-5万软件工程人员,向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澄迈的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也令人振奋,这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飞机机窗玻璃和高铁车窗玻璃的国有控股企业,填补了国内玻璃生产的重大空白,就是这样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其物流、包装、检测、运输等业务,也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就地城镇化”后,农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一个可以评估的指标,是调研组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这样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8+2民生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即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2012年,全县投入1179万元建设14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3.7%,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全面实施,建成了连接177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局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99.6%,新农保参保率95.6%。60周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最近,当地又把100—104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800元/月,105—109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1000元/月,11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提高至1500元/月;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在全县11镇、177个村(居)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2012年继续投入2380万元,加快实施工程进展,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基本实现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乡全覆盖;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47项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直接划入补贴对象,惠及8万多户农民;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注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建筑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乡村基础建设上的应用,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产业运营资本,以“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立足对“绿色崛起”的正确理解,澄迈扎实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思路保护生态,狠抓以生态林业、生态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生态人生为内容的“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以加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77.79岁,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77岁、6.59岁;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的38.05/10万,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存活百岁老人7/10万、7.5/10万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广泛开展创建亲老敬老活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蔚为风气。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5.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篇五

保险方向:

1、失地农民社会保险现状调查问卷

2、农村保险普及程度(考察:村民保险意识、对保险的看法、当地民众对于现行保险制度有何看法、意见或建议希望参保哪类保险等)

3、当地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考察:当地保险公司的发展状况、保险

公司员工的现状调查、当地民众对现有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工商银行、金融方向:

1、农村地区的工商银行发展潜力研究。(考察:了解、分析在当地

区域内工商银行的竞争力、产品现状、银行服务需求及工商银行在乡镇的战略发展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

2、大学生群体对工商银行服务满意度的研究。(考察:调查大学生

校园金融服务现状、针对工商银行对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服务改进、品牌价值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3、调研当前社会公众最感兴趣的金融产品。(考察:对公众喜爱的金融产品进、消费习惯、对不同金融产品的认知度进行调研)

4、调研已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项目。(考察:该教育项目的普

及程度及所取得的成效,根据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调研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考察:金融消费者

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保障程度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调查时间:年月日

您好:

这是一份调查问卷,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配合,您的回答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请您依照您的自身情况如实填写。您的答案仅供学术研究所用,不会对您的隐私造成丝毫的泄漏,请您放心填写!

——保险职业学院

1、您的性别()

A男B 女

2、您的实际年龄()

A 18岁以下B18~29岁C 30~39岁D 40~49岁E 50岁以上

3、请问您的家庭(人民币)月收入属于哪个范围?()

A 800元以下B 800~2499元C 2500~4499元D 4500~6499元E 6500以上

4、您对“理财”有何看法?()

A很有兴趣并且有进行理财B感兴趣但不懂得相关的知识C不是很感兴趣

5、您认为保险公司能帮助您合理规划您的资金么?

A、完全可以 B、应该可以考虑 C、不可能 D、好像没有这类险种 E、其他

6、如果您购买理财产品,您的目标是什么?()

A合理安排资金B资产实现增值C提升生活质量D安排养老费用

7、如果您想在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来规划您的钱财,那么影响您选择保险公司的原因有哪些?

(多选)()

A、保险公司的规模实力分红收益是否可观B、保险险种是否是适合我 C、保险员工的服

务质量D、理赔实效 E、其他

8、您购有中国人寿公司的那些类型的险种()

A 健康险B 分红险 C 养老型 D 疾病型

9、您的年缴保费在那个范围内()

A、1000元以内B、1000—5000元 C、5000—10000元 D、10000—10万E、10万以上

10、在您的眼中保险都可以干什么?()

A、为我的生活提供保障 B、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C、帮我赚钱 D、保单借款

11、您对于您现在所拥有的保险产品性能完全明白吗?()

A 不熟悉B 知道一点C 大概了解D 比较熟悉E 非常了解

12、对于保险公司的员工是否有夸大宣传的现象?()

A、存在B、不存在13、对于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若不满意请您指出是哪方面原因

14、对于您在保险公司办理业务的公司柜面人员的服务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若不满意请您指出是哪方面原因

15、如果您没有购买过理财产品,您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A 没有这部分资金投入 B对理财产品了解太少C 没有理财意识 D 没有时间E其他

调查时间:年月日

您好:

这是一份调查问卷,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配合,您的回答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请您依照您的自身情况如实填写。您的答案仅供学术研究所用,不会对您的隐私造成丝毫的泄漏,请您放心填写!

———保险职业学院

1、您的性别()

A男B 女

2、您的实际年龄()

A 18岁以下B 18~29岁C 30~39岁D 40~49岁E 50岁以上

3、您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年龄()

A 小于一年B 一年到五年C 五年到十年 D 十年以上

4、您在保险公司所在的岗位()

A 保险B 内勤工作人员C 主训讲师D 公司主管人员E 柜面人员

5、您热爱您所在的工作岗位么?()

A 热爱B 感觉很枯燥C 不热爱D 觉得很充实

6、请问您的月收入(人民币)属于哪个范围?()

A 800元以下B 800~2499元C 2500~4499元D 4500~6499元E 6500以上,7、您对您的收入满意么()

A 很满意B 不是很满意C 不满意D 非常不满意

若不满意您认为您的工资应按什么计算或者应该为多少?

8、您每日坚持几访客户()

A 不拜访B 1-3访C 3-5访D 5-10访

9、如果其他保险公司用所谓的高薪等一系列的好处聘请您去其他公司,您会去么?()

A 会B 会考虑C 不会考虑D 坚决不会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情

10、如果您的客户向您提出无理的要求(例如想要打个折、或者想要佣金)你会怎么办?

A 既然客户开口了我就给他B 委婉的回绝并赠送一点小礼物 C 坚决不给,爱保不保

11、您认为您在保险公司工作学到了什么?()多选

A 提升了素质B 增长了知识C 没学会什么D 学会了更好的与人交往

12、你认为现在的保险市场怎么样?()

A 还有很大发展空间B 相对成熟C 群众保险意识较差D 发展空间不大

13、如果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当客户说别家的保险比咱家的有优势时,你会怎么说?()

多选

A 重申公司的实力B 提醒客户关键是服务C 那就算了D 说别家公司的不足

14、你在和客户沟通保险的时候是以保障为主还是以红利为主()

A 当然是保障B 以红利为主C 哪个挣得多介绍哪个D 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主

15、当别人说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你会怎么想?()

6.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篇六

就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过程,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动力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动力结构[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支配中国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模式主要为“自上而下”型[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动力模式主要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型[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资推动成为就地城镇化的新动力,中国就地城镇化的动力已逐步转变为多元驱动型[4,5,6,7];目前,中国就地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9]。与就地城镇化动力的变化相适应,科学地测度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理想动力,将有助于区域就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

长株潭是我国中部就地城镇化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我国学者对城镇化动力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分类、作用机理等方面,本文利用熵值法对长株潭就地城镇化发展动力因素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快长株潭地区就地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为湖南乃至中部就地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省区提供示范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对2004—2013年长株潭地区动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各指标测算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09—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和2004—2008年《湖南改革开放三十年》。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就地城镇化内涵出发,结合世界各国就地城镇化的经验,将就地城镇化动力大体上分为四种:内源动力、行政动力、市场动力、外向动力。

内源动力主要指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和经济基础;行政动力即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等政府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进行调控,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市场动力是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市场的力量配置资源、调节供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外向动力则是外资外贸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根据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及长株潭区域的发展特点,本文共选取18项反映动力因素的指标,构建反映长株潭就地城镇化动力因素的指标体系(见下页表)。

二、动力分析法

熵值法[10]属于客观赋权法,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有更高的可信度,其出发点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指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权重系数,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熵值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11]。

由于动力化因素涉及指标较多,为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和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本文运用熵值法对四种动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以往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相比数据处理更加细致,考虑更加全面,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丰富我国就地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和个案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熵值法评权过程如下:

一是数据预处理。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和变量自身变异大小和数值大小的影响。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的评价矩阵:x′={x′ij}t×ni=1,2…t;j=1,2…n。其中,x′ij=xij/∑xij,xij表示第i年第j个指标值。

二是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标准化评价矩阵计算出信息熵ej:ej=-k∑x′ijlnx′ij。其中,k=1/lnn。第j个指标的权重wj公式如下:wj=(1-ej)/∑(1-ej)。

三是水平测度。第j个指标权重wj与标准化矩阵中第i个样本第j项xij的评价值为Zij=wj×x′ij,第i个样本的评价值为Zi=∑Zij。

三、动力影响分析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首先对长株潭地区2004—2013年18项指标的180个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选取的18个指标中,只有市场动力因素中的市场分配经济资源比重为逆向指标,为此我们进行取倒数处理;其次,依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再次,分别计算18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见上表);最后,运用公式:fij=wj×x′ij,计算出2004—2013年长株潭地区动力因素的水平值,并绘制折线图,进行分析(见下图)。

(一)动力因素综合测度评价

由上图综合看来,在2004—2013年长株潭就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四种动力促进作用强弱依次为内源力、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其中内源力作用最显著,其次是行政力。

内源力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所占权重最大,达到0.2718,说明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老工业区代表,工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大。紧接着是城镇固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0.2066,表明自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长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以来,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

除此之外,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的倒数、人均出口贸易总额的权重都在0.05以上,动力作用突出,他们分别属于行政力、市场力、市场力、外向力。

(二)主导动力因素分析

从上页图可以看出,市场力作用从2004年开始减小,一直到2007年减至最低点后才开始上升,而外向力和内源力在2008年分别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动力因素的总体发展趋势在2008年附近有所不同,总的来看,从2010年起,各项动力因素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研究发现,这些变化与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局势是同步的。在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株潭通信一体化迎来重大机遇,所以外向动力呈现增长,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受到波动,骤然下降,但之后渐渐回升。从2008年湖南省主要领导宣布启动“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到2009年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动员大会召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的支持导向,因此在2009年,行政力占据主导地位。从2010年起,各项动力因素呈现稳步上升,长株潭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综合看来,2004—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3年,主导动力因素分别为市场力、外向力、行政力,内源力;动力因素的总体发展趋势在2008年附近有所不同,从2010起,各项动力因素稳步上升。为此,我们建议长株潭加快产业升级,保持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鼓励引进外资,活跃市场,减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

摘要:区域就地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对于就地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省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以长株潭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区域发展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就地城镇化发展动力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内源力、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长株潭工业基础雄厚,对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推动最大,政府的投入次之。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动力因素,熵值法,长株潭

参考文献

[1]吴莉娅.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J].地理科学,2006,(5):5529-5535.

[2]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88-95.

[3]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12):8-60.

[4]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3-16.

[5]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12-21.

[6]Kevin Honglin Zhang.What explains China’s rising urbanization in the reform era?[J].Urban Studies,2002,(12):2301-2315.

[7]Yi Feng,Jacek Kugler,Paul J Zak Population growth,urbanisa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hina:A political economic model of demographic change[J].Urban Studies,2002,(12):2329-2343.

[8]Kevin Honglin Zhang,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386-400.

[9]陈波,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6):1068-1075.

[10]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6):56-60.

7.问卷——XX手机调查问卷 篇七

你好,我是XX,为了解手机市场的现状,完善手机功能以及服务,我们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您只要勾选符合的选项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这个过程只需要3-5分钟,资料的内容我们将完全保密,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调查,谢谢您的支持和合作.Q1 您的性别(单选题)A.男 B.女

Q2 您的年龄(单选题)A.10到20岁 B.20到30岁 C.30到40岁 D.40到50岁 E.50以上

Q3 您的职业是(单选题)A.学生 B.上班族 C.个体户 D.其他

Q4 您的月收入(单选题)A.2000以下 B.2000到3500 C.3500到5000 D.5000以上

Q5 认为手机在您生活中的重要性(单选题)A.非常不重要 B.不重要 C.重要

D.非常重要

Q6 您能接受的手机价位是(多选题)A.1000元以下 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 D.3000元以上

Q7 您从什么渠道了解新手机上市消息(多选题)A.电视

B.报纸 C.宣传单 D.网络 E.朋友 F.卖场海报 G.宣传活动 H.其他

Q8 你更换手机的频率是(单选题)A.1年内 B.1-3年 C.3年以上 D.用坏才换

Q9 多选题(多选题)A.选项1 B.选项2

Q10 您更换手机的原因是(多选题)A.质量等出现问题 B.外观出现磨损、掉色 C.样式陈旧 D.功能太少 E.追求时尚 F.其他

Q11 你喜欢的设计风格是(多选题)A.小巧 B.前卫时尚 C.简单硬朗 D.其他

Q12 您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多选题)A.外观时尚 B.质量过硬 C.功能强大 D.价格便宜 E.售后服务好

Q13 您对于多功能于一身的手机的看法是(多选题)A.没用

B.功能越多越好 C.无所谓

Q14 手机的附加功能哪些对您实用?(多选题)A.音乐功能 B.拍照摄像 C.多媒体视频 D.上网 E.游戏 F.蓝牙 G.GPS

Q15 您愿意选择手机类型(多选题)A.智能手机 B.音乐手机 C.拍照手机 D.游戏手机 E.普通手机

Q16 您购买手机时选择的场所是(多选题)A.专卖店 B.大卖场 C.商场

D.移动联通公司 E.网上购买

Q17 您现在知道的智能手机品牌有哪些?(多选题)A.苹果 B.HTC C.三星 D.诺基亚 E.华为 F.小米

Q18 如果你现在要买手机,你会买哪款个?(多选题)A.苹果 B.HTC C.三星 D.诺基亚 E.华为 F.小米

Q19 您觉得XX手机的价位合理吗(单选题)A.太贵 B.有点贵 C.一般 D.不贵

Q20 XX手机最吸引你的是哪方面(多选题)A.外观 B.分辨率高 C.游戏体验真实 D.硬件系统强大

Q21 您认为XX手机的不足之处是(多选题)A.外观单调 B.价格 C.不经摔 D.接口单一 E.维护成本高

8.调查方案及调查问卷 篇八

感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调查内容:

1.孝感学院基本情况:人员、设备、发展规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等。

2.自我期望调查:学生的自我期望、教员的自我期望、领导的自我期望。

3.调查孝感学院实际的社会形象、调查对象:孝感学院领导、职工、老师、学生,校外人员。调查时间:2011年4月26日~2011年4月28日,写调查方案;

2011年4月29日~2011年5月3日,搜集资料和意见反馈,包括在网上搜集和进行实际调查,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2011年5月4日~2011年5月8日,整理搜集的资料和意见反馈,以此写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孝感学院以及周边地区人员,调查小组的亲人朋友同学等不同年龄

阶段人士。

调查方法:1.网上搜集;

2.走进学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采访调查;

3.对学校领导、教职工进行采访;

4.走出校园,对校外人士发放问卷和采访;

5.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网络聊天工具等对身边朋友进行调查采访。预算:

经费:通讯费50元

交通费用200元

资料费用150元

共计400元

人力:方案策划5人搜集资料5人

发放问卷调查20人写调查报告5人

共45人

孝感学院组织形象调查问卷

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单位:

1.您了解孝感学院吗?

A 非常了解B 了解一些C没听说过 2.您认为孝感学院形象如何?

A 非常好B 一般C很差 3.您觉得学校在公关形象这方面做得怎么样?A 非常好B 一般C 很差 4.您觉得孝感学院的办学实力如何?

A 很好很强大B一般C 很差

5.(选做)作为孝感学院人,你对本校的发展前景如何? A无限美好B平庸C 越来越差

6.您后悔来到孝感学院吗?或者您会把您的子女送来孝感学院读书吗? A 是的(会)B 否(不会)C 不知道 7.您觉得孝感学院的环境如何?

A 很好B 一般C不好 8.您觉得孝感学院就业情况如何?

A 很好B 一般C不好 9.您觉得孝感学院宣传力度如何?

A 很到位,很积极B 一般C 不好 10 您觉得孝感学院的学风建设如何?

A 很好B 一般C 不好 11.您觉得孝感学院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组织形象?

9.就地城镇化调查问卷 篇九

近年来, 国内学者在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与购买意愿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王慧敏等[2]根据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数据, 实证分析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证猪肉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刘超等[3]根据对北京市猪肉消费市场的调查结果, 指出一线城市居民的猪肉消费理念向猪肉质量方面发展。宁芳蓓等[4]根据山东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数据, 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王怀明等[5]基于南京市各大超市实地调研数据, 使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标签标识的支付意愿。王军等[6]基于吉林省消费者调查数据, 实证分析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支付意愿及其购买行为。刘军弟等[7]根据上海和南京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消费者对有机猪肉的实际认知与消费意愿都处于较低水平。朱启荣[8]根据济南市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消费者选择购买安全生鲜猪肉的意愿受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左雪峰[9]通过对全国40多个县市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 指出我国居民的消费偏好及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优质猪肉将成为市场的主导。

可见, 国内学者对猪肉消费者的质量安全认知与超市购买意愿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 现有研究仅限于对猪肉消费者质量安全认知与购买意愿的分析, 未能从促进猪肉供应链高效持续运行的角度, 考虑消费者认知与购买意愿对供应链上游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市的767份城镇消费者调查问卷, 运用描述性分析法, 研究猪肉消费者的质量安全认知与超市购买意愿, 旨在为猪肉供应链上游企业改善质量安全行为, 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调查方法与数据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3年1—3月寒假期间对山东省17地市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包括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家庭人均月纯收入和职业的城镇猪肉购买者。受访者的地域分布和基本情况详见表1和表2。

份, %

份, %

具体调查方法为:首先, 设计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意愿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猪肉质量安全认知情况和超市猪肉购买意愿三部分共计45个问题。其次, 选择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100份, 并就调查的目的、方法、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然后, 调查人员利用寒假直接与受访者面谈, 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最后, 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认真审核, 得到有效问卷767份, 有效回收率为69.73%。

由表1可见, 各地市受访者比例与当地猪肉产量占全省猪肉总产量比例高度正相关。由表2可见, 767名受访者中, 女性占48.24%, 男性占51.76%, 与山东省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年龄主要集中在26~60岁之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36%;家庭人口在2~5口的占91.66%, 与山东省家庭人口结构基本一致;家庭人均月纯收入在在2 000~4 000元之间的占73.66%, 代表了山东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职业涵盖了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家庭主妇、下岗职工和其他社会各阶层。因此, 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 猪肉消费者质量安全认知状况分析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超市猪肉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决定了消费者对超市猪肉的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 同时对猪肉供应链上游养猪场户、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消费者猪肉质量安全认知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认知、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 以及对超市猪肉质量安全与超市作用的认知。

2.1 猪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认知状况

2.1.1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状况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日趋关注。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 表示非常关注、关注、比较关注和不关注的受访者分别占到35.72%、41.33%、21.38%和1.56%;九成以上的受访者关注“瘦肉精”及其危害;92.57%的受访者关注甚至非常关注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猪肉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可见, 现实中绝大多数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他们渴望得到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安全食品。

2.1.2 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状况

尽管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但他们对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状况并不看好。调查数据显示, 受访者中, 33.90%的认为目前食品“不安全”, 46.41%的认为“比较安全”, 17.86%的认为“安全”, 仅有1.83%的认为“很安全”。近年来, 频频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日益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增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担忧, 给政府和猪肉供应链上游企业敲响了警钟。

2.2 猪肉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

尽管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比较关注, 但由于猪肉消费具有隐秘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认知程度往往较低, 影响了消费者辨别猪肉质量安全的能力。

2.2.1 对猪肉质量安全指标与认证猪肉的认知

1) 对猪肉质量安全指标的认知状况。猪肉质量安全指标规定了猪肉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一般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调查结果表明, 对猪肉质量安全指标, 仅有6.65%的消费者表示“很清楚”, 七成以上停留在“不知道”或“听说过”的水平上。对猪肉质量安全指标的低认知水平将影响消费者猪肉辨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 对认证猪肉的认知状况。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和有机猪肉是目前安全食用猪肉认证的三种基本形式, 消费者对它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和有机猪肉, 767名受访者中仅有7%~8%的表示“很清楚”;30%~40%的表示“一般了解”或“听说过”;15%~30%表示“不知道”。对于三种认证猪肉, 受访者认为质量安全状况最好的是无公害猪肉 (44.85%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择) , 其次是绿色猪肉 (35.72%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 和有机猪肉 (仅有7.56%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 ;还有11.86%的未做明确判断。显然这一结果有悖常理。对此, 本文给出如下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受访者确实不了解三种认证猪肉真实的质量安全状况, 易产生逆向选择,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普及猪肉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二是受利益驱动和市场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 猪肉市场上时常出现以次充好、真假难辨的现象, 造成消费者对认证猪肉质量认知的扭曲, 这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整顿市场秩序。

3) 对品牌猪肉的认知状况。品牌 (包括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认知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当前购买行为[10]。调查结果表明, 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同品牌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当问及“双汇、雨润、得利斯等品牌猪肉的质量更可靠, 您是否同意?”时, 受访者中13.43%的表示“完全同意”, 70.14%的表示“基本同意”, 14.60%的表示“勉强同意”, 还有1.83%的表示“不同意”。

4) 对优质猪肉的认知状况。优质猪肉是由核心产品 (卫生、安全、营养和风味) 、形式产品 (品质、品种、品牌、包装和商标) 和延伸产品 (质量承诺、食用说明、信息传递和物流配送) 构成的整体概念[11]。图1反映了受访者对优质猪肉17种特征的认识状况。数据显示: (1) 核心产品最受关注, 这与消费者超市购买猪肉时最关注猪肉质量安全相吻合。 (2) 形式产品由于不能从根本上反映优质猪肉优于普通猪肉的特性而关注度普遍较低。 (3) 延伸产品比形式产品更能体现优质猪肉的特性, 但与核心产品相比, 消费者对其并不熟悉, 仅作为核心产品的补充。

2.2.2 对问题猪肉的认知

问题猪肉, 指未经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对问题猪肉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有效避免给消费者造成的身心伤害。调查结果 (详见表3) 显示, 对于“垃圾猪肉”及其危害, 不足10%的受访者表示“很清楚”, 超过70%的表示“一般了解”或“听说过”, 近20%的表示“不知道”;对于“DFD”和“PSE”猪肉 (1) 及危害, 仅有4.82%的表示“很清楚”, 33.51%的表示“一般了解”或“听说过”, 高达60%以上的表示“不知道”。这表明, 现实中消费者对问题猪肉的了解还很少, 反映出消费者对于猪肉质量安全基本知识的欠缺。

%

2.3 猪肉消费者对超市猪肉与超市作用的认知状况

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商业形态, 已成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主流销售终端[12]。本次调查发现, 超市在猪肉质量、服务水平、质量追溯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得到了受访者的认可。

2.3.1 对超市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受访者中62.58%的认为超市猪肉“很安全”或“安全”, 31.55%的认为“比较安全”, 仅有5.87%的认为超市猪肉“不安全”。具体而言, 受访者对超市购买猪肉的看法 (可多选) , 最重要的是“质量有保证”, 被选比例为77.31%;其次是“价格合适”、“购物环境好”、“品种齐全”和“若发现问题可得到赔偿”, 被选比例在35%~45%之间;最后是“服务质量高”和“分割包装合适”, 被选比例在25%左右。这一结果为猪肉供应链的产品和服务改进指明了方向。

2.3.2 对超市猪肉标识信息的认知状况

调查中发现, 对于超市猪肉标识信息的若干选项 (可多选) 中, 受访者最关注“价格”, 被选比例占70.93%;其次是“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被选比例分别占61.02%和60.76%;“品牌”和“生产厂家”的关注度最低, 被选比例不足30%。究其原因, 第一, 价格与消费者收入关系密切, 在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较高;第二, 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消费者判断猪肉是否变质的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依据;第三, 由于中国市场诚信体系和追溯体系尚不完善, 消费者普遍对猪肉品牌、信誉和生产者名称缺乏信任, 因而关注度较低。

2.3.3 对超市在保障猪肉质量安全中作用的认知状况

作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主流销售终端, 超市对于维护和提高猪肉质量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3]。本次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观点, 767名受访者中557人认为超市猪肉的进入门槛高, 只有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优质猪肉才能进入超市;442人认为超市有较好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旦发生猪肉质量安全事故, 既能维护消费者利益又能追查事故根源及其责任人, 有利于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429人认为超市能够向消费者传递猪肉生产的基本过程, 消除或减少猪肉生产过程的信息不对称,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384人认为超市能将消费者的要求与建议传递给供应链上游的生猪屠宰加工和养猪场户, 使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3 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猪肉消费者超市意愿分析

猪肉消费者购买意愿, 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去超市购买猪肉, 包括三层含义:是否愿意按现有超市猪肉价格购买, 超市猪肉价格变动后的购买意愿和超市猪肉质量变化后的购买意愿。调查结果表明:767名受访者中98.44%的表示“不同程度地同意”接受有质量保障但价格适当高于农贸市场的超市猪肉, 其中17.99%的完全同意, 60.50%的基本同意, 19.95%的勉强同意, 99.22%的愿意购买高出农贸市场价格30%以下的超市猪肉。表4给出了受访者对于“超市猪肉价格明显上涨和猪肉质量明显改善时, 家庭猪肉消费量如何变化”的选择结果。当超市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时,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不同程度地减少猪肉购买量;当超市猪肉质量明显改善时, 只有1/3的受访者表示增加猪肉购买量。因此, 在现有家庭收入条件下, 受访者的猪肉价格需求弹性较高、质量需求弹性较低, 价格仍是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量的首要影响因素。可见,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猪肉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猪肉销售价格是猪肉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之一。

3.2 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认知理论, 消费者的超市购买意愿是超市购买行为的基础。准确把握消费者选择超市与超市猪肉的影响因素, 可以预测猪肉消费者的超市购买行为, 进而使猪肉供应链上游企业改进质量安全行为, 促进猪肉供应链的高效持续运行。

%

为了解消费者选择超市的影响因素, 问卷要求受访者从若干“愿意到什么样的超市购买猪肉”选项中选择2~3个主要影响。根据调查数据, 可以得知消费者对“社会信誉 (被选比例75.36%) ”、“经营规模 (被选比例47.85%) ”、“间隔距离 (被选比例45.24%) ”、“超市购物环境 (被选比例40.29%) ”和“交通条件 (被选比例34.03%) ”等因素的选择比例较高。这表明消费者偏爱到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周边超市购买猪肉。

为了解消费者选择超市猪肉的影响因素, 设计问题“到超市选择购买猪肉时, 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新鲜程度 (被选比例75.75%) ”和“价格 (被选比例74.32%) ”;其次是“生产日期 (被选比例67.14%) ”和“品牌 (被选比例53.06%) ”;最后是“生产厂家 (被选比例38.98%) ”。可见, “新鲜程度”、“生产日期”、“品牌”和“生产厂家”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猪肉的质量信息, 又是猪肉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实施冷链物流与品牌培育是猪肉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4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4.1 结论

本文利用来自于山东省17地市767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资料, 分析了猪肉消费者的质量安全认知与超市购买意愿, 结论如下。 (1) 九成以上的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渴望得到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安全食品, 但对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状况的认可度较低, 仅有不足两成的认为“安全”或“很安全”。 (2) 总体而言, 受访者明显缺乏猪肉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 难免产生猪肉购买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受访者中, 九成以上的“不很清楚”猪肉质量指标的基本构成, “不很清楚”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和有机猪肉及其质量标准, 也“不很清楚”垃圾猪肉、PSE猪肉和DFD猪肉。 (3) 受访者中, 近八成的认为超市猪肉质量“很安全”、“安全”或“有保障”, 近七成的为超市猪肉进入门槛值高, 肯定猪肉供应链中的超市对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因此几乎所有受访者愿意购买质量有保障、价格高于农贸市场30%以下的超市猪肉。但在现有家庭收入水平下, 受访者的猪肉价格需求弹性较高、质量需求弹性较低, 价格仍是猪肉消费者超市购买量的首要影响因素。 (4) 在选择超市的若干因素中, 3/4以上的受访者考虑“社会信誉”, 近一半的考虑“经营规模”和“距离”;在挑选超市猪肉时, 3/4左右的受访者主要关注“质量”和“价格”。

4.2 政策性建议

上一篇:关于学校爱国卫生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中英对照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