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2024-12-07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11篇)

1.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一

8、数学广角——搭配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搭配。

2.让学生在探索搭配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指导】

1.关注技能教学,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技能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有效学习和高效教学的需求,本节知识在教学中要涉及数字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比赛球队的搭配等,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富有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对学生的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课标要求。

2.关注学习效率,让效能像习惯一样自然。

教学质量年的开展更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本节知识除了要使用多媒体提高效率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感悟、探索,提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能。另外,对教材本身也有所拓展,为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关注教师本身,让文化像自然一样和谐。

本节课教学要追求文化的和谐、人性化的色彩,教师句里行间充满对学生的期待与鼓励,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

搭配(1)1课时 搭配(2)1课时 搭配(3)1课时 我们的校园 1课时

第1课时 搭配(1)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1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能够有顺序、全面的地思考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及符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导入。

(课件出示密码门)

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发现门紧锁着,想要出门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四个数字0、7、8、9组成的一个两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

问:如果不告诉你正确的密码,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师:要求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实际要知道什么?(用0、7、8、9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2.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师:请大家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无序的组合:有的写的数重复了,有的少写了一些数)【新课讲授】

活动一 摆一摆、写一写——探索搭配 1.感知搭配。

师:你们做事情真是细心,你们是老师学习的好榜样。下面就来看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数。(把写的有顺序的数放一起,把无序写的数放一起)师: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会不同呢?大家议一议。2.操作理解。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动手摆一摆,看看到底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给学生提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生反馈(上台操作展示),学生在摆时引导学生一种一种的数出来。操作完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来评价一下他摆的怎么样?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摆的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摆能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哪种更好呢?好在哪?

最后引出:我们在搭配中要按顺序,搭配时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这边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师:刚才第二位同学用数字卡片进行有序地搭配,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咱们应该怎样进行有序搭配呢?

活动二 想一想、议一议——深化搭配 1.首位固定法。

观察有规律搭配的数,引导学生读懂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十位为7的有3个数,十位为8的有3个数,十位为9的有3个数。

师:为什么十位不能为0?

师:如果是组成三位数,我们应该先固定什么位? 2.连线法。

师:你还能用你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的找出全部的摆法吗?(生动手记录并汇报结果)

师: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展示)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的表示方法更好一些呢?好在哪?

师小结: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复和不遗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所有结果。

3.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1题。

师:前面咱们已经学会了进行有序的搭配,那现在你能用咱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道题吗?

活动三 总结

师:我们今天在进行服装搭配时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应该怎样搭配呢?

生:按一定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的进行搭配。

师:对,做到了有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起发现搭配的一些规律。但搭配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更多的搭配规律我们没有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动脑筋找到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规律。【课堂作业】

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教学板书:

第1课时 搭配(1)

3×3=9(种)1.首位固定法。2.连线法。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搭配(2)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新课讲授】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相关习题。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搭配(2)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搭配(3)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3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连线法对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搭配。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下面是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A组的球队: 出示课件:

谈话:每两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几场?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一个队和另一个队不讲究顺序进行搭配就是一种组合关系。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新课讲授】

(1)通过学生动手画,体会有序思想。

动手操作:让同学们拿出国旗学具,同桌两人相互摆一摆,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种?你是怎样摆的?

预设:生无顺序地摆和有顺序地摆。提出让摆得有顺序的学生到电脑上演示。学生出现两种摆法。

引出:不管是用什么进行组合,在搭配的时候都要进行有顺序的搭配。那有序的搭配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讨论。(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巩固加深:让学生把国旗学具再次有序的进行搭配。(2)由实物抽象为图形,并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谈话:如果老师用图形或符号来表示4支球队。怎样把这些图形进行有序的搭配?

A B C D 生有序回答图形搭配过程。

提问:怎样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所有的搭配方法呢? 讨论:用标数字、作记号、连线的方法„„

再问: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的找到答案吗?指出:在连线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能遗漏。

学生汇报并演示连线过程,教师及时提出:用算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3+2+1=6)启发思考:除了用图形来表示实物,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简洁的表示实物? 引导归纳:用简单的图形、字母和数字来表示更简洁明了。(3)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谈话:如果再增加一支球队,又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思考:自己不能和自己进行比赛,所以5支球队应该从4开始进行加起,那么物体的数量与一共搭配方法的种数有什么样的联系?

归纳:物体的数量减去1开始一直加到1等于一共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搭配的规律。

例1:下面6个人,每2个人要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让学生独立连线解决,并说一说这么做的理由和方法是什么。例2:如果这6个人,每2个人要通一次电话,一共要打几次电话?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搭配,你找到搭配的规律了吗?同桌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奇妙的搭配?你能用搭配的知识出一道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出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相关习题。教学板书:

第3课时 搭配(3)

3+2+1=6(种)

1.连线法。

2.用简单的图形、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事物。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 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生7:896×2=1792(元)1792元<3000元

方法二: 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8: 896×3=2688(元)2688元<3000元

方法三: 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9:东边铺白三叶:28×16×2=896(元)西边铺高羊茅:28×16×3=1344(元)896+1344=2240(元)2240元<3000元

方法四: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生10:28×16×2=896(元)28×16×4=1792(元)896+1792=2688(元)2688元<3000元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四种铺草皮的方法。我替校长感谢你们,学校建设的小小“管家”!

但是在这四种方法里,第一种方法铺草皮是最省钱的。

师:在你们这些小朋友的建议下,草坪终于铺好了。学校决定下周在草皮上举行三年级拔河比赛。快来一起看看吧!

(二)课件出示拔河比赛画面。

(1)明确活动任务。

活动目的:设计一份赛程安排。活动地点:东西两块草坪。活动时间:15:00——16:30 活动要求:每场比赛要用20分钟,准备10分钟。三年级有4个班级。采取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比赛。学生讨论交流。

如何设计赛程安排,涉及到时间、班级等等。学生汇报:

生11:我用复式统计表。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除了这个复式统计表以外,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课堂作业】 请统计出你们班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生12:生活处处皆数学。

生13:我将来要当一名管家,用最好的方案帮别人建设。

生14:这节课,我对长方形的面积和统计知识再次熟悉啦。„„„„ 【课后作业】

练习。教学反思:

2.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3.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三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一填。

(共11题;共36分)

1.(1分)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两端一样重。_______

2.(1分)一箱饮料连箱共重33千克,箱重1000克,饮料重_______千克。

3.(1分)一瓶墨水重100克,_______瓶墨水重1千克。

4.(2分)看图列式计算

①王阿姨要编20个竹篮,需要多少天?_______

②小明家平均每天收多少个鸡蛋?_______

5.(1分)在合适的地方点上小数点。

一只公鸡体重25000千克。_______

6.(8分)3吨=_______千克

2分米-3厘米=_______厘米

5分米=_______厘米

4000米=_______千米

2500米+5500米=_______千米

6000千克=_______吨

2500千克+6500千克=_______吨

150厘米=_______分米

7.(1分)一个菠萝重等于_______个苹果的重量。

8.(6分)常用的质量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分)求6千克50克=_______千克时,可以这样想:把千克数_______写在整数部分,把_______克改写成_______千克,合起来就是_______千克.

10.(4分)按要求排顺序

300+500

4000-3000

6000+300

3500-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64÷_______=8

6×_______=42

83-_______=50

5×_______=45

_______÷3=9

56÷_______=8

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2.(2分)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的重。

13.(2分)张倩倩体重55克。()

14.(2分)1千克的盐比1千克的棉花重很多.()

15.(2分)1千克重的铁块和棉花的体积一样大。

16.(2分)计算3×8和4×6用的是同一句口诀,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24。()

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7.(2分)张平家藏书800本,王红家比张平家少得多。王红家藏书可能是()本。

A

.900

B

.750

C

.360

18.(2分)下面的单位中,不是重量单位的是()

A

.元

B

.千克

C

.克

19.(2分)一个西瓜重4千克,3个同样大的西瓜重()千克。

A

.7

B

.10

C

.12

20.(2分)1千米和1千克比较()

A

.1千米大

B

.同样大

C

.无法比较

21.(2分)400÷4=()

A

.100

B

.4

C

.5

D

.20

四、计算。

(共1题;共6分)

22.(6分)在横线上填上“>”、“<”、“=”。

95×8_______85×9

2千克_______1800克

3千米_______3000米

10分米_______10厘米

1吨_______800千克

10分_______360秒

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3.(5分)估计一下32个西红柿大约重多少千克。

六、把下面各质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共1题;共5分)

24.(5分)梨和苹果共重5000克,其中梨重2000克,苹果重多少千克?

七、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5.(5分)学校有49个足球,三年级拿走13个,剩下的足球平均分给二年级4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6.(5分)小东和大鹏一起去买苹果,如果小东把自己的3个苹果给大鹏,那么他们各自的苹果数相等。如果他们总共买了14个苹果,问小东买了多少苹果?

27.(5分)买5千克的鸡蛋花40元,平均1千克要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共11题;共36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2-1、13-1、14-1、15-1、16-1、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7-1、18-1、19-1、20-1、21-1、四、计算。

(共1题;共6分)

22-1、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3-1、六、把下面各质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共1题;共5分)

24-1、七、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4.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四

本次三年级数学第一、二单元试卷检测学生对计算和对称的掌握,所考内容比较基础。从试卷的得分情况看,本班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后进生特别多。

主要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是审题做题不仔细,没有把所有正确答案找出来。还有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很差,无法完成有一点难度的题目

一、基本练习

1、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十分理想,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审题也不够仔细。如:“重合和轴对称”字不会写,第7小题,商是两位数,最高位最大填什么,没有考虑到最大。0除以任何数都得0.都判断错了。

二、实际操作

1.京剧脸谱的对称选择失误。没有看清楚题。

2.镜子中的对称弄不明白,错误多。只知道是镜中影像是反的,但是也应是对称的。

三、解决问题

第三小题混合运算计算结果错误。

通过对这张试卷的总结,学生还是计算错得多,习惯不好总有丢得数、抄错数、不审题现象,需要引起注意,运用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再灵活些。

在此基础上需要几方面的加强: 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教师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读题、审题、验算等方法。

5.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教材中安排了4道题,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重点复习数位表。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表。掌握计算法则和数的组成。课前准备计数器、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些数? 今天我们来复习100以内的数。请小朋友拿出小棒来数一数。集体数:(先顺数,再倒数。)

1、从1数到100。

2、从100数到1。

3、从28数到36。

4、从47数到54。

5、从89数到96。

7、十个十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二个二个地数。同桌互数,一个出题一个数。

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1、2、3、4各题。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检查校对。指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第二、三题:出示记数器。问:你们还记得那一位是个位那一位是十位?个位上一可珠子代表几?是为上一可珠子代表几?

指名拨数:36、49、50、98、76、100、80、50。

分别说说每个数位上各是几: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00是几个十组成的。学生独立完成和第三题。检查校对。

第四题、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用卡片逐组出示比较大小。

指名在卡片上填好大于好或小于号。再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四、完成练习十八第一题至第四题。第一题先读立写再叫对。

第二题排好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排? 第三题写好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 第四题开展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五题,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

五、完成作业本有关作业。

第二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内容集中安排复习,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注意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可以了。对于计算方法,根据《标准》的精神,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难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卡片进行口算训练。指名算。开小火车算。

二、揭题: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呢?

三、指导完成总复习5、6、7题。

第五题:学生独立计算第5题。分组讨论。说说有几种计算方法,你是怎么想的?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六题:

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讨论: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第七题、出示投影片或图片。

创设情景: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公园里的花儿开了,蝴蝶和蜻蜓也飞来了,你们看,它们在花间舞蹈,玩的很高兴。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蜻蜓和蜜蜂吗?快来数一数吧!(蝴蝶8只、蜻蜓16只、一共有24只蝴蝶和蜻蜓)出示应用题(1)、(2)。

1、读题。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和什么问题?

2、列式计算。

3、读算式,说说每部分个表示什么?

3、小结。

像这样的图画,你看着它还能提什么问题?引导列出用加法算的题目。弄清这三道题目之间的关系。

四、完成练习十八6至14题。

第6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告诉我们的条见和问题各是什么?然后列式计算。

第7题,小组讨论: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各小组完成后交流。最后在想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8、9题先做后检查校对

11题要求算的又对又快。比赛,算好后校对。12、13、14、让学生按小组跟着聪聪和明明一起学习,并写出算式,然后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五、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作业。

第三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本学期在学习“元、角、分”时,主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复习时没有再安排动手操作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对已学的元、角、分关系进行复习,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正确即可。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即看钟面时,如果一时说不出准确的时间,可以说一说大概是几时几分。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实际多向学生渗透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渗透时间的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渗透时间的观念。课前准备人民币教具和钟面。教学过程

一、元角分的认识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遗忘了,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实物帮助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第八题。校对。

二、几时几分。

1、是师生出示钟面。师拨生说。生说生说。生生互拨互说。师说生拨。

2、揭示总复习第九题。

学生独立看着钟面填写时间。校对。

3、补充:我们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整时、半时,那么,分针在12不到一点或12超过一点该怎么读呢? 复习大约几时。

老师拨学生说:大约8时、三时、5时等。第五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指导列式计算

三、完成练习十八15题。第10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再试着提出另外的问题进行计算。提的好的给于鼓励。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第四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100页第10题是本学期所学有关位置的“上、下、左、右”等概念的综合复习。题目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个楼房住家的情境,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所住的位置,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教学重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上画有方格子,让学辨别上下左右。小正方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揭题。位置与图形。

1、出示小黑板。看图。图上的小格子,指名说说上下左右,把小格子当做座位,说说第几排第几个在哪里?老师说,学生找。学生说学生找。达到熟练,人人过关。

二、揭示100页总复习第十题。引导学生看图。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他们个住在几门几层?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书上填一填。检查校对。

三、揭示总复习11题。

数一数。图上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各自数一数,填一填。

有困难的同学提出来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填?

按小组拿出小正方体随意摆一摆,说一说,各有几个?你们摆的有几块挡住了?以后,还会弄错吗?

四、完成作业本有关作业。

第五课时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本学期统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第101页第12题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星期日同学们喜欢做的事”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图找出所需数据,并根据数据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图找出所需数据,并根据数据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练习十八16题的放大图。总复习12题的放大图。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我们以前学过了统计知识,你们还记得吗?统计过那些东西?今天我们来复习统计知识。

二、出示12题。指导看图。

同学们星期天做了哪些事? 各有多少人呢? 那些活动最受欢迎? 那些活动人数最少?

喜欢看电视的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讨论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三、思考题。101页。

小猪出了个题目考考我们,看我们能不能算出来。指导看图。

书上的小正方形的数目是怎么排列的? 1个、4个、9个,再后面应该几个呢? 学生各自填写交流讲评。

四指导完成练习十八16题。出示16题。引导看图:

1、读题,说说意思。

2、看懂右边的表格。

3、表格中列出了哪几种水果?

4、各自调查我们班的每一位小朋友各爱吃那种水果?

5、把表格填好。

6、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7、说说爱吃那种水果的人最多

8、?爱吃那种水果的人最少?

9、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课本19─20页,自主练习:1─3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运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指名回答提出的问题,出示课件:大巴车每天运送旅客多少人?中巴车每天运送旅客多少人?

根据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3、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小组内自己解答)

自己举例验证:× 5=5

× 8

×50

= 50 × 90

师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应该怎么表示呢?板书:a.b = b.a6、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回答 ①可以进行验算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7、师: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运算简便吗?同学们试一试,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学生交流自己举的3个例子。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学生自己解答,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第二题:同位两个先说一说,再比赛。

3、第三题:小组内先说一说:运用什么定律,再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四、总结收获: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除了我们学的这2个运算定律,还有什么运算定律呢,以后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a.b=b.a

7.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 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反馈定标

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在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二、交流探究

1、认识1毫米

师:同学们做过梦吗? 甜甜小朋友昨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出示情景图。)

师:大家看,他梦见谁了?甜甜和齐天大圣比本领呢!你看,甜甜飞到了1000米的高度,齐天大圣把它的金箍棒变到了1千米长,甜甜飞到了2千米的高度,齐天大圣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大还能变小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孩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甜甜小朋友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1毫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

出示: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这里有一把放大了的尺子,我们一起数一数看一看1厘米里面到底有几个小格子?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那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毫米。画一画吧!生自己画出1毫米。师:说说你的感觉。你能用手势表示吗? 师: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到底是不是,咱来量量看。生动手量一量得出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我们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那5毫米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师: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齐天大圣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三、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但能变1毫米,也能变成一分米?(出示1分米的金箍棒)一分米有多长呢?

谈话:找找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师:从几到几是1分米?我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有多长?学生用手势表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生活

画一分米的长度。每位同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集体反馈你是怎么画的?(课件演示画一分米的动画)

3、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或者展示验证的办法。(老师可以展示米尺,让学生一起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三、有效训练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0()、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辨一辨:我们来读一读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分米长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你能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一下吗?(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8.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八

表内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以生活常见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之后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方式逐步体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亲切感。

二、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

题。

难点:除法的意义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7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均分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学生在观察例题图后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准备一幅教科书12页情境图。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暢所欲言,为

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

问题?(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

(师生活动)

(1)同学讨论交流。(2)教师收集信息。问题3: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3)师生共同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3、巩固练习

(1)第15页“做一做”。(2)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

一、课前预习

妈妈买来一些水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3、4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后自己动手分一分水果,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能出现解题不完整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应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来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情境图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情境图)问题1: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温故知新。(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③师生共同归纳: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盘都是3个竹笋。

问题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

除法来计算。

问题3:我们所学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学的除法小朋友知道它的符号吗?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读一读、写一写”的学习活动。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书写除号,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① 第18页“做一做”。② 目标检测(见学案)

3、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除法

(一)12÷4=3 ︰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 △ △ △ △ △ △ △ △ △

每份5个,分成了()份,10÷()=()每份2个,分成了()份,()÷()=()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5、6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①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②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③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在教学时,学生可能对除法运算的含义较难理解,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例题图讨论、交流掌握好除法的含义、名称。

五、课前准备

挂图。

六、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师生活动)

①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③ 教师引导观察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生活动)

① 同学讨论交流取名。② 教师收集信息。(板书课题)

问题3:请同学们对照算式与情境,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例

4、例5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师生活动)

① 学生交流想法。

②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③ 教师把收集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3、巩固练习

① 第19页的“做一做” ② 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5: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

(二)20 ÷ 4 = 5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写除法算式:

1、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4。2、10除于2等于5。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四第4、5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四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① 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②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③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除法求商的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教学时应该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来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圆片、挂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景,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出示例题主题图)问题1:小猴摘了多少个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从图中找出桃子的个数为12个。

问题2:猴妈妈准备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新知,探究新知。(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②师生活动,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讨论,说出计算方法。

④师生共同总结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问题3: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变化,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让学生在不断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①第24页“做一做”

1、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

(一)12÷3=4

12÷4=3

想:三()十二

想:()四十二

一、复习旧知

6×2=

4×3=

2×5=

3×3=

3×()= 6

4×()=8

()×3=12

()×4=20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五1、2题。

三、配餐作业

回家后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五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说明:

经历借助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五、课前准备

教材第24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2、探究新知

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师生活动):①学生自由观察图。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景图。问题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问题,锻炼了思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师生活动)①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学生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问题3:你是怎样列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师生活动):①学生计算。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教师指名说一说。

问题4:你能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乘法口诀求商。

3、巩固练习

①第22页“做一做”2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

(二)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一、情境导入: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二、目标检测:

练习五1、2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收集生活中有关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六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

(一)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五、课前准备:

第29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设计意图]:轻松的谈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交换各自喜欢的一些游戏。

2、探究新知 问题2:(出示第29页主题图)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③交流数学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平均每组几人?

B、可以分几组?

问题3: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师生活动)①学生列式,解答。

②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问题4: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设计意图]:增加问题难度,锻炼学生思维。(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

3、巩固练习

①第29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1)15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个人?

15÷3=5(人)

(2)15个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15÷5=3(组)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二、目标检测

第30页1、2题

三、配餐作业:

寻找身边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七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秘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五、课前准备

第31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出示第31页主题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2、探究新知

问题2: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图,找出里面的信息。(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引导学生想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3、巩固练习

①第31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买1辆小汽车多少钱?

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

12÷3=4(元)

4×5=20(元)

一、情景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二、目标检测

课本第32页1、2题

三、配餐作业:

9.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九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10.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展示)你会及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呢? 体积=底面积×高(课件)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那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我们把圆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切开重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根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受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启发,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

下面请大家结合手中的学案和自学提示(课件),自己来学习课本24页,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呢?

如果知道圆柱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πr²h 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能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吗?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看学案上的练习)

11.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十一

姓名:班级:

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以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或()形。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形。

3、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5、将一张长40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白纸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半径是()厘米或()厘米。

6、将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边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的侧面积是()。

7、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将这个圆柱横切成两段,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

8、一个底面直径是27厘米、高是9厘米的圆锥体,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9、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长2米,直径1.2米。

(1)、前轮转动一周,压路机前进多少米?

(2)、前轮转动一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上一篇:一般员工岗位职责下一篇:党政办公室主任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