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2024-07-18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精选8篇)

1.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篇一

初三化学总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的呼出气体(瓶A),再拿另一个空瓶(瓶B)(即一瓶空气)。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瓶A中,观察其燃烧情况——火焰变小甚至熄灭;再放入瓶B,观察其燃烧情况——没什么变化,说明人的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还可分别向两瓶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晃动后发现瓶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⑴点燃蜡烛,在蜡烛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碗,碗上被烧到的地方会变黑,说明有碳。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小水珠,说明有氢。

⑵蜡烛点燃 收集燃烧后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说明有CO2即有C;用冷的烧杯 照在点燃的蜡烛上方 有水珠凝集 说明有H。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

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2 2 8 2,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8.磷在氧气中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烟是固体。

39.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0.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1)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其中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4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2.氢气的用途有(1)冶炼金属(还原性);(2)焊接金属(可燃性);(3)探空气球(比空气轻)。

43.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选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4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45.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6.所学物质中为黑色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47.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褪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8.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49.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CaCO3。

50.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

51.为了证明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应滴加稀盐酸。

52.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53.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54.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5.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56.碱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57.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58.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59.不能用NaOH干燥的是SO2、CO2、HCl。

60.硫酸铜晶体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

61.五种白色沉淀是AgCl、BaSO4、CaCO3、BaCO3、Mg(OH)2;一种蓝色沉淀是 Cu(OH)2;一种红褐色沉淀是Fe(OH)3。其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是AgCl和BaSO4。

62.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63.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

64.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应伸入试管中。

65.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66.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67.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68.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69.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7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71.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着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72.能区别盐酸和硫酸的试剂是氯化钡BaCl2溶液。

73.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74.在氧气、稀硫酸、熟石灰、干冰四种物质中,可用来金属除锈的是稀硫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可用于潜水、抢救病人的是氧气;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76、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77、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78、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79、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80、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81、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

8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83、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84、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

85、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86、浓硫酸在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停搅拌。

二、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 2H2O 2H2↑+ O2↑(分解反应)

2、碱式碳酸铜分解 Cu2(OH)2CO3 2CuO + CO2 ↑+ H2O(分解反应)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H2 + O2 2H2O(化合反应)

4、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CO2(化合反应)

5、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 2CO(化合反应)

6、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Fe3O4(化合反应)

7、镁在氧气中燃烧 2Mg + O2 2MgO(化合反应)

8、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化合反应)

9、磷在氧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化合反应)

10、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2KClO3 2KCl + 3O2↑(分解反应)

11、高锰酸钾分解 2KMnO4 K2MnO4 + MnO2 + O2↑(分解反应)

12、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置换反应)

13、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置换反应)

14、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 CO2 + C 2CO(化合反应)

15、碳还原氧化铜 C + 2CuO 2Cu + CO2↑(置换反应)

16、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化合反应)

1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 H2O

1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反应)

19、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 + CO2↑(分解反应)

20、一氧化碳燃烧 2CO + O2 2CO2(化合反应)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 Cu + CO2

22、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 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

23、盐酸的检验 HCl + AgNO3 → AgCl↓+ HNO3(复分解反应)

24、硫酸的检验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复分解反应)

25、用硫酸铜检验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CuSO4 + 5H2O → CuSO4?5H2O 铁的核外电子是怎样分布的?初中不要求吧? FeO;+2 Fe2O3;+3

Fe3O4:两个+3,一个+2 Fe3O4可以写成:Fe(FeO2)2,铁酸亚铁,前面的一个+2 FeO中式+2价亚铁离子、Fe2O3中是+3价的铁离子、Fe3O4实际上是FeO和Fe2O3组成的化合物显+2价、又显+3价.feo +2,fe2o3 +3,fe3o4 里面有+2的也有+3的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4)一氧化碳的性质: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5.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其它反应:

3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五、燃料及其利用:

3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9.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六、金属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0.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41.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42.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3.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2)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

44.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5.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46.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7.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48.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49.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50.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51.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 H2↑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新金属 + 新盐

5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53.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54.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3)金属铁的治炼原理:

55.3CO+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七、酸、碱、盐

1、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

56.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57.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8.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59.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3)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

6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6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6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63.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4)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6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6.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67.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碱的化学性质

(1)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

68.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69.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70.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71.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72.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2)碱 + 酸--------盐 + 水(中和反应,方程式见上)

(3)碱 + 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3、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 金属单质-------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7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2)盐 + 酸--------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7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3)盐 + 碱--------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6.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4)盐 + 盐-----两种新盐

77.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8.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FeO中的Fe是+2价、Fe2O3中的Fe是+3价、而Fe3O4由FeO;Fe2O3;两个的复合体,有两个Fe是+3价,有一个Fe是+2价。

2.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篇二

一、复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目前的考试来看, 化学考试已经慢慢地从原本的知识型过渡到知识与能力结合型, 也就是说, 在化学考试中, 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 还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 教师更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和基础, 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复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

在复习中能否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这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复习的形式有很多, 但无论是何种方式, 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学会用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另外, 在初中化学的复习中, 还要时刻突出学生在复习中的主角地位。教师要认识到, 复习是学生的复习, 而不是教师的复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指出哪些是重点内容, 并激励学生要积极主动, 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 勇于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会在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这两方面都得到突破和提升。

二、复习要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在初中化学的总复习中, 复习不是简单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记忆, 这种机械的、零散的记忆方式, 对复习根本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总复习就是要对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和归纳, 并通过分析和对比, 用科学的组织方法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形成一张结构合理的知识网络。经过这样的复习, 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达到复习的目的。

知识的归纳可以用列大纲的形式进行依次分类, 大分类的下面再进行小分类, 把所学的知识填充到整个知识网络中。这样得到的知识网络, 结构清晰, 内容详细, 方便学生复习。在这个知识网络中, 教师还可以缩小范围, 紧扣考点, 把不同单元或不同知识块的重点以及考点, 标记在知识网络上, 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复习的时候兼顾考点, 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 每年的热点问题都会不一样, 教师在总复习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热点, 做好针对性的复习。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专题复习。对于热点和难点, 在复习中都要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复习, 消除复习过程中的盲点, 保证学生能够更好、更完整地理解和运用整个知识体系。

三、复习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在复习中, 既要巩固好知识, 又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没有一个有效的安排和策略, 那么复习可能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可能巩固了知识, 却没有提升能力。因此, 在总复习中, 教师要能够兼顾好知识和能力双方面的提升, 把两头都抓牢, 在不同的复习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 还要照顾到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 在总复习中, 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的分层复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在巩固基础之上, 拓展能力;基础较弱的学生就要先以巩固基础为主。只要每个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那么就可以说复习是成功的。

同时, 在复习中, 还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收集与信息分享的关系, 鼓励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 互相分享资源。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相对好的复习资源, 提供给学生使用,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 在复习中要防止学生沉浸在题海中。题海战术不但容易让学生疲劳, 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 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并且, 过多地练题势必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因此, 教师要提倡精讲精练的复习方式, 对典型的题目精讲, 适当地组织练习, 提升复习的效果。另外, 还要让学生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 均衡各科的复习时间, 不能过于偏向某一科。在复习好化学的同时, 不要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

3.初中化学总复习探讨 篇三

一、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凭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复习时几乎一无所知,对于某些知识甚至还不如初学新课时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有所降低,致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轻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为轻视双基,导致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准确,继而造成恶性循环;

2.因为是复习,课型单一乏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关注度有所降低;

3.因为有关新教材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表面来看试题内容与教材联系不大;

4.最主要的原因是化学学科在中招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另外还有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特殊关照,等等。

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复习的效果。鉴于此,我认为复习应从教研、学生、习题三个方面入手。即:以集体教研为工作的切入点,以训练题设计为核心,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

首先,面对新教材、新课标以及新理念的中招考试,只有扎实开展集体教研,才能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所以我们要把集体教研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利用集体教研这个平台,实干、干实,开展以校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课堂结构,研究教法学法,研究习题设置。

其次,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学科对于生活、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巨大意义。复习中,教师要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拓展,统筹兼顾,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激趣,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并发展各项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大胆地把新郑教研室推广的化学学科“导学式”教学引入化学课堂,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四步复习法”,即快速知识回顾—辨析解疑—重点习题训练—检测反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的激情,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把复习课变为复习活动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个人认为,训练题的设计是复习工作的核心,一节复习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设计的习题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消灭疑点、把握中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复习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招试题,做到精选习题,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把训练题当成调动学生思维的导火索,面对全体学生,既有双基应用,又有能力提高,要避免堆砌习题的现象,那样不仅耗费自己的精力,而且浪费学校的财产和学生的时间。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因此,总复习时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让学生练习,切忌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能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的方法,又能使学生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5.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

(2)提高表达能力

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练、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4)注意心理训练

考前要减压,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最后阶段是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的复习水平。

4.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反思的实效 篇四

吉林油田十二中化学教师 于淑艳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一个人成长中的积累,而反思则是除弃积累中失败的元素。教学反思是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方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认真地进行提炼,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行动策略。我在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思教学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三化学总复习阶段,都会进行专题复习且配以一定量的相关练习,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道题或一类题已经讲过多遍了,但在试卷中再次出现时还是大面积的出错,经过认真观察并分析发现,许多同学做错题后并不能主动的分析错误原因之所在,而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讲解,然后把正确答案写上去,就此结束,再也不会去反思此题中自己做错的原因,更不会思考一题多变的解答方法,导致印象不深一错再错。为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每次测试之后,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引领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反思探索。1.审题的反思

试卷发给学生后,我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卷面,把自己卷面上的错误进行定性分析,确定错误的类型是知识性的错误还是审题性的错误,然后自主的改正试卷。在课堂讲解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小声议论: “这道题明明说‘不正确的是’我怎么看反了呢”“我真粗心啊,要求写物质名称,我却写了化学式”“方程式配平配错了”“原子个数比与元素质量比我混淆了”“计算题让求的是质量不是质量分数”等等,这些就是学生明明会做,但还是做错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在讲评试卷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自己试卷中的错误进行反思,使学生自主的意识到:要提高准确率必须三思而后答。经过几次试卷分析训练之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审题错误明显减少,降低了马虎的失分率。所以在专项复习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重视审题,认清错误的原因,提升分析能力。2.知识点的反思

如果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不能订正错题,则为知识性错误,我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解决该题的知识点自主更正,让学生明确错误的实质,认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解题技能的前提。对于一些难于记忆的知识点,我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记忆方法,如自主编写记忆口诀,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比较,看谁的记忆方法好,看谁记得快,通过对比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的准确性,同时使学生学会记忆方法。如:有的学生发现常规的化合价的记忆口诀太繁琐,并且不常用的元素在口诀中增加了记忆的麻烦,就自主的将口诀改成了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价铝、铁、亚铁二,铜、汞二价最常见”,多数学生采用了这种记忆方法,很快就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提高了书写化学式的准确率。可见,通过知识点的反思,学生自主的发现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熟练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的目的。3.提取信息能力的反思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提取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许多同学审题时往往没有注意到细节或隐含的条件,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出现功亏一篑的现象。如试题:在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上述反应的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存在的金属是()

A.铁、铜和银 B.铜和银 C.铁和银 D.银

错选A或B或C的同学没有抓住题中提到的“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这一关键性的信息,此信息说明硝酸银溶液过量,所以铁和铜一定已经完全反应了,因为铁和铜都比银活泼,铁和铜与硝酸银溶液是不能共存的,过滤得到的金属就只有银,正确的答案是D。实际上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记忆和应用对于尖子生而言不是难点,关键是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针对此类题型的教学,我通过反思后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4.多变能力的反思

对于试卷上的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会有不同的解答路径,可考核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要注重一题多变的思考,要想一想:该题是否还有几种问法?对于一种问法又可以从哪些角度解答?几种方法都解答完毕后,还要比较选出最简捷、最巧妙的方法。这种“一题多解”和“多解一题”的思维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优化设计能力,也会提高今后的解题速度。如以上述试题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边思考训练的:

改法1:把“一定量”的铁粉改成“足量”的铁粉,答案是什么?

改法2:把“过滤上述反应的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改成“过滤上述反应的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无白色沉淀产生”,答案是什么?

改法3:把“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改为“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答案是什么?

改法4:把整题改为“在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则滤液中的溶质有几种可能的组成?”答案是什么?

通过剖析该试题,把握其已知未知核心及连通桥梁,抓住这类问题的规律和实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5.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篇五

对复习的认识: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在此阶段要处理好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推动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又要照顾到部分学生,使他们更加出类拔萃。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3.14~4.29)

针对本届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第一阶段复习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来进行复习,尽可能让每个知识点都能过关。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本阶段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中考指要进行全面、扼要、系统地复习。本阶段主要以提高及格率为主要目标,尽可能的讲慢讲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把基础打好,因此本阶段花费的时间会较长,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要适当的“加料”,适当补充一些较有深度的题目。

第二阶段:专项复习提高能力(5.2~5.27)

本阶段复习以提高为主,以专题复习为主,尽可能的提高优秀率。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结合化学中考复习指南进行练习。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自身薄弱环节更要加强。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①应用型问题:2011年应用类的试题仍将是热点,且题型背景将更加丰富多彩。市场经济、人文社会、环境保护、学科交融、方案设计、操作决策;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操作探究性试题等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决战中考(5.30~6.17)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最后阶段是自我复习、自我完善阶段。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和综合训练却是必要的。而且在中考前做适当的模拟练习,有助于提高考试的心理适应能力。做法是:从市质检试卷、各个县的质检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考前辅导:加强审题训练,审题要仔细,解题速度要适当,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要想得高分必须对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严格要求,力争不失分。同时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疏导,以期达到最佳的考试状态。

6.高三化学总复习教案设计 篇六

一、依据高考宗旨与学生实际水平,科学的组织总复习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有发展前途的新生,但同时必须考虑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这就是统帅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从近几年化学科高考试卷来看,试卷的整体结构,已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考查的知识范围、题型结构、知识结构、难易程度和学科能力层次要求都处于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化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的比例。I卷和II卷分工明确,前者以考查基础为主,但也组织了一定能力的考查题目。后者以能力考查为主,但注意了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结合。依据上述命题的指导思想,《化学科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及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确立高山复习分三轮进行,其各轮次的指导思想与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轮:着重于完善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结构,主要是依据课本这个中心,按其结构章节体系,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专题复习,重视课本但不局限与课本。在复习中突出“全”“联”“活”三个字,所谓“全”就是复习时要细致准确,知识点要全,“联”就是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散的要联系到一起,“活”就是通过专题训练使知识运用灵活化,以达到《化学科考试说明》考试目标中识记、理解的能力层次要求。此轮复习的时间约为总复习时间的5/8左右。

第二轮:着重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通过分块归纳、组题训练,以提高考试目标中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探究创新能力。此轮复习的时间约为总复习时间的1/4左右。

第三轮:着重于针对高考进行适应性训练,同时通过联系搞好自查,进一步从知识、能力、心理作好应试准备,此轮复习的时间约为总复习时间的1/8左右。

二、指导复习中的几点做法

1、第一轮复习方法的选择

第一轮复习是高三总复习的基础阶段,复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务必抓紧抓实,是双基砸实。

7.谈谈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概念复习 篇七

一、纵向梳理, 串点成线

复习时可按照整数、小数、分数、数的整除、比和比例、几何图形的顺序将每一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 抓住主要的概念进行纵向梳理、串点成线, 形成概念系统。

如“小数的分类”, 可通过复习梳理如下:

(1) 按整数部分是不是“0”来分, 分为:

(2) 按小数部分数位的多少来分, 分为:

又如“数的整除”, 复习时可抓住整除、约数、倍数、分解质因数等几个主要概念, 在复习各概念定义的基础上, 抓住各概念之间内涵的差异进行梳理, 建立概念系统:

再如复习“分数的认识”时, 可将诸多概念之间的联系作如下梳理:

(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分类;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如下:

二、横向沟通, 建立联系

数学概念一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存在于复杂、有联系的概念系统之中。为深化、提高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时要注意揭示各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 做到求同存异、融会贯通, 使知识网络化。

如“分数、除法和比”三者的联系非常密切, 但亦有区别, 在复习中只要将这“三个概念”进行横向比较, 归纳成表, 就很一目了然。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分数是一个数,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是两种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同时明确分数、除法和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小数的性质, 通过横向沟通, 使它们统一起来,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虽然形式变了, 叙述也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是相联系的。

又如在复习“正、反比例关系”时, 可根据它们的意义, 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理归纳成下表:

为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还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相关联的3种量, 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让学生分别判断当其中的一种量一定时, 另外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如: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正比例关系式改写成反比例关系式y=kx,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值 (商) 一定, 相当于一个因数一定。

三、注意辨析, 加强比较

小学阶段的许多概念, 由于关系密切或彼此类似, 致使学生对概念分辩不清, 容易混淆。如周长、面积、体积和容积;计数单位、数位和位数;时间与时刻;整除与除尽;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比和比值;略写和改写;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等概念, 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在复习中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加强辨析对比, 掌握概念的基本属性, 以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化简比和求比值”, 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懂得比值是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最后的结果是比, 一定要写成比的形式, 不能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一般情况下) 。再通过各类型题目的练习, 让学生灵活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又如“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这3个概念的区别, 应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明确质数和质因数都是指一个数, 互质数是指两个数, 但质因数是针对某一个合数而言的, 不能单独地说某一个数是质因数, 它必须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且一定是质数。互质数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再如“周长和面积、体积和容积”, 应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明白周长和面积 (一般情况下) 用于平面几何, 体积和容积只用于立体几何;弄清“周长一条线, 面积连一片, 体积占空间, 容积算里边”的道理, 并引出其单位名称, 再通过各种练习, 掌握其各自的计算方法。

四、变式训练, 深化巩固

8.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意义;目的;复习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9-01

九年级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加了初三化学总复习的难度。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成为了每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对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的分析,并结合《化学考试纲要》的要求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复习策略。

一、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辨别;化合价的推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金属活动性和溶液的酸碱性;四种基本反应类型;O2、C、CO、CO2、Fe的性质;水的组成和净化;常见气体(O2、CO2)的制取、收集、检验和净化;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其鉴别;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上一篇:致亲爱员工的感谢信下一篇:大一新生思修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