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共16篇)(共16篇)
1.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谈谈数学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鲜渡第一中心学校邓林
经济转型时期的来临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但遗憾的是,在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谓人才普遍存在有知识没能力,思维定势,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病。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科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在其教学课程中进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做到:
一、自主创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
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是基础。教师自身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到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创新型教育的新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成绩的评判者:另一方面学生成绩高低和教师工作好坏的简单等价,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适应新型教育的要求。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管教他”,虽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也要配合爱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规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严格,否则只会看到学生胆怯或是反叛的眼神,扼杀他们的天真和个性。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要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可爱的意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形成勇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杨,错误的则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自我检讨,并且教导他们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对以后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潜力。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比较抽象,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设置教学方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的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把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做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地位。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发掘新的思路,新的见解,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展加深,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手段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和发散思维模式都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探索,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2.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更新教育观念, 要从“主导”转变为“引导”, 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和学生一起学习,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现自己, 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讲“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时,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 这时有学生提出:“三角形除了优点之外就没有缺点了吗?”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很善于思考, 应立即对他进行表扬。然后可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三角形缺点的例子, 经过分析探讨,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 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 而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 再移动小数点, 一样能算出结果来。”老师首先应肯定他的创新精神, 表扬他这种能够独立思考的行为。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于是, 老师又出一题:5.47488÷1.2, 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 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这种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表现欲, 引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氛围;教师可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 采用放映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教师可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 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 从而诱发学生体内的潜力, 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 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一上课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很高兴, “不论同学们说的是几位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不能被5整除。不信?试试看!”将老师回答的结果进行验证后, 大家惊奇不已,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学生急于想知道其所以然, 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而且能够寓教于乐, 逐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给三年级小朋友讲四则混合运算前, 先做一个游戏:“任意想一个一位数, 把它乘以5, 积扩大2倍, 得数加上14, 从和中减去8, 把得数的十位数划去, 剩下的数字乘以7, 再除以2, 得数是多少?”大家齐声回答:都得21。老师再问几个学生:“你想的是几?”有的想的是2, 有的想的是5, 还有的想的是9。“想的数不同, 但得数相同, 这是为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则孕育而生。
三、鼓励学生去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 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 自己去动手。”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识, 同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知识和得到的结论, 是他们心灵智慧碰撞出的火花, 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在“拼拼想想”的教学活动课中, 老师先用9根小棒拼了三个三角形, 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 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之后, 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拼3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拼4个呢?”于是,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动起手来。就这样, 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 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 合用的公共边越多, 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发现规律。这样一来, 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 这两组数都是两位数, 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 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 学生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 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 看能表示出几个数, (3, 30, 300, 12, 120, 21, 210, 102, 201…) 再计算一下, 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 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 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 算一算。这时, 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 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 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 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用于实际生活, 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有这样一个应用题:图书馆向某班发放一批图书, 若2本一人余22本, 3本一人缺28本, 问该班有多少个学生?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放到班级里试验一下, “如果是在我们班, 2本一人余22本, 那么3本一人缺几本?”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全班有50人, 回答出缺50减22等于28本。那么这个题目该怎么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22加28等于全班学生数。于是, 这批图书的总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 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之后, 老师留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 内容是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 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个作业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最少的编了两道题, 并且学生编的题的内容新颖独到。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提高了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难顾及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怪中国自四大发明后就少有震惊世界的发明诞生。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成了众多教育人士的共识。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不了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人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我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四、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又是一种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
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应付,消极被动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马上去讲,而是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道题怎么做呢?老师先不讲,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在一片讨论声后,学生求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学生自信心,还应做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勉励;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能挖苦,只能给予鼓励。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答要求耍适当。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可出下面的题目:“一条路长1500米,甲队修10天完成,由乙队修需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修几天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既可以当成一般复合应用题解答,也可以当成工程问题解答。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辨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五、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这样一道多变题:某校五年级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五年级的人数正好占全校人数的3/20,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根据训练效果。我将该题改成:某校五年级学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该校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看起来越改越容易,但根据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就该动脑筋了。①把男生看作单位“1”。②把女生看作单位“1”。③把男生人数看作6份,女生人数看作5份。
“把一个六面涂色的正方体平均分成27个小正方体后,涂色的面积占没涂色面积的()%。”这道填空题学生通常是借助空间想象通过计算求出答案。如果让学生用一个六面涂色的正方体实际操作一下就能得出诸如“把这个正方体平均分成27个小正方体必须切六刀,每切一刀就增加两个没涂色的面,切六刀共增加12个面,而原来涂色的只有6个面,所以应填50%”这样的富有新意的思考方法。
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4.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1.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融科学的教法、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内容及知识的传导等为一体的实践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1科学地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即材料本身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建立自觉的和实际性的联系。科学地组织教材,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2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学生基础的差异,很难选择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这就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激
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水平去选择教法。例如: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开始,改变了简单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在教法上形式也不一样,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采用提出间接问题的方式理解列式,而如果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化也可采用将应用题分解成相关的两个应用题,然后将两个应用题复合后理解,不难得出结论。这样将难点分解,各个击破,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质上是用不同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3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反馈过程实际上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保持同步,双方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学了加法,接着开始学习减法,有的教ij币宣布课题材就进行讲解,而我是这样做的,先不急于做这两步工作,而是出示例题材:小明有5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手里拿了两个苹果,想一想,另一个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学生没有减法的概念,在沉思着,但我不急于打破这种沉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5+2=7,但是同学们不同意,总共5个苹果怎么出现7个?一个小朋友的苹果+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5,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不知道就是2+?=5,这时教师感到时机成熟,只用不多的话就讲明了减法。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口语练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相关联的,对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关键,而语言又是用感性认知的手段,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所以口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2.1认识程序的说明,使思维形成口语。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认真说明分析的过程。学生学好了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学会了思维的具体方法,也能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情况,不管用几种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通过对思考过程陈述,认识解题的基础——思考方法,从实质上认识习题的内涵,充分认识、理解习题的具体解题要领,这样可以使条理叙述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认识习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向纵深渗透。
2.2讲解算理,给思维提供依据。在教学概念教学中,检验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不是以学生能否记住条文为标准,而是以概念的灵活运用作为标准。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后,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完梯形概念后,让学生辨析哪是梯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图形后,发现第一个不是,它是两组对过平行,而不是定义中所说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了“有“和
“只有”的区别,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同时认识到其三个全部合乎定义的要求,是梯形,让学生在不同的形态方位上认识了梯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从实践这个落脚点上,将概念这个算术理论,全方位的去理解、接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培养多元化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必将受到约束。多元化思维即多条思维渠道,多个思维指向,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5.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五
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数学教改的重要课题。综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及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对任何问题都不是自作判断,总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问题时,我尽量用“你能和老师一起想吗?”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动脑筋替老师想出个好办法吗?”等等,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这样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人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笛а?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参与教学,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强调底乘高必须“除以2”,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必须除“2呢?”此时,我如果对学生说:课本没有介绍这些,等以后学习了就明白,这样效果很差,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个亮点,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
摆,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想一想,再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必须“除以2”,同时引导他们怎样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欲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6.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创新是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问题的提出使得教育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将创新问题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我们应积极加强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对数学学习内容感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如在学习《比例尺》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画出来,学生们画得五花八门,主要是学生们不知道怎样确定方向,不了解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画多大。对比,教师应让学生思考:
你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思考和探究,最后得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①。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求,然后,学生大胆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课堂外的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能让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创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式的创新作业是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完关于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下周我们要给教室中的两从扇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2米,宽2米,我们至少需要买多少米布?在进行作业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一共4平方米,即2×1×2=4(平方米)但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这样布的数量太少,会遮不住阳光的。还有些学生觉得应该把窗帘做成两幅,并且两幅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重叠。还有些学生认为需要按照窗框的长、宽计算购买布的数量③。在谈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放式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7.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以生为本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 只能盲从教师、教材,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 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主导, 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 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路上, 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身上创新精神火花的火把。
二、创新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创设创新情境, 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学生主动创新制造机会,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这样, 改变传统一问一答的形式, 使问题更具开放性, 加大思维难度,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使学生在提问、答题的交流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新课改数学教材增加了各种形式的开放题, 这些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问题作出解释, 更注重的是学生解答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情境, 选用一些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问题, 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 鼓励学生不拘于一家之言, 大胆求异,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 教师可出示题目:“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 长是6厘米, 宽是3厘米, 高是几厘米?”学生一般有两种算法: (48-6×4-3×4) ÷4=3 (厘米) 或[48- (6+3) ×4]÷4=3 (厘米) , 通过引导, 学生又想出新解法, 48÷4-6-3=3 (厘米) , 并能说出每个长方体各有4条长、宽、高, 根据这一特点也可以把它们分为4组, 每一组里面各有一条长、宽和高。
还可以把这道题拓展为:“还可以围成长是 () 厘米, 宽是 () 厘米, 高是 () 厘米的长方体?”“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算出来的长、宽和高有什么规律?”等, 教师不限定答案, 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 相信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重组应用, 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创新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 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创新式的改革。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在评价内容方面, 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 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评价的方法要多种多样, 不仅有书面作业, 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4.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 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 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 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 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 还是其他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 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8.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创新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的是敢于创新,有创新能力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时代需求出发,积极响应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的几点关于如何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支配作用,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那就是教师一定要以知识为核心,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被忽略掉的能力当中便有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必须从过去“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彻底摆脱出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全新开放性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其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关于创新意识的思维训练
数学需要依靠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当中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够运用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要比教师花尽所有心思来进行讲解的效果还要好。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源泉,大脑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他们在平时用语言无法表述,却有无可限量的能力爆发出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堂训练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样的一道数学题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题目是有着这样的特点,一题多解在数学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不仅仅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另外,运用多种方法解体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训练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对解题方法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学生编题有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总体上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问题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不能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比起灌输知识来得更为重要的便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当中。教师在每一次引入教学主题之前,都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鼓励学生提前自主进行预习,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前做出标注,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出固定的时间来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便失去了意义,教师讲解知识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而且,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讲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懂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太过乏味枯燥,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很难达到,因此,我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烘托课堂氛围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数学课堂中烘托课堂氛围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设置课堂问题互动环节,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数学知识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学生的思维世界里面,在思维世界里寻找到创新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动手操作能力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对于很多数学问题的理解与想象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所以需要亲自进行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不仅是巩固学习、加深记忆的好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措施。教师课堂讲解时,如果学生没能完全听懂或是理解错误,而不对其纠正,那样只会继续巩固学生的错误,教师只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择开展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性活动,比如开展课堂竞赛、课堂互动、益智游戏或者适当的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时间活动等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会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与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态度之后再进行相关的知识教学。开展这种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需要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容易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一朝一夕之间见成效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相信,随着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先民.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 201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余玲霞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1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3]王春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 2015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陈福明. 《新课程:小学》 - 2015浅谈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9.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九
汶上县南站镇中心小学郑兴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创新过程,激发创新激情,捕捉创新火花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讲究创新方法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创 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如在课堂提问上: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
10.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
关键词:小学;创新意识;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育教学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已出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各方面的潜能的心理活动。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新生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要从小抓起,从小学开始抓起。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举措
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
教师要从言语上直接鼓励与推崇,表情上肯定,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这就是最原始的创造动力。教师要善于制造创造动机,并启迪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小学生正处于对于任何事物都富有好奇心的年纪,来自外在的创造动力可以激发小学生来自内在的创造动力,从而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相结合,并互相转化,这样将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树立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运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烈的学生,总能从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而产生出强烈的动手实践欲望和动手创造信心。对于某一事物的质疑,是创造意识的来源,只有积极并擅长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人,才能激发他内心中存在的创造欲望。有名人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成就感。
3.探索数学教学中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万事皆有规律,规律,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后,通过科学实验,检验其正确性后而确定下来的。如果小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反复而同样的实践活动,就可能发现规律,并对此规律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教师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实验,来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既得到了教师的充分鼓励与肯定,创新意识的萌芽生长得更快,动手实践能力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可让学生就地取材,使用学具橡皮泥进行动手制作,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将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切去一角,那么,此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还剩下几个角呢?”然后,将此悬念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是不一致的,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以后,得出:原因是学生切法各有千秋,那么得出的结果自然就不一样啦。教师应当帮助与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切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的规律:第一,切面未过顶点的,则会剩下十个角;切面若经过一个顶点,则会剩下九个角,切面若经过两个顶点,则会剩下八个角,切面若经过三个顶点,则会剩下七个角,以此类推。通过这一实例,教师可以得出,经常性且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动手能力的训练,能增强学生手脑的协调性,迸发出别有魅力的创造火花。
总之,在当代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并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要知道如何捕获学生创新的灵感,这些灵感如同一个个种子,需要教师去浇水、施肥,让创新的种子萌芽,茁壮成长,这样,学生才能挺起自信的腰杆,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数学课堂和实践生活中都能得到创新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师生就都能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吗?“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这个本能督促着我们对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改革,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本能性的个性,这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11.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一、善于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情感因素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大类, 前者对人的行为有推促作用, 后者则相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方法手段, 努力营造有效教学氛围, 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动”起来。一是努力实施数学教学趣味化。为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 不断“制造和生成”趣味性, 努力把小学生的情感激活, 让他们能够保持一定的兴致和耐力。二是注重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数学课程的理性较强, 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多做一些“诗外工夫”。如微笑教学, 施展教学魅力, 释放亲和力, 对小学生摸摸头、拍拍肩膀, 适当穿插教学小笑话, 等等。三是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小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尤其是对基础较差、成绩落后、性格内向和心理脆弱的小学生, 更要注重挖掘他们的亮点, 避其短而扬其长, 并施以正确的疏导和帮助,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二、善于优创教学手段,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活跃思维
由于受习惯性影响, 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依然是“主动性不强, 依赖性不弱”。对此, 教师要因需而变, 善于优创教学方法手段, 让小学生的活跃思维和活泼性格在课程学习中得以努力显现出来, 从而有效激活学教状态, 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如“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得意之法。笔者在“圆的周长”教学中, 曾经创设如此情境:多媒体演示一个正方形跑道和一个内切圆跑道, 让一只小白兔沿着圆形跑道跑步, 同时让一只小灰兔沿着正方形跑道跑步, 经过几次比赛, 总是小白兔获胜。学生们在发现“秘密”后为小灰兔大叫不平——“两个跑道的长度不一样”。
笔者让他们拿出“具体证据”, 学生们想出了用测量结果来比较。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 所以只要量出边长就能得出周长;然而要量出圆的长度必须“线绕、滚动、拉直——化曲为直”, 则太不容易了!就在为难之时, 笔者说:“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我们学习了以后很快就能帮助小灰兔拿出证据来。”正可谓“一语惊人”, 学生们对此兴致很高,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善于发掘学生潜质,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元素
12.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以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02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多渠道的培养,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最基本的方法,即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身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我们教师要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有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即“创造力人人皆有之”。
有人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比作一个矿藏,这个矿藏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它需要我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让它们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所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培养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意识的产生
创新意识是一种行为习惯,是创新的前提,在创新精神中起着主导作用。简言之就是“从哪儿想”。创新意识既然是创新的前提,我想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重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也就是平常所?f的求知欲。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才能引发创新意识的产生。所以,创设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下面结合“课堂的开端”简单说说。
每堂课都有一个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意思是要有一个好的开端不容易,有良好的开端,其他事情也就不那么难了。一堂课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的产生,凡是优质课堂教学都非常考究开端的设计及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有这样一个导入设计,一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他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先来学习语文知识,这时学生很奇怪,迫不及待地等老师讲下去。老师请大家拿出字典,查“循”字,看看“循环”是什么意思?好奇心驱使每个同学很快查到了“循”字。生:循环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大家抢着回答,气氛非常热烈)师:同学们回答很好,每年1月到12月也是不断地重复,钟表指针一圈又一圈,不断地重复,它们都是在循环。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循环的例子吗?生: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循环;生: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日是循环;生:每天日出日落是循环。(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循环”的含义吗?生: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重复是有规律的,顺序是不变的;循环是永不停止的。至此学生对“循环”一词有了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老师便顺利地开始了新课的教学。这种导入设计,我认为执教者重点抓住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以字典为学具,用设疑抢答的形式,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课伊始,趣顿生”的艺术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善于将熟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哪怕仅仅引出关于解题方面的预感、猜测也是可贵的。通常情况下,有很多人看到同一现象,却有少数易于创新的人,才能将“原型”、“点石成金”。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运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例题113+59=113+60-1=172即把59看作60,再减去1的方法进行简算。我在练习中出示这样一道题:“98+299=(),比一比谁找的方法最多”?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只能按常规的思路用两种方法解答:(1)98+300-1,(2)100+299?2。此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大家讨论该同学的解法是否正确?好不好?通过讨论评价,课堂又沸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解法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其他方法。其中一同学说:用拆数法即98+299=97+(1+299)=397。我让该同学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去想、去悟其中的道理,老师做了充分的肯定。
此时,师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最后,老师作了小结:该同学的解法虽然与课本的凑十法有所不同,但是他突破了常规的思路,思维开阔,别具匠心。于是大家为这种新的解法、新的思维而欢呼雀跃。
由此可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寻找适当的、原有的、潜在的知识,并与所探讨的问题间的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原型。那么,学生在面临新情境时,便会不召自来,使学生产生新、奇、特的思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13.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数学作为思维体系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面对枯燥的“1、2、3、4、5……”繁杂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同时又勇于创新呢?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1.赋予童趣色彩,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的儿童的求知欲表现为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就会积极思维,千方百计去探究其中奥妙,以获得心理的满足,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我也出示画有小猴、八戒、大圣的幻灯片讲述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有一天30只小猴到花果山去摘桃子,他们共摘了100只桃,正在他们为怎么分的发愁的时候,猪八戒来了,小猴们忙请八戒叔分桃子。猪八戒眼珠一转,忙说:“好办,好办。”于是他列式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100÷30=10÷3=3……1算完后他说:你们每只小猴分3个,还剩1个,就归我八戒叔叔了。这时,大圣来了,他一看八戒列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再看看小猴手中的桃,顿时怒上心头,抡起金箍棒要找八式算帐。这下可把小猴们给弄糊涂了。他们想:八戒叔叔好好地给我们分桃,大王为什么还要找他算帐呢?……随着上述情景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我把握时机,导入新课。
2.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他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育中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孩子们有的量课本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他们感到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是不够用了,当量橡皮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
学生就会问:“老师,量橡皮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该怎么办呢?”老师:“要有更小的单位就好了,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在学生体验中呼之欲出了。
3.体现我校教学科研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校正在开展的教学科研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我是如何体现的呢?
3.1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学生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
3.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如我在教学用七巧板拼已知图形时,不仅仅局限于书上图案,我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套七巧板,然后分组活动、观察、动手、动脑,看看可拼多少种图形,哪一个组拼的多,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各种拼图方法,拼出各种图案,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拼图交流,在交流学会了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多种思维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4.珍惜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我在讲“地铁”给人民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时,这时刘怡在座位上说“如果有天铁该多好呵!”课堂顿时哄然大笑,然而,我却鼓励说:“你的想法多奇妙啊!”也许这就是未来设计师的梦想啊!虽然学生的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14.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四
一、营造宽松环境, 激发创新灵感
大家都知道, 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看你画什么, 他就画什么。如果我们能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们提供一种愉悦的心情, 一种和谐的气氛, 一种求新的思路, 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就能得到不断的闪现, 灵感就会不断飞溅。那么, 如何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呢?
首先应多给学生以鼓励、赞许。课堂上教师决不轻易地批评某个同学见解低下, 也不能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大家都知小学生“一捧三刁, 一逼三孬”, 即使答非所问, 也要让他们从容坐下, 决不能轻易批评。对于比较聪明伶俐, 可以以小牛顿、小高斯、小爱因斯坦等称呼他们, 让他们信心十足, 奇妙的答案也许会层出不穷。“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 教师应作为口头禅。这样学生会群情激奋、激情高涨、斗志昂扬,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 建立探究、合作的和谐课堂。只有教师与自己的学生融为一体, 让彼此心与心零距离接触, 学生才会与你倾心交流, 才会想他所想, 行他所行。第一, 我们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 有一定的亲和力, 学生才觉得听老师讲课是一种欣赏,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第二, 教师提问要有科学性, 甚至富有挑战性。例如, 在一个课后思维训练中, 老师提出一个正方形切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有的同学不假思索, 回答还有三个角。老师并不轻易表态, 而要学生动手操作。一段时间后, 不同的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有人说三个角, 有人说四个角, 有人说五个角, 老师适时让学生到黑板前把答案演示给大家看。不一会儿, 许多同学出现了一种诧异的目光。老师因势利导地说, 任何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 草率回答, 能动手的要先动手, 三思而后行。
二、培养求异思维, 开拓创新意识
目前新课改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广大教师如何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第一, 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模仿, 不抄袭, 不人云亦云, 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曾教学一道数学题:一艘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24千米, 7小时后到达。如果要6小时到达, 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常规解答24×7÷6。可就有一个同学举手, 说他有另一种解法, 我让这位同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 可以这样列式24+24÷6, 当时, 其他同学在笑的同时, 也感到有些诧异。我叫他再说说其理由, 他说拿出一个24千米, 平均分给6小时, 不就行了吗?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 都投出赞许的目光, 我也要求全班同学为他喝彩。第二,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与前人不同, 站在前人观点的对立面来考虑问题。有一次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时, 我要求学生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度的角。不一会, 同学们举的手像小红旗一样, 到处都是, 有的说:先画60度的角, 再在里面画45度的角。60度-45度=1 5度, 有的说:先画一个45度的角, 再在里面画30度的角, 45度-30度=15度, 有的说, 先画一个直角, 再把两个三角板拼起来画一个75度的角, 90度-75度=15度……答案较多。这时, 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 我这种画法行吗?”老师立即让他到黑板前尝试。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走到黑板前, 从容拿起一个30度的直角三角板, 先画了一个30度的角, 然后在平行于外框的里面的小三角形的30度角的顶点, 点一点, 然后放下三角板, 把两点轻松地连接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15度。事后, 我反思, 也许他只是懵懵懂懂认为这是15度的角, 究其原因, 也许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 然而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变异, 一种打破常规思维。足见, 教师应当抓住孩子们的每一次机会, 并让他们的所想所为尽可能展示, 只有这样, 我们离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三、提高实践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动手能力, 其实, 我认为它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好诠释。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数学教师, 要把数学应用于实践, 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许多数学章节, 老师空洞的说教, 使学生似雾里看花, 似懂非懂。其实, 只有把数学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去, 才会妙笔生花。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求周长一课时, 我让同学们试一下如何测量树叶、鞋底的周长, 不一会儿, 就有人说, 无法用直尺测量。但有人说, 我会测量。他说可以先用细线绕它们一周, 然后把细线拉直, 放在直尺上一量, 是多少就行了。同样, 在教学“千米”认识时, 如果我们说“千米”是长度中一个较大的单位, 但到底是多大呢, 同学们肯定是一头雾水, 于是, 我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 排好队, 开始向一千米的终点慢慢地跑去 (第一天教者就测量好1千米) , 叫一个同学计时, 发现要10分钟左右。啊, 学生终于明白“一千米”慢跑要这么长时间, 心中有一个明晰的印象。还有一次, 我在课后思维训练中, 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主人, 带着两头驴, 一头驴驮着一袋食盐, 另一只驴驮着一袋棉花, 正赶上下雨, 问哪头驴驮着的物体重?学生们思考片刻, 就有人回答, 肯定是驮棉花的那头驴驮得重。因为盐遇水则化, 棉花遇水则重。当我正表扬这位同学的时候, 有位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我立即让他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 作为主人, 他不会希望他的盐溶化, 也不会让他的棉花受潮, 他会想办法用塑料袋给它们扎好。我认为驮盐的那头驴驮得重。话一说完, 同学们自觉地为他鼓掌, 认为他的见解独特。可见, 天才的灵感要联系实际, 要在动手中创新, 要在实践中领悟。
吕叔湘说, 人人有创新, 时时有创新, 处处有创新。广大教育工作者, 应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 数学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强国之梦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摘要:创新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目标显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环境, 激发创新灵感、培养求异思维, 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15.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筑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除了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16.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六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
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思维的启迪与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
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
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解得:
X=2.5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丰富多采的创新气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严爱统一
时下,很多人慨叹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一个现实,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良好的班风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接着幻想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譬如,有一次以两位值周班长为首的六位学生逃课到操场打篮球。知情后,我初步拟出几种处理方案:第一,批评几句,写一份书面检讨;第二,罚站反省,再接受批评;第三,请家长来校;第四,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认识到这次行为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公开的检讨和保证。为了让这几位逃课的学生既深刻地认识错误,又能在班级内消除影响,以理服人。我便选择了第四种方案,且效果很好。
2、严而透情。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上文中的例子,那几位逃课的学生犯了错误,肯定害怕、担心,甚至有学生会想看你能把我怎样。此时,如果你变发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
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3、严而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
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学年初我刚接班时,刚进教室,只见地面一片狼藉,学生熟视无睹,靠“骂”肯定无济于事。于是,我便弯下身
去捡,当捡到一学生的脚下时,那学生便红起了脸,并说:“老师,我来捡。”我只笑着点头,其他学生都赶忙把自己四周的垃圾捡起来扔进桶里。自此以后,卫生保持情况好多了,每当我躬身捡垃圾时,学生都条件反射般低头四顾,确保自己的“包干区”无事。
二、爱的教育。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要不宠。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还是拿前文的第一个例子来讲,逃课的学生中有班级的两位班长,假如因为有两位班长在列就轻描淡写地处理,姑且不说班级同学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就这两位班长会认为犯了错误就可以享受特权,连老师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2、爱不失衡。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再者,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上文中逃课的还有四名学生,他们可以说是班级后进生的代表。他们见两位班长首先在班级作了检讨,还会有什么意见呢,并且在他们本人还有其他的后进生的心中,都会觉得教师公正、不偏心。
3、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它们并不矛盾冲突,狐立地存在和实施,而是辩证统一的。我想,“严”和“爱”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的主题。
转化学困生工作之我见
雷州市附城镇榜山小学 劳华芬
当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方面,作为班主任我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班主任要恩威并举,严慈兼施。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对的,但是我们有些班主任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学生时,只是片面奉行“严师出高徒”,对学困生只是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保持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去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与他们推心置腹地谈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不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甚至出现学生顶撞班主任的现象。
其实为师之严必须严厉中蕴含慈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成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学困生无法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总认为班主任在有意跟他过不去,从而产生逆反情绪。爱并不是严的对立面,对学生爱并不是对学生放纵。学困生更需要班主任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倾注一片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我们作为班主任必须掏出一颗真心去与学生沟通,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热心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去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大家不是在讨厌他、排斥他,而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有了这种真诚的爱,班主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要抑扬有度,善于疏导。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般学习成绩差,思想素质差,纪律观念不强。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没有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心向学,不思上进。有的经常聚众捣乱,损毁公物,嘲讽、打击优秀生……对学困生的这些思想行为,有的班主任认为批评鞭策见效快,总是喜欢将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对他们的表扬和鼓励却非常吝啬。于是他们产生自卑感,总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心境复杂,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自信心全无。学困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抑中带扬。对他们应谆谆教导,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因势利导,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平时,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班主任都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知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例如,我班的谢仕林,他学习基础很差,作业乱七八糟,又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学习漫无目标,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但我发现他很爱好体育,于是我马上找他谈话,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来报考体校。同时也指出他平时的缺点。这样,我给他指明了方向,使他不但找回了自主,而且认清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现在,他已改过自新,不仅体育成绩突飞猛进,而且其它文化科目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
俗话:“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班主任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学困生,他们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只是由于平时他们缺点太多,优点往往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困生都有潜力,都有自己的长处,即闪光点。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生,对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
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启发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发愤图强,努力拼搏,严禁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例如,我班的学生谢仕严,学习懒惰,成绩很差。但有一天,他听说检查组的领导要来我们学校检查,可能会到教室里检查摆设、布置、公物安全等情况,他就主动把我班教室打扫干净。我知道后,立即在班里公开表扬他,要求大家向他学习。我还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常常与他谈心,互相沟通,逐渐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知道班主任、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期望,使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所长,只要肯用心做,一定能做出成绩来,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现在,韦朝远已改掉了坏习惯,还经常虚心地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据科任老师反映:现在,谢仕严不但上课纪律好,而且作业也清楚多了。
四、家校联手,相互配合。
转化学困生,班主任是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也不能忽视。因为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班主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积极和家长联系,从家长那里获取了很多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样我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加全面了。
五、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马卡连柯指出“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也会成为最坏的方法。”这就说明教育方法本身具有二重性,其使用效果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取决于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际。因此,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面对脾气暴躁的学困生,我绝不会拍案而起,粗暴地训斥,使矛盾更加恶化,我会采取“避其锋芒,以柔制刚,静待时机”的策略。待我工作完毕后,我会若无其事地叫他发放作业本,或者帮助班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此学生感到意外之余,犹豫间他的怒气已消了大半,等他完成我叫他做的事情时,他的情绪已平静下来了。这时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需要对时间、地点条件进行综合具体分析,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他们的思想“脉搏”,教育的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要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对那些学困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他们转变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
转眼间本人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九个年头,期间已带出四届毕业班,今年学校又安排我教六年级的数学,这也使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针对学生在毕业总复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简单地谈谈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教学工作。
大家都知道,在知识掌握或技能形成的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一般表现为:上课无精打彩,经常不自觉地走神;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是屡做屡错,不思改正。这让一些从事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们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增加练习量,但效果并不好。其实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现象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畏惧或无视这种现象,如何让这种现象在最短时间内过渡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高原现象”期变长、变恶劣从主观上说,是教师对教材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把握复习课特点,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正确把握复习课特点,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
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总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即使完美的教学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所教内容。因此当学生出现有知识漏洞时,绝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这样只会造成师生对立。给教学工作带来阻力。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想想自己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然后再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此外,当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时,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2.理解学生。
复习课学生们往往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其实,发生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部分学生因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不集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新授时掌握不全或没有掌握,复习时教师又枯燥地讲授知识点、注意点等学生当然不容易接受。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复习课的特点灵活把握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和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召开“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的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走进学生生活;进行家访等等,为改革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依据。
3.相信学生。
19世纪德育教育家莱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依据教材,把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划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应用题等七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分若干个知识点,再把各个知识点绘成一个知识链,让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去回忆,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不会的学生提问,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教师巡视、点拨。
再如: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块内容时,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整理知识点,还请几个同学合作上台为其他学生上这节复习课,本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
另外,总复习期间,我还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四、运用激励方式,培养勤奋品质和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讲名人或伟人故事。
通过介绍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长沙街头读书;鲁迅儿童时代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在桌上刻一个“早”字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2.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搞好教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自学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学习、写文章,就会受到感动,受到鼓舞。例如,上学期,我参加了本科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等,期中时还参加区教坛新秀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有感触,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3.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08-15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07-25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9-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0-30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8-30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1-02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9-25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