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共13篇)
1.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一
根据学校关于制定教师个人岗位目标的通知精神,为了促使自己尽快成长成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的 6.教学基本功①继续苦练自己的普通话,坚持在校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使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
②在每周的粉笔字展览中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书写;在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时也要写好规范字。空余时间继续苦练美术基本功。
7.管理能力首先定期召开小干部会议,指导小干部独立开展工作。
其次,借助小组捆绑式评价,促进美术作业的按时上交,并定期评出优秀小组。
第三,教育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做到在课堂上不乱扔纸屑,做手工使用剪刀时还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第四,教育好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争做班级内的守纪之星。
8.借水行舟①本学期我借助“读书节”多督促自己多读书,多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再就是多读国学书,尽量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有所提高。
②多读美术专业书籍,加强美术基本功的练习,让自己的专业尽快得到提高。
③积极参加学校乐团活动、羽协以及美协活动,较高质量地完成规定曲目的演奏,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学校的艺术节拿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
9.捆绑式评价①重视小组内最佳个人评价这样找出领头雁,可以促使人人动脑,人人努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自己小组的整体素质。
②重视小组内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最终的目的就是在评价中找出不足、明确目标、探求方法、取得进步。在自我评价时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差距,才是取得进步的开始。
③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④重视其他小组给自己小组的评价通过其他小组的监督与评价,可以督促每个小组都不敢掉队,积极向前。
⑤重视教师学习
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即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的奖励。10.学生能本化构建①在本学期中,让学生学会彩笔画、油画棒画、线描、纸挂盘、纸面具、简单的花卉写生和儿童画创作。
②发挥好自己的特长,把我校的儿童画队组训练好,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在本学期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儿童画技法,并保存好作品,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办出较好的儿童画展览。
③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美术材料,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美术知识,让每一个孩子的美术水平都得到提高。了解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和学习需求,培养健康心理,形成优秀品格。
范文网
2.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二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自提出转眼已有10年的时间, 但是课程目标如何落实依旧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广大信息技术教研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立足于创新与探索, 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下面, 我以“图像的魔力”单元教学为例, 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常规教学中落实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进行一些粗略探讨。
“图像的魔力”, 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7年级用书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方法, 初步领略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意表达的优势。
一、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新课程理念
学科教材是将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系统化、结构化, 并加入时间流程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教育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提供必要教学框架和课程资源[1]。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此, 认真研读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开始课程教学前, 特别是新课程实验初期, 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并认真研究教材。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教材绝不能就课论课, 要对整套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 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编写意图等。实践表明, 教师在对整个教材体系还没有达到充分领会的状态下, 在教学中盲目地凭感觉论取舍很容易形成偏差。对于教材, 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是遵守教材, 严格秉承教材要求, 领会教材所传达的教学理念,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而当我们已经对教材把握到位、游刃有余时, 创造性使用教材则是我们需要且必须要做的, 因为伴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二、把握学科定位, 落实课程目标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但如此,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 更能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更要让学生体验技术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 在单元教学中, 应注重让学生在“时尚封面设计”、“电影票设计”、“电子贺卡制作”等图形图像处理活动中, 学习应用Photoshop软件工具加工、表达多媒体信息的方法, 享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注意始终将技术作为素养的支撑, 同时又把素养作为技术的引领, 从而实现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的双重建构。
三、注重单元第一课, 充分发挥范例作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各单元第一课通常起着统领整个单元教学的作用, 重在展示单元活动目标, 用以形成学生自我预期, 激发、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活动设计的目的。因此, 教师通常会在单元教学活动伊始, 选择大量教学范例进行赏析。但常规教学中, 我们通常看到的作品分析教学大多停留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层面, 缺乏对范例作品的深度剖析。这样, 范例的作用就被弱化到“激趣”的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中, 作品制作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信息需求, 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 开展合作、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例如, “图像的魔力”这一单元的学习就有着鲜明的创意表达的特点。因此, 要想充分发挥这些范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现由“激趣”到“维趣”的华丽转身, 教师就应带领学生透过作品, 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所要传达给受众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是如何感受到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创意方式进行表达的等等, 并很好地明晰、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同时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能够有意识地、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思考———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让学生勇于创造———单纯的模仿变成有目的的创意表达, 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有效。
四、关注教学过程,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对课堂导入、新授、练习强化、评价、小结等各个环节予以关注。许多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视, 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这固然重要, 但是教师更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例如, 本单元第15课中“矩形工具”选择范围的大小可能导致图片中的“对象”不能完全消失的问题;再比如, 练习阶段会遇到图片边界颜色反差过大不易衔接过渡等问题。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 其实在图片合成中是经常会遇到的, 教师应抓住类似的教学时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这些看似“细节”的处理, 让学生了解到进行图像合成时源素材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素材的背后是制作者反复遴选的过程, 每一幅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精益求精的结果。可以说, 学生的信息素养, 就是这样在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所引发的思考中, 每一个源自于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得以逐步养成与提升的。但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不足, 或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 因而采取回避态度, 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也应注意, 除了对技术方法的归纳总结之外, 还应对技术思想、技术应用等方面予以提升及适度延伸。
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当注意的是, 任务驱动式中的“任务”应当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本技能练习, 又能带来真实情境的任务, 应具备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2]。因为来源于生活、工作、学习实际的真实任务, 它所生成的问题是真实的, 那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必定是具有针对性的, 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可以迁移的, 形成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不仅如此,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总之, 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是有效的。反之, 那些仅仅从技术目标出发, 机械的、凭空臆想出来的零碎的、彼此毫无关联的所谓“任务”, 是根本无法达成以上目标的。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时, 通常采用“提出任务→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小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为了使任务的驱动更有效, 教师在提出任务后,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将任务目标适度分解,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任务链。进而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探究, 使得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在这个脉络中, 由于任务分解清晰, 问题解决策略大多来自于学生,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时, 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指导者, 教师通过对课堂节奏的适度把握, 将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轻松活泼, 又严谨有序的局面。
事实上, 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只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情, 针对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及特点, 或任务驱动、或自主探究、或讲练结合、或自学加点拨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难点的突破, 以期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注重适时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及引导。例如, “图像的魔力”单元教学, 技术目标面向图形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美好, 可是与此并存的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欺骗、造谣、犯罪的现象却令人深思。教师应注意抓住教学时机, 正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结出善良之果, 也可以催生罪恶之花。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使用者的意图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后果和道德判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乐于被学生接受的,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承载的, 从而更好地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七、关注学生差异, 任务设计体现梯度
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同时,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分化又很快,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次组织教学, 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的设计, 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能力, 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在课前准备中, 既要为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策划好任务的拓展, 又要根据学生的邻近发展区, 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支架。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 通过任务分解、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此外, 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应呈现梯度, 体现差异。
八、加强对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过程性评价机制的缺失, 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方法与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注重通过鼓励性语言, 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 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是, 以下类似的现象和问题也比比皆是:课堂表象一:没有学生自评环节。这反映出教师还没有能够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表象二:互评环节表述或过分笼统, 缺乏深度, 或没有建设性意见, 缺乏指导性。这反映出一方面教师缺乏对评价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方面, 学生在判断、评价信息的能力方面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表象三:没有作品修订环节, 草草了事。这反映出教师对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课堂练习作品的评价环节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因为课堂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监测和反馈, 是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更是学生通过自评环节进行创意表达、反思, 通过互评取长补短, 通过对建议的选择性吸纳得到提升的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一重要的过程性评价环节, 学生看不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步, 信心和兴趣自然会逐步消退, 教学也就不称其为教学了[3]。
那么, 如何通过预先提供给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量表, 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以及如何通过批改学生作品, 来合理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保持和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不要只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劣评价, 更要指出问题所在, 以及改进建议等。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评, 组织同学互评或小组互评, 以评价促进学习,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4]。我们应当加强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 在广大信息技术教研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一定会在信息技术常规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中国电化教育, 2005 (8) .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国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 .
3.美术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篇三
在新课标中“分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
一、分析学生情况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异。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必须首先对学生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研究学生时,不能片面强调其技能方面的素质,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就如在技能方面,首先要对学生状况进行多方面的测试,依据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状态。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水平不同、层次不同、悟性的高低快慢不同,因此關注的范围和深度也各不相同,在教学内容上应给予一定的弹性,让学生主动选择。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点上、认识上确有收获,能力确有提高。
二、分析教学目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尝试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来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三、分层设置教学内容
在《校园伙伴》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阅书籍了解一些服装设计的知识。课上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由学生根据课前学习情况自己来定。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做的是积极的引导。看上去教师的责任与任务轻松了。但实际上却要做得更加细致繁琐。首先要保证学生对目标层次的正确选择,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要仔细观察学生,针对学生对目标层次选择不当要做出及时的指导。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要先观察,不强行阻止学生的选择,在他们的尝试过程出现问题时,通过引导与帮助让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正确看待自己。
再如在《纸质装饰画》一课中总体教学目标是利用纸张的不同加工方法来制作装饰画。不同之处在于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学习。课上我先展示一些别具一格的纸艺术,同学们吃惊地发现纸居然可以变成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他们边看边窃窃私语。他们的好奇心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来展示一些纸质装饰画作品,制作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纸张,这无形中拉近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作品的加工方法难易不同,不同的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剪贴法,衍纸法,纸浮雕等等。我利用步骤分解介绍了这些加工制作方法。接下来要布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并没有要求同学必须用什么材料做装饰画,而是将制作装饰画的几种不同纸材一一展示,我请每组同学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材料并利用纸的特性来加工制作,这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自主权完全在他们手中,主人般的自信在慢慢流露。每组的讨论都积极而迅速,生怕别的组抢走了自己想要的纸材。很快每组都到讲台前选走了想要的材料,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积极讨论,热火朝天。我发现选择简单制作方法的同学,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造型的设计,图案与色彩的搭配也更加协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让我很欣慰,教学目标的难易不是关键的,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创作的体验与实践。基于此我总结出,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次
什么是正确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谓“改善”的实现,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每个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元的评价状态。美术作品是借助物质材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心声。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也可用相互写评语的方式。
4.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目标 篇四
韩丽娟
第六章 皇权与世俗
(第 1—2 周)皇家气派
1.了解中外古代宫殿建筑、园林艺术特点
2.分析中外宫廷生活和民间世俗生活中所产生的这两类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原理
(第 3—4 周)宛自天开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理念和艺术造境
2.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比较中国民间园林与皇家园林的异同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审美能力
第七章 移情自然 关注社会
1.(第 5—6周)移情自然
1.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发展的塔体脉络及画风演变
2.认识艺术情感的作用和社会功能,体会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
(第 7—8周)时代的见证
1.了解西方风景画发展脉络及艺术风格演变过程
2.让学生认识艺术作品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
(第9—10周)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
1.帮助学生了解、感受我国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意识
2.使学生了解年画和玩具的艺术特色和内在精神意蕴
3.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成就
第八章近现代的探索者
(第11—12周)挑战传统
1.分析近现代艺术对传统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体会创新是艺术的本质以及探
索的重要性
2.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风格演变
(第 13—14周)中国画的革新
1.了解现代国画对传统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比较不同派别间的差异
2.体会现代中国画整体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会的时代精神
第九章 新视觉 新思维
(第 15—16 周)生活中的艺术
1.主张和提倡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试点来观看和欣赏艺术作品
2.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体会到更多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第 17—18 周)科学中的美
1.启发学生更多的从身边的事物、其它学科的知识里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创造的快感
5.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五
三年级下册
第1课 水墨游戏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能学会控制水分,并能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及表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的游戏中体验笔、墨、纸在水墨画中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魅力。教学难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
第2课 重重复复 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什么叫重复,并理解图形重复排列的美感。
2、学习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将一个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感受不同排列带来的变化。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重复排列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同一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方向、顺序排列出来。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
第3课 曲曲直直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2.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3.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三年级下册
第4课平平稳稳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理解对称或匀衡的原理,找出我们周围的对称或均衡的物体
2.运用物体的对称或均衡原理,通过剪纸、拼贴、绘画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物体的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对均衡的感受。
第5课 感受声音 教案 课 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感受声音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激发美感情绪,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达能力。
2. 通过学习感受声音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运用线、形、色等诸因素的重叠来体现听觉感受。感受声音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感受声音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听音乐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6课 迷彩服 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三年级下册
1.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2.学习几种制作方法,拓展学生思维。3.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三、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
第7课 彩色玻璃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各种图片,让学生了解彩色玻璃窗的艺术特点。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色不同的纸张材料设计玻璃窗,并学会用套色剪纸制作窗花。
3、情感目标:在观察与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材料制作玻璃窗,掌握套色剪纸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彩色玻璃窗的造型设计及镂空的击发运用。
第8课 我的同学 教案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掌正确的观察方法。(了解、练习)(2)用线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头部特征。(练习)
(3)通过绘画,(4)增强同(5)学之间的友情。(感受)教学重点
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三年级下册
第9课 家乡的桥和塔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第10课 我设计的一本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设计制作封面,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法有所了解并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封面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
3、在课堂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教学重难点:学习如何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的方法。三年级下册
第11课 绒线绕绕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绒线贴画得基本制作技能。2.运用绒线贴画方法制作出丰富得作品。3.感受绒线贴画得独特魅力。教学重难点
1.是否在小组评价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得观点。2.能否以独特得审美眼光,发现同桌作品中创意之处。3.作品是否达到制作要求。第12课 甜蜜的梦 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在蜡纸层上刮出肌理效果,表现梦境。
2、培养学生的记忆、创新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尝试用刮法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各种工具在蜡层上刮出机理效果以及画面组织。
教学准备:优秀作品、有关做梦的科学常识(录象)、油画棒、工具刀、牙签等。
第13课 金色的浮雕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锡纸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各种工具将锡纸加工成立体变化的浮雕。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下册
1、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和再造能力。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工具将锡纸加工成立体变化的浮雕。
第14课 变幻无穷的形象 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大师的作品,同时观察中国京剧中人物脸谱变化特点。
2、让学生收集各种身边的物品,运用于人物表现之中。
3、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表现让人物形象。第15课 我们的节日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描写节目场景的图片,课前去商店观察各种有特色的布置。
2、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节日景象。
3、为学生自己的节日,设计制作新颖的头饰。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节目的喜庆。
2、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节日献计献策,描绘富有特色的节日景象(头饰)。
第16课 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教案】、教学目标 :
1、启发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展开想象。2、想象未来建筑可以建筑在哪里。三年级下册
3、指导学生表现不同造型的建筑。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展开想象。
2、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具、学具:图片、色卡、资料、媒体等。
第17课 电脑美术 教案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Windows画图程序中绘制简洁的图案。
2、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进行复制、粘贴,组成一幅漂亮的图案。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创作一幅漂亮的图案(花草树木)。
教学难点:
创作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画图程序界面上各种工具的使用)。
第18课 会飞的玩具 教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让学生感受美术、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
五、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进行大胆、夸张的造型表现。三年级下册
第19课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2、认识保护珍稀动物的意义,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学习简单的画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几种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教学难点:学习简单的画册设计制作。
第20课 民间玩具
教案
四、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民间玩具的特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6.小学美术课教学总结 篇六
——从开放式教学出发共创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名老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与教育实施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度以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体验幸福并能享受教学过程的老师,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必须的。然而,各种师生关系,无论是专制型、民主型或放任型,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影响师生关系的形成,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笔者希望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如何从开放式教学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开放式教学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进行,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等,它不局限于教师课堂内部的开放,同时延伸到行为习惯上的耳濡目染。开放性教育能使幼儿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以自由意志、合情、合理与合法的把事情有效的处理。
在这半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师师关系或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的生活习惯及行为表现等。因此,教师只有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真诚地对待教育事业,方能在教育教学教学中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儿童的心理及其稚嫩,很容易潜移默化地为周围人群所同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学校的教师,他们特别在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并深受其影响。因此,教师的爱对儿童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它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也常常牵制着儿童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诱因和内驱力。大多学生常会由于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的课堂,由于尊重某位喜欢的老师而在他的课堂表现突出,并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山在涅与之俱黑,作为一名老师,开放式情感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师生之间的接触距离直接影响师生间情感的传达,之间的距离越近,师生间的平时交流沟通越频繁,对学生的影响越明显,并能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可能,更易于建立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经常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儿童群体中,尽可能地缩短自己和儿童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表现的自觉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与学生亲近距离通常会被学生下意识地视为对他们行为表现的认同、肯定和赞赏的程度。通常,习惯来回于学生间走动讲课的老师,并以一种作为学生中一个成员的角色,与孩子们一同探索实践,共同参与,这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创造平等友好、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得恰到好处。
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的个人性格、气质直接影响着他的课堂风格、教学姿态等。相对而言,教学姿态亲切谦和的教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对与错常用一手势或一眼神来暗示,以丰富的外在表情来表达表扬或是提醒,其实这比专制型的严格斥责或惩罚更为奏效。通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便足以促使一种轻松友善的课堂氛围的生成。以美术课为例,在学生自主探讨的课堂上,多相信学生,多接触学生,多倾听学生,你对他的信赖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这绝对胜于你滔滔不绝的言语灌输。
尊重学生也是开放教学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不仅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更要求我们多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课堂中的他们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与赞赏,这样也更易于激励他很好地投入要到课堂学习中去。一位能够尊重肯定自我内在价值的教师必定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儿童的性格情感、成长历程等的异同,便会相应的折射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创造应当给予鼓励。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坚决杜绝以个人的好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习惯性格、行为举止进行主观评价,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确保学生的自尊得到保护,才能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应时刻注重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博览群书,终身学习,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拥有更宽大的包容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出优秀进步的学生。
7.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七
一、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的问题
从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照抄教参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 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 甚至没有制定教学设计, 凭经验感觉授课。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以及教材内容掌握的深度往往存在欠缺, 容易出现将“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混淆的倾向, 使一堂美术课的任务要么成了纯粹打发时间的闲置课堂, 要么成为了“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与培养健全完善人格”“形成美术素养”的空泛形式。同时也存在一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叙写不规范的现象, 从而导致行为主体的错位以及目标缺乏可测性等情况。
二、设定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有利于美术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 又要有针对性地与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相适应, 做到具体、清晰、有可操作性。那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究竟要具体以什么为依据?以下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大方向。《美术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 具有制度层面的标准性、典范性;课堂教学目标由教师设定, 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 既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二者又相互联系,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通过课堂教学目标逐步来实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又不能偏离《美术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因此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以《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目标为依托, 把握课程方向,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 以现实情况为依据
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地开展, 必然与教材内容、教学资源等现实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制定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必须“吃透”教材内容, 根据现实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若是目标定位超越现实情况, 就无法正常地实行和达成。
(三) 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来完成,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课堂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水平、学习风格, 接受能力;了解了学生最想学习什么美术知识、最想参与什么样的美术活动;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性等等, 才能抓住关键,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三、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须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节好的美术课缺少不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也必然有明确、清晰、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 因此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的设定与表述都必须严谨处理, 否则就不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也无法管理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成果。
(一)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从某个意义上讲,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策略的出发点, 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设定与叙写, 但是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才能实现, 学生有没有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因此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表述为学生的行为。如“学生能……”而不是“使学生能……”、“引导学生……”, 这样的表述都是不合理的。
(二) 行为动词必须清晰、明确、可测
一个表述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包含通过教学活动具体所要达成的结果,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后具体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 而且其中的行为动词的表述必须清晰、明确、可测。如“体会中国画的内在意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种叙写无法评测“审美能力”到底有无培养, 培养的程度如何, 而且行为主体的表述也不正确。
(三) 行为条件应有特定范围与限制
行为条件是指整个学习活动要在怎样的条件范围内进行。如“在不临摹的情况下, 用点彩技法描绘一幅风景画”, 其中“不临摹的情况下”是对行为的限定, “点彩技法”是对绘画技法的限定, “风景画”则是对表现对象的限定。如果叙写成“描绘一幅风景画”, 那则与本课的学习计划相异了。
(四) 达成水平应表述为教学评价的最低标准
教学目标所体现是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后, 基本所能达到的一个结果水平, 定位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能力所及范围。“如能自主设计出一幅有主题的黑白装饰画”, 目标表述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上可达到的结果水平,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
结语
明确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 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目标要全面, 而非单一, 在确定目标时, 既要重视知识能力目标, 也要顾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 要把教学目标拉回教师和学生之间, 从而才能使教学行之有效, 学生学之有成。
摘要:美术新课程标准针对原教学大纲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授等问题, 建构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感受审美愉悦的同时, 促成自身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然而笔者通过对基层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的了解分析来看, 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着很严峻的问题。本文从中学美术教学设计的情况出发, 剖析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进而探寻规范、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与叙写, 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制定能力, 使其更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8.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八
【关键词】课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行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18-02
基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着谈谈自己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认识与想法,能够促进自己与同行们在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落实。
一、充分认识课时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这一设计系统过程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和实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具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导教 、导学、导评价。
1.导教
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思考他想要帮助学生实现什么样的变化,不同的知识类型会影响教学方法、技术 、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的不同,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通过PPT等演示型课件来有条理地展示与分析知识;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可以采用发现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尝试着边探索边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或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落实知识的应用。
2.导学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毫无目标。一些学生在走进机房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今天学什么?”说明学生希望在课前知道即将会学到什么。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后,学生就能明确在即将开始的课堂里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并在学习过程中避开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看书、学习,从而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弥补。
3、导评价
围绕课时教学目标评价教与学,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1.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并将信息素养的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开展的一系列信息活动。
(3)学生情况
教学目标最终是要实现学生有所发展,而不是教师完成授课内容。依据学习心理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思维规律和特点,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最近发展区,等等。只有清楚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1)具有可测性。可以采用 “ABCD结构模式”来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A”指行为主体(Audience),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B”指行为动词(Behavior),用来描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C”指行为条件(Condition),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D”指表现程度(Degree),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使目标更具可测性。
(2)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思想。 “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强调让学生学得信息技术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和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是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的着手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点评:
1.案例:浙教版普通高中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数据库系统》,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标准为“(3) 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在某次公开课上任课教师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库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理论层面上的基本概念解读,结合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剖析数据库再到建立数据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宏观上明确把握数据库系统的内涵,在微观处明确数据库使用和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户与系统人员的身份转换,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数据库系统,加强在技术层面上的道德修养,并培养学生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绿色环保的理念。
2.分析
行为主体不对。“使学生在宏观上明确……”、“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都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不符合“行为目标”中要求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笼统含糊、不明确。学生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才算是“理解”、“初步掌握”?学生要具备怎样的情感态度才算是“负责任地使用数据库系统”?这些不够明确的行为描述,会使教学的结果不可测。
3.呈现
课时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候呈现给学生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在课前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将要迎接的学习任务,可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将课时教学目标书写到黑板上,可以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时刻提醒教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课堂重点上;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展示教学目标,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小结和反馈的依据。
针对每一课时的信息技术课时教学目标,不能说哪一种表述方式是最好的。我们只有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摸索、研究、总结经验,多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新课改的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系,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石,以过程与方法为框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灵魂,使教学目标不只是一种书写教案的形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小学美术课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生现状分析:
各年级学生从绘画的素质上看有待大幅度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便有所差别,每个班的学生绘画水平也参差不齐。年级差别产生的差距也很大,如年岁、个性等方面都要因其特点加以控制、掌握,去耐心引导、调动其潜意识及思维的积极性,努力使横向、纵向所造成的差距缩短,提高每个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低年级段
1、能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运用彩笔画出富有儿童特点的作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2、学会简单的手工制作,培养其动手制作的兴趣。
3、能够从优秀的儿童作品中吸收一些营养以补充自己,让学生自己主动了解作品的题材及内容的安排,锻炼其欣赏能力及水平。
4、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创作,从中感受不同的美。
5、让学生能够尝试进行比较喜欢的主题创作画。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作能力,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中高年级段
1、加强其简笔画训练。
2、让学生自行欣赏中外名作,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学习优秀绘画技巧及绘画形式。
3、通过各种形式的绘画,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表现能力、掌握多种形式的绘画技巧。
4、对美术字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设计出适合一定主题的板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及创造性、参与意识。
5、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改造生活,让美术真正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无论是低年级还中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思维、质疑,能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手,参谋与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研究、探索、解决疑难。
三、教学措施:
1、区别年级差别,把握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点、面相结合,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2、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用画笔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感慨,激活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3、每堂课前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好教学环节,正确判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突出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教法灵活,层次清晰,得当,结合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加以把握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成长的天地。
4、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课改相关理念,领会课改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得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5、注重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意与能力。
10.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 篇十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 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 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 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 况:
① 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 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 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 “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 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 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② 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③ 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 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④ 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 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① 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 “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② 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③ 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 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 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② 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③ 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 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 做到:
①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 确的答案。
② 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 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③ 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④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 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 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① 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
② 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
11.谈小学美术课中线的教学 篇十一
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具象表现能力较弱,他们往往要把这种较自然的曲线美有意识地画直,所以我们要把这种曲线美通过各种方式提示。低年级美术教材大纲虽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线的有关知识,但其知识点是从“形”的认识开始的。因为“形”较之线更具体形象,更易被儿童接受,所以低年级教学活动要以形象、直观、活泼、自由、美好等独特的形式满足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
一、趣味美术游戏教学的形式
1.线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学生回答联想到“门、箱子、铁棍、直尺、地板砖等”。
2.形的联想。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教师用常见的几何形让学生想象形体近似的物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联想到的物体(不能重复)。如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基本形简单地概括和表现物象的思维方法。
3.形的添加、组合。通过对一些基本形的添加(或组合),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让学生认识形状、回忆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联想事物,让学生将几何形、实物形、自由形进行组合或用添加的方法变化,最后添画出某种物象。
4.教师事先设计好作业步骤,让学生按数字顺序连线后,看是什么物象,如洗衣机、灯笼等。
5.画笔接力:培养学生整体作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服从大局的团队精神。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在作画中途停下,让第二组学生接着上组学生的画继续画下去。画中的景物迫使接力的学生进行思考
6.采用幻灯片教学,将一些图像放映出来,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象是怎样用线画出来的,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这种直观、美好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采用“画唱”的教学方法,教学生边唱边画,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教低年级学生《画气球——认色练习》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气球的特点及颜色编成儿歌:“大气球、小气球,各种气球数不完,红气球、蓝气球,颜色漂亮真好看!”让学生边唱边画,达到运线练习和认色练习的目的。
8.用讲故事的方法。如边讲故事边演示用圆形画刺猬:一只胆小的刺猬缩成一团,两只刺猬关心它;几只小刺猬在辛勤地找食;刺猬妈妈带领小刺猬玩耍等。
二、加强训练
如果低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线造型的启蒙教育阶段,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用线造型的发展提高阶段了。通过一、二年级的线的训练,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用线造型的能力,这个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关于线的理论教学。教师还可以归纳列表,将线的一些简单理论知识让学生平时牢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训练掌握。例如:
1.画一些例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折线等,提高学生对线的理解能力。
2.教师说出一些具体物象,让学生试试看,用哪些形式的线表现比较形象、有力、生动,如门窗、砖墙、河流等。低中年级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线的教学,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用线造型的准确性训练,提高用线的质量,并启发引导学生作画用线要灵活,做到运用自如。可以通过欣赏一些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从画家如何用线条造型提高学生对“线”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需注意点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价值是一种存在于现实或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在美术作品中,创作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线”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通过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才能实现。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兴趣,教师应更好地认识“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两点:
1.统一要求,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用线。统一要求是老师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某些物体的表现用比较一致的线条画,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以达到用线造型的目的。个别辅导就是对个别用线不大胆、不灵活的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大胆用线以表现物体。
12.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 篇十二
关键词:感受美,创造美,审美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 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 能认识和欣赏美, 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 在对美术课堂上因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促进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美
首先我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中的知识, 引导学生感知, 努力将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美术学习就会变得趣味横生如在《装梦房子》这课中, 先以谈话的方式问:“你们平时都做过哪些有趣的梦, 你们还记得吗?这样的问话, 既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又能使学生顺利的引进到设计好的情境中来, 在讲解这课内容时:我一边播放相关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来,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美好的梦。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有趣的”“滑稽的“……这时教师说:“如果能将梦藏起来, 在我们入睡时他会悄悄进入我们的梦乡, 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造一座装梦的房子”。这时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绘画他们的欲望, 使之情感的升华与绘画完美结合。
二、创设童话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美
由于人的情感往往是在情境中产生的, 又因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被具体事物的支配,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艺术作品的喜爱方面, 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 根据这一兴趣特征, 我巧设情境如在《化装舞会》这课中, 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了“小熊威尼参加宴会”的故事, 当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听得十分认真, 耳朵竖得跟兔儿一样, 讲完后大家脸上仍旧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于是, 我稍停片刻后宣布:“我们今天也要举行一个化装舞会”, 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沸腾起来, 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发展有巨大推动力, 因此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依据这一点:我带领学生化装成他们喜爱的角色, 来表演刚才故事中的情节, 发现他们十分高兴。
三、激发想象, 创造情境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和学的活动离不开想象,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离不开想象, 对此教学中我利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欣赏中设置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艺术的天堂里自由的翱翔, 如:在《鱼儿游游》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看见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 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形状的花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 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大量的海洋鱼图片, 循环的图片欣赏, 让学生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 有所参考,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提高审美情操
1、推动美学文化, 创造文明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 使学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气息的范畴, 表现出主题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培养人类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 提高审美情操。
2、联系理论实践, 沟通美学文化
美术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离不开美术的支撑。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它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同时, 能认识和欣赏美, 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
在我实习的过程中, 我运用情境教学法, 使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大地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让美术成为他们学习其他文化学科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性, 创造性。以上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心得。作为美术教师应持之以恒,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创设美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的学习架起知识的桥梁, 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艺术殿堂里自由的翱翔!
参考文献
[1]《教心学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
13.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总结 篇十三
正安一小叶昌慧
“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当张雪升老师提出这一课题时,我不由得心里一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是老师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已经在尝试看能不能把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能,又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虽然我有这样的想法,可真正实施起来,才体会到它的艰难。张老师组织的课题研究,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无疑是为我的理想带来了一丝曙光,我当然是大力支持,绝不退缩。我相信,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这个课题小组一定能圆满地完成预定任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当我向孩子们介绍时,孩子们睁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似乎一眨眼,便会丢失重要的宝贝似的。见此,我心里不由得暗暗高兴。作为老师,我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乐于去探索、了解,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孩子们兴致盎然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循循善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往后的课题开展打好基础。
于是,在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很快了解了项目内容,确定了实施方案,给孩子们编出了号,划分了小组,选出了小组长,明确了组长职责„„
这样快速地做好了各项准备,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来,我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是估计不足。在今后的教学预设中,我可得充分把握这一点,让我们班的孩子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以及之前的充分准备,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还算顺利,虽然也有一些小小的挫折,那也是在所难免的。记得诗人艾青就说过一句话: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要成功,又怎么会只是康庄大道呢?相较于之前的忐忑不安、顾忌重重,目前的状况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仔细想想,自己是幸运的。有张雪升老师这样教学经验丰富的课题负责人无私的指导;有余斌、陈艳这些亲密战友的无间合作,还有那些可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说实话,教案的编写、作业的批改、资料的收集汇总这些事都是比较枯燥、繁重的,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这时,只要想一想张老师殷切的目光,余斌、陈艳鼓励的微笑和孩子们无邪的笑脸,心里便会觉得快乐,浑身又充满了活力。
是呀,有这样的团队,有这样的孩子,我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必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已经开始受到我校领导愈来愈多的重视,做为课题小组的成员,我们更是义不容辞的投身于如火如荼的课题研究中。如何落实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它们与语文单元教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都是我们小组成员在语文单元教学中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将单元目标恰当地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变单向型、直线型为辐射型网络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都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我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也与小组里的各位战友进行了交流、讨论,下面就以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本人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预习法
为了形成主动读书、自觉读书、学会自己读懂书的局面,每单元的第一节课我规定为“预习课”(或称为预习法)。基本步骤有三:
(一)、课题查读。(硬性目标)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包括姓名、生活年代、籍贯、代表作品、风格等),探求单元作品之间的关系等。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时,我就要求同学们主动查阅有关敬亭山、洞庭湖、江南、桂林、金华双龙洞、天山等地方的资料图片及视频等。还把李白、白居易等作者的资
料制作成小卡片交流。
(二)、字词认读。(硬性目标)要求学生在高声朗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掌握不准的字词、课文有关的注释和词语表等,以查字典、抄写词语、在课本上做眉批和注音等方式,达到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音、形、义的辨认。例如翻阅到该单元中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盘曲而上”一词时,同学们指出其中“曲”字有两种读音,并联系“曲调”一词的读法及含义,既预习了课文,又复习了知识。
(三)、信息析读。(弹性目标)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学会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基本要求是:能用百余字写出课文的内容梗概,参考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选择精彩语段,进行质疑辨析。
事实上,“预习法”中的三步骤,也即是我们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教是为了不教”,从“单元目标定向”开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以为,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教学方法,才可能达到“由扶到放”,最后到“不教”的境界。
二、例证法
语文教材采用“课文”作“例子”,主要不是验证知识、推导知识(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是为了由“例子”带动其它相关的内容,充分动用归纳思维,由已知推向未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以《桂林山水》一文的“漓江水的特点”
为例子,从词语辨析、语段分层到内容理解、等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讲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该例子的分析方法,围绕“桂林山的特点”展开讨论。在采用例证法的过程中,从思维训练着眼,语言训练入手,注意先后有序,重点突出,疑点明确,反馈及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比较法
同一单元的课文自然是因为“同”而组织在一起的。如果说运用“例证法”可使同学们举一反三,求得“大同”的话,那么,运用“比较法”则可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它们的“微殊”。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去抓住个性,在整体之后,深入分析局部,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四、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开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达标法
“达标法”,即是让师生对自己教与学的结果进行测检。前面已提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提到的达标,自然是指能使师生产生某种观察、测检得到的行为变化。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结束课上,从游记文体出发,在学生自读《校园一角》之后,我以“改正错别字”、“修饰词句”两点要求,请每位同学具体修改一篇作文:找出毛病,分析病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以致用,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做到了学有目标,查有依据,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
住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把所掌握的方法、技能运用于“语文课”之外。达标法的目的就在于此吧。
【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07-10
小学美术教学札记07-14
小学美术教学创新08-02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总结08-23
小学美术教学建议09-12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0-11
美术教育中的合作教学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0-29
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06-17
小学美术教学中慢慢06-29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