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好不好

2024-12-15

大学生村官好不好(精选12篇)

1.大学生村官好不好 篇一

大学入党好不好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入党好不好》的内容,具体内容:入党已经成为大学里的主流追求了,大学生入党好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范文一人活着总要有信仰,否则便如行尸走肉。我信仰中国共产党,早日加入...入党已经成为大学里的主流追求了,大学生入党好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范文一

人活着总要有信仰,否则便如行尸走肉。我信仰中国共产党,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的宿愿,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崇高的理想鼓起我坚定的信念,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心愿的理想境界。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事实明确告诉我们共产主义迟早要实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们的国家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意味着流血,牺牲;刘胡兰、江姐、董存瑞等多少英烈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和平年代,党员意味着奉献;孔繁森、任长霞、许振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是贯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87 年历程中,中国的发展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令世人所瞩目的。所有这一切,理所当然地归功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归功于在党领导下的为之奋斗的革命先烈、志士仁人,归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这是革命的主流,当然,我们党也出现了胡长青、成克杰个别的腐败分子,应当看到,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党也加大了自身建设力度,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我对我们党充满了信心。我赞成泰戈尔曾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太阳而怀疑天空的不晴朗。”

我周围有的党员在工作中时时处处起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力量叫鼓舞,有一种感动叫震撼,他们是我身边极其普通的一员,但他们又对社会有所担当,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信仰最朴素的一面,因为我们知道信仰离开了工作实践,只能是一种空谈。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将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念投入到工作实践中,才能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他们的鼓舞下,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实事雄辩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

产党就不会有今天逐步走上繁荣昌盛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国家美好的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跟党走,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哪?因此,早日加入共产党是我多年的宿愿,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愿望,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做好运政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依法行政、执法严明,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运管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平安交通、和谐运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我离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会加倍努力,不断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范文二

谈到为什么要入党,其中由两问题要明确:一是对党的认识问题,二是入党动机的问题。

入党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啊!许多人都曾有这样的感慨。可是,为什么觉得入党是神圣的?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七月成立至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第二件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件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大事现在继续在做。

在这 84 年中有艰辛坎坷,有血雨腥风,有挫折困惑,有胜利喜悦,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发扬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从建党初期的 50 多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 7000 万名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坚定不移的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所以从根本上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和正确的政党党,不愧为一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政党,不愧为一个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信服的政党,不愧为一个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政党,更不愧为一个能使当代青年追随的政党。

那么我们入党是为了什么呢?

工资比别人多吗?升职比别人快吗?工作比别人少干吗?或者说是可以拿来炫耀?当然都不是。

在我们中间存在着这样的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为了光荣入党。共产党员的称号的确是光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光荣与责任、与奉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是为了荣耀,为了脸面好看,而不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艰苦的工作,那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不相称的。二是为了捞取好处而入党。这样的动机与党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入党以后还可能担任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得到提拔、重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这种提拔、重用,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决不意味着党员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可以捞取私利。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三是为了随大溜而入党。这

些人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应当肯定,提出入党申请,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要求入党,应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只是为了入党而入党,那是不具备入党条件的。

对于要求入党的青年来说,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即共产主义的理想,要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意志,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青年朋友要提高对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自律意识,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着重强化四种意识:

一、强化政治意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以这些理论指导自己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自觉地批判、抵制其他错误理论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正是共产党员不断追求进步的写照。

二、强化先进意识。积极参加当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主动同周围的党员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工作和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才干和情操,使心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净化,在思想上日趋接近党员标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强化责任意识。要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加强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经常反省检查自己,为入党后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基础。

四、强化奉献意识。入党不是为享乐而来,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乐于奉献的勇气。以为单位、为集体、为人民群众奉献青春和热情为已任,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范文三

大一让人难忘的军训过后,我交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几轮的竞选,我成为班级第三批入党积极分子,迈上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第一步,开始进入党校接受党的培训。听曾经上过党课的同学说,老师对同学要求很严格,所以自己也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走入党课的教室。经历了第一节初级党课,我感觉老师在对我们要求严格的同时,讲课也是十分精彩的,可以说是精神及思想的升华。在 08年 10 月的中级党校阶段,主要是对党章内容的理解及深入,我了解了党的性质、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党的义务和权力等内容,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入党动机上存在着偏执,体会到了端正入党动机的必要性和入党动机不端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及时的端正自己的思想,争取在组织上入党前先争取在思想上入党。通过中级党课的考察后我在 09 年 3 月正式步入高级党课的学习,在高党的课堂上,我的思想有了新的进步,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入,也了解了新时期党员应改具备的素质。

我同时更加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积极与同学交流并在班级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自己虽然还不是党员,但在生活中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生工作中也注意积累了经验,并增强自身素质,培养了主动性和责任感,这对于自身协调能力和性格的培养有很大帮助。现在我已经步入大三,更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为以后树立长远的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很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在思想端正的前提下,更要学习尽心,行动尽责。我处于入党积极分子考查期,自身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努力、继续进步、继续成长。在建国 60 周年,建党 88 周年和百年校庆光辉历史的氛围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并永远忠于党和人民,请党组织继续批评指正。

范文四

从大的方面讲,正确的入党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理想社会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这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党员和要求入党同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如果动摇了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如果对这个现实目标不忠诚、不热忱,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纲领,就不是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要求入党的同志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毫不动摇。只要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名利得失看得就淡了,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第二,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准则。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古人说:“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党是由无数先进分子组成的,党的宗旨要靠党员去实现,党的事业要靠党员去奋斗,党的路线要靠党员带头去贯彻执行。所以,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同志,就必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一切困难和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第三,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党员提出的要求,要求入党的同志同样应按这个要求去做,首先要在思想上具备这种觉悟。我们加入党组织,不是为了图名声,更不是利用党员身份为自己谋利益,而是要为党多做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所以,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当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还:

2.大学生村官好不好 篇二

下面以我听过的我校一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地理公开课为例说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法, 通过表演“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导入新课;竞赛教学法, 根据学生好动又好胜的特点, 用游戏和比赛, 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法,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 授课教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学生参与面广、学习有深度、课堂氛围和谐、学习效果好、学生留恋度高, 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具体说来:

基点:学生参与的广度

这节地理课, 授课教师从学情出发, 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出发, 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演示大陆漂移这个动画片段,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高。

实录1: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 认识6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每位同学先自读, 然后, 同伴间展示。看哪位同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呢? (生合作完成。)

师:以小组为单位赛一赛。要求:每组必须回答由易到难3个问题, 而且一人只能回答一次。第1题1分, 第2题2分, 第3题3分。得分多者获胜, 请各小组准备。 (各小组“排兵布阵”, 忙得不亦乐乎。)

题目:1.到黑板前回答老师所指示的板块名称;2.该板块与相邻板块在做什么运动?3.这种运动将造成什么后果或现象?

这节课, 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问题, 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 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学生参与的活动表现为全员、适度、有效。因此, 一堂好课, 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主要有四看:一看参与的全员性。参与的人数要尽可能多, 而且学习水平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 并且要真参与、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 这也是在考察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二看参与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要具有多样性, 不能太单一;三看参与的适度性。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要恰当, 这需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安排适度的活动;四看参与的实效性。学生的参与要“投入”, 体现有效性, 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

着眼点:学生参与的深度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的生活, 国际与国内的时事, 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 如中国汶川、青海玉树、日本的地震形成, 让学生充分讨论, 给学生播放科教片“愤怒的地球”, 让学生理解地震的形成及造成的破坏, 让学生讨论如何防震, 如何与地球和平共处。

实录2:

师:现在请大家参看科教片“愤怒的地球”, 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科教片) 。

生:我感觉太可怕了, 火山的喷发又壮观又吓人。

师:所以火山地震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我们要注意观察, 及早发现地球的反常现象, 就会避免或减少伤害。我国近几年也发生过地震, 哪位同学知道?

生1:汶川, 青海玉树。

师:哦, 很好, 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都捐款了!

生2:地震危害这么大!这要是发生地震了, 可怎么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一下, 假如地震来了, 我们该怎么办?

各组讨论后, 分别由各小组长汇报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质疑, 可补充……

一堂好课, 不是工人生产部件的流水线, 而是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的新“产品”。这节课通过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知识, 在基本理解课本的基础上, 运用所学的板块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能把知识进一步深化, 学以致用, 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因此, 一堂好课不仅要看学生参与的广度, 更要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好课应该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问题的有效解决就是一堂好课, 有意义的课, 充实的课, 有深度的课, 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如果课堂教学一切按照预设“顺利”进行, 课堂平平淡淡, 学生知识掌握“雨过地皮湿”, 那就谈不上是什么好课了。

看点:课堂气氛的和谐度

好的课堂精神面貌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高效、务实的。这节课, 授课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表现欲, 身处其中都感到振奋、激昂、欢快、充实。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 争辩展示而不失礼节, 常有掌声、笑声传来, 但不影响课堂效果。

实录3:

师:同学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认为我们本地有没有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生3: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不是位于亚欧板块的边缘部分, 所以与较近的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作用较小, 板块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生4:我认为有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因为我听我爸爸讲过, 黑龙江省就有全国最年轻的火山世界公园———五大连池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说, 多学习掌握些防震知识对我们将来的生活也有好处嘛。 (鼓掌)

师:两位同学谈的有理有据, 表现都非常出色。我们就是要运用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试想, 我们中间胆子小的同学将来是否适宜去日本或印度尼西亚工作呀?

生5:我可不想去日本。听说日本经常发生地震, 太可怕了! (笑声一片)

一堂好课, 教师应该创造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有兴趣, 有动力, 学会、会学、乐学。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宽松”, 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师生、生生交流积极热烈, 达到合作、共建的目的。如果课堂死气沉沉, 缺少灵动、交融, 学生眼神呆若木鸡, 那么,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充满不和谐音符的课堂肯定不是好课。好的课堂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尊重, 关系融洽, 充满民主、欢愉、和谐的氛围。和谐的课堂, 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进行师生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平等愉快的合作, 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 使课堂充满着人性化的光辉。

关键点:课堂的效度

这节课,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显得那么投入, 那么有兴趣, 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有的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录4:

师:哪位同学能想办法演示板块间的两种运动形式?

生6:老师, 我用的是课本。

生7:老师, 我用一张白纸就可以。

生8:老师, 用我们的双手也可以的。

…………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固然很重要, 因为它较为直观地体现学生的达标情况。然而, 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目标, 而且是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的目标。一是课堂“问”效。一堂课结束后, 学习投入的学生占多少, 对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其中的各层次学生各占多少?如果学困生有效率低, 折射教师教学没有面向全体, 这就不是好课。二是课堂过程“问”效。学习过程之所以更加重要, 是因为方法的形成、兴趣的激发、思维习惯的培养等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 学习结果仅仅是对知识量或技能的积累的评估。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部分学生能灵活、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亮点:课后的留恋度

下课铃响了, 短暂的45分钟结束了, 授课教师宣布:“下课!”

可我还陶醉在这节课中, 不想马上离开。可是, 让我们意外而又感人的场面出现了:一些学生并没有听到老师宣布下课就马上离开教室, 而是向老师聚拢过去。我怀着好奇心, 走了过去, 发现学生正围着李老师问一些问题:“老师, 我们这里容易发生地震吗?”“老师, 岩浆活动在地壳以下多少公里处?”“‘百慕大三角’与地壳的运动有关吗?”等问题。老师看到学生问个没完没了, 微笑着说:“还是让课代表把你们的问题都汇总一起交上来, 同时你们课后要多查阅资料, 自己先找答案, 我也要回去好好研究一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 好吗?”

事实上, 学生心智和情感的发展, 似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测试出来, 唯一的方法是观察学生在课上及下课时的表现。这节地理课结束时, 学生都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 有的学生还小声说:“唉, 下节课还要盼到明天上!”“还有很多问题没问呢?”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精力集中、学习投入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他们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而感觉一堂课过得很快, 产生恋恋不舍, 流连忘返等情愫, 尤其是表现在下课铃声响的时候。而低效或无效的课堂, 学生往往会溜号、盼望早点下课, 当听到下课的铃声时, 仿佛是一种解脱, 急于走出教室或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3.小学生上网好不好作文 篇三

今天,我在作文班讨论了一个关于小学生上网好不好的问题。

我认为上网既有好处又有坏处。首先我说好处吧。好处是上网可以查一些平时在书上查不到的`课外知识;可以看一些新闻,关心一下国家大事;上网还可以与同学交流、沟通,不懂的问题可以上QQ请教老师;现在网络是人们写信最快的发送方法,缩短了人的距离;上网还可以观看许多课外书,比去书店便捷多了。

我认为上网的不好之处是让小学生容易沉迷游戏,整天一心想着玩游戏,无心学习,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记得学校给我们看过一次教育视频,说一个中学生玩《魔兽世界》的游戏,一回到家就躲在房间玩游戏,结果上课把老师看成妖怪,下课也把同学当成妖怪,回家时,用小刀把同学杀死在学校门口了;玩游戏也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还浪费时间,同学之间比较游戏的等级,还会用金钱去购买一些服装,道具等等,会让你的钱不翼而飞;一不小心就会沾上不良网页,影响到你的身心健康;如果长期接触暴力游戏,还会沾染暴力,动不动就出手打人……

4.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好不好 篇四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就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毕业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相关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如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主机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从事软件相关工作,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5.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篇五

大学生“村官”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事物, 有其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对于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 学者们主要把视角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锻炼、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并强调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如吕书良 (2008) 从解决“三农”问题角度阐述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认为要破解“三农”怪圈, 使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凹地, 亟须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平台。于是, 一场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1]。王天敏 (2007) 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计划, 探讨了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认为有关方面之所以要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 不单纯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向农村输入精英, 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精英流失、人才匮乏的问题[2]。但他认为不能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机械类比, 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 在时代背景上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无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诸多差别, 硬把二者相互类比, 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2]。张敏 (2008) 也从当前社会背景角度出发, 认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不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而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1) 新农村建设之初, 我国农村发展还相对缓慢, 农村人才结构失调, 需要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知识优势的人才。 (2)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拓宽就业途径、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有益尝试[3]。

胡跃高 (2008) 对大学生“村官”建设背景提出了再认识, 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某种意义上是在尝试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村级延伸。并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 (1) 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新生建设力量; (2) 农村干部队伍老化, 后备力量缺乏; (3) 社会就业压力大, 发展形势严峻; (4) 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4]。

段小力 (2008) 认为, 大学生村干部政策是国家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反哺农业提出的又一项伟大战略决策。他从公共选择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效应:相对偏低的农民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给过剩的矛盾;单向的人才流动导致农村衰败和空心村;农村干部在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目前不少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农村干部制度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5]。温铁军 (2009) 则认为, 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 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 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将会在中国长期存在, 化解“三农”困境也责无旁贷地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中之重”。正是由于政府对“三农”投入政策日益得到加强, 各地才有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客观需求和起码的资助条件[6]。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大部分学者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胡跃高 (2008) 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 部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4]。张瑶祥 (2007) 认为,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迫切需要的反映;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7]。冯建平 (2008) 也认为, 选聘大学生“村官”, 为拓宽党政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来源找到了新的途径, 蓄起了“源头活水”[8]。殷殷 (2008) 则专门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角度出发, 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9]。

吕书良 (2008) 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应: (1) 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 (2) 改善了村级班子治理水平; (3)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 促进了新型农民的培育[10]。但是, 他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认为从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一般”[10]。

马龙生 (2007) 则认为, 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 不应该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 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深入地看, 大学生“村官”就极有可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一历史任务的突破口[11]。鉴学伟等 (2006) 则从成本收益视角解读了大学生“村官”现象, 认为大学生是理性人, 对当“村官”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大学生群体在寻找工作时的行为必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即只有他认为未来的收益会大于至少等于成本时才会接受这一工作, 否则会继续寻找工作。既然出现了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现象, 就表明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去得到的收益会大于成本, 即给他带来正的效用[12]。但是他没有论证具体能带来多大的正效用。

同时, 也有人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提出一质疑。如党国英 (2005) 认为, 大学生毕业到农村去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要使一个大学生顺利毕业, 国家和大学生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成本, 既然农村的环境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那么大学生还是应该留在城市, 这样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13]。张鸣 (2008) 则认为, 既有的经验和逻辑表明, 大学生当“村官”这条路可能出现拥堵甚至消化不良。大学生就业, 严格来讲是社会和学校的事, 不是政府的事, 选派大学生村官, 其动机是好的, 但政府插手学生就业的硬措施, 也可能正面效果不佳, 而副作用倒不少[14]。龚明义 (2005) 也认为, 大学生当“空降村官”利少弊多:空降“村官”是将行政村作为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的缓冲地带, 将村级组织当成了一些人的“就业旅店”[15]。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 许多学者都通过实地调研,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给予许多正面的评价。其中, 以胡跃高等 (2008) 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的概括最有代表性。该课题组在深入全国9个省市区开展大量广泛调查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把大学生“村官”计划 (工程) 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发探索”和“全面试验”两个阶段, 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 (工程) 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总结: (1) 在“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 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 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 (2) 在“大学生村官看自己”的调查中, 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在“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的调查中, 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 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 带领大家一起致富[16]。而全国首届十佳村官周倍良 (2008) 也认为, 大学生作为知识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来到农村, 一方面在学习、吸收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过程中, 在社会的大海洋中, 完善、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 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文化优势, 结合农村的实际, 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许多可喜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他们越来越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成为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重要生力军[17]。

近年来, 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 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在政策的号召下, 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舍弃城市进入到农村。2006年至今, 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主要表现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选派机制、培训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一些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 比如, 河南省平顶山市和鹤壁市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10]。2008年, 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已经推广到全国, 成为国家行动, 发展为国家级工程建设 (十万人计划) 。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年开始,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18]。截至2008年10月底,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远远超出原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19]。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 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 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

总体上说,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政府的认识误区:盲目跟风, 脱离实际, 对政策的导向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虎头蛇尾、前紧后松, 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短期行为;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20];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 没有一个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21];政策缺乏连续性, 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21]; (2)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功利心态、投机心理, 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对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认识[20];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 使大学生“村官”难以长期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22];专业知识虽比较牢固, 但农村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农村工作经验不足, 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21]; (3) 高校方面的问题:高校缺少实施村官政策氛围;高校专业城市导向,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23]。有些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财政资源分布不均, 东西部村官政策冷热差异;外聘大学生在法律上不具村官资格[23]。

四、大学生“村官”的功能 (角色) 定位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功能 (角色) 定位, 许多学者均认为,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 非官非农, 角色尴尬。如郑明怀 (2008) 认为,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 “到农村就业的, 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 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 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也不是公务员, 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 但又不是村民, 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24]。同时, 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 遭遇法律瓶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选村官, 这本是村民自己的事, 这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这条规定就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换言之, 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不难看出, 作为一项新政策, 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 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24]。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 有悖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25]。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 导致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由于名不正言不顺, 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很多人将之作为跳板, 缺乏长远打算[25]。周倍良 (2008) 认为, 当前大部分省份对大学生职务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 (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 , 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 这种身份都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17]。大学生村干部现在的性质还属于聘任制, 现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给他们准确定位。如何能让他们长时间扎根于农村, 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五、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

伴随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快速普及, 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 将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如万银锋 (2007) 认为, 从理论推断、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但是, 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 实践中只能参考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 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26]。他认为, 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就必须在选拔机制、后续保障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26]。余思含、司乃捷 (2007) 结合海南省“大学生村官”选拔计划工作渐趋停滞的现状, 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长期性、连贯性应有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安置问题, 需要政府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 在有效的调查和总结后, 从村官的选拔、培训、与当地村干部衔接和村官安置等方面使制度健全起来[27]。

黄露 (2008) 认为, 为了鼓励大学生奔赴农村第一线做村官,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这一候鸟式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较之本土化的选拔机制, 其弊端在于: (1) 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 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 是否熟悉农村, 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 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 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 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 激励机制的短期化, 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 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同时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28]。为此, 他提出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以降低这一人才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其效能:一是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28]。

冯建平 (2008) 则认为, 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 让“村官”们来得有条件, 干得有舞台, 留得有希望, 走得有收获。一方面, 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完善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内的鼓励“村官”自主创业的机制和办法;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 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 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 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 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8]。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一些学者也通过个案研究, 针对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但是, 作为一项工程建设, 目前还较少涉及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构建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建设、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经费投入是如何分配的研究基本没有, 有关大学生“村官”培训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甚少, 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要:大学生“村官”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及学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并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6.大学生村官好不好 篇六

普通本科各专业:文史类4400元/生· 年,理工类5000元/生·年,艺术类8000元/生·年。其中,17个优质品牌专业的学费在此基础上上调10%,即:文史类4840元/生·年,理工类5500元/生·年,艺术类8800元/生·年。具体专业及学费标准详见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编印的《招生专业目录》。

其他专业:运动训练专业8000元/生·年;软件学院本科12000元/生·年;河南省少数民族预科生,第一年20000元/生,升入本科后按照豫发改收费〔2020〕456号文件执行。专升本各专业收费:按照普通本科相应专业标准收费。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法语专业15000元/生·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8000元/生·年;体育教育专业18000元/生·年;环境工程专业18000元/生·年。

7.读成都中医药大学好不好就业 篇七

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zsjy.cdutcm.edu.cn/news//2732.html

2021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1.48%,专科就业率为100%。

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就业率为89.55%,专科就业率为99.42%。

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3.89%,专科就业率为89.28%。

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5.28%,专科就业率为97.00%。

成都中医药大学什么档次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属于中等档次的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此外根据学校在全国的一个排名情况也能看出该校真正实力,以软科以及校友会版排名为例,我们来看看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多少:

8.着力“四优”培育大学生“村官” 篇八

一、制约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因素

1. 不够成熟的入伍动机使其安心历练难。

作为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初始定位应主要是“准村官”,远期的目标是促进村级班子的“升级换代”,而实际上较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定位是“准公务员”,视“村官”为“跳板”的不在少数,不够成熟的入伍动机难以使大学生“村官”们安心历练。

2. 不够成熟的客观条件使其安居乐业难。

据调查,大学生“村官”的锻炼任职村均为条件相对好的村,但毕竟是山区,条件有限,对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与期望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落差,再加上没有想象的那样很好地融入到村级决策管理之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文案、接待等事务性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一时没能找到“安居乐业”的感觉。

3. 不够成熟的成长经历使其顶岗主政难。

村级管理事务复杂多变,没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当家人”,农村主政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前至少经历了10多年的历练。若让一个只有一两年村级事务性经历的“准村官”进入村级班子参政甚至担任支部书记主政,村民的观念还一时难以跟上,若通过选举实现“主政”难度将会更大。

4. 不够成熟的政策体系使其有序流动难。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探索中的制度,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在留与流的问题上没有一套比较明确的保障措施,虽有“五条出路”可选,但都存在着未知因素,不少大学生“村官”是在观望中守望。

二、着力“四优”,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培育工程

1. 着力精选优质的培养苗子。

严格“准入”条件,对报考动机不够成熟的考生进行正确引导,从源头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进行把关。实际操作主要是实行“职位招考”,在学历、专业等方面进行规范,学历应达到全日制本科,专业要求应力求对口或相近,以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更快更好地成长成熟成才、发挥作用。同时还可采取一定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村官”队伍结构,如吸纳已进入实习阶段的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及早进入“村官”队伍进行挂职锻炼,构建高素质的基层后备干部队伍。

2. 着力构建优良的成才平台。

从优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党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扶贫联络点村、集镇社区、特色产业村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锻炼任职村,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构建优良的平台。如将柑橘专业的毕业生安排到柑橘专业村锻炼任职,就能很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进行技术指导,并有机会在柑橘产业领域拓出一条创业致富新路。同时,尽可能地创造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大学生“村官”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居乐业。

3. 着力提供优厚的政策保障。

流动与留任并重,制定优惠政策。在大学生“村官”流动方面已实行了“定向招考公务员”、建立创业基金等政策,但在留下大学生“村官”上,也可探索一些优惠措施。比如对大学生“村官”累积年限、获得的一定层次的奖励进行加分,使任期时间较长、工作表现突出者在考录“基层服务项目定向职位公务员”时具有优势,任村支书的大学生“村官”报考“村主干定向职位”公务员时,其“村官”年限视同“村主干”年限合并计算,任村支书达到一定年限的,可列为乡镇班子成员候选人,或拿出专项事业编制实行“公职化管理”或采取更优惠政策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等。采取措施促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成熟,对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实现村级班子“升级换代”意义重大深远。

4. 着力打造优秀的领跑团队。

9.新疆师范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篇九

新疆师范大学成立于1978年12月28日。其前身为19成立的.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1972年成立的新疆教师培训部。1993年,教育部授权该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授权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校总占地面积2864亩,分为温泉、昆仑、文光三个校区;有2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职工2303人,其中学校大学部有教职工1875人,有各级各类学生29214人,其中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6333人(本科15135人、专科2230人)、硕士研究生2834人(含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89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38人,博士研究生125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161人(均为函授和业余);预科生3275人(不包含本校预科生);留学生561人。

10.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 篇十

一、北京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

通过调研, 我们归纳出北京大学生“村官”普遍经历了憧憬兴奋期、失落迷茫期、积极调适期和融入适应期四个心理成长阶段。

1、憧憬兴奋期。

一般在刚上任一周至一个月内, 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 渴望用自己所学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挥洒汗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在这个时期, “村官”是充满信心与豪情的, 工作和生活上处于新鲜和熟悉阶段。

2、失落迷茫期。

往往在一个月以后的时间内, 大学生“村官”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 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 缺少思想交流的对象, 内心孤独而苦闷。在工作上, 有时无从下手, 有挫折与彷徨的体验。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当缺乏, 尤其是一些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年大学生, 缺乏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最基本认识和了解。从理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所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应,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打击。

3、积极调适期。

数月后至一年内许多大学生“村官”普遍进入积极调适期。这时他们已经熟悉了工作生活环境, 接纳现实并调整心态, 通过和村民聊天或者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为村里办电脑培训班、英语补习班等方式来融入村民生活, 融入工作环境, 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扩宽了工作路子。这个时期大学生“村官”的心态是比较平静、平和的, 工作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4、融入适应期。

一年以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心态进入了融入适应期。到了这一阶段, “村官”逐浙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 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与尊敬, 得到了同事领导的好评与重视, 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有些“村官”成为镇里、县里的笔杆子;有些“村官”完善和规范了村委会的工作制度, 或者为村里的经济发展谋求了新的渠道。这个时期“村官”的心情是积极愉悦的,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工作上积极进取, 富有创造性。

在座谈和访谈中, 我们发现,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体现是村里办公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调查表明, 北京大学生“村官”95.35%经常做整理文件和档案工作, 促进了农村办公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其次是为村里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协助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 创办企业及科教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 调查表明, 83.72%的大学生“村官”经常做此项工作和会议准备, 说明大学生“村官”已经融入新农村建设, 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北京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困惑

在北京大学生“村官”心理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村官”对未来发展感到迷惘。“村官”课题组对北京郊区的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调查表明, 占51.16%大学生“村官”忧虑最多的是合同期满后的去处, 即将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困扰多数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他们想报考国家公务员但成功率很低, 有三成以上的人想报考研究生, 但由于复习准备不足, 几乎是一种空想, 只有11.62%选择续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三年里, 荒废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考研的把握并不大, 报考国家公务员更是难上加难;到城区自主择业则缺少竞争优势, 大多数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村官”的出路。

调查还表明, 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农村工作需要的、对口的专业知识而导致心理不适。目前, 在北京市已经就任的大学生“村官”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其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突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等被选中作“村官”。这类“村官”到任后, 由于缺乏农村工作需要的、对口的专业知识,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使个人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 经常出现无所适从、被人冷落的感觉和心理。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 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 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努力工作、但不见成效、不被人认可的失落感和不适感、缺乏成就感,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困扰着大学生“村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一些大学生“村官”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能力弱的问题。

调查还表明, 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是生活单调, 缺乏娱乐和交流, 孤独感强烈的精神问题。此外, 有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想抱负得不到应用和发挥的原因分别是, “社会关系复杂”的占41.96%, “个人能力有限”占37.20%, “专业不对口、实用技术缺乏”的占37.21%, 迫切需要加强村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心理成长的建议

北京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已经三年了, 为了促进北京新一届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我们对大学生“村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有些“村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 知识丰富且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 是各级组织部门“百里挑一”选拔出来, 是帮助村上谋发展、攻难关的, 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难以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这是必须要纠正的错误心态。大学生“村官”有正确认识自己, 要有一个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即“我是社会主义建设千千万万接班人中的一员, 要力争NO.1!”

二是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调查发现, 有的大学生“村官”对精神生活有较高的心理需求和期望, 偏僻落后的农村卫生条件不佳、交通与通讯不便, 饮食、住房等物质条件不好, 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专业知识和理想抱负得不到应用和发挥、“社会关系复杂”等让他们难以接纳现实, 以致后悔自己当初选择当“村官”。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大大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 有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三是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和储备农村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调研发现, 农村工作中人际沟通、语言表达 (文字水平) 、组织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农村法律法规、商业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 “村官”应该尽早、尽快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并在实际中运用和检验, 不断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法。

11.吉林财经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篇十一

排名学校名称专业名称等级入选年份
1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国家级2019
2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国家级2019
3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2019
4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级2019
5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国家级2019
6吉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国家级2019
7吉林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国家级2020
8吉林财经大学税收学国家级2020
9吉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国家级2020
10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国家级2020
11吉林财经大学财政学省级2019
12吉林财经大学法学省级2019
13吉林财经大学日语省级2019
14吉林财经大学保险学省级2020
15吉林财经大学审计学省级2020
16吉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省级202

12.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 篇十二

大学生“村官”, 指的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选聘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已经当选村支书或村委主任的工作者”, 又称大学生村干部。“村官”之所以打上引号, 因为它是一个简称或通俗的叫法。

1995 年, 江苏省推出“雏鹰工程”人才培育计划, 13 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徐州市丰县农村担任基层干部, 拉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序幕。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 年开始, 用5 年时间选聘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截至2008 年10 月底,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远远超出原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 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 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 培养造就具有基层实践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战略决策。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以后, 大部分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 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有的利用计算机知识, 负责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 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有的结合所学专业, 在种植、养殖、果蔬栽培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 带领村民致富;有的依托党员服务中心、“老娘舅”工作室等, 为村民提供法律、心理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也有的运用所学知识, 参与村里的一些规划、管理和建设等, 为农村带去了新观念、新知识。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 年富力强, 思维活跃, 工作热情高, 自我价值体现的意愿较强, 有想干、愿干、干好的意愿。但由于他们初出校门、任职时间短, 对农村情况和政策法规不够熟悉, 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 缺乏处理农村日常问题的经验, 知识的结构性欠缺比较明显, 妨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大部分热情、开放, 因此他们可以在自己工作的村子里面更好更快地与人沟通。农村工作不同于政府大院, 它需要实实在在地与农民接触.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大学生村官个性独立、善于发现问题, 使得他们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个性, 并且有勇气用独到的眼光解决农村问题, 并带动农民跟上时代步伐, 发家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们往往发现, 有时他们提出的过于独特的解决方案, 要么不得人心, 无法实施, 要么实施后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些大学生过于狂傲不羁, 其特立独行的性格有时在农村工作中会举步维艰。而高校专业教育多以城市为导向,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 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农村实际问题。

2.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 对大学生村官理解不够, 不能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甚至持有排挤心理。加之农村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等矛盾和问题突出等等, 面对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很难适应, 无从着手应对, 甚至感到彷徨、迷惑或无助。这就会挫伤他们的激情和意志, 难以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有效开展工作, 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工作纪律性不稳定。 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同时, 还要考虑自己的生计以及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有的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这不为大过, 但有人则是顾得了这边, 却顾不了那边。大学生村官在村里面成了摆设, 村民们半年甚至一年见不到一次人。这样, 大学生村官本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满意自己的实际权力过小, 无法实施自己的想法, 因此工作中懒散, 自己却不以为然。

4.功利心态、投机心理。 个别人把到农村工作当作“短期行为”, 把当村官作为就业的权宜之计。有的只是看中其优惠政策, 把当村官作为今后谋求好工作的一个筹码、跳板, 是奔着“好处”去的。

5.缺乏组织管理经验。有的大学生村官独立性强, 在工作中逞一时之快, 先斩后奏, 导致工作陷入困境。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当地主要干部的助手, 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上下级权力观, 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 做到不越权、不干涉当地主要干部的工作, 严守自己的工作界限。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 必须向当地主要干部报告, 并提出相关意见。

三、建立基于360°绩效考评方法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至今尚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村官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 相关配套的跟踪和监督体制也仍在制定完善中, 使直接管理部门或具体管理者无法可依, 甚至有法不依, 对大学生村官没有形成外在压力。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分配、下放后, 就基本属于“自由状态”了, 有一些则被乡镇政府留下来担任党委秘书或行政秘书, 最终造成“干和不干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关键要解决好管理问题。要端正相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的态度, 提高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主要任务, 从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等有关制度规范, 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来衡量, 防止相同政绩而出现的褒贬不一。对遵守有关制度规范、纪律规定的情况要如实记录, 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 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及时给予奖励,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经严格考察确认后, 可予以辞退。

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考核评价体系, 应针对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现状,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分期评估, 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二是注重过程, 加强监督。既要重视对政绩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更要重视日常工作过程的监督, 对工作中的缺点或错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三是综合评价, 客观透明。

360°绩效考核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最初是英国军方的一种考核体系。近年来, 360°绩效考核方法开始风靡全球。它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以及被考核者本人分别担任考核者, 从多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考核, 再通过一定的反馈程序, 促进被考核者完善自己的工作行为并提高工作绩效。因此, 可借鉴360°绩效考核模式, 由上级党委、村级“两委”、当地群众共同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也就是说考评主体包括村“两委”、上级党委 (比如镇党委) 、 村官本人、村官所在村的群众等。村支部书记要做好平时督查, 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 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指导办公室。乡镇村官指导办公室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 对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每半年各镇、村要组织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 考评表格参见下表。

根据上述表格, 采用360°绩效考评方法, 评定出大学生村官的优劣等次, 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 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向上, 奋发工作。要公开考评结果, 建立业绩档案。要通过综合评价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对表现特别优秀的, 可根据工作需要优先提拔, 但一定要坚持按照“风清气正、确保质量、好中选优、公开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 严格程序, 严明纪律, 严格监督, 真正把热爱农村工作, 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好青年选拔进来、稳定下来、使用起来, 让他们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对那些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和不称职的, 或者只把岗位作为过渡、作为跳板, 不安心工作、挂名不办事、出勤不出力, 甚至只报到不见人的村官及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村官, 经组织考察确定后, 清退出村官队伍。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 定期进行月评、季评、半年考评, 填写大学生村官考评表, 最终按一定比例进行年终考评。考核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政府相关部门评分”按比例相结合的模式, 其中互评包括村民意见和其他村官意见。每年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并预留意见反馈时间, 考核机构组织人员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将最终结果记入管理档案。

4.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台账, 一人一档, 跟踪服务, 动态管理, 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考勤、奖惩情况, 定期分析他们在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跟踪不断线、管理不放松。坚持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改变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 实行定期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综合比较和全面衡量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 重点了解和掌握工作实绩, 注重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 把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以及奖惩结合起来, 激发其一心一意干事业、放心放手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建议采用基于360°绩效考评方法, 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 以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360°绩效考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胡跃高.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N].光明日报.2008-03-25.

[2]刘继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9 (1) :88-90.

[3]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2) :158-162.

[4]梁晓凤.对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管理观察, 2009 (3) :34-35.

[5]段爱勤.新农村视角下健全大学生村官运行机制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 (4) :39-41.

[6]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工程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25-26.

上一篇:小雪节气问候祝福语下一篇:2022保教保育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