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共7篇)(共7篇)
1.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一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云翳 巉岩 () 羞怯() 心魂惊骇() 休憩() 骄奢()枭鸟() 荫庇()
芳馨() 朔风()丛莽() 挟卷()
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有人说,冰心的生命, ,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4、下面是1976年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整顿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所说的一幕: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消除这个差别。”这句话居然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请你说说拿破仑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为什么能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
二、阅读理解。
(一)谈生命(节选)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1)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
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双何尝不美丽?
1、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①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①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心平气和:。
4、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5、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6、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
①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至少写出3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1)句的画线句子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8、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xkb1.com
9、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全文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双蕴含了深刻哲理。
10、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yì、chán、qiè、hài、qì、shē、xiāo、yìn、xīn、shuò、mǎng 、xié
2、(1)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2)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
(3)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标语与活动内容相符,并恰当地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即可)
3、像诗一样优美、清新
4、“消除这个差别”的意思是砍掉将军的头。围绕这个意思说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1、①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顺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前进。
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3、形容波浪平静(波平浪静),或指在生命行程中战胜艰难险阻后的那种愉悦从容的心态。
4、积极 奉献 坚强 自信 庄严 乐观
5、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6、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挑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7、C 8、D 9、B、C
10、实例:生命像一支铅笔,可以描画成功的足迹,也可能书写错误的答案。生命像一支交响乐,时而柔情无限,如皎洁月光;时而惊涛拍岸,震撼激荡,令人心惊胆寒。
2.《黄油烙饼》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二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子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喝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教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版,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歪脖柳树”,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它为线索来开展,“歪脖柳树”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E.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三)(14分)
7. (5分)A 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8. (4分)① “奶奶”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如为孙子做衣做鞋。②对亲人充满疼爱之情,如“奶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④坚韧(坚强)面对苦难生活,如拖着病体支撑家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两点并有分析得满分)
3.建筑美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三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得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嵋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C.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D.建筑服务于精神的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2.第二段中画有横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试题答案:
1.C(联系本句分析,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复句。)
2.D(这个句子的后面就是对“特定内容”的具体阐释,而D项正是对后面这几句的概括。)
4.莲叶郑谷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篇四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 、、、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4分)
2.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画面。(5分)
参考答案:
1.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
5.传统文化导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五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 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6.山丹题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六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7.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岁时节令——庙会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和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使节日的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6.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是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在此期间举行集市商贸活动。
B.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贸活动。
C.庙会是旧时由寺庙或附近地方作为举办方举行酌集市商贸活动。
D.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在寺庙里或寺庙附近举行的集市。
7.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古代中国人民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使了节日的丰富和发展。
D.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所以商品经济不很发达。
B.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推荐阅读:
20世纪我国暴雨和洪水极值的变化08-04
新世纪高一英语下 课文参考译文08-12
回望初三作文600字06-12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06-17
21世纪大学英语3答案10-17
七一节目《道路:回望1921》观后感06-29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