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方法总结

2024-10-11

诗歌方法总结(共9篇)(共9篇)

1.诗歌方法总结 篇一

语文指导: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

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

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

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

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

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冠华作文网)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

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

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2.诗歌方法总结 篇二

一.利用词语的错位,承接、转接、虚指等表现感情

《这个世界不可抗拒》:“世界上所有的孕妇/都到街上来结合/站成排、站成列/(就像阅兵式一样)/我看见了并不惊奇/我只惊奇于/他们体内的婴儿/都是头朝下/集体倒立着的/新一代人/与我们截然相反/看来他们/更与我们势不两立/绝不苟同/但我并不恐慌/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世界/就能立即把他们正过来”。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利用了词义上的“空间上下”关系,来巧妙地转化成“人生价值观的上下”,并且进一步表达,只要他们敢出来,就把他们正过来———这里当然指价值观上的认同。《太阳牌竟如此靠不住》:“新买的电磁炉/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坏了/放在那儿/冰凉冰凉/最可气是他的牌子/太阳牌/与其一起买的保温杯/是第三个月坏的/一看/也是太阳牌的/还有一只电饭煲用了一年也坏了/(刚好过了保质期)/还是太阳牌/从那以后/每天我都觉得/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太阳牌与太阳这两种事物再次实现了巧妙的转接,通过“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来讽刺有些现代电器的假冒伪劣,说“太阳”靠不住,恰恰是对“太阳牌”的极大讥讽。《戏说二十一世纪女性减肥热潮》:“儿女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新世纪这几年/妇女们竞相减肥/一个个都瘦了/苗条了/身上的肉也少了许多/一个个美人儿只剩骨头了/我真担心一直这样下去/他们身上/再也掉不下/一块肉来/我们的社会将一下子/彻底失去/未来的人口”。俗话说得好: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这里是比喻,比喻母子、母女情深,诗人用它实指,减肥就是减掉肉,结果人瘦了,人瘦了还怎么掉肉,当然这首诗歌还指涉到一种人生常识的正确性。《一环二环三环》:“为了买房子/跑遍沈阳城/一环之内/价格吃人/二环之内/价格吓死人/三环之内倒可以接受/只是路远的累死人/横竖都是死/不止我/我还看见那么多人/也像我一样/纷纷被一个环两个环三个环/套住脖子/吊在半空中/动弹不得”。很显然,这首诗歌用的是词语的承接,“环”指“圈”,“圈”和“绳索”又联系在一起,而人们为了一环二环三环而焦头烂额,却也是被绳索吊着。

二.用暗喻、夸张等手法极省俭地表达感受和印象

“忘记是谁说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4]这里鲁迅先生虽然在谈小说人物描写方面要注意写神,但在刘川的笔下,最省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惜用夸张,物象化凸显生活感受却也是常见的。这种创作技法取得的效果正像胡允恒在《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的前言里所说“使读者明知不可能却渐入佳境,信以为真;掩卷沉思时终于认识到这种不可能中却有极大的真实性”。[5]反映在《拯救火车》这本诗集里,诗人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物象:“箭”、“梳子”、“填空”、“雨”等等。《人群中的位置》:“我对孕妇/最感兴趣/别想歪了啊/我是对他们肚子里的/胎儿/最感兴趣/他们就要来到/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这个没有立锥之地的世界/幸好,有一些老人/也将离开/这个世界/请问/为了省事/可以把婴孩/直接生进老人离开时/在人堆里/留下的空里吗”。《人们像箭一样忙》,大路上/跑步者使劲超过步行者/自行车用力超过跑步者/摩托车加油门超过自行车/出租车拼命加速/超过摩托车/而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人们啊,箭一样要去射中什么”。《一放学,孩子们便射箭一样》:“一放学,孩子们/便箭一样射向校园外的人群/这些社会上的人群/是靶子吗/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把孩子们/从身上拔下来/规矩整齐地送回学校/好让他们晚上再射一次/如此反复,周而复始/这些靶子一样的大人啊/这些箭一样的孩子啊/这些是练什么射术呢”。《地球上的人乱作一团》:“我总有一种冲动/把一个墓园拿起来/当一把梳子/用它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梳一梳操场上乱跑的学生/梳一梳广场上拥挤的市民/梳一梳市场上混乱的商贩/只需轻轻一梳/他们就无比整齐了”。第一首诗歌,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老人离开了,留下位置,不如把新出生的小孩放进去,这里诗人把世界比成一个剧院,满剧院坐满人,再也挤不下,老人离开了,直接把小孩放到他的空位置里。类似的还有“箭一样要射中什么”、“练什么骑术”等等。

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坐实化

《拯救火车》封面上郁葱诗人说:“刘川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它的想象力,在他的作品中,诗的思维常常是奇特的。他没有直接地写这个世界对人性的摧残,但内在的表达却更淋漓尽致。”这里其实就是说,刘川是沉浸在他的这种想象力里的,首先刘川是个对社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的人,这是他诗歌抒情的动力,其次,他不张扬,不愿意向社会直接呼告,他喜欢把自己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简练的形式,夸张或暗喻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嘲讽和揶揄。越变形,感受和印象越清晰,越能震撼人心,越好。他似乎沉浸在这种想象力里。刘川的诗歌除了上面两点,在抽象的事物上也常常形象化,实物化。《私自杜撰的一个古老传说》:“为了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儿/张三和李四/闹起了分歧/张三的亲友团/和李四的朋友帮/也陆续参与了进来/人群立即出现了/一个大裂缝/地球随之裂开/一个大口子/这两伙人的呼吸/(与放的屁)/也各站到了/自己一边/于是大气层/出现了/一个更大裂缝/如今,张三和李四/已经死了N年了/男人们仍然远远躲着/这个裂缝/孕妇们仍然不敢靠近/怕把孩子/生进这个裂缝/背上/是非不分、背叛祖宗、颠覆传统/这样的恶名”。不难看出,这里主要指邻里、朋友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时达到一种不可理喻的程度,祖父辈的矛盾也可能延伸继续到曾孙的一辈,这里本来是人与人之间抽象的隔阂或矛盾,被诗人形象化或者坐实化,充满了震撼。《每个家庭都拖着一条铁链》:“传统美德的五千年古老社会/一个男人只拴紧/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只伺候/一个男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睡在一起/而且还要发誓/死在一起/今天回家/发现我爸我妈/越长越连相/像孪生兄妹/四十年,他们一直守在一起/要再过多久/拴他们的那条透明铁链/才会生锈/被我看见”。这里就是讲联系父母,祖辈之间的“传统美德”的观念或思想做实化。

综上来看,刘川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或人性的丑恶深恶痛绝,但在表现时,却不张扬,不揭开伤疤鲜血淋淋地让人去看,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方法让深情隐藏,达到一种“冷抒情”。通过本文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诗人惯常使用的方法,为丰富现当代文学研究或诗歌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从《拯救火车》来看, 刘川诗人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但当他表现这种感情时, 基调却是冷静的, 内敛的, 嘲讽的, 揶揄的。他喜欢将自己强烈的感情隐藏, 出之于含蓄的形式, 结实的形式。“看上去散漫, 实际上却用心很深。”本文主要探讨他将自己强烈的感情凝练在作品中, 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使他的诗饱含至情却不动声色。

关键词:刘川,表现技巧,当代诗歌

注释

1[1][2][3]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94页, 第195页, 第194页。

2[4]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73页。

3[5]《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第3页。

3.诗歌鉴赏答题方法指导 篇三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和意象等,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题目类型: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2.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摘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作用或效果: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例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诗的意境特点。

第一步:找景物(“月”“乌”“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找关键词“愁”;“客船”提示了愁的具体内容是思乡。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月” “霜”——冷,“乌啼”“钟声”——静,“江枫渔火”——昏暗),

第三步:分析情感(情感特点:孤寂、冷清;情感的具体内容:思乡之愁),概括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或“幽寂冷清”)。

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有凄冷、寂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羁旅的孤独、寂寞、凄清之情,诗的意境可用“孤寂冷清”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解题格式: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2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道诗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找出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宁静、美好的西湖美景间接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议论句:“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句,“谁羡”“便是仙”,直接透露出诗人热爱西湖风光的思想情感。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3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单独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 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某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第一步:找景物(“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在月中含愁—凄清冷寂)。

第三步:分析情感(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点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4.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 篇四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诗言志”、描写景物、抒发心中感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粗体标注是可以在考卷上面体现的答案)等。

2、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不常用)、比喻(常用)、拟人(常用)、借代(常用)、夸张(答题时要加以考虑)、排比(不常用)、反复(现代诗鉴赏最常用)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写作技巧: 包括赋比兴、衬托(鉴赏诗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多用“XX是画龙点睛之笔/神来之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同理情况也考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冲淡(冲和【例如王维的诗】)、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顿挫等。

7、描写:包括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点、面【窥一斑知全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细节】,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将上面的内容套进去】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 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托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诗写征战,山水田园等。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多采用主观题,近年来主客观结合。提问形势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等等都会提及。往往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帮助。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

分析思路: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 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 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 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 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 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 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 “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 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 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思路: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 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 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 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 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理想?(6 分)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 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 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 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 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之。(6 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 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 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 的特色。(2 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 2:

长干曲四首(其一)

长干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 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石头城》以“旧时月”暗 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

《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

《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 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 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 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 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 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 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 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思路: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 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5.英语诗歌的欣赏方法 篇五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关书籍)。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luve=love???bonnie=beautiful???a`=all???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4.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ˊTouch?her?not?/?ˊscornfully, ˊThink?of?her?/?ˊmournfully.--Thomas Hood

5.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 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ˊhush?thee?/?my?ˊbabie?/?thy?ˊsire?was?/?a?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Robert Frost(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T.S.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abba,cdcdcd(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 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用韵脚?abab,?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 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2)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无韵体(Blank?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自由诗(Free?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of?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四、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好诗。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

6.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篇六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教育论文《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7.诗歌鉴赏解题方法之我见 篇七

一、恰当的阅读方法是解答鉴赏试题的基础

要准确、全面答题, 就必须准确读懂诗歌的内容。像读一篇文章一样, 读懂一首诗, 也有它相应的步骤和方法。可以先局部理解, 然后是整体感知和把握, 最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关注局部考点。对此, 应指导考生在阅读时注意以下5个方面:

1. 研究题目, 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它往往点出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 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 还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信息。这些信息, 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从题目“枫桥”“夜”我们可以推知, 诗歌所描绘的是枫桥夜间的景象。从“泊”可以推知, 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漂泊情怀, 羁旅情思。根据题意, 再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内容,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羁旅者孤独凄愁的情怀。

2. 关注作者, 知人论诗

阅读一首诗歌, 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样的人, 处于什么时代, 处境如何等, 对理解这首诗能起引导作用, 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王维的诗歌, 语言清新自然, 诗中有画, 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 尤其是那些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 如《山居秋暝》等。如果考试时选用的是王维的诗, 我们就可以朝这方面思考。

3. 利用注释, 掌握隐含信息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 后面加注解的少, 不加的多。难懂的词语加注解, 为考生扫除理解障碍;生僻的字加注解, 便于考生识别;典故标明出处或内涵, 便于考生理解;对前人有争议的列出双方的观点, 供考生参考。总之无论什么情况, 注解是诗歌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机、背景等重要信息, 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的。所以决不能轻易放过, 要认真阅读, 好好利用。

4. 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诗歌内容

诗有诗眼, 句有句眼。品味诗歌的语言, 就要抓住那些关键词, 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如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中“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两句,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这两句意思是:山间的流泉, 遇危石而发出的低弱声音仿佛呜呜咽咽的哭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 因山林的阴暗而显得特别阴冷。“咽”和“冷”二字, 绘声绘色而精练传神地写出了香积寺山中的幽僻和冷寂。

5. 品味诗歌意境, 把握作者情感

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感情, 从而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 首先要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 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其次, 要抓住意象, 反复揣摩。再次, 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 诗歌阅读还可以借助风格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流程;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有助于披文入情或披象入境;利用前人的评点, 帮助我们打开诗歌的艺术宝库;调动知识积累, 如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包括那些等, 更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和特点。

二、审清题干, 明确步骤, 采用恰当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阅读是基础, 读不懂根本谈不上鉴赏。在读懂的基础上, 掌握恰当的方法, 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不同的考查角度, 不同的提问方式, 有不同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究近五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 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1. 鉴赏表达技巧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答题原则及步骤要点:原则是问什么答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步骤要点: (1) 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 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原因;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怎样的旨趣。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有感而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 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 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 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 何因把一杯。

问题: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 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 一作“峰”。请你从具体表现的诗意来分析, 说说选用“蜂”或“峰”的理由。

第一步, 准确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主要运用的是寓情于景 (融情于景) 的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所表达的内容。第三步,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怎样的旨趣。诗人借梅的寂寞冷落来表明自己的失落。依照上面的步骤要点: (1) 选用“蜂”, 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气。 (2) 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 仍然有蜜蜂光顾, 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 表现出梅花的香气。 (3) 借此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 自有知音的意蕴。同样, 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 自有山峰映衬, 超凡脱俗;诗人借此来抒发孤高自傲的情怀。

2. 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答题步骤和要点: (1)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 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或孤寂冷清, 或恬静优美, 或雄浑壮阔, 或萧瑟凄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 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向, 水寒更有未眠鸥。

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步,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 借宿在驿馆之中, 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 深夜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 何来枯荷的响声, 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 弄得枯荷沙沙作响, 使人听了倍感孤寂伤感。第二步,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静, 荒凉, 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第三步,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环境的人应是愁肠百结, 乡思无限的, 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然后紧扣要求, 整理思路, 形成答案。

3. 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字 (词) 是全诗的“诗眼”, 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 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和要点: (1) 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 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 指出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梧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全诗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赏析。依据上面步骤要点: (1) 本诗以“乱”为诗眼, 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2)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 羁旅之困, 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 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3) “乱”实际是全诗的线索, 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 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4) 紧扣要求, 整理思路, 形成答案。

8.英文诗歌的翻译方法探究 篇八

关键词:英文诗歌;翻译;信、达、雅;音韵;神韵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人用精辟简练的语言,描述着世间最复杂多变的意象,表达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欣赏诗歌,不仅是在揣摩它的语言、技巧、结构,更是在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善恶美丑、高低雅俗,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陶冶。而翻译英文诗歌,不仅让译者本人享受到诗歌的美妙,更能让广大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欣赏异国文学。可以说,英语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和重要实践意义的工作。本文,笔者将对英诗汉译的方法进行重点探究。

一.遵循“信、达、雅”原则

“译事三难,信达雅也”, 翻译家严复用三个字就提炼出英汉翻译之精髓。 信,即译文必须要忠实原诗的本意,不能偷换概念,不能随意发挥;达,指译文的语句要通顺,翻译并不是一字不漏地将原诗生搬硬套过来,而要讲究译诗的流畅自然;雅,美好优雅,指译文要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例如英国小诗《Finis》: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译文: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译文将原诗中的“我、自然、艺术、火”等关键词原原本本地翻译过来,内容和思想皆忠于原诗,体现了“信”的原则。译诗用词简洁、语句通顺、自然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体现了“达”的原则。最后一句“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含蓄优雅地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境:一位老人在回首过去、总结人生、展望未来,将原诗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巧妙再现,体现了“雅”的原则。

二.注重诗歌的音、形、神兼备

诗歌,作为文学中最讲究形式的一种艺术体裁,有着自身较为复杂的艺术特色。这也要求译者重视对诗歌音韵、形式及神韵的准确把握与追求。

1.音韵之美

英文诗歌与汉语诗词一样,讲究音韵和节奏。英诗中有轻、重音和首、尾韵,可以展现出诗歌的音乐美感。因此,英诗汉译要注重音韵之美。如著名英国小诗《古舟子咏》(节选):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译文:

“微风吹拂,白浪飞溅,

船儿轻快地破浪向前;

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批来客,

闯进这一片沉寂的海面。”

原诗中的“flew”与“burst”押尾韵,“followed”与“silent”押行内韵,使得整节小诗节奏明快、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译文中,译者对音韵也有较好的把握,如“溅”与“前”让译文与原诗一样具有音韵之美。

2.形式之美

诗歌的形式,即指诗歌的结构,译文要采用与原文相近似的文体结构。如果原文是自由诗,译文也采取自由诗结构;如果原文是格律诗,译文也采取格律诗结构,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现出原诗的特点。如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自由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 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译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注重了对诗歌翻译的形式美,译文与原文形式上基本一致。无论用词还是用韵,译文都与原诗不相上下。此外,原诗中的情感:悲伤、忧郁或向往、憧憬……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精炼的词组,方整的韵脚,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美,也注重了原诗的形式之美。因此,被奉为众多译作的经典,也是我们学习的佳作之一。

3.神韵之美

诗歌的神韵美,即指诗歌所散发的自然传神、韵味深远的美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一样,其本质是为了托物言志。因此,译者一定要在把握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的基础上,继续追寻诗歌的神韵之美,探索诗歌的精神内涵和本质特征。诗歌的神韵主要是通过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传达出来的,比如字词的选用,句子的排列,节奏、韵律的安排等。

如这首经典的英文爱情诗歌:

“If you were a tear-drop;

In my eye, For fear of losing you,

I would never cry,

And if the golden sun,

Should cease to shine its light,

Just one smile from you, would make my whole world bright.”

译文:

“如果你是我眼里的一滴泪;

为了不失去你,我将永不哭泣;

如果金色的阳光,停止了它耀眼的光芒;

你的一个微笑,将照亮我的整个世界。”

译文中译者用“一滴泪、阳光、光芒、微笑”等词巧妙地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营造出唯美清新的意境。并通过这样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爱人的赞美与深情厚谊。如此的意境与神韵,不得不让读者折服、惊叹。

总之,诗歌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内涵、深刻的寓意和复杂的情感。如果说诗歌是一件艺术品,那么英诗汉译就是重塑艺术品的过程。因此,译者一定要在遵循“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之上恰当选词、精炼排句,同时注重音、形、神、意灵活变通、巧妙连接,从而真实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文化意境和思想感情。此外,译者还应该考虑英汉民族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习惯、诗人创作背景等因素,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与再现诗歌,让读者在欣赏译诗的同时也拥有欣赏原诗一般美妙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崔丞.刍议诗歌翻译的创造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

[2] 熊帝任.英文诗歌翻译的一个要点[J].科技资讯,2008.

[3] 孙幼平.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08).

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 篇九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12)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13)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三、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诗歌分类鉴赏知识汇总

(1)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四、诗歌的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

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3)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5)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6)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7)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景物描写:(1)、描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描写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感觉;(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衬托、白描、工笔等。补充: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只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醉酒,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10)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11)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直接抒情,尤见出豪爽与飘逸文风。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1)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2)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3)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4)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5)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6)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1

(7)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

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

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

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

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

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

4、联想:说明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

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

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

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 “白发三

5、想象:说明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衬托 或 烘托 :说明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

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

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

7、渲染:说明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象征 :说明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思想和感情。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9、对比与对照:说明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前三句描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

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0、抑扬:说明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1、照应:说明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2、动静: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张九龄的委婉蕴藉李煜的细腻感人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例句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贾岛的萧瑟悲愁元稹的艳丽浅近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13、正/侧面描写:说明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赏析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杜牧的清健俊爽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14、直抒胸臆:说明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晏殊的明朗疏淡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例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韦应物的清新典雅欧阳修的清丽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高岑的雄浑悲壮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15、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说明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

2、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之广陵》)赏析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

16、托物言志: 说明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语言凝练,生动传神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自然宏丽,饶有风骨 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朴实无华,淡雅含蓄 炼字精巧,悠扬轻赏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快,行云流水含蓄隽永,精巧蕴藉 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通俗生

17、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动,平易炙热 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18、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五、评价主旨类

19、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意境多种多样,有雄浑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悲壮苍凉的,如“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静的,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有缠绵

凄切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20、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更含蓄。

21、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四)篇章结构: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细腻。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

2、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

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

不尽尽之”。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这是一首五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完全挣脱

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驰骋,苍劲有力。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

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义。

3、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

明对比。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真的“好”,春天是万物萌发、蓬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顺时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润物的,所以,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细细地下。

4、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5、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五)诗歌的语言风格:

1、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

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王昌龄的雄健高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六、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

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

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

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

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

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

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

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诗歌鉴赏有关写作手法的名词术语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九、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二、寻找意象

三、确认感情

四、确定内容

五、分析技巧

六、品评风格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1)送别诗(2)怀古诗(3)边塞诗(4)思乡诗(5)咏物言志诗(6)借景抒情诗

(8)谈禅说理诗(9)山水田园诗:(10)闲适隐逸诗:(11)羁旅行役诗:(12)悼亡诗:

(13)干谒诗: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二、寻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比如,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

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

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

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

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4、篇章结构: 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重章叠句、画龙点睛、开门见山 等

六、品评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能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鉴赏过程绝非如此。但 是,一个初学者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逐步掌握赏析的方法,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三、确认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确定内容。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

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五、分析技巧。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

唱等。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上一篇:公关主管岗位职责(移动)下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