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精选12篇)
1.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一
构建地勘单位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思考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勘单位利用其自身优势,经营领域逐渐由传统的.地质勘查业向勘测施工、基础施工、机械制造与加工等相关行业延伸,伴随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拓宽,适应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工种繁多、特种设备、新机具、特种作业人员不断增多,工作战线长、点多面广,工期短、资金紧;一些项目施工环境较差,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个别从业人员操作技能不高,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等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作 者:刘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9队 期 刊:安全 Journal:SAFETY 年,卷(期):, 31(2) 分类号:X9
2.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二
一、探矿权经营的概念、特点和属性
(一) 探矿权及探矿权经营
探矿权是指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 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笔者研究探讨的对象主要是指固体矿产探矿权, 以区分于石油等液体矿产资源。
探矿权经营, 是指地勘单位及企业为取得探矿权及取得探矿权后, 为实现各种矿产资源经济开采价值而开展的经济活动。
(二) 探矿权经营的特点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 探矿权在经营运作过程中,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勘探风险大、勘探周期长、成本的递增性、业务的复杂性、生产经营活动解释的不规范性、地质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可验证性、受地域相关政策影响大、转让价款回收风险大等。
(三) 探矿权的属性
从探矿权的概念可以看出, 探矿权是勘查矿产资源的一种特殊权利, 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资产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探矿权属于资产, 同时也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属于无形资产范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 探矿权具备无形性 (无实物形态) 、排他性、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或以货币结算的项目以外的资产) 等特征, 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 本文在探矿权经营成本核算会计处理上也体现了无形资产属性。
二、探矿权经营核算对象、原则和范围
(一) 核算对象
从目前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看, 探矿权经营基本都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运作开展工作的, 因此, 笔者认为探矿权经营的会计核算应以探矿权经营运作项目为核算对象。
(二) 基本原则
探矿权经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反映围绕探矿权经营运作项目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等。
(三) 核算范围
由于探矿权经营是为取得探矿权及取得探矿权后为实现各种矿产资源经济开采价值而开展的经济活动, 因此探矿权经营核算范围应当包括探矿权从取得、勘查、成果确认、转让等实现经济价值的全过程。
(四) 探矿权经营项目的主要类型
按探矿权研发主体可以划分为:独立研发探矿权、合作研发探矿权;按探矿权证取得形式可以划分为:自行申请取得探矿权、购买取得探矿权;按探矿权运作资金来源可以划分为:自有资金、国家财政投入、引入战略合作单位资金、吸收社会资金 (含借款) 等。
三、探矿权经营项目成本费用的归集及核算
目前, 地勘单位既有事业单位, 又有地质勘查企业, 其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 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地勘事业单位执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
(一) 企业探矿权经营项目成本费用的归集及核算
1. 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
包括:“无形资产” (编号1701) 、“研发支出” (编号5301) 、“专项应付款” (编号2711) 。
2. 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1) 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探矿权”二级科目, 在二级科目下按探矿权项目名称设置三级科目。该明细科目主要核算探矿权经营运作中可以取得预期经济可采储量的探矿权经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2) “研发支出”科目下按探矿权经营项目名称设置二级科目, 按照成本费用设置三级明细科目。该明细科目主要归集探矿权经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期末, 根据探矿权经营项目情况, 对“研发支出”科目按探矿权经营项目归集的成本费用进行“资本化”、“费用化”判断分析, 属于费用化的探矿权项目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列当期损益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探矿权项目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形成资产价值。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经济前景暂时不确定的探矿权经营项目所发生的支出。
探矿权经营项目所发生成本费用支出资本化、费用化的判断原则是:
(1) 根据该探矿权项目截止期末所投入的地质工作能够确切判断其具有矿产资源开采价值的, 该项目所发生的支出金额予以资本化; (2) 根据该探矿权项目截止期末所投入一定的地质工作, 基本能够确定其不具有矿产资源开采价值的, 该项目所发生的支出金额全部费用化; (3) 根据该探矿权项目截止期末所投入的地质工作尚不能够确切判断其是否具有矿产资源开采价值的, 该项目所发生的支出金额暂不结转。
(3) “专项应付款”科目下按合作单位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按探矿权经营项目设置三级科目, 该明细科目主要核算探矿权经营运作过程中引入合作单位投入的资金。
3. 会计处理举例
(1) 为申请探矿权而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金额, 借记“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2) 以购买方式取得探矿权所发生的支出金额, 借记“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3) 为实现矿产资源经济开采价值而开展的经济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金额, 借记“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 (4) 期末, 企业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成本费用发生额按照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结转, 满足资本化支出条件的, 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科目, 贷记“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属于费用化支出的,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 (5) 根据探矿权经营项目减值测试结果, 确认探矿权项目存在减值的,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二) 地勘单位探矿权经营项目成本费用的归集及核算
1. 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
“无形资产” (编号1701) 、“研发支出” (编号5301) 、“专项应付款” (编号2711) 科目。地勘单位应增设“研发支出”科目, 核算探矿权经营运作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2. 资产负债表日相关科目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 地勘单位在编制地质勘查单位资产负债表时, 将“研发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列入“其他长期资产”项目。地勘单位需要转换企业资产负债表时, 应将“研发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转入“开发支出”项目。
四、探矿权经营项目转让收入确认
(一) 确认依据和原则
探矿权经营项目转让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关键环节。探矿权经营转让收入确认, 应根据转让合同约定的收款方式, 结合探矿权转让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情况, 在探矿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转移给购买方的情况下, 确认探矿权转让收入。
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一次性收取转让价款, 且无后续义务, 同时探矿权转让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存在不确定性, 探矿权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一次性确认收入;如果有后续义务的, 应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确认收入;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分期收取转让价款的, 除经济利润的流入已基本确定, 且转让收入和成本都能够可靠计量外, 通常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收款时间和金额以及规定的收款方法计算确定的金额分期确认收入。
(二) 转让收入的会计处理
探矿权转让收入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依法确认为营业收入、转增国家基金和资产处置类收入;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规定, 应向有关财政部门交纳探矿权转让价款的, 通过往来科目处理;转让探矿权收入中含有国家出资 (含中央、地方财政预算安排) 的部分, 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 将国家出资部分收入转增国家基金;探矿权转让收入扣除转增国家基金后剩余部分按照相关规定确认收入;在确认探矿权转让收入的同时, 应按照配比和谨慎性原则, 及时结转与该探矿权转让相关的探矿权经营运作成本费用, 规范计算该探矿权项目的损益。
五、探矿权经营项目的减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计入无形资产的探矿权项目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应组织专业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 按照谨慎原则, 对计入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的探矿权项目进行减值测试。
(一) 下列迹象表明计入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的探矿权项目可能发生了减值
转让价值大幅度低于评估价值, 探矿权项目转让回收金额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的;探矿权项目所处的经济、技术、法律和政策变化等环境以及探矿权项目所处市场在当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探矿权项目产生不利影响;探矿权项目超过有效期, 在规定时间内可能难以办理延续探矿权证的;由于某种原因, 近期可能被终止的探矿权经营项目;单位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其探矿权项目的经济价值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探矿权项目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亏损) 远远低于 (或者高于) 预计金额等;其他表明探矿权项目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二) 探矿权经营项目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根据该探矿权项目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该探矿权项目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相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等以及使该探矿权项目达到可转让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三) 探矿权减值的会计处理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 该探矿权项目转让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该探矿权项目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该探矿权项目的减值损失,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在“研发支出”科目下反映的探矿权项目发生的减值损失予以费用化, 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作为当期损益。
六、探矿权经营项目的会计报告
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按探矿权经营项目列报成本费用、收入等信息,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中对探矿权经营项目相关情况进行详细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 “研发支出—探矿权”科目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计入管理费用的探矿权经营项目支出本年发生额, 在“利润表”管理费用项下“研究与开发费”项目列报;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中应对探矿权的取得以及经营运作情况进行逐项披露。本年发生探矿权转让或合作开发等事项的, 应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中对探矿权转让人、受让人的名称、转让方式、转评估价值、转让收入、合作开发、探矿权折股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3.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三
关键词:地勘基金机制
0引言
2006年,《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中提出“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分配的新机制”。《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出“要给予地勘单位一定的探矿权出让收益”,这为地勘单位解决资金瓶颈、实现企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所以开展地勘单位找矿成果补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必要性分析
1.1尊重地质工作规律的必然要求地勘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也是一个对智力投八要求很高的行业。地质勘探工作从成矿、找矿理论研究开始,直至提交最终可供开发利用的勘探报告是一个连续复杂的劳动过程。所以,在最终形成的矿业权价值中,地勘单位的智力投入对物质生产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起着首先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果从探矿权的收益中,分配一部分利润给地勘单位,利益共享,地勘单位必然会更加关心他们的地质勘查成果,找好矿、多找矿、找大矿。
1.2稳定地质勘查队伍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这反映了国家对地质知识、勘查技术和勘查管理的高度认可。自从地勘单位属地化、企业化以来,由于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国有地勘单位缺乏资金优势难以与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导致地勘单位使得其利益回报非常低。其只能作为“打工仔”,最终造成了大量地质勘查人才流失。这次从国务院出台文件层面对地勘成果加以尊重,体现了国家对艰苦的地质行业的认同与支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地勘单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项目成果中的合理收益问题,体现了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和地质工作者在实施地质找矿过程中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发挥的作用所给予的肯定。
2可行性分析
2.1地勘单位参与收益分配的法律制度保障建国以来,对地勘成果的认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1951年国家出台的八级工资制度,按年龄、技术把工人分成八级,根据级别发给不同的工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凡最初发现有价值矿……应按照矿价值大小,给予该最先发现人适当之奖金。但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及办理矿业之机关,不得请领奖金。”这个条例应该说还是对地勘成果本身的价值有所认可,但是把地勘单位排除在外。1986年,《矿产资源法)第八条规定“在勘查、开发、保护矿产资源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1996年矿产资源法修改也保留了此条款(第九条)。但是,1999年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务院37号文发布以后,特别是2002年探矿权、采矿权市场竞争出让以后,多数地勘单位变成了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打工者”,其技术成果得不到充分的认可而直接使其面临生存的危机。《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给予地勘单位一定的探矿权出让收益”,这标志着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中智力投入要素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新的分配机制确立。
2.2地勘单位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践基础财建[2006]342号文发布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收入中扣除留给勘查单位一定比例的收益后,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成。由此,地勘收益分配新机制已经到了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2月,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由省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价款收入.按一定比例(金属矿产为20%、煤友埋藏于地下并采用井下开采的非金属矿产为10%)留给勘查单位后,省与市(或市、县)按比例分成。”如内蒙古自治区明确规定,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矿业权出让时,需要利用国家出资勘查、开发取得的地质资料的,要依据评估、确认后的矿业价款按规定的比例支付地质资料汇交人资料有偿使用费,具体比例是:100万元以下20%,100~500万元15%,500万元以上10%。同时另据报告优秀等级分配予以3万、5万、10万、20万元不同等级的奖励,对非煤固体矿产勘查提交和预测储量达中型规模者奖50万元,大型规模者奖100万元,提交煤炭储量每100万吨奖300元等。其它各省也都制定相应的分配方案,其价款分配为:煤炭价款分配为省60%、地(市)20%、县10%、地勘单位10%i其他矿产分配比例为,省40%、地(市)20%、县20%、地勘单位20%;如河北省分配为省20%、地(市)20%、县30%、地勘单位30%。
3影响收益分配的制约因素
对地勘成果的价值补偿界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工作制约因素不同,地勘成果的贡献度就会差异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3.1矿床类型因素。包括内生矿床与外生矿床,沉积型矿床与非沉积型矿床的划分,对于沉积型矿床与非沉积型矿床划分的形式比较多。如铝土矿、磷矿、锰矿等风险大的沉积矿产和金、铅、锌、锑等非沉积型金属矿产要有所区别:内生金属矿产的收益分配要高于沉积矿产(含煤炭)。
3.2矿种因素。按照《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中规定的矿种找矿难度划分,规定的第一类矿产的勘查,项目勘查风险较大,找矿难度也比较大,地勘单位收益比重就要大;规定的第二类矿产的勘查,项目勘查风险相对较小。找矿难度也比较小,收益中比重就要少一些。另外,煤炭地质勘查在我国具有特殊性,应当特殊对待。
3.3地质工作阶段因素。包括预查和普查两个阶段划分,详查一般只是针对煤炭勘查项目。分配应当考虑预查阶段留给地勘单位比例大些,普查、详查小一些。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预查阶段风险最高,智力投入效果最明显,而普查、详查阶段由于前阶段的工作,已拥有相当的科学数据支撑,风险相对已经降低。
3.4地区因素。东部地区找矿难度大(攻深找盲),比例系数高;中部突出特色,比例系数次之;西部重点突破,比例系数最少。另外,在工作条件艰苦和找矿难度大的地区(基岩覆盖区、攻深找盲地区),和找矿容易的基岩裸露地区也要有所区别。
3.5矿床规模因素。按照大型、中型、小型矿床划分。在矿业权出让收益中,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小型矿床。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地勘成果的价值补偿还需要综合以上五个方面因素统筹来考慮。而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大致的比例来进行补偿。鉴于对地勘成果补偿的复杂性,本文对地勘单位的地勘成果补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有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地勘单位参与收益分配的定量化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勘探程度、不同埋藏深度、不同矿床类型,界定不同的标准。
二是建议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收益分配采用政策引导、合同约束的管理办法。在指导性收益分配比例的框架下,具体分配形式及比例由地勘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并签订具体的合同。
4.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 篇四
热度 5已有 845 次阅读2011-7-19 17:27
(一)“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05年,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全国率先对属地化的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了整体性改革。改革以“事企分开、转变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剥离了地勘单位社会的职能;将离休人员的经费单列管理,经费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解决;在劳动人事和经费、编制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机制,在职人员经费包干,编制注册管理;整合地勘单位资源,组建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矿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地勘单位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3支国有地勘队伍于2008年完成的总收入比改革前的2004年翻了3番,实现利润翻了6.5番,上缴税费翻了8番,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倍,国有净资产增加了近1倍。
业界为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总结出3个特点:
一是抓住了机遇。内蒙古地勘单位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正好是矿业上升期,外部环境较好,投资非常活跃,地勘工作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内蒙古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
二是内部的企业化改革加速。自治区政府下发文件,成立了三大省级集团公司,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新体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初步建立起勘查新机制,土地全部转为经营用地,装备得到更新,人才得到充实,内部企业运作更加灵活,取得了重要的找矿成果。
三是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用“三不变”稳定了地勘队伍,减少了改革的震荡。更重要的是,发挥优势,突出地质找矿主业,走“属地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矿业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内蒙古模式”迄今只能称得上是开了个好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业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地勘单位的事业“壳”还存在,进入地勘企业工作的地质职工身份也未转化,充其量只能称为“内部企业化”。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非黑即白,或者非白即黑,在改革进入成熟期时,“定色”已不会这么单一。但是不管怎样,“内蒙古模式”引起人们兴趣的亮点是,这项改革促进了3支队伍的“勘查开发一体化”,而当地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了足够的倾斜,比如配置了优质矿权,使地勘单位有底气与社会资本结合并进行矿业开发,从而形成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其它省(市区)能“复制”这种做法吗?特别是矿产丰度不高的省份,又该怎么办呢?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口张战勇1赵首军2张国强3任梅45
(1234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5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走市场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展与和谐、效率与公平是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单位转制过程中的难题,被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称之为“内蒙古模式”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改革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和谐;地质勘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张战勇,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
赵首军,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
张国强,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任梅,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引言
从2005年12月开始,三年间,我们课题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称内蒙古地勘局)进行了两次调研。在前期调研时被调研单位的职工对改革有许多意见,更多的是不理解和不满意.对改革情绪大、抱怨多。事隔两年后,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成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成功典范,从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十七家改革试点单位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地勘改革中被称为“内蒙古模式”。为什么改革前困难重重,改革后不仅确保了社会稳定,事业得到了发展,而且单位收入、个人收入就能得到大幅提高,事业得到了发展。这被内蒙古地勘人谓之“和谐发展和谐改革”,值得我们思考。
二、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
历程与现状
1.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历程。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原称地质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由地质部直接领导。1958年中央决定将地质局下放到各省管理,1963年又改由地质部垂直领导,1970年再次下放到自治区,实行双重领导以自治区管理为主。1980年又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4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将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分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和地矿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地矿厅为自治区政府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局仍实行以地矿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9年6月,正式由国土资源部划归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内蒙古地勘局,由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为正厅级事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的改革已经完成,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完成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必须进行企业化改革,《改革方案》提出的“企业化”其本意是指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
2005年初,内蒙古地勘局被列为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关于地勘单位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组建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在全局全面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2006年初,在内蒙古地勘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公司机构的组建,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挂牌。目前全局自上而下按照事企两种管理和运行模式运行,建立健全了考核体系、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离退休人员已经费单列,单独建账管理。所属六所子弟小学移交地方管理。
2.内蒙古地勘局现状。内蒙古地矿局所属事业单位十九个(如表1),两个公司,其中地勘单位十七个,从事矿产勘查单位九个,区域地质调查单位两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单位三个,探矿工程施工单位一个,矿产实验研究测试单位一个,地质测绘单位一个,分布在全区各盟市。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345人,中级职称16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776人。全局有十九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地质类专业主要有:矿产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分析测试、探矿工程、采矿、选矿等十二类专业,占技术人员总数的92%,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
2005年至2008年,内蒙古地矿局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485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7.62亿元。同时积极承揽市场地勘项目1627项,获得资金16.08亿元;近三年多来,解决内部待岗职工900余人重新就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3600余个,有效地缓减了局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每人每年又增加了1000元,人均达到9300多元;三年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力度。全局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7人,有效地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作为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发挥明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力显著增强,为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
1.改革的背景。中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源自于1978年以来近三十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源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源自于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中央政府要求全国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1999年,在国务院第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指地勘队伍要按照政企(事)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明确了内蒙吉地勘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改革思路。内蒙古自治区区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5年3月15日正式启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内蒙古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纳入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涉及约26916人。自治区对地勘行业的改革,思路是:包死地勘经费投资(拨款)基数,剥离离退休人员进行单独管理,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单独管理,以后国家政策性调资和地方政策性补贴等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
第三是其自身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地勘事业的发展。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压力和来自于自身迫切发展的动力,上压下推,使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的进程加快、全面提速,帮助自己的员工走向富裕之路,谋求稳定、和谐的发展。
内蒙古地勘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本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国家层面要求“切实把地质工作摆在国民经济的先行地位,全面增强地质勘查力度”。自治区要求加快企业化的步伐。如何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地勘事业确实是摆在内蒙古地勘人面前的难题。
2.改革前面临的主要困难。(1)人员问题。一是离退休下岗人员。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其中在职的7766名员工中有近4000名是下岗人员。如果直接走企业化的路子,那么近12000人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这些弱势群体怎么办?是我们调研组两次调研该单位时都被谈起的问题。内蒙古地勘局认为改革必须确保稳定,尤其目前国家没有成熟的事业单位保障体系,不能采取甩包袱的办法,将这些人推向社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英才蔚起,国运方能昌盛。自上世纪80年代未至本世纪初,由于体制的转换和世界性的地质矿业市场走低,百万地质大军突然之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地质院校纷纷改换门庭,地质职工纷纷买断工龄、民营、下岗、改行、调动、退休和提前内退,人员大减,元气大伤。内蒙古地勘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招不来新人,另一方面自己本局考出去的硕博无人返回或留不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域原因,也有学生本身原因。没有人才,何谈发展?
(2)设备问题。发展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人才,有了专门的技术人才,没有好的勘探设备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蒙古地勘就面临着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质工作任务少,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投入基本没有了,地质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有一些地质工作,也由于恶性竞争而大幅度地压低价格,使地质勘查单位没有利润空间,以养活队伍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十余年时间,多数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更新和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单位人员都谈到设备落后直接影响地勘的结果,加大了勘探成本。内蒙古地勘的勘探设备只能勘探到地下200米而且不精确,与发达国家普遍具有开发800-1000米、最深达4000米的能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资金问题。地勘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风险高、投资长、未知性很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依靠国家投入。目前易发现、易识别的地表露头矿越来越少,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找矿主体,找矿勘查难度急剧增大,找矿工作停滞不前,传统勘查技术日显其绌,找矿风险越来越大,探矿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急剧增长的资源需求掀起了我国的新一轮找矿高潮,中国的地勘业和矿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许多投资者都亲眼看到了矿业开发的高利润、高回报,大都有意投资矿业。然而,投资者通常不愿意涉足前期的探矿领域,所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地勘行业改革面临的困难之一。
(4)市场问题。内蒙古地勘局局长说:“地勘市场不发育,全局没有形成稳定上规模的产业,经济停滞不前,队伍面临着多方面的生存压力。这是改革前地勘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与之伴生的则是地勘单位意识封闭、观念陈旧、视野狭隘。”这些都是阻碍地勘经济发展的桎梏,必须在改革的推进中迅速解决。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志都谈到,地勘市场发育不好直接影响企业化改革。
四、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策保障,减负前行。2004年在自治区提出要求地勘行业进行改革之初,内蒙古地勘局就和自治区提出了上述困难,希望自治区帮忙给与解决。自治区政府充分考虑到地勘单位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明确表示“要钱比较困难,要政策可以”,给了内蒙古地勘“三不变”(即地勘费不减,事业帽子不摘,职工身份不变)、“三自主”(即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经营)的基本政策。另外,按照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突出主业、收缩辅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经过几年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局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包括中小学校、技校、资产、经费等全部下划到所在地属地管理。离退休人员经费从各地勘单位财政应拨款基数中划出,单列管理;以后国家和自治区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此外还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政策扶持,如矿权评估价款的10%提取勘查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工作;相关矿权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中央安排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用于地勘单位;同等条件下地勘项目优先安排给自治区地勘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住房改革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2.内部变革,激活事业。内蒙古地勘局这次内部企业化改革中,坚定不移地走“探、采、选、冶”一体化的地矿产业发展道路。矿山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运行。完成资产清查核实工作,事企资产彻底分开,划转到企业的资产已经评估确认,并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事企财务已分体运行。重点加强资本运营,矿权运作、项目筹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管理,对整合重组的地勘单位和企业赋予经营自主权,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利润。
新组建的产业公司和各企业再投资企业,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融资、职工人股,组成混合型经济结构,经营决策和监督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办事,增强了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化。与此相适应,按照新的管理方式,集团公司职工的原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分红为主,收入与业绩、效益等贡献指标挂钩。其中,地矿集团对直属企业、地勘企业主要经营者试行年薪制,按经营业绩兑现工资、奖金,经营业绩突出的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
五、对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思考
1.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发展事业。我国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是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通过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要发展事业,日益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色。
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人员都谈到地矿行业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发展偏向功利,丢失事业等现象需要有关部门考虑。地质资源勘探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转向企业后,一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笔者这里尤其想提出的是发展事业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经过几轮的改革,不但没有激活事业、发展事业,反而丢失了单位、丢失了事业,比如很多科研机构,现在就依靠单位的房子获得租金来过日子,根本谈不上发展事业。
2.改革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不仅存在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等,而且最为棘手的是“钱”和“人”问题。“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这个过去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今天同样困扰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中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做法,不仅挫伤了工人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深入推进的改革增加了难度。为此,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更少针对“人”,更多考虑“事”。在观念上努力改变把人当作垃圾、负担,当作被处置安排的对象。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人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的观念。改革的关键在人,发展的动力在人,用事业来鼓舞人,用机制来激活人,用制度来保障人,用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好事来凝聚人,调动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内蒙古地勘局充分肯定以往内蒙古地勘人的劳动贡献,体恤当前地勘人的生活艰辛与家庭困难。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突出稳定。坚持群众得利益;坚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坚持改革成果共享。
3.改革应允许失误,发挥地方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我国现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必须改革。但是怎么改?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办法,改革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正如成思危所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河对岸在那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既然没有经验,那么改革应该允许失误。任何领导,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不可能在改革中不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允许失误,否则,改革者束手束脚的去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之初如果背负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我相信不会这么顺利的深入改革,不会发挥出这么多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深圳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首次将政府与改革以法定的关系确定下来,提出“无腐败”改革可免责。我们课题组认为是值得推广的办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放任某些人在缺乏调研,缺乏科学分析的去改革。
内蒙古地勘局改革之所以成为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典范,首先来自于“三明”,即中央的高明、地方的开明与改革事业单位的精明。其次来自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央政府不仅指出了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大趋势,而且提供了相关政策支持。第三是改革的结果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值得其他事业单位改革时借鉴。
(本文系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类改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822032)
参考文献:
1.乌恩:《内蒙古自治区三大地勘公司正式挂牌》,载《西部资源》2006年第4期。
2.路京生、周海萍:《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第II期。
3.汪民:《在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国土资源通讯》2005年第17期。
4.陈兴龙、曾祥忠:《新的经济体制下有色地勘单位发展战略探讨》,载《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5.米保林:《改革发力创新发展》,载《中国有色金属》2008年第8期。
5.新常态下谋求地勘单位新发展 篇五
对于“新常态”,认识不易,适应更难。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展现更大作为,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担当。
导读: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迎来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对于“新常态”,认识不易,适应更难。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展现更大作为,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担当。为此,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从4个方面着重“发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迎来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对于“新常态”,认识不易,适应更难。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展现更大作为,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担当。为此,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从4个方面着重“发力”。
保持发展定力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相对放缓造成矿产品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引发勘查资金投入下降、地质勘查市场萎缩,全局地质矿业、建筑施工、工业企业、商贸服务等四大产业板块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各单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面对当前“新常态”,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向好,总量还在增长,只是增速放缓。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仍是引领地矿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此外,受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影响,地灾、环境治理等公益地质迎来了新机遇。身处赣鄱大地,我们又迎来了国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历史机遇。
2015年上半年,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在国家、江西省推动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善于发现蕴藏的巨大市场机遇,在一带一路、昌九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中逐步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充分发挥南昌作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这一历史机遇,继续围绕“抓项目、争基金、多开钻、重人才、强管理、创特色、谋发展、上台阶”的方针,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外抓市场、内强管理。一季度经济指标证明,这一工作思路完全正确,全局挺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完成产值同比增长的单位有7个,收入同比增加的单位有7个,以环境、民生为重点的地质延伸服务业务得到显着增长,完成经济指标任务充满信心。
激发创新活力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大趋势上,我们要及时跟进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进步伐。同时要积极总结近年来局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经验得失,进一步大胆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国营资本和民营资本“两个活力”,为发展注入更多的市场动力。江西地勘局属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有色水利水电公司以及江西有色建设集团公司等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大联强、敢闯敢试,通过股份制改革,彰显了国有资本的活力,经济发展继续向好。其中,晶安高科在锆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经营利润实现逆势上扬,继续领跑全国。
在自身发展上,“创新也是一大改革”,是单位发展的最强驱动力,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领会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走向,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以人才助推产业,做大做强“江勘”经济。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局属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五队、江西金源有色地质测试有限公司通过引进V8多功能电法工作仪、岛津MXF-2400多道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创新驱动效应及人才集聚效应得到初步显现。
深挖管理潜力
“管理也能出效益。”强化内部管理潜力无限,科学的管理手段也是单位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新常态”下,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在规范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严格安全生产保障、提升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等常规重点基础上,要更加强调法治思维在管理中的运用。近年来,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并认真落实了一批财务管理制度;在增强融资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管控,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内审提出的意见建议切实整改。内部审计监督得到强化。仅2014年全局即完成审计项目47个,首次对局机关五部门进行审计检查,将“三公经费”和执行“八项规定”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审计重点,做到“常态审计,重点突出”。安全生产贯穿始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精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严格规范钻探作业等一线环节现场管理,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实现平安发展目标。档案管理规范有序。圆满完成全局文书档案的汇交工作并获得省档案局“省直档案移交先进单位”表彰,规范了借阅相关流程。局机关服务优化升级。切实按照“决策大事、服务小事、解决难事、敢于担当”的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结合“连心” 驻点活动,扎实改进机关作风。
汇聚实干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切宏伟的蓝图都是靠实干绘就,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要靠实干实现。江勘人有着“艰苦创业,积极开拓,献身地质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清楚地明白,市场开拓离不开实干、找矿突破离不开实干、产业升级离不开实干、一切发展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真抓实干。要依靠实干创造了辉煌历史,也必然依靠实干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6.浅议地勘单位业务层面的控制 篇六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杨宏斌)
摘要:业务层面控制是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完整,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地勘单位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由于地勘单位是事业体制地勘单位化管理,因此,本文结合地勘单位和事业单位内控规定就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业务层面控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关键控制点措施。
关键词:业务 层面 控制 问题 措施
一、地勘单位业务层面控制概述
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由地勘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针对地勘单位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它贯穿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将地勘单位的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及时可靠地提供完整且准确的信息,支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对营运活动的有效监控,不断提高地勘单位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
二、业务层面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多数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大都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使内部控制活动流于形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地勘单位目标的实现。
(一)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在投资活动中,没有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决策审批未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则会造成投资失败,给地勘单位带来损失。资金营运活动中没有做好全面预算工作,使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导致地勘单位陷入财务困境。
(二)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材料使用人、采购人员、库管人员沟通不畅,或未按采购申请制度提交计划,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盲目采购,形成库存积压、资源浪费。在材料验收入库过程中,库管人员未尽职尽责,对破损的、质量差的或短斤缺两的货物照单全收,给地勘单位造成损失。
(三)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盘存对于有的地勘单位来说,是一项费力又费时的工作,所以不少的地勘单位几年盘一次,有的甚至从来就没盘过,存货积压过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锈蚀、腐烂、变质的现象,或是不再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成为淘汰产品。又由于未进行盘存,所以经营管理者不能对存货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库房保管员未能遵守职业道德,监守自盗,那么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业务外包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地勘单位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
(五)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地勘单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地勘单位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地勘单位信誉和形象。
三、针对以上五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地勘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投融资目标和规划,完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针对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地勘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地勘单位生产经营需要。
(三)针对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地勘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地勘单位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
(四)针对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地勘单位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五)针对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情况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
7.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七
科学的财务组织机制是发挥财务管理核心职能的基础。
首先, 地勘单位要有专门负责会计和财务的总会计师, 从组织结构上提升财务和会计部门的地位。
其次, 要设立单独的财务部门, 实现会计机构与财务部门分开办公, 理清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职能上的关系。会计核算系统主要负责企业记账、报账工作, 收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信息, 而财务管理系统则以地勘单位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 对地勘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 并参与地勘单位经营决策。
再次, 要培养一支高效率的财务人员队伍。同时, 还可以实施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权审核地勘单位财务报告, 参与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监督地勘单位各项财务管理活动。
最后, 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财务部门在总会计师的指导下加强对各部门经济活动的财务预测、计划和监控。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对地勘单位投资、筹资、资金运
营和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考核实现地勘单位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和单证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活动的实时管理。按照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地质勘查单位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
地质勘查单位不同于一般的生产销售企业, 其主要业务项目是地质勘探、地质测绘、工程勘查等, 属于技术服务行业, 技术含量比较高, 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围绕勘探项目、工程项目进行, 成本核算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项目部是项目成本的核算中心, 地质勘探项目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 它包括
1. 人工成本, 是勘探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等。
2.非人工成本, 是各种材料费、检测费、折旧费、差旅费等。地质勘查工程项目技术含量较高, 有钻探、物探、坑探、槽探、井探, 三维地震等多挣方法, 勘探队伍有测量队、电法队、地震队等。地质勘查工程需要大量先进的探测仪器和设备, 费用相对固定。项目经理在项目之间和项目内部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是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 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
地质勘探单位要开展创收向市场要效益, 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使收入分配真正体现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绩。
(三) 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制
地质勘查单位经营活动从价值形势来看是一个资金流转过程、地质勘探单位经营活动顺次经过了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的几个阶段。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使资金流转在数量和时间上保持动态的协调和平衡。为此财务人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确定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地位。
首先加强资金日常调度和控制, 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其次是加速营运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推行以项目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2. 建立科学的筹资管理制度。
为应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地质勘探单位应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地质勘探单位应拓宽投资渠道, 改善财务结构, 实现规模化经营, 还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境外资本,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 重视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建立人力资本会计制度。
人的智力因素在项目设计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且呈上升趋势, 地质勘探单位应将人力资源成本 (包括招聘选拔培训评估等非生产性支出) 纳入成本帐户, 以便根据人力资源变化信息来确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和报酬制度。
三、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财务诚信水平
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高素质财务人员的缺乏是我国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人员, 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全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掌握地质勘查单位的地勘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成本结构, 做好成本控制和节源增效。财务人员还要熟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具备电算化操作和网络化管理技能, 树立网络财务、知识资本和国际化的新型理财观念并且增强管理意识, 主动参与经营决策, 有效地将财务和业务融合起来。
同时, 财务人员还应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将诚信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标准。财务人员应根据《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条例的要求为企业相关利益主题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按照《会计准则》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要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财务诚信水平, 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议实行财务造假责任追究的牵连制度和检举造假行为的激励制度;建立财务人员信用档案, 并对外公开其诚信状况;健全财务审计监督机制。
四、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
地勘单位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并不等于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而是要把财务管理作为增强地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环节和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途径来抓。地勘单位财务人员要摆正位置, 虚心向其他专业人员学习, 理顺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工作关系。同时地勘单位各级领导和各业务系统的的同志要相互支持, 帮助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 共同把管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综上所述, 地勘单位管理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才能使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并逐步走向快速发展之路。
摘要: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推进, 地勘单位在做好事业单位工作的同时, 还要开展创收向市场要效益, 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也就是说地勘单位即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 又走着企业的路子。针对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际大型工程公司财务管理的有益经验, 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要发挥财务管理在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是建立科学的现代化财务运行机制, 包括财务组织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同时, 还要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财务管理的能力。
8.对做好地勘单位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八
在地勘单位的运转过程中,党建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对于单位的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强单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单位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加速单位转型,使单位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针对当前地勘单位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积极应对,进而提升单位的管理增效能力,促进地勘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勘单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地勘单位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找矿方法不断革新,钻探技术不断发展,地勘单位的经营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而各单位为了赢得市场先机,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生产经营上,这就客观导致了对单位党建工作的忽视。有些单位甚至把党建工作当成是走走形式,在党建工作方面的安排也缺乏实质性的内容,重部署轻落实,这样就使得党建工作名存实亡,收效甚微。有些单位在对干部进行选拔与任命的问题上,并没有重视“以德为先”的原则,不看重候选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而是一味突出对业务能力的看重,导致用人失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二)党组织建设不科学,凝聚力不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地勘单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在生产经营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有些单位的党组织建设却不是随之加快,反而是止步不前,进而导致单位的党组织工作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有的基层党组织十多年没有换届选举,有些支部书记是部门行政负责人兼职的,平时忙于抓经济建设,对支部组织生活抓得不严,对支部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间没有保障。对党员的一些思想问题,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党组织凝聚力不强,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党员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也要求我们的单位通过创新来适应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创新不仅要求生产经营模式上的创新,而且还要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提高党员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单位服务。然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部分党员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仍旧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去开展工作,支部组织生活忙于应付,流于形式,党建工作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思路和做法上,脱离了单位实际,缺乏针对性,以致于取得的工作效果甚微。
二、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明确单位科学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地勘单位在自身发展的实践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单位的发展理念,把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把各种力量集中到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来。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研究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并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单位的党建工作水平,并通过党建工作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单位安全、优质、高效运转。
(二)是促使单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有效运转力度,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群众优势以及组织优势融入到单位中来,这样才能使单位的生产经营以及改革发展都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只有进一步地加强和改进单位的党建工作,才有利于提高单位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而维护单位团结稳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单位进行深化改革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地勘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地勘单位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单位竞争力的基石。而要想使本单位的地勘文化建设具有新的优势和内涵,必须要借助党建工作的指引。党员本身具有模范先锋的作用,这个作用能够激励单位的其他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进而提高单位的竞争力,使地勘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单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党建工作为指导,提高单位的党建工作水平,有利于把党的优势转变成单位的优势,促进单位的全面发展与创新,提升单位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做好地勘单位党建工作
(一)深刻认识当今的时代特点,明确工作思路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我们应该把地勘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由传统的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在日常的党建工作中,准确把握党建工作与单位经营发展的结合点,传承党在自身建设中的宝贵经验,把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当作单位的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检验指标。要结合单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理性出发,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明确单位的工作思路,着力提高员工的科学素质,为单位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端正单位党建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原来的党建规章制度中有的已经无法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要把单位的党建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中,建立基层党建的规章制度,包括党支部书记领导责任制、廉洁从业谈话制度等等,坚持基层单位党组织的重要负责人来负直接领导责任以及党委负总责制度,提高党建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创新党建工作,促进单位转型发展
在地勘单位的党建工作中,剔除传统党建工作的腐朽思想,不断进行开拓创新是重中之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保证我党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具体来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单位发展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赋予党建工作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进行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生产领域;利用单位的文化建设平台,塑造提升单位的形象,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并利用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载体进行宣传,进而提高单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9.关于划分地勘事业单位类型的说明 篇九
一类事业单位的申报材料
一、省地调院(测试中心)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是根据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关于江西地矿局属地化管理会商纪要等文件精神,于1998年7月组建,2003年9月,省地矿局为地调院增设了6个地域地调分院和4个专业分院,各分院业务上由地调院指导,经济上独立,人员定编为560人。2005年11月,在省地矿局的战略性部署安排下,又与省局实验测试中心合并重组,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服务领域涵盖到了地学专业的所有学科,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数字国土、资源规划、岩矿测试与选冶试验等等。现有在职职工391人,大学以上学历338人(其中博士和硕士45人),专业技术人员314人(教授级高工15人,高级工程师78人,工程师78人),是一支多学科、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也是我省唯一一支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也是我省一支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性分析测试研究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
我院目前拥有各类资质26项,其中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实验测试、选冶试验、岩矿鉴定为甲级资质。已基本达到了国土资源部“精兵+现代化”与“建实建强”的要求,地质工作领域也全面覆盖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专业范围,具备了新形势下作为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能力、水平和资质条件。
成立以来,省地矿局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地调院(测试中心)的基地建设、装备建设(交通、物化探与分析仪器、计算机软硬件等)及生活与办公条件的改善。建立了以计算机为核心,以GIS、RS、GPS、ICPMS系统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地质调查新技术体系,所有地质成果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与信息化的数据库管理。同时,我院(中心)还拥有全省最为齐全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国内外地质矿产情报信息科研资料,建设有专业情报网及分析研究体系。
历年来,我院(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积极探索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在“公益立院、商业强院、科技兴院、开发富院、民生稳院”总体思路指导下,立足公益性地质工作,把握国家政策,抢抓发展商机,取得了经济建设持续快速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院(中心)地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24%,较“十五”末的2.29万元增长了192.57%,2010年在职职工人均收入6.7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95%。先后承担国土资源部公益性(大调查)地质工作85
项(省内67项,西藏10项,新疆8项),申请国家公益性地质专项经费3亿多元。涉及专业领域有:区域地质调查、资源战略远景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与总体规划、区域物探、化探、水文、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数字国土与数据库建设等,并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1、基础地质方面 已全面完成了全省17万平方公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重砂测量,同时编制了近200万字的《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和《江西省区域矿产总结》,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基本建设提供了整装配套的基础地质资料与图件,对于指导全省地质找矿和勘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2、矿产地质方面 2001年以来,我院先后在省内、新疆、西藏等地开展公益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18项,在省内新发现1064处矿化异常、106处新矿产地,提交多处超大型矿产资源勘查基地。03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西藏三大经典矿床之首的尼雄、滚纠两处超亿吨的超大型富磁铁矿;05年在新疆伊犁地区新发现3处大型铜资源勘查后备基地,预测铜资源量可超过500万吨;09年又在万载县兴源冲探明铜资源量10万吨,在高安打出了3.82米厚煤层;今年,在瑞昌仙姑台又发现一中大型斑岩型铜矿。
3、环境与灾害地质方面 我院先后承担了铜鼓等17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了一批坍塌、地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隐患点,编制了防治预案,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对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宜春、萍乡等江西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针对城市垃圾场的选址与堆放、饮用水源地的取舍、地下水的开采与建筑、人口密集区的水质污染治理、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合理布局等从地质环境背景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治理措施方案。
4、农业地质方面 省部合作项目“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的工作成果,在去年十二月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省政府共同组织的专家审查,认为该项目成果是一项具有重大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项目取得了海量的调查数据和一批调查评价成果,所获得的多项成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整治、土地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农业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地方病防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工作成果显示,在我省萍乡、宜春到乐平地区存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是我省今后发展富硒农特产业的优质土壤资源。其中丰城市利用该项目成果,招商引资15.6亿资金(已入园资金5.6亿元)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生态硒谷,至
2010年建立了9个富硒产业基地和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园,已完成投资4.5亿元,实现产值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4687万元,人均增收1885元,解决农民就业3700人,开发效果日益显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5、旅游地质方面 我院先后主持完成了龙虎山、三清山、武功山等国家级与世界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并受省政府委派,高质量完成了三清山和龙虎山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地貌考察、科学论证、文本编撰等工作,使“申遗”工作取得成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先后获得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和三清山申遗工作省先进集体称号,其中龙虎山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还获200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走出去”方面 为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开拓好两个市场,我院积极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在莫桑比克成功申请10处探矿权,涉及铜、金、银、铀等17个矿种,并与莫桑比克有关部门和省份进行了广泛联系,08年,成功邀请了该国矿业部副部长阿卜杜尔访问江西,并与我省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又在莫桑比克太特省发现一个中大型钛铁矿。
7、在分析测试方面 先后参加了国家水系沉积物标样、非金属标样的研制和标准方法的制定,研究并编写了专著
《钨矿石分析法》,在测试研究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8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19项。多年来为我省的地质找矿、矿产综合利用与评价,环境监测、区域地质调查、冶金、化工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与研究报告,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院(中心)已完成验收的55项国家公益性地质项目,全部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中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西藏措麦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樟树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七个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江段水患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还有二项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这些公益性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大批基础性地质资料和数据,较好地为我省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评价及进一步开展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撑,同时为解决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地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建议划分地勘事业单位类型
依据我院(中心)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参照赣发[2011]16号的要求,我院建议划分为公益服务一类事业单
位。
三、依据和理由
我院(中心)成立事业单位的主要依据为:国土资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原地矿部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属地化管理会商纪要》(赣府字[2000]12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赣府厅发[2001]46号)及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3]358号的文件精神。运作思路主要是建立一支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又能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的专业技术队伍。
我院(中心)的主要工作性质和职能为:
1、主要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 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与上述地质调查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而这些工作主要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全国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重要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
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权益而进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他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2、我院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种主要来源,涉及全国的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农业地质工作、城市和地区的水工环地质以及旅游地质工作,则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
3、我院(中心)是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江西省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职能部门。其主要承担矿产品、饮用矿泉水、饮用纯用水、金银饰品、珠宝等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以及相关产品定期监督抽查任务和其他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局的委托任务,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对产品质量监督、执法打假提供技术支撑。
4、我院(中心)还是国土资源部南昌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地质样品、矿产品、矿泉水水源地、金银饰品、珠宝等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承担政府、企业的委托检验,承担省国土资源厅对矿泉水水源地的监督检验任务和其他委托任务,为省国土资源厅行政管理工作和监督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鉴于我院(中心)的工作性质,参照江西省委关于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申请将我院(中心)划归为公益服务一类事业单位。
10.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十
各类现实情况表明,若要推进地勘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则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单位管理会计人员都必须认识到其对于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加强对其相关的学习,这两点是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因为想要推动任何计划,人为作用都是基础且重大的,只有当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事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将自身的工作与单位整体的业务进行结合和延伸。这要求地勘单位要针对会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相关业务培训,提高两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①管理会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其基本内容、所需工具的使用,相关运用过程和管理模式、影响因素等;②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3.2设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更好地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地勘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会计系统,这无疑是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始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初期阶段,根据地勘单位现代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建立及优化管理过程两个阶段,之后针对相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一一解决,最终实现符合要求准确高效的管理会计系统。
3.3架构契合的管理会计应用结构
地勘单位需要针对三个层面即价值的创造、维护和反映来架构管理会计应用的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最合乎地勘单位发展的对应结构。通过对各部门预算的整理、对单位财务战略的分析、对单位投资的评定和单位日常成本的管理来引导价值创造;通过对单位资产的管理和内控及投资风险的管理来保护单位价值;通过对资产管理的定期汇报和阶段性业绩反馈以及绩效评估来反映单位价值。
3.4加强推动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完善
我国现代地勘系统也随着时代发展运用了现代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来处理单位的财务工作,旨在利用财务信息化系统推动单位经营绩效的提高。然而由于地勘经济正处于较为低迷的境况,单位很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来支持系统后期的完善和建设。很多的地勘单位都具有运用信息化不全面,对其理解不够,工作人员运用其解决工作业务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虽然地勘单位运用了财务信息化系统,却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让其对单位财务预算分配和业务中财务控制展现其应具备的支撑能力,而只是停留在基础的运用,如核算财务和编写报表等。这无疑是对其的浪费,所以地勘单位在引进该系统后,还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改造,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该系统进行更新和对应配套化建立,针对地勘业务特有的业务环节做到系统内能够对其提供保障和支持,并保证系统内信息及时更新和完善,让其更全面。
4结论
要想提高地勘单位的运营水平,推进管理会计应用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引导地勘单位更好地完成全面的预算和最终的绩效考评,让地勘单位在当前环境下完成“瘦身健体、降本增效”,与此同时它也有利于推动地勘单位完善融资平台的搭建,同时起到降低财务风险的效果。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方针,只有地勘单位越快应用管理会计,才能越快体会到其效果。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地勘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相应的配套部门、完善软硬件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展现该管理形式的高效,真正提高地勘单位财务管理能力,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卫东.地勘单位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11):70-72.
[2]刘中华.探讨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中国市场,2016(1).
11.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十一
周鑫,王志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地勘单位长期实行事业单位和企业厘定不清、混合运行的管理体制,称其为‘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杨伯轩等,2014)。陕西省自2008年12月启动全省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工作,至2014年6月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撤销四个地勘局及所属地勘单位事业建制,经过6个月的时间,省属4家地勘局及所属地勘单位均已改制成企业,脱离了事业体制。文本拟通过阐述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历程以及推进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最终提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1 陕西省地勘单位改革基本情况
2008年12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我省地勘单 改革有关文件的通知》(陕政办发【2008】128号)(以下简称“128号文”),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启动了全省地勘单位企业文化改革工作。省政府专门在省国土资源厅设立地勘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召开改革协调会。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前省属4家地勘局(地勘、有色、煤田、核工业)均已改制成企业,分别成立了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和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组建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1 经营效益较转制前均有较大增长
省属4家国有地勘单位(地矿、有色、煤田、核工业)的经营收入由2008年的28亿多元增加至2013年的98亿多元,年均递增28%。2013年,4家单位的总利润分别为1.06亿元、5586万元、4500万元和1.07亿元。
1.2地勘企业架构基本形成
经过事企分离、整体转企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单位积极进行企业制度建设,规范融合企业财务制度和地勘会计制度,按企业招聘员工、选聘干部,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理念进一步明确,地勘立企、矿业兴企、工勘稳企、多元发展的经营思路基本确立。1.3 找矿主力军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自2011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陕西先后设立国家级整装勘查区15个、省级重点勘查区21个。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地质找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意见》,从2013年起5年内,每年从两权价款省级留成部分中,拿出10%设立省地勘基金,专项用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同时配套《找矿成果奖励办法》和《基金管理办法》等奖励政策,支持各地勘企业积极参与地质技矿突破战略行动。1.4 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顺利组建
保留公益性地勘队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基本前提(林强,2013)。陕西新组建成立省地质凋查院作为开展省公益 性地质工作的重要支撑单位,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政府在陕西省开展的公益项目。该院按照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陆续开展了陕北煤炭开采区采动损害调查;完成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为陕西地下水管理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 改革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回顾几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结果,但由于没有参照的经验可循及国有地勘单位的特珠性,改革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所带求的制度冲突及深层次矛盾亦逐步显现,主要有三个方面。2.1 事业身份问题成为焦点,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为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和改企后的发展,按照"128号文”规定,2008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企业改制后原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不变,退休时按改革时保留的原身份退休并享受待遇。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自2014年10月1日起对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对于属于事业身份当前在职并作为地勘企业主要骨干的“老人”,其事业身份如何保留,养老保险政策如何对接,“老人老制度”如何具体执行,当前都没有出台可供操作的政策和细则。地勘单位本来经营面窄,历经千辛对外创收的相当一部分收入,要用来解决历史负担,造成发展能力极弱(付英等.2012)。2.2 地勘单位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产业持续发展乏力 地勘单位在改节后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得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何朋聪,2012)。事业属性的地勘单位没有资本积累,企业化资本金严重不足。探矿权是地勘单位生存发展和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地勘企业通过经营探矿权,通过资本运作和勘工作的实旋,实现探矿权资产增值和资本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地勘单位只能从事单纯的地质勘查,根本无法与高附加值的矿业链接(匙文,2014)。目前省内各地勘单位持有的优质探矿权,多年来经过变现合作等已经所剩无几,新获取探矿权限于政策的制约、市场竞争的压力有很大难度。没有探矿权,无法自主开展地质工作,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在市场上.只能处于“打工者”地位,发展前景堪忧。2.3 涉及事转企的部分政策缺乏衔接造成矛盾
地勘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人员流动困难和事业身份人员技术职称晋升不能兑现档案工资的问题。职称普升和国家、省上政策性调资的,应在档案中进行相应调整,但实际难以贯彻。改制期间人事档案冻结,各单位对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进行考试晋级难以进档。直接影响以后退休费计算基数。当前尚无在职事业身份人员在本系统内调动如何办理相关手续的规定,使得在职事业身份人员系统内调动的有关正常手续难以办理,医保等社保无法转移。此外,原事业单位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地勘企业无法享受到,且在税收“营改增”后,负担有所加重。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 意见(中发【201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对国有地勘单位来说是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推进(田国华等,2013)。各地政府按照“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力式,逐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米强,2014)。2014年6月,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撤销四个地勘局及所属53个地勘单位事业建制,共收回事业编制21392名。事业建制撤消后,深化改革面临着下列新的情况和问题。
3.1 地勘事业经费拨付渠道的疏通问题
撤销事业局并收回事业编制后,原有对于事业编献单位的地勘事业经费是否仍按原来的数额划拨到地勘企业,是否随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政策同时凋整,同时.作为对地勘单位转企的支持,能否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增加.需要稳妥地处理。当前需要疏通经费拨付的渠道,避免地勘企业承担大量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从而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3.2事业单位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延续问题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支持事业单位的发展,制定了部分优惠政策,如:中央给予地勘事业单位的中央预算内补助项目,如小型基本建设费用,给予地勘事业单位的贷款贴息等诸多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地勘企业很难争取到;去年出台的调整地质勘探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标准,执行范围限于国有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没有考虑到国有地质勘查企业单位;部分国家地调项目和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仅限事业单位投标,企业主体被排除在外;部分省份、市县对从事地质勘查的事业单位免交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对企业性质的探矿权人,按企业规模对单个项目收取高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多项目累计金额很大,地勘企业难以承担。
3.3 依附于事业单位的各种资质、矿权、贷款过渡转换问题
当前,除了国土资源部发文明确了对转制后的陕西省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资质进行划转,给予了支持,其他以原事业单位身份取得的其他部门的各项资质,在撤销事业建制后,原申请资质的事业单位已经不存在,资质自动失效。重新申请这些资质的手续都很繁琐,矿业权也涉及到变更的问题。此外,地勘单位以原事业单位名义的贷款、担保,由于各项贷款的主体发生变更需要征得银行同意,延续与变更手续繁琐,存在违约可能,且纠纷不易解决,对地勘单位资金筹措十分不利,同时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3.4 公益性地质队伍与商业性地质队伍的关系问题
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彭齐鸣,2014)。“128号文”要求事企分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为此成立专 门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应充分利用各种类型各种专业队伍的优势,打破队伍的界限,协调好公益性地质队伍和商业性地质队伍的关系:公益性地质工作可以由商业性地质队伍承担,并不会影响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稳定,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质工作质量的提高,发挥国有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的作用。4 对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考
4.1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勘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
目前地勘单位的分类与定编的大部分工作由各单位上报省编办,没能充分考虑省地勘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缺乏与全省地质工作衔接的统筹考虑(高兵等,2013)。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分类指导,积极做好与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衔接工作。建议国土资源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尽快制定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地质勘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2 为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继续推动已出台的支持政策的落实.并根据新情况及时争取符合自身实际的优惠政策,尤其要对经营类地勘单位给予一些特殊优惠政策(方群,2013)。一是营造事企平等的市场政策环境,支持转企改革。制定有利于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发展的项目管理办法,支持转企的地勘单位能够申请、竞标和承担国家地调项目、外省基金项目,理顺地勘企业承担国家地质凋查项目的资金渠道、账务管理通道。二是为转企的国有地勘企业增加资本金。积极落实“属的期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时经批准其价款全部或部分转增为国家资本金”等相关政策。三是完善新形势下的地勘会计制度,积极探索地勘会计核算制度与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有效融合的途径。4.3 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推动地勘单位改革
在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比较 被动,失去了选择何种分类的权力。“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是地勘单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权益性选择(邵毅,2012)。与其被动改革,不如主动变革。建议其他省份建立并建实专门的改革协调机构,统一地勘单位的诉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使得全省一盘棋,让各项支持政策能够细化落实。同时落实离退休职工、在职职工事业身价、精简下放职工、事业经费等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管理部门,稳定改革期间的职工队伍。
4.4 继续关注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展
12.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篇十二
洪柳
摘要: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因此地勘单位的发展也需要适应新常态。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也需要根据新常态的特征不断调整,支撑整个地勘单位发展。本文分析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地勘单位;企业文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为此,地质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地勘单位只有了解新常态的特征,适应新常态,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突破口,开创地勘事业新局面。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尤其需要根据新常态的新特征,融入创新元素,才能为地勘单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
近几年来,一方面整个矿业行业和地勘市场已经结束了黄金发展期,开始下行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地勘单位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也在不断升级,内外夹击下地勘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地勘经济近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长远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自2013年开始,国际矿产品价格开始高位震荡下行。截至2015年5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1]。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影响下,地勘市场也开始萎缩,2014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跌至114亿美元,跌幅达26%,我国地勘投入415亿元,同比减少10%[2]。地勘经济走势低迷,地勘单位效益也下滑明显。然而短期内地勘经济的低迷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陷入低谷,一方面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是刚醒需求,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勘查以及发现新的可利用资源或能源成为地勘单位长远的课题。
(二)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勘单位需要寻求新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过渡,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地勘单位要适应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提升勘查传统资源的效率,还应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深部找矿、海洋地质勘查、新能源及油气类勘查类服务延伸,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为顺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地勘单位最开始作为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采用探采分离体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勘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1999年出台了有关“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一系列举措,地勘单位开始“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再到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改革,大多地勘单位被定位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虽然这么多年来地勘队伍一直进行改革,但是体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多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民营企业和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薄弱。只有完全事企分开,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同样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体现了其核心价值观,应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
(一)树立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凝聚力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领导人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整个企业文化构建源泉,因此领导人领导力文化对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地勘单位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领导者更应当具有超前和创新的思想,具备诚信、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防范风险及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新常态下,领导整个单位所向披靡,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培养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能够激发职工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创新文化对员工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地勘单位由于长期受“铁饭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远不如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新常态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尤其需要这种革新、创造的精神,才能够突破现有思想僵化的束缚,发掘企业的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创新文化更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需要地勘单位从根本上改革现有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视野开拓新市场,由此才能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发掘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三)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文化执行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形成合力。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地勘单位目前的改革目标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措施。但由于地勘单位特殊的历史背景,新常态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应理顺关系,事企分开,同时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发展和稳定。
总之,企业文化是地勘单位发展的源动力,新常态下,地勘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地勘单位所处经济趋势、行业环境、内部需求相适应,这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领导人企业家精神的树立,培养单位企业创新思想,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则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强全体职工凝聚力,形成单位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地勘单位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推荐阅读:
地勘单位验槽发言稿07-27
地勘单位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10-10
冶金地勘工作总结09-03
关于碎石桩地勘的报告09-07
农药经营单位承诺书10-30
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11-07
事业单位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08-09
广告行业创建诚信经营单位工作总结06-24
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公司法)08-0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