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13篇)
1.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一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医学检验专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但在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优化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来有效促进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医学检验专业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在注重人才实践锻炼的氛围下,应该培养出跟随当下社会需要的潮流的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基础理论扎实,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强,并且综合素质高,还要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以及科研素质。
然而,现状下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还遇到一些较为明显的瓶颈,如实验条件落后、教学知识落后、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合适等,影响了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下就来探讨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知识落后
当下,在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中,许多高校的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与社会上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需要脱轨,这在一定程度使得毕业生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
1.2 教学硬件条件落后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医院中临床检验科已经具备各种先进精密的检验仪器设备,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细菌自动鉴定仪等。如今许多学校由于自身实验硬件条件的限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实验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手工计数等最基础的操作方法,多数以演示为主,这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懂理论,而出现对仪器不会用的尴尬现象。
2 临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考核方法待完善
一方面,许多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没有独立设课,不计学分,因而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较准确的量化考核;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实验课中学生实验情况的考核没有较为准确、细化的考核标准,往往像其他选修课那样以一篇论文来最终衡量每个学生的成绩。
2.2 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
各高校中,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的问题的差异,导致临床检验专业技能训练的规范程度不一,使得不同实习老师带出来的学生的优劣程度有很大不同。且在实际临床检验中的实践课较少,缺乏集中、高校的实际严格训练,使得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停留在理论知识中,缺乏动手操作能力。
2.3 临床实习重视不够
医学检验专业的高实践性决定了它的临床实习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硬件的缺乏、师资力量有限,导致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临床时完全停留在观看的状态下,而没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从根本上重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2.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践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1]。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以实验基本技能和应用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增设专业技术能力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并将科研引入实验教学过程,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验教学要建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
1 实验教学思路的改革
1.1 因材施教,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在“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要求下,依照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纳入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在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科研和工程素质的提高,进行分级、分层次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学生的潜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是以四大化学为基础,其研究的实质是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为此,以培养基本技能、应用技能、综合技能为导向将全部实验课程按照实验课性质整合为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技能实验、研究创新能力实验、毕业论文四个层次,构建起“一个贯穿、两种模式、三个载体、四个层次,分级分层、循序递进”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一个贯穿”即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验教学不断线;“两种模式”即将学生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分别进行培养;“三个载体”即大学四年的各层次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实验中心”、“产学研实践基地”、“学科前沿开放实验室”三个实验载体完成; “四个层次”即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技能实验、研究创新能力实验、毕业论文四个层次。
在四个层次中,基础技能实验,从厚重的化学背景知识着手,逐渐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过渡,通过实验环节的不断印证使学生形成材料组成(化学成分)——材料结构——材料制备工艺——材料性能检测的基本框架。综合技能实验是在基础技能实验训练基础上再安排多元化实验环节,训练学生对基础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实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倾向按研究型和应用型模式开设以学科背景为主线的科学研究型实验和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产品设计或工艺设计、校内外实习以及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等的创新型实验。毕业论文环节,加强毕业设计在大学学习中的比重,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分级分层、循序递进”即在低年级阶段,按“大材料”专业设置基础理论及其对应的实验课,高年级阶段,通过学生特长、兴趣的分类、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方向的确定,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及多种形式实验模块。 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循序递进,逐步提高,在确保学生接受系统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由基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研究(设计)实验,及与科研相衔接的创新实验而后通过进入毕业论文完成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对接。
1.2 通过实验、科研的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
进一步推进与企业、高技术公司的合作;深入推行导师制,鼓励自主创新实验和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课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对优秀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和培养。教师跟进最新技术,在科研、工程开发工作中提高水平,其自身实践经验反过来有助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2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3,4]。
2.1 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框架
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2 配合框架要求,搭建多层次实验平台
(1)基础技能实验平台:
以基础实验理论,基础实验仪器设备及测试系统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方法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规范和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
高分子科学实验:着重学习材料的合成及材料动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方面实验技术,内容上逐渐由单纯高聚物向多元化发展,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化纤工艺实验:针对原有工艺实验在内容上进行改进与提高,保留经典实验,剔除一些设备陈旧和方法落后的实验,增加一些新的工艺实验,将化纤工艺与非织造布、环境工程等学科相结合,增设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实验。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注重学习采用先进的大型仪器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开展研究工作,熟悉大型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学会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2)综合技能实验平台:
是多个基本实践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手段。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将教学内容及基本实验技术组合起来,并独立完成全部项目,写出实验报告。
材料加工综合实验:在原有大型纺丝实验的基础上扩充,增加塑料加工、复合材料加工、电子材料加工等综合实验,使学生能综合的运用基础技能完成既定项目的材料实验,由原料选择一直到产品,其中包括原料分析、工艺参数的选择确定、设备的操作规程、产品的评价等环节,是多个实验的综合,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教学安排上选择学期末的集中时间完成。
材料合成(制备)与表征综合实验:主要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多个二级学科的交叉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3)研究创新能力实验平台:
为发挥学生的研究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供的一个崭新的平台,这一实验教学层次形式较为灵活,不受课时限制,可在课内或课外完成。
科学研究实验:针对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分别开设,实验以新材料前沿研究课题为主线,以教师科研项目成果为选材内容,以问题解决方式为主导,整个实验从方案设计到仪器、分析手段的选择等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实验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主,发挥实验教学的灵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创新型实验:主要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依托学科前沿开放实验室,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生科技竞赛为主要形式。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独立工作的能力,成立以学生自主运行为主的学术组织—材料学会,其成员为对材料学科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以学会为组织形式,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学生科技竞赛,并也可以此作为今后毕业论文的基础。
设立“创新学分”,学生取得学分的途径是:参加各类竞赛类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企业的实际项目;在报刊发表科技论文、获得科技成果、社会调查报告等。通过研究、创新学分的设立,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发展。
(4)毕业论文:
加强毕业设计在大学学习中的比重,在时间上将毕业设计时间延长,在选题上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由学生选择。一是研究开发型人才,以培养基础宽厚,专业淡化,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型科学工作者为目标,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可申请进入学科前沿开放实验室,选择指导教师,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结束时要求至少写出一篇科学论文;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基础宽泛,专业扎实,从事技术应用的工程师型人才为目标,我校利用功能纤维研究所、膜技术公司、高新技术公司等这些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校内科研单位以及校外企业,学生在三年级时可申请到这种产学研实践基地参与他们的工程项目或产品开发,从而使学生的理论更贴近实际。
2.3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
(1)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内容,实施研究性的实验教学。
依托学校、学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室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们从学校教师近年的科学研究中提炼整理出一批研究创新性实验,例如:“智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实验项目源于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智能材料领域的科研项目提升总结;“高聚物结晶的计算机模拟”实验项目源于某位老师在高聚物结晶领域多年的科学研究;这些实验项目由科学研究转化而来,反映了学科前沿,引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趣。通过该类实验,学生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同时,在创新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情况发现人才,为研究生培养选拔生源。
(2)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实验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产学研基地的实验教学资源,将基地作为课堂,将实验教学中的材料工程测试等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拓展了本科实验教学领域,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工程意识。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占80%以上,这是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3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验教学上实行基础型与提高型相结合;原理型与技能型相结合;单一型与综合型相结合;普通型与创新型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充分作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5,6]。
3.1 以科研为龙头,教研相长,通过实验项目努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
我院改进原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偏重验证型实验,局限于二级学科的旧体系的基础上,经优化、重组、创新建立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型、设计型实验, 逐步提高,逐步深化的三个层次的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实验技术的研究和实验项目的选择。基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更新,改进实验项目。鼓励科研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选题。这一举措得到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支持。为了开发新实验,许多位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设计方案、验证实验、编写教材到订购仪器、试剂,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还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形成了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自2005年以来,我院专门拨款用于开发实验教学新选题,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47个,这些实验项目非常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2依托学科优势,以导师制和科研型实验为切入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研究式的实验学习方式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工作。通过在学生中推广导师制和开展大型综合和科研实验在形成以自主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创造了可喜的成果。研究式实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大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的、融多样化教学形式为一体的教学环节。研究式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多以开放实验或进入科研实验室结合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学生在课程老师或导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在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受到良好科技氛围的熏陶。这一实验教学层次又不同于毕业论文的科研训练,其形式较为灵活,不受课时限制,可在不同的年段、或课内或课外完成。研究式实验也包含科技开发内容,称作开发实验。这一类型的实验可以是让学生参与小型的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培养学生产学研结合的意识。近年来,材料系每年有50多名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一年级的本科生则以参加开放性实验为主,课余时间进入教学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探索精神。这一灵活多样的研究式实验教学环节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批优秀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学生科技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得各类国家和省科技活动竞赛奖9项,发表论文数16篇。
3.3 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建立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校引入现代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
(1)建立实验室网站,自行开发了网上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软件,制定了系列开放管理文件,实行全面开放式管理。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立体教学。重要的基本操作,均与录像教学相结合。例如称量操作、仪器组建、重要环节及注意事项,教学前均有录像进行讲解,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对实验内容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3)广泛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学生收到立体、形象的教学效果。
3.4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大多照实验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按教材上所写的实验步骤做完一遍,交上实验结果,教师通过将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标准结果比较进行实验成绩评定。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易于组织,实验能力易于评价,但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创新的思维。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体现为改变实验成绩评定中强调一次性获得准确结果的观念,允许基础差的学生从失败中学习,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的实验课时长,难以在课内重做,可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继续完成实验。此外,对基础好的学生,允许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自选实验,如设计性实验、小型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将重点放在培养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此外,各实验室还根据实验的特点,制定了实验成绩评定的规则,从实验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4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本科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对普通高等学校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路、组成、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本科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的新时代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此类的方法和经验不仅对于培养材料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3-47.
[2]张婕,牛骁,张钟彦,等.综合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103-105.
[3]杨旭宇,杨明,聂玉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0,37(11):190-191.
[4]刘涛.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4):268-269.
[5]郑举功,陈泉水,刘晓东,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6):133-135.
[6]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3.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复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8;G642
Abstract Dur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bout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science, we have cultivate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through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training base.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multi-skill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The quality of two major students have been accepted widel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 multi-skill applic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遗传资源丰富,包括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五指山猪、海南猪(屯昌猪、临高猪、文昌猪和定安猪)和白莲鹅等16个畜禽品种与遗传资源[1],以及蟒蛇、金钱龟和黄喉拟水龟等特种野生动物资源[2]。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正是基于热带畜牧业和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应运而生[3-4]。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与畜牧兽医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5]。该人才培养体系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为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了海南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在2014年,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进入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表明这2个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
1 全面深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其它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见图1。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了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了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了学生英语拓展教育、创新创业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5]。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教学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劳动、科研与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习、临床诊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率逐年提高,在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分别占到总学分的17.2 %和16.8 %。
2 加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海南特色畜牧业及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的需求,提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 a在学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校内教学基地实习,1 a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 不断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 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与共建关系[6]。每年派出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锻炼,学习和参加生产。目前,该专业已建有校内养殖基地1个,龟鳖、蟒蛇、孔雀、野猪等校外特种养殖实践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多个(表1)。
3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培养过程
当前,尽管本专业建立了多种校内实训平台,但学生一般都要到大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后才能进入论文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研究试验时间过紧,时有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因草率完成而出现质量欠佳的现象发生,有的甚至无法依据试验中的新发现开展探索性研究,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点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专业老师的特长、不同模块课程体系特点与差异等,加快学生对专业、专业老师和教学模块的认识;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和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7]。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要面临毕业论文试验、考研、考公务员和择业等的不同情况,结合专业老师的特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每个教师5-6名学生。导师将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有效推动本科教育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有效衔接。
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重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否合理外,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一线参加生产实践,还聘请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声誉单位的高级技术骨干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实践知识。截至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任课率为100 %。
nlc202309011813
5 强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与文件,强化学生实践参与意识,并进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反映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能力训练的教材、实验讲义或指导书,有必需开设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也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将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课程教学开展一些辅导、研讨、实验、设计、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基地中去,进行项目承包经营,获得的效益归班级所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其主持或参加其中的某些子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和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条件作保障,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仪器设备、师资、内容、实验动物、实践教学环境、时间安排以及相关经费等。
6 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制度。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方法除笔试外, 还有口试、答辩、辩识、仪器设备操作和现场测试、技能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南金龟园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临高狄娜孔雀养殖基地、海南文昌东盛弘蟒蛇基地以及儋州正清源野猪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现场听课与观摩,或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考察锻炼和顶岗挂职,以及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技术攻关课题,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保证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办出了独有的教学特色。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项目组成员累计主持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7本;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第一完成人出版译著3部;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2011年以来指导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9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9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 肖 杰.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2] 周 婷. 龟鳖分类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林 苓. 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 170-7 171,7 173.
[4] 罗 锐,张 彬,宋虎威. 海南畜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研究[J]. 饲料博览,2012(2):27-30.
[5] 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 2013:16-25.
[6] 杜 丽,于向春,杨雨辉,等. 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14,38(2):64-66.
[7] 吴科榜,满初日噶.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9-92.
4.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四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5.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五
摘要:从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包括规范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等。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0 引言
教育技术概念由“教育”和“技术”两个术语组成,它基本揭示了该事物的特质: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人类教育的手段,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它也大致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质: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教育的关系,探讨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的规律、原理和方法[1]。显然,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条件本身,而是科技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现象的特点折射出来。因此,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以系统论的思想合理地整合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或其他工作中。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的特色,才能培养具备构建系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1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课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1拟订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地实现增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对于学制为四年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特别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和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统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系统和影视传媒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确定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时,必须依据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内容及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条件和学生知识结构来设计。并且经过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来确定,从而使得实验项目设置合理、规范。这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又可防止相关课程的交叉,避免造成时间、资源和学生、教师的精力浪费。
1.2规范和加强实验课和实践课
(1)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完善、补充和提高,又是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教学成为许多院系的薄弱环节[3]。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拟定出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大纲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后才能列入教学计划。对由于设备原因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应设置一些替代实验或演示实验。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课前认真撰写实验教案,作好预备实验。实验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最后,任课教师还应该及时、认真的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各环节的逐项落实,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可分为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
专业实习: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选择在网络、计算机中心、电视台等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开发、电视专题片制作等。通过专业实习,不仅仅会使学生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和影像拍摄制作能力、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还会增长同学们的社会知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应付突变事件的能力。
教育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选择中小学师范学校进行大约4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十周时间的协作和设计。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能忽略其实用性。一个实用性、可预见性强的论文题目会得到学生格外的关注,也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以论文题目的设定应该考虑一下实用性及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学生抱怨在学校期间科学研究的机会很少或者说没有,这是目前高校的一个普遍情况。似乎提到科学研究,非得是很难的课题。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用小问题来做大事情。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1.3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实验课、专业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能够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许多院校在解决学生实习、锻炼问题方面往往忽视了本身便利的条件。每个大专院校各种电教设备、设施比较齐全,校内电教设施就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认真的组织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电教服务活动,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将会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有计划的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内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的摄像报道、摄影报道和各种电教活动服务,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电教设施管理、维护,不但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科学管理管理理念。
1.4假期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和技术性服务活动
要求学生在暑期,以居住地现状为基础实施调研,并撰写出调研论文。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活动中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宣传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训,并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另外,还应积极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学习,配合工作人员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专题片。
1.5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阅成绩、交流经验、展示专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教育技术系可以组织与本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特点联系密切的摄影竞赛和DV节目制作、教学课件制作竞赛、动漫制作竞赛及网页制作大赛,利用竞赛活动推动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媒体制作方面的技能、特长和优势。
2思考与总结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2.1目前实验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实验设备数量少且陈旧。
(2)实验课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常常使实验课无目标。
因此,今后实验课教学要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设备及时更新和增加,硬件上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实验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负责;三是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实验课中。
2.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类型单一,缺乏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和讲座性课程。
(2)专业基础课数量少,涉及面窄,技术类课程数量多,缺乏深度,方法论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数量少,缺乏广度。
(3)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课程较多,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课程数量和类型较为薄弱,反映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的课程较少。
(4)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类课程不仅内容窄、模式单
一、时间短且多数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6.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六
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责任编辑:张冬梅
7.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七
1、PBL教学法介绍及其优势
1.1、PBL教学法
1969 年, 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授在加拿大Mc Master大学医学院, 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创立了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方法旨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目前, 澳洲和欧美等80%的医学院均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方法。1986 年, 我国大学引进了PBL教学方法, 在某些内容由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法 (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逐渐向PBL教学法转变。
1.2、应用PBL教学的必要性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且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需要大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高等医学教学沿袭了以学科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LBL教学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优点很多, 但也有其弊端, 它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成为不少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人体解剖生理课程中, 特别是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中应用PBL教学法, 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同时, 也能提升学生多元认知和整体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设置,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升教学效果, 均有重要意义。
2、人体解剖生理课程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当前, 在体育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 还有很大局限,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些内容做一些尝试。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中应用PBL教学法, 注意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2.1、设计问题
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结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设计问题前, 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 不能为了提出问题而设计问题; (2) 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生活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 应结合人体解剖生理课程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吃饭过程中为什么最好不说话, 飞机起飞时为什么耳朵感觉不舒服等, 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3) 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 接受能力不同, 且整体认知能力不同, 如果问题设计难度过大, 则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应难度适中, 让学生能够查阅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其满足感和成就感。
2.2、学习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应有耐心, 耐心应当是教师的宝贵品质之一, 特别是对于大一的新生。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传统应试教育, 所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待提高。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现状, 应根据学生的现状设计问题, 不能给予学生提供答案, 并用多角度引导学生。比如在学习《运行生理学》中的泌尿系统后, 可提出问题, 尿液如何排除体外, 运动性蛋白尿如何形成, 如何避免。这一问题涉及到人体的多个系统, 如果学生仅仅记住单个章节知识, 是不能够完整回答问题的, 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多个章节知识来解答问题, 通过认真收集资料, 找到问题的解决卢静, 收集资料的过程, 也是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会豁然开朗, 自然而然会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授学生呼吸系统时, 设计的问题为哪种运动更有益于胸廓及肺的发育?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会自觉发动意识的作用, 发现肺的收缩和扩张均随着膈与胸廓的运动而运动。紧接着,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肺随着胸廓和膈的运动而运动。这时候便可引出胸膜腔负压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 环环相扣, 能够将循环系统的概念介绍的更为清楚, 学生也能更好接受。这个将多个知识点串联的问题设计, 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2.3、评价与总结
在回答问题时, 学生的答案有完整和不完整之分, 因此看待学生的回答不能搞“一刀切”, 不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非常脆弱, 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或某个动作而受到打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容易被激起, 也可能因为教师的某一句话而爱上。因此, 这就教师是一个考验, 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总结。
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中的内分泌系统胰腺分泌胰岛素时, 在教学中, 由于早期无获得胰岛素的合适方法, 糖尿病因此被称为“ 不死的癌症”。 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可直接提出研磨胰腺为什么不能够获得胰岛素这一问题及运动对于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提出这个问题后, 教师可让学生不必急于回答, 而是冷静思考, 然后再进行讨论。
经过学生们的讨论, 得出的结论大体如下:胰腺中含有胰蛋白酶, 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 因此在研磨过程中, 如果胰岛素被破坏, 则就无法获得胰岛素。紧接着, 教师就能够继续发问,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获取胰岛素呢?在课堂快结束时, 教师可向学生们讲述班廷获取胰岛素的故事, 从而让学生对胰腺的功能和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玩转曲折的教学方式比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效果要好很多。
3、在课堂教学中应用PBL的注意事项
3.1、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能准确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二是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等方面知识, 严谨的教学思维, 能够维持教学秩序, 精准定位本身的位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体, 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
3.2、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 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 对于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 应适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提高学生的信心,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让他们爱上课堂, 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3.3、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主流的教学法,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 传统教学法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由于传统教学法的信息量大, 在节奏把控、进度把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是由于多方面限制, 比如学生专业基础、 教学资源和课时等, 只有部分章节、 部分内内容教学上选用PBL教学法。因此在目前高校人体解剖生理课程中, 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相结合, 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的背景下, 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 尤其是《运动解剖学》与《运动生理学》教学中, 一些新型教学方法被引入进来,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导向教学法, 通过科学设计课堂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提升学生多元分析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 郑新玲, 耿雪侠.PBL教学法在高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中的初步应用[J].淮北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3 (03) .
[2]王媛媛, 张明, 唐新军.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14, 24 (09) .
[3]王婷, 刘琳琳, 于淼.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和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25.
8.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八
【摘 要】结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按照系统性的思维在物流技能目标、物流实践性教学项目、物流实践教学师资、物流实践教学条件及物流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
【关键词】市属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体系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实践教学成效。当前,为把物流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如何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高市属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指引作用。
1.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高职物流教育蓬勃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实践内涵欠缺
实践内涵不够丰富突出地表现在实践内容和实践层级两个方面:从实践内容来看,由于对职业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加之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支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对口才、礼仪、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实践层级而言,专业实践教学过于依赖校内仿真实训和专业顶岗实习,而忽略了企业认知见习、假期专业实践等重要环节,使得学生对行业最新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2教师素质“双师”比列低
实践指导教师的“双师”素质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随着高职物流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专业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通常具备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深厚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发展而来,原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实践教学能力较强,但普遍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外,专业建设中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亟待提高的重要原因。
1.3实训实习条件缺乏
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和前提。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条件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训设施,尤其是职业素质实训设施建设落后、利用率低、功能单一,而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类型单一、地域分布上往往局限于本地区;二是软件建设有待改进,校内实训室规章制度不健全、仿真度不够高、不能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而校外实习基地拓展力度不够、组织管理松散、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1.4实践考核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教学的计划、执行、监督、总结和评估等难以落实。一些学校由于缺少实验实践经费,导致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践
2.1科学制定物流实践性教学目标
制定物流实践性教学目标,应参照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定位不准,不能科学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实践性教学很盲目和无方向,这样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原有教学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性教学课时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针对这些问题,第一,树立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第二,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间,使两种方式交叉进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第三,制定科学教学大纲,体现实例探究、物流企业运作调研的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四,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切实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未来更好的落实实践教学项目,校内结合专业建设模拟实训基地和校中厂,校外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校内体现企业实景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与企业共同出资,采取股份制方式,建设校内经营性仓储配送实训基地;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4加强物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要求学生具备高技能,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高技能。为了使教师能够高水平的完成实践性教学项目,打造一支双师队伍,通过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进课堂,教师走入企业当员工,双向培养实践教学队伍。一方面支持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开展物流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或能手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2.5实施积极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结合现有的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我们采用了课内课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物流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方案设计与制作法、物流经营沙盘竞赛法、软件模拟实训法、角色模拟扮演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并让实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实训生活化、常态化。
2.6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与前面的各子系统一样,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应着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第一,学校组织教务处、实验实训中心和教学督查室,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实践教学制度,负责对各院系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各院系建立由院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生信息员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和监督委员会,负责拟定实践教学实施细则,负责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和评价,负责建立符合本院系各专业实际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第二,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跟踪评价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评价周期、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主体要求等,确保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第三,制定提升学生实验实践实训能力的考核制度和方法,包括实验掌握、实践开展、实训参与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就是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印证。第四,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便于收集相关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信息,为科学监控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9.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九
张国青
(池州学院 物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摘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沿用专科时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刻剖析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亟待改革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从组建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其办学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确立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其实践教学体系受专科教育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将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文章分析了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初步阐述了现阶段改革的方向和着手点,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于2009年增设,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增设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受到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教学观念的影响,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顺利运行,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第一,我院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四年的发展,任课教师在思想认识和教学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受专科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深刻领悟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根本,从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和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存在。
第二,从学院升格之初,我院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就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和设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整体优化程度低;
第三,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实践内容和生产实际严重脱钩,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四,实践教学整体投入较少,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环境差。我院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薄弱,硬性条件差,学校升格后又实行整体置换,经费处处短板,近几年,机械专业的实践场所、仪器设备都没有大的变化,依然靠专科时期的一点家底支撑,已远远不能满足本科实践教学的需要。
第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多是从专科过渡而来,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缺少大量高层次、兼备工程师和讲师资格的“双师型”人才;
第六,没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
以上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置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以此来确保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将是近期改革的主要方向或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时对各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践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应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客观实际,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池州学院为例,我院目前以初步确定“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层次”化即依据学生各阶段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同,由低到高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即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型培养的需要,将实践课程整合成不同的功能模块。
第三、建立适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对实践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应重点考察教师的知识传递和转化能力、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等;对参加实践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和实用能力的评价。在评价体系的主体中,应该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代表共同组成,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总之,建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的唯一标准,是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
第四,资金短缺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虽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逐年加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投入,但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使得目前的现有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时无法做到每人一台(套)仪器设备。而且大型现代的贵重设备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即使安排了实验也是验证性实验或参观性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解决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面向生产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进行的合作,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的形式。这种合作的主要优势是:合作比较容易实施,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五、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所有实习实训,都是由一线任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一般很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那些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渊博,但是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能力有待加强。鉴于此,应尝试通过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选派部分理论课教师下企业深造的长期有效机制。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的实践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定时、定量”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机动。为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可采取更为灵活、实际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考虑参与实验室开放以及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指导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10.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十
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在药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需要学生依据教师的授课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来对目前的教学内容重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组建小组形式来深入研究,合作交流,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药学专业学习的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达到药学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认知目标主要涉及的就是药学的基本药理、药学概念等知识能力的掌握;感情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健康和科学医疗保健的职业责任感,确保药品的安全使用,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采用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授课模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所以需要以现代的认知学习思维为引导,以学生学习为主要中心,互动形式的教学以及合作形式的教学都属于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药学学习思维能力和相关理论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研究式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未来的药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理论研究支持。
一、药学教学概述
药学核心的教学任务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法,药学教学主要是以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和药学专业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药理学主要是从基础药理知识向临床医学过度的重要学科课程,与同类型的医学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内容复杂、涉猎广泛,药物种类繁多,所以学习药学学生多部分反应该科学学习内容过于繁琐枯燥,知识记忆较为困难,目前我国的药学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学习,实验室相关验证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笔试与课程内容考核等。所以,目前已经无法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药理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以现代认知学习为理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学生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是我国药学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内容革新的重要尝试[1]。
二、药学教学流程
(一)药学教学分析
在药学中的药理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增加相关药理概念的课堂讲解,积极融合精讲和略讲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药学理论知识传授改变为药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探究过程,所以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设定,来开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扩大学生的学习思考信息吸收量。通过分析相关的临床药理知识来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向知识探究者方向发展,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2]。
(二)教学模式分类
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教学模式。
第一,情景创设,探究式教学模式以药学教学中的固定药理学习知识点为核心展开,但是与问题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差异在于,药学理论知识点在现实中应用较少,主要是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确定,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可以通过常见常见药物使用危险性情景创建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3]。
第二,启发思考,在药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认后,应该将学习的药物来源、作用、分析以及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研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进行药物质量有效提高,如何保证用药安全,将药物对病患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通过效益最大化方式来治愈疾病[4]。
第三,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融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在实施小组合作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药学专业授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药学专业授课教师主要发挥了专业学习引导、专业学习支持的作用。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重要工具[5]。
第四,协作交流,与小组学习模式相配合的是协作交流学习模式,学生在药学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认真思考,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之后才能进入更加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环节。从另一方面分析,协作交流应该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思考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交流思路和交流观点支持,实现学习成果共享。教师也应该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专业课程活动组织、活动协调与教学引导的作用[6]。
(三)激情引题
疑问是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根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在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大脑会持续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敏感和紧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药学专业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学生在问题观察、问题分析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储备知识[7]。
(四)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下节课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资料查阅,划分小组来进行讨论题目的PPT制作,在课堂上进行课题谈论和研究,让学生成为问题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主导者,教师仅仅作为活动引导和活动辅助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程实验研究评价和自我评价,最后,应该对讨论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教师应该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要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成绩评价
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由讨论题目的多媒体制作、PPT汇报以及问题回答三个环节组成。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应该了解学生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认可程度,可以选择在该课程完成后进行学生课程问卷调查,同时可以通过座谈会形式来收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看法和意见建议,分析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如何以及合理的知识体系构建效果等。大部分的学生都比较赞同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认为通过探究式教学学习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突破,提高药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认识程度,开阔了学习思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学生大部分都较为接受该类型的学习模式。
通过探究式学习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供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与表达的过程中,相关信息资源的应用效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协同分析能力也明显上升。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该类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特点,问题设置独特,实现了知识理解和知识分析的灵活性提高,实现了过程角色分析与研究的认知水平提高,还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得到很好弥补。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分析来活跃思维,感受问题探究过程的生动性,提高对知识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使本来晦涩繁琐的药理学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问题讨论形式还可以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药理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学生的药理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结语
11.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而当前该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比较狭窄,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监管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并且在实验室完成工厂化全套技术操作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前很多食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这就为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增加了难度。因而,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实习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
1 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要根据当前形势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人才,满足食品产业对人才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及培养计划涉及的方面比较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从制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计划入手,根据当前食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来建立结构合理,各模块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多使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争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工艺和工程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新设置了工程科学模块,从而开辟了食品科学方向的新模块,为那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之间进行课程的合理调整,以促进内容的简练和课程结构的紧凑,达到浓缩课程内容的目的。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学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专业的课程中添加一些外语、计算机、交流礼仪、人文科学以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其自身的素养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2 改革专业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要求,随着食品行业逐渐与国际的接轨,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应该让教师在专业课的讲述中插入一些英语资料或英文文献,讲述一些国际上行业的形势,甚至让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英文的教授。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将死板的课文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势呈现出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鲜活、生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求度。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在上面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发讨论来增强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把现实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拿到课堂中来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及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
3 增强实践教学
仅仅将课堂知识强加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了解食品工艺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和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认识某一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状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食品制造的相关设备,锻炼其实践能力。
教师要确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多参观一些实践基地或者企业的厂房,在实习的过程中来印证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思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实验课进行完善,在老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亲自对实验进行科学的设计,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过程中的反映并详细记录实验结果,根据结果来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真正达到了通过实验来强化专业理论课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另外,还要与一些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关系,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实践中进行学习,增强其以后的工作能力。
12.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十二
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理念最早由伊契尔提出,其研究显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媒介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能够让不同的信息跨平台流动,更加具有自由性。从技术角度而言,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信息的复制变得越来越简单,信息也更加丰富、多元,以往的独家新闻往往不复存在。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媒介机构并非是唯一主体;同时,媒介的融合也催生了大量的融合性新闻,这种融合性新闻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点到面信息传播模式已经被面对面、点对面以及点对点的传播形式替代,各个媒介之间的竞争核心也不再是独家新闻资源了,而变成资源整合力与配置力。媒介的融合促进了媒介生产方式的发展,媒介的传播方式、产品形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受众也不再是单一接受信息,而是能够挑选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这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 面向媒介融合的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与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越来越多,媒介融合的本质不仅是技术的融合和,也包括文化的融合、经济的融合以及世界的融合。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网络传播专业实践体系可以采用如下的构建方式。
2.1 重视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传播专业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容易出现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是无法满足媒介融合需求的。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必须要重视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基础课程可以分为广播类实务课程、平面媒体采访报道编辑课程、网络媒体技能课程、电视媒体采访包括编辑课程。为了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仅要为学生传播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实践培训。这可以与高校内部的报纸、新闻网、广播站、电视台结合起来,弱化考试概念,注重对学生实践水平的考察。
2.2 在学校内部构建融媒介实验室
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训练平台。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媒介实验室,但如果实训内容过于单一,就无法让学生掌握全面的技能,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鉴于此,可以构建出多元化的融媒介实验中心,构建出多元化以及系统化的实验平台,将电子媒体、印刷业务、教学活动融合起来。一般情况下,融媒介实验室需要涵盖到视觉传播实验室、跨媒介实验室、印刷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几个内容,跨媒介实验室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能实现网络、视觉、平面与印刷媒体的共享。建立起跨媒介实验室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媒体环境中来学习,体验不同的媒介形式,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融媒介实验室需要能够与主流媒介形式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多引入先进的技术,让融媒介实验室成为数字化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岗位实习,提升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
2.3 多开展融媒介案例实训
案例实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具体、丰富,让学生产生直观体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引入典型媒介新闻融合案例,让学生来分析其中的内容,从新闻策划、素材收集、编辑、发布等环节让学生去挖掘,从不同的视觉来点评与解读新闻;同时,还要注意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并没有定型,各个媒介机构都将重点放置在了融合新闻的制作上。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来创作与开发融媒介新闻,根据不同媒介特征来表达新闻,适宜用文字描述的地方引用文字,适宜用影音呈现的内容则采用影音。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效果。
3 结语
总之,在社会的发展下,媒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跟随媒介融合的脚步,需要构建出新型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与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越来越多,媒介融合的本质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和,也包括文化的融合、经济的融合以及世界的融合,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跟随媒介融合的脚步,需要构建出新型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主要分析面向媒介融合的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钟慧丽.对跨媒体合作的思考——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跨媒体合作为例[J].中国编辑,2010,(2).
[2]庞亮,郭之恩.进程与变迁:基于媒介融合政策视角下的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
13.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 篇十三
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职教育逐步由专科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部副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近600多所本科高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形成极具代表性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等。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定位于专科层次,高职本科教育在体系建设方面还亟待完善,尚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与专业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课程体系上,国内大部分只是停留在普通本科的改版,特别是关于高职本科的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国内的研究缺少职业化的特征。
一、专业建设的宏观定位
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技师或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层次教育相比,具有类型和级差的区别。
(一)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的类型区别
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属“同级”而“不同类”。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典型标志,它应具备四个要素,即培养的人才:一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二是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三是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四是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因此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区别明显,普通本科是一种学术型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和工程设计原理的系统掌握,而高职本科的专业设置要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掌握与职业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应用,更加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的级差区别
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属“同类”而“不同级”。高职专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重在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而高职本科则因岗位的适应面较宽,适应的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高职专科主要掌握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而高职本科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专科学生要求知道如何做,对本科学生则还应要求为何这样做。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
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确定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及深度的基准。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当前及以后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其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高等性”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区域性”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一)职业性
高职本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围绕职业生涯中技术应用的实践进行组织,理论课程也不再以单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目的,实践课程也不以单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目的。加强理论教学还在于运用于工作实践,加强实践教学还在于深刻理解理论。高职本科的学生必须定位在一专多能的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上,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技术技能的高等性
高职本科主要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桥梁型人才的需要。虽然在工作任务上,高职本科的毕业生还是局限于纯粹技术领域的问题,但是在专业实践不再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为主,而是要求对职业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对职业工作的内容、方法等做出解释和改进。如高职专科的学生要求掌握网络调试、系统集成等,而高职本科则要掌握网络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网络安全保障等。
(三)区域市场导向性
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是不一样的。高职本科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体现在:根据区域内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的合理调整,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才有高质量可言。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普适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职本科核心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高层次人才,以职业为主线建构能力,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置于培养目标的首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知识技术创新。高职高专毕业生是“动手”,高职本科人才的特征是“动脑”。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学习化社会等的影响,职业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改变,复合型人才得到重视,因此高职本科课程必须坚持普适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专而不通”将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通而不专”又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普通教育的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因此高职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而设置课程。但是不能走极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还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它体现的是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全面采用整合性的课程,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3.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在高职专科或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下稍微修改完成的,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小修小补,或对单门课程进行局部优化,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是不够的,各门课程局部变化的总和并不等于课程体系的整体变化,因此高职本科的课程一开始就要做好全面的、统一的规划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出发,建设优质专业课程体系。
(二)构建思路
1.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普通本科的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经常看不到知识可应用的领域,这种课程在高职本科中要大胆摒弃。但高职本科教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套用其培养模式,从而降低了高职本科学术水平。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源于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在整个开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和了解高职院校教学的专家,建立校企联动机制,从专业服务的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中融入红帽子认证课程“RedHat Linux部署和系统管理”“RedHat Linux网络服务”“RedHat Linux存储管理”等内容,以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认证标准为基础。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阶段,都应该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统一,吸纳行业和企业的最新技术特点和要求,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相统一。对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在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两个不同培养阶段来说,其学历要求不一样,相关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也不一样,课程标准要适应不同层级的技术工种的岗位需求。在高职专科阶段,学生可要求获CCNA、H3CNE、RCNA等证书中的一种;高职本科则必须获CCNP、H3CSE、RCNP等证书中的一种,不同培养阶段的课程标准应该以这些证书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认证为基础,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切忌再走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的老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中可融入相应的CISCO认证课程“企业路由网组建与配置”“网络交换和无线”“广域网接入”等。
3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证明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就要对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方案大动手术,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无法从具体的工作情景中脱离开来的,它包括专业、方法、社会能力等各方面,囊括工作、职业、生活的很多方面,同时它也涉及到了职业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其他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研究成果,全面构建理实一体系化的课程体系。比如课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测试与工程监理”中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边学边做。4.具备前瞻性与责任更新机制。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不同,课程设置必须有超前意识、与时俱进,具备适应全球趋势、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前瞻理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必须能迅捷反应市场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观察全球趋势、科技动向、社会变化等诸多因素,不断地调整课程设计、内容组织、讲授方式,指定各门课程的负责人,对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开发、教案、教学设备、教学评估等不断进行更新。比如无线网络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我们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无线网络,它的应用已经超过传统有线网络的范围,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可增设专门的课程“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等,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可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的课程“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
四、办好高职本科层次的网络技术专业的关键因素
(一)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本科的基础高职本科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过硬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学科型的教师应该安排到行业企业顶岗挂职,学习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及时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企业运作模式、生产流程等,让他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是办好高职本科的根本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说过:“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的教学,是对孩子们明天的剥夺”。高职本科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代,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变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突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实践教学环境是办好高职本科的保障高职本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首先依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构架与制度完善,其次依赖于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和保障。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两大类。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遵循实用性、模块化、综合性的原则。实用性是指实训环节要与当前中小企业的网络应用现状紧密结合,比如现在无线网络应用广泛,可组建专门的无线网络实训室,让学生现学现用;模块化是指实训过程中尽量形成实训功能模块,使知识融会贯通,每个模块可以培养学生某一方向的相关能力;综合性是指为了减少投资、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可以将传统网络实训平台与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建设成多功能、复合型实训教学基地。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09-26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08-13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06-20
环境引领幼儿走进科学天地的大门论文10-15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6-09
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