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

2024-06-28

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共8篇)

1.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 篇一

城镇集体工业联社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社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结合我社实际情况,做好各阶段学习与调研活动,不断推进我社学习与工作深入开展。上半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保证了总体平稳,运行正常,确保了安全稳定,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1、做好企业改制后信访工作。由于历史和城镇集体企业体制等客观原因,改制后,企业

除名职工争议不断,主要反映企业除名手续完备问题、要求参加社保医保问题等。由此引起信访量增加,据统计,今年1-6月份近80人(含重访)到有关

部门信访,由此增加了联合社工作量也影响改革大局。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社领导和有关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疑虑。对个别职工从个人角度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建议他们走法律渠道诉讼解决。同时,根据现状,成立了信访接待小组,建立健全信访档案,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及时掌握。

2、做好改制后土地收储拆迁工作。企业改制后,土地收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收储、拆迁工作也是本社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主要按照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做好土地收储前有关资料的集上报拟职工搬迁等有关工作。目前,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需要加强政策和理论的学习以便指导下一阶段工作。

3、做好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的处理。企业改制后,企业机构已撤消,企业遗留不少问题需要处理,通过广泛征

求意见,集中反映为:改制职工户口迁移难;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生存认定渠道不畅等。对反映的这些意见和问题,不是本社有能力解决范围之事,需要协调有关部门才能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本社有关科室主动说明原因并根据程序先于暂行办理,体现“以人为本”避免了矛盾冲突和激化。

4、做好联系村——青口镇梅溪村的调研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知民情、解民忧、为民办实事、海西求先行”活动的部署,我社积极响应,按照安排的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我社配合镇政府和村两委完成了3个项目改造任务,有关部门共投入资金8万元,改善了梅西村的生产生条件和生活环境。我社领导和有关人员慰问了该村的特困户,发放慰问金2400元,同时对该村建设提供3000元补助。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1)、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项规定,将联合社的各项收入

归入县财政专户。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审核、报销管理制度。(2)、进一步完善联合社议事制度。在企业改革改制、经营承包、厂房租赁、产权转让等集体资产管理,涉及联社机构改革、人事任免、考核考评等干部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提交社联席会议讨论,集体决定。(3)、社领导能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管理好自己的配偶、子女,管好本单位干部职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工作,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的人和事。

6、统筹兼顾,做好联合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活动重要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部署上来。

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我社打好企业全面改革的攻坚战,顺利地完成了改制任务。通过调查和信访接待工作,解决了部分信访“钉子”户,促进联合社系统安定稳定,取得一定的成效。

下半年工作计划:

1、根据我社将来参与法律诉讼案件增多情况为了做好这一方工作,我社拟在近期内聘用一位常年法律顾问,参与法律案件的诉讼,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2、对于改制后职工户口迁移难,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生存认定渠道不畅等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并向县领导汇报有关情况,争取尽早解决。

3、根据县委统一部署下半年继续协助联系村做好该村换届选举工作,做好猪栏拆除和搬迁工作,做好后福工业区征地拆迁工作。

4、抓好当前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管理、小金库自查和本社资产有效管理等各任务。

5、配合县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企业土地收储工作。

6、下半年继续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阶段活动,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城镇集体工业联社上半年工作总结

2.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 篇二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2010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三化同步”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把“三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极为重要是战略层面。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1]。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既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又提出了严峻挑战,耕地、水资源紧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2]。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农村就面临凋敝和忽视的风险,城乡失调、工农失衡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现代农业就会更加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将由此而受到影响。

2 研究意义

“三化同步”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协同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韩长斌,2010)。“三化同步”将会解决这种问题,摆脱这种困境。而且,这也符合系统论的发展观。并且,“三化同步”能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三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关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孙政才,2009)。所以如何实现和加快“三化同步”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3 “三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城镇化就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工业化可以加快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从而形成一个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或“增长极”,依据“中心——外围”理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工业化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人口的功能,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为城镇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财力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农业的小规模生产是满足不了工业发展的大规模需求的,这必然带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发展,而且工业化的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先进适用的生产资料,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城镇化的集聚功能和服务效应,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并对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服务功能。城镇化可以使一些优秀的人才以及各种资源服务于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智力、财力以及技术支持[5]。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能创造极大地农业剩余,这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原料。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这可以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既带动了城镇市场的扩大,也带动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共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另外两个都会受到影响。概括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作为基础则服务于两者。

4 “三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工业化率=第二产业产值/总产值[6]。农业现代化率来自辛玲、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11月,第31卷第6期)。

利用若干年份的数据,分析我国“三化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化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一直在40%以上,虽有起伏,但波动不是很大。城镇化率和农业现代化率都一直呈上升趋势。按一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还未步入发达经济体中,以上三种比率都应呈上升趋势才符合常理,但工业化率二十多年却呈起伏不大中的稳态,似有不合规律之处,但考虑到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这种现象也可以解释。为了验证这三种比率间有什么相互的影响,现做三种比率逐次做最小二乘回归(OLS)进行探寻。

4.2先运用Eviews6.0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有着正相关性,这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地联系。现在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分别以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另两个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4.2.1以农业现代化率(X3)为因变量,城镇化率(X1)和工业化率(X2)为自变量,设函数方程为:X3=C+a0X1+a1X2+u,用Eviews6.0计算结果如下: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F分布表,得F临界值F0.05(2,13)=3.81,F>F0.05回归方程显著。

4.2.2以X1作为因变量,X2、X3作为自变量,进行OLS回归

4.2.3以X2作为因变量,X1、X3作为自变量,进行OLS回归

从以上三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只有方程(1)以农业现代化率(X3)作为因变量,能经过经济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检验。方程(2)中自变量(X2)前的系数为负,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通不过经济检验。方程(3)中自变量(X1)前的系数为负,同样通不过经济检验。

从以上回归方程中,可以发现三者间的回归效果并不是多么理想,并没有呈现出比较理想的线性变化趋势。为了找出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现采用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探寻三者间是否存在明显的非结构性关系。

4.3 VAR 模型中的脉冲效应

为了进行脉冲相应函数,需先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4.3.1 单位根检验

对城镇化率X1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在一阶差分时是平稳的,即X1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即X1~I(1)。

对工业化率X2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一阶差分时是平稳的,即X2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即X2~I(1)、

对农业现代化率X3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一阶差分时是平稳的,即X3序列是二阶单整序列,即X2~I(2)。

4.3.2 协整检验

通过对X1、X2和X3作为GROUP,进行协整检验,得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4.3.3对 VAR 中 ,对 序 列 进 行 granger causalitytests,结果如下:

只有第一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现在进行脉冲响应函数的操作,从以下脉冲图中可以看出,对城镇化率(X1)施加一个正效应,农业现代化率(X3)对此却呈上升的趋势,工业化率(X2)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对工业化率(X2)施加一个正效应,城镇化率(X1)呈上升的趋势,农业现代化率(X3)也呈上升的趋势;对农业现代化率(X3)施加一个正效应,工业化率(X2)先上升然后开始下降,城镇化率(X1)呈下降趋势。从VAR模型中也可以看出脉冲响应也可以看出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间并没有实现很好联动,所以,在政策制定及具体操作中,一定要以三化的协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三化”的发展中,应做到协调统一。它们就像拉着同一驾马车的三匹马,只要它们齐头并进,步调一致才行。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三化”的发展不协调,那么持续健康的发展就是难以维持的。如一些南美国家,城市化发展过快,但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提供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致使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贫民窟”;而苏联的例子是只注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乏善可陈,以致影响了农民和市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对政府的支持信心不足。而我国目前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点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并且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结束,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将越来越稀缺,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释放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荒”问题将依然严峻。

5 结论

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比作一个机器,那么工业化就相当于发动机,城镇化就相当于内部的传导机制,农业现代化就相当于内部的燃料。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农业现代化则要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将失去动力和支持(技术、设备、财政等);没有城镇化,集聚功能和服务效应力不能得到发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就缺少了中间的传导机制,也必将制约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剩余劳动力、土地、农产品原料等)就得不到满足。所以,“三化”的发展,一定要同步协调,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应化解城镇发展不平衡现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以防“城市病”的发生,把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集镇作为农民转移就业、定居的重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做到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3.产业园区模式可成为城镇化路径 篇三

究竟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中国怎样顺利实现新型城镇化?《支点》记者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请他谈谈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次“矫正手术”

《支点》:新型城镇化为何引发大量关注?

曹和平: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引发各方关注,是因为它是对中国过去几十年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矫正”手术。

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投资拉动型的“车间经济”,一些中小城镇都是配套超大城市的产业基地发展起来的。

虽然我们的产业能吸收非农劳动,但城镇的一些非经济类政策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很多小伙子十七八岁进城,打了五六年工后发现自己很难能真正成为城市人口,去享受城市居民的户籍、社保待遇,结果干了几年便回家结婚生子,又变成了农民。

由此可见,此前一段时间的城镇化并非是完全成功的,而且还引发了一些矛盾。过去有土地的农民,不想在城市打工了,回去还有地可种;现在把地拿走了,一部分人回乡连地都没有种的了;以前都是城里人到农村买粮食,而现在农村的粮食有时比城里还贵。

城市建设中,也连带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如在一些远郊区或工业园区,工厂、车间、物流和仓储林立,但是里面没有人居住。

目前中国所提的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是对城镇化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路径和实现手段:一是要解决过去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二是要通过城镇化把农民进城后的问题解决好。

这需要我们不仅在制度上逐步矫正,更要结合工业化的发展,把生产中心、居住中心、人文中心和商贸中心汇集起来。这样,远郊区的城市自主循环功能就会变得结构丰满,不会出现产业园区白天晚上两个样。

可以说,这一轮城镇化既担任了经济增长、经济调整的功能,又担任着社会和谐的功能,因而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支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应当在哪?

曹和平:目前,阻碍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与市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此过程中,面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的挑战,中央提出放宽户籍限制等政策,将为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城镇化的另一个抓手是优化交通布局。在具有城市基本生产功能和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通过交通的优化,营造商贸、人文、居住的气息,落实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功能。

举个例子,如果以大轨道交通将武汉市周边联结起来,那么周边的新型城镇就能分享到老城区内居民便利的生活配套、广阔的职业前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高端的人脉资源等。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大轨道交通不仅是水陆空方面的交通网,还有地铁、城际铁路、互联网通信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建设。这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

40万亿元的内需“盛宴”

《支点》:有学者预测新型城镇化将带来40万亿元的内需,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曹和平:我觉得40万亿元的估测是合理的,但这个数字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现在每年城镇化人口增量大概是1500万,如果人均年内需3万元,每年能新增内需4500亿元,也就是说大概能占经济增长的15%-18%。假设经济年增长为10%,就有1.8个百分点是城镇化内需增长拉动的。

假设2013年的经济增速为7.6%,若新型城镇化能如预计般拉动内需,加上1.8个百分点就达到了9.4%这是个惊人的速度。未来只要政策设计足够合理,新型城镇化过程每年给经济带来1个百分点的增长应该不难。

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内需有好多种情况,比如农村人口“做饭”是不计入GDP的,但一到城里,“吃饭”就变为GDP了,相当于左手与右手的对调。以往农村与城市是两个经济循环,农民进城前的经济活动没有有效整合到国民经济中。

新型城镇化后,原来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就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分子,一个是整合作用,一个是创造作用,这两个作用都会扩大内需。如能把两者整合起来,国民经济就有了新增的成长力量。

《支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内需结构会不会像部分人士所言,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

曹和平: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所有政策性热点讨论和决策都没有农村居民的参与。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为何这么高?因为城市房屋可以交易,而农村小产权房的交易则只能存在于亲戚邻里之间,交易的频率和范围很小。也就是说,只开放了一半的市场,致力于将城镇房价绝对提高,却把农村市场变为零。

在我看来,这种制度安排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实际上是对农村房屋资源的浪费,这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你去农村走一圈,可以看到到处都是闲置不用的农房和弃置不卖的旧房、危房,十分可惜。

当全国90%的土地和50%的农村居民房屋两大类资产的交易权益被压制后,农村人口纷纷跑到城镇区域买房,结果使得中国城市的地价和房价统统被推高了。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不考虑农村是长久不了的。以城市为基础,但也不能忘了农村,“农村包围城市”这种基础资源配置理念在政治、经济、工业化领域的大思路是一样的。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只有农村土地要素真正进入有效市场,农村人口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分享住宅资产的升值收益,其房地产市场的潜力才能被挖掘出来。

产业园区模式是主要路径

《支点》:您曾提到新型城镇化要建立“产业园区模式”,这是怎样的概念?

曹和平: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随着大城市周边辖区产业基础的建立,其人口、产业体系都已相对成熟,这些地区不但具备造血功能,更有后发优势,这就是我所强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目前中国内地约有两万家各类产业园区,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园区不同,这些园区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不但产业集中,而且生活配套也很完善。

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村社区和生产单元都变成了产业园区的一部分。而要把农民土地变成工业园区土地,就要给农民建房、建社区、安排农民未来的就业。园区征用农民的土地成为城市的边际,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回迁房,回迁房的发展恰好成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巨大推动力量。这也使这些地区的农民站在了相对过去30年间比较强势的位置上。

在我看来,现在各地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都是产业园区的表现形式,两万多家产业园区已在全国实现了全行业分布,只是根据地域发展特色而有所不同。因此,产业园区模式应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支撑方向。

在过去城镇化的轨迹中,农村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候鸟式迁徙”是根本阻碍,而产业园区的出现,能非常有效地让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我预测,产业园区依托下的农村人口进城潮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目前270万个城市郊区自然村庄,大概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成为产业园区的一部分。

产业园区因为多在城乡结合部或要素配置的地理中心,这里的土地容易输出、整理和优化。如果城镇化道路能沿着这个方向设计下去,将形成一个农村与大城市之间的缓冲带,其吸纳人口的能力与潜在的产业力量是非常可观的。

《支点》:您可以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吗?

曹和平:以武汉新洲区阳逻港为例,这里有每年一亿吨吞吐量,是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有17万的产业工人。港内六七万白领中,很大一部分住在老城区,而其他员工则往往会选择住在产业园区。

如果阳逻港能被大交通连起来,将距离缩短为1-2小时,那么住在阳逻港和住在汉口的生活基本是相等的,那可以把产业园区和大企业以及工人群体留住。

如果再配套以公共、商业、社会服务区,能容纳的地区人口会多3倍,这时阳逻港就会形成一个50万人的城市。这意味着什么?——美国50万人口为大城市,100万为超大城市。

这种情况下,阳逻港新城就不是接近于城市,也不是仅仅依托于武汉,而是它已成为具备城市应有的生产、居住、贸易、交通、物流、人文、商业结算、金融等独立城市板块的新区。

社保矛盾与多元化融资

《支点》: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主要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突破?

曹和平:在我们原来的制度设计中,社会保障是给予城市人口的,为什么不给予农村人口?因为农村的土地就是一个社会保障,没有工作了回家还有一份口粮。

这种社保方式破坏了土地作为一种流动性资源的功能,而土地流转是能够带来要素市场中的资本收益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中国城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要素市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放着金融杠杆不去使用,只希望城镇化带来好处,而城镇化所需要的配套要素市场改革又未能积极推进,这种“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的现象急需扭转。

同时,应当看到改革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不建立健全覆盖全面的社保体系,土地流转之后,这些人口在城市里出现问题,回去时没有保障,就会出现大的矛盾和问题。

如果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保、医保,储蓄倾向将减少,消费倾向将提高,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增加,中间品市场的企业出货供货将加快,企业流动性将变好,投资报酬率将抬升,内需也将增加。

《支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负债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您的观点。

曹和平:网上关于地方债务的负面信息存在夸大和片面的成分。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平均水平还是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不过,尽管地方债是城镇化中较为快速的融资方式,但光靠一条腿走路是永远发展不起来的。相对于债市这个中期市场,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具有长期优势,在发展城镇化时要两个轮子走,这样城镇化才能发展起来。

具体而言,武汉地区未来可减少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的依托,多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靠拢,如评估、授信、投资担保、卖房回购、多方协议、托管置换、租赁信托等。

4.工业化城镇化大会传达提纲 篇四

一、基本情况

3月7日下午,全市工业发展暨城镇化推进大会在凤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城镇化推进大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就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部署。

受市委书记喻红秋委托,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晓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年,市政协主席陈凌华,市委常委、副市长余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周素平,市委常委、遵义军分区政委张文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明辉,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陈梓泽,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陈志刚,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志强、姬德君,市委常委刘小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兴国、郭建

一、毛良知、刘跃明,副市长曾永涛、刘兴万,市政协副主席李莲娜、陈晓红、赵命容、谭剑锋、朱庆跃、房国兴、苟大明,市检察院院长袁成武,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传灵,市长助理曲永岗,市委副巡视员黄天俊出席会议。

会议书面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补充实施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暂行)》等重要文件。会上,遵义县、仁怀市、桐梓县、湄潭县、余庆县及贵州茅台酒厂和江南航天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结合实际工作作了大会发言。

二、会议精神

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晓光市长的讲话中,讲话共分两个部分:

(一)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是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必经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两个巨轮。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条件。“十一五”是遵义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蓄势铺垫的重要积累期。我市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动力,把园区作为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主战场和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坚持在解放思想和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坚持好中求快、排难进取、奋力突破,视挑战为机遇,把机遇变动力,实现了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水平、项目建设和园区承载能力、科学发展水平、市场主体活力、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壮大,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20.37亿元上299.25亿元,年均增长19.98﹪,比全省增速快4.0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占贵阳市比例由62.8﹪提高到107.12﹪。全市工业水平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名酒名烟产业优势明显;传统产业稳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特色食品、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白酒、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两烟”、竹加工、名优特色食品、制药、战略新兴产业等“十大产业”工业体系。三是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和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1.3亿元,技改投资完成310.7亿元。构皮滩电站、遵义氧化铝、绥阳煤电化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10+7”园区建设全面启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仁怀名酒园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四是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工业产品获国家和省级名牌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等,生态主导型工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市场主体活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5户,上市企业5户,国企在改革发展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40﹪以上。六是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市2010年年产原煤1441万吨,电力装机达665万千瓦,清洁能源、与此同时,“十一五”,我市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着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去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34.6﹪,城镇空间大幅拓展、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遵义正朝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辉映,生态环境同人文景观相协调,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迈进。

“十二五”是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推进的黄金发展期。“十二五”期间,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围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和“增比进位突破”总要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落实在项目、首要建园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十大工业加快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大工业总量,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200亿元,占GDP比重达5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在西部非省会城市排位提升2——3位,把遵义建设成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以名烟名酒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基地、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和现代化围绕以上目标任务,要实现六大突破:一是要强化产业培育,在做好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和促进十大产业集群集约配套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围绕IT产业,加强与重庆对接,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同时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构建一批百亿级产业;二是要强化工业投资,在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方面,加快推进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建设;重点打造仁怀名酒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10+7”园区建设,大力创新园区管理建设运行机制,加大园区土地收储力度。另一方面,着力强化工业投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务正道煤电铝、桐梓火电厂、赤习油气开发、茅台酒新增2万吨技改、南部城区重点企业搬迁技改、赤天化纸业10万吨竹纤维技改等十大资源开发和十大工业提升项目;三是要强化市场主体,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突破。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大批机制灵活、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四是要强化自主创新,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是要强化生态主导,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上升到工业经济生命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要强化工作措施,在提高工业发展保障水平上实现突破。多措并举,强化人才、资金、用地方面的保障。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要与时俱进地贯彻落实省、市业化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安全发展,强化生态、突出特色,以新带旧、协调推进,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倍增计划”,突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结合省委的新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强龙头,着力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进一步夯基础,着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优管理,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通关要塞

5.长沙县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情况 篇五

长沙县自古为三湘“首善之区”,建制远溯秦汉,迄今已有2200多年。全县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人口78.2万,辖19个乡镇,3个街道,226个行政村,44个居委会。长沙县地理位置优越,紧依省会长沙市,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境内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京珠高速、长永高速、长株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纵横交错,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及107国道、319国道途径县境。

近年来,长沙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4.9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了17%以上的增速;完成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增长20.8%;完成财政总收入52.7亿元,增长29.6%。在2009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评比中位居48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名列25位,连续三年居中部第一。并荣获“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和全国首批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转型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多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兴工强县”战略,突出工业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工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73.8%,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长沙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备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工业园区的良好条件。在发展中,长沙县始终按照“工业聚合园区、园区振兴经济”的思路,全力推进包括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暮云、黄花、榔梨、干杉、安沙、金井、江背、星沙等八个专业园区(基地)在内的“一区八园”建设。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经形成分工完备、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园区体系。其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工业总产值达600多亿元,单位面积经济密度接近沿海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平,综合投资环境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18位,并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开发区”。按照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管理服务的原则,科学规划专业园区(基地)建设,同时出台园区建设管理政策,突出资源整合、优化,规定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工业的集约发展水平。同时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将各园区逐步交由经开区代管。目前,各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3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世界500强企业21家。全县9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一区八园”,95%的工业产值产生于“一区八园”。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

按照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湖南汽车产业走廊”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培育了工程机械和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工程机械方面,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中铁轨道等一批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形成了优势明显、配套完善、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集群。其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于2007年突破1000亿元,超过国内其他工程类上市公司市值总和。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双双跻身世界工程机械50强行列。汽车制造方面,引进了广汽长丰、北汽福田、众泰江南、陕汽环通和湖大同心等五大整车制造企业和德国博世、加拿大磐吉奥等一大批配套企业,全县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并形成包括整车、发动机、驾驶室、汽车电器、车架、货厢、汽车拉线、钢板弹簧、内饰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汽车总产量占全省的六成。目前,工程机械和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两大产业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都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

(三)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制定了支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健全了科技投入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1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69家。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580亿元。一批重点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一重工专利累计申请量达1600多件,获得专利授权800多项,其高压力、超长度混凝土泵送技术已位列世界的最前沿,并引领了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加大知名品牌建设力度。通过宣传、奖励、保护、示范等举措,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全县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51个、省名牌产品42个。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县上百家企业与6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今年,长沙县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联合成立了星沙汽车产业研究基地,将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汽车产业技术合作平台。在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的同时,长沙县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2009年利用金融危机之“机”,整体关闭和搬迁了25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同时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以全球视野加快资源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实施“请进来”战略。广泛开展各类招商活动,近年先后主办了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会、(日韩)投资说明会、北京2010临空经济国际高峰论坛招商会等活动,参与了沪洽周、深圳周、港洽会、珠洽会、高交会、广交会等会展,并专程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招商,利用大型投资说明会推介长沙。全县招商引资正逐步向招大引强转变。今年上半年,以世界500强排名第64位的菲亚特落户为标志,先后有意大利菲亚特、日本住友、日本伊藤忠、美国空气化工、标致、雪铁龙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县内。二是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成立专门机构收集和研究各种招商信息,及时向企业传达国内外经贸洽谈会、研讨会、博览会等信息,近年还投入数千万元组织企业赴国(境)外考察、参展,积极鼓励企业向外开拓国际市场。三一重工近年先后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通过在全球吸收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完善销售网络,抢占新的制高点。山河智能积极在东南亚、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进行营销网络布局,公司海外销售占整体销售额的比例超过10%。2009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1亿美元。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二、强化项目建设,实施精细管理,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长沙县把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县域形象、聚集资源要素、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不断完善举措,实抓重推,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

(一)坚持科学规划

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1992年,委托湖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制定了20平方公里的星沙发展规划。随着开发建设的发展,1998年和2003年又两次对该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面积分别拓展到38.6和68平方公里。目前县城星沙建成区面积已达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2009年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300平方公里的星沙新城概念性规划。同时,突出抓好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总体规划、高铁CBD规划、机场规划、航空城规划等省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对接,形成了与省市“规划共绘、通道共建、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格局,在融城对接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大的空间。

(二)以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经过十多年的投入建设,目前县城星沙交通道路达60多条,通车里程100多公里。主要干道与县域内的高速、国道、机场均实现互通,与长沙市区全面对接。另外,高标准建设了县疾控中心和人民医院,兴建了星沙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大楼等文化设施。学校、环卫等其他设施的投入也连年增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09年,长沙县全力启动了总投资40亿元、成湖面积6300多亩的松雅湖项目建设,仅用五个月时间完成全部1275户、4044人、60万平米房屋的拆迁任务,现已成功实现一期1300亩深水区蓄水。该项目将按照生态、人文、宜居的理念,用三年时间建成湖南最大的城市生态湖泊,并通过对环湖区域的开发建设,将松雅湖建成集商贸、金融、会展、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经济区,预计将拉动1000亿元的经济增长,成为新一轮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起点。另外,长沙县近年来还先后启动了中烟物流园、星沙文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并积极规划筹建恒广欢乐世界、长永高速星沙段城市商业区改造、临空经济区、黄兴现代市场群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未来五年全县将形成近3000亿的城建市场,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城市管理物业化。由政府出资,将城市部分管理职能进行“整体打包”,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物业公司实行24小时全天候综合巡查,及时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协助做好社会治安、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各类专项治理工作。政府则主要负责做好物业管理中的指导和监督,并加强与街道、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由于引进了物业公司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管理手段,对城市管理事务实现了无缝对接和精细管理,以前的一些管理瓶颈逐步被破解,卫生盲区得到及时治理,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得到及时维护,违法违章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和商业业态全面提升,特别是通过重心下移,群防群治,有效缓解了城管执法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二是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相继制定落实了环卫清扫、园林绿化、市政维护、渣土管理、客运管理等详细的服务细则和操作规程,将公用设施维护数量、位置,垃圾清扫次数、标准,绿化修剪、施肥等精细到街到路,责任到人,针对管理过程实施精细控制。确立“十部门十二项任务”,围绕规划批后管理、建筑垃圾治理、公交站牌建设、燃气入户等重点工作,调研查找问题,反思整改,考核验收,确保了精细化管理的整体效果。三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撤消星沙镇,建立星沙、湘龙、泉塘三个街道办事处,引进先进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县城星沙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四)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目前,全县城市路牌标识通过提升改造,全部印上中、英、韩三种文字。采用国际文凭组织(IBO)教学体系、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星沙国际学校已经投入使用;由英特尔公司技术支持的全国首个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无线星沙”已经试运行。总投资7000万元的松雅湖国际公寓正在加紧建设。另外,按照“26小时星沙”的理念,加快建设连接长沙市区和城乡各个功能组团的快捷交通系统,加快城区穿梭巴士、公共广场、高档商业网点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宜居创业洼地。

三、突出理念创新,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强力推进“六个集中”(产业集中发展、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和公共服务集中推进),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途径,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优化区域布局

实施乡镇分类指导。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三产比重等实际情况,突出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发展重点,确立了“分类指导、统筹发展”的战略,将全县22个乡镇(街道)按照“3568”的模式划分为县城及经开区服务区域、工业优势区域、农业优势区域和工农综合发展区域,实施区域分类发展。突出工业发展的乡镇,着重考核财政税收、园区建设、工业招商等指标;突出农业发展的乡镇,着重考核环境保护、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与分类考核相衔接,制定分类区域发展规划,对南部工业乡镇,优先解决工业用地与产业配套建设问题,扶持建设工业园区;对北部农业乡镇,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调保护生态,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分类指导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提高了城乡发展水平,全县“南工北农”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结合乡镇分类指导发展战略,在北部农业优势区域,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于今年7月成功获批为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庄。出台《鼓励现代农业投资暂行办法》,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现代农庄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以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鼓励社会资本、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现代农业。近三年,共引进农业项目128个,其中现代农庄85个,吸引各类农业投资37亿元,带动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和近千名管理技术人才进入;流转土地面积24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70.5%,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打造的“圣毅园”现代农庄,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近4亿元,流转耕地1万多亩,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农庄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实现统一区域品种、统一种养技术、统一收购标准,延伸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36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农业龙头企业联结生产基地100多万亩、带动农户12.8万户,超过5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和建设,已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212家,联结农户5.6万户。国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318名农户自愿组成,通过“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带动农户700多户,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通过整合资源、精心培育,加快发展了茶叶、花卉苗木、蔬菜等新兴产业,形成了百里茶廊、百里花木走廊等特色产业带,并建成超级杂交稻、蔬菜、食用菌、葡萄等产业精品园区。目前,全县50%的村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60%的农户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项目。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六个集中”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强化重点项目和示范乡镇的引领作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重点建设了“板仓小镇”项目,通过多元项目开发建设平台,积极打通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通道,努力探索一条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围绕该项目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即在破解用地瓶颈上,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并以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将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基础建设和产业开发;在破解资金难题上,重点创新户籍管理制度,以享受村民建房等待遇吸引城市中产阶级落户定居,从而带动城市的资本、产业和消费需求进入农村。目前,板仓小镇项目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汉硕国际文化教育产业园等项目已正式入驻。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明确榔梨镇、金井镇、开慧乡等三个市级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乡镇的发展定位,将金井镇、开慧乡按照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将榔梨镇纳入星沙新城总体规划,按照主城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强化政策支持,着重研究对3个示范乡镇在规划、国土、财政、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将3个乡镇纳入扩权强镇的试点范围。目前,3个乡镇相继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着力改善城乡民生

加大民生投入,2009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总额达24.18亿,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健全完善社保体系。截至2009年,全县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278416人,基金总收入达48200万元。规范运行城乡低保,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升,并实施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发放60元的基础养老金,并探索实施“农民免费门诊”试点和农村医保与城镇医保统筹。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制定教育强县规划,全面启动校舍安全工程,成功创建25所省市级合格学校。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建成5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广场文化、“全民读书月”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健全“三级五中心”(“三级”指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五中心”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公共卫生监测中心)城乡卫生体系,并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创业富民”活动,积极扩大社会创业和就业。积极开展“人民满意县”建设,安排3000万元集中用于中心集镇、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县”创建,着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深入推进“安居工程”、“贫居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四、推进产城融合,积极扩大内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始终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先后建成了中南汽车世界、通程商业广场、星沙汽配市场、金鹰机电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并引进了新一佳、易初莲花、步步高、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众多大型连锁超市,星沙商圈已成为长沙市目前最活跃、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区域商圈之一。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湖南宏梦卡通城为代表的动画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星沙湘绣城总投资达3.8亿元,成为中国最大刺绣生产基地。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布局、建设了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其中,抢抓武广高铁通车的机遇,引进了马王堆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综合性市场进入,并运用现代市场理念,积极建设黄兴市场集群,打造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依托长株潭烟草物流园建设,加快暮云工业园“退二进三”步伐,打造暮云新兴融城商务区;依托黄花机场扩建,在机场周边规划建设了30多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项目将按照“国际一流、特色突出”的理念进行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宜居、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推动产城融合

县城星沙(经开区)经过十多年的产业优先发展,已进入到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阶段。针对城市功能单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积极转变思路,加快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入园区,努力实现星沙从“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的现代经济模式转变。目前重点实施了中央商业区项目建设,规划将长永高速公路星沙段下沉部分进行覆盖改造,形成用地范围约22万平方米的带型长廊,以“生态、财富、时尚、艺术、创意”为构思,打造现代绿色CBD,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周边1.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退二进三”改造,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通过CBD建设,促使全县招商引资由靠优惠政策吸引向产业吸引转变,产业集群由企业聚集向产业生产系统、城市生产系统转变,全面实现产业品牌向区域品牌的升级。

(三)全面激活城乡消费

近年来,长沙县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创新举措,加大惠民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城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在春节期间以现金和购物券的形式向全县1.3万户贫困家庭发放“过年红包”(其中现金600万元、消费券400万元),促进节日消费。2009年为响应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联合有关企业和银信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汽车下乡”活动,当年全县52家限额以上的汽车销售公司共销售各类汽车69378台,实现销售额54亿元,同比增长68%。专门出台了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文件,在报建、销售、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对购房者给予1-2万元的财政补贴,2009年全县销售商品房258.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8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2%和145.4%。

五、坚持“两型”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以长沙经开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契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并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和严厉的监管处罚制度。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2009年共办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178个,否决建设项目9个,办理政府性投资立项备案88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近年全县共关闭环保严重违法企业22家,责令搬迁和限期治理10家污染企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2009年全县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4.68%(考核目标为4%);“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进度为93.46%(考核目标为80%)。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2008年以来,围绕创建“全国生态县”目标,启动了总投资11亿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了“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家园”的“四洁农村”试点工程,在全国开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先河。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近年通过关闭和限期整改等手段,对全县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进行了治理。今年进一步将全县细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禁止养殖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将在年底前全面关停。今年长沙县还全面启动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将投资4.38亿元,用两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同时,以松雅湖建设和浏阳河、捞刀河流域治理为切入点,全面关、停、并、转流域内污染企业和沿河规模养殖场,实施河道清淤和河堤加固工程,积极开展生态林营造和湿地建设。

(三)推动环保工作创新

6.镇雄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篇六

作者简介:杨徐镇雄县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局工作人员

电话:***

邮箱:292562806qq@.com

内容简介:当前,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热潮已在全国展开,这即对镇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镇雄发展工业经济创造了新机遇。促进社会主义城镇化必须以发展工业为基础,同时工业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才能为社会主义城镇化提供物质保障,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镇雄县作为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是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后备力量,这为镇雄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以争创工业强县为目标,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强力落实工业振兴工程,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普遍性意义,2012年镇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不断探索实践可持续发展思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镇雄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镇雄县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对策

引言:根据云南省桥头堡的发展战略,挖掘镇雄县工业发展的潜力,推进镇雄县工业的产业升级,使工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反作用于工业化的进程,两者之间相符协调发展,打造镇雄新的经济面貌。

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内涵

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通俗的讲就是通过转变农业化生产方式,从粗放的向集约的、个体的向规模的生产方式转变。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通过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毫无疑问,坚持城镇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拉动消费,在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上具有即时性作用,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人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关系的经典描述是这样的,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根本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构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二、镇雄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镇雄县坐落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同时作为人口大县,劳动力十分充足;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二五”以来政府提出要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然而,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原因都使得镇雄没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也困难重重。

(一)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资金少

1、镇雄位于红土高原,二、三大地理阶梯交界处,海拔高,地域偏,地形分布各异,山地多,平原少的自然条件,使得交通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多,特别是一些地方不是架桥就是钻洞,建设成本十分高昂,虽然“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一次又一次。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技术设备,以及道路交通建设的专项资金少等客观上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不利局面。

2、我县的城镇化覆盖面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我县作为西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城镇化水平低是现实环境,没有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就不能够支撑当地工业化的结构调整。没有水电,企业不能运转,没有信息交通,农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园区技术建设,投资者永远得不到利益,老百姓也得不到实惠。

3、水利、电力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县的水利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的相对缺乏,地质环境的差异,我县农业财政,农民的收成好坏,收入多少都是靠天吃饭的,然而,水库建设同样具有非常大的难度,技术和资金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电力设施同样是制约镇雄经济腾飞的一大难题,工业用电得不到保障也是我县工业发展的藩篱。

(二)劳动力人口素质低,富余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口素质是生产力的核心源泉。我县全县总人口已经突破一百五十万人口大关,而且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是农民,由于教育水平偏低,师资力量以及其他的客观原因,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低,竞争意识不高,创新意识差,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大多难以适应新产品的推广和新技术的研发培育,一些工业企业被迫向外地寻求技术性专业人才。

同时由于不能适应本县的就业岗位,农田耕地面积的减小,农业产值的下滑,出现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选择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的也是粗放型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工种,不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观念和管理模式,最终也不利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的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对于我县未来发展工业化也是不利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多,途径少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核心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由于镇雄县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许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不能得到基础支持和技术培育,即使随着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并没有形成产业化和集约化,煤化工,煤发电,煤炭深加工产业等都没有真正落实,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镇雄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真正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也没有显现出来,煤炭产业也只是限于初级的采掘业,工业技术落后,且大多以输出型为主,工业发展步伐的缓慢严重限制了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烤烟和缫丝产业一度成为镇雄的经济支柱,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然而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的实际,单靠这一个产业,生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

镇雄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一度时间单靠烤烟撑起了镇雄整年的财政收入。农产品虽然种类多,但由于地域和技术瓶颈,一直都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许多农民都是自己自足,少部分用于市场销售,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经济作物缺乏技术引导,种植技术落后,规模少,销路也出不去。浪费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上来,甚至出现了许多富余劳动力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够依靠出门打工挣钱。

(四)产业结构层次低,比重差

在前几年的镇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三大产业比例为42.4:20.3:37.3,农业比重高,工业和服务产业发展十分滞后,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薄弱,总量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烤烟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煤炭产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不可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甚至这样的开采带来的是环境成本的增加,如果不能够合理的开采和治理,长远来讲,或许将来治理的成本还会高出所付出的资源代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时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三、镇雄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对策

镇雄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围绕“123456”的发展方针政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能够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空间。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可持续性。(1)县政府意识到必须打破单一的经济格局,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镇雄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对全县煤炭资源的深入探测,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煤炭产业化、规范化经营,才艰难的将单一的烤烟向煤炭工业转变,然而,煤炭产业的粗放开采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客观实际,又使得政府探索出煤化工的发展路子。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到位了,才有可能为工业强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了人口就业,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专移,不断的拉动内需,实现城镇,未来镇雄的发展规划中,以“美丽乡村”为契机,大力推进雨河、塘房、木卓等新集镇建设,五德工业园区和县城南部新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为了改善工业和城镇人口的饮

水问题,正在努力的进行胡家山水库建设;县城与周边省市、铁路也在规划等交通要道的逐步贯通。

(二)可持续开发,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力的落实中央教育战略,提高人口素质,不断的引进技术性人才,政府经常组织大量的相关技术人员到国内先进的企业考察学习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在经济建设上要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重把关,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强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镇雄县域产业结构素形成的产业关联性弱主要表现为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带动性弱。农业带不动工业的发展,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等,各产业独自缓慢的发展,产业之间不能良性的互动发展。在工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今天,需要的是产业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的带动、帮助,在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培育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提升产业之间的影响度与感应。而专业人士提出 “城镇化不可避免的面对的三个问题:粮食安全、保护耕地、农民市民化。”(3)这就说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也必须处理好这三个问题,就使得必须通过发展工业的模式来改善农业发展模式,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使各个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产生集群效应,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重组和升级

亚当.斯密说过“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4)2000年云南省全省的农业GDP占总GDP的22.3%,而镇雄县农业GDP占总GDP的55.0%,超出了全省平均值的两倍还多,表现出为明显的农业弱县;第三产业也占总GDP的30.8%,可工业产值仅占总GDP的14.2%,第二产业的严重缺乏,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产业和技术支持,在工业全球化的今天,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加大力度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为城镇化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招商引资是关键,努力培育是基础。镇雄面临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引进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成熟的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将雨润集团引进镇雄,能够从生猪的生产养殖,到屠宰加工,及后续的深加工、包装、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工业程序。不仅能够整合调整生猪养殖产业,还能够有效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对周边的人口的就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向有巨大就业容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倾斜,搞好区域经济,提出“一乡一特色农业”、完善工业园区、开发旅游产业、改善和优化服务业市场,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整体已经迈进了工业化中期的阶段;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互相支撑,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局面。

四、镇雄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未来之路

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2)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要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独立工区转型,加大城镇区域改造力度,“三位一体”推进,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规划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指导蓝图,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也决定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未来。在镇雄县是煤炭资源的大县,全县正加强对煤炭资源循环利用的规划,摒弃原来粗放型的采集利用,转化为新型的、高科技的煤化工项目,加强煤化工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使“黑色的金子”成为镇雄又一支柱性产业。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集群化,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镇雄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工业聚焦效应明显的云南省煤电化特色工业园区。

总之,我县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提高建设水平。同时要认真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后期企业服务,多招龙头企业,集团化规模公司,实事求是的找有前景、有希望、有潜力的工业、生产、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功能配套,做好商务、信息、休闲等各类服务,为吸引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项目搭建平台。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扎扎实实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要以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文献综述:

1、肖金泉《中国城镇化的过程 现状与前景》,(2009年年会贵州论文集),2、《应用写作》杂志2008年第10期《关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几点认识》

3、《推进城镇化需解决三大问题》陈锡文

7.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 篇七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小微企业,困境,机遇

1 相关概念与内涵

1.1 城镇化的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集聚, 在此过程中产业与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多, 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结构、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与社会变迁的过程。

1.2 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它的演进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即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 同时工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由乡村到城镇的转移等。

1.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是工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必然产物。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既是一种相互联系, 也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孪生同胞, 同生同长或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 城镇化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1.4 小微企业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2011年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小微企业概念, 即目前主要指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成本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

小微企业在税收上的概念和其他部门略有不同, 主要包括三个标准, 一是资产总额, 工业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 其他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二是从业人数, 工业企业不超过100人, 其他企业不超过80人;三是税收指标,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才是税收上说的小微企业。

2 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90%的企业是中小型的企业, 中小企业解决了中国75%的劳动力, 自1978年以来, 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迅猛,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创业富民的途径, 在增加就业、提高税收、维护社会稳定、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微企业以其创业和管理成本低、操作便利、应变灵活机动等优势成为了人们选择就业的首选, 因而也成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其中发展迅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众多的创新主体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其有种种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小微企业有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发展小微企业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3年末, 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其中, 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34.2万个,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8.5%;批发业169.8万个, 占20.7%;零售业103.1万个, 占12.6%。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其中, 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7403.6万人,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5.4%;建筑业1675.4万人, 占5.7%;批发业1457.8万人, 占5%。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8.4万亿元,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6%。其中, 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40.8万亿元,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8万亿元, 占7.9%;房地产开发经营18.7万亿元, 占4% (详见表1) 。

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和近三分之二的所得税, 小微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然而,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 小微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3%, 仍然面临管理不规范、融资难、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注:表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4.8万个, 从业人员72.1万人, 资产总计0.3万亿元。

3 城镇化与工业化给小微企业带来的机遇

3.1 小微企业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困境

(1) 困境之一:相当数量小微企业结构升级难。

各类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但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比重仅为4.62%。因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因素相对匮乏, 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结构升级转型升级较为困难。

(2) 困境之二:小微企业定位模糊。

在当前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下, 小微企业面临许多困难, 加之本身定位模糊, 遏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因此, 小微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国家的政策调整, 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精准把脉, 准确定位, 找到最适合的发展平台。

(3) 困境之三:小微企业存在自身短板。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 小微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3%。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业务与财务关联度不高;这些短板遏制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小微企业的机遇

在国家进行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 一方面将会给传统小微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另一方面也会给小微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和机遇。

(1) 机遇之一:城镇集聚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 是小微企业发展的舞台。

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优势———城镇的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信息网络等等条件集中力量发展, 同时城镇产业聚集带来的聚集效益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更大规模的企业集群。

(2) 机遇之二: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是小微企业人才输出地。

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 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如表2所示。

就业持续增加。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略低于上年末的4.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 比上年增长2.4%。其中, 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 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 增长3.6%。

大量的农民工和城市下岗人员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当地小微企业, 为小微企业集群提供了人才保障。

(3) 机遇之三:不断完善多样的城镇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对农村地区来说, 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设施, 会吸引大量的小微企业, 尤其是城镇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 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资本的需求, 有利于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实现小微企业的产业集群。

4 以城镇化与工业化为契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

4.1 完善政策、加强引导, 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小微企业将面临:世界经济将增长缓慢, 出口锐减和内需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 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损耗加剧, 节能减排将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仅仅依靠小微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中央和地方要推出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转型升级。

(2) 落实政府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国家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认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 免征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发票工本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 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相应地, 各个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促进和扶持小微的企业的发展, 如何落实到实处, 切实让小微企业受益, 是各级地方政府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

4.2 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金融体制

(1) 规范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加快小微企业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解决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困难, 一方面小微企业要积极加强与各级银行的联系与沟通, 解决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要制订有利于小微企业贷款、税收、人才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促进人才流动;完善各种类型的融资渠道;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2) 提高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服务,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企业协会-银行”三位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小微企业资源、信用网络, 定期发布银行信贷、信用等级、纳税缴费、人才技术、政府政策等信息, 及时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资源, 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完善的担保服务。

(3) 加快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积极鼓励各类机构从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 并给予这些机构一定的政策优惠, 从事信用担保业务的机构要报送担保业务情况和财务会计报表, 要对受保项目具有完善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 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 逐步建立起小微企业自律为基础、政府和信用服务机构共同参与、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要加快公共征信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建立小微企业的省级信用评价体系网络平台, 逐步扩大到国内联网。

4.3 加强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力

(1) 创新营销和商业模式。

小微企业可运用搜索推广、网盟推广、品牌专区、搜索引擎优化等搜索引擎营销模式、微博和微信平台, 抓住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相结合的机遇, 将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信息流, 为所有人创造便捷的网上交易渠道, 大力拓展经营领域。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分销渠道和市场机会, 使小微企业降低对传统市场中主要客户的依赖及营销费用, 并从互联网中获益。

(2) 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小微企业要拓宽用工渠道, 突出培训作用, 一方面,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使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城市生活;另一方面, 要培训管理人员,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 并逐步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健全职工社会保障。

(3) 促进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升级。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技术升级, 优化生产流程, 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要拓展小微企业产业链, 在技术改造中通过加大研发投入, 突破核心技术, 开拓市场, 力求将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控制“微笑曲线”两头的核心技术、营销与服务。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鼓励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 积极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名牌, 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 推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 2004, (03) .

[2]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Z].2014-12-16.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2-24.

[4]施向军.中国小微企业生存现状面面观[J].中国检验检疫, 2012, (8) .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Z].

[6]财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17号[Z].

[7]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 (财综字[2011]104号) [Z].

[8]财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财税[2011]105号[Z].

8.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发展问题研究 篇八

摘 要:本文从系统耦合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以随机抽取的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计算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了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在对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系统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耦合问题;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其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二者形成缺一不可的共生体,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工业化也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保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在快速发展,并始终处于紧密联系的动态发展趋势中。目前,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投入到两者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来,并通过对城镇化、工业化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为促进提高区域内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研究

要了解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首先要把握好二者的具体内涵。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的变革过程,是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内容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的动态演变过程。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从事农业人口减少而从事工业人口增加,最终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1]。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高生产率部门,促进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而城镇化实际是一个城镇规模逐步扩大、数量逐步增加的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进程必然会伴随着来自农村的人口在空间上向城镇靠拢。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低收益率和低生产率区域的生产要素不断向高收益率和高生产率的城镇区域聚集,其主要动力就来源于聚集区域在资本、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上的空间优势。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使参与者的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城镇化的过程既是经济过程又是社会过程。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层面来说,工业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城镇化则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收益结果;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又对城镇化有一定的反作用;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空间,而工业化则是城镇化发展的具体经济内涵。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总而言之,城镇化与工业化就是这样一个互相协同、共同进化的共生系统,两者既在自身独立的系统内演化发展,又在紧密的关系中保持着平衡和耦合,在共同耦合因素作用下形成新的系统,以促进整个关系系统的协同发展。

图1  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演化投影图

上图具体描述了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演化的具体表现。此投影图的理论构建为:首先,设I代表工业化受自身和外来因素所影响的发展状态,U代表城镇化受自身和外来因素所影响的发展状态,VI和VU分别指工业化和城镇化受自身和外来因素影响下的变化速度。由于处于同一系统的I和U,无论哪方发生变化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因此,可用VI和VU两个变量共同组成V的函数:V=f(VI,VU),即用V的变化可以来描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协调耦合关系。要研究V的变化轨迹,可把VI与VU的演化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则V的变化轨迹即为图1中的椭圆。此外,图1中α为VI与VU夹角,即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度。夹角的取值不同,就代表着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和演化状态。如图1可示,整个系统的一个演化周期内,要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低级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快速发展、高级协调共生。①当系统处于低级级协调共生阶段时,工业化发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圍绕着工业而发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这个阶段,农村人口要多于城镇人口,城镇发展需要不断地扩大工业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而导致较高的生活生产成本,不利于城镇聚集经济的形成。②当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处于协调互动的动态发展趋势。随着专业分工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生产聚集的产生为缩短空间距离、降低交易成本带来了可能。城市为了顺应工业化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条件、改革薪资制度等措吸引更多的人力和非人力资本加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工业化的发展。③当系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广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对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生产生活环境、城市之间以及管理创新等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不能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就很容易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关系的破裂,影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整个系统的发展。④当系统处于高级协调共生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我和关系重组,整个系统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工业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被服务业取代,而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力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条件和精神追求的改善,服务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投入,使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系统演化过程来看,二者在各自内部系统独立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一个在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政策等方面相互配合的协同发展系统,以最终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2]。当系统处于低级协调共生阶段和协调发展的阶段时,工业化率要比城镇化率高;相反,在另外两个阶段城镇化率要比工业化率高。进一步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定区域内的聚集效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和创新生产力被吸引,使得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城镇则会凭借其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配套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内容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发展进程。

2 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从上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演化的不同阶段来看,处于不同阶段的二者相互影响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而从本质上来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直接决定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取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度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计算数据为研究样本①,用耦合协调度的公式T=α(x,t)+β(y,t)(其中x,y分别代表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向量,t为时间向量,取系数α、β的值为0.5),再把样本的相关数据带入到公式D=(d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度),则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14个省区市1999-2011年城镇化与

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

[编号\&省区直辖市\&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陜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0.9473

0.9212

0.7303

0.8031

0.7812

0.8566

0.8105

0.8563

0.9605

0.7586

0.7209

0.7683

0.7823

0.7824\&0.9514

0.9245

0.7380

0.8070

0.7996

0.8721

0.8346

0.8583

0.9628

0.7711

0.7283

0.7762

0.7926

0.7958\&0.9591

0.9301

0.7897

0.8253

0.8237

0.8786

0.8391

0.8690

0.9689

0.7893

0.7754

0.8805

0.8489

0.8846\&0.9760

0.9583

0.8352

0.8783

0.8609

0.9073

0.8645

0.8844

0.9844

0.8364

0.8032

0.8501

0.8596

0.8169\&0.9783

0.9638

0.8456

0.8866

0.8760

0.9031

0.8725

0.8854

0.9844

0.8576

0.8150

0.8513

0.8651

0.8288\&0.9578

0.9358

0.7825

0.8098

0.8337

0.8601

0.7608

0.8325

0.9684

0.7917

0.7265

0.7838

0.8039

0.7558\&0.9579

0.9340

0.8450

0.7975

0.8123

0.8546

0.8210

0.8083

0.9710

0.8284

0.7310

0.7904

0.8273

0.7680\&]

由表1可得,近年来,我国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正处于协调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3 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演化分析

通过以上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耦合交互、协同发展动态演化的具体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动态演化要经历低级共生阶段、协调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级共生阶段,这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互相促进、共同增长的反馈回路。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内容。其中产业又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通过人力、制度、技术、资本等内容与工业化取得联系,最终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动态耦合演化系统。

具体来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节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生产资料。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知识、科技、人力、网络信息等共同生产要素。第二,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系统要高速运行,必须有一定的协作机制、创新机制、监督机制等机制作为根本保障。第三,主体。作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演进直接参与者,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中介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等都是其重要行为主体。第四,环境。由健全的主体及完善的生产资料和制度体系所构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演化系统的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以通过降低整个系统交易成本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工业化以城镇化的发展系统中来,为其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从本质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同演化系统实际上就是资本、人力、制度、技术这四个要素在城镇这一地域内的互动和集聚[3]。然而深入分析这四个要素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依附于人而存在且发生作用的。而人在知识和资本等方面的积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缺陷而造成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收益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人”这个因素是贯穿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演化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作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人既是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消费的主要存在者,人力向城镇这一特殊区域的不断积聚,大大增加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4 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集合,促进耦合系统健康发展

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状态来看,此系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技术、资本、管理、人力等约束因素的限制。因此,要保障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整个系统的稳定发展,关键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

首先,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引领新型工業化的发展,要加强自主创新、科技创新,通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队伍,为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重视高等院校、企业、创业园等各种形式对人才的培养,通过优秀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新兴产业的带动发展,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形成集群发展趋势,以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耦合协调演化发展。

最后,促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性主体和生活性主体的两重身份。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注重提高他们在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满意度,通过不断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真正地生活下去,以提高整个城镇化发展的竞争实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认识到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关系和演变过程,有利于完善其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缺陷,最终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关系不断向良性发展及两个系统水平的共同提高。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的年鉴。

参考文献:

[1]杜传忠,刘英基,郑丽.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3(01).

[2]朱艳硕,代合治,谢菲菲.济南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评价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1).

[3]王军.甘肃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关系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07).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后QE时代工业化背景下江苏城镇化的时空路径选择”(2015SJD47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干部考核的目的和意义下一篇:历史练习册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