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共10篇)(共10篇)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Global Warming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组所探究的题目是-------Global Warming。在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探讨研究全球变暖话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进而提高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的重要作用。
一、开题活动。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重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我要怎样教,很少甚至不考虑学生怎样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他们只是一架机器,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让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是没有创造能力的。只能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恰恰恰相反,要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开始和学生探讨,怎样可以提高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学生说听英文歌曲,有学生说坚持写英文周记,有学生说坚持看英语新闻,读英文报刊,还有学生提到了通过看英文电影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然后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剪辑,让大家写出英文短片。大家表现出极大地热情。最后,我们确定了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即如何通过研究全球变暖以及相关环境问题,来提高英语语言的探讨与写作----------------Global Warming。
二、利用网络创设课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先是分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负责上网查阅,搜集比较感兴趣的英文电影,先是观看,然后小组讨论。学生们找到了比较感兴趣的电影,如:《国家地理》、《地球2010》、《地球2012》等。比如在探究电影《地球2010》时,学生们先是观看,然后分组讨论之后,写出影
响全球的十大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主要原因既影响。然后组内成员交换互评。第二阶段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又比如在看电影《地球2012》,学生对于引起地球灾难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意见交换。对于剧情的理解,学生用英文写出短片故事。
三、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将学生的研究进行有目的地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局限于对电影的理解,而且能够深入拓宽到各个学科领域。如纪录片《国家地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英文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进行各个学科的横向扩展。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
几个月过后,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基本上都有了点成果。我们决定利用一上午的时间进行网上成果交流。这天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他们利用各种时间尽量把自己的成果用最生动、最醒目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自写了英文短片文章,观影感受,对于展开活动中的乐趣,以及最后的收获。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2.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二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校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对他们来说起点高,不太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除了不容易启发、调动学生们的学英语 兴趣之外, 还有作业的布置方面也是难题。本改革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本调查旨在了解历时三年的初中英语的作业改 革实施情况及成效。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业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 起点低、教材 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完成途径,解决学生们惧怕学习英语的问题,帮助学生渡过困难期,顺利完成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
三、研究的内容
1.七年级至九年级现用教材中平时布置的学 习任务。2.七年级能初步达到口头和笔头交际能力所学的语言等。3.八年级能达到进一步地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4.九年级能达 到较自如 地运用所学知识,能具备有质量的预习能力。如:预习时找出所学的重、难点,并能够轻松和正确地完成书写小短文。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 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 体或个体 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比如:外研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2Great books Unit 1的作业布置,我会要求学生尝试用对话中的一些短语造句或编写小短文:as far as,not…any more,be read,be influenced ,millions of,be known as,这样的作业练习,不仅突出了本模块的语法———被动语态及重点短语,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每次改作业时,我都会有一些意外或惊喜。同时,我会非常重视作业讲评这一环 节:我会点名表扬一些同学,尤其是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在班上选读他们自己编造的精彩句子,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极大地增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我也会展出一些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墙上,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请看后面所附学生们的作品。)
2.采用问卷和数据的方式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设计 问卷。如:
调查表(1)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是否对 英语这一 科目加深了认识和了解呢?请大家就下面的调查问题做出回答:
1你现在是否会运用本学期课本上的单词或词 组造句子呢?
A.会B.不会
2你会模仿课本上的句子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3你会用口头或笔头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4你已能自己写出五个句子以上的小短文了吗?
A.能B.不能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七年级教学实践初步调查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第二阶段:八年级在教学实际中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 台阶
第一阶段:2009年6月,通过问卷 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5.2%, 第二项合格率达40.1%,第三项合格率达37.1%。
第二阶段:2010年6月,通过问卷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80%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3.8 %,第二项合格率达68%,第三项合格率达32.1%,第四项合格率达75.3%,
第三阶段:2011年南宁市中考英语成绩对比结果如下:实验班———宋词班参加中考共38人,其中A+6人、A 16人、B+12人、B 4人;非实验班———元曲班参加中考共41人,其中A+0人、A 7人、B+18人、B 12人、C+4人。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二)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 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并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的课题研究与提升,发挥课题研究在素质教育中的更大作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的研究引领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创新性不断地升华,必将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出贡献。在开展课题研究期间,我学会了思 考,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工作有成效,获得了一些荣誉,如:
2009年发表论文刊登在《广西教育》上;2011年论文获广西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8—2011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 竞赛,荣获国家 级二、三等奖、广 西区级一、二、三等奖;2008年获南宁市“十一.五”时期“教学骨干”称号;获2008年南宁市中考成绩评 比校级二 等奖; 2010年被聘任为南宁市青秀区中学英语兼职教研员;荣获校级2011年中考“推优工作一等奖”;获青秀区2011年中考“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三)建立、完善十七中初中英语资源库
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南宁十七中教学资源库,对初中英语作业改革采用问卷调查;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 个体指导 法等方法,进行改革 研究。这些资源都是进行课题研究期间,收集和整理出来的,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今后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是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研究,课题只在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上进行了探索研究。今后可在小学、初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能螺旋式上升,使学生的英语逻辑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同时我也总结了教训,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缺乏一定深度;今后我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地总结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实验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摘要:我校的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从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个体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三
一、分析结题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条件主要包括:(1)活动课题的目的要求是不是全部达到;(2)活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部落实;(3)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活动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不仅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
4.成果的表达、交流方式的指导
不同成果表达的要求不同。如论文重视理论阐述与材料分析的结合;调研报告要让事实说话;实验报告重在步骤设计、调控和受控处理的分析等。成果的表达形式有组织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表演、小型展览会等展示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成果表达形式。
4.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四
课题名称: 认识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类型
参与学生: 莫森朝 彭家阳 陆锡滋 康牧昀 黄鑫
指导教师: 谢辅宇、陆伟文、周杰明、杨伟英
研究时间: 2013.11.19--2013.11.20
课题名称: 认识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类型
学 校中大附中
班 别高二
4学生姓名莫森朝 彭家阳 陆锡滋 康牧昀 黄鑫
联系方式QQ:1067702***
一、研究背景:
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对三农认识不多,更有甚者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急需培养和学习。因此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0年来一直坚持为广州市的中学生开设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术,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普及三农知识为目的的学农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农之余利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该校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积累的农生产设施设备和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积极性与生物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开始本课题的探究活动。
我们想要加深对平日里所见到、吃到的各种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学农为机会,实地调查,拍照取样和品尝,结合植物学知识,探究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是来自作物的哪个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对其了解分类。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专家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接受大家的咨询和质疑。
希望能达成:学农,爱农,做农的传人。
二、活动目标
1、本次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了解其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
2、探究各种农作物可食用部位来自植物的哪一组织、器官,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功能,价值和意义。
3、体验植物的魅力与神奇,感悟生命珍爱大自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小组成员选取,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引入,并集合讨论课题研究方向、范围与规划。选取调查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
2、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农作物种植区(包括西作物区、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区),辨认农作物种类并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果实的形态,可食用部位。实地拍照、取样,并进行品尝农作物。实地考察31种农作物: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在考察的同时小组成员充分感受田园风光。
3、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其对应的水果)、对其进行了解并对调查取样的农作物分类。小组成员交流意见,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
4、分组撰写调查报告。
5、补充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校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对资料进行录入。
6、询问有关专家,提出改进意见。
7、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完善报告。
8、小组成员分享并向班级汇报。
四、结果与评价
结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种类等。探究了农作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小组成员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巩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识,体验了丰富的田园学农生活。
评价:在老师悉心的带领之下,冒着蛇与太阳的挑战,我们流着汗水,不断地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劳苦,顺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一、实地认识的农作物和水果
农作物24种:番薯、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认识的水果12种: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根:番薯、萝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茎: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
3、食用部分为植物的果实:
果实类型
食用部分
植物名称
果皮
肉果
核果
中果皮
芒果(漆树科)、李树(蔷薇科)
中果皮肉质或纤维状:内果皮由石细胞组成,为坚硬的核。
外、中果皮
蛋黄果(山榄科)
假种皮
荔枝、龙眼(无患子科)
浆果
中,内果皮
柿子(柿树科)辣椒(茄科)番石榴(桃金娘科)、番木瓜(蔷薇科)
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成柔软多汁的肉质果
内果皮和胎座
香蕉(芭蕉科)
胎座
番茄(茄科)
柑果
内果皮
柚子(芸香科)柚子皮上的“桔络”是它的中果皮的维管束
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疏松,且维管束,内果皮膜质
瓠【hù】果
果皮
小南瓜(葫芦科)
由子房壁和花托共同发育而来
果皮和胎座
黄瓜(葫芦科)
中内果皮
蒲瓜(葫芦科)
主要由胎座发育
西瓜(葫芦科)
梨果
主要由花萼筒和心皮愈合后
枇杷(蔷薇科)
由萼筒(花筒或花托筒)与子房壁发育而来
干果
瘦果
种子
向日葵(菊科)
坚果
子叶
莲(睡莲科)、板栗(山毛榉科)、花生(蝶形花科)
果较大,外果皮坚硬木质
颖果
胚乳
水稻、小麦、高粱(禾本科)
薄,与种皮愈合荚果
种子 主要是子叶
大豆(豆科),花生(蝶形花科)、油菜(十字花科)
沿背缝线开裂
聚花果
花序轴
菠萝蜜(桑科)
花萼和花序轴
桑(桑科)
聚合果
由花托肥大变成或假种皮
莲(睡莲科)释迦(番荔枝科)
4、认识农作物的过程:照片略
二、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本次探究活动是在和校长的一次谈话引发,然后开始试着开展探究的活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常年种植大量品种的农作物,尽可能想多点办法让参与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多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其和品种;另外就是我们的食物的来源--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精)。结合高中生物让学生探究我们日常的食用的植物的可食部分是植物的哪一个部位(属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本周同时两个探究一个是酸奶制作、一个是本课题的探究,在课题说明和自行分组过程中学生都倾向于酸奶的制作。好不容易把校长拉过来软磨硬泡把五个男生说服到这个组产于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农作物的认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能说出一些农作物的名称,但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却不太了解,另外对于生长过程中的农作物还是表现出非常好奇和惊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解到一部分的学生比较常接触和具有南方代表的农作物进行探究。
5.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五
课题组长:张小溪组员:胡秋雯 杨昕辰 朱姝瑶 杨涵斯
一、开题报告:
• 心灵就像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眼睛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很多近视的人。是什么导致他们近视的?对他们本身和生活有影响吗?近视对我们危害有多大?带着种种地原因,我们组员确定了我们研究的课题。“关于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我们想了解近视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当它危害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对预防近视知识了解有多少?当眼睛受到了伤害,我们是如何去保护和预防的。当我们确定了课题,就要开始我们漫长又艰辛的研究性的工作。
二、活动过程记录:
1、活动计划 时间:2009.10.10-2009.10.17地点:教室形式:讨论
2、设计问卷调查 时间:2009.10.20-2009.27地点:教室形式:提出问题 •
3、发放调查问卷 时间:2009.10.25地点:本校形式:发放填写
4、分析结果 时间:2009.10.27地点:教室 形式:分工
5、查阅相关资料 时间:2009.11.15—2009.11.30形式:上网
6、完成结题报告 时间:2009.12.20—2010.5.3地点:教室
三、问卷调查的分析:
1、你知道看书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吗?
A10cm 20%B20cm 21%C30cm 48%D不知道 11%
2、如何在眼睛疲劳的时候使眼睛得到放松?
A远眺 49%B做眼保健操 30%C滴眼药水 13%D不清楚 8%
3、你认为戴眼镜度数继续加深还是逐渐减弱?
A加深 53%B减弱 12%C稳定 13%D不太清楚 22%
4、近视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影响吗?
A有 72%B没有 15%C不知道 13%
5、如果你近视了,你觉得戴隐形眼镜好还是一般的眼睛好?
A隐形眼镜 28%B一般的眼镜 51% C随便 10%D不太清楚 11%
6、你认为近视会遗传吗?
A会 30%B不会 52%C不太清楚 18%
7、你平时看电视时,离电视多远?
A2米以内22%B3—4米之间46%C5米以上 20%
8、你觉得近视不太深的人经常戴眼镜好吗?
A好 18%B不好 70%C不清楚 12%
9、眼镜近视了,戴隐形眼镜有益吗?
A有 21%B无 55%C不知道 24%
10、现在青少年往往认为戴一副眼镜认为时尚,那么没有近视配戴眼镜有害吗?A有害 68%B无害 12%C不太清楚 20%
从调查的数据得出两条信息:
(1)大多数的中学生对近视了解还不够多
(2)如何预防近视的意识没有掌握
四、研究的成果:(论文)
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
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讨的问题是“关于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和对保护眼睛的意识等问题
进行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对于爱护眼睛的意识和了解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倡广大青少年重视眼睛的卫生,爱护眼睛。我们为了更好的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向广大的青少年吸取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到青少年对于预防近视的意识看法和是否掌握了爱护眼睛、保护眼睛卫生的知识。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当我们往每个班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给他们填写;收回来时看见几张上面是乱涂乱画的,真的很让人生气。这样真的不尊重别人的东西。但是仔细一看也有几处乱画的地方把问卷调查的错误指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错误的地方,及时改善,这样使我们做得更好。错误证明了我们有点马虎,我们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们改过会做得更好。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和努力的去完成各自的事物,我相信每个成员在参与中都有对研究性学习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和感受。我们共同的一个认识就是:青少年预防近视的知识掌握不够多,有的人是很朦胧,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希望改正这个想法。因为眼睛对我们很重要。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有许多种:
1、读写距离太近.2、长期看电视、上网.3、挑食偏食吃糖及甜食多、吃精密白面多及喜欢食者.4、睡眠不足使视觉疲劳.等等。有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近视,看见别人戴起来,蛮好看或时尚,就去买那些眼镜是没有度数的来戴,认为很好玩或是时尚。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没度数的眼镜对眼睛也会造成伤害的。那没度数的眼镜是很漂亮时尚,但是戴久了会使眼睛的视力下降,这种事长期积累下来的。还有眼镜戴久了,也许是习惯了,但是你一摘下来拿面镜子看一看就会发现已经眼睛是凹进去的。这时你还会觉得好玩或时尚吗?这些等等的危害的面前我们是要时尚还是眼睛?通过调查才知道中学生对近视的知识了解不够,足以证明的。例如,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看:
1、你知道看书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吗?
A10cm 20%B20cm 21%C30cm 48%D不知道 11%
2、你认为戴眼镜度数继续加深还是逐渐减弱?
A加深 53%B减弱 12%C稳定 13%D不太清楚 22%
3、现在青少年往往认为戴一副眼镜认为时尚,那么没有近视配戴眼镜有害吗?
A有害 68%B无害 12%C不太清楚 20%
从数据中看得出对预防近视了解的人很多,但是数据中不清楚的人也有许多。根据部完全统计,仅北京近视的青少年就已经达到了30%左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看着这些数据,想象着那一副副画面,顿时想起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啊!维护好眼睛,爱惜身体为祖国的建设尽一份心。这就是我们努力学习,苦读寒窗所追求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去推广、倡导广大群众关爱眼睛,珍惜光明的可贵。为此国家的相关机构推行了一套全新的眼保健操。这套新的眼保健操是根据众多科学依据,更好地维护眼睛健康,目的是更好的减少近视率。让更多的群众脱离近视的困扰,走向更向往的理想生活。这套新的眼保健操已经在一些地方推广。相信在不久后也会相继进入我们的生活。
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有:
1、防止用眼过度,近距离工作一定不要超过50分钟.2、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或暗处看书,不要躺着、趴着或走动、乘车时看书.3、建立眼保健操制度,定期检查视力.4、读书写作时要经常眨眼睛,感到眼睛疲劳时,应用手揉揉眼睛或闭目半分钟.5、不要偏食挑食,不要过多吃糖.6、必须注意个人用眼卫生,保持眼睛周围清洁.五、心得体会:
张: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大家都相互的帮助去完成事情。在这次中也有一部分的同学知道
如何去保护眼睛,但也有大多数同学不知道,所以我们收集了如何预防近视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想告诉不珍惜眼睛的同学,不要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朱: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以不认真的态度填写报告表,甚至还有一些同学捣乱,在调查表上乱涂乱画。当然还有许多的同学都认真填写了。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也认真地去实施保护的措施,而极少部分的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眼睛。杨: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同
学并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的眼睛。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时尚,而不惜伤害自己的眼睛。斯:凡是团结互助,就能解决困难,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只要努力做了没有什么事
解决不了的。在困难面前和人们一起面对团结互助、勇于实践,才能磨炼出成功的栋梁。胡: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眼睛对我们的重要性,如何爱护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改正了以
前不爱护眼睛的不良习惯。
师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组的同学找到了青少年的近视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原因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同学们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与分工能力、交际能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为他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及时完成这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与分工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做好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不足,看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必须学习别人长处,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6.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六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于盼,王晓辉(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7.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七
(一)研究背景,社会背景
在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合格的劳动者,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传统的学科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二)研究目的
将德育自觉地贯穿在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让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具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有:
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2.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才,提高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将以往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研究系统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三)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学习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结题时间为2016年5月。
1. 学习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动员和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及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案、学校各年级德育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组织有关辅导讲座。
本阶段除上述讲座外,还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学习资料,由各位课题组成员自学完成。
2. 研究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由各子课题小组实施课题研究,校课题组监控指导。拟完成如下任务(见下表)。
3. 研究成果总结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学校课题组评定,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同的。我国古代就提出“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学生智育的培养,更肩负着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德育渗透的自然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学科中心,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根据各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深入、扎实的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德育发展的,易于操作、简便易行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1. 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2.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 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为指导,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验。
2. 实效性原则。
改变原有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 全新性原则。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新的内容与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辅助使用案例分析、观察、经验总结、调查、比较等方法。研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激励、识别、排除、调节等方法。
四、课题研究成果
自该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言行规范了,教师的师德水准提高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确立教书先育人的思想。促进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升华,真正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了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教师的“双向育人”功能。真正把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使各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德育合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巧用素材原则。就各学科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就可展现出德育教育内容;有的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全面把握学科结构、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德育因素并巧妙地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内容我们都应努力达到德育渗透技巧中提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2.自然渗透原则。就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即在具体落实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不要硬灌输,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应巧引导,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符合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提高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规律。努力实现德育渗透过程所提出的境界。
3.突出情感体验原则。一些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其情感性,其人文性,确实能使学生达到移情导行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仅让学生读读、练练、做做、说说就能实现的。学科教师应全力营造一种情境,要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反思对与错,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言行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4.结合学生实际原则。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年龄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行为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有这些给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也给教师的提高带来了机会,给我们创新提供了素材。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体现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摘要:学校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人文学科更便于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梁艳蓉.浅析机电专业课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
[2]曹明,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
[3]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8.《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课题;合唱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可见,合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去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也必定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可是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初中合唱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还不多,虽我校每年有举办校园合唱比赛和有组织开展校合唱团活动的多年实践,但一直没有很细致地去研究总结。因此,我们选择以《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为课题,力求在我校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音乐教师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初中阶段虽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阶段,嗓音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基本是用“白声”唱歌,因此,在合唱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训练是我校课题组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的教学研究,研究总结出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声能力训练的研究、提高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有效方法研究、训练学生合唱音色统一方法的研究、合唱艺术效果处理的研究和合唱兴趣培养等有关合唱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变声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无论在声乐、还是音乐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驾驭合唱教学的业务能力。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并做及时的反思、交流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由于本课题是针对我校初中学生(包括我校藏族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所以课题主要围绕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小雏鹰合唱团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和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经探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完成: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雏鹰合唱团活动训练已经开展。我们课题组教师对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各自分工后,都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一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雏鹰合唱团的实践教学来进行研究。我们不仅做好小雏鹰合唱团活动开展过程的课时观察记录,还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流探讨。而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培养变声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有关提高学生合唱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我们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3、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三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升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教师除了继续关注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教学研究外,还对我校学生参加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和活动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利用每周音乐课时间对各班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成功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其中在2014年5月13日举办了“争当‘三爱’好学生”校园合唱比赛。还有一次是在2015年5月19日举办了“传递志愿正能量,温暖身边你我他”校园合唱比赛。为办好这两场合唱演出,我们课题组老师面对全体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细致的合唱训练,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并将活动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分享和交流。
4、课题研究过程的第四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结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除了继续进行合唱教学研究外,还要收集、总结我们课题组这两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组织的合唱比赛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在课题组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而这些经验和总结都已成为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宝贵资料。总之,在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并以文字、光盘和PPT成册等形式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总结。
四、课题研究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成果和实用价值
在我校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两年实践研究,现已基本完成预期计划,形成成果和实用价值简述如下:
1、课题组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指导成果:合唱教学研究过程的教学经验(已形成文字)成果;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录像资料和合唱教学过程研究成果总结(PPT打印成册);组织合唱团学员参加市“抗战歌曲大联赛”活动并获得合唱比赛三等奖的成果。
2、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校园科技文体周文艺汇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市中小学校歌合唱展演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青春飞扬·梦想启航”校园歌手赛活动。
3、课题研究活动对学生指导研究的成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视唱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多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尚存的主要问题和后续研究思路
尚存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时间很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而且能利用的课余时间也很少,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由于没有升学考試的压力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合唱训练的态度还不够积极认真;三是由于参加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孩,男孩很少参加,导致我们对变声期的初中男孩进行声乐训练这方面研究积累的经验还比较少。后续研究思路:一是继续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二是继续研究对变声期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有效声乐训练;三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合唱团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管理制度等等。总之,在后续的研究中不仅要继续提高我们在合唱教学实践中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了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学生合唱能力培养方面所实施的有效途径、提升了我校课题组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最后,期盼本课题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音乐老师的合唱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9.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九
结题报告
费县第二中学课题组
本课题进入实验一年半以来,我们全体成员认真执行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顺利进入到结题阶段。现将我们的研究总结如下:
第一,课题的提出理论背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的素质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发展和成就。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以智力因素为基础的,但是必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包含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社会因素等。关于心理因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国内已有研究,如《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李洪玉、阴国恩,1997)、《学生成绩与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张履祥,1990)、《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机制》(王晓柳等,1988)、《气质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及其机制的研78究》(张履祥、钱含芬,1995)、《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相关的研究》(钱含芬,1996)等,这些研究揭示出智力、非智力等心理因素对学业成绩的极大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智力因素为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非智力因素为影响因素,考查非智力因素中的部分因子(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二,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省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生的学业基础成绩和心理素质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弊端日益明显。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出现许多困惑和矛盾,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今年,我们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我们感觉到为顺应时势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一改过去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教育质量的方式,而是要以考查学生,回归教育的本来,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为我们广大的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课题中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的肯定,以改过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变为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为标准的衡量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省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研究的方便和有效性,选取2008年的高二学生五班,六班、九班、十班、和几个熟悉的二班,十二班的同学,开始跟踪他们直到2009 年他们参加高考结束,历时一年半,并在2008年7月选取新录取的高一年级的九班和十班的白书麒等同学,名单见测量数据。
主要步骤:
一、制定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二、了解研究对象,建立档案,想象预测。
三、跟踪观察,核定相关关系。
四、部分干预,对比研究。
五、形成认识,跟踪观察,验证结论。
六、形成材料,申请结题。
第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研究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实验老师批准的原则选定的研究对象,签订书面协议,确立研究关系。并且收集了他们的2008年1——2月的考试成绩作为基出成绩(附件4)
我们要求实验老师深入调查和了解参加实验的学生,得出心理基本状况的评价和学业成绩的基础情况。基本情况的评价形成书面材料(见附件1).以此为基础做出经验性的短期预测,预测其学期末的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发展。然后进行非干预性的跟踪了解,掌握情况。
我们在期末考试前的大约7——10天,根据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二期末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在2008年8月底,我们形成各人的个人结论,调整自己的下期估计,并且有我和王平老师对六班和九班的,等同学实施正向心理干预。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进行跟踪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增强了他们的成就动机或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到学期末再次验证我们的估计。
2008年12月底,时隔6个月后我们再次利用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三12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在此期间,王平老师,王义老师,聂守柱老师,吴海燕老师都写出了各人自己的看法。
2008年9月,吴海燕老师,对新高一的部分学生深入了解,做出评价,跟踪观察,积极干预,12月让新高一的实验学生使用
了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大约2009年1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形成统一的观点,我们在2009年上半学期跟踪干预并且调查学生的心理测量数据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我们收集了5月份高三学生的二论考试成绩和高一学生的5月测验成绩(附件4)作为研究的依据。为了验证我们实验老师的了解判断和学生的自己感受的心理状况以及学习成绩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了自己的个人总结(附件5),供研究参考。征得学生的同意,时隔6个月后,我们再次利用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三12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第五,课题取得的成果
填写我们的结论,论文,数据关系
剪切来的:本研究发现,个性心理是通过促进认知与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的,这与国内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是智力与非智力综合作朋的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也许是由于先前研究多采单因子或两因子的研究,提供给学生的自变量较单一,在测试时.学生由于没有心理素质其它成分供选择而过高关注主试所提供的选项从而造成判断误差。另外.个性心理通过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离开智力因素后.非智力因素仍然对学业成绩起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个性心理在学生学习中主要起动力、凋节与制约作用。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发现.在本研究所列的七项个性因素中只有抱负、自制性、独立性、自尊心对学生学习活动影响显著。
第六,课题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从从心理素质出发的角度(维度或层面)不同,我们从心理素质中的心理现象(动机、情感)出发,立足个体的社会和发展环境(态度、价值观)(动机、情感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属于心理现象;态度、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中的心理现象)。也就是站在了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研究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
10.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 篇十
高中数学组
李玉玲
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中学数学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模式作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怎样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中的重要内容。TI图形计算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学使用工具,它具备符号代数系统、几何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可以直观地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跟踪轨迹。TI图形计算器是教学、学习和做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为数学思想提供可视化的图像,使组织和分析数据容易实现。它们可以支持学生在数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由于图形计算器的便携性、灵活性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可能。
2004年9月起,学校开展了有关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研究,我们数学组承担了其中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实验”部分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教学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积极参加培训
“运用TI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实验”从2003年9月正式启动。在此之前,数学组教师多数没接触过TI图形计算器,更无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的实践经验,只有部分教师在2002年参加过区教研室举办的教师运用TI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教学的培训活动,对TI图形计算器仅仅是初步的了解。因此,学校一方面让教师参加市有关实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另一方面自动请TI图形计算器的营销单位派有关教师来本校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2004年8月,杨岳明、郭军两位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TI手持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年会。
2005年3月,诸英、袁兰英、陈兰萍三位老师参加在储能中学TI图形计算器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培训。
2005年6月,杨岳明、郭军、於军三位老师到复旦中学进行的TI教材及技术培训,并观摩专家示范课。
2005年11月,方军老师参加由教研室举办的各区TI图形计算器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培训主讲老师培训班。
2005年12月,方军参加在复旦中学进行的TI教材及技术培训,观摩专家示范课。2006年6月,杨岳明、方军两位老师参加在进才中学举行的2005学年度TI手持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交流与总结活动。
(二)制订教学实验计划
现阶段TI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1)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运用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题的活动之中;(2)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图象、递推数列等)运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打破让学生在“听中学”的传统,转化为使学生在“做中学”新的学习模式。根据已开展的TI数学教学实验活动的经验,结合教研组的具体实际,我们教研组准备分两步进行TI数学教学实验:第一阶段(高一年级),着重对实验班学生进行TI图形计算器的操作使用培训,使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功能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第一学期“函数的性质”这一章节内容进行TI数学教学实验的尝试;在第二学期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章节中进一步探索TI数学教学的方法和基本模式。通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验的实践、尝试希望能达到两个目的,(1)实验班中同学能熟练的使用TI图形计算器的常用功能,能独立的使用TI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学习。(2)教师能初步掌握运用TI图形计数器进行辅助教学,并能积累教学经验,总结使用TI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的要点,完成TI数学教学实验报告。第二阶段(高二年级),着重结合学校开展的学生研究型课题活动,在部分对TI图形计算器有兴趣,数学基础扎实且有一定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同学中,开展运用TI图形计数进行数学学科性小课题的研究,探索进行TI辅助教学的活动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并在两阶段的TI教学实验活动中,及时发现优秀生组织她们参加市的有关TI竞赛活动。
(三)稳步开展教学实验工作
2004年9月,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两个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实验班,由杨岳明、郭军两位老师承担教学实验任务;同时由於军老师在这两班中进行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实验活动。
2005年9月,学校在高
一、高二两年级分别开设了两个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教学实验班,由杨岳明、诸英、方军三位老师承担教学实验任务;
2005年9月,在高
一、高二两年级分别开展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验,由杨岳明、诸英、方军三位老师承担实验指导任务;
2006年9月,学校在高
一、高二两年级分别开设了两个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教学实验班,由诸英、陈兰萍、袁兰英三位老师承担教学实验任务;
教学实验活动启动后,课题组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活动。一方面承担教学实验任务的老师在组内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活动,另一方面在区级范围内上教学展示课。2004年12月,在我校举行的区教学节教学观摩活动中,杨岳明老师开设了运用TI图形计算器解不等式教学研究课,并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2005年4月,郭军和於军两位青年教师结合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教学实验活动,合作参加了区研究性学习案例撰写评比获得二等奖,并上了一节区级活动展示课。2006年4月,诸英老师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教学实验课案例参加区研究性学习案例交流活动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三年来的教学实验活动,实验组全体老师发挥集体智慧积累和归纳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5年11月由杨岳明老师整理汇编了“TI图形计算器使用技术专题讲义”、“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教学案例(1)”,并教学实验收集整理了许多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课件。
二、研究与实践的收获
(一)TI为学生创设了平等、民主、自主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愈来愈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脑、动手、动嘴的机会,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而TI图形计算器恰恰在这方面为师生营造了他们共同需要的氛围.
案例1:郭军老师在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时,先让学生先作出几组函数图象,然后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并总结每一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郭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其中一组函数是y = 2x与y =-2x,学生利用TI图形计算器作出图象(如图1),一位学生在输入解析式时,输成了y =(-2)x,好一会儿,计算器也没有画出所要的图象,而是一些散点(如图2),这位学生让其他同学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怀疑是计算器出了问题。郭老师发现是由于他的解析式输入错了,便要求他仔细对照黑板上的解析式,自己找出问题。他找出问题作出函数图象后,郭老师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计算器画不出你输入的解析式的图象吗?”“指数函数的底数a必须大于0且不等于1.”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郭老师又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在指数函数的定义中要做如此规定吗?” 他诧异地望着郭老师摇摇头,同组的其他同学也不知如何回答.郭老师将y =(-2)x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讨论指数函数的底数a为什么必须大于0且不等于1.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手,当那个粗心的学生也举手时,郭老师叫起他,教室里安静了,他说:y =(-2)x不满足对一切实数x都有意义,所以计算器画不出它的图象.郭老师表扬他积极思考,又再次强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中的底数a都必须大于0且不等于1. 在这一最基本概念再次得到澄清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出现问题、检查问题、改正问题并反思问题,最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使自己对这一最基本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这一次的理解之所以深刻都是缘于他们亲自尝试失败的结果.
(二)使用TI技术影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TI图形计算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兴趣之根本在于它是使得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式的,而非传统的被动式形成;其次是使用TI图形计算器更能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案例2: 学习函数y=Asin(ωx十φ)的图象.
研究该函数的图象,需要揭示A、ω、φ三个量的取值对该函数图象位置的影响,同时要揭示函数y=sinx, y=sinωx, y=Asinωx,y=sin(ωx+φ)等不同函数之间的图象变换关系,这就要给A、ω、φ各个不同的取值,作出其图象,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TI图形计算器可以非常方便得作出各种不同的图象,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斩、比较得出结论,理解掌握A、ω、φ各个不同的取值对于函数y=Asin(ωx十φ)的图象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揭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也获得了获取知识的思维途径和方法。
(三)运用TI技术有利于优化问题情境
利用TI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它所展现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案例3:在讲解利用椭圆的定义作椭圆的图象时,一般的方法是利用自制教具演示.现在可以利用TI图形计算器动态演示作图过程。
椭圆的动点P是到定点F1和定点F2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程序开始运行后,随着P点的移动|PF1|与|PF2|的长度在随时变化,但是它们的和是一个不变的数;而且可以随时按键暂停,再按键程序继续运行,这样一来可以仔细观察图中数值的变化。这时候可以询问学生那些是变化的?那些没有变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运用TI技术降低难度、突破难点,有利于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是一大难点。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案例4: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数学建模、图形演示、模型求解的教学过程。
某家具厂制作木质书桌和椅子,需要木工和漆工两道工序。已知木工平均4个小时作一把椅子,8个小时作一张书桌。该厂每星期木工最多有8000个工作小时。漆工平均2个小时漆一把椅子,1个小时漆一张书桌。该厂每星期漆工最多有1300个工作小时。又已知制作一把椅子和一张书桌的利润分别是15元和20元,根据以上条件怎样安排生产,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建模:设每星期生产x把椅子,y张书桌。从生产工时的限制条件看x、y应满足:
4x+8y≤8000和2x+y≤1300 从产量要求上看,又要x≥0,y≥0 再假设总利润为p,则建立利润函数p=15x+20y 于是把求最大利润问题抽象或一个纯数学问题,即确定变量x、y的值,使其即满足约束条件:
4x+8y≤8000 2x+y≤1300 x≥0 y≥0 又使函数p=15x+20y取得最大值,图示:
1)建立x、y的坐标系 2)画出直线4x+8y=8000 3)确定4x+8y≤8000的点集,即直线4x+8y=8000的下方区域 4)画出直线2x+y=1300 5)确定2x+y≤1300的点集,即直线2x+y=1300的下方区域 6)确定满足x≥0,y≥0的区域是第一象限及x、y正半轴上的点集
7)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利润函数的最大值的点应在四边形ABCO内去找。其中B(200,900)是上述两直线交点 求解:
为此把利润函数p=15x+20y看成是以P为参数的平行线系 y = –x + p.所谓求p的最大值就是求使截距p达到最大时的平行线的位置,由图中可知,当直线y = –x + p过点B(200,900)时,纵截距最大,即此时p取最大值,故生产200把椅子,900张书桌可获最大利润为:15×200+20×900=21000元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中学生所能接受的线性规划问题,属于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和“函数模型”的综合应用问题。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发挥了图形计算器的优势。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图功能,可使有关直线很快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快确定出求解范围,并进一步发现在何处取到最优解。
三、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一)TI只能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要科学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不要以TI代替传统的和正常的数学教育活动,同其它多媒体一样,如果我们过多的依赖于它,很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如对于函数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味地利用TI代替手动画图,则会削弱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TI只能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只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它不可能替代我们教师,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TI只能是我们的教学工具。如何处理好使用现代手持教育技术中,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何在使用现代手持教育技术的教学中,发挥交互式教学的优势?如何在使用现代手持教育技术的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以后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推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更新自己理念。我们数学学习不仅仅关心的是学习某个数学公式、定理的结果,而更加关注学生参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哪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堂研究课的主旨就在于此,不是单单传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是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需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
TI图形计算器所具有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函数图象功能是建立在数据收集的前提之上的,为了使TI图形计算器发挥更大的效益,应把TI图形计算器与CBL、CBR等各种传感器结合,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开展应用研究。如何在使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的教学中,把TI图形计算器与CBL 系统和各种传感器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也应是我们以后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应该是个系统性、长期地工程,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在理论研究、课堂实验方面要长期地给予及时指导。
(四)学生使用技术的滞后影响在教学内容中有效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
通过二年多的教学实验发现,教学中运用图形计算器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但是在高一阶段,由于学校只安排每周一节实验课,学生不能很快掌握TI图形计算器使用技术,对实验教学产生了影响。建议学校在以后的教学实验中,可以考虑适当在开始阶段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TI图形计算器使用技术的强化学习,以利于以后更有效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技术。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12-03
研究性学习-保护环境-结题报告11-03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结题报告01-01
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07-30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