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2024-06-09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精选6篇)

1.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篇一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内容

1、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2、小组讨论及对话交流的基本程序。教学材料 杜甫《绝句》 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法、小组讨论法、课堂展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40分钟)教学课程

一、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思念家乡的时候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杜甫的方法。(板书课题:《绝句》—杜甫)

二、初读诗歌,梳理词句。

投影1:阅读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① ② ③ 根据拼音解决生字。

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难词、关键词的含义。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投影2:检查初步阅读情况:

① 规范学生读音,强调难字:

鹂(lí)行(háng)鹭(lù)泊(bó)② 释义: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

东吴:古代吴国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三、多角度阅读并概述古诗,分组讨论并宣布讨论结果。

师:请1—4组的同学按序号对应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话来概述古诗。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述。

2、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述。

3、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概述。

4、从“诗中景色”的角度来概述。

讨论过程(……)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在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宣布讨论结果。请第1组从“内容”角度概述的同学展示。

投影3:引领: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述(讲清楚时间、地点、环境、事件即可)。预设: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请第2组从“主题”角度概述的同学展示。

投影4:引领: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述(抓住诗人写这首诗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预设:诗人看见美丽的景色,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因而非常思念故乡。请第3组从“思想感情”角度概述的同学展示。

投影5:引领: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概述(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预设:诗歌前两句还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后两句诗人就陷入了哀伤的思乡之情当中。请第4组从“诗中景色”角度概述的同学展示。

投影6:引领:从“诗中景色”的角度来概述(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设:黄鹂、白鹭、积雪、船只。体会古诗的优美之处。

课后作业:抄写古诗中的重点生字词,背诵古诗。

寝室设计方案

设计目标:环保、温馨、舒适。

设计内容:美化天花板及墙壁,规范书架摆设、杂物堆放。设计材料:胶水、胶布、剪刀、泡沫彩纸板、记号笔。设计方法:成员合作、分工配合。设计时间:12小时 设计过程:

1、购买材料:分两组进行,一组前往材料区;购买墙纸(温馨色调,建议米白色)、泡沫型彩纸板(红、黄两色)、挂钩;另一组前往生活区,购买胶水、双面胶、剪刀、记号笔、强力清洁剂。

2、准备材料:将泡沫彩纸板剪成花瓣形状(红、黄两色),大小不一,两种颜色的花瓣交替粘紧备用。

3、全体成员首先把寝室打扫一遍,用买来的强力清洁剂把寝室的卫生死角清理干净。

由于寝室空间狭小,很多东西都没地方放,比如包包之类的,所以在墙上粘贴一些挂钩是非常有必要的。把买来的挂钩分布均匀地贴在每个位置的旁边,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不会觉得有损美观。

寝室进门的两个床后面有一个大约行李箱宽的空置位置,这个位置就用来放行李箱,两边的空位刚好可以放进8个箱子。

4、寝室打扫干净以后就开始贴墙纸,寝室共8人,分两组进行,4个人负责一边,一边两个人在床上负责贴纸,下面两个人负责递接材料。墙纸贴好之后,把之前粘好的花瓣贴在上床以上的墙纸上面,距离适中。成品效果不会让人眼花,会带给你一种温馨舒适的视觉感受,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

2.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篇二

诗词意象自然不是新鲜话题, 这里老话题重提, 是因为很多人误将语象当做意象, 而这里所说的“很多人”, 指的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他们曾经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搜索百度“意象”词条的解释, 将语象视作意象的情形同样存在。须知, 百度的词条解释通常来自权威著作, 至少也是较有代表性的著述。因此, 这里我们针对老话题中某个看似没有疑义的流行见解试做一次诘难。诘难围绕人们耳熟能详的《绝句》 (杜甫) 一诗的释读展开。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读中的问题之一是:这首小诗向我们描绘的可视性画面是四个还是一个?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四个, 少数人给出的答案是一个, 但不能说清理由。此情形因文学形象之特殊呈现方式而造成。现实形象和造型艺术中的形象, 其呈现方式是共时性的;文学形象则不同, 其呈现方式是历时性的, 即形象之各构成部分是在话语表达的流程中渐次呈现的, 在呈现过程中出现了时间差。因此, 《绝句》向我们描述的只有一个画面———江南水乡画境, 诗中每句话虽看似各创造了一个画面, 但它们都不具有独立意义, 因为它们实质上都只是江南水乡这幅画境的一块块拼图而已。

问题之二是:这件作品含有几个诗歌意象, 十个, 八个, 六个, 四个?大多数学生给出的是八个, 即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西岭、千秋雪, 东吴、万里船。追问:既然如此, 难道“窗”、“门”就不是诗中意象吗?于是补充为:十个意象。学生们声称自己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也都是这么理解的, 还有学生拿出诗词意象研究方面的专著来证明他们所持见解的正确性。我们认为, 上述理解有把语象误作意象之虞, 这件作品含有的诗歌意象应该是六个, 其中四个意象直接出现在江南水乡的画境之中, 本身是构成江南水乡这幅画境的原材料, 它们分别是“鸣于翠柳之间的两只黄鹂”、“飞在蓝天之下的一行白鹭”、“西岭 (岷山) 之巅终年不化的积雪”、“往返在蜀吴万里水道上的点点帆船”, 另两个意象是“境外之象”, 这两个意象并不直接出现在诗中所绘的江南水乡画境里, 相对于出现在江南水乡画境中的意象而言是所谓“虚象”, 它们分别是水滨的房屋和屋中的诗人。以下结合《绝句》的释读对语象和意象的不同简作辨析。

其一, 诗中的“窗”和“门”暗示着水滨房屋这个意象的存在, 但它们只是房屋的构件, 是水滨房屋这个意象的构成材料, 本身并不是意象。同理, “西岭千秋雪” (岷山之巅终年不化的积雪) 是一个完整的意象, 拆分开来的“西岭”、“千秋雪”都是该意象的构成材料, 它们本身并非意象, 而是语象。这样,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东吴、万里船也就都可以证之为语象, 而非意象。

其二, 按新批评学派的说法, 语象 (Verbalimage) 是语言级的形象, 是“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象”, 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 有别于脱离语言后在意识和想象中留存的形象 (见百度“语象”词条) 。意象和意境虽然也由语言材料构成, 但它们通常是那种得象则忘言、得意则忘形的形象。如“西岭千秋雪”, 它逼真描画了“头戴雪帽之岷山”的形象, 一旦欣赏时我们捕获到这个艺术形象, 就很少会对语言层面的东西感兴趣, 即我们进入“得象忘言”的境界了。再如, 《绝句》无一字直接描绘诗人的形象, 读者却能真切地感知到诗人伫立在水滨房屋的门窗旁, 正绘声绘色地描述他的所见所闻。

第三, 语象在文学语篇中通常不是独立自足的形象。如“黄鹂”和“翠柳”, 两个语词由于分别对应着现实经验世界中的两种事物, 天然具有形象性, 但在《绝句》中, 它们仅仅是“黄鹂在翠柳枝间鸣叫”这一意象的色块和造型单元, 故从语篇功能看, “黄鹂在翠柳枝间鸣叫”是独立自足的形象, 而“黄鹂”和“翠柳”就不是。广而言之, “红花”、“白云”、“悬崖”、“奔马”之类语词, 它们在现实语言世界中都可以看做形象自足的意象, 但在文学相对封闭的语篇世界中则未必, 即有可能是, 也有可能不是。

结束了语象和意象的辨析之后, 我们可以对《绝句》做小结性解读:

第一, 杜甫这首小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境。在整幅画境中, 用于实境建构的意象有四个, 即诗中各句话分别描述了一个意象;四个意象依空间顺序在话语表达的时间流程中最终被结合为一个具有可视感的画面。第二, 由四个意象组成的这个可视感画面并不完整, 因为在这个可视感画面之外, 还有两个不可见但可以想象到的意象存在, 即水滨的房屋和房中的诗人;后两者是虚境的构成单位, 是所谓“象外之象”、“境外之象”。第三, 诗中的整幅江南水乡画境包括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 虚境的内容由“窗”、“门”两个语象暗示而出, 实境则由四个意象拼合而成。第四,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窗、门, 都只是语象, 不是意象。

如前所述, 意象的建构有时不依赖于语象, 如《绝句》中的诗人形象, 但通常又是以语象为材料的, 换句话说, 在一般情况下, 语象是意象建构的基础色块和基本的造型单元。在文学语篇中, 语象常常作为某个形象实体的构件出现, 如同人的鼻眼或四肢之类, 这样, 语象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参与了意象的构建;不过从语篇功能上看, 语象并不具有独立自足的性质。因为语象并非完形形象而只是形象的构件, 在表现事物对象时可以具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类借代”的文学修辞功能, 在表情达意方面可以稳定地显现出间接、暗示、含蓄、蕴藉等美学特点, 所以在诗词意境的营造方面同样具备强大的功能和用途。

古往今来的诗词研究中, “物象”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认为, 出现在照相机、摄影机及其复制性物质材料中的事物的形象才可以称之为“物象”, 人的大脑、语言领域、艺术作品之中的事物的形象就不再是所谓“物象”了。诗词研究中频繁出现的“物象”一词, 事实上很少是在其准确的意义上加以运用的, 大多是意象和语象这两个术语的误用或滥用。此处提出这个问题, 意图仍是辨析语象、意象、物象的不同, 是否还具有其他意义, 则在问题之外。

参考文献

[1]何光超.解读杜牧诗中的“闲”语象[J].晋阳学刊, 2005, 6.

[2]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 2002, 3.

[3]李丽.汉语“花”的修辞语象及其审美文化指象述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4]孙春旻.论“语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5]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215-225.

[6]熊文华.语象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7]刘恪.语象类型学:中国小说语言形式特征探微[J].扬子江评论, 2010, 5.

3.以美为线索 执教杜甫《绝句》 篇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以美为线索。

★感受颜色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颜色的美。尤其是“青”这种颜色,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异,我们不能直白地告诉学生“青”就是指蓝,而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感受到“青天”是湛蓝的、瓦蓝的、蓝莹莹的、一碧如洗的……由此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意境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

最具韵味的是一个“含”字。让学生读读诗句,从中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引着孩子透过窗子去看一看外面的美景,发现这窗外美景就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让人赏心悦目。再带着这种感觉回归文本,“含”字就迎刃而解了!

★意会结构美

诗中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诗歌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这样的结构美,我们不能跟学生去讲,但我们可以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有所感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感知,建立一种意象,感受意境的美。而对其深层的东西应该允许学生存有疑问,“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到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中他自然就能理解,就能体会。

★实践对仗美

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所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

教学中,先带着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对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再联系诗句充分感受对联的特点,然后尝试着自己做对联诗。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懂诗意,进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咀嚼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深意,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受到美的熏陶与润泽。

3.在对诗歌的细细体悟中,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并紧扣文本,在与伙伴的交流合作中尝试对联诗句的创作,升华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绝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与多音字,把字音给读准了。(生自由朗读诗歌)

2.(板书全诗)请一名学生朗读《绝句》。

要求全体同学注意倾听,集体正音。

3.学习生字:

(1)出示诗中两个多音字——行、泊。

先读准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再读它们的另外一个音——行xíng、泊pō,给它们分别组个词。

师总结:碰到多音字,我们要学会辨别,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把字音给读准了。

(2)教学生字:绝。(观察生字的结构、偏旁,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一起书空、描红)

4.请大家自己把诗读上两遍,感受一下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读到这儿为止,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留下了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

二、 展开想象,读懂诗意

1.咱们还没细细品读就已经感受到了画面的美。咱们不妨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师配乐范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颜色呀?(预设:黄、翠、白、青。多媒体重点标注)

理解“翠”:“翠”是指——绿。

理解“青”:同学们,我们刚学过《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拉萨天空的颜色。——“蔚蓝、瓦蓝、湛蓝”,是啊,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天空就像拉萨的天空这么蓝。在诗人的笔下,这样的天空就叫作青天。感受青天的美,一起读这个词!

2.在诗人眼里,这真是一幅黄绿相间、青白晖映的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自己读读这两句诗。

(1)指名读诗句。

(2)听着听者,你的耳畔仿佛还听到了——(黄鹂叫声);咦,这黄鹂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些什么呀?(学生想象说话)

3.短短的两句诗,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颜色,还听懂了黄鹂欢乐的鸣叫,这么动听的叫声,这么美的颜色,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有声有色。(板书)

4.你能通过你有声有色的朗读来表达这样一种情趣吗?

指名读,推荐一名同学读,配上音乐齐读。

5.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那第三、第四句诗大家是不是自己读读看,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3)质疑、讨论。

(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千秋雪、万里船、窗含、门泊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整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千秋:(一年一个秋,这个“秋”就指代“年”。引导学生理解“千秋”虚指时间长,读好“千秋”。)

窗含: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啊,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生:窗前。)

①(师拉开窗帘)我们透过窗儿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孩子们,眯起眼睛向远处眺望,你透过窗子看到了什么?(生根据自己所见表达)

②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幅画还有画框呢!这画框是什么呀?(窗框)

[体会:这美妙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③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教师出示三幅镶嵌在窗框中的美景)

④(出示窗框中雪景)这样说来,这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是镶嵌在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万里”——路途遥远。(结合“千秋”来理解)

泊:停泊、泊船靠岸。

6.指名吟诵诗句。

诗人向远处眺望,看到山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一低头,又看到门前的岷江上停泊着千里迢迢从东吴驶来的船。他心情特别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句诗,谁来学着杜甫的样儿吟诵吟诵。

7.一齐吟诵。

这春天的景色是看不完也写不完。而诗人只用短短四句诗,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静结合的画。这不仅在于他会选取景物,更重要的是他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来,拿起书,一起吟诵。

8.背诵诗歌。

真美啊,我们一起欣赏着美丽的画面,和着动人的音乐,走进诗人快乐的内心,一起背诵古诗。(课件出示画面、配乐、背诵全诗)

三、 作诗吟对,升华诗情

1.理解“绝句”,给诗歌取个恰当的题目。

(1)联系课前背诵的古诗理解“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进而理解“五言绝句”和 “七言绝句”。

(2)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即兴写成的,没来得及取其他的题目,所以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来作为题目。我建议大家再默默地读读这首诗,揣摩揣摩,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试着给这首《绝句》另外再取个题目。

(3)自己拟题;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发现并揭示对联诗的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课件出示诗歌——一一对应出现,显示对联特点)(生发现:一一对应,非常工整……)

3.男女生配合读对联,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4.回想以前学过的对联,全班交流。

5.尝试创作对联诗句

黄鹂鸣白鹭__________________

黄鹂欢歌白鹭__________________

黄鹂翠柳间欢歌白鹭__________________

枝头黄鹂双双鸣白鹭__________________

窗外黄鹂叫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窗外黄鹂唱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思考、创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押韵等对联的要求。)

6.课堂小结: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咱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瑰宝,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美,能从诗中读到这样一种韵律美。还有很多古诗啊,和《绝句》一样,希望大家用心去阅读古诗,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有声有色

窗含西岭千秋雪,动静结合

门泊东吴万里船。

4.杜甫《绝句》的教学反思 篇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毛主席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平。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鸣”、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5.浅谈杜甫《绝句》 篇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这首《绝句》是我少年时代就读过的诗,当时只是觉得它是一首明朗轻快、浅显易懂的诗,而今在学习了一些文学理论的知识后,我才发现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精华要素。因此,我试从文学中意象、意境、意蕴以及诗的基本特征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个简单赏析。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我国汉代的王充在其《论衡》中也提过“立意于象” “表意之象”的说法,所以,意象的描写往往是为了抒发一定情感,表达一定理想。

在杜甫这首《绝句》中,一共描写了八个意象,诗的第一、第二句中描写了四个意象,分别通过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四个表象表现出来,共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早春图景。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四个意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黄鹂的鸣叫、柳枝的的翠绿、白鹭的飞翔、青天的蔚蓝。作者在描写这四个意象的时候共用了四种颜色,分别是以“黄”衬“绿”,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衬托出早春的生机盎然。此外,作者还写到黄鹂的鸣叫,为这幅早春图景增添了听觉效果,就这样,作者分别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对这幅早春图景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描绘,突显出生机盎然之意,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诗的第三、第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

6.杜甫七言绝句 篇六

七言绝句

1、画像题诗(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虞韵

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

2、赠李白(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引用典故:飞扬跋扈 葛洪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李司马桥了(一作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引用典故:仙童驭竹

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成功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4、萧八明府堤(一作实)处觅桃栽(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引用典故:河阳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5、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一作锦)竹(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6、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题注:一本下有栽字。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7、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盌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8、重赠郑鍊(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郑子将行罢使臣,囊无一物献尊亲。江山路远羁离日,裘马谁为感激人。

9、三绝句(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10、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11、其三(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2、戏为六绝句(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13、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4、其三(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引用典故:虎脊 历块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15、其四(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16、其五(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17、其六(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8、官池春雁二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19、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

20、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题注:一作严公雨中见寄一绝奉荅两绝

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

21、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齐韵

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22、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23、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题注:王新诞明珠。

引用典故:去握珠

云里不闻双雁过,掌中贪见一珠新。秋风袅袅吹江汉,只在他乡何处人。

24、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引用典故:谢安舟楫 安石妓 兔园留寒

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杳杳东山携汉妓,泠泠修竹待王归。

25、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题注:一本无官字

幕下郎官安稳无,从来不奉一行书。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

26、得房公池鹅(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引用典故:笼随王右军 丹凤池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皇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27、荅杨梓州(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引用典故:阿戎

闷到房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

28、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29、绝句四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30、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31、其三(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2、其四(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青韵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33、漫成一绝(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题注:一本无一绝二字。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34、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题注:崔卿,甫之舅氏。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35、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

36、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社稷苍生计必安,蛮夷杂种错相干。周宣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后代看。

37、其三(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喧喧道路多歌谣,河北将军尽入朝。始是乾坤王室正,却交江汉客魂销。

38、其四(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不道诸公无表来,茫然庶事遣人猜。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百万回。

39、其五(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鸣玉锵金尽正臣,修文偃武不无人。兴王会静妖氛气,圣寿宜过一万春。

40、其六(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英雄见事若通神,圣哲为心小一身。燕赵休矜出佳丽,宫闱不拟选才人。

41、其七(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抱病江天白首郎,空山楼阁暮春光。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42、其八(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澶漫山东一百州,削成如桉抱青丘。苞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

43、其九(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引用典故:紫气关 黄金台

东逾辽水北滹沱,星象风云喜共和。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44、其十(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渔阳突骑邯郸儿,酒酣并辔金鞭垂。意气即归双阙舞,雄豪复遣五陵知。

45、其一十一(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李相将军拥蓟门,白头虽老赤心存。竟能尽说诸侯入,知有从来天子尊。

46、其一十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

47、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48、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49、其三(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崆峒西极过昆崙,驼马由来拥国门。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50、其四(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盌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少荅胡王万匹罗。

51、其五(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大历二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

52、存殁口号二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题注:每篇一存一殁,是时席谦、曹霸存,毕曜、郑虔殁。

引用典故:白杨悲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53、其二(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引用典故:骅骝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54、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湖水林风相与清,残尊下马复同倾。久判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

55、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6、惠义寺园送辛员外(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上一篇:外汇借款合同新下一篇:2011计算机学院团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