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2024-07-25

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精选12篇)

1.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一

中心小学新教育实验工作总结

时光如淙淙流水,转眼间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这是所有新教育人的共同信念。开展新教育实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构建“理想课堂”与今天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息息相关。我校积极开展“构建理想课堂,生成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师生发展提供教育平台,塑造师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学期下来,我们以“理想课堂”“有效教学”为抓手,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师生的整体素质在提升,学校的内涵在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我校新教育实验上升到了新的实验平台。我们坚持着、努力着,尽管最后可能离我们的理想还有差距,但我们不会后悔,因为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现把一学期的新教育实验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课题管理优化实践研究

.加强了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课题研究的进展;成立以学科为小组的团队研究。修订课题实验的方案,调整课题实验人员。

2.加强了过程管理。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构建理想课堂,生成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师生发展提供教育平台,塑造师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促进学校的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结合学校教科研组活动,加强生态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讨。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下,建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3、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与新课改结合,与校本教研结合,倡导老师从小处入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我们按总课题组的要求让每一名试验教师做到: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不应该是为了赛课做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到几个课堂上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而是应该关注、检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探讨“理想课堂”

打造有效教学

(1)把“理想课堂”融入学校课题研究

我校的市“十二五”课题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结合“有效教学”,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构筑理想课堂。

每学期,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听专家讲座,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我校教师的考核制度,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撰写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有效地落实了对教师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促使教师大多能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讨师生互动,构建理想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年,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教学设计评比,组织教师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我校有70多篇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论文、教学设计的评比中获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课前的集体研讨及课后的集体反思,强调发挥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的见解相结合。以教研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听课、评课,相互探讨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学校在教学研讨课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多途径。如课题研讨的展示活动,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构筑理想课堂。

(2)把“理想课堂”融入教导处工作

理想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按教导处工作安排,各教研组能结合理想课堂的构建,针对教学中的困惑、难点确定教研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研讨活动。

本学年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育法规意识,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六认真”常态检查制。采用“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突出了教学管理中的“三抓”:①抓备课②抓上课③抓作业。

建立和强化集体备课备课制。我校非常注重备课的质量,以“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性化修改”为操作模式,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预设,备课组内积极研讨,发挥集体智慧,确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再根据班级实际进行弹性实施,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学年学校教导处认真组织校级教研活动,展开“理想课堂”有效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执教老师所展示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课、听课、评课活动。将原有的“示范课”、“校级研讨课”等活动与打造全优课堂活动相结合,开展校级与教研组两级层面教研活动,打造全优课堂研讨课堂的听说上评活动。另外,学校还开展了推门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与打造全优课堂相结合,保证了学校的工作直指课堂教学,直指打造全优课堂活动。

为更加关注教师上课质量、效益,坚决查处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本学期的“六认真”检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两种方式相结合,并通过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多角度、多方位了解教师备课、上课的质量,并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意见。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分层,做到“四精四必”。如今,老师上课准备充分,教学秩序有条不紊,课堂效率有效提高,真正体现了“管理出效率”。

(3)加强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为了把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研究落实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方案。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三、“理想课堂”研究的体会:

.追求理想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要给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在“理想课堂”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两个为主”。一是以“探究学习”为主,力求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生发展过程,并独立解决问题。二是“全员参与”为主,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3.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把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生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动手做又动口说,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4.构建“理想课堂”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总之,新教育实验为我们铺就了充满阳光的大道,我们将坚定不移的以新教育实验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转变,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将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反思,我们坚信:“只有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实验的大道上,我们定会收获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2.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二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本科学院。学院现有的医疗器械三大专业、七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医疗器械学科的各个分支,是国内高校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学科[3]。学院医疗器械工程实验中心在医疗器械、医学影像、医用电子等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实验中心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获得快速发展,已建成涵盖精密医械、临床工程、康复工程、医学信息、医学影像等专业方向在内的17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较完备的医疗器械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根据上海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和医疗器械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近几年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大胆探索,力求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实验教学创新理念和改革思路

实验中心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思路创新、特色发展”的建设方针、“医工结合、强化实践、激发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指导,统一规划建设,引入企业软硬件资源构建与行业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目的是培养适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实际需要、医工结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构建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软硬件资源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模拟医院环境进行实景化教学;建立全天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2 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2.1 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4]。实验中心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学科发展,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的衔接,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医疗器械工程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考虑,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制订一套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各专业特点,强调医疗器械学科群建设,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教学。具体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和职业技能培训四个层次。通过重组现有实验室资源,形成共享性公共实验和专业创新实验两大实验室模块架构体系。将两大实验室模块(图1)、四个层次实验(图2)在开放实验室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上进行资源共享、集中管理[3]。

基本类实验紧密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设立公共实验课程,从基础医学到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信息系统、精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检测、康复工程、临床工程等都开设了系列实验,实验内容集基础性和应用性。设置的相关实验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方法,均衡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综合、设计类实验结合学生具体专业方向,设计了以专业为导向实验模块,7个模块共开出或更新实验项目166项。综合类实验针对某一门课程全部内容设计,是专业课重要的实训环节,如康复器械综合实验等;设计类实验是综合性最强的实验形式,须将多门或全部专业课组合在一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血液透析器溶血检测设计实验。

创新实验结合企业实际和科研课题,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与提高。在注意实验平台层次性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实验项目进行模块化组合,不但增加了大量模拟仿真的实验,还增加了综合交叉的、具有研究性、创业性特点的实验内容,如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患者看护系统设计,放射治疗中呼吸控制装置的设计等。

职业技能培训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积极开展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包括医疗器械维修操作技能培训、CAXA三维设计实训、三维CAD等),为学生创新设计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为将来就业提高其竞争力。在教学计划外的时间授课,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课外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创新设计竞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训练创造机会。

2.2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实验中心把当前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实现了“多媒体再现、网络化传播”;另外,根据医疗器械教学的要求,建立了诊断、模拟手术和ICU实验室,实现了实验室与医院实景应用环境的“无缝对接”;依托门禁与监控系统的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自主创新设计的基于校园一卡通的门禁授权与实时监控指导的全天开放实验管理系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引导式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例如,在“医学数据库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中,教师布置实验基本要求和考核标准,2~3名同学自愿组成小组,从设计方案、数据库选择、编程语言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和实施。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等职责主要由教师承担,而组织与实施由学生来承担。同时引入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在原来平时考核、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外自主参加开放实验的考核。

2.3 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实验中心在人员、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教学安排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各种资源如经费、人员、设备在全院范围内,不分专业由中心统一使用与调配。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施行责任制,实验教师分别负责部分实验室,做到实验室使用和借用、大型设备使用、仪器设备借用有登记,保证设备运行完好,固定资产不流失。另外,在一定的范围内,实验室教师也可合理流动,对实验室交叉管理。各实验室对教师、学生均采取基于有效软硬件管理平台的开放式管理,使用校园一卡通,通过实验中心信息系统申请,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实验室及其所属仪器。通过建立实验室资源高度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管理和技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心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与督导制度,每年对实验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并形成一套专属的多元化、综合性考评体系,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

2.4 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保证[5]。实验中心一直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通过教改项目带动、人才引进、人员培训、整合实验教师人力资源等措施,构建了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具有较强责任心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其中专职实验教师高级职称占46.2%,大部分实验教师同时承担相关理论课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实验中心同时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参与专业实验的组织、规划与设计。他们均为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专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长期的实验教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经验;此外,中心建立了一支由资深教授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对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把关,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实验中心鼓励实验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近两年中心教师先后承担了30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7项市级以上),设计新实验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20多项专利,成果颇丰。

3 改革的成效与特色

医疗器械工程实验中心经过几年探索,以“深化内涵建设、争创一流实验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创新社会”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一定特色。(1)在实验内容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全部实验的68%;成功完成3期职业技能培训。(2)利用中心创新实验平台,有近300多人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5项,市级项目20多项,校级项目40多项。近两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三位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多个奖项。(3)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是本中心一大亮点。在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中,综合设计类与创新实验项目大部分来自企业、医院的实际应用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如:医疗器械工程实验中心先后与日本光电株式会社、德国德尔格医疗设备公司、德国卡尔史托斯内窥镜公司等国际著名医疗器械公司建立了“医学诊断实验室”、“模拟手术室”、“模拟ICU实验室”等模拟真实医院应用环境的实验室,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深度;又与上海诺诚公司和上海纽曼公司分别共建“医用电子实验室”和“医学影像实验室”,大力实施校企共建实验室战略。此外,实验教师结合科研课题改革了一系列实验项目,自制了实验装置12多项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如“医用电气安全测试仪”是医疗器械检测方向的教师结合科研课题研制的典型本科实验教学装置,用于“医用电气安全分析”等实验。(4)实验中心建立的几乎覆盖医疗器械工程全学科群及医工专业基础的高水平实验室教学模块,为培养具有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医疗器械工程人才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培训基地,共有6期500多人来校培训;作为全国假肢师矫形器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基地与考点,每年有来自全国康复器具行业的100多名学员来实验室学习;作为国家信息化三维CAD培训基地,定期对校内外学生开设了CAD、CAXA软件及其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该领域的高级人才。

4 结语

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根据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亟待快速发展和创新的现状[6],实验中心继续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方面改革,发挥实验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学生技能培养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激情;创新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机制,继续推行已取得重要进展的“校企共建实验室”战略;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使各项指标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创新基地。

参考文献

[1]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13.

[2]黄诗笺,谢志雄.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验教学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9-11.

[3]喻洪流,赵展,胡秀枋,等.医疗器械专业群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67-169.

[4]许家瑞,周勤,陈步云,等.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5]张春丹,苏秀榕,樊艳凤.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17-18.

3.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以学生为中心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强调大学教学的服务意识,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无论这些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能够熟练运用微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非常重要。限于学时的原因,实际上为学生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不可能太多,必然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坚持在兼顾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在弄清实验原理、牢固树立无菌观念的同时,准确、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各项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目标。

据此,我们目前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包括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无菌操作倒平板、划线分离、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等。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自控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强调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需独立使用手提式灭菌锅一次。综合实验则侧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内容包括微生物生长繁殖测定、育种、保藏、快速鉴定、免疫学技术、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等。此外,还开设了综合性的选做实验,如酸奶的制作及乳酸菌分离及初步鉴定等。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牢固掌握实验技能

我们采用数码技术拍摄制作了实验教学视频。包括实验的内容、方法、原理和实验操作(重点)。对于每个实验,操作部分首先由实验操作经验丰富、动作标准熟练的教师从头演示一遍。然后,整个实验分解成数个关键动作,每个动作都缓慢重复数次,使学生能够看清楚。最后,对于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菌种的要求、容易犯的错误操作都具体指出,并说明危害。在将整个实验操作重复一次后,实验视频最后给出本实验中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如显微摄影图片或者菌落图片等。实验视频在每次上课前供学生学习,不但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并且使实验教学更鲜明生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完整的实验课件,供校内学生下载后独立学习之用。

当然,根据我们的体会,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课堂的讲解和示范。但是教学视频的采用,对我们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颜色、动作等,简单的语言是很难描述的,采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讲解更加直观准确。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

微生物学实验成败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前的预备实验,并在实验课前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主要包括菌种和相应的试剂等。而有些材料则由学生准备。学生自己从复旦校园内的燕园、曦园采集水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放线菌的筛选则由学生自己采集土样,分离放线菌。另外,试管、移液管、培养基、培养皿等材料一般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准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的课前准备确实是实验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功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采用全面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异的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必须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努力和结果。我们在开设实验之初,就明确了成绩评定的几个部分,包括重要的几个关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报告、实验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平时表现主要参考日常实验是否认真,是否注意环境卫生,实验后是否整理台面和周围环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关键的操作主要选择革兰氏染色、无菌操作倒平板和四区划线分离纯化等。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当堂检查、课后检查和报告批阅等途径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情况。而实验报告主要了解学生是否认真书写,尤其是对实验结果能否认真记录,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等。期末进行的实验考试,既不是考核对实验书上操作步骤的记忆,也不是考核单项实验操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即利用一学期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盲样中微生物菌群初步分析”。其中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准备实验材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需要自己查阅参考文献,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学生普遍反映这种考试方式很有挑战性,时间虽花费多些,但很值得。这种考试方式不但检验了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程度,同时也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培养年轻教师,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不断有年轻教师参与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年轻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新思路、新观点,但缺乏相应的经验。为培养年轻教师,主要通过如下几条途径:一是针对初次承担该课程教学的年轻教师,组织年长教师听其试讲及观其示范操作等,并对他们的讲课及实验操作情况进行点评:二是随时讨论,特别是年长教师随时关注年轻教师上课情况;三是不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

六、全时段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之一是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观察结果有个最佳时间。同时,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彼此不一,通常存在时间冲突等问题。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尽量保证所有的时间实验室都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观察结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尽量保证这一点。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实验室都是开放的,有专门的教师管理和指导,并提供实验用材料等。周六和周日,在实验需要的时候尤其是综合实验阶段和考试阶段,都安排开放。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安全,有问题及时向教师汇报。

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学生意见,是实验课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们在平时注意通过各种手段和学生交流沟通,在期末专门安排时间,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建议每位学生交一份意见或者建议的书面材料。虽然学生的意见有些限于种种条件,不能立即解决,但有些意见则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采纳,比如实验的安排等。

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才培养,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三年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末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6门基础实验课程中获得综合评定第一名的成绩。此外,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07年又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并获得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复旦大学生物学基地项目(J0630643)资助。

4.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四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学生随父母外出就读和选择名校的人数日益增多。农村学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减少,小班化教学就自然形成。目前,我校被确立为 “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我校一直努力在探索实施“小班化”,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小班化教育教学,不少人认为就是“班额小”。通过不断学习,我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所谓“小班化”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热切呼唤“小班化”教育教学。

二、具体实施过程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小班化” 教育改革实验工作落到实处,我校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小班化” 教育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的业务指导组,由教导处具体实施。

(二)具体工作

1、以小组和个别化教学为主

小班化教育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成为可能,小组教学和个别化辅导,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我校通过小组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小组主动探求,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形式只是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可演变的前提条件,但小组建立起来以后,怎么有效运作呢? 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2、因材施教,注重个别辅导

我校要求各位教师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要求,可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选择的条件和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讲授新课时,通过分层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努力做到优等生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学困生也能消化得了。3.作业要求

小班化教育提倡作业的多样化、选择性和弹性制;提倡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师生把作业的自批、互批和面批既作为一次再教学的过程,也作为能力培养和学法掌握的过程。

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师作业的布置应分为几个层次,并明确布置给三个层次的学生,避免“吃不饱”或“撑死”的状况,当然,重点是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对个别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求其易,舍其难”的现象进行干预并指导,鼓励那些跳一跳摘桃子的可贵行为,促进学生的提高发展,减少了教学的无效劳动,同时,可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4.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环节,它的目的,既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又是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我校要求质量检测,注重考评的多元化,不仅仅考察学生对认知的掌握程度,同时注重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和学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以上只是我校的一些粗浅的做法,下面我想说说在小班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困惑一:随着上级下发的作息时间规定,加上“”大课间“活动,课外作业也做了相应的规定,那么在这有限的一天时间内,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减负增效”,如何做好科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呢?

困惑二:新的形势下要求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及专业教师的缺失等条件限制,有些课程根本无法实施。

本学年我校将立足自身实际,依托“小班化”教学优势,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平圩中心学校

5.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五

新教育实验工作实施方案

新教育实验,是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由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发起。为全面深化新教育实验,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县教育局《关于深化新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育基本理念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品质,让新教育实验实惠及广大师生,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改革学校发展模式、教师行走方式和学生生存状态,深化新教育实验,努力建立新制度、建设新校园、打造新校长、培养新教师、研发新课程、构建新课堂、实施新评价、应用新技术、培育新学生,引领新父母,经新教育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构建理想课堂(4)缔造完美教室,通过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新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新教育实验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加强对新教育工作的管理、指导、组织和考核工作。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宋宜秀

副组长:厉晓峰 王瑞明 张庆祥 王家华

成 员:薛伟余 何永超 田相亮 王珍锡 李业美 李洪芳

郑丽华 岳良娟 马志花 程德英 耿启凤 接云雪 孟令娇

2.加大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做好上传下达、经验汇总、研究推进措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培训。通过会议动员、培训讲解、座谈交流等多种举措,大力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意义,内容和措施,及时总结、通报新教育实验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形成深化新教育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落实分层实施。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着力培植优秀典型,实施榜样带动战略,达到全覆盖。中心和村小在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同时,可区分年级,选择不同的项目重点,狠抓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切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立足实际,扎实、高效、科学地实施新教育实验。

四、具体措施

(一)营造书香校园

1.书香氛围。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在校园内创设教育阵地,做到环境育人,教学楼内充分利用走廊、墙壁、楼梯。每层楼一个主题,以“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为内容,制作文化板面。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上,美化景观布点,张贴名人格言,制作读书标语,设置校级和班级图书角等等。每班设立一块新教育手抄报专栏,教室内黑板报开辟一个“班级书香”专栏设立“好书推荐”“读书感悟”等板块,新建综合楼暑假后将投入使用,作为学校少年宫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所。

2.读书条件。加强设施建设,有足够的书架、书柜、阅览桌椅以及报刊架。提高图书利用率,设立读书角,阅览室以全开架借阅为主。

3.阅读引导。加强“晨诵、午读、暮省”引导,明确规定时间和数量,教师和学生记载阅读记录本。进行“阅读课堂”引导,每周设1课时阅读课(指导课、欣赏课、交流课、推荐课),对学生如何选书、如何正确阅读等及时予以指导。

(二)师生共写随笔

1.教师随笔。由每月、每周,逐步过渡到每天撰写。教师随笔内容为自身教育实践、教学反思,对实施新教育的看法与感想,对教育工作的思考等。鼓励教师向《日照教育》《莒州教苑》等期刊投稿,如有录用,将适当加分奖励。年轻教师每学期6篇,45岁以上教师每学期2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

2.学生随笔。以读写绘形式,展现学生阅读心得,利用传统节日、庆祝纪念活动等节点,组织学生创作,撰写内容不限,阅读感受、见闻经历、成长感悟、心得体会均可。鼓励撰写其他主题性写作,通过博客分享成果。

3、漂流日记,每班一本《漂流日记》,每个学生轮流写日记,每天交流。

(三)聆听窗外声音

每校都设立“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先进事迹和重大时事、节日纪念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修身立己、热爱集体、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优良品质。利用传统节日等节点开展专题讲座、文艺汇演、校园评论、电影电视观看、(四)培养卓越口才

1.各班利用晨诵和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班内卓越口才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活动,可以是“好书推荐”“故事大王”等环节。培养学生卓越口才,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2、英语教师加强学生口语练习,每校每学期开展“英语风采大赛”,择优推荐参加全镇“英语风采大赛”。营造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的氛围,培养师生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构建理想课堂

构建体现“六度”特征和“三重境界”要求的理想课堂,以“教学常规、问题引路、行动研究”为抓手,以“推门听课、高效课堂听评课、学科组与师徒结对考核”为手段,以“同课异构、教学反思、成长规划”为动力,以“课堂达标、优课展评、基本功大赛”为平台,探索理想课堂途径,丰富教育实验内涵。

具体措施:⑴每位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常规,每学期开设1~2节研究课、示范课。⑵学校正常组织教学常规检查,进行2~3次专项督查,开展1~2次成长汇报、达标验收、观摩研究、基本功考核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3)每学期开展新教师听评课,助力推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六)建设数码社区

教师登陆“教育在线”,实名注册,加强上传材料,通过跟帖请教专家和榜样老师,对自己所实验的项目,寻找榜样帖子,直接与大师对话,尽量少走弯路,认真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建设各类“新教育实验”QQ群、微信群,通过及时沟通、交流,收获经验,收获信念,收获力量。收索、存储同伴网络,通过学习、借鉴,快速入轨,跃马扬鞭。建立健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正常快捷的网络、通讯信息联络机制。

(七)推进每月一事

1.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宗旨,确定鲜明主题,通过系列活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一月一事”的主题内容可参考为,一月:学会吃饭,懂得节俭;二月:学会走路,遵守交规;三月:学会种树,热爱公益;四月:学会踏青,走向自然;五月:学会扫地,热爱劳动;六月:学会唱歌,走进艺术;七月:学会运动,强体健身;八月:学会微笑,关心他人;九月:学会阅读,丰富知识;十月:学会尊老,懂得感恩;十一月:学会演讲,增强自信;十二月,学会反思,培养毅力。

2.活动建议。

⑴明确责任和当月活动主题负责人,班主任负责实施。⑵与“时事”“时令”同步,与学校计划、区域实际相结合。⑶与“培养卓越口才”结合进行,通过国旗讲话、班会、橱窗、板报等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参与。

⑷依据主题,与晨诵、午读相结合,发动学生搜集活动资料,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籍文章等,在阅读中感受活动主题的意义。

(八)缔造完美教室

具体措施:(1)有班级标识,如班名、班徽等。(2)有班级共同愿景、使命或价值观。(3)有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班级制度,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公约、协定等。(4)有家长的参与,通过家校通,与家长正常联系。(5)有相对固定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等课外活动。(6)有班级图书角,读书活动扎实有效。(7)有班级网络主页或主题帖,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充实。(8)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9)班级环境美化、绿化、整洁化、知识化、育人化。

(九)研发卓越课程

具体措施:⑴组织要求。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拟定计划书,严格申报和论证,合理、规范推广和使用。⑵课程体系。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符合区域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⑶课程内容。基于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整合地理、人文、经济、旅游和社会条件等要素,参考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心理类、社会类、生活类、实践类等角度。

(十)家校合作共育

1、活动建议:⑴制定家校共育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⑵用好《家校共育手册》,增强家校沟通的效果和质量。⑶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吸收家长建言献策、组织策划、提供服务。(4)组织家校共育集中探讨、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

2.评价标准。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组织1次家长开放日。策划1~2次家校共育专题特色活动。

五、月份活动安排(2017年3月—12月)三月份

1.缔造完美教室。每班撰写一份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方案。要求: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创建班级名称、师生格言等,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建立有人文特点的班级制度,有积极的班级管理公约等。

2.读书条件。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的数量不少于每班的人数。选1~2名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借阅、归还记录。

3.读书活动

(1)制定本学期学生的阅读书目(已发送公共邮箱)及读书计划,明确规定时间和数量,加强“晨诵、午读、暮省”的引导,利用午读和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半小时的阅读。

(2)每周设1节阅读课,教师对学生如何正确阅读等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上摘抄好词佳句,每周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学校统一收存。

(3)漂流日记,每班一本《漂流日记》,学生轮流写日记,每天在班内进行交流。

4、注重学生书写。以班为单位,每周一次书写练字,每月一次书法比赛,择优奖评。

5、教师要将生本课堂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努力打造生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骨干教师每人每学期举行一节示范课,老教师一节优质课,青年教师准备一节汇报课。

6、推进每月一事。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进行每月一事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手抄报等形式,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发动学生搜集活动资料,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籍文章等,在阅读中感受活动主题的意义。成果展示形式:读写绘、手抄报。四月份

1、继续推进读书活动,根据上月份的读书完成情况,每班进行一次交流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及随笔,表彰优秀学生,并推荐参加全校、全镇的比赛。

2、检查各班缔造完美教室的完成情况,评选出镇级“新教育完美教室”。

3、以班为单位,举行“经典诗文诵读竞赛”、“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和“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活动,组织阅读有经验的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读书主题班会等活动。并推选出优秀者参加4、5月份镇级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4、继续推进每月一事主题活动。结合每月一事主题,开展文学社征文活动。

5、教师每月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新教育随笔,教师随笔内容为自身新教育班级叙事、教学反思,对实施新教育的看法与感想,对教育工作的思考等。五月份

1、开展中高年级学生现场作文竞赛。

2、举办1~2年级汉字书写比赛。

3、举办3~5年级经典诗词大会。

4、“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六月份

1、开展新教育六一儿童节艺术展示活动。

2、举办3~6年级汉字听写大赛。

3、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七月份

1、新教育沙龙研讨:交流一学期实验的得与失、存在的困惑以及下阶段的实验设想。

2、新教育实验成果阶段总结表彰:评选阅读小明星、写作小能手、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教师等新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招贤镇中心小学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

6.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六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福建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方案》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普及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着力构建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特制定此方案。

一、以人为本、遵循原则、制定目标,明确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和原则

2.我校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早期教育的社会责任,依据0-3岁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体制,构建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进程,努力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0—3岁婴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3.发展目标

我校提出了“全面提高0—3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和“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区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3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到“十一五”,我区基本建立起以城市社区为依托、以示范园为骨干、灵活多样 1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到2012年,全区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为:中心区达85%以上,基层校达60%以上(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是指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3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

二、精心组织、广泛宣传、突出内容,充分认识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家庭的和谐发展与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建立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创造社会各方面、教育及相关机构共同合作的氛围和机制,发挥政府对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政府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服务方面的适度放权。

我区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湄洲、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精心

规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普及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知识,为每一个儿童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织实施,建立形成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区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城市乡镇政府和各自然村,逐步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部门各司其职,以早教机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早期教育工作网络,推进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其具体做法为:

第一阶段(2009.3-2009.8)

1、成立区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指导小组。

2、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确保经费,保障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基地园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及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制订早期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牵头并组织各部门做好早期教育的相关工作。

3、开展全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需求与发展趋势调查研究。

4、以各自然村为依托、以示范园为骨干,召开实验基地园专题工作会议,部署实验工作任务。

5、组织实验基地园早教教师参加省级早教师资培训活动,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区内二级早教师资培训活动。

第二阶段(2009.9-2010.8)

1、组织实验基地园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研究。

2、邀请专家到我区实验基地园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辐射,不断推进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

3、召开全区现场观摩研讨会,探讨推进0-3岁儿童早教实验工作的有效模式,研究和解决实验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坚持上下联动、协调一致,向相关部门提出落实实验基地园收费标准;

5、建立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指导和评比制度;

6、要求各实验基地园做好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建档工作。

7、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在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推广有益经验,以保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7.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七

一、“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6]

(一) “四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本中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过程, 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 还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做社会调查, 了解当前工矿企业、农村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试图了解国有企业、涉外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劳动保护状况;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到基层调查的实践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对调查的目的、操作的步骤有一初步了解, 以便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学生所描述的“上课记笔记, 下课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 毕业扔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步为启发式的教学法都已远远不够用了。启发式法虽比填鸭式教学法好得多, 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然而改变不了教师的角色只是“教”, 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只能是被动地“学”, 接受知识的现象。当今现代的教学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师生互动、PBL、SBME (从广义来说, SBME指的是为了让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模拟预防医学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信息而使用模拟辅助设备的一切教学活动) 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们大预防的思维技巧, 加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本中心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 在校外建立了28个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基地, 还经常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到课堂为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 参与指导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预做新方法, 熟悉掌握实验方法原理、实施步骤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讲解实验课, 与同学们共同解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进行实验小结, 真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师”。再把课堂上学到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于现场, 如环境监测、职业病体检、食品检验等, 目睹实景, 印象深刻, 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本中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统筹安排, 紧密结合, 采用诸多形式 (如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基层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毕业专题实习、第二课堂等) 有机整合, 使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有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 针对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 此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7,8]。中心从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训练入手, 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通过与企业工人接触, 使他们懂得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方法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又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 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方法的顺利实施, 保证了教学质量, 锻炼了学生, 提高了教师。

(二) 实施“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中心让学生到企业、下基层去, 以此方式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培养非智力因素, 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如: (1) 到深圳市开展了建市以来对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的普查, 当调查完10826家工厂后, 学生们体会到: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 最关键问题是有部分涉外企业存在有法不依、领导不知晓职业危害的严重性、组织落实不到位、监督监察不力等现象。学生们认为我国在正式颁布《劳动法》的基础上, 还应制订相应的《劳动卫生法》, 与《劳动法》配套管理。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还预见性地提出“农民轮换工”的劳动保护、健康监护等问题, 由于这类人群有流动性大、工种变化多等特点, 给职防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给职业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学生们参加湖北省近20年来使用农药及其污染情况的调查, 他们深入到乡镇, 了解使用农药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其污染程度 (在土壤和食物中的残留;每年中毒人数和中毒程度等) ;通过调查摸清了该省农药使用品种以有机氯为主, 有机磷次之, 为预防工作人员农药中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3) 学生们参加高温作业工作场所气象条件的测定和调查, 同时开展现场防暑降温措施效验等项目。所取得的科学数据为制订国家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以及《高温作业现场气象条件测定标准》等, 学生们受益匪浅。

(2) 实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们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训练,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体现各方面能力比仅参加毕业专题实习训练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1) , 以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尤为突出 (表1) 。

*实验组为参加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整合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对照组为只参加专题实习训练。

学生们在读本科期间参加老师们的科学研究课题, 然而所取得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直接为社会服务,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已编入国家规划教材;获奖的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已用于历届本科生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生们在服务中学知识、长见识, 将自己参与研制的“高温饮料”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抗氟灵饮料”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亲自送到职业作业工人手中, 使学生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广阔前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们到厂矿企业, 为基层工人做义务咨询、健康检查, 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工人们服务, 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9,10]

(一) “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方式

学生们通过参与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等形式,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一般从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始, 现在第二学年也可) , 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 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 让他们直接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 学生们也可以依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理论兴趣组、实验兴趣组和科研兴趣组三种不同的形式实施。理论兴趣组:是指老师把一小部分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进行检索文献、分析查找观点、文献综述、初步拟定讲稿, 然后经过预讲合格后, 再插入到主讲教师的内容之中, 最后让学生们亲自讲解。实验兴趣组:是指带教老师、教辅人员及学生们共同做实验前的一切准备, 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新方法的预做以及熟悉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 最后通过合格预讲并讲解实验课。科研兴趣组:是指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中, 与老师们共同进行文献检索、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 最后撰写论文并交流。

除了上述的安排以外, 还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工矿企业、乡镇基层实地考察、开展现场教学, 还特邀请知名专家或有经验的博士生给他们传授科学前沿、创新技术, 交心谈心、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讲座等, 在实施的全过程, 学生勇于实践,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二) “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成效

此教学法2005年获批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 (编号:20050034) , 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采用的诸多形式有机整合, 改变了原有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训练入手, 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近八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学生们深有感触, 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艰辛,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灵感, 不是像以前那么有神秘感, 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有些同学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非常敏捷,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好前景思路被老师采纳, 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通过实践, 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收集科研信息、熟悉教学内容、认真撰写讲稿、通过合格预讲到正式上台讲授的全部授课程序, 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 本中心要对学生进行演讲、授课、大班、小组发言及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的训炼, 使他们从不敢说话到大胆表述, 从结结巴巴到流利自如, 教学法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 通过训练后, 学生们无能是授课还是演讲, 都表现出从容不迫、条理清楚的状态, 同时还伴有几分幽默。其产生的效果还体现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方面, 在供需见面会上表现得得心应手, 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3. 学生们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们参加活动时, 有很多的机会跟老中青年专家、研究生接触, 在这个群体中, 始终充满学术氛围;老师和研究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踏实的工作作风, 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 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 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 使他们懂得作为21世纪的主人肩负的重任, 加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如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 (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 高素质人才, 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主人, 使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 本中心开展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 实施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目标与方法。此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以运行机制和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能力 (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为目标, 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为主线,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法紧扣如下环节:

(1) 充分利用个性发展训练的良好时机 (运行主要采用课内实践、课外探索和专题研究) 。

(2) 提供选择性强的个性发展训练内容 (各学科教师提供较多的备选和自选研究项目) 。

(3) 提高个性发展训练激励、奖励方式的自由度 (4种运作机制) (表2) 。

指派规划制 (运行按照指派的专项负责教师、规定的计划内容执行) 。

双向选择制 (各学科教师尽可能提供较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 最终教师、学生双方确认) 。

单向洽谈制 (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可单独与某领域的教师洽谈, 最后达成共识) 。

创新激励制 (对学生列出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经专家论证后, 将给予专项资助) 。

*除表内所列预防医学专业各年级外, 其他年级、专业未列出。2005级以后学校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方式运作, 支持力度更大, 主要以“双向选择制”和“创新激励制”为主。

8.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篇八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

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

“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

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9.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九

2015年5月26日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尚书故里德育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这个校本课程,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开发尚书故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搜集整理本地有关风景、古迹、文化、风俗、人物、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采用比较法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方案,对比其他学校编排的同类校本教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成校本教材《尚书故里文化读本》的编写工作。

(1)校社联动,全员参与挖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提出:“学校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这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学校围墙,为学生创设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构建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沟通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是首要的工作。

如何挖掘开发社区乡土文化资源呢?首先,了解有什么样的资源,这几年来的调查、走访、考实、核对,我们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我们一边仔细查阅地方志、记录史实,一边面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或重组,形成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林聪历史文化”的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校本教材《尚书故里文化读本》,校园文化列展的主题《七都的风景古迹与特产美食篇》。(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七都有两大遗址(镇区附近的塔兜山遗址和河墘村东侧的瓦楼岗遗址),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师生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林聪故居、冠英坊、林聪御墓、林陈氏墓等的由来,七都定美村、西陂塘的传说,以家乡名人烈士为榜样,追寻名人烈士的成长成功之路,探索人生价值;(2)今昔对比,感受福“气”。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环境、生居条件的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美食,尝名茶,听传奇,说故事,观传统技艺,赏美丽风景,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3)考察基地,实践体验。七都黄氏大厅现在是蕉城区关工委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蕉城区七都镇德育教育基地。大厅两边墙壁上喷绘着绝版的24孝版图。与它相隔近呎的黄厝宗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农会旧址,那里传播着马列主义的真理和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组织学生实践考察,就是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关爱帮助孤寡老人,践行“爱”的教育;以“上洋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官昌水库库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为实践基地,深入挖掘七都溪流域耕读文化,并进行体验教育。“竹上竟风流”,七都林地面积7万多亩,小溪村就盛产绿竹,可以引导学生上竹山参观,砍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和价值,领悟竹子的高贵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七都有个竹制品厂就专门生产竹胎漆器等器具和工艺品,产品还销往国外呢!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艺人。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竹制品工艺制作的程序或方法,动手编竹篓,收集作为家乡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数据,并根据这些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春秋季是采茶的季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茶文化,让学生参与茶叶采摘,看茶叶加工制作,品可口的清茶,开动脑筋设计茶叶包装盒„„。

(3)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做到有机渗透。把涉及的社区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化,突出个性化和综合性。如,语文活动课、思品课,除了林聪历史文化进课堂,还要茶竹文化进课堂,吟读文人墨客描写茶竹的诗词对联,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学生导游活动绘声绘色介绍家乡;快乐星期五学生自主发展实践活动的绘画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家乡树、花、亭、阁等的素描,未来家乡的想象画及茶竹工艺品的制作;主题中队活动课,举行“爱我家乡,爱我七都”,最美不过家乡山水,说说家乡的风景,可口不及家乡饭菜,赞赞家乡的特产,情谊不第归属亲人,夸夸家乡儿女历史名臣林聪和烈士林秋光。(4)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取优势,取长补短。如,开设“品特色美食感悠悠乡情”主题活动,将学生带到社会进行实地野炊,让学生说家乡的特产美食,动手做家乡的特色饭菜,感悟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品质,将教育的理念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社会。水果、蔬菜、花卉、畜牧、水产、中草药、林竹是七都七大农业支柱特产。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加工家乡的特产美食”系列主题活动(快乐星期五烹调兴趣活动);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书画赛、绘画、摄影、讲故事比赛,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访上辈邻居、社会学者名士,阅读文献资料和图片,感受家乡的发展巨变。让学生献计献策,设计如何开发家乡旅游的方案。通过一系列活动,师生在品味社区资源中感悟到乐趣。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邀请本地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林聪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组织竞赛,言情立志炼资源

利用“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这个平台,通过摄影、绘画、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繁荣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集地方特色资料形成教材并投入实验; 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如乐享教育尚书故里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

着重以挖掘本地域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较系统收集与科学整理,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合理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价值;通过探索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构建的过程,积累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途径,提升师生开发课程资源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素质。

(1)立足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研究林聪历史文化,包括他的法制文化与廉政文化,对学生的品德进行熏陶,以品德、语文学科为主要实验学科,并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2)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培育学生行为规范,构建德育课程。突出创新理念,探索学生、学校、家乡“三结合”教育的新模式新体系。

(3)探索乡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主要包括:“古迹”“茶”“竹”文化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田园生活与数学教学的联系;乡土文化资源在体艺活动课程中的渗透。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创新点

突出了本土化特色,追求乡土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思想性和前瞻性,将社会生活环境资源与学校环境资源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深挖细掘,通过多种形式彰显人物的文化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反省,并力求有所突破。具体有四个特点:(1)视野新:打破学校围墙拓展到社会实施开放式教育,重视学生社区交往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实践活动使得师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发展,并把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实践活动,培养起师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十

湖口中心小学英语组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团结互助精神的年轻团队。英语组现共有4人,工作中,我们既尊重教师的个性特色发展,又注重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力求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实用、愉快的教研活动中学有所获,教有所成。

近年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英语组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成型性课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成立了小课题研究组,对“音标记忆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地探讨和试验,正在积极开展成型性课堂建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好地营造了校园英语学习的气氛。

我校英语组是一个积极热情、活力充沛的团队。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团结努力下,英语科组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一、英语教学课堂改革的总体目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表现自我的空间。我们的课堂就是创造语言环境的基地。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努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打造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的实际情况,我们英语组课堂的宗旨是:调动全体,互帮互助,以优带差,促进全体学生平衡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们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到如今的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试验阶段。结合我们的试验情况,谈谈近期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举措和体会。

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把学生分成四到六人一组,选出组长,教师在课堂中及时给予每个组适当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纪律,合作,作业等几个方面制订各小组进行竞赛,表现好的那一组会全体得到奖励。

1.学习。课堂上,对上课积极表现的同学所在的组加分。课后,选出优胜的组,给予小组成员小小的奖励(比如奖励小本子或者上自习充当小老师)2.合作。教师引导并鼓励孩子之间互帮互助平衡发展,养成良好的合作精

神。

3.纪律。为了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的习惯,除了学习,我们对学生的纪律和听讲进行评价,给纪律好的组加分,让孩子们提高纪律意识。

4.作业。每天组长按时检查家庭作业,及时向老师汇报,教师对作业完成好的组给予评价。

(二)重视音标的学习,根据音标记单词,帮助学生解决拼读拼写的难题。

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难题是拼读和记单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不同年级的课堂和学生进行过调查,教师之间也有过无数次地探讨,最后选择了音标记忆法来改进课堂中词汇教学的效率。

1.我们把各个单元的音标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记住这个发音,同时总结发音的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分年级进行教学,巧妙地渗透到每个单元教学,每一节课堂教学中。

2.分年级进行单词拼读拼写比赛。各班以学习的内容为基准,制作卡片,然后替换卡片进行游戏式教学,比赛。

(三)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到实际生活中

会话一直以来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的最终是为了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创造语境经所学的内容和同学进行联系、巩固。2.鼓励学生用英语和英语老师打招呼,问简单的问题。这样最基本的交际用语就很难忘记。学生也会有自信心。

(四)搭建多种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1.骨干教师教学研讨课堂展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打造高效英语课堂,努力探索课堂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

2.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磨课,促进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提高专业素养。

三、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1.通过小课题研究“音标记忆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拼读拼写单词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的单词听写的合格率比以前高30%。

2.在丰富的课堂课外活动中,学生真正体验了学习英语的快乐,原来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在慢慢消失,参与英语活动的学生在明显增加。

3.新型的会话教学模式,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4.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论文分别获得地市级的奖励。

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课堂改革的试验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继续探索和改进。

1.我们的分组自主学习方式,在班上还有一小部分人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完全主动起来,怎样分组才最合理,最有效。2.对于那些差生该如何去挽救?

3.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活动不容易收回,甚至有的学生往往对活动本身更感兴趣,而对运用语言并不是很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的同时也积极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

11.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篇十一

——新华第七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开发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侧重满足学生多样性、差异性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的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类课程。为此,我校从08年起,在区教研室、区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以“让爱传承”为核心,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系列校本教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政策依据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强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二)需求依据 1.学校需求

学校坚持走“继承、借鉴、创新、超越”发展之路,确立了 “高质量,有特色,塑名校,创品牌”的奋斗目标,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让爱传承”,力争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我们认为,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性的成长,更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

2.教师需求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力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可以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绝大多数老师有明显的认同感和期待感。

3.学生需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化素养非常欠缺。仅靠学科课程很难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不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等等。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三)资源依据

1.丰厚的传统文化溢满校园

我校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寓意深远”为主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调,设计建设校园整体传统文化环境,使整个校园移步易景,景景相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素质。

2.教育科研基础扎实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强校”之路,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现为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省创新教育、合作学习、科技教育、作文教学等重大课题实验基地。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只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教师资源充沛

我校现有教师142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89人。教师队伍有以下特点:一是有一支兢兢业业、热心指导年轻教师的老教师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二是有一支占全体教师三分之二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三是非本地教师多,约占全体教师的三分之一,他们来自各县区,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有着为学校奉献热血和智慧的共同意愿。四是我校有一支业务精湛、数量可观的音(7人)体(8人)美(7人)等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这些都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4.孔子雕像的隐性价值

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我们把孔子雕像植入校园。这更给了我们重要的灵感,激发了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孔子,已不仅仅是两千年前的思想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一座瑰丽辉煌的文化殿宇。孔子也当然不仅仅属于新华七小,而且属于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但我们在孔子雕像前,我们深深地感到他与我们是那样亲近,那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以及后代学者的儒家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背景,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校园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让爱传承”为核心,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主题,开发建设“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校本教材,全套教材共分为华夏文明、国学经典、蒙山沂水、魅力校园、关爱生命、艺体教育、七彩课堂七大类,20余门校本教材。

二、课程管理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不流于形式,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予以保证。因此,我们建立了教科研管一体的组织机构体系。

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组织(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牵扯到很多政策上的问题,课程设置,校长不拍板,也难以落实,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我校陈校长亲自上马,亲自负责。为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跟踪指导组和开发实施组。(1)领导小组。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对校本课程进行宏观调控。(2)跟踪指导小组。是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设想,着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指导,操作过程和调控管理,承担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3)成立开发实施小组。我们成立了以20多名教师为主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撰写课程案例,执行校本课程计划,实施校本教学。

2.成立“校本课程”学科教研组(教研)校本课程设置以后,许多的教学问题需要研究,而其研究的内容又有特殊性,学校必须要设置相应的教研组。由于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门类多,涉及范围广,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学科教研组。根据课程类别,共设置了“七个”校本学科教研组。校本学科组隶属于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平时由学科组长组织活动,每学期校长还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活动。

3.成立“校本课程”课题组(科研)

作为全新的课程,要研究的,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将校本课纳入课堂研究的范畴。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课题组,各门校本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课题组核心成员。课题组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开展研究,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校本课课堂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

4.建立校本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制度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教师管理,制定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用以推动教师专业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校本课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拟定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书》,编排了《校本课程授课表》,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和正常教学秩序。

三、课程特色

(一)照顾差异,满足需求

“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特殊需要与兴趣”。(这也就是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但是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教师点什么菜,学生就得吃什么菜,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的独立追求。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成了“点菜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学习内容可以选择

我们首先做的是同一门课程中,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比如: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再比如,《魅力沂蒙》教材中的“变迁·寻根”主题探究活动,选择的课题就可以有“服饰的变迁”、“交通的变迁”、“沂河的变迁”等等;不仅一个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子课题,学生还可以跨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例如《养成教育》中的开展爱校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认领学校楼道装饰的某一部分内容,或人或事或物,通过搜集材料,采访,搞清楚所涵盖的历史、文化,然后自己准备演讲稿,自行排练,向师生介绍我们自己的学校。

2.学习科目可以选择

为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除了规定必修课之外,为学生提供了部分选修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例如我们在美术学科方面所开设的泥塑、剪纸、简笔画、篆刻、书法、国画等六门课程,每三到四个班级同时排。学生可以三选一(或四选一),进行自主选择。轮到上这些课的时候,三个班(或四个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分别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上课。假如学生希望三选二、四选二,则可以在课后到兴趣班得到满足。

3.学习层次可以选择

学习层次可选择作为课程设置,是政策性最强的。目前我们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课外兴趣小组、课外专业队的互补。

比如乒乓球课,校本课程“乒乓球课”学习的是最基本的(1-3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乒乓球兴趣小组就更专业一些,而乒乓球长训队则对乒乓球技术的要求更高,是可以代表学校打比赛的,学生今后可能在这方面有特长发展。

(二)注重整合,凸显特色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二者必须整合。

1.学习目标上的互补

例如,我们在数学类校本课程中自主开发的《生活数学》,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开放题的教学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地能动地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因此,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堂,开设了《三字经》、《论语》、《国学活用》、《中华成语千句文》、《儒家箴言》等校本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学习方式上的补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门课程都要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改革。有些校本课程可以更突出地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比如华夏文明类、蒙山沂水类教材内容都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魅力沂蒙》中的课后延伸探访家乡的英雄人物,寻访家乡变迁等。这些都需要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整理筛选资料,得出结论,写出报告,进行不同方式的汇报。《生活数学》、《七巧科技》、《剪纸》等动手实践课,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凸现出来。

同时,在这些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3.道德品质教育的补充

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格教育与培养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非常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因此,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小抓起。而我们开发的国学经典系列课程,正是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校本课程《国学活用》,就选用了国学精神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常”和“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展示经典、讲述史学故事,并联系今天的生活指导他们的行为,做到学以致用。

我校青年教师分年级开发的《养成教育》系列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年龄特点,根据1-6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与培养。六册书内容: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引导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再比如: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对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他们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社会和家长都普遍呼唤着孝道在孩子身上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恰恰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华孝道》这门课程。

四、硕果初成,品尝甘甜(课程开发成效)

(一)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的确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能力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魅力沂蒙》中的《变迁·寻根》活动的开展,为了研究家乡的变迁,了解它的过去,孩子们走访街道、社区和居民家中,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现场拍摄,还要整理筛选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同时对社区、街道的发展提出一些良策,并开展了“畅想未来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制定了街道、社区发展规划,设计了一份份像模像样的规划图,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的。

2.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1)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了学生综合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校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提高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就要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写调研报告等。而调查采访,要听,要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动态交际。搜集资料就要阅读:精读、略读、浏览、默读等,各种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报告的写作,平时的课题日记、笔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通过《好习惯伴我行》、《国学活用》、《中华经典》、《天之骄子》等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夏文明、国学经典系列课程的开设,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启发学生优质的思维,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静化学生浮燥的心灵,滋养学生活泼的性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3)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素养

比如我们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孩子们喜欢上了乒乓球,全校50%的学生会打乒乓球,这有利于课外体育锻炼的进行,有利于学生正常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校在全区小学乒乓球比赛中,连续多年囊括男团、女团冠军和男单、女单冠军。

我们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更广泛的艺术爱好。在今年的全区艺术节中,我校被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4)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校本课的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同学间的合作研究,及在艺术类课程中的动手操作等内容,使同学们知道了要相互包容、谦让,要分工合作等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终身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5)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了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排版、打印、设计等;学会了摄影等。

3.培养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痴迷

成功者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种兴趣和痴迷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实践体验。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可选择性,使学生得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是为学生走向成功,为今后健康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因素。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与国家课程大有异趣,课程内容也更贴近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变化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其结果自然就是引发教师专业成长。

1.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确定。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要通过研究,自己编写课程纲要,自己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确定评价方案,有的还要自己编写课程指导用书。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老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逐渐提升。从刚开始时仅有少数一两个人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只得单打独斗,已经发展到现在十余人的团队。

2.提升了教师研究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老师们在承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学习、实践、反思,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还需要努力。1.校本课程的评价

目前还比较浅,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保持校本课程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学生校本课程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校本课程的评价。

2.各门课程的逐渐完善

有些课程在设置上,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很不完善,需要下大力气。

3.教学设施的保证

部分课程实施起来还有困难,缺少足够的教学设施设备,需要逐渐配置。4.课时和师资的保证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力支持,尤其是开设校本课之后,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教师负担过于繁重。这样不利于教师的学习、研究。课时问题,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来保证校本课教学时间。

12.镇中心小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十二

在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如何落实自然教学大纲提出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教学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呢?教改实践表明,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 加创造性的观察实验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反思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完成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广大自然教师要经常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然而,由于受到传统 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常将对提高学生素质起重要作用的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视为自然课 一般性程式化的教学环节。通常,凡是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之前,教师都要不厌其详地讲解观察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再三叮嘱学生,这要听清、那要记住。总之,要求学生必须完全照要求办。因此,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用不着动脑思考,即使完成了实验,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也就更不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做了。我们认为,如果教师既不分年级高低,也不论实验难易,尤其是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 提高、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即使督促学生完成了观察实验也只能培养出不爱动脑思考、只会唯命是从的学生。这样必将严重压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革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代之以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小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水平,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促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实验的多种育人功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以贯彻落实《天津市小学自然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为契机,以“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 简单实验”为突破口,重点在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进行了教改实验,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创造条件,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例如,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

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 “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 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们没有采用指令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教师引导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 到火上烤。

为了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科学道理,我们变以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问“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假如缺少了一个,燃烧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请同学 们利用桌上的物品、自己设计出实验来研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用杯子罩住燃烧着的蜡烛;有的用火柴点燃纸片后,用剪刀剪去烧着的部分;有的把点燃的火柴插进砂 土或水里灭火;有的则向老师要二氧化碳气体熄灭点燃的蚊香。经过研讨,学生们不仅明确认识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活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才能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逐步达到会学。2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比只教会知识更加有意义。在教改中,我们不仅为学生自行设计简单实验创造机会,提供充足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而且注重适时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和必要的点拨,渗透实验设计的思路和科学的思考方 法。例如,引导学生研究“两个磁极间相互作用”和“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时,启发学生讨论“两个物体相互靠近,会有几种情况出现?”渗透“排列组合法”;引导学生设计“水蒸气凝结”、“热传导”、“热辐射”以及“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实验时,提示采用“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设计“雾”、“雨”、“霜”形成实验时,教学生用“联 想”和“想象”做好模拟实验;当学生做“热对流”一课实验当手头没有锯末时,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材料代替锯末,学习“替代法”。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初始阶段,学生还不太习惯。但是,经过循序渐进地练习,尽管少数学生还不能大胆设想,思路较窄,然而只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针对某个研究题目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归纳总结,学生的智力就会不断提

高,实验设计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必定会受到很好地磨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有所发展。

3充分放手,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

按照“领、扶、放”的步骤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成功的经验。然而在教学中时常发现,不少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 中却不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总结教师们的 心理,放手有“七怕”:一怕秩序乱,二怕学生玩,三怕仪器坏,四怕费时间,五怕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六怕得不出正确结论,七怕自己下不了讲台。因此,为了保险,还是手把手 地领着学生走,这样既省事又省心。显而易见,这些教师由于习惯了“我是教你的,你要听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墨守着成规。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缺乏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缺乏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正确态度,缺乏对符合 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与探索,总之,还没有完全摆脱陈腐教育观念的束缚。

教师、学生的配合默契,教、学双边活动活而不乱,科学合理;课上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和对学生充分的信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努力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既端正、又认真。尤其是教师教法的改进,如 启发式提问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以及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促进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感恩妈妈作文900字下一篇:收藏一支笔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