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雨霖铃》

2024-07-26

王安石《雨霖铃》(共15篇)

1.王安石《雨霖铃》 篇一

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宋德方,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的意思,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赏析 -诗词大全

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

作者:宋德方朝代:元体裁:词 高山流水。叹知音者,世间能几。终南万里,烟霞归去也,岁云暮矣。拄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乐恬淡、清静家风,一片灵台莹如洗。就中妙处因师指。下工夫、战退无常鬼。匣藏三尺神剑,霹雳响、火龙飞起。天下升平无事,白云间、笑傲而已。名利客,不信长生,奔走红

2.王安石《雨霖铃》 篇二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的杰出代表,作者用一百零三字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教学本文,我以读画面、品感情、析技巧、探名句为主线,带大家一起赏析此词。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二) 读画面。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能否看到“词中之画”?2、自己研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3、大家一起读,读出情感。4、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三幅画面)

a、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b、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c、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别时别后

(三) 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良辰好景 虚设更与何 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实景)

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四) 析技巧。

1、如果给大家设置一个题目 :阅读这首词,试分析其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上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本词采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词情的,关键就是咱们语言组织问题。下面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答案。

2、找三位同学读自己的答案。

3、明确答题要领:是什么 (叙)——为什么 (析) ———怎么样 (评)

4、给出示例答案。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 服务的 , 达到情景 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五) 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3、发问:把“酒”换成“梦”,“晓”换成“凄”,“残”换成“冷”,变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4、明确:“酒醒”写出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伤感离愁更浓。

“晓风”秋日早晨之风,风凉,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刻,“晓风”意味着“离”。

“残月”月光是冷的,残月的光更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正是这样,才渲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5、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

六、作业:写一篇赏析短文

七、教学反思

3.《雨霖铃》教学设想 篇三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的杰出代表,作者用一百零三字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教学本文,我以读画面、 品感情、析技巧、探名句为主线,带大家一起赏析此词。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二)读画面。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能否看到“词中之画”?2、自己研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3、大家一起读,读出情感。4、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明确:三幅画面)

a、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b、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c、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 别时 别后

(三)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实景)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四)析技巧。

1、如果给大家设置一个题目:阅读这首词,试分析其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上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本词采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词情的,关键就是咱们语言组织问题。下面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答案。

2、找三位同学读自己的答案。

3、明确答题要领: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4、给出示例答案。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五)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 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3、发问:把“酒”换成“梦”,“晓”换成“凄”,“残”换成“冷”,变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4、明确:“酒醒”写出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伤感离愁更浓。

“晓风”秋日早晨之风,风凉,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刻,“晓风”意味着“离”。

“残月”月光是冷的,残月的光更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正是这样,才渲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5、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

六、作业:写一篇赏析短文

七、教学反思

《雨霖铃》是篇经典词作,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把它教出新意来,这是我这节课的目的。词离不开读,所以我就想从读入手,先调动同学对这首词的阅读审美,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小高潮。一是让他们描绘画面,并想象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达到情感的共鸣。二是品情感时抓住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样一来,把词的情感和景物一下子都抓住了,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词的行文脉络。并且让他们动笔写出赏析的句子,这样把问题抓得更深入,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探究名句时,用换词的方法使大家对柳永锤炼的词语有更深刻的体会,整体达到审美的效果。

4.《雨霖铃》 篇四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版本、学段、位置、文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内容、情感)

《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用:方法、能力)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说教法

古诗词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提升。因此诵读感悟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另外,辅助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学法)

5.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情感激趣、整体感知、赏析意象、拓展赏析、对比体会这五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雨霖铃》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在课前,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并回忆书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在预习基础上检查读音。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享词人介绍及写作背景。我做补充,并简介《雨霖铃》词牌。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4.齐读。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1.找出词中描写的离别情景及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品味词中景色描写的词句,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学生找出典型意象,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怀。此环节需要适时点拔,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4.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此为自由鉴赏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我将梳理全词的结构,设置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学生讨论,我做补充,分析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并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补充,有利于扩展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词的鉴赏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6.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提纲式板书为主,这样可以直观、清晰、明了的把整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记笔记又能突出重、难点。

5.雨霖铃教案 篇五

一、目标引领

1.扣住词中意象,还原生活场景,体会文人情怀。

2.分析画面特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3.背诵全词。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品味柳词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学法引领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借助诵读提示,激活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走近作者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请讲讲你所知道的柳永。(学生自由发言)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 场景描绘::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画面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内容概括:别后前路茫茫

场景描绘: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压抑、苦闷的感觉。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意境把握: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学程之四:品味积累

本词选用了许多典型意象,请同学们联系已学的诗词,谈谈你对其中某些意象情感内涵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 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 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饯 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 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 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 西》)“ 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 献岁送李十兄赴黔 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 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 . 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 片心意。刘 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 : 谪在三湘最远 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 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 置酒相送张 员外贾》)“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 自要醉如泥。”(白居易 《 北楼送客归上都》)“ 世上只有情 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顾况《 送 李侍 御 往吴兴》)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 醉不醒 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 量饮酒 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饮酒 以忘忧 : 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 管弦来。谢公待醉消 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同州南亭陪刘侍 郎送刘先辈》)酒乃诗之媒。送行的水酒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而诗歌更令送行之酒脱俗而 雅化。诗人们在酒后沉 醉中体验人间 的离愁,于是,“ 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 《 沣西别乐天》),就成为送别诗的一大特色。

“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 中常常 映照着青青柳色。《 诗经· 小雅· 采薇》 :

“ 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 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 象. 以“ 折柳” 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及两宋。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 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 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 荡漾着寂寂水波。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 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各依依 的场所。江淹《 别赋》 : “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渡,成为送别诗的创作环境 ;寂寂流 水,成为送别诗的创作媒介。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离情的缠绵不绝 ; 流水一去不返,象征行 人的渐行渐远; 水的清寒冰冷,象征离别的凄 凉悲苦。正因为水有多种象征意义,诗人才将 送别之情投射于水意象之中。“ 请 君试 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 白《 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 水之轻 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

高悬天际之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 为紧密。“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 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一方面。月亮的阴晴 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 :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 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 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诗作 借月抒怀,内蕴丰赡。一说心 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

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 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 皓月带到遥远 的夜郎之西。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送柴侍御》)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学程之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情感: 意境: 语言: 表现手法:

2.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请概括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豪放派—— 婉约派—— 巩固提高: 1.背诵本词。

6.精品教案 雨霖铃 篇六

柳永 一 导语

离别是人世间的永恒话题。千百年来,诗人们写离别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诗句。王勃写离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清照写离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们笔下的离情或哀愁、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各有特色。但是在众多的作品中将离情写的最缠绵悱恻的当推柳永的《雨霖铃》(投影PPT2)

二、学习诗歌需要做到知人论世,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柳永。(学生简介后教师投影PP3补充)

字耆卿,原名柳三变。北宋时期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人,他一生屡试不中,故改名为 “永”。柳永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凡有井水饮处 , 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通俗易懂,流传广泛。“诗当学杜诗 , 词当学柳词.”将柳词与杜诗想媲美,可见成就之高。

三、解题(投影PPT4)

《雨霖铃》为词牌名。为唐玄宗思念在马嵬兵变中被缢死的杨贵妃而作,抒发生离死别的哀愁和遗憾。

四、写作背景介绍(投影PPT5)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描写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到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五、整体感知(投影PPT6)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

2、在听朗读的同时,注意字词读音,体会离情别绪,并找出体现感情基调和内容主旨的词眼.(投影PPT7,板书题目、作者、字音)

3、提问:词眼应该是那一句?(投影PPT8)

多情自古伤离别

4、提问:全词的感情基调?(投影PPT9)

低沉悲伤

感情深沉

5、指导朗读:(提问式)要在朗读中体现悲伤深沉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语调应该?(低沉)语速应该?(慢)

6、指定一同学朗读。(教师点评)

7、解决字音(黑板板书)

骤雨: zhou 四声 急速,迅猛

凝噎: ye

一声 阻塞

暮霭: ai

三声 傍晚的云气 注意跟和蔼的“蔼”区分

经年: 一年的意思(期年)

风情:情怀

8、全班同学齐读。(教师点评)

六、细部鉴赏

1、导入

下面我们从意象和意境方面对诗歌做细部理解

2、意境赏析(投影PPT11)

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一幅表现柳永与红颜知己别离的图画。①、(提问):同学们,看着这离别的情景,你们能想到词中的哪句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时的千言万语,万般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可谓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想象图画只有离别的男女主人公,没有任何事物和景物。请同学们结合柳词的描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图添加背景,来烘托离别的气氛。②、选背景(同桌讨论)(教师走动指导)

提问,为什么添加这个背景?(教师重复,简单点评)(一组同学添加完后教师小结)我们看一下柳永在《雨霖铃》中添加了什么背景是《雨霖铃》成为千古名篇。)③、教师归纳(投影PPT12)

请同学们按先后顺序添加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水 烟波、暮蔼、楚天

酒、杨柳、晓风、残月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背景 ④、背景分析(投影PPT13)A、寒蝉

提问:蝉的叫声往往是热闹的,但在诗人笔下为何凄凉压抑? 心情与情感的体现。“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B、长亭(投影PPT14)

长亭:秦汉时在道旁设亭,用作旅客休憩和饯行之用。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在长亭告别的。

C、兰舟(船夫)(投影PPT15)“留恋处、兰舟催发”,词人写眼前之景,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难分难舍:一边是?兰舟催发,刻刻逼人。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写出了离别之紧迫,依恋之情深,促使了感情的深化。D、水(投影PPT16)流水无情人有情。水象征着愁苦。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E、烟波

暮霭

楚天(投影PPT17)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取如此浓厚的色彩?

色彩浓重,暗示心情的沉重,貌似状景,实则写情。词人想到与心上人分别的愁苦,相见的渺茫,前途的未可知,词人移情于景,于是水光天色也蒙上阴影,极写离愁之深。F、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投影PPT18)“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哀愁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个并列词语合在一起,几个最能代表离愁别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迸发出感人的力量。

柳谐音为“留”。(所以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赠送柳枝是希望

对方留下来。)晓风——清晨的凉风。(中国有”悲秋”的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凄凉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月是离合的象征。)残月象征词人伤心欲绝的心境。“酒”是愁的象征。(王维借酒抒情,表达送别之愁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曹操借酒抒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之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更何况是“酒醒”之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诗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G、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提问: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思考;;“良辰好景”跟我们之前添加的寒蝉、兰舟等景象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整首词又用了哪种手法写景?这种处理情与景的方法是什么手法?

引导:“良辰好景”是什么样的景象?想象的景象。(虚景)这首词既描写了实景又描写虚景,这样的写作手法是?(虚实结合)良辰好景这样的美好景象和悲伤的离别之情相结合,这样的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

3、小结(投影PPT)

这幅图画是添加了兰舟、杨柳、残月等离别背景。意境悲哀凄凉,充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伤感的离愁。结合这幅图画试着背诵一下《雨霖铃》(教师手势引导)

七、板书设计(投影PPT)

离别可以分为几个过程?每一过程分别侧重描写什么? 情感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引导:全词的词眼为伤离别,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过程?(三个):别前、别时、别后。别前的诗句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些别前的诗句主要是描写?(景,长音)对,别时主要是勾勒环境。别前的情感呢?凄清。第二个过程是?别时,诗句有“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主要是写景还是写情?写情,对,描摹情态。情感的特点呢?缠绵(难舍难分)。第三个过程是?别后,诗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写别后的想象情形,刻画诗人别后的心理状态。跟心上人离别后诗人的感受应该是?孤寂。看第四个问题,本词的表现手法呢?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九、小结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相融的,做到了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融合起来,做到了虚实结合,真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故这份情凄楚哀婉,感人至深。(有时间就读课文)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词

7.王安石《雨霖铃》 篇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描绘了清秋时节长亭分别的动人场面, 表现了情侣们难以割舍的深挚感情。

词的上阕通过几个细节的铺写, 将情侣别离的伤感哀怨极力展衍, 抒写尽致。开篇三句写离别之前, 重在勾勒环境。“寒蝉凄切”, 点明时节已是深秋, 再加上凄凉而又悲切的蝉声, 这便创造了一种离愁别恨的艺术氛围。一对情侣面对着十里长亭, 正想多逗留一会儿, 可是天色已晚, 阵雨初停, 终于不得不分手。这幅幽暗的画面, 表面看来, 与愁情无关, 未触及一个“别”字, 但它景中寓情, 借写景逐层传达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特别是这里的送别又是在“慢节奏”中进行的, 这就使离愁之情表现得更为缠绵, 更令人难以忍受。因为体味的时间越长, 苦涩的滋味也就愈浓。接着写离别时情形:“都门”三句叙写情侣在别筵上的愁怨, 虽有满席佳肴, 他们都无情无绪, 正在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时, 船家却催促着要起程。一对情侣, 恋恋不舍, 只觉时间过得太快;而船家认为此时正好开船, 故嫌他们啰嗦, 时间等得太久。一方“留恋”, 一方“催发”写出了不同人物的复杂心情。无绪反而留恋, 留恋却要催发, 一时之间, 几经跌宕, 使分别之苦又加深了一层。“执手”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 重在描写情态。通过对情侣动作、神态的白描, 使离愁别恨达到高潮。船家催发, 不得不发, 就在这刹那间, 两人手挽手, 面对面, 两双泪眼, 一种情思, 千言万语也难以诉说内心的痛苦, 便只有强忍呜咽, 默默相视。这是心的交流、心的对话, 也是绵绵情意和神态的真实写照。它倾注了作者饱谙“羁旅行役”的生活体验;也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将情侣分别时, 难割难舍的情状活脱脱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显得生动、细腻、真切、妙到极致!“念去去”三句写握别时的想象。“念”领起下文, 其内容是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的“念”是词人的“念”, 更是情人的“念”。想到这一去, 路程遥远, 那广阔的南方, 空旷无人, 多么寂寞凄凉。“波”而冠以“烟”, “暮霭”而以“沉沉”来形容, 写出了主人公的伤感心绪给天光水色涂上的阴影。这想象之词, 再次用饱蕴感情的景物烘托出离别之苦。

词的下阕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 着重表现别后的思念。“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句承上启下。先宕开一笔, 以理语出之, 言离愁别恨自古皆然, 笔涉今古, 奇崛峭拔。楚辞中早就有“悲莫悲兮生别离, 落莫乐新相知”的描写, 六朝江淹的《别赋》中也有“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的感叹。紧接第二句立刻推进,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自己却比古人更甚一层。因为, 此时词人经受的不仅是亲人的离别、境遇的冷落;而正好赶上了萧瑟的西风、冷落的清秋;还有仕途的失意、前途的渺茫, 从而更加痛苦难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男主人公的自问自答:想今晚扁舟夜航, 愁醉朦胧, 待酒醒之后, 我身处何地呢?或许是扁舟已系在杨柳岸边, 但见晨风吹拂、残月如钩, 而不见恋人的身影吧!此句景中含情, 蕴意丰富,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它既代表着柳词的风格, 也成了区别婉约和豪放词的标志。古人历来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因此, 写夹岸杨柳, 显然是哀怨人生离多合少;写晓风残月, 正是嗟叹羁泊飘零, 只能与风、月为伴。由此而构成了凄清的意境, 使孤单寂寞之情显得更为浓烈。“此去”以下, 又回到了伤心离别的现实世界, 不嫌重拙, 放笔直书。设想别后的痛苦情景:此次一别, 年复一年, 何时才能再会?今后, 即逢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 无心赏玩, 纵然有千万般柔情蜜意, 又向何人倾诉?由“今宵”写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写到“千种风情”, 由“无语凝噎”写到“更与何人说”感情愈转愈深。这几句写得低回缠绵, 情思往复, 进退为忧, 左右逢忧, 将送行者此时此地满怀的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种种遐想和悬拟, 皆由上阕“无语”“念”而生, 满腔离别之苦, 尽在不言之中。

综观全词, 从别前的环境勾勒, 到别时的情态描写, 再到别离后的心理刻画, 无处不渗透着“离情”。无论是写时间、还是空间, 都紧紧围绕着它, 使其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全篇。词的上下两片浑然一体,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而又郁结幡层, 波澜起伏;叙事、写景、抒情全系白描, 皆平时自然, 又融为一体。如行云流水, 转接无痕;巧用铺叙、点染, 意境深远。并借景物描摹来抒发情感, 其景有实景, 有虚景, 虚实相间。从而构成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哲理性主题。

以上通过对《雨霖铃》的浅析, 我们不难发现, 柳词无论在题材与内容方面, 还是在艺术的表现方面, 较之前人有一定的突破。即便是与同辈词人晏殊、欧阳修相比, 其作品的内容也显得更为广阔。首先, 我们来看作品中这对依依不舍的情侣的特殊身份, 一位是才华横溢但地位低下的文人;另一位是美丽而多情的歌妓, 真可谓极普通的小人物。这就为我们透露出一种信息:柳永在失意中进行歌词创作时, 打破等级观念, 否定封建礼教, 与当时社会最下层的人物倡优妓女为知己, 勇敢地表现她们的生活, 再现她们的情感, 使词的题材得到较大扩展。其次, “爱情”在封建正统文体中常常为文人们所不屑。即使表现, 前代诗歌中也一般不敢大胆和正面抒写男女恋情, 往往采用极为含蓄的笔法。可现在柳永不仅将“爱情”作为重大突出的主题加以咏写, 而且, 不讲究含蓄和温柔敦厚;而是运用痛快淋漓和尽情展衍的写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即使是勇敢的李商隐也相形见绌;因为他只能借助《无题》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不能不说是文风的一大转变。其三, 因柳永流连访曲, 沉沦在歌妓、乐工之中。故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及宝贵的经验, 尽情施展他写作歌词的才华, 从而使词变典雅为通俗, 一扫晚唐五代雕琢的习气。其四, 就柳永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创造实践, 可再一次证明文学原理早已被论证了的理论:社会生活乃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唯一的源泉。试想, 如果没有仕途的失意和羁旅行役、离情别恨的游子生涯, 就不会有《雨霖铃》的诞生。

参考文献

[1]赵齐平, 袁行霈.《中国文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器之.《中国历代文学精华译注》[M].湖南出版社.1995.

[3]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赵机.《中华古典诗词》[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8.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篇八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

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9.《雨霖铃》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 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 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 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 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10.雨霖铃散文 篇十

雨家有女,姓雨,名霖铃。

二八年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官宦世家,权势滔天。精致的面庞,巧笑倩兮。一颦一笑,皆美得惊心动魄。

一念天堂,转眼地狱,当被诬谋反,百口难辨,转瞬之间,家产充公,男丁流放,父亲赐死,母亲则于父亲死时自缢而亡,偌大一个家族,由兴盛走向颓败,咫尺,也为天涯。

哥哥苦苦哀求,终留下她性命,入教坊,当舞姬,人生大起大落,从富贵,到贫贱。日子如水,平淡绵长。窈窕的身姿让她成为教坊不可或缺的人物。直到那次,姑姑叫排练皇上三十寿辰的宴会舞蹈,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细心梳妆,多了几分端庄,少了几分妖娆。

华灯初上的宴会大厅,琳琅满目的各色佳肴,宫女忙碌的布着菜,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志满意得的王公大臣们互相敬酒,热闹非凡。倏忽,她看到了他,礼部侍郎有琴枫的儿子有琴律,那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犹记得那是在八月十五的花灯节上,那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她不小心迷了路,却遇到了他,他温文尔雅,将迷路的她送到了家,恰似王子遇到了迷路的公主,一见倾心的童话。眼见相识就要变成相守,童话却如泡泡般破裂了。

回到现实,音乐响起,曲名――洛神。

“舞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荡人心魄的箫声响起,长袖曼舞,粉色的花瓣在空中摇曳,漫天花雨中,那白衣少女,似空谷幽兰,如霜的雪色衣袍,出尘如仙,傲世而立,恍若谪仙,那满头的青丝临风而飘,又随衣袍倾泻而下,美目流盼,舞姿动人。

一曲终,扬眸对上那个日思夜想的人,嘴边是粲然的笑容,向着坐在正中的皇上盈盈一拜。那绚丽的舞姿,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为之惊叹。皇上很高兴,问她想要什么,她答:“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于是,皇上将她赐给了他做妾,那一天,她着一件大红绣花袍袖上衣,下穿红线绣的烟纱花裙,鬓发上也插着大红的钗环,肤如凝脂,袅袅婷婷。她认为,虽然只是妾,但她一定会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因为她坚信:他爱她。

但她有些小失望,成亲以后,他们相敬如宾,可她不想这样,她想要更多的幸福。但她相信,以她的热诚,一定会打动他的`心。她在院子里亲手种了几株紫色的郁金香。

而事情也似乎就这样发展下去了,她的夫君对她十分温柔,琴瑟和鸣,形影不离。不久后,她有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全家人欢天喜地,为孩子的降生做着准备,她也早早的绣起小裤小袄,眉眼间是满溢出来的幸福。

11.《雨霖铃》教法之新尝试 篇十一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谈到:“缀文者情动于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足可见情境对于作者和鉴赏者的极大作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开门炮,增强他的轰动效应,从而使作者寄寓的情感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心灵感应,逐步达到由境入情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读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夷满可襟,然后识‘离骚否则如戞斧撞钟翁耳。”读《离骚》如此,读诗词亦当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在教《雨霖铃》时我首先播放教学录音。朗读者情意盎然的朗读,加上那幽怨的,如泣如诉的小提琴的配音,顿时,悲切的情感氛围便在教室弥漫开来。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并不由得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作者的感情为何如此哀伤?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一连串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个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被激发起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便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我便顺势而下,向学生介绍柳永坎坷的一生以及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时,我便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针对学生读不出感情的地方进行指导。特别是对这首词一些领字的指导,如:竟、令、更那堪、便等词,读时把声音相对延长,稍加停顿。之后分别找一男一女两位学生诵读,然后让学生评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但掌握了读诗词的技巧,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词意,体会到词中的悲切之情。

如果没有充满感情地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只是靠教师拿着放大镜和手术刀,做一次诗的剖析,讲解字词,或是机械分析表达技巧,那么整首诗就会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何来兴趣可言,更别说感受古典诗词的美了。所以说,美读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虽说朗读这种教法较陈旧,但却是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品情

王国维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赏析词的意境,才能深入品味词所蕴含的情。

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巧妙加以引导点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 )何谓意境?(2)这首词是怎样创设意境的?(3)婉约派的风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词中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写了哪些景?(5)情与景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同时加以点拨。很快课堂中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三、 吟诵

婉约派词语言含蓄,抒情细腻传神,而且音律和美。《雨霖铃》这首词中,为了把凄切悲伤的心情表达得更细致、传神,作者运用了许多入声字来押韵,如:切、歇、噎阔、节、月、设、说等字。但在普通话里入声字已归入了平声和去声,用普通话来诵读难以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的。不过,官话和白话却保留了许多入声字。笔者的所在地都是说白话的,于是我又让学生用白话来诵读这首词,在吟诵中学生不但体会到入声韵是怎样表情的,而且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吟唱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赏析古典诗词,悠扬动人的旋律,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那特定的意境中,引发共鸣。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体制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是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如果把诗词改编成的音乐,无形之中既达到了古典诗词的教育作用,又有休闲放松的乐趣。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在歌声中感悟诗词的内涵,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笔者对这首词的歌谱稍加改动,再加上一些京剧的腔调,用自己圆润的歌喉唱给学生听,顿时满座哗然,学生非常兴奋。当我唱到最后时,竟有些学生泪光闪闪。一节课便在歌声中达到了高潮,收到了极好的共鸣效果。

五、改写

笔者在教《雨霖铃》时,在赏析完诗歌后,还设计了一个改写诗歌的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首词改成一篇记叙文或者记叙性散文。目的是通过改写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让学生再次走进词境,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一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改写的文章来看,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环境描写,注意到词人和恋人分别时的神情、语言的描写,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后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把作者别离后见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通过改写,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又加深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陆游有这样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觉得我对《雨霖铃》这首词的教学的新尝试,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想如果能将这种教学方法也运用到对其他诗词的教学中去,学生定能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王大军.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11).

[2]吴婷婷.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D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451798.aspx.

12.《雨霖铃》所体现出的悲情世界 篇十二

关键词:柳永,词作,《雨霖铃》,分析

柳永出生于仕宦之家, 他的父亲、叔叔、哥哥、儿子、侄子都中过进士做过官, 他自然也想在仕途上求发展。他满怀信心地去参加科举考试, 可是一考不中, 二考还是不中, 于是他写了一首《鹤冲天》以发牢骚。柳永的叛逆性格和轻鄙态度得罪了皇帝, 于是他在仕途上注定会不得志。失意之后, 他便纵情于歌妓酒女之间, 为她们度曲填词, 酒色爱情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尽管如此, 他还是没有放弃追求仕途的道路, 屡屡参加考试, 终于在47岁那年考上了进士, 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屯田员外郎, 此后又辗转于各地方的卑微官职中, 为蝇头小利到处奔走, 与所爱之人痛苦别离。

《雨霖铃》为我们着力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伤别离”的情形。“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每个人生命中都会经历离别, 但柳永把离别之悲情表现得特别丰厚, 特别能感动人。

首先是秋景的悲凉。“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日暮时分, 一场凄风苦雨过后, 秋蝉在树上拉长声调, 好像在为长亭送别的人儿悲鸣, 让人心中顿生寒意, 顿觉凄凉。这是实景, 再看虚景,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一幅恢弘广远的图画。恋人乘的一叶孤舟渐行渐远, 消逝在烟波浩渺的天际, 此一行是安是危?是凶是吉?是福是祸?都不得而知, 也无法掌控, 只能听任命运的小船在茫茫的天地间, 在遥远的异地他乡漂泊流荡, 此时, 恋人的忧虑与哀愁便像这沉沉的暮霭充斥在整个天地之间, 想到这些, 让人觉得这种离别的悲伤真是旷古绝世, 无限广远, 无比悠长。作者觉得这还不足以表现他的悲伤痛苦, 他又进一步想象别离以后的凄惨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以酒浇愁愁更愁, 酒醒之后面对的是一阵凄寒的晓风, 一派乏力的枯柳, 一弯惨淡的残月。这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情何以堪?就这样, 柳永运用景物层层渲染, 层层叠加, 寓情于景, 虚实相生, 将一场离别的愁苦忧郁表现得缠绵悱恻, 淋漓尽致。

其次, 是离别的悲伤。柳永在词中着力描写了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古人描写的爱情一般都不是单一的、直白的, 往往都会用美丽的辞藻, 将自己美好的理想志趣寄寓其间, 因此具有丰厚的意蕴, 能给人丰富的联想, 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让人觉得余味无穷。柳永不是这样, 他是在赤裸裸地描写爱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想到离别就在眼前, 一对恋人情不自禁止地紧握双手, 深情凝视, 又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无语凝噎。这样的描写是实实在在的, 不能给人以联想想象, 没有留白, 没有余味, 而且与之执手的基本上是一位社会地位十分低微的歌妓酒女, 于是柳永的这种做法很为当时的士大夫们所不齿, 认为柳永的词是淫靡的, 鄙俗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 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 没有任何夸张与渲染, 无需华丽的辞藻来描摹, 也无法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给人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感动。

更主要的是人生的悲慨。柳永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 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仕宦出身和他的烂漫天性与音乐天赋是格格不入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理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怎么可以沉迷在歌楼酒馆, 以填小词为乐?怎么可以成天与社会最底层的歌妓酒女厮混在一起, 过着柔靡淫乱的生活?柳永的仕途道路注定是充满坎坷的。但柳永又毕竟还是一个才志之士, 渴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虽然他最终还是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但是卑微的职位, 只是仰人鼻息, 供人驱遣, 怎么可能施展才华抱负呢?尽管他一直没有放弃在仕途上追求, 但是奔波转展中, 岁月在蹉跎, 时光在飞逝, 转眼自己已经步入生命的秋季, 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是难以实现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秋士之悲”, 柳永也是这样一位秋士。“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作中, 柳永感伤的不仅仅是一次离别, 更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的无限感慨呀, 柳永的这种人生的悲慨没有直接表白, 但却流布在词作的字里行间, 让人读罢感慨万分。

13.雨霖铃作文 篇十三

天色将晚,不远的长亭隐隐约约,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河边不时传来艄公沙哑的催促:“客官,您还走吗?船要开了。”

彼此的感情似被皮影戏的线牵着,不得已站起,移步账外。万般依恋之际,你忙着下身旁的柳条,将它交于我手中,紧紧握住:“切勿我忘了我!”“保重!等我回来!”

船缓缓启动,你挥动着衣袖,久久伫立凝望,目送着这载有我的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我也望着你,从完全清晰的人像,至一个模糊的黑点,万般欲留,却无可奈何。无雀鸣,无碧空,唯有万滴泪空流。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秋天,让人情“无绪”,只能借酒消愁,沉醉其中。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而惊醒,已是拂晓。惊起寻觅,你在何处?

然而,我的眼前所见,唯有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相思愁,离别绪,如风卷,似浪涌。

14.《雨霖铃》教学反思 篇十四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选择《送别》一曲的曲谱,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失误总结如下: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15.王安石《雨霖铃》 篇十五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 课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在课外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调整学习策略, 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面对面的课堂, 学生有机会通过问题探讨、质疑和组内活动变为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 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负责个别化指导和答疑解惑。

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基础

以“教学设计”文本为指导, 把“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手段”的引入, 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构课堂。我们把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 课中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其中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观看1-3个视频并完成课前任务单, 对翻转的课时内容基础性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负责制作微视频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分发自主学习任务单等, 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练习, 主要通过课堂检测阶段、进阶练习阶段、协作探究阶段、展示质疑阶段四部分实施环节构成。课堂上教师更为注重交流和评价, 课堂评价主要采用任务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差异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等评价机制, 真正起到反馈与激励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新模式下, 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借助教学设计和微视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 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1.课前任务。教师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360云盘, 方便学生们下载观看。视频中播放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雨霖铃》本词背后的故事, 通过名家朗诵, 解读上阕和下阕内容, 画面呈现出的多处景物为学生找出全词的景物提供一定的帮助, 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结合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

2.课中实施。《雨霖铃》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如下: (1) 课堂检测你能回忆起古代哪些离别的诗词? (5分钟) ; (2) 进阶练习巧妙结合词中几个意象, 从旁观者或抒情主人公角度以故事的形式选取上阕或者下阕内容加以复述。 (3) 协作探究对《雨霖铃》中离别图景的初稿再次进行现场绘画创作, 看一看哪组同学能真正发掘到它“美丽”的源头, 并为图画拟个标题; (4) 展示质疑分工合作, 再次进行画面上的重新修饰和补充, 并阐释为何如此变动?将离别画作品在Q群展示, 自主观看, 网络打分, 教师总结, 布置下次课前任务要求。

四、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分析

1.微视频观看效果调查分析。视频制作的知识点衔接与引导,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因此, 一个清晰流畅、容量适中、画面趣味的教学视频是能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 至少60%的学生认同视频学习, 部分同学希望视频时间越短越好, 最好能控制在5-10分钟内。

2.课堂环节设计调查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教师对难点疑点量化、组员交流讨论、反复实践练习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调查结果所示, 可以说本次翻转课堂组织设计得到了45%的学生认可。

五、结语

对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课, 我们尚处在初步研究阶段, 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细致化的研究工作。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大规模应用普及尚需时间, 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检验与突破种种阻碍, 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本文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3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高职语文”课程为例, 以柳永的经典宋词《雨霖铃》为课例, 以第1课时为翻转内容, 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并就实施班级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检验该模式下本课教学设计的应用价值, 促进今后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妲, 钟绍春, 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5) :107-112.

上一篇: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下一篇:电信新员工实习自评语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