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2024-06-08

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共11篇)

1.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一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

蔡志峰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不把好关,往往使课堂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课堂效率。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我认为,教师应慎重把关。

首先是把好问题设置关,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应放在知识的障碍点上,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把好学生参与关。要使课堂讨论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针对论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才有话说,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出现。

三是把好相机诱导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与诱导要适度,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实践活动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活动的走向。

2.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二

一、高中生物课堂上非预设生成的重要作用

1. 能够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生物非预设性生成课堂中, 学生才是课堂主导者,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做好教学环节调整工作, 顺应学生思维, 加以引导, 从而设计出可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2. 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依照非预设性生成的思想, 教师应不断优化和改进已制定的课堂教学方案, 不断引导学生采用新思维、新方法来学习知识, 并非是追求形式上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完美, 应坦诚地面对课堂学习中的所有意外情况, 让师生在此过程中均能合作交流学习, 让课堂更生动、真实,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3. 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非预设生成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主动发现诸多问题, 并提出独特观点, 但终需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面对非预设性生成教学, 教师可循循善诱, 让学生依照教学实际进行互动、探究, 从而增强求知欲, 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

二、利用非预设生成, 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实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总会遇到一些打破预设教学任务的小意外, 当非预设生成后, 是将预设开展到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还是在课堂中尊重学生, 合理修改预设,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完成生成呢?这要引起教师的思考。那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怎样通过非预设生成, 来增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呢?

1. 借助偶发, 促其生成。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势必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教学思路, 最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 完成教学目标。例如, 在夏季某节生物课上, 因天气炎热, 课间学生都会买橙汁带到课上喝, 上课时一学生不小心将放在桌面一角的橙汁瓶碰掉在了地上, 在较安静的课堂上发出较大声响, 不少学生都将目光转移并集中到该同学所在方位, 而本人当时正在讲授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这一内容, 于是本人抓住这一偶发性资源, 让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立刻问道:刚刚洒在地上的橙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用到果胶酶?若有, 那么果胶酶在饮料生产中起到什么作用?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果胶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将课堂上的偶发性资源转变成了生物知识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

2. 激发生成, 确保个性。

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而学生是一个群体, 该群体由有着奇特的、难以捉摸个性思维的诸多学生构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独特思维, 教师应对预设问题与思路进行调整, 从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在学习“植物向光性”这一内容时, 我已经为学生详述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在进入下个教学任务时, 我问:“对于植物向光性的成因, 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作进一步探究?”这一问, 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 学生提出了不少在本人预设之外的问题:生1:生长素为什么可向下运输, 它可向其它方向运输吗?生2:单侧光为什么可引起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3:在书本中与课堂上都多次提到了胚芽鞘尖端问题, 那么尖端究竟有多长呢?生4:玉米幼苗中, 除了生长素, 是否还有其它激素起作用?……对于学生的问题, 教师先给予肯定, 进而通过实验与搜集到资料来解决这些非预设性资源。

3. 抓捕疑惑, 增强活力。

传统教学中, 整个教学环节一定要按照教师事先编制好的思路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生没有自主提问的时间与机会, 课堂预设的精彩教学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多变思维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维动态全过程, 多捕抓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疑惑, 一旦学生在课堂生物知识学习时表现出疑惑, 应改变原本预设好的教学方案, 调整教学, 关注非预设生成, 及时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增强生物课堂活力。例如, 在学习细胞的癌变时, 本人提出与该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癌症是否能遗传”“癌症如何产生”这两个问题, 并围绕问题展开讲述。谈及癌症, 人类至今还未明确其是否属于遗传性疾病, 但不少证据均表明, 癌症有遗传倾向, 与遗传有紧密关系。从癌症细胞角度分析, 癌症是能遗传的, 因为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基因, 人体基因中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二者发生突变, 即产生癌症。然而, 在讲述以上内容后, 仍发现学生对探讨的两个问题还存有许多疑惑, 有学生提出:“如果癌症能遗传, 是否患癌症的人后代也一定会患此种癌症。”本人合理调整了原本的预设课堂教学流程, 并列举了较典型的法国拿破仑家族多人患癌症的例子, 拿破仑患胃癌去世, 而他的姐姐患有胃癌, 另两个姐姐与祖父均被怀疑有胃癌, 此属于典型癌症家族聚集。但有癌细胞的人并非一定会得癌症, 还需通过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才会引起癌症。如此利用非预设生成资源, 通过故事导入, 事例阐述, 既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知识, 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 又增强了生物课堂活力。

4. 巧加引导, 化解尴尬。

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课堂本就是互动式、开放式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学生的奇思妙想, 这些想法均会干扰、打破教师课前预设。对于课堂出现的这些意外, 其中部分学生的想法是相当奇特和正确的, 而部分是错误的, 教师应在发现这些意外后, 及时作出判断, 并正确引导, 巧妙加工突然出现的非预设问题, 利用这些非预设教学资源, 转变其为课堂教学所用。

例如, 在一次生物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状况, 在讲述“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一课时, 当导入体外受精谈及试管婴儿时, 看见几位平常较调皮捣蛋的男学生私下相互交谈, 清晰听见其中一位男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说:“学好点, 以后对你生儿育女有用”, 该句话顿时引起全班同学一阵骚动, 于是本人话峰一转, 对着他说:“确实要学好, 而且要学精。”然后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一连串问题, 第一位试管婴儿诞生于哪个国家, 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这两个问题给予了正确的回答后, 我总结并阐明试管婴儿培育属有性生殖, 是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由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再移植到受体中, 进而发育而成的。有关体外受精的知识, 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化解了先前的尴尬, 而且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心内容上来。

5. 不断跟进, 开发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在回答问题上还是其他方面, 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 教师应发现这些小错误是美丽的, 应包容学生的小错误。在必要的时候, 还应针对这些错误资源, 将错就错, 开发、利用错误资源, 让错误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例如, 某次上课, 我刚进入教室, 突然听见其中一位学生大声对另一位学生说“刚才叫你把球踢给我, 你踢到哪去了?这么一点距离都踢不过来, 你脚无力吗?回家多吃些猪脚嘛”。全班学生一阵爆笑, 基于此种非预设性课堂教学资源, 本人便将错就错, 说到:“是不是猪脚吃得越多脚就越有力?那么生长素越多植物长得就越快吗?”随后话锋一转, 将话题引到探究生长素促生长的机理知识学习上来。此种将错就错, 借助非预设生成资源的方法更能将学生带到课堂知识主题中, 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论

3.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预设 生成 老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4-02

一切的教学都是在有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老师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教学目标的生成,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利害关系,令教学目标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高中的语文阅读是提升学生文章鉴赏,学会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转折点。

一、分析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训。他们认为学生成绩才是最重要的,高考才是目标。这是导致现在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词语、佳句的积累,对文章的情感观、价值观方面少有耳闻,导致学生的审美感知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堂虽然在应试教育下实用,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应该以课本为中心,充分的为学生进行剖析文章内容,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吸引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二、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指老师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将教育活动进行有目的性的预设。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对学生、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然后设计出一份明确的教学计划。

生成字面意思就是事物的发生和形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是指学生在通过对教学材料中的内容学习,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收获与老师课前预设相一致,甚至取得超出教师预设的效果。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成果体现,两者是互补的。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所以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课堂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地方,也是能体现“生成”效果的地方。如果说没有预设的教学不是完美的教学,那么没有好的生成,预设也就谈不上其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预设更要体现生成。

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预设与生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预设和生成是共生体。预设侧重于教学的结果,而生成则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老师上课之前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预设。例如但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中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去用一些新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能力,老师要学会应变,面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与激励学生,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能胸有成竹的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促进生成的体现。同时使每位学生都乐学、好学。

2.预设就是为了生成,但是也不能盲目生。在阅读教学中,部分老师没有创新,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或许在刚开始还奏效。但是这样死板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个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生成”效果大打折扣。而某些老师则为了达到生成的效果,阅读课中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倒是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没有良好的指点,会使课堂成为学生玩乐的场所。

四、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体现预设和生成的方法

教材中有些知识是老师无法预设的,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学生通过阅读该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地方对学生进行详细解答,并加强对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新课改后的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而不是之前那种强迫式学习。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单单扮演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从而去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去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生的团队意识。

高中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陶冶情感,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阶段,怎样才能把更好的、更优的教学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那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心动,让老师喜欢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能够真正的把学习变为一种爱好,老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去上好每一堂课,努力为每位学生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事业在我国一直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同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也是众多学者、老师在一直研究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比之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容小觑,所以再教育改革方面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邓春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王忠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四

南丰明德小学

韩其祥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 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教师有这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5.如何应用预设与生成提高教学机智 篇五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课前花费很大气力,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写下一份详实、规范、有特色的教案,可教学效果呢,却不尽人意,他们满脸的茫然、困惑而又无奈。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是他们过分地追求课的预设,而忽视了课的动态生成。因为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弘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课堂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动态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程改革核心理论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

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都能预料的,但一个在课前有足够准备的教师,就能够在一些“可能”与“未知”发生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充分预设,能点石成金。

三、“多一些生成”,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教师只要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该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我在上《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在课前播放了一首儿歌《咱们从小讲礼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听着熟悉的歌曲,有些学生开始跟着唱起来,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答问题积极性也很高。在我设计的文明礼貌

用语大擂台和礼貌大行动中,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做了准备,因此表现的非常好。整堂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在人生AB剧活动环节中,学生表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公共场合一些有礼貌和没有礼貌的现象,真是表演的惟妙惟肖,真实而不做作。学生在这真实的情境中既轻松的掌握了课本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实现了课堂生成。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升自己运用机智教学的能力:

1、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贴近生活,是否符合教材内容,是否容易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或完成此项任务。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和自己预设相悖的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3、教师应多学习,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加强自身学习,多反思,多写课后记,积累点滴体会提高自己运用教学机智的能力。

6.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篇六

西岑中学柳丹婷

内容摘要: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是动态存在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但强调生成并不否定预设。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需要预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所以说,课堂应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关键词:预设生成概念界定:

预设:是指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个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的最有效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

生成: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和“生成”这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为了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备课中作了种种预设,但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举动等等,以致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对此现象,我曾经感到非常烦恼。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终于醒悟到原来是观念没有转变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把课堂作为自己实施教案的阵地,教师独占课堂,主宰一切。课堂教学程序在教师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完成这些程序是教师努力追求的,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1叶澜教授极其精辟地指出,千百万这一切的原因“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当我们把认识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面对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理解时,我们不去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而是“生气地”“突然变了脸色”,硬是把学生往自己的预想上去逼。最后,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渐渐地了解了老师的神态变化,知道老师需要什么。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焦虑起来,课堂变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现象,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去思考“预设什么”、“怎样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一、预设——生成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真情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培养,因而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潜藏在课堂中丰富的道德因素,营造真情课堂。可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可以是一节发人深思的案例;也可以创设一份情境,举办一次活动等,用真情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情感得到升华,让德性在“心灵的颤抖”中形成。

我在准备《我爱我家》这一课时,我想到了《天亮了》这一首歌。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他们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到中途时,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随着一声巨响震彻山谷,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深爱的孩子,而由于力的缓冲,孩子得救了。我想在我讲述了这个故事及听了这首歌之后,学生一定深受感动,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能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果不其然,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整个课堂非常的安静,有些女同学眼里还含着泪光。在稍后的一个环节中:“请夸夸自己的父母”,很明显的举手的同学比往常多了许多。所以说,预设真情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中得到强烈的共振和认同,从而使德性在心灵深处得以升华!

2、预设学生的“以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

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我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在《探索世界的奥妙》一课中,我认为学生对于恐龙的灭亡、外星人是否存在、埃及金字塔怎样建成等话题比较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决定让学生当主讲。讲讲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所了解的事,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明白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见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二、生成——预设的升华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所以说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那如何找到意外的通道和捕捉美丽的风景呢?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将实现“时时升华,处处升华”。

1、精心预设、更关注生成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教师预先设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运行,总是会提出一些“怪问”等意外情况,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记得有一次上课开始时,我对学生说:“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你们愿不愿意为你们的母亲及学校的女老师送上一些节日祝福?”我的本来意图是让学生说出一些如“万事如

意、一帆风顺”等祝词,然后引出这些只是人们的美好祝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出课题了。可不料大多数的学生都回答:“不愿意。”这跟我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我有点愣住了,但转而一想,这也可以作为新的导课方式,所以接下去就说:“看来我想得到你们的祝福不太容易,这真让我伤心。真的,人生难免有挫折,你们现在就让我碰了一个小小的 ‘钉子’。”听了之后,全班的同学就笑了起来,接下来的课就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2、关注生成,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即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权威的气氛;一种没有威胁、批评,对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与想像。如在《坚强意识品质》一课中,有一位老师举了“龟兔赛跑”的事例,当他问学生:“现在你手中有一面锦旗,你认为应该奖给谁?”不料学生却回答说给兔子。如果老师能故意用不解的语气问:“为什么要奖给兔子锦旗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大声训斥,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3、关注生成,适时引导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问题和信息,如果对这些生成性的教育契机不进行引导,它们仅仅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像上面“龟兔赛跑”这个案例,老师不是训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出把锦旗送给兔子的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内化为理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7.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预设,多媒体

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正处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文知识的汲取是今后发展的关键。语文是一个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重精心的预设, 也要注重精彩的生成, 怎样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已成为了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渐渐走进了人们视野。多媒体教学是开拓创新思维下的社会产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的提高显著, 已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技术, 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教学并对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与多媒体技术

预设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预先设制的弹性教学方案。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基础, 生成则是对预设的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生成和预设两种矛盾的共同体在课堂上的实现是由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 确立了师生之间的平等,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 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课堂预设和生成要求严谨, 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 采用适合教育情境的行为或操作方式, 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指的是将视频、图像文字以及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以及相互处理的技术, 其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 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数不低于30%, 一般院校为1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近年来, 全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多媒体渐渐走进了高中课堂, 全国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多媒体教育, 从年轻教师到老教授, 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和老师喜爱, 也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

二高中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第一, 高中语文人文性较强, 内容较为枯燥, 选择多媒体进行课堂的预设, 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多媒体教学对情境教学的发展有着较强的辅助作用, 通过配乐或图片, 创设情境, 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所需表达的情境中, 渲染教学情境, 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 目的是是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感情。新颖的教学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 投其所好,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 使语文课堂真正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产生和课文内容的共鸣, 使教学内容时时充满生命活力, 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多媒体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师生共同演绎了精彩富有活力的课题。

第二, 多媒体的预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使其能有序地展开, 提高教师具有弹性化的教学方案预设及生成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及时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 实施调整完善预设的方案, 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便捷的方法。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有了更新颖的方式, 能即时地捕捉动态资源, 丰富课堂预设内容, 根据学生的反应及需要, 随机生成内容, 对预设的教学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多媒体节省了板书所需的时间, 使老师又更多的精力和实践去完成课堂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使预设和生成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 多媒体具有可重复性、可多次展示, 课堂上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课后将课件进行整理、进行复习, 效果更为显著, 语文课堂的预设能力增强, 并且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不懂之处,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遗忘, 生成后的反馈是推动教学的有利工具, 尤其在高三的教学中, 多媒体的大容量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交互性, 能提高教学效率, 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 多媒体教学, 使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信息量增加, 同时由于视觉、听觉并用, 在相同的教学课时内,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 积极有效率的学习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多媒体技术清除了文本中可能会阻碍学生理解的材料, 补充了新知识, 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且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汲取, 更深刻地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感悟, 有利于学生的细读,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思维的广度。应用多媒体的课堂预设能加快教学节奏,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有了双倍的效果, 也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教学本身, 扩大教学规模, 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 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预设中的理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联系实践, 生成得到直观反馈。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或图片等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文章所设情境中,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情景, 猜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论错与对都是学生的一种尝试,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践教学, 在课堂生成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握情况, 从而进行调整。教学中, 预设多媒体课程教学, 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兴奋感, 也可将任务布置给同学完成, 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索意识。教师为同学示范好例子, 学生按照模式进行, 自己进行课堂预设, 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与老师与同学分享, 教师在此时只起到指导作用, 适当地给予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教学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8.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欲做到这些,必须要有精心的课前预设,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下面,笔者以“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课为实例,阐述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从实验的原理分析、从电路设计到实际动手实验获取实验数据,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到得出结论、进行误差分析,体现了物理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魅力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本实验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和“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一、在课堂的“预设”方面

1.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这三个学案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掌握好一个物理实验的理论和操作,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课后巩固并拓展。而这三个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能很好地避免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操作脱离理论,只顾照图连线,记录数据。而本实验在操作上是比较简单的,重点是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和系统误差的分析。所以绝不能使操作脱离理论。

2.在知识的衔接上,首先复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实验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其中,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展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实验方案设计中,学生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方案:伏安法、安箱法和伏箱法。这三种方案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科学探

究的积极性。

3.在课堂互动方面也设计了师生互动和二人实验小组

整堂课学生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合作探究下完成,课堂应是积极、活跃的。

二、在课堂的“生成”方面

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较好地掌握了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掌握较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电路的选择和连接,电表量程的选择、数据的处理方法等。同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

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实验设计的方案很多,若让学生自由发散,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课堂重点不好把握,难点没有时间突破,所以在教学时,提供了所需器材,在现有条件下设计方案,然后针对具体方案具体讨论,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数据的处理上重点落在了伏安法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发散思维不能很好地体现;还有,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因此,在“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中设计了一些题目让学生拓展思维。在下节课做补充。

3.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方面

二人实验小组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存在有的学生动手特别积极,而有的学生无机会插手的情况。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表的量程随意选择,导致电表指针偏转角度变化不大,实验误差大。

(2)少数学生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操作错误,一种情况是接上滑动变阻器起不到变阻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将导线直接接到滑片上而没有接到连接滑片的接线柱上。

(3)在数据处理上,有的学生坐标轴的标度取得不合理从而导致实验误差较大。

4.本节课的难点是系统误差的讨论

虽然课堂上教师布置的是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但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的同学很少,主要还是由教师讲解得出了结

论,从学生课后的反应得知,还是有部分学生对结论的得出过程理解不透彻。

这些问题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需要我们慢慢地去体会。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

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将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当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9).

9.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九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课堂教学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的,而过去有些教师因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如今有些教师则与之完会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观点正好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10.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十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学而教,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实践生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一切精心的“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让生成更具有成就感和方向感。有了精心的预设,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1.预设一个话题,在学生主动“讨论”中生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地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点燃对方思维的火花,形成不同的联想,不仅可以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

案例1:鱼为什么会减产?

在《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把酸性物质释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边渔民世代以养多鱼捕鱼为生。最近渔民纷纷反应,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产量不断减少。而工厂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工厂放出的酸性化学品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研人员用一只大容器,取来该湖的湖水,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假定你是评判者,来对这项实验进行评估,请你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理由。以此展开新课学习。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这就来自于预设时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教材中有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促进生成。

2.创设一个悬念,在学生的求知欲望中生成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案例2:为什么50+50≠100

在进行“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在引出分子的概念之后,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这时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一片哗然,然后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此时,我这样设问:50+50=10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恒等的式子,为什么在化学上不被承认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利用组内两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50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你发现有什么现象?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中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的。教学中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要鼓励师生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

1.利用错误即时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捕捉“意外”即时生成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不相吻合的内容,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4:澄清石灰水为何没有变浑浊?

在CO2 性质这一知识点学习时,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抽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准备太伧促,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我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先告诉学生所用盐酸浓度较高,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以及从中有何感想。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11.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 篇十一

[关键词]预设生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69

一堂高品质的政治课堂,不仅需要有较好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有高品质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为生成而预设会造成预设不科学;为预设而生成会造成生成毫无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

一、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貌合神离”

1.重形式预设,轻内容生成。政治公开课中,为了防止冷场现象,有教师会提前下发需要学生发言的材料。课堂中,形式是多样的,学生回答是积极的,然而课堂的“生成”变成了“刻好的模板”。

2.重氛围预设,轻知识生成。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理论比较枯燥,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然而这样热闹了课堂,却忽略了形式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3.重结论预设,轻过程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预设经常需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这样明确了理论观点,却忽略了观点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措施”,殊不知结论的形成需要学生思考这个动态过程。

4.重考点预设,轻观点生成。教材内容设置遵循一定规律,部分课堂只讲考点,忽略了考点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缺乏归纳和总结。

5.重微观预设,轻宏观生成。课堂教学往往停留研究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本课内容与整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操作意图

在政治课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往往要从四个问题去思考:(1)到哪里去?目标定位问题。(2)谁到那里去?主体问题。(3)怎样到那里?方法问题。(4)是否到那里?目标达成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前三个问题针对预设而言,第四个问题则针对生成是否实现。因此根据这四个问题的要求,依据维特罗克学习生成模式理论,笔者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一般模式,力图让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生成的质量,推动学生主动生成。具体模式如下。

三、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实施策略

(一)预设充分,明确目的,引领生成

1.重形式预设,更重内容生成。政治课教学中,多种多样的形式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一般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教学达到综合性的效果。

如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中,通过计算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通过银行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后知道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把握商业银行的含义和主要业务;通过深入探究,让学生明确储蓄的风险以及如何投资理财。

2.重氛围预设,更重知识生成。政治课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有些甚至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排斥感。此时教师应借助一定的情境、案例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感悟、体验会比较容易生成,从而使知识的生成显得轻松自在。

如在“人的价值”教学中,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相关视频后,教室的氛围显得异常沉重。学生感动流泪的原因是,何玥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做出不平凡的事,而这件不平凡的事是对他人的无私付出,这种付出就是对社会贡献,也就是她的价值所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人生的价值大小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3.重结论预设,更重过程生成。政治课教学要得出结论,阐明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得出结论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果缺少过程的生成,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机械和无知。教学内容设置再精彩,如果没有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提出的问题简单机械,生成往往会启而不发。

如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堂中运用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在这探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重考点预设,更重观点生成。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指向,更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观点是如何形成。这其实是让学生更关注能力的生成,以便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冷静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同样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不仅导入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而且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贯穿这部纪录片。学生通过对这部纪录片进行剖析、探究,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5.重微观预设,更重宏观生成。在预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本课内容从微观的角度做出深入的分析,还需要在宏观上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上同时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生产与消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还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明确: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主体是企业;消费的类型、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贯穿整个经济生活的内容。

(二)多维并举,关注融合,提升生成的质量

1.留足时间,形成自然性生成资源

时间固然很宝贵,但我们在预设的过程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回答时间。如果教师提早下结论,往往会扼杀学生自然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能让学生从课前预习的内容和书本相应的知识中自然生成。这时教师只需点拨即可,而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有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设计了作业。

甲教师:课前预习、随堂巩固练习、梳理本框知识、自主探究。

乙教师:选择题5题和非选择题1题,时间是15分钟。

丙教师: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

从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设计了作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两位教师把这些作业全都放在课后去完成,而把时间都花在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讲得非常透彻,分析得非常仔细,学生也似乎很明白,很清楚。但细想,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作业设计在课堂中,目的是能够通过作业的反馈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针对现在的教材内容编排,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能够看懂,我们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解决,点到为止即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并通过问题进行反馈。乙教师的作业设计虽然我们不能说有多完美,但给学生完成作业给足了时间,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理解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留足空间,构建立体式生成资源

我们政治课提倡“小课堂,大社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书本、教师、学生、课堂、生活融合在一起。

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堂课的设计中,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由于地处农村,因此有学生搜集到了有关蚕茧的资料。教师可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知识方面的生成:(1)知道了蚕茧是我们生活当中宝贵的资源。(2)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流进和流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蚕茧作为一种资源也由市场进行配置。(3)蚕茧价格有高有低,有赚钱,也有亏本。说明市场在配置中也有优缺点。

其他方面的生成:(1)父母赚钱非常辛苦。(2)农民没有科学文化知识,遇到许多知识性问题无法解决,自己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收入。(3)改变自己原来对父母的态度,要用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孝顺父母。(4)有社会实践、调查的经验。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选择相关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资源,这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3.刨根问底,挖掘深层次生成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究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吗?

如《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运用公路“三乱”现象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教师对课堂的预设问题,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依法行政,明确了为什么要依法行政,理解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实际上,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事情我们中学生有没有办法解决?

从学生的质疑中我们要对生成进一步预设:

我们强调依法行政,这些问题仍然出现的原因何在?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吗?

国家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社会不和谐现象?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继续生成:由于社会法制不够完善等原因才会出现类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有义务的,这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4.去粗取精,寻找高品质生成资源

我们在设立开放性的问题时,目的是明确的,通过讨论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可事实上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脑海中的建构经常是凌乱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系统性的。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本课学习的资源,不断进行提炼、归纳,最后形成高品质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从某种角度既与书本知识

密切相关,同时又从某种角度高于教材。

同样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以城管执法为背景来预设:假如你是城管局长,你会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既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又能很好地解决早市“脏乱堵”的问题?

学生的生成:制定相应的措施;文明执法;以暴制暴;人性化执法等。

5.将错就错,探寻突发性生成资源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答如流,处处正确,那要么是教学目标太低,要么是排练后的表演,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表达,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启迪,引导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水到渠成。当然,出错包括教师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两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错误,都需要教师的机智,将错就错,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形成突发性生成资源。

如在“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混淆决定权和表决权这两个权利。当学生认为人大代表具有决定权的时候,我们就引导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就具有表决权。 此时学生还是不会明白错误何在,我们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从语文角度区别这两个词,“表决”是指会议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投票、举手等方式)取得多数意见而做出决定。“决定”指对事情做出主张。明确这两个词的意思,区分决定权和表决权就显得非常简单,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表示不会再混淆。当然学生的这种错误生成不是经常会出现的,一旦出现,不能错过。

总之,政治课中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往往会显现散乱甚至混乱的状态;课堂没有生成,政治课也就失去了活力,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政治课精心的预设,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彰显了政治课的生命活力。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不断造就高品质的课堂。

上一篇:备战中考: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技巧下一篇:世界名校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