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共8篇)(共8篇)
1.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篇一
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制定高中语文下学期教师教学计划如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篇一
1、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决定做好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做好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记错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多看相关书籍,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篇二一、工作重点
1、坚持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既要有统一协作,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实践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3、严格要求与悉心关怀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讲练考结合,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具体措施
1、以模块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模块”,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块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与“写作”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形成探求式能力课型。
每个模块精讲“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型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新教材的文言文古典文化气息浓郁,但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文言文模块教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总结写作方法,并充分利用我校有效资源——阅览室,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觉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读写结合,本学期安排八次写作训练,着力于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篇二
一、浅析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必学的课程,它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从它的排课可以看出来,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刻,语文这门课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语文的重要主要体现在它包含了文学教育在里面,众所周知,文学教育是一个人在成长的旅途中必然需要的一种精神养料,因为文化能熏陶一个人,使得这个人的素质和品质从其中得到升华,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文化教育还能使得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气韵,而这种气韵是独一无二的,是从其他的方法中无法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语文这门课程却随着时代的改变,变的每况愈下了,很多人在谈及语文的时候,都会露出一副我很懂的样子,丝毫没有把语文重视起来的意思。在现在的高中教学中,语文课程还是照常的开设,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却早已不同往日了。现在的高中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没有很彻底的了解,只是从现有的几本课本中认识了语文而已,教师也同样对语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对学生们纸上谈兵,没有一点用处。语文的地位在现在的学生眼中是非常的低,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语文这门课程的职责不能得到好的体现。
二、浅析语文文学教育落后的原因
( 一) 对文学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在这个应试教育的时代,为了获得好成绩,学生们无所不用其极,老师们也一样。在高中的课程中,语文是一门没有竞争性的科目,它的成绩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因为你学习了就提高很多分,同时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学习而降低很多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仅是学生,很多老师也认为语文课程是没有必要用心上的,在这样的思想下,语文课程终于被忽视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们也只是很不用心的听一听,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这门课程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和老师对语文的错误认识,也使得学生们在文学这方面缺少了很多的积累。
( 二) 快餐式的学习方式
语文文学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集中注意力,譬如去看很多的书籍,借鉴前人的经验来获得更大的好处,从中领悟出真正的文学精髓,这些都是通向文学之路的正确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为了使得生活过的更加的现代化,创造出了很多的高科技技术,而这些高科技技术也已经被适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了,其中包括手机; 电脑; 游戏等,这些东西都在高中生之间流传,使得更多的高中生被这些东西所迷惑,使得大好的时光被白白的浪费掉。而相比于那些真正的文学,高中生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娱乐上,那么用在学习文学上的时间就变得更加的少了。现在的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大致就是这样的,每天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学习到文学知识的。
三、简述学好文学教育的几种方法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好文学教育那就是必须的了,而文学教育包含在了语文课程中,所以,高中学生们就必须学好语文课程。学好语文课程的方法有许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好的老师教; 在好的环境中学; 激发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 一) 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老师是学生们的带头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们,学生们对老师有很大的崇拜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们模仿,由此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高素质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了。不仅仅如此,高素质的老师对于讲课的重点也是能把握的很好的,他们知道文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不会厚此薄彼,轻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在很多的平庸的老师口中,语文是无关紧要的,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自己也不喜欢学习语文,这样的老师是带不好学生的,相比之下,高素质的老师就具有眼光了,他们知道文学教育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可不仅仅只是有远见,他们有最敬业的一颗心,对于工作,他们绝对是圆满完成,没有一点的拖泥带水,在上课前能充分准备要讲的知识,还能找到与之有关的知识来加深学生们这个知识点的认知,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们不仅仅能学会应该学的知识,还能额外的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文化水平上来讲,他们是都具有高深的文化水平,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能根据自己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用自己对文化的独特见解使得学生们耳目一新,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
( 二) 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
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会使得学习的结果变得截然不同。对于高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学习最多的环境就是教室了,所以换言之,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要使得教室的学习气氛浓厚,使得教室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使得这一目的变成现实,就需要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相互帮助,齐心共建学习的好环境。课堂是学习的重要的环境,为了使得有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课堂就需要变得更加的活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了。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的时候,要时刻的给予学生们一些鼓励,甚至一些奖品,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个别对待,这样做会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变得更加的自信了,在课堂上也会抢着发言了,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活跃的课堂,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了。
( 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和上面的两种方法相比,这个方法无疑是其中最难的一种了。高中生们虽然说还是孩子,但是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了,对新的事物的好奇心已经没有童年那么大了,所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只能从其他的方面下手了。因为高中生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了,所以,他们也必然懂学习知识对他们以后发展的重要性了,只要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们使用语言和实例的劝说,对于这些还未经人事的高中生来说,这样做的效果还是相当的明显的。面对刚懂事的高中生,对他们讲述知识的重要性的时候,为了保证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在进行讲述的时候多使用实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紧迫感,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而去努力的学习知识了,以此来增加知识的积累。
四、总结
3.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教学初探 篇三
戏剧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株奇葩,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当下戏剧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戏剧文学继承与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对此,笔者就戏剧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尴尬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十八大和两会相继提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要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中古代戏曲更是被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之一。一戏呈现实,一剧抒真意。中国戏剧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丰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连接生活,开辟“生活语文”的生命隧道,构建健全人格的重要素材。
一、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戏剧文学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的必要内容。而且,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文学作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贴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向生性。
二、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当下戏剧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一种尴尬状态。
(一)教材层面(以人教版为例),戏剧文学作品选文单一化、固定化。从1978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到200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戏剧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比例极小,主要集中为一些固定名篇,如《窦娥冤》、《雷雨》。并由最多时的七篇减至现在的两篇,这两篇集中分布在必修4的第一单元中。仅仅两篇戏剧文学作品对于高中的学习显然过于单薄,难以让学生对戏剧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过于集中化的分布也不符合高中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
(二)教学层面,戏剧文学作品的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存在模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以笔者所做的一份调查为例,78.4%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本中的戏剧文学作品有趣,并表示很感兴趣,但是仅有67.6%的学生能够明确戏剧文学的概念,59.6%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和语文读本了解戏剧文学。可见,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戏剧文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语文课堂中,59.5%的学生表示必修教材中戏剧文学作品为自学,仅有5.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精讲并拓展相关内容,而且有些老师用讲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戏剧文学作品,忽视对戏剧文学作品独立于小说、散文、诗歌自成一体的解读。这些都是戏剧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困境的表现。
三、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数据所显示的戏剧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处境,这里就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提出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高中生,学生应该明确学习戏剧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简单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背景外,还应深入挖掘作品反映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反思,以丰富人生体验增加人生感悟,对现世生活还具有借鉴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把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作为重点篇目,进行精讲或将戏剧文学作品的学习作为专题课来讲,力求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如《窦娥冤》在苏教版中主要从人性来解读窦娥的悲剧,在人教版中则将其归为社会悲剧。教师可以在戏剧文学作品选文原生性价值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阐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戏剧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多角度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丰富情感世界,从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如抓住戏剧文学作品的矛盾冲突,从中体会戏剧文学作品的魅力;赏析戏剧个性化语言,品味戏剧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或嗔、或笑、或怒、或骂;在典型环境中品析典型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戏剧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够课下自主阅读相关戏剧文学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学校而言,开设关于戏剧文学的第二课堂,通过文本拓展延伸、欣赏戏剧影像资料、排演话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赏析戏剧的浓厚兴趣,从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中,汲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力量。
优秀的戏剧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就高中戏剧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课程编写篇目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认识程度不够等问题。所以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出的结果,对戏剧文学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忠艳.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4).
[3]杜名义.探究高中语文学科中戏剧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下),2015,(2).
[4]朱华.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探索,2006,(4).
4.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篇四
【篇一】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潜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日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们一齐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明白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资料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状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明白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样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请你读1—7段。大家一齐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能够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构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就应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就应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构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就应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能够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理解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理解。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必须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2、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明白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能够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这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篇二】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问: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问: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问: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 落后挨打 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 祸害子孙 典型化
送来主义 遭受侵略 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 新人新宅子 超越具体现实
【篇三】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潜力目标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透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资料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到达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潜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师生共同研习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必须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二、题解
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说法。我们此刻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能够称为一篇好杂文。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应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这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好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准确认读。
教师抽查字词掌握状况,投影显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选一学生回答,明确:D项(A。孱càn,诩xǔ;B。“免”为“冕”,“灸”为“炙”;C。“弊”为“蹩”,啬sè,玄xuán)
2、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7段
1、诵读鉴赏1~3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述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选二名学生回答。
明确:文章开头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愚昧的境地。“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到此刻”——国民党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
作者勾画出这一演变过程之后,笔锋一转,紧紧抓住《大晚报》的三条新闻,对“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览;二是绘画展览;三是梅博士出国,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象征主义这种颓废的文艺流派,已在苏联没落,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纯属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但是是卖国主义罢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被揭露无遗。(加粗字板书)
教师点拨:“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中国反动政府的一个180°大转弯,由夜郎自大变为自轻自贱,由盲目排外变为盲目崇拜。
三条新闻能够看做“送去主义”在文艺界的实例。
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类比,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诩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贻误子孙,使国家衰败。
(3)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微小的数目构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构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反语,实为“倒退”。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那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方法点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能够集中在两点上。那里我们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感悟其战斗精神。(板书加粗字)
(4)群众朗读1~3段。
2、诵读鉴赏4~7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的明确:作者首先分析了“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然后再次点题,并把吸收文化遗产的主张称为“拿来主义”。之后指出,诸如英国的鸦片、法国的废枪炮等等,实际不是拿来的,而是被送来的。如果只看到这些害人的东西,就会得恐外症,这种恐惧心理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至此,作者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
(3)提问: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貌。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理解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拿来——是从理解者的角度讲,是主动地挑选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就是动脑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识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就是独立自主地选取,不依靠别人。这三个短语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加粗字板书)
(4)群众朗读4~7段。
五、师生共同小结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路的条理,感受语言的讽刺意味。
六、学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意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好处。
2、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2、3、4小题及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粗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理解的人。(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那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粗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就应理解;“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群众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3、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
(1)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能够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创新
(4)“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学生群众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这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应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就应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务必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务必有用,要有选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媚外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务必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以前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明白上文所说,实在不仅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齐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能够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能够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我们不明白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礼貌之所以能发展到这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这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状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务必认真完成。我们务必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5.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 篇五
2.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氓》《采薇》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内容(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4. 《离骚》作者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6.《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这些诗作不仅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还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人。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8.《归园田居》(其一)作者是陶渊明,东晋伟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务农,终身不再出仕,亦有 “隐逸诗人”之称。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
9.《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10. 《赤壁赋》作者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6.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常识 篇六
(第三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分为“风、雅、颂”三类◆《楚辞》收集的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等的诗,具浓厚的楚地风土人情,故名楚辞,这种诗体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壁”。◆《西洲曲》和《木兰诗》分别是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诗作选,最早见于萧统《文选》,都没有题目。◆《文选》又称为《昭明文选》◆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蜀相,即指诸葛亮,曾封忠武侯,武侯祠为晋李雄初建。◆石头城,三国时孙权重筑后用此名,曾为吴、东晋等六朝古都。◆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黍离》是《诗经》中的篇名,首句“彼黍离离”,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从事抗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死。◆《泪珠与珍珠》作者琪君,原名潘希真,教授、作家。◆鲁迅的《灯下漫笔》选自《坟》。◆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之为“提供了一部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现实主义历史的作品”。(《红楼梦》由于涉及N个领域,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吝啬鬼》作者是法国人莫里哀。◆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轼他爸苏洵所作《六国论》,课文中选自《嘉佑集·权书》。◆《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北宋人,政治家、文学家。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山城。◆《伶官传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文学家、史学家)选自《新五代史》,《新..》是二十四史之一。◆《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号震川(震川先生),明代江苏昆山人,古文家。◆《登泰山记》作者姚鼐,室名惜抱轩(本文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清代人,桐城派文学家。◆《病梅馆记》作者龚自珍,字瑟人,号定盦(an),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第二册)◆鲁迅的《祝福》选自《彷pang徨》。◆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他的《边城》写的是湘西地区。◆《荷花淀》(孙犁)选自《白洋淀纪事》,白洋淀是河北中部的一个大湖。◆《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契诃(he)夫。◆鲁迅的《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我若为王》作者聂绀弩(nie`gan`nu),现代作家。◆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路上》(读伊索寓言出于此),其他《谈艺录》《管锥编》。◆《过秦论》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合纵:六国VS秦,连横:离散合纵。◆《鸿门宴》(司马迁)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最终战败自杀。◆《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归去来兮辞》作者陶渊明(陶潜),东晋诗人,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师说》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another柳宗元),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有小杜之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35年,到秦亡时尚未完工。★
(第一册)◆《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康桥,即英国剑桥。◆《错误》作者郑愁予,台湾诗人,有《梦土上》、《衣钵bo》《燕人行》等。◆《孤独的收割人》作者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代表。◆普希金的《致大海》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花未眠》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因《雪国》《千只鹤》《古都》等获诺贝尔文学奖。◆《I Have a Dream》作者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曾获诺贝尔和平奖,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狂人日记》《孔乙己》BY:王一晖
1《药》《故乡》《阿Q正传》等。◆《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江苏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ao记事》。◆国子监,我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建立,曾称国子寺,光绪三十年废除。◆《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春秋》编次。◆《勾践灭吴》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齐、楚等诸国的历史著作。◆《孟子》是记载战国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有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是亚圣,两人合称为孔孟。◆秋水选自《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显存33篇。★
(第五册)◆《人生的境界》作者冯友兰,现代著名哲学家,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孔孟》作者黄仁宇,现代历史学家,著有《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国志平话》是讲史话本,具有《三国演义》的只要情节,是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宗白华,美学家,作品有《美学散步》、《艺境》,译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变形记》作者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被尊为西方现在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墙上的斑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评论家和杂文家。◆《等待戈多》作者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人后定居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途径的鸿篇巨著”,曾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评价。★
(第六册)◆《语言的演变》原题为《古今言殊》,作者吕叔湘,语言学家,著《汉语语法论文集》、《中国文法要略》等。◆张志公,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著《修辞概要》,主编《现代汉语》。◆鲁迅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四册)◆《药》选自《呐喊》。◆《项链》原名《首饰》。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守财奴》节选自《欧也尼葛朗台》,作者巴尔扎克,傅雷译。◆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大多数是冯梦龙的作品。◆《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作者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还著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戏曲作家。◆《长亭送别》出自《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闺塾》出自《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作家。◆《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字聘(pin)之、季重,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传奇的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神话(《山海经》)→志人志怪(《搜神记》)→唐传奇(《柳毅传》)→宋话本→明清小说(《金瓶梅》、巅峰:《红楼梦》)。◆《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作者李密,选自《文选》。◆《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详见二册整理。◆《愚溪诗序》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详见二册整理),曾作有《八愚诗》,已亡佚。◆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庄子》即《南华经》,庄子即南华真人、微妙元通真君;道家创始人是春秋战国的老子。◆《滕王阁序》原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26岁英年早逝。◆《促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补)◆“文史两司马”指西汉的司马迁(史记)和北宋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我国第一位BY:王一晖
2田园诗人是陶渊明。◆“屈宋”指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班马”指汉代的班固、司马迁;“韩柳”指韩愈、柳宗元;“李杜”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辛苏”指南、北宋的辛弃疾、苏轼。◆齐桓公、晋文公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其作品又称“诗史”;“诗神”苏轼;“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杰”王勃;“诗佛“王维;“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王昌龄;“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唐代三李”指李白、李商隐、李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记》;最早的编年体《春秋》;最详的编年体《左转》;最大的编年体《资治通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文人诗集《楚辞》;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部文学批评作品曹丕《典论·论文》◆“四书”指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四史”指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范晔ye《后汉书》、司马迁《史记》;◆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巴尔扎克《欧叶尼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波留希金,莫里哀《悭qiān吝人》中的阿巴公,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7.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篇七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 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是要变成这样的。”影视艺术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 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 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把影视作品多层次、有步骤地引入课堂,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 加深其人文素养, 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进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目的。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分阶段, 有步骤地对这一课题作了一些尝试。
一、从教材与影视作品的整合入手, 感受影视文学的超文本魅力, 即观看到感受再到积累的审美过程
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 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具体的说就是鉴赏者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加之鉴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 因而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各个层面, 对一部影视片进行更深入的读解, 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 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因此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 则“鉴赏”与能力提高等等目标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理解的素质, 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都是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 教材和影视作品的整合, 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对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我们对教材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 其间形成的异同则很可能形成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与经验素材积累, 从而引发其对影视文学塑造与深化功能的再认识。
我们以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电影《边城》比较鉴赏为例。
1.翠翠形象的描摹与呈现
小说《边城》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 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 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 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 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 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 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 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 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 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 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佬生性憨厚、沉默寡言, 傩送二佬却眉清目秀, 唱得一手好山歌, 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 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 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小说《边城》, 用描摹的方式呈现着边城真实的生存状态空间, 营造真的存在;影片《边城》, 用画面呈现了边城的淳朴、善良与孤独, 演绎着美与善的哲学。
影片对翠翠这个形象的刻画堪称细致入微, 克制中潜伏着激情。翠翠始终保持着“跑”的姿态, 在曲折湿润的石板路上, 在荒草地上, 鲜明地凸显了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活泼、懵懂与天真。翠翠坐在船头, 双脚随意地划动着清澈的水, 唱着写着自己心事的小调儿, 毫无拘束地躺在草地上翻滚着睡着了, 调皮地半生气地骂着黄狗, 这些看似平常而琐碎的细节, 似一束光, 照亮了观众久闭的心扉, 并赋予了“翠翠”二字独特的含义, 即人性的美、善及自由。《边城》虽是用精确的画面去呈现着人与事, 却描摹了凌导所向往的一种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一种率性而为的活法。在凌子风用光和影挥洒而成的水墨画里, 翠翠代表一种纯真, 寄托了其源自灵魂深处的深邃情感。
2.对湘西文化的理解
小说《边城》里反映的湘西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合作意识、丧葬礼仪、婚嫁习俗风、对神怪的认识、神奇的传说与山歌、民间制约, 等等。
电影《边城》很好地遵循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追求, 水墨般淡雅的色调, 如溪水般缓慢流淌的叙述节奏, 以及湘西人最本真最淳朴的生活状态:翠翠在河里洗脸, 把脚放在清澈的溪水里戏水;大佬和二佬躺在河边谈话, 水天浑然一体;翠翠梦中最美的爱情信物, 不是名贵的珠宝, 而是对面山上的一捧虎耳草。人, 水, 船, 塔, 芭蕉, 带着淡淡哀怨的故事就在导演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淡雅清新的氛围中轻轻讲述着, 如春日里的雨燕呢喃。很显然, 按照西方的标准, 《边城》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因为它不够惨烈, 不够歇斯底里。正是这种“哀而不伤”的美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中国悲剧的特点, 淡淡的, 淡淡的, 如黛玉似蹙非蹙的眉, 那一种若有若无的凄楚比起歇斯底里的怒吼更能触动人心。
影片最后一幕, 翠翠默默守着渡船, 等着二佬归来, 更守护着一种自然本真的人生状态, 一种哀而不伤的凄美;电影《边城》以其中国特色的视听语言守护着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观。
通过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 并与教材有机的整合, 使得学生们更加勤于和善于思考了, 同时他们经常可以在阅读或写作中化用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一些影视文学的手法,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材料积累与感受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从进一步提升影视鉴赏能力角度出发, 分析经典影视作品, 即从鉴赏到深入挖掘再到影评写作的实践过程
因为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积累与铺垫, 所以在这个教学阶段, 我引入的影视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围。在这一层次的影视活动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超越形象思维, 不仅仅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联想力, 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去领悟导演的艺术匠心。在这一点上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事实上, 学生逐渐成熟的表现之一是越来越有主见, 而且在不断继承、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和创造。试想, 一个人始终处于轻信、重复他人的思维状态中, 又怎么可能发现问题, 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有所建树?不人云亦云, 就是让学生抛弃机械地接受, 进行独立、有所取舍的实效性思维活动, 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有见地, 与众不同。
任何好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发觉的隐性结构或称未知结构的, 而能否发现并理解这个隐性结构标志着一个鉴赏者鉴赏水平的高低。比如, 一位同学看了电影《看上去很美》后说:“这片子是说在一个叫方枪枪的幼儿园小朋友身上发生的许多非常叛逆的事。”这至多只能算是“看过”, 还说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学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方枪枪特立独行, 尤其是方枪枪把院长当成大灰狼并到处宣传的故事, 但它是通过一个孩子对旧教育制度束缚天性的抗争, 揭示了‘小红花’所代表的功利和应试教育对孩子人性的折磨。”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会“鉴赏”电影的人。
在这个阶段我选取了《立春》《早熟》《我是你爸爸》《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几部影片给学生鉴赏。
一个学生看完《立春》后在影评里写道:王彩玲说“每年的春天一来, 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 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 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那是因为她心里有个不屈不挠的梦想。王彩玲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华服歌唱。字幕上则打出: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顾长卫给王彩玲造了一个最美的梦。或许, 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王彩玲。在年轻的时候都像姐姐那样造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梦, 只是最终都会渐渐妥协与生活和解。最后, 我们都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世俗。就象《立春》里面周瑜说“谁都是在劫难逃”。我们都需要造一个最美的梦献给自己, 然后笑着与这世界和解。“理想来了, 它是个被母亲遗弃的小孩, 有一双结实的大腿蹦蹦跳跳到处乱跑, 我的兄弟曾经那么疯狂的爱着它, 跟随着它, 不知道什么时候兄弟偷偷哭泣, 要放弃它, 于是唱, 啦啦啦……”
另一个同学这样评价《我是你爸爸》中的“爸爸”马林:“我们过去往往崇尚母爱, 注重母亲的关怀, 而忽视了父爱的同样伟大, 在这些电影里, 无一例外你会发现, 父亲在对待儿子的时候往往是缺乏耐心的, 但又是急于望子成龙的, 当父亲必须独自承担起爸爸和妈妈两种角色的混合体的时候, 他的身体里似乎也在发生着变化, 父性的刚强和倔强与母性的温柔和体贴必须在自己的体内发生一定比例的混合, 而后, 在面对儿子时又必须是承担起既教育孩子又不伤害孩子的双重任务, 当这些电影里的爸爸就得红脸和白脸一起唱。”
还有一名同学评价《阿甘正传》: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 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 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 反映社会现状, 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 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 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 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 盲目地追随阿甘, 当阿甘决定不跑了要回去, 他们却说:“那我们怎么办?”上可以看出这一点。可以这么说, 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 人们对现实失望, 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 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勇敢地跑下去, 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从以上的影评中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已经悄悄地进入到了影视作品所营造的巨大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学情境中, 并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阅读再创造。通过把影视作品引入高中课堂, 既可以提升学生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 又能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我相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化, 提高学生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这一课题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同仁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也将得到不断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泽军《另一种尝试》, 《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8年总第150期。
[2].李红《文学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
8.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篇八
关键词:文学知识 文学教育 语文课本
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尤其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上应该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加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所以实施文学教育,我们必须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中学阶段对于文学知识的传授,应当秉持“精要,好懂,有用”的方针,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最基本的,不应当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需要我们对中学文学教育的知识选择及编排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些知识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在阅读与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着眼于文学教育的目标,为了完成文学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文学知识包括:关于作家和作品的知识,关于文学作品体裁的知识,关于文学史的知识,关于文学阅读与鉴赏知识等。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家的生活品味与人格品位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品位。增进对作家的了解可以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拥有与文本更多的对话视角,使对话更加深入、体会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实,使文学教育滋润学生心灵的目标得以真正落到实处。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将这一知识编排在“题注”中,既介绍了选文的出处、原题、作者的字号、时代、籍贯等知识,也介绍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交待了文章的创作背景。由于作品与我们相隔久远,所以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此文必需的文学、文化知识。
进行文学教育离不开对文学体裁知识的学习。“不同的文体有着其不同的表现方法、语言形式、审美特点、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决定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审美方式。”[1]
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以“题注”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如课文出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题材来源等知识。并在课文的附录资料中,介绍了大量作家作品的知识及文学体裁的知识。
文学史的知识主要指的是中国文学发展史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古典的、近代的,也包括现当代的。重要的作家作品必须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中学生应当了解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对世界文学曾经产生过影响的那些作家的简况。”比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导语中对诗歌发展历史介绍:
“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的传统”,“五四之后对于外国诗歌的大量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语文1》第一单元)
“这一时期(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的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2》第二单元)
导语中的知识只是强调一种史的意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抓住这些知识点,利用中学生已有的历史编年知识,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
“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阅读鉴赏能力的形成与相关的知识密切相关,其中与文学接受的知识最为密切。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单元导语很强调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上的共性,反复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运用想象和联想”。
二、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种知识类型
从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来看,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只具有静态的性质,而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的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于学习任务的认识,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于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画圈、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等一系列的策略。
建国后出现的一系列语文教材,都安排了以记忆性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很少安排程序性知识,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只能靠“熟能生巧”,反复操练,这对学生的文学作品学习几乎没有帮助;而策略性知识几尽缺失,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总是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文学教育陷入无序性的随意状态。
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知识的目标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强调“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取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态的知识成为有价值、活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迅速化为发展性学力”[2]。所以,应该以广义的知识观指导教材的编写,紧扣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理念,在文学教育的知识介绍中,淡化陈述性知识,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单元导语中结合选文文体特点,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知识,附录资料中提供了许多文学评论方法和过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和过程;“梳理与探究”部分则是通过专题性的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三、中学课本文学教育知识需要哪种编排方式
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课本呈现出来的,可以说,中学语文知识教学所走过的轨迹与中学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的内容密切相关。从总体上来看,课本中文学知识的编排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知识的散点分布:语文知识、文学知识都只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在本套课本中文学知识采取的是“散点分布”的编排方式,这些知识是一点点地穿插在课文提示、助读材料、练习、附录资料、以及“梳理与探究”部分的专题活动中的,很自然地同课文、同听说读写的训练融合在一起的。知识来源于课文,又直接用于对课文的分析,对训练的指导,学生就会感到好懂、有用。
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散点分布的文学知识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形成一条线索。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为例,按照“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鉴赏目的和积极的鉴赏态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位、领悟、体验、思考;文学鉴赏的更高能力要求是“努力探寻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课本单元导语中文体和方法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课文注释、习题和一些附录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增强感受、反复品位、加强领悟、加深体验、积极思考。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经典,不能仅仅止步于了解作品中的作者个人的情感,还应该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全人类普通的文化心理,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方法策略。为此,“梳理与探究”部分专门安排了“走进文学大师”这个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可见,课本在落实这些理念的过程中,不是单独依靠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概括,而是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过程,用阅读和鉴赏中的精读自读课文做示例,将知识融入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融入在单元导语、“名著导读”的导语,附录材料中的短评和材料以及“梳理探究”部分的总结概括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阅读策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这种知识的编排方式是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散点分布的,可以说是“散而不乱”。
总之,就实施文学教育的目的来看,中学阶段进行的文学教育并不是要培养文学家或者专门从事文学的工作人员,而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所以在文学知识的选择上及编排上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通过文学知识的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精神的发展提供资源,并通过文学的学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
注释:
[1]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84页。
[2]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