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共15篇)(共15篇)
1.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一
读书笔记
第一篇 CSS精粹之布局技巧
1.若有疑问立即检测。
在出错时若能对原始代码做简单检测可以省去很多头痛问题。W3C对于XHTML与CSS都有检测工具可用,请见请注意,在文件开头的错误,可能因为不当的结构等因素造成更多错误;我们建议先修正一些最明显的错误之后重新检测,这样也许会让错误数量爆减。
2.使用浮动功能时记得适当清除指令。
浮动是个危险的功能,未必会产生您所期望的结果。如果您遇到浮动元素延伸到外围器的边框或者其他不正常情况,请先确定您的做法是正确的。
3.边界重合时利用padding或border来避免。
您可能会为了一点不应该出现的空间而焦头烂额,或者您需要一点点空间时,怎样都挤不出来。如果您有用到margin,那么很容易产生边界的重合;Andy Budd在他的网站上解释了可能的做法。
4.尝试避免同时对元素指定padding/border以及高度或宽度。
Windows版IE经常导致width与height的计算问题。有些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但如果母元素需要指定高度与宽度时,最好能够在母元素之内的子元素套用margin,或者当子元素需要指定高度与宽度时,在母元素套用padding以达效果。
5.不要依赖min-width/min-height。
Windows版IE并不支援两种语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下,windows版IE可以达到相当于min-width/min-height的效果,所以只要对IE做点过滤功能,即可达到您想要结果。1
第二篇 何为一个“丰满”的设计
1.“丰满”的含义并不代表将一个版面撑满。
每个设计都必须含有一个点子,点子以“产品特性”、“目标消费群”及“卖点”所支撑。整个设计围绕其而发展,统一与一个中心,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或由深化浅,循序渐进,有规律,有节奏,有重点,才不失为一个“丰满”的设计。
2.做一个“不浪费”的设计
大多数设计由图片及文案两部分组成。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理解文案,读懂读通,再开始下一步工作。因为你所需要达到的最理想结果(就设计本身而言)就是将图片和文案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广告目的偏移,不使文案内容变质,发挥寸“字”寸金的广告文案的原汁原味。广告不允许你有任何浪费(贵)。
第三篇 页面空白空间的魅力
设计的意思就是策划,设计的过程就是从混乱和随意中找到条理,条理有利于读者,他们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一个条理清楚的信息。斯蒂温-阿-克里蒙特的《建筑历史》杂志评论中写到:“不要把时尚和风格混淆起来。风格是在社会和顾客的实际需要中形成的。时尚则是个些急于表现优雅或老练的人所表现出的一种肤浅的状态”。
这些必须通过和谐的排印、有效地利用图画和空白空间,有节制的利用(字行)来完成......多次重复,在视觉上形成必然联系可以引导视线和帮助读者快速浏览。设计中,留出大量空白空间作为空白表现领域,使标题“突出”,大的图画得到视觉上的延伸。
页面空白空间的最佳使用能够帮助信息易于浏览,而不仅仅只是使页面看上去漂亮,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关键在于提高页面的可理解性。
第四章 导航设计与信息架构
大部分时候我们讲导航,讲的是导航对内容和结构的一种表现。就是说我们在讨论导航的时候,更多的去关注怎么与之交互,以及视觉上是怎么好看。但是导航,不仅仅局限于交互方式和视觉形式。
不要为了导航而导航,前面一个导航是指表现形式,后面一个导航是指实际的导航系统。
对于导航的设计,信息架构比交互方式、视觉形式更加的重要。
导航不仅仅是内容的一种分类,也包括类似交互操作的分类。导航的目的是为了让使用者高效的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情景式导航有可能是导航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
第五篇 CSS六大密技
1.css 字体简写规则 2.同时使用两个class
通常我们只为属性指定一个class,但这并不等于你只能指定一个,实际上,你想指定多少就可以指定多少
3.css中边框(border)的默认值
当编写一条边框的规则时,你通常会指定颜色、宽度以及样式(任何顺序均可)。4.!important会被IE忽略
在css中,通常最后指定的规则会获得优先权。然而对除了IE以外的浏览器来说,任何后面标有!important的语句将获得绝对的优先权
5.图片替换的技巧
使用标准的html而不是图片来显示文字通常更为明智,除了加快下载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可用性。但是如果你决心使用访问者的机器中可能没有的字体时,你只能选择图片。
6.css盒模型hack的另一选择
css盒模型hack被用来解决IE6之前的浏览器显示问题,IE6.0之前的版本会把某元素的边框值和填充值包含在宽度之内(而不是加在宽度值上)。
第六篇 根据时段自动切换你的站点CSS风格
同样是切换风格。不过他做了点小小的调整。站点会根据当时的时间自动调整站点风格。作者为站点制作了早上、下午、夜晚三套皮肤,主要是分别制作了背景。12点以前系统会使用早上的皮肤,过了12点,站点会自动替换成下午的风格,5点后则替换成夜晚的风格。
主要的功能实现是靠在头部的这段判断代码: CSS版代码如下:
href=“ ” />
ASP版代码如下:
if hour(now)<17 thenresponse.write ”b.css“else
response.write ”c.css“end if end if %> ” />
第七篇 list-style-type的用法
语法:
list-style-type : disc | circle | square | decimal | lower-roman | upper-roman | lower-alpha | upper-alpha | none | armenian | cjk-ideographic | georgian | lower-greek | hebrew | hiragana | hiragana-iroha | katakana | katakana-iroha | lower-latin | upper-latin
取值:
disc :CSS1 默认值。实心圆circle :CSS1 空心圆square :CSS1 实心方块decimal :CSS1 阿拉伯数字lower-roman :CSS1 小写罗马数字upper-roman :CSS1 大写罗马数字lower-alpha :CSS1 小写英文字母upper-alpha :CSS1 大写英文字母none :CSS1 不使用项目符号
armenianl :CSS2 未支持。传统的亚美尼亚数字cjk-ideographic :CSS2 未支持。浅白的表意数字georgian :CSS2 未支持。传统的乔治数字lower-greek :CSS2 未支持。基本的希腊小写字母hebrew :CSS2 未支持。传统的希伯莱数字hiragana :CSS2 未支持。日文平假名字符hiragana-iroha :CSS2 未支持。日文平假名序号katakana :CSS2 未支持。日文片假名字符katakana-iroha :CSS2 未支持。日文片假名序号lower-latin :CSS2 未支持。小写拉丁字母upper-latin :CSS2 未支持。大写拉丁字母
2.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二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3.室内设计读书笔记 篇三
概念按照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及精神要求作如下定义:室内设计乃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心理,人的生理,使用者心情愉快,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建筑、装饰构件的设计、室内家具与陈 设的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的风格:后现代主义、高技派、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的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 经在环境设计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
室内装饰或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可能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和设计。
室内装修: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 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 修工程。
室内设计:如本节上述含义,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 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 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 等种种要求。
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相应地应该考虑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室内的窗台,考虑到适应幼儿的尺度,窗台高度常由通常的900~1000cm降至450~550cm,楼梯踏步的高度也在12cm左右,并设置适应儿童和成人尺度的二档扶手;一些公共建筑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顾所盥洗等许多方面应作无障碍设计;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疏散设计,如上海的地铁车站,考虑到老年人和活动反应较迟缓的人们的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了为这些人安全疏散多留1min的疏散时间余地。上面的三个例子,着重是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们的行为生理的特点来考虑。在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
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耸的室内空间具 有神秘感,会议厅规正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时可行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经济条件,创造出首先是为了满足人和人际活动所需的室内人工环境。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类同,从大的类别来分可分为:
1、居住建筑室内设计;
2、公共建筑室内设计;
3、工业建筑室内设计;
4、农业建筑室内设计。各类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之间,还有一些使用功能相同的室内空间,例如:门厅、过厅、电梯厅、中庭、盥洗间、浴厕,以及一般功能的门卫室、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当然在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中,这些室内空间的规模、标准和相应的使用要求还会有不少差异,需要具体分析。各种类型建筑室内设计的分类以及主要房间的设计如下:由于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各类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设计对文化艺术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也各自有所侧重。例如对纪念性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有特殊功能要求的主厅,对纪念性、艺术性、文化内涵等精神功能的设计方面的要求就比较突出;而工业、农业等生产性建筑的车间和用房,相对地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室内物理环境的创造方面的要求较为严密。
室内空间环境按建筑类型极其功能的设计分类,其意义主要在于,使设计者在接受室内设计 任务时,首先应该明确所设计的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也即是所谓设计的“功能定位”,这 是由于室内设计造型风格的确定、色彩和照明的考虑以及装饰材质的选用,无不与所设计的 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和设计对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住宅建筑的室内,即使经济上有可能,也不适宜在造型、用色、用材方面使“居住装饰宾馆化”,因为住宅的居室和宾馆大堂、游乐场所之间的基本功能和要求的环境氛围是截然不同的。
现代室内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在其中,受到关怀和尊重;一经确定的室内空间环境,同样也能启发、引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活动于其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并知道现代室内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家具、灯具、设备、陈设等尺寸,以及使用、安置它们时所需的空间范围室,内空间里,除了人的活动外,主要占有空间的内含物即是家具、灯具、设备。
对于灯具、空调设备、卫生洁具等,除了有本身的尺寸以及使用、安置时必须的空间范围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设备、设施,由于在建筑物的土建设计与施工时,对管网布线等都已有一整体布置,室内设计时应尽可能在它们的接口处予以连接、协调。诚然,对于出风口、灯具位置等从室内使用合理和造型等要求,适当在接口上作些调整也是允许的。
三、室内空间的结构构成、构件尺寸,设施管线等的尺寸和制约条件,室内空间的结构体系、柱网的开间间距、楼面的板厚梁高、风管的断面尺寸以及水电管线的走向和铺设要求等,都是组织室内空间时必须考虑的。有些设施内容,如风管的断面尺寸,水管的走向等,在与有关工种的协调下可作调整,但仍然是必要的依据条件和制约因素。例如集中空调的风管通常在板底下设置,计算机房的各种电缆管线常铺设在架空地板内,室内空间的竖向尺寸,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四、符合设计环境要求、可供选用的装饰材料和可行的施工工艺由设计设想变成现实,必须动用可供选用的地面、墙面、顶棚等各个界面的装饰材料,采用现实可行的施工工艺,这些依据条件必须在设计开始时就考虑到,以保证设计图的实施。
五、业已确定的投资限额和建设标准,以及设计任务要求的工程施工期限具体而又明确的经济和时间概念,是一切现代设计工程的重要前提。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样一个旅馆的大堂,相对而言,不同方案的土建单方造价比较接近,而不同建设标准的室内装修,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十多倍。例如一般社会旅馆大堂的室内装修费用单方造价1000 元左右足够,而五星级旅馆大堂的单方造价可以高达8000~10000元。可见对室内设计来说,投资限额与建设标准是室内设计必要的依据因素。同时,不同的工程施工期限,将导致室内设计中不同的装饰材料安装工艺以及界面设计处理手法。正如第二章第三节有关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中已经明确,在工程设计时,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有关的规范和定额标准,也都是室内设计的依据文件。此外,原有建筑物的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总体构思也是室内设计时重要的设计依据因素。
室内设计的要求
室内设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各项:
1、具有使用合理的室内空间组织和平面布局,提供符合使用要求的室内声、光、热效应,以满足室内环境物质功能的需要;
2、具有造型优美的空间构成和界面处理,宜人的光、色和材质配置,符合建筑物性格的环境气氛,以满足室内环境精神功能的需要;
3、采用合理的装修构造和技术措施,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符合安全疏散、防火、卫生等设计规范,遵守与设计任务相适应的有关定额标准;
5、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虑具有适应调整室内功能、更新装饰材料和设备的可能性;
6、联系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室内环境的节能、节材、防止污染,并注意充分利用和节省室内空间。从上述室内设计的依据条件和设计要求的内容来看,相应地也对室内设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素养提出要求,或者说,应该按下述各项要求的方向,去努力提高自己。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方面:
1、建筑单位设计和环境总体设计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建筑单体功能分析、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形体设计的必要知识,具有对总体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理解和素养;
4.《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篇四
由于对设计类的知识了解的不多,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图形设计》这本教程,其中,对图形的构形方式这一章印象深刻。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讲述了关于图形的作用特点和视觉传播的手段。图形的特点在于它比文字传播更迅速、直观、感性,它是人类探索视觉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智慧体现和结晶。而人类可以说是一种依靠信息生存的动物,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单独依靠文字来传播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图画语言来传递信息比通过任何字母或者数字的组合来进行交流都更直接、更便捷,这是有原因的,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图画的方式来进行的。仔细思考,的确如此:图形不受语言差异的限制,它有视觉的共通性。从下学期开始,就将踏入设计领域的学习了,而在设计领域,图形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图形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设计师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功。所以我决心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开始阶段就认识图形的重要意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不断的设计时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家。
读到这里,我越发的认识到艺术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不得不承认,对半路出家的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这些在“努力”面前都不算什么,只要有心学习就能够完成。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图形的概念和特性,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这些概念类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图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智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中。狭义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在平面设计中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而对视觉元素进行的组织和创造。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知道,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它不同于图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且图形创作的目的是传达或者记录信息和思想。书中列举了图形的十种特性,包括多义性、叙事性、空间性、文化性、审美性、传承性、复制性、独特性、象征性、概括性。
1、图形的多义性:很多图形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种解读,图形的这种特点在我看来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可能传递出更多的含义,可以丰富一个图形所具有的信息量;弊在于,如果处理不当,图形会引起歧义,这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2、图形的叙事性:图形是静止的,却能讲述连续的故事。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回讲故事的图形广告,这些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仅仅是一幅图画就能让观者联想到里面发生的内容,这就是叙事性的体现。
3、图形的空间性:在二维的空间中能够去表现出三维空间,比如仅仅用线条就能表现出立方体,在图画中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一样能表达出三维空间。
4、图形的文化性:每一种文明的独特视觉文化都能以各种图形形象和图形语言表现出来,不仅传统文化在图形中有明显的反映,现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也在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5、图形的审美性:图形的功能已不只是实用,而且还能满足审美需求,图形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视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6、图形的传承性:图形语言如同我们所讲的语言一样,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图形语言同样不是无根之木。
7、图形的复制性:一个图形形象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各类媒体上并能够大量复制,这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图形的这一特性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
8、图形的独特性:在设计中,图形的独特性是树立自我形象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关键。比如标志的设计,期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众不同。
9、图形中的象征性:图形 1
中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需要学习才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图形往往就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含义。
10、图形的概括性:图形是人类在视觉形象上对世界的总结和想象。奥运会的单项体育图标虽然造型简洁,但都能准确的表现各运动项目,是典型的简化的图形。纵观这些特性,对于以后的设计给我们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没有这样的理论,可能很难让图形表达出我们的本意。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如何创作图形,用什么思路,有什么技巧。如何能让我们创造出的事物吸引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图形来说,与众不同的形态和不同寻常的联系能让观者更加注意。在创作图形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这两点。关于图形的创作方法,书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配以图示,每一小节后都有针对性的创作练习,很适合入门者学习。
1、联想:图形上的联想多具有形态或者是逻辑上的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从形到形的联想、从意到形的联想、从意到意再到形的联想以及从意和形的融合再到形的联想。
2、综合:我们身边的事物总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我们有时是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是创造性的改变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原本互不相干的事物综合在一起,这也是创造。综合的思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和形的综合,一种是形和意的综合。在图形的表达上,要注意运用好图形语言,如幽默、夸张、比喻、时空错位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讲的是图形的构形方式,我认为这一内容对以后在图形的版式安排,艺术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图形的构型方式多种多样,完全掌握需要花一番功夫。
一、字图共形
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图形的设计是与文字紧密结合的,这种字图同构可以有效地增加图形的信息量,使信息传达得更为准确。这种同构的形式上通常可以分为:
1、图形组成文字
2、文字局部变异为图形
3、图形部分变为文字
4、文字组成图形
5、文字与文字相结合。字图共形的关键就体现在“共形”上,形的结合要巧妙自然才成为融合。结合的店往往也正是信息传达的要点。
二、共用形
共用形是指几个图形之间存在形态共用的关系,这种共用可能是局部的,也能是整体上的。
三、转换材质
图形的视觉要素除了外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质。材质包含着图形的重要属性和特征,材质的转换能改变和丰富图形的含义和视觉效果。
四、简化
简化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简化,简化是对食物秩序的把握。通过简化的手法,往往更增加图形语言的魅力。恰当的简化是图形智慧的体现,简化不是简单,省略多余的东西可以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
五、矛盾空间
在第一章中,我了解到平面图形也能体现出三维属性,矛盾空间正是在二维图形中表现出的一种三维空间,只是这种空间关系存在着谬误,是不能实现的、自相矛盾的。矛盾空间图形利用了人们解读图形中三维空间的视觉方式,将表现空间的图形在二维空间中共用,从而产生矛盾。
六、悖理图形
图形信息的禅打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符合人们的视觉心理,从这点来说是讲理的。但违反逻辑和规律、不讲道理的做法在图形设计中不仅不是错误,往往还是图形的魅力所在。所谓悖理图形就是指图形锁表达的事物处于明显违背常理的状态,所说的常理可能是物理定律、逻辑关系或是自然规律。
七、同构图形
在图形的世界中,设计师是创造一切的上帝。根据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事物重新构成在一起,创造一个崭新的形象。不过,这种同构应当符合表达的需要,还要在进行同构的图形之间找到同构的店,这个店可以把不同的事物链接成一个自然的整体。这个点很多时候是利用形的相近性来实现的。同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将多个概念融合到一个形体中去表达,丰富了单个图形的信息传达能力。
八、置换图形
图形构形方式中的置换是指将某物体的局部替换为其他物体的手法。这种手法类似于“偷梁换柱”,其重点就在于“换”。该手法和同构有很多相同之处,有很多图形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手法。置换的特点在于图形创作时的出发点就在于改换。这种改换往往都是局部的。在采用置换手法时,也应考虑形的相近性,以达到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境界。
九、想象图形
想象图形是指设计出的图形在理解过程中需要观者的想象。在观察一个图形时人们的大脑会将画面的各部分联系起来看,在联系的过程中大脑会积极寻找其中可能潜藏的含义,形体和色块由于这种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
十、变异图形
变异的手法在平面构成中也有,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陌生的。图形中的变异是指在相同的群体中其中一小部分发生改变,而改变的部分往往是视觉的焦点,也是图形创意的中心。使用变异手法需要注意变异必须发生在很多相同的事物中,只有其余部分保持一致才能突显变化的部分,变异的部分和其余部分通常有很强的联系。
十一、关联图形
关联手法指的是通过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完成信息传达的方法。采用关联手法设计的图形中单独一个形体无法正确传递信息,画面中所有物体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成传达的过程。采用关联手法的图形之间通常有紧密的联系,如形的互补或形的相似。
十二、拟形图形
拟形是指用一种事物去模拟其他事物的方法。一方是用于模拟的事物,一方是被模拟的事物,两方的概念通过拟形的方法融为一体。
十三、异影图形
异影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的投影来完成图形创意的方法。异影图形中的影通常都是信息传达的关键点。
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感受到图形设计既有理性的知识系统也有感性的切身体会,对于图形的感性认识要通过训练来逐步形成。图形语言的能力也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提升。而设计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形语言能力。
第四章的标题是图形与空间,图形在我们头脑中是二维的,然而我们却是在三维的真实空间中将图形实现出来。图形实际也是空间中的视觉语言。图形在空间中有很多神奇的作为,在实际的设计中自然也会大量采用。很多图形作品考虑
到了观者的参与过程,将这一过程用于信息的表达。
5.室内设计概论读书笔记 篇五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定义。室内设计已逐渐成为完善整体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使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它受建筑设计制约较大,是对建筑设计的继续、深化、发展以及修改和创新,它综合考虑功能、形式、材料、设备、技术、造价等多种因素,注重视觉环境、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技术构造和文化内涵的的营造,是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一门学科。
室内空间设计是人类历史发展出来的,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的紧密结合,为提高人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协调社会活动与发展文化,并提高建成环境品质的综合设计行为。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装潢设计、装修设计的不同。具体从以下方面理解:(1)室内空间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2)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的二次设计。(3)室内装饰、室内装潢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意识的角度来探讨、研究并解决问题。而室内装修则突出工程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是指对建筑工程完成之后,进行的各个界面、构建等的建筑工程。(4)室内空间设计既与人们所认同的建筑设计体系相区别,还与大众认可装饰、装潢、装修等概念对空间所坐的工作与设计改造不同。
第二节. 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知识。
室内设计相关知识中,室内材料学、室内声学、室内色彩学和光与环境属于室内物理性学科的一部分。同时,建筑与室内结构学、环境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室内设计专业不能了解的室内设计相关知识。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1)现有的条件与考查。(2)方案的概念与形成。(3)方案的明确与深化。(4)方
案的全面深化。(5)设计的确认与实施。
第二章. 室内设计的发展史。
第三章. 室内空间设计。
第一节. 室内空间的概念及标准。
一实用是指满足使用功能,即创造出是生活更加便利的环境。经济是指在选择和实用材料时,设计方案应自然,经济,仅靠高档和昂贵的材料并不能形成好的空间设计,要根据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尽量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空间效益。美观是要求空间要
满足一定的精神和审美要求,利用空间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是我们的眼睛以及感觉器官获得审美上的享受。独特是指根据人的个性化要求,利用空间形态对人的心理反馈作用强调某种现象,向空间的使用者和体验者传达某种信息,使空间具有深刻的形式内涵。
二室内空间以建筑
三室内空间与人的感受
(一)空间的属性
1.开敞与封闭
2.动态与静态
3.公公与私密
(二)空间形式个性化
1.结构空间
2.交错空间
3.隐喻空间
4.迷幻空间
第二节室内空间的设计基础
一.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
室内空间设计的元素可归结为抽象的点、线、面、体、光、色、质等。
二.室内空间的形式法则
(一)尺度
尺度与比例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都用于表示物体的尺寸或形状。比例是物体本身的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或一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学关系;而是尺寸是某物比照参考标准或其他物体时大小的相对关系。
(二)平衡
平衡分为轴对称平衡、中心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三种类型
(三)韵律
韵律是表达动态的重要手段
(四)强调
为突出空间的主题或中心,必须强调其中的关键部分,也成重点表现。没有重点的空间单调、呆板而且乏味,但重点过多则容易难辨主次、喧宾夺主。
(五)统一与变化
第三节室内空间的组织
一室内空间的限定
(一)水平限定
(二)垂直限定
二室内空间的组合(一)室内空间的组合关系
1.包容实空间2.穿插式空间3.邻接式空间4.由过渡空间连接的空间
(二)空间的组合方式
1.集中式组合集中式组合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的构图。集中式组合的形式相对紧凑,具有相对规整的几何图形,在一个限定范围和空间容积中,作为实体形式。
2.放射式组合放射式组合是一个外向型平面,向外伸展到周围环境中。中心空间通常也是规整的。
3.链式组合链式组合的特征是“长”,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同时意味着运动、延伸和增长。
4.组团式组合一些具有类似的功能,功能、形状、朝向等共同的视觉特征空间,通过紧密连接使各个空间之间互相联系,形成团装组合。因此灵活多变,增加和变换某个局部不会影响其组合特点。
5.网格式组合三.空间的序列
第四节室内空间的规划设计
一. 空间规划过程
6.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六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7.毕业设计读书笔记格式 篇七
毕业设计的格式是怎么样的?大家知道吗?我们看看下面的相关资料,大家了解一下吧!
毕业设计读书笔记格式
一、毕业设计论文纸型及页边距
⑴ 毕业设计论文纸型
毕业设计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 mm,地脚(下)25 mm,订口(左)30 mm,翻口(右)25 mm。
⑵ 论文页码添加在每页中间
⑶ 签名
毕业设计论文凡涉及签名处,均需本人书写签名;教师评语也需钢笔书写。
二、论文首页格式
毕业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三、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
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毕业论文摘要是毕业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 ~ 5个。
⑴ 摘 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⑵ 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左对齐)
(空一行)
⑶ 关键词:词1、词2
四、目录
图×-× 论文目录示例
论文各章节的二级目录,其中:
“一级标题”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1.5倍行距
“二级标题”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字 ,内缩两个字符,1.5倍行距
五、引言(或序言)(宋体小四号字):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六、正文(毕业论文的主体)
⑴ 正文书写规范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一级大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字加粗,正文统一用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20磅。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2万字之间,原则上不突破3万字。
⑵ 正文序号规范
正文二级标题之后,标题序号从大到小的顺序为“1.”、“⑴” “①”;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⑶ 正文插图和表规范
① 论文中需要的插图居中,按章顺序编号,图标题用宋体五号字,置于图下方。 ② 若插图是屏幕截图,需适当缩放。
③ 表序号及表名用宋体五号字,置于表的上方,
⑷ 论文引注规范
毕业论文内容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注明出处(引注),涉及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七、参考文献
按毕业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⑴ 文献出自期刊文章格式
[编号].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⑵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
8.读书笔记标志创意设计(模版) 篇八
第三章标志设计的原则
象征性识别性审美性时代性适用性
第四章标志设计的创意思维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4、顿悟——直觉与灵感
A展开联想和想象B移植法(结构、内容材质)C元素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D组合法(主体添加、异类组合、重组组合)E头脑风暴法
第六章标志设计的造型表现技法
一、基本型的重复构成形式
二、渐变构成形式
三、变异构成形式
四、对比构成形式
五、图底互映构成形式
六、立体表现形式
七、以传统图形元素展开设计的表现形式
八、电脑特效的表现形式
九、标志外形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 标志设计的色彩运用
一、标志色彩运用分析
1、红色:红色具有稳定、厚实、强烈、鲜艳、富含活力等特征。在我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热情、幸福、革命的象征,深受光大群众喜爱。红色除了单色使用外,也可与蓝色,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灰色等搭配,效果都是很鲜明的2、蓝色:蓝色具有理性、平静、朴素、宽阔、深邃、悠久、庄严等特征,常常给人以智慧、科技、天空、大海、寒冷等联想。蓝色也常用以表现与科技、水相关的信息,常用的有一下几种形式:单色、反白或与橙、灰、吕、红等色彩搭配使用。
3、橙色:橙色对视觉是刺激度没有红色强,它是处于红和黄两原色之间的中间色,既有红色的积极性有有黄色的明亮活泼感。在标志设计中,橙色多用以传达火焰、华丽、实物。温馨、可爱、甜美、秋天等想过信息。此外,橙色与红色、蓝色、绿色、黑色想搭配,可增强色相对比效果,给人以脱颖而出的感觉。
二、标志的色彩运用形式
标志的色彩运用有单身、类似色、对比色、调和色、渐变色等形式。
1、单色形式
单色形式是指仅以以后总色相作为标志的色彩语言表达形式好单色反白形式。在可视面积小的标志中,单身具有色调统一、易识别等特征,如红、蓝、黄、吕、橙等色相,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选择单色时要依据主题内容和标志图形的造型而定,简洁、符号性强的造型较适合用单色,而造型相对复杂的图形不适合用单色。
2、类似色形式
类似色形式是指用色相环相邻的两色或三色进行组合搭配的色彩形式。由于色相相近,色差微弱,股既有单身的整体统一感,又有相对微妙的色差变化。其色彩对比主要通过明度来表现,如橙与黄橙,蓝与蓝紫、黄与黄绿、红与红紫等色彩来搭配。
3、对比色形式
对比色是指两种可以明显区分的色彩,包括不同的色相对比、明度。如色相比和纯度对比等,其效果强烈、鲜明,具有明快、饱满、活跃、令人兴奋的特点。对比色是标志设计中极为有效的色彩表现形式,相对于单色和类似色来说,色彩统一性较弱,不易形成主色调。但由于色彩间的差异较大,视觉冲击力较强,往往能有效的吸引受众的视线,便于对信息的传达。如色相对比中的红和黄、黄和蓝、蓝和绿的对比,补色中的蓝和橙、红和绿、黄和紫的对比,纯度对比中的红和黑、橙和深蓝、黄和深灰,明度对比中的黄和深蓝、黑和黄、彩色和黑白灰的对比
4、调和色形式
调和色形式是指把两个以上的色彩协调的组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使人视觉和心理感觉愉悦的色彩搭配效果,色彩的调和包括明度、色相、纯度、面积的调和。其特征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使标志中个色彩之间的关系显得柔和、雅致,形成共同的色调,给人以协调、优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5、渐变色形式
明度渐变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色彩深浅、明暗的逐层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光感、空间感。丰富而细腻的色彩明度变化层次,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秩序美感。
色相渐变是指有一个色相到里一个或多个色相的逐渐变化的过程。通过色相之间的推移,增强画面的色彩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序的色相递增或递减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到色相的丰富多彩。在标志设计中,色相渐变的形式多用以表象主题的丰富性,如绘画彩笔类、油漆类企业或产品标志,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标志类。
9.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九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10.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十
地理组闻亚权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与此相应,教育技术和理念更新也很快,我有一点深刻的感触:现在看一些教学论文,里面的很多名词和专业词汇都很陌生,因此暑假里买了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希望能够对目前教学科研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精华,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新发展及其学科应用》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研究的成果,其作者大多是国际上在教育技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译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与教的变革”,主要体现学与教革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情境;第二部分是“学与教的原理”,试图从一般原理上勾勒学与教的重要规律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学与教的策略”,主要关注一般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合理运用;第四部分是“学与教的设计”,既有总体设计的介绍,也有依据问题类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译文大多简要介绍了作些还配有译编评论。每篇译文注明资料来源,但考虑到篇幅限制,对原文的参考文献作了删节。
因为我的初衷是了解当今教学科研的潮流和大方向,我有选择地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学与教的变革。第一篇文章《信息社会的基本知识素养》就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作者从人类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的论述开始,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必须改变,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学校、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或传递者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作为“知识里手”传递信息的日子,抑或由教科书“一锤定音”的日子都已经屈指可数了。“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将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他不应该过分强调事实和信息,而要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滤筛噪音、分析数据,达到帮助他们掌握概念或综合信息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并不陌生,但感觉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侧重点还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对过程的重视虽然在逐渐加强,但还是缺乏科学的、详尽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路线,学生到学校学习是“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学习注重的是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于中间过程无人关心,学习只是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录取筛选的工具。
今年开始,浙江省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我们地理课也采用了湘教版的新版教材。一年下
来,总体感觉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面上的支持,同时具体课程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应该说在某些方面,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们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题和阅读题,其中活动题的设置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它改变了老教材把知识只作为一种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相交之下新教材注重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这个教学环节。
再回到丹尼尔的论文,作者用信息处理的观点阐述了教学,在这里我用一个金字塔模型来直观地再现作者的观点:
智慧评价(判断赋值)综合(形成概念)信息 数据分析(筛选意义)
11.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十一
——泸州十八中
程瑀
笔记1: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四步走: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
1、从挂图、插图、声象等素材中发现问题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3、从各种俗语中发现问题
4、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5、从自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层次
1、以“问题化”的陈述方式提问
2、提出可以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问题”
(二)“问题提出”的一般方法
1、因果法:观察到一个物理现象时,就要开动脑筋问一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类比法: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说法和理论;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
3、验证法:对推理得出的结论,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吗?反之,实验中发现的规律、现象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解释吗?
4、扩大法:从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更大范围或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怎样改动才可以应用到另外的情况?
5、极限法: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现象或成立的理论与规律,放到极端条件下还会出现或成立吗?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现实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上的事物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6、变化法:如果原因改变,结果会怎样?
7、转化法:物体的性质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吗?
8、逆反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正定理成立,逆定理也一定成立吗?
9、归纳法:有众多相似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点吗?它们遵循什么规律?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有:
1、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某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发现和提出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2、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学生筛选出普遍关注的,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
3、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流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笔记2: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也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一、猜想与假设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靠盲目的尝试,要根据已有的理论、自己的经验和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事实以及人类特有想象力、创造力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
3、方向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进行。
4、开放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假设。探究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要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开放性。
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猜想什么、二是怎样猜想、三是怎样将猜想转化为科学的假设。
1、让学生明确猜想和假设的方向
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
(1)利用经验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2)运用归纳法进行猜想
学生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
(3)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根据事物结构、性质、表现等方面的相似特点,进行自然的联想而引发的猜想。
在科学探究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溯因判断法、因果判断法、概括外推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3、让学生学习将猜想转化为假设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猜想都制定详细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就需要把猜想进一步加工转化为科学的假设。
(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猜想中提炼假设
(2)经过合理性分析,提出假设
总之,猜想与假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新课教学中尤其如此,我们只有重视这个环节,并精心设计这个环节,才算真正做到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更利于发挥物理课程的总体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笔记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
要完成好“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环节的教与学,应该明确:
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的一般的做法是:
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
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确定选择哪种方法
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构思操作步骤
二、制定计划侧重于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份完整的计划内容包括: 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情况的猜测、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材料和工具、研究的记录方式等。
三、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是:
1、尽量减小由于实验原理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
2、尽量减小由于测量仪器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3、尽量减小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影响。
四、选择实验器材
选择实验器材要考虑到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实验的误差、实验操作方便与否、实验器材的规格、探究器材的成本等因素。所以,在进行探究所需器材的准备时,可多提供一些与该探究无关或可以作为替代的器件,供学生自主选择。
五、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一个物理问题或物理规律时,往往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六、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就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总之,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一种创新活动,需要打开思路,安排合理步骤,才能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慢慢养成科学研究中很需要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搞好探究课的教学,教师应该将如何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指导学生展示、交流、调整和确定实验方案;如何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上。
笔记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进行实验”是收集证据的必要过程,“收集证据”是为进行科学分析提供基本依据。
一、进行实验
就是具体去实施所制定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即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应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进行实验的基本流程
2、明确进行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
3、实验仪器操作技能
操作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是利用实验装置实现实验方案的能力。其技能包括认识与调节仪器、手眼协调操作、一般故障的排除,操纵仪器进行实验探索等方面。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
(1)做好基本仪器的使用性实验
基本仪器的使用性实验是学生实验的基本类型之一。这类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会正确熟练地调整使用有关仪器仪表和量具,如刻度尺、天平、游标卡尺、弹簧测力计、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了解它们的名称、原理和构造,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和注意事项。通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 会调整仪器的零点或确定零点误差。能调整的一定要调整,不能调整的要对相对零点位置进行确定。
② 会选择恰当的量程。量程过小,则无法使用或损坏仪器,量程过大,则读数不准,测量误差大。选择量程的方法是,先估算被测对象的值,然后选择比该值稍大一些的量程,最后,在可能的范围内,把里程调整到最恰当处。
③ 要正确地操作仪器与读数。要结合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测量方法,弄清仪器的使用规则并正确读数。
(2)按实验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
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操作规程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① 检查和认识仪器。首先检查本次实验仪器(包括工具和其他器材)是否缺少,有无损坏,是否有自己尚不能熟练使用的仪器。如有仪器自己尚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则根据有关的资料,对该仪器的型号、原理、结构进行了解,对主要部位充分认识,继而掌握仪器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
② 装配仪器。无论是一台仪器各个部位的装配,还是多个仪器和器材的组合,都必须做到正确、合理和完善。
③ 预调仪器。仪器装好后,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预调。如仪器位置的调节,零点的调节或校正,仪表量程的选择,等等。
④ 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仪器本身的使用规则,二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不同的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不同的要求,但仪器本身的使用规则却很恒定。如不能用手拿法码(要用摄子夹取),不能用温度计作搅拌器,不得用手摸光学镜面,等等。数据的测量和记录要按照实验仪器的使用规则进行。测得的数据按实验前制定好的实验记录表格认真填好便可。
二、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课程标准》中所谈的收集证据,不仅是指从实验中收集和正确记录相关数据、发现相关实验现象,还包括从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信息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因此,对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路径和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实验过程来培养了。
但就“物理探究课”来说,收集证据主要是指在实验中采用正确的读数方法,认真读数、记数,获取真实数据,并科学地记录数据,包括科学地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笔记5: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分析与论证”,是指: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进行后续分析论证的基础。只有在确认设计合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实验目的,使分析论证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实验数据或现象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它们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物理探究课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
1、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决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数据。
2、尽可能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理现象,练习对实验数据采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描述。
3、学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4、从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归纳科学规律。
5、从物理条件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归纳科学规律。
6、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7、对探究结果进行解释。
8、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二、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
错误结论的出现是因为多种因素造成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前端因素和后端因素。前端因素包括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仪器的选择;后端因素包括实验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误差的对待和处理、学生已知结论对分析与论证的影响等等。
因此,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笔记6:评估能力的培养
“评估”能力是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之一。其能力要求有: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
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是指对探究的行为和所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这种愿望通常表现为对如下一些问题的思考:
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保持不变
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进行思考
对实验数据的数量级大小是否会观察
对实验数据的异常所持的态度
二、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比如:探究结果与探究者原有的知识是否矛盾;探究结果与日常的经验、现象是否冲突;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等等。
三、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通过对探究活动的评估,可以改进探究方案。但这一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递进的关系: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笔记7: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就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所探究问题的交流,并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氛围和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合作群体中讨论与交流,有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这些都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组成合作群体与实施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这就从社会维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在探究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与合作范围
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左右之间进行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这样的训练反复多次后再扩大到小组。当学生已经适应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班级或更大范围内参与和展开合作与交流活动。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在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巡视,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大胆、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发言,从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补充、赞赏、分享、互助等。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获取他人之长,从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还应引导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探究课题中扮演探究群体中不同的角色,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体验合作探究后收获成果的快乐。
笔记8:总体感知《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通过阅读《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在物理学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 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12.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十二
一、中道伦理思想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体系构建于他的幸福论与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 他崇尚适度反对极端, 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 善即是有用, 物的有用之处便是它的善, 而对于人来说善便是使人更具价值的属性。人生的目的是幸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践活动” (1) 这样看来美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 是目的也是手段。
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后者。道德德性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组成的理论之上。人的灵魂状态有三种:感情、本能和品质。感情和本能都与德性无关, 德性必定是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德性都使拥有这种德性的事物表现出好的状态, 又使它完满的完成其功能。以此类推, 人的德性就是即使人表现善的状态, 又使人可以成功完成实践行为的品性。这样便是中庸之道, 道德德性与感情和实践有关, 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的差别。这就需要人们利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感情, 来避免过度和不及, 以便始终保持适度原则。“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 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一个与毕达哥拉斯派相同的结论——“善是一, 恶则是多” (2) 来说明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 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
二、中道伦理思想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方法论视野范围内可以说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中道原则, 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应然性的要求。为了让我们更加详尽地明白和理解中道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中道原则特征进行了论述。
1. 中道原则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统一之上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智部分组成, 也由感性部分组成。而灵魂是一个整体, 灵魂的活动也就是包括灵魂所有部分的活动。在人的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被理智和非理智因素所影响。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 存在于相对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是由逻各斯规定的, 就是说, 是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确定的。” (3) 这样看来, 不及和过度都是源于没有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 都会导致伦理德性的毁灭。只有中道原则才会使理智与欲望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 才会遵循伦理德性的轨迹。由此, 中道原则体现着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
2. 中道原则体现的是感知与实践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一方面是原理, 而另一方面“德性是一种善, ”是“一种现实活动”。这就要求人们在体会和掌握中道原则的内涵之后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 在实践中贯彻中道思想。人只有通过实践德性行为, 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中道是一种现实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选择中道, 必须通过人们对理智、情感、意志的调和与控制来达到获得中道的目的。一味地只从理论上去理解, 是无法真正体味和感知中道精髓的。所以中道原则是通过感知和实践来践行的。
3, 中道原则包含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善是一, 恶是多”,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无论是事物的德性还是属人的德性, 中道都是唯一的, 而过度和不及则是多样。就像射箭, 射中靶心很难, 而偏离靶心却很容易。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到中道原则的原则性所在。另一方面, 在实践中道过程中主体对于“中间”的把握不同, 所引起外界对于其行为的评价和其行为导致的结果也不同。在适时适事的情况下能动的调节“中间”的标准, 是中道原则对人们在践行中提出的要求。这一方面体现了中道原则的灵活性和多元性。中道原则的原则性在灵活性之中, 且统摄灵活性;其灵活性包含有原则性, 体现原则性。因此, 中道原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中道原则的现代价值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目的论之上的, 是实践伦理学。更加讲求的是在实践中践行德性, 使之成为人的一种属性。这一特点使得他的思想和理论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是一种人们通过习惯养成可以达到的目标。
1.“中道”在道德修养上提供了一种可能, 指明了一个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逐渐呈现出过度的倾向。造成了社会风气的污浊, 形成短视发展模式。不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保持一种适度。中道诉诸于对人的一己私欲的节制和自我修养的提升, 促使人们心灵达到平和、和谐的境界。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从自身出发, 韬光养晦, 自我修炼道德素养, 以一种适度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为人处事。那社会的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反之则不然。
2.“中道”从相容的角度来审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尊重人性。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的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它不仅肯定了理性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也明确了情感的判断作用。道德应该是理与情的统一, 情感之中有理性, 理性之中包含着情感, 只有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共存才是中道的状态。这种思想理论对存在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进行了有力抨击, 从尊重人性的角度之上合理引导人们对道德的认知, 培养德性品性。
3.“中道”所体现出的美和善是当今社会人们任然在追求的目标。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一种“中间”状态, 这其中不仅包括的求真, 更是一种向善的期盼。准确地说中道, 不仅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 更加完成了行为主体善的实现。而这一实现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美的愉悦感受。“过度与不及都破坏完美, 唯有适度才保存完美”, 正是说明了中道中所包含的审美标准和意境。直到现在, 人们仍将这标准沿用至今。
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恢弘的中道思想史诗, 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我们有的不仅是对前人思想之广博深远的赞叹, 更有的是将其中的思想理论结合自身的反思。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真谛。直到今天, 亚氏的中道思想仍源源不断的带给我们启发, 让我们感受其中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天方林《伦理德性的核心原则》[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梁齐伟《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思想的解读》[J]理论探讨
13.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十三
有些东西,对于我这样自学的人来说,虽然也知道应用,可是总是一个经验使然,而对原理不甚了解。看过此书,算是对自己这许多年摸索的一个总结。
这本书不是为网页设计而做,而是针对平面设计,但是设计理念是相通的,基本知识是不会过时的。
在此我摘录出书中的要点,作为笔记,如果条件允许,还是买一本来看,书里的插图很值得一看。价钱也不算贵,原价39,人邮翻译出版。
以下是对基本设计原则的概述,每一个优秀的设计中都应用了这些设计原则,它们是互相关联的,只应用某一个原则的情况很少。
对比(Contrast)
在页面上增加对比能吸引人的眼球。
对比的基本思想是——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形状、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它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
要增加有意思的对比,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实现字体对比,不过不要忘记,还可以利用线、颜色、元素之间的间隔、材质等形成对比。
对比的根本目的有两方面,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无法分开。
一个目的是增强页面的效果,另一个目的是有助于信息的组织。
对比元素不能让读者很混淆,也不能错误地强调重点(即本不该是重点的元素)。
重复(Repetition)
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既能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例如,所有标题都设置为相同的大小和粗细。
重复的目的就是统一,并增强视觉效果,
重复有助于组织信息。这可以帮助读者浏览各个页面:它有利于将设计中单独的部分统一起来。即使在一个只有一页的文档中,重复元素也可以建立一种连续性,将文档“整个捆在一起”。
有时重复的项并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只是存在明确关联的紧密相关的对象。
重复还会为你的作品带来一种专业性和权威性。它会使读者感觉有人在负责,因为重复显然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
要避免太多地重复一个元素,重复太多会让人讨厌。要注意对比的价值。
对齐(Alignment)
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能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
如果页面上的一些项是对齐的,这会得到一个更内聚的单元。即使对齐的元素物理位置是彼此分离的,但在你眼里(以及在你的心里),它们之间也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它们连在一起。
在页面上放其他项时,一定要确保每一项都与页面上的其他项存在某种对齐。如果文本行水平摆放,则按其基线对齐。如果有多个单独的文本块,则对齐其左边界或右边界。如果有图片元素,将其边界与页面的其他边界对齐。
绝对不要在页面上任意摆放元素。
在设计中,统一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要让页面上的所有元素看上去统一、有联系而且彼此相关,需要在各个单独的元素之间存在某种视觉纽带。
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而且有条理。
要避免在页面上混合使用多种文本对齐方式。
亲密性(Proximity)
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它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亲密性的思想并不是说所有一切都要更靠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如果某些元素在理解上存在关联,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这些元素在视觉上也应当有关联。除此之外,其他孤立的元素或元素组则不应存在亲密性。位置是否靠近可以体现出元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要有意识地注意您是怎样阅读的,你的视线怎样移动;从哪里开始;沿着怎样的路径;到哪里结束;读完之后,接下来看哪里?整个过程应当是一个合理的过程,有确定的开始,而且要有确定的结束。
不要仅仅因为有空白就把元素放在角落或中央。
避免一个页面上有太多孤立的元素。
14.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篇十四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
15.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 篇十五
关键词:民主,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从Seymour Martin Lipset关于民主的社会经济先决条件的研究结论问世以来,很多社会学家对于民主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Lipset在Political Man中的理论认为,一个特定国家的民主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他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它就越容易保证民主。在一个对于欧国和拉美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财富、城市化和教育的合力对于保证民主有积极的作用。他总结到,在政治与经济诸方面的联系中,最广为认同的就是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
在Lipset的理论指引下,很多学者沿着类似的思路进行了研究。Bilson认为,在一个寻租社会里,政府会利用政治手段强制的将收入再分配到政治权利集团手中,于是就束缚了社会成员自由的取得社会地位和收入。而经济的发展可以活跃社会中各经济要素,从而抑制这个过程。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政治自由是正相关的。
相似的,Pennar等人认为经济发展到民主的过程是这样的,即经济发展使少数人先富起来,这种不平等使大部分穷人渴望平等,而只有通过民主才能达到这一点。先增加收入,再购买产品,再进行投资,然后接受更高的教育。而更高水平教育的民众会对政治和公民权利提出更高要求,于是民主产生。
最近,Burkhart和Lewis-Beck最近的研究,加上Londregan和Poole Feng进一步的实证分析,都认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的发展。Burkhart和Lewis-Beck的观点认为,我们不但可以说经济增长促进了民主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将导致民主的发展。
相反,Mancur Olson在一个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中谈到,是政治制度层面的因素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民主的制度比立志发展经济的专政政府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从现实来看,一些经济落后国家得益于一个强势的执政者优越的经济政策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往往不能持久。而那些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往往是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Olson将民主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归功于其对于产权的保护。因为保障民主和保证公民个人权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完全相同的。
在对待政权形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Sirowy Inkeles认为民主的进步和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的施展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Feng指出,政治经济自由促进了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市场竞争,这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Leblang认为民主间接的帮助经济增长是因为保证了更高水平的财产权利。私有产权为个人提供了生产和交换的动机。实证也证实了,保护产权的国家比不保护产权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民主社会比其他类型的国家更重视产权的保护。
因此,前人的研究没有提供一个权威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两者的因果关系始终不明确。但是,民主和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标,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民主更加进步,经济更加发展,所以确定民主与发展的因果关系在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基本框架和主要结论
(一)找到民主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根据对于民主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背景的分析,对于两者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动员①,而社会动员又会促进政治动员,最后政权制度变得民主。从逻辑上来讲这是由于,经济增长使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新观点,或者工业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这都促进了社会的向民主化的转型。与之相反,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一个国家越来越民主,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只有在民主社会里,老百姓才有自信认为他们积累的财富会被尊重,才会志立于创造和积累财富。还有一些学者并没有找到经济发展和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导致更高水平的民主,因为民主的实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个民主的政府自身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二)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民主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不言而喻。一方面,经济自发的按照自身规律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来运行;另一方面,民主会促进经济中各因素,包括厂商和消费者们,在长期的经济自由的前提下来运行。于是,找到理论依据来支持民主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和民主水平的因果关系,原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其原理十分简单,假设如果X导致Y那么X的变化一定优先于Y,除此之外,如果在模型中引入X的置后能比单独使用Y的置后更好的对Y进行预测,那么,X是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样本中,34%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民主水平的格兰杰原因;31%的国家民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9%的国家两者相互影响;25%的国家中两者没有表现出有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主要说明
相对于早期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主之间关系的研究,原文成果的进步意义在于:我们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案例中经济增长先于民主,这证实了Arat的发现,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民主水平的提高,在某一特定时段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民主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有趣的是,虽然和这个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论,Gonick和Rosh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
但是,原文研究发现与Burkhart和Lewis Beck的不同。使用一个面板数据集,Burkhart和Lewis Beck也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和混合时间序列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民主产生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民主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原文认为,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因果关系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研究中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源于其实验设计、数据集或者变量的量化上的区别。
(四)文章主要结论
总之,基于对于32个发展中国家民主与发展关系的分析,原文不能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主水平的因果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即将32个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与经济增长率用明确可测量的指标来表示后,通过对其进行格兰杰检验来疏理出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原文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引起民主和民主引起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三、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为了回答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问题,原文采用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人的研究中使用过的方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前人的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和多国数据。但是根据Jung和Marshall,一个横截面研究方法假定各个不同的国家是相同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纵向的模型设计对于我们观察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动态过程是有必要的。
其次,前人的大多数研究暗中假定要么民主早于经济发展要么经济发展早于民主,但是两个方向在理论上都是可能的。但是用格兰杰的方法没有这种假定。
再次,前的研究表明,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延时的关系。民主可能在一个国家经济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之后的若干年发生,或者经济繁荣可能在一国达到民主之后的若干年发生。但是,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这个关系。在这项研究中采用格兰杰方法将两个变量设定为内生的,可以考虑到一定时期内两个变量之间各种即期和延期的影响。因此,我们主要的贡献在于,基于之前研究的论据之上,关于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模型。
(二)不足之处
原文将民主细化为政治参与度、包含度、竞争性和民事自由等几个方面,再利用从1950年到1982年共三十二年中三十二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分析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文中没有详述民主四个方面是如何加权成为一个总的代表民主的变量的,那么可能作者对于这几方面在民主中所占的比例的判断不能非常客观。
二是,因为民主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三十二年的时间中,一段时间里是民主促进经济增长,在下一段时间就是经济增长促进民主,这就好像“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三十二年的时间里,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最后我们根据最后鸡和蛋的数量来判断到底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这不太符合逻辑。
三是,将民主包含四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间和效果可能不同,可能将一些民主和增长的相互作用相抵消了。也就是说,政治参与度促进经济增长时,竞争性也能会抑制经济增长,那么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就抵消了。而这三方面的因素可能都是影响原文最后无法获得一个明确的结论的原因。
四、方法启示和理论启示
首先,以后试图分析民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简单的将民主用可以测量的数据来表示。因为我们只想直接找到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追求几个复杂的和细微的区别而将民主分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目标。但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工作会给我们提供更为复杂的对于民主的量化要求。
其次,我们关于民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的研究发现基于将民主与经济发展简单的量化,这也表明了影响两者因果关系判断中其他可能因素的存在。这些其他可能因素包括对于发展时间的测量,地理物理学因素,比如,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比如鼓励出口和进口补贴,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冷战联合,国内的制度原因比如被统一的制度环境所孤立,政府稳定和世界系统中的地位。
这些可能的影响会单一的或联合的对于民主发展关系发生影响的观点是不太正确的。比如各国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达到不同的成果。在南韩和台湾鼓励出口的政策带来了它们显著的经济增长。那么,如果我们说,采用不同的发展计划可能影响他们各自经济增长前景和民主的话也是符合逻辑的。同样,一个国家坚定的参与美国冷战同盟并对于美国有着重要地缘政治价值的国家,相对于那些没有加入冷战联盟的国家,其面对的市场准入挑战是不同的。美国的盟友向美国出口产品时,常常享受特别的市场准入代遇。但是美国对其盟友的影响会对这些国家的民主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令人信服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懂得把握不同国家经济与民主的独特属性来具体分析其增长与民主的关系。我们之所以想找到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是想在了解民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机制之后,通过对民主和经济的变量进行一定的调节来让“鸡生出更多的蛋,蛋生出更多的鸡”,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进步。但是,对于民主制度的设计和促进经济增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对方,又是与具体的国家和该国政治经济的属性分不开的。可以理解为不同种类的鸡生蛋的速度,和蛋孵化出小鸡的速度不同。所以想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相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原文的结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可能正是这个问题研究的终点。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关于民主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机制等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经济政策,通过调节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民主的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Microeconomic Theory,Mas-Colell,Whinston, and Gree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A Causal Analysis Uk Heo,Alexander C.Ta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3,No.4(Jul.,2001),pp. 463-473
【计算机辅助设计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小学计算能力读书笔记11-29
计算机应用笔记06-20
计算机辅助设计讲稿11-19
计算机辅助08-10
计算机设计报告参考11-30
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学专业)07-31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心得体会08-02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06-24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08-03
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个人简历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