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2024-10-15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精选8篇)

1.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一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计算教学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计算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就是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到计算方法上,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用促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问题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些算式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学。在口算方法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口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口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算用结合,以用促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加强计算应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算用”结合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技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练习得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并收到扎实的效果。

2.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二

一、非负数到有理数

从小学里所学的数 (非负数) 到有理数是一次大的转折, 动摇了学生在小学建立的许多概念和经验, 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怀疑.由于负数的引入, 带来的绝对值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法则, 成了学生最易错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把有理数和小学里的算术数统一起来, 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零上5℃和零下5℃, 运进20吨和运出30吨的理解已很明确了, 这里除了用数字表示外还要用语言来区别相反意义.如何用一个数把它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若取一个量的基准为“0”, 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 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 用“+”表示正, “-”表示负.再如, 小学里学过的简易方程, 小学里就会求解, 但有办法求解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领会到还有算术数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引进新数, 从而让他们心理上认同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再结合实际, 多举具有相反数意义的事例, 帮助学生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2. 重新认识“0”

小学里, 0是最小的数, 0表示没有.这种认识学生已掌握得很牢固.要想改变学生对“0”的记忆已非常困难.“0℃不是没有温度”这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以此为基础得出0不是最小的有理数也不是表示没有, 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的教学中突出“0”的特殊性, 重视对非负数、非正数的理解, 以达到学生对“0”的重新认识.

3. 注意数形结合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是理解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关键.教学中要运用数轴, 让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具体的模型感知, 逐步抽象出来.在利用数轴得出有理数的运算规律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分两步:小学里学过算术数的运算, 加上符号法则.要特别注意先定结果的符号, 再定结果的绝对值.

二、数到字母

字母表示数是在小学数的概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抽象, 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字母是表示数的, 但又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 这正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字母表示数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间的关系, 是对具体数据的抽象和概括, 可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从小学里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如等.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降低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目的, 感知代数的本质.

2. 加深对字母的认识

首先弄清符号“-”的三种作用. (1) 表示运算符号, 如2-5; (2) 表示性质符号, 如-2; (3)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如- (-3) ;再弄清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 字母a可以是一个正数、负数, 也可以是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 -a的意义.

三、算术法到代数法

苏教版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为三部分.从问题到解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方程解应用题, 教材安排非常合理, 有效地分散了难点, 也有利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小学解应用题是把某知识量放在特殊位置, 设法通过该量求出未知量, 而中学则要求把未知量与已知量放在同等位置, 寻找各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通过方程求解.小学算术讲究逆推思维, 强调套类型.中学讲究顺向推展, 灵活运用.学生初学时, 习惯于小学算术的思维定势, 对代数法不适应, 简易方程的应用, 虽然在小学里也学过, 但相对而言, 是零散的、具体的, 而中学则是抽象的, 理论化的, 更科学、更完整.在教学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

尊重实际, 要肯定算术解法的合理性.在初学时, 允许学生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题, 不急于求成.教学中, 注意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体会代数法的优越性.例如, 比一个数的2倍小1的数是13, 求这个数.算术解法是列式 (13+1) ÷2.代数解法则是:设这个数为x, 列方程2x-1=13.再请学生说出各自的解题依据, 明显地感到算术方法不方便解题.

2.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读题、审题、提炼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 通过实践归纳类型, 培养学生独立解题时读题和审题的针对性、准确性,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农村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反思 篇三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一,可以通过故事诱导。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当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时,学生都会变得精神抖擞,聚精会神。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自习课上,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并适当留下悬念,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让他带着疑惑去主动阅读;其二,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小小故事王”“班级读书会”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其三,可以通过榜样力量。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告诉学生,这些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热情地去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阅读中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还要会读,这样才能读得更有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教材课文,进行精讲多读,教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边读边批注等等。告诉学生每一种阅读方法适合的文本内容,文体形式等,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之后,会根据文本特点和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方法;其二,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和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经验,积淀预感,丰富自我。

4.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工作中有喜也有忧,可喜的是全体学生比二年级懂事许多,有的同学进步很大,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忧的是对一些学生付出了很多,却成绩起伏不定,反反复复,感觉有些无奈。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坚持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了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和笔算是学习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在测试卷中占分值较大的部分,有了较强的计算能力即使是学困生也较容易得分,那么对于优秀生来说也大大减少了失分。我的做法是设立口算本,家庭作业平均每天15道口算。笔算测试平均每周10道,根据学生的错题,再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题后验算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单元测试中我反复强调,做完一定验算是提高正确率的有效方法。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习惯。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会知识并不难,但是做题时想要不出错却是很难,而出错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审题习惯不好。一道题往往只看前半部分,看起来简单、熟悉,不看问题求什么,动笔就做,结果做非所问;还有的是不细细分析题意,对于所给条件没有有理清关系,不去动脑去想清楚就做,还有甚者把中间隐藏的条件给漏掉。

这些坏习惯会导致做题前功尽弃,是学生进步的绊脚石。我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使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像分析语文句子一样画出题目中的重点和易漏条件,进行了一段时间,看出学生做题效果比较好。但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好多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第三:坚持给学困生做辅导。

有人说:“课下辅导学生的老师是没有能力的老师,说明他的课堂没有吸引力。”我承认,我的确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学生每节课都当堂消化知识。但是,这不代表我没有追求高效的课堂,相反,我在努力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极力追求高效的课堂,课上不会丢掉学困生,而且对于学困生格外的关注,课堂提问的次数不亚于优等生,还会制造机会,让他们闪光,体验成功鼓励进步。但是对于学困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面对难题时很难短在时间内接受,所以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导是一种弥补,辅导是给学困生跌倒又爬起来的机会,辅导是防止他们掉队。

以上是我本学期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但是从教学效率上讲,还有很多不足,还要进行反思、学习和总结。

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水平:

1、仔细分析教材,用心备课,设计适合自己的学生又实用性强的教案。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习惯,做题细心的习惯。

3、继续培养计算能力,验算的好习惯。

4、发挥学生的“小老师”作用,建立辅导本,利用课间让优等生辅导辅导,使学困生主动向他们请教,同时以加星的方式鼓励学生勤学好问,敢于问老师、问同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年,本人担任学校三年级的数学科教学工作。任教以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感受成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班学生,在起始年级时基础较差,随着年级的递增,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知识面的扩展,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难: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板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激励他们大胆的解答,并在适时的时候予以提示,是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太难,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第一环节实施后,我采取得第二步是在讲课时把知识生活化的方式,以学生常见的范例、经常接触的身边的数学问题为例,加以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很有用,数学问题解决不好会出笑话,会影响自己的将来,要好好学数学,要学好数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一是注重从学生的作业上来反馈,将学生的问题和与优点添油加醋的加以评价,再就是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学生评价等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至本学期末,成效显著:首先是学生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了,其次是能基本清楚的描述解题思路了,再次就是作业正确率提高了,测试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精心打理博客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反思、故事、随笔等),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年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四、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取得的成绩: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本学期的单元检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3、努力方向:今后,我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改变急躁的情绪,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3

眨眼间本学期即将结束,照例这时候又该静下心来把把这学期的工作回顾一行,这样既对这学期的辛劳有个交代,也将为下学期的开始做个准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总体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能及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这学期的教学情况具体作如下小结。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我首先用德律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全勤,没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的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与本年级组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结题工作。

2、用心教学。真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3、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审题、自我检查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我担任三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三年级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规范作业。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制定帮教方案。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5.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中不断的反思,上课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部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势点,很关键。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学习习惯严重滞后。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即使演算也是随手在手边的书本上甚至是桌面上,这样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学习习惯需今后加以严格训练。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主要是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1.结合“送温暖”的情境,让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576÷6。

2.引导估算。请学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学大约能分到多少本书。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多于90本……综合学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应该是一个两位数,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准确商。先请学生独立试做,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着重解决: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商“9”写在什么位上?

4.回答问题,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节课我都会尽量突出重点,把复杂的东西摒弃,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解题思路。这节课我就让学生掌握方法,强调容易出错的问题,效果还比较理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课时是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这节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要开班队会,让同学们装饰一下教室,为了使黑板看起来更漂亮,问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出给黑板的周围镶上一个花边会更漂亮些,问题是这个花边要做多长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长,于是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探索计算方法。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学生灵锐的思维给我心灵上的碰撞。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及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计算的法则掌握的较快,但对于理解算理过程却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难开”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有条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这册书很多内容都将重点放在了让孩子探究计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上对探究算理感兴趣、如何让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围绕这些我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准备,然后发现恰恰是这些小的细节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例1之前,我利用让孩子们去数100张手工纸并提问:如何能快速的数出100张手工纸?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发现,要一张一张的数得数100次太慢了,于是就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些纸能不能10张10张的分成一摞一摞的,这样数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利用将100张手工纸捆成了10摞并且提问:如果一张一张的数,100里面有多少个“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数100里面还是多少个“一”吗?孩子们马上反应出计数单位由“一”变成“十”,所以数的速度加快了。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数出40张手工纸?这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一摞一摞的去数。问他们原因,孩子们非常自豪的用数据跟我说明:如果一张一张的数要数40次,而如果十张十张的数只用数4次,可以省下36次。于是我利用孩子们的理解引入到本节课中,说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么一定要体现出快速计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进入例1过渡就比较自然,同时孩子们对于盖“0”再添”0“其实是在转换计数单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习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对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平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近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证,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这是一堂计算课,目标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23×1341×2134×12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第二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相同数位的对位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因而导致课堂时间短缺,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磨练自己。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描述图中的路线,对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路线还不够。在下节课教学时,要将看图描述路线与描述生活中的路线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标价,学生找到带有小数的物品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力。 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 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整节课,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平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6.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六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解决了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我还做到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后,我请了一位知识接受比较慢的学生,鼓励她完整的表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做到把阳光洒到每一个角落。相信这个学生通过训练,发言的欲望会不断增强,交流的能力也会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讲求策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7.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七

一、填空题

1.120是6的 () 倍, 120的6倍是 () 。

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 它的周长是 () , 面积是 () 。

3. 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 。

4. 两个因数的积是240, 其中一个因数是8, 另一个因数是 () 。

5. 今年2月份有 () 天, 全年有 () 个星期零 () 天。

6.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 宽是10厘米, 长是 () 厘米。

7. 一场电影18:40开映, 20:05结束, 共放映了 () 分钟。

8.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 比宽多3分米, 它的面积是 () , 周长是 () 。

9. 若△=O+O+O, △+O=40, 则O= () , △= () 。

1 0. 把8.02, 2.08, 2.80, 8.20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1 1. 一本科技书178页, 小英计划6天看完, 每天大约要看 () 页。

12.0.8里面有 () 个十分之一, 和它相邻的两个一位小数分别是 () 和 () 。

1 3. 小明2012年5月1日满10周岁, 他是 () 年出生的。

14.4平方千米= () 公顷7公顷= () 平方米

6吨-3000千克= () 千克 () 年=36个月

2千米50米= () 米10天= () 时

15.20.02读作 () , 十点二零八写作 () 。

16.教师节在第 () 季度, 这个季度共有 () 天。

17.0.89是由 () 个0.1和 () 个0.01组成的。

18.17时是下午 () 时, 24时是 () 时。

19.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北京天安门广场占地约40 () 小青的身高是152 ()

一辆小汽车载重3 () 小红跑100米用了16 ()

二、判断题 (对的打“√”, 错的打“×”。)

1.3平方米=30平方分米。 ()

2.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3. 零乘任何数都得零, 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

4.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

5.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可能是两位数, 也可能是三位数。

()

6.3千克棉花比3千克铁轻。 ()

7. 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

8.小军向南走了100米, 他因有事转向北走了100米, 他又回到原地。 ()

9.0.4和0.6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1 0. 小强已满12岁, 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 他一定是2月29日出生的。 ()

三、选择题 (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两个数相除, 余数是19, 除数最小是 () 。

A.18 B.19 C.20

2. 钟面上的时针走一圈, 分针要走 () 圈。

A.12 B.24 C.60

3.1元5角写成小数是 () 。

A.1.50角B.1.50元C.1.5

4. 一根钢管锯成2段要2分钟, 锯成5段要 () 分钟。

A.6 B.8 C.10

5. 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8 () 。

A.平方厘米B.平方分米C.平方米

6.25×40积的末尾有 () 个零。

A.3 B.2 C.1

7. 小丽5分钟做了150道口算题, 小华3分钟做了120道口算题, () 做得快。

A.无法比较B.小丽C.小华

8.250里面有 () 个十。

A.5 B.25 C.250

9. 篮球场长是28米, 宽是15米, 半个球场的面积是 () 平方米。

A.210 B.420 C.86

10.用24时计时法, 下午2点是 () 。

A.2时B.20时C.14时

四、计算题

1. 口算。

2. 估算。

3. 笔算。 (带*的要验算)

4. 脱式计算。

5. 列式计算。

(1) 294里面有多少个7?

(2) 一个数除以9, 商是15, 余数是8。这个数是多少?

(3) 203减去5除135的商, 差是多少?

五、看图填空

1. 学校在军军家的 () 面, 亮亮家在学校的 () 面, 月月家在学校的 () 面。

2.

小明从学校出发, 向 () 走 () 米到军军家, 又从军军家出发, 向 () 走 () 米到亮亮家, 再向 () 走 () 米到月月家, 最后向 () 走 () 米回到学校。他一共走了 () 米。

六、解决问题

1. 三 (2) 班37名师生去游玩, 每条小船限乘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 买5个小足球要用175元, 买15个这样的小足球要用多少钱?

3. 有864个乒乓球, 每8个装一盒, 6盒装一箱。这些乒乓球能装几箱?

4. 学校食堂运来面粉120袋, 运来的大米比面粉的3倍还多35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5. 一艘轮船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照这样计算, 这艘轮船一天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6. 妈妈说, 小明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上95分, 就带他到北京旅游。

如果他语文考得94分, 数学考得97分, 那么英语至少要考多少分才能去旅游?

7. 学校买了10箱钢笔做奖品, 每箱8盒, 每盒12支。一共买了多少支钢笔?

8. 小花做了一回小当家, 她上街买菜情况统计如下:

(1) 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 买 () 用钱最多, 买 () 用钱最少, 相差 () 元。

(3) 一共用去多少钱?

8.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八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上一篇:我的一张照片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